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有效管理策略的思考(精选10篇)
1.学校有效管理策略的思考 篇一
向竞争要干劲,向落实要质量
颍上第四小学2016秋教学质量提升方案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育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是衡量办人民满意学校的重要依据,而科学有效、严格、规范的学校管理,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根本保证。新的学年,颍上四小学将按照“强管理、抓质量、抓落实、促发展、争一流”的总体思路,以师德建设为重点,以调动师生的教与学积极性为有效办法,以落实教学常规为永恒主题,以提高教育教学成绩为最高目标,努力工作,科学运作,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一、学校现状分析
我校现有39个教学班,2302名学生,在职教师94(含外借3名、自聘1名)名,长期病假1名。94名教师中,有60名是新教师,教师严重缺乏教学经验。我校学生来源也比较复杂,大多数为周边农村学生,部分是乡镇在县城购房者的孩子。大多数学生家长都到外地打工去了。学校教学成绩一直能让人满意,这里有学生质量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实际,当然也有教学管理、教学方法等原因。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很大,我们只有面对现实,向管理要质量,向落实要质量,力争使我们的教学质量有一个大的提高。
二、提高教学质量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1、营造人人抓教学,人人有提高,奋力争先,不甘落后的工作氛围。落实教学中心地位,强化质量意识,唱响德育优先,质量为主旋律。首先,要求领导班子成员必须带头任考试科目,带头抓教学,带头抓成绩提质量。要求所有班子成员深深认识到教学质量不好的领导是不称职的。其次积极借鉴“市场经济”以
/ 4
及“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科学有效竞争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挖掘教师的工作潜能,让教师尽职、尽责、尽力、尽能、尽量工作。一是落实好学校制定的教师考核办法。在考核办法中所涉及到的关于教学环节及教学成绩以及提高成绩所占的分数比重是很大的,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要经常讲,让教师牢记在心,并为之努力争取,避免平时不注意,平时不努力,等到面对期末考核成绩时,而瞪大眼,且怨天尤人。二是关于教师岗位竞聘,教师评优,考核,要加大教学成绩所占比重。三是落实好奖励政策,对教学成绩好的,提高幅度大的进行奖励。四是让教师人人定目标,人人订计划,学校要求每一个教师对所教每一科要提高一个名次,五是关心教师工作与生活,实行人性化管理。通过以上举措,让全体教师感受到教课最光荣,取得好的教学成绩,取得进步更光荣。也让教师认识到取得好的教学成绩是实现人生价值和个人追求的必由之路。
2、抓好规范管理,向常规要质量
抓规范,抓常规就是科学管理,真正落实好一日常规,从小处着眼,从实事做起,把小事做好,把平凡的普通的事做精,力求精细,要求每天领导班子提前到校,每周听2—3节课,养成落实一日常规的习惯。二作为业务常规,学校提出了具体要求,要认真落实好:(1)教师教学计划:由联合教研组统一布置,集体讨论,制订好。(2)备课:按教研组要求,追求实效、实用、达标。可以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学校每月一次检查,领导班子不定期普查,期末再一次检查做为考核。(3)上课:强力推行和深化小组合作教学,开展学习就在身边活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各教研组组织听课、考核。(4)作业及批改:落实教研室要求,及时批改,落实错题纠错制。(5)单元过关:必须由教师个人组织题目,教导主任签名登记,及时过关检查、批阅,落实好错题的改正。
/ 4
3、深化落实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运用各科“小学合作学习”流程上课,一年级开始渗透并着力培育,其它年级使用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要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上狠下功夫,充分发挥优秀学生领头羊的作用。要循序渐进的放开课堂,造就激情课堂。放手让学生走路;要让全部学生真正动起来;要让合作、互动成为教学的主要手段;立足长远,在各科教学中灌入“问题意识”,要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合作解决问题;要善于保护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的口头或书面表达能力;要动、静结合。
要不断创新合作学习模式,对教师的考核加大合作学习使用及应用效果的分值,以考促用。
4、让教研活动有序、有效、有成果
深化教研工作,促进教学均衡发展。继续利用不同学校的资源优势,在联合教研组的范围内开展业务组评价活动,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实现教育协调、交流共同发展。
5、关注学困学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关注学困学生是我校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解决好学困学生的问题,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我校的老大难问题(3—6年级为原北四里湾学生),对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平台,丰富小组合作的内涵,小组活动到位,参与性强,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兵教兵、兵评兵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乐于展示自己,学生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让他们得到全体的认可和接受,成为班级集体的一员,培养自信心和进取心,努力赶超学习。
/ 4
6、认真组织落实学生节假日、双休日在家学习,根据学生节假日、双休日在家时间长的实际,必须认真对待加以重视。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要落实组织好教师双休日备课。对节假日备课采用明白纸的形式,并组织好展评和检查工作。让学生自主学习,让教师、家长重视学生闲暇时间的学习。
7、要加强班级管理,以班主任为中心,各科教师协助,形成合力,共同管理班级,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
8、组织好教师的业务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要求教师读一本好书,自觉学习教学理论,做好读书笔记。
三、今后目标
本期,学校总体教学成绩在期末考试时各年级较学年都要有不同层次的进步,一、二年级争取和城区名校持平,三、四、五、六年级争取进入学区中游。
总之,管理出效益,管理孕质量,管理要精细。我们在管理过程中要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努力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认真落实中心校及学校教育教学各项措施。我们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还需不断创新、不断更进,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就一定会提高。
颍上县第四小学 2016年9月
/ 4
2.学校有效管理策略的思考 篇二
一、塑造人格魅力
中小学校长的个人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中小学校长的魅力有多方面体现。
1. 凡事既要谦虚谨慎,
又要坚信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不随波逐流。要尊重教职员工, 重视他们的呼声和要求, 作到推心置腹, 以诚相待。
2. 全心全意为教职员工服务,
为他们排忧解难, 尽力满足他们的期望, 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那种对上级迎合、对下属训斥的两副面孔, 教职员工是不会买帐的, 只会引起怨恨、消极怠工与离心离德, 其魅力也就无从谈起了。
3. 主动承担责任,
及时公开地改正缺点错误。中小学校长是学校的第一管理者, 出了问题也自然是第一位的责任者。中小学校长应推功揽过, 切忌文过饰非。只有这样, 教职员工才会毫无顾虑地为实现学校的既定目标工作, 一切困难才会迎刃而解。
4. 具有人文情怀。
中小学校长管理学校还要有点人情味, 讲规定讲原则是对的, 但面对教师群体这一特定对象, 还要讲求领导艺术。遇有教职员工碰到困难、生老病死、子女上学、参军就业与婚丧嫁娶等, 中小学校长要口勤腿勤、主动关心与走访问候, 送去学校领导的温暖, 这样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 有博大精深的相关学科的知识,
成为知识型、学者型的中小学校长。中小学校长应能深入教学一线, 或兼课, 或参与备课、听课和评课, 并予以指导。要知道, 教师特别看重中小学校长的参与和评价。在这过程中, 中小学校长还可获取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经过总结、提炼, 树立典型, 推动工作。
6. 从一言一行做起,
仪容仪表端庄合体, 言谈举止诙谐幽默, 处理事物机智果断, 工作作风快速高效。当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对待师生的平易近人, 待人心胸宽广, 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等, 都会对师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精神感染的作用不仅是深刻的, 而且是其他方面所无法替代的。一个好中小学校长不仅应是一位学者、师者和领导者, 还应该是一个益友。可以说, 在一所学校, 中小学校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无时无处不对教职工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形成学校文化管理的共同愿景
学校愿景即学校的办学目标、发展方向与学校文化等。它强调的是引导, 而不是控制;它强调的是效益, 而不是效率;它强调的是个体在团体中的能动作用, 发挥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愿景在学校是把中小学校长的工作由监控下属, 变成与下属一道为共同的愿景去奋斗, 让他们依靠自己的主动性, 而不是管理层的压力去工作。提倡每个人自我评估, 而不是由他人评估和控制。要想把愿景变成每个教职员工的共同愿景, 一是要构建学习型组织, 通过管理者的自觉学习、教师的自觉学习, 才能实现自我超越。二是要改善每个人原有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的改变和个人愿景的不断呈现, 不断融合, 逐渐形成组织的共同愿景。在共同愿景的驱动下, 所有组织成员共同学习, 当个人愿景与组织愿景融而为一时, 每个教职工自然就会自我管理、自我控制。教职工在促进组织愿景实现的同时, 个人也得到了充分发展。这样, 学校也才具有了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的可能性。因此, 科学的、前瞻性的学校愿景的设立是学校实现文化管理的前提。
三、创设有利于学校文化管理的学校文化
文化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它的独到之处是培育思想和精神, 追求“不教”胜教的境界。当一个学校的文化能足以让师生有共同认可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群体目标和学校精神时, 学校方可以采用文化管理模式。可见, 学校文化的重要性正日益显现出来, 它是实施文化管理的核心和中枢。就学习发展而言, 学校文化形态包含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包含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教师和学生秉承的信念、理想与价值观等, 它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师生的活动方式, 制约着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因此, 学校精神文化的构建常常成为学校文化管理的一块基石。而精神文化的形成需要通过继承、创新和整合的长期积淀。每个学校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 区别只是在于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 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是低品位的还是高品位的。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对于学校精神文化的认同感, 它需要中小学校长不仅重视学校的物质文化、活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 更要重视学校文化的内隐层———价值观念、学校精神等核心文化的构建, 特别是要重视培养师生的学校精神, 因为学校文化管理需要以先进的、高品位的学校文化为支撑。
四、制定有利于学校文化管理的激励制度
中小学校长要科学地制定办学目标, 明确部门目标和个体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努力到绩效, 除了本身的能力水平外, 还有客观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中小学校长要营造良好的竞争气氛, 提倡良性竞争, 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竞争方式, 尽力创造一种紧张、健康与和谐的竞争局面, 就能使每个教职工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从而为实现学校的总体目标而努力。
从绩效到奖酬, 主要是对教职工绩效的考核与评定, 要求科学、客观、公正。否则, 不但不能起到激励作用, 还可引起不满情绪。从奖励到满足, 关键是要注意奖励的方式, 根据教师的需要, 注意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的有机结合, 偏于哪一种激励方式, 都可能出现“减效”现象。总之, 有效的激励制度能够激发教职工的内驱力, 激活人作为主体的主体意识, 开发人的潜力, 促进人们自主发展, 推动学校文化管理尽早实现。
五、加强与教师的沟通
在学校工作中, 繁重的工作、严格的考评、激烈的竞争、紧张的节奏给教职工带来的心理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在管理中, 中小学校长要善于将心比心, 以心交心, 从各方面体现中小学校长对教职工的尊重、理解与信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教职工着想, 为教职工服务。因此, 中小学校长要重视教职工的多种“需要”, 从教职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的最基本需要出发, 如教职工的婚姻问题、子女读书问题、身体健康问题、医疗问题、培训进修问题及家庭困难问题等等, 处处想教师之所想, 急教师之所急, 把教师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要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设法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社会关系, 用满腔热情帮助教职工解决后顾之忧, 使每位教职工都感到宽慰和温暖。为难之处显真情, 教职工自然会和中小学校长一条心, 沟通便会畅通无阻。如有位中小学校长在与教职工沟通中了解到, 教职工最需要中小学校长关注他们的专业成长, 于是根据教职工希望提高信息素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的要求, 为每位教职工配备了计算机, 在校园网上建立了课程资源库等栏目, 还提供了网上教学改革交流平台, 让教职工了解更多的信息, 共享课程资源, 互相交流借鉴各自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另外, 还鼓励教职工参加各种有关专业发展的课程学习班或研讨会, 积极支持他们外出参加各种听课、培训与考察活动, 尽可能地满足教职工自我发展、终身学习的需要。
3.中职学校班级有效管理的策略探究 篇三
关键词:中职学校;班级管理;探究策略
素质教育下的班级管理工作做的好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以使班级中的各种非正式群体获得比较合理的对待,从而更好地发挥不同学生的特色和优势,增强学生的班级认同和归属感,提高班级的凝聚力,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一、中职学校班级管理释义
1、中职学校班级管理释义。教师根据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2、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特点。一是任何一个好的学校都会把班级管理工作做得到位。二是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而主要对象是学生,班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三是班级管理的主要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四是班级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过程,它体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参与者是教师与学生双方。教师的管理与学生(班委会)的管理合起来,构成班级管理
二、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是“应试教育”,分数和排名是学校和教师工作业绩的衡量指标,这导致了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和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求。班主任一直在做程式化的教育教学工作,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确保班级的成绩在学校中的排名和让学生服从老师,以维护教师的权威不受侵害,使学生服从教师指挥,学生必须被动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缺乏自主性。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民主管理的程度低。在班级中设置班干部,旨在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学会自治自理。然而很多中职学校的班干部相对固定,是一些学生形成了“干部作风”,不能平等地对待同学,而多数学生却缺少机会,学生在社会环境及部分家长的影响下,往往把干部看成是荣誉的象征,多数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缺乏自主性
三、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策略
1、实施班级自主管理模式。从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来看,更多的是在教学方面实施新课改,而忽略了班级管理方面的改革。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都主张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體作用,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治,做到“管放结合”。学生是班级的主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强化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
2、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理由,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理由的实践能力,淡化分数,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3、关注学生个性的培养。教育活动中要以“人”作为教育的核心,确认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让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和组织,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全面而和谐的素质、鲜明的个性。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潜能和喜好对学习任务、学习目标进行自由选择,并且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或途径。
4、拓展班级管理的手段。学生的教育管理离不开家长的理解支持,而要想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家长的沟通必不可少。不管是负责任的家长,还是不负责任的家长,都希望班主任老师能对自己的孩子有所关照。班主任要使家长意识到不管他们文化水平的高低,只要有孩子,他们就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首先,家长要正确处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观念和“读书无用论”现代思想观念的矛盾,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对孩子既不过分渴求,又要让他主动积极进取,既要让家长关心孩子,又不过分溺爱,家长以身作则带来的影响绝对胜过枯燥的口头说教。
5、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职生正处于由少年走向青年的过渡阶段,生理发育显著,心理复杂多变,他们喜欢“创造错误,寻找错误,表现自我”,是一个非常容易叛逆的时期。如果这一阶段缺乏引导,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6、培养学生有个教育者与班级中全体学生一起,为着既定的目标,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通过组织、调控、沟通、评价等手段,不断创造和整合班级教育资源、优化班级生态环境、推动合作与沟通,使学生健康愉快地生活,主动、全面和个性化发展的历程。
总之,中职学校班级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初级群体,其发展和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要依靠先进的管理理念做指导、也需要班级管理者根据自身经验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有效的班级管理方式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提高其学习或工作的积极性,而且能够进一步推动和完善班级管理任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管理期望。
参考文献
[1] 余研霞、马家安,论班主任的角色与权威,《现代中职学校教育》,2004.8.
[2] 王晓春.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基于有效教学提问策略的思考 篇四
二小祁生仓
课程改革将培养学生的目标明确地指向了素质教育的方向。目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虽然在课程结构上有了一些变化,但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课堂教学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根本变化。据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调查显示:课堂教学方式仍然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学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学生思考的独立性和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教学效果只是教学目标的表面达成,素质教育的深层目标还没有达到。这种现象,造就了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因此,要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使我们的教学更为有效。
一、对有效教学及其策略的认识
1、有效教学的内涵有效教学指的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师的教学行为、方法和手段,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掌握规定教学内容的教学叫有效教学。
2、有效教学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一种参与,通过参与,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有效教学的特点首先,有效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它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它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服务者,而不是一个灌输者。其次,有效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生大智慧的发展。而大智慧则是以创新思维为核心,是较高层次的思维,他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发展,同时,有效教学还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品质的发展以及教师自身的发展。如果教师停滞不前,就不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最后,有效教学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学习”,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它更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思考方法,这也是师生互动的基础。
4、如使我们的教学更为有效,就必须讲求一些教学策略。有效教学策略指的是激发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手段。有效教学策略包括:备课的策略、上课的策略、评估的策略等。
本文拟在教学策略之提问的策略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二、课堂教学提问的现状
提问策略的研究,就是通过提问(包括教师的提问及学生的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引起学生的活动。而现实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多半是“打乒乓球”式的提问。教师在备课时,已经设计好了每一个要问的问题,上课时,这些零碎的小问题就像乒乓球一样一个一个向学生发射。学生看似在回答老师的问题,可实质上还是老师在讲授,学生只是在揣摩老师的意思,如何回答、回答的更准确些等等,学生的回答就好比乒乓球一样又及时地“打回”到教师的乒乓球台(教案)上。美国卡耐基基金会曾经研究过,中国的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中大多采用的是“小步提问”。这样以来,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少,学生的发展势必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就必须改变以往的提问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实施有效学习的沃土。
三、关于提问之策略的思考
有效课堂的条件是精心的备课,在备课中特别是“备提问”中,教师提什么问题,提前应做到心中有数。问题应是:
能绷起思维神经的问题
徘徊于知识十字路口的问题
竖着思维导向路标的问题
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
能扩展思维时空的问题
能引迸创新思维火花的问题
„„
1、课堂提问要新颖
所谓“新颖”,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的意料,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如:讲授《麻雀》(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一课时,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讲到这里,一般老师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搏斗的结果怎样?”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问题就没有深度,就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如果我们这样问:“老麻雀为什么要这样做?它不这样做不行吗?”这样一来,就留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就会积极开动脑筋,展开辩论,纷纷举手发言。他们可能会说:“老麻雀必需这样做。因为老麻雀是小麻雀的妈妈。”“老麻雀也可以不这样做,它可以积蓄力量再生一个孩子。”等等。这样通过一些辩论,在学生纯真的头脑中,就会留下“母爱是最伟大的爱”的印象。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2、课堂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提问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引发思维的出发点,因此课堂上的提问应是经过认真推敲,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启发性的问题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索,能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通过比较启发,一方面调动学生看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从而学习一些习作方法。
3、课堂提问要具有包容性
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较为常见,这种简单机械的问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我们要由“小步提问”变成“大步提问”,一节课要有1——2个大问题以引起学生大块地活动。要给学生留下大块的思考空间,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凡卡》一文,当教学到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们就可以改变以往的问题,把“凡卡的信爷爷会收到吗?凡卡做了一个什么梦?”等等变成“作者为什么要用凡卡的梦作为文章的结尾?”这样,问题的内涵就比较丰富,学生思维的空间就大一些,他们就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出自己的看法。
4、课堂提问要有选择性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有的人喜欢不分主次,不管难易,处处设问,这样做势必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主要表现首都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热爱之情。那么在分析课文和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时,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一中心来设计问题。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拄着一根拐杖……焦急地等待着。”对这一句话,针对文章的重点,我们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句中哪两个词表示相反的意思?“焦急”和“耐心”在同一句中出现,是否矛盾?为什么?学生在分析老奶奶“焦急”和“耐心”的原因,明白了这两个词表现了老奶奶对周总理的一片深情,她热爱周总理,怀念周总理。
5、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创新。因此,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当讲到此文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读完课题之后,针对课题来提问。学生也许会问:蝙蝠是什么样的?雷达是干什么的?他们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等等。这样,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在来学习课文,就会比老师先提出问题,再来让学生带着教师的问题来学习课文,效果会好得多。
6、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掌握提问时机,善于利用或创设一个最佳时间,提出问题,使问题在解决的同时,唤起学生内心的思维向往,积极思维,从而使思维得以发展。创设一定的情境,对一个人的思维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在不同的情境中,人的大脑就会出现不同的反映。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产生“头脑风暴”的情境,如:小组内读文,互相质疑;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质疑;学生和教师互相质疑;利用多媒体引发学生质疑等等。再以«蝙蝠和雷达»为例,作为教师,我们应引导学生让其明白: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雷达是一种科学仪器,为什么要把毫不相干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从而使学生提出课题为什么要用一个“和”字把二者联系在一起等有价值的问题。
5.学校有效管理策略的思考 篇五
小学科学老师面临的困惑和难处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1、目前“科学”仍无法与语数相提并论。
随着新课程的开始实施,教育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自然改为小学科学。名称的改变必然引起质的飞跃,教育主管部门对这门科目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小学科学教研活动频繁举行。同时,每年还有一次别开生面的省级科学年会。另外,省级新颁发的课程标准也规定科学课由以前的2节/每周增加到3节/每周。据说,以后可能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科学课程。的确,教育主管部门越来越注重科学这门课程。
但是,小学科学在目前农村虽然称不上“副课”,但仍无法与语、数相提并论。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很少有学校有专职科学教师,有的学校并没有开足每周三节科学课。即使有专职教师,课也开足够了,但专职教师的课程任务很重,根本没有时间搞教学研究。
2、科学教学放得太开,驾驭难度大。
科学探究一词从实施新课程以来,成为科学教师语言和行动中的主打词语。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内容作了详细说明: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给出了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和相关的活动建议。这是让我们的学生也做一次科学家,满足小学生动手、动脑的愿望。因此科学教师容易把课上得引人入胜,课堂上经常是人声鼎沸。但这种前卫的教学思想,先进的教学理念,开放的课堂教学,给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时时感到课堂驾驭难度相当大。
3、科学教材难度较大,内容多,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时代潮流,有许多版本的科学教材出版了。据我所知有8种版本的科学教材,这么多版本的教材确实是推陈出新,百家争鸣,都体现了科学的实用性、生活性、趣味性,便于小学生学习和接受。例如,以前六年级《自然》中的“杠杆”这课,只是利用配备的简单机械实验盒做个杠杆平衡实验,这样的教学比较迁强。而现在的教科版教材在杠杆这一课最后安排了“做个小杆称”的小制作,这是让学生的科学课走向生活化。但是科学教材修改频繁,我们用的教科版教材,近两年就改编了两次,今年秋季可能又有改动,科学本来就是一个全新的课程,而且有的学校还没有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令本来就承受很重的教学任务的科学教师真有点措手不及。第二,活动太多,准备难度大。一本书从头到尾,几乎全是学生活动。没有那一个活动不需要材料,材料的准备时常令科学老师伤透了脑筋。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每三、科学教材容量大,很难在有限的40分钟内完成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或者教学内容无法在课堂上完全展开。往往一堂课40分钟下来,探究才刚刚达到高潮,却因为要下课了而给师生留下遗憾。例如研究“摆的秘密”这一探究活动就不是一节课能完成的。课堂上完不成教学任务实际上就是教学低效的反映。换句话说,对时间的把握从一定的角度上说就是对课堂效率的追求。“教不完现象”直接影响教材的进度。
(一)、“教不完现象”的案例 镜头一:课堂环节预设完不成的时候
这是一堂优质课评比的课,选手执教的内容是《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因为教师提供给学生探究改变物体沉浮的材料过多(没有精心选择),到离下课还剩下4分钟,探究活动才结束。接着这位教师急急忙忙地播放了一段潜水艇的录象,再让学生解释潜水艇沉浮的秘密。最后引导学生思考该课一开始的导入设计:为什么乒乓球沉,牙膏皮浮?等该课正式上完,时间已经超过了近6分钟。事后问起他知道超了6分钟吗?他说:“知道的呀。”然后是一句:“准备好的总要上完的吧?”如果按课的时间分配比例来考虑的话,离课结束只有4分钟的时候应该是考虑如何及时调整预案的问题才对。可是这位老师思考的是:我各个环节的预设觉得都不错,怎么能少呢。镜头二:学生实验时间失去控制的时候
这是一堂观摩交流课,学生探究的内容是《哪杯水温度高》。当学生在测量同体积冷水和热水混合以后水的温度,有2个组出现了测试出来的混合水温度高于平均值(高2度左右)。教师引导他们寻找原因,再换温度计、换烧杯后重新做了这个实验。又加上是近60位学生的大班额班级,教师在指导实验费了不少周折。临近下课,学生还是没有完成不同体积冷水与热水的混合实验。“教不完”也就产生了。
镜头三:教师教材处理能力有限的时候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一堂让学生体会深刻的科学课,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的科学探究课,教材安排的探究学习活动的密度是较大的。一位教师在执教时,前面两个部分的活动按部就班的进行,节奏放的太慢。在第三个部分“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大小有没有关系?”的活动中,学生只完成了针对一组“大小一样、轻重不一样”物体的研究,离下课只有4分钟时间了,她就来不及引导学生去开展另一组“轻重一样、大小不一样”物体的研究,更不用说第四个活动环节了。
以上的三堂课都出现了“教不完现象”,很多老师们也谈到“教不完现象”自己上课也或多或少有“教不完的现象”存在,比例不少于70%。教不完现象”直接影响教材的进度。课堂上完不成教学任务,实际上就是教学低效的反映。换句话说,对时间的把握从一定的角度上说就是对课堂效率的追求。所以在教学中,不少教师有一个困惑的问题:怎样解决“课堂中科学探究的深入与课堂有限时间的协调问题”。“教不完的现象”除了教材内容多这个客观因素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在此我想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二)、科学课堂低效教学的理性思考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要求我们的科学课堂要真正落实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既要学会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技能,又要培养科学的能力、科学情感与价值观,较好的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然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就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表现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教师课前准备的随意性。
教师课前准备充分与否,将直接导致课堂效率和教学的成功与否。一种情况是由于多数科学课教师均为科学兼职教师,有的学校虽然配备了专职教师,但课时安排过多,教师感到力不从心,时间和精力不够支配,就造成课前教材解读不深刻、学生把握不到位、目标定位不准确、活动材料准备不充分等,不可能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因此就不能保证每节课的质量。第二情况是没有与教材配套的材料,虽说我们可以发动学生自己准备,但教学过程中往往实际和理想相差太远。比如:六年级“轮轴的秘密”这一课要求探究“轴的粗细相同,轮越大越省力”的内容,不找到十几对轴粗细相同,轮大小不同的轮轴,学生的探究活动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甚至教师的演示的材料都没法找到。每个活动都要按要求去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三种情况是教师对教材理解不透彻,忽视了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忽视了材料在建构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课前没有精心准备,上到哪里是哪里,将最终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
2、课中探究活动的无序性。
探究的本质是思维,目前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活动,追求“量”忽视“质”,缺乏对活动内容“少而精”的提炼,一节课一半以上的时间给予学生操作、活动,没有深入开展探究,教师没有发挥自己在活动中的引导作用,把握不好活动的节奏和时间,而过多停留于表面上的热闹。在小组探究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场面热热闹闹,学生热火朝天,似乎人人都在主动参与,透过这种热闹的场面,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肤浅与浮躁,探究活动停在浅表层上。科学探究需要动手实验,但更需要冷静的分析与思考,没有了思考也就没有了研究。
3、小组合作探究的低效性。
小组合作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因此我们很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但是,目前我们大多只是关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而没有真正发挥好群体的智慧,没有起到合作学习的效果,表面看起来很热闹,却没有深度。往往是老师一宣布讨论,教室里“嗡”声一片,热闹非凡,学生总能以最快的速度组合成组。仔细一看,合作探究并不合作,要么,有的小组个别学生“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心甘情愿当听众;要么,你说我说,大家抢着说,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下去,这个“合作的小组”就会给那些企图回避学习或喜欢瞎起哄的后进生当作“避难所”。如果有实验操作的内容,还会出现你争我夺的现象,谁都想争到一个器材动动手,有时互相指责,真有点乱作一团的样子。到汇报时,教室里还是热闹非凡,安静不下来,并且常常听到是:“我觉得……”而不是:“我们觉得……”。一节课下来,老师累的上气不接下气,很可能没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还可能没有多大收获。
总之,教材中内容过多、教师如何正确处理好教材、在大班额下学生纪律的调控、教学时间的正确分配、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等一系列问题,都可能导致教师完不成相应的教学内容,造成课堂低效。那么老师们平时怎样处理这个问题的呢?请大家在此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三)、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正确处理教材
综观《科学》新教材,课本图文并茂,这样的教学设计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学习。但凝聚着众多专家智慧的新教材,在设计过程中往往比较理想化,同一教材不可能适合不同区域不同条件的广大学生和老师。因此《科学课(3—6年级)课程标准》也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很多科学教材的编写者也提出“教材只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依据和一些范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一观点。特别是当教材中的活动较多,如果教师把握不了探究的重点,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上到哪儿算哪儿,把一课时的课任意的安排成两个课时。试想一个学期有几节机动课的时间可以让你把剩下的另一课时补上? 当然,要把握“用教材教”的尺度。首先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真正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抓住教学重难点,找准活动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
(1)、合理取舍教材的活动内容,抓住重要的探究实验。
教科版教材每一课都安排了一系列有结构的活动,一个活动有一个活动的价值,而活动之间的结构又体现了新的价值。然而这只是编写者的初衷,并不是所有教材都体现了这一思想,特别是五六年级的教材。因此,对某些教材进行处理并不一定会破坏教材的结构,降低教学的价值。每一课教材所安排的内容都有主有次,如果每个活动都平均使用力量,势必造成教学时间严重不足,教学效果差。因此,一堂课上抓住一些重要的探究实验,做透这一部分。使学生在这一方面有较大的发展与收获。而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
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教材实际安排了4个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以下调整。删除第一个观察物体(砖块和木块)是沉还是浮的教学内容;教学从第二个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开始;重点研究“改变物体的大小、轻重,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的第三个教学活动中;第四个思考与讨论可结合在第三个活动中进行,这样将四个教学活动合并成二个教学活动,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去解决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有利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动手操作、提出问题、思考与讨论问题、直到最后的解决问题。
再如:《我们的小车》一课,教材从香港太平山上的缆车引入,让学生安装一个小缆车,研究拉力与小缆车的运动。从课标要求和单元主题看,研究拉力大小与小缆车的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安装小缆车是研究缆车运动的前提,从学生动手能力看,安装小缆车也是一个操作上的难点。太平山上的缆车是用电动卷扬机拉动的,它和我们研究的小缆车仅有表面的相似——都是用缆绳拉动的,本质上是不一样的,所以由太平山上的缆车引入十分牵强,倒不如省去这一环节,先出示小车、线、垫圈让学生想办法让小车自己动起来,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安装小车要注意的问题(线的长短要合适、垫圈要方便取挂等)。这样既可以解决操作难点,又可以省下大量的时间用于“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这一教学重点的探究学习。
2、合理调整教材的编排顺序,抓住探究的核心环节。
教科版科学教材到五六年级呈现“大单元”趋势,一个单元主题下往往有8到10个课题,而这些课题的编排又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逻辑体系,呈单线条展开,这样的教学不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学生的学习只能是被动的,没有自主。
如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本单元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不同形状与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的大小这一角度,探究常见的形状与结构,获得结构及其改进方面的知识,加深对力的理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8个课题:
1、抵抗弯曲
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3、拱形的力量
4、找拱形
5、做框架
6、建高塔
7、桥的形状和结构
8、用纸造一座“桥”
这8个课题按“薄型材料怎样抵抗弯曲——弧形结构——框架结构——结构科学在塔和桥上的应用”这样一条线索展开的。
仔细分析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8个课题是围绕“形状与承受力”、“结构与稳定性”这两个主题展开的,最后在“桥”上得到综合应用。从下图可以看出,这8个课题并不是单线条层层深入的关系。
形状与承受力 结构与稳定性 增加厚度
改变形状 框架结构 拱形 塔的研究 桥
那么,为什么要先研究材料厚度与承受力的关系?不能先研究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或者研究特殊形状——拱形与承受力的关系,甚至是框架结构呢?我想这都是可以的,关键是取决于学生对“形状与承受力”、“结构与稳定性”的前概念水平。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学习主题的机会,不必拘泥于教材的结构,而根据学生的想法来重新组合。首先,可以创设一个情景:出示两个小木块,然后在两个木块之间放一张纸,在纸上放金属垫圈,看看这张纸能承受多少个垫圈。接着提出问题:怎样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
拱形 两边拉紧(拉索桥)增加厚度 改变形状 增强抗弯曲能力
再根据学生的想法逐个深入展开研究。把原本线型安排的教材变成轮型排列,这样的教学既不会对原定的教学目标产生冲突,而且能够使我们的教学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能给学生更多自主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流畅,使学生的认知也更加趋于系统化和科学化。
(3)、合理设计教材的研究计划,恰当选用实验材料,要使探究有实效,让学生做好探究前的方案设计很必要。但是设计实验方案很化时间,材料的选择、方法的确定、变量的控制等等,在一节科学课中既要让学生自己设计好实验方案,又要学生亲自经历实验探究过程,还要引导学生作好实验分析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要照顾到个别现象面向全体学生。这就更需要教师要精心组织,合理选择好有结构的材料。使探究活动省时又有效。例如:《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教材研究计划中是用“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是否一定要用50毫升的水呢?有老师作了一次实验,100毫升的烧杯装50毫升冷水,每次加2克食盐,不断搅拌整整做了一节课,才溶解了16克食盐。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尽管是一个定量分析,对于小学生来说,只须知道一个粗略数据即可,不必强求太精确。
在一节竞赛课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把“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个问题转化为一个可以研究的问题。先给学生两个思考题“选择怎样的杯子?这一杯水应该取多少?”,再出示三个杯子“一个250毫升烧杯装150毫升水,另一个100毫升烧杯装50毫升水,还有一个20毫升杯取15毫升水”,问学生选哪一个更合理?让学生一边讨论一边选择材料,并说出理由。因为学生没有实践过,对这个问题的选择是很盲目的。有的学生认为杯子选得小一些,水少可以节约时间,节省用盐。有的学生认为杯子选得大一些,水多食盐溶解得快,但肯定浪费时间、浪费用盐。但一致认为水在杯中不能太满,也不能太少。
通过讨论后,实验分两人小组。“用20毫升的量杯取15毫升的水”,经过较短时间,学生大部分得到15毫升水中大约可以溶解5勺—6勺盐,正因为教学中对实验材料作了调整,学生在取得同样的学习效果下,才有充足的时间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分析,对于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课堂的不同结构,也决定着课的成败,所以教师为学生选择好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很重要。
二、合理调控课堂教学
1、设计有效的探究问题。
提出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开始,它具有导向作用和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出恰当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思考能找到答案,迅速发动学生思维,提高效率,节约时间;不能好高骛远,如果过广过难的问题超出了学生能力所能及的范围,使学生一头雾水,摸不着边际。相反太小太简单的问题又容易产生束缚,影响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并且没有探究的意义。
比如有关溶解的提问: 哪些物体在水里溶解?(范围过大),厨房里哪些物体在水里溶解?(范围缩小,但还是过大),实验桌上哪些物体在水里溶解?(范围进一步缩小),白糖、木屑、食盐、味精这些物体哪些在水里能溶解?(范围缩小到具体物体)有关蝙蝠的提问:蝙蝠是什么?(范围过大),蝙蝠是脊椎动物还是无脊椎动物?(问题指向明确),根据食性,蝙蝠属于什么动物?(问题指向明确),月球引力很小与月球上没有空气有什么联系?(太难了,不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案例
1、“ 控制物体发出声音”
师:刚才这个罐子发出了声音,咱们干脆就叫它发声罐吧。
师:哪个小组有办法让这个发生罐发出的声音变大?各小组讨论讨论。{学生嚷着“我来”“我来”},学生1:再加一个玻璃球,声音就大了。学生2:再多加一些零星的小东西。
学生3:我觉的东西加得越多,声音就越大。学生4:摇得再猛烈一些。
〖教师叫了一位又一位学生,期间,他也忘了这一方法是小组产生的还是学生个人的思维结果。〗
这个案例中教师将一个这么简单的问题抛给学生,要他们合作讨论一番再来交流。就没有多大意义。学生嚷着“我来”“我来”,设计的方法不就是个人的吗?〗
案例2:《比较水的多少》
课前准备: 盐水瓶(1号)、细高塑料瓶(2号)、不规则塑料瓶(3号),1号装了清水,2号装了蓝色水,3号装了红色水,3只瓶里的水位不一样高,2号瓶水位最高。
师:(出示三个瓶子)观察这三个瓶子里的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 颜色不同。
生2: 1号是清水,2号是蓝色水,3号是红色水。
生3: 1号瓶里的水透明,2号、3号瓶里的水不透明。
生4: 1号瓶里的水像清水,2号瓶里的水像蓝墨水,3号瓶里的水像红墨水。
(学生观察的目的不明确,教师显然有些着急。)
师: 不是问你们水的颜色,我是让你们观察一下,瓶里的水一样多吗?
生5: 不一样多。师: 哪瓶多哪瓶少?
生5: 看不出来。
生6: 1号瓶多,2号最少。
生7: 一号瓶和3号瓶应该差不多。
……
(学生七嘴八舌,争论不休,花了8分钟。)
问题分析:从这个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看出,问题提出——过分追求“与众不同”,远离了实效性,教师课前准备了三种不同颜色的水,本意是想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更快地让学生注意到这三个瓶子里的水不一样多。但是学生被观察材料——有颜色的水误导,当教师提出观察要求时:“观察这三个瓶子里的水,你们发现了什么?”以致学生总是围绕水的颜色来回答,以为是让他们说出三种水有什么不同,学生完全偏离了观察的意图。教师过分追求提出问题的“与众不同”,反而远离了问题提出的准确性。
另一位老师上《比较水的多少》一课的教学案例:
课前准备: 250毫升盐水瓶(1号)、细高塑料瓶(2号)各一只,2号瓶水位高于1号瓶水位。
师:(出示1号、2号两个瓶子)观察这两只瓶子,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 瓶子的形状、大小不一样。
生2: 里面装的水也不一样多。
师3: 哪只瓶里的水多?
生4: 2号多。
生5: 1号多。
师: 到底哪个瓶里的水多呢?我来统计一下。同意1号瓶水多的同学请举手(6人),同意2号瓶里水多的请举手(35人),同意一样多的同学请举手(9人)。
师: 你们能设计出不同的验证方法吗?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个组的方法多、方法好。
分析:在上面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选择的材料很有结构,尽管简单,但却能非常明显地、单一地反映出要研究的问题,教学活动的导向作用非常明确,很容易使学生明确研究的内容,并很快地引起了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⒉、探究活动过程中的有效调控(1)合理安排合作探究小组。
组织学生探究活动要有策略,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又好动年龄段,在科学课上不让或少让学生动手操作与实践这有悖于科学的宗旨,但太多的活动也会给班级纪律的调控带来一定的困难,这样既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耽误了教学的有效时间。所以科学探究中实验小组的安排也非常重要。
如《怎样加快溶解》就不适合做集中实验。假如为了能节省时间,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同时完成“搅拌”、“热水”、“切碎”三个实验与一个“用冷水、不搅拌、不切碎”的实验作比较,四人每人管理一个杯子,分工也明确。结果由于每个学生的操作差异太大,要求比较的内容太多,同学们不知该做什么,实验时都自己做自己的,实验汇报时更乱,教学就会失控。
其实《怎样加快溶解》更适合安排两人小组实验。材料容易准备,实验操作面广,人人动手,人人参与活动;便于近距离观察,看到的现象更清楚,便于描述;更便于管理,课堂秩序好;可以使教学环节安排得非常紧密,节省了很多时间。
(2)、控制材料的呈现
教师在为学生准备探究活动中所需的材料时,一定要考虑到材料的结构性和材料呈现的有序性。面对有结构的材料,学生会产生自主活动的冲动,产生科学问题,不需要教师的开场白;而面对无结构或结构松散的材料时,学生往往会陷入迷茫之中,或者产生杂乱无章的问题,就会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剥弱学生学习兴趣,有时还会造成纪律的失控。延误教学时间。案例“一杯水的观察”
那天,听“一杯水的观察”,一走进实验教室,桌上整齐的放着“5个圆形透明塑料杯、1个方形透明塑料水槽、5支筷子、一瓶浑水和一瓶清水”。因为事先知道是听“一杯水的观察”,所以对浑水和清水等学具没有觉得什么,但对“5支筷子”这个学具有点摸不着头脑。课开始了,学生动手研究水的性质了,只见学生把5支筷子扔在水里看它像船一样地漂。课上教师在一个劲地提醒学生“看看桌上准备的材料”,可学生还是一意孤行地玩水。课后问教师,这5支筷子干什么用?答是研究用筷子反映光在水中的折射现象。晕倒!这那是研究水的性质,这分明是研究光的性质呀。案例中的“五支筷子,教师准备的有点偏颇,这一材料对研究水的性质没有什么帮助,所以它的出现反而干扰了学生的探究,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这告诉我们,准备材料不能随意,要精心准备有结构的材料。案例“怎样加快溶解”
“怎样加快溶解”有三组实验,一组是将肥皂放在热水中,一组是用筷子搅拌切成小块的肥皂,一组是将小块肥皂碾碎,放在水中。因为有三组实验,而且是对比实验,所需材料很多。教师在上课前,把这些材料一股脑儿地提供给了学生,使学生探究无所适从。小组内6位学生你俩捣鼓这个,我们忙着那个,有的小组同一时间三组实验都在展开;也有的小组分为三个小小组,将6只杯子做了三个同样加热实验,使后面两个实验材料器材不够使用,嚷嚷着向教师要器材。
在这节课上,教师认为三组对比实验非常简单,只要给了学生相应的探究材料,让学生围绕着“怎样让物体在水中溶解的快”这一主题就可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了。以为学生亲历了溶解的探究过程,就能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自我理解,就是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其实,这样的自主探究活动,这样的瞎捣鼓,学生那来的知识建构,何来的能力提高。
再如:在《混合身边的物质》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提供给学生许多的实验的材料,小苏打、白醋、矿泉水、石灰水、柠蒙酸等,如把这些材料都放置在学生的实验桌上,当你要求学生将小苏打与白醋混合时,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将不按你的要求去做。如能将学生的实验材料分层、适时地呈现给学生,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对问题探究的一致性,又能有效地控制好教学秩序,使各个实验能得到顺利的开展。
(3)在某些环节舍得花时间。
舍得花时间和控制课堂时间并不矛盾。舍得花和省着花时间是互相联系的,省着花时间的地方多了,才能有更多的时间用在舍得花时间的地方。比如用在动手前思考、设计方案等环节。在公开课中,有的教师在一堂课上安排好几项活动,结果怕时间不够,每一项活动都是蜻蜓点水,刚宣布开始动手,立马就叫停,学生对关键问题不能形成完整认识,对科学的本质更不能准确把握。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前面谈到的教材的处理问题,如著名特级教师路培琦老师在《摆》一课中让学生花20分钟的时间做一个15次/10秒的摆,这是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也是思维有浅入深的过程,有必要舍得放时间。
(4)是组织好汇报和交流的环节。
很多时候,教师只是关注了合作探究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而没有真正发挥好群体的智慧,没有起到合作探究的效果。表面看起来很热闹,却没有深度。至于小组交流时,学生要么抢着发言,要么一言不发;或者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没有认真倾听,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以自我为中心,都急于表现自己。在大班额条件下,每个组都汇报是不现实的,抽取2-3个合作小组汇报、其余小组补充的方式。如果每个组都参与,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发现的成果在实验过程中直接贴(写、画)在黑板上。在汇报过程中注意了解其余学生的倾听、补充等情况。
6.学校有效管理策略的思考 篇六
一、活动的背景和意义
游戏伴随着幼儿的发展,幼儿在游戏中不断成长。老一辈教育家陈鹤琴明确指出,幼儿的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可见,幼儿时期的主要活动就是在游戏中学习。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以其自身的愉悦性、主动性、虚构性、有序性等特点,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是幼儿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幼儿早期就是游戏的时期。童年的游戏不仅带给幼儿快乐,而且是帮助幼儿按自己特有的方式去学习和促进各方面发展的有价值的活动。通过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的、认知的、社会性的和情绪情感的发展。通过游戏可以去影响幼儿的自我发展,解决发展中的冲突和矛盾,控制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发展他们的动作技能等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然而,近几年,许多受成龙成凤的高期望值制约,或受某些舆论的宣传影响,或因虚荣攀比之心作祟的家长们教育观念的错误,认为幼儿园应该像小学那样教孩子大量的知识。甚至一些小学老师也有类似的错误信息反馈,把上没上过学前班、掌握知识的多与少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这样一来,导致各个幼儿园的教育观念受到了影响,陷入了困境,教学模式不同程度地有了小学化和成人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幼儿园教育的客观规律,也加重了孩子们的心理负担。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这是建立在幼儿爱游戏、好嬉戏的天性需求和发展特点之上的。然而,要想实实在在地落实这句话,却不容易。为此,我园坚持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全区以园为本园本教研制度建设实施方案》为指导,以我园制定的《园本教研制度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为依据,继续坚持奉行科研兴园的教科研理念,从我园实际出发,引领教师们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将游戏与课程紧密融合,向目前存在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挑战,真正发挥游戏在幼儿教育上的独特的教育价值,充分有效地将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这一精神落到实处,将《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游戏化》作为我园上学期园本教研工作的主题内容,进行了为时半年的教研活动。
二、活动的意图与目的
为配合全区以园为本教研制度经验交流,扎实开展园本教研活动,进一步提升我园教师教学即教研的意识和教育教学水平,特开展此项活动。通过本次教研活动,计划具体达到以下几方面的教研目的:
1、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实现我园教学模式的变革,促进我园教师的迅速成长。
2、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游戏内容,总结有效的教学游戏化经验,提高我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品。
3、真正实现幼儿在玩中学和在学中玩的有机统一,促使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4、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区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精神,探索更加有效的园本教研模式。
三、活动的方式与流程
本次教研活动采用由教学研讨——教学实践——教学研讨、反思——教学再实践——教学再研讨、再反思——经验总结这样的研讨方式开展,基本过程如下:
(一)活动的部署和理论的准备
第一步:启动教研,总体部署。活动开始前我园召开园务会议,认真研究了这次活动的主题和具体部署,明确了教学游戏化的组织与程序,参加活动的人员范围与时间安排,评价的标准与要求,研讨活动的步骤及各步骤具体负责人。
第二步:培训先行,学习理论。活动启动后,由教研主任集中本次教研活动的全体教师,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教学游戏化的相关理论知识,如:教学游戏化的定义、教学游戏化的发展阶段、为什么要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学的基本活动、游戏在教学中的定位、游戏与幼儿园教学的关系、教学游戏化与游戏化教学的区别等等。(该理论资料略见附件一)
(二)活动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以平行班教师为研讨小组共同体,(即小、中、大班,),确定共同体组长,实施分组研讨。要求:各小组先完成各组执教教师的推荐,然后由执教教师设计活动教案的初稿。接着共同体针对初稿教案从不同角度研讨教研主题《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游戏化》,从而完成对初稿教案的共同修改,确定一稿教案。以小班组为例:推荐我来执教,我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小班健康活动《人体轱辘辘》。共同体组长带领小组成员经过共同研讨,分别从以下8各不同的视角来共同研讨《人体轱辘辘》的初稿教案:
1、执教教师从自评角度研讨;
2、共同体从活动内容的选择来研讨;
3、从活动各环节的设计和过渡来研讨;
4、从活动评价的角度来研讨;
5、从教师角色的转换来研讨;
6、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创设来研讨;
7、从教师在组织教学游戏活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来研讨。通过共同体成员从以上8个角度的共同研讨,确定了《人体轱辘辘》的一稿教案。(初稿教案详见附件二、一稿教案详见附件三)
第二步:由各小组推荐的执教教师执教一稿教案的活动设计,之后,在共同体组长的组织带领下,各小组成员就执教活动中的视角共同反思执教中的问题,总结有效的游戏化教学方法和策略。在此基础上,完成对一稿教案的修改,确定活动的二稿教案。仍以《人体轱辘辘》为例,经过研讨、反思,确定了《人体轱辘辘》的二稿教案。(二稿教案详见附件四)第三步:由各小组执教教师执教二稿教案的活动设计(以《人体轱辘辘》为例,参看活动实录光盘附件)。之后,在共同体组长的组织带领下,各小组成员就执教活动,继续从不同的视角进一步反思执教问题,总结出更加丰富有效的游戏化教学方法和策略。
第四步:各小组在集体反思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一稿教案和二稿教案,通过进一步深入的研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阶段性经验小结。(以小班组为例,详见附件五)
第五步:小、中、大三个平行小组分别围绕主题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游戏化做经验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成长与快乐,实现教师集体共同成长。第六步:教研主任对本次研讨活动进行小结。
四、活动的效果
(一)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教师们的教育观念转变了。在教学研讨活动中,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教学相长的教学游戏化精神,在教学研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游戏是幼儿园教学的最基本活动其寓教于乐的价值所在。
(二)随着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教师们的教学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我园的整体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改观。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紧随本次教研活动之后我园开展的全体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每一个教师都不约而同地运用游戏化教学模式开展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能力较以往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陈静老师的数学活动《学习9的组成》、吴晓梅老师的美术活动《数字变变变》,一改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我们看到了原来数学活动、美术活动也可以上得如此轻松、如此有趣味。活动始终都充满了游戏氛围,孩子学的是那么轻松,老师教的是那么快乐。
(三)随着我园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都切身地体会到,我们的孩子比以前更快乐了。他们不再惧怕、讨厌上集体教学活动,每次集体教学都特别期待、特别开心。在他们看来,每一次的集体教学活动就是老师带他们做游戏、开心玩耍,学与玩的有效统一,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地成长着。
(四)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教师们的教科研意识和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形成了一个凝聚力很强的教研团队、一个良好的教研氛围和一个扎实有效的教研模式。在教研活动中,执教教师通过试教,一次再次地修改教案,再试教再修改,力求达到最佳效果。每一次的修改都凝聚着同伴的心血和智慧。每一位教师都明白:自己的成就和进步,离不开同伴的指导和帮助。而我们形成的教学研讨——教学实践——教学研讨、反思——教学再实践——教学再研讨、再反思——经验总结这样的研讨方式非常扎实有效,在今年7月份的全区园本教研经验交流座谈会上得到了现场专家、同行们的一致好评,为我园赢得了很高的荣誉。
(五)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教师们在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具的准备、教学策略的运用等方面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教学游戏化经验,为以后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宝贵的支持。(以小班组为例,详见附件五)
(六)尽管教师们已经体会到、意识到了教学游戏化的作用和意义,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迷信游戏化。游戏化教学的大力推广使老师们对其盲目推崇,却没有真正内化。因而片面认为只要有一个游戏的情境,就是教学游戏化了,却不管它是否实用有效。事实证明,不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适合创设一个游戏情节。有时候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或朴实简洁、干脆利落也是一种教学魅力。花时间创设无效的游戏情节,不如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幼儿探索。对此,教师应真正理解教学游戏化的根本目的——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应根据活动特性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应从有效性出发,杜绝一切形式主义。
2、重教学形式,轻教学内涵。不少教师还是不可避免的过度关注形式,关注一些外在的东西。过多考虑形式是否新颖、是否花哨有趣,从而使我们忽略了一些更重要的东西――如幼儿的情感体验、文学艺术作品隐含的教育价值、与生活经验的联系等。比如在《调皮的太阳》这一活动中,教师追求的是形式的花哨、教学氛围的热闹,却没有对《调皮的太阳》这一首散文诗进行透彻的分析,无法抓住教材的真正内涵,导致整个活动热闹有余,体验、感受不足。因此,我们应掌握好游戏和教学之间的关系。关注教学游戏化中游戏情境与教学内容的融合。深入剖析教材,挖掘教学内涵,使游戏与教学相辅相成,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
3、重教师教,轻幼儿学。教学游戏化的实质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在思想上我们的教师已充分理解了以幼儿为主体。但在实际教学行为中,却仍表现出重教师教,轻幼儿学。我们会去精心设计游戏情节,却忽略了幼儿的心理特征、忽略了幼儿的发展需求;我们会充分考虑教学环节、教学策略,却忽视了这些都应以幼儿发展为出发点;我们会把活动预设好,却不给幼儿生成的空间。
因此,教学游戏化应从幼儿的特点出发,从幼儿的已知出发,从幼儿的学情出发。教师只有深入地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尊重他们在发展水平、学习方式、学习经验、学习特点等方面的年龄差异和个体差异,才能使教学游戏化落到实处,真正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总的来说,教学游戏化应该是将游戏的机制引入教学的结果,它不是游戏与教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游戏与学习的联结点上,将游戏与学习统一起来。
在探索有效的教学游戏化策略中,让我们以一个西方哲人的话来作为该活动的结束语吧:要求一个孩子在游戏之外的某种基础上进行工作,无异于一个蠢人在春天摇晃苹果树而向往得到几个苹果,他不仅得不到苹果,还会使苹果花纷纷落地,本来渴望在秋天得到的果子也就无望了。附: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游戏化教学研讨活动实录光盘一张——《人体轱辘辘》 附件一:(理论学习资料)
一、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定义
幼儿园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入各种游戏之中,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二、教学游戏化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辅助期。在这一阶段,教师将游戏作为组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以引起幼儿对认知对象的好奇心,或调解情绪,消除练习时的枯燥乏味之感。如教师出示一几何图形,对幼儿说我请来了一个图形宝宝与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接着要求幼儿说出图形的名称、特征,并找出周围环境中与该图形相似的物体。此时幼儿仍然处于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状态之中,游戏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仅仅是一种辅助作用。
第二阶段为组合期。在这一阶段,教育目标从仅是传授知识转向重视智力的发展,这一变化推动了游戏在教学中的介入,根据教学要求设计的游戏逐级成为教学环节之一,并与其他教学环节组合成一个更为充实的教学活动。如在中班的认识数字6的活动中,教师在讲解演示之后,组织幼儿进行送礼物的游戏,让每个幼儿依次手持一张数字卡片去送与该数字所表示的数量相同的礼物,以巩固幼儿对6以内数字的认识和数字所表示的实际意义的理解。此时游戏的作用是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和注意的持久性,但在此阶段游戏仍然受到教师的直接控制,游戏的目标、规则、时间、次数仍然由教师统一安排。
第三阶段为融合期。这一阶段游戏在教学中得到了较充分和恰当的运用,教师把教育的内容、要求融于一个成几个游戏之中。当游戏结束时,教学要求也随之达到。如中班的拾豆豆游戏,幼儿要爬过小山坡,钻过山洞,拾起5粒豆豆后迅速跑回来,这一游戏不仅帮助幼儿巩固了对数的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以及不怕困难的品质。
第四阶段为整合期。这一阶段教师将要传授的内容巧妙地渗透到游戏中,让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娱乐和学习的有机统一,使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健康成长。游戏作为教学过程,满足了幼儿的游戏需要,促进了幼儿的情感,态度以及与同伴友爱、合作等社会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这一阶段游戏化教学已发挥了对幼儿进行整体教育的功能。
三、为什么要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学的基本活动? 落实《纲要》精神,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四、游戏在教学中的定位 游戏在教学中是一个漂亮的包装,但不是教学的目的,仅仅是个手段。
五、游戏与幼儿园教学的关系
非并列关系,而是包含关系(或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途径而非唯一的途径。
六、教学游戏化和游戏化教学的区别
幼儿园教育如何实现教育和游戏的结合,也就是如何实现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向教育背景中的幼儿游戏的转化。现实中的这种结合和转化,主要就体现在游戏要教育化和教育要游戏化的认识上。
游戏的教学化——这是针对自然状态下的游戏放任状态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重上课轻游戏的现象,突出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实现游戏对教育的服务功能。具体便落实在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教学的游戏化——这是针对幼儿园教育日益趋向于小学化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使心理机能尚未完善的幼儿,不至于过早地承受正规教育所带来的强制性压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发展个性。具体就落实在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育活动,在教育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附件二:小班健康活动:人体轱辘辘(初稿)活动目标:
1、用侧身滚动的方法模拟某一滚动的物体,培养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2、体验物体滚动的感觉和滚动带来的快乐。活动准备:
适合滚动的场地、节奏鲜明轻快的音乐、粘有双面胶的各种果子、滚动的物体(各种易拉罐、瓶子)、小刺猬头饰若干。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大家一起来做操
师:孩子们,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大家一起来做操,活动活动身体吧!摆摆手呀摆摆手、摇摇头呀摇摇头、抖抖肩呀抖抖肩、扭扭腰呀扭扭腰、弯弯腿呀弯弯腿、转转脚呀转转脚,锻炼身体真正好!(教师带幼儿活动两遍)
二、探索物体滚动
1、教师出示一个易拉罐,启发提问幼儿。
师:易拉罐是怎么走路的?你能让它走路吗?(请个别幼儿尝试)。
2、教师出示一个瓶子,启发提问幼儿。
师:瓶子是怎么走路的?你能让它走路吗?(请个别幼儿尝试)。
3、全体幼儿自由探索易拉罐和瓶子的滚动,教师巡回进行指导。
师:这几个小朋友真能干,都让小易拉罐和瓶子宝宝走起路来了。老师这还有很多易拉罐和瓶子宝宝,我们都来试试,看能不能让它们也走起路来!
4、结束活动。
小易拉罐和瓶子宝宝们都累了,我们送它们回家休息吧!三、滚动身体
1、引导幼儿探索身体的滚动。
师:刚才我们让小易拉罐和瓶子宝宝们走路了,它们都能轱辘轱辘地滚来滚去,它们真能干!我们的身体宝宝也想像它们做做轱辘轱辘的游戏呢!你们能让你们的身体宝宝也能像易拉罐和瓶子宝宝那样,轱辘轱辘地滚来滚去吗?(请个别幼儿示范)
2、启发提问幼儿探索其它物体的滚动。
师:除了易拉罐和瓶子宝宝,还有什么会轱辘轱辘地滚呢?(请个别幼儿回答并示范滚动的方法)
3、全体幼儿自由探索其它物体的滚动,教师巡回指导。
师:你想让你的身体宝宝变成什么就变成什么,都去轱辘轱辘地滚一滚吧!(引导幼儿说:我变成了**轱辘轱辘滚,如,我变成了苹果轱辘轱辘滚)
4、结束活动。
师:孩子们,你们都滚累了,快到老师这来休息一下。
5、教师提问小结。
师:谁来告诉老师,刚才,你变成了什么在地上轱辘轱辘滚呢? 小结:哇!原来你们可以变成怎这么多东西轱辘轱辘滚呢,你们的身体可真灵活呀!
四、游戏:小刺猬背果子
1、师:有一天,小刺猬发现地上有一大片果子,它准备把果子运回家留着过冬吃。小刺猬是怎样运果子的呢?(引导幼儿知道小刺猬是通过滚动身体,用背上的刺把果子扎到身上运回家的)
2、师:果子太多了,小刺猬一个人运不完,我们也来学一学小刺猬,用身体去滚果子,帮它把果子运回家吧!(要求:不要用小手帮忙捡果子,只能用身体来滚果子。)
3、教师给每个幼儿戴一刺猬头饰,带幼儿一起去背果子。
4、师:哟,你们滚到的果子可真多呀,我们互相来数一数吧!
5、师:嗨哟,嗨哟,我们帮小刺猬把果子运回家喽!附件三:小班健康活动:人体轱辘辘(一稿)活动目标:
1、用侧身滚动的方法模拟某一滚动的物体,培养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2、体验圆圆的物体滚动的感觉和滚动带来的快乐。活动准备:
适合滚动的场地、节奏鲜明轻快的音乐、粘有双面胶的各种果子、滚动的物体(易拉罐)、小刺猬胸饰若干。活动班级:小一班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轱辘操》
孩子们,今天天气真好,来跟妈妈做做轱辘操,锻炼锻炼身体吧!(教师带领幼儿手臂弯曲,按儿歌节奏前后环绕,做手部轱辘操:轱辘轱
辘一,轱辘轱辘二,轱辘轱辘三,轱辘轱辘四,上上下下,前前后后,我和你来做游戏。)
二、尝试玩易拉罐,体验物体滚动的感觉。
1、孩子们,妈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样好玩的轱辘玩具。你们看,是什
么?(易拉罐)小易拉罐啊,看我们做轱辘操玩得真高兴,也想轱辘轱辘玩呢。可是它没手没脚,谁来帮帮它?
2、看小易拉罐轱辘轱辘滚地多开心呀,我们都来帮它们轱辘轱辘玩吧!
三、滚动身体
1、小易拉罐轱辘轱辘滚累了,我们来送它们回去休息一会吧!
2、除了小可乐罐,还有什么可以轱辘轱辘滚呀?(……)你来学……轱辘轱辘滚一滚!
3、哇!原来你们可以变成这么多的东西轱辘轱辘滚,你们的小身体可真灵活呀。现在,你们向变成什么就变成什么,都去滚一滚吧!
四、游戏:小刺猬背果子
1、有一天,小刺猬发现地上有一大片果子,它准备把果子运回家。小刺 猬是怎样运果子的呢?
2、我们也来学一学小刺猬吧,用身体去滚果子,小手不要帮忙哦。(幼儿手脚着地或手膝着地向前爬,看见果子就侧身翻滚使果子粘到背部。)
五、结束活动
你们滚到的果子可真多呀!嗨哟,嗨哟,我们来帮小刺猬把果子运回家!
附件四:小班健康活动:人体轱辘辘(二稿)活动目标:
1、用侧身滚动的方法模拟某一滚动的物体,培养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2、体验物体滚动的感觉和滚动带来的快乐。活动准备: 适合滚动的场地、节奏鲜明轻快的音乐、粘有双面胶的各种果子、滚动的物体(易拉罐)、小刺猬胸饰若干。活动班级:小二班 活动过程:
一、做轱辘操。(幼儿戴刺猬胸饰,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扮刺猬宝宝随刺猬妈妈入场。)师:孩子们,今天天气真好,来跟妈妈做做轱辘操,锻炼锻炼身体吧!
(轱辘轱辘一……轱辘轱辘四,上滚滚呀,下滚滚;前滚滚呀,后滚滚;左滚滚呀,右滚滚,我们一起来轱辘轱辘滚。活动两遍。)
二、探索物体滚动。
1、教师出示一个易拉罐,启发提问幼儿。
师:孩子们,妈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样好玩的轱辘玩具,你们看,是什么?!(易拉罐)小易拉罐看我们轱辘轱辘玩的真高兴,也想轱辘轱辘玩呢,可是它没手没脚,怎么才能轱辘滚起来呢,谁来帮帮他?(个别幼儿示范)
2、全体幼儿自由探索易拉罐的滚动,教师巡回进行指导。
师:这几个小朋友帮这些小易拉罐滚起来了,小易拉罐真高兴。看妈妈的
筐里还有许多小易拉罐,它们都想滚着玩一玩,那我们大家都来帮帮他们,和他们一起玩吧!(要求:不要滚太远,离妈妈太远了!)
3、结束活动。
师:小易拉罐滚累了,我们来送他们回家休息吧!
三、身体滚动
(一)1、引导幼儿探索身体的滚动。
师:宝宝们,刚才,小易拉罐滚的真高兴,你们想不想像他们也轱辘 轱辘滚着玩一玩呢?
2、全体幼儿自由探索模仿易拉罐的滚动,教师巡回指导。
师:好!现在,你们都变成小易拉罐在地上滚着玩一玩吧!(幼儿身 体滚动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3、结束活动。
师:孩子们,你们也滚累了,快到妈妈这来休息一下吧!
四、身体滚动
(二)1、启发提问幼儿想象其它物体的滚动。
师:刚才我们变成小易拉罐在地上滚,除了易拉罐,还有什么可以轱辘轱 辘滚呢?(幼儿发散想象表述)
2、启发提问幼儿探索其它物体的滚动。
师:哇,宝宝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可以轱辘轱辘滚的东西,有的说皮 球,有的说……。现在,妈妈想考考你们:
(1)如果你是个瓶子宝宝,你该怎样滚呢?谁来做给妈妈看一看,看他像 不像瓶子宝宝。
(2)那圆圆的苹果是怎样滚的?谁来给妈妈学一学。
3、全体幼儿自由探索其它物体的滚动,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你们想变成什么就变成什么,都去滚一滚吧!(要求:注 意安全,不要碰撞。幼儿滚动过程中,教师个别引导提问、个别指导。)
4、结束活动。
师:孩子们,你们都滚累了,快到妈妈这来休息一下。
五、游戏:小刺猬背果子
1、师:孩子们,你们的小身体可真灵活呀!今天玩累了,肚子也饿了,妈妈去给你们找点吃的吧!(教师作寻找状,发现远处有一片果园)
2、师:哇!那有一个大果园,地上掉了好多成熟的果子,妈妈想带你们
去把果子运回来。想一想,刺猬是怎样运果子的,是用手抓吗?(待幼儿正确回答)
3、师:对!我们要用刚才学到的滚动的本领,来像妈妈这样做(师示范),用我们的身体来滚动背果子。
4、师:来,我们出发吧!(教师带幼儿手脚着地爬过去,引导幼儿用身体去背果子,鼓励幼儿背多多的果子。)
六、结束活动。
师:孩子们,你么真能干,背了这么多果子。走,跟妈妈回家吃果子去喽!(自然结束。)附件五:小班游戏化教学教研活动小结
本学期的园本教研主题——如何实施教学游戏化在全体教研人员的悉心研讨、共同努力下,通过三轮研课、两轮做课及有关经验总结,已取得了一些有效的成果。
前车之辙以为后鉴,通过这一活动的反复做课、研讨与探索,教师们初步总结出了以下六点有效的游戏化教学经验,供各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学习。
(一)首先要说的是,通过此次教研活动,我们更深地体会到了游戏是幼儿园教学的最基本活动其寓教于乐的价值所在,相信大家也有同感,希望我们大家今后都能在教学设计中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多采用游戏化的教学策略,寓教于乐,教学相长,从而事半功倍地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当然,在设计游戏化的教学模式时,游戏辅助教学、游戏组合于教学、游戏融合在教学的始终这三种教学模式似乎第三种更能体现说明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但我们认为,这三种模式并不是厚此薄彼的关系,而是各得其所,相得益彰,这需要我们教学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与特点有选择地运用。如果我们将游戏作为组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有时可在活动的开始部分采用,有时可在结束部分采用,或者在复习所学内容时用;如果教师要把教育的内容融于一个或几个游戏中,让每一个游戏都能在教学中得到恰当、充分的运用,当游戏结束时,教学要求也随之达到,就采用游戏融合在教学的始终的教学模式比较有效。
(二)有效进行游戏化教学,教师教学前要注意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的游戏主要还是依据他们的现实生活,只要有相关丰富的生活经验,幼儿就会进入游戏的世界。如看到一个布娃娃,幼儿精神世界的爸爸妈妈等大人角色就激活了,特别是女孩就会产生佯装成人照顾孩子的愿望;再如,我在第一次执教的模仿多样物体滚动的第二次身体滚动环节,由于没有丰富幼儿有关物体滚动的生活经验,从而影响了他们动作的创造性和游戏的积极性,孩子们在游戏时表现的游戏内容较第一次模仿易拉罐滚动没有太多的区别,动作、方式还是比较单一。吸取第一次的经验,再次指教时我对赵老师班的幼儿进行了丰富相关生活经验的教学,效果就好的多。
(三)有效进行游戏化教学,教师要为幼儿游戏提供充分的玩具和材料,利用色彩鲜艳的实物或自制玩教具,真正使幼儿在教学中做游戏,在玩中学、学中玩。如赵阳老师的音乐欣赏课《熊跳舞》运用了可以活动四肢的木偶小熊,便于幼儿理解小熊的各种动态动作,避免了想象与教师秘方的单一空洞;还有《人体轱辘辘》中,数量充分的小刺猬胸饰,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的小果子,都为幼儿尽情地游戏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四)有效进行游戏化教学,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轻松的游戏氛围,让幼儿在宽松的气氛中进入角色,从而进入到教室的教学范畴中。轻松游戏氛围的创造可以是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玩教具,可以是设计一个生动、形象的游戏场景,可以是教师亲切的语言、自然的神态,也可以是教师和幼儿之间放松的身体等等,试想,那种使幼儿一定要小脚并并拢、小手放放好,坐得端端正正的要求能为幼儿提供轻松的氛围吗?
(五)有效进行游戏化教学,教师要学会如何去成为幼儿的朋友、游戏的伙伴。游戏中,教师既是妈妈,又作为幼儿的伙伴参与到游戏中,和孩子们一起滚来滚去,探索不同滚动的方法。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幼儿游戏的兴趣,为幼儿所喜爱、所信任和接纳;另一方面也调到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幼儿的求异思维,使幼儿在游戏中遇到了问题,不是直接去求助于老师,而是自己去想办法去处理、去解决;另外,教师作为幼儿游戏的伙伴,身临其境,易于发现问题,适时对游戏进行指导,以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六)有效进行游戏化教学,教师在活动中也要注意做好以下一些小的细节。
1、活动开始时,教师要善于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的大脑皮层处于受刺激、兴奋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自身的心理、语言、形体等各方面首先进入角色,将游离在角色之外的幼儿吸引进来,如教师不能生硬地开场:小朋友,我们今天来上……课,而应使用亲切、自然的开场白,例如:孩子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妈妈带你们去玩……等言语。我在开始《人体轱辘辘》活动之前,给孩子们每人戴了一个可爱的刺猬胸饰,我也戴了一个大大的刺猬头饰,就在孩子们还不知怎么回事时,我立刻先进入角色,用亲切愉悦的口头语言和热情洋溢的身体语言告诉幼儿:刺猬宝宝们,今天外面天气真好,妈妈带你们出去玩一玩吧!孩子们在我的感染下也很快进入了角色,状态非常好,对妈妈之后说的每一句话都很感兴趣。
2、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幼儿个体在游戏能力上表现出的差异,尊重并认可幼儿的发现,尽可能多的鼓励、肯定幼儿的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给幼儿做参考,耐心倾听幼儿的谈话,适时的以角色的身份引导幼儿参与游戏,以角色的身份、启发性的语言、又目的地指导幼儿掌握技能和知识。
7.学校有效管理策略的思考 篇七
一、法度治校, 做好德育工作
在“学校无闲人, 人人育人;学校无小事, 事事育人”的办学愿景下, 我们积极拓展德育内容, 努力创新德育机制, 被省教育工委授予“尊师爱生主题教育活动先进单位”。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营造爱生敬业、严谨善教氛围
结合学校实际, 积极开展“两培两争”活动, 通过制度规范、行为规范、榜样规范的力量, 春风化雨, 滋润感染, 提高师德修养, 构筑人格长城, 塑造出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的教师队伍。
2.注重学生养成教育, 加强家校联系
我们始终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 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 努力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成立了家长委员会, 关注弱势群体, 建立了家校网络沟通平台和校讯通平台。学校还积极争取政府资金, 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 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工作会, 关爱留守学生健康成长, 我校被共青团江西省委、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少工委授予“全省优秀少先队集体”称号。
3.搞好校务公开工作, 保障教职工知情权、参与权、 表达权和监督权
坚持依法治校, 逐步建立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教职工民主管理的领导体制。重大事项由校务会议集体研究, 部门实施, 并及时向全校师生公开, 如校建情况、收费政策、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等。
二、质量立校, 做好教学工作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我们坚持“一切为了教学, 一切围绕教学, 一切服务于教学”的宗旨。
1.立足常规教学, 抓好过程管理
我校出台了一系列教学常规检查和考核制度, 内容涉及教育教研的各个方面, 如集体备课、课题研究等, 鼓励教师积极参赛与教研教改, 注重过程管理与评估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2.积极推行新课改, 创建高效课堂活动
主要从六个方面入手:一是强化组织领导, 领导班子和教研组长要带头学习带头实践;二是深入学习, 创建高效课堂的理论、方法;三是典型引领, 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请进来走出去”;四是大规模启动, 全方位宣传, 打造“青蓝工程”;五是营造氛围, 学校组织人力物力借鉴其他学校高效课堂文化建设经验, 打造精品校园文化;六是做好后勤保障, 激发教师参与科研、课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以课题研究为抓手, 在教学实践中以老带新, “一课同研”, 有经验的教师先行, 为新教师提供现场模仿学习的范例,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安全护校, 做好综合治理工作
安全是学校的保障线。学校安全工作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否正常开展。我校作为“全市中小学平安校园示范学校”, 对安全工作长抓不懈, 警钟长鸣。
1.健全安全组织, 明确安全责任
学校成立了以各行政处室、班主任等共同参与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安全工作管理细则》, 时时有人管, 事事有人管, 处处有人管。不断完善人防、物防、技防水平, 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2.加强安全教育, 强化安全意识
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宣传活动, 利用班会、黑板报、广播、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组织学生进行地震逃生演练、午餐午休防踩踏等活动,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安全逃生和规避风险技能;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 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最大限度地避免发生安全责任事故。
四、特色润校, 做好文化工作
以文“化”人, 文化是学校的育人线。学校文化建设当是学校的魂兮所系。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创建了“一区、二墙、三廊、四室”的校园文化网络。
1.以人为本、统筹规划、有效实施学校文化建设
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 坚持先进的文化发展方向, 继承与创新发展思路, 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群策群力。“书香香人, 文化化人”“以特色活校, 用质量立校”成为全校上下的共识, 全校一体逐步构建具有思源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
2.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打造优美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 也是学校文化的载体。大到校园的整体布局规划, 小到一室、一梯乃至一厕的净化、香化, 都作为一种文化内涵的表象。学生在其间耳濡目染、日积月累, 最后形成观念、化为行为。
3.利用办学特色优势, 构建富有文化蕴含的校园生活
我校以礼仪文化和数字校园为特色, 努力创建高品位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 被吉安市群众艺术馆评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点”, 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从师生的到岗到位、仪表言行到日常工作、教研教改、课题研究, 各项工作井然有序、有声有色。例如, 家校网络平台的建立, 国旗护卫队等各类兴趣小组的成立;定期开展的诗歌朗诵会、合唱节、广播操比赛、运动会、新年晚会, 以及书法、绘画、摄影、手工艺品展览等活动, 都使学校文化建设呈现多样性、群体性、艺术性。
五、人文兴校, 做好后勤工作
学校的管理工作千头万绪, 总务工作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校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做好学校后勤工作是办好学校的物质保证。
1.健全制度并制订计划, 构建管理体系
后勤工作要有长远的工作目标, 必须做到“兵马未动而粮草先行”, 坚持从管理目标、管理体制、管理手段入手, 立足工作实际, 着重抓好规范化接待、标准化会务管理等方面的建章立制, 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后勤保障管理体系。
2.勤俭办学, 打造节约型学校
学校要坚持把勤俭节约贯穿于各项后勤工作始终。一是营造节约氛围。利用黑板报、网站、领导讲座、集中学习等形式大力宣传, 增强节约意识;二是强化节约责任。为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我校实行了花木绿化浇灌用水专人负责制度, 对节电、节水等节能情况, 坚持每周一小查, 每月一联查, 并及时通报情况, 进一步加大督导考核力度, 取得了良好效果。
8.学校有效管理策略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班级管理;有效策略
G760;G451
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老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生行为发展阶段性特点,适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和心理疏导,并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最终达到实现班级育人的目标而开展的专项组织工作。
一、常规管理方面,建立自身本体觉时间系统。
英国有一句谚语:“生活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作为特殊学生的班主任,大到学生生活观的形成,小到吃喝拉撒等日常行为习惯地培养,事无巨细都需班主任运筹帷幄,亲力亲为。但如果都由班主任事事以身躬亲,面面俱到,那班主任就真成了学生的保姆,既让自己陷于琐碎繁杂的事务中,又不利于学生的自我管理与成长。 在特殊学生常规管理方面,班主任要审时度势,以作息时间为纽带,帮助学生建立自身的本体觉时间系统,最终达到学生听从自身时间系统反应地督促,独立适应社会需求的目标。
特殊学生常规管理方面要建立自身本体觉时间系统需分三步走:第一步狠抓作息时间。面对特殊学生时间概念比较模糊的普遍情况,班主任身体力行最有价值,班主任是学生有样学样的最好模仿榜样。当班主任完全按照作息时间的要求有规律,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学生自然就领会“到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的宗旨。面对特殊学生班主任的榜样力量是无穷大的,在狠抓作息时间步骤里班主任就像是学生使用的教科书,一定是一板一眼,可视化,可量化的,只有这样时间才变成看得见的,摸得着的日常行为习惯,学生才有可能把时间概念内化与心,外化于行。
第二步严抓作息时间。当学生对作息时间有了量化的行为意识后,要紧锣密鼓地开展严抓作息时间步骤,这是特殊学生常规管理方面自身本体觉时间系统建立的关键步骤,主要是让学生形成预备提示模式,旨在当作息时间响起时身体可以迅速地做出正确动作行为。这时要求班主任有意识地提前2-3分钟提醒并督促学生下一个作息时间点对应的正确动作行为是什么,如:大课间铃声响起是11:10,那么11:08分左右老师提示:“第二节课下课,我们要做什么?”生:“我们要快速排队准备做课间操。”学生在反复强化过程中,辅之身体行为的动作机械记忆,学生自身的本体觉时间系统已慢慢地形成。
第三步是紧抓作息时间。这个最后的泛化步骤需要很长时间,需要班主任有打长久战的准备,中途决不能有任何认识上或是形式上的放松,一旦放松就会前功尽弃又回到最初的原点。我自从尝试学生自身本体觉时间系统探究已有三年半的时间,一直在摸索中前进,遇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好似在解一个无限循环小数题。直到近期班级学生的反应让我备受鼓舞,共计七名学生已有四名学生完全适应了我尝试的自身本体觉时间系统管理模式。如:当午休铃声响起前2分钟,班上就会有学生反应“老师,下课了,该吃饭了。”
特殊学生自身本体觉时间系统的建立与完善,最终让班主任脱离保姆的命运,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教师。特殊学生自身本体觉时间系统管理模式无疑是行之有效的策略之一。
二、教学组织方面,采取一帮一扶共助发展模式。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组织者,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年龄越小班主任的作用就越大,当施教对象是特殊学生时,班主任的作用就凸显的至关重要了。特教课堂应演变成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各种情境,采取一帮一扶共助发展的模式组织教学。
“一帮”是指学生两两结对子。班主任综合评估学生的心理、智力、能力发展水平有意为之,相对于普通学生而言特殊学生的对子呈现易结永固的特点。这种优劣组合充分发挥了优势互补的作用,使得学生的优点得到最大化地展现,同时也突显出学生存在的缺点。学生结对子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方面都是利大于弊,学生之间互相督促,无形中就成了班主任的助手,既可以巩固已学,又让班主任随时掌握学生动态的第一手资讯。
“一扶”是指师生结对子,这是攻坚克难的环节。班主任根据学生自身问题的难易与接受速度确定师生结对的先后、帮扶时间的长短。班主任帮扶计划的制定以维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区理论为指导,详细分析学情,认真探究问题症结,严谨审查帮扶计划。唯有如此,班主任才能扭转施教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费尽心力却成效甚微的局面,真正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另外,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互相督学形式,只需要关注发展趋势,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明确的指导,引导学生互相督促求进,在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喜好厌恶的良性发展趋势,逐渐学生自己就可以考量自身和队友的行为是否符合规则。在慢行、渐查、慢纠、渐改的过程中师生形成了一种浑然天成的默契,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谁的学生就像谁?”这一普遍教育现象。
如果当一名特殊教育学校的班主任想要成为一个班级组织的领导者,而不再是学生的一名后勤司务长,那么在教学组织方面,一帮一扶共助发展模式无疑是一张治班良方。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无论施教对象是谁?首先它是独立的个体——学生,然后才被分辨是普通学生,还是特殊学生。既然均属于教学管理体系,那么无论是普通学校班级管理,还是特殊学校班级管理都是有理论可研,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想,有策略可探的。
参考文献:
[1]尹峰.特殊教育学校班主任工作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教师发展·班主任之窗.2014;
[2] 任健华.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杂志,2012,12;
9.学校有效管理策略的思考 篇九
言,沟通可以起到协调、控制、交流、激励的作用,可以建立关系、表达情感、达成目标,有效的沟通还可以传情达意,让各方达成一个共识。本文主要针对企业有效管理沟通的作用及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企业;管理沟通;思考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越来越复杂,企业规模逐步增大,导致内部组织结构更加复杂,由于员工文化产生的冲突日益严重,而经济危机、信息全球化让企业越来越难以把握自身的发展,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要重视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
一、企业有效管理沟通的积极意义
1、有效管理沟通与四大基本职能息息相关
现代管理理论提出,管理的四大基本职能分别是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而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沟通,才能将管理的四种智能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完善的一条主线。计划职能帮助管理者提出企业目标,组织职能可以对企业所需的硬件设备和人员职能提出要求,领导职能主要对员工的工作动力进行激励,控制职能通过对企业计划执行过程进行矫正和调节,使企业走向不会偏离正规。有效沟通管理在其中穿插作用,使这四项基本职能顺利的衔接、协调、配合。
2、有效管理沟通是企业关系的桥梁 企业的管理少不了沟通,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都需要沟通作为媒介。企业需要了解客户的需求,以此来整合已有资源,开发更好的产品,提供完善的服务,创造更多财富,而这些需要通过管理沟通才能够顺利有效的进行。与此同时,沟通管理将物质与人力的资源管理进行整合统一,使二者间的联系有效且坚固。当决策意见相悖时,沟通将起到桥梁作用,将参与者的思想进行疏通,求同存异,寻找到最佳平衡点,和谐解决问题。
3、有效管理沟通能统一并明确企业的目标
通过有效沟通,管理者可以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传递给员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当积极听取雇员的工作报告和任务陈述,在整合筛选出有效积极的建议和意见后,对存在偏差的部分进行修正,使管理者和工作者对企业目标的了解达成共识,使双方站在同一阵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通过有效的管理沟通,领导者还可以及时对员工进行激励和推动,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自主性得到提高,使企业和个人一同进步发展,既能使组织发展顺利,又能保证员工的个人发展。
4、有效管理沟通可以提升企业精神与文化
企业精神和文化是在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独有的特性,能够将企业的根本要求与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结合,使员工具有自觉积极的工作行为。良好的企业精神和文化应当是员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激励,向着相同目标发展的,有效的管理沟通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二、我国企业内部管理沟通现状及改善对策
1、管理者缺乏沟通意识
国内企业的管理人员,大部分已经意识到了沟通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等级观念、面子等问题,往往很难放下身段与员工平等的交流,这使得企业的沟通管理很难形成完善的系统,沟通氛围不和谐。管理者应当从根本上了解到沟通的重要性,克服传统的等级思想,主动积极的与下属员工交流,以“同理心”来换位思考,逐渐营造乐于沟通、乐于分享的企业沟通氛围,企业也应当在制度、气氛等方面,予以支持和调控。作为管理人员,要不吝啬自己对员工的赞美,让员工感受到领导对自己的肯定与重视,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
2、企业缺少完善的沟通制度
当前大多数的企业都缺乏新颖完善的沟通制度。在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和企业与企业之间,沟通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沟通混乱,没有确定的沟通目标和沟通重心,与此同时,反馈制度的缺乏也使得沟通双方难以统一意见。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沟通系统,形成完备的反馈机制,提升员工和管理者的沟通能力,在精神与物质上鼓励企业间多沟通,在管理者和员工之间搭建和谐的交流关系,并及时反馈工作情况,对员工的负面情绪及时予以安抚。为此,要建立及时反馈机制。及时反馈能减少这种不好的猜想,建立领导和员工間的有力联系,更能防患于未然。不及时反馈情况,员工往往会向最坏处设想,这样会造成员工们的情绪波动,无法安心工作,影响士气。不及时反馈情况还很容易产生各种小道消息,我们知道很多小道消息都是员工们得不到事情的真实情况而产生的各种猜想,这些猜想往往是消极的,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3、沟通渠道存在缺陷
作为信息传送的载体,沟通渠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前企业的沟通渠道往往太过公式化,且下传渠道明显多于上传渠道,跨越部门的横向渠道也十分缺乏。而沟通制度依旧停留在会议、汇报等老旧形式上,不能满足企业与时俱进的要求。创建以人为本、因人而异的灵活的沟通渠道,不仅要注重纵向沟通,也要扩展横向的交流网,建立员工与上级高效畅通的沟通渠道,引用新兴的沟通方式,如利用QQ、微信等app进行企业内部的沟通,可以改善沟通渠道中存在的缺陷。作为企业管理者,还要注重创新自身的管理沟通观念,引入新型的管理模式,站在员工的角度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做到将心比心,高瞻远瞩,加强沟通的有效性,根据不同的沟通对象采取适宜的策略。
三、结语
沟通的目的是将信息有效传达给对方,良好有效的沟通管理有助于企业实现既定目标,发扬企业文化和精神。但总体来看,我国的企业管理沟通情况并不尽人意,还应该改善沟通体系中的不足,培养积极的沟通态度。
【参考文献】
10.学校精细化管理的思考 篇十
----加强学校精细化管理
淮北市委、市政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提出建设“精致淮北”的目标,其实质就是要建设一个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产业精良之淮北,建设一个人文荟萃、特色彰显的文化精深之淮北,建设一个山清水秀、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精美之淮北,建设一个干群齐心、用心做事的作风精细之淮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卫校又能做些什么呢?
以我之见,其中打造“精致淮北”的重要指导思想就是把工作做得更加“精细化”。而精细化管理强调将工作做细、做精,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管理理念,是可以复制、模仿、延续的管理技术。
在这里借用企业管理中的一句话: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简单的事情流程化,把流程化的事情数字化,把数字化的事情信息化。之所以借用,是觉得对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有着指导性功用,甚至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初期,我们可以完全将其迁移过来。在学校精细化管理中,它必须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有必要将常规管理进一步引向深入。是“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的教育思想在学校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它要求学校管理的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个教职员工都要到位并尽职,目的在于把大家平时认为的小事琐事做到尽善尽美。
一、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是实施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朱熹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也就是说,对任何事情要做到精密细致,好了还要求更好。当然,要想实现学校精细化管理,学校领导就必须首先牢固树立精细化管理观念,并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帮助广大教师提高认识,拒绝唱高调,喊口号,凑热闹的虚假表现,脚踏实地地从细微处入手,真抓实干。要坚决克服好大喜功,心情浮躁,1
急功近利,搞形式主义的不良现象,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搞好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后勤管理,务求精细,务求实效。其次还要落实管理责任,变一人操心为大家操心,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
学校是靠学校精神来维系与支撑的,然而这种隐形的力量却需要学校在每一个管理的步骤上都做到精心,进而让一种积极向上的意志成为学校教职员工的自觉行动。学校必须把这种无形的理念引申到管理的方方面面,渗透于管理的全过程之中,这样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才能有保证,有灵魂。要养成教师注重细节的行为习惯,只有当教师把本职工作做到位,尽了职,才能实现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的可喜局面。在学校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果”。因此,我们只要树立了精细化管理的先进观念,教师也认识到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学校就具备了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前提。
二、辩证地处理好“精细管理”与“人文管理”的关系,是实施学校精细化管理的保证。
不少人以为,精细化管理是以刚性化制度管理见长的,而人性化不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精细化管理也不能违背这个总体原则,因为过刚则脆,过柔则瘫,往往会出现事与愿违的后果。所以,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差异,又要看到统一,反对出现“唯精细”和“唯人文”的极端主义倾向。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要把教职员工放在主体地位去考虑,把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当成核心内容,关注师生的自身发展。教育教学活动有着其内存的规律,个性化也是一个必然的规律之一,要适度主张教师个人特点的发挥,注重教师个性的张扬,还要学会给他们搭建展示个性的平台,以期在思想的碰撞中进行交融,自觉淘汰那些 2
不合时宜的怪异举动,达成统一的认识,共同进步与提高。因为我觉得集思广益才能最终形成合力。
三、制订精细化的管理方案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起点。
学校精细化管理的起点是必须事先制订好精细的管理方案,必须从小事着眼,从细微处入手,把管理方案做实做精做细,让学校管理照章行事,规范有序。在现代管理中,实行目标管理已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因而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也必须制订全方位的精细化管理目标。校长应该有效地阐明自己的办学理念,把自己的办学远景与领导班子成员进行沟通与交流,很快地在领导集团中达成共识,并据此再次建构各部门的具体目标,明确管理的方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至于出现埋头苦干,却如苍蝇一般满墙乱撞,整个工作缺乏计划性和阶段性,缺少必要的统筹安排,只疲于应付上级检查的可悲局面。相应地,在各处室的协调领导下,班级,教研组,教师制订出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学期计划,才能做到人人操心学校事务,人人关心教育大局的可喜局面。另一方面,学校要细化部门和年级的职能,强化年级的责权利。部门主要负责全校性相关工作,负责督查、协调、服务,年级要对师生的常规管理负责,要具体到对教师的师德师能全方位考核,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检查等。部门和年级各司其职,不缺位,不越位,达成“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管”的管理目标。
四、完善可监控的精细化管理过程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关键。对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控,是精细化管理的保证。如果缺少了对管理过程的有效监控,那精细化管理就回到了粗放型管理的老路,精细化管理必须有监控,在监控中反思,在监控中修正,从而实现在监控中的提高。
尤其是在学校精细化管理过程中,面对有鲜明个性、各有特点的广大师生,一定要有效的监控其成长过程,及时沟通与修正,让其少 3
走弯路,顺利成长。在我看来,除了我们常说的制度建设而外,更为主要的是操作好学校管理过程中的执行力,因为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人去很好地执行,其作用和效果也根本得不到预期。为此,我们加强学校人教科和督导办的督察和监控工作。这其中,最为有效的办法怕要算考核与检查了。学校工作涉及的面广,事情较多,为了做好各项工作,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必须制订具体细致、科学全面、操作性强的考核方案,特别要重视抓好量化考核,并将“定量”与“定性”考核结合起来,在考核中要体现多元性与发展性的导向,确保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进而形成一种利益导向下的良性机制。当然,这种所谓的考核,在经常性的检查中,可以解决各类人员上岗到位等“出工”的问题,但要解决“出力”的问题,还必须严肃各类人员在工作中的表现,而根据履行职责的优劣进行适当的奖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
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境界,它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高不可攀,它就存在于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当“精细化”成为每一个淮北卫校教职员工内在的一种品行时,它将不只是一种管理体制,也不仅是一种思想方法,它必将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真正实现“精致淮北、魅力卫校”的口号。
【学校有效管理策略的思考】推荐阅读:
课堂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08-03
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09-07
幼儿有效学习的引导策略10-24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06-30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论文08-25
对高职物理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08-29
有效语文课堂的一些思考论文10-16
关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论文08-22
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欣赏的策略研究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