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预防教案

2024-11-11

手足口病的预防教案(精选18篇)

1.手足口病的预防教案 篇一

预防手足口病教案

滨海小学 郭新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手足口病的传染方式、发病症状。

2、能说出预防疾病的方法。

3、增强学生预防疾病的意识.二、教学准备: 手足口病的教学ppt、收集有关此病的资料.三、教学过程:

1、疾病概述: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学校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亦可发生聚集发病现象。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规模流行。

2、预防措施

讨论:怎样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染(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不去人多的公共场合;多吃蔬菜和新鲜的水果;多运动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了解洗手的正确顺序:正确的洗手方法是个人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内容之一,能有效的防止肠道病毒的传播。在与患者接触后,触摸眼、口、鼻前,打喷嚏或咳嗽后,如厕后,戴口罩前及摘口罩后,接触公共设施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公共电话后、从外面回家后等均应及时洗手。

推荐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把好“手”关。教会学生正确洗手方法。

一、湿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二、搓:手心、手臂、指缝相对搓揉20秒。

(一)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二)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

(三)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四)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五)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六)搓洗手腕,交换进行。

三、冲: 用清水把手冲洗干净。

四、捧:用清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再关闭水龙头。

五、擦:用干净的毛巾擦干。

3、延伸活动将所述的预防方法用图画的形式画出来,并用简单文字写出图画内容,制成宣传品。

2.手足口病的预防教案 篇二

我院门诊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 2007年以前呈散发状态, 2008年以后出现流行趋势, 且病例逐年增加, 尤其是2010年患儿出现发病急、症状重, 个别患儿合并脑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并发症。随后我市采用公共场所消毒、学前儿童隔离 (幼儿园放假) 后患儿数量逐渐减少。现于我院2010年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中, 随机选择60例, 年龄均在6岁以下。患儿均有手足疱疹或斑丘疹, 90%有口腔溃疡, 20%左右有发热, 5%有咳嗽, 5%左右既往曾有手足口病病史。普通病例要求其注意休息, 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同时给予利巴韦林颗粒、紫雪口服液或黄栀花口服液口服用药。必要时采用静脉给药。

2 分析

手足口病是常见传染病, 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尤其以3岁以下年龄的发病率高[1]。多由接触传播, 如被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日常接触可传播;接触被污染的水源, 也可经口传播。同时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也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人群对手足口病病毒普遍易感, 且感染痊愈后只对其既往感染的病毒具有免疫力, 对其它类型的手足口病病毒无免疫力, 故可重复感染。因此做好患儿的隔离, 切断传播途经, 对手足口病的预防至关重要。同时在治疗上因手足口病无特效治疗方法, 我院采用中西药联合抗病毒治疗, 疗效确切。

3 结果

每年7~10月份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 因此, 做好家庭及公共场所消毒, 做好患儿隔离。可以减少手足口病发生。同时对手足口病患儿采取早期诊断, 积极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极少数重症病例或皮疹不典型病例, 临床诊断有困难, 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4 讨论

手足口病可由20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但成人多通过隐性感染等获得免疫, 故以小儿多见。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 (cox A16) 及肠道病毒71 (EV71) 多见。主要表现发热, 手足、口腔粘膜、臀部皮肤及四肢关节可见疱疹或斑丘疹, 个别有致命性并发症。

手足口病的预防原则[2]: (1) 加强监测, 尤其以幼儿园为主, 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治疗。 (2) 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 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 衣物在太阳光下暴晒。室内要通风换气, 做好环境及个人卫生。 (3) 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4) 医院加强预诊及分诊, 防止交叉感染, 且要做好疫情报告, 及时发现病人采取预防措施, 防止疫病蔓延扩散。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病毒感染所致一种传染病, 如口服用药不能控制病情, 需静脉用药。我院临床上多采用利巴韦林加炎琥宁联合静脉点滴抗病毒治疗, 效果明显。利巴韦林是合成的核苷类抗病毒药, 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但是其体外抗病毒活性可被鸟嘌呤核苷和黄嘌呤核苷逆转的结果提示, 利巴韦林可能作为这些细胞的代谢类似物而起作用。炎琥宁为一种新型冻干粉剂, 是穿心莲提取物经酯化、脱水、成盐精制而成, 能抑制早期毛细胞管通透性增高及炎性渗出和水肿, 减轻局部细胞坏死和炎细胞浸润, 减轻粘膜下充血水肿;减少粘液分泌;能特异性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 纠正和调节免疫紊乱, 抑制炎症反应和疾病发展;通过病毒的灭活, 减轻病毒及其毒素对局部细胞的破坏和抑制功能。

摘要:手足口病是儿科常见传染病, 发病率逐年上升, 且常有并发症危及患儿生命。故要积极治疗, 同时要做好预防隔离。

关键词:手足口病,预防,治疗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S].2010.

3.浅谈手足口病的中医预防 篇三

【摘要】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预防本病的发生是降低本病发生率的重要措施。中药具有简、便、效、廉,副作用小的特点。应在儿童手足口病的预防中积极推广。

【关键词】手足口病;中药预防;儿童

【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3-0149-02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夏秋季节婴幼儿多发病,具有病情较重、传染性强等特点,造成了婴幼儿家长和社会的恐慌,但目前尚未有绝对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方法,故对手足口病的预防是降低手足口病发病率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近年手足口病的流行情况、现有的手足口病预防手段研究并结合临床治疗手足口病的认识,探讨中医预防手足口病的相关方法,以求为今后预防手足口病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1 概述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1]。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主要为CoxA16型与EV71型, 大多数由CoxA16型引发[2],但近年相关研究表明,EV71基因型别的变化和易感宿主的累积被认为是手足口病在某一地区间歇性暴发或流行的主要原因[3]。

手足口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4]。该疾病以手足肌肤、口咽部疱疹为主要特征,常伴有口痛、厌食、低热等症状,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者可出现严重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的病变,如心肌炎、神经源性肺水肿以及脑炎等,其中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1957年于新西兰首次报告手足口病,之后在各大洲相继出现,并引发多次大规模流行,日本是历史上记载发生手足口病最多的国家。国内首例手足口病出现在1981年的上海[5]之后在全国多地发生大流行,其中山东省为手足口病的多发地区。手足口病的时间分布存在5~6月和9~10月两个高峰期, 且有第一高峰强于第二高峰的特点[6] 。现代医学对于手足口病并没有针对性治疗手段,所以预防对于手足口病意义重大,在倡导现代医学对于手足口病预防措施的基础之上,更应该积极发挥中医学的优势,积极寻求中医学的预防方法。

2 手足口病的中医学认识

古代中医并没有“手足口病”的病名,当下大多数医家将手足口病划分至中医学“温病”的范畴,但是对于其具体的归属问题并未达成统一的意见。

临床常将传染性强、引起大流行的称为温疫;传染性及流行性较小的称为温病;感受时毒邪气引起急性发热、局部红肿热痛、溃烂、肌肤斑疹的可称为温毒[7],亦有医家提出手足口病属于“微疫”,因为属于自限性疾病,并且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危重症甚至导致死亡者比例很小,故本病属于“微疫”或“杂疫”而非“大疫”[8]的具体归属问题尚无同意定论,值得探讨。

临床大都把手足口病病因归结为外感时行邪毒、疫毒,包括风热疫气,燥热疫毒,湿热疫毒等。但笔者认为手足口病的发病不外乎湿、热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医门棒喝· 湿温》曾有描述:“湿温者,以夏令湿盛,或人体阳虚多湿,而感四时杂气,遂成湿温。虽四时皆有,而夏秋为多。湿热二气胶粘,淹缠难愈。如从下受,则足肿体重;上受,则头目昏闷,胸满腹膨,乍寒乍热,胃不思食,渴不欲饮,大便溏泄,频而不爽;小便黄赤,短而不利。或变黄疸,或化疟痢,皆湿热二气合病也”。根据现代医学对肠道病毒的研究, 虽然造成手足口病的病毒多样,但是该类病毒均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 并且对于紫外线及干燥敏感[9]。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手足口病与湿、热是密切相关的。

手足口病的病机根据当代医家的观点可分为外因致病说,内、外因致病说,内因致病说。其中对于内、外因致病学说的解释为内湿、湿热与外邪相因,指小儿脾湿内蕴或湿热内蕴,外感时邪疫毒,时邪疫毒与内生之湿或湿热相因为病;外感时邪疫毒,内蕴湿热,心火炽盛,三者相因为病;内有伏热,外感时毒温邪,小儿饮食不节,脾积热内伏或素体肠胃伏热,外感时毒温邪,内外搏结上蒸口舌,而发为口舌疱疹、溃疡[7]。薛生白《湿热病篇》曾云:“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此皆先有内伤, 再感客邪, 非由腑及之谓。”手足口病是近年来人们新认识到的一种疾病,在古代医籍中还未找到完全契合的病种,因此难以用单纯的内因或者外因来解释这一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医学讲求整体思维,当下人们不仅所处环境与以往差异巨大,人自身的体质亦发生很大的改变,所以临床在认识手足口病时更要倾向于内外因致病说。

3 中医学对于手足口病的预防

2009 年《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中强调“婴幼儿系稚阴稚阳之体,感受疫毒后,病情变化迅速,宜早发现,早治疗,防变证”。现代医学对于手足口病的防治主要是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方面入手。中医学预防手足口病重点强调保护易感人群,阻断发病途径,可尽量减少手足口病的发生,本病的预防应从日常生活习惯和药物防护两方面着手考虑。

3.1 建立良好生活习惯 首先,此疾病多发于夏秋季节,正是多湿、多热的季节,应尽量减少到人群聚居地活动,防止湿热外侵,更是防止接触疫毒。其次,中医辨证手足口病为时邪疫毒侵犯肺脾,外透肌表,素有脾胃积热者更易受时邪疫毒的侵袭而发病。且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以湿热为患。薛生白《湿热病篇》云:“若湿热之证, 不挟内伤, 中气实者, 其病必微, 或有先因於湿, 再因饥劳而病者,亦属内伤挟湿, 标本同病”。中医讲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气实者, 其病必微”,所以儿童要合理休息和运动,使身体处于一种平和状态,并且尤为注意的是素有脾胃积热的婴幼儿要少食肥甘厚味,饮食宜清淡,宜服用梨汁、苹果汁、西瓜汁、荸荠汁等,不宜食用辛辣食物,不宜食用发物[10],以防脾胃积热加重而更易罹患此病。

3.2 中药防护 在本病流行时期,可以适当使用中药加强防护。本病多湿、多热,易侵犯肺脾,因此在预防上重点在于维护肺之宣发肃降和脾之运化水湿之功能,体内无多余湿热,外邪亦不易侵犯机体,则可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注意固护胃气,正气充足,即便感受外邪,机体正气也可尽快将其驱逐于体外。

卫生部《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2009年版》曾提出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素有内热的患儿可用白菊花、生甘草、生山楂加冰糖泡水饮用;而素有脾胃虚弱者用生薏米、扁豆加冰糖适量,煮粥调服。

有学者提出手足口病流行期服用具有清热解毒、生津化湿功能的中药制剂,如以金银花、芦根、板兰根、淡竹叶、生甘草为主的方剂,对于有溃疡、口气臭的孩子,可用藿香、生石膏、防风、淡竹叶煎水饮用[10],可起到早期预防疾病发生的作用。另使用内服药的同时可配合一定的外洗法,如用野菊花、紫草、地肤子、苦参等煎汤外洗手足部或者漱口用。

还有学者提出在预防手足口病时可使用红景天,《本草纲目》中曾提出以红景天“煎水浴小儿,去烦热惊气,风疹恶痒,小儿丹毒及发热”,并根据现代研究红景天有“有促进T 细胞功能,进而促进细胞免疫”的功效[11],因而可选用红景天来预防手足口病。

秦焕梅[12]将400 例儿童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200例, 对照组200例,治疗组给予中医预防,方选黄芪12g,防风9g,苍术9g,升麻9g,藿香6g,板蓝根12g,甘草3g。水煎服,日一剂, 连用5d。对照组给予讲究个人卫生, 不用药物预防。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发病率15%,对照组发病率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张英[13]观察中药方剂在降低疾病流行期间集体密切接触者发病率的效果,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对相应辖区发病者所在班级的儿童定点发放由生黄芪、银花、藿香、芦根、野菊花、生山楂、生甘草配制的中药制剂,对比其他未进行中药预防的辖区,发病率明显降低。

由此可见中药有预防手足口病的作用,并且在预防手足口病的过程中,中药的选择多以“清热化湿”为根本,注意固护胃气,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为预防手足口病的出发点,结合患儿自身的体质,所在地区的气候环境特点,选择相应的药物。中药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可通过进一步大样本的临床观察以全面向社会推广。

4 结语

手足口病是当前临床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并且在农村地区表现更为突出。而夏秋季节正是其发病的高峰期,在没有特效治疗药的情况下,预防其发生是减少本病发病率的重要措施。中医学“未病先防”的理念与手足口病的预防需要相契合,并且中药具有价格低廉、副作用小的特点,因此应该积极推行切实有效的中医预防手足口病的措施,以降低该疾病的发病率,维护广大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 年版)[S].2010.

[2]刘湘云.肠道病毒感染[M].胡亚英,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册).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802-810 .

[3]孙军玲,张静.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9, 30(9):973 -975.

[4]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J].全科医学继续教育,2010,8(2):125-133.

[5]王健, 刘晓青, 潘欢弘, 等.手足口病的流行及其预防控制概况[J].海峡预防医学杂,2009,15(16):22-24.

[6]ChenKT,ChangHL,WangST,et al.Epidemiologic features of hand-foot-mouth disease and herpangina caused by enterovirus 71 inTaiwan, 1998 -2005[J].Pediatrics, 2007, 120(2):244 -252.

[7]卢红蓉,杜松.手足口病中医病因病机认识有关问题探讨[J].环球中医药,2012,5(11):823-824.

[8]杨华升,杨薇,李娜,等.手足口病的中医学病因特点分析[J].环球中医药,2010,3(6):413-415.

[9]Chen SC, ChangHL, Yan TR, et al.l An eight-year study of epidemiologic features of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 in Taiw an[J] . Am J Trop Med Hyg, 2007, 77(1) : 188-191.

[10]张亚平.幼儿手足口病的中医药预防和护理[J].河南中医,2010,30(7):668-669.

[11]张立峰.预防手足口病可用红景天[J].中华医药,2009,5:14-15.

[12]秦焕梅.中药预防手足口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3):3091-3092.

[13]张英.中药预防手足口病临床体会[J].北京中医药,2011,30(9):695.

4.预防传染病手足口病班队教案 篇四

“预防传染病手足口病”

安全中队活动教案

一(2)班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冬季传染病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他们具有预防传染病手足口病的能力,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了解冬季传染病手足口病相关知识。教学过程:

一、介绍班级学生出勤情况,分析原因

二、介绍春染病预防知识:

冬季是传染病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特别是由于特校活动范围小,加之天气变化无常,病毒细菌繁殖快,病毒、细菌、水、苍蝇、手将食物污染就可能由被污染的食物传给儿童,使其患病,影响孩子的健康。因此,做好肠道传染病手足口病的预防工作,是保证学生健康的必要措施。肠道传染病手足口病包括痢疾、伤寒、肝炎等,这些病都是由于病毒细菌传染发生的,因此我们要做到:

1、要注意饭前便后洗手,有人测定,在未洗手之前,一平方厘米皮肤上沾有各种微生物多达1万个以上,特别是

在皮肤皱褶处,指甲垢里那就更多了,为了保持两手洁净,防止疾病感染,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帮助学生养成勤洗手的习惯,每当游戏活动之后,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切勿忘记提醒学生洗手,还要监督学生勤剪指甲,使细菌和病毒等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无容身之地。

2、要注意不吃不洁食品,夏秋季节,瓜果大量上市,瓜果在栽培运输销售过程中难免会沾染上致病性微生物,有人检验为2500只,生梨、甜瓜其中带有大肠杆菌为2175只,黄瓜、西红柿其中带有蛔虫卵为86只,所以吃瓜果必须洗净,腐烂变质的千万不能吃。

3、要注意食品防蝇防尘,一只苍蝇的体表和体内带有数千万、13至5亿个细菌,空气中的飞尘也带大量细菌,它们都可能成为传染病手足口病的媒介,所以食品食具都要加盖、纱罩防蝇防尘。

4、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垃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5、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治疗是防止肠道传染病手足口病蔓延的一项有力措施,特别是在肠道传染病手足口病流行季节里,一旦发现学生染上此病,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麻一学校

5.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应急预案 篇五

乐桥镇中心小学 二0一0年五月四日

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应急预案

春夏季节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特别是近段时间有关媒体也不断报导某地发现多例手足口病的信息,令许多家长内心惶然。为此,乐桥镇中心小学学校高度重视,充分认识EV71病毒传播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立即成立了预防手足口病传染病管理小组。根据乐桥镇中心学校„2010‟223号《关于印发<乐桥镇中心学校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镇小启动应急预案,贯彻执行“预防为上、分级控制、及时处置、分级管理”的工作原则。强化“班级与个人相结合、分层管理、层层负责”的处置原则,务实、高效、科学、有序地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蔓延。

一、成立预防手足口病传染病管理小组。

组长:许成豪

副组长:李忠祥 许宜敏 郭勇 成员:各班班主任

安排每天的值班主任,一把手领导总值班。

二、利用学校橱窗和“致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讲解了手足口病的发病症状、预防措施、传播途径、病儿的护理等方面的知识,让家长全面了解病理知识,家校配合做好预防工作。并利用图片和故事等形式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培养。

三、做好晨间检查工作。学生早晨入校期间,班主任和带班教师一起,做好孩子的晨间检查,通过一摸、二看、三问、四查的方式,细致地观察每一个孩子的情绪与身体状况,有发烧症状的幼儿,劝其在家休息。

四、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学校每天加强清理卫生,做好体育用品、餐 具或其他用品彻底消毒工作。一般常用84消毒液浸泡及蒸煮消毒。对空气进行紫外线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置于日光下暴晒。

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保证活动室内空气新鲜,温度适宜。

六、适当锻炼身体,平衡膳食营养,增强抵抗能力。教育学生注意休息的同时,鼓励学生多饮温开水、多吃蔬菜和瓜果。膳食注意粗细搭配,保证幼儿摄入足量的、均衡的营养,增强孩子的免疫力。

七、教育学生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学生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注意个人卫生,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八、控制集体活动,不到公共场所玩耍,避免与患者接触,以减少感染机会。

九、启动应急预案。如发现患者,迅速隔离,立即到医院就诊。

乐桥镇中心小学

6.手足口病症状及预防 篇六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及轻微、但传染度颇高的传染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致,0—6岁以下儿童易得。夏秋之交都有发病,9月市高峰期。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会导致死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以CA16和EV71最为常见,要注意卫生,注意清洁可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典型的起病过程是中等热度发热(体温在39℃以下),进而出现口、喉咙痛,幼儿表现为流口水、拒食,口腔内还有一些小水泡,没有并发症的患儿,一周左右即可痊愈。少数患儿有神经系统症状,并发无菌性脑膜炎和皮肤继发感染,极少有后遗症。

手足口病预防方法:

1、保持空气流通。

2、饭前、便后,以及处理尿片或其他被粪便沾污的物品后应洗净双手。

3、保持双手清洁,并用正确方法洗手。

4、双手被呼吸系统分泌物弄污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5、打喷嚏或咳嗽时要掩口鼻,并妥为清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

6、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应常常彻底清洗。

7.门诊管理与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 篇七

手足口病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今年4月份开始, 本市暴发手足口病流行, 在流行期间我院共诊治儿科患者12 139人次, 其中诊断手足口病患者2 031例。由于实施了有效的门诊管理与积极的防控措施, 杜绝了该病在医院的交叉感染。

1 临床资料

1.1 流行病学资料

2008年4月-2008年5月23日, 本市发患者数有6 000余人, 我院共接诊手足口病患者2 031例, 门诊治疗1 161例, 收入院870例, 其中重危患者89例。以农村发病患者数为多。参加救治手足口病的医务人员100余人。

1.2 门诊资料

2 031例手足口病患者, 男1 278例, 女753例。年龄14d~14岁 (2.87±3.84) 岁。每天就诊的儿科患者总人数和手足口病患者人数 (统计了1~30d的时间) , 见图1。

2 门诊管理

2.1 预检分诊

由于儿科就诊人数较多, 手足口病患者仅占15%左右, 快速、准确地将手足口病患者与其他儿科患者分诊是至关重要的。我院建立了一级分诊处和二级分诊处, 一级分诊处安排了皮肤科医师承担分检工作 (因皮肤科医师对皮疹鉴别准确) , 二级分诊处安排了有经验的护士承担分检工作, 这样可以快速、准确地分诊。

2.2 筛查重症患者

由于手足口病患儿病情变化较快, 特别是出现神经系统损伤的患者, 随时会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 引起死亡。早期及时将可能发展成重症患者筛查出来至关重要。手足口病流行期间由于就诊的手足口病患者数较多, 有时候诊时间长, 可达数小时, 因此在候诊区内安排一个儿科医师进行筛查工作, 及时发现病重患者。

2.3 设置隔离门诊及治疗区

独立区域, 具有手足口病专用候诊区、诊室、药房、挂号收费室、门诊注射室、门诊留观室等。诊室内配置感应式流水洗手设施, 快速手消毒剂、手套。使用一次性压舌板, 配备足够数量的体温表, 一用一消毒, 血压计、听诊器及所配物品等均按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消毒。医务人员各项工作均按丙种传染病规范要求进行。切实落实隔离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

2.4 加强门诊人员的管理和培训

(1) 护士的管理:由院感科进行培训关于手足口病的消毒隔离知识, 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执行。同时做好宣教工作。 (2) 医师的管理:由院感科和医务科培训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 做好手足口病的登记工作, 姓名、性别、年龄、地址、联系电话必须详细, 为疾病的流行病调查做好工作, 更好的控制手足口病疫情。 (3) 工勤员的管理:由于工勤员的知识层次较低, 院感知识缺乏, 必须反复进行培训, 让其掌握消毒的规章制度, 在门诊护士的督促下, 每天及时完成工作。

2.5 消毒

(1) 空气消毒:加强机械通风、开窗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降低室内微生物密度, 并使用空气消毒机, 每天2次, 每次60min。 (2) 物表消毒:每天使用含氯消毒剂 (500mg/L) 擦试患者可接触的物体表面, 如注射室、留观室、板凳、门把手、电梯间等, 每天2次。地面使用1 000mg/L含氯消毒液喷洒消毒, 每天2次, 并保持清洁干净, 患者流量多时增加清洁次数, 特殊情况随时消毒。 (3) 厕所及排泄物消毒:厕所地面、墙壁、便池用1 0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 每天2次 (特殊情况随时消毒) 。粪便在加盖的消毒容器内用1 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2h后倒入厕所。 (4) 体温表: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 清水冲洗擦干备用。 (5) 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直接投入黄色塑料袋中作医疗废物处理。 (6) 治疗室、观察室:使用空气消毒机消毒;用紫外线照射消毒;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试物体表面消毒。

2.6 手卫生

(1) 手足口病门诊、留观室需配置肘式或感应式非接触式水龙头, 并配备洗手液及干手的擦手纸巾。 (2) 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患者后, 均应认真洗手, 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尤其处理患者粪便、尿液或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口腔黏液、皮肤疱疹等高危险操作后。 (3) 患者及患者的家属离开时尽量消毒手 (诊室外及导诊台均放置了快速手消毒剂, 并有提示牌) 。

2.7 宣教工作

做好卫生宣教工作, 实现医患 (及家属) 互动, 提高疾病的认识及防范意识。门诊人流量大, 卫生宣教工作影响面广, 效果比较好。我院印制了“手足口病患者及家属告知书”、“手足口病留观患者及家属告知书”、 “肠道病毒 (EV71) 感染疾病十问十答”、“婴幼儿肠道传染病预防要点”等, 向每位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 让人人了解熟悉手足口病防控知识。

3 结 果

医院门诊就诊患者未发生院内交叉感染, 直接参加手足口病防治的医务人员未发生交叉感染。

4 讨 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 有20多种病毒, 其中柯萨奇病毒A16型 (Cox16) 和肠道病毒 71型 (EV71) 最常见[1]。本市该次手足口病流行, 经病原学监测, 确定为EV71感染。EV71于1969年在美国被首次确认[2]。如今已在全世界许多国家流行[3]。主要通过密切接触患者排泄物、口腔分泌物、皮肤疱疹液、飞沫等途径传播。人类是EV71的惟一已知的自然宿主[4]。感染对象主要是<5岁的幼儿, 本文患者年龄 (2.87±3.84) 岁。本市在4月23日-5月23日HFMD发病6 000余例, 形成了流行。我院接诊了2 031例, 平均每天60例以上, 而门诊其他儿科患者每天400例以上, 因此门诊管理在手足口病的防控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次手足口病流行中我院采取了严格的隔离手段、有效的消毒措施以及广泛的宣教工作, 杜绝了该病在医院内交叉感染流行, 并为全市防控HFMD奠定了基础。

EV71病毒等肠道病毒, 对一般物理化学因子抵抗力强, 抗乙醇、乙醚, 耐酸, 而对氧化剂、紫外线等敏感[5]。我院选择含氯消毒剂, 对EV71病毒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在消毒过程中, 及时监测消毒液的浓度和消毒效果;保持空气流通, 注意空气洁净;强化医院门诊管理;手卫生也是预防肠道病毒感染流行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沙震龙, 刘颍.手足口病研究概况[J].生命科学仪器, 2007, 5 (11) :13-16.

[2]Schmidt NJ, Lennette EH, Ho HH.An apparently new enterovirus isola-ted from patients with disease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J].J Infect Dis, 1974, 129:304-309.

[3]董晓楠, 应剑, 陈应华.1970~2004年全球肠道病毒71型分离株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J].科学通报, 2007, 52 (9) :1021-1027.

[4]金奇.医学分子病毒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8.手足口病:6项预防/护理 篇八

去年春天来势汹汹的手足口病,至今仍让家长们心有余悸。怎么预防和护理手足口病?孩子是怎么传染上手足口病的?为什么有的孩子患病程度会那么重?就让去年亲临一线的专家告诉你吧!

预防手足口病——清洁卫生是关键

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没有明显的地域性。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规模流行。所以,在春季手足口病流行的时候,做好预防是关键。

良好的卫生习惯对预防感染十分重要。饭前便后洗手,勤刷牙漱口,勤洗澡。如果孩子没有接触传染源,可以用肥皂或清水洗手;如果直接接触到患者的分泌物、含病毒的液体,可以用消毒液洗手。用消毒纸巾擦拭不能代替洗手。

让孩子喝白开水,不要喝生水,也不要让孩子吃生冷食物。

对于3 岁以下的小宝宝,在地上摸爬玩耍后,要帮他洗干净手。孩子的玩具经常清洗,不要让他把玩具等物品塞进嘴里。

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孩子接触,减少被传染的机会。

加强孩子的营养,注意让孩子休息好,以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

注意做好家庭清洁卫生,每天坚持开窗通风,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暴晒。

总结起来,主要的预防措施就是“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多休息、勤通风、晒衣被”。

认识手足口病——三处疱疹为特征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具有临床表现多样的特点,多数病例临床表现较轻,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病例出现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引起脑炎、心肌炎、肺水肿、弛缓性麻痹等症状,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导致死亡。

感染病毒后潜伏期为2 ~ 7 天,发病初期,孩子可有发烧、口痛、嗓子痛、流口水、拒绝进食等症状。1~2天后,孩子的手心、足底部和口腔等处可出现红色斑点,斑点逐渐发展成为疱疹,疱疹内为微混浊的液体。由于疱疹为本病主要表现,而且多集中在手、足和口腔等部位,因此称为手足口病。

多数孩子会在患手足口病3 ~ 4天后开始好转。皮肤上先是表现出略高出皮面的圆形疹子,在第二天后变为疱疹,大小犹如绿豆或黄豆,其中含有透明的液体。这些疱疹多不溃破,3 ~ 5 天后便可自行干缩消退,不留痕迹。

对付手足口病——家庭护理做主打

手足口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和正确护理为主。因此,宝宝患上手足口病之后,家庭的护理非常重要。

消毒隔离。首先应将患病的孩子与健康孩子隔离开来。患病的孩子应留在家中,直到体温正常,能正常进食,皮疹消退及疱疹结痂,一般需隔离2 周左右。孩子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要彻底消毒。一般常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及煮沸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晒。孩子的粪便需经含氯的消毒剂消毒2 小时后倾倒。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居室内应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乳酸的用量按每10 平方米的房间2ml 计算,加入适量水中,加热蒸发,使乳酸细雾散于空气中。不要在屋内吸烟,以避免继发感染。

休息及饮食。患病的孩子一周内应卧床休息,多喝温开水。因为发热,口腔有疱疹,孩子胃口不太好,所以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口腔有糜烂时,可以吃一些流质食物。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每次餐后给孩子用温生理盐水漱口,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鱼肝油或冰硼散吹敷,以减轻疼痛,也可用朦脱石散加温水调成稀糊状涂在口腔糜烂处,帮助糜烂早日愈合。

皮疹护理。保持孩子的衣服、被褥清洁,衣着应宽大、柔软,经常更换。床铺应平整、干燥。剪短孩子的指甲,必要时包裹住孩子的双手,防止他抓破皮疹。如果孩子臀部有皮疹,要随时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如果疱疹破裂,可局部涂擦1% 龙胆紫或抗菌素软膏。

发热护理。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热,不需要特殊处理,多喝水即可。如果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剂。

出现这些情况,马上去医院!

大多数患病孩子可在家庭进行隔离治疗,但出现下列情况时,要尽快去医院:

发烧,体温在38.5℃以上,且服退热药物后体温不下降或下降后又很快上升。

精神差或烦躁、哭闹不安。

在睡眠中出现惊吓动作,尤其是连续出现类似状况。

肢体抖动或无力。

如孩子出现惊厥、呼吸突然加快、呼吸困难、心跳加快,要立即去有抢救条件的专科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出现比较严重的情况?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 多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 组和肠道病毒71 型为主,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由感染柯萨奇病毒A16 引起的手足口病一般病情较轻,在1 ~ 2 天发热后出现疱疹,3 ~ 5 天后疱疹消退而痊愈。

9.小学手足口病预防方案 篇九

一、成立组织

为确保手足口病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学校成立了太平镇回龙寺小学手足口病预防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组 长:李 颖

副组长:胡有钦(安全专干、副校长)

贾付刚(总务主任)

成 员:席荣阁(学前班班主任)

苗国侠(一年级班主任)

程文举(二年级班主任)

张小波(三年级班主任)

陈海灵(五年级班主任)

组长全面负责手足口病预防工作;副组长具体负责手足口病预防工作,督导检查各年级、各班手足口病预防工作落实情况;成员落实各班手足口病预防工作的各项措施。

二、广泛宣传

为引起广大师生对手足口病防控的重视,学校将采用多种渠道、广泛宣传,让全校师生充分认识到手足口病的危害、了解有效的防控方法。

1、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传达县手足口病防治工作会议精神,对教职工进行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知识培训。

2、向学生发放宣传单,为让手足口病预防工作家喻户晓,除了让学生学习有关知识外,还通过学生向家长宣传手足口病预防方法。

3、在校园醒目位置张贴、悬挂宣传标语,摆放宣传图板。

4、利用晨会、主题班队会宣传,每天早操之后,红领巾广播台要向全校学生宣传手足口病的有关知识及预防方法;各班召开关于手足口病预防的主题班队会,让手足口病防治人人皆知。

三、制定措施

1、学校重点对一年级以及学前班的学生进行重点预防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领导小组成员轮流实行每天晨检制度,并做好相关检查记录。

2、幼儿园手足口病疑似病例一旦被卫生部门确诊,要立即停课隔离,并在卫生部门指导下立即对教室、桌椅及物品等进行彻底消毒。

3、采取各项制度进行预防。

清扫制。坚决消灭教室和校园的卫生死角,切断手足口病病毒的传染途径,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卫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消毒制。值周教师每天对各班教室、寝室、厕所等人员活动密集场所进行一次消毒。

晨检制。每天早晨,各班班主任、辅导员对本班学生进行认真检查,看其手、口、足有无异常,并如如实登记。

报告制。各班班主任、辅导员要及时将每天的检查结果上报学校;学校再汇总,依情况及时上报。

督查制。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值班领导成员、教师,每天都要对各班的预防情况进行督查,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在案。

追究制。本着谁主管谁负责、谁出了问题谁负责的原则,要对工作不力、对学生生命造成危害的教职工进行责任追究。

 

;

四、做好其它传染病的预防。如做好对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防治;同时教育好学生防溺水、防雷电、防食物中毒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太平镇回龙寺小学

XX年4月7日

10.预防手足口病应急预案 篇十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落实责任

1、成立组织机构

组长:马姿凤(园长)

副组长:曹菊英陈一新陈慧(副园长)

成员:全体教职员工校车司机

2、园长作为幼儿园预防控制手足口病(EV71感染)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幼儿园卫生工作,统一思想,迅速启动预防控制手足口病工作预案,把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当作当前幼儿园重点工作之一。

3、成立幼儿园预防控制手足口病(EV71感染)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曾芝涓副组长:王小芳成员:各班教师及保育员

二、向家长宣传讲解手足口病的一些常规知识。

我们通过宣传栏,网站等各种形式向家长讲解手足口病的发病症状、预防措施、传播途径、病儿的护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到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溃疡等表现为主。家园配合做好预防工作。

三、做好晨间检查工作。

幼儿早晨入园期间,保健医和带班教师一起,做好孩子的晨间检查,通过一摸、二看、三问、四查的方式,细致地观察每一个孩子的

情绪与身体状况,有发烧症状的幼儿,劝其在家休息。

四、做好卫生消毒工作。

幼儿园每天由保育老师清理好卫生后,做好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彻底消毒工作。一般常用84消毒液浸泡及蒸煮消毒。对空气进行紫外线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置于日光下暴晒。

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定期开窗通风,保证活动室内空气新鲜,温度适宜。

六、适当锻炼身体

平衡膳食营养,增强抵抗能力。教育幼儿注意休息的同时,鼓励幼儿多饮温开水、多吃蔬菜和瓜果。膳食注意粗细搭配,保证幼儿摄入足量的、均衡的营养,增强孩子的免疫力。

七、教育孩子注意个人卫生。

教育孩子饭前便后及玩完玩具后一定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八、控制集体活动

不到公共场所玩耍,避免与患儿接触,以减少感染机会。

要求家长不带孩子到疫情区去,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去,发现孩子生病要报告给幼儿园。

11.救治和预防手足口病的几点常识 篇十一

引发手足口病的病原体是病毒。病毒是与细菌完全不同的生命体,通常比细菌小几十倍。细菌是单细胞,最典型的结构有细胞壁。而病毒则只是由蛋白质包裹的核酸分子,为非细胞实体。所以,能杀菌的抗生素对病毒几乎无作用。以头孢菌素为例,它的杀菌原理是破坏细胞壁,而病毒则因为没有细胞壁而不受任何影响。

知道了病毒与细菌之间存在着极大差异,就能懂得治疗手足口病不能随意使用抗生素,否则会延误治疗,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手足口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病情加重常发生在发病几天后,患者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等症状,可致死,或在存活后留有后遗症。

1994年德国出版的《医学微生物》教科书中,有一段对引发手足口病的EV71病毒致病性的描述,书中解释的感染过程如下:病毒先进入扁桃体或肠壁细胞内,增生后被释放出来,然后侵入颈部或肠系膜淋巴结,增生后,病毒被释放入血液中。通过血液循环,病毒到达神经系统以外的组织与脏器细胞,比如皮肤黏膜、心脏等,再增生,入血液。最后,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增生后在神经细胞间扩散。在整个过程的不同阶段,受感染者会表现出低热、头痛、食欲不振、手足口水疱、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脑炎、瘫痪等临床症状。

虽然西医治疗细菌感染有抗生素,但对于病毒感染,西医却没有特效药。1998年台湾爆发手足口病时,当地一位中医系学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医治疗“手足口病”》的文章。他写道“由传统医学的角度来看,肠病毒并不是什么难治的病……改变人体的内在环境,使病原体无法在此环境中生存,可以达到治疗的效果……这一系列低热、水疱、食欲不振、口疮……归属于温病的湿热病候,清热祛湿,疏风解毒是治疗此症候的最佳原则。”

在大陆研究手足口病的中医学者们也指出:“中药治疗本病疗效颇佳,既能消除、缓解症状,又可缩短病程。在发病的早期和中期,一般多采用清热解毒、化湿凉血疗法。”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大凡属于病毒传染疾病,应用中药治疗比较有效……这就不至于变成坏症,如传入脑或心肌等严重疾病。”这一结论已得到国家卫生部的认可,今年4月下旬,卫生部发布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其中公布了数个中医治疗的药方。

中药能治手足口病是中国的幸事,但能否让手足口病的传播源在环境中消失呢?答案是肯定的。手足口病主要是通过接触了病人的粪便、口痰、皮肤疱疹液传染的。在一些发达国家,手足口病几乎绝迹,这得益于那里有三大公共卫生管理措施:一是不准直接往垃圾箱中吐痰,二是不准直接将厕纸投入垃圾桶中,三是为公厕的坐便器提供纸垫。

在发达国家,人们吐痰或擤鼻涕时,必须先用手纸捂住口鼻,完后用手纸将口痰或鼻涕包裹严密,再投入垃圾箱内。这样做能彻底避免飞沫、口痰、鼻涕进入环境。如果直接向垃圾箱内吐痰,痰液裸露,痰中的病原体容易传播开来,使健康人被感染。因此,要预防手足口病等通过痰液传播的疾病,中国大众一定要学会使用手纸捂口吐痰、包好痰液再投放的做法。

此外,在发达国家,不管是在公厕还是自家卫生间,厕纸和坐便器纸垫都必须随粪便一起冲走,到化粪池或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这样做能杜绝厕纸类废物进入普通垃圾中,否则,环卫工人在清运和处理垃圾时,有可能接触病原体,造成疾病传播。发达国家卫生间中的废物箱只用于投放卫生巾、尿布类不溶物,而且投放者必须先将这类废物包裹好后再投入箱中。箱内套有收集袋,喷有消毒液,由专业公司上门收集和清运,普通的保洁工不能接触厕所废物。这类废物的后期处理是高温焚烧。

让厕纸、坐便器纸垫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有四大好处:一、根治手足口病的传播源;二、厕纸和坐便器纸垫入水后,会很快化为纸纤维,有利吸附微生物,促进污水的净化;三、纸纤维沉淀到污泥中,可收集制作沼气,为城市提供可再生能源;四、减少城市生活垃圾的清运量。

希望中国在防控手足口病的措施中,尽早提出与国际接轨的“吐痰手纸包、厕纸入便池”的公共卫生管理要求。

12.手足口病的预防教案 篇十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2年3月至2014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共120例, 其中男70例, 女50例, 年龄为7个月~8岁, 平均为 (4.7±1.2) 岁, 病程为1~8 d, 平均为 (3.5±2.5) d。

1.2 临床表现:

120例患儿口腔及手足臀部发现有不同程度的疱疹, 口腔疱疹首发的有62例, 占51.7%;手或足部疱疹首发的有37例, 占30.8%;臀部疱疹首发的有21例, 占17.5%。全身症状以发热多见, 存在不同程度发热的有94例, 其中37.1~38.0℃有70例, 38.1~39.0℃有17例, ≥39.1℃7例;发热持续时间为1~6 d, 平均2 d, 热型不定。此外还有部分患儿出现咳嗽、恶心、呕吐、易惊等症状。少数患儿出现有心、脑等并发症。

1.3 临床诊断:

对患儿疱疹检查, 行心电图、血常规及生化检查, 联合专家会诊, 符合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 排除心肝肾等存在疾病者。诊断标准符合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治疗指南》2008年版, 其中11例患儿诊断为重症手足口病。

1.4 临床治疗:

患儿入院后隔离治疗, 给予饮食护理和口腔护理, 利巴韦林针10~15 mg/ (kg·d) 静脉滴注抗病毒治疗, 纠正电解质和酸碱紊乱;发热者降热治疗, 补充维生素;细菌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重症患儿对相应并发症对症治疗,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本病为病毒所致, 常规使用抗病毒和对症治疗, 做好隔离, 加强口腔和手足臀部疱疹皮肤护理, 预防继发感染。

1.5 治疗效果评定:

根据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将治疗效果分为三级:痊愈:治疗5 d, 手足口病症状消失, 疱疹消退, 实验室检验结果呈阴性;有效:治疗5 d, 手足口病症状明显好转, 疱疹消退但仍存在散状疱疹, 实验室检验结果呈阳性;无效:治疗5 d, 手足口病症状未有减轻或加重。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120例患儿行利巴韦林抗病毒等治疗, 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 118例有效, 治疗有效率为98.33%;在本次治疗中未出现死亡病例, 患儿最后均康复出院。

2.2 流行病学特点:

(1) 地域分布:城镇34例, 占28.33%;农村86例, 占71.67%, 城镇患儿与农村患儿比例为1∶2.53。诊断重症手足口病的患儿中有87%来自农村。 (2) 年龄分布:本组120例患儿年龄分布如下:1岁以下6例, 1~2岁56例, 2~3岁31例, 3~4岁14例, 4~5岁8例, 5~6岁3例, 6~7岁2例, 其中1~3岁患儿一共87例, 占72.5%, 可见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1~3岁的小儿。

2.3 患者预后:

120例患儿全部治愈出院, 均无后遗症。住院天数在5~10 d, 平均住院天数为6.5 d, 发热患儿住院后平均热天数为1.9 d。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传染病, 以发热、口腔及手足臀部疱疹为主要表现, 一般出现咽痛、食欲下降等症状, 重症患儿可引起肺水肿、心肌炎等并发症, 威胁着患儿的身体健康。其传播速度快, 传播途径有三种: (1) 密切接触, 接触带有病毒的玩具、毛巾、牙具、衣物等会被感染; (2) 接触分泌物而感染:接触带有病毒的唾液及粪便被感染; (3) 饮食传播:误食或误饮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被感染。

该病的发病有明显的时间性, 就本组来说, 大多集中在4~8月, 占91.4%, 与肠道病毒在湿热环境下生存能力与传播能力强有关;该病还有空间差异, 农村较城镇发病率要高2倍多, 与农村环境卫生较差、卫生观念不足有关。因此对于5岁以下特别是1~3岁的小儿应特别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同时医疗卫生人员也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卫生知识教育。

针对手足口病的传染途径, 首先要加强对儿童日用品、食物及饮水的消毒, 且要保持房间的空气流通。其次, 减少儿童在肠道病毒好发季节在公共场所的出入, 加强对儿童自身卫生的管理工作, 养成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的好习惯[1,2]。再者, 为儿童多补充维生素, 强调饮食营养的合理搭配, 提高儿童自身免疫力。最后, 尚在哺乳期的婴幼儿, 加强母亲的卫生管理, 勤换衣物、勤洗澡, 保护婴幼儿免受病毒的侵扰[3]。

手足口病应用利巴韦林抗病毒等综合治疗, 120例患儿在接受了我院的治疗后, 118例患儿达到有效治疗等级, 其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8.33%, 没有出现死亡病例, 可见手足口病是一种预后良好的疾病, 说明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安全有效, 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同时对患儿进行隔离治疗, 减少探视的人数, 以免扩大传染范围。

综上所述,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小儿易感的传染病, 对发病的患儿要做到早发现, 早隔离, 早治疗, 特别警惕重症。尽可能提高治愈率, 减少手足口病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和预防, 对其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20例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资料、治疗情况和预后回顾分析。结果 120例患儿应用利巴韦林等治疗, 118例患儿达到治疗有效标准, 治疗有效率为98.33%。手足口病患儿通过早发现及早治疗均治愈。结论 小儿易患手足口病, 传染速度快, 对患儿的身体影响大, 应早发现, 早隔离, 采取有效措施治疗和预防, 减少手足口病的发生。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临床治疗,预防

参考文献

[1]杨秀慧, 严彦生.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研究进展[J].传染病信息, 2008, 21 (3) :129.

[2]吕崇江, 黄丽.痰热清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普通型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 (2) :229-231.

13.小学手足口病预防应急预案 篇十三

针对近阶段手足口病(EV71)的迅速传播,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EV71)的能力和水平,减轻或者消除手足口病(EV71)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幼儿园正常的教学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学校、幼儿园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处理机制。迅速、及时、积极开展学校防控手足口病紧急情况的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有效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切实维护教育稳定和社会安定。

二、目标任务

(1)宣传和普及手足口病(EV71)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及学生家长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手足口病(EV71)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手足口病(EV71)不在学校内蔓延。

(4)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动员全校集中整治环境卫生,经常对教室、宿舍、食堂、厕所等进行消毒,并保持教室、宿舍等场所通风。认真落实晨检制度,每日进行晨检,记录缺课情况和原因,一旦发现发热、皮疹患儿,立即通知家长将孩子送往医院诊治,及时对患儿所在教室所用桌椅及其它物品进行彻底消毒,并立即报告当地政府和县教育局。

三、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手足口病(EV71)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传染病突发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学校成立预防手足口病(EV71)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对该病的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高效运转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实行每天零报告制度,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现疫情,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四、组织管理

成立手足口病(EV71)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手足口病应急处理指挥工作。

长:吕永平

副组长:冯文功

成员:各班主任

主要职责:

1、制订手足口病(EV71)预防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手足口病(EV71)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手足口病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3、出现安全紧急情况时,负责指挥、协调相关人员迅速到达现场,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4、安排人员开展相关的预防或实施救助工作。

5、根据情况及时控制事态进一步恶化,并及时上报上级部门。

6、指挥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7、负责收集各班上报的信息,做好登记及上报到镇政府和县教育局。

8、上报的信息时间:每天上午8:30~9:00时,特殊情况及时报告。

9、王发宏同志负责收集上报的信息,做好登记并于每天下午16时前上报到防控领导小组。

乾县临平马里完小

14.预防手足口病倡议书 篇十四

现在到了春夏交接时期,是病毒传染的高峰期,许多疾病已造成大范围感染,其中“手足口病”颇为严重。

“手足口病”是指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等并发症,并可能导致死亡。这么可怕的疾病,我们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洗手液洗手;

2、不要喝生水、吃生冷食品,餐具应清洗干净或消毒;

3、不使用他人的生活用品,不与他人交换食物;

4、不凑热闹,尽量不去人多的地方,居室要多通风,衣被多爆晒;

5、说话要避免喷出飞沫,他人说话时尽量避开飞沫等喉咙分泌物;

6、如有人患手足口病,应尽量避免与患者接触,接触后应立即洗手消毒;

7、如果出现手足、口腔部位的`疱疹,或有其他不适,应即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以上建议都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措施,如果做好了这些防范措施,相信手足口病就会离我们远远的了。

15.手足口病的预防教案 篇十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3月在本科住院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202例,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3]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其中2013年4月~2014年3月104例设为对照组,2014年4月-2015年3月98例设为家庭管理组,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纳入标准:年龄1个月~7岁,无免疫缺陷及其他重大脏器疾病;排除标准:已发生手足口病儿童。患儿入院均为体温38~40℃,发热3~4天,表现为消化不良、纳差、烦躁、咽痛等症状。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进行抗病毒、对症治疗,甘露醇q4 h,速度在20~30 min内滴完,必要时遵医嘱加用甘油果糖,甲基泼尼松龙1~2 mg(/kg·d),待病情稳定后及时减量至停用。

1.2.2 护理

对照组行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静脉通道、吸氧、保持皮肤清洁等常规护理措施。家庭管理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家庭管理模式护理干预。家庭管理模式根据自我护理理论框架制定具体的干预内容,采用口头讲解、专职护士示范、电话咨询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进行健康宣教。(1)家庭评估:患儿入院当天,向其家长发放《手足口病患儿评估表》,当场收回,根据评估表反馈的信息,了解患儿生活习惯、家长不当照顾方式等问题。(2)居家护理技巧包括:(1)卫生习惯养成,与患儿家属直接交流,告知患儿及家属存在的问题,讲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对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性。内容包括:(1)环境卫生,保持居室清洁卫生,做到勤擦洗地板和台桌,保持房间通风透气,禁止在房间里抽烟,1 d开窗3次,每次不少于30 min;食品卫生,不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多饮温开水;(2)个人卫生,不穿开裆裤席地而坐,不要随意用手揉擦眼睛,挖鼻孔和吮吸手指,在公共场所活动后、饭前便后、外出后用洗手液洗手;(3)手足口病照顾技能,护士采用讲解、示范相结合方式,对照护内容进行直观教育,即物品消毒,餐具的热消毒法(包括微波炉、消毒柜等消毒法)、煮沸法,患儿的内衣裤、尿布热水浸泡均是能杀死病毒的办法,患儿的玩具可在阳光下曝晒,耐高温者予煮沸消毒,患儿看护人给患儿处理大小便后或者接触患儿疱疹分泌物后要彻底洗手,告知家属75%乙醇、50g/L来苏儿对病毒没有作用。(4)居家隔离,患儿待在家中卧床休息,避免与健康儿童接触,避免去人多的公共场合,直到患儿体温正常、皮疹消退、水疱结痂,一般需隔离10 d至2周;(5)病症护理,口腔保健,每次餐前给予2%利多卡因涂患处,以减轻进食的疼痛,餐后应用温水或淡盐水漱口;(6)皮肤护理,剪短患儿的指甲,必要时戴棉质手套,防止抓破皮疹,对于已破裂的皮疹或疱疹破溃处用2%的碘伏消毒,洗澡时不可用沐浴液或香皂等刺激性的用品,用温水即可;(7)发热护理,体温在37.5~38.5℃之间的患儿,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方法物理降温,体温持续高于39℃时,必须及时到医院进行处理。

1.3 观察评价指标

观察患儿住院天数复发率、家庭交叉感或隐性感染情况。复发为同一患者首次患病治愈后3个月内再次发病。交叉感染或隐性感染测定,采集的患儿及患儿家长10 g粪便样本进行检测。对标本应用荧光定量PCR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出院后电话随访,根据家长留下的联系方式,采用电话访问方式,每半个月电话问候一次,对偏远地区患儿每一个月上门了解患儿及家庭情况。

1.4 统计分析方法

全部数据录入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见表1。

2.2 两组住院天数、好转天数、复发情况比较,见表2。

家庭管理组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3.34±1.75 VS 5.33±1.21)、皮疹消退天数(2.32±1.03 VS 3.67±1.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管理组98例患儿复发2例,复发率为2.0%,43例非独身子女家庭中无1例交叉感染,无1例家长隐性感染;对照组患儿复发10例,复发率为9.6%,46例非独身子女家庭中5例(10.8%)交叉感染,6例家长隐性感染;家庭管理组患儿手足口病复发率、家长隐性感染率、家庭交叉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全球性传染性疾病,其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4]。目前治疗方法以对症处理、居家隔离治疗为主。家庭式护理通过对自我评估和居家护理技巧的训练提高患儿机体的应对能力和功能,能有效挖掘个体及家属所承担的健康责任,从而改变患者长期固有的不良生活行为,提高患儿及家属的保健意识,有助于控制传染病传播[5]。

家庭护理力是家人为了维护和促进家庭成员身体健康和身心发展进行的复杂活动[6]。家庭式护理就是利用其家庭成员个人能力帮助手足口病患儿及其家庭应对疾病及其相关压力的一项主要干预措施。手足口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此年龄段的孩子心理活动迅速发展,尤其是自我意识的发展,此阶段儿童多表现好奇、好动、部分幼儿可能存在不洁生活习惯[7]。家庭式护理干预能指导患儿家属对患儿行为、习惯及性格特征进行全面评估,让家属了解患儿的感受及心理反应,并能参与疾病知识和居家护理技能的学习,从而正常为患儿提供帮助,并对患儿治疗依从行为给予督促[8]。采取护士、家属、患儿相互配合的方式,使患儿与家长建立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达到保护健康、提高自我应对能力的目的。家长在自我护理中通过对居家护理技巧的习得,如手足口病患儿家长常面临隔离消毒、饮食管理、皮疹护理等多项内容,做好隔离消毒,切断传染途径尤为重要。用药消毒、口腔保健的宣教及指导,可有效减少善患儿疾病复发、隐形感染及家庭交叉感染。

本结果显示家式庭护理能有效降低手足口病患儿复发率、隐性感染率、家庭交叉感染率。家庭护理模式使家长掌握了疾病相关知识及一般简单护理操作,为自我防御、自我控制、自我康复作好了必要基础。本研究显示家庭管理组父母掌握了更多有关疾病的知识,更了解患儿的行为心理,知道如何更好地护理患儿,在照顾患儿方面有较正确应对技巧,同时更加重视预防,能积极采取措施防止复发,增强保护意识,避免了家庭其他成员的交叉感染。

综上所述,家庭护理模式能有效增强手足口病患儿家长家庭管理能力、改变家庭的应对方式、减少家庭成员感染率。护理人员不仅是治疗及护理的提供者,同时应是家庭护理知识的传播者。

摘要:目的 探讨家庭管理护理模式在预防手足口病患儿家庭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入住本院的手足口病患儿按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与家庭管理组,对照组(n=104)给予常规护理,家庭管理组(n=98)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家庭管理模式,包括家庭评估及居家护理技巧两方面内容。观察两组手足口病患儿住院天数、好转所需天数、出院后复发率、家庭交叉感染及家长隐性感染情况。结果 家庭管理组患儿住院天数、好转所需天数、手足口病复发率及家长隐性感染率、家庭交叉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家庭管理护理模式能有效预防手足口病患儿疾病复发、减少隐性感染及家庭交叉感染。

关键词:家庭管理,手足口病,复发率,隐性感染,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苏雨霞,陈立华,李清华,等.重症手足口病早期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干预[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2,(4):72-74.

[2]乔欢娥.家庭护理综合健康宣教模式在手足口病患儿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15):1855-1856.

[3]刘敏,陈玉平,何井华,等.家庭访视提高手足口病患儿家庭自我管理能力的效果评价[J].护理学报,2011,18(6):66-68.

[4]陈笑,黄小妹.家庭访视健康教育干预对社区手足口病患儿看护人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2,(4):102-104.

[5]梁剑玲,司徒美华.护理干预对手足口病治疗效果的影响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04):207-208.

[6]安美华.轻症手足口病患儿69例的家庭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0):290-291.

[7]董玉珍.自我护理模式对手足口病患儿家庭感染状况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2,29(7):1367-1368.

16.手足口病的预防教案 篇十六

关键词 手足口病 疫情 预防控制 对策

手足口病是近年来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其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传播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患者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1]。主要传播对象为5岁以下的小儿。绝大部分患儿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少数会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心肌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2]。由于本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广泛,农村生活环境卫生状况不佳[3],因此,积极做好农村小儿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主要存在的问题

传染源难以控制:在手足口病发生和流行时,多数传染源为隐性感染者,很难区分和辨别传染源。尤其是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比显性发病者还多。对于症状较轻的患儿家长往往容易忽视,并未采取积极的就诊及隔离措施,导致病源扩散。

健康教育知识少:由于农村家长对于健康知识了解的不多,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家长甚至对病情重视不够,对预防和控制的措施不了解,往往会导致患儿发病后出现了不必要的恐慌心理。

环境卫生意识淡薄:由于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卫生整洁重视不足,加上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不佳,极易造成孩子出现胃肠道疾病。即使出现了胃肠道症状,患儿家长也不会认为是由于不卫生造成的。

监管力度不够:由于疾控部门对幼托机构及学校的监管权力有限,尽管已提出防控措施建议,但部分单位未重视,使得晨检登记管理不规范,晨检工作流于形式,消毒程序也欠规范。同时由于在农村村落较为分散,也给疾控部位的监管带来了难度。

医疗环境相对落后:由于农村医疗条件和医疗环境相对落后,很多诊疗机构未设立专门的手足口病的专门诊区,患儿就诊后,很容易造成诊疗机构的交叉感染。不利于疾病源的隔离和控制[4]。

预防和治疗措施

针对手足口病发病峰值前移,为了在今后更长时期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发生与流行,应积极提出手足口病的预防预案。医疗机构要成立手足口病专家组,研究分析发病特点与病毒变异情况,提出正确的治疗方法。进行早期的卫生宣教活动。组织儿童家长、幼儿园教师学习手足口病的预防方法。开展专家讲座进农村、学校等活动。医疗机构设立手足口病专桌。及时诊治,减少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让手足口发病率尽量降到最低点。

日常预防措施:加强身体锻炼,提供合理的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乐观的心态,提供小儿的机体免疫力。对于农村小儿来说,幼托机构要加强日常卫生管理,及时发现和隔离患者。平时要加强晨间检查,注意观察密切接触者有无发热、皮疹等情况,减少与其他班级并班、集会或集体活动。对毛巾、水杯等加强消毒,衣服、被褥在阳光下暴晒。孩子每天用的图书要定期进行紫外线消毒,孩子们可接触到的地方,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培养良好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加强室内开窗通风。

发现患者后措施:一旦发现疾病,应积极治疗,患者及时隔离治疗,可根据患儿的特点进行区别治疗,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细菌的继发感染;治疗时应用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与患儿交谈,不具备交谈能力的患儿采取肢体语言,减轻其紧张心理,争取配合治疗。手足口病传染性强,及时向家属介绍本病的传播途径,孩子的唾液、尿、便等要放于指定地点,消毒后再倒入厕所,同时要消毒便盆,告知家属要注意卫生保健,引导患儿平时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孩子的营养、休息,提高机体免疫力。口腔有糜烂,可以吃一些流质食物,局部可以涂金霉素软膏等,以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对被患者接触污染过的物品要予以加强消毒。对患者的鼻咽分泌物、粪便也应消毒。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是近年来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中比较的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做好儿童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政府及卫生机构做好卫生保健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及时做好家庭的卫生保健。一旦诊断明确,立即消毒隔离,及时实施有效对症治疗、护理、预防措施。只要充分掌握好手足口病的相关特点,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的预防工作,是可以防止手足口病的。

参考文献

1 秦新华.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5):142-143.

2 王松丽.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87例临床疗效观察[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2,25(2):95-96.

3 李玉萍.小儿重症手足口病528例临床特点与救治[J].中国实用医刊,2010,15.

17.双塘小学手足口病预防方案 篇十七

2014.5 为切实加强2014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有效应急处置我校可能发生的手足口病,防止疫情的发生和扩散,确保全校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针对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健全组织机构,加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领导

成立手足口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把各项预防措施落实到人,由专人负责专项工作,分工协作,分头行动,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郑茂辉 副组长:袁银杰 成 员: 各班主任 消毒员:孙桂泉

二、加大宣传力度,广泛深入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教育

1、尽量少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2、家长、教师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情况,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3、加强营养,注意膳食合理搭配,保证休息时间,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4、学校各班要做好晨午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避免其他儿童接触,及时报告并进行积极治疗。建立每日零报告制度,幼儿有异常症状,班主任要及时报告教导处,教导处及时上报乡教办。

5、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等,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饮食卫生习惯。

6、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热透后再食用。

7、保持教室、宿舍等场所的通风换气,并告诫家长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

8、注意教室、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衣服、被褥要经常在阳光下曝晒。

9、做好校内教室、环境、厕所等公共场所环境卫生工作,保持通风,定时打扫消毒。厕所要随时清扫积水、尿垢、粪便,确保厕所清洁,防止肠道、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

10、减少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11、向家长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三、我校预防手足口病实施方案

1、认真做好晨检、午检工作

在疫情期间,严格实行晨检、午检和零报告制度,并认真做好学生缺课情况统计和缺课原因追踪记录。每天早上,班主任老师逐一对学生进行晨检,仔细检查每位孩子的手、口腔等部位,如发现可疑患儿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规定,及时劝其到医院就诊,如诊断不是手足口病,须持医院诊断证明书方可入校。下午到校后各班班主任再进行一次午检,发现疑似症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发现疑似病例,要及时上报。一旦被卫生部门确诊为手足口病疑似病例,要立即停课隔离,并在卫生部门指导下立即对教室、桌凳及相关物品进行彻底消毒。我校要将对学生健康状况加强监测,对近期生病的学生进行确诊,掌握病因。做到“四早”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2、认真做好各班级消毒工作 学校进行定期全面大扫除,并进行全校消毒。每天用稀释的消毒剂拖擦走廊、楼梯地面、楼梯扶手、厕所等。每天对教室进行喷撒消毒。

3、加强幼儿的卫生教育

加强学生个人卫生教育,勤洗手,勤剪指甲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要求学生饭前、便后勤洗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双塘小学

18.预防手足口病应急预案 篇十八

为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确保我园能够及时、有序、高效地应对可能发生的“手足口病”疫情,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在我园的发生和蔓延,保障我园幼儿和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园实际,特制定本工作预案。

一、应急预案级别

西樵中心幼儿园手足口病应急预案分为3级,分别为: Ⅰ级应急预案:当幼儿园出现1例手足口病时启动。

Ⅱ级应急预案:当一个班同一日内出现2例手足口病例时启用。Ⅲ级应急预案:当幼儿园一周内出现5例手足口病例是启用。

二、各级应急预按启动的工作措施

(一)Ⅰ级应急预案工作措施

1、隔离追踪

①及时隔离患病幼儿,教师及时通知家长接走孩子,并马上就医。在家长未前来接走孩子前由第一位发现病情的老师陪同孩子在医务室进行隔离(患病幼儿床上用品隔离),家长接走孩子,并把床上用品带回家清洗消毒,然后,该老师进行自身消毒,如衣物、手部等。

②各班级独立活动,不与其他班级有交流活动及接触。③疫情班级的餐具与其他班级分开清洗、消毒;全园暂停使用体育器械,暂停开展区域活动、功能室活动、集体性活动,各大型玩具

暂停使用,并彻底消毒。

④全园暂停离园交班。

⑤全园各班对班内幼儿进行相关检查,电访追踪缺勤幼儿情况,落实患病排查,严格做好每天的五检二测。每天做好患病幼儿的病情追踪及缺勤追踪。

⑥患病幼儿痊愈后,达到隔离时间要求,到西樵镇防保科开具返校证明,方能回园。

2、卫生消毒

①班级消毒:保育员第一时间使用含有效氯消毒液进行班级消毒,并在2小时内完成,消毒完毕后要进行自身衣物、手部等的消毒,否则不能接触班级其他孩子。

②消毒范围:该班级场所地板、走廊、桌椅、柜、毛巾、杯子、上下途径的楼梯扶手以及孩子能触摸到的地方等全部消毒,暴晒班级玩具、书籍、幼儿床上用品等。

③各班、场室做好通风工作,确保全天空气流通。

④疫情班级在发现疫情当晚起连续三晚用过氧乙酸喷洒消毒,其他班级艾熏消毒(晚上紫外线灯消毒),第四天开始全园每晚紫外线灯消毒(紫外线灯每周用酒精擦拭清洗)。

⑤坚持落实项清洁消毒,疫情班级途经的楼梯每天多次消毒(尤其扶手),疫情班级保育员老师及楼梯途经的相关班级保育员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上班时间,保证完成晨早清洁消毒。

⑥各班幼儿暂停使用毛巾,暂停水果餐;各班彻底消毒幼儿拖鞋,将鞋架放置走廊,根据天气进行暴晒。

3、宣传教育

①广播、班级对幼儿进行全面的宣传教育,向全体家长发放防控宣传资料,严格执行接送孩子不进入到活动室内。

②做好患病幼儿家长的沟通工作,做好休息退费的登记及后期退费工作(落实退费手续)。

③组长或副组长立即召开幼儿园防控会议,各班落实工作。

4、上报

①立即做好上报工作,程序为:

班级老师→保健员→西樵镇疾控中心、谭主任→园长、学前协会 ②保健医生写好病例工作小结,及时上交主管卫生保健工作的主任,审阅后上交学前教育协会。

(二)Ⅱ级应急预案工作措施

执行Ⅰ应急预案工作措施,并加强做好以下7项:

1、隔离追踪

①按照要求对疫情班级进行停课处理。

②严格执行家长接送孩子不进入幼儿园,接送在园门进行。

2、卫生消毒

①班级消毒:保育员第一时间使用含有效氯消毒液进行班级消毒,并在2小时内完成,其他保教人员在做好家长、孩子的安顿工作后,参与班级的消毒工作。

3、宣传教育

①印发班级停课通知,班级教师、园领导对停课班级家长进行思

想疏导工作,稳定家长情绪,做好停课退费的统计及后期退费工作(落实退费手续)。

4、上报

①邀请疾控中心人员到园进行全体教职工的培训指导,实地检查指导。

②保健医生写好停课小结,及时上交主管卫生保健工作的主任,审阅后上交学前教育协会。

③主管卫生保健工作的主任写好复课小结,及时上交学前教育协会。

(三)Ⅲ级应急预案工作措施

执行Ⅱ应急预案工作措施,并加强做好以下13项:

1、隔离追踪

①按照要求进行全园停课处理。

②全园各班对班内幼儿进行相关检查,电访追踪缺勤幼儿情况,落实患病排查。停课期间,每天做好幼儿的电访追踪,对患病幼儿做好病情追踪。

2、卫生消毒

①各班保育员使用含有效氯消毒液进行班级彻底消毒,并在2小时内完成,其他保教人员在做好家长、孩子的安顿工作后,参与班级的消毒工作。

②后勤人员负责幼儿园内各处消毒。

③消毒范围:班级场所地板、走廊、桌椅、柜、毛巾、杯子、上

下途径的楼梯扶手以及孩子能触摸到的地方等全部消毒,暴晒班级玩具、书籍、鞋架等一切物品;幼儿的床上用品、拖鞋等由家长带回家清洗消毒;杂勤人员负责大型玩具、公共设施、功能室等;厨房人员负责对厨房场地、用具等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其中,疫情班级的餐具与其他班级分开清洗、消毒。

④确保全园各场室全天空气流通。

⑤全园场室连续三晚用过氧乙酸喷洒消毒,晚上紫外线灯消毒(紫外线灯每周用酒精擦拭清洗)。

3、宣传教育

①印发全园停课通知,各班级教师、园领导对各班级家长进行思想疏导工作,稳定家长情绪,向全体家长发放防控宣传资料,做好停课退费的统计及后期退费工作(落实退费手续)。

②组长立即召开幼儿园防控紧急会议,邀请疾控中心人员到园指导开展消毒工作。

4、上报

①做好复课前准备工作,彻底对全园进行消毒。

②复课当天保健医生把好晨检关,各班把好进班关,务必细致做好检查,严格落实五检二测。

③患病幼儿痊愈后,达到隔离时间要求,到西樵镇防保科开具返校证明,方能回园。

④对复课后缺勤的幼儿做好追踪工作。

三、应急预案领导工作小组

长:吴凯静(***)

副组长:谭玉玲(***)

郭小慧(***)

梁丽丽(***)

员:符丽群(***)

区伴贞(***)

姚本豪(***)

四、具体人员的职责

组长:负责指导全园开展预防手足口病工作,是幼儿园的第一

责任人。

副组长:负责落实预防手足口病的各项清洁、消毒、幼儿五检二测督促落实,资料的统计与上报。

组员:检查各级部门预防手足口病的落实情况。

五、人员分工

区伴贞:

1、负责大班级清洁、消毒、幼儿每天五检二测工作的落实检查。

2、负责手足口病期间各项宣传工作。

3、负责大班级资料收集。谭玉玲:

1、负责中班级、后勤清洁、消毒、幼儿每天五检二测工作的落实检查。

2、及时提供清洁、消毒的一系列物品的供应。

3、配合园医加强各项工作的落实。

4、负责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符丽群:

1、负责小班级清洁、消毒、幼儿每天五检二测工作的落实检查。

2、负责有关手足口病的各阶段资料收集整理,并提供检查部门的检查。

3、配合园医做好上报工作。姚本豪:

1、及时了解、反馈家长意见。

2、负责幼儿园安全卫生工作。郭小慧、梁丽丽:

1、把好晨检关,发现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的幼儿,要将其送到隔离室,等待家长前来接走就医。

2、负责配置消毒使用的溶液过氧乙酸,并对各场室进行消毒,督促落实搞好园内的环境卫生及消毒。

3、督促落实各班开展有关手足口病的知识教育。

4、检查各场室24小时的通风工作。

5、督促各班对患手足口病幼儿落实病情追踪,对缺勤幼儿进行追踪、了解具体情况。

6、检查班级各项相关登记、记录资料。

7、有疫情,按上报程序及时做好疫情上报工作。

8、收取手足口病幼儿病愈返校证明,有证明方可准许进园。

后勤人员:按要求对各室进行消毒,协助搞好园内的环境卫生。各班老师:

1、对本班幼儿开展有关手足口病的知识教育,抓好幼儿洗手等个人卫生教育,并落实。

2、做好教室24小时的通风工作。

3、对突然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的幼儿,送到隔离室隔离,并及时通知家长送幼儿到医院就医,患手足口病的需在痊愈后取得防保部门开具的返校证明方能回园。

4、负责班级场室、用品等的清洁消毒。

5、对患手足口病幼儿进行病情追踪,对缺勤幼儿进行追踪、了解具体情况。

6、做好五检二测,填写各项相关登记。

7、有疫情马上上报保健医生。

8、加强幼儿身体锻炼。

中心幼儿园

上一篇:其实我也很富裕下一篇:学校普通话培训总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