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应用文写作案例

2024-12-16

公安应用文写作案例(精选10篇)

1.公安应用文写作案例 篇一

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应用文写作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应用文体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写作要领,培养学生应用文阅读、分析、处理及写作能力。一直以来,由于这门课程的实用性、程式性强,枯燥乏味,加上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缺乏兴趣,教学效果甚微。在此情形下,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而案例教学法以其真实性、实践性、学生参与度高等特点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备受青睐,受到师生的认可。

案例教学法就是以案例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典型人物、事件或生活工作情境为题材,学生进入案例角色,分析、讨论、交流案例,然后模拟写作,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主要借助案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融于具体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达到高职院校课程职业化的教学要求。一;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1.培养职业素养的需要

随着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应用文写作的使用范围也开始国际化,熟练掌握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技能是高职学生进入职场的基本素养,也是岗位能力的体现。如毕业设计、求职信、劳动合同等,这些文书的写作是进入职场前就必须掌握的,另外各类专业文书、行政公文、事务性文书等的写作能力也是一个现代职场人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之一。而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

能力。

2.凸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真实性

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来自生活工作中具体的事件,如会议通知、毕业生自荐信、调查报告等,这些材料均是真实存在的,有的甚至是学生亲自经历的、亲眼所见的。通过案例展示,将

生活带入课堂,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感觉理论不再是空洞的、虚拟的,这正是应用文写作课程的一大特点。

3.体现了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实践性

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教学大多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多以讲为主,到学生提笔时却写不出文章,关键是教师缺乏对学生有效的训练。案例教学改变了以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分析案例实践为中心的模式,学生通过设置的案例,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已学知识,分析、思考、归纳、总结、训练,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锻炼实际写作能力。4.可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案例设置来源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学生通过阅读案例了解相关信息,然后分析问题、讨论交流,总结出理论知识,最后模仿案例进行写作训练。这一系列的环节要求学生将案例中的情境和现实问题相结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以达到掌握知识、训练写作的目的。

二;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环节

1.精心选择和设计案例

案例教学,关键在于选择和设计适当的案例,这要求案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可操作性。首先,案例材料的选择要和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相联系,要有针对性。如学习通知这一行政公文时,就可选择主题班会、国庆节放假等内容的案例,易懂易学,有的甚至是学生亲自参与的,这样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可以选择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如工程专业可选择自己学校某项目建设的招标公告作为招投标书的写作案例;市场营销专业可选择当地某一特产的销售情况作为市场预测报告的案例,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和激发学习的热情。其次,案例的选择不可漫无边际,要紧密联系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要达到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因而,案例的选择要有目的性。最后,案例的选择对教师和学生均要有可操作性。教师要熟练了解案例涉及的领域、材料,并能处理案例中的相关问题。对学生而言,这些案例是其生活、学习中发生的或遇到的事件或问题,是能够理解及可通过案例的学习指导其写作。

2.展示和分析案例

案例的展示需要用多媒体PPT课件,展示过程中,学生通过浏览文本,获取相关信息,然后在教师的介绍和指导下,提炼出案例中的关键信息,即知识提纲。接着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案例,分析案例中的各要素及具体材料。然后学生将自己分析的意见进行梳理、归纳,并

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主要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3.讨论和总结案例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以五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学生将之前各自分析的情况及提出的问题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经过记录人的提炼、总结,写成发言稿。各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发表本组对案例分析的意见和问题。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教师应适时指导,引导小组之间相互讨论。讨论时要紧紧围绕案例,结合课本知识,凸显重点和难点。讨论结束后,教师对各小组的意见进行点评和总结。教师的点评很重要,起着规范和导向的双重作用。点评时既要肯定学生的成绩也要中肯地提出不足之处,对学生的疑问教师要一一予以解答,如此举一反三,以“例”明“理”,以“理”释“例”。

讨论环节主要是通过加深对案例的理解、分析、质疑,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师的归纳总结则让学生对整个案例有整体认识,真正做到熟练掌握要点和重点,解决难点,为写作训练打下理论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指导作用,这正体现了现代课堂教学观。

4.模仿案例进行写作训练

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必需的写作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某一文体的写作理论知识,接下来

就是模拟训练。首先,教师提供写作材料,这些材料应是学生熟知的或身边发生的事件,尽量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如写简报,就可以先和学生一起收集最近在校园里发生的文艺、体育、比赛等方面的信息,以校园动态为题写一份简报。然后,就是按照文体的写作格式来安排材料,应用文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规范性,格式要规范,要素要齐全,语言要明确简练。写作训练时要严格合乎要求,即使是一个数字、日期,甚至标点符号都不可马虎。最后一步是整理成文。有了熟悉的材料,又了解了写作格式,就可以模仿案例进行写作了。至于语言的组织和表达就得看学生的语文功底了,它不同于其他文体,更多的是要求简洁明了,而非文学色彩。

5.评议和修改习作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写作训练,接下来就是展示评议和修改环节。教师将有代表性的习作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自评和互评。此时可以鼓励学生广开言路,说出其正确与错误之处,进行集体讨论。通过自评和互评,教师再集中评议,尤其是对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应在课堂上明确指出,然后纠正。经过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再一次从格式、内容到语言对习作进行逐一修改,就能形成一篇符合要求的文章。文章写好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写作的理论知识也就掌握了。

三;实施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施案例教学,教师需要有充分的知

识储备。一是要了解国家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关注时事动态,以便用于教学中。如讲授行政公文时,就必须联系当前政策法规,了解公文处理办法等。二是要学习与应用文写作相关的专业知识。高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职业需求,了解边缘学科专业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到写作教学中。如讲授经济合同时还需了解法律专业的知识等。

2.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形象生动、方便快捷的教学手段。它能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快速展示材料,给学生以形象的视觉感受,激起学习兴趣。同时,它代替了黑板书写,节省了教学时间。因此,作为应用文写作课教师,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并灵活运用在教学中。

3.要注意教师和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首先是组织者和设计者。学生的组织教学、案例的选择和设计这些都需要教师来完成。其次,教师是引导者和主持人。教师要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激发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主持学生分组讨论,上台发言,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最后,教师也充当着管理者的角色。调控课堂气氛,组织各个环节推进,处理课堂出现的各类问题等,这都需要教师来承担。

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阅读、分析、讨论、交流、写作等环节,这些都是学生亲自参与的,从而构建形成案例教学的一整套程序。通过这几个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

养其获取文本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可以说没有学生的参与、互动,案例教学就无法体现其教学效果。

2.公安应用文写作案例 篇二

关键词:公安院校,应用写作,写作能力

应用写作能力是信息时代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 应用写作能力作为写作主体的综合性写作能力, 它能够使写作主体卓有成效地写出应用文章, 但它的形成不取决于单一的因素, 而是由主体的人格、知识、智力、技术等多种因素综合运转而成, 是一种创造性的“生命状态”。公安院校学生在进行公安应用文写作、申论写作、普通应用文写作时, 要从心灵、 阅历、应用写作技巧等方面构建应用写作能力, 写出合法、合规的应用文, 满足公务员考试及今后公安工作的需要。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凝聚各要素形成的综合效用。

一、学生心灵的构建及培养

著名作家王蒙说: “正是作家、艺术家的心灵和智慧, 赋予了日常生活、日常经验与体验以崭新的生命。”这句话对于应用写作同样适用。在应用写作中, 学生的思想、感情、胸怀、视野、意志等心灵品质, 对写作都会产生影响。写作客体进入到学生头脑中去, 学生会形成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只有有意识地塑造学生的心灵, 使他的道德精神、胸怀视野符合应用写作的要求, 逐步使其具有一种从事应用写作的主体精神。

( 一) 培养学生的应用写作意志。应用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 它是带着镣铐的舞蹈, 不能自由发挥, 在内容、格式上要遵循相应的规定, 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在教学中, 要采用激励法、案例法锻炼学生的写作意志, 让学生了解写作意志薄弱, 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写作训练, 克服惰性, 就不可能提高应用写作水平。

( 二) 培养学生的道德精神和文化品格。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 “无高尚伟大之人格, 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 殆未之有也。”应用写作是公务活动的工具, 是服务于民的一种手段, 培养学生的道德精神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使其具备一定的社会意识、法律意识, 要有为民服务的情怀。 文化品格是学生把学到的文化知识、积聚的社会经验内化、 升华为自身一种挥之不去的长久品格, 这种品格会对应用写作产生持久的影响, 是个人风格形成的基础。

( 三) 培养学生的信息敏感度。公文写作要有根有据, 根据上级法规或文件精神, 而上级文件精神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发生变化,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关注政策的变化, 注重学习, 只有在大量学习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一定的信息敏感度, 提升公文写作的理论水平和时代感。

二、学生阅历的构建及培养

阅历是指作者的亲身经历和对社会人生的观察、体验。 应用写作涉及的客体不像文学作品中的写作对象为学生所熟悉, 更需要学生深入地了解和把握。个人的实践、感受越丰富, 见解才更准确, 形成文章的质量才更高。怎样在有限的条件下丰富学生的阅历, 是每个应用写作教师应该解决的问题。

( 一) 要扩展生活的“面”。学生主要通过阅读和实践来丰富自己的经验和经历。应用文用于反映公务活动, 要求学生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 缺乏相关知识, 就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 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妄想揣摩, 勉强写作, 文章只能是流于浅薄。如撰写公安应用文中的呈请立案报告书、 现场勘验检查笔录等应用文, 如果不了解相关法律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相关规定等专业知识, 就不可能写好类似的行业应用文。阅读不仅要读专业知识, 而且要博览群书, 积累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因为一个人的经历毕竟是有限的, 但社会生活是无穷的, 应用写作虽然不像文学创作那样包罗万象, 但是也需要在相对固定的模式中力求加强文章的可读性。阅读不仅为学生提供知识储备, 而且是获得语言材料、培养应用写作语感、提高应用写作技巧不可或缺的途径。应用写作有自己独有的表述方式及固定模式, 对于初次接触应用文的学生来说, 只有大量阅读, 才能培养学生特殊的语言敏感, 锻炼学生的写作思维, 丰富主体的思想。学生应用写作阅读能力的培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 选择精品和前沿的书。“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阅读应用写作书籍要有“精品意识”。要指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应用写作的精品, “取乎其上, 得乎其中; 取乎其中, 得乎其下。”只有取法于上, 认真研读模仿优秀的应用文, 才能快速培养应用写作语感, 掌握应用写作的特点。此外, 还要读应用写作前沿的书, 读国家当下的方针政策, 接受应用写作的新思维、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动态, 防止闭目塞听, 思想僵化、思维禁锢。

2. 博览与专业相结合。应用写作要求知识广博, 不局限于专业本身, 对相关领域都要有所涉猎, 形成知识大厦的坚固基石。在教学中, 教师应在相关的知识领域精选一些书籍, 让学生按照所列书目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迅速填补自己的知识空白。专攻是引导学生钻研应用写作相关的书籍, 写作技巧, 要一类文种、一类文种地进行训练, 使学生达到提笔能写, 下笔成文的水平。

( 二) 要常动练笔的“手”。写作技巧的获得必须经过多次的写作实践, 清代唐彪说: “读十篇不如做一篇。”在写作教学中要从以下几点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1. 从奠定基础到形成习惯。写作要有基本功, 基本的写作技能必须要掌握, 简单来说, 就是写每个应用文都要符合每个应用文的文种特点和格式, 写通知要像通知, 写请示要像请示, 不能张冠李戴, 不伦不类。应用写作课堂要教给学生的就是这些基础的、基本的写作技巧。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写作习惯, 让每个应用文种的构思、表达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和表达习惯, 每遇到相关文种时, 学生能够按照习惯快速成文。好习惯的养成, 对于写作素质的培养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如经常练笔的习惯、反复修改的习惯等。

2. 从模仿例文到自我创造。模仿是写作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尤其是应用写作, 学生平时接触较少, 内容大多与工作相关, 可读性不如文学写作, 所以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较少, 应用文要写得像模像样更离不开模仿, 模仿是学习的基础和第一步, 教师应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文质兼美的优秀应用文。但是, 写作不能总停留在模仿层次, 在模仿的基础上要力求创新, 将自己的写作经验与当前写作理论及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

3. 从要我写变为我要写。要我写和我要写之间有兴趣和意志的差别, 勉强为之的文章, 干涩无味, 由兴趣而引发的写作, 才能妙笔生花。写作课堂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 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锻炼学生的写作意志。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将自己的写作实践长久维持下去, 克服困难, 提高写作水平。教师应该由易而难地进行引导, 多对学生习作进行评析, 提高学生写作积极性。课下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应用写作竞赛活动, 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实践, 丰富写作理论, 锻炼写作能力。

三、学生思维力的构建及培养

( 一) 把握应用写作思维的特点。

1. 思维的群体性。应用写作思维不同于文学写作, 往往是集体意志的体现, 受到集体思维的制约, 在构思成文时要充分考虑群体意志, 是遵命写作。要求学生在构思时要根据实际情况, 立足于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要在深刻领会集体意志的基础上写作, 不能随心所欲, 想当然地写作。

2. 思维的明确性。应用写作要用简练明晰的语言表达确定性的结果, 不像文学写作意象的丰富和多样, 要培养学生在应用写作中树立明确的观点, 在纷繁的材料中筛选、综合表现观点的材料, 运用正确的概念, 使论据充分, 论证有力, 发挥应用文处理公务往来的的作用。

( 二) 培养应用写作思维方式。

1. 培养模式性思维。思维模式是通过固定的思维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将思维操作步骤加以固定。应用写作思维具有明显的模式性特征, 特别是公安应用文和公文, 大部分文种都有相对固定的思维轨迹, 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建构模式、陈述原由———提出事项的思维建构模式等,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把握不同文种的外在结构模式和内在思维轨迹, 节省构思成文的准确度和时间。

2. 培养代言性思维。应用写作经常要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代言思维。应用写作不总是表达写作者自己的意志, 写作者往往要站在被代言者的位置上思考问题, 在写作前要充分了解被代言者的意图, 愿望。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使他们在思想上树立代言的意识, 变换思维方式, 灵活思维角度, 转变思维习惯, 不断提高自身的思维水平, 达到代言思维的要求。

3. 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在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基础上, 体现出的独创精神。写作离不开创造性思维, 应用写作也不例外, 在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体现自己的写作个性, 在学习优秀应用文的基础上有所创见;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特别是对一些常规性、例行的应用文, 如总结、报告, 先进事迹材料、领导讲话稿等文种, 更要求不断创新, 突破固有的思维桎梏, 才能常写常新, 保持生命力。而常新的基础是保持思维的多向性, 让思维的触角四处延伸, 在教学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正反思维、多角度思维、灵活性思维等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林素真.如何把握应用写作中的创造性思维[J].应用写作, 2013, 11:4~6

[2]王彦颖.论高等院校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6, 6:61~63

3.公安应用文写作案例 篇三

一、案例教学法课堂特征

案例,是指具有典型意义,可以用作例证的个案。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这一方法与以往教法相比,能引起教学活动结构、教师施教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变化。为使教学双方相互适应,教师要精心编选不同应用文文种的案例、组织案例讨论和案例评价。使课堂具有如下特征:

1.真实的应用文材料。除了为某一特殊教学目标需要而设定的某种假设的情景之外,真实性是应用文写作教学案例的必要条件。

2.促进教学过程的顺畅运行。教学案例必须包含重要的应用信息,体现应用文体的写作原理和规律。作为应用文写作知识的呈现方式之一,它必须切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受各种教学原则的约束,促进教学过程的和谐发展。因而用于教学的应用文写作案例,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体现教学互补、师生互动的原则,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

3.为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目标服务。案例要提供具体、详实、典型的背景材料,易于让学生进入某种问题的特定情景之中,实现思维与情景的交流沟通。从此获得切实的应用文写作知识,促使写作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案例教学法教学步骤

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要将教学过程、教师的施教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反映在以下几个操作步骤之中。

1.设计案例。这是应用文写作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在课前编写案例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研究任务,要准备好充足的案例,这些案例大多是一份文字材料,要包括事例的具体情况,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

2.呈现案例。案例的呈现既可以放到理论讲授之前,也可以放到理论讲授之后。既可以在讲授的某一环节中呈现,也可以在讲完某一文种之后呈现。

3.讨论案例。对于同一案例,每个学生可以发掘出不同的意义。有人只能找到浅层的信息,有人则能得出透彻的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剥去案例非本质的细节,揭示其内部特征以及案例与应用写作规律之间的必然联系。讨论案例的关键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把案例中的内容与相应的一条或几条写作理论连接起来。

4.评论案例。这是对案例分析的概括与总结,一般由教师来完成。教师可以指出学生分析案例的成绩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做进一步补充。

三、案例教学法对教学过程的优化

1.调动学生的思维。要想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应用文写作要素中抓住核心内容,探索本质特征,需要分析、综合、概括案例所隐含的知识要素和基本原理,训练其思维的深刻性;同时通过举一反三、引申扩展、迁移模拟、类比评价等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并让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提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案例分析的多元结果,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因此,案例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应用文写作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2.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教学改变着单一渠道的知识传递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大的自主发挥空间,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情感交流和意向沟通。在案例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理解,而且还需要表达和交流,有利于形成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案例在研究性学习中,还有赖于小组成员的共同合作,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和个体综合素质有着很大的作用。

3.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案例教学最明显的表征是师生互动,教学同步。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教师负有引导的责任。尤其是探究性案例,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有较大的发挥余地,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案例教学法应正确处理的关系

1.要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讲”是为了“导”,即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自己去掌握写作知识,教师的讲不能只满足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和抓住关键,而且还要受学生认识规律、学习的心理特点和三基能力的实际制约。导的好坏,对应用文写作课成败至关重要。“练”是为了“知”。教师布置的案例主要应是从实际抽象、归纳出写作学科规律的案例,从旧知引申或获取新知的案例。加深对概念本质属性理解的案例,对概念、习题存在条件进行讨论的案例,以及对知识的可逆性联想、多向性联想的案例等等。

2.要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应用文写作练习要有一定的数量,但要避免过量与机械重复。要注意案例质量,否则练得虽多,效果却不一定好。

3.要处理好易与难的关系。应用文写作安排案例要根据大纲和教材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在由易到难的过程中,应有一个恰当的坡度。基本案例并不是可不假思索就能做的题目,难的案例,也不是超越大纲要求,脱离教材范围的题目。

4.要处理好练与评的关系。案例讨论后要进行讲评,肯定好的写法,纠正错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写作知识。只练不评,往往会使案例讨论走过场,不能收到实效。案例教学法的宗旨不是传授最终真理,而是要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讨论和思考,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既有正例,又有反例。重视写作过程。

总之,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去尝试和探索。应用文写作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在于能从实际材料中选取一些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案例,使学生通过这种典型案例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合,从而获得应用文写作知识和技能,并用于解决应用文写作实际问题的方法。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最有效的方式。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学会形成文种意识(学会发现问题);能找出问题的联系,具备写作的能力。训练思维的流畅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学会分析问题);制定计划,即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学会解决问题)。从而使应用文写作的课堂教学具有活力,具有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魅力。

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学生既是教学的客体,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这是教学过程中处理教与学的基本原则。传统的应用文写作教育思想是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现代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把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按深度分为三种:第一程度是能掌握信息;第二程度是具有运用知识的技能和技巧;第三程度是善于创造性活动。应用文写作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使教学效果达到第一和第二程度后,更利于达到第三程度,从而实现应用文写作教学创新之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舒生.教学法大全[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

[2]朱悦雄.新应用写作[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公安机关行政不作为案例 篇四

7月9日,原告向被告报案称:原告经营的公司与格能达公司有业务来往,因格能达公司向其开具空头支票,且公司正在将主要资产转移和隐匿,公司负责人和其他员工已逃匿或遣散,涉嫌票据诈骗,要求追究该公司刑事责任。当日,被告受理了原告的报警,并展开调查取证工作,且对相关人员采取了留置措施。之后,被告认为所掌握的证据尚不能证实格能达公司负责人蔡祖力等人有票据诈骗的主观故意,故没有采取刑事强制措施。2011月4日,原告以被告接到报案后却未立即审查立案、未采取任何紧急措施为由,向被告提出国家赔偿申请。2004年12月22日,被告作出《确认决定书》,驳回了被告的申请。另查明,3月31日,被告作出《立案决定书》,决定以合同诈骗为案由立案侦查。但被告未有将《立案决定书》向原告送达。原告认为被告怠于和不正确履行职责属行政不作为,并直接造成其经济损失,遂提起本案诉讼。

原审认为,本案的行政争议焦点是:1、被告是否实施了《刑事诉讼法》明确授权的行为;2、原告起诉被告行政不作为的理由是否成立;3、被告是否应赔偿原告损失。首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二款“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行为不服提起诉讼的,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二)“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条“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的规定,在本案中,被告于2004年7月9日受理了原告的刑事举报后,已依法展开侦查工作,对相关人员采取了留置措施,并于203月31日作出《立案决定书》,以合同诈骗立案侦查。被告的行为属于刑事司法行为,其实施了法律规定的“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故本案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其次,被告已依法履行其法定职责,不存在行政不作为情形。原告诉称被告未将是否立案的决定通知原告和怠于行使职责,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中并没有设定公安机关对犯罪行为立案侦查应通知控告人的有关程序以及采取强制措施的时限,故被告的执法程序没有违反法律规定,原告的主张缺乏法律依据,应不予支持。

5.公安应用文写作案例 篇五

学号:1091302089

公安机关重大警务处置中舆情应对

工作评析

摘要:

公安机关(警察机构)作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特点。公安机关在重大警务和突发事件中处臵不当,就会引发舆论热点,甚至导致形象危机。在当前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结构转型、民主监督增强、信息传递快捷的关键时期,公安机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笔者从近年来上海公安机关一些重大警务处臵及舆情应对案例入手,运用公共关系理论,结合基层公安实践操作来加以评析。希望能够对基层公安机关不断改进自身工作方式方法,增进与媒体和公众的互动沟通和有效交流,实现双赢的局面有所帮助。

一、运用公共关系理论来指导重大警务活动开展及舆论应对的必要性

我们讲要用公共关系理论来指导实践,那么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公共关系。美国最早从事公共关系学教育的哈罗博士,1977年在《公共关系评论》春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公 共关系的定义》的文章,当时他收集了472个定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公共关系是一种独特的管理职能,它帮助一个组织建立并维持与公众之间的交流、理解、认可与合作;它参与处理各种事件和问题;它帮助”管理部门了解民意,并对之作出反应;它确定并强调企业为公众利益服务的责任;它作为社会趋势的监视者,帮助企业保持与社会变动同步;它使用有效的传播技能和研究方法作为基本工具。”[1]这个定义虽然比较烦琐,但比较全面的揭示了公共关系的特性。另外有一个精练的概括,就是美国马里兰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詹姆斯〃格鲁尼提出的:“公共关系是一种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

公共关系有三个基本要素,就是主体—社会组织,客体—公众,中介—传播。

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公共关系的目标原则有:

1、互惠互利,公众利益优先;

2、整体一致,社会效益为重;

3、双管齐下,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公共关系的务实原则有:真实守信;立足长远;开拓创新;全员公关。[3] 公安机关作为一个掌握行政强制和刑事司法权的公益性组织,在开展警务活动中必定会与公民、公众及其他组织发生关系,也势必受到公众关注和舆论监督。因此,运用公 共关系理论来指导警务活动开展及其舆论应对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警察机构开展公共关系是树立和维护良好形象的需要;是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获得公众支持的需要;是更好地履行职责,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需要。

笔者这里所说的重大警务处臵是指那些由公安机关出动警力处臵的涉及公众安全、社会稳定的突发性、群体性、扩散性的重大案事件活动。重大警务活动的特性决定了它更受公众关注,更容易招致舆论监督,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同时,媒体从官方代言到公众代言的角色转变[2],以及公众民主维权意识增强和信息传播手段多元化,都给公安机关重大警务处臵和舆论应对带来了挑战。因此,公安机关如何运用公关理论来指导完善重大警务处臵及其舆论应对迫在眉睫。

二、公安机关重大警务处臵和舆论应对中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来公安机关重大警务处臵以及舆论应对的情况来看存在诸多不足,这里以一些笔者以实例为依据作了梳理归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执法不规范、处臵不到位,引发舆论谴责。少数警察在执法中重实体、轻程序,重打击、轻人权,滥用职权、刑讯逼供、甚至权钱交易。少数警察缺乏职业素养和人文关怀,为民意识和服务观念淡薄,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和“冷、硬、横、推”等现象。少数警察不 作为或履职不到位,导致公众报警求助无果,引发危机。2005年3月7日青年张衡生在一起交通事故中受伤,湖南湘潭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交警大队、茶恩寺派出所等5家单位相继接到报案,相互推诿,致使张5天没人管惨死路旁。[4] 二是缺乏主导,迟缓、被动应付负面失实报道。长期以来,公安机关对公众而言具有一种神秘感。主要是由于警务活动处臵具有保密性,同时,为了避免公众恐慌心理,对一些侦查中的个案侦查不进行正面报道。但是,正因为这样,容易引起媒体负面报道和小道流传,给重大警务工作处臵造成被动。例如天津的“艾滋病人扎针报复社会”的传言(只是极少数人谎称艾滋病人用针扎人实施抢劫),浙江奉化一名小学生失踪导致“红衣杀人狂”的传言(致使部分家长不敢送小孩上学),上海发生系列“敲头”案后一度谣言四起造成公众恐慌。此类情况会引起公众对警察能力的怀疑,降低公众安全感。

三是用警不慎,强势压制引发危机

一些超出警察职权的活动往往侵害公众权益、危害警察公共关系。其实质是对警察定位不准确、不科学,以及长官意志和行政命令使然。比如动用警察插手经济纠纷;强制征税收费;干预基层民主选举;阻止媒体合法采访等。比如,江西省万载县发生恶性爆炸事故后,县领导动用警察阻止媒体采访,甚至抢走记者的手机和证件。[5]还有一些地方基 层政府不关注民生,不妥善处理群众利益引发群体性事件,并动用警力采取强制措施,引发警民冲突的事件也屡见不鲜,比如瓮安事件就是一个典型,这都严重影响了重大警务处臵和公安机关形象。

三、改善重大警务处臵和舆论应对的对策措施 针对公安机关在重大警务处臵及舆论应对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笔者从收集上海公安机关在重大警务处臵和舆论应对中的一些成功案例入手,运用公共关系理论加以分析,提出如下对策措施:

一是坚持第一时间权威发布,抢占舆论主导权。当人们对突发事件的认识处于空白的时候,即事件刚一发生还没被局外人知晓的时刻,公众如能第一时间从权威部门获得信息,就会获得安全感。第一时间发布的信息不一定全面,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时间点。正如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说:“在突发事件的新闻传播中,最可怕的不是记者抢发新闻,而是记者抢发的新闻不是出自政府发布的新闻。谁第一时间发布新闻,谁就掌握了舆论的主动权,事件处理的主导权。”[6]如果危机事件发生后主流媒体不能及时报道,那么小道消息甚至是传闻谣言将会弥漫于整个传播空间,使得主流宣传处于被动局面。

2006年8月17日,16时55分许,上海市公安局110指挥衷心接报称,位于本事南京路步行街的市百一店接到电 话称有人在店内放臵了爆炸物,并以此线索要钱款。接报后,市公安局立刻启动防爆预案,调集警力赶赴现场疏散群众并迅速组成专案组。经搜查,未发现有爆炸物品。于此同时,黄浦警方全面开展侦查。8月22日下午,专案组获得重要线索,通过布控,于17:39分在本市宁波路将犯罪嫌疑人赵某抓获。

在这起突发的重大警务处臵工作中,事发地在繁华路段和标志性建筑,“扬言爆炸”这样的“坏消息、好新闻”更是吸引了众多媒体涌现现场,一旦舆论引导不当,极可能出现上海社会治安和公安机关形象的负面炒作。对此,市公安局在处臵过程中,在现场附近设立了媒体接待区,主动向媒体介绍一些不涉及警务机密的常规处臵方法,为记者提供用餐。就在现场,第一时间主动发布“市中心某商厦发现可疑物品,警方对商厦进行了检查,排除了放臵可疑物品的可能。”这样既满足了媒体的基本需求,又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同时避免了公众不必要的恐慌。4天后,案件告破,市局新闻办跟进后续报道,表明了上海警方的能力,树立了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8] 二是坚持平等真诚沟通,取得媒体公众信任。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坦诚是最有效的应对。美国的公关之父博恩斯说过:最好的公关就是说实话。有学者认为,“危机时期应随时发布最新消息,使外界的臆想空间降低,并可 使外界得知组织随时掌握最新状况。”[7]一定要说真话不说假话,更不要用第二个假话去圆第一个假话,不是所有的真话都要说,但要保证说的一定是真话。至于什么问题该说,什么问题不该说,什么时候说,说到什么程度,都是有讲究的,也是需要授权的。尤其在突发重大事件中,更应该真实坦诚,及时告知公众事情的真相。只有做到“讲真话、流真情、道真况、吐真谛、敞真心”,才能真正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2007年6月30日16时许,上海市公安局110接报:金山石化十村某号101室有人死亡。市局迅速指令公安、消防等部门赶赴现场处臵。经现场检测,因现场燃气淋浴器的热水管道锈蚀破裂,导致燃气淋浴器自动点火而产生大量一氧化碳,致使房内三男二女中毒死亡。另一名中毒女青年经及时抢救脱离生命危险。5条人命,神秘死亡,媒体把镜头对准了现场门外,周围居民议论纷纷。对此,市公安局新闻办在现场附近接待媒体,进行平等沟通,即时告知警方调查进展,努力消除不确定因素。调查结果一出,马上进行滚动发布,止谎止慌,安定人心。同时,公安机关还联系当地政府和居委会,组织人员稳定好周边居民的情绪,了解他们的议论和担心,并有针对性了解释疏导。一来避免了猜测性的小道消息传播,稳定人心,二来避免媒体采访周边群众等第一目击人时产生的信息偏差和失真。[9] 三是舆情跟踪适时发布,引导公众理解支持。警察在危机中应对媒体时,应充分表现出对人的生命安全的关注与关心。在所有危机事件的信息中,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突发事件波及范围往往是媒体和公众最关心的,此时充分的关注与同情可以建立共鸣,赢得信任,以利于在公众心目中建立起亲和的形象。如在陈述解决措施之前,要首先表达悲愤之情以及对遇难者家属的同情和慰问;如有失误,要首先道歉,这种人情味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化解危机。同时,要针对公众的关注程度和心理变化,适时发布信息,进行舆论引导,最大限度争取公众的理解支持。

2007年6月6日14:50分许,上海市公安局110接报:本市武宁路杨柳青路肯德基快餐店发生劫持人质案,一名四岁女童被一持刀男子劫持。市局刑侦总队、普陀分局等相关单位赶赴现场处臵。市应急联动中心启动预案,市公安局长赶到现场指挥,要求尽一切努力确保人质安全。经过警方与歹徒近7个小时的谈判沟通未果,21时40分,歹徒欲举刀行凶时,公安特警果断强攻,当场击毙歹徒,人质安全获救。在这个处臵过程中,市局新闻办确保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于当晚处臵结束的第一时间发布信息,让公众了解市局领导亲赴现场,全力施救,并积极谈判处臵的情况。充分体现了公安机关的人性关怀,也为必要之时采取击毙措施争取了舆论支持。而后,又进行后续报道,明确了歹徒身份,前科劣 迹,回应了公众的进一步关注需求,努力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起到了震慑犯罪份子,安定群众恐慌心理和展现警方维护治安信心和能力的作用。[10]

[1] 张践,《公共关系学》P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

[2]颜卫青,《试论警察公共危机中的媒体应对》,第25卷第6期政法学刊2008年12月

[3]朱力、任正臣、张海波,《公共关系新论——理论与务实》P57-76,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4]上海市公安局课题组,《和谐社会与公安工作》,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397.[5]宋向明,《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研究》,2008年交大mpa硕士论文

6.公安应用文写作案例 篇六

作者编委会

册数规格全四卷 16开精装

出版社中国文化出版社2009年5 月出版公安办公室文书写作技巧与领导干部讲话经典范例大全 公安办公室文书写作技巧与领导干部讲话经典范例大全 详细目录

第一篇 公安文书写作综述

第一章 公安文书写作概述

第一节 公文写作基础知识 第二节 公安法律文书基础知识 第二章 司法文书写作常识与技巧 第一节 司法文书写作常识 第二节 司法文书写作技巧 第二篇 公安文书写作标准规范 第一章 国家标准

第二章 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 第三章 公安部文件

第三篇 公安文书写作范例 第一章 行政公文与事务文书 第一节 行政公文及其范例 通告 公告 公报 通知 通报 报告 请示 批复 意见函 会议纪要 …… 第二节 事务文书 公安简报 计划 总结 信息 调查报告 述职报告 ……

第二章 刑事法律文书及其范例 第一节 写作方法与要求 第二节 立案文书 第三节 破案文书 第四节 通缉文书 第五节 强制措施文书 第六节 侦查讯问文书 第七节 调查取证文书 第八节 侦查终结文书

第九节 补充侦查与复议、复核文书 第十节 延长羁押期限文书 第十一节 看守文书

第十二节 律师参与刑事诉讼文书 第三章 治安管理文书及其范例 第一节 治安管理文书写作要求 第二节 治安管理处罚文书 第三节 公安行政复议文书 第四节 治安行政诉讼文书 第四章 交通管理文书及其范例 第一节 公安交通管理文书写作要求 第二节 交通管理处罚文书

第三节 道路交通管理听证程序文书 第四节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文书 第五节 车辆及驾驶员管理文书 第六节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审批文书 第七节 道路交通管理行政复议文书 第八节 道路交通管理行政诉讼文书 第五章 户籍管理文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户籍管理文书

第六章 消防管理文书及其范例

第一节 消防管理文书写作方法与要求 第二节 火灾事故处理文书 第三节 消防管理处罚文书 第四节 防火监督检查文书

第五节 消防工作计划、总结、简报类文书 第七章 劳动教养文书及其范例 第一节 劳动教养调查、审核文书 第二节 劳动教养聆询文书 第三节 劳动教养审议决定文书 第四节 劳动教养执行文书 第五节 少管文书 第八章 内部保卫文书 第一节 写作方法与要求 第二节 内部刑侦工作文书 第三节 内部治安工作文书

第四节 内部要害部门保卫工作文书 第五节 内部守卫工作文书 第六节 内部保卫协议文书 第七节 内部安全检查工作文书 第八节 内部消防管理工作文书 第九节 内部交通管理工作文书 第九章 出入境管理支书 第一节 写作方法与要求

第二节 外国人入出境管理文书 第三节 中国公民出入境管理文书 第四节 公安出入境边防检查文书 第五节 涉外治安管理文书 第六节 涉外刑事侦查办案文书 第十章 新闻宣传

第一节 公安新闻的结构与语言 第二节 公安消息 第三节 公安通讯 第四节 广播电视新闻

第四篇 领导干部场景讲话经典范例 第一章 会议讲话 第二章 报告总结 第三章 就职演说 第四章 竞选演讲 第五章 节日庆典讲话 第六章 活动致辞 箅七章 开幕闭幕讲话 第八章 揭牌挂牌仪式讲话 第九章 贺词致辞 第十章 欢迎词

7.公安应用文写作案例 篇七

关键词:行政案例,公文写作教学,案例教学

近年来, 案例教学逐渐被引用到公文写作教学中, 成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应用大批对实际情况与经历的介绍材料来训练学生的教学方法, 恰当的选择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关键。在公文写作教学中引用真实、客观、针对性、可读性强的行政案例对提高公文写作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行政案例与行政公文

行政案例是对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某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真实事件的特定情景的客观描述。[1]行政管理可分为“公共行政”和“私人行政”[2]。所谓“公共行政”, 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基于公共利益对社会事务的组织和管理;“私人行政”是指其他社会组织对其内部事务的组织和管理, 也叫一般行政。因此, 行政案例可分为公共行政案例和一般行政案例。一般认为, 公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广义的公文是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处理公务的、规范性的应用文。狭义的公文专指行政公文, 即按照《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的规定, “公文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公文写作教学中的“公文”主要是指行政公文, 教学内容为《办法》规定的13种行政公文。按照《办法》的规定, 13种行政公文的规范适用于国家行政机关, 即政府机关。虽然行政公文的主体限定为国家行政机关, 但由于没有自己独立的公文规范, 许多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在行政管理活动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行政机关公文规范来处理自己的公文。公文作为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使用的一种管理工具, 是与行政管理活动同步产生、运行的, 为组织管理活动服务的。[3]鉴于行政管理活动主体和内容的广泛性、复杂性, 在公文写作案例教学中, 引入的行政案例可以包括公共行政案例和一般行政案例。

二、行政案例在公文写作教学中的作用

1. 有利于在公文写作教学中使学生掌握党政工作相关知识。

公文写作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公务行为的书面形式, 与组织的行政管理活动同步产生、运行。公文写作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项公务活动, 撰拟公文不仅是一个写作过程, 更是一个实施行政管理的工作过程, 即“文中有事, 事中有文”。它要求公文写作者不但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 还要有一定的政治修养、政策水平和行政管理知识及经验, 能够了解党政事务的最新动态, 领会组织的工作目标要求, 熟知部门岗位职责权限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限定, 这样才能用简洁流畅的文笔准确地表达出组织和领导的意图。因此, 在公文写作教学中有必要给学生传授公文写作涉及的党政工作相关知识。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政策规章、职权职能、办事程序、办事规则等相关内容的传授和指导[4]。我国的公文教学一直沿袭和照搬基础写作和文学创作的惯用教法, 忽略了公文写作的特殊性, 同时也由于公文写作教师知识面和实际经验的限制, 因而在教学内容上缺失了公文写作涉及的党政工作相关知识的传授和指导。公文写作课上只讲技能技法, 不讲实际情况具体要求;只讲拟稿行文, 不讲办事程序和规则;公文内容只讲“大胆创新”, 不讲职权职能法规规章等。以至学生写作脱离实际, 行文与行事相脱节。例如在学生的写作练习中, 省政府提交给省人大的议案, 主送机关写的却是国务院或全国人大;又如以本部门的名义发文去指挥另一个部门的人做事而毫无半点协商之意;撰拟文稿时也没有想过要去审定一下制订的措施的限制性和合法性问题等。我们的公文教学不仅缺失了具体实践教学, 更缺失了公文写作所涉及的党政工作相关知识的传授和指导。在公文写作案例教学中, 行政案例为教师传授党政工作相关知识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行政案例是学习党政工作相关知识的有效切入点。行政案例是行政活动过程中发生的行政事件, 它反映的是行政管理实践中的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等问题。同时, 行政案例涉及的范围相对较为广泛, 它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组织、行政领导、人事行政、行政监督、行政决策、行政执行等内容。教师把行政案例中涉及到的公文写作任务教给学生之前, 在阅读和分析案例时可以及时补充法律法规、政策规章、职权职能、办事程序、办事规则等党政工作相关知识。

2. 有利于在公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构思能力。

公文在各级各类社会组织的公务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注公文的逻辑诉求直接关系到撰拟公文的质量和效率。科学、有序的公文逻辑结构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公文的工具性作用。公文的逻辑内蕴于公文格式与公文正文内容的逻辑统一、公文正文内容与公文用语的相辅相成、公文用语与公文受众的有效呼应以及公文逻辑构思与管理活动开展的有机吻合[5]。其中, 公文逻辑构思与管理活动开展的有机吻合是指公文写作应围绕管理活动的开展符合逻辑地安排行文结构。公文写作实际上是一个实施管理活动的工作过程, 公文的逻辑构思与管理活动开展的有机吻合能为相关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提供保障。以表彰性通报为例, 其正文内容自然要回答某人、某单位做了什么值得表彰的事情, 产生了怎样积极的社会影响, 因此给予何种表彰奖励, 并旨在号召学习先进、鼓励后进。实现公文逻辑构思与管理活动开展的有机吻合, 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构思能力。在公文写作教学中引入行政案例, 能够使学生观察问题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实现转换, 提高逻辑构思能力, 进而撰拟公文时, 能够紧密结合管理活动的开展合理安排文章的写作结构。首先, 学生通过行政案例讨论和分析增强参与意识, 由置身事外变为主动进入, 由旁人的观察视角转变为组织和领导者的认识视角, 进而学会从微观的角度把握现实, 从宏观的角度考虑问题, 并使二者结合起来, 从而提高认识水平。

3. 有利于在公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

公文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和使用价值, 每一份公文都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 为解决具体问题、布置具体工作而拟定的。因此, 公文的内容必须符合客观实际, 它对建立组织正常的工作秩序, 提高行政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公文的求实性要求教师在讲授中始终渗透“求实”二字, 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求实”原则, 在公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公文写作教学中引入行政案例能够使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实际工作环境, 更主要的是行政案例在引出公文写作任务的同时, 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料。缺乏足够的信息是公文写作训练的瓶颈问题之一, 结果只能导致肤浅的思考和脱离实际的写作。高质量的行政案例具有足够的赖以进行深入分析的信息, 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搜寻与案例相关但又来源于案例以外的有关信息。依托丰富的信息资料背景, 学生在叙述事实, 介绍情况时能够养成核实材料的习惯, 把真实可靠的材料纳入所写的公文中;依托丰富的信息资料背景, 学生在说明道理, 揭示问题本质时能够更加客观准确, 在提出办法和措施时能够以实际情况为依据, 在写作中养成实事求是的作风。

三、行政案例的精心选择

恰当的选择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的首要因素, 精心搜集和选取案例能够为达到案例教学预期目标提供保障。

1. 行政案例素材的搜集。

在公文写作教学中引入的行政案例包括公共行政案例和一般行政案例。首先, 案例可以来自教师的个人经历。一般来说, 个人经历使教师熟悉案例内容和相关行业情况, 并且往往由于对案例中所述情境直接或间接的亲身经历而体会深刻, 在讨论和分析案例时拥有绝对优势。来自教师个人经历的行政案例素材更生动、丰富、具有真实感。其次, 教师可以通过调查活动获得第一手行政案例资料。这种案例素材的获得, 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公共关系活动的能力和经验。关于调查对象的选择、调查线索和信息的获取, 往往要根据教师的经验来判断, 同时它需要获得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帮助, 这样才能较为有效的搜集行政案例的第一手资料。再次, 通过已有的文献资料的查阅是行政案例素材搜集的又一有效途径。这种资料收集方式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文献检索和资料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各种媒体报道获取所需信息, 然后通过已获得初步信息进一步查阅更深层次、更多视角的信息。同时, 用这种方法获取资料还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资料审阅能力, 由于各种媒体的文献资料很多, 哪些可以用, 哪些不可以用, 哪些是有选择地用等, 都要经过审慎的筛选。

2. 行政案例的选取原则。

一个好的案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它所提供的是真实的情境和问题, 存在从各个侧面进行研究、分析的可能性。[6]公文写作教学中引入的案例应该是真实、客观、针对性、可读性强的行政案例。其一, 案例反映的事件一定是行政活动过程中发生的行政事件, 事件的主体是行政主体, 事件的内容是公务活动, 并在处理公务中产生公文写作任务。其二, 高度的拟真性是行政案例的关键。成熟的案例是对于一个特定的真实行政事件的记叙, 是在该事件发生后, 根据从各种可能的来源那里收集到的素材集合。同时, 教师在对行政事件进行书面或口头描述时要保证案例的客观性, 不能出现主观性评价或倾向性的意见。其三, 行政案例中所产生的公文写作任务要有针对性, 能够针对性地引出公文写作的理论问题, 如公文文种、公文格式、公文处理、公文撰写等。其四, 引入的行政案例要求具有一定的可读性。行政案例中涉及的事件发生在现实生活中, 好的案例描述不应该是干巴巴的报道, 而是一个有情节, 有人物活动, 有矛盾冲突和背景描写, 有丰富信息的故事, 让人看了开头就想继续看下去, 看完后又会进一步思考案例中的问题, 并依托丰富的信息资料进行写作。

参考文献

[1]钱海梅.公共行政案例[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3.

[2]张国庆.公共行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王健.文书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4]韦小晶.公文写作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的缺失[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4, (11) .

[5]付传.公文的逻辑诉求及建构方略[J].黑龙江教育, 2009, (78) .

8.公安应用文写作案例 篇八

【关键词】案例教学  应用写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86-01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文中指出:“在这个文字密集的社会里,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具备最基本的读写技能。”这里所说的“读写技能”是足以应付日常工作和生活所需的写作能力,也就是应用写作能力。

传统的写作教学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以教科书为模板传授写作理论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教师若对教科书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融会贯通,缺少重点,缺少案例,甚至照本宣科,很难受到学生的欢迎,也不容易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注重理论结合实际,搜集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案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个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案例教学法在应用文写作课程中的运用形式是多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不同的案例形式,周密安排课堂教学,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能适时发挥组织者、催化者、引导者的作用,切实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具体应用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根据教学进程的不同环节,选择不同的案例教学方式。如基础应用文阶段,要系统地讲授基本理论,一般只需适时地选用案例进行说明,帮助理解,加深认识,不需要多用。学过一段后,为检验前段学习情况,巩固所学知识,可以对一些具体问题采用案例讨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写作,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讲评和小结。

二、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所选择和侧重,不必每章每节都用。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精心设计案例,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写作和分析、讨论、表达的能力,但有些文体有固定的模式,操作简单,比如合同、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等有各种类型的文本模板,介绍信、邀请函等也有固定的模式,这类内容就不一定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了。这样既能做到教材选择详略得当,也节省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三、创设条件,让学生参加一些有实战气氛的写作活动。如写调查报告、参与组织会议等,然后讨论如何写作。比如在会议纪要的写作训练中,可以组织召开模拟班会,并让学生做好记录,会议结束后,要求大家以班级秘书的身份写一篇会议纪要。通过这样的实战演习,学生很快掌握了会议纪要的写作方法,并能在教师的启发下举一反三,写作其它相关的文种,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选用恰当的案例,应尽量选择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的案例,引起学生重视,可收到更好的效果。在案例的选择过程中要精挑细选。比如偏重商务类写作的案例操作,如市场调查、方案、企业经营计划、招投标书等,偏重信息与电子专业学生则更多的设置关于科研立项、科研报告方面的相关案例,要求学生训练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报告、项目实施报告、项目结项报告、专利申请报告的写作技能。

五、写作练习中减少命题作文的比例,选择更灵活的命题方式。如同一件事情,既可以写成信息、总结、通知,又可以写成新闻稿、广播稿,某一个事件发展的全过程可以要求学生在不同阶段写不同的文章,这种训练方法可以加强学生的文体意识,帮助学生分辨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案例教学法以其科学的理念、丰富的内容、灵活的形式和独特的教学效果,为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是,要把这种思想真正落到实处,教育的模式要创新,教师的观念要更新,教学的方法要改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只有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收到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郑金州.案例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竹潜民.应用写作案例实训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作者简介:

9.教学案例写作 篇九

——《坐井观天》教学案例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在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我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

师:同学们,小青蛙听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说得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了井口。)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怎么样呢?(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生:它看到绿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儿。生:它看到校园里开满了桂花,闻到了阵阵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园里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一派丰收的景象!生:它会到处逛逛,看看美丽的风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正当我倾听于学生对生活的赞美之言时,一位学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说说)生:老师,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师:(师一愣,然后充满好奇疑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它看到路边垃圾成堆,蝇蚊成群,闻到一阵阵很刺鼻的臭味。(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

生:它看到人们往小河里倒垃圾,河面上还漂浮着鱼的尸体,心里很害怕。生:它看到有人大量砍伐树木,鸟儿没有了家。生:它看到捕蛙人在大量捕捉它的同伴,残忍将它的同胞卖给酒店酒楼做下酒菜。生:它看到汽车在路上疯狂地飞跑根本就不注意行人,汽车排出的污气让它窒息。生:它感觉外面的世界并不像我们说得那么美,它想回到安全的井中去。(师灵机一动)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学生思考片刻,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生:我们做个广告牌,上面写上“保护动物,人人有责”来告诉人们应该与动物成为好朋友。

生:发现那些乱砍树,捕杀动物的人要报警,让警察来抓这些坏人。生:我们要保护好环境,不能把动物的家弄脏。

生:我们不仅自己要知道环保知识,还要向同学、家人、朋友宣传要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知识。„„

师:同学们说得棒极了!只要大家共同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小青蛙就会被我们挽留下来,动物们才会快快乐乐地生活在我们身边!

三、案例反思

我真为学生的奇思妙想感到振奋!也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道美丽的风景线。我没有按照我们“想当然”的观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的余地。我肯定了学生的见解,珍视学生的发现,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受到鼓舞,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力的涌动,使我们感到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而灿烂。

(一)尊重生活,关注动态生成

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论启示我们:一个自呱呱坠地而长大有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其思维、认知、情感、语言、词汇的源泉,乃是生活。生活对语言的感受、认知、学习、发展,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最具有魅力与渗透力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学得活泼生动。

本案例中,我本想让学生说出青蛙跳出井口看到那些美丽的景色,让青蛙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进行思维的拓展。但一位学生却说青蛙可能看不到这样美丽的景色。我让他说出了原因——环境被污染。这位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就来源于他的生活体验,对生活的关注。而这一石却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现在环境受到了破坏的种种情况。这便是生活给予学生的。有人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案例中,我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智慧启迪,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的见解,学生彼此之间在在交流之中相互启发。《新课标》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的结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二)感悟生活,激发创新思维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语文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语文中去寻找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这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一个出发点。只有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感悟生活,从生活之水中激起灵感的浪花,有生活的积累,就有灵感的迸发。

案例中正是学生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才会有了“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的灵感。而这就需要在老师不断地帮助下,睁开眼睛凝视万物,竖起倾听万籁,敞开心灵关怀、感悟生活,激发兴趣,陶冶热爱生活的情感。案例中,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也迸发出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涌出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和新答案,始终使课堂充满着疑点,闪烁出亮点,呈现出课堂精彩。

(三)回归生活,演绎精彩课堂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气息,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案例中我把握契机,提出“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由此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讨论。从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关爱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协调生存,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人类正是自然界的精灵,人类如果不能与自然界协调发展,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界无情的报复而最终毁灭了自己。老师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由此可见,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平等地对话能调动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语文,切切实实地体现了全员参与、有效参与,也真正体现了课堂因生活而精彩,也充分突显了生活是课堂之源!

课堂意外“精彩”的背后

——《鸟的天堂》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读过《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后,我就一直对鸟的天堂这个地方心驰神往。虽然到现在我还没去过鸟的天堂,但从众多图文资料中已知道它位于新会城区以南10公里的天马村河中。那是全国最大的天然赏鸟乐园,是人们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她有数百年的悠久历史,占地达18 亩(大致相当于200个教室),远看像一片浮动绿洲的古独榕,堪称南国奇观。而每天栖息在这棵美丽大树上的各种野生鹭鸟数以万计,蔚为壮观。这一自然景象出现在人口稠密区,生生不息,已延续了384年(明万历戌午年公元老派1618年始于“雀墩”),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典范,实属罕见。历年来,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慕名而至。1933年,著名作家巴金游后写了散文名作《鸟的天堂》,“小鸟天堂”从此得名。现在,《鸟的天堂》已是人教版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这是巴金的名作,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文章。课文的内容我已熟记于心,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也上网查阅了很多,并都较仔细的学习和对比了一番。因此讲起课来自认为是轻车熟路,胸有成竹。

二、案例描述

我首先给学生们介绍了作者巴金先生及鸟的天堂的总概况,学生们饶有兴趣。然后我按照课前备课计划,让孩子们标记生字新词,读课文,理思路,找自己感觉最优美最生动的句子。随着大家对课文越来越熟悉,课堂也逐渐进入高潮。

“同学们,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什么时候?这次他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我微笑着向孩子们提了问题。顿时,孩子们都忙碌起来了,有的在书上画着,有的在喃喃自语着,有的在静静思考着。

“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早晨,看到了不计其数的鸟。”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我从这里看出来的„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里的两个„到处‟说明鸟儿多得不可计数,树上到处都是!”

“能从文中找出来,还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不错!”我示以赞许的目光。这时,教室里一下子冒出了好多小手,有的还把手举得老高,嘴里还配以“我!我!”的叫声,唯恐老师看不到。

“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鸟,大的,小的;颜色也异彩纷呈,有花的,有黑的,还有一些叫不上名来的颜色。真是鸟的天堂啊!”

“看得出你也很会读书,从大、小、花、黑这几个词里你就读出了鸟的形态、颜色。你能把这多姿多彩的感觉通过朗读向我们展示出来吗?”我的话音一落,孩子就捧起书本绘声绘色地读了起来。

“还有这里的鸟千姿百态,你看它们有的站的树枝上叫,好像在呼朋唤友;有的飞起来,正想要去自由的翱翔;有的在扑翅膀,似乎飞倦了在休息呢!”又一个孩子站起来兴奋地说道。

“这里鸟儿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巴金爷爷都看得„应接不暇‟了!” “„„”

课堂研读越来越深入,我正要接着往下说,突然一个孩子站了起来:“老师,鸟儿一般天亮就离巢觅食的,巴金爷爷要是在早晨经过,怎么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本就热闹的教室里顿时在平静几秒后开始骚动了起来,很多孩子在自己讨论过后渐渐把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看着孩子们那清亮、求知的眼神,我心里一阵紧张,这个问题备课时可没有去细细想过,更没有有意去查阅这方面的资料。刹那间,我有些不知所措,但我还是想起这样一句话:“面对意外不应避而不见,让精彩悄悄溜走,而要及时抓住问题并放大,引导学生思考,议论,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和独特体验。”于是,我在瞬间整理好了“砰砰”直跳的心情,理了理思路,打算先把“球”踢还给学生,便笑着对学生说:“在学习这段课文中,你们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不过别急,再读读书,看看能否从书中找到答案。”话一说完,心里倒有点自喜起来,暗暗等待着即将出现的没有预约的精彩!

一阵琅琅的书声在教室蔓延开来,又渐渐恢复平静,孩子们在静静思考,几分钟后:

“老师,我搞清楚了。鸟的习性是朝出晚归,但这是树木较少的地方出现的情景。如果树林大,那整天都有鸟儿栖息在一起,因为树林里本身就有足够的食物。” 一位同学站起来,满脸兴奋地说。

我点点头,称赞道:“说得有条有理,会思考。”然后又马上补问道:“这是从哪一方面说明这里是„鸟的天堂‟”呢?

“这是从„树林资源丰富‟这一方面说明这里是„鸟的天堂‟!”

“我的看法是,鸟儿朝出晚归是一种自然规律。这里早上就有这么多鸟纷飞,是因为其他地方的鸟儿看到这儿景美,气候适宜,所以慕名赶来了。”另一名孩子也说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

“ „慕名赶来‟这个词用得多好呀!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我为他拍起了掌。“这是从……”我第二句话还没说完,这名孩子就接道:

“这是从榕树长得枝繁叶茂,是一棵美丽的南国的树,这一方面说明这里是„鸟的天堂‟。”

“„„”

“我还有补充,这儿的自然环境好,当地的人们都非常地爱鸟,不去捕捉它们,所以就成了真正的鸟的天堂。”又一名孩子说。

教室里响起了情不自禁的掌声,也包括我。

“是啊,它们在这儿找到了幸福与安宁,享受到了自由与快乐。”我不由自主地接下了这位学生的话,孩子们都热情的鼓起了掌。

随后,很多学生都争先恐后的说出了自己的理解与体验。我则沉浸在学生的这种多元解读中。我为他们的个性化理解,为他们的主动探究精神而叫好。

晚上,我静下来回想这堂课。想着想着,课堂内那个特别的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作者在早晨看到众鸟纷飞的情景,是不是真如课中孩子们所探究的那样呢?我所抛出的问题是不是真有价值?于是我打开网络,开始搜寻:广东新会市天马村的天马河里的那棵大榕树上长期栖息着数万只小鸟,种类多达十多种,尤以白鹭和灰鹭最多。白鹭朝出晚归,灰鹭暮出晨归,一早一晚,相互交替,盘旋飞翔,嘎嘎而鸣,蔚为奇观,形成“独木成林、百鸟出巢、百鸟归巢”三大自然奇观。小鸟天堂经2002年重新规划扩建后,占地面积达40万平方米,养殖着大量的鱼、蚌、螺等,专门为鸟儿们提供食物。看着这段文字,我的心被揪得紧紧的,课堂中为自己的处理而自鸣得意的心境早就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对学生自傲的惭愧,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深深的自责。

三、案例反思:

课堂中的意外,很多时候让人措手不及,什么时候、哪个环节中、由谁而起,谁也无从知晓、谁也无法预料,正是由于其不可预测性、其神秘特质,令很多老师忐忑。尤其是在一些公开场合,诸如公开课什么的,尤其担心自己当时的反应,是否有必要理睬,用怎样的方式引导,引导是否合适、是否有效,更何况现在的我们,还有更高的要求——期望自己的引导能化解意外、甚至能有有意义的生成。

当我们的语文课堂出现“意外”,我们该怎么办?

1、以本为本,“意外”之时回归文本。

回归文本是解决教学意外的根本所在,文本是阅读、理解、感悟的起点站和终点站,离开它的感悟是无稽之谈。在学生感悟走向歧途时,通过回到文本寻找答案,学生不但可以正确认识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可以更深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可以说,因为在最有价值的地方做文章,因为这一精彩的引导,使意外开发成了难得的教学资源,使课堂的生命力得到真正的释放。预设在教学教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生成学习的起点,也是教师核验反馈信息和促进学生下一步学习的一个重要依据。本节课中,我自以为对教材已熟记在心了,可还是差点中了学生的“招”,差点贻笑大方。所以说,老师只有对教材理解的深,对教材的内涵和外延理解地透,对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了解得全面,才不会出现晚上的“汗颜不已”,才可以在课堂内如鱼得水,自由驰骋;才可能使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真正阵地。

2、预设要留有空白和余地。

通过对新课标的认真解读,我认识到语文教学要有弹性、有留白的预设,要给生成留足空白,给生成留有和谐的生态环境。可以说,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我是根本没有考虑到要留有空白和余地给学生,可恰巧的是,学生自己“创造”了空白:巴金爷爷是在早晨经过鸟的天堂,怎么能看到这众鸟纷飞的情景呢?使学生和老师马上进入了知识的空白之处,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考余地。

3、语文教师尽可能地多查阅与文本相关的资料。

虽说这节课有突发事件的阻挠,但我自认为在课堂上处理得还不错,最令我感到自豪和高兴的是:我在课后验证了学生说的有关鸟“晨出暮归”的科普知识。试想,如果鸟类“晨出暮归”这一生活习性纯属那位学生的编造之说,而事实上根本没有这么一回事的话,那么再来看这节课,就会显得特别不是滋味。所以,课后我对这个问题备加关注,经过证实之后,我才舒了一口轻松快活的气。因为不管怎么说,知识总是要建立在科学、真实的基础之上。

10.教学案例的写作 篇十

理论与实践问题,一直困扰着教育工作者,教学案例的写作。就说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背后透露出许许多多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但是一线教师实践操作深感茫然,教学中产生许多问题不知道原因何在,如何应对。于是,随着教师教育的发展,也随着行动研究、校本培训等的日益凸显,案例教学这种培训教师的新方式正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教学月刊》新近推出的“案例大家谈”栏目,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学习与交流园地。

医学院需要研究病例,法学院需要案情剖析,军事学院需要学习各种战例,师范院校需要案例教学。一个医生总是伴着对一个又一个的病例的研究而逐渐成长,一个律师也是在一个又一个案例的剖析中不断成熟,我们教师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不仅要学习、研究教学案例,而且要学会案例的写作。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

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的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是从教师的角度来描述的,涉及到学生是如何按照教师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一步步向前发展,从而推动整个教学过程的运行。

“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案例一

刚过六一节,回到学校,按惯例,老师请小组长将日记本收上来,工作报告《教学案例的写作》。这时,一位小组长气呼呼地跑来告诉老师,彬彬同学的日记才写了几个字,根本不够数!老师翻开那本皱巴巴的日记本:“今天,是六一儿童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给我买了许多礼物。我吃了两碗饭。我希望天天都是六一儿童节。”(详见《教学月刊》2002年第11期《“我吃了两碗饭”》)

案例二

课件出示:9+6。要求:①自己想办法算算结果是多少?②给同桌的小朋友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生1:把9拆成5和4,把6拆成5和1,5加5等于10,再加

4、加1,等于15。生2:从6里借个1给9正好凑成10,结果等于15。生3:9加1等于10,9加2等于11,……,9加6等于15。……师:小朋友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这些方法都可以,请你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详见《教学月刊》2002年第12期《这些算法都好吗》)

读了以上两则案例,我们是否可以对案例的特征作如下归纳:

1、故事性。案例都是事件或者故事。是事件就要有过程,不是平面的去分析,而是动态的反映过程。这个事件应该是在最近三年内真实发生的。本文所引的案例都是本学年发生的,都是一线教师自己所经历的,是最鲜活的研究材料。我们每天都在述说着这样的故事,真实、可信,容易引起共鸣。

2、问题性。在事件中都有问题或疑难情景。所有的故事和事件不一定都是案例,但案例则必须是事件或故事,案例里都包含着问题。面对“我吃了两碗饭”,老师会有多种评价,怎么评价是正确的,其理论依据是什么;不同的评价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行为,怎么做才更有利学生进步。再如“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就应该表扬“小朋友真聪明”吗?“倡导算法多样化就是为了让学生得到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吗?”诸如此类,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正因为包含着问题,才有了研究的价值。

3、典型性。案例中的事件要有典型性。表现在含有问题疑难的说明意义,在教育教学上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本文所引的案例,教师经常会遇到,而且问题的能否解决,直接影响着学生成长,影响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正确实施。办法总比问题多,众人拾柴火焰高,实践证明对案例的认识极其丰富多彩,参与的过程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有效促进教师全面、深入地研究问题,最终百川入海形成共识。

上一篇:五年级动物作文:狗下一篇:青春如梦珍惜青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