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心理健康知识

2024-06-20

心理心理健康知识(共8篇)

1.心理心理健康知识 篇一

心理健康知识

一、心理健康

1.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2.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3.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③有幸福感;

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4.心理健康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健康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科学。

5.心理健康的特点:

①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相对性; ②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连续性; ③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可逆性; ④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动态性。

6.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是相对的概念,二者相比较而存在,其中没有绝对的界线。7.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8.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完整。

9.心理健康可以分为一般常态心理者、轻度失调心理者、严重病态心理者三个等级。

10.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技术,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协商、交谈和指导过程提供可行性的建议,针对正常人及轻度心理障碍者的各种适应和发展问题,帮助求询者进行探讨和研究,从而达到自立自强、增进健康水平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11.心理咨询是一项职业实践活动,用于解决与个人发展、心理健康及其与人际关系相关的问题。12.心理咨询的原则:

①保密原则。②无条件积极关注原则。③助人自助的原则。

13.一名有效的心理咨询者须具备共情、宽容、善于倾听、热诚的特征。14.心理咨询师的责任心包括对求助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职业负责。15.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保持正常的社交距离,最适合的距离是1.5米左右。16.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咨询的人,并不都是有心理疾病的人。

17.心理咨询师不应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任意延长或缩短咨询时间。

18.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咨询关系是专业关系,它不同于朋友关系、也不同于医患关系。咨询关系具有协助性、隐密性、时空性、非评判性、纯洁性等五大特征。19.团体咨询以个人成长、人际交流、人际关系的改善为目的,侧重体验学习,促进心理成长和发展。因此团体咨询最适宜的对象是人际适应不良者。

20.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类型主要有:发展咨询、适应咨询、障碍咨询。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②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③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 ④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⑤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 ⑥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⑦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 ⑧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22.大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

①心理发展的过渡性:青年期是少年儿童向成年人转变的过渡期,也是少年心理向成人心理过渡的关键期。

②心理发展的可塑性:青年期是人生各种心理品质全面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

③心理发展的矛盾性:当代大学生由于在学校受教育期长,没有社会生活经验;心理成熟滞后于生理成熟等原因而导致了矛盾和冲突。

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不同。

23.我校增进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心理咨询等。24.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主要形式有: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学和心理训练活动等。

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预防心理疾病,促进心理调节与健康,发展、健全个体和社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预防为主。

2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①健康人格教育 ②环境适应教育 ③人际关系和谐教育 ④智力发展教育 ⑤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⑥健康恋爱观教育 ⑦心理障碍与疾病的预防。

27.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就业、人际交往、情感等问题上。

28.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冲突主要有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冲突、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冲突、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冲突、性成熟与性心理的冲突、情绪冲突等。

29.大学生中常见失眠因素有: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疾病因素、物质因素、环境因素。30.控制无益愤怒的方法:①拓宽心胸;②反省自我;③合理宣泄。

31.在学习中,会有一种现象,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比如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等,这是学习迁移现象。

32.学习障碍:个体因智力迟钝、感知或运动障碍、情绪和行为发生困难那以及由于社会教育不利因素(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或教学方法不善等)所造成的学习上的失败。

33.大学生应试心理调适的方法有:

①端正应试动机; ②保持身体健康; ③增强应试信心; ④掌握应试技巧; ⑤调控紧张情绪。34.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准备:

①正视社会现实: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②客观分析自我:气质、性格、兴趣、能力; ③择业中的机遇与挑战。35.大学生择业的矛盾心理:

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②“鸡头”与“凤尾”的矛盾; ③所学专业与未来工作的矛盾; ④择业工作与继续求学的矛盾; ⑤亲情与爱情的矛盾。36.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

①对现状不满意,引起心理失衡; ②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个人发展; ③渴望竞争环境,缺乏竞争勇气。

37.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一般有以下三方面途径:①树立自信心;②培养独立性;③不怕受挫折。

38.人际交往:是人类共同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相互间进行的交流或联系。人际交往既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活动形式,又是人类共同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39.人际关系也称人际沟通,个体利用一定的语言、文字或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达给其他个体的过程;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信息传达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40.人际关系多种多样,错综复杂。从人们的结合纽带分,人际关系可以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41.交往是人们的一种需要,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群体而独立生活。一个社会成员一旦脱离其他社会成员而离群索居,那么他的心理发展和行为方式就要受到严重影响。

42.人际交往的功能:①交流信息功能;②心理保健功能;③自我认识功能;④行为协调功能。43.通常有效的人际交往有赖于以下条件:

① 传送者和接收者对交往信息的一致理解; ② 交往过程中有及时的信息反馈; ③ 适当的传播信道与传播网络; ④ 一定的交往技能与交往愿望。

44.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类型有:①师生交往;②同学交往;③朋友交往;④与长辈交往;⑤求职交往。

45.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主要表现为:①不敢交往;②不愿交往;③不善交往;④不利交往;⑤不易交往;⑥不懂交往。

46.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原则有:①平等原则;②相容原则;③互利原则;④信用原则。47.“我行-你也行”是一种健康、积极的人际交往态度。

48.人际交往除了具备交往的一般功能外,还能导致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是个体通过知人而加深自知,形成一定的自我意识。

49.在空间距离上相近的人容易成为朋友,比如一个宿舍、一个班级的人很容易进行人际交往,这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时空相似性原则。

50.多给人以值得的赞美,能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51.“大一综合征”(即大一学生产生的空虚,焦虑,失眠等症状)产生的主要诱因有: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对新环境的适应力弱、优势地位的丧失等。

52.新生入校,独立是第一关,独立应该从整理好自己的领地、规划好自己的时间、熟悉周围的环境、逐步建立社交圈子小事做起。

53.大学生适应的基本原则有:

①自知之明;

②坚持“珍惜既有的、追求更高的”原则; ③确定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④坚定信心、迎接挑战。

54.恋爱心理发展的主要过程分为:接近异性期、交往友谊期、恋爱期。

55.恋爱与道德:①恋爱应是建立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②恋爱动机必须符合道德原则③爱情应当忠贞专一。

56.情感是在人的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也称为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在人的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凡能符合需要的事物引起愉快的情绪,反之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情绪情感一般不作区分,也有人将与社会性需要向联系的体验成为情感(如爱国主义情感、责任感等),把情感体验的心理活动的具体形式称为情绪。

57.情绪是一种多形式、多水平、多功能的复杂心理过程,是一种由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包含体验、生理和表情三成分的整合性心理过程。

58.我们在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会产生喜、怒、哀、乐、惧等人类最基础或最原始的态度体验,这是情感或情绪过程。

59.在情绪心理学中,情绪指与人的需要(包括生物的和社会的)相联系的、具有特定主观体验、外显表情和生理变化的心理活动的整体过程;而情感则是指这一过程的主观体验。

60.易受外界的影响而出现情绪波动,或极度高兴或伤心留泪,这一情绪表现叫情感脆弱。61.情绪的合理疏泄有益于身体健康。引导大学生合理的情绪疏泄,就是以建设性的态度关心理解其困境。

62.一个理智强的大学生面对不良的情绪波动时,能主动地寻找引起情绪波动的原因,并不断地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避免情绪波动造成的不利影响。

63.大学生情绪的特点是:①丰富多彩;②心境化;③富于激情;④自尊性与敏感性;⑤追求友谊和爱情。64.考试焦虑主要属于情绪方面的问题。

65.所谓“共情”,就是设身处地地去理解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和情感。

66.心理学意义上的挫折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和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消极反应。

67.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要达到的目标受到阻障,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产生挫折的条件包括:

①具要必要的动机和目标;

②要满足动机所达的目标的手段或行动; ③必须有挫折的情境; ④必须有对挫折情境的知觉;

⑤对挫折情境知觉与体验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放应。

68.挫折产生的来源可分为:主观来源和客观来源。其中主观来源中挫折产生的“接近-回避冲突”有:①独立与依赖;②亲密与隐私;③合作与竞争;④表现自我与社会规范。挫折后的消极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攻击、冷漠、固执、焦虑。

69.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对挫折可忍耐、可接受的程度,又称耐挫力、容忍力。挫折承受力如何,直接关系到个体能否经得起挫折打击。挫折承受能力较强者,往往挫折反应较轻,受挫折的消极影响少;而挫折承受力较弱者,则容易受挫折的消极影响,甚至意志消沉,一蹶不振。挫折承受能力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之一。

70.影响挫折承受力的因素:①生理条件;②生活经历;③个性特征;④思想境界;⑤挫折准备;⑥社会支持。

71.如何有效地承受挫折:

①正确看待挫折,去除不合理的观念。

②积极运用防御机制,有效减轻心理上的痛苦: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认同,升华,补偿,幽默等;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合理化,压抑,投射,反向等。

③勇于面对。④积极寻求社会支持。⑤优化人格品质。

72.同样的不幸事件会因为个体的不同所引起的挫折感是不一样的。

73.学习疲劳是因学习时间过长、学习强度过大而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的劳累感,使学习效率下降。学习疲劳最明显的表现是腰酸背痛、肌肉痉挛、眼球发胀发疼、打瞌睡等。表现在心理上,感觉器官活动的机能降低、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情绪烦躁、易怒、忧郁等。学习疲劳是大脑的一种保护性抑制,它使大脑活动的机能降低。长期过度的疲劳可能造成神经衰弱,但一般的学习疲劳经过适当休息即可恢复。通过科学用脑、劳逸结合、顺应生物钟的节律、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等方式可以消除学习疲劳。

三、心理学流派

74.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属于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依德著名的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超我。75.在精神分析治疗中,病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回避某些敏感话题,有意无意地使治疗重心发生偏移的现象被称为阻抗。76.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无意想象的特殊形式,它是一种生理、心理现象。

77.行为主义的主要创始人与代表是华生,他主张人兽没有分界线,认为人只是有机的机器,心理学只需研究预测与控制人的行为即可。具体说来,行为主义的主张主要有以下四点:(1)强调科学心理学只能研究由别人客观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2)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体的反应,集多个反应即可知行为的整体。(3)个体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被动学习的。(4)经由对动物或儿童实验研究所得到的行为的原理原则,即可推论解释一般人的同类行为。

78.条件反射既是生理现象,又是心理现象。条件反射是人与动物后天获得的反射,它的建立需要通过学习或训练。例如食物进入口腔引起唾液分泌是先天的非条件反射,如果动物在进食前听到铃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动物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便是条件反射。

79.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是阐明人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其人格特征的理论。这一理论强调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影响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产物;既承认直接经验的学习,更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认为许多行为模式都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后果而学来的,特别强调模式对激发特定行为的重要性。

80.行为主义强调从个人的外部行为而不是内部深层心理活动去研究人。

8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罗杰斯和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不同意精神分析只研究不正常人而忽视对健康人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也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当作机械论观点,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以人为中心。

8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83.以来访者为中心的疗法是由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创立的。此疗法强调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对人采取积极乐观的看法,注重个人的内在价值和主观体验,强调咨询关系的重要性。

84.潜能成功学的代表人物是安东尼·罗宾,其代表作是《激发心灵潜能》和《唤醒心中的巨人》。85.发生认识论的创立者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就是企图根据认识的历史、它的社会根源以及认识所依据的概念与运算的心理起源来解释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

86.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他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四、心理障碍

87.心理障碍是精神障碍的一种,指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这种“没有能力”可能是器质性损害或功能性损害的结果,或两者兼而有之。

88.精神障碍是精神活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和意识)异常的一组疾病。精神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疯子)、精神病(如偏执性精神病、感应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等)、心理障碍(如人格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性功能障碍、性变态等)和神经症(如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癔病、神经衰弱等)。

89.判断一种行为是属于正常还是异常,首先必须考虑文化要素。不同的文化氛围,判断一种行为是属于正常还是变态有不同的标准。在考虑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再判断个体的行为是否正常。

90.对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一般要由精神科医生和专家来诊治。不能简单的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不要轻易草率的对号入座,给自己下错误的结论。

91.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意味着这人就一定有心理疾病。92.心理问题的一般原因包括:生物学原因,认知原因,社会原因。

93.躁狂症的典型症状是情感高涨、愉快乐观,自我感觉良好,富有感染性,但情绪不稳,易激惹发怒;联想过程明显加快,思维奔逸,话多语快,反应敏捷;精力充沛、活动增多,睡眠减少。

94.抑郁症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丧失兴趣、悲观失望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自我评价过低、食欲减退和失眠等症状且持续时间较长。一时的情绪低落不是抑郁症。

95.神经症是一组轻度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能力降低(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思维与工作效率降低),情绪波动与烦恼,体感性不适增加。体检无器质性疾病,自知力良好,无精神病性症状。

96.几种常见的神经症有:①焦虑性神经症;②恐怖性神经症;③抑郁性神经症;④强迫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则是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基本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⑤疑病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是以疑病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性障碍;⑥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病症,患者常感脑力和体力不足,容易疲劳,工作效率低下,常有头痛等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但无器质性病变存在。

97.神经衰弱的主要症状有:①容易疲劳;②容易兴奋;③睡眠障碍;④情绪障碍;⑤紧张性疼痛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98.人格障碍又称变态人格或人格异常。当一个人所特有的人格特征持久显著地偏离正常,并由此引起较严重的痛苦状态或明显影响社交和职业功能,成为人格障碍。狭义的人格障碍专指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99.几种常见的人格障碍:

①反社会型人格: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

②表演型人格: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癔症型或戏剧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过分情感化和夸张言行吸引注意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

③冲动型人格:冲动型人格障碍又称爆发型或攻击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行为和情绪具有明显冲动性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

④偏执型人格:偏执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猜疑和偏执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 ⑤焦虑型人格:焦虑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缺乏自信和行为退缩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100.性心理障碍又称性变态或性心理异常,指个体在性心理和性行为上明显偏离正常。这类心理障碍的共同特征是性兴奋的唤起,性对象的选择以及性行为方式等方面出现持久性异常表现。

101.惊恐症,又称惊恐障碍,是一种急性焦虑障碍。惊恐症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①惊恐发作:发作时伴有心悸,胸痛,憋闷,呼吸困难,有窒息或濒死感。②预期性焦虑:大多数患者常常会担心再次发作而表现为焦虑不安。

③回避性行为:在发作间期有60%的患者由于担心发作时无法得到帮助,而主动回避一些场合,如不愿意单独出门,不愿意去人多的地方或乘车外出等。

102.恐怖障碍是指涉及持续的、不现实的、过分的焦虑。它不像自动出现的惊恐障碍,而是与外在环境或刺激相联系。恐怖症患者会尽量避免这些处境和刺激,或带着很大的苦恼忍受它们。恐怖障碍主要有广场恐怖、单纯恐怖、社交恐怖三种类型。

103.社交恐怖症表现为社交场合极度焦虑、害怕当众发言权、害怕当众表演、极不自然等。104.癔症型人格障碍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爱出风头;②高度自我中心;③变化无常,缺少对人的丰富情感;④视玩弄别人为快事,“损人不利己”。

105.自恋型人格在许多方面与癔症型人格的表现相似,如情感戏剧化,有时还喜欢性挑逗等。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癔症型人格的人性格外向、热情,而自恋型人格的人性格内向、冷漠。自恋型人格的自我中心特点大多表现为自我重视、夸大、缺乏同情心、对别人的评价过分敏感等等。106.酗酒也是一种心理障碍,是酒精成瘾的较为严重的状态。国家酒精滥用和成瘾协会定义的酒精成瘾为:一种慢性疾病,主要包括了四种症状:

①强烈而难以自制的饮酒欲望 ①缺少自控饮酒量的能力;

③一旦停止饮酒就会出现诸如出汗、身体摇晃、恶心等症状; ④往往在大量饮酒后出现满足感。

107.某一固定观念在脑子里反复出现,患者无法摆脱这一观念而感到痛苦并求医,这属于强迫观念。108.良好的心理康复能力包括:精神创伤后不留严重痕迹、再次回忆创伤时较为平静、回忆起精神创伤时,原有的情绪色彩变得平淡。

109.精神分裂症与遗传有关,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五、人格

110.人格:来自拉丁文词源Persona,意指演员所戴的面具,其后指演员本身和他扮演的角色。人格是个人所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总和,包括行动、认识、智能、思想、情绪和身体结构等方面。狭义的人格与性格同义。

111.健全人格:就是具有健全的心理生活的人的人格。奥尔波特认为成熟的人有7个主要特征:

①自我意识广延; ②自我与他人关系融洽; ③情绪上有安全感; ④知觉客观;

⑤对待工作专注而投入; ⑥自我形象现实而客观; ⑦统一的人生观。

112.个性:指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区别开来的独特的、整体的特性。多尔奇称个性就是“个体的独特性”。奥尔波特重视人格的独特性,强调相对于共同特性的个人倾向的作用。个性有时也与人格同义。

113.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有:教育因素、家庭因素、文化传统因素、先天遗传因素等。

114.气质:气质即表现与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外部表现等方面,也表现在认识和意志过程中。现在认为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这些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及指向性上。如情绪的强弱,思维的快慢,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注意转移的难易,以及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事物还是内心事物,等等。

115.气质就是一般人讲的“脾气”、“性情”,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气质具有天赋性、稳定性和可爱性。气质一旦形成之后,就比较稳定而不易改变。气质使得一个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染上了独特的色彩。

116.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根据体液不同把人分为四种气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和胆汁质。现实生活中只有少数人是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代表,多数人是介于各类型之间的中间类型。气质无好坏之分。

117.性格: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最重要的方面。性格有时与人格同意,有时与气质混为一谈,但一般认为它与人格和气质是不同的概念。气质主要指情绪反应的特征,为人格结构内部的不易受环境影响的比较稳定的特征;性格除了情绪反应的特征外,更主要的还包括意志反应的特征,为人格结构较易受环境影响的可变特征。

118.性格是人格中最重要、最显著的心理特征。它在人格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集中表现。是人格中最具有魅力的部分。

119.性格既与人对现实的态度联系在一起,又与人的行为方式联系在一起。它是表现在对现实的态度而不是一时的态度。

120.内倾性格与外倾性格: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根据他的理论,提出人有两种基本类型:内倾人格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幻想中,遇到困难或冲突无法解决时,易患神经衰弱。外倾性格的人重视外在世界,好活动,爱社交,这种人如患神经症则易患歇斯底里症。他认为纯粹外倾或内倾的认识没有的,只是某种倾向占相对优势决定类型。

121.能力:广义指完成一定活动的身体和心理活动的力或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法以及所必须的心理特征。狭义指人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比被的心理特性。它往往和智力同义,是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或人格的一种重要特征。根据能力的倾向性,可把能力分为智力、特殊能力、创造力。

122.大学生能力的综合发展:

①学习能力; ②科研和创造能力; ③职业活动能力; ④运动竞技能力; ⑤社交能力。

123.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和基础。

124.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特点:

①想象丰富,但又是脱离实际; ②创新意识强烈,但不善利用条件; ③思维敏捷,但不善于掌握创造思维方式; ④灵感丰富,但不善于捕捉

125.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①家庭因素;②个性影响;③学校教育;④社会文化。

126.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支柱和核心,代表智力的水平。

127.智商就是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率再乘以100,即:IQ(智商)=MA(智力年龄)/CA(实际年龄)×100。智力年龄亦称“心理年龄”,是相对于实际年龄(生理年龄)而说的,是指在智力测验量表上与某一智力标准水平相当的年龄。智商表示一个人智力在同年龄组中的相对位值,不同年龄的人智商不能用来比较。

128.成功智力是一种用以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产生举足轻重影响的能力,它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

129.智力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不一定越高。

130.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别人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自我意识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是人的意识的本质特征。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心理系统,其心理结构可分为三个纬度: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131.自我意识具有:个体性、社会性、能动性和同一性四个特点。132.自我意识的发展呈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其发展模式为分化、矛盾和统一,即经历着分化-矛盾-统一-再分化-矛盾-统一的过程。个体经由每一次的自我分化、矛盾和在一定条件下的统一后,自我意识便向前发展了一步。

133.青少年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兴趣、理想、价值观、性格特征、交友方式、职业发展以及其他身心特点的基本认识和认可。该时期的成长危险是自我同一性的混乱,即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和发展产生种种困惑或迷惘,不能很好地确定自我形象和人生目标,出现焦虑和不安,甚至产生一定的内心痛苦,人格障碍、精神疾患等。

134.大学生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

①正确认识自我、全面评价自我; ②欣然接受自我、恰当展示自我; ③努力塑造自我、积极超越自我。

135.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童年经验等。136.健全人格的方法:①确保自我认识现实而客观②适应社会而又能保持独立③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④保持情绪稳定⑤协调人格结构

137.成人期人格兼有稳定和变化两重特征。

13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表明了一个人意志品质的坚持性。139.勤奋,懒惰,谦虚,骄傲,这些反映的是人的性格特征。140.良好的性格能弥补能力的不足。

六、心理学知识

141.认知心理学将人类记忆分为长时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三个系统。

142.当你在电影画报上看到某演员的形象时,觉得很熟悉,而且能够确知他曾饰演过某个角色,这种现象属于再认。

143.本来是别人做过的事,回忆成自己做过的事,这属于错构。

144.压力反应常表现为心理反应、生理反应、行为反应、情绪反应几个方面。心理压力不一定是有害的。

145.遗忘:个体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和回忆。遗忘分为两类:不经重新学习,不能再认和回忆,称为永久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和回忆,但当有了适当的条件,记忆还可能恢复,称为暂时性遗忘。

146.遗忘曲线:也叫保持曲线。指描绘遗忘的发展进程的曲线,表明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于十九世纪末期以自己作被试,用无意义音节为识记材料进行实验,结果表明遗忘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识记以后,最初几小时的遗忘比较快,以后就逐渐缓慢,最后有一部分很难忘掉。

147.心境是指一种比较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如心情舒畅或闷闷不乐。心境不是对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弥散性的一般情绪状态,往往在一段长时间内影响人的言行和情绪。需要、兴趣、爱好等是否满足,对心境起较大作用,有时健康状况、自然环境等也可影响心境。“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便是心境的表现。

148.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和健康会发生重要的影响。149.愿望:在思想上明确地意识到并企图实现的需要。当愿望激起并维持人的活动时,愿望便成为推动人的活动的动机。人类的愿望是需要的表现形式。

150.当人的愿望受到挫折后,通过想象自己达到了目的或获得了成就的方式属于心理防御机制的幻想表现。

151.内驱力:指由内部或外部刺激唤起的并能引向某种目标的有机体的内部状态。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内驱力逐渐减弱,同时引向目标的行为不断加强。以食物为例,饥饿是一种内驱力,引起求食行为,而摄取食物使内驱力减弱。

152.动机:一种由需要所推动的、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它起着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行为的作用。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人的活动的动因,人类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一个人的动机总是和他满足自己的需要紧密相关的。有了某种需要,并且这种需要和外部刺激(即诱因)相结合时,动机就产生了。由人的认识状态和刺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所决定。动机有始发机能、选择技能、强化技能和为了达到目标而形成一定模式的调整机能。

153.根据动机起源于何种需要,可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154.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驱动力,是指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朝着一定的学习目标前进的心理动因和心理倾向。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有:①家庭和社会的影响;②学校的影响;③强化的影响;④成功和失败的影响。学习动机对学习具有增强和促进的作用。

155.成就动机指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力求达到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成就动机主要由三方面的内驱力组成:①认知的内驱力;②自我提高的内驱力;③附属的内驱力。

156.动机水平越高,工作效率不一定就越高。

157.好奇心:一种探索行为,它是人类最强烈的动机之一。实验证明灵长类有探索一切事物与情景的强烈倾向。儿童出生后早就有探索行为,对新奇事物特别敏感。

158.动机和兴趣产生的基础是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因缺乏某种重要刺激而引起的有机体的紧张状态,即有机体与环境之间形成的不平衡状态。需要是个性的一种状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心理发展的动力。

159.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在应激状态下,人可能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多数人在一般应激状态时使各种力量集中起来,使活动积极起来,以应付紧急状况。这时,思维特别清晰、明确。也有人在应激状态时,活动抑制或完全紊乱,甚至可能发生感知、记忆的错误,做出不适应的反应。在应激状态下,人如何行动,除了根据外部刺激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外,个性特点、经受挫折的锻炼,起着重要作用。应激状态的延续能破坏人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降低抵抗力,为疾病所侵袭。

160.心理学中,由外界刺激引起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叫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一种适应性反应。通过应激反应,使社会成员在新的条件下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和行为上的适应。

161.当刺激事件打破了有机体现有平衡或超过了个体能力所及,个体就会感受到压力。

162.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与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有意注意;无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无意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有意后注意。

163.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164.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过程。人与一些动物都有思维,但人的思维离不开社会、语言和人类累计的知识与思考方法,人的思维具有社会性。思维在认识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165.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表现形式。对个人而言,依靠过去学习过的知识和理论不能直接解决一个问题时,在已贮存信息的基础上,经过独立地分析综合形成新联系,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思维过程。166.错觉:对事物的不正确知觉。错觉不同于幻觉:错觉是外界刺激下产生的,对刺激的知觉是主观歪曲;幻觉是在不存在的外界刺激的情况下产生的,是一种虚幻的知觉。病人将墙上的衣服看成是一只张牙舞爪的老虎,这属于错觉。

167.当你身边大多数人选择某种东西时,你常不自觉的做出相同的行为,这一心理现象称作从众。168.精神发泄:让被压抑的情绪和思想释放出来,它尽量的鼓励个体充分的谈论自己的问题以帮助个体的心灵得以净化。

169.同一感觉器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就叫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可以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情况。当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时,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叫同时对比。例如,把一个灰色的小方块放在白色的背景上,看起来小方快就显得暗些,把相同的一个灰色小方快放在黑色的背景上,看起来就显得明亮些,就是同时对比的结果。而当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时,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就叫继时对比。例如,吃了糖后,接着吃梅,会觉得梅很酸;吃了苦药以后,接着喝白开水,也觉得有甜味,就属继时对比。“月明星稀,月暗星密”属于感觉对比。

170.归因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人们行为的原因提出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努力等。外部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

171.社会刻板印象: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笼统的看法。社会刻板印象中,既包括否定的反面现象,也包括积极的正面印象。

172.幻觉是指没有相应的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一种歪曲或奇特的知觉。幻觉的种类和内容繁多,最常见的幻觉是幻听。

参考资料: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主编:桑志芹、李绍珠;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应用》主编:董广杰;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

2.心理心理健康知识 篇二

关键词:知识共享,心理契约,雇佣阶段,知识型员工

引言

根据资源基础观, 知识是个体头脑中的独立资产, 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资源 (Jeon等, 2011) 。一个组织若没有行之有效的共享激励措施和正式的知识共享实践, 就无法留住人才, 将其智力资本为企业战略意图所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促进了传统雇佣模式的改变, 雇佣双方逐渐由以命令、权威维持的“合同关系”转变为争取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要求采用新的方式管理已有知识并创造新知识, 对员工而言意味着工作领域的改变, 这种改变必将导致员工心理契约组成部分的相应变动。心理契约是个体与组织对彼此责任的主观感知, 知识共享则是员工对组织形成较稳定的心理感知后持有的行为态度。成功的心理契约离不开双方对合同互惠性的感知, 雇佣双方互惠互利关系建立的实质在于员工对知识共享态度的转变。对此, 规章制度的强制执行通常无效, 个体期望的管理措施, 才是促进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关键。然而, 心理契约具有主观性、双向性和动态性特点, 不断的变更、修订才是心理契约的常态 (王庆燕、石金涛, 2007) 。不同年代员工的心理契约满足水平不同, 随着雇佣时间的推移, 员工对雇佣义务的认知也会产生相应改变, 不同雇佣阶段的员工很可能持有不同的心理期望。

以往对知识共享的研究多是从知识管理的视角, 分析共享障碍, 提出相应解决措施;或者只是从静态的角度, 分析不同因素对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作用。笔者从动态心理契约视角出发, 分析了不同雇佣阶段员工的心理契约特征。

三个雇佣阶段员工的心理契约特征

一个人的雇佣状态不能决定他的心理契约类型, 但个体的自我概念会随着职业关注点的变化逐渐趋于现实和稳定。根据职业生涯阶段理论, 成人在不同的职业阶段会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心理需求和发展任务 (白艳丽, 2011) , 雇员在就业第一年对契约责任感知的变化会大于之后的工作年份。

1.申请入职阶段

在申请入职阶段, 申请人与组织之间还没有形成正式的雇佣关系, 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契约还不存在。相对于正式员工, 申请者在这个阶段的心理契约具有更大的不稳定性, 他们试图通过频繁的工作变更来加强自我认识, 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因此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除了双方达成的协议, 申请者还会根据企业声誉和其他相关信息形成对组织的一种期望。一个在社会上有良好声望的组织, 不仅会吸引较多的申请者, 在薪资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也会吸引高级人才的加入 (Turban、Cable, 2003) 。高质量的知识型员工常常在寻求一个可以自己决定工作流程和工作环境的组织。自身素质的优越性使得他们很容易被一个组织接纳, 同时对组织抱有很高的预期, 一旦发现期望未被满足, 便会选择离职。高学历人才往往在工作三年左右出现跳槽高峰, 平均离职率高于其他群体。

2.新员工阶段

当前学术界对新员工的定义看法不一, 笔者将新员工定义为入职年限在三年以内的员工。新员工与组织间的原始吸引力来自于双方对彼此目标和价值观契合的感知, 进入组织后, 他们会积极寻找证据来验证这种预期, 并努力让现实与之相符。除了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增强自身的工作能力, 他们会更多地关注那些与工作条件相关的信息 (如职位要求、薪资报酬等) , 积极寻求内心期待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以决定自己是否要继续留在组织中。在没有足够时间建立信任和承诺时, 新员工更容易持有交易型心理契约, 现有的信任水平决定了他们对后续知识共享行为的期望。与普通员工相比, 没有报酬的知识共享行为更容易使新员工产生心理契约违背感知, 这种感知将与消极的态度和行为紧密相连 (Marjo2011) , 在报酬期望未能得到及时满足的情况下, 其知识共享动机会迅速消失。但是具有较强职业承诺理念的新员工, 也可能受其之前工作经历或教育培训的影响形成平衡型心理契约。

当前的新员工多为“80后”或“90后”, 代际差异对员工行为的影响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企业管理层的关注。张扬、自信、崇尚自由;流动意愿强, 自我约束力弱;创新意识强, 责任感弱等特征是国内学者对“80后”新员工特性的简单概括。刘苹等 (2012) 对国内35家企业的员工调查研究后发现, 相对于“80前”, “80后”员工更注重组织公平、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工作、生活的协调、愉悦, 当这些期望不被满足时, 他们才会重新寻找适合自己的机会。与之前的研究结论不同, 该研究认为, “80后”员工具有更独立的意志, 一旦认同了企业, 便会表现出比其他员工更多的利他行为和更少的消极行为。

3.普通员工阶段

一般这个阶段的员工已经成为企业的骨干人员或中高层管理者, 工作能力得到企业或组织内其他同事的认可, 与企业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心理契约关系, 对组织“游戏规则”的熟练掌握使他们具有较高的组织成员身份感。此时, 更新知识、提升自身素质, 以巩固现有的组织地位, 成为他们职业关注的侧重点。然而, 组织战略对知识共享的倾斜, 使曾经的“游戏规则”发生改变, 雇主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对普通员工个体期望的影响, 要比那些尚未形成稳定心理和行为模式的新员工更加强烈 (O'Neill、Adya, 2007) 。参考雇主与雇员间的雇佣关系和Rousseau (2004) 对心理契约已有的研究成果, 何明芮和李永健 (2011) 对300名知识型员工的实证研究, 证实了心理契约类型对员工知识共享意愿的显著影响, 即使处于同一雇佣阶段的员工, 因其内心期望的差异, 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知识共享意愿。

交易型心理契约员工只会注重短期目标, 追求与组织交换中的个人利益最大化, 认为自己是组织的贡献者, 不需要与他人合作。考虑到知识的重要性, 他们更倾向于通过保留已有知识来提升自己在组织中的价值。当组织报酬未能满足心理预期时, 则以离开企业并带走知识资源进行威胁 (O'Neill、Adya, 2007) 。关系型心理契约员工愿意加班工作或帮助其他同事, 而不去考虑他们是否会得到相应的组织回报, 只是更急切地希望从他们信任和尊敬的同事那里学到知识。平衡型心理契约员工对职业安排持有更开放的观点, 他们期望同时获得经济和社会情感方面的利益作为自己对组织贡献的回报 (Hu等, 2004) 。当经济条件发生改变时, 他们会尝试与组织重新协商、调整原有的心理期望。此类员工对无形利益和有形物质利益偏好的不确定性, 增加了管理者满足其心理期望的难度。

结论

心理契约感知存在于组织工作的各个层面, 我们将知识共享作为研究重点, 是考虑到它在现代组织雇用交换关系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组织发现, 知识型员工是企业成功的中坚力量, 员工知识的利用程度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聪明的管理者应该从补偿的心态出发, 根据不同雇佣阶段员工的心理特征, 采用恰当的管理方法, 达成令雇佣双方都满意的心理合同, 以充分挖掘、利用不同心理契约类型员工的知识资源, 使出于不同工作目的的员工更好的为组织发展服务, 杜绝知识囤积行为, 促进知识共享。

参考文献

[1]Jeon S, Kim Y G, Koh J.An integrative model for knowledg e sharing in communities-of-practice[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11, 15 (2) :251-269.

[2]O'Neill B S, Adya M.Knowledge sharing and the psychological contr act:Managing knowledge workers across different stages of employment[J].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2007, 22 (4) :411-436.

[3]Parzefall M R, Coyle-Shapiro J A M.Making sense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J].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2011, 26 (1) :12-27.

[4]Pesqueux Y.Social contract and psychological contract:a comparison[J].Society and Business Review, 2012, 7 (1) :14-33.

[5]白艳莉.个体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对员工雇佣关系感知的影响——以心理契约破裂感为分析视角[J].现代管理科学, 2011 (7) :41-43.

[6]刘苹, 郑沙沙, 吴继红.代际差异对员工行为的影响研究:“80后”与“80前”的对比[J].中国行政管理, 2012 (5) :65-67.

3.这些心理知识很实用 篇三

别假装好人——

阿伦森效应

刚入职的时候什么杂活都抢着干,与同事处的不错,可等到工作步入正轨,杂活干得少了,同事似乎不怎么搭理你了,为什么?

其实这是阿伦森效应在作怪。阿伦森效应告诉我们,人们最不喜欢那些显得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减少的人或物。所以,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尽力避免出现这种印象的逆转。同样,对别人的印象形成也要避免受阿伦森效应的影响。

做事:

遇到难题先放放——

酝酿效应

生活中我们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问题去做其他事情时,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酝酿效应。

人们之所以在休息时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在放松的时候,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不正确、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当你面临难题时不妨先放一边,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交友:

人际间留点距离——

气泡空间

在公交或地铁里,我们常看到,一些人即使有空座,他们也选择站着。这其实是“气泡空间”在作怪。

在每个人的周围都存在一个空间范围,不希望被侵犯、占用,就像看不见的“气泡”一般。如何保证自己“气泡”不被侵犯最聪明的方式,就是不去触碰别人的“气泡”。这其中涉及公共道德、社交礼仪方面教育。尊重公共道德,遵循社交规则,就不会触犯别人的“气泡”。

调心:

发脾气前想后果——

踢猫现象

人的情绪糟糕时往往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键链条由强到弱依次传递,这就是“踢猫效应”。

生活中,每个人都是这条链条上的一个环节,遇到低一等地位的人,都有将愤怒转移出去的倾向。这种发泄不仅严重影响心理健康,还可能引起许多不良后果。

因此,当情绪将失控时,不妨通过心理暗示告诉自己冷静。同时用换位思考法,想象这样做造成的后果。

4.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篇四

心理健康是人生幸福之本

21世纪是社会变革的时代。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改善,享受高品质的物质生活已经不再是人们的唯一目标,健康的身心状态,才是每个人真正追求的。从电视、报纸、书刊对心理健康的宣传来看,人们对心理健康也越来越重视了,但当社会发展到一个物质条件相对阶段时,人们的精神问题也越发的突出了。美国资深心理医生曾经断言:“随着中国社会向商业化的变革,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对自身生存的威胁,将远远大于一直困扰于中国人的生理疾病”,有资料显示我国13亿人口中就有1600万精神疾病患者,而且这一数据还在逐年上升。有句俗语:“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而我们生活在各种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来自自身进步的、经济的、恋爱婚姻家庭的种种压力,难免会造成我们心理失衡而出现心理问题。我们身边大多数人,甚至包括我自己,都已经切实感受到,在经济、文化、价值观等社会因素急剧变化的时代,我们所面对的心理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经常受到抑郁、恐惧、焦躁、悲观等情绪的困扰,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无论你多么富有、多么渊博、多么伟大,只要心中充满了恐惧或者焦虑,就足以让你惶惶不可终日。我们所熟知的一些名人,也都逃不过心理疾病的困饶,例如:倾城四少”之一的乔任梁以及张国荣因抑郁症自杀;唱《城里的月光》的许美静,因失疯而打闹酒店,接受采访的时候承认自己患有抑郁症;《大话西游》中蜘蛛精的扮演者蓝洁瑛曾因抑郁症自杀未遂;台湾青春玉女范小宣也曾几度自杀,她在日记中写到:“为什么要快乐?要那么快乐干什么?在这个不快乐的世界上,被弄成很快乐的样子是很奇怪的事,真的不合理,此刻我很孤独,却不希望有人来陪我,可以大哭,但我压抑住了。”这是一个抑郁患者心理的典型体验,偏制和自闭。韩国影星演《王的男人》被称为比女人还美丽的李俊基也曾被抑郁困饶;最近汤姆·克鲁斯的第二任妻子凯蒂,患上了产后抑郁症而每天落泪。美好的生活要靠健康的心灵去感知,所以心理健康才是享受生活的根本。

二、激活你的阳光心态

当今社会竞争已经渗入到人的骨子里面,使人烦恼,心态变差.竞争是残酷的,不能改变,我们需要的是改变心态,在矛盾的夹缝中尽力保持一份好心情.我们来看一个场景,一位心理学家想知道人的心态,对其行为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于是他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

首先,他让10个人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导下,这10个人皆成功地穿了过去。然后,心理学家打开房内的一盏灯。在昏黄的灯光下,这些人看清了房内的一切,都惊出一身冷汗。这间房子的地面是一个大水池,水池里有十几条大鳄鱼,水池上方搭着一座窄窄的小木桥,刚才他们就是从小桥上走过去的。

心理学家问:“现在,你们当中还有谁愿意再次穿过这间房子呢?”没有人回答。过了很久,有3个胆大的站了出来。其中一个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许多;另一个颤巍巍地踏上小木桥,走到一半时,竟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第三个刚走几步就一下子趴下了,再也不敢向前移动半步。

心理学家又打开房内的另外9盏灯,灯光把房里照得如同白昼。这时,人们看见小木桥下方装有一张安全网,只由于网线颜色极浅,他们刚才根本没有看见。“现在,谁愿意通过这座小木桥呢?”心理学家问道。这次又有5个人站了出来。

“你们为何不愿意呢?”心理学家问剩下的两个人。“这张安全网牢固吗?”这两个人异口同声地反问。很多时候,成功就像通过这座小木桥,失败的原因恐怕不是力量薄弱、智能低下,而周围环境的威慑——面对险境,很多人早就失去了平衡的心态,慌了手脚,乱了方寸。

“心态就具有这么大的力量,从里到外的影响你。”因为情绪对人的健康有巨大的破坏作用。人有九类基本情绪:兴趣、愉快、惊奇、悲伤、厌恶、愤怒、恐惧、轻蔑、羞愧。由于人的负面情绪占大多数,因此人不知不觉就会进入不良情绪状态。如果经常把兴趣和愉快这两个好情绪调动出来,你的心态自然就很阳光了。” 阳光心态是可以通过一些工具来加以塑造的。通过几个生动精彩的小故事,我们一起来分享四个简单易用的“阳光心态”工具。

1、心态变了,事情就变了

一个人因为发生的事情所受到的伤害不如他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更重要。蚂蚁虽小,可以破坏大堤,一个人改变对事物的看法,事物就会改变。“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在古老的东方,有一个智者,他的一匹马丢了,邻居说你真倒霉,智者回答,是好是坏还不知道呢;不久丢失的马领着一匹野马回来了,邻居说,你太幸运了,多了一匹马。智者回答,是好是坏还不知道呢;儿子骑野马,从马背上摔下来,腿摔断了,邻居说,你真倒霉,就这一个儿子,腿还摔断了。智者回答,是好是坏还不知道呢;过了一段时间,皇帝征兵,胳膊腿全的年轻人都在战场上打死了,智者的儿子由于腿断了为被征兵还活着。所以从大尺度的时间来看,任何事情是好是坏还不知道呢。这样想,人就会变得洒脱、平淡一些。

2、活在当下,用好心情填括号

生命是一个括号,左边括号是出生,右边括号是死亡,我们一生要做的事情就是填括号,要用靓丽多彩的事情、好心情把括号填满。

眼下你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升官?发财?买房?买车?其实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就是现在,“活在当下”是我们直接可以操作的。

雅典奥运会上的王皓在争夺最后一块乒乓金牌时,紧张的动作都变形了,刘国梁教练把他叫过来说了几句,王皓上去了,最后打输了。一个记者怒气冲冲的质问刘国梁,你刚才跟他说啥了?你怎么不能调整他的心态?刘国梁说,我告诉他要摆正心态。

如何摆正心态?如果刘国梁这样对王皓说,你现在争夺的是中国代表团的最后一块金牌了,你一定要想到祖国的栽培,党和人民的期望,如果你能把这场比赛拿下,你就会得到名车豪宅、美酒鲜花。王皓一定输。刘国梁应该这样说,你现在只要把握过程,把球打过去就行,别的一切都和你没关系;你技术比他强多了,你要藐视他,你一定能打败他!刘国梁如果这样说,王皓就准能赢。“活在当下,就要对自己当前的状态满意,要相信每一个时刻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是最好的。”

3、天堂、地狱由心造

一个人幸福不幸福,在本质上和财富、地位、权利没关系。幸福由思想、心态决定,心可以造天堂,也可以造地狱。一个日本武士问一个老禅师:师父,请问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老禅师轻蔑地看了他一眼,说你这种粗糙、卑鄙的人,根本不配和我谈天堂。武士被激怒了,嗖地拔出刀,把刀架在老禅师的脖子上,说糟老头,我要杀了你!老禅师平静地说,这就是地狱。武士明白了,激怒的情绪是地狱,把刀收回壳中。老禅师又平静地说,这就是天堂。武士听明白了,心情好就是天堂,马上跪下说谢谢师父。学会为小事高兴,就会有更大的高兴的事情出现。别人为你做了一点好事情,赶紧欣赏他,就会有更多好事情出现。西方有一条格言是,“怀着爱心吃菜,胜过怀着恨吃牛肉”。学会优待身边的人。有人说:我有很多铁哥们,但都在新疆,远水不解近渴啊。有人把办公室的同事当成对手,错了!怎样才能把别人变成天使呢?要学会感恩、欣赏、给予、宽容。

4、压力大的时候学会弯曲

成功学是对的,但如果不善于妥协,不学会弯曲,不善于对当前状况满意,那你就会永远生活在痛苦中。

成功学告诉大家,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不想当船长的水手不是一个好水手。但是很遗憾,只有一个能当船长,可能还不是你。

有人总是为未来担心,忧心忡忡,你不要庸人自扰,如果你担心的事情不能被你左右,就随它去吧,我们只能考虑力所能及的事情,力所能及则尽力,力所不及由他去。我们不能把美好一次享用完毕,留点缺陷、遗憾下次努力。

“活在当下,未来向导,向下比较,就能使你每天获得阳光心态。”

三、让快乐自己做主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看到的永远是静谧的湖水,幽静的森林,碧绿的草坪,呼吸到的永远是鲜花灿烂的味道,听到的永远是悦耳的曲调。然而我们平时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并非如此的美丽。吵杂的环境、灰沉的天空甚至是清晨的一场阴雨,都会让我们的心情陷入低谷。我们没办法改变周围的环境,但我们可以管理好心灵的箱子,让快乐自己做主。每个人的心灵都象是一个大箱子,里面装满了种种记忆、情绪、欲望。记忆是无法被删除的,只有随时进行筛选,去除阴暗的留下美好的;情绪是无法克制的,只有随时进行梳理,学会宣泄和中和不良情绪,才会保持内心平静;欲望是无法控制的,只有随时保持理性思维和一颗平常心,才能将它压抑在能力范围之内,不至于让自己为其所累。

最后我想补充的一点就是给大家介绍一些平常可以用到的一些减压方法:

1.要多方面培养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如书法、绘画、集邮、养花、下棋、听音乐、跳舞、打太极拳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此外户外活动最能减压。多参加爬山、春游等户外活动。

2.运用言语和想象放松。在心理学上我们称它为放松训练。通过想象,训练思维“游逛”,如“蓝天白云下,我坐在平坦绿茵的草地上”,“我舒适地泡在浴缸里,听着优美的轻音乐”,一定的时间内通过暗示集中注意,调节呼吸,使肌肉得到放松,恢复精力,让自己得到精神小憩,你会觉得安详、宁静与平和。

3.想哭就哭。医学心理学家认为,哭能缓解压力。心理学家曾给一些成年人测验血压,然后按正常血压和高血压编成两组,分别询问他们是否哭泣过,结果87%的血压正常的人都说他们偶尔有过哭泣,而那些高血压患者却大多数回答说从不流泪。由此看,情感抒发出来要比深深埋在心里有益得多。

4.一读解千愁。在书的世界遨游时,一切忧愁悲伤便付诸脑后,烟消云散。读书可以使一个人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变得心胸开阔,气量豁达,不惧压力。

5.拥抱大树。在澳大利亚的一些公园里,每天早晨都会看到不少人拥抱大树。这是他们用来减轻心理压力的一种方法。据称:拥抱大树可以释放体内的快乐激素,令人精神爽朗。而与之对立的肾上腺素,即压抑激素则消失。

6.运动消气。法国出现了一种新兴的行业:运动消气中心。中心均有专业教练指导,教人们如何大喊大叫,扭毛巾,打枕头,捶沙发等,做一种运动量颇大的“减压消气操”。在这些运动中心,上下左右皆铺满了海绵,任人摸爬滚打,纵横驰骋。

7.嗅嗅香橙。国外的研究橙发出的气味有利于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橙的气味仅仅有助于女性克服紧张情绪,对男性的作用却不大。橙发出的气味能通过嗅觉神经,刺激或平伏人类大脑边缘系统的神经细胞,对舒缓神经紧张心理压力很有效果。

5.心理健康小知识 篇五

一、如何获得好心情?

1、拿一张纸,一支笔,把你所能写出的漂亮、美好、幸福的词语写出来,渐渐 的,笑容就会在你的脸上浮现。

2、到外边看一看天空,追逐那白色的云朵,想象那蓝蓝的天...你的心胸就会开 阔多了。

二、心理保健:

1、不做过当事。大凡为人处事,宜于恰当适中,切莫做过当事。光明磊落,与人 为善,乐于助人,便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自觉心安理得,心静神宁,有益身心。

反之,若做事失当,甚或胡作非为,终是理屈心亏,便觉心神不宁,焦虑不安,惶惶 不可终日,必然损害身心。

2、不求事事称意。“人生世间,自幼至壮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事常多”,因此不能苛求事事称意。需求过高,难以达到,使人悲观失望,甚或诱发疾病。因 而要善于提出合理的需求,当某些需求不能满足时,须自我开导,知足长乐,切勿自 寻烦恼。其实有些不足还可以激励人们奋发进取。

3、学会宽宏大量。宽宏大量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人的气量与性格、学识有关,也 可以通过学习、锻炼使之改善。方法是“始忍于色,中忍于心,久则自熟,殊不与人 较”,即先学表情上的忍让与克制,然后做到心理上的宽容与谅解,时间一长,就会 变得宽宏大量,遇事看得惯,想得通,放得下,不与人斤斤计较。这是一种宝贵的经 验,值得学习借鉴。

4、善处逆境。人生在世,或多或少总会遭受挫折、失败与打击,因而必须善处逆 境,“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可以通过舒散、疏泄、排解等方法,如向亲友倾诉苦闷,或尽情欣赏音乐,以尽快摆脱不良心情,解除心理压力,求得心理平衡。有志者能化悲痛为力量,发奋图强,在更高水平上求得心理平衡。如周文王被囚而写《易经》;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编写《国语》;孙子惨遭膑刑,著有《兵法》;司马迁辱受宫刑,撰写《史记》。这些历史人 物的确善处逆境,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升华”。

6.幼儿心理健康知识 篇六

转变多年形成的教育观念,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作为教育的实实在在的行动。长期以来,不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认为学生只有上大学才是惟一的出路,致使我国从小学教育就只强调考分,而不顾个性、人格的完美成长。为了考高分,家长不顾孩子的身体健康,不让孩子有一时休闲的时光,无休止地补各种文化课,使孩子四体不勤,性格冷漠自私,追求考试名次,一旦考试失利,便哭闹不休,经不起失败的考验。因此,现代教育必须认真实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少年儿童积极乐观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态度,让他们懂得,无论将来做什么,只要对社会有用,就是成才。

2。面向全体、正确引导。

坚持正确引导,是少年儿童心理特点所需求的。首先,针对少年儿童共有的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根据学生实际及少年儿童迫切需要解决的或潜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和提高少年儿童共性健康的心理品质,预防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产生。其次,针对不同年龄层、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环境中的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偏差进行正确指导。如培养后进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培养优等生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家庭条件优越学生的自立意识,培养家庭条件差的学生的自信心,以塑造各种少年儿童的健康人格品质。这里所说的面向全体,就是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个性的心理指导相结合,使每个少年儿童都得到健康发展。

3。优化校园的心理环境,加强心理指点。

少年儿童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变化,困惑会越来越多,因此他们希望得到指点,或老师、同学、家长的指点,或通过各种报刊、图书的指点。但从一定意义上讲,少年儿童心理素质还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所以,学校应该重视校园心理环境建设,在学校中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每一位少年儿童都能自由健康地交往,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发挥、完善少年儿童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他们自我管理能力。对他们遇到的心理疑惑,学校、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他们,通过心理辅导,教会他们自我调节的方法,指导他们正确看待现实,处理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培养乐观的进取心,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4。创设轻松、自由的家庭气氛。

家庭是少年儿童成长的第一驿站。事实证明: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能促进少年儿童完美人格的形成;而吵吵闹闹的家庭气氛或父母各奔东西的家庭,由于给孩子太多的压力,致使他们形成扭曲的人格。所以作为家长,应该为子女着想,给子女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让他们在有爱的家庭气氛影响下,身心健康发展。

7.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员工激励分析 篇七

一、心理契约相关理论

心理契约是由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首先提出并使用:组织的成长与员工的发展虽然没有通过一纸载明, 但组织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 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随后学者Argyris在20世纪60年代的理论强调了在组织和员工的相互关系中, 除了正式的雇佣契约规定的内容外, 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相互期望和理解。总之, 心理契约是用来描述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一种并不像一般的有形契约关系的隐性的契约关系, 实际上是存在于组织与员工之间的隐含的、非正式的相互期望和彼此信任。

二、知识员工的特征分析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对知识型员工的定义是“知识员工是指, 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知识员工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知识创新能力是知识型员工最主要的特点”。知识员工的显著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 个人综合素质高, 学历高, 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优秀的创新能力, 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本、强烈的求知欲和再学习再深造的欲望。

(二) 自我实现的需求强烈, 知识员工依靠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形成新的知识成果, 注重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 相比高薪酬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 工作劳动的复杂性较高且形式不固定, 他们工作主要是依靠大脑而工作, 劳动过程以无形为主, 没有确定流程和步骤, 而且可能发生在每时每刻和任何场所, 固定的劳动规则并不存在。

(四) 知识员工的流动性高。知识员工拥有知识、创造力等特殊的相对个性化的生产要素, 他们更忠诚于自己爱好的职业而非某个企业, 对企业的忠诚度低, 流动性高。

三、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存在的问题

(一) 在薪酬设计上与企业发展战略相脱节。企业制定薪酬制度时, 往往只关注微观因素, 如薪酬构成级别差异, 薪酬与绩效挂钩等, 多数企业的薪酬结构各部分比例不协调, 薪酬标准混乱, 缺乏统一的尺度, 且薪酬设计与企业发展战略相脱节。

(二) 忽视知识型员工的个体需要。企业容易在管理中将知识型员工与普通员工一视同仁, 忽视他们具有独特的需求动机和行为规律, 仍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 过分强调对知识员工的使用, 忽视培训与开发和满足知识型员工的个体需要, 使员工感觉在企业中不能学习到新的知识, 得不到成长和发展。

(三) 忽略了知识型员工的精神激励。大部分企业认为, 对于知识员工的工作成绩, 只要给予物质奖励就足够了, 忽略了精神激励, 未认识到领导的鼓励和认可也能给知识员工带来巨大的激励;认为只要有高薪酬就能激励知识员工, 未认识到企业文化和良好的工作环境, 能对知识员工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知识员工的激励需求因素分析

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 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他们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尽管不同工作类型的知识型员工对激励因素的重视程度排序有所不同, 生存对他们来说并不成问题, 最主要的是个人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的问题。通过调查的结果表明, 当前知识型员工的主导需要排在最前面的四位是薪酬福利、培训学习、能力发挥、职位晋升的需要, 对知识型员工最为有效的激励因素是薪酬福利、培训学习、能力发挥、职位晋升、公司前景等前五位因素。

五、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

知识员工心理契约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决定了知识员工是心理契约的主控方。只有当员工认为他们的期望已经被组织许诺, 员工心中认为平等交换才会为组织发展贡献自己的精力、时间、技术和真诚, 只有满足员工期望为主线构建基于心理契约的组合激励机制才能发挥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基于心理契约理论, 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主要分别为三个组成部分:物质激励、环境支持激励和发展机会激励。

(一) 物质激励:与物质资源和物质条件密切相关, 是员工工作和生活的基本保障。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竞争薪酬、福利待遇、绩效工资、良好的工作环境等。物质激励包括工作环境和薪酬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设备既体现了企业对员工的关怀, 又能更好地保证其才智的充分发挥。薪酬是一种满足知识型员工内在需求的要素, 公正、公平的薪酬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否则会使员工认为自身价值在企业中得不到实现, 自尊心会受损, 大多会另谋高就。

(二) 环境支持激励, 是企业给员工提供的良好的人际环境和人文关怀, 主要包括合作氛围、信任尊重、认可业绩、领导支持、充分资源、稳定工作、目标方向等七个内容。管理者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营造良好的沟通渠道, 处理好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 努力为广大员工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三) 发展机会激励, 是指企业给员工提供事业发展的空间, 使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 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良好规划, 充分尊重知识型员工成长的需要,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 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并为员工提供不断学习的机会;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要和职业发展的意愿, 为其提供适合的职业晋升道路, 使员工感到自己在企业中有良好的发展前途。

最后, 心理契约的构建减少了雇佣双方的不安全感, 填补了经济契约留下的空白。把经济契约和心理契约有机地结合, 注重企业与知识型员工之间良好的心理契约的制定, 维护好这一隐形契约, 是企业减少人力资本成本, 提高管理效率, 充分激发知识员工的潜力, 留住人才, 提高经营效益, 实现企业和员工不断创新和进步的重要保证, 也是企业实现最终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范丹.心理契约理论研究、应用及测评方法述评[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09:291

[2]ARGYRIS C.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M].London:Tavistock Publications.1960:232-233

[3]汤欢, 赵勋.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 2011, 2:44-45

[4]张辉.知识型员工特征及激励[J].商场现代化, 2007, 07:155

[5]彼得德鲁克:变动中的管理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110

[6]赵祖波.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分析[J].人力资源开发, 2010, 04:323

[7]吴鹏, 潘秋鸿.心理契约理论在知识型员工管理中的应用[J].科学与管理, 2008, 28 (3) :48-50

[8]朱学红, 杨涛, 黄健柑, 胡艳.心理契约视角下知识型员工激励系统的优化[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 (7) :134-138

[9]王晓明.基于三维心理契约的知识员工的激励机制的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9.06:137-138

[10]马斯洛.人类动机的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8.心理心理健康知识 篇八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心理知识 竞赛教育 导向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心理健康,英文翻译为“Mental Health”。它是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具体说来,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较为完整与协调,能够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来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因此,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全面发展及早日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要承担起这一重大责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计划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大多数学校开设了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在课堂上开始讲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很多学校还设置了各种竞赛、团队活动等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特别是心理知识竞赛,因其易操作,参与人数可控,经常在学校里被使用。但实施过程中,往往采用传统模式,一张试卷,几种题型,一考定“终身”。竞赛的结果往往成了变相逼迫学生背书、背题的手段,很少侧重于学生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的综合训练与培养,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情感培育和意志锻炼了。纯粹的心理知识竞赛,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反而会增加学生学业与心理负担,这不仅背离了心理教育的宗旨,也使得学生对心理课程和心理知识竞赛产生不良情绪与情感。

2 利用心理知识竞赛载体,发挥健康教育导向作用

2.1 提高心理知识竞赛载体的认知功能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最关键的原因是不能正确认知自己、认知他人和认知社会。正确地利用心理知识竞赛,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认识心理,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科学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与人际关系时,不会感到迷茫失措。因为开展心理知识竞赛,可以大面积普及心理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对自我不良心理状态、心理迷茫、以及心理压力就会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从而降低心理负担,减少心理压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重在“成长”。在组织心理知识竞赛时,要对各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如“你有不高兴的时候吗?当时为什么不高兴?”引导学生自我觉察和反思,使其不仅知道“是什么”,更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明白“为什么”来提高学生的认知和理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成长。

2.2 充分挖掘心理知识竞赛载体的情感激励功能

有研究表明,人有了认识,不一定导致某种行为,很多时候还需要情感因素起作用。因为情感因素是人的个性结构中的核心与动力因素,情感因素影响着人的整个行为方式,智慧和才能。要使正确的思想认识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必须借助于情感的力量。当情感在学生内心产生、发展和丰富起来的时候,它便会成为学生行為的内省指令。

学校在组织心理知识竞赛时,可据对象的不同,利用心理知识内容本身蕴藏的思想情感因素,或者通过开发一些情感题目来激发和促动学生的思想与情感,使他们产生某种行为;也可以利用参赛人员人际间的情感因素如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改善某些同学的情感体验,促进关系和谐;或者采用情趣激励法,启迪学生的心(下转第240页)(上接第224页)灵,拨动学生的情感心弦,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与发挥,形成推动自己前进的巨大力量。

2.3 有效利用心理知识竞赛载体的意志磨练功能

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则是指一个人的目的性、自觉性、自信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是心理因素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意志总是和行动紧密相连,通常称之为意志行动。在活动开展前后,一方面可以通过先进人物事迹、杰出人物传记、优秀影视作品的影响力,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意志, 什么是意志品质、什么是优秀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树立完善意志品质的决心,产生意志行动。其次,可以设计一些合作与比拼一体的活动,增加趣味性与挑战性,有意地磨练学生的意志,既能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心理健康知识,又可形成积极的活动体验。再则,要合理安排各项活动的难度,引导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难关,如害羞、胆怯和畏惧心理、个人时间冲突等,学生克服的困难越多,就越能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因为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2.4 适当开发心理知识竞赛载体的行为调控功能

大学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偏差行为。所谓偏差行为是指不合规矩的行为,即为某一社会群体的成员违反该群体共同接受或约定的一般规定、准则、价值观念的行为。偏差行为的出现与大学生的成熟程度和社会责任感有密切的关系。

学生偏差行为的调节和纠正, 一方面可以利用心理理论和知识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和自我行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发挥心理知识竞赛的认知和情感功能,提高学生的成熟度,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内化规范意识,从而预防、纠正和控制他们的偏差行为。比如,利用小组学习、团队合作、个体分享等形式提高心理知识竞赛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形成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促进人际关系交往,发展健康的人际心理。对心理知识竞赛的恰当利用,不仅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我行为及其原因,而且还能促发学生对自我行为的调节与控制,减少偏差行为的出现。

3 总结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健康的心理,对大学生的成才、就业与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普遍比较受欢迎的心理知识竞赛载体,高校就需要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发挥心理知识竞赛的健康教育导向作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程朝.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载体的开发、运用与创新[J].企业导报,2011(11).

[2] 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误区及其匡正[J].教育导刊,2002(7).

[3] 王素萍.高校心理知识竞赛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4).

[4] 张祝平.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6(4).

上一篇:工会信息化需求建设下一篇:厨房里的交响曲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