打造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

2024-09-26

打造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16篇)

1.打造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 篇一

打造’高效生命课堂”让生命姿态自由绽放

蛟河市新区九年制学校

武昌俊

谢云清

我校是由原蛟河煤矿采煤沉陷区的6所初中和小学合并而成。学生大部分为原煤矿下岗工人的子女。由于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所以留守儿童多,学困生多。大部分学生缺少父母的引导和管教,加上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的宠爱,容易产生任性、冷漠、孤僻、脆弱等心里障碍,有的流连于网吧,有的离家出走,学生管理难度大。再加上教师年龄老化,后勤和管理人员多,真正在教学一线教师配备严重失调,教师工作缺乏热情。针对这种现状,建校七年多,学校立足国家级子课题《农村中小学生命教育特色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的研究,努力打造生命教育特色。为教师提供了展现自我、表现自我、提高自我的机会和广阔的空间。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人性得到尊重,个性得到释放,悟性得到提高,理性得到升华,呵护学生的生命、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基奠定了基础。2011年新一届领导班子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生命教育的主渠道。在学习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的教学经验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把打造充满阳光、健康、激情、活力四射的“高校生命课堂”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并在打造“高效生命课堂”方面进行了理论学习和实践尝试,分四步,实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稳步推进。

一、更新观念、洗脑充电

2011年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后,面对我们学校留守儿童多,学生厌学,教师工作倦怠,教学质量不高这一现象,进行了全面调研和分析,并组织教师进行了“为什么现在上学不需要花很多钱,却有许多孩子厌学甚至辍学,而我们一再封堵的网吧,孩子们在那里却乐此不疲呢?”“为什么孩子天天苦学,不但成绩没有提高,性格还变得那样的古怪?”。“为什么我们的教师苦口婆心地讲,甚至还压堂,但孩子们还是学不会?”“为什么我们的教学环境、教学手段、教学设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教师却没有职业幸福感呢?”等几个专题的大讨论。通过讨论一致认为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没有吸引力,我们没有教给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合作,如何创造。我们没有真正找到有效的方法,没有真正发挥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学校没有变成孩子们生活学习的乐园。我们没有让教师从事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所以要想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学校教育必须必须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即正确处理好学生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的关系;素质教育与提高升学率的关系。而要处理好这些关系,我们必须抓住教育最核心的内核——那就是课堂。因为教育所有的问题最终都表现在课堂,解决教育问题必须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为此领导班子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深入课堂和教研组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调研和讨论,对课堂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分析。又结合教育局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组织教师进行了理论培训和讲座。然后派教学校长徐登海分两次带领部分骨干教师亲临杜郎口学校进行学习。回来后对我校实施新课程的过程进行剖析。认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上,还是谨小慎微,畏缩不前,唯恐影响了教学质量以及升学率。虽多次对传统课堂进行修修补补,而没有真正实现课堂结构的重大变革。而杜郎口中学的改革,不绕弯子,不缓步子,直指课堂教学及其组织形式,通过深入实施“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改革,使课堂焕然一新,让师生真正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收获于其中!他们就是抓住了教育支点,抓住了教育工作的圆心,抓准了教育的七寸和牛鼻子——课堂。杜郎口之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更加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为此学校提出”借鉴杜郎口教学经验,打造高效生命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的课堂教学改革目标。学校一方面加大校本培训力度,另一方面大面积的外派学习,亲身感受高效生命课堂的魅力,体会高效生命课堂的生命力。初步达成了创建高效生命课堂“三、四、五”的共识。即渗透三个理念:一是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教得少,学得多,教师讲课不能超过15分钟。二是突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4-6人小组,交流讨论,相互合作。三是突出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习,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落实四项措施:更新观念、洗脑充电;聚焦课堂,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以校为本,形成特色;实践五点思路:抓好集体备课、抓好学生的自主学习、抓好课堂教学的评价、改革现有的课堂结构、形成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切实转变教学观念,使打造“高效生命课堂”深入人心。

二、聚焦课堂,突出重点

学校领导,深入课堂进行跟踪听课,结合杜郎口中学的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诊断。认为打造“高效生命课堂”,必须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充分发挥45分钟的时间效能,尽可能不浪费每一分钟,把学生从“时间+汗水”的应试模式中解救出来,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睡眠、灵性、兴趣、发展还给学生。“高效生命课堂”是遵循教学规律,回归教学本质,师生共同探究生命真谛、不断生发创新思维的课堂;是学生的个性充分得到张扬,不断获得生命成长力量,实现健康、全面、优质发展的课堂;是教师努力成就自己、实现生命价值的课堂;是充满阳光、健康、激情、活力四射的课堂。“高效生命课堂”要体现六个维度,即蓬勃的生命活力、持续的内在动力、适度的思维张力、强大的团队合力、不凡的成功魅力、长远的发展潜力。

根据“高效生命课堂”的特征。学校首先在七年级以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等四科为龙头进行课堂教学展示,按照“临帖、模仿、创新”的步骤,集中学校教学领导和骨干教师等精锐力量,针对学情和校情,进行了高效生命课堂初探,研究制定了新区九年制学校“高效生命课堂”评价细则及标准,并要求教师做到“一口清”。初步形成了“自学、互动、答疑、训练、拓展”的课堂教学步骤。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推向前台,让学生自我学习。用“兵教兵”、“兵练兵”的教学策略实现分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多方位、多角度的展示学生的才华,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在七年级实验的基础上。学校决定在全校推广和研究。学校的业务领导首先上引路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然后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上践行课,学习,研究,突破。践行课的显著标志:按照导学案流程组织上课,注重课堂评价考核到小组,注重学生展示与评价,注重学生的当堂训练(精练),课堂上教师授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精讲)。并要求课后每位教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一是这节课你的收获和困惑是什么。二是课堂上,你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充分吗?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流于形式?三是你的课堂缺少什么?四是你认为高效生命课堂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在个人反思基础上,学校领导和教师互相交流、研讨,面对面的进行客观评价。在全校教师大面积践行课的基础上,选出典型示范课进行重点研究讨论,形成符合学科特点的学科教学模式,打造校级学科精品课。推出精品课进行全校展示推广。并组织全校教师进行围绕“如何打造高效生命课堂”这个主题,进行专题论坛。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共同讨论,让智慧在碰撞中生成。

为了全面推进“高效生命课堂”,使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得到很好的落实,教研组、教导处、学校值班领导这“三位”形成“一体”联合检查,把管理重心移向课堂,关注全体教师课堂投入度与教学效益,让常态课成为提升质量的主阵地。采用推门听课、抽签听课等形式来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保证每一位教师严格遵守教学常规,使教学始终保持良好高效的态势。围绕“高效生命课堂”的要求,对老师集体备课、导学案设计、常态课、达标课、课堂教学反思、课堂效益等实行有效监管和督查,全面提高课堂效益,调动教师实施“高效生命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形成激励机制,评选出优质课教师进行表彰。每天学校领导利用抽课的形式,对每位教师的常态课进行跟踪听课,并对每节课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讨,发现问题研究解决对策。要求教师要 “精讲点拨”。精讲点拨要注意到位而不越位,要把握好度,相机而行。教师的语言要简洁、精炼,准确、规范;讲解重点要突出,及时矫正反馈,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完成反馈习题,进行针对性的矫正教学,以确保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要成为“点火、点燃、点拔、点化、点晴”五点式教师。“点火”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点燃”即持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兴趣能持之以恒,在学生学习过程相机让学生思维燃烧、情感流淌。“点拨”是对学生的学习的重点、难点处巧拨妙引,让学生心领神会。“点化”就是运用教育智慧培育智慧,让知识、生活、生命在课堂中共鸣。“点睛”就是画龙点睛,升华学习内容,让生命不断丰盈。现在全校教师都明确了建立“高效生命课堂”将是我校目前和将来的一项重要工作。

四、以校为本,形成特色

(一)构建了“361”备课模式,为“高效生命课堂”蓄势 着力推行“361”备课式,立足课堂教学,走自主、合作、高效之路。“361”备课式:“ 3”指三次备课:个人主备、备课组研讨备、个性化设计备;“6”指抓住六点:切入点、预习点、重难点、生成点、训练点、拓展点;“1”指形成一份导学案。集体备课活动具体程序如下:

1、分配备课任务及指定主要修改人:首先教研组长分配各位教师应备的主要内容。备课内容应为自分配任务起的第三周的上课内容。在分配完主备人后,教研组长还要安排定向修改人。即每个老师主要负责一个内容的修改任务。

2、上传及分发备课:第二周星期一教师将备好的课统一上传给教研组长,教研组长再将所有备课内容传给组内所有老师。组内教师浏览备课,有针对性地对修改导学案。

3、集体备课研讨:先由主备人讲自己备课预设,其它老师作补充。这样轮流将下周要上课的内容全部完成。主备人应在导学案上记下修改人的意见。

4、完善“导学案”:集体备课研讨结束后,老师们根据主备人的导学案和修改意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各自将导学案修改完整。

(二)践行了“351”教学模式,为“高效生命课堂”导航 “351”教学模式:“3”是倡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中自主探究、课后自主拓展;“5”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预习导学、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当堂达标、拓展延伸五大教学步骤;“1”则是指始终以优化教学情境为主,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

1、落实“五性”自学要求,让学生有备而来

所谓“五性”:即趣味性,统领性,层次性,操作性,可检性。这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基本要求,是我校构建“高效生命课堂”的保障。

(1)趣味性。学生预习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出趣味性。要让孩子在预习中兴趣盎然,对新知识充满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学习,投入到预习中来,预习题能很好地带领孩子走进丰茂的知识原野。

(2)统领性。导学案必须是在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出来的学习内容,必须是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教师要认真研究,广泛收集,对预习题的设计做到精挑细选、宁缺勿滥,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精心设计,务必使预习题能很好地引领孩子为即将学习的内容做好铺垫。

(3)层次性。学生的能力水平存在差异,知识体系也呈现出不同状况。所以导学案的设计老师要尽可能地使导学内容体现出层次性。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达到不同层次的预习效果。

(4)操作性。导学案习题的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能独立地围绕预习题有效预习。能针对具体的知识点,化整为零,让学生便于理解,接受,通过学生的自学,能基本理解知识点,达到自主学习的预期目标。同时注意范围不能过大,语言不能模糊,避免出现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

(5)可检性。导学案的设计还应考虑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检测,对学生的预习能及时得到反馈。因此要求教师至少批改三分之一以上同学的导学案,准确了解学生以什么样的基础进入学习状态。导学案的可检性是预习导学能否达到实效的保证。

通过“五性”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指导他们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自主预习,基本解决导学案中的相关问题,完成基础练习,并提出预习中的疑难问题,养成独立阅读、思考、完成知识建构和基础练习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有备而来。

2、引领“三种”展示方式,让学生生命丰盈

交流展示旨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学所得,展示学习过程,展示学习中的困难,在交流中碰撞生成新的智慧,在交流中相互补充、相互启迪。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用多种方式充分展示自我,让生命在课堂展示中得到润泽和丰盈,是我校实施“高效生命课堂”的手段。

(1)竞争展示,张扬生命的个性

竞争展示,是相对于课堂上学生被动学习提出的,分为组内竞争展示、组际间竞争展示、学习小组展示。课堂中,教师点燃学生展示激情,让学生争着展示,让个性在展示中张扬。

组内竞争展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自主组织展示活动,就教学过程中某个知识点,各抒己见,提出质疑,组内成员共享智慧成果。

组际竞争展示: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开展小组间展示,有各组成员间团体竞赛,有随机竞赛,学生之间可以追问、质疑,老师适当点评,促使展示向纵深发展。

学习小组展示:让有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将小组的学习所得,展示给大家,全班共享。这样便于对某个知识点学深研透,又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2)立体展示,增加生命的厚度

课堂学习,理应要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舒展着自己的生命,在单位时间内,最大化地增加生命的厚度。立体展示,可以分为在同一时间内,展示不同的内容,在展示同一内容时,用不同的方式来展示。

同一时间内展示不同的内容。这一展示一般在组内展示,每个组同时进行,让每个成员都展示。在组内欣赏、互评、共享、共进、共赢。这种展示还有自赏式展示,全班同学根据自己探究所得,在单位时间内自我展示,用我手写我心,用我口诵我情,自我欣赏。

(3)多维展示,凸现生命的灵动

展示鲜活的知识。在展示过程中激活知识的生命态,让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沟通,与发展知识的人沟通,唤起学生的内在需求、兴趣、信心来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

在课堂教学展示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展示学习方法、思维的方式、合作探究中的发现、见解、观点、争议乃至错误,或者是小组合作中的言语、行为、情绪等。老师不断的捕捉和重组这些信息,组织学生一起进行讨论、评价、修正,引出新的生成点。

3、遵循“三动”学习法则,让合作增值智慧

课堂中的互动探究是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手段,是我校构建“高效生命课堂”的本质。让学生更好的参与互动探究,必须遵循“三动”法则:

(1)主动。“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发展,在解决问题中学习。须做到“五让”:教材让学生自读;知识让学生探索;问题让学生解决;结论让学生概括;体系让学生构建。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动”起来。(2)互动。自主学习的课堂其本质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组组互动”,从而达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自主有效互动学习。

(3)灵动。导学案的使用就是为了让学生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组组互动”的学习过程中达到思维与情感的交流和碰撞,共同生发出思维的火花,张扬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品格,从而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真实灵动的课堂。

4、把握“三度”拓展要求,让迁移运用有效

迁移运用立足于课内、课外的结合,体现有效学习的过程。迁移运用的题型要多样,不仅要有书面的,还可以设计实践类问题、思考题、必做题、选做题等。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迁移运用训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在进行迁移应用训练时,注重独立性、规范性,要及时反馈、收交和批改。对迁移应用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矫正,及时进行变式练习。

迁移运用过程中,把握“三度”:

(1)深度,能够在满足学生认识结构的基础上,有效地拓展与课本内容相关的文本知识,以增加课本内容的深度。让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度延伸。让学生更好的拓展延伸学习。

(2)广度,拓展的时候,要在知识的趣味性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在不打击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能有效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达到一定的广度,让知识呈立体状,便于学生理解和识记。(3)效度,内容的有效性应该包括知识结构的合理和知识的时效性等方面,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成功的教学依靠高效的课堂,高效的课堂依附于恰当的方法,因此,拓展延伸注重效度,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通过近两年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大部分教师能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和研究中来。通过实践和研讨使教师们认识到在今后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丰厚自己的教学底蕴,才能使师生在和谐民主愉悦的氛围中共同释放生命活力。部分班级的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明显的好转,课堂活跃了,学生学习能力增强了,原来不愿学习的学生能参与到学习研究活动中,学习成绩提升了,变得阳光自信了,学生综合素质明显增强。学生的团结意识、书写能力、表达能力、演讲能力、合作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师找到了职业幸福感。

今后我们还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理性地认识课堂教学现状,客观地分析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高效生命课堂”教学模式的道路上,勇于实践,善于总结,让师生的生命在“高效生命课堂”中丰盈,使他们生命姿态自由绽放。

2013年10月18日

2.打造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 篇二

一、利用多媒体不断学习, 转变观念, 提高教师魅力指数。

新课程背景下,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 因而在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丰富语文专业学识, 使自己的观点和知识跟上时代, 跟上学生的思维, 而这些单纯依靠教材、参考书是远远不能做到的。不同时代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 尤其随着网络、电脑的普及, 现在的中学生涉猎广泛, 想法独特, 教师如果继续遵循十几年前的观点, 那么不但教学效果差, 而且会与学生的距离越来越大, 失去教师独特的个人魅力。网络为教师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 通过网上研读语文学名著、语文学学术论文、语文著作、观看优秀教学录像视频、参考优秀教学设计等。阅读这些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还可以让学生体会语文的丰富性, 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教学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营造轻松氛围, 获得审美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要进行赏识教育, 也就是要求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使学生有安全感, 充满信心, 发散思维, 敢于提出问题, 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创造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 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 即“亲其师, 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这种气氛的建立必须借助某些手段, 如温柔的目光, 亲切的话语, 热情的鼓励, 上课前播放音乐, 观看与课文相关的视频等,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使学生更依赖老师, 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渴望, 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 教师的作用是增强学生的自信。在教师热情的鼓励、引导、用心呵护下, 学生发展思维, 获得审美的体验, 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如: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 利用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 让学生欣赏, 并让学生畅所欲言, 发表感想。然后, 学生在一起交流从网上查阅的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在整体感知时, 让学生观看表演片断, 听全文朗读 (配乐, 配画面) 。那生动粗犷的表演场面, 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氛围, 拉近了学生和按塞腰鼓之间的距离, 也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 让学生有了形象的感受, 产生了情感的共鸣。聆听课文朗读后, 又给课文精彩的段落配上画面和朗读, 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直观、形象的感知。可用声音、色彩图像等形式感染学生情绪, 给人以强烈的视听效果, 将学生带入课文的佳境, 强化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作用, 还增大课堂容量, 使知识量和信息量大幅度增加, 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获得思想的启迪, 享受审美的乐趣。

三 、适 当 运 用 多 媒 体 , 进 行 艺 术 化 氛 围 的 熏 陶 , 突 破 重难点。

我会在每一课紧扣教学目标, 选择一些重点及一些容易被忽视的词语、句子、段落进行重点教学, 通过投影、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 多方训练综合分析从而抓住人物特点、主要内容、主题,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学小说《孔乙己》时, 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词句, 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如针对“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等”一句, 对这个句子适当进行点拨, 让学生表达看法, 逐步领会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又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 对于“山朗润起来了, 水涨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 要使学生品出味道, 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 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就要让学生观看朗读视频, 在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欣赏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 产生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语文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进行艺术化氛围的熏陶,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发现、创造, 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让学习与生活接轨, 打造充满活力的课堂

以往学习的最高境界“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教科书”, 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和课本里, 与世隔绝, 只会培养出死读书的书呆子。现在的教学要打破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师为权威”的传统形式, 要求学习与生活接轨, 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 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也就是说, 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另外, 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课文阅读教学是基础, 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 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 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例如教学《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时, 先布置预习作业, 让学生利用电脑查询有关月亮的知识, 了解人类登月的意义, 然后搜索人类载人航天的历史, 为本课的学习不但提供了强大的内容基础, 还通过亲自参与, 增强了学习自信心了解了航天飞船的有关知识及人类登月的意义。

3.打造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 篇三

关键词:美术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80-1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只对小组成员的知识水平、智力因素进行调配是不够的。考虑到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我们还要注意男女生的比例搭配。只考虑男生或女生的小组思维方式及活动能力都会损失了一些多样性,对开拓思路、发展创新思维也有一定局限性。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美术课堂中的应用

1.从肢体动作的指导开始培养小组合作习惯。在一节美术课上,我指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说一说自己对美术书上的作品有何感受。我的问题是:你喜欢哪一幅作品,喜欢它的什么特点?为什么喜欢?请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组的同学,由组长负责组织发言,每一个人都要发言。当我布置完学习要求后到各组去巡视,发现他们各看各的书,偶尔和同桌的同学交流意见,小组内并没有活动起来。我巡视到哪个组,哪个组就有学生举着书,想告诉我他们的看法,并不理会同组的学生。这怎么行?这和我来问,他们举手回答有什么区别呀?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都没有什么帮助,这一教学环节也成了摆设,没有起到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作用。我连忙指导组长安排本组同学或按座位顺序,或按举手先后顺序发言,但是讨论的气氛依然冷清。我扫视全组,发现他们都低着头看自己的书,即使有人发言,也好没有注意倾听只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中。我们都知道:交流是说与听双方的事。眼神、表情是语言的说明,和生动的语言具有同样的感染力,面对面交流是传递信息最好的方法。我灵机一动,让同组的学生都放下手中的书,聚集过来围在一本书周围,把他们的目光都集中在发言同学所说的画面上。立刻,讨论的气氛就不同了,他们开始很自然地就着刚发言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就这样,我对每个组提出了形体上的要求,使课堂讨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因为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又多是独生子女,交流能力弱,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必须通过肢体活动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2.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培养小组合作的能力。教学中我们发现没有进行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根本不知要如何进行合作,尤以一年级学生为最。他们的知识经验少,对合作交流的认识几乎为零。我们首先要通过教师的示范在他们大脑中建立起合作学习的概念。例如在欣赏作品时,我先请分析能力较强的学生发表见解,表示同意或不同意的意见,如果不同意就补充不同的意见。然后再请学生针对不同的作品模仿老师与同学的交流方法进行两人讨论,使其形成一种模式,给学生导向,最后才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自由讨论。这样由于教师示范在先,学生合作起来才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合作才得法,交流才有效。

3.培养小组长,提高合作学习时效。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学习小组只是徒有其名,学生或盲目行动,或迟疑不动,根本无合作可言。况且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很差,贪玩好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就会导致课堂组织纪律散乱,教学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为了能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选拔并培养小组长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三个步骤进行组长的培养:

(1)培养第一位组织者。小组讨论前,先选定智力水平良好、发言积极、操作能力较强、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当学习小组的组长。

(2)对组长进行有效的培训:第一,督促组长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使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合作意识;第二,指导组长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的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三,指导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如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报以掌声,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当出现冷场现象时,组长应带头先发言,起表率作用;第四,指导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对同一问题所做出的不同答案,并及时准确地向老师汇报,从而培养组长的组织、安排、协调、归纳能力,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3)组织者的轮换。当第一位组长已具备一定组织能力时,就要更换组织者,培养每一个学生的组织能力,产生多位组织者,提高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交流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学生个别差异的不同,会明显表现出不同的组织水平,这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师不能因学生的差异就剥夺学生锻炼的权利、发展的机会,而要致力于在学生原有的能力基础上使其能力得到提高。

二、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

并不是每一课内容都适合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也不是只有手工制作课才适用合作学习方式,其实一些有趣味的绘画课、设计课、表演环节也都可选用合作的形式,如合作完成一幅风景画,协商协调好后先各自绘画,再有目的地拼接,画与画之间用景物巧妙装饰,效果甚为壮观。选用内容要具有探究性、趣味性、可合作性。

当然,教师要在学生合作前明确要求,并可具体到分时段明确每段时间要达到的目标,并要进行适时巡视、指导、总结,这样的合作会更有效率,避免出现一盘散沙的现象。

4.用爱心与责任打造思品生命课堂 篇四

一转眼,师院毕业后在农村中学从事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已经有二十五年。多年课堂经验告诉我:在农村学校各种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必须是有情感的、面向全体学生、充满人文魅力的课堂。生命课堂不应是表面上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应是基于学生人格的完善、情感的提升和价值观的升华。

一、用爱心教会学生责任,用责任唤起学生的爱心,是打造生命课堂的基础。

只有明确自己工作的重大职责,将责任化做教书育人的动力,才能捧着一颗爱心投身工作,才能善待每一位活生生的可爱学生,才能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鲜活的人格与天性。无形教育的效果往往大于有形教育。教学耐心细致的工作责任感,对学生满腔热忱的关爱,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这样,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才会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会应该传授给学生的一种方法、一种技巧、一种能力;传授给学生的一种爱的意识与责任。

教育必须走进人的心灵。教师要打动学生的心灵,首先要用责任与爱心赢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创造出生命课堂的育人环境。虽然教师是平常的人,但毕竟从事的是一份影响人的特殊职业。对学生的一些帮助或许是无意而为之,却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永久的记忆与感激。在我任教的第一届学生中,有一个叫陈阿健,现已成家立业。当时,有一段时间总是称呼我为“黄老霸”而不是叫“黄老师”,这是为什么?原因在于:阿健同学在八年级时出现早恋现象,陷得很深,无法自拔。家长和多数教师都感到束手无策之际,是我用“软硬兼施”的办法,使他走回正道。起初他不理解我的良苦用心而心存怨气,相当不服气,竟然当众称呼我为“黄老霸”。但我不气馁,改变了自己的态度、方法和策略,本着责任与爱心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常常与他交心,以诚待他,以情感他,以理服他,在我的不懈努力下他心悦诚服,最终改口称呼我为“黄老师”,且从那以后喜欢上思想品德课。正是教师的这些行为,对影响和造就学生品德行为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不抛不弃也是责任与爱心的具体表现,是打造生命课堂的必备条件。

我深知每一个学生都承载着家庭的希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启迪他们的智慧,完善他们的灵魂。放弃这种责任,则会造成教育的不公平、不作为现象。

“爱”这个字人人都会说,需要我们用心体会、用实际行动体现。我相信天道酬勤,自己付出的每一份汗水都是勤奋的结晶。没有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特别是在农村中学,个别学困生的困难竟达到令人难于置信的程度。我清楚地记得:2007年有一名学生叫陈坤平,刚进初中时竟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学,笔也拿不好,大家都以为他是个“智障”学生,但我决心试试,抱着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竭力用爱心与责任浇灌。从手把手开始做起,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对待,用情感激活情感,用爱心与责任唤醒对他生活的热情。记得在教到七年级《人生自强少年始》时,我让坤平同学朗读课本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黑体字,一时,教室里似乎静静的,虽然他是一个一个字好不容易地读完,却得到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坤平学生感动得泪水满框,此时此刻彻底引发情感深处的共鸣。此事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灵:这正是我所追求,想要达到的生命课堂。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都是教师爱心的表现。初中生对教师的爱心是格外看重的,因为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虽独立意识增强,情感日益丰富,但各方面还很不成熟,思想起伏大,心理承受力差,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这样,他们希望老师能给予关心、理解和尊重。他们渴望老师帮他们摆脱困境,展露才华,也希望体验到其他同学一样的自尊感,希望老师能指引他们愉快地告别过去,满怀信心地走向未来。在这种情况下,简单的说教或者批评不但很难打动他,甚至很容易适得其反。

用爱心敞开他们的心扉,用智慧教化他们,用时间感化他们,要用责任心引导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具有的内在潜力,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只要教师具有责任感,把爱的情感投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师生间才能心相印情相容,教育才能是生命的教育,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打造生命课堂的必然要求,更是教师所应具有的责任与爱心。

正是因为有了责任与爱心,我们才能不断地更新并掌握丰富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不断摸索并掌握适应学生的多种灵活教学方法,不断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迎接一个又一个的挑战……也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情愉悦地自主学习,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为学生开辟一片新天地,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真正打造生命课堂。

要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责任,打造生命课堂,就必须有对学生的爱。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激情,没有爱就没有热情,没有爱就无从谈责任心。爱是教师责任心的沃土,教师有了爱才能培养出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信念,才能带领他们翱翔蓝天,奔向成功希望。

爱心贯穿教育工作的始终。我们要用爱子之心教育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你的一个微笑,你的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都能赢得学生的信赖,使他们的潜能挖掘出来,使他们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倘若课堂上一味地板着面孔,动不动就当头棒喝,讥笑、嘲讽,他们内心充满恐惧、厌烦,那么学生怎会有激情好好学习呢?教学中应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如果抓住适当时机,对学生的优点予以表扬鼓励,就会在他们胸中燃起一团团希望之“火”,激起他们一股股奋发向上的力量,变成他们前进的动力和信心。一缕爱的阳光,能够开启一扇封闭的窗,照亮一条成功的路,能够铸就像少年毛泽东一样一代又一代人才的辉煌,正是在不断的鼓励与关注中让学生多一份对自我的赞许。

5.倾力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论文 篇五

我校自从开展“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活动”以来,经过语文教师不断的实践、探索、完善,形成了既具有语文学科特点又具有二中特色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在“单元自学指导式教学”实验的基础上,融入市教研室提出的“导――学――讲――教”教学法,又吸取了永威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先进经验,最终确定了我们语文高效课堂的基本流程,即单元主题――整体感知――研析理解――归纳深化――达标训练――单元过关这六个环节。下面,就这六个环节我浅谈一下自己在语文高效课堂上的一些做法及认识。

一、单元主题

学期之初,我深入学习课标,研究教材,通观全局,实行单元重组整合,构建合适的单元体系。虽然语文课本是按单元编排,但有的单元不利于我们采用现行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打破原来的单元编排,根据单元目标,单元内容,单元文体,归类合并,实现单元重组。

二、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分两步:第一步根据教学需要导入新课,然后我板书课题;第二步出示学习目标,制定的目标要具体明确,条理清晰,有一定的梯度。然后我指导学生进行自学,主要是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例如:先通读本单元所有课文,同时自觉标出自然段,在读的过程中画出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词语,然后查字典标注在课本上,参考课下注释,了解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弄清文章体裁,把握作者思想感情。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本单元的内容。

三、研析理解

在本环节里,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的探究合作学习能力。首先我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围绕自学提纲,深入到文本之中,自主思考解决问题,也可以自己发现新问题。之后我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主要是解决学生自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形式可以是小组讨论,也可以是同桌讨论。

对于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我汇总后进行精讲,点出问题实质,使学生豁然开朗,最后我讲解本单元重点、难点,从而让学生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去系统掌握本单元知识点。

四、归纳深化

在实验之初,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无从下手,我先引导学生把本单元的知识点归纳成大的知识框架,然后告诉学生具体从哪几个方面总结。例如:在总结现代文字词时,告诉学生把字词归纳为三类(易读错的字,易写错的字,常用词语)来进行总结。可以用列表,画知识树,分类叙述等方法总结。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准确的知识结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可以根据不同文体,不同内容进行自行整理归纳,这样就不断提高了学生概括总结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 五、达标训练

学生学会了还需要用练习来巩固,而本环节主要是通过训练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先记忆、背诵、默写自己归纳的本单元知识点,然后组长检查,老师抽查掌握情况,而后再反复记忆,争取人人达标过关。另外,根据单元内容我还在本环节中安排片段写作训练,力争当堂完成,当堂反馈。

六、单元过关

经过前几个阶级的学习和训练,需要检验一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便查漏补缺给本单元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一环节可以采取老师出题,学生出题,精选练习题等方式来进行,学生出题时,老师先对出题的质量、数量、题型、分值、时间做一个基本的要求。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做完试题后,同桌互改或自己对改。最后对错的多的试题进行讲解,统计过关情况。对于未达标的同学让其重新过关。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对这种教学模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吸取了不少教学法的优点,是在不断尝试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种极具生命力的教学方法,但是在语文教学应用中“几多欢喜几多忧”。首先我简要说说它的一些优点:

1.提高了老师对教材、大纲的把握能力,驾驭教材的能力,提高了自身学科知识体系化,考点明晰点。2.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读书方法、背书方法、划分层次的方法、归纳中心的`方法、分析写作特色等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3.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探究的主体,极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真正实现了少讲多练,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1.语文课本里每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而作为初学者中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大多欣赏不出文章的精美之处,更多的是围绕问题而学。2.虽然老师在学生自学时给学生以方法指导,但是有的学生仍然不会自学,不会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也不能很好完成归纳总结知识点的任务。

6.如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篇六

其次,加强展示。展示环节是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它是和以往以“讲”为主课堂的最大区别。展示要兼顾全体学生,了解学情确定重点展示内容,教师应要求科代表收齐学生完成的导学案进行第一次批阅,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只要学生能完成的、做到的、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教师只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指导和督促,让全体学生都参与交流、展示。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并感受学习的快乐。再者,也可给学生讲讲展示的好处,如1、对胆量是一种锻炼。2、可以迅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可以训练思维能力。4、适应大学多样生活的基础5、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生活6、锻炼、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平台。使学生有展示的欲望。

第三,引入竞争机制。人的攀比心理是天生的,竞争机制有利于学习。竞争的课堂是活跃的,竞争的课堂是立体的,竞争的课堂是高效。只要在课堂上让组内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才能激放出五彩的火花,如何竞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都参与了”;发不发言无所谓,重要的是“都思考了”。

第四,加强精讲点拨。精讲点拨就是指在学生的思维或语言产生障碍时,教师采用精练恰当的语言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障碍,使之思维进程加快,语言表达流畅。所谓“精讲”是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精讲点拨很重要,教师必须针对课堂中所出现的一些情况予以评价、精讲点拨或调控。比如: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学生仍然迷茫困惑时,老师的精确的讲解和点拨就会使学生感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印象也格外深刻;又比如:有些知识与方法,学生难以在现有的认知水平上去认识和体会的,教师要予以精讲点拨、补充。教师的点拨要适时到位,语言要简洁精炼、形象生动,给学生留有消化的空间,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迂回一下,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逐步达成目标。教师要把握好点拨的时机、点拨的方法、点拨的力度与点拨的标准。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适时引导学生突破学生自学不会、探究不出的疑难问题。同时要注意发挥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如发挥板书等在教学中的应有作用。

第五,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共享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课堂不再是格式化程序的场所,而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要做到这一方面,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传统到高效课堂的意识转变。师生关系的转变。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每一名教师都应该真心地走进学生,真情地亲近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平等而理解地对待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融洽、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这种师生关系下,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高效教育。

7.如何让有生命的语文课堂活起来 篇七

一、人文主义关怀的实施

“师者, 传道, 授业, 解惑也。”自古以来, 教育活动中就以教师为中心, 所以老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莎士比亚说:“上天生我们, 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 不是照亮自己, 而是普照世界。”火炬精神, 便是教师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老师要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 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而增加有效的教学时间, 从而使自己的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利用, 使生命更加充实;通过挖掘学生的潜能而探索有效的方法, 从而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展, 使课堂有真正的生命。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 长大了成为普通的劳动者基居多。因此, 教师不必刻意去追求要使学生怎么发展, 而必须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 是小草就让它装饰大地, 是参天大树就让它成栋梁之才。在这个前提下, 才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 学会创造, 从而在困难的磨砺下去实现人生的价值。教师要让自己课堂富有生命, 多关注学生会怎么想, 使学生个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而提高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作用

学习的内涵在今天已有了极大的扩展和深化, 学习已不单纯是学习知识和技能, 而是扩展到“学会学习”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 将来的文盲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要使语文课堂“活出生命的意义”, 教师就必须把着力点放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上。俗话说:“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愿意学习”是学习的强大内动力, 教师要善于应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热爱学习, “热爱学习”是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师要以人为本, 根据人的发展规律, 激发学生学习乐趣;教师要以语文教材的自身规律, 激发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因此, 教师要用新的教学方法去伴以有趣的形式来满足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 从而使学生愿意学。

有了“愿意学”的意愿, 还必须采取一些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欲摆不能”, 主动深入地学习。“教师应把优化教学结构的重点放在科学的呈现教材方面, 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如果教师没有过程的有序性, 课堂教学的状态是混乱的, 教学效率是底下的;没有状态的波动性,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单调的、沉闷的、教学就没有生气和活力。

课堂生态是课堂能使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宽松和谐的环境。只有和谐相融, 生命才有不竭之源。语文是人文主义学科, 要入知识海洋之舟, 教师与学生就要同舟共济。一是老师不能视课本可有可无, 备课时要深入细致, 与作者哀乐与共;教学时要深入浅出, 用儿童化口语化的语言表达课文的意思, 使学生易于接受。二是培养学生热爱课本, 不会视课本为畏途,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课本。语文课文的特殊性, 在于它无非是个例子, 大纲所规定的知识和能力要通过一个个例子来体现。要引导学生重视“导读”、读懂“导读”, 从整体上把握一组课文的要求;要指导学生重视课后“思考?练习”题, 懂得利用“思考?练习”题明确学习要求, 按其所提示的方法进行自学, 在自学中明确课文的重点、难点, 以便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思考, 有的放矢地学好重点、解决难点, 提高学习效率。

8.打造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 篇八

活泼热闹的课堂氛围对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安静的课堂对引发学生思考、深度理解教材也十分有效。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应是有“闹”又有“静”的,两者相互平衡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动静结合;策略

课堂教学需要“闹”,也需要“静”。但课堂教学不能一味地追求“热闹”,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安静”,当“静”之处应“静”,当“闹”之处应“闹”,只有将“闹”与“静”的教学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下是笔者对语文课堂“静”与“闹”教学实践及体会。

一、课前导入要有“闹”有“静”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阶段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大好时机,但是近来很多教师都只注重于兴趣的激发,利用多媒体精彩的声色效果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在与课文衔接的时候处理得不是特别好,使得一些学生的注意力仍然停留在之前的动画效果之中,学习效率反降不升。笔者以下以音乐导入为例,示范如何让课前导入有“闹”又有“静”。

(一)音乐带动情绪

音乐以其韵律、曲调、节奏等可营造出一种特有的艺术氛围,有非常强的感染力,是传情达意的有效方式。而且非常容易带动人的情绪,联想出相应之景,与乐者达成情感相融。因而,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选择用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来渲染气氛,带动学生的情绪,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如《伯牙绝弦》这一课就是很好的利用范例,教师为学生播放乐曲《高山流水》,让学生在音符的律动中仿佛看到巍峨的高山、潺潺的流水,为乐者精湛的琴艺啧啧称奇。同时再配上动画,一名琴师认真抚琴,一名樵夫专注倾听,两个人在琴声悠扬之中灵魂仿佛达到了重合。学生们在欣赏音乐和这一帧帧的画面时,身体虽是静止的,但是思维却是活跃的,由景生情,逐渐进入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境界中,为正式学习课文做好情感准备。

(二)提问引入文本

学生的情绪已经到位,但是如果这时候没有来得及抒发教师就直接进入文章学习的话,很多学生的思维都会仍然停留在对乐曲的欣赏之中,继续回味联想到的事物。所以,这时教师不妨空出一些时间来让他们说一说自己都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然后再顺势提问将学生的感悟力转化为好奇心,引入文本教学。在学生们充分抒发了自己对《高山流水》的听后感之后,教师话锋一转:“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吗?听说作者因为这首曲子而找到了自己一生的知音。而‘知音’这个词也就出自于这个故事,同学们想知道这位历史上第一位‘知音’是谁吗?”由此顺利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材文本的阅读中去,在阅读中去寻找教师所提的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所以教师在课前导入时一定要注意把握节奏,将声色激趣和思考探究有机结合起来,保证导入的有效性。

二、文本阅读要有“闹”有“静”

(一)朗读感悟,与文章建立联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读”的作用,朗读不仅能让学生熟悉文章的内容、结构,还能渐渐培养出语感,在平常的说话和写作中体现出来,是小学阶段最为重要的一种阅读方式。学生多读有助于加深文字在其脑海中的印象,背诵篇章需要读,品析语句也需要读,教师可以利用早自习时间为学生们播放课文的朗读示范音像资料,让学生进行跟读,尤其是诗歌类的课文,如《清平乐·村居》《我想》等,让学生模仿朗读,读出感情、读出意境,进一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而像一些情节性比较强的课文,就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来进行,如《两小儿辩日》《半截蜡烛》等,不仅能增加课堂朗读的趣味性,也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锻炼掌控语言文字的掌控能力,有助于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默读沉思,与文本深入对话

朗读是动,默读是静,语文教学的课堂不仅需要琅琅书声来品析文本,也需要似金沉默去沉淀智慧,只有两者间达到合理平衡,课堂才会呈现理想的状态。当前许多专家都呼吁要让学生静下心来学语文,先大声朗读再默读静思,与文本进行更为深入的对话交流,这才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默读的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全面理解,提高其独立思考感悟的能力。默读更多的是指用心看,不仅要看课文内容,还要看写作意图、写作技法、感情抒发,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去品读文章。如在《猴王出世》这篇课文中对石猴的行为动作有这样一段描述:“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其中所用的这些动词都是十分考究的,值得学生学习。所以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对这些动词进行细致研究,看是否能够想到更好的词进行替换,并要说出好在哪里。最重要的是要将这些词积累下来,在今后的写作或是口语交际之中用上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这是朗读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朗读固然重要,但默读也同样不可或缺,很多重要的感受无法诉诸言表,所以字字句句都得交由心灵去默默感应。它们就好像是鸟的双翼,少了任何一只羽翼就无法起飞。学生在朗读和默读的交替进行中对课文的理解由浅入深、从粗到细,才是阅读的全部过程。

三、小组活动要有“闹”有“静”

(一)表演时要注意观察

表演活动是对学生学习成功的一个检验,也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有效途径。因而在每单元的教学结束时,教师可以组织各小组自由选择本单元中的课文进行改编再创造,编排出一出出的短剧,作为每单元的汇报演出。剧本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还原,如《学弈》《半截蜡烛》等;也可是对文章的故事续写,如《地震中的父与子》《鲁滨逊漂流记》等;也可以是由课文所联想到的故事,自己重新仿写一个类似的故事,如《詹天佑》《山中访友》等。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蕴含了思考和再造的过程,没有静态下的思考,也就不可能有智慧的生成,更不可能有学生的自我成长。所以在表演的准备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个人见解,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相互的说服和磨合,写出新颖又吸引人的剧本。而在表演时,其他的小组要认真观察并做好记录,为其打分并给出相应的评语,同时也在观看别人表演的过程中反思自己,得到启发,达到互取所长、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讨论中要注意倾听

现在的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个人表现意识比较强,在讨论时常常是各说各的,只表达自己所想到的就算完成了讨论的任务,而根本不去听别的同学都说了什么,没有真正达到我们开展讨论所要达到的“思维碰撞”的目的。要知道,在课堂上暂时“无声”有时反而胜过“有声”,学生的凝神倾听绝不是思维的枯竭与沉寂,恰恰是在他人的想法中得到启示、旧文新解的好机会。因而教师要在课堂讨论时做好引导和监控,让每一组的小组长和记录员,整理小组成员的发言顺序和发言内容,避免对同一个问题的重复多次讨论,并能够在有同学抛出新问题、新观点时集中力量进行讨论和解决,在这样的模式下保证讨论活动的有效有序进行。

凡事都讲究一个“度”,小学语文的教学也只有在热闹与静默中谋求平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在热闹中爱上学习、在静默中深化学习。基于此,语文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积极寻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创新模式,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

[参 考 文 献]

[1]张华.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J].赤子(中旬),2013(8).

[2]顾颖.小学语文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4(4).

9.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体会 篇九

陇县东南中学杨向菲

【摘要】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0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那么如何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呢?我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二是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情绪,三是放开手脚,让学生唱主角。

【关键词】营造氛围;丰富手段;放开手脚。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0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我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就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的标准。那么如何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教授巴甫诺奥曾写过《快乐学习法》一书,这本书先后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畅销不衰。他在书中赋予快乐学习以更广义的解释,他认为:快乐学习是一种享受,学到新知识是一件快乐的事,读书、上课、完成作业、与同学交往、向老师提问等,都是很有趣的学习。而我们现在的很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学习失去 1

了兴趣,每天坐在教室里被动地学习,少有快乐可言,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我们又怎敢奢望他们能够高效学习?所以打造高效课堂的首要前提是让学生爱学习语文,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这方面我做了一些尝试:

1.开展竞赛激情趣。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内化,说到底需要学生自己的体验和实践。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上,心智处于压抑的状态中,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真正调动起来。只有当学生以主人的姿态出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学才有脱胎换骨的变化。适时开展竞赛,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自读课文时,让学生阅读“自读提示”,结合课后练习,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将学生分成两组,互相提问质疑,鼓励他们展开激烈的讨论,归纳出结果,最后评出优胜者。学生常讨论得热火朝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参与意识增强,在积极有益的活动中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对书本知识印象深,知识掌握牢。

采用各种形式,使学生乐在其中、受益匪浅,真正把被动学习语文变为主动求知,学好语文。

2.创设情境引兴趣。

创设情境,要依据教材从实际出发,运用多媒体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如在教学苏轼《明月几时有》一词,可先通过语言描述,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故事发生在北宋丙辰年的中秋节,都城东京城中,城内月光

如水,月亮洁白晶莹,到处是欢声笑语,苏轼一人在月光下舞姿翩翩,他在干什么呢?同时用多媒体展示月色下的图片,接着用《明月几时有》的教学磁带,先读后唱,民乐伴奏,在悠扬悦耳的笛声中,学生倾听着凄楚婉转的女高音歌唱,眼看课本和注释,很自然地进入词的境界。创设情境,将把强制学生有意注意接受知识,变为无意而轻松获得知识,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让学生感到愉悦的学习情景,从而达到师生共同参与、情感交融、优化教学,享受语文、享受课堂、享受学习。

二.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情绪。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我把课堂教学游戏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让学生自始至终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复习古诗歌时,在课堂上以“击鼓传花”的方式让学生背诗,学生们都感到紧张有趣,在热闹的游戏中,学生的诗也背熟。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我就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学生在表演中很容易地就把握了人物性格。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小辩论、分角色朗读、背诵比赛等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的眼、口、耳、脑等动起来,让思维也运转起来,让个性得到自由的张扬。

三.放开手脚,让学生唱主角。

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实践中,我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高效实用的方法,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来自老师与同学的肯定、鼓励、欣赏和赞美,让师生共同沐浴在人文关怀的灿烂阳光下,让师生绽放的笑靥成为课堂上永不衰败的花朵。

构建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的几点体会

陇县东南中学

10.扎实备课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篇十

扎实备课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备课的有效性。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有许多青年教师为上好一堂语文课,常常浏览大量资料,参阅多堂名师范例及教案,经过精心整合、预设,形成了一份几乎无瑕疵的多页详案,但实际执教起来并不如设想中那样顺利,往往出现量大超时,环节仓促,顾此失彼,束缚手脚等现象,形成低效的课堂教学。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备课呢?

一、明确备课要备什么?怎么备?

1.备课标

课标是教师备课的依据和指南,教学必须有目标。因此备课前首先要备课标,备不是简单的看一遍,而是让课标始终伴随备课的全过程。首先让课标入“眼”,课示各年段的教学目标打印下来贴在课本的首页上,时常翻看。其次是入“心”,这是关键,在备课做到反复学习课程标准,不断思考课标理念,以课标为依据,把课标要求具体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2.备教材

备教材就是要理解编者意图,做到先入教材,看教材提供的思路和教学方法是什么,这样才能有利于走出教材,根据学生不同情况改变教材,为我所用。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

(2)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

(3)查阅资料。一是阅读《教师参考用书》,二是上网查阅许多相关的背景资料。

3.备学生

备学生就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思维特点,教材中哪些地方要讲、要补充拓展,都要细细思考,对于学生问题的设计,提问哪一个学生都应考虑,在备课中就要做到面向全体。

二、把年组集体备课抓实、抓好

我们都知道备课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所以针对集体备课中存在的的问题,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落实。

1.确定职责。

集体备课要以教研组为单位,由教研组长主持集体备课活动。

2.确定主题

各年组要确定好集体备课内容,不宜过多。在确定集体备课内容前,年级组的所有教师要把整册教材内容进行学习梳理,了解知识领域在本册教材中的作用与地位及与年段之间的联系,所选集体备课内容应是教师共同认为在教法上较难处理的,别人研究过但又上不出新意的等等。语文课要按课型来选择集体备课。

在集体备课中做到五统一: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要求、统一教学内容、统一重难点、统一训练内容。

3.确定形式。(集中备课)

在集体备课中年组长按内容把备课任务合理分配、落实到人,制定出集体备课计划,便于提前准备、提高备课质量。在集体备课中,中心发言人先进行个人备课,然后把教案打印成文稿发给本组成员,然后由中心发言人说设计。大家结合自己对教材、课标的理解进行讨论、各抒已见。讨论时应围绕目标的确定、重难点、教法的处理、练习题的设计等。组长要及时引导,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同时还要善于总结,概括优点,指导大家修改教案。在集备中达到共识之后,教师还要备学生,结合学生实际修改出个性教案,在班级执教。

11.打造开放而有活力的初中语文课堂 篇十一

一、加强情感教育,创设和谐课堂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师生之间要互相配合,加强情感交流,创设和谐的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提升教师的文学修养,感染和熏陶学生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学生一般都对老师有模仿心理,所以,教师必须要拥有深厚的语文素养、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才能使学生喜欢学习语文。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文学素养去“征服”学生,用美的语言感染和熏陶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榜样带动下喜欢语文。比如,教师在平时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背诵一首意境优美或者励志的诗,或者在作文本上写上激励学生的名言警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语文知识,从而对语文产生兴趣。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必须要进行足够的情感交流,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教师不顾学生的感受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就是“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机械地听讲,死板地记忆知识,课堂教学也是低效的、不成功的。因此,教师必须要和学生交流,以便及时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流程进行及时的调整;学生必须和教师及时沟通,启发思维,积极大胆地发问,以便跟上教师的节奏,完成教学任务,切实提高学习效率。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本身的吸引力,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语文是一个表情达意的学科,本身就具有趣味性,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方法过于单调枯燥,才会让学生不喜欢语文。因此,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本身的吸引力,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一)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品读”语文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朗读训练,可以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明白蕴含在其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取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都能让学生感受到美的享受。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或者是自由大声读,或者是分角色朗读,或者是比赛读,或者是配乐朗读,利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文章的内涵,感悟、欣赏文章的美,真正去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二)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拓宽学生视野

学生只有进行广泛的阅读,才能积累丰富的素材,积淀丰富的知识,拓宽视野,提高语文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中精选的典型性文章,还要进行课外阅读,品味更多的名家名篇。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推荐一个阅读书目,制定一个阅读计划,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去阅读。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以便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再次,教师要倡导“不动笔墨不读书”,即在阅读时做好摘抄笔记,将自己认为好的句子和词语都抄下来,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积累。最后,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采取讲故事、成语接龙、摘抄本交流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知识,拓宽视野。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语文课堂吸引力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学语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效果自然就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情绪体验中学习语文,这样就能提高语文课堂的吸引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一个课堂短剧,将骗子的嘴脸和皇帝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入木三分。在满堂的笑声中学生兴致很浓,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是一种方便学生学习的组织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小组内各有分工,按照一定的学习顺序进行合作学习,然后交流学习情况和结果。同时,教师应进行适时的点拨和指导,使学生在自由轻松、融洽互助的环境中学到语文知识。

三、引进多媒体技术,打造开放的语文课堂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语文课堂,被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多媒体技术的介入,对于打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活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情绪;可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能激发学生的活力,营造活跃而有效的课堂。比如,在学习《黄河颂》一课时,教师可播放黄河激情奔流的视频,同时配上激越昂扬的音乐,一下子就能调动起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对黄河的怒吼有深刻的感受。

(二)利用多媒体的网络链接功能,打造开放的语文课堂

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让学生自己去搜索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学习;也可以在网络上学习名校名师的课程,从中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水平。此外,对于课堂中即兴生成的内容,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搜索相关内容,进行理解。总之,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个平台,给学生营造一个语文学习的“大课堂”。

12.打造新常态的生命化英语课堂 篇十二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个性更张扬,性格愈发叛逆,在日常教学中, 我发现学生越来越不按我们预设的思路走, 变得“不听话”。在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 ,如何实现英语课堂的双赢局面, 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生命化课堂理念的提出,为我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生命化课堂将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成为生命的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过程。生命化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共同成长的过程。

下面以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四第三单元Project板块的课堂教学为例,就打造生命化的英语课堂谈点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1. 用POWERPOINT展示关于三个科幻故事的图片资料 ,在旁边再 打出一些 问题 , 如 :Who is the writer for each one?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writers? 目的是和学生一起分享关于三个科幻故事的相关背景知识, 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对“science fiction”这个话题产生阅读兴趣 , 为宏观感知课文创造有利条件。

2.给学生3分钟左右的时间快速浏览课文 ,了解一些细节问题:What do they see during their journey? What does he findwhen he travels to year AD 3014? How do they come back to theEarth? 等。经过对上列问题的讨论 ,学生大体清楚文章内容 ,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也为即将开展的写作训练积累素材。

3.组织学生再读课文归纳每段大意 ,理清文章结构 ,为书面表达部分做准备。

Paragraph 1:Journey to the centre of the earth.

Paragraph 2:The time machine.

Paragraphs 3::Flying to Centaurus.

从范文的文章结构引导学生归纳如何组织和表达关于science fiction的故事 ,问学生如果自己写 ,怎样入手 ,文章框架如何安排,如何吸引读者兴趣。经过这样的启发诱导,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共同归纳出该类文章的表达特点:

(1)an interesting and attractive title;

(2)an attractive beginning;

(3)some details of the story (with some pictures or photos);

(4)an end of the story.

通过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为下面的写作降低难度。

4.小组讨论 ,分工合作 ,共同完成书面表达任务 (Writing a Science fiction story)。

(1)分小组讨论选择关于未来生活的topic,然后由各小组决定写作对象。

(2)进行组内分工 ,布置各自任务。如 :一人写出文章的大纲或框架(根据上面共同讨论归纳的结果),其他人再根据大纲写出相应部分(如:beginning, details, end等)。该步骤是核心部分,应尽可能地留足时间。

(3)成果呈现 ,恰当评价。每小组选出一人在组内朗读汇总后的写作结果,进行完善和再加工,然后老师推出一两个代表全班展现,进行恰当的评价,以肯定、鼓励学生的创造力为主。这样,学生经历了想象、写作、互相批改和展示等一系列活动,体验到了自己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不断进步和成功,其生命活力得到了张扬和计发。

生命化课堂要求“眼中有生命,课堂有活力” ,教师不应该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力与时间,教师只起启发、指导、调控的作用。这一节课时时提醒着我,要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很好地进行生命化教育,挖掘学生的潜能,就要本着尊重、信任、理解、宽容的态度挖掘学生的潜能,这样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才会信任、理解、尊重老师,从而使师生之间共同创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

那么怎样把生命引进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打造新常态的生命化英语课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课前预习习 惯,促进课堂教学 。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好英语、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只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才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语言实践活动,才能有目的、有重点地识记各种语言现象,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所以,老师在上课前,可让学生根据学案导学中的预习导航进行预习,为上课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可布置一些知识方面的预习,像找出生词、查出不懂的词义、通读全文、找出疑难点,等等。实践证明,让学生预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这是构建生命化课堂的第一步。

2.培养合作交流习 惯,推动教学互动 。

教育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对学生“强迫性地灌输信息知识”,另一种是“给学生很大的空间,选择自己想关注的事物”。当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意愿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决定自己想做的事情、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材料时,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大大增强。我们在实施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把教材内容按其交际原貌“活化”于课堂,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大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合作、参与和交流,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真正“动”起来。

3.处理好教师主导 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通过启发诱导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不是放纵学生让他们盲目地学习。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4.注意学生个性差 异,改革评价方式 。

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新的课程标准让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在英语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而我们不能用同一把尺子量每一个学生,必须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差异。关注、研究学生的差异,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其实 在课堂中 ,一声“thank you”,“very good”,“terrific”,“fabulous”能让学生开心好一阵子 ;而一声微笑着的“I’m sor-ry, no”,“thank you all the same”, 也足以让犯了错误的同学在心里对老师产生亲切感。

5.尊重学生的人格 ,营造和谐课堂。

“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用满腔的热情,换取学生的亲近和信任,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师生配合默契、气氛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局面,这样才能使学生敢于发言、善于发言,激“活”课堂。

13.打造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 篇十三

二、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教授的知识只有让学生理解记住才会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以前我只重视自己能完成教学任务就行,至于学生,我认为只要他们认真听讲记录思考发言就一定能掌握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结果一次次不太尽人意的考试成绩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症结所在。每次得出的结论都是知识落实不到位,但自己实在不愿用多布置作业,增加学生课业负担、泯灭学生学习兴趣的代价去换取成绩的提高,那样做实在是得不偿失。那么有没有别的办法呢?正在我困惑的时候,年10月份的一次赴学习,让我茅塞顿开。原五中韩吉东校长在做报告时讲到要想提高课堂效率,一定要重视全班学生的参与度,他说假如班里有50个人,老师讲学生听参与度是1:50,1个学生讲其他学生听参与度是1:49,本质上效果没什么不同,只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而已。如果25个学生讲25个学生听,然后再反过来,那效果就不一样了……“一语点醒梦中人”!回来后我在课堂上试行这种办法,小组内一对一检查监督互帮,再加上小组加分的有效刺激,年终语文考试班里59人,有33名进入优秀生行列,比以前多了8个,平均分年级第一,低分人数明显减少。按总分算班里后30名中有23人进步。这说明这个办法对学生尤其对后进生还是很有效的。

14.打造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 篇十四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后马中心校卢村小学

刘未景

摘要:语文教学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是教育史的精粹,刘国正先生说:“语文教学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性,又要有感人的艺术性。”语文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而进行的富有审美价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它表现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目的、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一切教学手段,营造充满欢悦和意趣氛围,使学生思维活动达到最佳状态的教学境界,师生从中得到心灵的交融、形神的契合、美感的陶冶和艺术的享受,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关键词:语文艺术 课堂 教学 效率

从事语文教育这些年来,我没有把语文课看作是单纯的教学课堂,而是把它看作一首诗、一幅画、一首歌……因为语文有着独有的魅力熏陶着我,像画一般的赏心悦目,像歌一般的悠扬动听,我努力打造着学生喜欢的课堂境界,让我的课堂因此而精彩。下面结合自己教学中的实践,浅谈一下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去感受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一颗闪光的珍珠,从不同角度展现出了美的各种风姿。19世纪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应很好地利用教材,引领学生去挖掘美,给学生一双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

新课程改革后,学生自主、合作意识越来越强,但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手,因为学生知识储量、学习能力、生活阅历有限,所以课堂还是需要教师的扶持引领、参与调度等。在备课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在教学中,老师要用满腔的热情去引导学生发现文学之美、语文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文化的丰富多彩,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语言文字的积累,情感得到熏陶和升华,心灵得到启迪。

1. 引导寻美,让学生发现美

如带领学生们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桂林的山美,水更美,那真正的桂林山水的美在 哪里呢?整体阅读课文,然后再细细品读课文,大家会发现真正的桂林山水之美在于山青水秀,山水相依。为什么不是《桂林的山和桂林的水》?关键在于课文后面部分:“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影着这样的山……”这才是美的关键!将山和水融为一体,理解那种山依偎着江,江缠绕着山,蜿蜒漫步,浓情蜜意;静、清才能倒影奇峰、绿树、红花;山立在江上、江倒影着山,水绿、山绿、树绿、花红在江水的柔波里交融的魅力,这才是真正的桂林山水。

2. 引导入境,让学生感受美。

如《火烧云》一课,我播放火烧云录像,引导孩子们进入美的情境。此课文描写大自然之美,蕴涵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但是火烧云是一种自然现象,在现在并不多见,不要说孩子们,就连我们也绝难体会它的美,因此许多学生不能有细致的观察,对火烧云还缺乏感性的认识,所以引导孩子欣赏自然美,就要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课前让学生掌握有关火烧云的知识,自己观察,识别霞光与火烧云的不同景象,从而产生想象和联想得到美的感受。因此我让学生观看火烧云的录像片段,让学生充分欣赏《火烧云》一课所讲述的晚霞的变化美,抽象的事物具体了,静态的东西鲜活了,把学生带入一个美的情境中。

3. 引导想象,让学生拓展美。

常言道“诗情画意,诗中有情,画中有意”。课本的诗歌和散文,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才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我们总是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去开拓最美的意境。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有这样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两个写景的诗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韵的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我首先要求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然后具体提出三个问题:1.)烟花三月的长江是一派怎样的景色?你注意到了吗?2.)你是怎样目送朋友远离的?朋友的船是怎样消失的?3.)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经过老师的点拨,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

二.让课本插图成为故事,让学生放飞思绪,充满想象。

语文教师要把丰富的知识融入生动形象的充满艺术性的故事中去,从而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艺术氛围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将学生所熟知的课文中或生活中的事物,经过想象加工了的语言与课文知识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加深对课文知识的认识。如:小学课文《胖乎乎的小手》一课中写的是家人都很喜欢兰兰画的一幅画——小双胖乎乎的小手。从爸爸、妈妈、奶奶说的三句话中,可以看出,兰兰是一个勤劳、孝敬长辈的好孩子。这篇课文的内容很简单,很形象,所以学生理解并不困难。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手”为主线,围绕“全家人为什么这么喜欢兰兰的小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中,以课文插图中的那双小手“猜手”、“看手”“编小手的故事”导入课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全家人为什么喜欢兰兰的手。整个过程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参与热情,有说有写,有演有画,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不滥用预习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在短暂的课堂上保持新鲜。

居里夫人说过:“好奇心是科学家的第一美德。”课文中的内容也像电视情节一样,也往往隐含有悬疑、探索的因素。我们现在的学生由于科技的进步,见识较广,我们小学教材中本来就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作品,如果再布臵大量的预习作业在课前、课外,那课堂上同学们就对教材不再新鲜,不再感兴趣,那么还有多少可学、可问的?教师又有多少可讲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内容较多时,教学时间短和搜集信息有利于教学时可以适当预习。否则,滥用预习只会使课堂教学空心化,课堂教学无效化。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拓展延伸

1.语文课要能适当进行延伸拓展,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

语文教育学家、大语文教育的倡导者张孝纯先生提出:“语文与 生活同在。凡有人类活动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实践和语文学习。”由此看来,语文学习远远超出课堂几十分钟狭小的天地。2.有节制地使用多媒体,有效地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不但可以大大地加大课堂教学密度,而且可以由课堂引申到课外,让学生获得许多相关知识。而利用传统媒体进行拓展延伸则既费时又费力,利用多媒体网络则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个广阔而又丰富的课外世界。

课堂上学习的语文知识是有限的,而生活中的语文学习是无限的,我要用一百次的努力去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我期盼着:我的语文课堂会变成孩子们学习知识艺术课堂、放飞梦想的理想舞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付出更艰辛的努力去探索和实践语文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彭荔卡 《审美素质教育,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小学语文教学》 张益强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艺术性 》《时代青年〃教育》

15.打造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 篇十五

一、活力课堂提出的背景

1. 教师观念转变。从“学科教学观”转向“学科教育观”。通过研究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具体指标是什么,如何建构课程内容,怎样实施课堂教学,如何进行育人效能评价,切实引领教师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回到“育人本位”,共同解析学科的核心素养,使得每一节课都朝向育人需要这一终极目标上来,让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真正落地。

2. 教研方式转变。从指导“研教”转到引领“研学”,从“指导如何教”走向“指导如何研究教”,“引领教师研究怎样学”,给予教师如何研究问题的具体指导。一旦开始从“研学”的角度研究教学,就要回答学生“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学得好”的问题,就会回到“一个完整的人”成长的角度,以学生的立场思考学科教学的本质,提炼学科教学需要达成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教研要从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开始,设计出梯次递进的教研主题,使教师对学科教学的理解系统化、层次化。

3. 课程结构改变。从体系迁移的角度重构课程,重视以学生自主经验体系为核心建构内容知识体系。如从单元整体的角度重组语文课程,本着大阅读观、大语文观、大教育观的思想,不仅注重一个课时的教学,而且关注一个单元的教学效果,建构与之相应的大单元教学体系,遵循整体性原则来组织教学,用“单元主题”统领整个教学流程。

结合学校的“水滴”课程的构建,我校提出了与课程理念相融通的“活力课堂”。

二、活力课堂内涵的理解

活力课堂的本质是容纳开放,价值引领。它应是多元的、目标明确的课堂,是从实效———高效———活力的梯次推进。

对学生而言,“活力”是学生天性的自然流露,解放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彰显孩子生动活泼的个性。活力课堂应该是自由、愉悦、自主、探究的。

对教师而言,“活力”意味着魅力,意味着教师学识渊博、思维敏捷、富有激情。活力课堂应该是倾听、尊重、宽容、智慧的。

对课堂而言,“活力”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生命场;“活力”是学习力,是师生、生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升;“活力”是感动力,是师生情感交融、生命引领的暖流。活力课堂应该是开放、分享、合作、生成的。

三、活力课堂的教学模式

学校确立了“让海蓝浸润生命”的办学理念,因而定位海洋文化所承载的活力课堂本质特点:容纳开放、质疑探究、自主合作,据此构建了“双主体联动,四模块教学”课堂模式。

双主体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引导、点拨和评价,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激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主动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与同伴交流与合作。双主体联动体现了课堂中师生的关系:互动、联合,是师生,是同伴,教与学在课堂中相融相长,绽放活力。

四模块指课堂实践中的四个环节:预学分享、导学探究、总结评测、拓展实践。这是一个学校的课堂教学纲领性结构,第二个与第三个环节是活力课堂实施模式的关键,更是培养学生独特学习个性品质的必经之道。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为了更好地挖掘学科知识内涵,实施中各学科完全可以依据自身的特点,对这个课堂结构做出适当调整,实现学科课堂教学的特色化。学科模式的构建,是在学校课堂教学总模式下创生出来的更符合各学科特点的教学流程,这样各学科的课程价值更能淋漓尽致的在课堂上得以实现。如语文组的单元整合式主题阅读课、说文解字识字课、阶梯作文指导课等。但没有一种模式可以承载所有类型的学习,或者所有学习者的风格。因此,我们鼓励教师以模式为引领,一模多法,形成个人风格,为实现理想课堂提供科学导航。

四、活力课堂的实施路径

1. 研课———丰富学习内容,优化教学策略。我们一直用基于单元背景下的三点一体主题研课模式来引领教师研读教材,丰富学习内容,精准定位学习目标,优化教学策略。(1)知识点。知识点的挖掘就是琢磨教材的第一步———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经过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及教材的解析,尽可能地捕捉到一切显性的、隐性的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补充,精心重构。(2)训练点。学生学习力的培养主要依靠训练的落实。研究训练点,就是将老师们的各种教学经验、教学方法进行梳理、比较、筛选,以学生的学为基点,研究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学得好”的问题,在研讨中优化教学策略,重视方法的指导和实践,以发展学生的学习力,同步确定课堂评测题,保障教学检测的科学性。(3)拓展点。结合学科的特点,在单元背景下,围绕主题设计综合实践活动。针对学生学习实际进行有目的的拓展训练,开拓学生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让单元情感目标在活动中落地生根,促进学生对情感的内化,唤醒学生的感动力。

我们采用三轮研课制:一是教师个体钻研教材,独立出“个案”;二是学科年级组集体研究,形成“共案”;三是教师在这个共案上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及所教班级的学情,进行个性化的二次研课,拿出“详案”。三轮研课达到对课堂活动各个环节的有效预设。

2. 上课———组织教学活动,释放课堂活力。

预学分享。活力课堂的第一轮展示就是分享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自由地将预学中的收获、思考进行交流、分享,共同讨论、研究预习中碰到的问题和想法,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期间碰撞出的思维火花是课堂生成的重要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关注学生独特的学习思考,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为学生搭设学习支架,并提出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开展分层学习。搭建分享平台,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意识到自己的思考是有价值的,是被重视的,被尊重的。

导学探究。“施教之功,贵在引导”。教师的“导”主要体现在组织调控学生探究活动时,要给学生的探究以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在学生探索新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多种展示方式如演示、表述、辩论等,对探究思路、过程、方法、结果发表自己(或小组)的独特见解,提出探究过程中的问题,尊重学生的个体理解。学生的“导”主要是在其各抒己见时,互相解答,互相纠正,互相补充,培养学习力。这样,教与学的角色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不停地变换,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乐学勤思,真正释放每一个生命体蓬勃的学习活力。

总结评测。评测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是落实学习目标的方法,也是一个对知识探究的过程。这个模块主要是学生对当堂所学进行整体回顾,加强知识的前后连贯梳理和纵横交互整理;是针对学习中的重要内容,精选典型题目,适量、分层地让学生进行限时练习的学习实践活动。目的是摒弃题海战术,废止重复无效劳动,当练则练,练必深透,力求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落实教学目标。

拓展实践。“课堂见真功,课后有余功”。课后的拓展是活力课堂的延伸。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课后持续学习的兴趣,围绕单元主题,设计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拓展训练,这既是对课内学习的巩固,又能探索新知,开拓更宽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3. 反思———沉淀教学思想,提高专业素养。反思,是教师课后的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高速跑道,不仅能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也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让教育更贴近生命。我们强调一课一反思,从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策略的运用、学生学习的状态、教学目标的达成等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多方位的思考、总结,用自己的课堂培训自己,让自己成为自己的老师,使教师的教学思想在不断的反思中慢慢沉淀、清晰、深刻,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主张和教学风格,永葆生命活力。

五、活力课堂的评价策略

1. 评价原则。

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强调在真实生活情境下对学生的发展进行评价,包括某一具体领域中可能遇到的那些真实的生活活动、表现或挑战。

过程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的过程,即课堂教学评价本身直接针对的是课堂教学活动及其历程;二是评价既要体现教师教学经验的发展过程,又要体现学生学习经验的发展过程,要体现个体发展的连续性。

发展性原则。(1)学生的发展。侧重于观察和衡量学生的表现,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着力于人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强调以人为本。(2)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重视教学过程中的静态、常态因素,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关注教师积极自主地构建和应用新的教学策略,不断调整教学的组织方法与过程。

生成性原则。强调对课堂动态生成教学的评价,教师能将课堂上有意义的情境化为教和学的资源,关注学生自主学习欲望的引发和独立的思维及自身的感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追求多维、灵活、开放、动态的课堂教学。

2. 评价内容。

教师的教。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教学内容的合理整合、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教学过程的有效调控四方面来评价。

学生的学。从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评价。这是一个动态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否愉悦,在各个学习模块中能否积极主动参与,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并有所收获。

教学效果。综合课堂教学整体情况,结合课堂检测结果,针对目标的达成及学生表现进行定性定量的教学评价。

3. 评价方法。

课堂观察法。通过观察、了解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对其进行记录,并加以整理和分析。重点观察还包括评价者事先与教师拟定评价重点,如重点教学策略、重点课堂生成处理运用等,在随堂听课中有意识地围绕这些重点内容进行观察。通过课堂观察,及时地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情况,从而做出积极反馈。

量表评价法。量表评价法是事先确定好需要进行评价的指标,并给出评价的等级。在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对照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逐项给出相应的等级评定。

课堂调查法。一是随堂检测,包括年级统一的课堂检测和随机出题检测。这可以了解学生对当堂学习的接受情况;二是微型问卷调查,向学生询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如“学习活动你是不是乐意参与?”“课堂上的小组学习愉快吗?”“老师讲的课都能听懂吗?”“你对这堂课满意吗?”……

16.打造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 篇十六

关键词:高效课堂;和谐氛围;激发兴趣;自主学习;内在潜力

一、打造高效课堂首先要了解学生,做到因人而教

了解学生个性:大多学生在学习中最爱得到老师的夸奖,因此,经常开展一些小型竞赛活动,可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竞争中共同前行;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

二、精心设计教学预案,打造高效课堂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如果没有备课就走上讲台,就如一个没带武器上战场的士兵一样心慌。因此,教师首先要认真通读教材,把握住教材中的知识体系结构,弄明白各章节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并研究课本练习中的习题和配套练习中的习题,制订出难易适中的教学目标,明确应该讲什么和重点讲什么,并紧紧围绕课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精讲多练。

三、创建和谐氛围,构建以导为主的课堂模式

1.创设情境以疑激趣,营造愉悦氛围。数学学习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种情感过程。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一进课堂就可以或让学生听听与课文有关的录音或音乐,或讲一个与课文有关的小故事,或展开一段与课文有关的精彩对话,或利用视频短片导入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这样做一方面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觉得课堂更富有情趣,从而让他们感到有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要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宰,要把自己融入学生当中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主动当好引导者,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更应多多给予鼓励,帮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2.巧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中常见的、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也就是说,将数学“生活化”。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也能把数学学习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当然,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也要注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创造性地发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注重动手实践,提高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平铺在课桌面上,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比一比每个面的大小,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一说如何计算表面积,怎样算比较简便。这一系列的问题全部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解决。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又使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充分的体现,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数学学科自身而言,它有自身的逻辑严密性,知识的系统性、抽象性、逻辑性、科学性都比较强,数学知识必须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学生周密细致的思考,与已有的数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同化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学生才能较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数学知识。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

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小学数学课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属于基础性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能否为学生打下一个坚实的数学基础,因此地位十分重要,所占学时也最多。当然,在平时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不可能每次都照顾到所有的智能元素,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授课时间灵活进行调整,保证课堂教学流畅进行。多元智能理论为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新观点和新理论,探讨多元智能理论对我们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六、拓展延伸,培养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合理的作业,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首先,学生感兴趣的作业在很大程度上才会成为有效作业的前提之一。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留作业,孩子们愿意选择有所挑战、有所变化的事物,所以要紧紧围绕这一训练核心给孩子留一些有创造性的、有训练价值的题目。其次,教师可以采取多变而富有挑战的形式,围绕训练,留少而精的作业:①留有思维价值的题目;②留课堂中核心训练的题目,以反馈其训练过程的有效,以反馈其训练目标的达成状态;③把握好学生高效写作业的时间。这也是作业有效的重要保证。但是由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分几节课或分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就更需要有意识地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系统化,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给幼儿家长的一封信下一篇:哲理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