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本科期末考试题型

2024-07-11

《西方经济学》本科期末考试题型(精选9篇)

1.《西方经济学》本科期末考试题型 篇一

11本科新世纪大学英语第二册期末考试题型和范围

听力20分来自课外

Section AShort Conversations7个7分Section BPassage Listeniing2篇7分 Section CSpot Dictation12个单词6分

阅读40分20题选择题4篇

来自综合教程U1~7 及Test 1 & 2(2篇);课外(2篇)

词汇15分15题选择题来自本学期1-7单元课后练习(以中段考后所教单元为主)

完型10分10题选择题

来自本学期1-7单元课文(口试指定段落)

写作15分

2.《西方经济学》本科期末考试题型 篇二

一、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 GDP ——名词解释

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其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DP是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 B.GDP 统计注意事项:

第一,GDP 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第二,GDP 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第三、GDP 衡量的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包括过去生产的,当前重复交易的产品。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是指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第四、GDP 是流量而非存量。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存量是指某一特定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存量是流量的积累;流量则是存量的改变量。GDP 度量的是一定时期内的产出价值量,所以是一个流量指标。第五、GDP 按国土原则(常住生产单位)计算,是一个地域概念。

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本国国民,都计入本国的GDP。

第六、GDP 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二.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1.支出法——又称最终产品法

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C+I+G+X-M 其中:【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X-M】净出口 X=出口 M=进口

2.收入法——把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 收入代表供给,收入法也就是供给法,又称要素支付法

收入法计算公式 GDP=工资+利息+租金+税前利润+折旧+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 三.其他宏观经济指标

1.国内生产净值:NDP公式: NDP=GDP-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不是新创造价值,是以前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价值转移。NDP反映一定时期生产活动的最终净成果。折旧占GDP的比例一般相对稳定,用GDP,还是NDP,表示经济总量变动,没有本质差别。国内外,一般都更习惯采用GDP。

2.国民收入:NI 广义:泛指GDP、NDP等经济总量。或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核算”。

狭义:指一国一年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的总和。公式 :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

国民收入要加上折旧、间接税等才形成GDP。政府给予企业的补贴,虽然不记入产品价格,但是成为企业收入,然后成为要素收入。

3.个人收入:PI 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

PI=NI-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公司未分配利润

+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和支付利息等)。

4.个人可支配收入: DPI DPI: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

个人收入DPI用来消费C和储蓄S。从长期看: DPI=GDP-Z-T 以Z代表折旧基金收入,以T代表政府税收收入。DPI = PI-个人所得税-非税社会支出 5.综合 GDP -固定资产折旧=NDP P374页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会计算均衡收入)

一,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经济社会收入正好等于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均衡,不再变动。总产出=总需求,厂商生产稳定 :产出>需求,厂商非意愿存货增加,减少生产:产出<需求,厂商库存减少,增加生产 公式:y = c + i = E

如果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计划储蓄,是一个前提条件。是宏观经济战略要考虑的前提条件。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消费函数: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诸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广义上的概念).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消费品价格、消费者偏好、消费者预期、消费信贷、利率水平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个人收入。a.凯恩斯消费函数

凯恩斯消费函数: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消费和收入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凯恩斯消费函数。凯恩斯消费函数又被直接称之为消费倾向。公式:简单线性消费函数:c=a+βy(1>β>0)a-常数,消费倾向:消费与收入的比率。平均消费倾向 APC :平均每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比例。APC<1,消费总量<收入总量(产生储蓄);

=1,把全部收入都用于消费(储蓄为零);

>1,消费总量大于收入总量(负债消费,即产生负储蓄)。

c.边际消费倾向 MPC = dc/dy MPC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不论MPC是常数还是变数,总是一个小于1的正数。有: 1 > MPC > 0 边际消费倾向 定义——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引起的消费变化。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函数为非线性状态)

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随着收入增加,消费占收入的绝对比例也呈递减状态,APC也有递减趋势。APC > MPC 线性中,APC > MPC APC=c/y= a + β y /y= a/y+ β 随收入增加 APC 趋于 MPC 储蓄函数: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广义上的概念)

影响储蓄的因素很多,如收入、分配状况、消费习惯、社会保障体系、利率水平等,最重要的是收入水平。

a.凯恩斯储蓄函数:储蓄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这种关系称之为凯恩斯储蓄函数。又被直接称之为储蓄倾向。

储蓄函数公式 s-储蓄,y-收入: s = s(y)(满足ds / dy > 0)线形储蓄函数 s=-a +(1-β)y b.储蓄倾向 储蓄倾向:储蓄与收入的比率。

平均储蓄倾向:储蓄总量与收入总量的比率, APS。——储蓄与收入之比=储蓄/收入 APS = s / y 边际储蓄倾向:MPS ——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带来的储蓄的变化。公式: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 MPS=Δs/Δy 边际储蓄倾向MPS 当Δs与Δy趋于无穷小时,MPS = ds/dy 储蓄函数为线性时,MPS为常数(1- β)。非线性时,MPS有随收入递增趋势。MPS和APS都递增,但是MPS>APS。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简单看一下)知道有什么什么意思。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 1.消费函数决定的均衡收入

假设i固定,为自发计划投资。联立y=c+i,c=a+βy.,得均衡收入y=(a+i)/(1-β)知道消费和投资,就可求得均衡国民收入

2、储蓄函数决定均衡收入

储蓄函数:s=y–c=-a+(1-β)y 储蓄函数决定均衡收入,知道储蓄函数和投资,也可求得均衡国民收入 几个重要乘数

A.投资乘数、.投资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1/(1–β);政府购买乘数(三部门的):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B.三部门中的税收乘数,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例。公式——K=–β/(1–β)C.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公式——K= β/(1–β);D.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以相等数量增加和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此时,政府预算是平衡的。此时:政府平衡预算乘数 kb=1。

三部门的收入决定及其乘数

三部门经济:两部门+政府部门,考虑进税收和政府支出 税收、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都是财政政策工具。

2.三部门经济 均衡收入公式:y=(α+i+g–βT)/(1–β)六..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1.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 公式:y=1/1–β+γ(a+ i+g-βt+βtr+x-m0)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对外贸易乘数:是指出口变动 1 单位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量。K=1/1–β+γ 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计算题 简答题)

一.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资本品使用期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资本品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的贴现率。

二.IS曲线 1.IS曲线及其推导 IS曲线就是说明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二部门经济中的均衡条件是总供给=总需求, i = s s=y-c,所以y = c + i , 而c = a + by.求解得均衡国民收入:y = a+i/1-b i= e-dr 2.IS曲线及其斜率

斜率的含义: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斜率越大,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迟钝。反之,越敏感。IS斜率:取决于投资函数和储蓄函数的斜率

IS 曲线的斜率 d 是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如果d 值较大,即投资对于利率变化比较敏感,则IS 曲线的斜率就较小,IS 曲线越平缓。

β 是边际消费倾向,如果β 较大,则IS 曲线的斜率就较小,则 IS 曲线也较平缓。

在三部门条件下,IS 曲线的斜率还与税率有一定关系,此时IS曲线的斜率公式:1-β(1-t)/d 当 d 和β 一定时,税率 t越小,IS 曲线的斜率越小,IS 曲线就越平缓;税率 t 越大,IS 曲线的斜率越大,IS 曲线越陡峭。4..IS曲线的经济含义

(1)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宏观均衡,即i=s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3)均衡的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化。利率提高,总产出趋于减少;利率降低,总产出趋于增加。(2)处于IS曲线上的任何点位都表示i=s,偏离IS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没有实现均衡。

(4)如果某一点位处于IS曲线右边,表示i<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高,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小于储蓄规模。如果某一点位处于IS曲线的左边,表示i>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低,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大于储蓄规模。5..IS曲线的移动

利率不变,外生变量冲击导致总产出增加,IS水平右移 利率不变,外生变量冲击导致总产出减少,IS水平左移 如增加总需求的膨胀性财政政策:

增加政府购买性支出。减税,增加居民支出。减少总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政策:

增税,增加企业负担则减少投资,增加居民负担,使消费减少。减少政府支出。

6.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和税收如何使IS曲线移动:

1.当政府支出(g)增加或减少△ g时,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量为: △y=1/1-β(政府购买乘数)x △ g,即IS曲线右移或左移1/1-β x △ g;2.当税收(t)增加或减少 △ t时,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量为 △y= β/ 1-β(税收乘数)x △ t ,即IS曲线左移或右移β/ 1-βx △ t.7.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给与需求

储蓄不是决定于利率,而是决定于收入。利率不是由储蓄和投资决定的,而是由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共同决定的。货币供给是一个外生变量,一般由国家控制的。货币需求是内生变量,需要着重进行研究。利率的决定

1..流动性偏好与货币需求动机

流动性偏好: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

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由于货币是流动性和灵活性最大的资产,随时可作交易之用、预防不测之需和投机。2.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1)交易动机:消费和生产等交易所需货币。取决于收入。(2)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为应付突发事件、意外支出而持有的货币。个人取决于对风险的看法,整个社会则与收入成正比。(3)投机动机:为了抓住有利时机买卖证券而持有货币的动机。是为了准备购买证券而持有的货币。人们预计债券价格将下跌(利率上升)而需要把货币保留在手中的情况,就是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向变动的关系。3.流动偏好陷阱(凯恩斯陷阱)

当利率极低时,人们手中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要留在手里,不会去购买证券。此时,流动性偏好趋向于无穷大。当处于流动偏好陷阱时,银行无论增加多少货币供给,也不会使利率下降。

流动偏好陷阱: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可能再降低,或者证券价格不再上升,而会跌落,因而将所有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以免证券价格下跌遭受损失。

凯恩斯陷阱 结论:1.收入的变动对货币需求曲线的影响表现为:当国民收入增加时,货币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2.货币需求量与利率的反向变动关系是通过每一条需求曲线都是向右下方倾斜来表示的..LM曲线的推导—— 定义:LM 曲线是指货币市场达到均衡状态时,利率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对应关系 1..LM曲线的经济含义

(1)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 L=m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3)LM曲线上的任何点都表示 L= m,即货币市场实现了宏观均衡。反之,偏离LM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 L≠m,即货币市场没有实现均衡。

(2)货币市场上,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存在正向关系。总产出增加时利率提高,总产出减少时利率降低。

(4)LM 右边,表示 L>m,利率过低,导致货币需求>货币供应。LM左边,表示 L<m,利率过高,导致货币需求<货币供应。

2.LM 曲线的斜率

h 是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如果h 值较大,即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比较敏感,则LM 曲线的斜率就较小,LM 曲线就越平缓。

k 是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如果k值较大,即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化比较敏感,则LM 曲线的斜率就较大,LM 曲线就越陡峭。LM 曲线斜率: k/h 经济意义: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斜率越小,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敏感;

反之,斜率越大,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迟钝。3..LM曲线的移动

LM曲线移动是由于实际货币量m变动;m=M/P,因此造成LM曲线移动的因素有两个: y r% LM曲线的水平移动 右移 左移

一、名义货币供给量M变动,价格水平P不变: M增加,则m增加,LM右下方移;反之左上方移。

二、价格水平P变动,名义货币供给量M不变: P上升,则m减少,LM左上方移;反之右下方移。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概念 简答 计算)

财政政策 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 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P440表15-1 财政政策效果

一.经济萧条时的感性认识(膨胀性财政政策)

(1)减税,给个人和企业留下更多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需求、增加生产和就业。但会增加货币需求,导致利率上升,影响到私人投资。

(2)改变所得税结构。使高收入者增加税负,低收入者减少负担。可以刺激社会总需求。

(3)扩大政府购买,多搞公共建设,扩大产品需求,增加消费,刺激总需求。也会导致货币需求增加。(4)给私人企业以津贴,如通过减税和加速折旧等方法,直接刺激私人投资,增加就业与生产。财政政策效果:变动政府收支,使IS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财政政策乘数:货币供给量不变,政府收支变化导致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

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曲线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财政政策的效果大小与支出乘数有关(与税收乘数也有关); 财政政策效果还与IS和LM的斜率有关。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收入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表示的名义收入作出反应。货币政策效果

货币政策,如果能够使得利率变化较多,并且利率变化导致的投资较大变化时,货币政策效果就强。

二.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水平IS和垂直LM相交,是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货币政策十分有效,财政政策无效。古典主义极端下的货币政策十分有效 古典主义认为,货币需求仅仅与产出水平有关,与利率没有关系,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几乎为0,LM垂直。

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P447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P448表15-2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概念 简答)经济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四大目标的内在矛盾:1.充分就业不利于物价稳定。2.充分就业有利于经济增长,却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居民有钱后购买外国商品,会形成逆差压力。3.经济增长不利于物价稳定。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它在广泛的意义上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通常用失业率来衡量充分就业与否。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劳动力)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是失业者。

失业的种类1.一般分类: 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没有适当技术或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因而也可看做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2.凯恩斯分类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非自愿失业:是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凯恩斯将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三种。

3.失业的经济损失对个人来说,一、自愿失业减少收入但却给他带来闲暇的享受;

二、非自愿失业会使得他的收入减少,从而生活水平下降。精神上带来莫大的痛苦。对社会来说,一是损失了本应有的产出量;二是失业会增加社会福利支出,造成财政困难;三是失业率过高也会影响社会安定,带来其他社会问题。二.奥肯定律该定律说明了实际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稳定关系。这一定律表明:实际GDP每增加 2%,则失业率大约下降1% ;反之,实际GDP每减少2%,则失业率约上升1%。价格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个目标。

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已无法完全消除,把存在一般轻微通货膨胀视为基本正常的经济现象。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三个目标。如何维持较高的增长率以实现充分就业,是各国宏观经济政策追求的目标。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衡量。

平衡国际收支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就必然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及经济增长。总之,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时应整体考虑及安排。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保持在社会能够接受的范围内;经济要适度增长;国际收支则既无逆差也无顺差。

财政政策的一般定义是: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国家财政由政府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构成。政府支出:政府购买 转移支付:政府收入:税收

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自动调节指西方财政制度本身有自动抑制经济波动的作用,即自动稳定器;主动调节指政府有意识地实行所谓反周期的相机抉择的积极财政政策。

B.自动稳定器 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行动。自动稳定器是调节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适用于轻微经济波动。

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三项制度得以发挥

一是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衰退时,产出下降,个人收入下降,税率不变,税收会自动减少,可支配收入会自动少减 少一些,使得消费和需求下降的少些。累进所得税,衰退使得收入自动进入较低 税档次,税收下降幅度超过收入下降幅度。反之,如此。

二是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主要指政府转移支付经济衰退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条件的人数增多,社会转移支付增加,抑制可支配收入下降,抑制需求下降。经济繁荣时,失业人数减少,失业救济等福利开支减少,从而抑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增长。

三是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经济萧条时,国民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要维持农产品价格,就必须按支持价收购农产品,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上升,农产品价格上升,政府要抑制农产品价格上升幅度,减少对农产品的收购并抛售农产品,抑制农民收入的增长,减少总需求量的增加。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由于政府支出中转移支付和税收乘数的效果比政府购买和投资支出所产生的效果要小,即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毕竟有限。因此,西方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这就是斟酌使用的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当总需求水平过低,产生衰退和失业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等多手段刺激需求。

紧缩性财政政策:当总需求水平过高,产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提高税率、减少开支等手段抑制总需求。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具体应用:逆经济风向而行

扩张性财政政策:萧条时,总需求<总供给,存在失业。政府采取增加支出、减税、降低税率等措施,来刺激需求的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繁荣时,总需求>总供给,存在通货膨胀。政府采取减少开支、增税等措施,以刺激供给、抑制需求的政策。八 货币政策

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活期存款,是指不用事先通知就可随时提取的银行存款。存款准备金,是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资金。存款准备金率:准备金在存款中占的比率。法定准备金:由政府(中央银行)规定,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是法定准备金。一部分是银行库存现金,另一部分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帐户上。货造乘数:公式;M/H=rc+1/rc+rd+re=(Cu/D+1)/Cu/D+Rd/d+Re/D 其中:re 代表 超额准备金率,rc代表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rd代表法定准备金率.。Cu表示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Rd表示法定准备金,Re表示超额准备金,H表示基础货币。十.货币政策三大基本工具

再贴现率政策: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再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整货币的供应量。往往做为补充手段和公开市场业务政策结合运用。缺点:

一、满足商业银行临时准备金不足,是一种紧急求援手段,平时少利用;

二、是一个被动政策,中央银行只能等待商业银行向其借款,而不能主动要求。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优点:

一、操作灵活:便于为中央银行及时用来改变货币供给的变动方向和时间和规模;

二、政策反应快速,没有政策时滞,且能迅速纠正某些错误决策;

三、政策温和,没有法定准备率政策那么凶猛。

法定准备率:降低法定准备率,实际上等于增加了银行准备金,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就等于减少了银行准备金。变动法定准备率是中央银行调整货币供给最简单的办法。但不轻易使用。

缺点:一存在政策时滞;

二、政策作用十分猛烈,会导致所有银行的信用扩张和收缩。上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需要配合使用。

此外还有其他,如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第十七章 AD-AS模型 重点看 第一节 第七节 一.实际货币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得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固定货币价值衡量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的相对贫穷,消费水平相应减少的现象。*

第十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简答)重点 第四五六七节 通货膨胀的描述

A.通货膨胀的定义: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指一般价格水平持续的普遍的上涨。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称该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B.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不是指一种或几种商品的物价上升;不是指物价水平一时的上升。指全面、持续的上涨。通货膨胀的分类 按价格上升的速度分:

A.温和通货膨胀,年物价上升水平10%以内。

B.严重通货膨胀,10%-100%;奔腾式的通货膨胀。C.恶性通货膨胀,100%以上,超级通货膨胀。2.按人们的预期成度分:

A.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价格上升速度超乎意料。B.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物价有规律的变动。3.按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

A.平衡型通货膨胀:每种商品的价格都同比例上升 B.非平衡型通货膨胀:各种商品价格上升比例不完全相同。 通货膨胀的原因 P512 一.货币供给的过度二.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胀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超额需求、即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结构性通货膨胀:指经济结构不平衡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通货膨胀的持续 通货膨胀螺旋:大多数人预期到通货膨胀,这种预期会变成现实,使通货膨胀产生一种惯性,具有不断持续下去的趋势。这种情况被称为通货膨胀螺旋。如通货膨胀时期,个人要求工资提高,以保证实际工资不降低;银行贷款要求提高名义利率,以获得一定的实际收益率。只要通货膨胀一发生,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就同时发挥作用。

六.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不利于依靠固定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如领取救济金、退休金、依靠转移支付和福利支出的人最显著。

依靠工资生活的长期被雇佣者,工资变化缓慢。牺牲债权人的利益,债务人获利。发行公债的国家,获利丰厚。对于储蓄者不利。各种形式的储蓄、存款的实际价值下降。有闲置现金的人损失最大。

依靠变动收入的人受益,如企业主。其货币收入与通货膨胀同步增长,甚至要早于通货膨胀。二.产出效应有3种情况

A.有利论: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可缺少。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使产出增加。存在闲置资源、通货膨胀未被预期且较温和的情况下:促进了产出增加。物价上涨扩大了厂商的利润空间,促进投资扩大再生产,减少失业。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起失业,产出下降。不存在闲置资源。

超级通货膨胀,产出减少,经济趋于崩溃。当人们对于信用货币失去信心时,货币的交易和储藏等作用丧失,等价交换难以实行,投机盛行。

B.有害论:通货膨胀政策是饮鸩止渴。七.菲利普斯曲线

A.定义: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工资上涨率)成反向关系的曲线。工资上涨意味着物价水平上涨:通货膨胀总是可以通过忍受较高的失业率加以解决。失业率可通过承受较高通货膨胀率得到降低。

B.菲利普斯曲线方程 π=-ε(u-u*)π=通货膨胀率,ε=价格对于失业率的反应程度;u=失业率;u*=自然失业率

C.经济意义:失业率>自然失业率,价格水平下降。失业率<自然失业率,价格水平上升。

升降幅度,取决于ε。D.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即:通货膨胀率的增加可以换取一定的失业率的减少;反之亦然。

计算题

例题

1.假设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投资i=50,政府购买性支出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税收t=250(单位均为10亿美元)。(1)求均衡收入。(2)试求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3)假定该社会达到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国民收入为1200,试问:1)增加政府购买;2)减少税收;3)以同一数额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以便预算平衡)实现充分就业,各需多少数额? 解:(1)方程组:c=100+0.8yd

yd=y-t+tr

y=c+i+g 可解得y=100+0.8(y-t+tr)+i+g=100+0.8(y-250+62.5)+50+200=1000 则均衡收入水平为1000亿美元。

(2)我们可直接根据三部门经济中有关乘法的公式,得到: 投资乘数Ki=1/(1-β)=1/(1-0.8)=5;政府购买乘数Kg=5; 税收乘数Kt=-β/(1-β)=-0.8/(1-0.8)=-4;转移支付乘数Ktr=β/(1-β)=0.8/(1-0.8)=4平衡预算乘数Kb=1(3)由题意知,△y=200(a)增加政府购买△g=△y/Kg=200/5=40(b)减少税收△t=△y/Kt=200/4=50(c)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数额△g=△t=△y/Kb=200/1=200 即同时增加政府购买200和税收200就能实现充分就业。

2.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5r.(1)画出利率为10%、8%、6%而收入为800亿美元、900亿美元和1000亿美元时的货币需求曲线;(2)若名义货币供给量为150亿美元,价格水平P=1,找出货币需求与供给相均衡的收入与利率;(3)画出LM曲线,并说明什么是LM曲线;(4)若货币供给为200亿美元,再画一条LM曲线,这条LM曲线与(3)这条LM曲线相比,有何不同?(5)对于(4)中这条LM曲线,若r=10%,y=1100亿美元,货币需求与供给是否均衡?若不均衡利率会怎样变动? 解:(1)由于货币需求为L=0.2y-5r,所以当r=10,y为800,900,1000亿美元时的货币需求量分别为100,130,150亿美元;当r=8,y为800,900,1000亿美元时的货币需求量分别为120,140,160亿美元;当r=6,y为800,900,1000亿美元时的货币需求量分别为130,150,170亿美元。

(2)货币需求与供给均衡,即L=m,由L=0.2y-5r.,m=M/P=150/1=150,可得y=750+25r.则有均衡时的收入和利率分别为:r=10,y=1000;r=8,y=950;r=6,y=900.(3)LM曲线是从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的关系,货币的交易需求和谨慎需求与收入的关系以及货币需求与供给相等的关系中推导出来的。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和利率r的关系的图形成为LM曲线,也就是说在LM曲线任意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4)货币供给为200亿美元,则LM曲线为0.2y-5r=200即y=1000+25r这条LM曲线与(3)中得到的LM曲线相比,平行向右移动了250个单位。

(5)对于(4)中的LM曲线,若r=10%,y=1100亿美元,则货币需求L=0.2y-5r=0.2*1100-5*10=170亿美元,而货币供给m=200,由于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所以利率会下降,直到实现新的平衡。3.假设一个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两部门经济中,消费c=100+0.8y,投资i=150-6r,实际货币供给m=150,货币需求L=0.2y-4r(单位亿美元)。(1)求IS和LM曲线(2)求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解:(1)可知 S=-100+0.2y 令150-6r=-100+0.2y 可得 IS曲线:0.2y+6r=250 LM曲线:0.2y-4R=150(2)联立方程组 0.2y+6r=250

0.2y-4R=150 解得:y=950,r=10

4.假设货币需求为L=0.2y-10r,货币供给量为200亿美元,c=60+0.8yd,t=100,i=150,g=100.(1)求IS和LM方程(2)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3)政府支出从100亿美元增加到120亿美元时,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何变化?(4)是否存在“挤出效应”?(5)用草图表示上述情况。解:(1)由c=60+0.8yd,t=100,i=150,g=100.和y=c+i+g,yd=y-t可得 IS曲线:y=1150 由L=0.2y-10r,m=200,L=m可得 LM曲线:y=1000+50r(2)由y=1150与y=1000+50r联立得均衡收入y=1150,均衡利率r=3,投资i=150(3)若政府支出增加到120亿美元,则会引起IS曲线发生移动,此时由y=c+i+g可得新的IS曲线为y=1250.与y=1000+50r联立可得均衡收入y=1250,均衡利率r=5,投资i=150,y增加100,r增加2,i不变。

(4)当政府支出增加时,由投资无变化可以看出不存在挤出效应。这是因为投资是一个固定常量,不受利率变化影响,也就是投资与利率的变化无关,IS曲线是一条垂直与横轴的直线。

5.某两部门经济中,假定货币需求L=0.2y,货币供给为200亿美元,消费为c=100+0.8y,投资i=140-5r(1)根据这些条件求IS和LM的方程,画出曲线(2)若货币供给从200亿美元增加到220亿美元,LM曲线如何移动?均衡收入、利率、消费和投资各为多少?(3)为什么均衡收入增加量等于LM曲线移动量? 解:(1)由L=m得 LM曲线:y=1000 由y=c+i得

IS曲线:y=1200-25r(2)若m=220亿美元,则

LM曲线:y=1100

LM曲线向右平移

c=100+0.8y=980;

1100=1200-25r , r=4;

i=140-5r=120 即r=4,y=1100,c=980,i=120.(3)由于h=0,货币需求与利率无关,因此增加的货币供给完全用来作为产出的交易媒介,即货币供给增加多少,相应的产出需要增加多少。按照LM曲线,货币供给增加带来产出增加100亿美元,相应均衡产出从1000亿美元增加到1100亿美元,表现为图形上,均衡收入增加量等于LM曲线移动量。1.为什么人们从公司债券中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从政府公债中得到的利息不计入GDP?

解答:购买公司债券实际上是借钱给公司用,公司将从人们手中借到的钱用作生产经营,比方说购买机器设备,这样这笔钱就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造了价值,因而公司债券的利息可看作是资本这一要素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或收入,因此要计入GDP。可是政府的公债利息被看作是转移支付,因为政府借的债不一定用于生产经营,而往往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公债利息常常被看作是用从纳税人身上取得的收入来加以支付的,因而习惯上被看作是转移支付。

2.下列项目是否计入GDP,为什么?

(1)政府转移支付;(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3)购买普通股票;(4)购买一块地产。

解答:(1)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手中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因为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了生活来源才给予其救济的。(2)购买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卡车生产时已经计入GDP了,当然买卖这辆卡车的交易手续费是计入GDP的。

(3)买卖股票的价值不计入GDP,例如我买卖了一万元某股票,这仅是财产权的转移,并不是价值的生产。(4)购买一块地产也只是财产权的转移,因而也不计入GDP。

11.假设某国某年发生了以下活动:(a)一银矿公司支付7.5万美元工资给矿工开采了50千克银卖给一银器制造商,售价10万美元;(b)银器制造商支付5万美元工资给工人加工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40万美元。(1)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GDP。

(2)每个生产阶段生产了多少价值?用增值法计算GDP。

(3)在生产活动中赚得的工资和利润各共为多少?用收入法计算GDP。解答:(1)项链为最终产品,价值40万美元。

(2)开矿阶段生产10万美元,银器制造阶段生产30万美元,即40万美元-10万美元=30万美元,两个阶段共增值40万美元。

(3)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工资共计 7.5+5=12.5(万美元)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利润共计(10-7.5)+(30-5)=27.5(万美元)用收入法计得的GDP为 12.5+27.5=40(万美元)可见,用最终产品法、增值法和收入法计得的GDP是相同的。

380页第12题解答:(1)1998年名义GDP=100×10+200×1+500×0.5=1 450(美元)。(2)1999年名义GDP=110×10+200×1.5+450×1=1 850(美元)。(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实际GDP=1 450美元,1999年实际GDP=110×10+200×1+450×0.5=1 525(美元),这两年实际GDP变化百分比=(1 525-1 450)/1 450≈5.17%。

(4)以1999年为基期,1999年实际GDP=1 850(美元),1998年的实际GDP=100×10+200×1.5+500×1=1 800(美元),这两年实际GDP变化百分比=(1 850-1 800)/1 800≈2.78%.(5)GDP的变化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数量的变动,二是物品和劳务价格的变动。“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以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 GDP的基期的价格”这句话只说出了后一个因素,所以是不完整的。(6)用1998年作为基期,1998年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 450/1 450=100%,1999年GDP折算指数=1 850/1 525=121.3%。

1.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 B.实际消费加实际投资等于产出值;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D.总投资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解答:C 2.当消费函数为c=a+by(a>0,0

A.大于边际消费倾向; B.小于边际消费倾向;C.等于边际消费倾向;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

解答:A 3.如果边际储蓄倾向为0.3,投资支出增加60亿元,这将导致均衡收入GDP增加

()。

A.20亿元;

B.60亿元;

C.180亿元

D.200亿元。解答:D 6.什么是凯恩斯定律,凯恩斯定律提出的社会经济背景是什么?

解答:所谓凯恩斯定律是指,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都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的变动,直到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这条定律提出的背景是,凯恩斯写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时,面对的是1929—1933年西方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工人大批失业,资源大量闲置。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总需求增加时,只会使闲置的资源得到利用从而使生产增加,而不会使资源价格上升,从而产品成本和价格大体上能保持不变。这条凯恩斯定律被认为适用于短期分析。在短期中,价格不易变动,社会需求变动时,企业首先是考虑调整产量而不是变动价格。408页13题解答:(1)由方程

可解得y=1 000(亿美元),故均衡收入水平为1 000亿美元。(2)我们可直接根据三部门经济中有关乘数的公式,得到乘数值

投资乘数:ki=11-β=11-0.8=5

政府支出乘数:kg=5(与投资乘数相等)

税收乘数:kt=-β1-β=-0.81-0.8=-4

转移支付乘数:ktr=β1-β=0.81-0.8=4平衡预算乘数等于政府支出(购买)乘数和税收乘数之和,即

kb=kg+kt=5+(-4)=1 408页15题解答:(1)可支配收入:yd=y-tn=y-50

消费:c=30+0.8(y-50)=30+0.8y-40 =0.8y-10

均衡收入:y=c+i+g+nx

=0.8y-10+60+50+50-0.05y =0.75y+150 解得y =1500.25= 600,即均衡收入为600。(2)净出口余额:

nx=50-0.05y=50-0.05×600=20(3)投资乘数ki=11-0.8+0.05= 4。(4)投资从60增加到70时,有

y=c+i+g+nx =0.8y -10+70+50+50-0.05y=0.75y+160 解得y=1600.25= 640,即均衡收入为640。

净出口余额:nx=50-0.05y=50-0.05×640=50-32=18(5)净出口函数从nx =50-0.05y变为nx = 40-0.05y时的均衡收入:

y=c+i+g+nx= 0.8y -10+60+50+40-0.05y= 0.75y +140 解得y=1400.25= 560,即均衡收入为560。

净出口余额:nx=40-0.05y=40-0.05×560=40-28=12 1.自发投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A.右移10亿美元;

B.左移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解答:C 2.如果净税收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

A.右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B.左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解答:B 3.假定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则收入增加时()。A.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

B.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下降;

C.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上升;

D.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

解答:A 4.假定货币需求为L=ky-hr,货币供给增加10亿美元而其他条件不变,则会使LM()。A.右移10亿美元;

B.右移k乘以10亿美元;

C.右移10亿美元除以k(即10÷k);D.右移k除以10亿美元(即k÷10)。解答:C 5.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右上方、LM曲线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A.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B.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C.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D.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解答:A.如果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没有同时达到均衡而市场又往往能使其走向同时均衡或者说一般均衡,为什么还要政府干预经济生活?

解答: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非均衡尽管通过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同时均衡,但不一定能达到充分就业收入水平上的同时均衡,因此,还需要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生活,使经济达到物价平稳的充分就业状态。11.(1)若投资函数为i=100(亿美元)-5r,找出利率为4%、5%、6%、7%时的投资量;(2)若储蓄为S=-40(亿美元)+0.25y,找出与上述投资相均衡的收入水平;(3)求IS曲线并作出图形。

解答:(1)若投资函数为i=100(亿美元)-5r,则当r=4时,i=100-5×4=80(亿美元); 当r=5时,i=100-5×5=75(亿美元); 当r=6时,i=100-5×6=70(亿美元); 当r=7时,i=100-5×7=65(亿美元)。

(2)若储蓄为S=-40(亿美元)+0.25y,根据均衡条件i=s,即100-5r=-40+0.25y,解得y=560-20r,根据(1)的已知条件计算y,当r=4时,y=480(亿美元); 当r=5时,y=460(亿美元); 当r=6时,y=440(亿美元); 当r=7时,y=420(亿美元)。(3)IS曲线如图14—1所示。

14.假定名义货币供给量用M表示,价格水平用P表示,实际货币需求用L=ky-hr表示。(1)求LM曲线的代数表达式,找出LM曲线的斜率的表达式。

(2)找出k=0.20,h=10;k=0.20,h=20;k=0.10,h=10时LM的斜率的值。

(3)当k变小时,LM斜率如何变化;h增加时,LM斜率如何变化,并说明变化原因。

(4)若k=0.20,h=0,LM曲线形状如何?

解答:(1)LM曲线表示实际货币需求等于实际货币供给即货币市场均衡时的收入与利率组合情况。实际货币供给为MP,因此,货币市场均衡时,L=MP,假定P=1,则LM曲线代数表达式为

ky-hr=M 即

r=-Mh+khy 其斜率的代数表达式为k/h。

(2)当k=0.20,h=10时,LM曲线的斜率为

kh=0.2010=0.02 当k=0.20,h=20时,LM曲线的斜率为

kh=0.2020=0.01 当k=0.10,h=10时,LM曲线的斜率为

kh=0.1010=0.01(3)由于LM曲线的斜率为kh,因此当k越小时,LM曲线的斜率越小,其曲线越平坦,当h越大时,LM曲线的斜率也越小,其曲线也越平坦。

(4)若k=0.2,h=0,则LM曲线为0.2y=M,即

y=5M 此时LM曲线为一垂直于横轴y的直线,h=0表明货币需求与利率大小无关,这正好是LM的古典区域的情况。15.假设一个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两部门经济中,消费c=100+0.8y,投资i=150-6r,实际货币供给m=150,货币需求L=0.2y-4r(单位均为亿美元)。(1)求IS和LM曲线;

(2)求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解答:(1)先求IS曲线,联立

得y=α+βy+e-dr,此时IS曲线将为r=α+ed-1-βdy。于是由题意c=100+0.8y,i=150-6r,可得IS曲线为

r=100+1506-1-0.86y 即

r=2506-130y 或 y=1 250-30r 再求LM曲线,由于货币供给m=150,货币需求L=0.2y-4r,故货币市场供求均衡时得

150=0.2y-4r 即

r=-1504+120y 或 y=750+20r(2)当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IS和LM曲线相交于一点,该点上收入和利率可通过求解IS和LM的联立方程得到,即

得均衡利率r=10,均衡收入y=950(亿美元)。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1.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A.政府转移支付;B.政府购买;C.消费支出;D.出口。

解答:C 2.假定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A.政府支出增加;B.政府税收增加;

C.政府税收减少;D.政府财政赤字增加。

解答:B 3.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

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 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解答:A 4.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A.吸收的存款太多;

B.未找到那么多合适的贷款对象;

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 5.市场利率提高,银行的准备金会()。

A.增加;B.减少;C.不变;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

6.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会使银行准备金()。

A.增加;B.减少;C.不变;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A 7.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是试图()。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

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C.减少流通中的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 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解答:C 1.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A.政府转移支付;B.政府购买;C.消费支出;D.出口。

解答:C 2.假定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A.政府支出增加;B.政府税收增加;

C.政府税收减少;D.政府财政赤字增加。

解答:B 3.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

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 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解答:A 4.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A.吸收的存款太多;B.未找到那么多合适的贷款对象;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B 5.市场利率提高,银行的准备金会()。

A.增加;B.减少;C.不变;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 6.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会使银行准备金()。

A.增加;B.减少;C.不变;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A 7.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是试图()。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

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C.减少流通中的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 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解答:C 《宏观经济学》试卷

1、“面包是最终产品,而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是(C)

A、一定是对的 B、一定是不对的 C、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不对的 D、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判断

2、在一般情况下,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数值最小的是(B)A、NDP

B、DPI

C、PI

D、NI

3、用支出法核算GDP不包括(C)A、C

B、I

C、Tr

D、G

4、对两个经济部门中经济达到均衡的条件错误理解的是(D)A、Y=AD

B、Y=C+I

C、I=S

D、C=S

5、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B)A、大于1

B、等于1

C、小于1

D、不能确定

6、根据消费函数,引起消费增加的因素是(C)

A、价格水平下降

B、储蓄增加

C、收入增加

D、利率下降

7、从经济学意义上讲,以下各项不属于投资的是(D)

A、人们购买土地

B、厂房增加

C、企业存货的增加

D、新住宅的增加

8、在一项投资的预期利润率既定时,企业是否投资,取决于(C)

A、企业收入的多少

B、企业存款多少

C、利率的高低

D、市场竞争状况

9、按照凯恩斯货币需求观点,人们持有货币是由于(D)

A、交易性货币需求动机

B、预防性货币需求动机

C、投机性货币需求动机

D、以上货币需求动机都正确

10、IS曲线是描述(A)

A、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关系B、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关系 C、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价格的关系D、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价格的关系

11、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是由于(B)

A、货币供给量减少

B、货币供给量增加

C、自发总支出增加

D、自发总支出减少

12、下面理解正确的是(B)

A、当经济萧条时,政府可降低税率或者减少税收量B、当经济萧条时,政府可降低税率或者减少税收量或者扩大政府购买支出

C、当经济萧条时,政府可提高税率或者增加税收量D、当经济萧条时,政府可抑制需求或减少政府购买支出

13、宏观经济政策首要目标是(C)

A、物价稳定

B、经济增长

C、充分就业

D、国际收支平衡

14、周期性失业是指(B)

A、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引起的失业B、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

C、由于经济中一些难以克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D、由于经济中一些制度上的原因引起的失业

15、爬行性的通货膨胀率一般为(C)

A、4%--5%

B、6%--10%

C、2%--3%

D、10%以上

1、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各种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价值总和。

(×)

2、没有收入时,消费为零。

(×)

3、IS曲线上任何一点都表示投资与储蓄相等。

(√)

4、无论在长期或短期中都存在的失业就是自然失业。

(√)

5、实际利率是指名义利息率减去通货膨胀率的差额。

(×)

6、在实际生活中,有价证券的价格与市场利率呈同方向变动。

(×)

7、摩擦性失业的根源在于寻找工作需要成本。

(×)

8、物价上升就是通货膨胀。

(×)

9、法定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最重要的、最常见的工具。

(√)

10、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拉动混合型而产生的。

(×)

1、简述两部门经济、三部门经济、四部门经济中经济达到均衡的条件是什么?

(1)两部门经济的活动主体是居民和厂商,达到均衡的条件是I=S即投资等于储蓄;

(2)三部门经济的活动主体是居民厂商和政府,达到均衡的条件是Y=NI=C+S+NT=AE=C+I+G,即S+NT=I+G;(3)四部门经济的活动主体是居民厂商政府和国外,达到均衡的条件是S+NT+M=I+G+X

2、松财政政策、松货币政策与紧财政政策、松货币政策两种不同组合产生的政策效果有什么不同?

当社会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时,财政、货币选择双松政策。财政增支减税,中央银行降低利率,扩大信贷,增加货币供应量,两者配合对经济产生扩张效应。

当整体经济状况良好,为了促使经济更快发展时,采取紧财政、松货币的政策选择。将有限的经济资源更合理地配置到生产经营领域,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3、怎样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境内利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是用货币来计算的,因此分为名义GDP和实际GDP,名义GDP是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当年价格计算,而实际GDP是用以前某一年份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GDP。且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与劳务的价值而不包括中间产品。

4、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的共性与区别是什么?

来源于正常的劳动力市场变动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来自于特定的地区或行业就业机会的减少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两者都属于自然失业,其中摩擦性失业是一种短期性失业而结构性失业是一种长期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的数量取决于人们加入和离开劳动的人口的比率以及就业机会的增减比率,包括自愿性失业和季节性失业两种;结构性失业可以是由于永久性的技术更新,也可以由于国家竞争力的下降,通常包括技术性失业和地理位置转移性失业。

试述中央银行增发货币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怎样运行?

3.公共关系学期末考试题型 篇三

1、知识题(4题)(40分)

2、情景分析与操作题(3题)(36分)

3、案例分析题(1题)(24分)

关于重点掌握: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运用信息交流的手段与其相关公众之间取得相互联系、相互适应的一种管理活动。这是一种传播管理,是对组织形象的有效管理。

现代公共关系是组织的一种管理职能,这种管理职能的本质属性就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

2、在公共关系学中,“形象”有独特的内涵,谈谈你对“形象”的理解。另谈谈组织形象有哪些层面构成。

形象指组织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的反映,即组织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总体评价。(3分)一个组织的社会形象体现了它的社会关系状态和社会舆论状态的总和。(2分)首先,“形象”其本质是重视组织信誉。其次,公共关系将建设和完善组织形象的内涵放在第一位,然后才是形象的外观。再次,公共关系塑造的是组织的整体形象。最后,公共形象是通过组织的传播活动去影响公众的观念和态度而形成的。

组织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对一个组织机构的全部看法和整体评价,整套要求和标准,即社会公众对一个组织的总体信念。其构成要素包括:

1. 理念形象,是由组织的精神、风格、发展目标、宗旨、经营战略、道德、风气等。

2. 行为形象,是由组织及其组织成员在内部和对外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员工素质、企业制度、行为规范等等 3. 视觉形象,是由组织的基本标识、产品的外观包装、厂容厂貌、广告设计等等。4. 知名度与美誉度,是组织形象的基本标志。

组织形象的构成:

一、组织的产品形象;

二、组织的管理形象;

三、组织的人员形象;

四、组织的环境形象;

五、组织的文化形象;

六、组织的社区形象;

七、组织的标识形象;

八、组织的媒介形象。

3、结合实际谈谈公共关系观念应该包含哪些观念。

公共关系观念是一种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3分)它不仅指导着公共关系实务工作的健康发展,而且渗透到管理者日常行为的各个方面,成为引导组织行为的一种准则和价值观。(1分)公关观念有形象观念、公众观念、传播观念、协调观念、互惠观念、服务观念等等。公关观念不仅专业的公关人员必须具备,而且是任何管理者都不应缺少的。

(1分)

4、媒介公众具有什么特殊性?为什么要与媒介公众搞好关系?

媒介公众指新闻传播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如报刊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编辑、记者。媒介公众是公共关系工作中最敏感、最重要的一部分。这种关系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新闻媒介是组织与广大公众沟通的重要中介;另一方面新闻界人士又是需要特别争取的公众对象。媒介与公众对象的合一,决定了新闻媒介关系是一种传播性质最强、公共关系操作意义最大的关系;

组织与新闻媒介建立良好关系的目的是争取新闻传播界对本组织的了解、理解和支持,以便形成对本组织有力的舆论气氛;并通过新闻媒介实现与大众的广泛沟通,增强组织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媒介公共关系的意义在于:

(一)良好的媒介关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公众舆论

(二)良好的媒介关系是运用大众传播手段的前提。

5、如何理解公共关系学中“关系”和“舆论”这两个概念?

(1)“关系”一词在公共关系学中主要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相处和交往的行为和状态,简单说就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联系。“公共关系”不是泛指“任何”或“所有”的社会关系。它作为人类社会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形态,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特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二是特指信息交流的关系。前者表明这种特定关系“结构”:“谁和谁的关系”。后者表明这种特定关系的“性质”:“什么关系”。把握了这两个特征,就能够将公共关系区别于一般的社会关系或其他类型的具体关系。(2)“舆论”一词在公共关系学中指社会公众对组 织的政策、行为人员或产品所形成的意见、看法、评价的总和,即大多教人对组织的看法意见的公开表达。公共关系学研究的舆论包括不同的层面,如“人际舆论”和“大众舆论”,还有“局部性舆论”和“全局性舆论”,“内部舆论”和“外部舆论”,“正面舆论”和“负面舆论”等.对舆论的研究涉及到公共关系的状态、对象、结果和实务。公共关系学很大程度上是一门研究如何了解和影响公众舆论的学问。

6、结合实际谈谈公共关系管理与一般的经营管理的差异。

(1)管理的内容不同 公关管理的是无形资产 一般管理的是有形资产;(2).管理对象是“信息”、“关系”、“舆论”、“形象”这些无形的资产;(3)管理手段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传播沟 通手段;

(4)管理目标是调整组织与 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提升组织无形资产的价值

7、公共关系传播推广的职责包含哪些层面?

答:公共关系的传播推广的职责主要有:

①创造舆论、告知公众,即向公众说明和解释组织的有关政策,行为和制品,争取公众的了解和理解,促使公众的认同和接受。这是公关宣传最基本的功能。②强化舆论,扩大影响,运用现代媒介加强公众对组织的印象,深化公众对组织的了解,提高组织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为组织及其产品推广形象,扩大影响,是公关传播的重要任务。

⑧引导舆论、控制形象,即调节组织的信息输出量,引导公众舆论向积极、有利的方向发展,根据舆论反馈适当调整组织的行为,控制组织的形象。

8、公共关系计划和预算的内容。

计划基本内容:(1)公共关系工作计划的内容包括:公共关系的具体目标和活动主题;根据目标和主题设计的公共关系活动项目和具体传播计划;每一个项目的主要内容、涉及的媒介和目标公众;各个项目实施的时间表和财务预算;各个项目的组织、人员及其职责、分工;预计‘获得的效果等。

(2)公共关系项目具体方案的内容:项目名称及目标、宗旨;项目负责人、实施者及各自的职责;项目筹备、实施的程序设计和时间表;项目涉及的关系人及必要的分析;项目所需的传播媒介、器材设备,外部环境条件等;项目 的经费预算;项目成效的测评标准和考核方法等。

9、选择和应用传播沟通媒介的原则。

对众多的媒介应进行选择,使公关实施更有效,实施传播过程中的首要问题,就是面对众多的媒介,应该如何选择和使用才更加有效和经济。选择、应用传播媒介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联系目标原则。即根据公共关系的具体目标和工作要求来选择和使用传播媒介和沟通方法。只有选择和使用的手段和方法符合公关工作的性质和要求,才可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公共关系可加以利用的各种媒介,都能够为公共关系的某一目的的服务,有其特定的功能。选择媒介首先应该考虑本组织公共关系工作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例如: 要提高组织的知名度。可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要树立社会信誉,就必须从完善产品质量和系列性服务项目入手:要与社会名界沟通,可采用招待会,宴会的方式,要缓解组织内部紧张关系,则可通过对话、座谈会及各种内部传播的方式。

(2)适应对象原则。根据公共关系对象的特征选择和使用传播媒介与沟通方法。即根据不同的公众对象选用不同的传播方法,这样才可能使信息有效地到达公众目标,并被公众所接受。不同的公众对象,适用不同的传播媒介。要使信息有效地到达公众对象,就必须考虑公众对象的经济状况、教育程度、职业习惯、生活方式及他们通常接受信息的习惯等等,根据这些情况去选择适当的传播工具。例如,广播、电视适用于文化程度不高的公众;报纸、杂志适用于喜欢阅读思考的知识分子:电台广播适合于经常加班加点、行踪无定的出租汽车司机;而电视卡通节目适用于希望引起儿童注意和兴趣的产品,等等。

(3)区别内容原则。根据传播内容的具体特点来选择和使用传播媒介与沟通方法。即根据传播的内容来决定传播的形式,使传播形式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应该根据信息内容的特点,结合传播媒介的特点来考虑需要传播的内容用什么形式来表达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例如,广播、电视的传播效果转瞬即逝,因此,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需要反复思索才能明白,就应该用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介;若需要报导的内容涉及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过程,则宜用电视或电影,容易产生诱人的效果。为扩大商标徽记的影响向社会征求设计稿件,可采用新闻或广告;而要回答某个消费者的投诉,只需面谈或书信的方式。

(4)合乎经济原则。根据具体的经济能力和最经济的条件选择和使用传播媒介和沟通方法。即根据组织的公关预算和传播投资能力,量力而行,争取在最经济的条件下获得尽可能大的传播效益。组织的公共关系经费一般都很有限。成功的公共关系应该在最经济的条件下去争取尽可能大的社会传播效益。所以在选择媒介时应该量力而行。同时,传播活动也需要有经营头脑,比如人际传播在经费开支的绝对额来说比较节省,但大众传播的作用范围广泛,所以它的单位平均成本可能更低。新闻传播比广告节省得多,但也可能招来许多意想不到的额外赞助负担。因此,考虑经济合算的原则还需从实际效果出发。健全的公共关系工作需要有稳定的财务支持,而有效的公共关系应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使企业内部全体员工在双向交流的基础基础上,增强对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

10、公共关系活动的行为方式和业务方式。

行为方式:(1)建设型公关

建设型的公共关系活动适用于组织的开创阶段,以及某项事业或产品服务初创、问世阶段

(2)维系型公关

维系型的公共关系活动适用于组织机构的稳定、顺利的发展时期。(可口可乐激情拥抱世界杯)

(3)防御型公关

防御型的公共关系活动适用于组织出现潜在的公关位于的时候。(巧借危机为契机——东阿阿胶应对福胶事件)

(4)进攻型公关

进攻型的公共关系活动适用于组织与环境发生某种冲突、摩擦的时候,为了摆脱被动局面,创造新局面,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抓住有利时机和有力条件变换决策,迅速调整,改变对原有环境的过分依赖,开辟新的环境和新的机会。(看中美史克如何远离危机困扰)

(5)矫正型公关

矫正型的公共关系活动适用于组织的公共关系严重失调、形象受到严重损坏的时候,为了尽快晚会信誉,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做好善后的传播沟通工作,以求逐步稳定舆论,平息**,挽回影响,重塑组织形象(霞飞的3.15事件)

11、民意测验的程序。

民意测验是公关调查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它对于掌握公众舆论倾向、了解组织公关现状、预测组织环境发展变化趋势是大有益处的。民意测验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确定调查目标和公众对象;抽样;设计问卷表;实施调查;整理资料数据并撰写调查报告。

第一,确定调查目标和公众对象。用民意测验的方法进行公关调查,必须要事先研究一个调查目标,也就是明确调查的目的,作为整个民意调查工作的导向。围绕调查目标就可以确定调查对象的范围,排除与目标无关的对象,使下一步的抽样工作能够在恰当的范围中进行。

第二,抽样。抽样是民意测验中的一项关键性技术。进行民意测验,除了对范围较狭窄的小型人口总体可用普查的方式外,对人型人口总体一般均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抽样的方式主要有“随机抽样”和“配额抽样”两类。随机抽样使人口总体的每一单位都有同等的,可计算的被抽中的机会,并能计算样本对其总的代表性程度,其具体方法有:间隔随机提样,分层随机抽样,分区多级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配额抽样是先确定调查对象人口总体的各项特征,根据“抽样框”,按人口总体中具有各项规定特征的人口比例,确定样本中具有各处中特征的人数比例。

第三,设计问卷。问卷表是进行民意测验的主要工具,问卷设计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艺术性,主要是围绕调查目标,提出各种问题,以探测答题人的情况,认识和态度。问卷设计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民意测验的成败。因此,设计问卷时,提出问题不但要考虑能全面、准确地回答调查内容,而且要考虑到提问的方式,问题的繁简.程序的先后等多方面因素。

第四,实施调查。民意测验的调查方式一般有如下几种:①面访调查,即调查者直接走访被调查者,当面听取被调查者的意见,②通讯调查,即信访,调查者将统一的问卷寄给调查对象,要求填写后寄回:③电话调查,调查者按照统一问卷,通过电话向被访者提问,笔录答案:④深度调查,访问者按事先准备好的调查重点,与调查对象深入交谈,以求获得对象的深层动机、大量的感性材料、真实细节以及广泛的背景资料。

第五,整理分析资料数据和撰写调查报告。调查回收以后,应立即着手统计、登录各类数据并列出分类表,把调查所需的资料,分类列表,使人一目了解。民意测验的最后阶段是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中应写明调查目的、方法、日期、调查人数、调查表回收情况,以及单项统计及交叉分析的结果,最重要的,调查报告应详细说明调查中发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并对此作出分析、解释和提出建设性意见。

综上所述,民意测验在组织作自身形象调查或舆论调查时,有较显著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民意测验能帮助组织迅速及时地广泛了解各方面公众的反映。

12、新闻发布会的具体环节和具体内容。

第一,确定主题,新闻发布会的召开总会有一个具体而充分的理由,公关人员应在会前做到明确目的,心中有数。

第二,确定邀请对象,公关人员应根据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有选择地邀请有关的新闻记者来参加。

第三,会前准备,包括印发请柬、布置会议场地、准备现场参观或实物、图片展览、编印文字材料等项。

第四,主持会议,公关人员应为主持者作好形象设计,因为主持人形象代表着组织形象。第五,收集受馈信息。新闻发布会召开过程中或结束后,公关人员应注意会场气氛动态,及时了解与会者对新闻发布会的态度和意见。

13、危机管理的理论和应用。(要求会案例分析)

回答危机管理的概念,方法,这个案例做得哪里符合危机管理的原则,哪些不符合

危机管理指针对组织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然后制定出针对性措施,一旦发生危机,就能油条不需的将危机化解,重新恢复信誉和市场的一整套机制。当组 4 织与公众发生冲突,或发生突发事件,使得公众舆论反应强烈,组织形象受到严重损害的时候,公共关系便处于紧急状态之中,需要动用整个组织的力量及各种传播媒介来处理危机,协调与平衡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紧张关系。这是一种危机状态下的公共关系实务活动。使组织面临公共关系危机的情况主要有三种,即组织自身行为不当、突发事件,失实报道。

14、商品广告和公关广告的异同。(收集同一组织的两类广告做分析)

公共关系广告与商品广告的区别

商品广告是向公众介绍商品,指导服务,运用各种手段进行传播,目的在于销售物品或服务。公关广告是一个社会组织为引起公众对自身的注意和兴趣,进而产生好感和信任,最终获得公众的支持和合作的传播活动。两种广告差异?(1)目的不同:

商品广告是引起公众对商品的注意和兴趣,旨在促销商品。

公关广告目的是引起公众对组织的注意和兴趣,旨在取得公众对组织的好感和信任。(2)广告效果不同:

商品广告常常是短期的、直接取得某种经济利益的传播行,商业广告最直接的效果是促成公众的购买行为,一旦买卖成交,双方关系也就不复存在。

公关广告是持久的,着眼于建立并维系与公众之间情感联系的传播行为,它不直接为组织赢得经济利益,但它的努力所产生的效应是长久的社会效益。形成的公众与组织之间的感情联系,是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

(3)传播方式不同:商品广告—→实现公众—→产品—→认识组织

公关广告—→实现公众—→认识组织—→认识产品或服务(4)媒介不同:公关广告更注重真实性 运用大量地新闻手段来进行。

15、举例说明电子媒介和印刷媒介的异同。

电子媒介对语言、文字信息都具有强大的放大功能。大多数电子媒介属于大众传播媒介,其中广播、电视是最主要的电子媒介,与印刷类大众媒介相比较,电子媒介传播具有以下特征:

(1)时效性。电子媒介具有最好的时效性,与印刷媒介相比,对信息的传播更迅速、更及时,消息的报道与事件的发生、发展能够做到同步,具有同时性。

(2)远播性。电子媒介通过电波作远距离的传播,不受空间的局限,不受气候的影响,即使与事件的发生地点相隔遥远,消息的报道也能做到同步进行,具有同步性。

(3)生动性。广播和电视通过声音、图象、文字,色彩的组合,与印刷类媒介相比,其信息的传播更加生动,现场感比较强,更富于感染力。

(4)技术性。电子媒介比印刷类媒介的科技含量更高,无论播发还是接收信息,都需要专门的技术设备;而且制作和播送信息的操作过程复杂,需要有专门的技术人才。

报纸、杂志通过印刷文字将大量的信息和意见传递给公众同属于文字传播媒介,也称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1)记录性 2)扩散性 3)渗透性 4)准确性

电子媒介是指运用电子技术、电子技术设备及其产品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其中包括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光碟(CD LD VCD DVD)等等,大多数电子媒介属于大众传播媒介,它们对语言、文字信息等具有强大的放大功能。1)时效性 2)远播性 3)生动性 4)技术性

16、传统促销和公共关系营销的差异。

现代市场营销理论,日益重视公共关系的因素,将它从传统促销策略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公共策略”,体现出公共关系在市场营销中日益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与传统的促销策略相比较,在营销的任务,对象、方式、功能、效果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

①在任务上,传统促销策略推销产品、技术和劳务;而公共关系则重在塑造企业形象,5 优化营销环境。

②在对象上,传统促销策略面对的是顾客和潜在的消费者,而公共关系则面对整个公众和舆论。

③在方式上,传统促销策略使公众通过接触产品而了解组织;公共关系则使公众通过组织而认识产品。

④在功能上,传统促销策略是直接促销;而公共关系则是间接促销。⑤在效果上,传统促销策略可形成近期的市场效益;而公共关系则形成长远的市场影响。

可见,公共关系在市场营销中侧重于塑造和传播企业的整体形象,发挥企业整体形象对市场环境,为企业创造长期、稳定的营销条件,以保证企业的长远利益。

17、公关四部曲中的公关调查分别包括哪些环节?

调研 规划 实施 评估

4.英语四级期末考试题型介绍 篇四

Part I Writing(15%)

Part II Long passage reading(10%)大概9个段落,10个题,每个1分。

Directions: In this section, you are going to read a passage with ten statements attached to it.Each statement contains information given in one of the paragraphs.Identify the paragraph from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derived.You may choose a paragraph more than once.Each paragraph is marked with a letter.Answer the questions by marking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Answer Sheet 1.Part III Listening Comprehension(35%)

Section A(15%)短对话和长对话,15个题,每个1分。

Directions: In this section, you will hear 8 short conversations and 2 long conversations.At the end of each conversation, one or more questions will be asked about what was said.Both the conversation and the questions will be spoken only once.After each question there will be a pause.During the pause, you must read th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 and decide which is the best answer.Then mark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Answer Sheet with a single line through the centre.Section B(10%)短文,10个题,每个1分。

Directions: In this section, you will hear 3 short passages.At the end of each passage, you will hear some questions.Both the passages and the questions will be spoken only once.After you hear a question, you must choose the best answer from th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Then mark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Answer Sheet with a single line through the centre.Section C(10%)10个单词或词组,每个1分。

Directions: In this section, you will hear a passage three times.When the passage is read for the first time, you should listen carefully for its general idea.When the passage is read for the second time, you are required to fill the blanks numbered from 36 to 45 with the exact words you have just heard.Finally, when the passage is read for the third time, you should check what you have written.Part IV Reading Comprehension(Reading in Depth)(20%)两篇文章,10个题,每个2分。Directions: There are 2 passages in this part.Each passage is followed by some questions or unfinished statements.For each of them there ar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You should decide on the best choice and mark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Answer Sheet with a single line through the centre.Part V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words or expressions given below.You may not use any of

them more than once.(10%)10句话,10个单词。

(题号56-65)

Part VI Translation(10%)120-140词。

5.《西方经济学》本科期末考试题型 篇五

一、单样本t检验(单个正态总体的均值检验与置信区间)(P48)

1、题目类型:某糖厂打包机打包的糖果标准值为问:(1)这天打包机的工作是否正常?

(2)这天打包机平均装糖量的置信区间是多少?,给出一系列抽取值。

2、操作:(1)Analyze Compare mean One-Sample T Test(2)将左边源变量X送入Test Variable(s)中,在Test Value中输入

3、结果分析:若Sig.>0.05,接受假设,即没有显著性差异

若Sig.<0.05,拒绝假设,即有显著性差异

置信区间(100+Lower,100+uppper)

二、两个样本t检验(两个正态总体的均值检验与置信区间)(P50)

1、题目类型:从A批导线抽取4根,从B批导线抽取5根。

问:这两批导线的平均电阻是否有显著差异?并求的置信区间。

2、操作:(1)Analyze Compare mean Indepvendent Sample T Test

(2)将检验变量x送入Test Variable(s),将分组变量group送入Grouping Variable(3)选按钮define GroupsUse specified values,分别输入1和2.3、结果分析:(1)若F显著性概率Sig.>0.05,接受假设

性差异,即可认为两组方差是相等的

(2)若t显著性概率Sig.2-tailed>0.05,可以得出A、B两批电

线的电阻值没有显著差异。,两组方差没有显著

三、单因素方差分析(P54)

1、题目类型:6种不同农药在相同条件下的杀虫率。

问:杀虫率是否因农药的不同而有显著性差异?

2、操作:(1)Analyze Compare mean One-Way ANOV

(2)将源变量x送入Dependent List(因变量),将类型变量kind送入Factor.3、结果分析:(1)若Sig.>0.05,接受假设,即没有显著性差异

(2)若Sig.<0.05,拒绝假设,有显著性差异,此时进一步操作:

继续操作:(a)Options Homogeneity of variance test(b)Post HocLSD

四、双因素方差分析(P62)

1、题目类型:三种浓度,四种温度的每一种搭配下的产品产量。

问:试检验不同浓度,不同温度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产量有无显著影响?

2、操作:(1)Analyze General Linear Model Univarate

(2)测试变量(产量)送入Dependent Variable,因素变量(温度、浓度)一起送入Fixed Factor

3、结果分析:(1)若A因素Sig.>0.05,则A因素对产量无显著性影响,反之

(2)若B因素Sig.>0.05,则A因素对产量无显著性影响,反之。

(3)若A*B因素Sig.>0.05,则A与B的交互作用对产量无显著性

影响,反之则反。

4、注意:(1)输入数据时注意排版,因素A、B的分类。

(2)不考虑交互作用时,Model Custom,把要考虑的a、b等因素送入右边;考虑交互作用时,Model Full factorial五、一元线性回归模型(P71)

1、题目类型:某公司科研支出x与利润y的表格

问:求出线性模型,并检验该模型是否显著以及给出模型的标准误差

2、操作:(1)作图Graplsscatter/potsimple scatter,判断为线性。

(2)Analyze Regression Linear(3)将因变量y送入Dependent,将自变量x送入Independent

3、结果分析:(1)B列的数值为回归系数,其中Constant为常数项。Y=20+2x(2)若Sig.<0.05,则***显著不为0,***是一个重要变量。

六、多元线性回归模型(P76)

1、题目类型:课本例子

问:试求y对x1,x2,x3,x4的最佳线性模型。

2、操作:(1)作图Graplsscatter/potsimple scatter,判断为线性。

(2)AnalyzeRegression Linear

(3)将因变量y送入Dependent,将自变量x1,x2,x3,x4送入Independent(4)若enter模型不好,则进行逐步回归法,选Model stepwise

3、结果分析:(1)R值越接近1,模型越好。

(2)F值显著性概率Sig.<0.01,回归模型非常显著。

(3)若Sig.<0.05,则***显著不为0,***是一个重要变量。

4、预测:AnalyzeRegression Linear save 选Unstandardized(预测值),或选Individual(区间值)

七、曲线回归模型(P88)

1、题目类型:对200只鸭进行试验,得到周龄x与日增重y的数据。

问:求出线性模型,并检验该模型是否显著以及给出模型的标准误差

2、操作:(1)作图Graplsscatter/potsimple scatter,判断曲线类型。

(2)AnalyzeRegression Curve Estimation

(3)将因变量y送入Dependent,将自变量x送入Independent(4)在Model中,选Quadratic(二次曲线)或其他

3、结果分析:(1)R值越接近1,模型越好。

(2)F值显著性概率Sig.<0.01,回归模型非常显著。

八、相关分析(P93)

1、题目类型:13名男生的身高与体重表。

问:试研究x与y的相关性。

2、操作:(1)Analyze correlateBivariate

(2)将源变量x、y送入Variables

3、结果分析:若Sig.<0.01,说明非常显著,即身高与体重的相关性非常强。

九、卡方检验(拟合度检验)(P103)

1、题目类型:200个观察数据,包含组下限和频数的表。

问:试检验该数据是否服从[0,1]上的均匀分布?

2、操作:(1)定义变量x,为组下限或上限。注意输入方式

(2)确定Weight为频数变量,Data Weight Class Weight cases by,将变量Weight送入Frequency Variable.(3)Analyze Nonparametric testChi-Square(4)将检验变量x送入Test Variable

3、结果分析:Sig.>0.05,故认为从该表抽取的数据服从[0,1]上的均匀分布。

十、K-S检验(独立性检验)(P112)

1、题目类型:从车间中抽取50个样本,得到纤维强力指标。

问:试检验纤维强力指标是否服从正态分布?

2、操作:(1)Analyze Nonparametric test 1-sample K-S test

(2)将检验变量x送入Test Variable List,选Normal(正态分布)

3、结果分析:Sig.>0.05,故认为纤维的强力指标服从正态分布。

十一、列联表分析(P132)

1、题目类型:研究两类病人与自杀情绪之间有没有某种连带关系

2、操作:(1)输入数据,注意形式。确定f为频数变量,Data Weight Class Weight cases by,将变量f送入Frequency Variable.(2)AnalyzeDescriptive StatisticsCrosstabs

(3)把患者类型[kind]送入Row(行),把自杀情绪[emotion]送入Column(列)(4)选StatisticsChi-Square

3、结果分析:若Sig.>0.05,接受,故认为患者类型和有无自杀情绪是相互独立。

【注意】:

1、怎样区分双因素方差分析和列联表分析? 答:提问的方式不一样。

6.《西方经济学》本科期末考试题型 篇六

题型:

Part IListening Comprehension(30分)

Part IIReading Comprehension(Fast reading)(1*10=10分)Part IIIReading Comprehension(Reading in depth)(2*10=20分)Part IVVocabulary(1*15=15分)

Part VTranslation(2*5=10分)

Part VIWriting(15分)

考试范围:

1.Listening Comprehension:英语泛听(4):Unit 1-8

每个单元的Section A与Section C

题型类似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2.Vocabulary:新标准大学英语(4)综合教程

P5: Exercise 3

P21: Exercise 4

P53: Exercise 4

P69: Exercise 5

P101: Exercise 5

注意:

1.考试时间:2013年6月24日 14:00-16:00(17周周一下午14:00-16:00)

2.本学期期末不进行英语口语考试。

7.《西方经济学》本科期末考试题型 篇七

一. 听力(25%)

Section 1(10%).选择题,材料出自六级模拟题,10个短对话,题型是多项选择客观题,每题0.5分。

Section 2(10%), T or F题型。

Task 1 和Task 2各占5%,每题1分。

两篇个材料均出自视听说前六单元的Theme-related部分,但是题目和教材会有所不同。

Section 3(10%)

Compound dictation 形式,材料选自前六单元的News English部分

二. 词汇(15%)

Task 1(10%)多项选择题,词汇出自前六单元AB课文的词汇练习A,以A课文为主,共考察20个词汇,每个0.5分。

Task 2(5%)多项选择题,主要考察词根词缀,形式同课后词汇练习C, 共考察10个,每个0.5分。

三. 阅读(25%)

5篇阅读理解,全部是选择题

四.翻译(15%)

Task 1(10%)汉翻英,Task 2(5%)英翻汉,选自所学课文段落。

五. 写作(20%)

Task 1(10%)图表作文(120 words)

8.《西方经济学》本科期末考试题型 篇八

1填空:《新闻调查》

2简答:《第一时间》

《新闻60分》

《汽车节目》

《真人秀》

3分析:所喜欢的节目(开放型,角度:节目定位、内容、形式)4名词解释

 电视谈话节目,是指由主持人与嘉宾或参与观众以演播室为基本谈话空间,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即兴讨论的一种节目形态。

 电视谈话节目是把人们私下的谈话搬到电视这个大众媒介上,借助人际传播来实现大众传播的一种传播形式,不同于人们的日常谈话。

 电视真人秀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综合性的电视节目,它包含了游戏节目、影视剧、纪录片及其他相关节目的要素,既有纪录片的纪实性要素,也有影视剧的戏剧化要素,还有竞技游戏节目的娱乐性和互动性要素。 电视真人秀节目,是指用纪实的拍摄手法记录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自由而真实的竞争或体验行为,从而凸显参与者本身个性,与受众互动的电视节目。

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是指以杂志的编排手法,将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新闻编排在一起的专栏新闻节目。(以节目时长命名的《60分钟》是美国CBS的王牌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

 电视节目形态:对各类电视节目就其形式结构来加以分类的一个概念,是指电视节目相对稳定的内部和外部特征,涉及电视节目内容和结构方式、表现方式等方面,在层级上,它处于电视节目类型之下而略高于电视节目个体。

 节目模式:在节目复制化生产过程当中的标准样式,并确保基于该样式制作的节目具有相似性和连续性。

5论述:《汽车节目》

9.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期末复习 篇九

1、均衡价格 : 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13、总需求: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14、货币乘数: 又称货币创造乘数,一般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为基础货币的倍数。

16投资乘数 :指由投资变动引起的收入改变量与投资支出改变量与政府购买支出的改变量之间的比率。其数值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

18、结构性失业 : 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19、挤出效应 : 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从而导致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

简答题:

1.从三部门经济的角度看,影响IS曲线移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它们如何影响IS曲线?

答:(1)自发支出变动,即自发消费和自发投资的变动。自发支出增加,导致IS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变大,从而IS曲线右移。其经济学含义是:即使利率r不变,国民收入y也会增加。(2分)

(2)政府支出变动。政府支出增加时,IS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变大,从而IS曲线右移,移动的幅度为△y=kg·△g。这体现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影响。(2分)(3)税收变动。税收增加时,IS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变小,从而IS曲线左移,移动的幅度为△y=kt·△t.这体现了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影响。(2分)答出因素名称以及IS曲线的移动情况即可。

2.什么是公开市场业务?经济萧条时期,中央银行如何进行公开市场操作? 答: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买进或者卖出政府债券,以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2分)

在经济萧条时期,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2分)这一方面意味着货币投放,从而增加货币供给,实现刺激总需求的目的。另一方面,导致债券需求增加、债券价格上升、利率下降,同样达到刺激总需求的目的。(2分)

3.什么是加速原理?如何用乘数-加速数模型解释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 答:加速原理考察产量变动率与投资变动率的关系,认为产量变动导致投资的加速变动,投资变动率大于产量变动率。(2分)

由于乘数和加速数相互作用,使消费和投资的变动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动(乘数的作用),而国民收入的变动反过来又会影响到消费和投资的变动(加速数的作用)。(3分)

这种相互作用使国民收入自发增长而形成繁荣,或自发减少而形成萧条,从而形成经济周期。(1分)

12、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对均衡点的影响。

在长期内,工资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会随着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而作出调整,因而长期总供给曲线成为一条垂直的直线,如图所示。

长期总供给曲线ASL与总产出轴垂直,它所对应的产出量位于潜在的产出水平Y*上。当总需求曲线为AD时,总需求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也为Y*,价格水平为P。当总需求增加使总需求曲线由AD向右上方移动到时,总需求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产出数量Y*保持不变,而价格总水平则由上升到。这说明,在长期中总需求的增加只是提高价格总水平,而不会改变产量或收入。

13、简述总供给曲线的特征。

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最初随着价格总水平提高而平缓上升,当价格总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总供给曲线在潜在产出水平附近接近于是一条垂直的直线。短期总供给曲线呈现此种形状的原因是短期生产要素价格不变造成的。由于在短期内工资等要素价格保持不变,价格总水平提高引起厂商供给量的增加,从而使得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总额增加。当经济存在大量超额生产能力时,价格提高使得产量以较大幅度增加,但当经济接近于生产能力时,受生产能力的限制,价格提高,产量增加幅度很小。因而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总供给曲线呈现先缓慢上升,后逐渐陡峭而至垂直的特点。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这是因为,在长期中,随着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工资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价格必然会相应地进行调整。如果价格总水平与工资按相同的比率发生变动,那么厂商出售产品的价格和生产产品的成本相对没有发生变动,从而厂商就不会改变其生产数量,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数量也就不会发生变动。因此,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长期总供给曲线说明,在长期中,经济稳定在潜在的产出水平上,此时,价格变动对总供给量不会产生影响。

14、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与转移支付乘数的区别。教材P337、339、340

15、在经济萧条情况下,货币政策应该如何操作?

答题要点:先答出货币政策的概念。P369 再答出货币政策工具。P371 再答(1)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P371(2)降低再贴现率 P372(3)降低存款准备金率P372

16、IS曲线比较陡峭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哪个更有效一些,结合图形进行分析。书P348—349 书P376—377

17、简述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书P316—317

计算:

2.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需求为c=800+0.6y,投资需求为i=7500-20000r,货币需求为L=1000y-10000r,价格水平P=1,试求货币名义供给为6000亿美元时的GDP。(结果保留一位小数,本小题6分)

解:根据y=c+i,得y=800+0.6y+7500-20000r,整理得IS方程为 y=20750-50000r„„„„„„„„(2分)

根据M/P=L,得LM方程为:y=6+10r„„„„„„„„(2分)联立IS与LM方程,得:r=0.4,GDP=y=10„„„„„„„„(2分)

3.假设一个经济的商品市场由如下行为方程描述: c = 5 + 0.75(y – t)i = 6 – 0.25r t = 4,g = 18 货币市场由如下行为方程描述: L(r,y)= 0.2y – 2.5r 名义货币供给M = 40(1)推导总需求方程(有关运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2)假如在短期里,价格固定为4,试求国民收入以及利率.解:(1)根据已知条件,得:y=c+i+g=5+0.75(y―4)+6―0.25r+18,整理得IS方程为y=104-r„„„„„„„„(2分)

令L=M/P,得LM方程为:y=200/P+12.5r„„„„„„„„(2分)联立IS与LM方程,并进行整理,得总需求方程为:y=96.3+14.8/P„„„„„„„„(2分)

(2)将P=4代入总需求方程,得GDP=100„„„„„„„„(1分)再将100代入IS或者LM方程,得出利率r=4%„„„„„„„„(1分)

4.(1)某经济社会三年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分别为10%、12%和15%,为了使每年的实际利率为4%,那么三年的名义利率应分别为多少?三年平均的名义利率是多少?(有关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在名义利率为10%,而实际利率仅为5%,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为多少?(本小题6分)

解:(1)根据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得: 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

每年的名义利率分别为14%、16%、19%„„„„„„„„(3分)三年平均的名义利率为16.3%„„„„„„„„(1分)(2)根据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得: 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实际利率,所以预期的通货膨胀率=5%(2分)

7、设有下列经济模型:Y=C+I+G,I =20+0.15Y,C=40+0.65Y,G=60。试求:(1)边际消费倾向及边际储蓄倾向各为多少?(2)Y,C,I的均衡值;(3)投资乘数为多少。解:

(1)边际消费倾向为0.65,边际储蓄倾向为0.35。(2)110 60015.020***065.04065.040600 6015.02065.040YIYCYYYGICY(3)5)65.015.0(11

12、假定某国目前的均衡国民收入为5500亿美元,如果政府要把国民收入提高到6000亿美元,在边际消费倾向为0.9,边际税收倾向为0.2的情况下,应增加多少政府支出? 解:

论述:

七、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5分)

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之下,2008年中国已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国务院参事陈全生2008年12月18日在北京一论坛上表示,约有670万个就业岗位蒸发,主要集中在出口基地广东,使得失业人数远远高于官方统计的830万。失业率攀升更是加剧了人们对社会稳定的担忧,而中国明年的经济增长率预计不到8%,这一数字被认为是维持社会稳定的最低值。

陈全生敦促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创造就业机会,弥补因出口萎缩及政府过去控制增长所流失的就业机会。为拉动内需,北京2008年11月出台价值586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重点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什么是失业?衡量失业的主要指标是什么?(3分)

答:宏观经济学意义上的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且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所处的状态(2分)。衡量失业的指标为失业率,即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1分)。

2.上述材料中的失业属于什么类型的失业?为什么?(4分)

答:上述材料中的失业属于周期性失业(1分)。因为全球金融危机造成了经济衰退,在经济衰退时期出现的失业属于周期性失业(3分)。

3.根据上述材料,失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什么?体现了宏观经济学的什么定律?(4分)

答:失业加剧了中国对社会稳定的担忧,将会降低中国的经济增长率(2分)。根据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2.5或3)个百分点(2分)。

4.为了治理失业,政府采用了什么宏观经济政策?其原理是什么?(4分)答:政府采用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重点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创造就业机会(2分)。其原理在于“逆经济风向行事”: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以刺激总需求(2分)。

1、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也出现过几次恶性通货膨胀,以至抑制通货膨胀一度成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任务。但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过后,我国消费价格指数在多数月份或者年份呈下降或基本稳定态势,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通货紧缩。请问什么是通货膨胀?(教材P314)引发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教材P315—318)根据通货膨胀的有关理论,你认为中国近期是否会出现通货膨胀,为什么?

(联系实际回答,如:通货膨胀水平会逐步降低,在2006年经济高速增长、货币供应明显上升的背景下,通货膨胀水平相当稳定,全年CPI比2005年要更低,这也许算是今年经济的“意外”之二。回顾年初的情况,许多分析人士认为今年的CPI通货膨胀将超过3%,预测上的误差实在不算小。从经济学的道理上看,通货膨胀取决于经济的总供求平衡状况,在中国的制造能力快速释放的背景下,通货膨胀水平的上升缺乏基础。稍微复杂的是,分析总供求的平衡,在中国经济高度开放的背景下,需要放在全球范围内来进行。实际上,年中以来之所以通货膨胀会有轻微上升,关键原因正在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制造业的加速。对于一种具体的商品价格来说,如果其他商品的价格上涨了,则该商品的价格一般也会相应上涨,原因在于该商品的合理价格是相对其他商品价格而言的现在比较清楚的是,尽管中国通货膨胀水平仍然处在上升过程中,但距离其高点已经不远,2007年上半年通货膨胀水平就会逐步降低)(字数在800字左右)

2、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为了扩大总需求,我国政府连续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地保证了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但目前关于是否应该继续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理论界争论不一。

请问:什么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有什么局限?你认为我国政府是否还应该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什么?

答:

1、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从而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来扩大社会总需求.2、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局限是挤出效应,即增加政府支出会使私人投资和个人消费减少.(教材第十四章第三节、第六节)

3、联系实际回答。建议大家多看经济类新闻或者进相关网站收读。

5、从1998年开始,为了刺激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我国连续4年发行5100亿元特别长期国债,请问什么是公债?政府增加公债的发行对经济有什么影响?你如何看待我国近几年实行的赤字财政政策?赤字财政政策应该淡出,还是应该继续实施下去?(理论知识部分教材P350—352)

6、什么是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它有什么作用?举例说明要想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充分就业等宏观目标,仅仅依靠自动稳定器是否可以?为什么?(理论知识部分教材P345—346)

7、有一种观点认为,资本丰富而廉价的国家应该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力丰富而廉价的国家应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然后进行交换。但也有人认为只要是本国能够生产的产品,就用本国生产的产品而绝不进口,这才是爱国主义者。你认为哪种观点正确?为什么?根据资源禀赋理论,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具体国情加以分析说明。

上一篇:公司总经理年终总结发言稿下一篇:班主任工作职责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