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

2024-07-22

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13篇)

1.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 篇一

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途径探索

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途径探索

作者/钱跃兰

摘 要: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前提保障。有很多人对于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做了详细的理论方面的阐述,基于理论层面的基础上,在实践层面对该命题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理论素养

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首先,要虚心学习,做一名反思型的专业教师。教书的过程是学习、反思、改进的过程。课堂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不断改进的课堂。青年教师每学期都要制订读书计划,定期阅读教育教学专著,丰富自己。比如,《教育是慢的艺术》《静悄悄的革命》《第五项修炼》等。把学习与研究结合起来,不断汲取先进、专业的理论教育,提升理论素养,并将其用于指导实践,最终形成自己的专业特长。

其次,明确目标,做一名有理想的快乐教师。对于我们年青教师来说,目标就是成为一个名师。正是这一份信念促使我不断地在上课、公开课、教坛新秀、教学能手、课题研究等方面花费大量的精力。当每次达到目标的时候,就能品味成功带来的喜悦和幸福,并激励自己朝下一个目标进行下去。

最后,积极探索,做一名教科研方面的拔尖教师。教科研就是在教学中寻找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优秀的老师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中,上好一节课是最起码要求,也是教师专业技能体现的`。优秀的老师还必须在教科研方面有所建树。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自身的不懈努力之外,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扎根于学校这片热土。因而学校应尽最大可能地给青年教师提供一个专业发展的平台,学校能够为老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机会。

一、专业引领――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定位

首先学校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明确定位。学校可以为老师制订教师发展规划,比如五年规划,在师德要求、学历进修、教科研发展、竞赛要求等方面作出具体要求,为教师学习、成长提供明确的指向。学校邀请一些大学教授、特级教师等来校指导教学工作。老师可以参与这些专家学者的课题研究,可从专家身上捕捉到治学的严谨和对待事业的激情,从而使工作态度得以转变,思想意识得以升华。在参与课题研究和观看专家学者的讲座之后老师能够更明确自己的未来发展目标和方向,并制订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和方案。

二、校本教研――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学校可以推行校本教研制度,可以举行丰富、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如教研组学术沙龙、外派教师学习、对外教学活动等。学校可以组织老师举行大型对外公开课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和兄弟学校老师来观摩课堂。学校还可以举办主题沙龙,为教师搭建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比如,青年教师学术沙龙活动,定期举行,学员选取一个听课视角,有针对性地听课、评课,定期举行网络读书活动,网上集体备课、试题编制等活动。在每一次沙龙活动中,我们不仅可以向其他青年教师、同行学习,同时在交流读书心得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自身要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不断自我发展,不断自我超越,因此,教师必须成为一个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勇于进取、可持续发展的人,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参考文献:

[1]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J]。教育研究,(02)。

[2]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6)。

[3]周健。全区域教师进行科研的策略与实践。教育科学论坛,(10)。

[4]谭永清。走进校本教研新天地:新课改背景下校本教研的内涵、意义及其行动研究。现代中小学教育,(09)。

[5]章师亚。教师专业成长的7个“关键词”。青年教师,2007(10)。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中学)

2.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 篇二

支架式园本研修, 包括信息性支架研修、概念性支架研修、程序性支架研修和策略性支架研修。如下图所示。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的。

一、构建支架, 有效促进园本研修中教师的实践反思

教师自我反思的过程, 是教师主动思考教育实践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过程。在反思中, 教师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态度、情感、价值观, 审视自身在教育实践中的行为, 因而也是教师认识自我的过程, 是实践内化为意识的过程。在园本研修活动中, 通过问题情景的再现, 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 以研究者的眼光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积极的、不断的反思,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 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 形成自己对教育实践问题的独立思考和见解, 从而做出合理的决定, 提升教育实践的实效性,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改善教育行为, 提升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案例:教师对教育实践中问题情景再现的研修支架分析

二、构建支架, 有效促进园本研修的同伴互助

提升园本研修同伴互助的效力, 无疑是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力量。同伴互助, 不仅创设了和谐融洽的研究氛围, 营造了协调合作的团队精神, 而且园本研修就是教师与新知识新事物的对话、教师与自身的对话、教师与教师的对话, 是一种“共享”, 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案例:“六一阳光欢乐行——走进社区”舞台剧“剧本创编”中的支架研修分析

三、构建支架, 有效促进园本研修的专业引领

书, 是知识的源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阅读教育理论书籍, 并进行交流, 可以不断充实自己。读专业书籍, 就是以书籍为载体, 让教师与作者进行对话和碰撞。在实践中, 我们以教师间互动式的读书学习作为研修的基本方式, 以此来引领和催生教师的专业成长。专业引领以其学习内容广、可操作性强、研修的可持续性、互动的有效性等特点, 极大地提升了校本研修的效能, 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案例:《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研究学习支架研修分析

构建“支架式园本研修模式”就是应用多种形式的研修形式, 形成有效的同伴互助, 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智慧的碰撞, 在资源整合中进行思维交流, 在碰撞交流中实现创造和提升, 以帮助教师解释现象、概括经验、提炼规律, 把教师经验组织起来, 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结构, 使教师在形成科学理解的最近发展区上得到及时的支撑。不断解决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 逐步构建一个反思、互动、创新的新型研修模式, 以此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 (美) 劳拉.贝尔克, 亚当.温斯勒著, 谷瑞勉译鹰架儿童的学习——维果斯基与幼儿教育[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丽莲.凯兹著, 廖凤瑞译.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朱宁波.中小学教师与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

[4].杨成礼.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教学方式调查与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4, (4) :102~103

3.教师专业成长重在实践 篇三

【关 键 词】教师;专业化成长;校本研修;课程实施;反思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96-02

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专业。因为教师实施着学科教学,是“成才”教育的专家,同时教师也在实施着品性教育,又是“成人”教育的专家。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这是时代对教师职业提出的要求。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应该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向一个专家型教师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成长重在实践。要以校为本,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目标,以课程实施为主线,以解决问题为重点,以实践反思为研修方式,以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课题组、项目组等为基本组织形式。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思想、知识和理论,通过反思与实践,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

一、以校为本,加强校本研修

教师专业化成长要不断实践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积极开展“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的教师专业学习和培养。

教师的学习培养主要涉及三大领域:一是育德能力领域,二是教学能力领域,三是教育科研能力领域。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专业学习培养形成校本研修,校本研修可以多措并举,构建多层次的教师学习培养体系,根据教师的不同学历、资历及教育能力,科学地分成新教师入格培养、青年教师升格培养、骨干教师风格培养三个层次,切实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教师要在学校的组织下自觉修行师德规范,不断提升教育工作能力;在专题研修中积极开展实践反思、感悟提升,逐步提高教学能力;要自觉增强科研意识,实践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提升工作品位,形成一定的科研能力。

教师在基于校本研修促进专业化成长的进程中,还要争取领导的有力支持。学校领导对教师专业培养问题的深刻认识,有利于教师在处理日常纷繁复杂的工作同时,完成好实践培养工作。将学校的阶段性工作与教师培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是校本研修实践性特征的本质需要。这样,让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形成将育德变为育学生集体意识和个体行为的专业能力,使学校特色的传承与教师专长培育同步发展。学校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以课程为载体,以学校办学特色为内容,细化专业培养的具体指标,使教师具备“适合学生主动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培养出更多具有学校特色的专长教师。

二、以课程实施为主线,重在解决问题

教师专业成长要以课程实施为主线,实践教育教学方法,重在解决问题。

教师是学科教学的专家,随着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等多种课程的开设,在课程实施中要求教师要有更宽泛的专业知识和专业适应能力,以便能解决经常面临的诸多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姿态去审视自身教学行为,不断拓宽视野、探究问题、掌握方法、总结经验、形成规律,提升学术水平,去解决教学过程中因贯彻新课程理念而出现的种种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注重课程实施中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方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就满足课程实施需要而言,教师还得充当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不断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运用新的教法,构建全新的课堂,以解决学生随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所带来的需求问题。

三、以实践反思为方式,做到集腋成裘

教学反思重在“思”,它是一种完全自主化的东西。反思是为了促进发展,是思考性的学习,也是理性的总结。它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有思则反,无思则无需反。它没有固定的形式和格式,不必考虑结构完整及文章长短。一点感悟,一点遗憾,一丝欣喜,可以写一两句话,也可以写成心得体会或日常札记。既要反思教学“亮点”,又要反思教学“败笔”;既要在课后对教学过程及各环节进行反思,又要对课堂中的师生情感体验进行反思;既要注重自我反思,又要重视他人的反思;既要“思”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又要“思”教学思路的再设计。在不断的反思中,逐渐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要注意在课堂中是否注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是否重视了新知识的生成过程,是否关注了学生及其生活的环境等。针对教学后的反思,要参照教学目标,对学生在一节课或某阶段的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进行审视与分析。还要加强同事间的交流,邀请同事听课、评课,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提升教学反思的实效性。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剂催化剂,需要趁热打铁,在记忆犹新中捕捉灵感。要针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地进行反思,把需要改进和修补的内容写下来。选定一个视角,思考自己觉得可写的东西,通过归纳整理,概括性地将所思、所想、所感用语言及时写下来,并做到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一有所得,及时记录,通过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一定会达到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效果,促进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专业化发展。

四、以科组教研为形式,提高专业技能

教研组是从事教学与研究的组织,主要围绕教学工作开展各种教学教研活动。具体工作是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制定教研组计划,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开展学科改革试验和专题研究,组织各种类型的公开课、观摩课和研究课,探索教学方法。教研组一旦回归到教研的本真意义上来,做到名实相符,将对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以及学校教育整体品质的提升起到很大作用。

科组教研要努力抓好“四个研究”。一是研究教学对象,做到心中有学生;二是研究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三是研究课标、教材,把握新教材的教学理念;四是研究评价走向,采用合理、有意义的评价方法。通过科组教研形式,集体商定内容,学习名师成果,各自构划思路,讨论修改意见,体现个人风格,畅谈教学心得,改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专业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科组教研要创设良好的专业成长环境,好让教师安职乐业出成果。学校要实施人文关怀策略,营造和谐生态的人文环境,严谨的治学氛围,让教师们处于充满激情的工作学习状态,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要通过举办教师基本功竞赛、课件制作大赛等创设竞争环境,为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要注意方式方法,加强沟通,营造良好的民主环境。在良好的科组教研环境中,有力促进教师们长知识、增才干、显身手、出成绩,提升专业技能。

总之,教师作为成人成才的专家,必须重视加强校本研修,以课程实施为主线,以实践反思为方式,以科组教研为形式,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强实践,才能不断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成为专家型教师。

参考文献:

[1]查寿堂.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J].教育革新,2010(7).

[2]黄宇星,杨莲芳.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及专业发展对策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2).

[3]李洪海.校本研修多措并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广东教育,2011(2).

[4]尧新瑜.试论教师专业化的三个向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44-48.

[5]薛万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几个“抓手”[J].中小学校长,2007(10).

[6]周生民.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考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7(1).

4.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研究 篇四

结合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及其特殊性,探索如何形成有助于农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培养模式,为实施素质教育、为促进农村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寻求对策与措施。使他们成为自我引导学习者、反思者、研究者,以顺应时代的要求。我们是这样做的:

研究的思路

1分析本校实际(对学校教师的现状作广泛细致地调查);

2深入学习教师专业成长理论(含了解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的现状),初步确立专业发展意识;

3开展研训活动,通过聚焦课堂,在关注课堂实务、渴求专业理论、挑战“能力边缘”等阶段,促进教师在自主引导学习、反思、研究等方面有专业化的发展;并形成汇报;建立并逐步完善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

4在汇报后进入深入研究阶段,提炼深化研究经验,形成农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培养模式以及寻找到对策与措施;牢固树立并提高教师专业化成长意识;邀请专家诊断,并举行展示活动。

5汇编各类研究成果(含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学课例、教学论文专辑及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袋)、撰写结题报告,召开结题报告会,进行研究成果鉴定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调查法;

3行动研究:(1)教育叙事研究,(2)教学案例研究,(3)教学课例研究;

4合作研究。

开题后的主要工作

我们依据“细化方案,加强过程管理,抓实课题研究各个环节,高质量达成预期研究目标”的指导思想,课题组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了完善,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课题的研究工作:

(一)积极充电,提高能力。

我们请来了教育行家进行讲座。全体教师受益非浅;为扩大教师们的阅读视野,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让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变得更有意义,学校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购买教育书籍上千余册。为老师们的教育实践注入了活力,扩展了教师们的内涵,舒展了教者的心灵。围绕本课题的研究,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综合素质。并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和有关的文献资料,开展网络技术的培训,提高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

(二)严格计划,确保研究。

1、实施“三级定位培训”运行机制,切实加强师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级定位培训机制”中的“三级”指的是“校级学科带头人、校级骨干教师、合格教师”三个层次上的标准,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自我评估申报——教师技能展示——分层培训——学校验收确认”等途径,促进自身的发展。自2008年春学期以来,学校围绕“三级定位培训”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激励教师自觉实施“三、四、五、六”工程

为帮助教师切实学好教材,用好教材,提高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学校利用假期组织全体教师交叉学习,系统掌握各年级教材。开学初,就教师对教材的掌握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测。同时,利用教师培训时间,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新、旧教材的对比,要求教师随时记录“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新教材,处理旧教材的课堂”教学札记,要求教师们在比较中记录、拓展、创新,以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水平,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课堂教学再现活力。重视新课程师资培训,遵循“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确保实验教师的师资质量。同时,发挥实验教师的辐射作用,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新课程培训,引导教师树立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推进“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加大“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化课堂研究的力度,深化评价改革,努力构建知识与技能扎实、过程与方法开放、情感态度积极、教与学有机结合、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培养与挖掘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励教师自觉实施“三、四、五、六”工程.3、扎实开展“我做科研主讲人活动”,全面提升教师开展教科研理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1)学期初,对假期间教师撰写的“教研、科研主讲材料”进行研讨、评比,汇编成校刊。

(2)随着教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定期安排每位教师结合我校几年来连续开展的创新思维训练活动,围绕“类比思维法”“联想思维法”“迂回思维法”“矛盾思维法”等,结合自己平日开展教科研工作的情况进行讲座,以此督促每位教师在本活动中人人有进步,月月有进展,所讲所得内容有记载,并以此作为学校考核评选优秀科研主讲人的依据。

(3)充分发挥教科研骨干在学校教科研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组内研讨、课堂示范、讲座、论文等多种形式,促使青年教师依托课题组内的日常研究活动,更好地熟悉教科研的基本途径,力争做到人人成为科研型教师。

4、教师培训与教研结合,与反思训练结合(1)举行自主、探究、合作专题讲座,落实新课改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2)各学科,各年级要对新教材的具体内容及相应的教学方式进行深入探讨,解决新课程理念与实践的结合问题。各教研组上一堂展示课,用新理念去剖析、研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课程理念和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针对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把学习、培训及实践研究整合为一体,进行专题研讨。围绕课改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平等交流、对话,并针对参与者的疑惑及困难引导教师们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实际深入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策略。

(4)备课改革,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教学反思。学校制定《课堂教学反思录》的有关规定,要求教师每上完一课要写出课堂教学反思录(活页),增强了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学校对教师撰写教学反思录的情况认真检查,成绩纳入评估。

(5)学习先进的科学教育理论及名家教育思想。让教师在视野上占据教育制高点,自上而下的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有目的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要研读一本教育名著,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并把教育专著中的理论、思想、观点用来指导教育教学,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从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5、广拓渠道,支持教师学历教育再上新高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以更好的适应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我校从各方面为教师学历提高广开绿灯,鼓励支持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提高学历层次。到目前为止,我校教师学历达标率达100%。

研究困惑

(一)随着课题的深入发展,出现了一些困惑和争论。这些困惑和争论表现在思想上的不稳定、理论观点上的不统一,也表现在对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不同认识、个别研究人员的参与度和热情和对研究结果的前景不是十分乐观等。好在课题组面对困惑和争论,反而信心百倍,正面分析困惑,积极寻找应对策略。

(二)功利浮躁的大背景与基础薄弱的小环境,制约着研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来自不同层面学术上争论的问题与实践中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纠缠在一起,让原本激情投入改革的老师们十分迷茫,产生畏惧情绪,这对课题研究人员的积极探索,努力实践的影响是十分不利的。

下阶段努力方向

(一)开发与利用《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研究》网站资源。尽力成为教师一个动态工作站、成果辐射源和资源生成站,为广大教师研究与培训提供平台。扩大信息量,增强互动性。

(二)完成《初步建立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培养模式》论文;初步将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学课例等汇编成册(体现教师向反思者、研究者角色转变)汇编成辑;体现教师专业成长的档案袋的建立、完善及评鉴,早日寻找到帮助一线教师走出困惑和迷惘、走向清晰和成熟的突破口。

(三)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将继续致力于模块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研究,推行教学公开课制度,力争在每一次的公开课研究活动中都有成员参与,鼓励成员利用一切手段和现有资源开设研究课和示范课,为课题组的课堂教学研究提供平台和载体,进而有效地提升成员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将继续以每个成员各自的研究方向,如教学方式、课程资源、教学评价等方面,开展听评课制度。

5.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 篇五

当前,随着深化新课改的推进,新课改理念已深入到每一个教师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也在每一个教师的心灵产生共鸣。走进新课改这段日子里,我们确实看到了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说,教师和学生是这次课改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共同发展。那么,经过多年的新课程实践,我们的课堂教学的变化在哪里?以下,笔者对几年来参与新课程教学实践和研讨中的几个美术课的典型案例加以分析,以期能从中找到一些规律,进一步提升我们的课堂教学实效。

一、有效教学案例分析的实际意义

案例,即典型事例。一般来讲,案例是实践中发生的带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事例。[1]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它是指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通过把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真实的情境、故事、事例、事件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可供学习者独立分析、思考、讨论和决断的案例,从而提升学习者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从具体教学实践来说,教学案例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的教学行为的记叙、评析和反思。它不仅可以用来剖析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某些典型实例,也可以是对教学过程中一些方法、疑难问题进行艺术性处理的记叙和总结。

由于教学案例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时代性、情境性、实践性、叙事性等特点,所以它深受许多教师的钟爱。近几年,教学案例也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其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也更凸显出它的教学实际价值和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于课堂教学中,并内化为实际的教学行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反思能力,起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它还有利于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切磋,提升教师观课、听课、评课的能力,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同时,教学案例还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科研课题的深入研究,创新教研形式,提升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更重要的是,它更有助于教师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教学生涯轨迹的记录、教学智慧的提升、教学理想的实现,促进自身专业的成长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有效教学案例研究的具体举措

(一)精心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案例1 有一次,笔者到外校听了一位美术老师上的新课程研讨课。这堂课上的是《营造美术作品的情趣与意境》,通过引导学生从学习中西绘画在构思的巧妙、构图的趣味、形式的新颖及中国山水画中意境营造等方面入手,感受不同绘画语言独特的艺术美感。教师在导入新课时,提问道:“一幅美术作品,你认为最重要的方面是什么?美术作品最有趣、最吸引人去看的是哪方面?”学生对这两个问题很感兴趣,有的说是作品的形象美,有的说是美术作品的笔墨美,有的则认为是色彩美。等学生回答完后,教师补充说:“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是美术作品表面的东西,这些只是美术作品外在的美。”接着,教师进一步设问:“我们看一个人是否能光看他的外表?美术作品最重要的、内在的方面是什么?”学生依据刚才所学到的知识,一下子就想到美术作品最重要的内容是作品的情趣与意境。然后,教师用课件显示了课题。在学生欣赏完画家是怎样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表达自己的想法,将生活中的感受艺术化的过程时,这位授课教师又紧扣课题,进一步提问:“你觉得整幅作品最有趣的地方在哪?这样表现有什么效果?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学生积极地讨论了教师提出的问题,经过深入讨论后,他们都明白了每幅作品所表达的情趣与意境,并感悟到了不同的作品,由于作者对生活的认识、表现形式、艺术构思的不同,其表达的艺术情趣和意境也是不同的。

精心设计、创设问题情境,是师生合作学习的关键。[2]美术新课程的教学,它和以前有很大的区别,如其教学方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比较注重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启发并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学问题的设计,既要关注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兴趣,又需要换位思考以探寻最佳的教育方式,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学习活动,去考虑问题,探究问题的答案,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确保教学目标得以落实,使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

(二)注重把生活美与自然美引入课堂

案例2 在一次学校的美术教研中,我们同组美术老师上的一堂课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他上的是图案课,主要让学生练习各种图案纹样的构成设计形式。如图案的变形,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笔者原来打算到他的班级里听课,可没有料到他却要到室外上课,笔者就不解地问:“你这节课为何要到室外上呢?”他笑着回答:“我要带学生到室外去上课,指导学生写生一些花卉,了解自然界中花卉的不同特点,然后再教学生如何把生活中的花卉变成艺术中的图案,并在图案花卉设计中体现不同花卉的特征,避免纹样设计千篇一律的现象。”这位教师还告诉笔者,他每次上写生课,都会到大自然中去摘取一些植物,当场示范讲解,而后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和感受,捕捉生活中的素材,从而真实描绘和创造生活。

我们的生活有着丰富多样、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弥补课堂教学资源的不足。利用这些资源来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并从中感受到艺术来自于生活的道理。因此,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让学生去接触自然,感受生活,深刻地感悟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美,从而学会表现生活、欣赏生活、运用生活;从挖掘自然生活中特有的资源,进而彰显学生的艺术个性,画出艺术的真情实感。

(三)创设和谐、愉快的学习心境

案例3 在对《春天畅想》一课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春天:春天万物复苏,景色宜人,充满生机和活力,你们觉得春天美吗?原来以为学生会说“美”,但出乎笔者的意料,有几个学生说“春天‘不美’”。这让笔者感到非常惊讶,就请学生说说他们的看法。学生认为春天经常下雨,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乌云满天,像孩子的脸一样,说变就变。于是,笔者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就这个问题展开广泛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春雨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但却给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春雨也是一种自然美,观看下雨和听淅沥沥的雨声也是一种美;农民播种也需要春雨。在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加深了对春天的理解,也提高了其审美的境界。

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而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而非拘泥于课本中的标准答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独特见解和不成熟的看法,哪怕学生无意识地把想法说出来,教师都要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对学生的一些不合情理的想法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以上事例,也让我们认识到创设一个和谐、宽松、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能给学生带来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学生的思维能突破教师预设的条框,更好地生成教学资源,使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思维更加活跃,勇于并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改变评价过于单一的状况

案例4 在《凝练的视觉符号――标志》这一课教学时,笔者先利用课件展示了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的标志――中国印,然后请学生说说标志设计的创意过程。接下来,笔者让全班学生每人设计一个班徽,并告诉学生,班徽的构思要注意设计的方法步骤和创意的提炼,要体现标志的凝练、单纯、醒目、新颖、独特、信息传达准确的特征。学生把初稿草图画完后,笔者就从学生作业中整理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班徽作品,张贴在黑板上。于是,师生共同欣赏设计得较好和一般的班徽草稿,笔者首先肯定了学生设计的作品有创意和自己的个性,能用自己的想法去构思班徽,并未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对于那些设计得一般或过于简单的作品,则着重对学生闪光点的挖掘,并指出他们作品设计的亮点所在,尽可能地对他们取得的一些微小进步加以表扬,并耐心地指出需改进的地方。接着,笔者让学生选出自己感兴趣的班徽进行评价,共同参与并评价同学的作品,说出作品的优缺点,互相交流各自的审美感受和体验,确定下一步班徽的艺术美感和创意的表达该如何完善。最后,笔者让同桌同学互相批改作业,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评价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学生的评价要采用多元化综合考评。我们要摒弃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思维成果,更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可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及课堂表现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如上述教师对学生设计班徽的评价就非常注重在激励性、民主化的基础上,把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引入课堂,在师生双重的真诚评价中感受到班徽设计的艺术魅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让学生因评价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五)开设校本课程进入常态化

案例5 我校在课改实施过程中,一贯坚持让每位教师开设一门校本课程。虽说这项内容实施起来难度不小,不过我们各个学科的教师还是按照学校的要求大胆地去尝试,把课程开发当作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看待。各科教师在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下,在近几年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已经走出了困惑,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校本课程进入常态化轨道,形成我校校本课程的特色。例如,我们开设的美术校本课程有《校园人物速写》《校园风景画写生》《校园学生装设计》《纸版画的制作》《国画趣味学堂》《动漫趣味设计》《手绘海报设计》《变废为宝的神奇》《中西方美术鉴赏》,还有利用当地优秀文化遗产的《走进蔡氏古民居的美术课堂》等。针对这些特色课程,我们都制订了相应的课程开发程序、方案、目标、内容、方法、评价,还进行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课程校本化课题的研究。

以上校本课程,是我们实施新课改以来设计并开发的一些课题,以满足学生的教育需要和兴趣需要。每个课题我们都有教学设计、活动实践过程,课后也都有总结反思。活动中,让不同年段的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课题。每学期活动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与评价,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让每个参与学习活动的学生交流各自的学习情况,谈谈对课题学习的看法,以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对这门课程有了浓厚的兴趣,收获也挺大的。在校本课程的具体情境中,教师和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单一课程的束缚[3],学生在造型、观察、表现、形象思维、审美鉴赏、合作探究、创新等能力方面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六)运用数字资源突出教学点

案例6 在开展2014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教学评比活动中,教师们所上的课与其他课有着不同的要求。他们必须先在网上提交“晒课”,其内容包括这节课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课件和教学实录,所用课件必须与网上相关资源链接,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为了充分体现这次优课的特点,笔者上了一堂《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研讨课。课上,笔者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视频,让学生静静感受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领导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震撼场景。然后,笔者把画面转向我国著名画家董希文创作的油画作品《开过大典》,与学生进行互动。这样,学生对艺术创作源于生活就容易理解。在讲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的壁画作品《格尔尼卡》时,笔者就直接通过网络搜索毕加索的人物简介、生平经历、作品风格和艺术成就,就毕加索的人格和作品风格特色与学生进行交流,激起了学生对画家产生一种崇敬感,以及欣赏画家作品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在网上阅读《毕加索和格尔尼卡小镇》的故事,观看德国法西斯炸毁西班牙格尔尼卡小镇的历史照片,从而让学生懂得画家所画的形象与生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就是高于生活。这样,学生也就理解了此画是1937年画家为抗议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而作,也就更能理解画家创作这幅画的灵感来源于生活这个道理。从而这节课也在突出重点中化解了教学的难点。

数字资源是文献信息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以数字形式发布、存取、利用的信息资源总和。[4]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用自己设计的教案,在课堂上按照预设的教学思路支配着学生,“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样上课是不符合“晒课”的基本要求的。而在信息资源条件下,设计一堂完整的课是将多媒体素材(课件、动画、音视频等)组织成一节完整的课。多媒体数字资源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素材,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教师就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这次“晒课”,教师通过多媒体数字资源及课件的使用,把生动的历史镜头、历史照片、历史故事情节和画家的人生经历与教学点相融合,与学生充分互动,不仅活化了美术教学内容情境,把难于理解的艺术创作理论变难为易,激活学生思维,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而且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达到创新教学的目的。

三、有效教学案例研究带来的启示

案例研究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种新的尝试。自参与课改以来,我们通过对这种教学案例的研究,的确使自身的教育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这些教学案例的分析也说明,这种教学研究确实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途径。它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教学反思习惯,提升了教师自我反思的能力。教师不仅能将新课程的理念与具体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而且能够更好地运用新课程的理念,去改变陈旧的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静心中反思教育教学的合理性、科学性、新颖性、创造性和前瞻性。把教材用活,把过程盘活,把方法激活,把媒体点活,把思想变活,让教学在不断的反思中更加完善,促使教师有更强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从而使教师在教学中碰撞出教育理念的火花。在忙碌中获得充实,在研究中得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也将越走越宽,并在教育教学上获得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6.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 篇六

齐河四中

马红燕

教科研工作是学校教育质量上新台阶、新水平的重要条件,是学校办出特色的重要途径,因此,我校以“以人为本, 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为宗旨,为学校内涵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及学生的全面发作有益的实践与助推,促使学校教科研向纵深发展。一年来,在县教科所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校教科研工作扎实开展,稳步推进。具体总结如下:

一、搭建发展平台,以学习与反思促提高

1、为教师提供教育理论丛书,引导教师自学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认真撰写读后感,写心得体会,每学期要求教师必需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并力争发表或获奖。

2、每周印发理论学习材料,让老师们及时了解教科研前沿信息及先进的教学理念,引领老师们学习。学习的基础上,鼓励全体教师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积极撰写教学反思,以此促教学观念更新、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3、及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采取多元的学习方法,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专题讲座与个别研讨相结合,提高实效。

二、立足课题研究,以物化成果促研究深化

1、以“提高课堂效率”的课题研究为切入口,围绕教育教学为核心,强化“以教科研为先导的”意识,深入展开课题研究。我校省十一五课题《初中当堂达标教学操作体系的建构与应用》顺利结题,张玉梅、吴德华、肖花三位老师的三个市级课题也已顺利结题,李霞等八位教师的县级课题顺利结题。

2、《初中当堂达标教学操作体系的建构与应用》课题实施几年来,我校学生的个性、素质得到了全面、充分的发展与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使并形成了我校课堂教学的特色:自主合作探究357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和136全员育人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3、实施课题带动策略。鼓励教师从日常教学的难点、热点、困惑点、精彩点确定研究课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现在全校每位教师人手一个小课题。

4、课题研究进行网络化管理:教科室将对全校各级各类课题进行网络化管理,把课题研究的相关材料上网,课题组成员在网上进行课题研究交流。

三、开展各类活动,以活动丰富科研内涵

1、实施名师锻造工程。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名师”的培养要做足“研”的文章。每周每备课组推选出一名骨干教师进行示范课活动,包科领导及本组成员全员参与,通过课后“骨干教师交流”和“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展示”等活动促进“校内名师”进一步成长,发挥“校内名师”的示范作用,实现“名师”效应。

2、向集体备课要效率。我们向各备课组提出了关注课堂,结合课题,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使各备课组活动规范有序。各备课组以“示范课”为主要内容,加强共同协作与探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保证每位教师都能深入参与活动。各备课组采取“互助式教研”方式,商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上示范课的老师注重反思,积累优秀案例。

3、强化管理,向常规要效率。

教科室每两周召开一次教研组长会议和“课堂教学”研究小组会议,交流各组的教研状况,倾听各组教师的建议和心声,查漏补缺。包学科领导必须按时参加所承包学科的集体备课及名师锻造工程。力求管理上的严密与规范。

4、推门听课,向常态化课堂要效率。

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严格落实中层领导推门听课制度,及时了解课堂教学动态的同时,帮助教师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召开第四届教科研论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道弘教育”专家到校作报告,外出学习教师汇报学习心得,引领教师向科研型教师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6、求真务实,组织各课题组开展课题研究论文评比活动和“课题研究先进个人”评比活动。

四、以宣传促推广,注重交流

本学年,我们努力发挥教科研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及时向兄弟学校、向社会各界介绍我校教科研工作动态,宣传教科研工作成果,1、在校园网上的教科研专栏,汇集课题研究资料,报道我校的教科研动态、亮点。

2、积极鼓励教师推广经验总结与科研成果,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成果的参评率、获奖率和发表率,努力使每位教师会总结教育教学成果,我校有23位教师教科研成果获奖,全校教师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呈逐年递增的态势。

3、编辑印刷了2012—2013学年两期校本培训专辑。

五、强化激励措施,提高科研积极性

本学年,我们在确保各项课题研究扎实开展的同时,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对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教科研开展及成果进行公正的评价,且纳入考核之中。对于教科研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果(包括进行课题研究、论文发表、获奖等)的教师,根据学校奖励细则进行奖励,并与评优、选模、晋职称挂钩。新学年工作计划:

1、每周印发理论学习材料,老师们成立教师专业成长学习笔记,写出读后感。

2、以“357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进为抓手,规范基本课堂教学流程,向课堂要效率。

3、强化集体备课,注重集体备课的实效性。要求每次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切实提高教师参与教科研的能力。包科领导、教研组长切实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做好自己教研组下各备课组的考勤和监督工作。

4、实施名师锻造工程。践行357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力争每学科在一学年内个打造出一名校级名师。

5、开展各种推门听课活动。校委会成员、包科领导、教导处、教科室人员随时推门听课,向常态化课堂要效率。

6、实施“青蓝工程”。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引领示范作用,尽快让年轻教师成长起来。

7、加强课题研究管理工作。力争每个教研组承担一个县级课题、每个备课组承担一个校级课题,以课题研究促教学,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向专业化、学术性教师发展。

8、召开第五届教科研论坛。

7.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 篇七

如何有效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育学院作为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机构, 在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基础上, 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 结合地区幼儿教师队伍实际, 采取以下一系列优化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践策略。

一、以全员培训为基础, 全面提升幼儿教师的基本专业素养

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是全面提升我地区幼儿教师基本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它的特点是全员参与、影响广泛。为了使培训扎实、有效进行, 学院继教部研究制定了《吉林市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实施方案》, 借网联培训、集中培训、园本培训、岗位自修几种形式, 通过天网、地网、人网实现了对我地区城市幼儿园, 农村幼儿园、校带园的全覆盖。学院作为区域教师培训的统领机构, 实施该策略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在地区教师培训规划中明确全员培训是教师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区域教师培训规划是全部培训工作开展的政策保障。学院在09年经周密调研, 多方征求意见, 认真起草"十二五"教师培训规划——《吉林市“十二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工作规划》, 在这个规划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幼儿园全员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并提出相应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 这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工作指明了道路、明确了方向, 也为扎实、有效的开展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在制定有关全员培训的区域教师管理制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区域教师培训机构必须未雨绸缪, 抢先抓早提出区域教师培训思路和培训策略, 并主动与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沟通协调, 共同研究制定了《吉林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吉林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试行办法》等管理制度, 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三是在开发区域教师培训课程中发挥作用。课程和教材是教师培训的核心问题。遵循针对性、实用性原则, 按照"教研问题化、问题课题化、课题课程化"的研训思路和培训机制研发培训内容, 这种培训内容我们称之为研训专题。

二、以基地园为依托, 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水平的均衡发展

该策略主要是在吉林地区建设若干所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园, 通过基地园的引领、辐射作用, 重点带动农村地区和市区薄弱幼儿园的发展, 从而使地区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定区域内的幼儿园之间, 无论是办园水平, 还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化程度, 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距。为切实促进地区教师的均衡发展, 依据全市幼儿园的分布状况、学校办园水平和教师专业化程度, 确定了12个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园, 并以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园为核心, 建立了12个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截至目前, 全市共有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成员138所, 覆盖了城乡全部幼儿园。形成了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园和共同体成员互促共进的区域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互助体系。

通过依托基园开展各项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 发挥名园优长, 带动和影响偏远农村幼儿园和市内薄弱幼儿园。2012年,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城乡教师万人结对。通过开展区域内各园结对挂钩、城乡幼儿园结对帮扶、城市名优教师到农村幼儿园送教、农村教师到优质幼儿园进修等活动, 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示范辐射作用, 在更大范围内形成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效应, 达成提升农村幼儿园教学管理水平和幼儿教师素质的目的。

三、以名优教师队伍建设为引领, 带动幼儿园教师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

该策略旨在不断探索建立一种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评优制度。众所周知, 优秀教师, 作为教师群体的精英, 是高质量教学的代表;优秀教师的评选和标准, 应当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方向, 优秀教师的评选, 也应当成为促进教师专业进步的激励机制。教师的评优制度, 作为教师在职发展的推动力, 是教师质量检测和保障体系中的关键一环。教育学院作为检测本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机构, 通过对骨干教师、名优教师和学科教学专家三个不同层次教师的培养和评价, 改善和优化名优教师队伍结构, 引领和带动中小学以及幼儿园教师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

学院打造了以全员教师为塔基, 以骨干教师为塔身, 以教育教学专家为塔尖的“金字塔”式教师队伍结构。学科教学专家是我市名优教师队伍中的塔尖部分, 是学科教学的领军人物, 其培养对象主要从省特级教师、省学科带头人、市“全天侯”教师和市“十杰”教师中精心遴选, 共17名。通过域内培训与域外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促使教师凝练教学思想、丰富实践智慧。教坛名师居于名优教师队伍的塔身部分, 是名优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其培养对象主要由市骨干教师中精选, 共84名。在培训过程中, 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原则, 厚重理论积淀, 提高实践能力。骨干教师是名优教师队伍中塔基部分, 是名优教师队伍的基础力量。全市共有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134名。集中培训和岗位研修, 是骨干教师培训的主要方式。

三个层次的优秀教师发挥了专业引领的作用, 不断提高全体幼儿教师执教能力。通过名优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为青年教师上示范课、指导青年教师做展示课、为青年教师做专题讲座, 促使优秀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通过名师论坛、专题论坛等活动, 为普通教师提供学科教学的有效策略与方法, 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的不断提高。

四、以精品课建设为契机, 推动幼儿园教师教学活动的改革

该策略首先要明确的是:什么是精品课?“精品课”是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教学思想先进、教学方法合理、教学手段恰当、教学效果显著, 并具有示范、及推广价值的典型课例。“精品课”建设, 是工程的第三个支柱项目, 最终的目的是努力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促进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

“精品课”由市级“精品课”和“我的‘精品课’”, 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前者面向的是部分名优教师和部分典型课例, 其主要功能是典型示范;后者面向的是全体教师和所有课例, 其主要功能是互助提升。

五、以“学苑杯”幼儿园教育教学竞赛为平台, 提升幼儿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学苑杯”幼儿园教育教学竞赛, 以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重点, 以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评比和竞赛活动为载体, 全面提升我市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与实践操作技能。

“学苑杯”幼儿园教育教学竞赛在整体设计上, 力争与教学研究工作和教师培训工作有机整合,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教学竞赛的激励、示范和培训功能。幼儿园教师培训的主题既是教学研究的主题, 也是教学竞赛的主题, 三者的高度整合, 实现了教研、培训和竞赛工作的一体化, 避免了各项工作的交叉、重叠甚至冲突, 有利于专项问题的集中解决。我们将竞赛分为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层级进行, 实现全员参与。

“学苑杯”幼儿园教育教学竞赛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载体, 保证竞赛过程的全员参与是本项竞赛的基本要求。2010—2012年, 根据幼儿园学段教育教学状况, 组织了幼教学科专题竞赛13次, 参加决赛教师236人次, 78个单位获集体奖, 165位教师获个人奖。“学苑杯”幼儿园教育教学竞赛, 进一步强化了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 深化了教学研究工作, 有力提升了地区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促进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摘要:如何有效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育学院作为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机构, 在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基础上, 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 结合地区幼儿教师队伍实际, 采取以下一系列优化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践策略。

8.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 篇八

案例实践与反思: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各校重视,纷纷配置了心理辅导专兼职教师,针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但是由于这些人大多数是半路出家,缺乏系统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时对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把握不够准确,有时对学生心理问题认识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上,没有形成理性的认识,工作中容易出现专业性错误。还有二部分教师虽然毕业于大学心理系,理论基础扎实,但因应用性知识技能以及学生工作经验缺乏,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另外,当前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还存在许多缺点,如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以原理、规则知识为主要内容,在形式上仍以请专家讲座或选派教师参加短期课程培训为主。心理辅导工作是应用性、创造性、发散性、复杂性和情境性很强的工作,因为这项工作所面对的是永远变化的环境、变化的个体,很难确定一个固定不变的指标和与之相关的一成不变的策略手段,而且没有任何一项措施符合集体中的所有成员,也没有任何一种策略永远是最佳的。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新环境;新问题,并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才能不断适应和促进学生发展。更何况学校心理辅导是一种高度个体化的专业行为,尤其是个别辅导,通常是采取一对一、面对面的工作方式为当事人提供服务,职业要求对辅导中所涉及到的个人隐私予以保密,使得辅导工作大都“藏匿于暗室之中”,很少为他人所直接观察和了解到,这就更加要求心理辅导教师通过对自己辅导过程的描述和反思来寻求有关专家或同行的建议。

美国著名学者波期纳曾经提出一道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所谓经验,是指教师由教学实践得来的知识与技能(显性的和隐性的);所谓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借助发展逻辑推理的技能和仔细推敲的判断,将自我和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其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舒尔曼更是指出:教师专业知识应该包括原理规则知识、专业案例知识和运用原理规则于特殊案例的策略知识(也就是我国有些学者所称的实践智慧知识)。职初教师、有经验的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三类不同的知识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见下图)

案例实践与反思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培养教师实际需求的“实践性智慧”为目的,以心理辅导实践中的问题为轴心,充分挖掘和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和资源,在教师自主实践反思中转变,在同伴的交流互动中生成“实践性智慧”。这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一种崭新认识,也是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

案例实践与反思的方式

1.个别心理辅导案例的撰写

(1)主题和背景

每个案例都应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关系到心理辅导的核心理念或技术。常见问题、困扰事件和当事人背景,要具有典型性和时代性。

(2)基本情况和主诉问题

包括当事人成长过程中各类基本信息、重要生活事件、本次诱发导火线、主要症状与问题等,要具体详实、真实可靠。案例描述应来源于教师真实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对当事人某些情况必须作适当调整和改编以保护个人隐私。应紧扣主题,突出讨论焦点。

(3)症状诊断和分析

对当事人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作出评估和分析。

(4)心理辅导指标和策略

准备运用哪些辅导策略,达到什么样的辅导目标。

(5)辅导步骤和方法

针对当事人的情况具体采取了什么样的辅导策略和手段,包括当时面对的场景氛围、精彩对话等,需详细重点描述。

(6)结果和讨论

案例不仅要说明过程和思路,还要交待结果,包括辅导者和当事人的感受、认知、行为变化等,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等,应作一定的评析,同时揭示事件、价值和下阶段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2.从参与研究的主体来分,可分为自我反思式、同行交流互动式和专家引领督导式

(1)自我反思式

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自我反思的内容几乎涉及心理辅导教师自身和心理辅导过程的全部,可以是对学生问题的再认识,可以是对某一心理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是自我感受、灵感顿悟,也可以是对某个或整个处理过程的反思。

个别心理辅导的自我反思一般包括:

①辅导教师是否时刻注意到,所有的辅导行为都应该是围绕着促进来访者的成长这一核心目的而实施的,辅导过程是否是与来访者共同寻求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并促进此方案进行有效实施的过程。

②辅导教师是否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对来访者的问题是否进行了准确界定和澄清,并且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促进了来访者提高自我探索、自我决策的能力等,对自己某些咨询知识和能力的不足是否能坦然面对,对自己无法解决的案例是否及时转介。

③辅导教师是否意识到自己的态度、需要、情感、信仰、价值观等对自己的辅导行为、辅导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④辅导教师是否注意在与来访者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尊重、信任、坦诚的辅导关系。

⑤辅导教师是否注意自己所运用的策略在最大程度上是来访者需要的,是促进来访者有效成长的。

一般在一次或阶段性辅导活动结束后,辅导教师能通过自我反思,对辅导活动的整体结果进行归因和评价,及时通过自述回忆等形式收集辅导活动中的信息,辅导中的长处和不足,总结自己的辅导实践。通过不断实践、反思、总结、概括,逐步提高专业水平。

(2)同行交流互动式

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在强调自我反思的同时,还要注意开放自己。如加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动、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主要形式有:

①对话:包括信息交换、经验共享、专题讨论和沙龙等,通过与其他教师研讨交流发现隐藏在辅导行为背后的理念等,进而提高自己的监控能力;

②协作:指同一课题组教师(可以是本校或校际间)分别承担责任、共同完成任务;

③帮带: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的丰富经验和青年教师的活力、创新相结合,以期达到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目的。

由于各校心理辅导专兼职教师基本上都是孤军奋战,由校际间的交往互动组成支持性资源系统,这种心理上和技术上的支持对于维护和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同行间交流互动可以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分享别人成功经验,在实践中自觉调整辅导行为,提高心理辅导活动的效能。

(3)专家引领督导式

专家根据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实践操作情况,有选择地介绍相关理论和技术,进行认知和行为干预,对心理辅导全过程给予关注和指导,并对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能力和素养进行评估,指导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对心理辅导教师撰写的案例进行及时总结。

不少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由于半路出家,长期处于教师的权威地位,关注于辅导暂时的显性结果,在辅导过程中习惯于居高临下地给予学生直接帮助,而不是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决策,实现助人自助。所以,通过与专家对话的形式,能反思自己辅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转变策略,提升专业素养。

上海市心理辅导协会吴增强老师曾经举办过个案辅导研修班和学校心理咨询督导班,辅导班学员们边学习、边做案例、边讨论案例,边分析研究案例,学员们在专家引领下相互督导,辅导技能、素养、反思能力和督导技能均得到显著提高。

在案例的实践与反思中,教师与自己的对话、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教师与专家的对话,这三种对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力量,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关系,缺一不可(见下图)。

3.从实践反思的内容、过程的复杂程度来划分,可分为主题式和综合式

(1)主题式

教师通过自我反思,并与小组诊断剖析的方式相结合,收集各种案例,然后以归类分析的方法找出各种典型类型,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重点讨论影响辅导有效性的各种观念和策略;对存在于自身或小组成员的问题进行分析、交流,最后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主题可以是针对当事人相同心理问题,例如,前段时间分别有三位学生都因玩网络游戏而不来学校上学,把相同的问题放在一起分析研究,发现尽管症状相同,但由于引发的原因不同、个体的基本背景不同,辅导的切入点和策略大不相同;主题也可以是针对心理辅导教师的相同辅导策略而进行研究,如心理辅导过程中的提问技巧,封闭式提问与开放式提问如何相互转化使之达到最佳辅导效果等。将个案中的相关问题汇聚在一起,细致探讨,相互补充,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增强和提高辅导的实际效能。

(2)综合式

辅导活动的整个过程,涉及当事人问题、心理辅导教师自身和心理辅导过程的全部。研究和开发综合式案例有助于全面探讨学生的问题和辅导策略,对于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科研型、学者型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案例实践与反思的基本方法

心理辅导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个体,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1.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弄清某种教育作用对实际的教育过程产生的效果,并对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评价,用以改进实践活动。

在心理辅导案例研究中,运用行动研究,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既是研究的主体,又是研究的对象,教师对心理辅导活动中的独特问题、独特事件、在社会情境中的独特表现及对相关原因进行分析、阐释,揭示丰富多样的个性,了解他的行动意味着什么,可能会碰到哪些问题,随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修改调整研究方法。通过实践者的研究和对自己实际工作的反思,不断提高行动质量。行动研究缩短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

2.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创造的一种掌握边缘人散漫行为的工具。叙事研究在复杂的心理辅导案例实践中选择叙事的内容、事件、情景,分析立场、观点,把握个人的主观现实、假说和信念。叙事把个人的生活置于更大的环境中,既置于亲身经验的情境,又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和经济系统中,提炼、明确有效的辅导行为及其理论依据,通过叙事发现心理辅导过程中遗漏的信息;尚未思考的角度和尚存的没有较好认识的问题。叙事帮助教师更加明确目的,确定价值观,并使教师的感情定向与人们和事物一致起来,有利于自己在活动中定位,并把自己的主体性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

3.角色扮演

9.5课题研究实践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篇九

梁文鑫

教育课题研究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在课题研究实践中的专业发展是课题研究成功的保证,也是课题能够可持续发展根本。课题研究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能够有效促进先进教育技术与理念在教学中的渗透,帮助实验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因此,在“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开展的几年中,课题组始终高度重视“教师”这一研究主体的专业发展问题,把帮助教师掌握新的教学理念、技术与方法,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作为核心工作来推进。

面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具有不同学科背景和教学经验的实验教师,如何才能让他们理解并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与操作模式,成为自主的行动研究者,将课题研究扎扎实实地落实到常规教学中?如何将理论与技术培训的内容行之有效地结合到教学实践中,从而提升实验教师的学科能力与信息技术素养?下面笔者结合跨越式课题组的具体工作来阐述在课题研究实践中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引进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

跨越式实验以何克抗教授的“语觉论”、“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创造性思维理论”为基础,旨在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深层次整合。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该实验从教学模式到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都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开展课题之初就要向实验学校相关人员介绍这些“新理念”,将实验教师带进门。我们就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安排系列讲座,包括: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探索实验目标及理论基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语文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网络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学创新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等。通过系列讲座,使各培训对象对跨越式课题形成宏观的认识,便于在学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

跨越式实验力图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学科教学的高效化,其实施环境是网络化与多媒体化的,这就要求实验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因此对教师进行技术培训是推进课题实施以及推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工作之一。课题组对实验教师进行的新技术培训并不是孤立地就技术操作本身进行,这会使实验教师丧失学习兴趣。对于实验教师而言,进行跨越式课堂教学最直接的技术运用就是制作优质教学资源和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然而在开展实验研究之初,绝大多数实验教师都感到困难。这正是我们技术培训的切入点,使技术培训变得生动具体时效性高。如制作教学资源,要根据教学设计将素材资源(文本、图片、Flash等)组合成网页形式,我们就以此为任务,培训实验教师掌握网页制作技术。多数实验教师经历了几轮这样的培训,自己制作的资源能够保障常规教学使用。此外,在技术培训过程中,课题组鼓励实验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培训,将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真正落到实处。

跨越式实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都有很多创新之处,为了使实验教师对新的模式与方法建立起初步认识,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师培训会逐步安排到课题指导的不同阶段。为了能够保证培训效果,课题组将现场培训与网络培训结合起来。现场培训如前面我们所提到的讲座。网上培训主要通过课题组专门开发的跨越式门户网站以及学科主题资源网群。具体培训内容包括项目介绍、理论基础、案例观摩、优秀教学设计方案展示、教师反思以及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等。实验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模块对现场培训的内容进行再次回顾,也可以观摩并学习不同实验区的优秀案例、优秀教学设计方案,还可以在交流区中针对自己在课题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课题组或其他实验教师进行讨论交流。网上培训对现场培训进行了有效缓冲与有益补充,达到了对实验教师全面培训的效果。

二、进行教学实践指导,建立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联系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通过参与教学实践的指导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理论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实践,实践也可以对理论做出补充、完善和创新。课题组每个月都定期到实验学校进行常规指导,与实验教师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为了使实验教师能将跨越式的创新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的教学模式有更具体清晰的认识,能更好地把握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课题组针对实验教师的具体课程内容设计了“备课—教学设计方案修改—听课与交流—反思—优秀的教学方案展示”的完整流程。备课时教师按照自己对课题理念的理解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资源,确定要落实的重点、难点以及基本的教学活动。然后课题组以邮件或面对面的方式对教师的设计方案进行讨论,结合理论给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议,不仅让实验教师明确“怎样做更好”,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这么做”。课题组指导人员每个月都会到实验学校听课,并针对听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课题理念、模式与方法进行分析,在互相探讨中解决教师所遇到的问题。听课的过程中收集一些很好地融合了课题教学理念,模式清晰的优秀教学设计方案,集中上载到跨越式的门户网站上,便于其他教师浏览学习。实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对课题实施的一些思考。正是在不断的思考中,教师的学科能力不断提高,课题研究也逐步被推向深入。

三、网络互动,相互学习

由于实验教师日常教学、资源建设、教研交流等任务比较繁重,为保障他们在课题实施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真正促进实验教师在课题实践中的专业发展,课题组研究团队始终坚持以下原则:(1)从实验教师的角度出发,尊重理解他们的辛苦工作,不是以“专家”的姿态去评价实验教师的行为,而是以朋友的身份与实验教师进行交流,从而相互启发,都有收获。(2)一直保持对实验教师持续而有效的关注,保证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一是每个月定期到实验学校的常规指导时,在与实验教师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时,肯定教师所取得的进步,增强他们开展课题研究的内驱力。二是通过各种技术交流工具如邮件、MSN、QQ群、课题组门户网站、Blog、新课程学科资源网群等,加强远程的指导和交流,与实验教师建立起友好的互动关系,及时收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帮助他们在专业发展中迈出扎实的每一步。

四、交流研讨,示范引领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实验教师个人的摸索固然重要,但更重要也是效率更高的方式就是交流研讨,示范引领。课题组提供机会让那些在课题研究中走在前面的实验学校做出示范,使实验教师可以在教研活动中向优秀的实验教师学习,大家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在教研活动中获得灵感、拓宽思路。如实验学校教师组成校内教研小组,由校课题负责人定期组织针对课题实施进行研讨;大实验区(如广州市越秀区的17所实验学校)形成一个区教研组,课题组每个月围绕上一阶段实验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困惑或下一个阶段教师们要重点关注的工作进行研讨,帮助实验教师理清思路,明确操作;组织实验教师到不同的实验区去观摩学习,促进不同实验区间的交流;课题组每年组织一次年会,给来自所有实验区的每位教师提供交流的空间与分享经验的舞台。很多实验教师反映,在每次年会上都能够获得一些不错的想法,作为自己开展课题实践研究的参考。课题组通过交流研讨和示范引领帮助实验教师创造一个相对广阔的专业发展空间。在这个大的环境中,教师可以在与他人学习与讨论中来加强自己对专业发展的思考。

跨越式课题开展的几年时间里,一大批十分优秀的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成长起来。这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在课题实施中充分重视教师这一行动主体,并完成对教师从理论、模式、方法、技术的全套培训以及保持对教师持续的关注与交流,帮助教师将教育信息化落实到常规教学当中,推进教育信息化在学校的发展,真正发挥教师这一关键因素在教育信息化中的核心作用,实现信息化背景下真正意义的教师专业发展。

10.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 篇十

⑴明确自我发展主题,强化教师理念。校本教研工作的落实程度不取决于我们制定了多少条条文,更不取决于我们向教师灌输了多少新鲜的理念,而在于教师在思想上是否有了真正的转变,在工作中能否真正落实。对此学校必须让教师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以促进教师“自我发展”为主题,树立教师与学校共同成长的意识,使教师真正意识到校本教研的必要性与实效性,使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成为教师自发的、有目的自觉行为。

⑵建立特色教研机制,规范教师行为。任何一项制度,没有评价机制,没有进行考核,即便失去了制度的有效性。我校便建立富有特色的校本教研机制:一是实行校本教研的“四挂钩”机制——即与年度考核挂钩、与职称晋升挂钩,与教师聘任挂钩、与评优、评先和绩效奖励挂钩。二是为全校教师设置校本教研个人档案,将教师每学期的校本教研活动情况、自学笔记、听课笔记、承担公开课、教案设计及课题研究情况和所发表或获奖的论文存档。三是在考核评估中,一方面让教师自我评估,即每学期结束,让教师翻阅自己的个人档案,让其看到参加校本教研前后的不同,进而明确努力方向;另一方面是学校规范参与校本教研学时、学分的考核登记和校本教研档案资料的建设,强化动态管理。

⑶加大校本教研投入,确保活动开展。没有好的投入,便没有好的产出。为了保证校本教研的顺利开展,我校加大了校本教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如建立了校本教研的奖励机制,对在校本教研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进行奖励;制定了校本教研培训预算,对参与校本教研活动进行经费上的扶持;加大了科研课题立项的研究经费;提高外出教研活动的旅差费等,从而确保了校本教研的各项活动顺利开展。

2.搭建富有科研特色的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以科研的方式和科学态度处理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主旨。以课题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师,以教师促教改,以教改促教学是校本教研主要途径。因此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必须以科研为载体,以搭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

⑴以常规为主线,落实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要求。以常规为主线,落实校本教研要求。如明确以每学期对教师教学常规进行不少于两次的检查;每一个学年要求教师开设一节公开课;每一个月写一篇教学反思。对教师的教学常规学校还制定了“五认真”制度,即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认真做好学生辅导,认真进行考核、分析。实行推门听课制度。完善调研、检查、教研制度。落实论文撰写、学习、听课、评课、教学反思和案例撰写等常规工作。

⑵以活动为主干,贯彻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行为。校本教研不是关起门来搞闭门造车,而是要辅以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以规范教师们对校本教研的行为。我校明确了以活动为主干,来贯彻校本教研行为。如一是进一步完善教导处——学科组——备课组三级教研网络,组织开展年级组、学科组的教研活动;二是实行抓住教师在听课制度和反思性教学制度中的关注点,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热情;三是鼓励教师合作、交流、共享教研成果,切实提高教研课的实效;四是开展各学科的教研活动,如骨干教师的示范课、青年教师的汇报课和展示课、学科组和年级组的教研课、学校对外观摩课、校际交流课等。

⑶以教师为主体,构建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评价。对参与校本教研情况,一定要辅以科学的评价,否则便不能持久和有效。因此,我校建立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校本教研评价机制,如在教导处的组织下,成立了以校内骨干教师、各学科教研组长、各级备课组长、各年级组长和教师代表共同参与对教师的校本教研情况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进行公示,对评价结果优秀等次的教师按相关奖励方案进行奖励,学校评优、评先名额率先在评价考核优秀等次的教师中进行择优挑选等。

11.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 篇十一

一、教师合作沟通素养的内涵

以往的课堂,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很少需要学生动用自己的头脑去主动思考问题,全部知识都由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这让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几乎都按照教师所设定的程序来进行,而实际却收效甚微,无法得到学生们对问题的反馈,同时也限制着语文教师的思路。另一方面,根据教学经验来看,没有条理的放任式自由讨论,所能收获的教学成果也十分有限,正确的合作沟通方式,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课堂自由,对文章展开自由分析,然后严格遵循时限按组听取反馈,当学生思维陷入误区时及时点拨开导。想要真正营造出合作沟通的语文课堂氛围,身为教师首先应当具备一定的合作素养,作为讨论的发起者,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文章哪一部分适合讨论,让同学开始自由交流之前是否应该将文章主旨交代清楚,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可以事先整理或预测出班级同学可能会着重合作研讨的内容方向,提前规避某些错误的思维方式,指明合作研讨的大方向,在学生针对语文课文进行讨论时,教师不能只发挥计时的作用,还应当走下讲台,倾听学生们的讨论,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积极与班级同学进行沟通。

二、教师合作沟通素养的提升

教师应当主动与学生合作沟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们发言和讨论,思维才会随之被带动起来,否则一味地灌输教学只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不会思考的听众,只有教师在授课中不断引出话题,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与思考动机,帮助大家去完善思考,这样才能够开启初中语文教学的智慧之门。具体说来,语文教师的合作沟通素养提升可以从基础的教学语言着手,所谓教学语言并非所指的仅仅是话语,一些能够调动情绪的姿势、表情及动作都是教学语言的构成部分,想要与学生们建立亲密的合作沟通,教师一定要善用这些教学语言,让学生知道自己在课堂中受到了教师的关注。而沟通则强调话语沟通和书面沟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们所进行的多是话语沟通,这需要语文教师以自然的方式来讲话,既不可过分严肃也不宜惺惺作态,把学生当成是与自己平等沟通的朋友,在这种气氛下引出的话题或问题往往能够收获热烈的讨论。沟通要求教师与学生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学生可以不必敷衍了事,提出自己对语文课程真正想要了解的东西,这些问题可能稍微偏离了主要教学内容,如文章的写作背景或者课文作者本人的故事,这便对教师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沟通中满足学生们,因此为了丰富沟通,教师还要让文化素养与时俱进,广泛涉猎相关语文知识。

课下交流同样至关重要。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明确,但到了课下是否还能轻松地进行交流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与学生们形成天然的亲近,因为绝大多数人在学生时期遇到生活上的困惑时,比较倾向于同语文老师进行商谈和交流,语文老师总是给人一种博学多闻、善于交心的形象,因此想要充分提升自身的合作沟通素养,课下与同学们的交流也必不可少。初中生在心理心态上还不够稳定,一些生活上细微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身为语文教师要勤于观察,如果判断某一位学生最近一段时间内心情绪起伏较大,可以根据条件来邀其谈心交流,双方若能敞开心扉畅谈,不仅可以建立深厚的师生友情,更有可能让学生的心思重新回到学习上。而面对一些学生的主动交流,教师更要积极回应,一方面要体现出身为语文教师的个人品格,另一方面还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学生们看似稚嫩的思维背后所隐藏的情感。

在与学生的合作沟通中一定要放下“架子”。语文教师与学生理想的合作沟通,是要共同学习,一起享受美好的校园生活,畅谈理想,描绘未来,只有让学生们的眼中映衬出真实的老师,用自身最为真实的一面与学生交流,这样才能够真正了解自己的学生,通过长时间接触,学生才有可能将我们当作自己的朋友。建立这样一种沟通关系,语文课堂便不会再显得乏味,与学生成为了课上课下的良师益友,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对教师产生尊敬,以往传统语文教学所遇到的尴尬问题,例如互动不够积极,讨论冷场,肤浅的提问等等都会得到改善,学生会在轻松、不设防的情况下问出真正想要了解的问题,也会对教师发起的讨论,积极投入其中,语文教学也会事半功倍。透过情感渗透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教师甚至不必去刻意寻找提升合作沟通素质的方法,只需要像交朋友一样与学生“打”成一片,明白了这位同学的难处,了解了那位同学的困扰,长此以往,合作沟通素质便自然而然地获得提高,并且掌握了班级同学的性格特点,一切水到渠成。

三、教师合作沟通素养的完善

合作沟通素质的提升,可以利用教学设计来检验或实践。因此教师需要对教学对象具备相当程度的了解,结合教学安排以及学生们对现阶段语文课程的实际需求,在确立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完成教学设计。无论当前教学是从课文着手还是以单元为主,教师都应当将课程设计建立在教学的特性上,即思想性、实践性与综合性。通过教学设计来检验自身素质,不能够让面面俱到的思维先入为主,应当着眼于课程特点,稳步前行,梳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对于重点要强化互动沟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对于难点要善于合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探究。复习训练和知识点,两者都可以利用合作沟通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不要让合作沟通成为一种任务,而是在教学设计中择优选取,面对教学中的重点课文,也可以放弃自由讨论,转为单方面的沟通方式,单向合作能力同样是教师需要具备的素养,在沟通中提升学习兴趣,在合作中完成教学,利用丰富的教学设计,令课堂精彩纷呈,从根本上促进大家的学习动力,教师才能够从中得到成长。

12.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 篇十二

美国学者G.J.Posner说:“经验+反思=成长。”

两段话言简意赅, 清楚地传达出教学反思这种基于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就有可能促进其专理论依据。

孔子说:“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自反也。” (《学记》)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

“行动研究”和以实践为导向的研究方法的出现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于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和具有伦理性的选择, 并对其选择负责任。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 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 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 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 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教师要进一步充实自己, 优化教学, 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及形式

(一) 教学反思的内容

1. 反思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反思教学是否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体验性是否得以充分体现。反思教师角色转换是否到位, 在师生关系上是否做到尊重学生, 赞赏学生。在教学方式上是否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 与同事是否做到教学合作。

2. 反思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中, 教案设计流程是否合理。教学情景中师生情感交融, 学生的“智慧火花”“创新火花”得以燃发、灵感闪现, 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尖刻的问题, 教师如何驾驭。反思教学是否运用了启发式和探究性教学方式。

3. 反思教学得失

对教学过程中的精彩片断详细地记录下来, 在此基础上通过反思将教学片断不断加以改进、完善, 供自己以后或他人在教学中使用。对教学瑕疵之处, 认真进行回顾、剖析, 找出形成原因, 分析关键因素, 探究解决策略, 形成新的教学环节。

4. 教学再设计

这是教学反思的最终目的。通过反思得出新的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启发和探究性, 知识上进行拓展, 教学设计趋向合理, 对教学过程进行再梳理、再发现、再研究、再创新。写出新的教学设计或案例, 不断升华,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 教学反思的形式

1. 从教学流程来看, 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

课前反思。具有前瞻性的特点。它能使教学建立在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基础上的、自觉的实践, 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性和分析能力。

课中反思。具有监控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对教学环节以及突发事件进行及时、有效地调控和应变, 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完成之后, 教师反思自身教学情况, 反思学生学习状况, 反思授课内容、方式、技能、技巧, 反思课堂整体状况, 反思失误, 记下闪光片段和困惑, 写下执教反思体会。

2. 从参与主体来看, 分为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

3. 从反思对象来看, 分为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

二、教学反思实践的误区

在实际的教学反思实践中, 不少教师在认识和操作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甚至走进了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敷衍应付, 脱离实践

这类教师未能真正理解反思的内涵和意义, 而将反思实践当做一种费时费力的任务, 潜意识里存在抵触情绪, 更谈不上将反思内化为自己专业成长的一种内在需求。

2.浅尝辄止, 缺乏推敲

这类教师在教学反思实践中, 对出现的一些教育教学事件或现象有一定的观察, 并能作出浅表的描述, 至于事件或现象的根本原因却不去深究, 仅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 或者肤浅地寻找一些客观的原因, 当然也不去寻找有效的化解之道。这类教师在实际操作中, 止于现象, 缺乏推敲, 有反思的意识却缺乏反思的能力。

3.自我求证, 自我辩护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这类教师过去的一些教育教学思想和做法已经过时, 所取得的成绩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陈旧的评价观念和落后的评价体系, 不愿更新自己旧有教学思想及做法体系中陈腐落后的部分, 甚至有对新异的观点视而不见或强加修剪以求与原有观念一致的做法。这类教师在实际操作中, 批判精神缺失, 重构勇气匮乏。

三、有效地进行反思实践

如何克服反思实践中的错误做法, 远离误区, 从而有效地进行教学反思实践呢?

首先, 培养勇于反思的精神。反思是需要勇气的。反思者需要勇于直面自己在教学意识层面及技术层面存在的不足, 并在遇到困难和阻力的时候保持清醒, 坚守毅力。其次, 自觉建构反思的标准。就现实而言, 这种反思的经验标准和评价体系是可以习得的, 可以积累的。建构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包括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和把握, 对教育专业理论的学习与补充 (比如, 熊川武的《反思性教学》, 美国学者斯蒂芬·布氏写的《批判反思型教师ABC》, 杨明全的《反思型教师——教师形象演变的新取向》等专业理论) , 对优秀的课例和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观察、评判与学习, 以及学历进修等。第三, 把握反思实践的正确流程。反思实践的一般步骤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确立假设——验证假设”, 其基本的流程是“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第四, 找准反思实践的着力点。反思实践的过程, 并非对教育教学事件及现象进行简单再现和泛泛评论, 需要我们的反思确有针对, 有的放矢。这个“的”就是教学反思的突破口, 我们进行反思实践的着力点。最后, 采用有效的反思实践形式。

四、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总的说来,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八种方法进行教学反思:

1.札记法

每堂课下来, 写下自己教学中发现的信息, 记下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重要事件, 尤其是那些记忆中特别生动的细节。在每周或每月结束后, 可以进行阶段性小结, 想一想这一阶段教学中有没有使自己感到惊奇的事件的发生, 有没有使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发现, 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何在?

2.叙事法

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和教学认识, 交流自己的教学经验, 从而在谈话中暴露自己的问题, 通过别人的观点思考自己的行为, 从思维的碰撞中得到改进。

3.观察法

同事之间开展课前说课或开展相互听评课活动, 让别人发现自己教学的不足, 让自己去发现别人的优点, 从而取长补短, 以期得到更好的改进。

4.讨论法

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选择教学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展开讨论, 通过不同角度和不同思维来处理同一个问题, 来反思自己教学行为中的科学部分和疏漏之处。

5.比较法

邀请知名教师或专家来学校讲课, 或观看优质课例, 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反思, 找出与别人的差距, 从而找到自己新的发展点。

6.文献法

收集教学方法, 采摘教学观点, 或剪报或复印或利用网络下载与自己教学有关的资料, 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学习, 从这些文献中得到启迪, 受到启发, 从而使自己站在更高的理论角度来俯视自己的行为, 提高自己的教学专业水平。

7.档案法

每学期教师都会精心撰写自己的学期备课, 将自己在教学中的设想和创新整合到这份材料上, 教完后, 收集起来, 制成自己教学行为发展与成长的档案。几个学期下来, 作一个对比, 从中将会较系统地体会自己的发展过程, 它也许会为今后的教学带来新的创意。

8.录像法

为自己的教学录制一定的教学片段, 可以先自己观看, 寻找不足, 然后在同事的帮助下发现新的问题, 探讨建设性意见。这种方法需要会花费一定的资金, 但是它能够不断的回放同一环节, 更能够具体直观地来反思教师的教学, 教师个人可以酌情选用, 有条件的学校, 则可以作为学校校本教研和教师培训的一种形式。

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就有可能促进其专理论依据。教学反思是教师对于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和具有伦理性的选择, 并对其选择负责任。教学反思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反思教学理念; (2) 反思教学过程; (3) 反思教学得失; (4) 教学再设计。教学反思的形式, 从教学流程来看, 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从参与主体来看, 分为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从反思对象来看, 分为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在实际的教学反思实践中, 不少教师在认识和操作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甚至走进了误区。教师可以通过札记法等八种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教学反思,理论依据,实践误区

参考文献

[1]徐纯赤, 孙红莲.在案例的开发和运用中训练教师的反思能力[J].上海教育科研, 2002 (12) .

[2]梁靖云.教育行动研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07) .

13.青年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 篇十三

——兼谈新教师的成长过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教师职业化程度不断地提高,这必将给广大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带来了难逢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大量的实践与研究结果表明,教师队伍业务水平提高的方向是专业化发展,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自身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三个方面。本体性知识,指的是学科知识,绝大多数中小学青年教师的学历是合格的,已符合要求。条件性知识,指的是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主要是靠教师自己在教育科研与实践中获取。而实践性知识包括关于课堂知识结构,情境控制知识,解答本专业难题的知识,这要通过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或通过“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形式来获取。对青年骨干教师来说,重点是增加自己的条件性知识容量,对新教师来说,则重在提升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水平。还有人把教师的专业化知识分成原理性知识(学科原理、规则和一般教学法知识)、案例性知识(学科教学特殊案例、个别经验)和策略性知识(运用原理于案例的策略、反思性教学)三部分,案例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属于内隐知识,而原理性知识属于外显知识,如何将外显知识内化为内隐知识,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策略。然而,目前许多中年教师出现了教师的职业危机,主要表现为:(1)教育理论的贫乏和教学技能的相对固化滞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很不熟练;(2)学校的各项体制改革瓦解了中年教师多年积累的教学策略;(3)沉重的工作和家庭负担;(4)患得患失,担心学校改革会损失既得利益,会影响自己的权力、地位、威信,心理负担沉重,对改革和创新谨小慎微,甚至有抵触情绪。笔者认为,作为青年骨干教师来说,如何面对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提高专业化水平,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改革的要求,这是摆在我们广大青年教师面前的重要命题。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原动力

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有学者研究表明,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有16%受教师职称评审需要的影响,有52%受自身专业发展需要的影响,有29%受外界竞争环境条件的影响,还有3%受其他因素影响。

二、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外部条件

首先,由于温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温州经济模式”为特征的文化现象的张扬,对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宁愿自己做个小老板,也不愿去大公司当经理”的社会现象已逐渐成为一种温州特有的文化,其隐喻是个人主义和合作意识的失衡,淡化了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很多教师停留在经验型阶段主要也是受这种社会转型期文化的影响。其次,学校要有明确的、具体的教育哲学思想。关注人的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同时又要关注教师的发展,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在我们苍南县的学校文化中,比较重视高考升学率的提高,这在学校的创业阶段、评估阶段,对学校的生存和社会声誉的提升确实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学校的发展期,要有自己的教育主张、理念、精神、文化、特色、课程、教师、管理、环境等一系列内涵建设,内涵发展必须依靠学校自身的生命能量来实现,依靠校长和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第三,校长必须是一个专业化发展型的校长,并且要给教师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因为一个学习型学校和人性化环境,才会滋润着教师向专业化方向的发展。

三、新课程改革条件下,教师面临的新挑战和教师扮演的新角色

1、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1)学校与社会之间界线的模糊:教师工作范围的扩展,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反差在逐步增大。

(2)信息化社会与网络的扩展:对教师的权威性提出了尖锐的挑战,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3)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教师将首当其冲地成为全社会终身学习与继续教育的典范。

(4)提升教师职业层次:学校为教师提供宽松的专业环境,教师则必须着力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2、教师扮演的新角色

(1)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指导者和领导者;“学生是工作者,也是研究者”已成为新课程条件下的一种共识。

(2)教师不再是教育改革的“被动者”,而应该是教育改革的“主动参与者,主动策划者”;“我与学生同步成长”,“我与学生是竭诚的合作者”已成为新时期优秀青年教师的口号。

(3)教师是教育者的同时,也是学习者、研究者;“教师既会当导演,又会当演员,又会当观众,既会扮演节目的主持人的角色,又会扮演音乐指挥家的角色”的理念,也逐步被很多的课堂教学的精英所采纳,并不断地取得成功。

(4)教师既是课程方案的实施者、执行者,又是课程内容的研究者、开发者。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新时期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

此外,教师不仅要学会“教书育人”,更要学会“严于律己,身先垂范”。

四、青年教师的发展目标及新教师“一、三、六、九”培养计划

1、青年教师的发展目标

(1)具备研究生学历或研究生课程班结业,外语达到六级以上水平,计算机应用达到“高级”程度。(2)青年骨干教师的知识结构从单一结构向综合结构转变,能不断更新和拓宽学科基础知识和学科前沿知识,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和综合知识。

(3)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独立承担教育科研的能力,并能有机地应用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

(4)青年骨干教师对课堂教学能运筹帷幄,具有较强的表演力和互动效应,有效教学理念领先,成为教学改革的“促进者”、“领路人”。

2、新教师“一、三、六、九”培养计划 目标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导航灯。目标的制订必须切合实际,要有激励和导向作用。根据学校青年教师居多,教学经验缺乏,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实际,提出了新教师“一、三、六、九”培养计划,并按时间分为四个阶段实施,分别以“稳”、“胜任”、“出成绩”、“形成特色”为阶段奋斗目标,要求经过九年时间的培养和自身努力,使绝大多数青年教师成长为学校的教学骨干乃至学科教学带头人。按阶段特点分,第一阶段为适应期(第1年),即通过一年时间的校内新老教师挂钩互学后站稳三尺讲台。要求在“稳”字上下功夫,主要通过组织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的学习,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教案的规范化设计,课堂教学水平的评价以及撰写教育教学体会文章等,并辅之以上好上岗课、汇报课和开展“听课、讲课、评课”等实践活动来达到阶段培养目标;第二阶段为巩固期(第2、3年),即再通过两年时间成为学科胜任教师。要求在站稳讲台的基础上,站好讲台,用好课件讲好课,在“好”字上下功夫。主要通过上好研讨课,参加说课、评课等教研活动,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学科胜任教师来达到阶段培养目标;第三阶段为成长期(第4、5、6年),即再经过三年时间成为校内骨干教师。要求在“站稳讲台”和“胜任教学”的基础上,在“精”字上下功夫,并做好“出成绩”的文章。主要通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和教学能手评比活动,全面熟悉教材和教学大纲,熟练驾驭教学的全过程,善于总结教学经验,积累教学资料,自觉主动地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来指导教学,并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在教育教学各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并初步形成自身教学风格等来达到阶段培养目标;第四阶段为成熟期(第7、8、9年),即再通过三年时间成为校级以上学科教学带头人或县级以上名教师培养对象。要求骨干教师通过系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参加硕士课程班学习,或派到名校跟名师挂钩学习,提高教科研能力,并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设计理论、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努力成为更高层次的学科教学带头人或名教师培养对象来达到阶段培养目标。在各阶段的考核时,要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突出教学实绩”的原则,坚持以参加研究课、示范课活动,承担教科研和教改实验课题,参加各级教学能手比赛等为主要依据。综上所述,笔者始终以“高×宽×长”的乘积效应(即高尚的师德、宽阔的知识和擅长的教书育人本领)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深受广大师生和家长拥戴的好教师,成为更高等级的名教师,甚至是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

五、今天,我们作为新教师应该关注什么?

笔者认为,我们新教师要把握教育发展的良好机遇,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共享,学会反思,要主动请求有经验教师的指导,多听不同类型、不同学科教师的课,多关注教学改革的新动向,善于收集各种资料和信息,不断地积累第一手素材,为教学研究奠定基础。

(一)在反思中成长——加强案例研究

1、课堂教学反思

(1)这堂课教学设计基于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2)这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如果已经达到了,标志是什么?如果没有达到,标志又是什么?(3)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进程有何区别?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是怎样处理这种区别的?(4)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哪个问题是最为关键的?下次课我打算如何解决这个关键性的问题?

(5)这堂课中,发生了哪些令我印象深刻、经久难忘的事件?

(6)及时记叙这堂课上个别学生的课堂行为,并想方设法以故事情节的形式来呈现?(7)在模仿教学的基础上,我曾做了哪些创新?在哪些方面渗入了自己的想法或观点?

2、教师学期或学年工作反思

(1)在我的工作中,我最满意的有哪几个方面?最不满意的有哪几个方面?(2)我在工作时受到哪些条件的限制和遇到哪些难以克服的困难?

(3)在过去的一学期里,我采取了哪些措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并取得了哪些经验和教训?

(4)在未来一年里,或者从长远来看,我希望采取哪些方法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并积累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

3、学会撰写教学案例

(1)一般项目:包括教师姓名、记录时间、科目与专题、任教班级、学生人数、记录所包含的时间跨度等。(2)教学设计: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策略和媒体运用、教学过程设计及说明等。(3)过程描述:包括过程实录(录音或录像记录)、时间分配记录、教学设计调整记录、课堂情景对话描述记录等课堂教学情况的描述。

(4)课后反思:包括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意识到了什么不足?从实践中悟到了什么道理?这些切身体验能不能与更为广泛的教学理论联系起来?等等。

(5)访谈实录:有意收集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的材料。

(6)教学启示:通过案例分析达到了什么效果?如何给他人以启示? ①什么是教师力图达到的教学效果?

②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是如何具体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

③什么是教学模式,我这堂课构建了怎样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内涵将给他人有什么启发? ④教师为帮助学生达到学习效果,可做哪些方面的启发工作?

(二)有新课程意识——校本课程开发

1、教师要有课程开发的意识

新课程的提出与研制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我们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开发者、参与者要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首先要了解我国进行这次课程全面改革的基本背景与现实意义。其次,要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即六个转变)。最后,要了解课程的演变过程(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要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完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体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处理好课程与教材的关系

(1)课程是“占有学习环境”的学校制度,包括教材、大纲、学生、课堂教学情境等。(2)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

(3)教材仅仅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学习人类文化知识的拐杖而已。

3、处理好教师研究者与学生研究者的关系 首先,教师是研究者,研究什么?(1)研究学生感兴趣的所有问题;

(2)研究教材呈现的知识框架,设计问题情景;(3)研究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学习资源;(4)如何促进学生参与探究或对话。

其次,学生也是研究者,研究什么?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1)研读,搜集信息、阅读信息、提出假设;(2)研判,处理信息、验证假设;(3)研讨,探究与对话,解决问题。第三,课堂意义和活力在哪里?

当我们把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解和学生作为研究者的想法联系起来时,教学就充满了丰富多采的可能性,课堂才有意义和活力。

(四)在合作学习中成长——成立五人及以上合作小组

目前,中年教师的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比较淡薄,但由于他们的存在使得我们的绝大多数青年教师难以脱颖而出,经过时间的消磨,渐渐地把青年教师推向了上述中年教师的行列,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建设。为此,笔者采用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做法促进中年教师的学习,通过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师论坛形式来提高教学、教研与科研能力,使中年教师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除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外,学校应鼓励青年教师自愿组合五人及以上合作小组,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互帮互学的参与式培训活动(如,有计划、有目的开展小组研讨活动,或针对某一话题自发组织“PARTY式”的聊天活动谈谈教育教学心得),培养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特质。这种参与式培训活动在小组内进行,分组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小组成员要进行角色分工,以保证小组学习顺利进行。每个小组应有如下三个(前三个)或五个基本角色,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

(1)召集人——组织小组讨论,鼓励人人参与,避免个别人的“话语霸权”。(2)记录人——记录小组每一个人的发言,不要对其进行价值判断,防止信息衰减。(3)计时员——保证小组内每一个人都有时间发言,提醒发言过长者缩短说话时间。(4)噪音控制员——提醒小组成员讨论时声音不要过高,以免影响其他组交流。

(5)汇报人——代表本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汇报时要注重精炼、概括、不要“照本宣科”。

上一篇:我的梦想高一作文500字下一篇:小组合作使英语学习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