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政策宣讲资料

2024-08-06

精准扶贫政策宣讲资料(精选6篇)

1.精准扶贫政策宣讲资料 篇一

精准扶贫知识宣讲

1、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

2、建档立卡贫困户:指以户为单位,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贫困线标准、按照农户申请、村民代表大会评议、乡镇审核、县级审批、“两公示一公告”等步骤识别出来,进行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并录入全国精准扶贫信息系统的农户。包括一般贫困户、低保贫困户和五保户三大类。

3、“五个一批”是指?

一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二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 三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四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五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4、贵州省脱贫攻坚七个不能退出的内容是什么?

一是收入,脱贫户收入必须超过当年的扶贫标准线,必须有稳定的生产性、经营性或工资性收入,不能把低保金和养老保险金作为脱贫依据,不能对低保脱贫户一兜了之,要有相应的其它增收渠道。

二是饮水安全保障,未解决安全饮水的贫困户不能脱贫,纳入水利部门农村安全饮水提升的贫困户不能脱贫。

三是教育保障,贫困户子女因贫造成辍学的不能脱贫,贫困户子女因贫不能完成“普九”阶段外(含大学、高职、中职学业阶段)未获得教育资助的不能脱贫。

四是医疗保障,没有落实“三重”医疗保障的患病贫困户不能

是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五是全面开展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促进就业脱贫;六是加快推进健康扶贫;七是加快推进旅游扶贫。

10.“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是指?

贫困户脱贫收入达标(2017年脱贫线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大于3335元),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安全住房。

11.贫困户精准识别“四看法”是指?

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

12.贫困户识别(脱贫)标准是?

以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为衡量标准,且以2010年不变价2300元为基准,按照当年物价指数等因素综合测定。比如贵州省2013年贫困标准为2736元、2014年为2884元,2015年为2968元,2016年为3146元,2017年为3335元。

13.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标准是?

我省“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实行差别化补助和奖励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住房补助2万元,非贫困人口人均住房补助1.2万元;签订旧房拆除协议并按期拆除的,人均奖励1.5万元。

14.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标准是?

按照“保障基本”的原则,防止贫困农户因搬迁负债而影响脱贫,城镇安臵的按人均不超过20平方米,农村安臵的按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每户住房面积根据家庭实际人口合理确定。

精准扶贫知识竞答

1、建档立卡贫困户包括哪三类?

答:包括一般贫困户、低保贫困户和五保户三大类。

2、“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中的两不愁指的是什么?

答:不愁吃、不愁穿。3、2017年贫困户脱贫标准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大于多少? 答:2017年脱贫线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大于3335元。

4、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人均住房补助标准是? 答:人均住房补助为2万元。

5、教育精准扶贫“两助三免(补)”中的“两助”是指什么? 答:两助指:享受国家助学金、扶贫专项助学金。

6、黔西南州“六重医疗保障”是指什么?

答: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重大疾病保障、医疗救助、医疗扶贫、再报销。

7、农村危房改造同步实施“三改”是指改什么? 答:改厨、改厕、改圈。

8、贫困户退出程序中的第一步是由谁来提名退出? 答:村民小组提名

9、不能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四有”人员是指哪些?

答:指家庭成员中拥有轿车、有商品房或商业用房、有国家公职人员、有注册公司或企业的。

2.精准扶贫政策宣讲资料 篇二

一、教育经费的差异分配机制

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依赖于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包括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总和,其中,教育经费投入在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詹宁斯(Jennings)通过对俄亥俄州公立学校教育经费和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两者有显著正相关,即学校教育经费投入越多,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越高,其研究结果为处于低收入地区的学校提供额外的经费支持提供了证据。[3]约翰逊(Johnson)和伊戈尔(Ingle)指出,应制定有差别、可实行的政策为低收入地区学校提供经费支持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4]因此,贫困地区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建立合理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以此统筹、分配教育资源,进而保障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发达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支持大多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其中,主要包括以美国为代表的补偿性分配机制和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需求本位的分配机制。

(一)补偿性教育经费分配机制

美国教育的发展也面临过贫困地区教育发展严重落后的问题,且在二战之后尤为突出。该时期美国经济高速发展,贫富差距加大,由此带来的阶级矛盾和冲突也愈发明显。总统约翰逊认为,教育机会的平等对于孩子获得高质量的生活至关重要,于是提出了“向贫困宣战(War on Poverty)”,最主要的措施就是1965年《中小学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自此,美国开始由联邦政府以教育经费调控的方式来推进教育发展。

在此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法》的实施在为贫困地区中小学教育提供大规模资助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该法案建立在补偿性原则上,认为贫困学生相较于其他学生需要更多的教育资源,[5]并以此为原则针对贫困学生的义务教育进行了规定。它根据低收入家庭孩子的数量把教育经费分配至各州,使教育经费能够有效地资助公立以及私立学校的贫困学生。其中法案第一条“为低收入家庭儿童所在的地方教育机关提供财政援助”提出,联邦政府为低收入家庭儿童所在地方学区提供特殊资金,每个公立学校可以获得的特殊资金数=50%×州生均经费×家庭年收入在2,000美元以下的学龄儿童人数。此条款给予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所在学校提供每年10亿美元的经费支持,[6]通过有针对性地配置资源来满足贫困家庭孩子的教育需求。《中小学教育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之后的相关立法,从1965年实施之后,每五年修订一次,其中影响最广泛的是2001年布什总统签署的《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The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 2001,NCLB)。至2008年时,每年的补偿性教育经费投入已超过139亿美元,同时规定州教育部门仅可支配该经费中的1%用于管理,99%的经费都须分配到学区。经费投入的计算公式为:40%×州生均经费×生活在贫困线下5岁以上学生人数。凡是有贫困学生的学校都会得到资助,将近三分之二的公立学校获得该项经费。[7]2015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的《每一个学生成功法》(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t,ESSA),延续了这种补偿性教育经费分配制度。纵观美国中小学教育法发现,对于贫困地区学生教育补偿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学龄儿童扩大到5岁以上儿童,覆盖大部分学校,补偿经费投入逐步增多,同时将经费拨款到学区逐步发展为拨款到学校,最后到学生个人,资助对象更加精准,还规定贫困学生在转学时可将自己的资助经费一并转走。

(二)以需求为本位的经费分配机制

澳大利亚发达地区多为沿海城市,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澳大利亚政府非常重视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与支持,其教育经费分配模式为需求本位的资源分配模式,即以学生的需求为依据的一种经费计算方式。该分配模式旨在使所有学生,包括教育不利、身心残疾、偏远地区的学生,都能获得充足的教育经费,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现行的《澳大利亚教育法案》(Australian Education Act,2013)[8]对贫困地区的经费投入进行了详细规定,在第三部分明确规定了经费分配的计算公式,除了每所学校的基础性经费外,还根据学校学生的不同情况,如残疾、低收入、少数民族学生以及学校所处的区域和规模等不同情况,确定经费计算方案。学校低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的拨款经费(每年)为:Q1拨款数(每年)+Q2拨款数(每年)。Q1、Q2指家庭收入的两个类别,分别为家庭收入低于平均收入50%以下和家庭收入低于平均收入37.5%以下。具体计算公式为:Q1拨款数(每年)=[3/20+(处于Q1的学生数/学校在校生总数×7/15)]×学生人均拨款经费×处于Q1的学生数;Q2拨款数(每年)=[3/40+(处于Q2的学生数/学校在校生总数×2/5)]×学生人均拨款经费×处于Q2的学生数)。处于Q2的学生多追加一次拨款,是Q1基础上的再补贴,因此获得更多的拨款经费。

(三)专项支持计划

除此之外,设立专门的项目来支持贫困地区学校教育的发展也是常见做法之一,即有专项的拨款计划给予支持,如美国设立的“农村教育成就项目(Rural Education Achievement Program,REAP)”是专门针对农村教育实施的拨款法案。它要解决的是当前联邦统一拨款存在无法兼顾的问题,通过专项拨款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该项资金主要用于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教学环境,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澳大利亚设立了“处境不利乡村地区项目(the Disadvantaged Country Areas Program)”,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对该项目的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从1982年的790万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2,000万美元。2001年起,该计划成为联邦政府整体项目中的一个子项目,每年得到政府约2200万美元的拨款。[9]此外,澳大利亚各州都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贫困地区教育的政策,如新南威尔士的优先学校项目(Priority Schools Programs,PSP)。该项目为贫困地区的学校提供资金、技术、资源等支持,资金由州政府给予基本保障,同时动员各种社会力量筹集资金支持贫困地区教育发展。该项目在提高贫困地区学生入学率、进入大学比例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成效。通过这些专项资金,为贫困地区教师提供优厚的年薪、带薪休假、减免交通费用等。各州教育部门还定期组织教师接受专业培训,培训结束后要进行严格的考试,合格者颁发证书,不合格者继续学习,不断促进贫困地区教师的专业发展。

从美国和澳大利亚两国对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可以看出,它们具有如下共同特点:第一,对教育的支持性援助由一般性资助转向分类资助,为有特殊需要的地区提供不同的分配方案,形成有差异性的经费分配机制,经费投入对象逐步聚焦到学生,体现精准投入。第二,国家通过教育经费的调控,使得州教育行政部门对联邦教育经费投入的依赖性增强,层级分明的管理制度使得更多的教育部门参与到学校管理和决策中。第三,针对特殊需要,设立专项支持。除在联邦层面给予贫困地区学生相应的补偿性拨款外,还设立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专项支持计划,并配有专项拨款,给予贫困地区更多的自主权,使学校能根据自身需求将经费用于学校建设和教师培训等方面。

二、加强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质量是影响贫困地区教育质量的关键。研究表明,低收入的地区更缺乏高质量的教师,[10]而这些教师对于低收入的学生又抱有较低的教育期望,[11]从而进一步影响了该地区的教育质量。各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台了多种政策和措施来吸引或分配教师到贫困地区的学校任教,通过补充和调配贫困地区师资来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一)政策倾斜吸引教师

针对贫困地区教师短缺、教师质量不高、教师流动性大等问题,西蒙斯(Simmons)在其研究中指出,应从改善贫困地区环境及生活待遇、提高收入、提供住房、减免税收及减轻工作负担等方面来解决这些问题。[12]通过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到贫困地区学校任教是国际上常见的做法之一。上述的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其贫困地区教育支持的专项计划中,均有相应的经费用于提高教师待遇,从而吸引教师到贫困地区任教。

有些国家设立“教育优先发展区”以促进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其中,法国政府早在1981年就设立了“教育优先发展区”,这些区域指的是处境不利的地区,主要包括文化贫乏、经济落后的地区以及大中城市低收入社会阶层,如失业者、非熟练工人、移民等贫民社区,通过各种措施优先发展该地区的学校。所有在教育优先区内小学和初中任教的教师都可享受“特殊工作补贴”,[13]从1994年起,对初次分配到“教育优先区”的教师,政府每年为每人提供12,594法郎特殊补贴,连续补贴三年;对于愿意流动到“教育优先区”任教的教师,政府每年为每人提供6,741法郎的特殊补贴。[14]该津贴计入教师工资,由国民教育部支付。通过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吸引教师到贫困地区任教,从而改善当地的教育质量。

(二)实行教师交流轮岗制度

全国教师统一调配政策是保障各地师资均衡、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有些国家实行教师国家公务员制度,教师必须服从国家统一调配,定期进行交流轮岗,流动成为教师职业生涯的必须部分。如日本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开始于二战初期,在20世纪60年代趋于完善。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该制度取得了良好成效,使得全国的教师资源分布相对均衡,儿童都能够就近入学。当学校缺乏教师时,县教育委员会可通过聘任、晋升、降级、调转等方式对教师进行重新调配。教师流动并非强调教师单方面的奉献,对于交流轮岗的教师,国家会提供不同类型的津贴,包括交通津贴、住房津贴、单身赴任津贴和偏僻地津贴等。根据家庭与任职学校距离、不同区域的住房水平、配偶是否随任以及偏僻地区的级别,都有非常详尽的津贴补助方案。[15]国家对教师统一调配的方式为确保各级各类学校具备充足的师资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韩国的教师也属于公务员身份,所有国立大学的校长、系主任和教师以及所有中小学教师统称为教育公务员,须服从《国家教育公务员法》,该法案对教师的流动进行了规定。为保障不同区域师资水平相当,要求公立学校的中小学校长、校监(相当于我国的教导主任)和教师在不同区域进行轮岗,教师在同一所公立学校的工作年限为4~5年。同时实行城乡流动,在城市工作的时间为8年或10年,之后必须流动到农村学校工作3~4年。[16]

(三)定向培养农村教师

美国农村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的21%,31.3%的公立学校、超过21%的学生生活在这些地方。这一范围涵盖的区域对美国主流社会来讲是偏僻的、陌生的,其主要特征是贫困。[17]为了快速、高效、大范围地解决这些贫困地区的教师问题,需要依据教师的工作环境,诸如贫困和地域的边缘化对农村教师进行专门的培养。[18]美国正是通过实施专门的农村教师培养计划来培养适应农村教学环境和教学任务的专门师资。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职前教师的培养,使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农村教师的工作任务与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发挥出最大作用。

在美国农村教师的培养中,虽然在招生时并未对学生类型进行规定,但从生源上来看,更倾向于在农村本地招生,或者招收那些有农村工作经历的人,在入学面试时将申请者对农村教育的兴趣作为评价的重要因素。这与怀特(White)和瑞德(Reid)等人的观点一致,认为对于农村教师的职前培养必须将地域意识融入进去,[19]有在农村生活或工作经验的人能更好地把握农村教育的特点,充分利用农村所提供的资源进行教学。美国对于农村教师的定向培养,从农村学校的实际特点出发,实施专门的培养计划,从而确保培养出的教师能够适应农村教学环境、胜任农村教学任务,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以上几种措施为贫困地区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措施都非常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如教师轮岗制中除了规定教师应承担的义务外,还考虑到教师的家庭因素,如配偶的安置、轮岗地区等。而定向培养乡村教师,也将教师与其将要任职的地区特点相联系,帮助教师适应今后的工作。这些举措为贫困地区教师“留得住”提供了保障。

三、贫困地区教育支持的监管模式

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支持,除经费投入、师资保障外,必须建立与之相对应的评估和监督系统,通过系统地收集资料,对各项支持政策的实施效益及其社会意义进行评价,[20]以保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发达国家对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监管,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模式。

(一)绩效管理模式

美国实行联邦—州—学区三级教育管理体制,联邦政府往往通过拨款进行教育资源配置,并协助教育机构制定和改进各种教育发展计划。[21]州教育机构可根据需要向联邦政府申请特别拨款,用于相关的教育改进项目,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即为特别拨款中的一种。值得关注的是,拨款并非只是简单的投入,还要对投入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对于贫困地区的教育支持,往往以贫困地区教育质量的提升作为绩效评价的标准,其中,学生的学业成就是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

美国率先开始对学校效能进行标准化评价。在《中小学教育法》中,要求各学区对低收入学区拨款有效性进行评估,采取统一的标准化考试并根据学生成绩来评估学校教学效果,对表现不好的学校提出新的促进计划。之后的NCLB法案更是关注到包括贫困地区学生在内的所有处境不利的学生,通过学生成绩来评价学校。为督促学校履行提高所有学生成绩的责任,各州要求学校向家长报告学生的成绩结果,并按照种族、民族、英语能力和社会经济地位等分类公开。对于那些未取得一定年度进步的学校、学区或州,将被认定为“需要改进”。如果学校三年之后还没有取得适当的进步,学校中包括贫困学生在内的处境不利学生可以将所得的专门资助经费转到更好的公立或私立学校,或择校接受额外的教育服务。那些在缩小成绩差距方面成效显著的学校和州被给予“额外津贴奖金”。由此可见,绩效评估的管理模式是基于学生的学业成就来管理学区和州政府所能获得的拨款,即如果学生达不到预先设定的学业成就标准,那么校方将面临经费和信任危机。

(二)行动计划管理模式

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国家实行行动计划管理模式。《澳大利亚教育法案》第七部分规定,[22]获得经费资助的主管部门要制定行动计划。州政府在获取对贫困地区教育拨款的同时,需要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包括有利于达到《澳大利亚教育法案》目标的活动、项目和草案,说明这些活动、项目和草案如何操作才能达到预设目标,并要求设定实施的时间表以及路线图,以此为依据监督和评价这些活动的进展和成效。贫困地区学校在获得资助的同时,需要以行动计划的方式来反映经费的使用、设立的目标和如何发展等,在后期州对学区的考核上,基于行动计划的各项安排和表现来进行评价。

为保证行动计划的实效性和可行性,主管部门在行动计划实施后,需要不断回顾反省该计划,根据实施的具体情况对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形成动态发展的过程。法案规定主管部门每六年至少修订一次行动计划,修订时应对整个计划进行考核,贫困地区学校的进入和退出也要在行动计划中体现。同时,为确保公众能够获取充分信息,管理部门需要公开发布整个行动计划的实施过程、成效及反思。州政府采用行动计划来管理和保障区域内贫困地区学校履行提升教育质量的主要责任。

四、对我国教育精准扶贫的启示

协调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发展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广大的贫困地区。扶贫先扶智,2015年以来,国家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要求着力加强教育脱贫,大幅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现阶段,我国扶贫工作已由原先的粗放式扶贫转向精准扶贫,力求有限资源的最大化使用。借鉴发达国家贫困地区教育支持政策经验,我国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重视和加强立法。

发达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支持,都通过立法给予保障。如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在教育法案中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支持进行了专门规定。法律规范具有国家强制性、普遍性和可诉性,是依法行政、依法治校的重要保证,我国应以公平教育理念作为立法的价值取向,提高立法层次,将为贫困地区所有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上升为国家意志。在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中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支持政策进行明确、具体的规定,包括经费分配、教师配置以及监管和效果的评估等,为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其次,实施差异性的经费分配制度,建立贫困学校进入和退出机制,确保扶贫资金和扶贫对象的精准。

在经费分配上,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可采取差异性的经费分配制度,把区域发展和对学生个人帮扶结合起来,使得扶贫效果能有效集中在贫困家庭学生身上。政府应根据不同区域学校的实际发展水平给予差异性的财政拨款,根据学生类别、学校所处区域、学校规模等要素进行核算,详细规定不同类型学校应获得的国家财政经费资助数额。同时将学校经费管理权交给地方,由地方按照国家规定的分配制度进行经费分配,使得教育经费的分配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切性。

发达国家对接受支持的贫困地区学校的选择十分慎重,大多制定了明确的标准。如法国、日本等国,依据学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等标准确定需要支持的贫困地区学校。外部环境包括学校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学生家长的职业等;内部环境包括学前教育入园率、小学与初中入学率、辍学率、学校的教育质量等。同时每三年或五年重新进行评估。为保障支持经费的使用效益,我国也应构建适合国情的、更为细致的贫困学校进入和退出机制。

第三,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确保师资保障精准。

从我国目前对贫困地区的师资配置政策来看,主要通过给予贫困地区教师待遇上的优惠和补助、提供职业发展倾斜政策两种途径来吸引教师在贫困地区任教。

然而,尽管在待遇和教师个人发展上采取了一定的倾斜措施,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交通地理条件不便、家庭生活困难等诸多因素仍阻碍贫困地区教师质量的提高。当前贫困地区教师队伍依然存在职业吸引力不强、补充渠道不畅、整体素质不高、流失严重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尤其是家庭建设的关怀和帮扶,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让教师真正扎根贫困地区。发达国家在此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如日本在配置教师时,将教师的家庭因素考虑在内,包括配偶是否随任;如果配偶一方已轮岗到贫困地区,那么另一方可申请不进行教师轮岗;教师在填写轮岗意愿表时,也可以优先考虑离家近的地区进行轮岗,等等。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第四,完善教育扶贫项目的监管制度,实行分层评估,确保扶贫成效精准。

借鉴发达国家对贫困地区教育支持体系的监管模式,未来应完善项目监管制度,将计划与问责制相结合,对地区和学校进行分层评估。

对于贫困地区层面的评估可采取行动计划和目标本位的评估方式。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这两种评估侧重于教育扶贫项目的两大环节,即项目开始之前和项目结束之时,实行预评估和结果评估。预评估要求贫困地区教育管理部门需因地制宜拟定本地区的教育扶贫计划,在计划中明确一定时期内的发展目标、采取的措施、进度安排等内容,此时主要对行动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也有助于后续进度的监督。结果评估则需针对目标设定情况,如辍学学生人数、贫困学生学业成就等,定期对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进行评估,根据指标达成情况评估地区教育扶贫的成效。

3.精准扶贫政策宣讲资料 篇三

关键词:供给侧;精准扶贫;财政政策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要通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帮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逐渐脱贫,且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扶贫中的“扶”与“贫”,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即“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贫困居民的“需求”,便是精准扶贫“供给侧改革”最需优先考虑的,可见,“供给侧改革”与“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关系密切。而为适应新时期扶贫形势变化以及扶贫战略调整,仅仅依赖一个政策、一项举措实现脱贫已然不实际,加之现行针对精准扶贫的财政政策不够完善,财政精准扶贫边际效应呈递减态势。为此,我们需掌握精准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特征,重新审视财政精准扶贫治理逻辑以及构建财政精准扶贫治理框架,发挥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与“组合拳”的作用,予以贫困地区发展不可或缺的财力支持,使积极的财政政策为精准扶贫提供契机,促进精准扶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精准扶贫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

精准扶贫,就是运用科学有效的标准与程序,因时因地对贫困区域、贫困村以及贫困户精确识别,根据当地实际开展联动帮扶与分类管理,且引入动态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开展精准考核的扶贫开发模式。精准扶贫既为一种利贫式减贫手段,也为注重多方参与、协同联动的合作型扶贫模式。精准扶贫具有精确识别、联动帮扶、分类管理以及动态考核这四个基本特点:一是精确识别。即按照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贫困现状确定瞄准识别办法,按照规定的程序把贫困对象、致贫原因等精准识别出来,可谓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就贫困对象而言,不仅包括连片特困区、贫困县,还包括贫困村、贫困户。2011年精确识别出14个连片特困区以及所包含的680个縣级行政区域,2012年精确识别出592个扶贫工作重点县,两者既有交叉也有不同,合计共有832个贫困县,2014年精确识别出12.8万个贫困村、8962.5万贫困人口,并录入扶贫业务管理系统,建立起连片特困区、贫困县、贫困村以及贫困人口的基本信息数据库,实行动态化、信息化管理,为精准扶贫的实施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联动帮扶。即按照识别出的扶持对象的贫困现状以及致贫短板,逐村逐户“量身订做”帮扶计划,动员社会力量予以针对性扶持,尤为突出保障基本生活水平、培育发展能力。三是分类管理。即扩大社会组织参与,定向或分类监测帮扶对象,通过政府与社会问的分工协作,提高精准扶贫实施效果。四是动态考核。即针对贫困对象的帮扶进展定期展开量化考核,推动构建扶贫对象动态化准入与退出机制。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以“供给侧”为改革突破口,在制度、机制与技术三个层面推进结构性改革,这三个层面蕴含对应着“改革、转型、创新”。于制度层面,建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的现代金融、财税等制度体系,放松管制,打破行业垄断,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释放民间资本的活力,进而使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率以及投资有效性;于机制层面,通过交易制度,实现人力资本的跨越,提高社保水平与改革收入分配,实现共享发展;于技术层面,通过营造激励创新的生态,实现创新驱动。我国推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中国发展实际,侧重提升经济增长的效率,实现经济长期发展的持续平衡,以解决“供需不匹配”问题。其中“供给侧”为改革切入点,“结构性”为改革方式,“改革”才是核心命题,实质上体现出“转型为目标、创新为手段、改革为保障”的逻辑关系。

(三)基于供给侧的精准扶贫

扶贫开发重在精准、贵在精准、致胜法宝也在精准,而精准扶贫的关键则在于突出脱贫攻坚重点。据统计,到2015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上年的7017万减少到5575万人,减少1442万人(比上年多减21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上年的7.2%下降到5.7%,年度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任务超额完成,精准扶贫初见成效。但长期以来,由于扶贫“供需不匹配”,即使在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下的今天,“餐桌羊”、“马山扶贫事件”的现象仍时常出现。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实施精准扶贫,重点在于继续推进“七个精准、七个一批、四个施策、十项工程、多元主体”,重视生计资本的转换。“七个精准、七个一批”分别为从纵向上分层精准、从横向上分类精准,纵横交织,设计精准框架、编织精准网络。尤其需着力增加有效供给,在“补短板”上下足功夫,即全力补齐补好贫困地区发展滞后、贫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这两块短板,着力克服倾向问题,调整精准扶贫投入的内在结构比例,将有限的扶贫投入投向最急需、最紧缺的地方,如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完善贫困地区科技服务体系,加快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持续推进生态扶贫工程等,以满足贫困对象的强烈诉求。总之,贫困是一种系统性弊病,精准扶贫的核心是扶贫对象及其贫困状况更清晰、扶贫项目及帮扶措施更具针对性、扶贫资金的投向更精准,资金的使用效果以及脱贫成效自然会更显著。其“精准”在于着重突出“真扶贫”、“扶真贫”,实现从“输血式”的生活救济型扶贫转变成提升贫困地区内生动力的“造血式”开发型扶贫。

二、基于供给侧的精准扶贫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nlc202309081758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精准扶贫工作存在市场引领、要素融合、政策衔接与机制创新的特征,尤其需可操作性强的、高效的财政政策作为支撑。然而,我国财政扶贫仍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与政策不足,难以实现有效的供需对接,达成精准扶贫。

(一)现行预算约束体系不规范,精准扶贫资金效用低

财政扶贫资金有限是制约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因素,对广大贫困地区来讲,地方财政困难,无法从自身财政收入中筹集资金用于扶贫支出,导致其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医疗卫生等方面投入不足。因此,上级拨付扶贫资金的额度以及如何让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用或解决贫困户最迫切的需求,将直接影响精准扶贫的效果。而当前预算约束体系等还不完善,财政预算未实现绩效型预算,仍处在投入型预算阶段,仅为“分钱工具”,不能有效约束贫困群体。同时缺乏财政评审机制,不能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效用性。此外,采取对财政扶贫资金“撒胡椒面”式的平均分配法,未以竞争促进扶贫资金的绩效,亟待改善。

(二)现行财政投融资不完善,扶贫资本筹集渠道单一

精准扶贫仅仅靠财政扶贫资金是远不够的,需广泛吸纳社会力量的支持,使社会资源转化为扶贫资源。然而,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尽管中央政府极力倡导并增加对贫困地区的投资,可由于国家预算内投资、国债投资、国债转贷等项目仍较小,其撬动社会资金的效果不甚理想,制约了精准扶贫有效落实。此外,贫困地区的金融体系较薄弱,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都不愿承担信贷违约的风险,即便像贷款、扶贫贴息这样的扶贫资金,也通常青睐经济基础好、发展能力强的贫困对象。扶贫资金的筹集面临极大困境,因此,对财政投融资有效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大大加强,以便利用好社会扶贫的发展空间。

(三)现行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精准扶贫人才、技术缺乏

因致贫原因不同,贫困户对精准帮扶存在不同的需求,但精准帮扶缺乏针对性、差异性、灵活性,导致需求无法满足。近年来,虽地方支出规模不断扩大,但主要增加在建设性支出和政府消费性支出,在实际帮扶工作中,对贫困对象更关注的学业、就业以及生产救助、农业实用技术、市场营销、创收活动等的扶贫支出却存在不足现象,没能促进贫困地区人才的集聚、技术的提高以及投资环境的改善。精准扶贫资金在人才、技术支出的缺失,实质在于实施精准扶贫过程当中,存在突击式短期行为,重“输血”轻“造血”现象较为普遍,因此,扶贫支出结构需完善。

(四)现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不足,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瓶颈

当下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发展的根本瓶颈在于供给不足,而不是需求不足。部分地方贫困问题的“七寸”在于医疗方面,因病致贫、大病返贫的比例甚至超过40%,以甘肃省为例,其全省417万贫困人口当中,近3年有8万多家庭因病负债高达26亿多元,负债率高达90%左右,近9万家庭、40万人因病致贫;贫困家庭难以承担子女上学的负担,难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且供给侧改革对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妇女等无所依、无所靠等现象在贫困地区更是不罕见;贫苦地区更是公共文化服务、法律服务等的“盲区”等。公共服务水平低下导致脱贫难,而满足需求的医疗卫生、教育、养老、公共文化、法律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供给资源严重缺乏,此外,在市场准入方面存在“玻璃门”、“弹簧门”等障碍,无助于精准扶贫,亟待在这些领域的供给侧改革,而我国当前“爱的分贝”、“天使妈妈”等多个成功的扶贫项目都是采用政府采购程序,因此,可加大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来提供相关民生领域的公共服务。

(五)现行转移支付制度不科学,制约政府供给端功能发挥

“送人要送到家,帮人要帮到底”,扶贫攻坚路子各不相同,然而,精准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扶贫扶到点子上。2015年,中央财政繼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等地的转移支付力度,全年对贫困地区等地的转移支付总规模达1263亿元。但要加快贫困地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民生工程、社会保障建设的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规划的实施,还需继续扩大转移支付的力度。此外,目前贫困村往往都是“空壳村”,制约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无法促进长期脱贫以及避免脱贫后“返贫”。尽管从2011年至2015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几乎翻了一倍,从272亿元增加至467.45亿元,可针对特色产业发展的专项扶贫资金还不足,有待增加对扶贫开发的转移支付力度。与此同时,用于扶贫重点项目的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不能有效整合、省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分配指标体系不完善。

(六)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不完善,制约市场供给主体的功能发挥

我国目前缺乏系统性的针对贫困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尚未做到“对症下药”。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集中于环保节能、高新技术等前沿的、新兴的产业,然而这些并不是贫困地区着重发展的产业领域。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完善区位优势、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等产业领域是其最为重要的发展环节,但针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特点的税收优惠政策往往处于乏力状态,没有起到振兴贫困地区经济的作用。加之企业所得税的减免主要是涉及民间资本不愿涉足的高投入、周期长的产业,除非予以强有力、见效快的税收优惠政策来引导,否则单凭见效缓慢的企业所得税减免难以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到贫困地区。因此,我国需进一步完善利于精准扶贫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三、构建基于供给侧的精准扶贫财政政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以精准扶贫为核心,构建财政扶贫治理框架,给予贫困地区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支持,促进资本、劳动、科技、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及高效利用,增大有效供给,满足需求,都需要清晰脱贫攻坚思路,系统制定战略发展规划,做到“输血”与“造血”相结合。

(一)构建以强化预算约束为抓手的资金供给端

将财政预算从“分钱工具”转为“约束工具”,约束贫困主体把“别人的钱”当作“自己的钱”来花,实现以预算绩效目标为导向,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即财政扶贫资金必须实行到户帮扶,坚持特惠政策用于特定对象、资金直接帮扶到户、农户直接受益的要求,不可扩大使用范围、改变方式,从根本上实现“滴灌”。坚持贫困地区“有政府投资、公共支出,就必须有财政评审”的原则,日益形成涵盖预算编制、政府采购、国库支付、资产移交以及绩效评价等环节的财政评审机制。同时,将竞争机制引入财政资金分配,以竞争促绩效,把有限的公共资源配置于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刀刃上”,做到精准分配。

nlc202309081758

(二)构建以财政投融资为动力的资本供给端

实施精准扶贫,需以改革、创新财政投融资体制机制为动力,多渠道、多方式地加大扶贫投入。以财政性资金作为支撑点,将股权、资本、基金进入实体经济,打造满足贫困地区需求的合格的资本供给主体,带动社会资本投向贫困地区新产业新业态。首先,整合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的各项专项基金,转“债权”主导为“股权”主导。其次,用基金引基金,即社会资本加码扶持资金杠杆,着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即PPP模式。如政府以一定的扶贫资金和财政支农资金等组建现代农业发展基金,创新“PPP+BOT”模式,投资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项目,建设土地承包权属农民、经营权属企业、农户合作、企业服务的现代农业。发挥企业资金、管理的优势,将农业与制造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整合为全产业链条,使贫困地区大量廉价资产转化为高价值的生产资本,最大限度释放贫困地区的资产潜能。除此,还可采取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经营、管理合同、租赁开发经营等模式。后续在贫困地区应进一步强化对私人产权的保护、共同管理制度的完善、PPP合同的产权管理,强化相应的收费管理,为私人部门在贫困地区的投资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推动更多的PPP项目在贫困地区的落户。最后,构建符合贫困地区资金需求的融资平台,创新金融扶贫信贷投入机制,完善扶贫小额贷款政策,增加金融资金投入扶贫开发,使贫困对象更低成本、更方便取得信贷资金,且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使农业保险覆盖面扩大。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各类资本向贫困地区集聚、向贫困户集中,完善、更新贫困地区产业链以促进贫困户增收。

(三)构建以财政支出为重点的人才供给端

精准扶贫要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加大对“人”的财政支出力度,促进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的积聚。首先,推进贫困地区教育同城化。公共教育支出要继续增大向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改善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与教学设备,推进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其基础教育质量;财政支持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做好学前教育;落实免除贫困家庭学生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杂费,扩大建设有专业特色且适应市场需求的中等职业学校;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待遇政策,缓解师资短缺情况。其次,我国需协调整合各方力量,全力开辟出一条人才培养、引进、积累与配置的“绿色通道”。对主动投身于贫困地区建设的应用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提供优厚的福利补贴或奖励;将财政资金用于基地建设、技能培训、新品种及新技术推广,主动开展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科技合作,财政支持各类高校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参与到贫困地区发展中来,增强贫困户创业能力与致富本领,促进贫困地区“一村一品”、“一县一品”的建立。

(四)构建以财政支出为重点的科技供给端

重视科技发展,补贫困地区科技发展短板,培育新动力,科技脱贫。扶贫开发工作可充分吸收并运用“互联网+”概念,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可实施电商扶贫工程,予以相应的政策优惠与财政资金补助,加快建设贫困地区农产品信息网络化以及物流配送体系,鼓励有条件的电商企业拓展本土业务,建设农副产品、土特产网上销售平台,支持农副产品、土特产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开设网店,于生产端、交换端实现与外部经济的接轨与发展的一体化、智能化,形成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此外,可采取藏粮于技战略,实施工程设备采购、科研投入等政策,支持适应贫困地区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的建设,重点突破农机重大成套装备、智能农业、生物育种以及生态环保等领域关键技术。

(五)打造以政府采购为趋势的公共服务供给端

基于供给侧,政府采购应当重点参与有关民生需求的公共服务领域,降低公共服务供给成本,扩大有效供给。在医疗卫生扶贫领域,在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制度、重特大疾病救助向贫困人口倾斜的基础上,对自负费用仍存在困难的贫困人口,可通过购买医疗救助、慈善救助、临时救助等加大帮扶力度,以保障其大病得到有效医治;推进城乡医疗卫生建设分级诊疗,推行精准化服务,如大型手术只需购买专家型医生进行的关键几分钟操作,其他程序可由普通医师完成;为贫困村村卫生室购买配备健康保障一体机等。在教育扶贫领域,政府购买贫困地区代课老师服务、学前服务以及小学生课后托管服务、就业培训服务等是重要方向;在社保扶贫领域,在因村因户制定、实施不同的补助标准,采取低保、五保供养标准自然调整机制的基础上,政府应当着重购买养老服务,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扶持贫困地区老年群体参加保险,促进贫困地区养老服务、老年人需求问的无缝对接;并通过政府购买建立健全貧困地区老人、留守儿童、妇女等的关爱服务体系,提高扶贫质量。在文化方面,加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购买文化惠民项目,如建立阅报栏、打字阅读屏、公益广告牌、“乡村记忆”博物馆等文化广场,建立贫困地区体育健身中心、全民健身路径等体育健身圈;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等等。总之,应当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资金规模,以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兜住兜牢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底线,打破公共服务水平低下导致脱贫难的链条。

(六)构建以转移支付为基础的政府供给端

精准扶贫要精准投入,构建与精准扶贫需求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财政扶贫投入增长机制。中央财政需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较大幅度扩大专项扶贫资金规模,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各类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以及中央预算内投资,如农村低保资金、教育民政社保等,明确将一定比例的农村综合改革、农业综合开发转移支付等涉农资金用于贫困地区,且协调整合各项扶贫资金,形成有效“聚焦”,增大资金使用合力。与此同时,政府要提高转移支付的有效性与精确度,优化政府供给结构,发挥好政府的供给能力。专项转移支付要统筹考虑贫困因素与脱贫努力程度,坚持普惠制与竞争择优相结合的方式,尤其在县区主导产业专项资金、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一村一品”专项资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县区农技推广专项资金等项目上采取“正向激励、科学竞争”的模式,规范资金安排,推进扶贫资源优化整合。并且完善省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分配指标体系,按照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资金管理使用绩效等因素,以及财政分类分档补助办法分配。对与群众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专项,则需日益建立起由政府积极指引、社会组织客观准确评价、群众热情参与的分配机制。

nlc202309081758

一方面加大对基础设施的转移支付力度,因地因时制宜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环境改善等问题,着力“补短板”。具体而言,在“路”方面,把改善贫困地区交通作为扶贫开发的基础性工作,加大对其机场、铁路以及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的投入力度,以加快推进其畅通工程建设,打通通户路、产业路;在“水”方面,加大完善贫困地区灌溉、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的投入力度;在“电”方面,继续专项用于重点贫困地区动力电覆盖项目建设;在“电网”方面,专项用于实现贫困地区宽带全覆盖,并加强建设与衔接贫困地区物流服务网络与设施,推动“快递下乡”工程,使电子商务进贫困地区;在“气”方面,财政投入发展贫困地区规模化沼气。在“房”方面,加大对贫困地区危房改造投入力度,财政支持贫困地区保障性安居工程。在“生态环境”方面,重点完善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与转移支付补助,设置清洁生产专项资金、环保专项基金,予以资助存在一定的预期效益的清洁生产技术、项目、企业等;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使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步伐。着力加强贫困地区“一村一品”发展环境建设,可把贫困地区环境的改善与扶贫开发以及旅游开发扶持结合起来,形成生态保护与扶贫之间的联动机制,从而降低贫困地区生态保护成本,进而减少贫困发生率。通过有效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为加快脱贫致富奠定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贫困地区“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的转移支付制度。一是充分发挥专项转移支付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着力消除无效供给,牵引贫困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统筹实施专项奖补、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政策,稳妥推进贫困地区企业优胜劣汰,调查扶贫产业优势,做好产品需求弹性测算,优化贫困地区特色布局,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完善特色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去产能”,实现产业扶贫。二是有序消化过大库存,压缩贫困地区非优势农作物生产,结合资源禀赋与市场环境,全力打造经济林果、花卉苗木、蔬菜药材、良种家禽、特种水产等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采取产业投资基金、财政贴息等方式重点扶持特色农业、加工业、传统手工业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化解库存压力,有效“去库存”。三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如发展土地流转型、生产服务型的规模经营,大力投入推广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等,推动化肥农药零增长,种养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有效“降成本”。

(七)构建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为核心的市场供给端

一是推进与落实“营改增”改革。可考虑对贫困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物流业、旅游、餐饮等,合理降低“营改增”后增值税税率,减轻贫困地区税负,带动其經济发展。二是制定系统的、独立的贫困地区的差别流转税、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如给予贫困地区“企业特区”内新创办的企业相应的减税、免税政策,其中可对生产、销售节能环保产品的企业,给予一定增值税、消费税方面的税收优惠,以鼓励企业的高水平投资与生产;对创造就业机会,雇用失业、无技术、无学历、无专长的工人达到相当数量的企业,将部分或全部退还流转税或企业所得税,以扶持贫困人口参与度较高的特色产业的建设;对贫困地区的金融机构实施优惠的增值税政策,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以解决贫困地区中小企业创业初期的融资问题;为解决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税收优惠的对象应定位在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等领域,如实施“五免五减半”的所得税优惠政策;进一步放宽贫困地区小微企业税收标准,降低贫困地区涉农、民生类小微企业优惠享受门槛,延长税收优惠期限;大力鼓励贫困地区企业创新,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予以税收减免,推动产业基地、数据库以及公共技术平台等产业综合支撑体系的建设。

4.精准扶贫政策 篇四

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贫困学生精准识别,做到“不漏一校、不漏一生”;“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生无一辍学;各学段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做到“应助尽助、应贷尽贷”;包联镇村贫困户教育脱贫有实效,有接受职业教育需求的贫困家庭子女都能获得职业学历教育,每个贫困户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技术。

2.精细实施贫困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工作。实行13年免费教育。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实现资助全覆盖。严格执行国家资助政策,落实贫困家庭学前阶段、学生义务教育阶段补助政策(补助标准为:学前阶段每生每学期375元;小学每生每学期500元;初中每生每学期625元;高中每生每年平均2000元);为中职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每生每学期1000元);为贫困大学生办理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贷款额度每生每学年不超过8000元),做到“应助尽助”、“应贷尽贷”,确保无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3.贫困资助帮扶。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实现资助全覆盖,实行13年免费教育,严格执行国家资助政策,完成资助工作任务,开展助学贷款和社会捐资助学活动,做到“应助尽助”,确保无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5.关于精准扶贫政策学习心得 篇五

关于精准扶贫政策学习心得范文大全1

根据凉山州委、州政府《关于实施百乡教育扶贫工作的决定》,20_年以来,凉山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百乡扶贫办关于教育扶贫工作的总体要求及统一安排部署,始终把我乡教育扶贫工作列入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情系民族教育、心连贫困儿童,认真履行宣传、督导、调研、联络、帮扶五项职能。动真情、动真格,进一步明确思路,抓住重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帮教扶贫工作,使我校的教育基础设备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校园绿化、美化、净化等得到规范有序,教学质量取得明显提高。

在贵局的帮扶下,教育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适龄女童入学率均达到100%。当前,“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启动以来,贵局在刘斌局长的带领下,多次深入到我乡,与基层党员干部群众面对面的交流,听取群众的意见,并指导群众如何开展我乡的“新生活运动”。使我乡的教育和社会事业都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现将贵局在本对我乡教育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本,贵局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教育扶贫共精神,积极投身到我乡教育扶贫工作之中。成立了教育扶贫领导小组,并拟定了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把此项工作纳入他们的目标责任管理工作中,作为年终考核内容。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一)进一步加强教育扶贫基础工作

一是立足实际,理清思路。贵局针对我乡教育发展现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认真研究,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本教育扶贫工作计划》。二是深入联乡,实地调研。工作组多次深入到我乡,全面了解我乡教育发展基本情况。为切实开展我乡教育扶贫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使我乡教育扶贫工作真正做到有得放矢。三是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工作组成员视教育扶贫为己任,深入乡村、学校,召开乡村组干部、教师及群众参加的教育扶贫研究会,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四川省对彝区普高以及当前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等有利政策,并利用村支部活动室的黑板报和下乡深入村组宣传教扶贫、“新生活运动”等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让大家进一步了解教育扶贫、“新生活运动”的重要性和意义,为推动教育扶贫工作深入开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确保“两基”达标迎检。

教育扶贫的真正目的之一是要贫困儿童上得起学,读得起书,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落后现状。为解决贫困学生入学问题,使“一帮一”助学活动开展持之以恒,全局干部参与了此项活动,向我中心校捐助办公桌椅12套,价值9600.00元;小型鼓号队器材一套,价值4000.00元;学生服装200套,价值10000.00元;书包文具200套,价值8000.00元;协调50吨水泥价值28500.00元。昨天,贵局又给我中心校送来了学生洗漱用具200套和体育用具,价值5930元。小计:62430.00元。通过贵局教育扶贫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改善了我中心校的教学设备和办学条件,促进了全乡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确保了迎国检工作。

(三)协助乡党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全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积极致力于我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的同时,贵局还为促进我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出谋划策,主动协调落实建设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协助乡党委政府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是配合和支持我乡,搞好产业结构调整。鼓励我乡结合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发展经济作物,使支柱产业花椒、核桃、马铃薯、烟草等上规模、重效益。从而加快了我乡经济发展的步伐。二是积极配合我乡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等宣传教育活动。刘局长指示说,要把省委书记刘奇葆在凉山调研时关于“创建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指示化作推进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的强大动力,结合“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将“板凳工程”作为新生活运动的切入点,以小板凳推动大工程、促进大转变,着力改善彝区人居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创建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三是捐赠物资,提高民生。20_年春节问尉了30户贫困户:30袋大米(每袋50斤),价值3000.00元;30桶菜油(每桶10斤),价值3000.00元;30床毛毯,3600.00元。小计:9600.00元。在启动彝区新生活运动之际,联系了140户贫困户,捐赠140床被褥、140套生活用品,板凳813个共价值27583.00元。给乡政府赠送了2台电脑、一台打印机给乡政府,价值10000.00元。

以上共计:115543.00元。

为了及时开展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贵局安排驻乡联络人员一名,长期驻点我乡,计划帮扶303户贫困户,并拟定了帮扶规划及措施。给乡政府预订了12套办公用具、12张铁床、1个冰箱、1套餐桌、1套会议圆桌、1组文件柜。

总之,教育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和系统的工程,任务重、工作量大,需要不断地探索创新。抓好当前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政策的好时机,和联系单位连成一片心,一如既往,求真务实,开拓进取,致力于我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努力开创“百乡教育扶贫”工作的崭新局面。

关于精准扶贫政策学习心得范文大全2

最近想好要写一篇关于扶贫的文章。第二天一早打开电脑,就发现一条有关的新闻。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桐木镇洪东村的一位母亲,家中长期贫困,而自己和儿子又都患了重病。在“救自己还是救儿子”的难题中,母亲选择了后者。她趁着儿子黄好在省城治病之际,留下遗言:“无论如何,要救黄好的命。”然后自己跳河自尽。

谁看了这样的故事,都会深感辛酸和悲伤。一个本来就贫困的家庭,却有几人同时患病,而且都是重症。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这当然属于比较特殊的个例。但一个慈爱的母亲,因贫困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无论如何,都是社会的伤痛。从另一个侧面,也暴露出扶贫工作的缺失和漏洞。

现在从上到下,都已经认识到了,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精确帮扶,是精准扶贫的关键;精确管理,是精准扶贫的保证。

最近刚刚召开的中央扶贫工作会议,提出了很多的新思路和新要求。其中有一条,我觉得很好,那就是“精准扶贫”。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户的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

我国的扶贫工作,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导致很多的扶贫项目指向不准,大量的扶贫资金被冒领和截留。一方面,一些地方和单位弄虚作假。虚报冒领,挤占、浪费和贪吞国家扶贫资源;另一方面,人情扶贫、关系扶贫和权力挤贫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甚至滋生腐败。

曾有一条消息称,仅青海、海南和内蒙古三个省区,就发现26万个不合标准的低保对象。有的夫妻双双有工资,家里买了几套房,出门就开小汽车,却依然吃低保。有的基层干部截留、卡扣扶贫款,盖一个章,就要50元甚至100元。

现在从上到下,都已经认识到了,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其一是要精确识别,这是精准扶贫的前提。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谁是贫困居民识别出来。其中包括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示公告、抽查检验、信息录入等内容。有了精准识别,才能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其二是精确帮扶,这是精准扶贫的关键。确定了“扶持谁”以后,就要明确“谁来扶”和“怎么扶”的问题。这次中央扶贫工作会议提出的“五个一批”工程,思路非常清晰和实际。即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贫困的原因和情况千差万别,扶贫也要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其三是精确管理,这是精准扶贫的保证。精准管理的关键,是精细和公开。调查、计划、措施、台账要精细,扶贫的对象、款物、过程、结果要公开。对于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一定要从严惩处。

上述江西萍乡的贫困母亲自杀事件,再一次提醒我们,扶贫也需要建立应急机制。对于那些因病、因祸、因灾等致贫者,都应给予及时的救助。天灾人祸,在所难免,帮助受困者渡过难关,是我们这个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次中央扶贫工作会议,提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确保到20_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这是一个光荣的使命,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无论是各级领导还是社会各界,对于扶贫工作,都应该高度重视和重新认识。即便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也有很多的贫困人口;即便是贫困落后地区,也有很多的高收入家庭;即便是贫困户中,也有很多人具备脱贫和创富的能力。

现在距离20_年全面实现小康,只剩5年的时间。从“扶贫”到“脱贫”,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却有很多的路要走。

关于精准扶贫政策学习心得范文大全3

定点扶贫,是机关企事业单位联系一个特定贫困点,固定开展帮扶脱贫。据统计,党的_大以来,参与定点扶贫的中央单位达到320个,实现了对贫困县的全覆盖。“十三五”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决胜期,定点扶贫至关重要。做好新形势下定点扶贫工作,要深入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在“精准”二字上多考虑,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定点扶贫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这既是对发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厚望,也是对解决当下扶贫开发工作存在问题的强烈要求。责任、使命、紧迫三种心情,集中在于要解决“精准”问题。

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定点扶贫,向贫困地区提供资金、技术、服务,多年来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扶贫开发,贫困地区大大改变了面貌,脱贫程度总体成效明显。但问题是,有些地方,扶贫、涉农、医保、低保资金,“苍蝇”都敢贪,因而出现了“穷县富衙”、“穷村富村官”、发展很不平衡的现象,与全面小康的目标差距甚远。这反映了扶贫开发的偏差,即重整体、轻部分,重上层(重扶上、扶官)、轻下层(轻扶村、组),重“吵闹”(伸手要的就扶)、轻“息静”(不作声的不扶),也反映了扶贫工作的缺点,工作不深入、不落细、不落小。总之,就是一个精准问题。

定点扶贫要做到精准,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只有把定点扶贫提上政治高度来看,各单位领导才能跟上中央的步调,按照中央的部署,选派优秀干部,筹措多方资源,进一步提高扶贫的精准度。

定点扶贫要做到精准,扶贫干部就要全面、深入调查研究。找准贫困对象,根据实际情况,把发挥单位、行业优势与贫困对象实际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帮扶贫困对象,把扶贫开发工作做细、做小、做实,使任何一个村组、任何一个贫困人口也不能掉队。

定点扶贫要做到精准,就要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帮扶措施。对地理资源好的贫困村,可帮助设计开发项目,用项目扶贫,直接提供资金、技术、信息服务,或招商引资,引技、引智。对地理条件差的贫困村,可帮助搬迁,易地安居脱贫。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帮助献计献策,先从智力扶贫,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发挥其自身潜力,帮助培训创业、就业。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给予社会保障、大病救助,让他们过上小康生活。

提高扶贫成效,就在于精准扶贫要见成效。这就要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瞄准贫困人口,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把扶贫资金、智力支持、技术服务、帮扶措施落实到贫困人口。切实做好扶贫考核工作,确保不断提高扶贫成效。

参与定点扶贫的单位和人员,要进一步强化帮扶责任,履行帮扶使命,以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的紧迫感去工作,全身心地投入脱贫攻坚的决战中,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新的贡献。

关于精准扶贫政策学习心得范文大全4

媒体报道了山东、广西精准扶贫工作中贫困户识别不准等问题。媒体报道之后,山东和广西的精准扶贫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精准扶贫,有硬骨也有软肋,虽然表现方式不同,但问题如出一辙。为什么会出现类似的问题,我们不妨从基层这个视角探一探究竟。

作为一名基层精准扶贫工作的执行者、参与者,苦和累我们毫无怨言,遗憾的是,上级的决策是否有问题?我们的付出是否有意义?下面的是我们的看法和切身感受:

一、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精准扶贫的专项贷款、安全农宅、产业发展等输血造血措施,出发点是好的,但未必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原因是政府的初衷和农户的打算难以“情投意合”!你让我建宅,我不能建,孩子找对象嫌山区条件艰苦,不愿到山区居住;你让我养殖,我不能养,市场经济萧条,有亏本的人做前车之鉴;你让我种植,我没有技术也没有劳力;你让我易地搬迁,政策资金投入不足,条件目前尚不成熟。你有你的美好愿望,我有我的难言之隐。看似天上掉下个大元宝,我却无能为力把它捡起来!残酷的现实,使“扶上马送一程”的帮扶措施成了农民难以完成的考题!

一些农民打着产业发展的旗号贷款或买小汽车、或为子女还房贷、或归还陈年旧债,改变贷款用途的现象时有发生。精准贷款,本来是政府借鸡生蛋的远景规划,到头来被农民变通为杀鸡取卵的应急措施。啼笑皆非的投机取巧之术,使政府的良苦用心陷入“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徒劳境地!

在一些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农户眼里,政府就是慈航普度、救苦救难的菩萨,欲壑难填的依赖心理,使他们躺在救助的温床上裹足不前,特惠政策“断奶”之日,也许就是他们返贫之时。因为贫困户的特殊身份所获得的优惠,使一些位处贫困边缘的农户心理失衡,为了讨个说法到处上访,新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反思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我们认为是执政者人为地现在知识网了农民的自身素质,忽视了农民先天禀赋的内在决定因素和所处地理位置的客观局限性。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为此,我们不禁想说:政府啊,您管得太宽了,若他们真是先天性气血不足、后天性营养不良,您管得了他们一时,还能管得了他们一世!保障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完整配置和公共服务政策的全面配套,让他们在服务平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脱贫姿态,这才叫做真正的公平公正!真正跟不上步伐的,让救助托底机制兜底吧!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早在远古时期,春秋时期的圣贤大哲老子先生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以清静之道来治理国家,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实事求是的精髓所在。过多地对农民指手划脚,大包大揽、一厢情愿地按自己的主观意志为农民设计发展蓝图,甚至追求整齐划一、一步到位,反倒捆绑了农民的手脚、限制了农民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让他们结合自己的身板“量体裁衣”、充分地发挥自己的长处,或许才能在发展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快!

二、繁文缛节,形式主义泛滥。精准扶贫站在理想主义的制高点,做着与实际脱节的公式化设计。大量的表册(每个户涉及表册约21种)雪片般飘向基层,看似疏而不漏、细针密缕的设计,企图把涉及扶贫的所有信息都打捞上来,遗憾的是设计主次不分,工作精力平均分配,重要信息因精力投入不足被平庸化!回想上级一年来的精准扶贫信息采集,每次任务分配都是军令如山倒的气势、急急如律令的节奏、怠慢者斩立决的魄力!为了强调责任,文件规定每个信息都必须进村入户采集!

现实情况是,即使坐在办公室里“5+2”、“白+黑”拼命地加班加点、分秒必争地“纸”上扶贫,也跟不上上级救场如救火般的催促,我们那里还有时间进村入户?除非你有金猴分身术!请理解下级的闭门造车,这一切都是被迫无奈!如果我们进村入户,把时间消耗在往来的路上和群众交流的时间里,也许早已错过了上级限定的工作时间,按期完不成任务,跟不上大局部署还得接受纪律惩处。因为一些严重脱离实际的“聪明”设计,形式主义被演绎到极致。基层提供的数据基本上都是领会上级的政治意图编造的,而不是客观现实本来面目的真实反映!精准扶贫的纸质资料和系统数据,大多数和户内的实际情况不符!请谅解我们的苦衷,我们也不想昧着良心弄虚作假,我们也清楚地知道纸上谈兵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实在是人在局内身不由己!我们想不明白,刚刚经历了群众路线教育洗礼的决策高层,怎么还是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幽灵阴魂不散!与其繁文缛节搞繁琐哲学,不如删繁就简抓实质要害,像广西一样把干部的精力解放出来进村入户摸清底子以后再确定战略部署。

三、朝令夕改、无所适从。“下级早已过了河,上级还在摸石头”,这是今年精准扶贫业务指导的形象写照!扶贫基础资料整建和“1+17”措施落实过程中,指挥者“以其昏昏,不能使人昭昭”的笼统指导使基层干部走了不少弯路和回头路。我们不禁想问,如果精准扶贫还处在探索和试点阶段,又何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地反复折腾?如果到了一锤定音、铁板钉钉的落实阶段,又何必改弦易辙,举棋不定?如此出尔反尔,“折腾”的恐怕不是财力人力,而是政府的诚信和形象!

四、准备不充分,滥养违规。20_年贫困户建档立卡时,上级只提了人均纯收入这一条准入门槛,除此之外没有其它的约束限制,今年动态管理时提倡民主(如今的民主,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难达成统一的共识)评议,即以自然村为单位召开群众会民主评议。与其说是民主,倒不如说是民粹!群众说了算嘛!

也许有人会说,基层干部干嘛去了,为什么不好好把关?我们想问贫困户的具体标准是什么,有具体明确的量化尺度吗?仅凭人均纯收入就能准确地界定贫困户吗?测算人均纯收入,农民能够把一些隐性收入和盘托出吗?银行存款是个人隐私,你有权力到银行查询吗?还有一点决策者可能有所不知,一些邪恶势力为评上贫困户反复缠访,基层干部的安全谁能保障?维护行政秩序需要法制保障,可惜基层的法治基本处于瘫痪状态!评议贫困户之前,上级态度暧昧、三缄其口,没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和严明的制度约束。等评议有了结果,具体措施落实了,上级象小孩变脸了:吃了我的糖你给我吐出来!理由是,贫困户评判不准,给出的措施和优惠我要收回。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小朋友玩游戏还得有规则呢,如此严肃的工作有关部门不提前制定规矩,坐观事态不妙之后突然有了新规,这不是“养违规”吗?上级调查研究不深入、事前准备不充分、具体措施不明确,实践过程中难免出现盲动主义和“养违规”现象。

“梨子什么滋味,吃了才知道;鞋子合不合脚,穿了才知道”。顶层设计与基层基础怎样珠联璧合?政策创意怎样接上地气?实践会给出答案!如果有可能,我们殷切期盼决策者按照自己的设计,深入基层,重走一次精准扶贫路!

关于精准扶贫政策学习心得范文大全5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_在陕西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

“精准扶贫”是当下摆在广大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道必须攻克的难题。前三十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后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数亿中国人甩掉了贫困帽子,但中国的扶贫任务仍然非常艰巨。经过多年的减贫工作,现在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大难题”、“深水区”。加快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不仅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民生问题,事关战略全局。精准扶贫,是削减贫困,实现城乡一体化、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场必须打赢的攻坚战役。

“精准扶贫”结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党员干部的作风和实干。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_年如期脱贫是“精准扶贫”的硬性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无疑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作为“排头兵”和“领头羊”的责任、创新、奉献和实干。换句话说,新形势下的“精准扶贫”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实质上不仅仅考验的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务实作风,更是对党员干部实干精神的挑战和检验。若广大党员干部在作风建设上没有实质性的提升,包括“精准扶贫”在内的各项民生工作的开展也很难说能达到百姓期望或者是满意的高度。

以“两学一做”的成效助力“精准扶贫”的推进。新形势下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有着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风是思想的外化。只有认识到位、作风端正,才能有正确的决策和到位的执行。近年来,特别是“_大”以来,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20_年伊始,为了加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我党面向全体党员开展了“两学一做”活动,这无疑会引导“精准扶贫”向务实脱贫的方向深入推进。

以“精准扶贫”的成果检验“两学一做”的成色。近期在全党铺开的、在基层一线广大党员干部中间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有望让广大党员干部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政治良心”的自觉。对于广大广元干部来说,“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可谓是一次返璞归真、脱胎换骨的教育;对于基层一线的老百姓来说,可谓是特别值得一期。初衷虽好,“两学一做”还是要回到“做”实“做”好的落脚点上。“两学一做”到底有无做实、有无成效,正好可以以“精准扶贫”为机,通过切身感受,让百姓来评价。

6.精准扶贫政策宣讲资料 篇六

试卷满分:100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0.0分,共50分)

1.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水、电、路、房作为填空白、补弱项、齐短板的重要内容,把握()、2020两个时间节点,明确每年建设任务,细化到具体的贫困乡、村。

A.2015

B.2016

C.2017

D.2018

正确答案:C;

自己得分:0.0 教师评述:

2.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在“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助推下,金融支撑力度明显加大,实现了()个贫困县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全覆盖和金融机构对贫困乡镇全覆盖。

A.56

B.57

C.58

D.59

正确答案:C;

自己得分:10.0 教师评述:

3.以下哪些扶贫工作起到了构建起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兜底网和安全网的作用()。

A.劳务输转培训不断加强

B.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提升

C.金融支撑力度明显加大

D.富民主导产业持续壮大

正确答案:B;

自己得分:10.0 教师评述:

4.2013年初,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明确指出“甘肃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在全国都是典型的”,强调要“着力推进扶贫攻坚”,要求“贫困地区党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努力到()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A.2018

B.2019

C.2020

D.2022

正确答案:C;

自己得分:0.0 教师评述:

5.()以来,中央把扶贫开发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A.十七大

B.十八大

C.十八届三中全会

D.十八届四中全会

正确答案:B;

自己得分:10.0 教师评述: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0.0分,共50分)

1.甘肃精准扶贫的核心是:()

A.方法精准

B.目标精准

C.资金精准

D.对象精准

正确答案:BD;

自己得分:10.0 教师评述:

2.课程中提到,我省在保障精准方面,主要工作思路包括()

A.加强组织领导

B.严格责任落实

C.夯实基层基础

D.强化人才保障

E.转变工作作风

正确答案:ABCDE;

自己得分:10.0 教师评述:

3.《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的创新和亮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突破性

B.激励性

C.操作性

D.系统性

E.针对性

正确答案:ABCDE;

自己得分:10.0 教师评述:

4.课程中提到当前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A.扶贫攻坚的难度越来越大

B.贫困对象精确识别结对联系难

C.整体脱贫的瓶颈制约依然突出

D.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差距还很大

正确答案:ACD;

自己得分:0.0 教师评述:

5.在《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中,关于内容精准方面,主要提到()。

A.完善基础设施

B.壮大富民产业

C.发展社会事业

D.农村危房改造

正确答案:ABC;

上一篇:电梯安全承诺书汇总下一篇:11月国旗下讲话稿:做一个有责任的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