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意的造句

2024-10-08

深意的造句(精选8篇)

1.深意的造句 篇一

1. 彼岸花开,花开彼岸,花开无叶,叶生无花,花叶生生相惜,永生永世无相见之期。便如红尘茫茫,有时候,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却回不了当初。

2. 风摇疏影,繁华落尽,相思成殇,我的眷恋被搁浅在今夜摇曳的烛光里,烛光灿漫,烛影缠绵。窗外风声依旧,窗外细雨依然,一瓣落花,几许黯然,一缕暗香,环绕我今生炽热的期盼。这个季节的深处,被刻上深深的伤感,缘来缘去的轮回里,爱如浮云,情如云烟。记忆的彼岸,荡漾着你未曾散去的笑靥,今世如若缘分不够,宁愿与你来生再见。

3. 晓风肉肉的摇曳在柳漫如诗的岁月里,浪淘沙尽,洗礼千山万水长醉的亭阁,经年铭心刻骨的画面,似薄雾炊烟,扑朔迷离朦胧眼眸,飞鸿孤影下的锦瑟年华,徘徊在往昔的似梦如幻,怅然了渐行渐远的风花雪月,恬淡了匆匆的流水。

4. 飘舞在细雨中的落英,依旧存留着远香的残红,静守流年,掌心握满暖暖的清欢,一抹浅笑,如春花般烂漫,在悠悠的时光里轻轻婉转;把心修成了一朵莲,不为相见,只为守住这份暖。

5. 时下沉淀的风情,也已成昔日温柔。岁月是一把藏锋的利剑,在世间刻满饱经风霜的脉络,如水的光阴,本该是柔软多情的宁静,却掩去了相遇里那些执手相携的承诺,多少人都逃不过它的宰割。

6. 静夜,微风细卷,清香摇曳。我踏月随风,研相思入墨,执笔落花,填半卷清词,在花笺掠影中,任思念缱绻,读你千遍,隔着岁月的窗,将眷恋轻描。一程山水,会因一个人而丰盈;一段时光,会因一场相遇而葱茏,心如素雅的青莲,将一湄如水的清韵,散发出明媚悠远的清宁,尘封住,初识的那一眼凝眸。

7. 青丝白发转眼间,漠然回首,几许沧桑在心头。独自泪空流。百千夜尽,谁为我,化青盏一座,谁倚门独望过千年烟火。人生如梦,聚散分离,朝如春花幕凋零,几许相聚,几许分离,缘来缘去岂随心。

8. 心微动,奈何情已远,物也非,人也非,事事非,往日不可重。

9. 人的一生会遇到两个人,一个惊艳了时光,一个温柔了岁月。

10. 若我白发苍苍,容颜迟暮,你会不会,依旧如此,牵我双手,倾世温柔。

11. 为什么丘比特的箭要射在心上,是为了提醒我们,真爱有时会让人受伤。

12. 我还是会相信爱情,只是不会再相信爱情能永远。

13. 一定要找一个和你一起人来疯又会装文艺还爱自拍的好闺蜜

14. 沙漏颠倒反覆人生的阵痛便经历一次又一次。

15. 虚幻大千两茫茫,一邂逅,终难忘。相逢主人留一笑,不相识,又何妨。

16. 深情和浪漫是需要有资格的男人才能那么做的!爱情是个奢侈品,大多数人都消费不起的!

17. 她是一条鱼,被强迫扔在阳光充沛的海岸上,可是,她需要幽暗寂静的海底。

18. 红颜薄命,空有一世才情,一泓情泪,种成两世相思,再相逢时,桃花还依旧,人面已全非。

19. 时间没有等我,是你忘记了带我走,我左手过目不忘萤火,右手里是十年一个漫长的打坐。

20. 记忆就像是倒在手掌里的水,不论你摊开还是紧握,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流淌干净。

21. 悲剧,是把美好毁灭给人看;喜剧,是把人生无价值撕破给人看;两样都是毁灭性工作。

22. hey我真的好想你现在窗外面又开始下着雨眼睛干干的有想哭的心情不知道你现在到底在哪里

23.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著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24.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25. 人生一场大梦,世事几度秋凉,夜来枫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26.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间,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27. 曾经也有一个笑容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可是最后还是如雾般消失;而那笑容,就成为心中深深埋藏着的一条湍急的河流,

28. 每个人都是一个国王,在自己的世界里纵横跋扈,你不要听我的,但你也不要让我听你的。

29. 记忆就像腐烂的叶子,那些清新那些嫩绿,早已埋藏在时间的刻度的前段,惟有铺天盖地的腐烂气味留在了时间的尾部。

30. 什么样的悲痛不会被时间冲淡呢?什么样的痴情在于时间作力量悬殊的搏斗中能够保全无损?

31. 过去的岁月不是一条越来越窄的路,而是一片广袤的连冬天也对它无所影响的大草地。

32. 我希望你是我手中的风筝,剪短了线,你就自由了;我更希望是你手中的线。风筝飞走了,我却还在你手中。

33. 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花若怜,落在谁的指尖。

34. 心微动,奈何情已远,物也非,人也非,事事非,往日不可重。

35. 人的一生会遇到两个人,一个惊艳了时光,一个温柔了岁月。

36. 若我白发苍苍,容颜迟暮,你会不会,依旧如此,牵我双手,倾世温柔。

37. 为什么丘比特的箭要射在心上,是为了提醒我们,真爱有时会让人受伤。

38. 我还是会相信爱情,只是不会再相信爱情能永远。

39. 一定要找一个和你一起人来疯又会装文艺还爱自拍的好闺蜜

40. 沙漏颠倒反覆人生的阵痛便经历一次又一次。

★ 唯美有深意的句子

★ 有深意的句子摘抄

★ 简短有深意的哲理句子

★ 有深意有意境的文艺句子

★ 有深意有意境的文艺句子

★ 有深意的英文单词

★ 简短有深意的文案

★ 文雅有深意的网名

★ 有深意的古代寓言故事

★ 有关于时光的唯美句子

2.深意的造句 篇二

一.母爱与神的恩慈

冰心笔下的小小花儿, 既有灵气又有思想: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深厚的恩慈,

反使她终于沉默。

母亲呵!

你是那春光么?

(《繁星》一〇二) [2]79

冰心运用拟人的手法, 以孩童的口吻, 赋予“小小的花”纯真的情感。将天真无邪的“小小孩”比拟为“小小的花”, 形象生动, 充满童趣。躺在妈妈怀抱中的孩儿睁开了明亮的小眼, 宛如那沐浴在和煦春光中的小花儿绽开了笑脸, 欲抬头感谢这醉人的春日暖意, 但弥漫周身的暖流既深又厚, 紧密相连, 没有缝隙。爱的春光和受恩泽的花儿无缝衔接, 连为一体, 无需多言, 只需静静地付出、接纳与体验。冰心以细腻的笔调刻画出了母爱的宽广无私和孩儿对慈母的拳拳眷恋。冰心用凝练的语言展示出母爱的双重内涵:母亲的默默奉献和孩儿的默默感恩, 爱到深处已无言。这双向的爱, 循环往复, 抵达亲情世界中最自然、最默契的境界。一朵小花, 一片春光, 一个和谐的世界!

此外, 从深层次来分析, 这首诗中“小小的花”也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在这首小诗中, 冰心在讴歌母爱时流露出一种“不能言说”的思想, 为何在“深厚的恩慈”中小小花反而沉默?这可以从冰心其它的小诗中获得一些启迪, 寻到答案:“春何曾说话呢?/但她那伟大潜隐的力量, /已这般的/温柔了世界了!” (《春水》四三) [2]143“沉默着罢!/在这无穷的世界上, /弱小的我/原只当微笑/不应放言。” (《春水》一三七) [2]201“海洋将心情深深的分断了———/十字架下的婴儿呵!/隔着清波/只能有泛泛的微笑么?” (《春水》一二八) [2]195沉默着的春天隐藏着温暖世界的巨大力量, 沧海一粟的自己对无穷的天地应知足微笑, 波光粼粼的海面对背负着使命的天使泛起笑靥……由此可见, 春光的爱不仅仅是母爱, 也是天地沧海的大爱和神的慈爱。我们知道, 冰心曾于1914年就读于教会学校北京贝满女子中学, 1918年毕业后进入协和女子大学学习。冰心接受了长达八年的教会学校教育, 基督教义已潜移默化地渗入了她的思想, 基督教的信仰对她的创作特别是早期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冰心自己也认为, 因着基督教义的影响, 潜隐地形成了她的爱的哲学。因此, 在这首小诗里, 小小花为何对“深厚的恩慈”沉默不语, 实际上“不能言说的是神的慈爱与大能;难以言说的是造物主的奥秘深思。”[3]46

在另一首小诗里, 冰心更为明显地将母爱与神的慈爱融为一体, 她以虔诚的口吻对“造物者”———上帝祈求道:“造物者———/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我要至诚地求着:/‘我在母亲怀里, /母亲在小舟里, /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春水·一〇五》[2]181这是一首情与景高度融合的小诗, 冰心以轻盈的笔调, 成功地将她《繁星·春水》中的三大主题:母爱、童真和自然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冰心宛如一名高级的摄像师, 将爱的镜头层层推进, 为我们摄下了一帧动感的经典母爱照片:在泛着月光的爱之海上, 慈祥的母亲怀抱着爱女在神光普照下泛舟, 大海依偎着宇宙, 小舟依偎着大海, 母亲依偎着小舟, 孩儿依偎着母亲……这层层递进的亲密偎依让心感动, 因为它是冰心“永久生命中”如果造物者“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的唯一心愿啊!这幅天人合一的母爱照片让人神往, 朦胧中我们眼前仿佛闪现另一个场景:沐浴着圣光, 圣母玛丽亚将耶稣基督亲密地抱在怀里……

冰心一直认为母亲的怀抱是爱的极乐港湾, 是灵魂的安顿之所, 她曾这样炽烈地讴歌母爱:“母亲呵!/撇开你的忧愁, /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 /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繁星》三三) [2]39“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繁星》一五九) [2]111在冰心的眼中母爱有一种伟力, 而母亲的怀抱是伟力的发源地。冰心把母爱奉为无与伦比的瑰宝, 她甚至认为:是母亲成功地孕育了《繁星·春水》这组小诗:“母亲啊!/这零碎的篇儿/你能看一看么?/这些字, /在没有我以前, /已隐藏在你的心怀里。” (《繁星》一二〇) [2]89

母爱, 是冰心爱的哲学的基础。而那朵在春光中沉思冥想的小小花便是世间最纯真的感恩的心, 微小却博大!

二.军心与悲悯之情

幸运的冰心生活在一个其乐融融的小家庭, 她有柔情似水的慈母, 情同手足的三个小弟弟, 更有舐犊情深的严父。受军人父亲伟岸的精神力量的影响, 冰心以一颗博爱的心, 把“小家”里的爱播撒到更为广阔的“大家”里, 她有一颗爱军的心, 她写下了另一朵善之花:一朵流淌着军人奉献热血的战场上的小花———

战场上的小花呵!

赞美你最深的爱!

冒险的开在枪林弹雨中,

慰藉了新骨。

(《春水》一七六) ”[2]225

战场上的小花是一朵实体的花儿, 它顶着弹雨的呼啸, 冒着被枪弹拦腰斩断的危险, 不惧铁蹄的蹂躏, 不畏炮火的炙烤……勇敢地在血雨腥风中探出自己的小脑袋, 与冷酷的战场环境抗争。这朵“冒险的开在枪林弹雨中”的小花是一朵勇敢的花, “冒险”二字刻画出了战场上的小花那颗勇敢的心, 让人油然而生敬意。战争无情, 小花有情, 它挺起羸弱的身子骨, 以“最深的爱”陪伴着牺牲者。它“慰藉了新骨”, “新骨”二字让人有一种剜心的痛, 战斗的惨烈让人痛恨战争, 痛恨战争的残酷。

战场上的小花亦是一朵虚拟的花儿, 它是冰心人格的一个体现, 是一朵仁爱之花, 更是一颗善良的心。冰心以这朵战场上的小花折射出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仁爱。它是冰心在冰冷的现实中燃起的温暖的灯盏:内心深处那份最善良的情怀, 驱使这朵有着一颗勇敢的心的小花, 将自身的生死置之度外, 在冷冰冰的战场盛开, 捧出自己的一副热心肠。以暖暖的悲悯之情来安抚破碎的心、抚慰战火烙下的伤痛、无声陪伴抛尸荒野的白骨。这朵善良的小花在慰藉死者的同时, 也在呼唤良善, 呼吁和平……

冰心出生于军人家庭, 其父谢葆璋年轻时是威远舰上的枪炮二副, 曾参加过中日甲午海战。作为被击沉的威远舰上的一名幸存者, 他对甲午海战的惨烈和战败的结局有着深入骨髓的痛。爱女冰心出生后, 海军将领的他一直让女儿着男装到十岁, 将冰心打扮成一个英武的小军人, 培养她刚强的性格, 在她幼小的心灵播下爱国的种子。在父亲强烈的忧国之心和炽热的报国之情的熏陶下, 又由于冰心从小生活在海军军营的军队环境中, 她耳濡目染了军人的坚毅和刚强, 冰心对和平和对军人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彻。1942年冰心曾在《我的童年》一文中总结出自身性格的五个特点, 在第五个特点中她描述道:“第五是我一生对于军人普遍的尊敬, 军人在我心中是高尚、勇敢、纪律的结晶。关系军队的一切, 我也都感到兴趣。”[4]271冰心对以自己父亲为代表的军人充满了敬意, 在《繁星·春水》中她屡次这样描写过她所敬仰的军人父亲:“父亲呵!/出来坐在月明里, /我要听你说你的海。” (《繁星》七五) [2]63“父亲呵!/我愿意我的心, /像你的佩刀, /这般的寒生秋水!” (《繁星》八五) [2]67“澎湃的海涛, /沉黑的山影———/夜已深了, /不出去罢。/看呵!/一星灯火里, /军人的父亲, /独立在旗台上。” (《繁星》一二八) [2]93“父亲呵!/我怎样的爱你, /也怎样爱你的海。” (《繁星》一一三) [2]85冰心对父亲的爱, 总与海紧密相连;爱父亲也爱父亲的海, 这样的爱已超越了亲情之爱。爱父亲的海, 即理解了父亲之海的深刻内涵和军人父亲那腔甘洒热血为救国的军人豪情。

冰心一生中曾写作过一系列反映军人生活特别是普通士兵生活的作品, 也写过一系列反对军阀混战的作品。“冰心对那些为了一己的私利, 而制造战争, 蛊惑人们相互残杀的封建军阀, 充满了憎恨的感情;而对那些在混战之中受到伤害和遭遇痛苦的军人, 则是充满了善意的同情。”[5]121由此可见, 冰心那朵战场上的小花是一朵仁爱之花, 也是一朵悲悯之花。冰心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 她在其它小诗里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 例如:“为着断送百万生灵/不绝的炮声, /严静的夜里, /凄然的将捉在手里的灯蛾/放到窗外去了。” (《春水》一七〇) [2]221冰心运用对比的手法, 以隆隆的炮声和小小的飞蛾为意象:大炮轰鸣让神州大地萧条、百万生灵涂炭, 而一颗慈悲的心却将扑火的灯蛾放生窗外;在“凄然”中冰心以强烈的对比, 刻画了自己的反战情绪和悲悯情怀。

三.爱自然与开放之心

冰心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她对大自然充满了敬意和深厚的爱。对广袤的大自然, 她怀着一颗崇敬的心, 对构成这一和谐世界的微小个体纵情高歌、高声礼赞, 她喜欢以“小”来称谓这些大自然的奇妙组成部分, 例如:小草、小松树[2]141、小蜘蛛[2]151、小虫儿[2]181、小麻雀[2]185、小弟弟[2]23&67&113、小妹妹[2]135、小孩子[2]29&39小溪[2]227、小河[2]123、小岛[2]133、小道[2]217等等;她还喜欢以童言的叠音“小小”来表达一种纯净的童真, 例如:小小的灵魂[2]211、小小的果儿[2]211、小小的命运[2]103、小小的水边[2]203、小小的鸟[2]109等等;她还运用优雅变体, 在“小”前面加上各种形容词, 使“小”富于生命力:例如:极小的刺果[2]41、微小的人类[2]197、弱小的我[2]201、可怜的微小的人[2]35、弱小的草[2]49、细小的泥沙[2]39等等。冰心在小诗里运用了诸多的“小”, 一方面显示了她如成熟的稻谷般低首谦逊, 对大自然怀有一颗虔诚的敬畏之心;另一方面, 她让读者触摸到了一颗颗童心, 以小见大, 一草一天地, 小词汇大道理。冰心喜欢花, 特别对“小花”情有独钟, 赋予小花以摇曳的灵性:

冰雪里的梅花呵!

你占了春先了。

看遍地的小花

随着你零星开放。

(《春水》一八) [2]131

在讴歌梅花高洁的品质时, 冰心也不忘赞美容易被人忽略的小花。“遍地的小花”给人视觉强大的冲击力, 踏着梅花的足迹, 被冰雪覆盖的小花似乎从冬眠中睁开了惺忪的睡眼, 给人星星点灯的暖意。初春的寒气被遍野零星开放的小花慢慢驱走, 一朵朵小花宛如一场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 悄悄地拱破初春的寒衣, 在寒风中绽开小小的笑脸。小花儿以强大的生命力承继了开百花之先的梅花的风骨, 悄无声息地洒香播绿……

冰心有着奇妙的想象力, 爱自然的她由于从小生活在烟台海边, “大海, 陶冶了小冰心的性灵, 丰富了小冰心的想象力, 后来又赋予了冰心创作的灵感。”[5]20除了自然界中浩瀚的大海, 冰心的心中还有一个柔情的“春海”:

柳条儿削成小桨,

莲瓣儿做了扁舟———

容宇宙中小小的灵魂,

轻柔地泛在春海里。

(《春水》一五四) [2]211

“冰心的海, 具有女性的温柔和圣洁, 这是一种可以洗涤人们内心污垢的美”。[5]3冰心充满童趣地把“莲瓣”想象为“扁舟”, 一瓣小小的莲花被她赋予了别样的使命:承载着莲瓣里那“小小的灵魂”在春海里轻柔地荡漾, 惬意而美妙, 生活多么美好!冰心善于以“小”喻“大”:以柳条儿的小桨、莲瓣儿的小舟、宇宙里的小小的灵魂、泛着涟漪的春海……为我们描摹了一个灵魂诗意的栖息地。愿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样一个飘荡着“莲瓣”扁舟的充满诗意的“冰心的春海”!

冰心敏锐的目光甚至能捕捉到幽暗中的小花:

洞谷里的小花

无力的开了,

又无力的谢了。

便是未曾领略过春光呵,

却也应晓得!

(《春水》一三六) [2]201

冰心以白描的手法刻画了“洞谷里的小花”:身处洞谷中的小花, 由于沐浴不到阳光, 在“无力”地盛开和“无力”地凋谢。然而, 虽然享受不到春光的恩泽, 它们却也应能够察觉到洞外春光的美妙。此处的“春光”也有深刻的内涵, 它不仅指自然界的阳光雨露, 也暗指大千世界里神的恩泽。在此, “洞谷里的小花”也可指代弱小的生命和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冰心在另外一首小诗中这样写道:“我只是一个弱者!/光明的十字架/容我背上罢, /我要抛弃了性天里/暗淡的星辰!” (《繁星》二六) [2]135这两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可互为补充。受神的指引, 弱者的我, 例如“洞谷里的小花”亦可肩负变黑暗为光明的使命。因此, 弱者一旦知晓了洞外的春光, 就应积蓄力量, 冲破阻力。在另外一首小诗中, 冰心惟妙惟肖地描写了这种冲破阻力的精彩过程:“阳光穿进石隙里, /和极小的刺果说:/‘借我的力量伸出头来罢, /解放了你幽囚的自己!’//树干儿穿出来了, /坚固的盘石, /裂成两半了。” (《繁星》三六) [2]41无私的阳光给予“极小的刺果”爱的力量和自信的勇气。结果, 自信心以强大的爆发力让弱者和悲观者信心冲天!

爱自然, 是冰心的天性, 也让冰心的作品呈现出“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爱自然, 让冰心的小诗自然清新, 抒情与说理宛如山间的小溪潺潺流淌进渴望爱的心田……冰心曾在一首小诗里动情地写道:“小松树, /容我伴你罢, /山上白云深了!” (《春水》四一) [2]141让我们和冰心一起陪伴白云深处的小松树吧, 她生长在冰心的心中, 也繁盛在一代一代热爱冰心文字的读者心中。小松树四季常青, 以绿意唤醒我们对大自然小花小草的爱护……

四.结语

冰心《繁星·春水》中的“小花”不仅是美丽的小花, 更是智慧的小花。透过一朵朵稚嫩的小花, 我们感受到一颗颗纯真的童心在跳动, 触摸到人性中的真善美。冰心的小花儿带着冰心的温度, 有暖暖的母爱、神的慈爱、军心的博爱、悲悯的情怀和大自然的生机……每一片花瓣都带着冰心的优雅风度, 每一缕花香都散发出冰心的善良气息, 每一丝花蕊都在诉说对春光无边的爱。一朵小花, 一个爱的天堂!

摘要:本文探讨了冰心《繁星·春水》中小花的深邃内涵。冰心小诗中的小花是沐浴在爱之光中的善之花、美之花和哲理之花。通过小小的花儿, 冰心让读者滴水知海, 将《繁星·春水》中的三大主题:母爱、童真和自然诠释得淋漓尽致。冰心的小花儿外形谦卑, 但内心高贵。小花儿带着冰心纯洁之心的温度, 彰显了人性中的仁与爱, 真与美。

关键词:小诗,小花,母爱,军人,自然

参考文献

[1]冰心著.卓如编写.冰心全集:冰心译著选集 (上册) [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1986

[2]冰心著.凯利 (Cayley, J.) 、鲍贵思 (Boynton, G..M.) 译.繁星.春水[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1

[3]孟贵蕴.论冰心前期创作中的“十字架”情结[J].东方论坛, 2001 (3) :46-49

[4]冰心著.张秀枫主编.冰心诗文精选[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3

3.简单的深意 篇三

略为回顾,许鞍华的《女人四十》(1994)、《天水围的日与夜》(2008)其实同样简单。前者写人到中年的女主角对年老父亲的照顾以及与老公、周遭的有趣关系,表达了对生活的达观态度;后者不过是讲述一对母子与邻居老婆婆的故事,就将生活在香港边远郊区、被称为“被遗忘的城”的天水围点滴道尽,丝丝透析着人与人那种看似微乎其微的关系。当然还有《姨妈的后现代生活》(2006),这部片子将视线移至内地,对女工退休后无止境的怅惘和茫然、最后仍需回归故里才感到踏实的心理的刻画,所有这些,许鞍华都将焦点对准普通人,将似无光彩的人细腻描绘,让他们的平凡透出生活的实在。换言之,许鞍华作为女导演较多地观察身边的生活,特别是从女性角度观察女性,而这也成为她作品的特点之一。

《桃姐》中的两个人物——刘德华饰演的Roger和叶德娴饰演的桃姐是主仆关系。桃姐作为佣人,照顾了Roger一家三代,即使其家人均移民加拿大而只剩Roger一人在港,桃姐依然继续照顾他的生活,直到她不幸中风。如此一来,原本作为“大倌”(粤人对富家大少爷的称呼)的Roger必须反过来照顾桃姐了。其实,人生不是过得怎么样,而是怎样去过,这其中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对人的态度问题。桃姐出院后,坚持要入住老人院,她对同住老人,不论是仍然不肯循规蹈矩的坚叔,还是恃才孤傲的退休英语老师、面对生死的老妇以至对生活抱有消极态度的主管蔡姑娘,都以包容、通达、细致和宽厚的关怀或谅解让他们获得温暖,蔡姑娘这些比住院老人年轻得多的人,也在她的温柔敦厚中得到启示。而Roger在她入住老人院后对她无微不致地关怀,其实是一种反哺,因为桃姐侍候了梁家数十年,如今桃姐虽不至风烛残年,但毕竟得了大病,是需要他对桃姐做出最后关怀的时候了。

其实,影片开始不久,桃姐从窗口望见Roger从内地公干回家,立即将煮好的菜、汤摆放在餐桌上,Roger进门后喝过汤就习惯性地头也不抬、看都也不看,抬臂举碗就让桃姐为他盛饭。这种举动,是一种明显不过的主仆关系。但是,影片一开始拍桃姐到街市买菜时,从街市档铺伙计对她的亲切态度就可以看出,桃姐本身富有情趣、为人可亲,深受街坊欢迎。接下来,她对Roger喜欢吃内脏一事提出意见,认为内脏吃多了,对身体不好。Roger却撒起娇来,桃姐次日就为他买了爱吃的东西——这分明又像一对母子。从这几段简单的情节可以看出剧本和导演对生活的观察细微到极致。再就是当Roger的中学好友到梁家聚会时与在老人院的桃姐通电话,提起当年她为他们所煮的美味菜肴,情感一下子扩散开来。这段戏的设计特别精彩,不仅说出桃姐融入了梁家,也融入了Roger的同学,更带出了Roger后来的反哺是必然的。因为,就连少年时期的同学也极为怀念桃姐烹饪的美食的时候,他们早就超越主仆关系而成为一家人了。那么,当桃姐中风、独居老人院的时候,Roger像儿子那样关心她、照顾她和爱她,就十分自然了。

叶德娴饰演的桃姐不但举止、言談,就连一个眼神也实实在在地表现了作为佣人的她与东家产生的特殊感情,而当Roger母亲(王馥荔饰)回港探望她时,道出当年事当年情,她会显得有点腼腆、局促,毕竟是东家女主人,叶德娴拿捏得甚有分寸;她对Roger的情感则放松了许多,到底是看着他长大的,甚至会直接问这大倌的个人感情事,演出了角色的宽厚、慈爱和丰富情感,这种极为细腻、到位的表演,让人感动。

值得一说的是,影片拍出了香港的另一面,特别是对老人院接近纪录片的旁观、静态性全貌式的展现。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这些曾经为香港繁荣作出贡献的人,确实值得我们多些关注——内地又何尝不是如此?

《晚秋》

导演:金泰勇

主演:汤唯 玄彬 金俊成

根据李满熙导演1966年的同名爱情片改编,讲述发生在异国的爱情故事。影片横扫各大国际电影节,女主角汤唯几乎囊括韩国各大电影奖项影后桂冠。3月23日上映。

4.含有深意的成语典故 篇四

古时候,楚地有个穷苦的读书人,读《淮南子》这部书时,看到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螳螂用树叶遮住自己的身体,其它小昆虫就看不见它,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树叶,就能用它隐藏自己的身体。

看到这里,书生呆呆地想:要是我能得到那片树叶,该有多好。我用树叶遮住自己,想要什么只管到集市上去拿,再也不会过这苦日子了。

想到这里,他扔下书就往树林跑去,想找那种螳螂藏身的树叶。他抬着头,一棵树一棵树地找过去,边脖子都酸了,也没找到那些种叶子。

忽然,他看见一只螳螂躲在一片树叶的背后。他高兴极了,赶紧爬上树,准备采那片叶子。可巧,一阵风吹过来,树叶纷纷飘落,他要采的那片叶子也落到地上。

究竟哪片树叶是螳螂藏身的那片,他怎么她分不清。好不容易找到的宝贝树叶总不能不要呀!它准在这堆树叶里。书生脱下衣服,把地上的树叶都包了回去。

回去之后,他一片一片地拿起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妻子:“你能看见我吗?”起初,他妻子老老实实告诉他,:“看得见。”后来,见他没完没了地问,不耐烦了,说:“别问了,看不见了。”他高兴地跳起来,大声喊道:“宝贝可找到了!宝贝可找到了!”说完,拔腿就往市场跑。

市场可真热闹,什么东西都有。书生满心欢喜,一只手拿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另一只手去人偷人家的东西,结果,给人当场抓获,被扭送到县衙门。

县官审问他的时候,他老老实实地说:“我找到了一片能隐身的树叶,用它遮住自己的眼睛,什么都看不到,这才去拿人家的东西。不知怎么搞的,这片树叶失灵了,我给别人看见就被逮住了。”

县官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知道他是个书呆子,训斥了一顿就把他释放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被极小的事物挡住或迷惑而没有意识到全局,以至于产生错误的判断.

纸上谈兵

【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变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损兵40万。

【典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空谈

【相近词】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

【反义词】埋头苦干、脚踏实地

忍辱负重

三国的时候,吴国有一位名将叫陆逊。他出身江南士族,豁达大度,善于谋略,孙权把他的兄长孙策的女儿许配给他为妻。

公元220年10月,曹丕让他的亲信联名来上书,劝汉献帝让位给魏王。于是,曹丕罢黜了汉献帝,自己做了皇帝,东汉王朝正式结束。大臣们认为既然汉献帝已经下位,刘备是汉家皇室后代,理应接替皇位。于是,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即位,就是汉昭烈帝。刘备即位之后,第一件要紧的事就是进攻东吴,报东吴占领荆州,关羽被杀之仇。

公元222年,刘备率军攻吴,陆逊被任命为大都督。刘备心急火燎,出兵没几个月,就攻占了东吴的五六百里的土地。他从秭归出发,急于向东继续进军。他要随军的官员黄权守住江北,防备魏兵;自己率主力沿着长江南岸,翻山越岭一直进军到了猇亭。

蜀军从巫县到彝陵(今湖北宜昌东)沿路扎下了几十个大营,又用树木编成栅栏,把大营连成一片,前前后后长达七百里地。刘备以为这样好比布下天罗地网,只等东吴人来攻,就能把他们消灭。但是陆逊一直按兵不动,双方相持了半年。

东吴将士看到蜀军得寸进尺,步步紧迫,都摩拳擦掌,想和蜀军大战一场。可是大都督陆逊却不同意。

当时,东吴的诸将,有的是孙策的旧将,有的过去就是孙坚手下的人,有的则是宫室贵族。这些人不少都是打仗的能手,立过大功。对孙权派年青的书生陆逊当都督,本来已经不大服气。现在听到陆逊不同意他们出战,认为陆逊胆小怕打仗,更不满意,在背地里愤愤不平。

陆逊见众将如此粗鲁,不理解他的战略意图,心里很生气,便手拿孙权授予他的“尚方宝剑”严厉地说:“刘备天下知名,刚来的时候,士气旺盛,我们是不能轻易取胜的。我虽然是个书生,但是是奉主上的命令来行事的,你们只有服从。主上之所以委屈诸君派在我这儿,就是因为我有可取得地方,希望你们能够忍辱负重,遵守军令,不得违抗。”

一天,陆逊突然召集将士们,宣布要向蜀军进攻。将士们说:“要打刘备,早该动手了。现在让他进来了五六百里地,主要的关口要道,都让他占了。我们打过去,不会有好处。”

陆逊向他们解释说:“刘备刚来的时候,士气旺盛,我们是不能轻易取胜的。现在,他们在这儿呆了这多日子,一直占不到便宜,兵士们已经很疲劳了。我们要打胜仗,是时候了。”

当天晚上,陆逊命令将士每人各带一束茅草和火种,预先埋伏在南岸的密林里。到了三更,东吴四员大将率领几万兵士,冲近蜀营,用茅草点起火把,在蜀营的木栅栏边放起火来。那天晚上,风刮得很大,蜀军的营寨都是连在一起的,点着了一个营,附近的营也就一起延烧起来。一下子就攻破了刘备的四十多个大营。

等到刘备发现火起,已经无法抵抗。在蜀兵将士的保护下,刘备总算冲出了火网,逃上了马鞍山。这一战,刘备兵士死伤不计其数。一直战斗到夜里,刘备才带着残兵败将,突围逃走,最后逃到了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白帝山上)。

这一场大战,蜀军几乎全军覆没,船只、器械和军用物资,全部被吴军缴获。历史上把这场战争称作“猇亭之战”,也叫“彝陵之战”。

口若悬河

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郭象,字子玄。

他在年轻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尤其是他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都能留心观察,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识十分渊博,对于事情也常常能有独到的见解。后来,他又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且对他们的学说有深刻的理解。

过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应了,到朝中做了黄门待郎。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

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听郭象说话,就好象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郭象的辩才,由此可知。

一钱不值

灌夫,字仲孺,西汉时代人。他性情刚直,讲究信义,说出的话一定做到。他常侮慢地位比他高的官员,而对地位比他低的,越是贫贱,他越敬重。因此,当时很多有才能而无地位的人都喜欢接近他。

灌夫喜欢喝酒,并且常因喝醉了使性子。有一天,丞相田汾结婚,他喝了不少酒。一会,他走到田汾的面前敬酒,田汾说:“我不能喝满杯。”灌夫见他不肯痛快喝酒,便语带讽刺地说:“你虽是一个贵人,但也应喝完我敬的这杯酒。”田汾还是没有乾杯。灌夫讨了一顿没趣,就走到临汝侯灌贤面前敬酒。这时,灌贤正对程不识(曾任边境太守,后改任大中大夫)的耳朵说话,没有对他表示出欢迎的样子。

灌夫心里本来有气,看见这情形,再也忍不住了,立即骂灌贤说:“我一向就说程不识不值一钱,今天在这里你竟和他学妇人们的样子咬耳根子!……”

自此以后,人们对于别人有轻视鄙弃的意思,而要说这人一无长处,或是一无是处,就说“一钱不值”或“不值一钱”,亦即是毫无价值之意。

5.有深意的简短文案 篇五

2、人穷衣服破,说啥都是错!

3、你眼角笑意,我一生痴迷。

4、在撩头发的我,没有听清。

5、看你多一眼,陪你久一点。

6、不怕少年苦,只怕老来穷。

7、握紧几份真情,以心交心。

8、就把你,深深藏在我心中。

9、许我所有,盼你枕边相守。

10、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11、用最初的心,走最远的路。

12、孤单的是人,寂寞的是心。

13、现在的心痛,没人能体会。

14、你是我的命,让我怎么逃。

15、转身远去的你早已忘记。

16、誓言有风险,恋爱须谨慎。

17、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18、我的人品好,爸妈没烦恼。

19、人生何所求,暴富和自由。

6.有深意的爱情句子 篇六

2. 让一个人走进自己的心里,是不知不觉的。

3. 如果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令其疯狂可我疯狂了这么久为何上帝还不把我毁掉

4. 那些刻在椅子背后的爱情,会不会像水泥上的花朵,开出没有风的,寂寞的森林

5. 在这个忧伤而明媚的三月,我从我单薄的青春里打马而过,穿过紫堇,穿过木棉,穿过时隐时现的悲喜和无常。

6. 你笑一次,我就可以高兴好几天;可看你哭一次,我就难过了好几年。

7. 女生伪装幸福,只是害怕被最心爱的男生发现她伤心。

8. 因为爱一个人,明知会失去自由,也甘愿作出承诺。

9. 爱是诱惑,也惟有爱能给你力量抗拒诱惑。

7.深意的造句 篇七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写于1934年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也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但阅读小说的是初中生,对这些涉世未深的十五六岁孩子而言,要把握主题,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来阅读这篇小说呢?我认为,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一、初读:厘清脉络,复述情节

所谓复述,就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内容叙述出来,它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常用的一种方法。

课前,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本文,提示学生注意理清脉络,掌握故事的来龙去脉。在整体通读一遍的基础上,鼓励小组讨论概括,整个故事能用自己的话复述下来,达到初读的目的。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复述时经常会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缺乏创造性的复述能力。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采用以下办法:

1. 引导学生改变人称,创造性地复述

本课的主要人物是翠翠、爷爷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以这几个人物的口吻来复述。复述过程中要学习本文对人物的刻画方法,学习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增强故事的可读性,提高复述的质量,借此启迪学生的心智。当然,变换了角度的复述难度增大,在复述时,教师要给予适时的指导与点拨。

2. 引导学生补充情节,创造性地复述

课文中有很多情节是空白的,教师可让学生展开想象,扩充空白情节。很多内容课文并没有描述,学生当然可以对这些情节进行合理设想。

引导学生创造性表达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不要让学生单纯地复述,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表达的机会。

二、再读:把握故事的环境与人物性格

环境是人物生存发展、情节变化的背景,每个小说都有其独特的环境,而人物典型性格的塑造和环境描写又是密不可分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文学就是要描写“环境怎样影响人”。因此,注意环境描写对人物性格的衬托作用,是阅读中的关键要素之一。

再读文本时,让学生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课文中这样的句子有很多,教师可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画面,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人与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例如文中对山水的描写:“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在这里,沈先生以极其细腻的笔墨,充分地展示了湿润透明的湘西美景,而翠翠,正是这个典型的环境下典型性格的代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样的纯净的环境中生存的人,自然会“重义轻利,守信自约”,翠翠这个名字也是来自于这样的环境,所以说是一个“近身的名字”。她是大自然的女儿,作者在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是把她放在一个自然的天地中去写的。在小说的开端,作者写道:“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她的身边,除了相依为命的爷爷,能与她作伴的就只有那只渡船、那条黄狗、那座白塔和周围的山水了,而就是这样的一种环境,造就了翠翠内向、纯洁、沉静、害羞和富于幻想的独特性格。

人物,离不开她所生长的环境,离开了环境,人物就失去了生活的土壤。所以,在复述情节与把握环境描写的基础上,天真活泼、充满灵气又善良可爱的翠翠;淳朴忠厚的爷爷;明事明理、正直耐劳的天保大老、傩送二老兄弟便一个个跃然纸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更重要的是,这些人物形象天然朴素,来得自然,让人只有慨叹的份!

三、深读:寻找悲剧的原因

本书讲述了一个优美而有些感伤的故事,那么教师一定要追问学生:这个故事为什么会有着凄凉的结局呢?每个人都那么善良单纯,每个人都视名誉如黄金,每个人都在自然的怀抱中以真诚待人,那么,为什么他们之间也会产生悲剧呢?

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再次阅读文本,互动质疑,寻找答案。很快就会有同学发现沈从文先生的一句话:“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找到了这句话,就要找出文本中到底有哪些“不凑巧”,找这些“不凑巧”过程,是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的关键。

例如,第一个端午节,翠翠见到了傩送,从而心上有了牵挂,但第二个端午节,偏偏不凑巧,傩送不在家,天保见到了翠翠,起了爱慕之情。第三个端午节,翠翠再去顺顺家,不凑巧竟然半路里杀出个王乡绅的大小姐,要与翠翠争傩送,翠翠的心乱了。傩送过小溪要摆渡时,翠翠可以有和傩送交流的机会,但她太害羞,竟然跑了,这个不凑巧为以后的悲剧又加上了一层铺垫。

找到这些“不凑巧”,好像对文本的探寻可以画上完满的句号了,但我们可以继续刺激学生思维的深度:这些产生悲剧的不凑巧也是作者故意这么设计的,那沈从文为什么不能设计成凑巧,设计成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为什么一定要设计成悲剧呢?

问题到了这个地步,已经不是一部《边城》的问题了,而是要不得不“知人论世”,深入了解沈从文先生本身了。

四、扩展阅读,了解沈从文及其美学理想

扩展阅读是对课内阅读的拓展与提升,教师可利用学生放假回家的时间布置任务,从网上摘抄关于沈从文的生平及评论,为我们的阅读提供广度与深度。

返校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补充,组内形成统一书面总结。

在班内,共同讨论沈从文的经历,找出其作品与现实的关系,通过探讨,不难发现,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社会十分动荡和黑暗的时代,作者通过《边城》的描写,表示对社会的不满和否定,希望有一个宁静、美好的世外桃源出现。“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爱’字做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小说中他努力塑造了一个个纯美的人物形象,尽最大力量去充分体现他所追求和热爱着的人情美与人性美,以对抗现实中的残酷与丑恶。他的作品是他理想的化身,但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不可化解的,他最终还得面对现实。而现实,不论在都市还是乡村,他所见到的都是由于近代文明所造成的道德沦丧,人性泯灭。这些,使得《边城》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悲剧美。

五、重读经典,综合剖析

我们已经深入地把握了文本自身,又比较深刻地了解了沈从文及其写作中的一般规律。那么,再回到《边城》,《边城》中沈从文就是极力塑造一种美,一种人性的纯美,这种美,不是高不可攀的,不是华丽的,不是高雅的,不是雕琢的;美在率性真诚,美在坦荡自然,美在自由自在,美在一切自然古朴而又充满活力的生命力之中。《边城》的悲剧设计,其实就是沈从文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和对残酷现实的不满的矛盾反应,这个矛盾是无法化解的,所以悲剧也是无法避免的。

另外,可以阅读《从文自传》《湘行散记》《三三》《萧萧》《长河》等名篇,对沈从文的创作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通过以上五个步骤的引导,从《边城》出发,全面了解体味小说三要素后,再到作者自身经历、理想等诸多因素的探讨,最后再回到《边城》文本的拓展理解,学生们对沈从文和《边城》都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学生们的理解力也有了一个量的提升。

8.探究“称谓”背后的深意 篇八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称谓;《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是高中阶段唯一出现过两次的课文,分别在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我有一个梦想”专题的“经世济民”板块和语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论语〉选读》的第一课《为政以德》。

文本中,对于冉有,孔子四次直呼其名,分别为:

①“求!无乃尔是过与?”

②“求!周任有言曰……”

③“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④“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孔子对冉有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吗?符合“礼”吗?孔子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直呼冉有其名“求”,这称谓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于季康子,冉有前后两次称呼竟然大不一样。

①(文章第一段)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②(文章第二段)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而文末,孔子却称季氏为: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为何同是季氏,却有“季氏”“夫子”“季孙”三种不同的称谓呢?

一、 “求”“求”“求”“求”,称谓重复的背后

(一)对于冉有,孔子直呼其名“求”是不礼貌的吗?

在古代,称呼一个人既可称名,也可称字,还可称号等,但是在什么情况下称“名”、称“字”是有讲究的,绝不能乱。“名”——出生三月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通常,名是留着自称的,对人称自己的名,是一种谦虚与礼貌,正所谓“名以正体”。而“字”——成年才取字,供他人称呼,一般来说,同辈之间、晚辈称长辈,只能称对方的字,以示尊重,而不能直呼其名,正所谓“字以表德”。

那么,孔子听闻“季氏将伐颛臾”的消息后,对冉有直呼其名“求”,是否意味着很不满、很生气,故怒斥冉有,用了极不礼貌的称呼——直呼其名呢?传统的解读是这样认为的,甚至教参上也如是说。对于冉有,孔子直呼其名“求”,真的是不礼貌吗?

查阅《论语》发现,孔子不单单称呼冉有是直呼其名,对其他弟子也都是直呼其名;不只在批评生气时对弟子直呼其名,在高兴时、褒扬弟子时也直呼弟子其名。如: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4.15)(曾参,字子舆)

子曰:“野哉,由也!”(13.3)(仲由,字子路,又季路)

子曰:“贤哉,回也!”(6.11)(颜回,字子渊)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1.15)(端木赐,字子贡)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1.22)(冉求,字子有;仲由,字子路,又季路)

子曰:“点!尔何如?”(11.26)(曾点,字皙)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11.16)(颛孙师,字子张;卜商,字子夏)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17.4)(言偃,字子游)

可见,作为老师的孔子,对自己的学生是可以直呼其名的,因为两者是长辈与晚辈的关系,而不是平辈。在这篇文章中,孔子与冉有对话时直呼冉有其名“求”,不仅不是不礼貌,反而恰恰是符合“礼”的,体现长幼有序之“礼”。

(二)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直呼其名“求”,这背后意味着什么?

虽说对学生直呼其名并非不礼貌,但孔子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直呼冉有其名“求”,这背后又包含着怎样的信息呢?

第一次直呼“求!无乃尔是过与?”,表明孔子对冉有的不满与批评,孔子旗帜鲜明地对季氏讨伐颛臾一事表示反对,认为颛臾不可伐、不必伐、不当伐。朱熹《论语集注》说:“孔子言颛臾乃先王封国,则不可伐;在邦域之中,则不必伐;是社稷之臣,则非季氏所当伐也。”而且孔子认定“伐颛臾”这件事冉有必然知晓,并参与其中,但是冉有却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故意说得很委婉,淡化自己的立场,撇清此事与自己的关系,所以孔子对冉有很生气,直接批评他。正如朱熹《论语集注》所言:“冉求为季氏聚敛,尤用事。故夫子独责之。”事实上,“伐颛臾”的背后是僭越,是悖“礼”的,朱熹在《四书或问》里曾说:“伐颛臾而曰季氏,见以鲁臣而取其君之属也,是无鲁也。颛臾而曰伐,见以大夫而擅天子之大权也,是无王也。”

第二次直呼“求!周任有言曰……”,是表示孔子怒不可遏的态度,表明孔子对于冉有的敢做不敢当、推脱狡辩很不满,很生气。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孔子认为冉有未尽到“相”责,正所谓“在其位,谋其政”,而冉有身为季氏的家臣,对季氏“伐颛臾”的错误做法,没有及时制止匡正,这就是失责,这就是悖礼,违背“各安其分”之礼。冉有不仅未尽到“相”责,而且还推诿饰过,狡猾地拉子路作垫背,这当然让孔子很生气。

第三次直呼“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因为冉有说出了他对“伐颛臾”的真实态度,即“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所以孔子直呼“求”,表达他对冉有文过饰非,不敢承认错误,不敢担当的气愤,认为这非君子所为。

第四次直呼“今由与求也,相夫子……”,“求”后面没有加感叹号,并且和“由”合在一起说,可见此处孔子不是气愤,更多的是耐心教导,语重心长地教育冉有,告诫他季氏伐颛臾的真正目的,以及季氏真正该忧虑什么,以让冉有和子路两名弟子明白正确的做法,即对季氏欲伐颛臾之事进行规劝、劝阻。

由此可见,孔子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直呼冉有其名“求”的背后,是生气批评,更是教育,抓住一切契机教育弟子,而这背后都是一个“礼”字,直呼其名符合长幼有序之“礼”,批评弟子未“各安其分”、未尽相责之失“礼”,教育弟子要规劝季氏不要“僭越”,要守“礼”。

二、 “季氏”“夫子”“季孙”,称谓变化的背后

(一)为何会有“季氏”和“夫子”的称谓变化?

第一段中,冉有对孔子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被孔子批评责备后,第二段冉有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为何冉有要改称“季氏”为“夫子”?这称谓变化的背后,说明了什么?

“季氏”即为季康子,用今天的说法就是季先生,或者姓季的;“夫子”,文下注释为:“夫子,指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可见,这里“夫子”即为“季氏”,两者是指同一个人。既然“季氏”和“夫子”所指对象都是季康子,那为何冉有要用不同的称谓来称呼呢?“季氏”和“夫子”的位置能互换吗?

“季氏”和“夫子”,这两者在感情色彩上是有区别的。称“季氏”显得客观,中性,不敬不谦,不褒不贬;而称“夫子”则表示尊敬,是敬辞、尊称。称“季氏”时,我们看不出冉有和季康子有何关系,好像两者并不熟悉或关系很一般,冉有仅仅是在陈述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客观事实。而称“夫子”,凸显出冉有对季康子的尊敬,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说明两者关系非同一般。

事实上,冉有身为季康子的家臣,他们是上下级关系,两者之间是颇亲密的。那么,为何冉有先要用相对中性的称谓“季氏”来称呼季康子,而在后面却改用“夫子”来尊称季康子呢?

一开始,冉有故意站在局外人的立场,向孔子报告一个消息、陈述一个客观事实,以试探老师对“伐颛臾”这件事的态度,所以他故意要淡化自己的态度,隐藏此事与自己的关系,故称“季氏”;而当孔子明确反对“伐颛臾”这件事后,并毫不客气地批评他“无乃而是过与”时,为了推脱责任,表示“伐颛臾”这件事完全与自己无关,是季康子的主张,强调那是领导的意思,自己作为下属是没有办法、不能左右的,故在第二段立刻改口称“夫子”。

不仅如此,冉有还拉上子路作为垫背。子路义肝侠胆,敢作敢为,深受孔子喜爱。冉有说“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而不说“吾不欲也”, 意在拉子路作挡箭牌,这一推一挡,颇善辞令,推诿之心可见一斑。

倘若第一段就说“夫子将有事于颛臾”,尊称季康子为“夫子”,则表明他与季康子的关系非一般,那么,他对于季康子“伐颛臾”之事不仅是知晓的,而且还是不反对甚至是支持的。

在孔子看来,季氏伐颛臾是僭越,是违背“礼”的,而冉有作为季氏家臣却未能制止季氏的越礼行为,未尽“相”责,同样也是违背“礼”的。

(二)孔子为何要称季康子为“季孙”?

文末,子曰:“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里的“季孙”是一个敬辞,因为在古代,“孙”是对宗主的尊称。既然孔子对季氏伐颛臾之事深恶痛绝,但为何竟又尊称季康子为“季孙”呢?

我们知道,季康子为鲁国大夫,是贵族,地位在孔子之上,即尊于孔子,故孔子只有尊称他,才符合尊卑有序之“礼”,否则孔子就违背“礼”了。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克己复礼”,所以,他不管季氏是如何地僭越悖“礼”,不管别人怎样违背“礼”,他自己始终坚守“礼”。 这称谓的背后,是一个“礼”字。

正如第一段,孔子严厉地批评冉有“无乃尔是过与”,而不直接批评季氏,说“此乃季氏之过也”,也是为了坚守“礼”。毕竟,冉有是他的弟子,而季氏是贵族,是鲁国的大夫,孔子若直接批评季氏是违背长幼有序、尊卑有序之“礼”的,所以,尽管孔子对于季氏伐颛臾的行为很生气,但他只批评冉有,而不直接批评季氏。这背后,还是一个“礼”字。

另外,孔子尊称季康子为“季孙”,其实也是在委婉地批评季氏僭越悖“礼”。 既然“孙”是对宗主的尊称,那么,季康子作为“宗主”,就该操心本宗的事,即大夫的“家事”;而现在他竟然操心到鲁国的“国事”了,“伐颛臾”之事本该是鲁哀公该操心的“国事”,一个大夫却操心起本该诸侯管的事,这就是僭越,这就是悖“礼”。所以,孔子用“季孙”这一尊称,也在委婉地提醒、批评季康子。这背后,依然是一个“礼”字。

由此可见,“季氏”“夫子”“季孙”,这称谓变化的背后,包含着丰富的信息、深刻的思想,在教学中,值得我们反复探究、不断推敲。

三、 教学切入口的选择对于文本解读至关重要

我们知道文本解读的角度很多,可以从作者、文本、读者三个维度展开,也可从标题、主旨、人物形象、文本语言、文本反常处或空白处等角度深入。选择怎样的教学切入口,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定位,关系到文本解读的新度、准度和深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切入口的选择是文本解读的关键。

作为一篇经典文本,《季氏将伐颛臾》可以探究的教学点很多,能否找到一个全新的角度,一个别人容易忽视却又精准的教学切入口,给人一种耳目一新却又合情合理的解读?……教学切入口的选择,至关重要。

梳理《季氏将伐颛臾》出现的人物,发现称谓大致有四类。其一,称姓氏:季氏、季孙;其二,称字:冉有、季路;其三,称名:求、由、丘、周任;其四,敬称:孔子、夫子、季孙。对于弟子冉有,孔子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直呼其名“求”;对于季康子,有“季氏”“夫子”“季孙”三种不同的称谓。从人物称谓的重复与变化这个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探究称谓背后的东西,最终归结为一个“礼”字,是一个非常不错、有意思又有价值的教学切入口。抓住这个教学切入口,纲举目张,整篇文本的解读就有新意和深度了,整个课堂教学的呈现也就水到渠成、顺达通畅,更有语文味了。

上一篇:山大威海社团下一篇:国土资源普法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