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

2024-09-17

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精选15篇)

1.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 篇一

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教案

维修电工 乐昌五山镇石下村班理论培训教案

教研组审核: 签字教务科或实习工厂审核:签字督导组审核:签字

教案

第一章职业道德

培训目的:通过本单章学习使学员掌握道德的含义、职业道的概念,熟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和维修电工员的职业道德内容,了解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培训要点:道德含义、职业道德的概念

课时分配,4学时

教学形式:讲授

教学步骤

第一节 道德

一、道德的含义。

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二、道德的作用

道德作用十分宽广,它几乎无处不在,并在长期起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变化

1、道德的要求有继承性

如社会公德中谴责和制止盗窃、抢劫,家庭婚姻道德中要求孝敬父母、兄弟和睦、夫妻恩爱,职业道德中要求公平交易、货真价实、文明服务等,是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中都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职业道德中的不讲道德的欺诈行为,家庭婚姻中的不孝敬父母行为,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和习惯中都认为是不道德的。

2、道德的要求有发展性

又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产生的竞争现象,过去一直受到批判,认为“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不道德的,而现在却认为竞争和兼并是发展商品经济的必然现象,是实现优化组合、促进社会进步的道德行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要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由于社会主义社会较之以前的各个社会开态有不同的特点,进入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新型关系,我们应遵循为人民服务这一基本原则来进行道德建设。

第二节职业道德

一、职业道德的概念及内容

1、概念: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2、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每个从业人员,不论是从事哪种职业,在职业活动中都要遵守道德。要理解职业道德需要掌握以下四点: 首先,在内容方面,职业道德总是要鲜明地表达职业义务、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它不是一般地反映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的要求,而是要反映职业、行业以至产业特殊利益的要求;它不是在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而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它往往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道德传统和道德习惯,表现为从事某一职业的人们所特有道德心理和道德品质。甚至造成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在道德品貌上的差异。如人们常说,某人有“军人作风”、“ 工人性格”、“农民意识”、“干部派头”、“学生味”、“学究气”、“商人习气”等。

其次,在表现形式方面:职业道德往往比较具体、灵活、多样。它总是从本职业的交流活动的实际出发,采用制度、守则、公约、承诺、誓言、条例,以至标语口号之类的形式,这些灵活的形式既易于为从业人员所接受和实行,而且易于形成一种职业的道德习惯。

再次,从调节的范围来看,职业道德一方面是用来调节从业人员内部关系,加强职业、行业内部人员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它也是用来调节从业人员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用来塑造本职业从业人员的形象。

最后,从产生的效果来看,职业道德既能使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职业化”,又使个人道德品质“成熟化”。职业道德虽然是在特定的职业生活中形成的,但它决不是离开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而独立存在的道德类型。在阶级社会里,职业道德始终是在阶级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制约和影响下存在和发展的;职业道德和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之间的关系,就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任何一种形式的职业道德,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的要求。同样,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在很大范围上都是通过具体的职业道德形式表现出来的。同时,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实际从事一定职业的成人的意识和行为中,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成熟的阶段。职业道德与各种职业要求和职业生活结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形成比较稳定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以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在学校生活阶段和少年生活阶段所形成的品行,影响道德主体的道德风貌。

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特别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这是因为:

1、职业道德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对人的道德素质形成有决定性作用。

2、职业道德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关系到社会安宁和人际关系和谐,对社会精神文明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只有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发展。

4、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可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

第三节维修电工人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1.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精通业务.服务顾客

忠于职守,就是要求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好。合乎质量标准和规范要求,能够完成应承担的任务。忠于职守,要求尽职尽责。“尽”就是用最大的努力去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做到对自己的职责完全负责,应该做到的一定做到.违反规定的事情坚决不做。

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是职业道德的起码要求。维修电工的工作,就是为顾客提供有使用价值的电工服务。服务顾客就是本职,因此,必须做好。服务业的职业道德首先要求要有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精神。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精通业务、服务顾客。

2.文明礼貌,热忱服务,公平交易,讲求信誉

(1)强化顾客可以感知的服务,如语言、微笑、热情、衣冠等。

(2)平等待人、关心人和尊重人、助人为乐。

3.锐意进取,开拓创新,重视知识,敢于竞争

(1)开拓创新要求标新立异。发展商品经济尤其要求标新立异,如我们讲到竞争时常说的“你无我有,你有我优”就是求异。

(2)开拓创新需要人才和知识的支持。

4.尊师爱徒,团结协作,互敬互爱,共同提高

(1)我们维修电工员必须向老一代师傅学习,真正做到尊重师傅。“名堂头”因年龄关系绝大多数已离开岗位。但在一个单位内总有经验

较多、技能较全面的老电工员.他们就是师傅,虽然他们可能也有缺点与不足。

(2)师傅也要热爱徒弟,无私传授经验和技术。年轻人一般文化程度 较高,领悟能力较快,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如外语水平和学习高科技知识方面比师傅要好要快,因此,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团结协作是—种团队精神,是集体主义观念的具体体现,是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团结协作表现在互相支持、相互补台上面。

5.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徇私情,不谋私利。

(1)遵纪守法,是对每一个公民的普遍要求。能否遵纪守法,是衡量职业道德好坏的重要标志。

(2)越是细小的、危及他人特别是利益的、别人不易察觉的事情,越要有高度的自觉,才能体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操。

(3)廉洁奉公是服务人员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

第四节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一、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

(1)学习的途径,一是读书,读书可以丰富人的知识,使人聪敏;二是向周围的人学习,尤其是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向有经验的老师傅学习。,(2)在实践中,要求维修电工人员要吃苦耐劳。

(3)我们要在学习和实践中养成一种自觉的观念,最起码也应该做到不损人利已。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社会主义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做贡献的价值观,是衡量一个人有无道德的重要标准。道上德的善恶评价标准。

本章小结:本章通过职业道德的学习,使学员熟悉维修电工员职业道德内容,在今后的工作中自觉遵守,规范和行为。

作业布置:

1、道德及职业道德的含义?

2、维修电工员职业道德的内容?

3、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2.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 篇二

1职业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1.1职业培训的含义辨析

目前, 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 即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联系不紧密, 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不积极, 从而导致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不具备行业需要的实际技术和操作能力。职业培训, 是一种按照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对受训者进行职业知识与实际培养和训练的社会活动, 根据受训者的身份及其培训目标, 可将职业培训分为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两大类。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 职业培训的基本目标与职业教育一样, 都是职业性的。不过, 职业培训所主要服务的是委托培训的社会组织 (如企业) 的需求, 从另一个方面讲, 对于受训者来说, 职业培训则是指向社会组织需要的适应性“有业”。

1.2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培训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应当“广泛发动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 为城乡劳动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 并积极推行创业培训, 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当前,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极其关键的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 农民收入问题的核心则是农民的就业问题。

随着土地的减少、农村人口的增加, 以及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问题日益突出。而解决“三农”问题, 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或第三产业转移。这就要求必须对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 使其掌握一定的技能, 以达到较高的劳动力素质要求, 并能够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

2 “温暖工程”与重庆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

目前, 重庆市在实施“温暖工程”的过程中, 已经涌现出一批有丰富经验, 而且成绩突出的先进个人和办学单位, 其中重庆市沙坪坝区中华职教社职业学校等单位被总社列为“温暖工程”基地。

重庆市江津区结合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不断丰富温暖工程的培训内容。1999年起实施农业产业化培训;2000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外迁移民培训;2001年组织涉外劳务输出培训;2002年起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扶贫培训。近年来, 结合农村经济活跃、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现状, 又开办了驾驶技术、农业机械操作技术和农业中介服务等培训, 切实满足群众所需, 使产业升级裂变效应在温暖工程推进中不断显现, 同时促进了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几年来, 全区共培训农民工16.3万人, 成功转移14.6万人, 转移就业率达89.5%, 其中出国务工人员有1000余人。2007年, 团体社员单位江南职业学校荣获“中国首届黄炎培优秀学校奖”, 社员石国万荣获“中国首届黄炎培杰出教师奖”。江津实施的温暖工程得到了中华职教社和重庆市委统战部的高度重视和肯定。江津经验在全国得到了推广,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和英国《金融时报》等40余家国内外新闻媒体80余次聚焦江津, 报道江津在实施温暖工程项目中的创新做法与成效。

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在重庆地区开展的“温暖工程”项目如下:

2.1 “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建筑业农民工培训”项目

建筑业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行业之一, 目前, 中国农民工总数超过3000万人。建筑业目前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同时, 提高建筑业农民工整体素质, 对于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 促进农民增收, 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重庆高度重视库区移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按照国家建设部的统一部署, 获得 了450 万元的“李兆基基金”善款, 用于对 1.5 万名农村劳动力进行建筑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免费培训。重庆市建委制定了标准化的农民工培训方案和有关管理办法, 并商市委统战部按照三峡库区及少数民族地区优先、建筑劳务基地区县优先、转移就业渠道畅通和实力强的培训机构优先等原则进行培训任务分解, 并与各项目实施区县签订培训任务协议书, 在全市推进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建筑业农民工培训工作。重庆市建委还加大了引导、监督力度, 确保培训质量, 保证参培库区移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90%以上实现向建筑业转移就业。

2.2 “温暖工程”班的的开设

在距“温暖工程”实施十周年的时间, 为帮助贫困山区, 特别是三峡库区, 一大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高中学业, 重庆中华职教社经过广泛的调查, 与重庆渝中高级职业学校联合开办“温暖工程”班。以更优惠的付款方式, 借助“温暖工程”基金的补贴和奖励, 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 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获得高中文凭, 拥有一技之长, 最终实现就业。

“温暖工程”班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实习前, 总计只需缴纳1500元钱, 即可就读。其余所欠费用由学生就业后按与学校所签《优惠还款协议书》和《劳动就业合同书》分期偿还。设立“温暖工程”专项基金, 对贫困学生给予补贴, 对部分品学兼优的同学实行奖励。为学生免费提供印有“温暖工程”标志的小幅或其它学习用品等。

此外, 重庆职教社还拟在三峡库区与库区学校联合举办“温暖工程”培训班, 帮助更多农村青年实现就业。

2.3三峡库区“温暖工程”助农万人大行动的开展

在重庆市教委的支持下, 重庆中华职教社温暖工程助农行动试点正在启动。此项目针对三峡库区百万移民, 特别是农村移民, 在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以后如何再就业的问题进行切实帮助, 希望能够为库区移民培训就业作贡献。为此, 重庆中华职业教育社拟写了“三峡库区温暖工程助农万人大行动”项目方案, 并上报总社。2008年4月29日, 李树海副总干事在考察重庆中华职业教育工作时, 对开展此项活动非常赞赏, 并表示总社将积极支持重庆社在三峡库区开展的助农行动。

针对重庆地区“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现实情况, 重庆职教社在重庆地区积极地开展了以三峡库区、偏远山区农民职业培训, 充分发扬“温暖工程”以建立培训基地为依托的优势特点, 开展多类就业技能培训;同时, 还联合社会团体、企业及社办社联学校, 针对企事业单位对各类人才的实际需求, 开办各种定向对口培训班, 为农村劳动力转移,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钟家莲, 叶新源.简论农民职继教育的社会化经营[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8) :68-70.

[2]王岭, 赵鹏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7, (3) :41-44.

[3]成倜侦.试论社会化技能培训的政策环境导向[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2) :27-29.

[4]陈亚东.重庆郊区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0) :70-72.

[5]姜大源.职业教育:培训与教育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3) :1, 24.

3.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篇三

农村劳动力再教育和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培训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很多农民存在“读完初中,出门打工”就业速成观念。认为自己凭力气打工就行,不重视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还有一些农民存在畏难情绪,认为自身文化层次低,学也不会,常年不重视学习,对参加培训班没信心。

培训基地开设的专业与用工市场的需求联系不够紧密。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型升级的转轨时期。一方面劳动力市场要求巨大,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另一方面,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巨大,就业困难,致富无门。市场需求和人力资源供给的矛盾加大,尤其是在就业压力持续增大的情况下,一些企业重生产,轻培训,加之对新增劳动力缺少就业培训的强制性措施和吸引力,制约了劳动力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提高,增加了农村劳动力“二次转移”的难度和成本。

认识不到位,管理体制混乱。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缺乏有效的培训体制和运行机制,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重复建设的现象依然存在。同时缺少相关的立法和相应的具体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各行其事,协调不利。这样,一方面造成了教育资源浪费,受教育和培训的需求远得不到满足,很多教育和培训流于形式,学不能致用,打击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盯着经济利益,很多地方针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工作还没有真正开展,而且无人抓,无人管。

不同地区和行业差距大,基础条件和教育培训质量差。由于地区经济、教育发展水平差异以及不同行业,不同领导对农村转移劳动培训的意识不同,导致了农村转移劳动的培训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部门极不平衡。由于部门所有、条块分割、财力分散,用于培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严重不足。总体来看,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基础条件与教学质量普遍较差,很多地方是“一有四无”,即有牌子、无设施、无经费、无师资、无活动,以会代训,搞形式主义,其培训效果可想而知。有一些职业学校和培训中心条件稍好,但其办学思想,管理工作跟不上,培训目标单一,办学模式封闭。有的搞培训纯粹是应付上级检查,或者借培训之名,行收费之实,乱发培训证、结业证、毕业证。加大了劳动力的转移成本,损害了培训的社会声誉。

切实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策和建议

广泛发动宣传,提高农民对教育培训的认识。目前农村劳动力培训过程中,政府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要我学”现象十分普遍。因此要想法设法引导他们转变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散发宣传资料、张贴标语等形式,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宣传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发动,鼓励广大农民通过技能培训,身怀一技之长闯天下,在全社会营造出一个“依靠技术闯天下”的浓厚舆论氛围。积极宣传农民工培训方针、政策、渠道、信息和各地开展农民工转移培训的经验及做法。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发挥其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各地培训机构也要认识到,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是抓住机遇,提升形象,促进自身发展壮大的重大举措,充分利用农民群众易于接受的各种方式调动、吸引和激发农村劳动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能力的积极性。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现教育培训观念的转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使培训同市场接轨。要紧紧抓住两方面要求:一是要抓住劳动力输入地的经济发展需求和企业需求,了解输入地的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紧密围绕当地优势产业和紧缺人才开展培训。二是坚持为农民工的学习需求服务。要充分了解农民工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规模以及开展培训的时间有什么要求。为此,在思想层面上,必须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有必要发展平行教育系统,让所有拟转移的农民在九年义务教育外继续学习,接受培训;在观念层面上,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视为单纯“技能型”、“即时型”向“素质型”、“战略型”方向转变;在计划层面上,应注重不同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农民的教育,要保证他们最基本的接受教育和学习机会和权利。使之能够生存,充分开发潜力,享受体面工作和生活,充分参与发展、改善生活质量。

创新培训模式,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新时期农民工培训,必须坚持面向市场,突出质量和效益,不断探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培训模式和方法。在办学模式上,一是采取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方式,允许国家、企业、个人一起上,依法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依托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建立常年性、专业性培训机构,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农技校等现有培训场所及其资源,开展短期培训、专题讲座、远程教育等,实行长短结合,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二是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适应当地需要和人才培养的办学新路,实行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联合培训、合作办学。在教学模式上,要根据市场变化和用工单位的需求,科学确定培训对象、培训规模和培训内容,积极探索“订单”、“定向”、“储备”等模式,以需求定培训,以输出带培训,使培训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效性。

同时,大力推行招生、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模式,加强培训机构与用人单位及劳动力市场的对接,培训与就业引导紧密结合进来,把技能培训、就业介绍、就业后服务管理融为一体。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库,岗位培训单位资源库、城镇用工信息库和就业跟踪资料库等,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供良好的资源劳动力转移培训提供良好的资源基础; 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专业协会,加强对农民工培训的宣传、指导及行业自律,不断完善培训的服务功能,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提高认识,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体系。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制定相关政策上,建立健全各级管理机构,负责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协调管理,对培训机构进行管理、考核、认定。建立和管理统一的农民工培训师资队伍,对培训师资进行培训、评估。

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培训问题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统筹城乡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无论从农转移的规模、速度,还是从就业稳定性来考虑,加强对农村劳动力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能力都是当务之急。我们要采取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培训模式、整和教育培训资源和加大投入等措施,全面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4.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 篇四

培训工作

11月15日,在泰前街道办事处三楼会议室,举行了“山东省阳光工程培训(泰山区班)”的开班仪式,本次培训由泰安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与泰山区农业局培训中心联合举办。来自泰前街道黄山头村、安家林村、下梨园村、杏园村等村的500 名外出务工返乡青年、种养大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带头人和有志于农村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参加了此次培训。

此次培训班的前三天为理论学习,后四天为实践操作。邀请了山东农业大学、泰山学院的教授,从现代农民创业、农村庭院经济、餐饮服务基础知识与技能、乡村旅游知识和服务礼节四个方面,进行了为期七天的培训。授课期间老师们用生动形象的案例、通俗易懂的语言,采取课堂互动、现场交流等有效的方式,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为做好实践操作,区农业局与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联合,结合授课内容,设置了创业模拟训练、乡村特色菜肴制作、旅游服务礼节学习等内容,使学员们能够快速消化和掌握理论知识,更好地将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为推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本次培训班结束后,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与泰山区农业局培训中心继续联系,对徐家楼、省庄、上高、邱家店等乡镇办事处的1000名居民进行集中培训,切实将党的惠民政策送到老百姓手中。

劳动力能力提升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经过前个阶段的充分宣传发动准备工作,培训中心各专业共联系了泰山大酒店、国山家园、劳动大厦、铁道大厦等多家培训单位、约400人次的劳动力能力提升培训工作,现在正积极与各培训单位联系培训方案的设计和整理培训人员资料,计划在本周内,安排培训计划表,对各培训单位逐一实施培训,协助培训单位提高劳动力技能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培训单位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

市直失业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班开班

11月17日,市直失业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班在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培训中心综合教室举行了开学典礼,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穆曙明科长、市劳动就业办公室倪西良科长以及近100名失业职工参加了典礼。

5.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 篇五

一、基本情况

2、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情况:我市现有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四个,三个是公办机构,一个是民办机构,分别是:市农广校、市科技技能培训中心、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开设有农产品加工、粉笔制作、植保机防工、缝纫、计算机、家电维修、电子电工、电氧焊等十几个培训工种,年总培训能力超过5000人。

4、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完成情况:

预计今年全市可完成技能性培训1xx人,完成引导性培训15000人。

二、实施阳光工程的主要成效

(一)培训基地进一步优化。

今年我市通过公开招标,在全市优选了五个培训机构报省阳光办审核,最后确定了市农广校、市科技技能培训中心、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等四个培训基地。与上年相比,各基地都增加了培训场地和教学设施,调整了培训专业,使专业设置更加适合市场需求,同时,我市培训基地的培训能力也进一步增强。

(二)培训转移质效进一步提高。

各培训基地坚持“以需求定培训”的原则,积极探索适合农民的“订单培训、定向输出”、“就近培训、就地转移”、“整合资源、联合培训”等培训模式,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保证了农民学员的有效转移,涌现出了一批热爱科技、学习勤奋、通过培训就业改变人生的学员典型。

(三)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xx年全市外出务工农民7.5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3.3%;通过阳光工程的实施,今年全市外出务工农民达9.8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3.4%。

(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三、主要作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有效整合资源。

为有效整合本市范围内的教育培训资源、中介劳务资源、资金人力资源,我市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是阳光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联席会议制度;各成员单位、各乡镇都成立了阳光工程工作专班。二是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门会进行部署,做好组织、协调、培训工作,各乡镇全力配合组织农民参加培训。分管领导多次到阳光工程办公室现场办公、指导工作。三是市财政按人平50元的标准配套阳光工程补助资金20万元,提高了阳光工程补助标准和受惠农民范围;同时安排办公经费2万元,保证了阳光工程工作的正常开展。四是加大了督导检查力度,进行了三次全面的自查自纠,由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检查小组,对各基地的培训转移工作和补助发放情况逐一进行了检查,促进了管理的规范化。

(二)完善各项制度,规范基地管理。

6.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 篇六

今天,我们**县农民就业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我们全县8.8万农民的一件大事,首先,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中心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

今天这次会议,我们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全面启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刚才,锦春县长已经宣读了下一步推进阳光工程实施方案,方案就如何推动阳光工程已经做了非常具体的部署,请各乡镇、九龙街道和各有关部门认真、迅速抓好落实。下面,结合我县农民就业和农民工培训问题,我讲三方面意见:

一、充分认识和把握目前农民就业的形势

目前,农民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农村问题专家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农民就业将会是21世纪的头等难题。

从整体上看,解决农民就业问题,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

今年,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发展目标是经济快速发展,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一要大力推动项目建设,迅速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另一个重点就是要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只有工农业齐头并进,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目标。也正是基于这个考虑,这次县委、县政府下了很大决心,专门批了5个编制,成立专门的农民就业服务中心,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服务,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责任感

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已经把搞好农村劳动力培训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主要着力点来抓。温家保总理早在前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了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要求。今天,我们**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也开始正式启动,我们各乡镇、九龙街道和各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一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识实施阳光工程的重要性。目前,我县现有农村劳动力占全县总人口的23%,其中具有高中或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仅占17.3%。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用工的标准越来越高,现有的劳动力文化素质和技能已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用人需求。因此,在当前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县委县政府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做出的一项重要举措,从帮助农民转变劳动就业观念、提高劳动者素质着手,这是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的。

二要从促进全县整体经济发展的高度,认识实施阳光工程的重要性。我们县人多地少,非农经济也不发达,农民生产生活受到各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近年来,随着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仅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就达到2930元,其中,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占35%,说明农民进城务工的收入已经成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资源网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缩小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就必须从“农”字以外找出路,在立足农业抓增效的同时,跳出农业抓增收。我们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就是要通过培训农民,提高农民专业技能,实现农民向进城务工和非农业产业转移,真正实现“转一个,富一家,转一批,富一方”的效果。使之成为解决农民增收难的一个非常重要和有效的途径,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三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认识实施阳光工程的重要性。几年来,我们通过职业介绍,就业培训等形式向外输出一批劳务人员,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县就业压力。就目前我县情况来看,我们面临的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逐年增多,各类企业的并轨改制,下岗失业人员涌向社会,加上**矿务局政策性破产进程加快,预计失业人员要达到将近3万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会形成非常大的就业冲击。扎实开展好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有利于帮助农村劳动力在短期内努力练成过硬的职业技能,尽快提高农民就业和转移的竞争力,保持社会稳定。

三、注重把握好实施阳光工程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各单位、各部门特别是劳动就业部门要注重把握好这样几个问题:

一要坚持政府推动,学校主办。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一项政府行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制定规划,明确目标任务,构建有效机制,抓好责任落实。县财政有投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培训经费实行政府与农民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以农民自己投入为主,政府财政补贴为辅,政府的补贴起一个引导与推动的作用。另一方面,学校或教学机构经过县阳光工程办公室认定为培训基地,由培训基地实行自主招生、自主培训、自主管理、自主联系就业,相关职能部门协助培训机构搞好宣传发动,组织生源。

二要坚持面向市场、按需培训。各乡镇、九龙街道要在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之前,对本地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再进行一次细致的调查,对各年龄段的人数、受教育程度、就业的迫切程度等情况都要排摸清楚;各用人单位要及时统计本单位的用工人数、所需条件,工资待遇等情况,及时与培训机构沟通,达成共识。培训机构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需要,及时确定相应培训内容、专业科目、目标任务等,通过采取订单培训、委托培训等形式,把培训和产业结合起来,提高转移培训就业率,切实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要强化监督,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培训补助资金是国家设立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开展短期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专项资金,用于对受培训农民的学费补助,以培训券或现金等形式直接补贴给受培训农民。财政部门要保证配比资金及时到位,也要依法加强对培训补助资金的监督检查,配合审计等有关部门做好审计、检查和稽查等工作。培训资金只能用于参加转移培训农民的补贴,真正让农民受益。各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把资金用于培训单位的基本建设、培训条件改善和技能鉴定开支。劳动、财政、农业、教育、科技、城建等部门要加强对培训转移工作的监督管理,要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各乡镇、九龙街道、各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要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快捷有效地大力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内容、方式、政策和各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成功经验及做法,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转变观念,主动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宣传农民经过培训、艰苦创业、取得显著成效的典型,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各用人单位也要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宣传工作,为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要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一项富民工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和众多部门,需要各部门全力配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资源网合。各乡镇、九龙街道和各有关部门要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加强沟通协调与合作,整合劳动力资源,要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学校承办、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工作局面,切实将阳光工程培训任务落到实处。

六要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为确保培训质量和转移就业效果,县政府已经成立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就业管理局。各乡镇街在抽调精干人选组建乡(镇)、村两级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的基础上,要把转移培训工作摆在乡镇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一级向一级负责,逐级落实责任,切实将农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7.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 篇七

1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措施和做法

1.1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培训———突出职业技术、技能培训

2004年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下发了《关于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通知》 (农科教发[2004]4号) , 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坚持以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为原则,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为目标。培训项目当前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阳光工程的内容:项目以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 辅助开展引导性培训, 培训时间一般为15~90天。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就业岗位的要求, 安排培训内容, 设置培训课程。职业技能培训以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 当前的培训重点是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制造等用工量大的行业的职业技能。

阳光工程的资金管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实行政府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经费扶持培训工作, 地方财政扶持资金与中央扶持资金统筹使用。中央财政对地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 由财政部直接拨付到省级财政, 再由省级财政结合本级安排的资金逐级下拨, 补贴给受训农民或培训单位。补助资金不能用于培训单位的基本建设、培训条件建设和技能鉴定开支, 不得用于有关项目管理部门的项目工作经费。

1.2 农村劳动力向农村非农行业转移培训———强调经营管理

农业部制订了《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计划》, 在全国实施培训农民的五大工程:一是面向广大农民的“绿色证书培训工程”;二是新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三是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四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

五是农业远程培训工程。

以上五大培训工程除第四项外, 主要是针对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经营技能, 向非农产业就地转移的培训。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障碍因素分析

2.1 农民自身障碍

其一, 农民的基础教育不足, 减弱了培训效果。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 仅相当于刚读初二的水平, 远未达到当前的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 直接参加机械制造、电子产品维修, 操作智能化机器设备等培训的效果会怎样。其二, 农民对培训选择存在盲目性———缺乏培训信息和职业指导规划。其三, 农民对于培训缺乏积极性。

2.2 用工单位因素

其一, 员工流动性高, 使用工单位面临员工培训后流失的风险。正是由于对员工流失的担心, 用工单位唯恐投入大量财力、人力对员工进行培训, 到头来“为他人做嫁衣”, 因此不愿培训农民工。其二,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使用工单位能够轻易挑选到合乎要求的员工, 因此, 用工单位没有再花费时间、金钱培训员工的必要。加上培训后流失的风险, 多数情况下, 他们宁肯以高工资招聘熟练的技术工, 也不提供培训。其三, 激烈的市场竞争, 用工单位为压缩成本而不愿提供培训。

2.3 体制性障碍

其一, 国家投入不足。政府支持力度有待加强———财政拨款少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劳务输入地和输出地的责权不对等, 相互推卸责任, 管理者缺位, 劳务输入地不愿承担培训;管理人员缺乏培训管理专业技能, 对市场人才需求变化不够敏感。其二, 培训机制不顺。作为承担农民培训主体的职业学校 (学院) , 由于得到政府的补贴有限, 不能“赚钱”, 直接导致培训开展的消极应对, 起不到真正提高农民技能的作用。另外, 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有差异, 缺乏针对性, 导致的后果是农民培训后感觉作用不大。其三, 其它培训机构不发达。当前, 政府倡导开展的培训主要在县、乡两级, 对于地级及以上的大、中城市缺乏明确政策支持。其四, 户籍制度限制。由于严格的户籍制度的存在, 尽管全国大部分地区人口可以自由流动, 但是无法享受当地医疗、失业、教育等多种社会保障。尽管不少省市出台了针对失业、下岗再就业的免费岗位培训, 但是农民工并不能享受, 而被排除在外。

2.4 社会因素

其一, 轻农思想的存在。长久以来, 进城农民遭受歧视。认为他们没文化、不讲卫生、偷拿抢打、道德低下者大有人在。我国建国以来长期实施的以农补工, 利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 促进经济发展、工业腾飞, 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认为农村为城镇建设, 农民为城镇服务是理所当然的。其二, 农民工就业渠道狭窄。由于我国教育体系长期以来重视普通教育而忽视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 导致社会和用工单位对技术工人存在偏见。农民工很难进入正规劳动力市场, 主要从事技术含量低、脑力劳动少的现代制造业、服务性行业。就业渠道狭窄, 使得他们选择培训内容时面临种种限制。

3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政策性建议及对策

3.1 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入, 培训费用纳入财政预算, 形成机制

财政支持农民培训, 是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各国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通常做法, 是一项重要的“绿箱”政策。所以, 各级政府应把加大财政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强度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 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并且一定时期内, 保证培训财政投入增长率要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率。各级农业部门要努力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 争取各级财政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专项经费, 完善培训条件, 补贴农民转岗就业培训工作。

3.2 培训模式创新———市场激励为主、政府引导为辅

农业劳动力转移培训应该兼顾效率和公平, 对于效率的过分追求会伤害社会公平;而过于追求公平, 又会造成效率的损失。对两者进行权衡, 此处提出由当前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激励为主、政府引导为辅的模式。政府退出培训市场, 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培训的内容、方式等。政府应该在法律、政策制定、市场环境维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植。

具体做法包括:

第一, 政府由向培训机构发放补贴转为向参培农民直补, 商业培训机构按市场价格收费。对参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 一方面可以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经费层层下拨的环节, 节省由此造成的行政办公费用及避免权力寻租。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培训机构, 为了形成良好的声誉, 招徕更多参培学员, 扩大市场份额, 提供的培训内容必须与市场需求密切接轨, 组织经营必须高效并努力节省管理成本, 以提高竞争力。完全靠市场化运作的好处显而易见———优胜劣汰, 经过培训市场检验后, 能够生存下去, 并能良好运转的培训机构, 在盈利的同时, 完成了政府希望达成的提高农民工技能水平和生活、经营管理能力的任务。当然, 直接受益人是参加培训的农民工。这种做法可谓一举三得, 值得推广。

第二, 企业、行业协会、专门组织等对农民工的培训, 政府需要给予更大力度的政策优惠。如已经实行的企业用于培训农民工的费用计入生产成本, 免收税款, 但目前的措施仍然起不到激励用工单位的作用, 其组织培训的积极性依然不高。对行业协会、相关基金和其他非政府组织等开展农民培训, 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应提供资金、技术、人力支持。

第三, 逐步改变目前政府主导、一家独大的农民培训体制, 鼓励、引导更多合格的企业和个人开展培训业务。鼓励各界力量参与其中, 形成“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的局面, 通过市场优胜劣汰的自动选拔机制, 形成畅通、有效的竞争机制, 是未来农民培训工作的趋势。

3.3 规范职业技能鉴定、认证工作

职业认证的好处在于一方面促使人们通过系统学习掌握一门技能, 经统一标准的考核, 获得认证;另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一种信号作用———即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职业技能要高于未获得认证的人, 这类似于文凭的信号作用。但是, 务必确保认证的公平性和权威性, 要有效评估培训效果, 必须建立规范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避免“裁判踢球”, 即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 不自行开展职业技能鉴定, 应当由独立的第三方来提供鉴定评级。

3.4 培训要在劳动力输出和输入地同时开展, 分层培训

从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的关系看, 农民工输出地主要是中西部地区,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低, 但其输出的农民工往往是所在地区文化程度最高, 年富力强的农村精英。今后, 一方面, 要继续扩大劳动力输出地的待转移劳动力的培训规模, 通过市场化提高培训质量, 形成良性发展;另一方面, 要开展劳动力输入地的农民工培训。当前由于多种原因, 劳动力输入地农民工培训几乎一片空白, 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近2亿的农民工为输入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却无法享受培训, 提高自身素质, 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另外, 对于参加培训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应当逐步实施分层培训。如技能型的初、中、高级培训班等。

3.5 改革户籍制度,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正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 劳务输入地提供的各种培训的对象往往是具有本地户口的公民, 而将外地农民工排除在外。户籍制度的存在已经50余年, 早已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镇就业, 同样的岗位, 却与当地居民具有两种不同的身份, 是一种极大的不公。

改革当前城乡有别的户籍制度,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有利于公平竞争, 提高劳动生产率, 进而提高整体社会福利。针对我国地区间差异大的特点, 可以先从部分条件成熟的地区进行试点改革, 然后逐步扩大到全国范围。

摘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十分必要, 我国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 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仍然存在相关的障碍因素, 包括农民自身障碍, 用工单位因素, 体制性障碍以及社会因素, 基于对障碍因素的分析, 本文提出了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入, 培训模式创新等相关对策。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行措施,障碍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姬雄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J].特区经济, 2006, (8) .

[2]常婕.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职能分析[J].经济论坛, 2006, (5) .

8.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初探 篇八

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客观要求。农村中职学校须立足农村、面向农民,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本文以农村开设淘宝课堂,借助职教平台以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为突破口,对新时期农村电商发展路径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言献策。

一、农村中职学校参与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意义

1.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许多地方政府把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农村中职学校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战略要求的具体体现。

2.有利于优化劳动力素质,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实现城市化、农民工市民化的客观要求。同时,劳动力素质的优化是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农村二、三产业顺利转移的重要条件。农村中职学校参与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培养成高素质的技能技术人才,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在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提质增效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农村中职学校参与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素养与技能水平,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质量和效果,而且能顺应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形势,加速农民市民化,推动农村城市化、现代化进程。

二、农村淘宝课堂的课程设置

1.按学员特点分角色培养

推行淘宝课堂培训,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安置作用是肯定的,而且,其吸纳作用体现的角度也是多元的。在农村淘宝发展过程中,无论哪种类型的电商,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都具有多层次、全面性等特点。

2.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情景式的课程体系

上林职校电子商务专业团队的教师们认真分析了淘宝店铺经营的各种工作任务、子情境和相应工作过程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转化为淘宝课堂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具体的课程体系设计如下。

(1)购物体验阶段。该阶段的工作任务为注册会员、支付宝账号、开通网银、熟悉网上购物程序及网上购物、网店策划、网店注册等,培养学生熟悉网上购物环境、网店策划、网店注册的能力,主要学习网上购物、网店策划、网店注册等课程。

(2)网店建设阶段。该阶段的工作任务为商品拍照及布光、使用光影魔术手处理图像、使用Photoshop美化图像、网店页面布局、店铺美化、商品上架及上架工具使用等,培养学生商品拍照及图像处理、店铺装修、商品上架的能力,主要学习数码照相及图像美化技术、网页设计、网络编辑等课程。

(3)商品销售阶段。该阶段的工作任务为网上洽谈及商品销售、商品验收确认及评价、商品退换、橱窗推荐位推广、论坛及博客推广、SEO推广与促销推广、客户服务、客户礼品赠送、商品包装、物流配送及费用确定等,培养学生网上商品销售、店铺推广、客户服务、商品配送的能力,主要学习网上销售、网店推广、客户关系管理、玩转物流等课程。

(4)店铺管理阶段。该阶段的工作任务为人事及财务管理、卖场纠纷处理及店员管理、商品采购、供应商及库存管理、店铺经营方向决策等,培养学生网店核心管理实务的能力,主要学习网店经营管理等课程。

3.针对性设计农村淘宝课程包

根据培训学员的地域背景,特别设定了农村淘宝课程包,可作为选修的项目由学员自定义选择。课程包里含有:《农产品行业开店流程》《农产品新手卖家技巧》《农产品品牌建设技巧》等课程。选修课程按学分制计,在考核时,学员在网络上的实际销售业绩可以折合成学分计入最后的考核成绩。

三、农村淘宝课堂管理制度

1.完善减免学费

学习成本问题是农民学员关注的焦点,并直接影响他们的最终选择。政府要给予适当政策和经济扶持,建议将在高校实行的助学贷款计划在农村职校中推广,可以在学校开通“绿色通道”,或者发动民间资本鼓励企业奖学金制和特困学生学费减免制,并出台针对农民学员的减免学费制度及生活补助制度。另一方面,政府发放“职业教育券”,把资金投向每位农民学员,通过凭券自主择校的方式促进职业院校与培训机构的合理竞争,进而提高农村职校的教育质量。

2.推进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将教学与生产结合在一起,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加入、优势互补、资源利用、利益共享,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促进企业经济、科研发展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学校办好职业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人才的重要途径。利用淘宝这一有效的平台,学校进一步办出自己的特色,科学设置专业,适应市场需求,而企业也可以在淘宝这一平台上通过与学校的合作得到人才与效益的双赢。

3.创新学习管理

要达到让农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必须提供坚定的条件保障,不仅让学生“进得来”还得让他们“读得起”“出得去”,因此对农民学员的学习管理必须创新。采用全日制与业余制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远程教育与现场指导组合等符合农民学员实际情况的学习方式,大胆革新技能认证与技能转换的学分制,积极探索工读结合的弹性学制,吸引他们就学,保障其顺利完成学业的建设性策略。

经济新常态下,要求职业教育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注重改革创新、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劳动大军。总而言之,顺应时代潮流,满足民众对职业教育的新需求与新要求,是职业教育变革的永恒方向。中职学校致力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既是现代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办学理念的彰显,亦是现代职业教育社会功能的不断延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工作,需要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承担巨大的成本。但是,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和用工成本的提高,将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职业结构调整、科技发展产生强大的“倒逼”作用。职业院校开招农民学员,对缓解目前就业压力、以教育扶贫、缓解社会矛盾、对社会进行综合治理有一定的作用,不仅能化解职业院校的生源危机,而且能解决农民职业教育的供求矛盾,促进“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因此,新时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将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日益凸显。社会在这一领域的投入,将收到相应的回报,这既是农村职校的社会责任,也是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9.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 篇九

粤农办〔2011〕162号

关于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检查工作的紧急通知

各有关地级以上市、县(市、区)农业(畜牧、农机)局、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检查工作的紧急通知》(农办科[2011]22号)精神,为加强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以下简称阳光工程)的监督管理,提高培训效果,防范培训工作过程中出现违规违法问题,经研究,决定对我省阳光工程培训项目进行检查,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检查范围及内容

(一)检查范围:本次检查的对象为2009、2010阳光工程培训项目。

(二)检查内容:

—1—

1.培训任务完成情况。包括培训专业方向是否符合下达的任务要求,培训对象是否准确,培训时间是否保证,培训内容是否符合培训规范,培训档案是否规范完整,培训效果是否明显,以及完成任务采取的具体办法和措施等。

2.各培训基地对阳光工程的宣传、发动情况,对培训人员、收费标准、专业等应公示内容的公示情况。

3.各培训基地对阳光工程项目培训的课程安排、教材讲义情况。

4.各培训基地阳光工程培训台账等相关资料情况。培训台账建立是否规范、是否上网填报监管系统。

各有关地级以上市、县(市、区)农业(畜牧、农机、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培训单位提供的培训台账,通过电话访问或走访的形式,抽查不低于培训总人数5%的学员,核实培训台账所记录信息的真实性,了解学员的培训情况、补助情况、对阳光工程项目的了解情况等。对抽查学员的姓名、抽查时间、询问内容等进行书面登记并存档备查。

5.阳光工程培训补助经费的使用情况、报账方式,是否另外收费、是否建立专账等。

6.培训机构条件建设、师资建设、教学管理及跟踪服务等情况。

7.培训的主要做法和经验,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及工作建议等。

—2—

二、检查方式和时间

本次检查采取项目市、县(市、区)全面自查和省组织抽查的方式进行。有关项目市、县(市、区)农业(畜牧、农机、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对本级培训机构承担的2009和2010阳光工程培训任务进行全面检查,自查工作必须于6月15日前完成;省检查组将于6月份对各项目市、县(市、区)进行抽查(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三、有关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农业(畜牧、农机、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这次检查工作,加强组织领导,认真组织开展自查工作,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认真进行整改,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和项目实施效果。

2.及时上报检查材料。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汇总本级农业、畜牧、农机、海洋与渔业等部门的自查情况,形成专题检查报告,并填写好培训实施情况统计表(见附件),于6月20日前以正式文件报省阳光办(含有关表格、电子版)。自查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本市(县)组织自查情况,培训任务的完成情况,培训的主要经验、做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相应的的整改措施、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处理情况,下一步加强阳光工程培训监管措施等。

由于2010年阳光工程培训任务下达较晚,部分尚未完成培训任务的项目单位,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指导和监督,—3—

培训机构要精心组织,加快进度,确保按质、按量完成培训任务。培训完成后,各培训机构要把培训学员信息及时填入全国阳光工程培训监管系统(http://

附件:1.市/县(区)阳光工程培训实施情况统计表

2.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

工程检查工作的紧急通知》(农办科[2011]22号)

二 ○ 一 一 年 六 月 一 日

主题词:农村培训检查通知

10.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经验介绍 篇十

一、政府推动,部门联动

二、抓创新,建基地全市各县(区)创新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优势,主动出击,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战略,加大省市间的劳务对接,巩固和扩大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合作,不断向市外、省外延伸。主动到输入地考察,邀请省外用工企业到我市考察,通过考察、洽谈和建立办事机构,有选择的与用工单位建立劳务合作协议,拓展拓宽输出领域,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输出工作。

耿马、云县、镇康、永德等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到用工需求量较多的上海、大连、深圳、广州、江苏、浙江、福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并与相关部门达成长期的劳务合作协议,与劳务对接的方式开展劳务输出。市劳动力培训输出领导小组办公室把用工单位请到市内搞对接,与广东省广州市德和弘鑫人力资源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商谈,就长期开展劳务输出合作达成了协议,输出地主要是珠江三角洲及广东省内的各类用工企业或机构。

开展好基地建设。为做好输入地劳务用工信息审查,把好劳务人员思想关、技术关和健康关,协同用人单位搞好跟踪服务,维护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我市的云县县委、政府在务工人员较多且相对集中的输入地深圳市,采取以派驻的方式,选派科级干部进驻深圳市华发电子厂,协助企业做好劳务人员的管理工作。永德县政府在输出劳务人员较集中的广东省东莞市设立劳务工作办事处,长期开展劳务输出信息采集和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管理服务。市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领导小组与广东省广州市德和弘鑫人力资源发展有限公司建立起了输入地的培训基地。同时全市在8县(区)建立输出基地,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的配套管理服务体系,农业、劳动保障、妇联、科协等部门建立起了由市统筹,以县为中心,辐射乡村的劳务输出和培训基地,以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

三、摸底数,抓宣传为了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全市农村劳动力基数,更好地做好农村劳动力输出工作。我们通过走出去发展战略,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加大信息采集力度,保证用工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同时积极做好农村劳动力输出摸底调查工作,各县(区)利用已搭建起的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在各乡镇和社区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摸底调查工作。对富余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技能状况、性别、文化程度、求职意向等进行登记建档。做到了富余劳动力情况清、底数明,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正确引导外出务工人员有序流动,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提供依据。有的县还派人深入到各村寨,利用会议、广播、张贴标语和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多渠道进行宣传动员,向农村广泛宣传和讲解劳务输出的相关政策和意义。使劳务输出工作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同时通过新闻媒体开设专栏发布用工信息,为广大的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快捷信息服务。

四、抓培训、促就业各县(区)各部门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抓好“订单式”的培训,为使务工人员“输得出、留得住、挣得钱”,积极整合市内外培训市场,把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和劳动力输出工作结合起来,探索出了一条经济有效的路子。按照“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采取长短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随招随训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岗前教育,重点从政策法规、职业道德、社会知识等方面进行培训;按照“以需定供,定向就业”的路子,开展家政服务、民族舞蹈艺术、保安、家电维修等方面的技能培训项目,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向企业输出合格技术人才。市劳动就业局下属的桑嘎艺术培训中心,与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国家4A级风景区签定培训订单,联合开展以佤文化为主的民族舞蹈艺术培训,学员就业率达95%。为具有民族技艺的农村青年找到了一条很好的艺术就业途径。

五、树品牌,促输出我市充分发挥“临沧保姆、保安和佤文化为主的歌舞表演”的优势,抓品牌战略,巩固和拓展劳动力输出市场,扩大劳动力输出的市场占有份额,促进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家住xx市云县茂兰镇的19岁小姑娘郭字英,初中毕业后,经人介绍到广州市作小保姆,她的雇主是一名有两岁小孩的广州市律师。郭字英到广州一年多的时间,克服了诸多不适应的困难,学会了用普通话与他人交流,学会了用燃气炉、电饭煲、洗衣机等家政技能服务劳动。她每天能从居住地小区到两公里外的幼儿园接送雇主家的小孩,并能独立到农贸市场买菜,成了一名地道的“广州通”。雇主高兴地说:“云县籍的小保姆在我们所居住的加拿大花园小区有7-8个。她们纯朴、踏实,雇主用着放心,在小区里口碑很好。希望临沧市进一步加大劳务输出力度,使更多年轻、勤劳、有上进心的小姑娘到广州打工做保姆。相信以临沧人的质朴和勤劳,在广州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市桑嘎艺术团输往广东东莞常平的佤族歌舞表演队伍,自进驻当地隐贤山庄后,每天表演两场,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他们激情四射的舞蹈表演,陶醉于他们异乡风情和全新的动感体验。该团还先后到江苏、青岛、宁波等地进行慰问演出和旅游宣传促销演出,并向广西桂林的“乐满地”、杭州的“野生动物世界”、广州的“世界大观”输送了大批的佤族舞蹈表演人员,所输出人员供不应求,已成功地为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烟台市中华历史文化园、云南映象剧组等输送了800多名以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舞蹈演艺人才。目前的司岗里艺术团、桑嘎艺术团、李江平艺术团等歌舞团队成为我市佤文化产业的主力军,他们的团队分布在全国各地大中城市的剧院、公园、酒店等公共娱乐场所,通过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宣传展示临沧市丰富多彩的佤文化艺术以及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打造临沧市以佤文化为主的歌舞表演品牌。

近期我市组织输往广东的48名贫困山区女孩,在广州市德和弘鑫人力资源公司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后,通过考核全部受聘上岗,目前已成为该公司的初级家政服务员,是我市劳动力培训输出工程有组织输出的第一批具有职业资质的“保姆”,为进一步打造劳务品牌,拓展“临沧保姆”品牌的知名度,推动劳动力输出向“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六、抓组织,打基础我市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在做好信息引导和市场培育工作的同时,加强对全市原有17家劳动力输出中介组织进行管理。并严格按照市场化运作机制,抓好中介组织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开拓劳务中介机构,通过调查研究、宣传发动的方式,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中来。先后批准成立了临沧万鑫劳务公司、汉先科技劳务输出职业介绍所、青年人才培训中心和青年职业介绍中心,壮大了劳务输出力量和队伍,为齐心协力抓好农村劳务输出工作打下了基础。

通过抓劳务转移工作,我们进一步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坚定了信心。我们体会到领导重视是做好劳务转移工作的前提,广泛宣传是做好劳务转移工作的关键,搞好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劳务转移的基础,做好劳务输出人员的跟踪管理服务是提高稳固率的根本保证。

我市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发展的要求差距还很大,与其他州市相比,无论是从组织力度,还是组织输出的数量上、方法上,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领导小组的帮助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贯彻传达好会议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工作,在增加农民收入上做好文章,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供更加有效服务,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开创我市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新局面。

11.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 篇十一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 管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68-02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农村职业技能培训不断重视,相关部门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提上日程,加强了监督管理,使得我国农村人口能够掌握新型的职业技能和管理方法以及经营模式。本文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管理的方法。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对象存在的问题。农村劳动力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不积极,认为在培训中没有得到直接的利益,因而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有些培训机构的培训时间和学员的工作时间有冲突或者培训时间过长、培训内容过于单调等,导致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效果差,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使得农村劳动力对参加培训的兴趣不高。同时,由于部分用人单位对我国职业技能培训的优惠政策不了解,对哪些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能够使用优惠政策不清楚,缺乏相应的经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培训时间与工作时间有冲突等一系列的问题,用人单位不敢加强职业技能培訓。

(二)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职业技能培训的具体工作主要由培训机构负责,目前在工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例如在培训工作方面,一些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在取得定点培训资格以后,招不到生源,导致无法开展培训和产生鉴定量。某一工种的培训鉴定要求落后,学员不愿意参加培训,或者培训鉴定的要求过高,学员望而生畏,不愿意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由于担心资金、时间与精力等方面的问题,不愿意开发新工种,只肯围绕旧工种完成培训任务。

在管理要求方面,由于部门的要求时常会出现变化,导致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需要不停地适应,浪费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再加上配备的工作人员本身就不足,导致培训班级的学习进度没有跟上,学员的学习质量不高。培训机构存在随意修改课程或安排师资的现象,没有及时向管理部门进行报备或修改。

目前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是在学员完成职业技能鉴定后,拿到了鉴定成绩才能申请领取专项资助资金。培训机构因为担心学员培训后拒绝参加鉴定,导致无法申领专项资助资金,并且申领专项资助资金周期过长,造成资金周转压力大,于是向学员预收费用,在申领资金下来以后退还,这导致学员因为需要交纳相对较大数额的培训费而拒绝参加培训。

(三)管理部门存在的问题。管理部门中人员配备不足,导致完成工作环节的时间延长。部分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较差,对于政策的理解不到位,导致管理工作出现失误。此外,管理部门没有及时地调查或解决目前定点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缺乏可操作性;与上级的管理部门和下级定点培训机构缺乏足够的沟通,没有做好中间枢纽的工作,不利于整体的沟通与发展。

二、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管理的策略

(一)实行定点培训机构管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要不断专业化,并在当地建立相关的培训机构,找到专门的人才进行培训教学。培训机构必须取得相关部门批准的培训证书,并拥有培训场所、专业的师资力量以及实验设施。培训机构的老师必须具有专业的成人教育资格并拥有成人教育经验,同时开展培训工作工龄达到两年以上。在培训过程中对培训内容进行记录,遵从相关的法律法规。

只有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中加入专业的培训机构,才能让农村劳动力掌握更加专业化的知识,使他们感受到国家对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视。例如,在江西的某农村,因为当地生产煤、矿,对于岗位的要求是能够掌握基本的煤矿操作,所以培训机构在进行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时,应侧重教授煤矿知识以及如何掌握挖煤技能等。培训机构根据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培训内容,并与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为企业输送了适合岗位的相关人才。

(二)合理选择培训对象,制定培训时间。在培训对象的选择上,要求学员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无身体疾病,并在短时间内有转移工作的想法。对于这类学员,开展相应的培训课程,培训时间为1-3 个月的短期技能培训,对于一些复杂的工种,适当地延长培训时间。同时,根据学习能力的差异对学员进行分类,可以分为 A、B、C 三类,对不同类型的学员教授不同难度的培训内容,使学员根据自己的需求对三种类型进行选择。

培训机构要在培训过程中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的培训目标。例如,在新疆的一些农村中,开设的培训机构就不断完善培训目标,使参加培训机构的农村人口不断提升,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三)改善培训模式,提升服务质量。互联网时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也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对传统的培训模式进行创新。例如,根据学员的时间开设短期培训课程,可以实施晚上培训或是周末培训,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网上授课,满足更多的农民需求。网络培训授课的方式既能够让学员在家中接受教育,不落下每堂课的知识,也能够提升培训效率,实现线上互动,降低培训费用。同时,培训机构也要提升服务质量,与时俱进扩展各方面的职业培训,让每一位学员都能够学到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内容。例如,目前社会上电商、计算机、会计电算化等相关的职业人才稀缺,很多农村劳动力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培训机构可以组织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

(四)加强培训期间的日常管理。进行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学员是成人农民,所以在日常的管理中要强化监督管理过程。部分农民在学习期间会产生厌烦情绪,认为所学的内容对以后就业没有帮助,产生抵触心理。对于此类问题,培训机构应创新管理方法,及时发现学员的心理状态,并快速地进行处理。例如安徽省宁国市在进行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时,有部分农民对培训内容不能理解,在培训时煽动他人要求更换培训内容。培训机构针对这种学员,并没有采用严厉批评的方式,而是带领学员到工作岗位上,让学员亲自看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否要运用到所学内容。当时培训机构教学的是计算机中表格的快捷键方法,一些学员认为没有必要学习如何快速地制作表格以及基础的 office 知识。等真正到了岗位中,学员发现在实际的操作中每个人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表格制作、修正。如果没有掌握快捷键,而是逐一用鼠标操作,工作效率就会大大降低。通过实际检验的方法,学员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今后培训中更加用心地学习培训机构教授的内容,既提升了学习质量,也提升了培训机构的就业率,达到了双赢的结果。

(五)加强培训考核。要让学员掌握不同的就业技能,提升学员的素质,培训机构应秉持“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的理念,加强培训考核,要求学员遵守培训机构的相关规定。例如在考勤上要求每位学员除了特殊情况外都要到齐,有条件的培训机构可以配备指纹打卡,减少监管难度。同时,对不同的培训班级实施抽查,对迟到、早退或是不按照规定进行培训的学员进行警告,情节严重者直接予以劝退等处置。

在考核方面,传统的考核制度依靠试卷成绩来决定学生的培训成绩,这样往往会忽略学员平时的进步以及创新思维。因此,在考核制度上,可以分为两个板块,试卷分数占总分的 70%,平时进步、考勤以及创新的思维占据考核的30%。这种考核方式,能够让教师更加重视学员平时的表现,以及提高对职业的敏感程度,更好地为学员选择职位。同时,也会让学员对培训充满热情,主动地理解培训内容。此外,培训机构应该根据学员的培训成绩颁发相应的培训证书,使学员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更好地提升培训机构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周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管理研究[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6(4)

[2]张文正.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围绕劳动力就业搞培训[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4(6)

[3]周丽.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管理的思考[J].西部财会,2016(7)

12.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 篇十二

一、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1. 培训工作缺乏统一规划。

涉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相关管理部门有农业局、农委、扶贫办、人社局、财政局等单位, 由于缺乏有效协调, 存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互不连通的情况, 使培训工作陷入无序和盲目状态,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效果, 也造成了资源浪费。

2. 培训机构不合规。

有些培训点是无培训资质、无办学场地和相应设备、授课老师无相应资格的“三无”机构, 培训时则利用学校假期, 租用学校的场地、设备和聘请学校的教师开展培训, 使培训机构成为临时拼凑机构。

3. 培训课时不足, 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部分培训班的办班时间达不到规定的210课时, 培训的对象也大部分是放假的学生, 他们利用假期免费学点东西, 开学后继续返校上课, 并不是需要通过培训提升技能就业的对象。

4. 职业培训内容单一, 培训质量不高。

职业培训时只注重了专业知识培训, 未注重公共知识培训。教师只求完成任务, 不求学员是否学到知识, 培训后的就业率和经济效益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

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措施

针对上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

1. 建立健全职业培训领导机制。

成立由政府统筹、农业或劳动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参与的综合协调机构。设立专门办公室, 统筹规划, 集中资金, 有效整合各类培训资源, 统一下达培训任务和计划, 各地各部门实行分工协作、优势互补, 使职业培训工作效益最大化。

2. 清理和完善职业培训市场体系。对不合规的职业培训机构

要在体制上进行完善, 扭转“三无”现状。严格职业培训机构招投标程序, 促使其提高自身竞争力, 提高培训质量和搞好培训后的引导安置工作。

3. 强化对职业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

各级政府要通过广播电台、报纸杂志等媒介大力宣传职业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和下岗失业人员积极主动参与培训, 真正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

4. 开展多元化技能培训。

不但要对参训学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还要对参训学员进行法律知识、生活常识、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综合培训, 以提高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增强就业创业的能力。

5. 提前介入, 跟踪监督。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审计等部门应提前介入, 动态跟踪, 加强对职业培训就业再就业补助资金的管理, 对每次开办的培训教学情况开展不定期检查, 要求培训机构提供学员通讯联络方式, 随时进行电话抽查, 避免弄虚作假套取培训专项资金。 (作者单位河南省义马市劳动培训中心) ■

13.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 篇十三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质。这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农民生活幸福指数,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力促进就业,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力度,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和整体素质,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保证,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之一,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农村劳动力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点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显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偏低;二是劳动技能差;三是就业观念落后;四是法制观念、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五是许多农民(特别是年轻的)还缺乏进取的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适应转移就业的需要;六部分农民不习惯于企业严格的时间安排、规章制度,难以适应机器化大生产的工作环境,因而工作变换性较大,汇流现象比较普遍。

农村劳动力转移,无论是对流出地农村还是对流入地城市,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大量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农村,导致留守农耕的劳动力和种田质量下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抛荒弃耕现象;农村老年人口比例明显上升,加快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使农村部分地区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农村常住人口文化程度明显下降;加重了城市就业和管理的负担。给人口管理增加了难度。给社会治安带来许多问题等等。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1、劳动力素质偏低,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因素。尽管农村劳动力资源较丰富,但文化素质偏低、劳动技能较为单

一、就业竞争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市场需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2、思想观念的落后,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观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观念陈旧,竞争意识薄弱,难以进入劳动市场参与竞争。一是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要求不切合实际。二是安于现状,存在陈旧落后思想,满足于“有吃有穿,有房子住,吃菜不用买”的现状。三是就业竞争意识薄弱,缺乏竞争上岗的勇气和耐心。

3、企业用工不规范,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环境因素。不少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中,不同程度存在着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企业用工不规范,引发劳动纠纷,影响劳动力市场秩序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

训和招工的信息知之甚少;另一方面,在现有的培训扶持政策标准下,有些贫困农民尚无能力参加培训基地的培训,尤其是一些高技能性工种的培训,政府必须加大培训资金、设备等各方面的投入。

(四)转移培训就业缺乏后续的跟踪服务

转移培训工作实施的自评结果显示,开展就业跟踪服务是最弱的环节。农民在整个转移、培训、就业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在第一次转移就业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就业的稳定性往往较低,对于这类再推介就业问题,以及培训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帮助解决工作都做得较少。

(五)培训深度不够

心理疏导、二次培训有待纳入培训议程。现有的培训,无论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内容的设置方面都比较简单,目的性也比较明缺,满足企业的需求。专业技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转移就业的问题,但是要想让农民真正适应、融入城市生活、促进城乡一体化,仅有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认知改造、心理疏导、法制教育等等都应该纳入到培训的议程中来。另外,随著农民素质的提高,他们的需求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如有许多缝纫女工有较强的学习服装设计的愿望),寻求平等、改变身份、地位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简单的技能往往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从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入手,开展二次培训、多

思想,激发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培训、学习技术、转移就业的主动性。

二是抓培训、提素质,变低层次转移为高层次输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核心问题是农民素质问题,只有农民的素质提高了,就业能力增强了,才能输得出、干得好、留得住、富得起。加大培训投资力度,努力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和技能培训,建立起各种培训机构,坚持“以政府为引导、以农民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调动全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以市场为导向,制订培训计划,开展多渠道、多方位的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农村劳动力适应新工作的能力。切实加强对农民择业心理的疏导和调适,帮助农民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城市化、市场化、工业化进程。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现有的办学资源,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把培训的重点放在中青年农村劳动力上,对农民工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技能培训,采取集中授课与实地操作相结合的形式,对城乡劳动者开展大规模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需要。通过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实行管培分离的方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广泛调动分布在农村和县城的各类教育资源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引导和鼓励培训机构与劳动输出(派遣)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培训与输出(派遣)良性互动。同时要对农民工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强化其法律意识,使其能够用法律知识保障自己的权益。

三是抓好创业扶持,把工作做“实”。用发展的眼光看,劳务输出只是权宜之计,自主创业才是根本之策,它不仅可以开创事业、积累财富,还可以切实解决劳务输出所面临的年龄障碍、两地分居、留守儿童等许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大力扶持自主创业应该是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各级政府要坚持“以创业促就业、以创业促增收”的工作理念,解放思想、创新方法,念好“推、助、培、扶”四字经,以送政策、送服务、送培训等途径主动为返乡创业者排忧解难,大力扶持农民工创业,拓宽农民致富增收新渠道,以创业带动就业,从而起到以点带面、遍地开花的生动效果,带动更多的劳动力实现就业。

14.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 篇十四

二、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经济。

三、抓学校内涵建设,确保转移培训质量。

1、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质量引领学校发展”已成为必然。正当很多学校为招生问题倍感焦急的时候,乐山一职中却在“寒潮”中迎来了门庭若市的“春天”。深究这种强烈反差的根本原因可以发现,学校发展的真正动力是质量!乐山一职中凭借先进的办学理念和雄厚的师资,办学质量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吸引着全社会的目光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当人们把乐山一职中看成“质量”象征的时候,乐山一职中却在这时更看重的是自己的教师队伍,按照郭树林校长的话来讲,就是把自己的教师看成学校的“宝贝”。“宝贝”来自学习与进取;“宝贝”需要培养与塑造。多年来,乐山一职中特别重视教师的培养,利用今年暑期,学校又开展了一系列的大规模培训活动: 7月17日、18日,乐山一职中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工作效率和创造能力,围绕2012年提出的“用心工作、用心学习、‘无中生有’、再创佳绩”主题进行了为期2天的封闭式干部学习与培训。培训中,郭树林同志理论联系实际,以生动的讲课形式对“用心工作、用心学习、‘无中生有’、再创佳绩”作了深刻诠释和讲解;李永志同志以《教育管理工作要在“用心”上下功夫》为题、徐斌同志以《怎样当好干部?》为题作了详实讲解。学校三级干部和沙湾职中干部参加了培训,并联系自己的工作都作了发言。这次培训,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为乐山一职中的发展“再创佳绩”奠定了基础。8月20日至8月25日,乐山一职中为提高班主任教育管理的有效性,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意见》,进行了以“班主任工作重心和方法转移”为主题的为期5天的封闭式培训。全校80多名班主任全部参加了培训并有20多名班主任代表作了发言。培训中,学校主要领导从不同角度分别作了主题培训:郭树林同志以《班主任的五大绝招》为题全面强调了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和方法及转移的必要性;李永志同志以《班主任如何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习惯的教育培养》为题强调了“职业性”的培养;李言奎同志以《做名符其实的职教班主任》为题强调了班主任工作对职业教育教学的影响;吴则平同志以《以德治班》为题强调了道德教育是良好班风和凝聚力形成的重要抓手;李萍同志以《如何预防和处理学生中的重大违纪事件》为题强调了对学生重大事件迅速决策与果断处理的重要性;徐斌同志以《从学校招生就业看学生的教育培养》为题强调了教育管理系统性的重要性。这次培训,以讲课、研讨等形式重点研究培训了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和方法如何转移、如何提高有效性等工作思路,为学校扩大规模后的新学期工作提供了思想和方法支持。8月28日至8月30日,乐山一职中为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效推行以国家标准工种为项目的“项目教学”改革,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分别以讲课、专业研讨等形式集中培训了3天。在培训中,郭树林校长理论联系实际,以《转变观念改进方法提高教育力》为题,围绕“项目教学”的概念、特点、推行思路作了全面讲解,明确提出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是“项目教学”改革的关键的主张。李言奎副校长在培训中也作了《如何实施“以工种为项目”的课堂教学法》的具体讲解。最后,各专业部还为自己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等作了热烈讨论。这次培训,为新学期全面推行的“项目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乐山一职中今年暑期的培训工作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方法得当,达到预期目的。培训活动的全面展开,使教师的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职业性”得到全面提高,学校整体实力得以提升。

2、重视设备设施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使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战略决策,为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培训质量,学校加大了培训设备设备的投入,我校原有实训操作室26个,设备设施价值近千万元,其中计算机房8个、电子电工实训室6个、餐饮、客房、导游训练室4个、汽修3个、化工实验室2个以及财会模拟室、琴房、练功房等,为保证培训技术工人工位足够,学校又新建了汽修车间3个、数控机床训练室1个,焊工、钳工、车工训练室各1个,投入资金150万元。加上校外实习基地,我校培训技术工人的操作训练时间大大增加,保证了培训质量。

3、重视软件建设。

15.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 篇十五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培训,障碍因素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加快农村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实现其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基础性工作。自2004年4月由农业部、财政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和建设部共同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启动以来, 全国各地掀起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热潮, 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 培训效果并不显著。因此, 有必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研究。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社会分工深入拓展的结果。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不断增加。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 加快中国城镇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 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和就业技能水平较低, 大大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层次的提升。在转移过程中他们大多只能从事一些稳定性差、工资低、工作环境差的工作, 如建筑业、采矿业。据有关研究显示: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中未读过书者所占比重为4.44%, 小学文化者占22.47%, 初中文化者占50.74%, 高中文化者占22.1%。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数为8.59年, 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 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占3.4%, 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占0.13%, 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1]。而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岗前职业培训的人数比例都在70%以上[2]。同时, 中国企业中高级技工的短缺非常严重, 要求农民工具备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供求失衡严重。

二、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的因素分析

农民培训进展缓慢, 每年培训的受众太少, 效果不佳。障碍性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性障碍。 (1) 国家投入不足。截至2006年, 中央财政对阳光工程累计投入12.5亿元, 全国仅省级财政安排的培训资金就达15亿元以上[3]。政府补贴从一两百元/人上涨到四五百元/人。参加培训的农民自己需承担食宿费用。一项技能的真正掌握最少需要2—3个月, 需要的各项费用之和远远超过了培训补贴, 需要机械、设备等硬件的技能型培训费用更高。数百元的政府补贴, 对培训单位没有利益驱动。另外, 疏于监管, 当地政府的权力寻租, 与培训机构相互勾结, 骗取上级政府补贴的情况时有发生。 (2) 政府、农民、企业在培训中定位不清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多以政府为中心全面展开, 政府负责从组织、推动、政策与资金扶持到各类培训机构的遴选、培训主题的确定, 甚至具体实施等一系列工作。很多培训机构过度依赖政府财政补贴拨款, 缺乏能动性。农民限于自身素质偏低, 在培训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很多企业自身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这种政府大包大揽的培训促进农民就业的效果是短暂的。从长远看来, 无沦哪种途径培养出来技术工人都必须接受市场经济的严格挑选。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过程中政府应该起到协调引导的作用, 企业和农民本身才是实施主体。 (3) 户籍制度限制。由于严格的户籍制度的存在, 外地农民工无法享受当地医疗、失业、教育等多种社会保障。虽然不少省市出台了针对失业、下岗再就业的免费岗位培训, 但往往是具有本地户口的公民, 将外地农民工排除在外。

2.农民自身障碍。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据对杭州市农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原因调查, 51.11%的农民认为是自己确实需要, 12.79%的农民是听了科技人员介绍才参加的, 11.26%的农民是村里领导动员后参加的, 还有3.96%的农民是因为有报酬, 20.81%因为其他原因。即使是农业企业经营者, 虽然大多出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增长知识的需要, 但仍有应乡镇政府和当地农业部门的要求而参加培训的因素[4]。决定农民是否参加培训的根本原因在于收益是否大于成本。参加培训的成本包括培训费、交通、食宿等显性成本以及误工费、可能在此期间错过新工作的损失等机会成本。培训时间越长、培训地点离家越远, 成本就越高。当前政府组织的培训主要集中在乡镇、县城, 交通、食宿不便于农民。而技能含量高的培训, 三五天短期内很难奏效。培训时间加长, 意味着成本更高。另外, 目前的培训能否给农民带来收益并不明确。担心学习后没用, 浪费了时间、金钱的想法, 进一步打击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同时, 农民自身教育基础不足, 很多农民初中都没毕业。即使是完成了基础教育的, 至今能够掌握当年所学知识的也寥寥无几。多数人毕业后就停止了学习。基础教育水平的不具备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此外, 由于缺乏培训信息和职业指导规划, 农民对培训的选择具有盲目性。想参加培训的人不知道该到哪里学, 学些什么, 而不得不放弃。

3.培训机制障碍。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必备的师资、资金、设备、培训供求的信息资源存在着普遍性短缺问题, 成为制约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承担农民培训主体的职业学校, 由于得到政府的补贴有限, 直接导致培训开展的消极应对, 或应付检查, 起不到真正提高农民技能的作用。另外, 培训目的定位不合理、培训方法陈旧、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有差异, 缺乏针对性, 也导致农民培训后感觉作用不大, 或没有作用。同时, 有效的后续跟踪服务及保障机制缺失, 也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形成高效, 互动, 良性运转的局面。

三、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效果的对策分析

农村劳动力培训是一个庞大社会系统的工程, 需要社会各界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在全社会内形成合力,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一) 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支撑体系

1.加大资金投入, 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力度, 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 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在一定时期内, 保证培训财政投入增长率要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率。各级农业部门要努力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 争取各级财政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专项经费, 完善培训条件, 补贴农民转岗就业培训工作。

2.完善培训与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的培训与就业信息服务体系, 主要包括用工信息平台、培训平台和组织生源平台等。用工信息平台, 即对所有的用工信息进行筛选, 建立包括用工单位企业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劳动用工许可证及相应用工条件、工资待遇等内容的用工信息档案;培训平台, 培训单位根据用工单位的用工工种及相应要求进行培训, 建立培训台账, 登记培训学员的基本信息, 培训结束通过考试合格, 办理转移就业的有关手续;组织生源平台, 部分地区在乡镇开始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络, 将培训信息直接发放到村、组[4]。

3.加强政府的引导协调作用, 建立政府监督制度。政府要在法律、政策制定、市场环境维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扶植;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工作, 完善合作机制;对财政补贴加大监管力度, 定期抽查培训机构提供的资料是否符合规章制度, 走访培训学员, 严格落实财政补贴政策;结合实际, 改革一些审批规程, 缩短申请时间, 使培训与市场快速接轨。

4.改革户籍制度,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改革当前城乡有别的户籍制度,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有利于公平竞争, 提高劳动生产率, 进而提高整体社会福利。针对中国地区间差异大的特点, 可以先从部分条件成熟的地区进行试点改革, 然后逐步扩大到全国范围。

(二) 制定科学培训目标, 创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科学目标的制定必须首先对企业的需求工种类型、结构、标准、数量和农民的培训需求及其个体差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分析, 整合企业需求和农民需求, 以共同重合部分作为培训目标内容, 确保培训目标内容的需求导向, 实现培训与就业的良性对接。培训内容既要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一定的难度, 又不能因此使培训对象产生畏惧心理;培训活动既要满足成人渴望得到指导、帮助的心理, 又要考虑到他们在确定培训需求、选择培训方法等方面独立自主的要求。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建立有效的后续跟踪服务及保障机制。

当前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 主要有校企、政企合作的“订单”、“定向”、“储备”培训等;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形成的某些行业培训, 如“川师傅”等。其共同特点是政府主导, 市场化程度不高。要充分利用农业广播学校、农村中小学、中等农业学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培训中心等各类学校及培训机构现有的培训场所、设备、师资等资源, 开展远程教育、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等, 实行长短结合、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积极探索“校校联合”、“校乡联合”等有效形式,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 积极构建培训主体

要推动转移培训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 必须着力建构培训主体。第一, 政府要强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理论的学习研究、对国内外实践经验的积极借鉴、努力探索本地区的培训特点和内在规律, 以提高理论水平和领导管理能力。第二,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通过广泛宣传、典型示范、制度规范等形式, 强化企业的培训责任意识, 帮助培训机构和农民树立正确的培训观念。第三, 积极鼓励、扶持县、乡级培训学校的发展, 最大限度地给予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 提高其理论水平、师资水平和设备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113-166.

[2]张丽华.福建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2011:2.

[3]张磊.农业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2007:35-38.

上一篇:资金业务培训测试题(含答案)下一篇: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工作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