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2024-10-22

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精选14篇)

1.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篇一

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护理措施探讨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护理措施。方法 计算机检索随机选取60例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治疗伴有静脉留置针的患者,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静脉留置针护理,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试验组患者静脉留置针优化护理,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并发症,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总结静脉留置针的常见并发症相关预防护理措施。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局部静脉炎发生率(16.67%)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局部静脉炎发生率(30.00%),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患者满意度(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80.00%),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结石临床效果显著,疗效好,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的广泛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护理措施

静脉留置针为头皮针的新一代产品,操作简易、针管柔软、血管损伤小、可长时间留置于静脉内等优点而逐渐在临床中获得了应用,研究结果显示其在老年患者的优势显著[1]。因此,预防静脉留置针的常见并发症并采取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便意义显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计算机检索随机选取60例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胆结石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临床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试验组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0~58岁,平均(40.5±5.6)岁;对照组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31~62岁,平均(42.6±6.6)岁。两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后,组间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静脉留置针护理,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试验组患者静脉留置针优化护理。试验组护理内容主要如下:①液体渗漏的预防与护理,主要要求减少留置针在患者体内的过度活动,可通过固定导管、约束患者肢体等措施;②套管堵塞的预防与护理,要求选择大直径静脉折射营养液和血液制品,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每次输液结束后正确封管,若出现堵塞时搞清堵塞原因;③皮下血肿的预防与护理,要求在仔细选择具有直走向、弹性高且清晰的血管,尽量患者的静脉窦和关节,出现血肿时立刻更换注射位置并行冰敷;④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要求从血管远端选择静脉,尽量一次成功,可选用生理盐水冲管避免摸额鞋药物对血管的过强刺激;⑤感染的预防与护理,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静脉留置针操作,遵从无菌操作流程,注意相关器材的有效期,于10 cm×10 cm范围以上完成操作,使用无菌透明贴膜固定留置针。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并发症,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总结静脉留置针的常见并发症相关预防护理措施。

1.3局部静脉炎的临床诊断标准 根据根据INS(Intraveous Nursing Society)的相关静脉炎的诊断标准[2],另外出现液体渗漏或套管堵塞或皮下血肿也是相关并发症。

1.4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l5.0软件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或率(%)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局部静脉炎发生率(33.33%)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局部静脉炎发生率(60.00%),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患者满意度(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80.00%),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患者满意度,见表1。

3讨论

随着静脉留置针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合理规划避免相关并发症便意义显著[3]。本次研究中,选取了60例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治疗我院治疗伴有静脉留置针的患者,研究分析了静脉留置针的常见并发症相关预防护理措施,效果较好。

静脉炎为静脉留置针的常见并发症之首,严重者可导致全身肿胀、热痛。有效的避免措施为严格遵循无菌化操作,减少药物对局部血管的刺激性,出现静脉炎应立即联系医生做出相应药物处理[4-7]。此外,分析显示液体渗漏、套管堵塞皮下血肿的预防与护理均需要护理人员加强操作熟练度和规范性,减少血管损伤,这也是本次护理的河西内容[8-10]。研究结果显示,静脉留置针的不熟练操作极易引发感染,因次需要加强操作熟练度和规范度,实现无菌化护理。本次研究中,接受静脉留置针优化护理的试验组患者各项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且患者满意度普遍较好,提升了患者的治疗舒适度,值得临床的广泛应用与推广。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结石临床效果显著,疗效好,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的广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丹,冯丽芳.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护理与预防[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1996-1998.[2]罗惠芬,龙翠云.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4):623-624.[3]张梅清,吴耀建,林巧玲.颈外静脉与四肢静脉留置针在抢救危重病人中的效果比较[J].临床军医杂志,2007,35(2):276-277.[4]毛秀英,吴欣娟.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志,2003,38(6):423-425.[5]张艳萍.静脉穿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03,9(4):308-309.[6]庞溯摈,郭冬梅,蒙国照,等.静脉留置针封管方式与静脉炎关系的实验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6):1-2.[7]庄倩,单丽霞,田亚男,等.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皮肤消毒法的改良及应用[J].现代护理,2006,12(1):30-31.[8]赵改婷,高荣会.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与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3):211.[9]巨伟红.静脉留置针在手术中的应用及护理[J].实用全科医学,2008,6(4):432.[10]朱树静.静脉留置针封管技术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2008,(12):4-5.编辑/肖慧

2.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统一采用一次性静脉留置针, 开封后立即使用。用6 cm×7 cm透明无菌贴膜固定。选取病例为该院2007年10月—2010年12月住院的婴幼儿共计102例。保留时间2~8 d, 平均4.2 d。留置部位:头皮静脉64例, 上肢静脉22例, 下肢静脉16例。并发症发生情况:导管堵塞、液体渗漏、皮下血肿各2例, 穿刺部位感染、静脉炎及使用贴膜与胶布皮肤过敏1例。

1.2 方法

(1) 根据病情及治疗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穿刺前选择适当型号留置针, 检查留置针包装有无破损和过期, 严格无菌操作。选粗直、血流量丰富、无静脉瓣的血管, 以穿刺点为中心, 稍用力螺旋旋转式消毒, 范围8 cm×8 cm, 松动外套管, 左手绷紧皮肤, 右手持针翼15~30°进针, 进针速度宜慢, 见回血后降低约10°再进针0.2 cm, 并将钢针退入导管0.2 cm, 后将导管全部送入血管, 松开止血带, 打开调速器, 拔出针芯。

(2) 穿刺成功后Y型处垫无菌干棉球以防压疮, 待消毒剂完全自然干燥后。出汗多时要擦干汗水, 头部注意头发不能粘在贴膜中, 用3M无菌透明贴膜固定针翼, 由中心向两边贴, 以免膜内有空气, 尾端U型固定, 肝素帽固定高于留置针软管尖端, 防止静脉压高回血返流至延长管, 用胶布固定输液器针头在皮肤上, 防止患者活动时连接部脱离, 贴膜勿将肝素帽与输液器针头连接处盖住, 便于每天更换输液器。然后注明穿刺日期、时间。

(3) 封管:输液完毕, 抽取每毫升生理盐水含10 U肝素的封管液2~5 mL, 消毒肝素帽。将注射器针头刺入肝素帽内3~5 mm处, 为使针头退出过程中在导管内始终保持正压状态, 在剩0.5 mL后需边退边推。封管时若将针头全部刺入肝素帽内, 封管液全部推完再退针会使血液随拔针时的负压倒流入封管内, 导致凝血堵塞。

(4) 在启用封管后的留置针时, 必须先抽回血, 在见到回血之后, 要先推注5~10 mL生理盐水再将液体接上, 为避免发生堵塞, 不宜用注射器用力将血凝块推入血管。

2 并发症及其预防与护理措施

2.1 穿刺部位感染

患儿机体抵抗力极度低下;在进行静脉穿刺时, 操作不熟练或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流程, 留置时间过长等均有可能诱发穿刺部位感染。这就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术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标准和流程。该院出现的1例穿刺部位感染患儿立即拔针后碘伏消毒, 涂抹消炎膏后症状消失。

2.2 液体渗漏

护理人员要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物不能过紧, 加强操作技能, 对浓度高或对血管有刺激的药物应适当调整输液速度并加强观察与护理。出现液体渗漏及时拔针, 以硫酸镁或土豆片外敷, 并抬高穿刺部位。该院出现的2例渗漏均在12 h内吸收。

2.3 皮下血肿

血管选择不当或者操作不熟练都有可能引起皮下血肿, 所以在选择血管的时候应选择走向直, 弹性好的的血管, 同时医护人员要加强业务的熟练度, 尽量减少儿科护士的调动, 加强对护理新人的培训, 使其熟练掌握穿刺技术。该院出现的2例皮下血肿, 采用冷热敷后, 1 d内消退。

2.4 静脉炎

该院出现的1例静脉炎, 立拔针予以硫酸镁外敷, 12 h后予以热敷, 24 h后症状消失。操作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为保护血管, 需从血管远端选择静脉, 力争一次穿刺成功, 同时要有计划的更换输液部位, 以保护血管;在输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 为减少静脉炎发生, 需在输注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

2.6 贴膜与胶布皮肤过敏

皮肤对贴膜与胶布过敏的原因与患儿的体质有关。护理人员每日还须观察留置针处皮肤有无红肿、水疱、皮疹。该院出现的1例皮肤过敏患儿表现为贴膜下有水疱, 用浸有生理盐水的棉签蘸湿贴膜, 轻轻撕掉, 拔针后更换穿刺部位。水疱则在无菌操作下用1 mL的注射器穿刺抽吸尽, 局部涂碘伏, 3~4次/d, 1周内好转。有些患儿会出现皮肤瘙痒, 多为汗液蒸发不畅所致, 可小心撕去透明贴膜, 涂75%酒精于皮肤瘙痒处, 待干后重用。

3 小结

3.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篇三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510-02

静脉留置针(vein detained needle)又被称为针套管,作为头皮针替代产品,它具有操作简单,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不易磨损血管、疼痛少等优点,是临床输液较好的方法[1]。然而在应用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常导致某些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认真分析发生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及时、正确处理并发症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导致静脉留置针并发症

静脉留置针使用并发症在临床过程中一般表现为:导管堵塞、液体渗漏、皮下血肿、穿刺部位感染、静脉炎及使用贴膜与胶布皮肤过敏[2]。并发症的发生,不仅会造成了患者身体额外损伤和精神负担,而且影响了进一步的护理治疗工作,给患者家庭和医护人员带来双重压力。因此,作为医护工作者,应当详细全面地了解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影响因素,以充分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工作乃至为下一疗程的治疗打下有效基础。

2 静脉留置针并发症预防方法

2.1 做好患者健康教育工作

置管前护士应将静脉留置针应用的目的、意义告诉患者及其家属,让其了解有关留置针的护理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以便积极配合,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2.2 导管护理

导管应妥善固定,防止扭曲及脱出,观察局部反应,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肿胀及炎症反应,有无皮肤过敏及水泡等,及时发现早期症状及并发症,并根据情况及时给予相应处理,以减轻患者痛苦。

2.3 提高穿刺成功率

护理人员应加强基本功训练,高标准严要求,熟练掌握静脉穿刺的技术,提高穿刺操作成功率,争取一次成功。

2.4 3M敷贴的更换

尽量减少更换敷贴的频率,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无菌。如有潮湿、渗血应及时更换,由下向上撕脫敷贴,用0.5%络合碘消毒穿刺点皮肤(范围10cm X 10cm)2遍,待干后,用无菌3M敷贴覆盖[3]。

2.5 冲管护理

每次输液前一定先抽回血,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如无回血、冲洗有阻力时,应考虑留置针导管堵塞,应及时拔除,切记不能用注射器使劲柞注,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造成栓塞[4]。

2.6 严格操作规程及无菌技术操作

操作前护理人员严格手卫生,以预防外源性污染,减少感染机会,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沽。静脉留置针为一次性物品,禁止重复使用,即使穿刺不成功也不得再次送入血管[5]。

3 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处理方法

3.1 皮下血肿处理

发生皮下血肿后,立即停止穿刺,拔针,局部加压止血,小的血肿无需特殊处理,待集体自行吸收,大的血肿早期冷敷以促进血液凝固,48小时后再热敷促进凝血吸收[6]。

3.2 液体渗漏处理

对发生液体渗漏的患者,要立即停止在原部位滴注,抬高患侧肢体,正确评估渗出情况,小量渗出机体可自行吸收,如渗出液是高渗或刺激性药液,应给予特殊处理,局部外敷封闭,或注射拮抗剂。

3.3 导管堵塞处理

若导管堵塞、液体输入不畅时,可接注射器抽吸将血凝块抽出,切勿加压推注或用力挤压输液管,以免血凝块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血栓。如果注射器抽吸无效应拔针,更换部位重新穿刺。

3.4 静脉炎处理

若发生静脉炎应立即停止在此静脉输液,24小时内冷敷,24小时后热敷,或者局部用50%硫酸镁敷,2次/天,每次20分钟,抬高患肢并制动。

3.5 静脉血栓处理

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反复在同一部位留置,使用刺激性药物时做到前冲后导,减少对血管的理化刺激;长期卧床患者置管的肢体可给予热敷和适当按摩,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发现套管内有血块堵塞,宜用负压抽吸,严禁将血凝块强行推入血管内,以免发生人为栓塞;一旦发现血栓形成,应拔除套管,抬高患肢,并可适当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促进血液回流,局部用50%硫酸镁外敷,同时予以溶栓、抗凝、理疗等处理圈。

4 小结

针对临床使用静脉留置针过程中发现的各种并发症,只要医护工作者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认真钻研技术,做好观察和护理,制定周密预防措施,就能够做到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降低了静脉炎及液体外渗的发生率,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参考文献

[1]李秀华,徐庆贤. 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J]. 中国医药导报, 2007,4(25):66.

[2]董金芳,孙雪冬. 深静脉留置针在危重病患者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 [J]. 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6):3052-3053.

[3]娄春燕.不同年龄小儿静脉留置针部位选择对留置时间及留置并发症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1l,12(11):l19-120.

[4]岳立萍,周立,席淑华.外周浅静脉输液技术的应用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4):73~74.

[5]罗秀荣.静脉留置针156例常见并发症观察与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7(5):99.

4.静脉留置针输液技术及护理 篇四

静脉留置针作为一项新的护理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可以避免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减少血管损伤,刺激小,操作简单,便于固定,能有效地保证输液、输血及抢救的需要。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已经被广患者及护理人员所接受

优点是:

1、保护血管:导管柔软,不易损伤血管保证输液的安全,保护血管

2、减轻病人痛苦:避免每天穿刺血管,减轻痛苦,3、使病人在输液时感觉更为舒适

4、合理用药:保留外周静脉通道,有利于临床用药和应急抢救,提高疗效;

5、合理减少费用

6、提高工作效率

7、提高护理质量,同时减少了护士在操作过程中的感染机会。

适用证

(1)须按时多次静脉输液患者,如甘露醇(2)血管不易穿刺者,如儿童、老年患者

(3)需大量输液,建立多组通道的患者,如休克病人;(4)病情危重,便于抢救时及时给药;(5)精神异常,烦躁不安的患者。(6)手术前患者。

一、留置针穿刺成功的技巧

(一)、血管的选择:选用相对粗、直、富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充盈、长度适宜留置针的血管进行穿刺,通常选择四肢浅表静脉,如足背静脉网、大隐静脉、前臂贵要静脉、颈外浅静脉,尽量不使用患者手背静脉,以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注意避开关节、静脉瓣、肢体受伤部位,瘫痪患者宜选择健侧肢体血管。患皮肤病及感染处禁忌穿刺置管。患儿选择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及其额角分支等较粗直的血管,易于穿刺和固定;输注常用药物遵循由远心端开始,由外至内交替使用;输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而且造成血管弹性下降的药物要尽量避开上肢贵要静脉;静脉穿刺困难者,可选用胸腹壁静脉穿刺,胸腹壁静脉是末梢小静脉,血流慢,压力低,活动度小不易脱落或堵管;另外在抢救休克病人时,穿刺外周浅静脉非常困难时,可选用股静脉穿刺。

(二)、留置针型号的选择 :在不影响静脉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应选用细、短留置针,因相对小号的留置针进入机体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减少机械性摩擦及对血管内壁损伤,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对输入高分子、高浓度的药物以及对血管刺激性较强 的药物宜选用相对型号大的留置套管针,这样不影响输液速度及输液量,保证药物及时准确的输入病人体内,不影响药物疗效,同时对血管刺激性相对要小些。

(三)、穿刺方法 :准

稳 先选择好血管及消毒穿刺部位待干后,旋转松动留置针针芯,连接输液管并排尽留置针内的空气后将其夹闭,以15度~30度角行静脉穿刺,进针速度要准要快,减少病人痛苦,直接刺破血管,采用边退针芯边置入外套管法,见回血后沿血管平行置入外套管针直至外套管针尖端全部进入血管,左手固定针柄要稳,右手取出针芯,并松开止血带,无菌透明贴固定,并注明穿刺日期及时间。禁食、创伤、失血、疼痛、环境温度低、个体循环不良等造成外周血管充盈不佳的情况下,可采用先选择好穿刺部位后热敷,待血管充盈后再行穿刺;也可采用穿刺前扎止血带,用手轻轻摩擦穿刺部位皮肤后,放松止血带片刻再扎止血带。

(四)、封管方法:封管是留置成功的关键,方法得当,可延长置管时间,防止置管并发症的发生;

1、目前认为肝素封管明显优于生理盐水,其原因是肝素溶液有抗凝作用,而生理盐水无抗凝作用。肝素盐水封管有可能引起岀血疾病病人岀血和肝素过敏,从而限制了留置针的使用。而生理盐水能维持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与体内钠水平衡、血液循环密切相关,将生理盐水充于留置针内可防止血栓形成,且具有范围广、不需要配液、免受污染等优点。

2、封管时采用双重镇压封管法,就是输液完毕后夹闭输液器,将头皮针斜面撤于肝素冒腔内,反折头皮针乳头,与夹闭的输液器断开,连接含肝素盐水溶液的5ml注射器均匀推注肝素盐水溶液3ml,右手将留置针延长管抬高30度角后,将其延长管上的小夹将延长管夹闭,再推注肝素盐水溶液0.5 ml封管,分离退出以再次呈正压的头皮针;封管后再次输液时套管内肝素溶液相对呈高压状态,使液体通畅的流入体内。

3、生理盐水5~10ml停止输液后每隔6~8h冲管1次,肝素钠溶液3~5ml,12小时一次。封管时应缓慢推注封管液,封管液推入过快,用力过猛可使血管内压力剧增,管壁通透性增加,容易引起外渗、肿胀。封管过程中先将针头拔出至仅剩针尖,推注封管液剩0.5ml后,一边推一边拔出针头,使留置针腔内充满封管液,避免了血液返流,凝固阻塞针头。留置针的小开关关闭位置一定要靠近套管针延长管的起始部,这样就不致使血管内血液倒流至套管针内,避免凝血堵管。输液过程中液体输入不畅时,应用注射管抽取肝素封管液2~3ml连接输液,回抽凝血块,切勿直接推入或用力挤压输液管,以防小凝血块挤入血循环而发生栓塞。

4、将针头斜面留在肝素帽内少许,推注封管溶液剩0.5 mL~1.0 mL时,一边推封管液一边拔针。推液速度大于拔针速度,带液拔针,确保延长管内全部都是封管液,而不是药液或血液,拔除针头后,同时用左手迅速卡住小夹子,夹闭延长管的近端。当夹闭延长管远端时,因液体空间相对较大,延长管的弹性面积相对加大,使血管内压力大于延长管内压力,从而使回血率增加,相应堵管率增加,导致留置时

间降低。注意正压封管,可以有效降低堵管率。

(五)固定方法:采用双重固定法,①以穿刺点为中心用无菌输液贴齐套管针翼处固定,②无菌输液贴沿套管针翼下缘延长管根部固定,并注明穿刺日期及时间,③用3M的微孔透气胶带以留置套管针针翼与穿刺部位为轴心饶轴两周并固定Y型尾部,将弹力网状绷带包裹于留置针上(也可用纱布绷带包裹两周),这样起到了保护血管安全留置的作用,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增加了安全感,又延长了留置时间。

二、操作规范

1、用物带至患者床旁,对床号、姓名,向患者解释,加强病人宣,取得病人的合作。尤其是神志清醒的患者,操作前应向其说明操作的目的、注意事项、配合方法,消除患者顾虑及紧张、恐惧感,使患者 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神志不清醒的患者,也应该向其陪护解释清楚。

2、将输液瓶挂于输液架上,打开导管针外包装,戴手套。

3、选择血管。在穿刺点上方10cm处扎压脉带,按常规进行局部皮肤消毒,待干。

4、取出导管针,去除针套,转动针心使针头斜面向上。将已备好的静脉输液器的头皮针刺入肝素帽内,注意排尽空气,关闭输液器开关。

5、针头与皮肤呈15~300角穿刺,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将穿刺针推进0.2~0.5cm.穿刺。嘱患者握拳,左手绷紧皮肤,右手以拇指和食指夹紧导管针的护翼。右手固定导管针、左手拔出针心0.5~1cm,左手将外套管全部送入静脉,松压脉带,嘱患者松拳。

6、抽出针心,用专用敷贴固定导管针,在敷贴上写上患者姓名、留置日期和时间,然后固定肝素帽,取出压脉带。

7、脱手套,再次查对无误后,在输液卡上记录时间、滴速并签名。根据医嘱和病情调节输液速度(参考静脉输液法)

8、助患者卧于舒适位置,整理床单位,按皮内注射法处理用物,洗手。

9、向患者交待注意事项。根据情况进行健康教育。

10、封管:当液体输完后进行封管。①常规消毒肝素帽。

②将抽有封管液(生理盐水和肝素液生理盐水)的注射器针头刺入肝素帽内。(肝素液的配制浓度:1支肝素1.25万U稀释于125~1250mL生理盐水中,即每毫升含10~100U肝素,用量5mL,严格掌握封管液的维持时间,一般生理盐水维持6~8小时,稀释的肝素溶液维持12小时)。

③边推注封管液边退针。

④用夹子将留置针硅胶管夹好。

11、再次输液。

①常规消毒肝素帽:松开夹子,将抽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针头刺入肝素帽内,先抽回血,再推注5~10mL生理盐水。②然后将输液器头皮针刺入肝素帽内,打开调节器调节滴速进行再次

输液。

③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在完整敷料表面沿导管走向触摸有无触痛。

三、注意事项

1、使用静脉留置针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使用静脉留置针期间,注意观察敷贴有无卷边、患者出汗较多的,要勤换敷贴。皮肤松弛、血管脆性大、凝血功能不好的患者,穿刺点易出血,发现出血后及时更换敷贴一般情况每周更换透明敷料2次,发现穿刺针眼处如有渗血、渗液时应立即更换敷贴,同时进行皮肤消毒。针眼处红肿,局部有渗液,患者如诉穿刺处发痒等不适应立即拔除。肝素帽至少每周更换1次。

3、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应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做好全面护理。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症反应等,一旦出现局部红、肿、热、痛、静脉硬化等症状,应立即拔管,并根据情况及时给予相应处理,早期0~48h采取50%硫酸镁湿敷。48h后可用热毛巾敷或进行理疗。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减轻炎症反应。每次输液前后,均应检查穿刺部位及静脉走行方向有无红肿,并询问患者有无疼痛与不适。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每次输液前先抽回血,再用无菌的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如无回血,冲洗有阻力时,应考虑留置针导管堵管,此时应拔出静脉留置针,切记不能用注射器使劲推注,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造成栓塞

4、病人可适当的活动(不可剧烈活动),避免肢体长时间下垂及提重物,穿脱衣服时避免使留置针脱出。穿刺部位注意防水。

5、套管针在血管内留置时间一般以3--5天为宜,不宜超过7天。留置时间太长可导致套管针机械损伤血管壁而形成血栓等不良反应。

四、并发症及护理

1、皮下血肿 :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巧掌握不好,操之过急,动作不稳等,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致皮下血肿

。因此护士应熟练掌握穿刺操作,穿刺时把握好进针角度,力求一次穿刺成功,这样可减少和避免皮下血肿的发生。如病人局部皮下淤血时,24 h可在血肿处涂喜疗妥按摩,也可用湿热毛巾热敷局部或乙醇湿敷,以减少疼痛,促使局部皮下瘀血消散

2、液体渗漏 :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病人躁动不安,外套管末完全送入血管内戓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渗漏。轻者岀现局部肿胀、疼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导致组织坏死。为了避免液体渗漏,护士除掌握穿刺操作外,应固定好导管,嘱病人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物勿过紧,并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3、导管堵塞 :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很复杂,通常与静脉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病人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因此,在静脉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导管,每次

输液完毕后应正确封管,要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观察120例进行快速推注与缓慢推注效果比较,缓慢推注组成功率为95.0%,而快速推注组成功率为53.3%。通过临床观察,也发现快速推注封管液使局部静脉炎和外渗肿胀率明显增高。

4、静脉炎 :静脉炎是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其发生原因与留置针留置时间过长、病人个体差异、输入药物的酸碱性、渗透压和细菌感染等有关;主要表现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岀脓性分泌物,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炎症以近心端和穿刺点部位发生率高且程度也较远心端为重。护士应注意各操作环节的严格无菌,选择静脉尽量从血管远心端开始,力争一次穿刺成功,输入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穿刺处毎天碘酒、乙醇消毒穿刺部位,盖上无菌敷料。

5、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形成见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内。据报道,久病卧床病人发生在下肢静脉的血栓比上肢静脉的血栓多3倍,另外,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使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导致血管壁损伤,也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为防止静脉血栓形成,穿刺时尽可能首选上肢粗静脉,并注意保护好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对长期卧床的病人,应极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且留置时间不宜太长。

五、操作要点

1、在穿刺点上方10cm处扎止血带。

2、以15°~30°角直接刺入血管。

3、以注射部位为中心向上顺时针方向环形无间隙消毒8*8厘米

4、用无菌透明敷贴妥善固定导管,并注明留置日期、时间、责任者。

5、正确实施正压封管;肝素封管125u/ml,3-5ml,slys

6、注意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5天,最多不超过7天,并注意保护相应肢体,一旦发现针管内有回血,应立即用肝素液冲洗,以免堵塞管腔。

六、小结

静脉留置针作为新一代诊疗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正确选择合适的留置针,正压封管,根据病人的情况合理选择封管液,合理有效固定,加强护理巡视,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病人的身体条件、医疗器材及护理操作仍然是今后护理静脉留置针的研究方向。

5.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篇五

朱勤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相关问题;护理体会

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近几年来已在临床静脉输液治疗中广泛使用,具有操作简便,可以保护血管避免反复穿刺,留置导管也较柔软,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等优点。尤其在抢救危急患者以及应用于长期输液、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中发挥了普通静脉穿刺无法替代的作用,深受护理人员的偏爱。然而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相关问题,现将相关问题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相关问题

1.1、穿刺部位感染

在进行静脉输液时,操作技术不熟练,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病人抵抗力极度低下,留置时间过长等原因,容易引起穿刺部位感染。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技术,在进行穿刺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严格按护理常规进行护理。1.2、皮下血肿

若护士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巧掌握不好、操之过急、动作不稳等,容易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因此护理人员在操作前应认真选择弹性好、走向直、清晰的血管,避免在关节部位和静脉窦的部位进行穿刺。穿刺时动作应轻、稳、准。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从而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1.3、液体渗漏

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病人躁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进入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渗漏。轻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为避免液体渗漏,除加强基本功训练外,还应妥善固定导管,嘱咐病人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穿刺部位上方衣物勿过紧,并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对能下床活动的患者应避免在下肢进行穿刺。1.4、导管堵塞

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不当、病人的凝血机制异常等因素有关。因此,应加强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

1.5、静脉炎

静脉炎按原因不同分为化学性和感染性两种,其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血管红、热、肿、痛,触诊时静脉如索样硬、滚、滑,无弹性。应注意各操作环节的严格无菌;选择静脉尽量从血管远端开始,力争一次穿刺成功。输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1.6、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多次在同一部位使用留置针导致血管壁损伤也是促发因素。为防止血栓形成,穿刺时尽可能选上肢粗静脉,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且留置时间不能过长。

2、护理体会

2.1、做好宣教工作

使用留置针时对病人进行宣教,将留置的目的、意义、有关留置针护理知识、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方法讲清楚。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禁止淋浴等。取得病人的理解配合,减少不良反应。

2.2、正确选择血管及留置针型号

操作时要根据病人年龄、病情及血管情况选择血管,一般选择与肢体纵轴平行长度在2.5cm以上、弹性良好、无静脉瓣的可视血管为最佳穿刺血管。并按血管的情况选择型号相适宜的留置针,并严格检查留置针的包装、有效期、针尖有无倒钩、套管有无断裂开叉等现象。2.3、严格的无菌穿刺技术

选择血管及穿刺点后用碘伏消毒穿刺部位2次,以15°~30°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再沿血管前行约2mm,确保套管进入血管,左手固定外套管,右手持针头退出约2mm,将套管针软管送入血内,左手按住外套管,右手取出针芯,软管送入血管内的长度不少于软管长度的一半。2.4、合理固定

穿刺成功后根据病人留置期间的活动度及合作程度选择固定方法。对于活动少、合作程度好的一些重症病人用无菌透明敷贴做封闭式固定,再在敷贴处用长条胶布与血管走行垂直方向上加强固定,长条胶布固定位置最好在套管针送入血管内的软管上1/2处;对于活动度大,又不太合作的病人,则应根据病情在一般固定的同时再用物理方法适当制动。2.5、加强置管期间护理

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症反应等,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症状,一旦发生局部并发症,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应立即拔管,并根据情况及时给予相应处理,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减轻患者的痛苦。穿刺部位的周围皮肤应每日消毒,并注意留置针的通畅情况。

2.6、掌握正确的封管方法

采用连续、不间断、边推注边旋转式退出针头的封管方法,堵管率明显下降。对使用套管针的病人要建立护理书面记录,并严格交接班,每次封管前认真准备封管液,正确掌握封管液浓度、量、间隔通管时间等。

6.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篇六

1.1 血管及留置针的选择

1.1.1 血管的选择: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血管选择宜用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且易于固定的血管;患儿可选择耳后静脉、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及其额角分支等较粗直的血管。紧急心脏起搏、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抢救、中心静脉压的测定、胃肠外营养等治疗,宜选用股静脉或颈外静脉;长期卧床的患者,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且留置时间不宜过长,因久病卧床的患者易形成血栓。发生在静脉的血栓比动脉多4倍,发生在下肢的血栓又比上肢多3倍[1];烧伤患者可供使用的血管较少,更应注意血管部位的选择,由于上肢静脉干线短,下肢静脉干线长,选位顺序应先上肢后下肢;静脉穿刺困难患者,可应用腹壁静脉穿刺放置静脉留置针。

1.1.2 留置针型号的选择:留置针的大小依据患者病情、年龄及血管情况分别选用18G~24G等型号。有主张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应用细、短留置针。因相对小号的留置针进入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能减少机械性摩擦及对血管内壁损伤,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可相对延长留置时间。

1.2 穿刺方法:四肢浅静脉穿刺法:选择粗直、弹性好且活动方便的血管,距穿刺点10~15cm扎止血带,使肢体远端的静脉充盈度达最佳状态是穿刺成功的关键[2]。消毒穿刺部位后,旋转松动留置针外套管。以15°~30°角进针,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继续沿血管进针1~2mm,使外套管尖端全部进入血管,右手固定针芯,左手推入外套管,松开止血带固定。等通过3种静脉留置针送管方法的研究发现,送外套管时边退针芯边置入外套管,穿刺成功率高。

头皮静脉穿刺法:头皮静脉是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的常用部位。操作者右手拇指与中指握住套管回血腔两侧,食指轻按在外套管上面,无名指、小指与患儿头皮接触固定,以15°~30°角缓慢进针,直刺血管,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进入1~2mm。拇指、中指固定针芯,以食指背侧面轻轻弹送外套管,直至全部置入血管内。右手将长约4cm的3M透明胶带,以穿刺点为中心平整粘贴,透明胶带上缘在外管针翼一半处,右手拇指与食指持肝素帽,左手食指、中指按外套管尖端处,即食指紧贴透明胶带下缘按压,以阻断回流血为宜。右手无名指与小指夹针芯退出,拇指、食指迅速将肝素帽对口旋上外套管,双手拧紧肝素帽,再次固定。小儿血管细,压力低,小儿头皮套管针细小、柔软,穿刺后不易回血或不回血,使穿刺判断失误。如果使用负压穿刺,既用10ml注射器的生理盐水,针头与套管针连接,施以负压使针头进入血管后尽快见到回血,避免盲目进针穿破血管。

1.3 固定方法:通常用3L系列透明胶纸以穿刺点为中心固定,既固定针体又保护针眼,此方法简便易行,特别适用于关节部位的固定。对加长静脉留置针首先按以上方法固定,输液完毕封管后,将留置针的延长部分紧贴留置针外侧根部向穿刺端反折,然后将反折部分用胶布牢固地固定于针翼上,固定后无血液进入到留置针的反折部分,大大延长导管使用时间[3]。

2正确封管是留置针成功的关键 2.1 封管方法:正确封管是留置成功的关键。方法得当,可延长置管时间,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在学校对留置针只是有所了解,甚至没有条件亲身操作。进医院实习以来,了解到临床上通常采用正压封管,将封管液3~5ml从肝素帽处的输液针头内先缓慢推注2~3ml,再边推余液边拔出输液针头,使封管液充满整个官腔。但另据临床研究认为,边推边退的封管方法仍存在弊病。由于肝素帽致密度极强,退针时容易将针头一下子退出留置针外,退针的均匀速度很难掌握,容易造成负压封管,导致凝血堵管。而只将针头斜面进入留置针内均匀推注封管液,则不会引起负压封管,可使留置时间延长[4]。张静华等将刺入肝素帽的针头向外拔出2/3,然后右手拇指和中指固定针头尾部,食指固定肝素帽准备拔针,左手拇指和食指将输液器滴管上端官腔反折,同时左手中指与大鱼际肌捏住茂非氏滴管用力挤压3~5ml,将茂非氏滴管极其下端部分腔内的液体持续压至血管内。与此同时,右手拇指和中指将针头逐渐拔出肝素帽,封管结束[5]

2.2 封管液的选择:封管液的选择是保持输液通畅的关键。

2.2.1 肝素溶液封管:肝素为一种酸性粘多糖,是临床常用的抗凝剂,在体内外应用时均具有强抗凝作用。静脉留置用肝素溶液封管对于出、凝血机制正常的患者是安全的[6]。

2.2.2 生理盐水封管:生理盐水可用于一般病种患者的封管,并可用于肝素钠禁忌症的患者。用生理盐水封管,免去了加药程序,减少感染机会,操作简单,经济有效,扩大了静脉留置针技术的使用范围。

2.3 封管液剂量的选择:适量的封管液是防止套管内凝血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学者报道,用生理盐水10ml或肝素1250U加入5ml生理盐水内,封管成功率100%、99%[7]。在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不同剂量肝素封管液效果研究中发现,采用3ml肝素溶液封管留置的天数明显多于2ml肝素溶液封管留置的天数。由于2ml肝素溶液含肝素量相对较少,因此易发生堵塞。

3延长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护理对策

3.1做好留置针留置前对患者的评估和指导

根据患者的病情、治疗目的、输入药液的性质、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护理干预。护理干预内容:(1)告知患者及家属静脉留置针留置的意义、目的、注意事项和并发症的预防等;(2)指导患者避免碰撞或按揉留置针部位,避免留置针肢体剧烈运动或用力,适当限制留置针肢体的活动;下肢应用留置针输液时,应抬高肢体20~30度,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3)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等。护理人员应提高工作责任心,加强巡视,随时观察掌握患者病情和输液留置针的使用情况,对于不能配合、昏迷、躁动、精神失常患

者给予置管肢体约束,避免留置针抓脱和滑出,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保证留置针的使用效果。[21]在研究影响留置时间因素分析是认为,为延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输液过程中,要告知患者适当活动留置肢体,以促进静脉血回流,减少肿胀及静脉炎的发生。

3.2改进和提高操作技术

提高穿刺、送管、固定、封管等技术。穿刺前,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应用细、短留置针和选用粗大的静脉,因相对小号的留置针进入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能减少机械性摩擦及对血管壁造成的伤害,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穿刺时,采用适当的进针角度和速度,正确掌握送管时机和 技巧,提高一次穿刺、送管成功率,避免静脉内膜受损;穿刺后,留置针封管时注意封管液的选择和剂量,推注封管速度宜缓慢,保证正压封管,防止药液刺激血管壁。[8]通过改进静脉滞留针操作方法,降低了堵管的发生率,延长了留置时间。首先,在

穿刺见回血后即松开止血带并打开调速器,在液体缓慢输注的条件下继续送管,保证及时冲净残留在留置针腔内的血液,防止增加血栓的形成机会而发生堵管。其次,输液过程中,延长管呈U型固定,肝素帽高于留置针尖端,不易回血,减少堵管的发生。再次,封管前将刺入肝素帽的针头外拔三分之二使退针匀速,保证正压封管,同时采用脉冲式封管法在管腔内形成涡流彻底冲走管壁内腔附着的药液、回流血液和大分子液体,降低堵管机会。[9]在探讨静脉留置针活塞夹闭部位封管效果时发现,留置针活塞夹闭部位的不同,直接影响留置

针的留置效果,将留置针活塞夹闭部位将延长管的远段改进为近段后,可显著降低导管内回血率和堵管率,延长滞留时间。因留置针活塞夹闭部位在远段时,液体空间相对较大,延长管的弹性面积相应加大,使血管内压力大于延长管内压后回血率和堵管率增加,留置效果降低。

3.3加强穿刺部位的护理

在留置过程中应对穿刺点进行密切观察,保持黏贴保护膜清洁干燥,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疼痛等异常反应,及时拔管,并给予局部热敷等。[10]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应用“三消法”消毒皮肤,即穿刺前消毒、穿刺后消毒、拔针前消毒,可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延长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11]在探讨浅静脉留置针保护膜的改良应用,可减少留置针的并发症,延长留置时间。方法是将透明的保护膜中心开窗0.3cm乘0.3cm,对准穿刺点,使保护膜与皮肤黏贴好,每天消毒穿刺点两次,用一次性输液贴覆盖穿刺点,改良后的保护膜可有效减少皮肤炎性反复和留置针拖出的发生。关于黏贴膜的更换时间,在对颈内静脉穿刺管黏贴膜更换时间的研究中提出,导管滑出和导管细菌培养阳性与更换时间无关。可能与出汗,渗出多,活动大,薄膜易脱落等因素有关系,建议最佳更换粘贴膜的时间为每周两次,如果有脱落现象及时更换。通过加强穿刺部位的护理,降低了置针的感染和静脉炎的发生率,延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4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使用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有穿刺部位感染,皮下血肿、液体渗漏、导管堵塞、静脉炎和静脉血栓的形成。

4.1 穿刺部位感染

在进行静脉穿刺时,操作技术不熟练、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病人机体抵抗力极度低下、留置时间过长等原因,容易引起穿刺部位感染。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技术,在进行穿刺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严格按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4.2皮下血肿

准备进行穿刺的血管选择不当、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巧掌握不好、操之过急、操作不稳等,往往容易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前,应认真选好弹性好、走向直、清晰地血管,避免在关键部位和静脉窦的部位进行操作,应熟

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巧、稳、准。根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 性穿刺成功率,以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4.3液体渗漏

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患者躁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渗漏。轻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为避免液体渗漏,护理人员除加强基本功训练外,应妥善固定导管,嘱患者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物过紧,并加强对床此部位的观察及护理,对能下床活动的患者,应避免在下肢进行穿刺。

4.4导管堵塞

造成堵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患者的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因此,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封管液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注意保护有滞留针的肢体,尽量避免肢体下垂,以防止导管堵塞。

4.5静脉炎

静脉炎按原因不同分化为化学性和感染性两种,其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护理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长期输液病人,选择静脉应尽量从血管远端开始,力争一次穿刺成功,输注对血管刺激较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滴注速度应慢,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同时要有计划的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血管。

4.6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多见血流缓慢的静脉内。根据报道,久病卧床患者发生在下肢静脉的血栓比上肢静脉血栓多三倍。另外,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使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导致血管壁损伤,也是血栓形成的促发因素。为防止静脉血栓形成,穿刺时尽可能首选上肢粗静脉,并注意保

7.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篇七

1 常见并发症

1.1 穿刺部位感染

在进行静脉穿刺时, 操作技术不熟练、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患者机体抵抗力极度低下、留置时间过长等原因, 易引起穿刺部位感染。

1.2 皮下血肿

准备进行穿刺的血管选择不当、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 往往易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

1.3 液体渗漏

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患者躁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等原因均可致液体渗漏。轻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刺激症状, 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

1.4 导管堵塞

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较复杂, 通常与静脉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和封管液种类、用量、推注速度选择不当及患者的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

1.5 静脉炎

输液部位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 局部红肿热痛。细菌性静脉炎是因穿刺点消毒不严格或留置期间护理不当, 穿刺点不能保持无菌而引起;化学性静脉炎主要因输入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引起。一般置管时间为3~5d, 时间过长易发生静脉炎。

1.6 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多见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内。据报道, 久病卧床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比发生上肢静脉血栓的几率高3倍。另外, 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使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导致血管壁损伤, 也是血栓形成的促发因素, 表现为穿刺侧肢体肿胀、疼痛, 可伴有皮温升高或降低。

2 护理干预

2.1 做好健康宣教

静脉置管前, 护士应告诉患者及家属使用静脉留置针的目的、意义, 使其了解有关留置针的护理知识、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 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 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禁止淋浴等, 以便积极配合, 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2]。

2.2 合理选择血管及静脉留置针

正确选择血管及静脉留置针是穿刺成功的关键, 应据患者年龄、血管情况合理选择清晰可见、血管充盈良好、直径粗大、弹性好、无静脉瓣且易于固定的血管。一般来说, 能扎上肢、不扎下肢;能扎健侧、不扎患侧。据血管粗细选择留置针型号。

2.3 要熟练掌握穿刺技术

针与血管成15°~30°, 动作要轻稳, 看清血管走向, 刺入血管内, 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 沿血管走向前进2mm, 切忌见回血后立即置管。将套管软管送入血管内, 固定外套管, 轻轻取出针芯。合理固定留置针, 胶布固定位置宜于血管内软管上1/2处。对躁动不安、不合作患者, 在正常固定情况下, 采用其他方式适当制动。

2.4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静脉留置针输液时, 由内向外作圆周状皮肤消毒, 保持足够的消毒时间, 切勿用手触摸穿刺部位, 以避免感染。针孔处红肿、局部有渗液、患者诉穿刺处发痒等不适应时立即拔除留置针。

2.5 正确输入药物和液体

对输入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或大量补液时, 可选择粗大静脉, 以减轻对血管壁的刺激和侧压力, 减轻疼痛。先输高渗刺激性强的药物, 再输等渗刺激性弱的药物[2]。输化疗药物前先用生理盐水冲管, 输血浆全血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 保持套管通畅。

2.6 勿长时间留置套管针

套管针在血管内留置时间一般以3~5d为宜, 时间过长可致套管针机械性损伤血管壁而形成血栓。保护好留置针肢体, 避免肢体下垂。

2.7 置管期间护理

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 应加强生命体征监测, 做好全面护理。穿刺部位周围皮肤应每天用碘伏或碘酊、乙醇消毒1次, 盖以透明的无菌敷贴, 并以注明置管日期、时间的小纱布固定。连续输液者, 应每天更换输液器1次, 肝素帽至少每周更换1次。注意留置针的通畅情况, 每次输液前后检查穿刺部位及静脉走向有无红、肿、热、痛及静脉硬化情况, 询问患者有无不适[3]。输液过程中, 需密切观察滴速, 以防输液速度过快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或药物不良反应。

2.8 正确封管

防止管腔堵塞, 采用连续不间断、边推注边旋转式推出针头的封管方法, 堵管率明显下降。

静脉留置针作为一项治疗技术, 在临床治疗中发挥了越来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要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其使用技术并做好观察及护理, 以提高静脉留置针留置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减轻患者痛苦,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并发症,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庞溯摈, 郭冬梅, 蒙国照, 等.静脉留置针对血管物理刺激与静脉炎关系的实验研究[J].护理研究, 2003, 17 (9) :502.

[2]陈显春, 封悦.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1) :42.

8.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篇八

【摘要】目的:静脉 留置针应用方法,并发症的预防应对措施。方法:选择50例病人应用留置针输液完毕后给予封管,介绍规范的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封管液的配制,出现静脉炎留置针堵塞等问题的处理。结果: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疼痛感;保护血管,维持静脉通路,利用抢救危重病人,最大程度降低了护士的工作量。

【关键词】留置针;应用;方法;并发病;探讨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50例年龄18-65岁,本组出现静脉炎2例,液体外渗6例,套管针堵塞4例。保留时间最长为7天,最短为2天,留置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3-5天。结果:妥善固定,准确配置封管液,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才能确保留置针正常使用,避免并发症发生。

2、方法

首先对病情进行评估,选择粗直且弹性好的不易滑动血管,血管直径与套管针直径之比为3:1,然后决定套管针的型号,术中病人选择不受压,易固定便于观察的血管。成人多选用上肢静脉以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为宜[1],由于人体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故常不为首先,如必须选择应注意留置时间不宜过长。进针角度15o-30 o为宜[2],直刺静脉,进针速度要慢,以免刺破静脉壁,同时注意观察血管。敷贴应按皮夫邹纹方向一致去贴,并注明留置时间。贴膜勿将肝素帽与输液针头处盖住用一条胶布固定肝素帽及皮肤,消毒肝素帽,将输液头皮针插入肝素帽输液[3]

3、注意事项

使用前应认真履行告知程序,解释使用静脉留置针目的及作用,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的重要性,每次输液前后检查患者穿刺部位及静脉走向有无红肿,询问患者有关情况,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或及时拔除套管更换穿刺部位。

4、并发症的预防

4.1 静脉炎的预防 血管好坏,药物刺激及机损伤,选择较粗的血管,尽量选择上肢静脉,例如:外科大手术病人经常选用下肢静脉而且较入大量液体,故注射部血管长期缺少血液供應,加之留置针较粗贴近血管壁更易刺激血管,故不易留置时间过长,回房后尽早拔除,重新更换部位。

4.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消毒范围大于8×8cm,穿刺部位避免反复穿刺,输入刺激性药物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强刺激药物,尽量避免从留置针输入。

4.3 在使用套管针的护理中其留置时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留置时间过长,可使患者发生局部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加,留置时间过短则增加患者的费用及多次穿刺带来痛苦,按BD公司建议留置时间为3-5天,患者静脉炎通常发生在置管后6-7天。

4.4 套管针堵塞的预防 每次输液完毕正确封管,每12小时用5-10ml生理盐水冲管,以脉冲式封管;尚玉芳[4]对180例输注营养液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60例,分别采用5ml释释肝素液脉冲式封管[观察组],5ml稀释肝素液匀速推注封管[对照1组],0.9%氯化钠注射液5ml脉冲式封管[对照2组]。结果发现肝素液脉冲式封管较肝素液匀速推注封管静脉炎发生率低,留置时间长;较生理盐水脉冲式分管组堵塞发生率低,留置时间长。

4.5 皮下气肿 常由于没有掌握操作技巧,穿刺置管不熟练,动作不稳,导致留置针穿破血管壁,护理人员应掌握并熟练穿刺技术,做到动作稳,准,轻,巧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拔针时注意保护血管,先关闭调节器,使滴液停止,将消毒棉球顺血管走行按压住穿刺点,因静脉穿刺有两个针眼,一个是穿过皮肤的针眼,另一是血管壁的针眼,如按压不彻底,则血液就会从血管壁的针眼流入皮下,形成皮下血肿[5]

总之,静脉留置套管针是一项先进的技术,也给临床工作带来了很大方便,为了能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只有严格无菌操作原则,按照正确的操作步骤及留置后的无菌护理,才能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延长保留时间[4]

参考文献

[1] 陈爱妹,浅谈静脉留置针的临床用,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1。

[2] 杨振菊,秦风婷,静脉留置针应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医疗前沿,2009,1,4,1

[3] 冯艳丽,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研究,中国医药指南,2009,4,7

9.新生儿外周静脉留置针护理进展 篇九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儿童医院 朱翠英

新生儿是较为特殊的患病群体,在生理、解剖方面有其特殊性,血管较细、弯曲较多、留置时间短,易发生静脉炎等原因,其留置较成人更易失败。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其套管是以先进的生物材料制成,于1958年问世,后在欧美国家普遍使用[1]。静脉留置针可减少液体外渗,减轻了因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和减少感染的机会。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近年来在我国已广泛被认识并应用于临床。目前如何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和延长留置时间是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最重要的护理问题。本文参照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经验,综述外周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中的护理应用如下。

1.静脉的选择

1.1 静脉留置针穿刺血管一般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可选择的血管有头皮静脉和四肢静脉,常用的头皮静脉有额上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吴香琴报道颞浅静脉、额浅静脉位置表浅,较固定,直径相对其他静脉为粗,为首选留置的静脉,而额正中静脉逆行进针效果较好,滑车静脉虽清楚直观,但组织疏松,深浅不易掌握,应作为次选的血管。

1.2 常用的四肢静脉有手背静脉、腋静脉、足背静脉、大隐静脉。仝海霞等指出,大隐静脉处于关节部位,肢体活动多,更易脱落和外渗,加之外套管可随关节活动撞击损伤血管内膜,导致血栓形成和静脉炎。

1.3 艾芳通过对259例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观察对比,发现头皮静脉和上肢静脉留置时间无明显差异,比下肢静脉留置时间长;与头皮静脉留置针比较,手背静脉留置针平均留置时间明显延长,穿刺率明显提高,而血栓、静脉炎及套管脱落发生率也明显降低;再且,新生儿头部可转动,穿刺时需有人协助固定头部,而新生儿手相对无力,操作者易于固定,手背静脉可单人操作穿刺置管,并且便于固定留置针。

1.4 新生儿中早产儿的静脉留置针多选用腋静脉,蔡文莉通过2年多的临床护理验证,早产儿使用腋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在早产儿输入静脉营养液及血管刺激性药物时不易渗漏,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总之应选择相对粗直而有弹性、血流丰富、避开关节且易固定的血管,可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

[5][4]

[3][2]

2.穿刺方法

2.1 目前临床上新生儿多采用型号24G的Y 型留置针,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留置针接上输液器或连头皮针的生理盐水注射器并排好气,穿刺前常规消毒皮肤,如选头皮静脉需备皮后消毒,然后穿刺置管。传统的方法是双手穿刺送管法,即左手拇指、食指绷紧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留置针以15~30度角进针,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将留置针沿血管继续进针1~2mm,右手固定针芯,左手拇指和食指持Y型管座将外套管送入静脉内,退出针芯,然后固定。传统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是新生儿不合作,此法需要有人协作才能完成,二是操作者松开绷皮肤的左手时造成一定程度的皮肤和血管移位,加之新生儿血管细,易引起针芯移位或刺破血管,降低了穿刺置管成功率。

2.2近年来,经过临床实践与总结,多推崇单手穿刺送管法,如吴水梅介绍的改良穿刺送管方法,左手绷紧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留置针在血管最明显处后方1~2mm处,以15°~30°进针,进入皮下后调整角度再刺入血管,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进针1~2mm,此时停止进针,将针芯后退4mm,针尖斜面正好全部退入外套管内,再将左手拇指绷紧穿刺点下方皮肤,绷紧皮肤点与穿刺血管走向在一直线上,用力方向与操作者进针方向相反成180°,右手持留置针借助针芯的支撑将外套管与针芯一并送入血管内,见回血后再将针芯一次退出,用贴膜固定。王米艳等也认为,静脉留置针单手穿刺送管法优于双手送管法,不仅为静脉输液、抢救治疗赢得了时间,也提高了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成功率。尤其是在护士工作繁忙、任务繁重、护理人员短缺的情况下,只需1人操作,节省了人力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3.固定方法

3.1 套管的妥善固定,是保证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成功的重要环节,牢靠的固定能有效地延长留置时间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江倩指出,留置针固定与是否发生静脉炎有一定关系。留置针固定后其尾端明显高于局部皮肤,易因外力作用而松脱,如固定不牢固,针体易于移动,使置于血管内的套管被动运动,与血管内壁发生摩擦,引起血管内壁机械性损伤而引起静脉炎。因此,如何保证留置针固定牢靠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3.2 目前临床多采用3M等无菌透明敷贴固定套管针,新生儿常用的规格为6~7cm的敷贴,因其透明而保证了穿刺部位的可视性,正确使用无菌透明敷贴,是固定留置针牢靠的保证,如选头皮静脉穿刺处备皮应宽于敷贴范围,消毒范围也应宽于敷贴范围,消毒待干,穿刺置管成功后,应保持粘贴范围皮肤干燥的条件下粘贴透明贴。刘书静

[10]

[9]

[8]

[7]

[6]

介绍以穿刺点为中心,将敷贴自然下垂,将穿刺点置于敷贴中央,从穿刺点向四周轻压透明贴,从框架结构

预切口处开始揭除边框,边揭边轻压此处的敷贴,使之更妥善地固定留置针。使用无菌透明贴的要领是粘贴前保持粘贴处皮肤干燥和粘贴操作时尽量保持贴膜与皮肤之间无空气存留,这样才能保证透明贴粘贴固定牢靠。粘透明贴后应常规用胶布把延长管“U”固定,以免牵拉松动。

3.3 新生儿因缺乏安全感经常哭闹,哭闹时出汗多且手脚乱蹬、乱抓,为避免留置针松脱,无论头部或四肢都应用胶布(最好是易撕胶布)环绕1~2圈加以固定,根据情况必要时可用夹板固定四肢。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3~5天,最长不能超过7天

[11],注意观察穿刺部位,为防静脉炎的发生,视情况2~3天消毒穿刺针眼并更换无菌透明贴。

4.封管方法

4.1 常用的封管液是生理盐水和稀释的肝素液,肝素液封管效果优于生理盐水封管效果报道诸多,但新生儿封管肝素液浓度及剂量各方报道差别甚大: 2001年饶庆华等报道新生儿可用0.5U/ml的肝素液2ml作为封管液;2009年黄砚屏等1U/ml肝素稀释液为新生儿患者封管液效果最佳、最安全;2010年颜慧梅

[13]

[12]

提出

[14]

报道,新生儿用25U/ml的肝素液,25U/ml可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减少堵管,且用药安全;2011年蔡文莉报道早产儿腋静脉留置针可用50U/ml的肝素液封管。因肝素是抗凝剂,对有凝血机制障碍、出血倾向、维生素K缺乏、肝肾功能不全等患儿需慎用。安全有效的浓度及剂量范围尚无统一,仍有待进一步探讨。据文献报道,广东省《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基础篇)》要求肝素封管液浓度为10~100U/ml。但对新生儿无近期及远期影响,且安全有效的浓度及剂量范围尚无统一,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4.2 生理盐水因其使用简单、方便、安全且无禁忌而备受新生儿科青睐。郝玉凤等

[16]

[5]报道0.9%氯化钠注射液能维持人体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与体内水盐平衡及血液循环密切相关,用其封管无血液凝固,对血管的刺激性小,可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生理盐水剂量方面,马晓荔等【17】报道用10ml封管效果优于5ml。使用生理盐水封管在留置期间应每6~8h封管一次。新生儿留置针封管液的应用,各临床应根据患儿情况及各方条件斟酌选择。

4.3 除封管液的选择外,封管操作方法同样重要,目前临床采用的方法是脉冲式正压封管法:脉冲式冲管+正压封管,据黄凌等人[18]报道,以美国静脉治疗护理实践标准中提出的封管方法为例,输液结束时,关闭输液管,具体步骤是用10ml生理盐水注射器连接留置针上的头皮针,实施脉冲式冲管,当余5ml生理盐水时,实施正压封管至头皮针退至肝素帽内最末端,当注射器内余0.5~1ml生理盐水时,夹闭延长管上的小夹子,而后继续

加压推注,推不动为止,然后迅速拔除头皮针。封管操作以冲净套管及局部血管内的药液为目的,刘书静[10]指出,采用脉冲式与正压封管相结合的方法,封管液在管腔内形成涡流,可以更彻底地冲走管壁内腔附着的药液。强调冲管速度均匀不宜过快,封管液注入速度太快,用力过猛,使血管内压急剧增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可致局部血管炎性改变,发硬红肿。

4.4 使用Y 型留置针封管时还应注意延长管上小夹子的夹管技巧,在正压封管末期,夹管时临床上习惯用手指分别在小夹子的两侧(近针头侧及近肝素帽侧)一起推动延长管进小夹子,但经临床观察,封管时手仅在小夹子的近肝素帽侧固定延长管,尽量避免挤压近针头侧延长管,然后推动夹子夹管,能减少近针头侧延长管挤压空间回弹而引起回血,而近肝素帽侧延长管可在夹管后继续加压而保持正压。小夹子夹管部位在延长管的近针头侧的1/3以内,能减少回血和堵管。

综上所述,护理工作者对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多方的探索,技术日臻完善。而针对新生儿的留置针护理,护理人员更应重视穿刺置管、留置过程中每一个操作环节及护理细节,为了提高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应有计划的选择合适的血管及留置部位,掌握穿刺置管方法技巧,并予妥善的固定和有效的封管,在留置过程中应加强观察,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田华.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进展[J].天津护理,2004,12(4):247. [2]吴香琴.新生儿静脉输液中应用头皮静脉留置针的护理[J].上海护理,2004,4(4):30-31.

[3]仝海霞,方雪娟.提高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方法探讨[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1,32(3):225-226.

[4]艾 芳.不同年龄小儿静脉留置针部位选择与留置时间的护理[J].医学信息,2008,21(8):1374-1375.

[5]蔡文莉.腋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2011,9(11):237-238.

[6]喻鸿雁.200例静脉留置针置管护理体会[J].临床医学,2007,(1):

13-4.

[7]吴水梅.改良穿刺送管方法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1,9(1):46-47.

[8]王米艳,王海燕,李 媛.单手送管法在儿科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01,9(5):1161.

[9]江 倩.如何延长留置针的使用时间[J].实用心肺脑血管病杂志,2011,19(1):141.

[10]刘书静.头皮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吉林医学,2011,32(27):5834.

[11]李 娟.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与护理体会[J].包头医学,2011,35(3):158.

[12]饶庆华,姚丽珍,刘林凡,等.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封管液效果的对比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7):496-497.

[13]黄砚屏,林 静.新生儿PICC安全封管液的临床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5):440-441.

[14]颜慧梅.应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0):292-293.

[15]陈丽旋,林御妹,李雪雁,等.生理盐水与两种不同浓度肝素液对浅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1,9(7):1806-1807.

[16]郝玉凤,尚晓霞,张艾香.静脉穿刺留置管用生理盐水封管的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999,15(12):34.

[17]马晓荔,苏六珍,扈 阳.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应用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4):324

10.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篇十

护理08四班 杨文萍

[摘要] 静脉留置针因其操作简单,有效减轻病人的痛苦,受到患者的欢迎而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易发生静脉炎,留置时间短而导致留置中断。通过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采取相应的对策,大大减低了静脉炎的发生率,延长了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 静脉炎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由于留置针材料柔韧性好,对血管的刺激性小,病人感到舒适,同时它减少穿刺次数对病人造成的痛苦,便于抢救,减少护士的工作量。因此,近年来,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但由于静脉留置针使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引起一些并发症,而导致留置中断。因此许多研究者也对其进行了探讨,笔者对此进行了综述,以供临床护理者参考。1 影响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因素

1.1 封管液 自静脉留置针应用以来,临床上常规应用肝素稀释液封管,防止静脉套管针内血栓形成,保证下次输液通畅。但肝素用量过大、次数过多,势必引起出血倾向;肝素的用量过小,则会发生堵管,从而影响留置时间。张建兰[1]研究认为封管液太少(<10 mL)不能冲净局部血管内的药液,滞留的药液对局部血管的刺激,可引起局部疼痛、变硬。

1.2 封管方法 封管针头若全部插入肝素帽内封管液推注完后再退出针头,会使血液随拔针时的负压倒流入管内,导致凝血堵管。另外受重力影响,四肢下垂时,远端静脉血流缓慢,血液滞留,甚至倒流,也可导致套管尖端血液凝固堵管,从而影响留置时间。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原因

静脉留置针使用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静脉炎,依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所规定,将静脉炎分为三度。Ⅰ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未触及硬结。Ⅱ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静脉炎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2.1 与穿刺部位有关 远端发生静脉炎的几率明显多近端,下肢高于上肢。崔爱荣[2]认为在炎症的构成上近心端和穿刺的部位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中度炎症逐渐增加,远心端则全部为轻度炎症,未见中度及以上炎症发生。与下肢静脉瓣多,远端血液回流缓慢,血液在血管内滞留,易形成血栓有关。

2.2 与输入药物的性质及液体量有关 黄仕明[3]等人研究认为输入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可使留置针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率高达20%左右。武海珍[4]人认为特别是液体量每日超过1500ml的,易引起静脉炎,失血失液使血液浓缩,血流变慢,容易导致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张建兰[1]认为术中输注药物及液体对静脉的刺激,为术中出现静脉炎的主要原因。因为刺激性药物或高渗性液体进入静脉后,刺激血管壁,引起血管痉挛收缩,病人感到疼痛麻木,以至于静脉变硬,成条索状,严重时出现静脉炎。倪爱珍[5]等人研究认为颈外静脉的管径粗,离心脏较近,血流畅,不容易形成血栓和管腔的堵塞有关,所以不容易导致静脉炎的产生。

2.3 与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有关 留置时间越长,静脉炎发生率越高。宋瑰琦[6]等人研究认为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每增加 1 h, 发生静脉炎可能性是不发生静脉炎可能性的 1.012 倍。这是由于留置针穿刺时对血管壁造成了一定损伤,以及套管针在血管内来回移动,机械损伤血管内皮及刺激性药液对血管内皮的进一步损伤,使血小板在受伤部位及血管尖端聚集,随着留置时间延长,血栓形成,发生静脉炎及静脉内膜炎,内膜炎症。崔爱荣[2]认为内膜炎症还会使血栓与血管壁的粘连更加紧密,血栓不易脱落和被冲散而机化。毕秀芝[7]认为静脉留置针的安全留置针时间不宜统一规定在3-5天,而应该结合输液药物的种类、患者的自身条件及具体的操作情况灵活选择。黄仕明[3]等人研究认为输入高渗液体时,留置时间最多不超过3d。黄小珍[8]认为套管针可留置 5~7d,在注意保持穿刺部位的相对无菌及周同皮肤清洁的情况下,只要没有发生堵管和渗漏,可以适当延长留置时间。影响静脉留置针使用的其他原因

3.1 年龄及性别因素 14岁以下者,留置针易脱出,这与患儿躁动不配合有关,尤其是2-5岁患儿活泼好动,留置针不易固定;而15岁-59岁因影响日常生活及活动,多数不乐意使用;只有输液量大、血管条件不好的患者,由于畏惧重复穿刺的痛苦,而选择了留置针。宋瑰琦[6]认为女性较男性发生静脉炎几率明显增高,女性发生静脉炎的可能性是男性的2.430倍。

3.2 季节因素 夏季由于天气炎热,患者出汗多,留置针的保护膜因汗液的浸湿极易脱落,导致留置中断。而其他季节由于温度适中,患者出汗较少,留置针的保护膜与皮肤结合紧密,留置效果较好,患者乐于接受。4 护理新进展

4.1加强健康教育告知患者静脉留置针的使用目的、意义,取得信任积极配合。告知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静脉留置针作为血管内的异物,并与外界相通,很容易受皮肤、环境细菌的污染或侵袭,严重者可引起局部静脉的感染。

1、输液时将远端抬高20-30度,促进静脉回流减轻对下肢静脉的刺激;

2、处理导管周围皮肤,保持皮肤干燥和衣服清洁,肢体活动幅度不宜过大,严格固定套管针。罗秀荣[9]认为对营养不良的患者应给予营养加强,增加血管对创伤的修复能力和抗炎能力。

3、留置针期间禁止沐浴,防止穿刺点感染、蔓延。若穿刺点出现红、肿、热、痛则提示有静脉炎的可能,立即拔出留置针。李承莲[10]认为大范围外渗一般在药液外渗2h内,用50%硫酸镁或95%酒精湿敷,局部0.1%利多卡因封闭,也可以用马铃薯、生姜外敷。廖春萍[11]认为如出现血肿应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血肿部位局部按压给予冰敷,24h后用硫酸镁溶液湿敷。李静凯[12]认为药液外渗引起局部水泡,水泡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以用无醇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水泡里的渗液,再用不含醇的碘伏外涂、外敷、也有报道用鸡蛋清外敷的。朱汉敏[13]认为取肝素钠12.5万U加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配置成封管液,每天封管后,将剩余溶液浸湿无菌纱布,外敷于患处,每4-6小时更换1次,一般1-4天患处红、肿、痛完全消失。徐大秘[14]认为输液过程中持续湿热敷穿刺的肢体每2小时一次每次20分钟防止静脉炎效果最好。樊巧荣[15]研究认为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白细胞吞噬能力和新陈代谢增加,使局部抵抗力和修复力增强。徐琳等[16]人研究认为采用云南白药加 300~600mL 白酒调匀,敷于患处,2d 换药 1 次,连用 6 次痊愈。也可以脉输入抗生素治疗。4.2 严格掌握静脉留置针的使用范围 对输液量少、自理血管条件好的病人,无需使用静脉留置针。对于输液量大、输液时间长、药物刺激性强、自身血管条件不好的病人,应使用留置针,选择血流速度快、走向直而粗大、远离关节和静脉瓣的血管进行静脉留置针的操作。由于远端发生静脉炎的几率高于近端,下肢高于上肢,所以尽量避免在手背、手腕、下肢、踝部置静脉留置针,以免引起静脉炎。

4.3 正确输入药液和液体 根据药物性质与输液量来调节输液速度。对于刺激性强的药物或输液量较大时,选择粗大的血管输入。若出远端静脉输入时,输液速度宜慢,使药物充分稀释,以减少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及液体对血管壁的侧压力。用药顺序是先输入高渗性或刺激性强的药物,后输入等渗或刺激性小的药物。廖晓燕[17]研究认为对于静脉输血的患者建议另外建立外周通路,不使用留置针,这样可以减轻药物对血管的刺激,避免产生化学性静脉炎,对血管刺激强的药物应减慢输液速度。李雪琴[18]认为应避免在局部反复推注药液,并使输液一侧的肢体抬高至心脏水平或高于心脏,导管要固定牢,采用较宽松的腕套把整个留置针套住效果会更好。在输血浆、全血前后要用生理盐水冲管,输完后用生理盐水快速冲管,减少有形成分附着,保持套管通畅。廖晓燕[17]研究认为在输入高渗液、刺激性药物后应静脉滴注生理盐水20ml左右,再行肝素盐水2·5ml封管,可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4.4 护士进行静脉留置针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皮肤消毒时应用碘酒。郑锡莉[19]等人认为穿刺前对皮肤的消毒要做到严格、广覆盖,消毒范围必须大于留置覆盖区,一般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大于8cm。静脉留置针的保护膜应视污染情况随时更换,穿刺时应采取适当的进针角度,掌握送管的技巧,提高穿刺成功率,避免静脉内膜受损,减轻患者的疼痛,注意封管液的用量及浓度,保证正压封管,防止药液刺激血管壁。5 小结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应用中仍会遇到许多的问题,总之,正确使用静脉留置针,可以减少普通头皮针反复穿刺给带患者带来的痛苦,降低静脉的损伤,可以减少输液意外感染的机率。静脉留置针可使患者在整个输液过程中感觉舒适,并且能够保持静脉通道持续通畅,便于危重病人的抢救。

参考文献:

[1] 张建兰,樊小平,陈彩林.静脉留置针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全科护理.2008 11(6):2863 [2]崔爱荣,焦光琳,张玉敏等.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与静脉血管的炎症反映相关性研究.中外医疗,2008(13): 7 [3]黄仕明,王秋梅,张昌美,任启勤,常莉.静脉留置针输入刺激性药物后两种封管方式与静脉炎的相关性探讨.吉林医学,2009 16(30):1761.[4]武海珍,邓桂珍.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现代临床护理,2008 7(1):28 [5]倪爱珍,章泾萍,吴瑞芳.浅静脉留置针产生静脉炎的相关因素的探讨与对策.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9 3(15):235 [6]宋瑰琦,乔晓斐,郭兵等.静脉留置针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影响因素分析.护理学报,2008 15(2):11 [7]毕秀芝,林丽丽,于艳华.静脉留置针安全留置时间的实验研究.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 25(12A):22 [8]黄小珍.静脉留置针相关性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国医药指南,2009 17(7):17 [9]罗秀荣.静脉留置针156例常见并发症观察与护理.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 14(5):99 [10]李承莲.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中国实用医药,2011 7(6):209 [11]廖春萍,肖秀英.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 24(6):108 [12]李静凯.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当代医学,2009 30(15):124 [13]朱汉敏.肝素钠封管液外敷治疗留置针输液引起的静脉炎.护理学杂志,2009 5(24):83 [14]徐大秘.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健康必读杂志,2011 7 159 [15]樊巧荣.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包头医学,2009 1(33):56 [16] 徐 琳,孙红霞,张 荣.静脉留置针产生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临床护理,2009 26(46):96 [17]廖晓燕,留置针静脉炎的预防.当代护理,2010 05 45 [18]李雪琴.临床静脉留置针应用并发症的分析及讨论.基层医学论坛,2009 13(8):695。

11.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篇十一

【关键词】留置针;皮肤破损;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01—01

静脉留置针具有操作简单、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能有效保护患儿血管、减轻患儿痛苦,已成为头皮针的替代产品,广泛应用于临床[1]。临床在留置针使用过程中常常发生并发症,如输液渗漏、组织损伤等,给患儿造成痛苦,甚至引发纠纷。我院留置针已使用了十年,儿科年使用留置针数达4000个,笔者将2011年8月~2012年8月期间在儿科使用留置针出现皮肤破损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使用的是24G型留置针和3M无菌敷贴,此20例皮肤破损的患儿均系我科住院患者,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天~3岁,所患病种为新生儿黄疸2例、小儿肺炎10例、婴幼儿腹泻8例。留置针保留时间:2天1例,3天7例,4天9例,5天-7天3例。发生的季节为:春季2例,夏季7例,秋季6例,冬季5例。

所输药物为儿科常用药物,有高分子性质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类;具有外渗性的化学物质:如葡糖糖酸钙、氯化钾、碳酸氢钠、氨茶碱等;静脉高营养性物质:如氨基酸、脂肪乳、水维他等;血管收缩剂:如多巴胺等。

1.2 临床表现 无菌敷贴所覆盖的皮肤或邻近皮肤发生局部发红甚至灰白,出现皮疹,甚至有水泡、脓点流脓水,患儿表现为哭闹、疼痛、活动受限。严重者皮肤留下疤痕,或者头皮毛囊坏死,不再长出头发。

1.3 治疗方法 立即拔针,暴露患处,有红疹者用碘伏消毒患处,每日2-3次,2天后红疹消退结痂。局部出现脓点者,用碘伏加庆大霉素交替涂患处,每隔4 h一次,3天后患处结痂。有水泡者,消毒皮肤后,用无菌针头抽吸泡内液体,涂烫伤湿润膏,一日3-4次,3天后结痂。必要时报告医生,使用抗感染治疗。

2 讨论

2.1 原因分析

2.1.1 机械性因素

2.1.1.1头皮静脉穿刺 –压迫头皮 头皮静脉穿刺,多用自粘绷带缠绕包裹于头周,再用弹力网帽加以固定。但头部静脉表浅,表皮组织薄弱,皮肤娇嫩,易出汗,加之敷贴透气性差,局部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的环境中,抵抗力降低,易发生充血、皮疹、甚感染化脓。更重要的是留置针针柄部质地较硬,呈圆柱体,与患儿头皮接触面小,压强大,长时间压迫,皮肤呈红色至灰色压迹,周围红肿,导致局部缺血坏死。

2.1.1.2四肢静脉穿刺 -摩擦针眼 因小儿手足较小,好动,关节离穿刺点相对较近。四肢关节多,活动度大,而针柄尖端质地较硬,棱角明显,因此针柄尖端离穿刺点越近,越容易摩擦针眼,穿刺点受机械性刺激而磨损出血,继发感染。且因患儿四肢血管不显露,致使套管进入血管长度较短,为防止套管脱落,固定时会给一个向血管内牵拉的力,致使针头根部机械性刺激穿刺点。

2.1.2过敏

2.1.2.1胶布是致敏的主要因素,绷带次之;是否为过敏体质,也是导致皮肤损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病历如下:有三例患儿,两例三岁,一男一女,留置针在手背,表现为绷带旁边的皮肤起水泡,像轻度烫伤一样,皮肤发生细小的水泡,最大的水泡约1cm×1cm;另一例是9个月男孩,留置针在额头,穿刺完约半小时发现皮肤发红,有数个小皮疹,去除绷带后约两小时,皮疹消退,皮肤颜色转正常。另有两例表现为头部穿刺局部皮肤发红,出现胎脂一样的分泌物,表皮层的点状化脓,并有浅表溃疡,揭去透明敷贴碘伏消毒后,脓点渐消退,皮肤恢复正常。

2.1.2局部皮肤状况

2.1.2.1局部皮肤损伤穿刺时,尽量不选择污垢覆盖处皮肤 ,由于污垢长期覆盖头皮,使头皮透气受阻,防御功能减弱。甚至,皮肤已经发生轻微的炎性改变,表现为皮肤发红菲薄,出疹;头皮慢性湿;护士在剔除患儿毛发时,也可可造成头皮刮伤,有时是肉眼无法发现的微小伤口;反复的穿刺。

2.1.3 化学因素 输入液体的渗透压及药物的浓度越高则对血管的刺激越大。较小的静脉因血液回流不能满足药物稀释的要求,慢慢地该溶液会带走细胞内的水分,细胞缺水而降低防御能力,造成渗漏、静脉炎。小儿血管小、血流慢,如所输入的液体渗透压过高,則不能有效稀释药物,造成对血管壁的损害。消毒面积不够及在消毒液未干时就进行穿刺等,都是造成皮肤破损发生的因素。

2.1.42.1.3其他因素 留置针留置时间长, 患儿的营养状况、有无水肿等原因。

3 对策

3.1 减轻局部压迫

3.1.1主要针对头部留置者,因为有损坏毛囊的原因,因此对小月龄患儿,尤其是三个月以内的,尽量不选择头部穿刺;如果要选择头皮穿刺,须在针柄下以疏松棉球支撑垫起,并以胶布固定棉球,自粘绷带和弹力帽勿过紧,以免压迫针柄。固定好以后,向家长详细讲解,并嘱咐家长,患儿安静时松解弹力帽和自粘绷带,并在针柄周围轻轻按摩;水肿部位尽量不做穿刺,如果在水肿部位穿刺,则须勤观察,抬高肢体,并在局部轻轻按摩。

3.2 减轻刺激

3.2.1 物理刺激 尽量选择关节少的部位穿刺, 尤其是四肢留置者,穿刺完成后,固定时,须将套管略微拔出针眼0.1-0.2cm,再行固定,以免针柄尖端边缘摩擦针眼;头部留针者睡觉时注意卧位,避免刺激针眼或将针蹭出血管外。

3.2.2 化学刺激 主要指消毒液和高渗性、刺激强性强的药物。小儿穿刺选择大血管留针,酒精消毒8 cm×8 cm,至少两次,待干后穿刺,可获满意效果。酒精挥发完全无残留,胶布易粘贴固定,无残留物刺激针眼。

3.3预防感染 穿刺时应严格无菌操作,避开皮肤瘢痕、疖痈、破损、皮疹,选择粗、直、弹性好、未被反复穿刺过的静脉进行穿刺。穿刺部位的胎脂及毛发均要清除干净,穿刺部位注意防水,在夏季,患儿头部易出汗,当固定的敷贴出现卷边或被污染时要及时更换。加强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都是预防感染的有效途径。

3.4 预防过敏 穿刺成功后直接用3M透明敷贴固定,避免其它类型胶布贴在3M透明敷贴下面,造成过敏。绷带弹力帽固定后,多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并及时去除致敏物。

3.5尽量选择低渗透压的药液 开始静脉输液前,应了解药液的pH值和渗透压,根据患者的状况选择合适的输液工具与穿刺部位,并应主动和医生沟通,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情况下,尽量选择低渗透压的药液,根据药物的性质合理调节输液速度,以减少渗漏、静脉炎的发生。勤观察有无药物所致局部刺激,及时处理。

3.6 监控 护士在穿刺前应先告知患儿及家属使用留置针的目的、意义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取得患儿家属的配合,让其知道如果患儿哭吵、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等应及时告诉医护人员。在留置过程中,护士应每天在输液前后仔细观察两次,多巡视,尤其是新生儿,及时发现隐患,及时处理。

4 综上所述,留置针导至头皮破损的关键是重在预防,通过规范操作,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提高穿刺技术,同时护士对留置全过程进行严密系统的观察交班登记,并取得家长的积极有效的观察配合,可有效减少或避免皮肤破损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陈显春,封悦,宋爽,等.静脉留置针临床用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42-43.

[2] 陶鑫,李静,孙建伟,等.新生儿输液外渗皮肤的用药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5,9(20):843-844.

12.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篇十二

静脉留置针输液具有减少穿刺次数、少液体外渗及预防皮下出血和静脉炎发生等优点, 目前已在临床广泛使用。老年人的血管条件比一般人要差一些, 行静脉针留置是保护病人血管, 减轻病人痛苦的一个方法[1]。现分析高龄病人应用浅静脉留置针并发药物外渗的因素, 提出相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1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2月我科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高龄 (75岁~85岁) 病人76例, 发生药物外渗3例, 其中普通药物外渗2例, 输注0.3%氯化钾外渗1例。高龄老人静脉针留置发生药物外渗应引起关注。

2 静脉留置针发生药物外渗的因素

2.1 血管因素

老年病人的血管比较脆, 弹性差, 有血管硬化、血液回流不畅的情况;老年病人大都皮肤松弛, 血管不易固定, 有些老年病人血管通透性增加, 易发生药物外渗。

2.2 药液的因素

输注血管收缩药, 如多巴胺等;输注高渗药物, 如甘露醇、50%葡萄糖等。

2.3 病人因素

高龄病人因疾病或生理功能的减退的原因对疼痛的敏感度降低, 反应迟钝。

2.4 技术因素

穿刺静脉的选择;护士对所输注药物的性能及输注时的注意事项的了解程度。

3 预防措施

3.1 穿刺部位的选择

①老年病人应尽量选择弹性好、粗直、无静脉瓣的血管, 高龄老人的血管相对比较细和弯曲, 尽量选择比较直的血管;不宜在关节位置, 因易引起留置针在血管内的滑动;尽量选择不影响病人吃饭活动等用到的左上肢, 减少因肢体的活动而带动留置针在血管里的滑动, 不要选择靠近动脉的血管, 易形成动静脉瘘。②穿刺可选择手背、腕关节以上肘关节以下的浅静脉, 如头静脉、正中静脉、手臂静脉, 如果有条件, 尽量选择直径超过3 mm的血管。在冬季, 有血管条件的病人可选择手背部留置, 以便于输液时观察。③长期卧床的老年病人尽量避免在下肢进行穿刺。下肢静脉路径较长, 血流缓慢且静脉瓣数量多, 易形成深静脉血栓, 导致下肢静脉炎, 静脉炎的产生易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 从而发生药物外渗。选择下肢输液时, 抬高肢体20°~30°。并且在24 h内拔除留置针。

3.2 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 加强无菌观念

护士静脉穿刺时动作轻柔, 避免在静脉里反复移动。妥善固定。躁动的病人, 采取保护性的约束。在更换留置针贴膜时, 应固定好留置针的位置。防止留置针移位。

3.3 输液时加强巡视, 细致观察

建立静脉输液巡视卡, 半小时巡视1次, 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宣教, 告知输液相关注意事项, 做好床头交接班。

3.3 其他

输液的时间越长, 外渗的发生率越高, 同一静脉不能长时间、多次接受不同浓度、不同pH值、不同药物等理化因素的刺激。对于长时间输注高渗药物, 可以开放2路静脉, 间歇使用2路静脉;使用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时, 尽可能选择深静脉置管。高龄病人的静脉留置时间最好短于1周。

4 处理措施

4.1 输注常规药物并发药物外渗的处理

局部肿胀明显, 可抬高患肢, 用50%硫酸镁湿敷[2], 减轻肿胀。

4.2 输注高渗药物并发药物外渗的处理

高渗药物使细胞膜内外的渗透压失去平衡, 细胞外渗透压高, 可将细胞内水分吸出, 使细胞严重脱水而死亡;同时药物进入细胞时, 也可将水分带入细胞, 可使细胞因机械膨胀而破裂死亡。因此, 输注高渗药物发生外渗时, 应立即停止输液并抽残液, 更换输液部位;选择温湿敷, 温度在10 ℃~30 ℃。忌热敷和硫酸镁湿敷, 热敷和硫酸镁可加剧外渗, 导致水疱, 进而皮肤破溃、组织坏死。硫酸美是脱水剂, 而高渗溶液本身就是脱水剂, 两者有协同作用, 热敷和硫酸镁虽可以改善早期缺血的情况, 但对于已发生严重缺血者, 不能使强烈收缩的血管重新舒张, 相反会使局部组织的温度升高, 代谢增加。忌冷敷, 冷敷会加重血液循环障碍, 造成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必要时给予局部封闭, 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局部可理疗。本组1例病人输注0.3%氯化钾外渗经此处理后效果良好。坏死皮肤给予清创换药。高渗药物输注时, 护士应严密观察有无渗漏, 加强巡视, 严格床头交接班。

参考文献

[1]刘丽敏.静脉留置针在老年病房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7) :142-143.

13.静脉留置针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篇十三

(一)操作流程

操作流程

操作方法

准备

解释

选静脉

挂瓶排气

消毒

穿刺

·环境:清洁、宽敞,湿式清洁操作台面

·护士: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评估:评估患者病情、血管情况、药物对血管的影响

·用物:治疗车上层:治疗盘、输液器、静脉留置针、输液贴、液体、稀释淡肝素液、透明贴膜、药液(按医嘱准备)、碘伏、75%乙醇、棉签、启瓶器、止血带、垫巾、网套、手消毒凝胶、输液卡、医嘱本/输液单、清洁剪刀、纱布、污物罐、锐器盒、止血带浸泡桶

·检查用物:检查棉签(开包时需注明开包日期及时间)、安尔碘(注明开瓶日期及有效期)、输液器、留置针、输液贴、透明贴膜有效期

·查对:根据医嘱查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时间、方法、有效期、腕带,如为抗生素需查对皮试结果、批号;用清洁纱布擦液体瓶口,检查液体有效期,轻拧瓶盖检查有无松动,查看瓶体、瓶底有无裂痕,将瓶轻轻倒置检查溶液内有无沉淀、浑浊、絮状物、变色等不能使用的情况(检查10秒)

·贴瓶签:在瓶签上注明床号、姓名、药名、剂量

·备齐用物至患者处,查对床头牌、腕带、床号、姓名(仅第一次查对需要患者自报姓名)

·问候患者,告知输液及使用留置针的目的,取得患者配合·询问是否需要上厕所等特殊需要

·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

·备好输液架,调节好高度,一般为60-80

cm

·一看:选择粗直、血流丰富的静脉,在穿刺部位肢体下放以垫巾、止血带

·二扎:扎止血带于穿刺部位上方8

~10

cm处,末端向上,嘱患者握拳(如患者血管明显或操作者有把握,可以不扎止血带查看)

·三摸:以手指探明所选静脉的走向和深浅,松开止血带

·再次查对液体,常规消毒瓶口,检查、打开输液器,挂上输液瓶(网套的使用可根据液体的不同灵活掌握)

·打开调节夹排气:右手拿输液软管末端,左手抬起莫非滴管下端,使液体流入滴管内,当滴管内液面至1/2处时,拇指折曲压紧滴管下端软管,将滴管放下,拇指慢慢放开’使液体缓缓流向输液软管接头处,关闭调节夹,将软管挂于分叉处

·常规消毒皮肤(直径为6~8

cm),待干

·取出无菌透明贴膜,注明穿刺日期及穿刺者姓名,置于垫巾上

·于穿刺部位上端8

~10

cm处扎止血带,嘱患者握拳使局部血管充盈

·根据患者年龄、血管、用药选择留置针型号,与输液器连接

·排除留置针内空气,检查无气泡后,关闭调节夹

·再次查对患者,告知第一组输液药品名称及作用

固定

调滴速

记输液卡

交代注意事项

整理

·去除针套,旋转松动外套管

·左手绷紧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捏紧套管针针翼,针头斜面朝上与皮肤呈20°角进针

·在透明回流器中见到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将穿刺针推进少许(0.2—0.5

cm),以确保外套管也进入静脉内

·一手固定针芯,一手将外套管送入静脉,松开止血带,打开调节器,将针芯完全退出

·一条输液贴固定针柄,再以透明贴膜以穿刺点为中心固定,一条输液贴固定软管,做到牢固、美观,在贴膜上注明留置时间和操作人

·根据患者病情、年龄、输注药物等调节适当的滴速

·取出垫巾及止血带,放人消毒液中浸泡

·再次查对输液卡、液体、床头牌,在输液卡上签名、签时间

·检查液体滴入是否顺畅、穿刺点局部情况

·询问患者感受及需求,指导呼叫器的使用

·告知输液期间可适度活动,洗澡时注意防水,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敷料松脱或潮湿及时告知护士更换,留置针所在肢体不宜提重物及用力活动

·为患者整理衣服,盖好被子

·清理用物,一次性物品毁形后消毒

·洗手

(二)评分标准

所在科室

考生姓名

考核老师

考核成绩

标准分值

扣分内容

扣分

得分

操作准备

操作者

着装不规范

未按六步洗手法洗手或洗手不认真、程序错误

评估

未评估患者病情、血管情况、药物对血管的影响

各-1

用物

少一件、摆放不合理、准备不充分

各-1

检查用物

查对用物少一项或用物未注明开包开瓶日期

各-1

环境

不符合无菌操作台面

解释

未查对床头牌、患者、腕带

未询问需要、取得配合-1

未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未调整输液架

作步骤

选静脉

垫巾位置不当、选血管不当、未使用一巾一带

各-2

插管挂液

未消毒输液瓶口或操作不规范

排气

一次性不成功、手法不正确、浪费药液

各-2

消毒皮肤

消毒不规范、未备贴膜、未注明时间姓名

各-2

止血带松紧、高度不合适

各-2

查对进针

与输液器连接不当,未排气检查气泡

未再查对、告知患者液体名称及作用

进针技巧欠佳,包括绷皮不紧、角度错误、进针不畅患者痛感明显、退针再进、拔除针芯方法错误

各-2

按压不当回血流出

穿刺不成功

不及格

未做到“三松一看”

固定

固定方法不牢固、美观

调滴速

未根据病情、药物性质调速

记输液卡

未查对,未签名

各-2

注意事项

询问患者感受,指导呼叫器使用

未教会患者自我护理(不按揉、防进水)

整理

未整理床单元

未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

污物乱放、遗留用物在病房

未分类放置

未按六步洗手法洗手或洗手不认真、程序错误

整体评价

态度沟通

态度不认真

沟通技巧欠佳

整体计划操作时间10分钟

整体操作不流畅

处理问题不灵活

颠倒程序一次

跨越无菌区一次

每超过30秒-1分,累计扣分

提问

回答错误

总分

14.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篇十四

摘要: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在实际工作中,传统的静脉针输液已不能满足患者治疗的需要,留置针输液因具有减少重复穿刺率,减轻痛苦,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等诸多优点而代替了头皮针,成为临床输液的重要工具,尤其对长期输液及血管穿刺困难者及在抢救危重患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关键词:静脉留置针;问题;护理;对策;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既解决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又减轻了护士的护理工作量,还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现已成为临床输液的重要工具,但在使用过程中如果护理不到位也会出现很多并发症,我科自2015年1月至6月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50例患者进行观察,现将应用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综述如下: 1

1.1 皮下血肿

造成血肿的原因有病人自身血管不明显,血管径细,血管脆,另一种由于选择的血管不当,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巧掌握不好,操之过急等造成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1.2 液体外渗

由于固定不牢,病人活动度过大,躁动不安,使套管滑脱血管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 太大等原因,使液体外渗到血管外,造成局部肿胀疼痛。1.3 导管堵塞

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用药的种类有关,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液种类及浓度,用量以及推注速度不当,病人自身凝血机制异常等因素有关。1.4 静脉炎

输液部位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红肿热痛,可分为细菌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和机械性静脉炎。细菌性静脉炎多因为穿刺点消毒不严格或留置期间护理不当,穿刺点不能保持无菌而引起,化学性静脉炎主要是输入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引起,一般置管时间为3-5天,时间过长也容易引发静脉炎。机械性静脉炎因穿刺不当或导管漂浮在血管中造成。1.5 静脉血栓形成

多见血流缓慢的静脉内,久病卧床患者发生在下肢静脉的血栓比上肢静脉血栓的机率要大,所以穿刺时尽可能首选上肢粗静脉,不扎下肢,能扎健侧不扎患侧。2

常见问题的预防和护理 2.1 防止皮下血肿

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护士在置管前应将静脉留置针应用的目的、意义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让其了解相关的护理知识,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留置针,合适的部位及血管进行穿刺,应熟练掌握留置针操作技术,争取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反复穿刺导致血管壁机械损伤,以有效减免或减少皮下血肿,静脉血栓的发生,还要注意保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2.2 防止液体外渗

留置期间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妥善固定导管,避免外力牵拉,嘱患者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避免 导管脱出血管外,造成液体外渗,严密观察导管是否通畅,同时注意穿刺部位衣服勿过紧,并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2.3 防止静脉炎的发生

在穿刺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严格按护理常规进行护理,每次输液的前后,均应检查局部静脉有无红肿热痛及硬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拔除导管,对局部进行处理。留置时间一般为3-5天,最好不超过7天,防止药液长期刺激血管造成静脉炎,输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盐水冲管,预防穿刺部位感染,减少静脉炎的发生。2.4 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

穿刺时尽量首选上肢静脉,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且留置时间不宜过长。2.5 防止导管堵塞

2.5.1 置管期间应嘱患者避免穿刺肢体过度活动,避免因患者体位不当,血管内血液倒流至套管内凝血而堵管。

2.5.2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正确的封管技术和方法是保证留置成功的关键因素,有研究表明脉冲式的封管方法可提高输液速度,有效的降低堵管率和静脉炎的发生。

2.5.3封管液和推注封管液的速度都可直接影响留置针留置时间。目前冲管液有两种,一种是生理盐水,每次用5-10毫升,每隔6-8小时重复冲管一次;一种是稀释的肝素钠溶液,每毫升含肝素10-100U,每次用量2-5毫升,肝素钠溶液封管安全可靠不宜堵管,但凝血功能不好的患者易使用生理盐水封管,也有文献报道推注速度慢者堵管率药低于推注速度较快者。3

对策

3.1 严格掌握静脉留置针的适用范围,对于输液量大,药物刺激性强,输液时间长的患者选择走向直粗大,避开关节处的血管进行穿刺,3.2正确输入药物和液体,对于刺激性强的药物要选择粗大的血管,用药顺序先输入刺激性强的或高渗的药物,后输入刺激性小的或等渗的药物,输化疗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输血浆全血前后也要用生理盐水冲管,以保持套管通畅。

3.3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和封管技术,外周血管容易受体位和重力作用,易发生回血,容易堵塞血管,对外周血管而言,肝素钠溶液较为安全可靠,我院采用的肝素钠溶液浓度为50u/ml,每次用2-5毫升,采用脉冲式封管,可维持12小时,如果回血已堵塞导管,应重新更换留置针,不能用注射器使劲推,以免凝固的血栓推入血管内导致栓塞等并发症。

3.4留置期间应加强健康教育,告知患者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避免肢体过度活动,护士应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注意观察留置针通畅情况,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肿胀等情况发生,严格床头交接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上一篇:2011新年短信祝福语下一篇:中国联通与施耐德电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