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作文课堂实录

2024-09-20

写景作文课堂实录(精选11篇)

1.写景作文课堂实录 篇一

话题作文课堂实录

师导入:话题作文就像诗中所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 开”一样,一下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它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级别的考试中,面对这种形式,就需要我们尽快了解、熟悉、掌握话题作文的一些规律,并运用适当的方法写好话题作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话题作文可写什么内容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小黑板,上面显示的是一个话题作文的例题,请大家一起读一下。

话题作文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令我们感动的事情,令我们感动的人。有 时是一种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有时是一种场景,有时是他的一个 微笑,有时是他伸出的手,有时是他的眼神„„ 生活中你一定经历、体验过许多令你感动的事情,见过许多令你感动的人。请以“感动” 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⑴.题目自拟 ⑵.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⑶.字数600字以上

师提问:上周我们写了这篇文章,已经有了自己对这个话题的理解,现在我们打开卷子给你五分钟的时间,结合材料一中的四篇文章,思考一下所给的思考题,文章各写了什么内容? 生:(自读五分钟)

师:时间到了,同学之间分组讨论,交换一下你们的一下意见,一会 儿找同学发言。(2分钟)

师:(2分钟后)哪位同学愿意谈一下自己的看法。生:我喜欢第一篇文章,因为秋天能让人回忆,秋天有特殊感觉,能 引起遐思,词句都非常美,我非常喜欢。

师:他说自己非常喜欢,也就是说此篇文章是以秋写感动。

生:第1篇写秋的景色及感想,第2篇写作者初三时的心理变化,通 过运动会上的一个人事例来写感动,第3篇写小作者,在非典期间得 到的关心与爱护,第4篇写中国载人飞船成功上天这件事。师:她说的非常好,还有没有其他同学说一说。

生:我只想说第2篇文章,第2篇文章的题目是《感动的瞬间》,它 讲的是通过不知道哪班的女孩的事例来写的感动,作者写在初三时学 生之间都互不信任,互相较劲,同学之间情感封闭,友谊濒临灭绝(笑),在运动会上,跑800米时,一个女生摔到了,但她还是向终点跑去,作者为此而感动,让我们知道了初三的生活并不应该如此麻木。

师:你们初三的生活是如文章所说的那样吗? 生:不是(一起)

师:那我们(1)班是不是这样麻木的呢? 生:不是(一起)

师:你们的感情是特好吗? 生:是!(笑)

师:我们再考虑一下,事实上,这篇文章内容是通过其他人的事例而 感动,再看其它2篇文章,第3篇、第4篇都是写事文章,又有什么 不同,谁能发现。生:两篇文章都是结合重大背景而发生的事情,不同点是第一篇是作 者自己的感受,第二篇是作者通过别的媒体来知道的,通过电视来了 解的,着重写自己感受的,第四篇选材好,它结合航天发展形式来写 感动,发表自己的评论,使文章有血有肉。

师:不是评论,应是议论,这第一篇文章也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不过 是大事,而非典也是大事,而他更多是结合自己体验来写感动,还有 没有愿意发言的?

生:我发现第三篇是以一封信来写感动,题目是写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但内容没有出现父母的事,只不过是以这种书信形式来反映同学对它的关心,结尾才写爸爸妈妈,这样反映出感动。师:这篇文章是用书信形式写感动,其它几篇呢?

生:第1是散文,第2是记叙文、第3、4是以抒情议论为主的文章。师:好,同样一篇关于话题作文的材料,这四篇文章一篇是以散文 形式来写感动,一篇是以书信形式来写感动,一篇是以记叙文的形式 来写感动,还有一篇是以议论抒情为主写感动的,现在我们一起看一 下所给材料。生:一起朗读资料。

师:事实上我们还可以用议论文,说明文,小说,戏剧等形式来写感动这个话题,现在我们想想,一个话题作文,引出这么多内容,这么多形式。

师:提问:话题作文同以前我们见到的作文形式比起来。你认为特征是什么? 生:写好内容很多,范围很广,学生散文好,你可以写散文,写不了 散文,可以写记叙文,总之能发挥你的特长。

生:话题作文中提示的材料夹杂在文章中,语言更好,这样才更有色彩。

师:见解不错,非常好,提示材料的语言,不是夹杂文体中而是夹杂在文章中。

生:我认为话题作文可选的题材多,这样能让我们写出真实情感。师:没错,话题作文表面上被所确定的话题而限制,但由于提示材料 的开放性和要求中的文体不限,就使得我们在写作范围、具体体裁、主题、立意、写作手法上有了更大的空间,就是话题作文可写的东西 太多了,因此我们学生面对这样一个创作空间必须要进行一项工 作――选择,选择什么呢?当你面对话题作文展现给你的巨大创作空 间时,你要做到化大为小,从话题中选择可以写的并且你有能力写的 文体与内容。这将是下周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师:(结束语)当你面对一篇话题作文时,你必须记住一个字“能”,按照提示材料与话题要求你能写什么?结合自己能力你能选择什么文体写什么内容?谢谢大家!板书设计 :

可写什么←――能――→能写什么

三骏二中课题组崔艳文

2011.6

2.写景作文课堂实录 篇二

师:同学们,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 (点击:三毛像)

生 (开心地喊起来) :“三毛, 三毛。”

师:看来, 同学们对这位朋友非常熟悉。是的, 他就是著名画家张乐平爷爷为我们创造的三毛。 (板书:三毛)

师:为什么称呼他为“三毛”呢?

生:因为他只有三根毛。

师:是三根“毛”吗?是三根——

生:三根头发。

师:对, 只有三根头发, 这是我们可爱的三毛与众不同的地方, 也就是他的特点。

师:看来, 同学们已经认识三毛了, 但了解他吗?

生:我知道三毛是一个孤儿。

生:我看过《三毛从军记》。

生:我看过《三毛流浪记》。

生:我看过《三毛迎解放》。

师:这么多同学都了解三毛啊, 这很好。三毛的故事可有趣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个和三毛有关的故事。

评析:用孩子们熟悉和喜爱的漫画形象引入新课, 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 抓住了孩子的心。这样的课始是成功的。

二、看漫画, 理情节, 整体感知

师:请看: (点击出示:图画1-2-3)

师:同学们先看一看每幅图的内容, 再连起来想一想, 这三幅画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这三幅图讲的是三毛在一棵树下发现了一只迷路的小鸟, 然后想办法将小鸟送回家的故事。

师:说得不错。能说得简洁一些吗?

生:这三幅图讲的是三毛将一只小鸟送回家的故事。

师:简洁多了。能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三幅图吗?

生:第一幅图是三毛发现小鸟。

师:一个词。

生:发现。

师:好的。 (板书:发现) 第二幅图昵?

生:这一幅图是三毛在想办法。

生:可以用“猜测”。

师:就用“猜测”。 (师板书:猜测) 还有一幅图, 谁来?

生:猜测到结果后, 就开始行动, 就叫“行动”。

师:好的, 我们就用“行动”来概括。 (师板书:行动)

评析:从整体入手, 训练学生把握事情全貌的能力, 是看图作文的需要, 更是阅读能力提升的需要;以单幅图为目标, 以词语为抓手, 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理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可谓一箭双雕。

三、细观察, 勤思考, 练习表达 (出示图1)

师:请同学们看看图, 想一想, 试着把故事的开头, 也就是这幅画的内容说出来。 (生思考)

师:谁先来?

生1:三毛在一棵树下发现了一只迷路的小鸟。

生2:一天, 三毛正在散步, 忽然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

师:听了你们的故事开头, 老师想问几个问题。 (点击文字1)

师:这三个问题, 刚才两位同学在叙述的时候, 哪些已经讲清楚了?

生: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说清楚了。

师:哪些还没有?

生:第三个没有

师:你们能全讲清楚吗?

生:能。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画面的内容, 依据这三个问题的提示, 大胆想象, 相信你们会把故事开头讲好。为了思考的方便, 你可以闭上眼睛, 边想边说。 (生自由说)

师:哪位同学把你的故事开头讲给大家听一听?

生:一个星期天下午, 三毛在树林中散步。他一边走一边欣赏着林中的景色, 心里很高兴。三毛发现一只小鸟正在一棵树下叫着找妈妈呢!

师:他解决了什么问题?

生:他解决了第一和第三个问题。

师:第二个问题, 你能帮他解决吗?

生:三毛听到一阵小鸟的叫声。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呢?

生:是一只迷路的小鸟。

生:可能是一只受伤的小鸟。

师:你们想得都很合理, 都有可能。谁再来说一说?

生:一个星期天下午, 三毛在树林中散步。他一边走一边欣赏着林中的景色, 心里很高兴。忽然, 三毛听到一阵小鸟的叫声。这叫声和平常的小鸟声音不太相同, 好像很伤心的样子。三毛顺着声音找过去, 原来是一只迷路的小鸟正在一棵树下叫着找妈妈呢!你看, 这小鸟全身毛茸茸的, 大概刚出世不久, 好可怜。

师:他讲得怎么样?

生:他讲得很清楚, 每个问题都交代清楚了。

师:现在能说了吧?这样吧, 我们以口代笔, 请把你想象的结果说一说。建议大声说出来。 (生自由大声说)

师:同学们, 我们在讲故事的开头时, 一定要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起因, 这样别人才能听得明白。当然, 如果能讲得生动形象一些就更好了。

评析:尝试讲述策略的运用避免了对学生思维的束缚限制, 也就避免了学生表达的千篇一律;问题引路策略的运用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使习作指导具有普遍的适用性。“闭眼叙述”的方法能够让学生更有效地集中注意力, 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值得借鉴。

(出示图2)

师:对第二幅, 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点击文字2, 一生读)

望着这可爱又可怜的小鸟, 三毛心里可着急了。他想:小鸟回不了家, 它的爸爸妈妈该多着急啊!我一定要帮它找到家。可小鸟的家在哪儿呢?三毛看着小鸟犯了愁。就在这时, 一阵鸟鸣声传来。三毛顺着鸟鸣声抬头看去, 大树上有只鸟窝。三毛心里一阵高兴, 原来, 小鸟的家在这儿哪!

师:这一段话讲的是第二幅图的内容, 这样讲, 故事就生动形象了, 别人也就会很喜欢听了。

评析: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是中年级学生写作的难点, 模仿写作是中年级学生的特长, 借用“下水文”的形式来突破教学难点, 经济, 实惠。

师:写完第二幅图, 这位同学又写道。

于是, 三毛拿起小鸟, 爬上树, 将小鸟放回了窝中, 然后就下来了。

师:这写的是第几幅图?

生:第三幅。

师:读一读这句话, 看一看第三幅图, 想一想写作的要求, 你觉得他写得怎么样?

生:他没有把行动的过程写具体。

生:他写得太简单了。

师:老师也问过他, 可他说, 他不会写。你们能帮帮他吗? (学生面带难色)

师:你也可以学一学老师指导大家说第一幅图的方法, 提几个问题帮助这位同学思考。

生1:三毛爬树时将小鸟放在哪儿?

生2:他是怎样爬树的?

生3:爬到树上后, 他又是怎样做的?

生4:把小鸟放回窝中后, 三毛会怎么想?又可能会说些什么?

(老师相机板书)

师:同学们问得真好。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5:老师, 我觉得不太应该用“拿”。

师:为什么?

生5:三毛把小鸟送回家, 可以看出, 他很爱护小鸟, 用“拿”就显得太不小心了。

师:有道理, 你觉得用哪个字好呢?

生:我觉得用“捧”比较好, 这样就能看出三毛对小鸟很好了。

师:讲故事时, 为了清楚明白地表达意思, 我们要注意准确使用词语。你想得很周到, 说得也很有道理。

师:现在, 根据同学们自己提的这些问题, 请你试着帮助这位同学写写第三幅图的内容, 要写得清楚明白具体。有困难吗?

生:没有。 (点击文字4)

(生写作, 教师巡视, 相机指导, 尤其关注几个写作有点困难的孩子)

师: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读一读, 大家注意看, 这几个方面是不是都写得比较清楚了。

生1:于是, 三毛开始行动了。他把小鸟放在头上, 然后两手抱着树, 双脚也使劲夹着树杆, 一下一下地往上爬。他爬呀爬呀, 终于爬到了树上。到了树上, 三毛一手抓着树, 一手从头上把小鸟拿下来, 放回了窝中。三毛看着小鸟住在温暖的窝中, 轻轻地对小鸟说:“小鸟呀, 你可要听话, 再不要掉到地上了。”说完, 三毛就从树上下来了。

师: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我觉得都写清楚了。

生:我觉得三毛对小鸟说的话写得比我好。

师:你也可以学着他的样改一改自己的习作, 这也是学习。

生:老师, 我觉得把小鸟放在头上不安全, 小鸟会掉下来的。 (好几个学生一齐说:“对呀, 小鸟怎能放在头上呢?”)

师:有道理, 那放哪儿呢?

生:我这样写的:三毛小心翼翼地捧起小鸟, 将它放进自己的口袋。

师:这样就安全多了。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这样写的:三毛拿出自己的手帕, 把小鸟放在中央, 然后把手帕的四个角衔在嘴里, 然后向树上爬去。

师:好办法。老师相信, 只要开动脑筋, 一定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对生) 会改吗? (生点头)

师:我们讲故事, 就要把人物怎样做的, 怎样想的, 怎样说的, 一步一步地讲得清清楚楚, 这故事才有意思。希望同学们特别注意这一点。

3.《快乐作文大家谈》课堂实录 篇三

(生起立高喊方阵口号,并向听课的老师致意)

师:今天,是我们娄葑第一中心小学首届“作文节”开幕的大喜日子,整个校园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既然是‘精彩瞬间共分享’,那么,我们就来回顾一下上午活动中那一个个精彩瞬间。(媒体出示“作文节”开幕式和全校各个班级活动的掠影)

师:这一组照片是开幕式和各个活动室的情景,可以看出他们很快乐。那么,我们呢?请继续看。(媒体出示班级游艺活动“超级履带”的比赛照片,生交头接耳小声交谈,并不时发出阵阵笑声)

[评析]一个茶几,两把藤椅,营造了一个别具一格的作文课堂;一张极具亲和力的笑脸,一段极具感染力的开场白,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一句句响亮的口号,重温了上午班级活动的激情;一张张生动的照片,勾起了学生的快乐回忆。本课的导入新颖、自然、活泼,为后续的敢于表达、善于表达、乐于表达营造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师:从同学们的表情中知道,我们的‘超级履带’活动也让大家很快乐。同学们上午已经用文字把这份快乐描绘了出来。现在,我想请几位同学作为嘉宾上台来谈谈他们所感受到的快乐。

(生纷纷举手)

师:首先有请“超级履带”活动方案的设计者段一芃同学。

段:(上台)王老师好!

师:我想问一下,比赛的效果和你当初设想的一致吗?

段:同学们的聪明才智出乎我的预料,效果比我设想的还要好。

师:那就请你朗读一下你的习作吧!

段:只见总裁判长猛吸一口气,大声喊道:“开始!”刚刚像被人点了穴又解了穴的同学们,个个被激活了。他们以极快的速度冲向自己队伍所在的位置,迅速钻进了制作好的“履带”中。

“一二一,一二一……”你听,“果冻队”在队长的带领下一起喊着口令,脚步整齐,移动迅速。

“天哪,你踩到我脚啦!”“烦死啦,大家别吵!”你看,“天神队”竟停了下来,队员之间有矛盾,队长正在协调呢!

“报纸大爷,报纸大哥,你可千万别破啊……我求求你啦……”这是“猛虎下山队”的淘气包赵哲在祷告。但祷告好像没什么用,报纸还是“哗啦”一声,断成两截……

同学们,加油啊!我心中默默地呼喊。生怕这三支队伍的“履带”全部掉链子。如果都这样的话,也就宣告了活动设计的失败。

还好!“果冻队”胜利地越过了终点线,她们在那里欢呼雀跃。

还好!“猛虎下山队”的修补队员表现出色,迅速粘好了“履带”,第二个到达了终点。

还好!“天神队”队员重新团结起来了,正协调一致一步一步地向终点冲刺。

……

师:谢谢段一芃同学带来的精彩作文。真没想到,我们在尽情游戏的时候,最紧张的,竟然是游戏的设计者。接下来,我请陈刚同学上台。

陈:(上台)你好,王老师!

师:请自我介绍一下你在本次活动中担当的任务吧!

陈:大家好,我在这次活动中担任的是裁判长一职,若有得罪之处,请多多包涵!(众人笑)

师:陈刚,你知不知道,为什么同学们都推荐你当裁判长吗?

陈:(挠头想了片刻)我想,可能是我身体胖,怕我参加了他们的队伍,踩坏大家制作好的报纸“履带”吧!

师:呵呵,你挺幽默的。还是来听听同学们的想法吧。

生:我推荐陈刚担任裁判长的理由是,他是班级的数学课代表,平时对待同学很真诚,办事也挺公正的。

生:我补充一下。这家伙肤色比较黑,长得像包青天似的,所以,他担任裁判长最为合适。

师:看来,你的人气还是挺高的。好了,我们还是一起来听听陈刚的作品吧!

(生朗读作文《同学们,向终点出发!》片段)(略)

(接下来,教师又请上了场内裁判和队员各一名,上台分享他们的作文片段)

师:我们再一次用掌声感谢段一芃、陈刚、沈志强、费晞晨同学为我们带来的精彩作文。同学们,大家一起来思考一下:为什么同一次活动,他们的描写不一样,获得的快乐也有差异呢?

生:我想,他们四个人在活动中分工不同,所关心的也不一样,描写的对象不同,获得的快乐肯定不同。

师:说得好!写作文要写得与众不同,选择独特的视角进行观察非常重要。你看,段一芃从游戏设计者的视角去观察,她写出的就是对游戏能否成功特别的关心;陈刚则从裁判长的角度去观察整场比赛,关注的就是各支队伍是否遵守规则;沈志强作为场内裁判,瞄准的是自己负责监督的这支队伍是否有犯规现象;而费晞晨作为参赛队员,他描写的重点,当然是自己队伍的情况。那么,同样是参赛队员,他们的感受也可能会不一样的,描写也就不会是同一种类型的。

[评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的名言精辟地道出了客观事物具有多侧面多角度的固有特征。很多时候,我们感慨于学生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就是因为学生作文缺乏自己独特的视角。在这一环节中,王老师精心安排了四位嘉宾陆续登场,因为身份不同,自然倾吐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在轻松愉快的“聊天”中,学生深深体会到写作文要写得与众不同,选择独特的视角进行观察非常重要。可以说,成功的教育是无痕的。

师:接下来,请各支参赛队伍推荐一名队员来朗读他最得意的一个片段。大家一起来品味品味他写作的成功之处!

(各支参赛队伍进行组内讨论和推荐)

师:我们先来分享“Happy 果冻队”方芳同学的得意之作。

方: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我们“Happy 果冻队”制作的履带的样子——

我们把履带做得又大又好看。做得大,是因为我们队伍里有个叫费梦茜的小胖子。不过,我们把履带做得太大了,有一部分拖在了地上。猛一看,还以为是一条巨大的毛毛虫在操场上蠕动呢,可爱极了!

师:大家来点评一下吧!

生:我觉得她把我们制作的“履带”比作毛毛虫,太生动了。我们的“履带”的确是这样的。

生:我也认为方芳同学把她们的“履带”比作毛毛虫特别生动。但是,我的疑问是,在走动的时方芳应该在“履带”里呀,怎么能看到履带移动的样子呢?

师:这可是同学们写作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不符合事实啊。你认为该怎样改呢?

生:我认为可以改成:“在旁边观战的同学们都在说,方芳那组的‘履带’像一条巨大的毛毛虫,好可爱哦!”

师:方芳同学,你认为呢?

方:他说得很对,谢谢他的指点。(掌声响起)

师:接下来请“冰之玲队”的刘雨宁同学吧!

刘:我和大家分享的是我们操作“履带”行进的过程——

“别动,别动!这儿有点破了。”

“前面的快点,这里没有位子了!”我也着急地喊起来。但是,前面一点反应都没有。一段沉默后,我们的速度渐渐加快了。

“慢点,慢点!我快跟不上了!”费依莲突然喊道。

“又叫我快,又叫我慢,我到底听谁的呀?”打头的董莹莹显然有点不耐烦了。

这时,队长王利弦发话了:“大家别吵了!董莹莹,你保持中速。还有,你不能往下蹲。你蹲下的话,后面的同学也会随着你蹲下的,这样就走不快。如果你发现前面没有位子了,你就大声喊,后面会处理好的。”

“哦!好的。”董莹莹答应了一声。

4.贾志敏作文课堂实录 篇四

恶魔约翰

杰克到刚刚开垦的美国西部地区谋生。他在一个小酒吧当上了酒保,这个酒吧的主要顾客是附近地区的牛仔和农民。上班第一天,酒吧老板特别提醒杰克:”如果听到别人说„恶魔约翰来了‟,你就赶紧跑,因为这个约翰是方圆几百英里内最危险的通缉犯,连警察都拿他没有办法!”

这天中午,酒吧外面一阵大乱:“约翰来了,恶魔约翰来了!” 杰克正在洗手间等他提着裤子走出来,酒吧里客人早就跑得干干净净。只听见有人“砰”地踢开前门,一条凶神恶煞般的大汉势汹汹地大步走进酒吧,把手枪往吧台上一拍:“ 给我一杯墨西哥烈酒!” 这时候杰克已经来不及逃跑了,只好战战兢兢地递给那大汉一杯墨西哥烈酒。那大汉将酒一饮而尽,然后将酒杯重重地砸在吧台上。“您......您再要一杯吗?”杰克哆嗦着问。

“见鬼,我没有时间!”大汉冲他吼道,“你不知道恶魔约翰就要来了吗?!”

两本小学课本

一天,我收拾屋子,找出两本布满尘土的小学课本。女友说,还不扔了?我抚摩着书半晌没说话。

妈妈是个一字不识的苗家妇女。家乡有种风俗,一个女人在逝去时,口里必须含银(或金)才能入土为安。所以在贫困人家,积攒块小小的银饰便成了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那一年,妈妈起早摸黑喂了两口猪,终于置了一对银手镯。

在临近高考的那段日子,妈妈时常进城给我送些吃的。她知道我复习忙,每次都是匆匆来匆匆去。有一天,妈妈去了不久又回来,拉我到僻静处:“伢,我替你买了两本考大学的书。”“什么?”我心里咯噔一下。常听人说学校外面时常有人用假书、假资料蒙骗那些来自山区一字不识的家长。“人家说,只要用这书,考大学包中。”“哪来的钱?”“镯子换的。”

我抢过书,撕去包装,一阵巨大的绝望顿时袭上心头:两本小学课本竟然就骗走了妈妈的镯子!“伢,行吧?”

望着满怀期望的母亲,我强压下泪水和屈辱:“行,妈,行的!”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妈妈高兴极了,说是两个镯子花得值。她甚至想找卖给她书的人道谢!“你妈后来知道真相了吗?”女友问。“没有。我永远都不会让她知道。”

烛心 乔迁新居,还没收拾完毕,突然停电了,室内一片漆黑。

“笃、笃、笃”,小薇刚摸到蜡烛和火柴,门外便传来了敲门声。

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男孩,仰着小脸,背着手:“阿姨,你家有蜡烛吗?”

怎么?刚搬进来第一天就支使孩子来借东西!真是欺负新来,这怎么行?今天借给他

家蜡烛,说不定明天又来借葱、蒜之类的。不,不行!小薇的脑筋急速地转着。

“哎呀,真不巧,阿姨刚搬来,也没有蜡烛。”说完就准备关门。

“阿姨,你看,我妈妈让我送来的。”小男孩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抽出手,高高地举着两根粗粗的蜡烛。

面对孩子澄澈的眼睛,小薇一下子惊呆了,继而无力地倚着门,双手捂面,不敢与孩子对面……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师:前两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人物专访,你猜访问的是谁?是小朋友都喜欢的杨红樱阿姨。她笔下最典型的人物是谁?(生答马小跳)杨红樱阿姨原来是一所小学的语文教师,她经常给学生读故事书,后来故事书读完了,她就自己给学生编故事,孩子们很喜欢听,后来她就自己写起了小说。小说就是生动的故事。

老师板书“小说”,指生读。在读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读好,读到像说话一样自然平缓。

师:知道中国的四大名著吗? 生:知道。

师:小说分长、中、短小说。一般人们通常把几千字到两万字的小说称为短篇小说,三万字到十万字的小说称为中篇小说,十万字以上的称为长篇小说。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一种小说应运而生。师板书:微型小说。指生读,指导突出“微型”。再板书三篇,指导读,突出“三篇”。(其中教师对朗读的指导多用范读和学生比较朗读,通过表扬读得好的同学进行正面影响。)

材料学习:

1.首先生自由读这三篇微型小说。在读书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同时表扬读书姿势正确的同学,对其他同学进行榜样引导。2.指导学生读《恶魔约翰》,通过指读和同学互相帮助读的方式进行。3.每篇文章研读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称约翰为恶魔?一共有五个理由。分别指学生回答,在学生分别回答后,指生进行总述。第二个问题:你会读吗?指生读,重点指导朗读“哆嗦着说”“吼道”,在学生朗读后,师示范,强调朗读时说自己的话,不是说文章中的话,把文章中的句子当成自己的话来读。第三个问题:把文章中描写恶魔约翰的神态、动作画下来。指生回答,一生读文章中的句子,一生站起来回答说:“老师,文章中没有描写恶魔约翰的神态、动作的句子,画什么?”师:“你真聪明,读书要学会思考,文章中的确没有描写恶魔约翰的神态、动作的句子。”

师:恶魔约翰根本就没有出现,没有出现,为什么人们怕他?这种写法叫间接描写,衬托文中人物形象。师板书:间接描写

学习第二个故事: 板书:两本小学课本。

师范读两遍,让学生认真听,然后指生读,看谁读得像。然后自由读文章。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一对银镯子哪儿来的?用自己的话说,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说清楚。这对银镯子对苗家妇女来讲有多重要?用文章中的话来回答。学生回答正确后。师提问:“入土为安”中的“安”是安静、平安、安全中的哪一个意思,学生选择。一女生答:老师都不是,是安息的意思。老师夸奖她会读书,会理解。第二个问题:两本小学课本怎么来的?师提示“在临近高考的那段日子里……”指生读,然后指导学生用刚才的话开头,用50个字概括这段话的内容。第三个问题:想起了“可怜天下父母心”七个字,让学生谈一谈对这几个字的理解。

学习第三个故事:

首先指学生朗读全文,有三个学生进行了全篇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老师进行指导,老师的评语有“很准确,有变化,太好了,太好了。”这里重点指导的是阿姨和小男孩的不同语气。“听你的朗读,我知道了故事。”“听你的朗读,我受到了感染。”

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三个“笃”怎么读?象声词,读得要节奏,像敲门声。第二个问题:两个“使”意思一样吗?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组词:指使、支使,换一个字就知道意思了。第三个问题:文章中的“我”指的是谁?阿姨。(第一课时结束)

读了《烛心》我们知道文中的“我”是阿姨,如果把“我”换成是小男孩,怎么写?

师:晚上,我正在书房里看我的《淘气包马小跳》,突然停电了,我的马小跳不见了……用这句话做开头,接下来会怎样呢?

指生进行续写,同时进行说话指导。重点指导“阿姨迟疑了一会”部分,在这里要加入人物的心理描写。

然后给学生18分钟的时间,写500字的短文。把题目先改一下。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作文反馈:

首先教师挨个询问学生改写的题目,遇到比较好的,就让学生把题目写到黑板上,随机对学生的作文题目做简洁的点评。

然后就黑板上的题目再做梳理,重新点评。选取题目较好的文章,进行指读。比如:帮助就这么简单、相邻好赛金宝

5.优秀作文课堂实录 篇五

生1: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生2:是按环境变化顺序写的。

生3:按时间的顺序写的。

师:是按怎样的时间顺序写的?请大家继续阅读范文。

(生继续阅读范文)

师:谁来回答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

生:是按作者的童年到长大的顺序写的。

师: 还有其它答案吗?

生:范文先写了岐江河的过去的美好、接着写了今日的情况以及以后的治理办法。

师:说得非常好。范文开头总江河是市的母亲河,说明江河的重;接着第二、第三自然段,分别写了过去岐江河边休闲和举行龙舟竞赛的情景;第四自然段写了后来岐江河受到了污染;最后写了写了现在市政府十分重视岐江河的整治,还原了岐江河的美。呼吁大家要保护家乡环境。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选自己家乡的一处环境进行记叙。开头:总述家乡一处环境的总特点。中间1:介绍昔日的美好。中间2:介绍今日的情况,遇到的问题,以后的治理办法。结尾:要写出自己热切的愿望。

(师边说边用幻灯片出示写作方法)

师:下面请同学们动手写习作。

(生练习写作)

师:同学们,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大量增加、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矛盾极为突出,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行动起来,为改善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大家能做到吗?

生(齐):能!

师:1、写完习作后要认真、仔细地阅读修改,找出语句不通顺、段与段衔接不恰当、标点符号使用不当、错别字等地方,并反复修改,力争让习作达到优秀的标准。

2、自己修改完毕后,与同学交流,进行互相评改。

6.贾志敏老师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篇六

课时一:

师: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谁知道?哪十大人物?你说。生:王百姓。

师:对了,王百姓。还有吗? 生:黄舸。

师:少年英雄黄舸。还有吗? 生:雷英雄。

师:不是雷英雄,是排雷英雄。丁晓兵一个手臂都没有了,被炸飞了。他走上台领奖的时候,我看他用左臂,慢慢地抬起来,抬到了额前向全国观众行了个军礼,我看到这儿潸然泪下。还有吗? 生:还有华益慰。

师:对了,好军医华益慰。慈善家霍英东等等。这些英雄人物、模范人物以他们的模范行为,感动了所有的人。所以感动就在我们身边,读(教师指板书:感动)生:感动。

是:读得快一点,“感动”读!生:感动。(有所改变)

师:感动往往就在一瞬之间,(师板书:在一瞬间)谁把这几个字念一下,你念。生:感动在一瞬间。

师:不错,读得还可以。你读,生:感动在一瞬间。

师:显然你读得比他好,谁再来读? 生:感动在一瞬间。

师:哎,太好了。你读呢? 生:感动在一瞬间。(读得有底气有感情)师:一起读。感动在一瞬间,起!生:感动在一瞬间。

师:往往因为人家的一个眼神,一件事,一个动作,一个肢体也能让人感动。感动自己的什么?感动的人感动的事很多。懂得感动的人,才会知道感恩。会感恩的人,才是高素质的人。下面我举一个例子,一个人的一句话感动了所有的人。这个人是谁呢?姓夏,夏天的夏,夏衍哪。他是个老作家,生前写过许许多多一流的文学作品,本来就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亲友孩子,到了晚年他身体不好住进了医院,在医院的病床上他还是想着别人。特别是在他弥留人间的那些日子里,谁知道弥留人间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还生活在人世间的意思。师:还生活在人世间,就是即将离开人世的意思。有一天,突然他的病情恶化了,在旁边的护理人员看了,着急得不得了。下劳你别急,我马上去找医生。就在这时,几度清醒几度昏迷的夏老,突然自己清醒过来,他猛然坐起身,瞪大了眼睛,伸出手,张大了嘴大声地说了一句话:“不是叫,是请!”说完这句话倒在床上,死了。这是他一生当中说的最后一句话,意思是,你不是去叫医生,是去请医生。一个字之改足见他的人格。他始终想着别人,所以他说这句话令在场的人感动不已。这件事传开了,整个的医院上上下下,从医生到病人,从病人到护理人员,从护理人员到家属都感动不已。这件事被新闻记者知道了,写文章报道出来,读到这篇文章的人都感动不已。这样的人和事在我们周围很多,你在电视上看到的,报纸上看到的,课本里面学到的,以及我们耳朵听到的,周围自己碰到的,到处都是。想想看看感动你的人和事有吗?

生:我从电视上看到有一个十岁的小男孩的了脑瘤。脑瘤占据了他的整个脑子,他失明了,他快死的时候他就说我要把自己的角膜捐给别人……(哽咽)我就觉得这个故事非常感动。师:表扬他。(师沉重的)一个十岁的孩子,就要死去了还要把自己的眼膜捐给别人,把光明从给别人,光明是可以传递的。还有吗? 生: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小女孩也是失明了,他说他想到天安门看升旗。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很多人都来帮他,配合他,其实根本就没有天安门,是在一个学校的操场。

师:我问一下,你知道这个小女孩的名字吗? 生:忘记了。

师:忘了我告诉你,叫新月。发生在东北的一个小女孩就要死了,他唯一的心愿是到天安门广场前看升国旗仪式,但是它是不可能去的。结果整个的城市都知道了这件事,整个的城市都编造谎言,说我们带你到天安门去,于是就把他送到车上,用北京话报站名,模仿许多各地的方言,让他觉得现在是到北京了。然后在操场上,学生走起了军乐、国歌,升旗啦。他眼睛虽然看不见,嘴角却露出了微笑。这个节目我看过很多次,感动!还有吗? 生:四年级的时候。(师纠正:读四年级的时候)课文里面写的第九课是罗盛教,他是抗美援朝上的一个志愿军。他看到一个孩子掉进冰窟窿里面了,就不顾一切跳进去把那个孩子就上来,最后自己牺牲了。师:你知道这个孩子是中国的孩子吗? 生:他是朝鲜的孩子。

师:对,朝鲜的。还有吗?

生:我曾经看过一个电影,名字叫做《暖春》。里面有一位老爷爷,他抚养了一个孤儿,把他养成人,(师:不叫养成人,他本来就是人,培养成人。生:谢谢)培养成人以后,他有抚养了一个小女孩,自己的钱不舍得花,都用来抚养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很懂事,最后就成了那各乡村的老师。

师:乡村女教师,好的。我们讲了电影里的,新闻中的,现在说说生活周围的。生:事情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就是我们班的一个同学,我的脚不小心跌伤了,我走楼梯的时候一直脚一跳一跳的,我们班的陈益明看见了,背我上了三楼。师:哪一个叫陈益明?请这位英雄站起来。我们为她鼓掌,(师过去同他握手)同英雄握手无上光荣。请坐。还有吗?

生:其实我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我爸爸妈妈已经离婚了,(生哽咽)刚开始的时候,我一直走不出这个阴影,后来是妈妈帮助了我,他说你一定要坚强,师:现在妈妈跟你生活在一起吗? 生:对。

师:你回去带去老师对她的问候,说老师支持你,谢谢你培养出这么好的女儿。生:谢谢。

师:好还有谁?

生:这件事是我亲身经历的。那一天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去学校,看见了一个老婆婆在那边讨饭,我们就去问她,她说他来找儿子,我们就打电话110,110来的时候说他已经送过很多次了。

师:感动的人和事就在我们生活中。你看电视会为之感动,看报纸会为之感动,你这正开眼一看,大家都在帮助人关心人,令你感动,如果你把感动的人和事写下来,就是很好的作文材料。有了这个材料是不是一定能写好?不一定。那还得讲究谋篇布局,围绕中心来组织材料,运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我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小朋友的作文,把片子打开。则篇文章的题目我请小朋友来读读好吗? 生:诚实比金子更重要。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当过播音员吗?生:当过。生读。

师:你读得更深情。大家一起读。这篇文章大约700个字,给你一分钟的时间把他看完。开始,注意读写的姿势。学生读文。教师巡视。(此处有空缺,谅解。)学生课下自由作文。

课时二:

师:文章写好了吗? 生:写好了。

师:写好了可以交给老师了。可以吗? 生:可以,不可以。

师:不,文章写好不能交给老师,自己应成为自己作品的第一个读者。要反复地读反复地想,反复地改。俗话说:文章是改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黑板上有一句话谁来念一下?第一句。生:文章不厌百回改。师:什么意思? 生:……

师:理解完全正确。这个百是虚指,是多次的意思。另一句话,谁会读? 生:我最喜欢的老鸭汤端上来了……

师:这小朋友写了这么一句话,我告诉大家,这句话至少有五个地方错了。生:应该是我最喜欢的老鸭汤端上来了。师:为什么是端? 生:应为……

师:搬是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比如说,(指一学生)我们一起把桌子搬一搬。(师生搬桌子)把桌子搬到原来的地方。这是重物叫搬,老鸭汤碗需要搬吗?他没用扛那算好着呢!(众笑)教师用修改符号改搬。生:妈妈扯下两条腿,是老鸭腿……

师:多恐怖啊,妈妈扯下的两条什么腿啊?(鸭腿)教师用修改符号修改。师:标点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最喜欢的老鸭汤端上来了。这里都好改为句号。

师:对,意思变了,逗号改句号。看第一句话,漏了一个字。你说。生:我觉得是一碗老鸭汤。

师:那倒没有关系。漏了一个字。

生:我最喜欢后面应该是我最喜欢喝的。

师:哎,对了。我最喜欢什么,颜色?气味?是滋味。(教师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有两个不明显的老师来改。一条放在我的碗里,另一条放在奶奶的碗里。你说妈妈应该先放在谁的碗里? 生:奶奶。师:为什么?

生:因为尊重老人。

师:对了,先老的再小的。奶奶跟我位置得换一换。这一个词换一个可以突出晚辈尊敬长辈。

(教师模拟礼让场景。)这叫怎么样? 生:我觉得应该是盛在。师:盛在,不对。

生:我觉得应该是夹在。生:推。生:按在。

师:对,按在,你不吃也不行,这是晚辈对您的孝敬。这样一改意思完全变了。现在请一个同学读一读修改之前的句子。学生读句子。(教师随即评价)师:修改之后呢? 生读。

师小结:这样一句话,通过咱们思考,品味,动一动,改一改,位置换一换。意思大相径庭。所以说,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把自己的文章改一改,谁来把自己的文章读给大家听。生:感动……

师:这个写作改成作文。为什么,写作是属于创作的,是作家写文章叫写作。咱们小朋友叫作文。

生:……我获得了全市特等奖的好成绩。师:这个好成绩不要了,再读。生:还获得了一百元奖金。

师:还获得了一百元奖金,你表示惊喜,你加上呢,你试试看。生:还获得了一百元奖金呢!师:这个获得应该是得到。生:我怕妈妈发现被没收…… 师:没收加引号了吗? 生:没有。

师:没收是指你不应该得到…… 生:便随手加在一本……

师:这里一个词用得好,随手用得好。随手时不经意的。生:回家后放在抽屉里。

师:回家后把草稿本放在抽屉里。要表达清楚。生:……当时我眉开眼笑,打算……

师:等一等,眉开眼笑这个词儿不错,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恰当吗?我心里暗暗高兴。这就够了。

(学生继续读,教师适时评价)生:……泪珠在眼眶里打转。

师:泪珠在眼眶里直打转。加上个直。生:……我怎么不好好看看 师:这个好好改成仔细。教师适时插入辙的解释。鼓掌,鼓励。

生:……一位一大一小的母女……

师:等一等,母女有一大一小?这里母女就可以了。生:……母女展现在我眼前 师:不是展现,站在。

学生继续读,教师适时点拨。学生读完,教师带头鼓掌。教师教学生打分,送给学生礼物作为奖励。另一个学生读文。(单亲家庭的那个孩子)生:那一刻,我……

师:那一刻,我……这个题目好!

生:……妈妈把全部希望全寄托给了我

师:不是寄托给了我,使全寄托在我身上。生:……要好好读书,改变自己。

师:要好好读书,改变自己。用“只有……才能……”句式说。生:……那是相当地悲哀。(众笑)

师:……看来你要获取知识,什么地方都可以得到。生:……头发有些乱,像个鸟窝 师:头发有些散乱,鸟窝不要了。生:……我们是收废品的

师:“我们”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让其他学生说)对,只有母亲收废品,女儿不收,所以用词要非常的精到。生:……现在交给你

师:一百元是很重要的事情,怎么还给你,你得交待…… 学生读完,教师带头鼓掌。老师送给学生一支笔。教师出示例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统一修改。……

师:这样一来,文章就通顺了,说到底还是这句话,一起读。生:文章不厌该会改。

7.《斑羚飞渡》课堂实录 篇七

(展示小说《斑羚飞渡》)

师:读了书名, 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我感觉到斑羚很危险。

生:我感觉斑羚已经身陷绝境了。

师:说得很好!身陷绝境, 这就是故事的开始。 (板书:斑羚身陷绝境)

师: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斑羚, 这时你会怎么做?

二、品情节, 小人物身上见大精神

1.师:这群斑羚会怎么做呢?思考: (1)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这是一群怎样的斑羚?你的心情怎样?

生:小说讲的是一群斑羚被猎人逼到绝境后, 准备从悬崖上飞渡过去, 一只老斑羚带头飞渡成功的故事。 (师板书:准备飞渡飞渡成功头羊从容赴死)

生:这是一群沉着、冷静的斑羚。

生:我很感动, 也很伤心。我感动的是斑羚临危不惧, 伤心的是人类不懂得爱护动物。

师:面对灾难的来临, 斑羚不是束手待毙, 而是迅速想出办法。

2.师: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惊叹?请用横线勾画出来, 并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

(1) 体会老斑羚勇于献身的精神。

出示:“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 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 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

师:你的眼前是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见了老斑羚和半大斑羚飞渡的场景, 很悲壮。

生:我仿佛听见老斑羚对半大斑羚说:“孩子, 你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

师:当你听到这样的话时, 你的心情怎样?带着你的心情来读读文字, 好吗? (生朗读)

师:孩子, 从你的朗读中, 我听出了你对老斑羚的崇敬。这样的结果, 老斑羚想过吗?

生:它早就料到自己会掉进悬崖里。

师:既然老斑羚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为什么年轻斑羚还要在它背上猛蹬一下?

生:年轻斑羚想活下去, 保全自己的生命。

生:它的身上承载着老斑羚的希望。种群的生还希望就在年轻斑羚的身上。

师:这一蹬不仅蹬在老羚羊的身上, 同时也蹬在我们的心里。假如你就是这只年轻的斑羚, 这一脚下去, 你知道意味着什么吗?

生:意味着生与死之别。

生:意味着责任与重托。

师:听了你们的理解, 我仿佛也看到了这悲壮的一幕:一对对斑羚腾空而起, 没有拥挤, 没有争夺, 秩序井然, 快速飞渡, 在山涧上空形成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用死亡桥墩架设起来的生命之桥。

(2) 解读镰刀头羊。

出示:“突然, 镰刀头羊‘咩咩’发出吼叫。这叫声……眼光在两拨斑羚间转了几个来回, 悲怆地轻咩了一声……”

(生自由读句子, 交流理解。)

生:它的第一次叫声是想告诉大家, 已经没有希望了。

生:它的第二次叫声是想说:“别慌, 办法总会有的。”

……

师:文章除了写三次叫声, 还三次描写了彩虹。对此, 你怎样理解?

生:彩虹是一种象征, 象征着老斑羚们坚韧不拔的精神。

师:这不是普通的彩虹, 而是牺牲了一半的斑羚, 用生命筑起的生命之桥。

三、整体回顾, 提炼主题

师:《斑羚飞渡》是一篇凄美的小说。为了生存, 为了种群的繁衍, 斑羚们不得不用牺牲一半的方法来挽救整个种群。斑羚身上哪些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呢?

生:那种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

生:视死如归的精神。

……

师:读了这个故事, 你想到了些什么?

生:动物们需要安宁、平静的生活。

8.“黄河”课堂实录 篇八

师:同学们,请猜谜语:中华母娘,发源天堂,形状像“几”。

生:(齐答)“黄河!”

(大屏幕:黄河汹涌波涛。)

(师板书——“第三节黄河”。)

(大屏幕显示:《歌颂黄河》。)

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你是中华儿女的摇篮,你是伟大祖国的母亲河!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中华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你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和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四个主要地形区;经过长途跋涉,在山东注入渤海。流经沿途,你以伟大母亲的胸怀接纳了湟水、洮河、汾河、渭河等众多支流。

黄河,你为中华文明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你用淳美甘甜的乳汁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宁夏平原,具有“塞上米粮川”美称的河套平原,你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军。黄河,你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资源。旧中国,滚滚河水白白流入大海;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你实行梯级开发,建设打扮;在上游和中游修建了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等八座大型水利枢纽和水电站,用于造福人民、美化山川。黄河,你灌溉农田,使干涸的土地展现了勃勃生机和活力。黄河,你哺育了华夏儿女,你奉献于炎黄子孙。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你是发展前进的动力。

师:听了《歌颂黄河》后,你有哪些感想呢?你对黄河的知识了解多少呢?下面,我们进行本节课第一个活动,考察黄河知识竞答。欢迎主持人走上讲台。(大家鼓掌! )

主持人:现在由我来主持黄河知识竞答,希望同学们配合。大家已经收集了有关黄河知识资料,现分成两组,第一组讨论回答黄河地理特征,第二组讨论回答黄河历史贡献。

(大屏幕:黄河——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板书:中国第二长河。)

第一组学生

组长: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无私地奉献一切而又给我们带来过沉重灾难。那么,今天我们怎样评价她呢?首先,我们先来考察黄河的地理概况。我们组主要考察、汇报黄河的发源地、长度、注人海洋、形状、流经省区和地区、源头、主要支流等问题。(学生依次指黑板上的黄河略图回答。)

生A: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天上”应当是指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黄河从这里发源;这“海”是渤海。

生B:黄河全长5464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生C:黄河干流形状像个巨大的“几”字。

生D: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和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四个主要地形区。

生E:黄河沿岸省会城市有:兰州、银川、郑州、济南以及西安。

生F:黄河源头为约古宗列曲——藏语的马曲(相当于汉语的孔雀河)。

生G:黄河上游和中游分界地点是河口,在内蒙古;中游和下游分界地点是旧孟津,在河南。

主持人:大家把黄河地理特征回答得很全面、准确。下面我们讨论: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而不说是第二大河?

主诗人:请看投影,读表后依次回答。

生H:通过读表得出:黄河只是长度和流域面积排第二,而年径流量远远小于长江和珠江,所以说黄河是第二长河。

生L:黄河长度5464千米,在世界排第五位。第一是尼罗河6671千米;第二是亚马孙河6480千米;第三是长江6300千米;第四是密西西比河6020千米。

生J:亚马孙河长度在世界排名第二,流量却是尼罗河的50倍。

主持人:下面,第二组讨论回答黄河的历史贡献。

(大屏幕:黄河——中华民族的摇蓝。)

(板书:母亲河的奉献。)

第二组学生

组长:母亲是伟大的,因为她无私地为我们奉献一切。那么,黄河有哪些奉献呢?我们这组主要讨论、研究、发现黄河的贡献。如塑造的平原、蕴藏的水能资源等。(学生依次指黑板黄河略图回答。)

甲生:黄河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并在干旱的宁夏、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宁夏平原和具有“塞上米粮川”的河套平原。这里河渠两岸植树种草,栽种防风护田林带,保护了生态环境。

乙生:黄河上中游多穿行于高山高原峡谷中,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黄河实行梯级开发,并陆续建成了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等八座水利枢纽和水电站,为工农业发电灌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丙生:黄河流经地区大多是干旱地区。早在两千多年前,宁夏平原人民就开始引黄灌溉。建国后,又修建了许多引黄灌溉水利工程,大大增加了黄河流域灌溉面积。这样,使一块块干涸的土地展现了新的生机。

丁生:黄河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耕地3亿亩,人口1.2亿,黄河用她浑厚而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中华儿女。

戊生:从2000年统计数字来看,黄河平均年径流量为580亿立方米,承担着全国15%的耕地灌溉以及12%的人口和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黄河对中国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己生:黄河已有70多万年了。据考古发现,“蓝田人”、“丁村人”、“河套人”,这些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都生活在黄河沿岸的黄土高原上。说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庚生:黄河的贡献有:塑造肥沃平原,蕴藏丰富水能,提供灌溉水源……她创造了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哺育了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蓝。

辛生:黄河上中游水能资源丰富,下游却经常断流,为什么呢?黄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积狭小。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状况呢?

主持人:这就是下节课我们要讨论研究的“中国忧患”和“根治黄河”的环保问题。今天黄河知识竞答就到这里,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好,我也学到了许多知识。感谢老师给我这次锻炼的机会,感谢同学们的愉快合作。(大家鼓掌。 )

二、综合活动

(大屏幕——黄河沿岸风光美景、历史文物以及建筑等。)

师:主持人表现得很出色,同学们表现得也很好。千百年来,黄河流域的人民在黄河的哺育下,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让我们热情地歌颂、赞美黄河吧!

1.诗句诵黄河。

生A: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学人胸怀间。”“欲渡黄河冰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生B: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生C: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近,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生D:李世民:“千里黄河此一湾,寒风激浪射潼关。”

生E:毛泽东:“夏日消融,江河横溢。”“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生F:“君住黄河头,我住黄河尾,相思不相见,共饮黄河水。”

2.歌唱黄河。

生G:“最爱喝的水呀永远是黄河水……”

生H:“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

生I:“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

生J:“长江长城,黄山黄河……”

生K:“黄河在咆哮……”

生L:“一条大河波浪宽……”

3总结赞黄河。

某生:黄河——发源巴颜喀拉山,注入山东渤海湾。流经四形九省区,河口孟津做分端。湟洮汾渭四支流、水利工程龙小三。塑造平原灌农田,五千五百山海牵。

某生:老师,我想把黄河从兰州引入渭河,截弯取直,不流经黄土高原,减少泥沙?这样设计可以吗?

师:你的设想很好,有创造性、值得鼓励。这个问题,下节课大家再考察、讨论、研究。

师:黄河,伟大的母亲河,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黄河,中华民族的摇蓝,悠悠历史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中华民族的象征,让我们用歌声祝愿她,愿她同中华民族一道在新世纪焕发出勃勃生机。

(生齐唱《大中国》。)

(作者单位:延寿县新村中学)

9.写景作文课堂实录 篇九

师:(板书——于永正。)请大家读一读。

生:(齐读)

师:对,我的名字叫于永正,家住在徐州,离这儿只有300多公里,坐高速,3小时就到了,所以我们离得很近,是吧?现在我们可以上课吗?

(师生互相问好)

师:请看这段文字。

(多媒体展示)——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于老师有声有色地朗读,学生听得很认真)

师:这是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碰壁”的故事。她的文章写得可好了。这个故事中写得最有特色的是什么?

生:是对话。

师:正确。对话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特点。(板书课题——人物对话)

师:(小声地、神秘地)现在老师告诉大家一个能使文章字数够数的秘诀——字不够,对话凑。这个秘诀可千万别告诉其他班的学生哦。这当然是个笑话。好,我们来观察这段对话在描写时有什么特点?一个人说的话就——

生:(接)占一个自然段。

师:我们还有一个可以使文章变长的方法,这就是——分段。(板书:1.分段)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在对话时分段可以使文章变长这个好处,那谁知道分段还有什么好处?这就是——使文章条理更清晰。人物对话时,离不开提示语,什么叫提示语?

生:提示语能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神态、动作(经于老师用力甩胳膊而悟出)

师:(板书:2.提示语)同学们,提示语还有提示是谁在说话的作用。提示语在对话中有变化性。记住:没有变化就没有艺术。于老师要考大家了,害怕吗?

生:不害怕。

师:现在我们来进行听写,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听写的内容是——王老师关切地问:“你们休息好了吗?”“休息好了!”同学们齐声回答。现在请同位同学之间互相批改。(行间巡视)看,这位同学把“地”写对了,我在小学的时候,三个“de”我分不清,他竟然给用对了,真聪明!同学们都互相改好了吗?

生:改好了。

师:老师再来考考大家,听一段录音。(可电脑放不出声音)好,电脑罢工了,我来说吧。不过声音可能不太逼真哟。(于老师有声有色地朗读起来)大家听过这样的一段对话了吗

生:好像在电视公益广告上听过。

师:看来你经常在家看电视哦!(生笑)这位同学说的对。这段对话就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个公益广告。请看——(多媒体展示)

女:哎,你挤什么挤?没长眼哪?

男:年轻轻的,怎么不说人话?

女:哎,你挤着我啦,你!

男:来劲啦,是吧?

老人:算啦,算啦!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啦!

生:(自由读这段对话内容)

师:这段对话多好啊,请同学们发挥想像,把对话写得更具体,注意用好提示语,力争一气呵成,不会写的字可划一个圈,或者注上音。我小时候写作文的时候遇上不会写的字就划圈,这样写作思路就不会打断,速度也快多了。

生:(认真写作)

师:可以加上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等,来突出他们当时的内心活动,语言就不要加了。周晔写的那一部分对话多生动、形象啊,使人觉得真像见到了鲁迅先生一样。

生:(继续写作)

师:大家写好了吗?还需要怎样啊?

生:修改!

师:是啊,老舍和鲁迅先生都说过文章写好之后,一定要“多念、多念、多念!”请同学们自由念出自己写的文章,只有多念才能把文章修改好

生:(认真修改)

师:(个别指导)“下雨了,下雨了,上车的人更多了。”想像力多好啊。

你的提示语怎么全在前面啊,找一个长的句子,把提示语放在中间。多聪明,我一说大家都知道了。再加上醒目的题目,让人一看就起兴趣。再放声念,好像左边的声音太小,听不见!右边的不错!继续念,好好改,好文章可是改出来的哟。

生:(继续修改)

师:改好了吗?

生:改好了。

师:请这位女生来推荐一位男同学上来读读他写的这个片段。谁平时爱找你喳儿的,就叫他上来。(众笑)

生:(有点紧张地走上讲台)

师:(关切地问)平时你得罪她了吗?

生:没有。

师:那你对她的推荐有意见吗?

生:有。

师:她让你上台来,你生气吗?

生:还好。

师:哦,那你喜欢作文吗?

生:还好。

师:我知道“还好”就是“一般般”的意思,对吧?(众笑)

生:差不多。

师:其实你应该感谢她给你这样登台展示自己作文水平的机会,读读你写的习作吧。

生:(从内容读起)

师:题目呢?

生:生活中的一件事

师:可以改为“一件小事”。

生:(较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在这篇文章里提示语变化性不大,其它地方还不错。请下去继续修改啊。再请两位女同学来读出自己的文章。(师针对作文中的一些问题及时补充、师:现在下课,休息10分钟,同学们需要那个的就到上面去。(示意在体育馆的后面)

(其间不少听课老师与于老师合影,请求签名,于老师非常随和友善,基本上一一答应。)

师:(和蔼可亲地)休息得怎么样了?

生:很好。

师:咱们接着上课。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初步掌握了写对话的基本要领,并写出了精彩的对话,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节课我们将只见其人,而不闻其声。请同学们认真看,认真想像。我和一个同学来表演一出哑剧,大家可以给剧中的这位老师和同学来起名字。请这位同学到讲台前。(这位同学就是课前交流数十分钟的那个男生)

生:(上台站在讲台前的右侧)

师:(一老师推门入室,弯腰示意问好,提示这名学生走到讲台前)

生:(手中拿着一本作业簿交给老师检查)

师:(先微笑,后满意地直点头,再竖起了大拇指,继而同这位同学拥抱。同时学生面露得意之色,做出“V”的手势,与师一起微笑、点头、拥抱。可师转而手指这个同学,双眉竖起,把本子用力向学生身上摔去,生用袖擦拭眼泪,最后失意而回)

生:(在下面认真观看,有的边看边写,有的受到感染,放声而笑)

师:哑剧表演结束了,你们可以来写这篇作文了。不过我有三点提示,请大家记住。1.对话内容越多越好,越生动有趣越好;2.分段写对话部分;3.写好提示语。另外可以先拟好题目,也可以先写内容再拟定题目。争取一气呵成。想像一下,剧中的老师和学生分别姓什么,叫什么,检查作业时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对话?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体会,这样就好写多了。下面请大家开始写作吧。

生:(认真写作文)

师:(行间巡视,予以个别指导)

[16:30,学生基本完成作文草稿]

师:请大家大声念自己写的作文稿。

生:(用心地大声读稿)

师:全体同学坐好,眼睛向老师报到。嗯,大家表现很好,现在我们共同来交流一下,先分别说出自己拟的作文题目。

生:《改作业》

生:《好与差》

生:《平平对话,声声道理》

生:《那次的作业》

生:《唐豆豆,水豆豆》

……

师:请这位同学上来交流,把作文稿给带上来。

生:(读出自己写的作文《平平对话,声声道理》,师相机予以评讲,指正,最后评为120分。最后他较自豪地走下讲台。)

师:请这位女同学上台来交流自己写的作文,大家一起来认真学习啊,也可以给她提点修改意见。

生:(读出自己的作文《唐豆豆,水豆豆》,师生相机进行点评,提出修改建议,最后评为115分,她也很骄傲地走下讲台。)

师:同学们,该是和于老师说再见的时候了。(友好地挥挥手,示意下课)

生:(全都坐立不动,似有意犹未尽而生发的恋恋不舍的感觉)

师:那就跟老师说点临别感言吧。

生:于老师,我们在您的这节课上学到了很多的作文方法。我希望您以后再来合肥,为我们小学生上更多的作文指导课。

师:同学们,你们的作文水平很高,这跟你们的老师平时对你们的精心指导是分不开的,有机会我还会来合肥给大家上课的,再见!拜~~拜!

我的简评

1.体现人性化关怀

课前于老师与一位学生深入交流,既为课堂上哑剧的成功表演奠定基础,也给其他同学产生一种和蔼可亲的意识。在学生的眼里,老师的顺利教学离不开他们的密切配合。心理学告诉我们,要让被教育者时刻能够感受到他是被关注的对象,这样他会在课堂上表现得更为活跃,教学效果将会更加明显。在教学中,于老师不厌其烦地进行相关的作文指导,唯恐学生不知如何下笔。对完成得较顺畅的同学及时进行鼓励,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增。在两堂课中间,于老师很幽默风趣地让学生去“那个”,饱含着殷殷关切之情。

2.体现大师级素质

在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于老师的粉笔字中规中距,且遒劲有力;朗读水平与表演才能堪称一流,在评讲学生习作时往往能够抓住要点,一语中的,点拔得法,激励有度,在三言二语之中使学生茅塞顿开,从而及时打开了学生的写作思路,放飞了自由想像的翅膀,从而使习作指导课能够非常顺利有效地进行。尤其在公开课上完之后,师生们意犹未尽之时,当主持人介绍于老师的京剧唱得特棒并请求他给大家现场表演一段的情况下,作为六十多岁的老教育家,老前辈,没有任何忸怩之态,欣然唱起了一段具有高难度的唱腔,且有板有眼,字正腔圆。

3.体现渐进式教学

在这节课里,于老师先由一个谈话类的故事入手,引入了“人物对话”这一教学主题,再让学生观察这段对话的特点,认识到了提示语在对话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然后由简单的师生两句对话、再到三个人物的一段简短对话为写作训练内容,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像。最后以哑剧这种表演形式让学生把所看到的两个人物的动作、表情等加以综合理解,进一步去展开想像的翅膀,来完成一篇以人物对话为主的文章。教学中处处体现着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写起来流畅自然。

4.体现开放性视角

作文课上用什么样的教学素材,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才能渗透人文性导向?于老师在他的这节课里给我们作了多元的诠释:由“碰壁”的一语双关,到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再到公交车上的一幕,最后是老师对学生的作业检查。可以说,这些素材内容丰富,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人物对话里有探讨、有问候、有争议、有表扬、有斥责,这些都会容易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另外,作为老教师,为了避免所谓的代沟而产生的课堂上沉闷的气氛,于老师用善意的微笑、灵活的动作、时髦的词汇、精彩的表演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能够积极参予到教学过程中。这样的开放性、包容性、丰富性、艺术性是每个学生所深深喜爱的,这也是我们正应努力发展的方向之一。

10.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名师课堂实录 篇十

师: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写好考场作文的良好开端是什么呢?

生:写好作文开头。 生:准确审题和立意。

师:只有准确立意之后才可以动笔写开头,这就是所谓的胸有成竹啊。审题立意是作文的重头戏,决定着作文的半壁江山。今天,我们要做的训练就是:(出示幻灯题目)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二、学导结合:

(一)师:什么是新材料作文?

生一:就是用最新的材料做作文材料的作文。

师:什么是最新的材料呢

生一:就是,国家最新发生的事情。(师生皆乐)

生二:新材料作文就是有利于我们正常发挥的新的作文命题形式。。

师:回答得不错。新材料作文是什么,请看三、四两张幻灯片。请大家齐声朗读一遍。(生读):

什么是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顾名思义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是去年全国卷高考语文采用的、审题立意的范围介于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既强调限制性又突出开放性的一种新的作文命题形式。又称为“后话题作文”。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既是说要从材料中提炼观点而不是话题.

新材料作文的特点

一、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是开放性与限制性统一。

二、新材料作文的功能主要是为考生确定话题提供蓝本、规定范围、提示思维方向的;考生的审题、立意、行文不得脱离原材料。

三、增加了考生审视材料与拟定话题的环节,将读与写结合起来,有利于强化考生的审题意识,培养提炼话题的能力。

(二)师:请看具体的命题样式。看第五张幻灯。

全国卷Ⅰ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山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师:这则材料可以从几个角度立意?

众生:两个!

师:哪两个?

众生:一是从牧羊人的话立意。二是从小孩说的话立意。

师:好啊,你们对材料的把握很准啊!乌鸦为什么抓羊失败了呢?

生:没有自知之明。

生:它还没有练到家。(众生皆乐)

师:你的意思是说,如果乌鸦抓羊的功夫练到家了,就可以像雄鹰那样抓起羊了?就一定能抓住羊飞起来了,是吗?(众笑)

师:谁见过乌鸦抓羊?

众:没见过

师:从乌鸦抓羊为什么失败看,应该怎么立意?

生:乌鸦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模仿,才导致失败。立意为盲目模仿会导致失败。

师:太好了!题意抓得很准。 师:如果从小孩为什么会说“它也很可爱”立意,会是什么呢?

生:从小孩为什么会说“他也很可爱”看,乌鸦虽然失败了,但它有改变自身,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从这一点上说,应该赞美它不甘现状,奋力拼搏的精神。

师:他说得好不好?

众生:好!

师:简直是太好了!对于这样的材料,我们可以从分析因果关系入手,即可准确立意。请看幻灯:探本求源

从分析原因入手。因为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师:我们知道,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条。请看幻灯:材料二

野兔是一种十分狡猾的动物,缺乏经验的猎手很难捕获到它们。但是一到下雪天,野兔的末日就到了。因为野兔从来不敢走没有自己脚印的路,当它从窝中出来觅食时,它总是小心翼翼的,一有风吹草动就会逃之夭夭。但走过一段路后,如果是安全的,它返回时也会按照原路。猎人就是根据野兔的这一特性,只要找到野兔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然后设一个机关,第二天早上就可以收获猎物了。兔子的致命缺点就是太相信自己走过的路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师: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立意吧。

生一:走熟悉的路也会摔倒。

生二: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不断变化的世界。

生三:别摔在熟悉的路上。

师:很好,你们为什么这样立意?

生:材料中有一句提示,“兔子的致命缺点就是太相信自己走过的路了”

师:回答正确!这则材料告诉我们,怎样可以正确立意?

众生:抓关键句!

师:看幻灯,顺蔓摸瓜

从抓住材料的关键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抓住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四)师:我们知道,世界上的每一个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如果我们能从分析材料中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入手,也能够为准确立意找到依据。比如: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 (如自卑与自强),条件关系 (如继承与创新。只有辨明这些关系,才能有利于作文的构思。看幻灯材料三:

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年轻人待树苗成活以后,每隔三天就要来给它浇水,而老人一等到树苗成活以后,就来得很少;即使来了,也只是把被风刮倒的树苗扶一扶,不浇一点水。转眼几年过去了,胡杨树都长得很粗了。忽然有一天刮起了沙尘暴,第二天风停后,两人惊讶地发现,年轻人种的胡杨几乎全被风刮倒了,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而老人种的树,只是被风吹折了一些树枝,吹掉了一些树叶。年轻人很诧异,问起原因,老人道:“你经常给树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我把树载活以后就不去理睬它,逼得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这些树怎能轻易被风刮倒?”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了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师:这则材料涉及到哪些对象?

生:材料涉及到“老人”“年轻人”“胡杨树”等几个对象。

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老人利用胡杨树来给年轻人上了一课。年轻人对胡杨树精心照料,浇水很多,树在沙尘暴中大部分倒下了;老人不对胡杨树呵护备至反而在沙尘暴中挺过来了。

师:根据事物间的这种联系,你觉得该如何立意呢?

生:从“老人种的胡杨在沙尘暴后无碍“这一点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在子女的教育、人才的培养方面,一定要有科学的方法、长远的眼光。

生:从“年轻人种的胡杨在沙尘暴后全被风刮倒“这一点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一味关心爱护有可能会贻误被关爱者的一生。

生:从“胡杨树如何才能抵挡沙尘暴“这一点上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逆境成才、顺境可能会使生命变得脆弱、要夯实基础。

师:嗯,不错。从事物之间的关系入手,可以正确立意:拨云见日

从辨明关系入手。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阅读材料时,如果善于分析材料中诸事物的关系,即可找到立意的依据。

(五)师:请看幻灯材料四,阅读下面这首小诗,根据要求作文。

一面镜子,照了一辈子人 就是没有照见自己 有一天它邂逅了另一面镜子 才看见了自己的真面目

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师:讨论一下立意,准备发表自己的观点。

生一:赞美镜子的无私奉献精神。从材料中“照了一辈子人”“没有照见自己”可以看出来。

生二:我不赞成他的说法,因为我觉得这首小诗不是赞美镜子的。

师:说说理由。

生一:从“看见自己的真面目”可以看出来,说明原先镜子从来没看见自己的真面目,这不是否定吗?

生一:我再补充一句。关联词,“就是”“才”也可以作为佐证。表明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深深的惋惜,是浅浅的责备,是淡淡的批评。诗歌意在批评镜子只能鉴人,不能鉴己;只能明察秋毫别人的得失,却看不到自己的庐山真面;只能知人,不能知己。

生一:我也认为是批评镜子,还要由物及人立意。我认为诗歌意在告诫我们:不但要知彼,更要知己。要认清自己,不但要知人,更要察己,不但要全面准确地了解别人,更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要为自己准备一面“镜子”。

师:你们真太聪明了!由此我们又可以得出一个审题立意的方法:从把握材料的感情倾向入手。(点击幻灯显示):

实事求是

把握材料的情感倾向。一些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具有明显地情感倾向,此时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师:好,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请看大屏幕(看幻灯):

按图索骥

乌鸦学抓羊 野兔 胡杨树 镜子

从分析原因入手 从抓关键句入手从辨明关系入手 从感情倾向入手

师:新材料作文给了我们新的感觉,新的方法。但是我们必须牢记的是(打开第十五张幻灯)请大家一齐朗读一遍:

点睛之言1、根据所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不能偏离材料自行确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不能另搞一套。

2、上面的几中方法不是孤立运用,而是相互联系、综合使用的。每则材料都可从多个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选择构思作文。

三、探究深化

上面,我们研究并总结了四条审题立意的方法,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咱们要实战演练一下。请看大屏幕:牛刀小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认真审题,写出两个以上的立意。

拳王阿里33岁那年与挑战者弗雷泽进行第3次较量。在进行到第14回合时,阿里已筋疲力尽,几乎再无丝毫力气迎战第15回合了。然而他拼命坚持着,因为他心里知道,对方肯定和自己一样,如果在精神上压倒对方,就有胜出的可能。于是他竭力保持坚毅的表情和永不低头的气势,双目如电,令弗雷泽不寒而栗,以为阿里还存有旺盛的体力,阿里的教练发现弗雷泽已有放弃的念头,便使眼色暗示阿里。阿里精神一振,更加顽强地坚持着,果然在关键时刻,对手认输了。卫冕成功的阿里还未走到擂台中央,便眼前一黑,双腿无力地跪倒在地上。弗雷泽见此情景,如遭雷击,并为此抱憾终生。

师:小组讨论,推出代表发言。发言不得重复前组同学的观点(老师巡视并参与)。

第一组:根据里面多次出现的“坚持”这个关键词,可以立意:坚持就是胜利

师:嗯,很准确,写出来可能大众化。

第二组:根据“如果在精神上压倒对方,就有胜出的可能”我们立意为:“坚持,便要在精神上压倒对方(困难或敌人)”,“振作精神便能顽强坚持”。

师:不错,观点有了点新意。

第三组:从弗雷泽的角度立意:“本是旗鼓相当,但一念之间的放弃意味着失败”。

师:好,从反面也可以着手立意。

第四组:结合两个人的角度来立意:“胜利与失败原来是近邻,就在于坚持还是放弃”。

师:哇,你们太有才了!请大家为他们鼓掌(掌声)。

师:这四组同学给我们提供了四组不同的答案,我们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定一种来作文了。请看大屏幕:审题原则

1.整体性原则:新出来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 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自己有话可说。

四、总结反思

学生自己回顾本堂课内容,在课堂笔记上写总结反思。然后完成彼此间的交流。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研究学习了新材料作文的的特点及审题立意方法,我们掌握了这些特点和方法,就等于掌握了高考作文之门的钥匙。我们只有运筹于平时训练之时,才能决胜于高考考场之内。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在绿意盎然的六月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11.《范进中举》课堂实录 篇十一

师:我们都知道,小说的中心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在这篇小说中你觉得哪几个人物形象最具有讽刺的意味?

生:范进和胡屠户。

师:范进是本文所要看重点表现的一个形象,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文章的哪个片段,让我们在笑声中体会到作者辛辣的讽刺?

生:喜极发疯

师:速读,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发疯的过程:(生介绍,师板书:昏厥→疯跑→跌倒→疯走)

师:疯得跌荡起伏、疯得劲头十足、疯得丑态百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普遍吗?这是用了什么手法?

生:夸张!

师:在这些夸张的描写中,你印象中最深的是什么?

生1:我印象最深的是范进的动作“踹”,可见疯的劲头有多大。

生2:我印象最深的是范进的外形,“披头散发”,鞋不知道掉在哪里,而且浑身是污泥。一个中举的举人竟是如此一副丑态,真是又可笑又可悲。可见作者对范进是讽刺、批判的态度。

师:仅仅是讽刺、批判范进吗?

生3:我觉得不仅仅是讽刺、批判范进,我觉得更是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科举制度。

师:你思考的很深刻。的确,无论是孔乙己还是范进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而作者正是借这一些典型的人物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的科举制度!还有吗?

生4:我印象最深的是范进的语言:“噢,好了,中了”并且反复出现,说明人疯心不疯,可以看出范进是一个极度热衷于功名利禄的知识分子。

师问:噢,你发现的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探究。人在疯狂的状态下仍然知道中举带给自己的是“好”!你们觉得文中有写到这些“好”吗?

生5:有,在文章第6段。“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的,有拿酒的,还有的背了斗米来的,也有的提了两只鸡来的”。而中举前范进的家里没米没面,老母亲都饿的两眼发昏,却没有人过问。可以看出,“好”在他家的经济可以迅速改善。

生6:文章第11段,写到张乡绅一听说范进中举,马上带着钱财亲热地套近乎,“好”在地位可以快速提高,荣华富贵自动送上门来。

师:一个“好”字,却言简意赅通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心态,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所以说好文章需要“咬”文“嚼”字的。你看,这就是夸张的力量,在夸张的描写中,人物的丑态毕露无遗。虽无一贬词,但却使读者在哑然失笑的同时,深感他的可笑可悲可鄙。从而不露声色地鞭挞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罪恶。

师:范进中举,冲击的何止是范进一个人!细心的我们会发现中举后,范进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所有的对比中,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生答胡屠户)。好,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个封建市侩的嘴脸。

师:通过寻读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对待同一个事物,人物前后的表现是多么的不同。下面我们就利用对联的形式让人物原形毕露。我先示例一下:上联是“盘缠不借骂一通”,下联是“喝酒壮胆治疯病”,横批是“贫欺富惧”。注意我们在拟写时可以从称呼、态度、礼品、相貌的评价、才学的评价、嫁女的解释等等角度去考虑。好,下面请小组合作拟写,视本组的能力而定,越多越好。

生1:我的上联是“尖嘴猴腮不三不四”,下联是“方面大耳相貌堂堂”。横批是“厚颜无耻”。

生2:我的上联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下联是“文曲星下凡做大官”,横批是“前倨后恭”。

生3:我的上联是“可怜女儿没福气”,下联是“嫁个老爷真幸运”,我的横批也是“前倨后恭”。

生4:我的上联是“一副大肠一瓶酒”,下联是“数斤猪肉数斗钱”,横批是“有利可图”。

生5:我的上联是“遇见蛤蟆今生真倒霉”,下联是“有了贤婿后世有靠头”,横批是“趋炎附势”。

生6:我的上联是“边啐边骂腆肚去”,下联是“又奉又扯低头来”,横批是“媚态十足”。

师:看来,大家集体的智慧就是大,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横批概括得也是极为一针见血。

师:在夸张、对比中,我们体会了讽刺的魅力,那么结合本节课的分析,你们是否有深入的发现!请以“通过____________的变化,我发现这是一个____________的社会”的句式来写出自己对文章独到的感悟。

生1:通过范进的变化,我发现这是一个一旦中举,便会飞黄腾达的社会。

生2:通过范进的变化,我发现这是一个知识分子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社会。

生3:通过张乡绅的变化,我发现这是一个官官相护、拉帮结派的社会。

生4:通过胡屠户的变化,我发现这是一个趋炎附势的社会。

生5:通过乡邻的变化。我发现这是一个世态炎凉的社会。

生6:通过胡屠户的变化,我发现这是一个对不幸者冷酷,对权势者敬畏的社会。

师:是的,通过范进中举这个小小的窗口,我们不仅深刻的感受到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无情批判,而且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认清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我们才能感受到今天新社会的生活的美好,更加明智地建设我们的新生活!

上一篇:形容成功的句子说说心情短语下一篇:驻村工作队民主生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