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公开课语文(17篇)
1.三年级公开课语文 篇一
教学目标:
1.会认“嫉妒”等13个生字。会写“匠、替”等14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石匠、抄写”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我”和克莱谛争吵事情的前因后果。
4.初步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之间发生的小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词、正确书写生字词。
2.弄懂“我”和克莱谛之间争吵事情的经过。
3.认识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包容的美好品质。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把课文多读几遍,读正确流利。
2.不理解的字、词和有关知识可以通过查字典、词典解决。
3.生字、新词卡片。或者问题小条幅。(有条件的可屏幕出示课件:句段、问题或者字词等,详见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童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如一条小河不停地翻腾着浪花,而每一朵浪花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有时是欢乐的歌,有时却是一丝丝烦恼。我们在一起共同学习和生活的`同学们,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磕磕碰碰。那么,你与同学有过争吵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5课——《争吵》。谁来读一读课题?
──《争吵》(板书课题或屏幕出示)。(生读,再教大家一起读。)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和想法?(生可能: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遇到难读的字、句子多读几遍,别忘记了给自然段标序号。
2.感知了课文,读通了字句,接下来,我们把要认的生字放进这些词语里来认读。请你和同桌互相来读一读,如果读错了就请你给他纠错。然后抽生读:(板书或屏幕出示词)
3、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然后你读读,再大家读。
4、哪些词语的读音要提醒大家注意?(生说要提醒注意的字音。)
5、大家把这些词语再来读一读吧。
三、再读课文,学习内容
1、这篇课文很长,如果按照上学、放学、回家的时间顺序,那么写上学部分应该是哪几个自然段呢?(抽生答:第1——8自然段。)那么放学后又是哪几个自然段呢?(抽生答:第9——13自然段。)那最后一段呢?(抽生答:第14自然段,写家里发生的事。)
2、我们分三部分来读课文。第一部分谁来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谁和谁争吵?他俩为什么吵架?(抽生读第1——8自然段。)
A、随机指导读句。(例: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B、课文在写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知道吗?(抽生答)
C、把两个问题答案连起来说。(可用关联词连起来说)(答案可能:因为克莱谛把我的本子弄脏了,我报复他,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所以,我和克莱谛发生了争吵。)相机板书或屏幕出示:
3、后来这两人又是怎么和好了呢?(抽生继续读第9——13自然段。)然后让生说出答案。(可能说课文原句也好:克莱谛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他的好朋友,我答应了。)相机板书或屏幕出示:
过渡:是的,好朋友握手言和,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那回到了家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4、谁来说说回家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抽生说)(可能答案:爸爸批评了我。)相机板书或屏幕出示:
5、那谁能把我和克莱谛为什么争吵,是怎么和好的,回家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连在一块儿完整地来说一说呢?
A、自己先准备一下,可参考板书或者屏幕上的事件过程,然后想好了来说。(抽生可能答案:克莱谛把我的本子弄脏了,我报复他,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于是,我和克莱谛发生了争吵。后来,克莱谛原谅了我,我们又和好了。回家后,爸爸教育了我。)
B、说得怎么样?评一评。(抽生评)
四、学习生字词
过渡:了解了课文事情的经过,现在,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3页,看看田子格上的生字,再到文中去找一找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把它们用横线画一画,再来读一读。(生文中找字画词。)
1、找到了吗?看看是不是这些词:(板书或屏幕出示:)
2、齐读词语。
3、争做写字小老师:哪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承”字8画,第2笔为“弯勾”。
“缘”字,注意右边的写法以及笔顺,“缘”的右上两笔是撇折、横撇。 “愤”字,共有12画,书写时注意间架结构。
“既”的右边第二笔是竖折。
“戒”,里面是横、撇、竖。
4、把生字词抄写在本子中,要求字的笔顺正确,间架结构恰当。
五、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争吵》一文的前因后果,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同学之间不应该为一点小事就发生争吵,而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关爱,相互宽容,做文明有礼的好学生、好朋友。
2.三年级公开课语文 篇二
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多媒体教学课件往往是由教师事先精心设计的,所以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甚至课堂上有可能涉及的每个问题的设计都早已安排好。上课时,教师只是按照准备好的流程机械地操作鼠标,完成各个教学步骤。这种定向式、模式化的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是相矛盾的。
其次,多媒体的应用使得课堂的板书相对减少,师生忙与应付眼花缭乱的课件,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教师仅仅扮演讲解员的角色,注意力常常放在多媒体课件的操作上,这就使得原本应该由老师和学生扮演主体的课堂,完全被多媒体课件所操控,阻碍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另外,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但也有弊端,内容多,课堂节奏快,难免重点不突出,还会使学生无法跟上讲课的进度,只能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缺乏思考的过程。并且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过多的动画或视频文件,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偏离课堂教学的目标。
所以,多媒体课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应更好地体现其辅助教学的作用,而不能喧宾夺主,让多媒体课件牵着走。
二、课堂内容的安排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就是一堂优秀的课,第一步必须有一个好的导语,这一点是无可否认的。但遗憾的是,许多公开课的导语往往显得牵强,不着边际,纯粹做做样子,成了一种游离于课文内容之外的华丽的形式。其实,每一堂公开课之前,学生大抵知道要讲的内容,所以实在不必再兜一个大大的圈子,有的时候,简单反而有一种独特的美,简洁明快的导入语也会让听者感觉耳目一新。
导入新课结束之后,第二步老师往往会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或自己读,或听老师,录音读,但不管怎么样都是要带着问题读,如果不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就一定会被认为是外行。这是不符合我们平时的阅读习惯的,很难想象,每一次阅读都要带着问题,阅读将会变成多么累人的一件事情。当然,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初衷是好的,目的是让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开动脑筋。可这样就难以全面欣赏课文所带来的美感,因为要回答老师的问题,要留意与问题有关的语句,就难免破坏文章的整体感,课文会被各种问题肢解得支离破碎。而且教师先入为主设计出的问题,往往会限制学生的阅读思维,把学生引入已设定好的圈子里,使得学生难以有别的见解,只能顺着老师的思路读课文,从而失去了阅读的个性。
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离开课堂,离开教师,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走向独立,发展自我。二十一世纪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学的人。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课堂教学要遵循教学规律,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变教法为学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在学习中恰当地选择和运用,引导学生自学,而不是以教参为权威,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的设置,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狭小的圈子里。而应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运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解疑,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自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堂深度的挖掘
窦桂梅老师提出了“深度语文”的理念,反响甚大。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语文课堂变得厚实、隽永,充满了文化气息。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突破,但是这“深度”是不是也应该有界限呢?
当下,为了追求深度,有些语文课被上成了思想品德课,这样的课堂往往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张扬人文性,其结果多数是知识点太浅,而思想内容太深。教师用大量时间深究思想内容,过分注重思想意义的挖掘,议论过多,脱离文本,对于语文教学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一带而过。久而久之,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会慢慢变淡,语文也会丧失工具性。
语文教学的深度不能脱离文本而单独存在,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特点,有的注重情感的抒发,有的侧重思想的深度,还有的强调知识点的介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握好每一篇课文的特点,根据课文本身的侧重点决定课堂的深度,而不能一味地强调深度,让学生迷失了方向。
3.如何上好语文公开课 篇三
一、注重平时积累。着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很多教师在公开课上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根本上就来源于他们比较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教师要学会设计教案,注意三维目标的编写,注重教案的高效性,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反思,不断提升教学基本功。其次要有丰富的人文底蕴,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教师要对人类的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及,形成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再次还要有积极的心态。有很多教师日常教学水平很高,但一遇公开课就手忙脚乱,这就是心理问题。教师一定要有积极的心态,把公开课定位在“课”而非“公开”上,要在“课”上做文章。最后要有良好的沟通艺术,这直接决定着这节课的成败。教与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个沟通中的互相作用,课前的沟通,大家的互相认识(不在自己班)、开课中的沟通(最重要)、课后的沟通等都需要教师注意。此外,沟通中教师要讲究艺术,“沟通从心开始”,注意言简意赅,贴近学生。教师的语言也依个人风格,可以侃侃而谈,可以幽默风趣,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设计简洁美观的板书,注重要点的识记与书写的示范
在公开课上。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采用多媒体授课,所有的内容都通过电脑展示,这对于提高课堂容量具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多姿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也确实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课件里的内容,最终会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而从屏幕上消失,往往不能给学生留下持久、深刻的印象。不管多媒体演示多么漂亮、直观,它似乎永远缺少了板书的灵气与便捷。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还是要注重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该板书时要板书,切不可完全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取代板书。好的板书就像是一份“微型教案”,能勾画出本节课内容的结构体系和知识要点,使新知识的教学成为学生上课时的注意中心。教师边引导,边讲解,边板书,能灵活清晰的展现老师的逻辑思维,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并且好的板书还有良好的示范作用,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无形之中也增加了老师无穷的魅力。因此,板书不应该成为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公开课、示范课中一道奢侈的风景。
三、设置简洁精练的思考题。重视层级思维的训练
《论语》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突出了思考的重要性。但是,在公开课上,如果教师设计的问答题、讨论题太多,文字不简练,不仅会给学生造成视觉疲劳,而且还给学生带来过大的学习压力。有的公开课上,教师把问题一个紧接着一个地抛给学生,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有的甚至提问时没有给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就干脆直接抛答案给学生,忽略了课堂上对学生层级思维的训练。须知,中学语文教材处理的三个层级的第一个层级,就是思维训练的智力层级。这个层级要求学生必须成为阅读的主体,教师只能引导和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读懂教材,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替学生读懂教材。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什么都讲到了,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而是被动地接收,就等于什么也没讲,因为学生的思维是空白的。要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在思维训练的层级上狠下工夫。教师应把思维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设计的思考题要有思维的梯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题目的文字宜简洁,题目不宜太多,让学生有自己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养成阅读的悟性,形成思考钻研的良好习惯。
四、采用有文采的言语,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在公开课上,学生能说会道,语言富有文采、哲理,往往折射出原班教师的语言功底和平常对学生说话训练的积累铺垫及时、到位。相反,如果学生在回答一些主观感悟题的时候,语句成分残缺不全,或语言苍白、没文采,至少也说明教师给学生的语言积累铺垫尚少而且滞后。因此,平时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好词、好句、好段的积累时,可以结合即将要上的课文内容或即将要写的作文进行;也可以增加课外文质兼美的文章给学生阅读。例如,上课内容如果涉及要热心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的(例如八年级的《老王》、七年级的《猫》等),要奉献爱心的,就可以提前一周或几天,引导学生摘抄这方面的名言(包括古诗词)、歌词等。或者在开课导人时直接用相关的名言(包括古诗词)、歌曲导人,都可以为学生“说得漂亮”、“写得生动(或深刻)”做好语言的累积铺垫。还可以在上这些课前引入同样话题的课外文章《一个婴儿的拥抱》、《真正的慷慨》(选自《青年文摘》)等,让学生阅读,引导学生“择其善者而从之”,从思想修养方面得到熏陶,从选材、布局、文采等写作方面得到借鉴。如果平时教师能这样指导学生,那么,在公开课上学生就能“说得漂亮”、“写得生动(或深刻)”了。
4.三年级公开课语文 篇四
时间:2017.3.28 执教老师:周雪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反复朗读,感受“我”童年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初步领会课文内容。教学准备: 磁带、图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谁亲眼见到过大海?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2、当海水退潮时,你们在干什么?
3、揭示课题,赶海。
二、初读课文。
1、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你准备怎么学习呢?
2、讨论要求并按要求做:(1)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自学生字新词。(3)标好自然段序号。
3、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师相机正音。暑假 舅舅 努努嘴儿 束手就擒 夹住 痒痒的 大虾 一捏 俘虏 偏西 满载而归 螃蟹 嘿 不甘 东逃西窜 哎哟 大螯 咦 吹拂 哼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句子最难读,读给同学们听听。
4、同学们已经读通了课文,刚才你们提了许多问题,现在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问题能自己解决。
5、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的读读。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齐读,说说你认为哪个生字比较难写。
2、指导学生记住难写的字。
3、指导学生描红,注意坐姿。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5.三年级公开课语文 篇五
2017.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讲述这个故事。2.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建议”造句。
3.懂得“卧薪尝胆”的深刻含义,明白只有艰苦奋斗、发愤图强、坚持不懈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述这个故事
2.懂得“卧薪尝胆”的深刻含义,明白只有艰苦奋斗、发愤图强、坚持不懈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历史故事——
2.要学新课,先接受检测。请大家将补充习题打开,P39,完成第二大题的第1题,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顺利通过第一关。请看第二关。P40,第三大题。完成请举手示意。用上这些短句,概括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谁来挑战? 说清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不错!
4.话说会稽一战(引读)„„勾践夫妇来到吴国,又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呢?请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二、精读课文
1.自读第三自然段。
2.谁来读读具体描写勾践夫妇在吴国当奴仆的语句。3.读这句话,哪些地方不太明白? 4.预备重点讲解:舂米推磨
准备图片:舂的底下这个字读“臼”,表示舂米用的石臼。一只手拿着一个木杵,在石臼里捣稻谷,去壳变成米,这个过程叫——看着图片,听了老师的讲解,你觉得舂米是个怎样的活儿?这样粗重的活儿,吴王让谁干?这对于越王勾践来说,是一种——屈辱。准备图片:推磨。石头做的大磨盘需要几个人配合才能工作。一个人负责舀米,一个人或几个人负责推磨盘。干这个活儿很累,又很单调,所以一般让驴来拉。可是驴也不愿意,人们就用一块黑布蒙住驴的眼睛,它才肯不停地走。这样的活儿,吴王让谁干?这样的活儿,吴王让谁干?这对于勾践来说,真是一种——屈辱。
5.联系课文,关联你读过的书,看过的电视,想一想,勾践夫妇还受了哪些屈辱?
6.这些屈辱对于勾践来说真是一言难尽,但他硬是熬过来了,这就叫——忍()负()(板书)
7.联系当时的生活实际,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养马驾车、舂米推磨,是不是屈辱?为什么对勾践来说就是了呢?——作为一国之君,做这样粗重的活儿实在有辱身份,丢了尊严。况且,王是国家的代表,辱王就是辱国。这句话中有个字眼,就写出了勾践所受屈辱之多、之深。你发现了吗?——尽。理解到位了,谁能朗读到位?
8.这样屈辱的日子,勾践和他的夫人整整过了——三年。读!
老师想把这句话改成这样。谁替老师读一读。你们同意吗?为什么?
“才”的位置不同,表达的意思就大不相同。我们平时写作的时候也要多家揣摩,根据需要来遣词造句。朗读的时候,就更要注意这个“才”字了。谁来试一试?
9.不管怎样,终于回国了。回国以后,勾践仍旧是王,可以锦衣玉食、享受荣华。他是怎么做的呢?请看!(出示图片)仔细观察,说说你的发现?如果让你给这幅图取个名字,你会用?
10.课文是怎么描写勾践卧薪尝胆的呢?请自由读读第四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卧薪的语句,用“〰〰”划出描写尝胆的语句。11.你用“——”划出的语句是?读句子想意思,卧的意思是——薪的意思是——怪不得这个字是什么部首? 你用波浪线划出的句子是——这就是“尝胆”。
12.如果仅仅是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常常胆的苦味,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联系你读过的书,看过的电视想一想,勾践还需要怎样做,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卧薪尝胆?
13.引导表达并总结,这就叫“发奋图强”。
14.这样发奋图强的日子,勾践一过就是多少年?20多年。7300多个 日日夜夜。7300多个日日夜夜,勾践时刻不忘,白天„„晚上„„他身先士卒,带着百姓耕种,领着军队训练,听从谋臣们的建议„„没有一天松懈。看来,真正的卧薪尝胆还需要——坚持不懈。
15.学到这,你知道“卧薪尝胆”有怎样深刻的含义?现在,我们常常用卧薪尝胆来表示忍辱负重、发奋图强、坚持不懈的精神。
16.勾践卧薪尝胆,经过20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出奇兵——。勾践终于如愿以偿,报仇雪恨。出示词语:报仇雪恨 选择雪的义项。整个词语的意思是„„读读含有这个词语的句子。聪明的小朋友看一看,这个句子在整个段落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像这样的句子就叫——这和我们学过的哪那篇课文中的哪个段落是一样的结构?新旧知识要勾连,才能学得更有效。
17.回到故事中来,勾践卧薪尝胆20多年,一洗前耻,报仇雪恨。古人将这种卧薪尝胆的精神写进了一副对联之中: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谁来替老师读读?上联和我们的课文密切相关,是说——
18.下联是什么意思呢?老师有个建议。我建议大家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查阅相关的历史书或者是网络资源。希望大家能接受我的建议。在刚才的话里,有个词语一连用了三次。你听出来了吗?板书:建议。指导书写。讲解:建议就是向别人说出自己的主张、想法。你也能用建议说个句子吗?
20.卧薪尝胆是个历史故事,非常耐人寻味。我建议大家都来讲一讲。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就在3、4自然段中挑一个来讲。你准备讲哪个自然段?你准备怎么讲?练说,交流。
三、练习与拓展
1.像卧薪尝胆这样有意思的历史故事,还有很多。老师向大家推荐阅读《上下五千年》
2.(机动)最后,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课堂所学——《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卧薪尝胆
忍辱负重
发奋图强
6.三年级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六
《卖火柴的小女孩儿》
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1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的情感,以及小女孩儿的悲惨命运,社会的不公,从而深刻的挖掘出作品中蕴涵的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产生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教学难点: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想象。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感情朗读。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学生准备:预习,不懂得生字记下来。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师: 同学们一定都读过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所写的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2.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
师:安徒生,19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他家境贫寒,14岁开始自谋生计。他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他的童话爱憎分明,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情节生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童话就是其中之一。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师: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生读完课文后,与同桌交流。
2.检查自读情况。
师提问: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预设学生回答:本文写的是在大年夜一个小女孩流浪街头卖火柴,冷得几次擦燃火柴,产生一次次幻象,最后冻死了。全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具体顺序:卖火柴一一擦火柴——人死去)
板书:卖火柴 擦火柴 人死去
(三)学习“卖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师让学生默读思考:读了这一段,你都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大年夜,地点是街上,当时的天气冷极了,一幅悲惨、凄凉冷清的景象。)
2.师:作者在描述小女孩生活情况的时候,着重抓住一些细节描写。读读这部分内容,想想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交流
预设学生回答:
a.对小女孩的鞋是细节描写。
(说明她穷得连鞋都穿不起,男孩拿鞋跑说明她被人欺负。)
b.课文中对女孩的头发是细节描写,“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说明小女孩是一位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却贫穷,又冷又饿,根本注意不到自己的美丽。)
c.“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是细节描写。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告诉人们,资本主义是多么不平等,有的人富有,有的人流浪街头。)
d.“天快黑了,又下着雪”是细节描写。
(这样写能进一步烘托出女孩的可怜与孤独。)
4.指导朗读。
师:小女孩是多么可怜,值得同情。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感情。
5.总结扩展。
师:这一段突出描写了小女孩生活的悲惨,没吃没穿又冷又饿,得不到同情和帮助,我们读了也禁不住万分同情,那么作者是怎么体现出这种感情,让我们受到强烈的震撼呢?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呢?讨论交流。
(预设学生回答: 体现在:(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2)动用对比烘托人物;(3)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四)布置作业
l.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五)教师巡视,学生质疑。第二课时
(一)学习“擦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师: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课文中小女孩一共擦亮了几次火柴?(预设学生回答:5次)
1.出示自学提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1)在每一次擦燃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小女孩都看到了什么?(2)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从课文中画出相关语句读一读。2.小组汇报、交流。
(1)师: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什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什么?结果怎样?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预设学生回答:因为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小女孩需要用那微弱的火光来取暖。但是她开始不敢擦火柴,“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这句话说明小女孩是不敢擦火柴的,连一根也不敢,因为要靠卖火柴来维持生活,而且爸爸知道了会打她。但是“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从“终于”这个词可以体会到,小女孩抽出这根火柴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她实在是冷得支持不住了,鼓足了勇气,擦燃了一根火柴来取暖。师:她看到了什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什么? 师:当小女孩看到大火炉时,她什么心情?
老师要指导学生用低沉的语调来表现小女孩幻象破灭后的失望和痛苦。(2)提问:小女孩第二次擦火柴的看到了什么?(一桌子食物)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烤鹅中体会到什么?
(预设使学生理解到小女孩又冷又饿,饥寒交迫,“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她已经一整天没吃东西了,而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这个饥饿难忍的小女孩是多么渴望得到食物呀!)
(3)师:第3次擦燃火柴小女孩为什么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
(预设学生回答:是呀,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大年夜是一年中最令孩子兴奋的时刻,可以围着美丽的圣诞树跳啊唱啊,尽情地欢乐。又冷又饿地卖火柴的小女孩也不例外。她也需要欢乐。小女孩家里一贫如洗,生活贫苦。正是在这种环境中,小女孩才渴望得到欢乐。)(4)第四次擦燃火柴。
师:导读完第8自然段后,提问:小女孩为什么第四次擦燃了火柴?(预设学生回答:因为她想起了奶奶说的话。)师:她为什么看到了慈爱的奶奶?
(预设学生回答:从“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来看,小女孩是多么孤苦可怜啊!家里只有奶奶疼爱她。在小女孩面临绝境的情况下,很想念奶奶,自然在幻觉中看到了奶奶。)
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9、10自然段:把小女孩怕奶奶消失,要留住奶奶的急切心情读出来。
(5)讨论第五次擦火柴,理解重点句含义。师:接着学生读的第10自然段导读:“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为的是——学生说出原因(要把奶奶留住)。小女孩第五次擦燃了一大把火柴,结果怎样? 出示重点句,理解其含义。师:“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是什么意思?
(预设学生回答:小女孩是在产生幻觉的绝境中死的,仿佛是奶奶搂着她一起飞走的。小女孩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死亡才能摆脱这一切。可见小女孩十分可怜和悲惨,可见当时社会十分黑暗和不公。)3.体会作者的合理想象。
师: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吗?为什么?
4.师:卖火柴的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打开书,把你认为最能打动人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二)学习“小女孩死去”这一部分内容
1.读后思考。
师:(l)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用“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为什么要写明是在大年夜冻死的呢?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几句话。
(预设学生回答: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证明她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再加上“大年夜”这本应得到的欢乐和幸福,更增强了这种对比效果,加深了人们对女孩的同情,启发人们深思。)2.指导朗读。
小女孩冻死了,我们对她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怜惜。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感情,深情地读出来。
(三)、仿写训练,升华情感
1.师:是啊,小女孩形象已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这个悲惨的故事曾给无数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一位九岁小女孩在看完这个故事后写下了一首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出示《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让学生读读,体会情感。
2.师:如果小女孩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你想为她做些什么?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与小女孩来一次“心灵对话”,来仿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3.小结
虽然我们生活得都很幸福,但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身边,仍有像小女孩一样贫困的孩子等待着我们的帮助,让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相信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儿
卖火柴
擦火柴
7.中学语文公开课的几点看法 篇七
一、授课教师应信心十足
有不少教师上公开课时, 心慌意乱, 手足无措, 十分紧张。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教师缺乏足够的信心。当然, 面对这么多听课的同行, 他们中有的不乏教学中的高手, 或有分管教学的领导, 担心上不好是情理中的事, 紧张也就不可避免。但是, 授课教师在课前应调整好心态, 给自己打气加油:不就是一堂课吗?我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 好好露一手给大家看, 我的课堂我做主, 看我的风采!建立了足够的信心, 把公开课当成展示自我的舞台, 转被动为主动, 把紧张的心情变成激动的心情, 效果肯定不错。
二、处理教材要大胆, 敢于尝试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 课标要求我们“教什么”, 但并没规定“怎么教”。所以, 教师要敢于处理教材, 要根据你的学生的情况, 结合你掌握的材料及你的授课风格, 敢于尝试取舍教材, 更不必依照教参的固有模式去设计你的这一堂课。总之, 适合你的教法和你的学生的学法的方式是最好的, 千万不能盲目跟定别人而舍弃自己, 要因地制宜处理教材, 灵活机动地设计教法和学法, 要敢于创新, 勇于尝试。
三、课堂是变化的, 教法和学法要随机应变
备课时, 备了教法和学法, 但是在课堂的运作中, 由于预先对学生的知识面或能力估计得不是很准确, 导致课堂的预设发生变化。这时, 教师就应该灵活机动地操纵课堂, 不能死守原先的教案。当然, 这一步成功与否与教师在备课时是否有足够的准备密切相关。
四、课堂上, 学生互动、探讨环节不能流于形式
因为公开课多数是提供给教师研讨的, 况且新课改里也要求学生互动探讨, 所以, 公开课里授课教师在课堂里通常也专门设计了这一环节。但就笔者看来, 多数授课教师把这一环节搞成形式、点缀, 几乎是蜻蜓点水, 根本没有实质性的收效。这其中, 应该是这样一些因素造成了这个结局: (1) 授课教师怕自己闲下来, 担心听课教师没听的, 便在学生还未“互动”出结果时, 或是还未真正“探讨”到主要问题上的时候, 教师便赶紧“鸣锣收兵”。 (2) 授课教师对学生“互助”和“探讨”的结果不是很重视, 没有借机鼓励学生, 好像他们各组探讨得好与不好, 收获大与不大都没有关系似的。 (3) 授课教师给人的印象是我要赶我的进度。于是, 这个环节就终于成了形式。
五、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应有的放矢, 不能含糊
在教学过程中, 因启发式教学或师生互动, 很可能碰上学生回答问题的事, 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评价。现在的语文公开课, 几乎见不到老师批评学生了。谁都不敢在公开课上给学生一个否定的态度, 即使学生答得很不正确。我也赞成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 更应该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乐趣, 从而爱上语文课。但是, 我发觉有的教师纯粹是为了评价而评价, 比如:“你真聪明”“对, 很好”“不错, 你真棒”等。这些评价语, 我认为是一些客套话, 可能学生听多了也不觉得教师是在表扬他, 肯定他, 倒觉得是相互间的礼节或习惯一样, 这对鼓励学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我认为, 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切中要害, 有的放矢。因为回答的问题有难有易, 有的回答得很独到, 有的回答得很普通。学生也有不同, 有的喜欢回答问题, 有的不是很善于表现自己, 针对这些情况, 教师应因人而异, 切中要害地加以点评, 要达到让学生很在乎你的评语, 要使评语有启发性和影响力。
六、要活的有点“乱”的课堂, 不要死的整齐的课堂
课堂是生机勃勃的, 是一段愉快的旅程, 是一次真理的辩论, 是一次惊喜的发现, 是一次难忘的体验。在教师的主导下, 学生愉快地探索、思考、发现、体验、领悟到东西, 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过程, 也是很真实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定不会是整齐划一, 肯定有他的喧嚣、碰撞、怀疑、惊叹。我们要理解、支持、肯定这种因学习探讨而引起的课堂之乱或闹, 这是正常的, 也是实际的。但我们的授课教师总担心有人听课而紧紧地管束住学生, 总要求整齐划一, 规规矩矩, 其实没有这个必要。教学过程是生动的, 开心的, 充满了探求新知的欲望与乐趣, 师生都应该感受到一种成就感, 身心愉悦。
七、把课堂还给学生
我曾经听过一节语文公开课, 那位授课教师多数时间都沉浸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一会儿感情激昂, 一会儿音乐渲染, 一会儿画面启发, 显得热闹非常, 充分展示了一个语文老师的良好素养。可惜的是, 在老师大段大段的独白中, 在老师自我陶醉的煽情中, 学生的注意力全都游离到课堂之外, 在老师被自己感动, 泪水夺眶而出的时候, 大部分学生在偷偷地发笑。一节课下来, 老师讲的话占去了课堂一半以上的时间, 而学生的朗读和见解, 只占了大约10分钟。好好的一堂语文课, 成了老师个人才艺的专场表演。教师应该是主导,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 把课堂还给学生才是正确的做法。
八、处处育人, 巧妙育人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除了传授知识, 同时也要善于抓住机会育人。学生的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 礼貌礼节, 尊长爱幼, 团结互助, 刻苦善思等等, 教师要渗透到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的德育、养成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等都不知不觉地融会到教育教学中, 使学生获得全面的营养。当然, 这些技巧也需要教师平时在看书阅报及生活中多留心这些育人因素, 在关键的时候, 在自然的时候, 运用到教育教学中, 浑然天成, 使教育教学完美结合, 促成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总之, 一堂公开课要上得得心应手, 如行云流水, 掌控得恰到好处, 最关键的是教师平时就要深入研究课堂, 掌握新课改的理念, 把每一堂课当公开课一样进行尝试。多向教学经验丰富的同仁请教, 多与同行交流, 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提升自己, 完善自己。
8.中职语文公开课之断想 篇八
断想一:公开课“实话实说”离我们有多远
中职语文公开课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那么,导致语文公开课流于表面,甚至成为表演秀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中职语文公开课距离实话实说有多远?反省自己多年教学生涯,并进课堂听课,与教师交流,和学生交谈,逐渐理出一些头绪:其实就是少了那么一点或是多了那么一点,导致中职语文公开课难以实现实话实说。
(一)先说“多了一点”。
由于缺乏对公开课的正确认识,一些教师的公开课上多了一点展示,公开课前,每个教师都竭尽所能,到处搜集资料,制作教具和课件,总之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公开课的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整个课堂上充满了精妙绝伦的图片、清脆悦耳的音频、活灵活现的动画,充满了教师荡气回肠的演说、行云流水的书法。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几乎成了公开课的套路,结果是“课堂轰轰烈烈,课后空空洞洞”。
多了一点表演,上公开课之前,常常要上一堂或几堂模拟课。同样的内容要用几节课来演习,一切程序化、规范化,包括提几个问题,问题该怎样回答,应找谁回答,都预先设计,预作安排。一些执教者为了刻意体现对教学大纲的认识深度,课堂上多了点脱离实际的自主学习,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主选择学习伙伴等等;多了点虚假的合作探究,问题不论难度,即使是没有思维力度的问题,在形式上都做小组讨论,有时讨论尚未真正开始,已在教师催促下草草结束。
(二)再说“少了一点”。
语文公开课上,对文本深入探究少了一点,为了达到课堂气氛活跃的效果,教师对精彩语句、精美文段品读不到位,对文本内容、思想感情体会不深,对所教内容整体把握不够,往往就课讲课,不能前后贯串,不能引领学生细细咀嚼文本精妙之处,甚至无法给出充足时间和安静环境来让学生仔细体会课文。
少了一点面对学生,为了使课堂教学程序流畅,教师大多是从自身教的方面考虑教学设计,其简单化质疑难以活跃学生身心,程序化教学过程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依然是教师唱独角戏,自己讲得心力交瘁,学生却收获寥寥。教师有时还故意避开有启发性、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难度较大的问题,以免学生不能及时回答而影响课堂进度。
这“多了一点”,如同天堑,难以征服;这“少了一点”,如同沟壑,不易跨越。这就是中职语文公开课教学现状。这“多了一点”和“少了一点”就是中职语文公开课教学现状与“实话实说”之间的距离。中职语文公开课的实话实说因此而受到制约,但要补上这“少”的“点”,去除这“多”的“点”,决非易事,任重道远。
断想二:公开课核心在哪里
公开课讲究的是立足学生真实水平,运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获取教改新思路和教学新成果。公开课不可能停滞于“热热闹闹,迷迷糊糊”的现状,也不可能实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神话,那么如何才能在公开课上做到“实话实说”呢?笔者认为公开课要建立在教师正确理解语文教育本质和特点的基础上,以自身教育教学基本功作为课堂支撑点,以教改新思路作为课堂关键点,真正以人为本,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的自主参与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是学生承传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公开课则是课堂教学精华之体现。一堂成功的公开课,不论是传播知识、训练技能,还是培养能力、陶冶性情,都充满了人文气息和诗意境界,有时还不乏人生智慧的火花,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心灵都淋漓尽致地得到张扬。这样公开课,融入了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可见,公开课既是一种研究趋势,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核所在。教师教改新思路,只有通过公开课的实践检验和同行的共同观摩,在检验、观摩、分析、探讨、修订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实践出较成功的教改新思路,从而将这一教改成果应用于常态教学中。在这一复杂过程中,公开课就承担了检验教改新思路的重任。可见,教学改革最初实践于公开课堂,而最终推广于常态课堂。从这种意义上说,公开课堂可以被视为决定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
评价公开课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什么?要看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和要求,是否满足学生现实需求,是否关注学生终身发展,更要看它是否运用教改新思路进行教学。具有创新教学理念的教师都知道,一堂好的公开课肯定要包含一些不确定性,作为公开课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不确定性是课堂精彩纷呈的亮点,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相互沟通的契机,是教学改革着力注重的突破口,具有独特教育价值。倘若公开课仅仅以常态课的形式呈现,满足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知识层面的交流,满足于课堂效果的完美和课堂气氛的热烈,而脱离开教改思路的突破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脱离开学生现实状况的需求和教学终极目标的实现,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开课。
断想三:公开课对教师的要求是什么
语文公开课是生活的、生命的、生态的,它是教师专业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现。公开课对教师的要求是什么?
执教者是智慧型教师。公开课呼唤有智慧的教师。教师教育智慧是教师理论智慧、实践智慧和情感智慧的有机统一。任何追求个性的教师都有可能成为智慧型教师。所谓智慧型教师,是一个目标,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理想状态。提出这个目标的目的是期待唤醒所有教师的教育智慧。智慧无极限,智慧可大可小,可多可少,没有客观标准,它对教师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商”——智商和情商。一堂成功的公开课,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灵活的机智,又要具备熟练驾御课堂的能力,标准的语音语调;既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又要有高潮迭起的中场,还要有画龙点睛的结尾,更要有开启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升华;既要尊重学生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培养学生多元思维能力,又要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一个智慧型教师,必然对教育内涵有独到洞察,必然对教育实践有独特方法,也必然能使公开课达到“实话实说”之境界。
执教者是思考型教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公开课执教者不能按部就班按照教材安排,一成不变地进行教学,而是要积极主动思考。思考教材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每一部分知识?思考这一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思考课堂关键点是什么?思考课堂所实施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新理念,是否适合绝大多数学生,是否有利于学生们的个性发展素质的提高?公开课需要教师思考的地方有很多,通过反思,发现教育教学中的得与失,以调整行为,改变策略,使教育教学趋于最优化。在新课改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教学思考越来越受到关注,“思考着往前走”,正是教改期间专业型教师成长的写照,也是教师成长的必要途径。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如果每一节公开课都能使“多了一点”的东西少一点,使“少了一点”的东西多一点,贯穿着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设计,让课堂乐意向着不确定性开放,使课堂成为教改新思路的“实验田”,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那么中职语文公开课一定会在新一轮教改和新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实践中发挥大功率动力引擎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肖俊宇.对公开课的审视与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2007,(12).
[2]周一贯.公开课:坚守“家常课”的优良品格[J].语文教学通讯,2007,(30).
[3]张汉琴.公开课上老师迷失了自己[J].中国教育学刊,2007,(7).
[4]金坤荣.为公开课鸣不平[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7).
[5]钱雯雯.公开课若干争议问题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7,(7).
9.三年级英语公开课教学案例 篇九
擂鼓小学王珂
课堂上,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意外事故”总是防不胜防地发生着。然而,作为英语课堂引导者的老师,如果对这些“意外事故”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师生关系、损坏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而且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就与《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所要求的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了。下面,我就谈谈发生在这次公开课上的两件“意外事故”及我采取的方式方法。“意外事故”一
这次公开课定在三年级,孩子们刚接触英语半年多,再加上全镇的英语老师都来听课,作为一名新上岗的教师,而且还有这么多专业的同行在场,我有点紧张。孩子们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老师听课,所以也很紧张。
针对这一现象。我没有急于上课,而是先让同学们站起来表演了我们上节课学习的Let’s do里面的动作,我说口令,学生们做动作。然后再分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这样不仅可以缓解紧张的氛围,还可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意外事故”二
事故情节:上公开课的时候我精心准备了一个课件,可是刚用没几分钟,电脑突然卡住了,鼠标也动不了了。当时特别的着急,大脑一片空白。没办法只好放弃课件,再临场发挥。我现场把本课的知识点编成一个一个的chant.然后和学生们一起说唱歌谣。没想到效果还特别好,学生们都积极参与,课堂氛围及其活跃。超出了我的想象
10.三年级数学公开课简略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数学上册第26-2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有顺序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探索规律。
2、方法过程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中事物搭配规律和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体验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有序思考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并归纳出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会解决实际问题。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今天有许多位老师来到了我们教室和大家一起上课,我想用握手的方式对他们表示欢迎,谁愿意帮老师想想办法,怎样握手才能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呢?
2、揭示课题。
师:下面我们就用这中有序的、不重复、不遗漏的思考办法来学习新课——“搭配中的学问”。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笑笑的生日
1、穿衣搭配:一件T恤,一条牛仔裤,一条休闲裤,如何搭配出一套衣服?有几种搭配方法?
2、早餐搭配:
饮料:牛奶豆浆
早点:面包油条
饮料和早点各选一份,有几种搭配办法?先自己想想,然后四人一小组交流。
汇报。板书搭配方法,强调有序搭配。启发说出不同的方法。
3、去动物园的路线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汇报,再次强调有序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4、照相的搭配。
5、找搭配的规律。
6、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1、石头、剪子、布的。游戏。
2、猜电话号码。
11.三年级公开课语文 篇十一
一、吸收新课程理念,实现教师角色转变。新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
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知识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成为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在本堂课中,执教教师把学生推上了主演的舞台,朗读自己的作文,谈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怀。其他学生欣赏作文,纷纷作出评价,提出发展性建议。教师成为导演,给学生以点化引导;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同学生一起分析、评价,一起感受、体会。教师由主角地位转向课堂交往“平等中的首席”。把更多的空间和机会留给学生,形成民主、开放、乐观、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创设情境,让情感走进学生的心灵。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主义理论,把情景放在学习环境四要素的首位。创设教学情境,其目的是在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境和氛围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例如将学生童年的照片扫描存入微机,制成幻灯片,运用大屏幕展示给学生,引领学生感受童年美好的回忆,从视觉上去感受,从内心去体验。创设音乐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某生作文中融入母亲创业的曲折经历,饱尝人生的酸甜苦辣,这时教师播放了一曲《母亲》,赞美母亲的伟大和崇高,使学生的情感在瞬间得到升华。在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时,又播放了一曲《我想有个家》,激发学生在优越的条件下奋发学习,拼搏进取。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让学生回家时收集照片,调查拍摄的时间、当时的背景、当时的心情等。课堂中师生、生生交流与合作,在活动中去探索,去学习。创设语言的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如结课时,教师用“我爱我家,是那忘也忘不了的缕缕牵挂;我爱我家,是这赏也赏不够的一草一花”这样诗情画意的语言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起学生的联想和创造。在此基础上给出“我爱我校”为主题的写作练习,使学生泛起情感的波澜,孕育新的写作灵感。
三、巧用评价机制,激发发展动力。在新的评价观念的指导下,注重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的相互评价相结合,重视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学生评价学生,进行平等交流。例如教学过程中,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后,邀请其他学生给予评价,谈出写作特点和写作建议,在心与心的交流中得以碰撞,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使其共同发展。通过学生之间的这种相互评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让学生学会如何评价他人、如何赞美同学。在老师的亲切鼓励和热切的目光中鼓足勇气,树立了自信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活动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动力和自我完善的动机。
四、突出方法与能力培养。“照片的故事”是对特定时空的聚焦,反映亲人生活感情长河的一个横截面。学生围绕照片故事,以“我爱我家”为主题写作,通过学生文章的全文朗读,整篇感知,以及精彩片段欣赏,到学生评价、提炼、归纳写作及朗读的要求。如写出真情实感,具体生动,注意写作的背景和顺序,以情景、外貌描写凸显人物的性格,写真事诉真情;朗读要注意语速,要融入感情,要注意节奏,使用普通话等。学生课前收集照片,筛选与组合,强化写作主题,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评价,进行交流,做到有条理、有中心的说话,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的能力。在如火如荼的课改实践中,我们教师要积极走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以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以新的评价方法构建新课标下的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教育理论,深入钻研新教材、课标,广泛涉猎各类刊物,不断给自己加压充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12.三年级公开课语文 篇十二
关键词:说三道四,语文公开课,文本格调,课堂气氛
前不久,听一位教师上的一节语文公开课——《斑羚飞渡》。这节课,从课堂的导入、文本的解读、语言的赏析、主题的把握都很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活动充分,应该是一节相当成功的语文课。但是该教师在拓展延伸时,加入这样一段内容: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女孩她从小爱养丹顶鹤,她大学毕业以后,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了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上来……并播放了一段哀伤的乐曲。学生也在这种音乐中,有了感情的升华,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但是在后来的评课时,引来了不同的意见。好多人认为这一点有狗尾续貂之嫌,影响了整个课堂教学。也有人认为加上去可以,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都有着积极意义。众说纷纭,各执己见。我也发表一下个人意见,说三道四一回,认为加这一点很好,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理由如下:
一、符合文本格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时,要合理利用教材,尊重教材,注意教材的价值取向,还可以根据课堂的需要,进行大胆地取舍,甚至是更改部分教学内容。《斑羚飞渡》是记述作者亲眼看到了一队猎人追赶一群斑羚,把他们逼到悬崖边上,本来应该是猎人大获全胜的好机会,但是在最危机的关头,斑羚做出了最伟大的决定,它们的领头羊进行指挥,把队伍分成两队,一队年轻,一队年老。为了自己的种群能够继续繁衍生息,它们采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做法,让年轻的斑羚存活下来。在飞渡时,场面悲壮,让人佩服。同时也折射出人类的丑陋的一面,反映了人与自然不和谐的一面。整个文章充满着一种哀伤的气氛,猎人与斑羚的对峙过程是伤感的,也含有批判的成分。在这哀伤和批判的过程中,反映了斑羚的伟大、人类的渺小,体现了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的主题。而该教师在课堂结束时,加上一段令人伤感的故事,又配上一段令人哀伤的音乐,很显然符合文本的格调,与文章的那种悲壮哀伤的气氛是吻合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情感教育。
二、符合课堂气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在这节公开课上,这位老师注重了学生的感悟和思考。学生随着老师的引导,逐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也感受了人类应该与动物共存发展,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人与自然要和谐,要相互信赖。也可以说整个课堂的气氛是自然的,师生之间的交流是顺畅的,学生也在这样充满悲壮的课堂气氛中习得了知识,明白了:信赖,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而该教师在课堂的结尾处补充这样一个凄婉的故事,加上一段哀伤的音乐,一下子升华了课堂的气氛,在课堂的拓展迁移上可谓是恰到好处,学生在理解课文主旨的基础上,有了提高,有了新的体会。这样做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课堂也更加圆满。
三、符合学生情感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说:“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还要求:“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就告诉我们,课堂教学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这对学生分辨是非、明白事理有很大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求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利用文本知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要在孩子这张空白的纸上画上优美的图画,而不是污点。这节课,该教师在教学中认真地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阅读体验中有了自己独到的情感体验。他们会认为自然是美好的,社会是和谐的,这样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帮助的,这样的课堂效果是很好的。而且教师最后加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了正确地引导。因为那个女孩为了救一只丹顶鹤,自己却永远地走了。学生的判断能力虽然有限,但是补充的内容是女孩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去救治动物,对学生的情感起到震撼作用,不能为了自己的生命而放弃对动物关爱。虽然现在教育中,最怕的就是学生出现问题,特别是安全问题,但是为了自然的和谐,为了情感的升华,这样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四、符合教学目标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既要利用好语文的工具性,又要对学生进行情感和语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赏析能力,同时,让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增强。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积极的教育,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不仅学习了语文知识,也增强了对社会的认识。因此,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尊重文本,教学的流程要前后统一。那么这节语文公开课,在课堂的结尾处加上这样的故事和音乐是符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学生在最后的迁移拓展中理解文章的主旨,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有所提高。
13.三年级公开课语文 篇十三
授课教师:刘生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页例1及相关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原理,经历竖式的形成过程,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
2、使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及乘法竖式书写的格式,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原理。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展示口算乘法的练习题。
2、复习巩固口算乘法的方法。
1)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二)互动新授
1、展示图片。
教师在黑板上画示意图。
2、提问。1)师:黑板上有几幅图?
生:3幅。
2)师:每幅图中所画的是什么?
生:彩笔……
3)师:每幅图中有几支彩笔?
生:12支。(教师在每幅图下板书“12支”)4)师: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生:36支。
3、设置问题,小组讨论。
师:36支是怎样计算得来的?
生:3个12相加;
生:123=36;
生:312=36;
生:画图;
生:分解组合103=30
23=6
30+6=36
4、集体交流。
说说哪种算法比较简便?说明原因。
5、引出竖式。
回顾加法的口算与笔算(列竖式计算),从而引出乘法的口算与笔算(列竖式计算)。
6、讲解。
讲解竖式的形成过程以及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7、总结笔算算理。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60页“做一做”。
2、填一填。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2.笔算乘法
第一课时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不进位)
405=
116=
连加: 4005=
233=
分解组合: 40005=
322=
14.三年级公开课语文 篇十四
教材分析:
《塑料》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课。本课作为本单元四个次级研究主题的最后一个,并不像前三个主题一样通过指导动手实验来引导学生探究材料的性质,而是直接指导学生了解此材料的优点、缺点。让学生思考怎样减少塑料对环境的污染。虽然其探究性比不上前三课,但其在保护环境方面的深远意义却远远超出前三课。
学情分析:
学生对塑料制品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还不强。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塑料有很多优点,但也有缺点。
2、知道减少塑料污染可以保护环境,愿意以实际行动减少白色污染。
3、知道科学家正在研制易分解的塑料。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对塑料和非塑料制品进行比较。
2、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3、能概括塑料的有点,了解塑料的缺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争当爱护环境小标兵。教学重点:
认识塑料的优点和缺点。教学难点:
通过与其他材料的对比,了解塑料的特点。
教学准备:书、衣服、剪刀、塑料尺子、木尺子、塑料袋、纸袋、塑料杯、玻璃杯、塑料凳子、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分别出示书、衣服、剪刀提问:这些物品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2、再出示小尺提问:它呢?又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3、谈话:对,塑料也是一种重要的原材料,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和研究塑料的一些性质。(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比较塑料和其他材料,找出其优点。
1、观察书中塑料和其他材料的物品,比较一下,看看塑料有哪些优点。
2、学生分组观察、比较、交流。
3、学生汇报本组的比较结果。
4、教师小结塑料的优点:(1)、和木尺比,塑料尺具有透明、轻便、弹性好的优点;(2)、和纸袋比,塑料袋具有相对牢固,不怕水的优点;(3)、和玻璃杯比,塑料杯具有不易碎、不烫手的优点;(4)、和陶瓷盆比,塑料盆具有不易碎、轻便的优点;(5)、和木椅比,塑料椅具有轻便,易叠放,不占地方的优点。
(二)、讨论总结塑料的优点。
1、讲述:通过以上比较,我们知道塑料的许多优点,同学们分组总结一下塑料的优点有哪些?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塑料的优点:
轻便、易塑形、不易碎、牢固、导热能力差等
(三)、塑料的缺点及危害。
1、讲述:刚才我们了解了塑料的优点,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有优点必然有缺点。那你们知道塑料有什么缺点吗?
2、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小结:塑料有一个显著特点,同时也是它的最大缺点:它们不易分解(腐烂),埋在土里几百年也不会发生变化,造成白色污染,这对环境是极为有害的。
4、提问:不易分解(腐烂)的塑料,对环境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5、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6、教师播放录像资料,学生观看。
7、学生交流、汇报。
8、教师小结:通过刚才播放的资料片我们看到,塑料对环境的污染也是极其严重的,如废塑料堆积如山,占用土地;威胁海洋动物、影响市容等。
(四)、如何减少白色污染。
1、谈话:既然塑料的危害如此之大,那怎样可以减少白色污染?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教师总结:(1)、用布袋购物而不用一次性塑料袋;(2)、多用可回收的塑料容器;(3)、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物品;(4)、研制可以分解的塑料。
三、拓展应用:
1、提问:各种废塑料不能混合在一起再生产,你对回收塑料有什么好的建议?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教师总结: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4、课后搜集有关塑料的资料阅读。
四、小结:
1、提问: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那些知识?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总结归纳。
五、作业:
完成同步导学和试卷
六、板书设计:
5、塑料
15.三年级公开课语文 篇十五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文素养;学习兴趣
公开课,作为教师展示个人能力、教师间相互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成为当前语文培训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环节。而就其现状,笔者有一些个人的思考。
一种情况,在平时的听课学习当中,很多老师的教学过程行云流水、整个课堂天衣无缝。而回顾自己平时的课堂,即使备课扎实的一节课,在完成过程中也总会出现很多的纰漏,倒是有时没有预设到的环节,经过课堂的生成,反而会成为一节课的亮点。
反思:一节课上完似乎没有了任何缺点的时候,也许这才是教育的最大缺陷。我们可能会为一节课花费无数的精力,也许通过一节课我们会使教师个人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但对于听课学习的老师而言,似乎就很难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
另一种情况是,许多老师在公开课时,整个课堂都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展开教学,突破重难点,可以说课程目标完成也不错。但课后反思会发现,整个课堂都在指导读句子,读文章,理解句子,体会人物情感。
反思:如果这是单一的一堂课,“双基”的完成应该是很到位的。但就整个目前公开课的现状而言,大部分老师的课基本都是如此,以课授课,以学生完成课文学习为目标。如果语文教育都是这样,也许就出问题了——课堂教学就成了一种封闭的学习模式。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老师都重视拓展延伸,能够介绍教材中的人物、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利用多媒体设备使学生在音乐、画面的感染下加深对课文中难点的突破。
反思:这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尝试,但深思之后会发现,这些环节的完成,又常常只是一种华丽呈现,仅仅是为了完成教材目标,只是一种手段而已。当前的语文教育仍旧拘泥于课堂中完成拼音、识字、阅读、习作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常常很难真正落到实处。
面对如此情形,那学生的语文素养来自何处呢?
当我们细细地去琢磨学生的学习过程时,会有以下发现:
1.学生除了在课堂中学习外,课外有着更多的学习,还是围绕预习、复习环节来反复地熟悉拼音、生字、课文、习作,目的就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2.学生每学完一课,都会有课外练习题要完成,都有课文中生字生词抄写记忆。这成了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手段。
3.学生还得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大小测验,通过测验提高应对考试的能力,简单点说,就是学会考试。
学生无论课堂内还是课堂外的大部分学习,都是围着课本、教材转。这样的语文学习不能说不对,但至少是不全面也不科学的,更是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相违背的。
课堂就是以教材为依托,全面系统地介绍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那么,教材就是一个媒介,课堂就是一个平台,学生借助这个平台,通过媒介了解语文,喜欢语文,掌握语文方法,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
那么,教师该如何去利用课堂完成这一任务呢?
首先,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专业的知识水平,掌握先进的教学技艺。
对于课文中所涉及的有关字、词、句、篇文章的知识点,教师都能信手拈来,比如可以随口吟诵古诗词、名言佳句,可以随机讲述有关的人物典故、历史故事、人情风俗等等,通过教师渊博的知识,把学生带入广阔的语文大背景中,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博大精深,提升学习兴趣。
其次,在教师个人修养和个人能力基础上,转变观念,以课堂为依托,构建一个开放、多元的语文学习环境。
比如:在苏教版六年级教材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语文学习手段。
《半截蜡烛》可以介绍波澜壮阔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介绍有关的书籍和影片,让学生在大背景下学习课文的细节,更好地理解文中的人物及其细节。
《三打白骨精》可以推荐学生读原著,老师加以引导,通过电视剧、原文、课文中三处人物的异同,更全面地感知故事人物。
第三,运用所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来提高语文能力。
课堂,只是学生学习的开始,而不是学习的终结。教师应该利用课堂的有限时间,对学生的以前所学加以肯定,对以后的学习给予指引。所以,教师应该把课堂当成学生所学与老师知识之间的交汇点,充分利用好这短暂的课堂时间,在总结归纳原有知识、肯定已有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向更高的水平迈进才是一堂课应该完成的终极任务。
“语文即生活。”教师需要与家长密切配合,让学生平时的学习讲求实效,引领孩子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紧紧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胡建华,包玉梅.初中语文公开课教学要端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3(8).
[2]朱斌,黄厚江.语文公开课的理性观察与辩证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1(2).
16.一年级语文公开课 篇十六
教学目标
1.认读“道、送”等13个生字,学写“太、阳”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体会作者想象之美,并仿照课文进行创造想象,通过画太阳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教学重点
识好字、写好字、读好课文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儿歌导入,引发兴趣
过渡:看到小朋友们坐的这么端正,老师相送大家一首儿歌,想不想听啊?(生:想),听儿歌时要注意边听边思考这首儿歌告诉了我们什么?播放《种太阳》,生答师总结:歌曲中小男孩要种太阳送给南极、北冰洋、冬天和晚上,希望把温暖和光明带给它们,多么善良的孩子啊!那么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小男孩,他是通过画太阳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个太阳》。板书“
4、四个太阳”
二、质疑课题
过渡: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再读。如果单看题目,你有什么疑问没有?生答师总结:怎么会有四个太阳?四个太阳从哪里来的?四个什么样的太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学习生字
1、请小朋友打开书24页,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2、同学们都读完课文了吗?生字词都画出来了吗?每个自然段的序号标好了吗?师问:这篇文章有几个自然段?
3、刚才我们读了课文,画出了生字词。小朋友看,这是本课中所有的生字,会认吗?小组先读读,一会儿开火车认读。
三、朗读感悟
1、生字大家认识了,下面我们用心倾听范读课文,小作者分别画了四个什么样的太阳?请小朋友看图,你们猜这是什么季节?(板书)你怎么知道的?你喜欢它吗?为什么?你想画下什么样的太阳?为什么?(板书)
出示课件,此时的夏天你喜欢吗?有了绿绿的太阳,你的心情怎样?带着这种心情去读读课文吧,老师看看谁的表情最美?听听谁的声音最动听?刚才老师看到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表情,听到了动听的声音,我想这些小朋友一定非常喜欢此时的夏天,我们请他们起来读读好吗?
2、请小朋友认真地看屏幕,你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猜这是什么季节?(板书)你想对秋天说点什么?你想画个什么样的太阳呢?为什么?(板书)
秋天多好啊,老师也喜欢上它了。小朋友我来读读这一段行吗?注意老师的表情,看我是不是真的喜欢秋天。你觉得老师读的好吗?那一句不错,你能读一下吗?哪一句不太好,你能读的比老师还好吗?我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赛过老师,自由读,指名读。
3、出示课件,你现在有什么感觉?什么季节来了?(板书)怎么办呢?为什么画红太阳?(贴画、板书)出示课件,有了温暖的太阳,小朋友想干什么?
出示课件,小朋友玩的高兴吗?带着这种心情读读第三自然段吧。指名读,她读得怎样?好在哪儿?你能试试吗?请喜欢冬天景色的小朋友站起来读。
4、冬天过去了,什么季节来临了?(板书)看,春天多漂亮啊,我们赶紧给她画个太阳吧。(贴黑板)瞧,画的多美呀,让我们美美的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好吗?
四、拓展练习
1、同学们喜欢这篇文章吗?想不想自己也画画太阳?
2、让我们把他献给所有听课的老师好吗?请一人领读前三个自然段的第一句,其他同学读后几句。第四自然段齐读。
小朋友们读的真好,看得出你们的确喜欢太阳。下一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好吗?下课。
五、板书设计
18、四个太阳
夏天
清凉 秋天
丰收
冬天
暖和 春天
17.一堂公开课三年级作文 篇十七
星期五,我们302班上了一次公开课,上的是数学公开课。
“丁零零”,上课的铃声响了,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到教室里,端端正正的坐了下来。朱老师先将一个黑白的棋子握在手中,然后,放在背后,在手中换来换去,接着,双手握头,重新举到胸前,对大家说:“同学们,你觉得,我拿着的这个棋子在哪只手上?”我一眼就识破了老师的“计谋”,说:“在右手上!”朱老师摊开右手,棋子果然在朱老师的右手上。朱老师还说今天要学习可能性,在学习的`时候,我们会用到可能、不可能、一定等等一些可能类的词。接下来,朱老师在电脑上打出了四幅图,要求你打手势做判断。(一定√、不可能×、可能○)第一幅图说:“地球每天都在转动。”大家都打√。第二幅图说:“我是个小女孩,我从出来到现在,没有吃过任何东西。”我们打×。第三幅图说:“地球上每天都在出生孩子。”我们打√,第四幅图……朱老师看完大家打的四组手势后,说:“同学们,你们打的手势都很正确,接下来我们来用一定、可能、不可能造句吧。”于是,“我们不可能与太阳合体”。“地球一不定期会转动”等等,同学们造出来的句子在耳边响起。最后,朱老师要我们把抽屉里的一张表格填完。再把一张自己在同学中抽取的表格给大家看,我突然发现了一个错误,就对老师说:“朱老师,这张表格有点错误,应该是抽中红色为一等奖,抽中蓝色为二等奖,抽中黄色为三等奖,抽中绿色为纪念奖。”朱老师见我表现这么好,就说:“俞正辉真聪明,一下子就把错误给指出来了。”忽然,下课的铃声响了,这节漫长的数学公开课终于结束了。
【三年级公开课语文】推荐阅读:
语文三年级公开课09-05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狼和鹿公开课教学设计09-29
三年级写事作文公开课07-20
培智一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11-12
二年级语文公开课的教学设计11-15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落花生公开课07-29
小学三年级语文复习课07-26
三年级语文评课材料07-30
三年级语文第10课教案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