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考历史复习(精选10篇)
1.安徽高考历史复习 篇一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根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内容,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安徽省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实际,确定历史学科的考试要求与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不拘泥于历史教科书的具体表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重视“新材料”的运用与“新情境”的创设。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及历史观点。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解释。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二、考试范围
必修内容
古代部分
(一)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l)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的形成及发展
(二)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2)罗马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近代部分
(一)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新民主主义革命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二)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启蒙运动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现代部分
(一)现代中国
I.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5. 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现代世界
l.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5.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和量子论
(2)现代信息技术
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的主要成就
(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选修内容
(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1.商鞅变法
2.王安石变法
3.欧洲的宗教改革
4.明治维新
5.戊戌变法
(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2、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
3.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4.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变化的部分1、2、增加了“京剧的形成及发展”。删去的部分:
A、必修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选修二部分:“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2.安徽高考历史复习 篇二
一、试卷结构
(一) 试题总体分布
本试卷300分, 历史占100分。其中, 第一卷客观题占44分, 包括第12~22题, 共11题, 每小题4分;第二卷主观题占56分, 其中3题22分, 36题34分。
(二) 试题结构及考查功能
从试卷结构上看, 仍由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组成。从考查功能看, 仍以能力立意为主, 着重考查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知识、历史思维能力、历史阐释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四个层次。体现了以知识为载体, 以能力为立意, 将理论观点和史学方法及思想文化科学素质的考查渗透其中的思想。
二、试题特点
(一) 充分彰显新课程的思想
1.强调知识学习, 更注重能力立意, 强调二者相结合。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高考历史试题是对学生知识的识记储备、再现和灵活运用能力的一次检验, 即考查历史学科能力。一定程度的历史思维能力, 是建立在一定程度的历史知识基础上的, 知识和能力是不可分割的。本次试题, 皆需通过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背景, 在分析思考后得出正确答案。
2.突出对学生学习的过程的考查, 不但要“学会”, 而且要“会学”。材料的功能并不是引导学生回忆教科书, 而是提供新的历史信息。重点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 而不是考查学生对教科书的记忆。反映了新课程“过程和方法”的目标要求, 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 充分体现历史知识获得的过程。材料解析题强调对历史的认识, 要求从材料中总结答案, 突出了学习过程的考查。
(二) 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征
1.体现了历史学科“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特征。因此, 历史研究和历史学习要依据相关的媒介——史料。在本卷中材料解析型选择题成为选择题的主要类型, 11道中有6道属材料解析型, 占选择题总量的一半强。
2.今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 突出了历史学科阅读量大的特点。历史学习离不开史料, 因此材料解析题是最能体现历史学科特点的题型。在材料解析题的选材方面, 以往命题者为了减少考生在考场上的阅读量, 把具有一定干扰性的无效信息删除掉, 只剩下有效信息, 只要考生能读懂材料, 答案很容易做出来。2007年全国高考文综卷历史部分Ⅱ卷材料字数共996字;2008年增至1334字, 今年虽略有下降但也达到了1150字。
三、对历史教学的启示
当前, 高考仍对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我认为, 教学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由单纯强调掌握史实现象转向重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在此前提下, 应注意下面几点:
(一) 贯彻历史新课程的思想
彰显新课程的思想是2008年和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重要特征。因此, 在教学中, 要深入理解课程标准并努力贯彻执行。在教学过程中, 本着“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的原则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二) 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的历史课程知识体系
历史课程的基础知识可分为三类:章节知识结构、专题知识和理论知识。在复习三类知识时应做到三个联系:1.纵横联系。纵指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横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各个侧面在同一时期有不同特点。2.中外联系。教材中中国史和世界史是分别编写的, 容易造成中外历史的割裂。复习时, 应尽可能将课本中的中外历史知识相结合, 相互呼应对照。3.知识与理论联系。历史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 复习要注意用一些基本理论去理解分析解释历史现象。用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理论揭示社会规律。
(三) 夯实课程基础知识, 提升学习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 能力是知识的运作, 缺乏必要的历史课程知识, 任何能力都无从谈起, 更谈不上创新。因此, 在知识给予方式上不仅要“授之以鱼”, 还要“授之以渔”。这样学生才能在掌握“知识”中提升能力, 培养自主建构知识、迁移运用知识以及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 重视审题能力的训练, 注重学生解题能力培养的指导
审题能力欠缺一直是考生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训练, 重视创设问题新情景, 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题训练, 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与迁移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及灵活应变的能力。要注重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 以高考题目的训练来强化学生对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的理解, 培养学科知识的运用、有效信息的提取等能力, 注重解题方法的培养。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论从史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戴胜旗.2006年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考查特点及备考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 (.04)
3.高考历史复习策略探究 篇三
关键词:整合;精做;专项;综合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106
从近些年的高考历史题型来看,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纯记忆、纯知识性的内容逐渐被淡化,给当前高考历史复习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创设新的复习思路和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本文主要联系高考历史题探索高效的复习方法。
一、紧扣考纲,合理整合知识结构
众所周知,考纲是考试纲要,是我们教学、复习的依据和目标。它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如果我们的教学、复习把握不准考纲,那学习必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学生复习费时费力却收效甚微。所以,高三教师要格外关注考纲、研读考纲,紧扣考纲所列的知识层次,把握考纲的每一点目标要求,并始终将考纲贯穿于复习之中,这样复习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复习时紧扣考纲还不够,教师必须还要学会大胆合理地整合知识结构。因为学生在复习时面对三年所学的厚厚六册书中所出现的庞大知识体系,如果知识结构模糊,又不能灵活理解、运用所学知识,那么在短暂的考试答题时间(不到一小时)要想取得历史科的优异成绩是绝不可能的。而学生成绩的提高与教师在复习时“精兵简政”的复习策略是分不开的。即在紧扣考纲的前提下,合理把握知识结构,认真整合复习体系。初中三年的历史虽然有几十万年前的人类起源、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虽然也有着兼顾东、西方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但不外乎分为中外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而且每段时期的历史又都有着政治史、经济史、科技文化史等共性,所以只要把这些知识结构梳理、整合清楚,形成清晰的知识轮廓,然后分门别类、完整、系统地给学生逐个讲解、分析。这样,学生心中有完整的知识结构,思考问题有清晰的知识思路,做题有丰富的知识积累,答题肯定会得心应手,不出偏差。
二、精做习题、训练审题,减负增效
毋庸置疑,如果历史复习没有高质量的训练题,那复习肯定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效的,但如果复习时每卷必做,每题必讲,也不值得提倡:无法保证试题中知识的高含量,也不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开放度。这样的复习,无疑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使其身心疲惫、麻木,还让学生所获甚少,高度劳作,低效结果。难怪学生对这样的复习既反感又畏惧。所以,在平时复习时,笔者在课堂上尽可能地、科学地选择一些精妙的试题,如考试时、训练时学生易出错的题目;如卷中有一定难度、囊括很多知识点、综合分析性较强的题目;再如一些既能测量出学生的思维个性、又能发挥宽阔的思维空间的即兴发挥题让学生当堂练。一堂课中,通过对这些试题的精做细讲,学生既反思了过失,也逐步积累了独立思考、完善总结的能力,同时还打破了复习课堂惯有的沉闷,调动了学生复习的自主性、参与度。
现在的学生大都聪明、灵活,但他们做题浮躁,马虎的观象也不鲜见,历史开卷考试更是如此,许多学生走出考场时兴高采烈,觉得胜券在握,可发下试卷目瞪口呆,懊悔不己,原因是审题不细或看错了题或误错了意。为此,笔者在复习训练时还特别着重他们审题习惯的培养,刚开始时,训练他们即兴说题,即面对一道新题,说出答案,再说出题中关键词及有效信息,这其间,因为开卷的缘故,思考时可以翻书、查资料,但有一定的限时,这种即兴答题法既节省大量写的时间,又最大限度开动了学生的脑筋,还把学生的审题思路,审题习惯暴露无遗,这时,有些学生答题不对或不准确,出现了审题错误,找不出题中关键词及有效信息的现象。这样,让他再大声读一遍题,边读边思考,重新理解题意,找出错误之源,这时,许多学生会恍然大悟,叫道:“我看错题了”、“我想错了”,当然,也有学生坏习惯根深蒂固,至始至终都找不出问题,那我就首先指明其错误根源,再慢慢讲解,细细分析,让他明白思路与方法。这样的审题训练,使学生的审题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审题失误大大减少,理解题中关键词及有效信息既快又准,这样,做起试卷的效果好多了。
无疑,精做习题、训练审题这样的减负增效法真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复习目的,提高了复习质量。
三、注重专项训练,强化复习效果
专项训练,是为了夯实基础,对知识点合理整合,也是为了积累学生的考试经验,这种专项训练必须要适量进行。如对历史开卷考试中分值高、基础知识性强、覆盖面广的选择题,笔者在复习时就专门印刻了一些试题进行比赛训练,这些训练题或是学生较易出错的,或是历届各省、市高考试题的精选,或是在答题上有特别技巧需要教师强化点拨的,比赛训练时一是比规定的时间他们谁做的快,二是比在快的基础上谁做的对题多,刚开始时,因为基础不扎实,或题题都翻书找答案,速度并不理想,正确率也不高,但慢慢地,他们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也找到一些答题技巧与方法,速度上来了,正确率也在逐步提高。当然,既然是比赛,笔者对每次的获胜者都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如自掏腰包买的一个精美的练习本,一个甜甜的棒棒糖……奖品虽然小,但提升了他们做题的兴趣,让他们在竞争中,激励中成绩悄然上升。
四、关注热点、焦点,加强学科渗透,增强综合能力
从社会现实中寻找题眼。历史高考历来关注热点,体现人文精神和与时俱进思想,因此我们要善于从社会现实中寻找题眼。下列一些历史问题就具有较强的时化特色:1.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进行的艰苦探索以及党的自身建设问题。2. 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问题(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维护统一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意志)。3. 历史上的轻徭薄赋政策的实行及其影响(轻徭薄赋政策与国家稳定、社会发展之关系)。从国际来说,大国霸权主义(美国单边主义)、地区冲突、种族暴力、反恐斗争、无核谈判等,这一切说明,重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世界各国人民义不容辞的共同任务。因此,维护国际和平问题便显得更具现实性。
4.安徽高考历史复习 篇四
2014年6月10日到19日,我受学校派遣应高考历史阅卷组邀请到安师大参加了安徽省2014年高考历史阅卷工作。应该说受益良多,下面就本次阅卷情况作一介绍:
一、阅卷概况介绍
1、阅卷人员组成
高考阅卷老师由省教育厅和承担该学科阅卷任务的高校负责聘请。成员包括高校教师和在读研究生以及从各地市抽调的中学历史教师,大部分是师大的教师和在读研究生,其中淮南市分配的名额为2人,外加一名阅卷中心直接发函邀请的教师,共3人,我校共去2人。
2、阅卷程序
电脑网上阅卷,实行双评制,两人共评一份试卷,设一定的分差,以我所参与评改的试题为例,所取的分差为2分,两位教师评完后,取两个的平均分为学生的最后得分。两人所评分数超过所设分差,试卷进行三评。
3、培训动员会
6月11日召开了培训动员会,历史阅卷点组长作动员报告,明确任务,端正态度,并提出一些具体要求,总结了以往的经验与教训。进行阅卷教师的培训,所有教师集合到指定教室(师大的大礼堂)参加培训。随后分组培训,所有阅卷人员进行分组,一般主观题一小问一组,每组成员20多人左右,每组设小组长一名,各组共有一名大组长,组长基本都是由高校教师担任。
同一小题的阅卷老师集中一个地点培训,讲评该题与赋分标准,各种不同表达及其赋分标准和依据,主要是提供了一份评分细则。
先进行试评,对照专家试评的标准卷,阅卷老师对碰到的问题再进行讨论、总结。原则上答案的评分标准不再进行调整。相对而言,评分细则比所给的参考答案,给分的范围要宽泛的多,学生答题只要符合评分细则的要求就可以得分。在试评中,主要是熟悉得分点和操作规程,试评结束后再进行正式的阅卷。每位老师负责阅一小题,我当时阅卷题目是第36题第(2)小题。
4、阅卷的遵循的基本原则
给分合理,扣分有据;不宽不严,始终如一。评分细则将答案要点具体化,可操作性强,原则上采点给分,只要基本符合题意即可酌情给分,给分范围相对宽泛。阅卷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从宽原则。在阅卷中对于可给可不给的分,一般的处理原则是尽可能地给分。对于考生而言,要获得阅卷老师的同情心,必须树立惜分意识,从点滴做起,不放过任何一个得分机会。
5、阅卷纪律
阅卷点要求评卷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评卷细则,严格遵守评卷守则,严守纪律保守秘密,阅卷期间实行手机屏蔽,安装监控设备。评分细则不准传出和外发,严格按照评分细则给分,对于评分细则中没有给出的新解法要报告组长或专家组,由研究确定评分标准,不得随意给分。做到“给一分有理,扣一分有据”。
6、阅卷要保质保量
阅卷过程中要求质量和速度的统一,组长随时监控阅卷教师的错误率、无效卷数量和阅卷速度,并要求阅卷老师及时调整。由于高考阅卷工作量巨大,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很注意速度,一般速度较慢的评卷员会受到组长的单独照顾,找出去谈话。
二、高考阅卷中的收获
1、有助于了解评分标准,指导学生按要求答题
高考阅卷的规则和得分点的判定与我们日常教学和平时考试所遵循的标准有所不同,通过参加高考阅卷有助于我们了解这种不同,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指导学生按照高考的要求去组织答案。
2、关键字词是主要的得分点
高考阅卷中,由于时间紧迫,任务量大,阅卷教师只能从学生答案中找出最显眼的所谓“关键词”“关键句”,根本没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品读其完整性和逻辑性。因此,答案的语言完整性和逻辑性是是次要的,“关键词”“关键句”才是最主要的得分点。“关键字词”更多的体现在具体史实方面,也就是课本中具体的知识点。答题清晰明白有利于阅卷者容易看到关键词和句,这样的字词要写在醒目、容易看到的地方。
3、考生答题存在的问题
(1)答题位置错误,具体有两种情况:一是将本题全部答到了其他题下,自己另外加上题号;二是将本题的部分内容答到其他地方,用箭头表示。(虽然按规 定阅卷过程中如果发现这样的情况要进行上报,但是由于进度问题,有的阅卷教师并没有上报该类试卷)
(2)格式不规范:文科答案一般应分点分段回答,列出序号,条理化,让人一目了然,可有的考生从头到尾不分一个段落,没有序号,硬是文字堆砌成一片空间,令阅卷人无从下手找要点。即使找到也难免有遗留,在阅卷高速的情况下,一片文字是很吃亏的,逐字逐句慢慢研究答案是根本不可能的,阅卷者看不到你的关键词关键句,就一带而过了。
(3)审题不清,答题缺少历史性思维和认识,缺乏逻辑思维。相当一部分考生没有严格按照题目要求来作答,比如第36题第(2)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问题清楚地问转变的原因,可是有的同学答成了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还有的答成了欧洲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这里面有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程度的问题,但是更多的从审题的角度找原因。
4、缺少用“历史”的语言来表达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色,历史学科也不例外。所以在组织答案时,尽量使用历史专有名词,这不但能保持学科的特色,而且能使到自己的答案变得精练、简洁。例如,有的考生在答题时讲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词时,直接简写为“两半社会”,在阅卷中这是没有分的。
三、对教学的启示
考生在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启示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以教材和考试大纲为依据,扎扎实实夯实基础知识
应严格按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稳扎稳打,夯实基础;力争不留知识的死角,同时要注重对教材知识的拓展理解。拓展理解教材知识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结合教材现有知识,适当拓宽知识面,对有关历史常识问题要讲清楚。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明确高考命题人对命题点的抽样和备选项的设计,有些是依据高校教材的子目和观点,备考复习中教师要适当涉及专业书籍和新课程教材中对课本知识的相关表述,更准确、更深刻的理解历史知识。
2、突出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
历史学科能力最主要的就是能把历史事件、事物等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 3 分析认识,也就是学生能把历史知识内化为历史意识或历史感觉,从而来分析解决问题。此外还有自觉地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客观、辩证、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与历史人物的意识与能力。这些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应当贯穿于平时的课堂教学、练习和试卷讲评中。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给学生话语权,让学生多讲,多问,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加强材料题的专项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主观题比较强调学生从材料中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按高考的能力要求,对材料题进行系统的训练,材料形式要多样,除了文字外还要有图片、地图、漫画、表格等。在训练中着重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概括和提炼材料”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和认识高考“怎么考”,答题“怎么答”,通过训练总结出应对各种考试要求的方法和规律。在材料题的训练中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一定要避免因审题不清而造成的失分。
4、规范学生的文字表达
(1)在平时的练习和考试中要规范学生的文字表达,答题做到规范化、序号化、要点化、卷面整洁、字体整齐、层次清楚,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产生愉悦之感。(2)叙述和论证符合逻辑,这一点在历史小论文试题中尤其重要,忌用口语,要用历史术语答题,不要想当然地胡编乱造一些语言。切忌使用前后颠倒,答非所问的表达。
5.高考历史复习最后阶段怎样复习 篇五
2.查漏补缺。尽量多地收集综合试卷以后所做的历史练习题、考试卷,再仔细地看一遍,找出基础知识掌握及答题技巧等方面的问题。
3.辅助做些历史基础题。每天抽出10分钟至15分钟的时间做一些基础题,一方面可检验一天复习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使自己做题的熟练性不降低。
4.高考历史复习最后挑战消极评价。我行,一定行,用自问自答的方法挑战和解除消极评价。以无畏、无所不能的心理迎接考试。相信自己,信心影响心态,心态决定成败。
5.正因为对考试太敏感,想得太多,所以才导致了考试焦虑。方法:在安静的环境中,静坐两分钟,使呼吸均匀。放松考试心态。
高三历史如何复习
树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首先树立通史为本的意识,以时间为历史基本框架,以国别、政治经济文化、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为辅助,构建清晰和等级化了的知识体系。如魏晋南北朝,高考考试范围所联系的一定出不了孝文帝改革、南方经济开始发展、九品中正制、民族融合这四大角度,再辅佐以政治经济文化的识别,无论所给材料如何变换,学生都基本能够完成所需知识的清晰定位。具体的实现形式上,学生可以以时间为主线,将时段内所有知识点排布一遍,也可以送到老师处加以指导完善,尽量背诵识记,基础知识问题就不大了。
研读考纲,弄清重点和考题方向
这个时候新一年的考纲还没有发布,但上一年的考纲和头几年的考纲进行对比的话,应该可以看出近几年来考察内容的大致方向。高考大纲虽然会有些许的调整,但是绝大多数内容都没有变化,年年必考的一定是重点,而_年新增的考点自然也是要引起关注的内容。按照考纲来复习,可以使学生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也可以更好地把握出题方向,更快的接受高考模拟。
重点知识突破
高考虽然没有必然规律,但总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寻,如当年的周年大事、重要领导人的讲话涉及、前些年高考没有考的重要考点都应该是我们准备的重点。如_年高考十月革命恰逢100周年,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成为了新闻热点词汇。所以十月革命以及其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苏联经济建设道路等相关知识必然是考试热点,当然需要特别准备。此类重点准备五六个可以帮助你自己对知识进行有效整理。
精编练习,适量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在一本书开始复习之前,对每节的习题精选工作(使用的参考资料)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精选专题练习上,我坚持抓基本、抓重点、抓难点、抓热点、抓易错点的原则,精选一些思维含量较高,具有启发性和典型性又能反馈基本知识的各种类型的练习题(包括近几年的某些高考试题),自己重组题,进行适量定时的训练(章节训练、单元训练、月考),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掌握和提高解答各类题型的方法和能力。
做好整理错题的工作,重点复习错题
这个阶段的复习主要是夯实基础,稳扎稳打,做到最基本的记清和记熟知识点。所以在平时的练习中也建议学生把错题收集起来。没有必要把每道题誊录下来,但至少应该把卷子和练习册上的错题保留和整理一下,同时要做错题分析。分析出每道题为什么错、是因为哪句话没看清楚或者哪个知识点没记牢固导致,而正确答案又为什么对,它的合理性在于什么。
如此逐一分析之后,学生便会对错题印象深刻,而不至于只对错误选项印象深刻,等到再遇到相同知识点时也就可以避免再次犯错了。多弄会一道错题,也就多掌握了一个甚至多个知识点,查漏补缺,也就可以做到了。
如果上述三个步骤都能合理实施的话,第一轮的复习也就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学生在大量熟悉和掌握知识点以外也能树立起一个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善于思考的学习套路,应对一模,应该不成问题。
在学习上如任何的疑问和困难,如你已是新东方中小学一对一的学员,请联系你的顾问老师,她会帮你找新东方资深教师来解决你的问题;如你还不是新东方中小学一对一学员,你也可进行电话咨询,新东方老师帮你进行免费的答疑解惑。
高考历史复习的方法
1、整理背景
对于历史来说,高考文综肯定不会直接考察课本上的知识点,必然从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和思考分析着手,来考察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想要提高历史成绩,就要先读懂看透历史书,按照历史的时间脉络,将每个时代的背景梳理清楚;除了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以外,还应该整理出在课本上出现过的重大历史事件。
比如看到15至18世纪,我们应该马上在脑海中浮现出: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殖民掠夺、物种交流、文化交流、自然科学、启蒙思想、民主政治和工业革命等等,当然还应该包括每个事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对于历史学习而言,对历史事件的背景认识,决定着我们思考问题的广度;而把历史试题和相关背景结合在一起的程度则决定着我们分析问题的深度。因此,不管我们是高一还是高三,我们都应该立即着手,把每个历史时代的背景整理出来。
二、巩固基础知识,探索科学学法。
考试首先考的是基础知识,大家要通过复习把历史知识整合成脉络和体系。这就要求在复习中不但巩固基础知识,还会突出重难点。复习前要对学习方法有重视。对知识的体系有期待,然后才有可能形成点线面的知识网络。
6.安徽高考历史复习 篇六
对于历史学习过程,其实在上课过程中才是我们历史学习的重要因素,老师会将历史内容来拆分融合,转换成同学们可以理解的知识来针对性传授,而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需在保持专心听讲的同时,多多的记录相应笔记,毕竟知识点的结合与应用不是那么块就能快速吸收理解,在课后复习中,将上课笔记比对课本内容,结合历史年代的内容来联系记忆,学习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应该做到,可以了解他们的意义、影响与作用,这样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与记忆。
二、课外
历史的学习是多方面的,我们在课外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多多阅读一些相关课外书,做到可以理解相关基本知识,多多阅读历史课外书,可以提升我们的思维拓展,思路理解等辅助因素来进一步的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
三、规律
7.安徽高考历史复习 篇七
一、近三年来高考试题凸显的一些特点
1. 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 重视观点、材料、角度的创设与运用;
试题的选材主要有文字与表格材料、地图、图片等形式, 考查考生准确再认, 再现历史基本知识, 以及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09年22题, 从直观考查风俗习惯的变化到深层次的经济基础的变革, 不同观点的立意方向。
2. 突击抽查边角知识, 教材中标识的章节、用楷体字排版的内容、教材中的图表注释、平时出现频率较低的知识;
以各种材料为载体的试题不断增加, 形式更加多样化, 阅读信息不断扩大。如2009江苏历史第5题。
3. 文明史观整合试题综合程度越来越高, 文明史范式成为历史试题设计和制作的主导范式之一。
淡化古代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时空界限, 跨知识渗透、跨区域链接, 综合程度越来越高。
4. 隐性介入热点问题, 引导关注社会生活。
如:商业城市发展、儒学与民族精神, 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城市群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等。
二、复习策略
1. 明确高考能力要求, 加强主干知识的复习。
历史高考能力要求共4大项12条, 在平常复习时, 应把高考的能力要求和各个考点作为巩固基础知识, 提高应试能力的指针, 落实到复习的各个环节。
高考一方面考查一些原生态的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考查迁移运用所学知识, 即衍生态知识的能力, 没有可供迁移运用的原生态知识, 衍生态知识也就不存在了。原生态知识复习的依据就是课标和考纲, 应注意将课标和考纲要求的陈述式变成一个个设问式, 利用教材对问题进行合理的整合取舍, 形成主干知识体系。有的学生初中通史知识掌握有欠缺, 不能满足高中阶段学习专题历史的要求, 建议按照课标、考纲要求对初中历史课本的相关通史内容和阶段特征进行补充学习, 把初中史的知识体系和高中专题的知识体系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相互融合的知识整体, 随时注意用目录学习法梳理知识, 保证每天拿出一段时间复习, 这样定有大的飞跃。
2.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日益注重思维能力的考查, 这已成为高考的主要方面, 在明确高考能力要求的基础上。
(1) 参考近几年各地高考题, 建立典题本,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很多学生手头资料不少, 大多数情况下做过也就过去了, 缺少精心的参悟, 尚未达到“格物致知”的要求, 而高考命题对于考查哪些知识点、体现什么意图都有一个通盘的考虑, 且科学性较高。因此, 要对近几年高考题有认真地思考, 把答案写出来, 然后对照高考答案提升自己的审题能力、理解题目意图的能力和综合处理材料、史论结合的能力;建立一个记录好题和错题的典型题目本, 把日常练习中的好题错题及时搜集整理, 把典型题目本充实起来并经常参悟。
(2) 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 重视打破思维定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克服思维角度的单一性、片面性, 坚决避免生搬硬套、生吞活剥地利用课本原话答题;要能够真正理解命题人的命题立意, 再结合设问和材料进行具体分析, 在充分审明设问的前提下作答就不会偏离命题立意这个中心;要学会从材料组合中、从题干语中、从设问中把握命题立意;要抓住问题中的核心词、关键词、条件限制词、分值来确定回答内容的主次、多少, 寻找答题途径。
(3) 提高理论认识能力。重视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要把理论观点转化为认识历史的思维方法, 用以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4) 加强行文答案规范性的训练。在形式上要段落化、序号化、整洁化。“段落化”指所需回答问题要按答题纸中的序号自成一个段落, 使段落分明、条理清晰;“序号化”指回答问题的各个并列要点之间用各类序号分隔, 使要点突出, 一目了然;“整洁化”指卷面美观, 整齐洁净。内容要面全、点齐、话简。“面全”指所回答问题角度齐全, 碰到隐含角度时要根据平时分析问题的思路发散思维来确定;“点齐”指所回答问题的要点齐全, 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 可比预测的要点多出1到2个要点, 以免失分;“话简”指回答问题的语言简洁明了, 通俗易懂, 避免文学化语言。
3. 加强对历史材料的解读训练, 提高材料解析题的答题能力。
(1) 准确审题。主要审:时间、人物、空间、事件、关键词、答题方式等。
(2) 紧扣题意:“问什么”———时间、关键词。如原因、背景、过程、影响等;“怎么问”———答题方式, 如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评价等。
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法初探 篇八
【关键词】高考;历史;复习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不少学生数学、外语成绩还可以,却似乎非常重视的要经常“补课”,而历史学科成绩一直很差,却从来没考虑要“补课”。更有很多学生,课外基本都被所谓的“正科”占满,历史学科只安排一些“边角”时间或根本无法安排时间,结果历史成绩上不去影响了总分。
一、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复习规划
从初中到高二,历史学科一直被视为“副科”。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重视程度不够,这种“副科”思想往往会延续到高三。
(1)转变传统的“副科”观念。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分数比例看,文科综合总分为300分,相当于数学、外语两科分数之和。试问一下自己,你花在文科综合三科的学习时间,有数学、外语两科所花的学习时间多吗?我想绝大多数同学都会做出否定回答的。你把历史当成“副科”,历史就让你“挂科”。这点道理同学们应该理解的。
(2)明确复习考试的范围与内容。首先要明确哪些才是考试要求的学习内容。几年来的新课程福建高考历史学科均严格依照国家“考试大纲”和甘肃省“考试说明”要求来命题。甘肃省“考试说明”每年的变化非常少,第一轮复习时可先依据上年度的“考试说明”确定复习的知识范围;等到下学期新“考试说明”出来,再做细微调整。通常调整内容不到二十分之一。
(3)初步制定复习计划和目标。通常老师都会制定一个或详或简的教学进度计划。目前省内各校一轮复习进度各不相同。开始时间有的是高二期末,有的是暑假补习,有的是高三期初;结束时间有的是上学期末,有的是下学期的第一次市质检或省质检前。无论怎样安排,在复习进度上,同学一般是紧跟老师的教学进度,或适当超前预习。
二、优化知识结构,巩固学科基础
第一轮复习在知识方面主要任务是巩固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形成主次分明、融会贯通的历史知识体系,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1)重新梳理知识,构建符合高考要求的全新知识体系。一轮复习的最大特点是从“回归教材”开始。“回归教材”必须防止简单地进行历史知识的重复学习,要对照“考试说明”要求,在全面阅读现有教材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查漏补缺。可以大胆的舍弃那些“考试说明”不要求的内容,重新理清必考知识线索,构建符合高考要求的全新知识体系。通过第一遍梳理,需要阅读记忆的知识量就减少的大半,大大减轻了识记负担。
(2)精确理解历史基本概念,保证判断清晰。对历史概念的精确理解尤为重要,特别要注意对一些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容易混淆概念的辨析。要分析清楚不同历史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相似概念“封建统治、君主制度”,组合概念“民族、民主”等。复习中可以借助数学的“集合”分析方法,更加直观形象,容易理解和区别。
(3)务实的分配识记内容,好钢用在刀刃上。从高考历史命题要求层次看,对识记能力要求可分为“再认”和“再现”两个层次。选择题除分析能力要求之外,对识记的要求基本上是“再认”,即只需要凭记忆的“印象”判断是正误,无需完全表述出来。文字解答题中的“结合所学知识”部分就需要“再现”,即要把识记的知识完整准确的表述出来,有时还要进行必要的知识迁移、归纳整合。
(4)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防止知识遗忘。要学好历史,必须保证每天持续不断地学习,不可一曝十寒。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在学习了新知识以后,遗忘速度最快的是学习后的24小时之内,一半以上的学习内容会在这一时间段内遗忘。每天坚持不断的学习实际上是克服遗忘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每天学习一门课程的时间不要太长,以保证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的效率。就历史学科特点而言,坚持每天课外抽出半小时左右时间复习,效果就相当不错。
(5)尝试不同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果。历史教材中的文字表述通常可以分为语法成分和知识成分,知识成分(如时间、地点、人物、历史名词、概念等)通常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也是高考阅卷中的“采分点”,应该准确地把握。而语法成分在表述上是有很大自由度的,这也是不同版本教材差异的重要因素。只要能把知识成分正确地串联起来,无须拘泥于特定的说法。在学习中主动地思考区分教材表述中的语法成分和知识成分,在这样的理解和甄别过程中,理解和记忆也就开始形成了。可采用其他多种方法如:联想记忆方法——既注意不同阶段历史内容的纵向联系,又注意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培养一种动态时空历史观念。浓缩记忆法——抓住复杂的历史内容的主要头绪,紧扣关键性字眼,把繁杂的材料加以概括和压缩。图示记忆方法——把历史凝聚成点,化点为面,一目了然地反映历史的演变轨迹。特点分类记忆法——抓住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自身的特点,把所学知识,按内容性质、特征归纳分类,使本来分散的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三、精练有效习题,探索解题规律
创新是高考试题的生命。从近年福建文综历史试题看,与平时所做的练习试题完全相同、相似的部分极少。要提高练习效率,不能依靠“题海战术”来实现,而是通过解题过程与方法的训练,总结解题的基本规律,达到提高解题能力效果。
(1)读与练结合,制定切合实际的练习计划。选择配套练习最好是完全由本省老师编定的,其它出版机构专门针对本省高考复习编定的版本也可适当考虑。通常各校练习均由老师统一征订,负责任的老师会严格把好关,精选出一套最切合本校学生和高考实际的教辅练习,学生只要按老师要求,做好相应的同步练习。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依据上述原则再自己选择一两套教辅练习,进行补充训练。
(2)“精练”与“泛解”结合,提高练习效率。“精练”与“泛解”是提高学生单位时间学习效率的有效性途径。高三复习接触的习题繁多,可精选出部分较有代表性的“经典”题目,动手练习,即“精练”。大多数练习题,特别是一些耗费大量时间的主观题,则不是直接进行完整的解题,而是多看,多了解、多感悟。通过对题目设问、答案的对比,感悟解题方法,并进一步模仿和提高,即“泛解”。
(3)“一题多解”与“一解多题”,做到举一反三。首先,同一题目可以尝试多种解法,如选择题的直选法、排除法、迁移类比法、常识判断法等。知识丰富的同学可以运用知识直接判断;逻辑推理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在知识模糊的情况下,通过推理判断。其次,一个题目可以尝试通过变动材料、选项或问题,重新分化、组合,演变出不同知识、能力层次要求的新题目。“一题多变”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解题训练,熟悉各种条件下的不同解题过程与方法。最后,通过对一个题目的多角度、不同层次分析,可掌握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答其它新试题,达到“一解多题”。
9.高考历史复习的重点 篇九
1、主要活动:
(1)成立初:
①1924年缔结了《日内瓦议定书》
②国际联盟中的卫生等机构或组织,为各国的交往和联系做了大量工作
(2)30年代:英法控制下的国联姑息、纵容日本、意大利和德国的侵略
2、评价:
(1)历史地位:它是一战后由战胜国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2)积极作用:
①盟约包含许多积极规定,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
②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趋势;
③为联合国等建立与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
(3)消极作用:
①缺乏普遍性和性,不能制止战争,后来成为绥靖政策的工具;
②实质:是英法帝国主义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维持霸权的工具。
探究一:国际联盟为什么不能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
(1)国联盟约规定的形成决议所需要的“全体一致”原则,实际上使国联失去了制止侵略战争的可能性。
(2)国联的许多裁军计划也成为了空谈。
(3)特别是在英法控制下的国联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二、苏俄的和平外交
1、外交政策:
(1)提出《和平法令》(1917)
(2)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
2、外交活动
(1)1922出席在意大利举行的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
(2)1922与德缔结《拉巴洛条约》
3、影响:初步打破苏俄建国以来的孤立境地;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
三、《洛迦诺公约》的签署
1、背景:鲁尔危机后,法国国内和解力量占上风,欧洲安全问题提上日程。
2、内容:《相互保证公约》、《仲裁条约》
3、作用:
(1)积极作用:改善了法德等国的关系,有利于欧洲稳定
(2)消极作用:为德国重新成为政治大国铺平了道路
(3)公约实质:纵容德国向东发展,即“祸水东引”
(使法国在欧洲地位削弱,英国成为欧洲大陆仲裁者,而德国成为的赢家)
四、《非战公约》的签订
1、背景:
①《洛迦诺公约》削弱法国地位,希望争取美国对其安全提供某种保证
②美国出于避免卷入欧洲纠纷和提高美国国际地位考虑,决定缔结多边的非战公约
2、内容: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
3、作用:
积极:①它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直接作用)
②是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历史地位)
③为国际法中互不侵犯原则的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
④也成为二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后世影响)
消极:①对侵略者更没有强大的约束力。
10.安徽高考历史复习 篇十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
②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
③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
④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另附:各类题型解题技巧
一、选择题技巧
(一)抓“类型”
解历史选择题,首先要明确它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程度型(又称最佳型)、比较型、因果型、材料型(包括文字和图表)、逆向型(又称否定型)、概念型、组合型、条件型、论证型、结论型等10种类型,然后根据各种类型的解题方法“对号入座”。
而把握题目类型的基本方法,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考查题干中的“答题项”,也就是答案所包含的项目(一般置于题干的末尾)来确定的。
【例1】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动摇。对这一结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欧共体在许多经济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
B.西欧日本开始力求摆脱美国的控制
C.美国丧失资本主义世界强国地位
D.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欧共体三足鼎立局面
【解析】从题干中的“答题项”——“不正确的是”,可以判断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题干中有表示否定或限制的提示词如“错误的、不包括、无关的、不属于”等即可判定该题为逆向型选择题。)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通过仔细审题,很容易发现C项与题干中的表述是互相矛盾的。题干中明确表明了“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动摇”,而C项中是“丧失资本主义世界强国地位”,显然“动摇”与“丧失”互相矛盾。
由于欧、日经济的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在外交上也开始要求独立,这样就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虽然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下降,但它仍然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军事力量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国家,所以不能认为它已经丧失了世界强国的地位。故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
(二)抓“题干”
抓“题干”,就是要明确“答题项”(答案包含的项目)、“主干语”(选项论述的对象)和“限定语”(限定回答的内容)各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答题项”中把握题目所属的基本类型及命题人考查的目的;从“主干语”中把握题目所考查的内容及要求;从“限定语”中明确题目所限定的时空范围或特点。
【例2】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英国压迫加剧,北美人民反英意识增强
B.北部几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C.各殖民地之间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市场
D.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解析】题干中的“答题项”是原因(“由于”),“主干语”是“转变”(从分散的抗英斗争→联合一致的独立战争)、“限定语”有时间(18世纪末)、地点(北美)、特点(从分散到联合)。
从“答题项”可知,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北美抗英斗争从分散到联合的原因的理解;从“主干语”可知,本题还要求从民族独立的角度鉴别主次。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个选项都是原因,但“主要”一词暗示了要从中找出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我们又知道,美利坚民族要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与英国殖民统治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因此,“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才使各殖民地联合起来,而“形成了统一的市场”(C项)只是民族形成的一个条件。D项能够包含A、B、C三项的内容。故本题正确选项是D项。
(三)抓“选项”
通过比较四个选项,准确把握选项中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进而明确选项与题干之间的关系。
【例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特点是
A.资本主义处于高度发展时期
B.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D.大国间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愈演愈烈
【解析】从题干中的“答题项”——“根本特点”可知,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根本特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所谓“特点”,是指与同类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相比较的不同点,既指内在性质,也指外在形式。“根本特点”一般从本质上揭示或反映这一不同点。
仔细推敲选项可以发现,四个选项都反映了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其中A项反映的是发展速度,B、D两项反映的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的两种必然现象,但都不能反映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特点。只有C项从本质上揭示了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
(四)抓“观点”
有些选择题在题干中的“主干语”部分,渗透了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如生产力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观点、阶级斗争观点、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观点、现象与本质等等。我们在审题的时候要以这些理论为指导,进行推理、论证和分析。
【例4】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解析】从题干中的“主干语”——“当时的中国”,再结合“限定语”1869年和“答题项”可知,本题以1869年中国人的接生观念为切入点,要求对不同时期中国近代思想观念发展的时代特征作出正确的理解和辨别。
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在某种意义上比物质文明的现代化更为重要,本题旨在通过相关现象深层次认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传播过程中所遭遇的思想阻力。解题时,需要将选项与相关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相联系。故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项。
(五)抓“时空”
有些历史选择题还特别注重于考查历史事物的时间、空间或特点,我们要根据题干中的“限定语”提取出隐含着的历史信息,弄清历史事物的横向、纵向的历史时空和阶段特征,明确时空范围和特点。
【例5】如图所示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广告。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实业救国的思潮
C.工人阶级的诞生
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解析】从题干中的“限定语”——“民国九年”,再结合“主干语”——图片里的“人人必需之国货”和“答题项”可知,试题要求在获取材料中有关号召国人用国货等信息的基础上,找出与其有密切关联的选项——实业救国思潮。以史料与研究对象的对应关系为考点,强调了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证据意识的考查。“民国九年”的表述,则含有对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换算方法的考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项。
二、主观题答题规范
历史主观题是决定我们历史成绩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考试当中我们必须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在历史主观题做答过程当中我们要注意做到四大规范要求:
(一)读题要规范
高考题注重“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创设和运用,特别是在卷面中呈现大量的材料,因此在做题过程当中我们要规范阅读材料的程序,应当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读引言(题引)
考试一般都采用专题式或者主题式命题方法,即一道题目都有一个中西和主题,体现命题者的立意和命题意图。而体现命题意图的直接呈现方式是题目的引言材料。
阅读引言可以使我们快速明确命题意图和题目考查内容,因此阅读引言就如同找到一把解题的钥匙,有利于我们揣摩命题意图,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
【例1】自古以来,许多有作为的政治家都密切关注民生。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做出了许多重大努力。
这道题以民生问题为立意,考查古今中外历史上解决民生的相关问题,在做题的过程当中我们思考的方向应当朝向相关的民生内容。
2、读材料正文
这是读题的核心任务,一般要求阅读材料在两遍以上,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要动笔圈划关键词、句,最大限度的提取材料信息。对有些材料我们要根据材料当中的“。”、“……”、“;”或根据材料内容划分材料层次,并简单概括材料个层次的中心。
3、读材料出处
材料的出处作为材料的组成部分,往往暗含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出处的判断,我们可以和教材的相关内容建立起相应的联系,因此在以后的考试中要高度重视。
(二)审题要规范
在平时的考试当中,好多同学总是抱怨所答内容不能得分,仔细分析大家的卷子,会发现主要问题一是基础知识薄弱或者表述不准确,二是对题目的规定性没有很好的研究。
好多同学在答题过程当中,将大量的时间用于无效信息的书写上,而没有认真地审题,没有认真地思考所要回答的内容,往往造成答了很多内容但得分有限的情况,因此在下笔答题之前,一定要对题目进行充分的研究,明确题目的要求。
只有在平时考试当中注意审题的规范要求,才能在高考中尽量减少失误。审题要做到四大要求:
一般一个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信息来源或者答案出处:
表述为:依据材料;依据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答题要求:分析、概括、列举、说明、比较等。
3、核心词(答题语):原因、影响、特点、措施等。
4、限定词:时间、地点、答题范围、答题角度等。
在大家平时考试当中,容易忽略的是第一和第四方面的审题要求,即容易忽视“答案来源的判定”和对限定词的审读与思考;
【例2】结合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社会状况,简要分析这一经济主张广泛盛行的政治经济根源。对这一问题大家容易忽视限定词:
限定一:
时间:19世纪上半期;
限定二:
地点:英国(联系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相关历史史实)
限定三:
答题角度:一是政治根源,二是经济根源(如只从一个角度回答问题将至少失分一半以上)
三、答题思路要规范
答题思路的规范是基于前面第二种规范要求的,即在认真审题和分析题目的基础上。我们既要注意在平时答题当中的一些答题套路和“公式”,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形成正确的作答思路。
(一)题目有明确的答题角度限定。如: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这类问题因为题目要求做了明确的答题角度限定,因此我们只能从题目的限定角度“经济”和“思想”两个角度回答问题。
(二)题目没有明确的答题角度限定。如:“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题目要求在分析原因是没有明确的答题角度的限定,只是要求“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对于这类题目,“根据时代背景”、“根据当时社会情况”等分析,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明确题目要求中的时代背景大概的实践范围,二是根据时间范围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政府政策等角度思考。
注意:历史学科基本的要素为时间,因此大家无论在回答任何题目时都要在时间上做一个准确的判断。没有时间就没有历史,也就没有了历史学科,也就不可能对任何历史问题作答了。
(三)根据题目的“核心词”或“答题语”形成答题思路:
原因(背景):主观—客观;必要性—可能性;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
影响(评价):积极—消极;直接——深远等;
作用:由近及远,直接—间接——深远等。
变化(趋势):由……到……;越来越……等
(四)其他答题基本思路:
1、先材料后所学知识;
2、先材料表层信息后概括性语言;
3、先史实后结论,史论结合等。
四、答题规范
高考采用网上阅卷方式,因此同学们在卷面上的呈现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书写要规范:尽量认真书写,保证阅卷老师能够看清所写内容,坚决杜绝潦草,书写潦草是对自己的最大的不负责任,此外字尽量要大一点;
(二)序号化、提示化、段落化:平时考试中,大家担心答不到得分点上,所以写了大量的文字。应该说,多答是应当提倡的,但是要由两个基本的保障:
一是不能因为大量的文字书写造成无法完成题目和分析题目,二是不能因为大量的文字书写造成卷面极乱,“淹没了”关键信息;三是我们所提倡的是“得分点”要多但不是在一个店后面补充大量的解释性文字。为确保卷面整洁,提倡大家在平时的考试当中做到以上“三化”。
(三)语言表述学科化、准确化。大家要明确,高考阅卷采用“按点得分”原则,即有相关得分点给分,所以要尽量避免“大白话”,应当用相关的学科语言答题。
五、考核目标下几类设问答题方法总结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依据材料概括”或“依据材料指出”
这类题目在考核目标的表述中已经告诉我们如何回答问题了: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认真研读材料,尽量理解材料;“考试要求”即题目要求,建议大家首先审题,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就能使得我们在阅读材料的过程当中由较大的目的性)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认真阅读材料,找出材料中心;或者对材料进行分层,在卷面上对相关信息进行圈划和批注。注意要求里面的“最大限度”。)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在前面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根据材料各层次概括;或者分析材料各各层次哪些信息是时间特征描述,哪些是时间原因表述,哪些是事件结果或意义表述)
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概括时,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先材料表层信息后概括性表述;
二是回答过程当中做到:点要全,最大限度获取信息。
(二)论证和探讨问题
这类题目的难度较大,但是只要掌握了做题的基本方法,也能轻松应对。探讨和论证问题由两种基本类型:
1、 类型一: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例1】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论证:“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5分)
作答方法:
(1)选取其中一种观点(回答时首先点明同意第一种还是第二种观点,勿放在论述后和不加选择,选择观点即可得1分)
(2)对所选择观点进行论证。在论证的过程中一是要依据所学知识,二是要注意材料信息的利用即考核目标所说的“借鉴、引用的方式进行评论。比如此题中如果选择”临时性措施”,则应当充分注意到在前面材料中“以工代赈、发放失业救助金、实行紧急救助等措施”都属于临时性为克服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措施。
选择第二种观点则可以“借鉴、应用”材料中“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抢先养老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措施都属于制度性建设。
【例2】对观点进行判断然后论证;
作答方法:
(1)明确对观点的态度,反对或同意,对或者错。(判断)
(2)如果同意材料观点,则直接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直接论证;如不同意材料观点,首先要批驳材料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2、类型二: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例2】“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此题实际是对一个历史现象进行评价。在“看待、认识、看法、评价”一种历史现象时我们要采取一分为二辩证的方法认识,既要看到一种历史现象的积极意义,又要看到一种历史现象的局限。
高考历史复习之如何高效复习
一、学科提升类:
问题1:我现在高三,历史不知道该有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能有效,背了然后不会用,所以历史成绩一直提不上来,怎样才能提高成绩呢?
答:很多人都在疑问,我的历史明明很用功的背诵,但是答题时不会运用,作答时“天马行空”,想到哪写到哪,最终导致分数不高。这里,我想说三点:1、先总结自己的做错的题,看看这些错误是否具有共性,自己的知识体系哪里最薄弱,先总结自己,才能对症下药。2、如果是材料题薄弱,那就要从以下几点入手。我们知道,对于一个历史问题,关键的是“时空史论”,即时间、空间、史实、论点。以后在背诵完一个章节内容后,从这四个方面对自己背诵的内容进行总结,看看自己是否能说出这几点,能说出来,以后的大题一定有提升;对于一些问“有什么影响”这类题目,就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全面的概括,同时注意影响是具有两面性的。3、如果是选择题薄弱,那么我认为主要逻辑方面进行提升,这也是高考历史取得高分的一个瓶颈,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我们一定仔细读题,一些题会用因果倒置的方法设难,就是把结果说成原因,原因说成结果。高考题尤其是选择题日益灵活,一些看起来很常规的选项其实“暗藏杀机”,对于一道题,如果看到自己特别熟悉的选项,反而要更加警惕,因为这些往往是误导。我们在进行选择题训练时,做题的量越多,提升就越多,同时注意在分析问题时,谨慎对待那些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多做多练多总结,一定会提升。最后,在背诵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连贯性的背,最好不要分散成一个个小点记,可以考虑通过时间线来将背诵的内容串起来,在复习过程中,将一个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都可以有条理的复述出来,成绩定会提升。
问题2:怎样更好地去记忆历史的时间表呢?有时会搞混怎么办
答:历史事件表的记忆一直是一个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时间是线性的,我们不能总把一个个时间点分散记忆,就像散落各地珍珠,你一个个捡起来很费劲,串成一个项链,就会很容易全部归纳。历史时间点背诵就是这个道理,要前后理解,整体背诵,对于一些我们肯定知道的时间点,比如新中国成立、辛亥革命这些基础时间点,把课本上不常见的那些时间点通过你知道的时间点串起来,多来几遍,多背几遍。另外,自己学会写时间表,将你需要记忆的时间点自己根据时间先后列表写一遍,不断加深记忆,一定可以有所提升。
问题3:怎么背大段大段的意义,作用?
答:首先,背诵是无捷径的,需要你繁复多次,加深记忆,努力和付出是基础,这无可替代。做到这点,我们可以讲究一些技巧,我们知道,对于一个历史问题,关键的是“时空史论”,即时间、空间、史实、论点。以后在背诵完一个章节内容后,从这四个方面对自己背诵的内容进行总结,看看自己是否能说出这几点。对于一些问“有什么影响”这类题目,就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全面的概括,同时注意影响是具有两面性的。自己背诵时就用这些技巧分好点,答题时自然很顺,你的背诵也会顺利,加油。
问题4:想学好历史。但是总是背不下来
答:看来您已经意识到了历史学习,背诵知识点的重要性了。记忆是无捷径的,枯燥的重复不可避免,为了自己的高考,请一定坚持,另外,在背诵过程中,要自己分点总结,列表写出一个历史事件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影响。一些重点内容甚至可以边写边背,虽然辛苦,但是提升很快。加油
二、综合提升类:
问题5:老师,艺考生需要做一些什么样的习题呢
答:艺考生在最后阶段要立足于高考真题,尤其是比较基础,能保证答对的题目,把基础题搞懂,难题尽量搞懂,实在有困难的可以战略放弃,争取各科均衡,我相信一定可以顺利通过文化课,加油吧。
问题6:老师我文综250左右,想冲击270该怎么做?刚刚您说我历史基本没有问题了,那其他方面有什么要注意的吗?谢谢老师
答:如果您文综历史可以取得95分,那么你政治、地理两科75左右,我认为这样的成绩也属于优秀的成绩,老师觉得你只要调整好心态,注意字迹,就一定可以取得好成绩,脚踏实地的来吧,加油!
问题7:基础差,现在是回头细看课本为主还是背笔记为主
答:课本,一定是课本。但是老师认为,课本和笔记是不冲突的,在看课本时,对照笔记,丰富完善自己的笔记,这是一个把课本先从厚学薄又从薄学厚的过程,老师相信你一定能理解老师的意思。
问题8:文综250,想提高到260该怎么做?
答:250已经是很优秀的成绩,跟着现在的节奏走吧,争取保持到高考考场上,另外,您的提问如何提到260,老师认为,让你的书写提升一个档次是最可能的,祝高考顺利
问题9:文综现在190有可能上230 吗
答:想从190提升到230是完全可能的,但是需要你付出极大的努力。文综的瓶颈在240左右,你希望提升到230,其实并不难。首先既然想到要提升,就要从这一刻开始,永远不要想着拖到明天后天,这样你永远无法开始,更谈不上提升。这是态度问题,也是你能否提升的前提。文综190分说明在基础知识上还有提升的空间,要对课本进行熟悉,对于重点内容要严格背诵,基础的提升会很大提升你做题的能力。其次,要善于分析错题,看看自己知识的薄弱点,文综一共三科,找到自己最薄弱的科目,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最后,在之后模考过程中,不要因为一次的失利丧失信心,要相信高考考场上一定可以发挥出最好水准,在备战过程中不要放弃,抓紧时间,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提升到你想要的分数。加油吧,老师相信你!
问题10:在最后几天该怎么学习文综呢?
答:最后几天应该以做高考真题为主。首先,是通过高考真题来产看自己有哪些知识点还没有掌握好,通过之前的几轮复习,考生应该对知识点有了比较全面的覆盖,此时单纯看教材和知识点不太容易找出不熟的地方,但是通过做题可以发现。其次,对近几年高考的命题思路有所了解,一般来讲当年不会直接去考去年甚至前年的考点,但会换个方式出现,因为某个错误选项今年可能是作为干扰项出现,明年还是考查这个点,但他把曾经的干扰项变成了正确项,甚至直接对曾经的干扰项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考查,在考生眼中,就都变成了全新的一道题。再次,是通过做真题来找高考的感觉,要把做真题完全当做高考来对待,演习模拟熟了,上考场有熟悉的感觉,会减少紧张。
问题11:高三文科生,目前历史考试70分左右,高考想冲击80,现在复习阶段也该注意些什么呢?
答:现阶段要立足高考真题,你的基础不算弱了,现在要多做题,突破那些难点,找到一些答题的技巧和“感觉”,踏实每一天,做题 改错 总结归纳,你的历史一定可以提升的。
问题12:我现在高二我分数在70多点,有时不及格,请问老师怎么提高?
答:高二时间是来得及的,不要过分担心,现阶段要跟着老师慢慢走,自己也应该在课余可以看一些好的历史性的小文章,或者干脆买一本史学类著作,比如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不要占用太多时间,每天看一些,到高三,你会发现自己的提高,加油啦。
问题13:老师 历史提分一定需要多看书多背么 上学期刷了两本练习册期末考成绩和期中考没啥区别..
答:一定的,做题不总结等于白做,没基础的直接去刷也是白做,练习题是宝贵的,先背诵好重点知识,熟悉课本,在做题,事半功倍。
问题14:我是艺术生,有一阵没有学习文化了,该怎么把历史拿起来而且会有好的效果
答:老师之前辅导过艺考学生,说实话基础比较low。但是因为是艺考,所以对于文化课知识并不是要求那么高。我认为你可以向班级中学习比较优异的同学借阅一下他们的笔记,对照他们的笔记对课本进行熟悉,在做题时,可以将一些过难的问题战略放弃,把自己会的尽量写全,最后阶段,多刷题,多问老师问题,哪怕这些问题你比较基础,抓紧时间吧,老师相信你。
问题15:历史背了前面忘后面,怎么办
答:这是记忆的特点,突破方法就是多背几遍,通过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进行梳理,自己列表总结,会有改善。
问题16:复习历史应该一直看课本还是看那些总结性的资料比较好?
答:我认为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应该回归课本,本身做题、,模考就已经占据了很多时间,再去看一些总结性资料的效果不如你好好总结错题,看错题解析来的实在。命题人命题一定是立足于课本的,将课本吃透,将错题吃透,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当然,老师不否认总结性资料的作用,如果您学有余力,可以作为补充,加油。
三、考试技巧类:
问题17:论述题从什么方面答比较好???
答:老师给你稍微总结一些小技巧,首先你要先读问题在读材料,带着问题看材料可以提升答题效率。然后,看选项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还是根据所学,结合材料。根据谁,谁是重点,在做题时就要从这个角度多说多写。如果是材料归纳题,就要注意看材料中的干货,尤其是材料中下结论的那些观点,要写全,要写简练,不要过分展开论述。其次,在答题时运用“时空史论”,即时间、空间、史实、论点,全面概括。在回答“有什么影响”这类题目时,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全面作答。最后,答题要简练,问什么打什么,字迹要整齐,这样材料题一定会提升。
问题18:老师,文综选择题怎么提高正确率啊
答:我们在做选择题时候,先快速阅读材料,脑子中此时要回忆,这个题想考我什么知识点,想出答案的大致方向,再去看选项,不容易被误导。对于一些过于片面、绝对化的选项要警惕,一般这些选项都是有问题的。做题中,可以运用排除法,不断排除选出最优选项,可以有效提高正确率。最后,选择题还是讲求量的,多做多练多总结,做完一道题看完解析后,品味一下出题人的陷阱和考察意图是什么,绝对会帮到你的选择题答题能力。
问题19:老师,该怎样刷文综历史选择题?是刷了很多后再翻课本还是只琢磨题
答:我认为课本其实应该是做题前的基础,做选择题要理解每一个选项的原因,不要只追求做对。其实你基础好了,只琢磨题其实在脑海里对课本已经非常熟悉了,自己会在脑子里回顾一遍的,如果到这个程度,可以只琢磨题,如果基础薄弱,那还是老实拿出课本吧。
问题20:历史大题怎么答比较好抓住得分点
答:老师给你稍微总结一些小技巧,首先你要先读问题在读材料,带着问题看材料可以提升答题效率。然后,看选项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还是根据所学,结合材料。根据谁,谁是重点,在做题时就要从这个角度多说多写。如果是材料归纳题,就要注意看材料中的干货,尤其是材料中下结论的那些观点,要写全,要写简练,不要过分展开论述。其次,在答题时运用“时空史论”,即时间、空间、史实、论点,全面概括。在回答“有什么影响”这类题目时,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全面作答。最后,答题要简练,问什么打什么,字迹要整齐,这样材料题一定会提升。
问题21:老师12分的题有时候无从下手,该怎么办
答:新课标全国卷2的12分题是一道依托图表材料开放的小论文题目,试题开放,其实是利于我们发挥的。认真审题后,确认自己的核心论点,选你最拿手的,然后围绕所学知识来论证你的论点的争取性就行。这类题只要不要脱离材料观点,一般都是可以得分的,大胆分析,大胆下笔吧。高考加油
问题22:老师 我现在高三 剩下一百多天 但我平常只能考四五十分 选择题只能拿二三十分 不知道有没有办法补救,,
答:有办法的,你的基础比较薄弱,所以更要抓紧时间,拿出课本,认真记忆,背诵重点知识,多做题,不要畏惧,不要放弃,关键是你要开始,不要拖沓,从看到老师回复一刻就开始,脚踏实地去复习,跟上大家的节奏,一定会有所提高,加油,老师相信你,也相信你可以提高!
问题23:请问老师,我现在高二,历史大题分析得很不到位,调动知识的能力也不好,有时选择题还会错很多,一般就60来分的样子,请问该怎么提高呢?
答:你现在高二,时间充裕,所以希望你不要过于心急,慢慢来,历史不会是问题的。在做题过程中你要做到:1、先总结自己的做错的题,看看这些错误是否具有共性,自己的知识体系哪里最薄弱,先总结自己,才能对症下药。2、如果是材料题薄弱,那就要从以下几点入手。我们知道,对于一个历史问题,关键的是“时空史论”,即时间、空间、史实、论点。以后在背诵完一个章节内容后,从这四个方面对自己背诵的内容进行总结,看看自己是否能说出这几点,能说出来,以后的大题一定有提升;对于一些问“有什么影响”这类题目,就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全面的概括,同时注意影响是具有两面性的。3、如果是选择题薄弱,那么我认为主要逻辑方面进行提升,这也是高考历史取得高分的一个瓶颈,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我们一定仔细读题,一些题会用因果倒置的方法设难,就是把结果说成原因,原因说成结果。高考题尤其是选择题日益灵活,一些看起来很常规的选项其实“暗藏杀机”,对于一道题,如果看到自己特别熟悉的选项,反而要更加警惕,因为这些往往是误导。我们在进行选择题训练时,做题的量越多,提升就越多,同时注意在分析问题时,谨慎对待那些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多做多练多总结,一定会提升。最后,在背诵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连贯性的背,最好不要分散成一个个小点记,可以考虑通过时间线来将背诵的内容串起来,在复习过程中,将一个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都可以有条理的复述出来,成绩定会提升。最后,因为你时间充裕,老师建议你在学习之余,每天坚持看一些好的公众号平台分享的历史性质的微信文章,不会占用你太多时间,但是会提升你遇到新材料时的沉稳度,加油,老师看好你,相信自己,送你一句话: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 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
问题24:老师我历史一直不好,高三以后一直50左右,选择每次都错一半,我自我感觉基础不是很弱呀然而每次都考不好,我感觉我就是把每个知识点都隔离开不会连在一起,而且不会总结,请问老师这几个月我该怎么学历史?过课本?看笔记?背目录?还是刷题?大题怎样提高
答:这几个月要背课本 总结错题,选择题可以用题海战术来提升一下,但是材料题要立足于做错的,看答案解析的分析模式和逻辑,同时一定要多看课本,把知识点成串的记忆牢固,一定会有提升,而且老师认为,你可能在应考心态上有些变化,不要急躁,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115天可以提升很多,每天都要鼓励自己,静下心来做好每一天的计划,放心,提升是水到渠成的。加油,调整好心态。
问题25:老师,我的史论结合题时好时坏,该怎么办?
答:在审题的时候,看看问是根据所学结合材料,还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谁在前,在做题的时候就要作为重点,你的答案中是课本知识多,还是从材料中概括内容多,就要通过问题来判断。其次,史论结合题一般都要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进行作答,一定要分析全面,答题时要分点,观点明确不啰嗦,希望你取得进步。
问题26:老师好,做历史大题时,语言不够规范该怎么纠正?
答:语言不规范归根结底就是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准确度不够,要加强基础的背诵的准确度,不要模棱两可,作答时不要过于啰嗦,问什么答什么,多研究高考材料题答题解析,看看解析上规范的作答什么样子,自己的答案和正确答案差多少,一定可以提升。
问题7:历史作为文综的最后一科,有时在前两科上花费时间过多,怎么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地拿到分数呢?
答:三科的时间一定分配好,老师建议一定要按试卷顺序来,这样你不会乱。考场上会有表来提醒你时间,在备战过程中,一定要掌握自己答三科每科大约需要的时间,考场上严格按照拟订好的时间来作答,对于实在没头绪的题目先放过,答完整张卷子再回头去作答。历史的答题是有技巧的,我们在做题的时候,要先看问题,在读材料,带着问题读材料有助于提高做题效率。在看问题的时候,看看问是根据所学结合材料,还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谁在前,在做题的时候就要作为重点,你的答案中是课本知识多,还是从材料中概括内容多,就要通过问题来判断。最后,就是答题时一定要语句与、通顺,答题精炼,问什么回答什么,没有必要进行过于深入的解释。在一些问“有什么影响”这类题中,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同时答出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影响。还有,就是一定要字迹优美,最起码要整齐无涂抹,给阅卷人一个好的印象分。
问题28:老师 历史基础知识想我的比较好 但选择题总是想多 本人黑龙江考生 请问历史的选择题有哪些做题技巧 或者全国二卷的题主要的命题思路 或者解题思路是什么样的 谢谢老师??
【安徽高考历史复习】推荐阅读:
安徽省高考历史试卷11-19
安徽省怀远县包集中学高考化学第二轮复习 非金属元素概论教案07-11
安徽作文高考09-23
爆笑安徽高考零分作文09-09
安徽高考作文题09-11
安徽高考数学文科分析10-29
安徽高考零分作文:蝴蝶梦09-03
安徽高考英语作文题预测09-30
2023安徽高考作文教师下水作文10-01
安徽历年高考平行志愿录取规则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