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预案编制导则

2024-06-16

防汛预案编制导则(5篇)

1.防汛预案编制导则 篇一

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的通知 环办[2010]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针对当前石油化工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频发的现状,为进一步规范其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切实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部组织制订了《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用于地方各级环保部门指导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及修订工作。地方环保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指南》,熟悉、领会其内容要求,并在环境管理工作中贯彻落实。一是要求现有石油化工企业在编制或修订环境应急预案时,按照《指南》进行,经企业法人代表签署,报当地环保部门备案,环保部门要依据《指南》对其进行形式审查;二是要求新建或改建、扩建的石油化工企业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按照《指南》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一同提交环保部门审查。

现将《指南》印发给你们,请转发相关部门,遵照执行。附件: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二○一○年一月二十八日 附件: 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1.适用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内容等基本要求。

本指南适用于石油化工(包括石油炼制与化工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2.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编制该指南。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3.1环境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为迅速、有序地开展环境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

3.2环境敏感区

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水域;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3.3环境保护目标

石油化工企业周边需要保护的环境敏感区。3.4危险物质

指能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等危险的一种物质或者若干种物质的混合物。

3.5危险废物

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298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3.6环境污染事件危险源

在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发生环境污染事件的污染源,包括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的危险物质以及产生、收集、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等。

3.7环境污染事件与突发环境事件

环境污染事件是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由于不可抗力致使环境受到污染,生态系统受到干扰,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财富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和环境安全构成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

3.8分类

指根据环境污染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划分环境污染事件的类别。3.9分级

指按照环境污染事件严重性、紧急程度及危害程度,划分环境污染事件的级别。

3.10应急准备

指针对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

3.11应急响应

指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应急行动。3.12应急救援

指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时,采取的消除、减少事件危害和防止事件恶化,最大限度降低事件损失或危害而采取的救援措施或行动。

3.13恢复

指在环境污染事件的影响得到初步控制后,为使生产、工作、生活和生态环境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而采取的措施或行动。

4.应急预案编制程序 4.1成立预案编制工作组

成立以企业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针对可能发生的事件类别和应急职责,结合企业部门职能分工抽调预案编制人员。预案编制人员应来自企业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部门,包括应急指挥、环境风险评估、生产过程控制、安全、组织管理、监测、消防、工程抢险、医疗急救、防化等各方面的专业人员和企业内部、外部专家。预案编制工作组应进行职责分工,制定预案编制任务和工作计划。

4.2基本情况调查

应对企业基本概况、环境污染事件危险源、企业周边环境状况、环境保护目标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说明。

4.2.1企业基本情况调查 4.2.1.1企业名称、详细地址。

4.2.1.2企业经济性质、隶属关系、从业人数。4.2.1.3企业的地理位置(经纬度。4.2.1.4其他情况说明。

4.2.2企业环境污染危险源基本情况调查

4.2.2.1企业的主、副产品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体的名称及日产量,原材料、燃料名称及日消耗量、物料最大贮存量和加工量,列出涉及的危险物质名称及数量等。

4.2.2.2调查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主要生产装置,危险物质储存方式(槽、罐、池、坑、堆放等,收集企业平面布置图,雨水、清净下水和污水收集、排放管网图、应急设施(备平面布置图、企业消防设施配置图。

4.2.2.3调查企业排放污染物的名称及排放量,污染治理设施处理量及处理后废物产生量,污染治理工艺流程、设备及其他环境保护措施等。

4.2.2.4调查企业危险废物的产生,储存、转移、处置情况,危险废物处理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资质、处理场所的位置,危险废物处理的设计规范和防范环境风险情况。

4.2.2.5调查企业危险物质及危险废物的运输(输送单位、运输方式、日运量、运地、运输路线、“跑、冒、滴、漏”的防护措施等。

4.2.3企业周边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目标调查

4.2.3.1企业所在地的气候(气象特征,如风向、风速、降雨量、暴雨期等。4.2.3.2企业所在区域地形地貌及厂址的特殊状况(如上坡地、河流的岸边。4.2.3.3企业所处区域地理位置图(比例尺1:5000和1:50000,图中包括以下内容:

(1年风向玫瑰图;(2物料运输(进厂和出厂依托的公路、铁路、水域,以及管道;(3受纳本企业废水(包括污水处理厂出水、直排清净下水和雨水的水域,废水排放路径及排污口位置,企业厂区外固体废物处置场;(4周边区域道路交通、疏散路线、周边区域的企业分布、社区重要基础设施等;(5区域内环境敏感保护目标(调查范围按HJ/T169确定。

4.2.3.4企业废水(包括污水处理厂出水、直排清净下水和雨水排放去向(水域名称,废水输送方式,排污口位置,水域功能类别。企业排污口下游的环境敏感保护目标(地表水及地下水取水口、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红树林、珊瑚礁、鱼虾产卵场、重要湿地和天然渔场等名称,保护级别,与企业排污口的距离。

4.2.3.5列表说明区域内各环境保护目标名称及与企业边界的方位和距离,人口集中居住区人口数量、学校的相对位置和学生人数、医院的相对位置及联系方式。

4.2.3.6企业相关地表水、地下水、海域、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受纳水体(包括支流和干流情况及执行的环境标准,区域地表水、地下水(或海水及区域环境空气执行的环境标准。

4.2.3.7企业下游供水设施服务区设计规模及日供水量、联系方式;取水口名称、地点及距离、地理位置(经纬度等,服务范围内灌溉面积、基本农田保护区情况。

4.2.3.8企业下游地下水打井取水情况。4.2.3.9周边企业的基本情况。

4.2.3.10企业周边区域道路情况及交通干线流量等。

4.2.3.11企业危险物质和危险废物运输(输送路线中的环境保护目标说明。4.2.3.12同一流域或区域产生同类污染物的其他企业名录及排污状况。4.3环境风险评价与应急能力评估

4.3.1明确企业存在的危险源、环境风险评价结果,以及可能发生环境污染事件的后果和波及范围。

4.3.2对企业存在的环境污染事件风险进行识别。

4.3.3对可能引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危险目标,应分析其关键装置、要害部位以及重大环境危险源等的风险程度,作为事件分级的主要依据。

4.3.4针对环境污染事件的风险程度,对企业的应急资源、处置能力以及员工的综合应急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找出不足,并在应急保障中采取适当的强化保障措施。

4.4应急预案编制

在以上调查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类型和影响范围,编制应急预案。对应急机构职责、人员、技术、装备、设施(备、物资、救援行动及其指挥与协调等方面预先做出具体安排。应急预案应充分利用社会应急资源,与地方政府预案、上级主管单位以及相关部门的预案相衔接。

4.5应急预案的评审、发布与更新

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应进行评审。评审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和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外部评审是由上级主管部门、相关企业、环保部门、周边公众代表、专家等对企业的预案组织审查。预案经评审完善后,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发布,按规定报本地环保部门备案。同时,明确实施的时间、抄送的部门、企业、社区

等。企业应急预案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所涉及的机构和人员发生重大变动、或在执行中发现重大缺陷时,由企业及时组织修订。企业应每年组织对预案进行评审,并及时根据评审结论组织修订。

4.6应急预案的实施

预案批准发布后,企业应落实预案中的各项工作及设施的建设,明确各项职责和任务分工,加强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实现应急预案持续改进。

5.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5.1总则 5.1.1编制目的

明确预案编制的目的、要达到的目标和作用等。5.1.2编制依据

明确预案编制所依据的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部门文件,有关行业技术规范标准,以及企业关于应急工作的有关制度和管理办法等。

5.1.3适用范围

规定应急预案适用的对象、范围,以及环境污染事件的类型、级别等。5.1.4事件分级

参照《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5.1.5工作原则

明确应急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减少危害,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企业自救、属地管理,整合资源、联动处置等原则。

5.1.6应急预案关系说明

明确应急预案与内部企业应急预案和外部其他应急预案的关系,并辅相应的关系图,表述预案之间的横向关联及上下衔接关系。

5.2组织机构和职责 5.2.1组织机构

明确应急组织机构的构成。一般由应急领导小组、应急指挥中心、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应急工作主要部门、应急工作支持部门、信息组、专家组、现场应急指挥部等构成,并尽可能以结构图的形式表述。

5.2.2职责

规定应急组织体系中各部门的应急工作职责、协调管理范畴、负责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具体操作步骤等。

5.3预防与预警 5.3.1危险源监控

明确对区域内容易引发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组织进行检查、监控,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预防。

应急指挥机构确认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后,要及时研究确定应对方案,通知有关部门、单位采取相应措施预防事件发生。

5.3.2预防与应急准备

明确应急组织机构成员根据自己的职责需开展的预防和应急准备工作,如完善应急预案、应急培训、演练、相关知识培训、应急平台建设、新技术研发等。

5.3.3监测与预警

5.3.3.1应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对重点排污口进行例行监测。5.3.3.2根据企业应急能力情况及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级别,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监测工作。

5.4应急响应 5.4.1响应流程

根据所编制预案的类型和特点,明确应急响应的流程和步骤,并以流程图表示。5.4.2分级响应

根据事件紧急和危害程度,对应急响应进行分级。5.4.3启动条件

明确不同级别预案的启动条件。5.4.4信息报告与处置

5.4.4.1明确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内部信息报告的形式和要求,以及事件信息的通报流程;5.4.4.2明确事件信息上报的部门、方式、内容和时限等内容;5.4.4.3明确事件发生后向可能遭受事件影响的单位,以及向请求援助单位发出有关信息的方式、方法。

5.4.5应急准备

明确应急行动开展之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下达启动预案命令、召开应急会议、各应急组织成员的联系会议等。

5.4.6应急监测 5.4.6.1明确紧急情况下企业应按事发地人民政府环保部门要求,配合开展工作。5.4.6.2明确应急监测方案,包括污染现场、实验室应急监测 方法、仪器、药剂。5.4.6.3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企业环境监测机构要立即开展应急监测,在政府部门到达后,则配合政府部门相关机构进行监测。

5.4.7现场处置

5.4.7.1水环境污染事件现场处置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及事件类型、可控性、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及水环境状况等,需确定以下内容:(1可能受影响水体情况说明,包括水体规模、水文情况、水体功能、水质现状等;(2制定监测方案,开展应急监测;(3事件发生后,切断污染源的有效方法及泄漏至外环境的污染物控制、消减技术方法说明;(4制定水中毒事件预防措施,中毒人员救治措施;

(5需要其他措施的说明(如其他企业污染物限排、停排,调水,污染水体疏导,自来水厂的应急措施等;(6跨界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措施说明;(7其他说明。

5.4.7.2有毒气体扩散事件现场处置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及事件类型,事件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以及风向、风速和地形条件等,需确定以下内容:(1切断污染源的有效措施;(2制定气体泄漏事件所采取的现场洗消措施或其他处置措施;(3明确可能受影响区域及区域环境状况;(4制定监测方案,开展应急监测;(5可能受影响区域企业、单位、社区人员疏散的方式和路线、基本保护措施和个人防护方法;(6临时安置场所;(7周边道路隔离或交通疏导方案;(8其他说明。

5.4.7.3溢油事件现场处置

根据溢油数量、油品种类等,需确定以下内容:(1制定切断溢油源和控制影响范围的有效措施;(2制定监测方案,开展应急监测;

(3制定事件现场隔离警戒,防止发生火灾爆炸事件措施;(4制定油品回收和减轻环境污染的措施;(5制定减轻溢油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的措施;(6其他说明。

5.4.7.4危险化学品及危险废物污染事件现场处置

根据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的性质、污染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需确定以下内容:(1切断污染源的有效措施;(2制定防止发生次生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置措施;(3明确可能受影响区域及区域环境状况;(4制定监测方案,开展应急监测;(5可能受影响区域人员疏散的方式和路线、基本保护措施和个人防护方法;(6临时安置场所;(7周边道路隔离或交通疏导方案;(8其他说明。

5.4.7.5辐射事件现场处置

(1对于放射源丢失、被盗或被抢的事件,需确定以下内容: 1制定放射源搜寻措施和步骤;2制定在指定区域内宣传放射性危害特性的方法;

3其他说明。

(2对于放射性物质泄露事件,需确定以下内容: 1制定措施,切断辐射范围扩大的途径;2制定实时监测方案;3制定现场专业技术人员个人防护措施;4制定周边群众保护措施和预防、治疗方案;5其他说明。

5.4.7.6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救治与医院救治

依据事件分类、分级,附近疾病控制与医疗救治机构的设置和处理能力,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处置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可用的急救资源列表,如急救中心、医院、疾控中心、救护车和急救人员;(2应急抢救中心、毒物控制中心的列表;(3国家中毒急救网络;(4伤员的现场急救常识。5.5安全防护

5.5.1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明确事件现场的保护措施;5.5.2受灾群众的安全防护。制定群众安全防护措施、疏散措施及患者医疗救护方案等。

5.6次生灾害防范

制定次生灾害防范措施,现场监测方案,现场人员撤离方案,防止人员中毒或引发次生环境事件。

5.7应急状态解除

5.7.1明确应急终止的条件;5.7.2明确应急终止的程序;5.7.3明确应急状态终止后,继续进行跟踪环境监测和评估的方案。5.8善后处置

5.8.1明确受灾人员的安置及损失赔偿方案;5.8.2配合有关部门对环境污染事件中的长期环境影响进行评估;5.8.3明确开展环境恢复与重建工作的内容和程序。5.9应急保障 5.9.1应急保障计划

制定应急资源建设及储备目标,落实责任主体,明确应急专项经费来源,确定外部依托机构,针对应急能力评估中发现的不足制定措施。

5.9.2应急资源

应急保障责任主体依据既有应急保障计划,落实应急专家、应急队伍、应急资金、应急物资配备、调用标准及措施。

5.9.3应急物资和装备保障

企业依据重特大事件应急处置的需求,建立健全以应急物资储备为主,社会救援物资为辅的物资保障体系,建立应急物资动态管理制度。

5.9.4应急通讯

明确与应急工作相关的单位和人员联系方式及方法,并提供备用方案。建立健全应急通讯系统与配套设施,确保应急状态下信息通畅。

5.9.5应急技术

阐述应急处置技术手段、技术机构等内容。5.9.6其他保障

根据应急工作需求,确定其他相关保障措施(交通运输、治安、医疗、后勤、体制机制、对外信息发布保障等。

5.10预案管理 5.10.1预案培训

说明对本企业开展的应急培训计划、方式和要求。如果预案涉及相关方,应明确宣传、告知等工作。

5.10.2预案演练

说明应急演练的方式、频次等内容,制定企业预案演练的具体计划,并组织策划和实施,演练结束后做好总结,适时组织有关企业和专家对部分应急演练进行观摩和交流。

5.10.3预案修订

说明应急预案修订、变更、改进的基本要求及时限,以及采取的方式等,以实现可持续改进。

5.10.4预案备案

说明预案备案的方式、审核要求、报备部门等内容。

5.11附则

5.11.1预案的签署和解释 明确预案签署人,预案解释部门。5.11.2预案的实施 明确预案实施时间。5.12附件

(1环境风险评价文件;(2危险废物登记文件或企业危险废物名录;(3企业应急通讯录;(4应急专家通讯录;(5企业环境监测应急网络分布;(6企业环境监测机构联系人通讯录;(7外部(政府有关部门、救援单位、专家、环境保护目标等联系单位通讯录;(8单位所处位置图、区域位置及周围环境保护目标分布、位置关系图、本单位及周边区域人员撤离路线;(9单位重大危险源(生产及储存装置等分布位置图;(10应急设施(备布置图;(11危险物质运输(输送路线及环境保护目标位置图;(12企业雨水、清净下水和污水收集、排放管网图;

(13企业所在区域地下水流向图、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划图;(14各种制度、程序等,如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格式表、应急预案启动(终止令(格式、应急预案变更记录表等;(15国家和地方相关环境标准目录;(16其他。环境保护部 二○一○年一月

2.河北省河道采砂规划报告编制导则 篇二

本标准规定了河北省河道采砂规划报告编制的基本要求、河道概况、采砂规划、方案影响评价、规划的实施与管理、成果的结论及建议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河北省境内河道管理范围内的采砂规划编制工作。2 术语和定义

2.1 河道采砂

河道采砂是指在河道、湖泊、水库、人工水道、行洪区、蓄滞洪区等管理范围内开采砂、石、土,以及淘金(含淘取其他金属和非金属)等翻动砂石的活动。2.2 可开采量

可开采量是指在不影响河道行洪安全和跨河、穿河、临河建筑物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开采的砂石料量。2.3 可采期与禁采期

可采期是在不影响河道行洪和输水的前提下,允许开采的时段;禁采期是禁止开采的时段,是可采期以外的时段。2.4 禁采区

禁采区是河道内为保障河道行洪和输水安全、河道内及附近各种建筑物、村庄的防洪安全而确定的禁止开采砂石的区域。3 基本要求

3.1 我省河道采砂规划实行分级规划制度。河道采砂规划按河道管理权限由相应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规划编制由具有相应水利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3.2 规划应当充分考虑河道防洪安全、河势稳定和生态环境要求,符合流域综合规划和防洪、河道整治等专业规划。

3.3 规划要划定禁采区和开采区的范围,制定适度、合理、科学的开采方案。3.4 规划所需基础资料应具有可靠性、合理性和一致性。

3.5 采砂规划报告应有必要的附图。包括河道位置图、河道砂源分布图、河道可采区和禁采区范围图等。4 河道概况

4.1流经区域的社会经济概况

描述河道位置、长度,流经的行政区域以及流经区域的社会、经济概况。4.2 河道工程状况

4.2.1 堤防工程情况。包括堤防的现状防洪标准、堤防工程质量,以及堤防规划的防洪标准等。

4.2.2 河道上的主要建筑物。简述河道上的主要建筑物情况,包括拦水坝、桥梁、水闸、渡槽、涵洞及其他建筑物的情况。

4.2.3 河道上主要交通设施、管线、缆线、水文站点等情况。4.3 河道演变 4.3.1 地形地貌。描述河道流经地段的地形地貌以及地面坡度,河道的汇流情况。4.3.2 河道演变情况与现状河势。描述河道的演变历史、现状河势和冲刷与稳定情况。对河势变化较大的河段应重点描述。4.4 水环境与水生态现状

简要描述河道的水质及受污染情况;植被与野生动物分布。4.5 相关规划及主要结论

简述流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河道整治规划等相关规划与河道采砂相关的主要内容。

4.6 河道采砂现状及存在问题

4.6.1 河道采砂现状。描述河道采砂的发展过程,采砂主要方式,现状采砂点的分布情况,采砂点的数量,每年的采砂数量。

4.6.2 现状采砂存在的问题。描述现状采砂对河势、堤防安全、周围建筑物、交通设施、村庄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4.6.3 河道采砂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简述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采砂规划的制定情况;管理组织状况;《河道采砂许可证》的审批与颁证情况;收费办法及落实情况。

4.6.4 制定规划的必要性。根据河道采砂存在的问题,论述制定该规划的必要性。

5水文与泥沙状况

5.1 水文特性

描述规划河流(河段)的年径流量、洪峰流量、最枯流量及相应的水位情况。5.2泥沙特性

叙述泥沙的主要来源,泥沙沿程变化特点,典型年份的含沙量、输沙量及年际、年内变化与偏离系数;近年来的输沙特性变化特点与趋势;主要水文站悬移质最大粒径变化范围等。5.3 泥沙补给分析

根据入流断面、出流断面的水文泥沙资料,分析河道内河砂平衡情况,可利用的河砂沉积量。同时分析不同河段的采补平衡情况,为确定各采区的允许采砂量提供依据。6

地质和砂源状况

6.1 河床质地及其组成

河床的物质组成、粒径及垂直、水平分布和变化趋势。6.2 砂源及开采条件初步分析

规划范围内砂石资源的分布范围、埋藏深度、砂石料的厚度、颗粒组成和岸坡土壤岩性组成等,初步分析河砂的开采条件。7采砂规划

7.1 规划原则

7.1.1 采砂规划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7.1.2 采砂规划要服从流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河道整治规划等相关专业规划; 7.1.3 采砂规划应在保证河势稳定、防洪安全、沿岸生产生活设施正常运用和满足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确定禁采区和开采区的范围,合理地利用河沙资源。

7.1.4 河道采砂应与河道治理、除险加固相结合。7.2 规划范围及规划期

7.2.1 规划范围。与河道管理范围相一致,简述起始点、终止点、宽度、长度。7.2.2 规划期。规划的起始年份和终止年份。规划期一般不少于5年。7.3 禁采区的划定原则

7.3.1防洪工程及重要设施安全的原则。堤防、护岸工程(包括护脚、护坡、护滩坝等)、束导工程及堤(坡、坝)脚附近,闸坝、引渠以及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重要管路、缆线附近,水文测流断面上下游,山区河道有岩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河段,其他依法禁止采掘的区域应划为禁采区。7.3.2满足河势稳定的原则。禁止在可能引起河势发生较大变化的河段进行开采。

7.3.3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对于季节性河流,应注意河滩地河沙覆盖植被的恢复;对于长年有水的河流,要保持水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及可持续利用。珍稀动物栖息地、城镇集中饮用水水源地等应划为禁采区。7.4 禁采区与可采区的划定

根据以上原则确定具体禁采区。禁采区以外区域为可采区。7.5 可采区规划

7.5.1 采砂方案的拟定。多方案拟定可能的开采方案,包括各方案采砂区的基本情况、分布、范围、开采深度、控制高程、可开采总量、年控制开采量等。7.5.2 采砂方案的比选。根据拟定的不同方案,确定采砂后的河床断面的变化情况和上下游、左右岸的衔接方式,分析遇现状防洪标准、河道规划整治标准洪水条件下采砂对河势及行洪的影响,确定推荐方案。分析应采用恒定非均匀流计算方法,必要时可以采用二维数学模型方法。7.5.3 可采区内采砂方式及采砂机具的控制。规定开采方式,初步确定采掘机械、筛分机械、运输机械等的型号和数量。

7.5.4 砂石堆放及弃料处理。分区对堆砂场的布局提出要求。提出弃料场堆放、处理及现场清理要求。对有覆盖层的可采区,应制定采砂后河道恢复措施。7.5.5 禁采期及可采期。禁采期和可采期的确定应满足防洪要求,并参照《河北省采砂管理办法》,结合河道实际情况确定。禁采前,采砂单位或个人必须清除弃料,回填河床,并且按照原工程标准恢复损毁的堤岸。8 规划方案综合影响评价

8.1 对河道行洪和输水的影响

评价由于采砂后河床断面的变化可能引起的行洪能力、输水能力变化。8.2 对河势及工程的影响

评价由于采砂后河床断面的变化可能引起的河道主流摆动以及对堤防和跨河、临河、穿河等建筑物安全造成的影响。8.3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采砂的噪声、扬尘影响,对河床植被的影响,对底层淤泥污染物翻动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对动物及其栖息条件的影响,对水质的影响等。8.4 其他影响

评价采砂活动对交通、电力、通讯设施、村庄等影响。8.5 防止和减轻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

对上述影响做出综合评价和定性结论,提出防止和减轻各种不利影响的对策和措施。9

规划的实施管理

制定规划实施所必需的管理措施与手段。10

结论和建议

对规划成果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综合评价。提出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及建议。

河北省河道采砂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编制规程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河北省河道采砂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编制的基本要求、基础资料、砂石可采量分析、采砂工程设计、采砂影响分析、结论与建议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河北省境内河道管理范围内的采砂项目。2 术语和定义

2.1 河道采砂

河道采砂是指在河道、湖泊、水库、人工水道、行洪区、蓄滞洪区等管理范围内开采砂、石、土,以及淘金(含淘取其他金属和非金属)等翻动砂石。2.2 可开采量

可开采量是指在不影响河道行洪安全和跨河、穿河、临河建筑物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开采的砂石料量。2.3 可采期与禁采期

可采期是在不影响河道行洪和输水的前提下,允许开采的时段;禁采期是禁止开采的时段。2.4 禁采区

禁采区是为保障河道行洪(输水)安全、附近各种建筑物及村庄防洪安全确定的禁止开采区域。3 基本要求

3.1 采砂首先要保护河道防洪安全,满足河道整治需要,保障跨河、穿河、临河建筑物安全。

3.2 采砂应该符合河道河势演变规律,努力做到通过有计划的采砂进行河道整治,需同治河、清障、护岸、固堤相结合,砂料开采不能造成新的险工或行洪障碍。

3.3 河道采砂实行分级管理、总量控制的原则,做到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兼顾,分期有序开采。

3.4 采砂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的编制应由具备河道整治规划设计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4 基本资料

编制采砂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需要具备以下基本资料。4.1 测量资料

采砂场1:2000~1:5000地形图,包括采砂范围及其以外上下游各1000m、左右各200m范围。4.2 地质资料

采砂范围内砂石料的分布、埋藏深度、厚度、颗粒组成及岸坡土壤岩性组成等。4.3 附近建筑物及设施

论证范围内地面和地下建筑物规模、级别、主要技术指标等,包括道路、桥梁、管道、缆线等跨河、穿河、临河设施以及两岸村庄等。4.4 河道水文泥砂特性

河道水文特性、河道泥砂特性、年平均淤积量、主要控制断面的年输砂量等。5 采砂河段概况及治理规划

5.1 河流概况

说明河道自然地理特征,包括流域面积、流经地区、河道长度、宽度、坡度、堤防现状以及现状泄洪能力等。5.2 河道治理规划

介绍流域规划和河系规划中关于采砂河段的规划要点。包括分段治理标准、设计流量、治理方案等。5.3 河道治理措施

阐述河道的治理措施,重点说明规划方案中采砂河段的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对河床断面的要求,河道、堤防整治措施,主槽、滩地、堤防的技术指标,针对险工险段采取的工程措施,采砂河段与上、下游河段的衔接等。5.4 采砂规划

介绍该河段采砂规划要点。6 采砂河段河势及河床演变分析

6.1 水文分析

近期规划中已有洪水成果可直接采用。否则应分析采砂项目所在河段的设计洪水,提出不同标准的设计洪峰流量成果,并进行合理性分析,必要时应分析提出设计洪水过程线。6.2 河势及河床演变分析

阐述河床演变情况、采砂河段及上下游衔接段主流改道摆动情况、堤防漫水出险情况,分析河流改道及主流摆动的原因及发展趋势,说明险工位置和造成险工的原因。

6.3 河道采砂现状及存在问题

阐述河段采砂现状,说明现状采砂点的分布、历年采砂量和累计采砂量。分析现状采砂对河道、堤防、跨河建筑物以及水流形势造成的影响或危害情况。7 可采砂量分析

7.1 采砂河段水文泥沙特性分析

根据采砂河段入流断面和出流断面的水文泥沙资料,分析河道内泥沙淤积形成情况、特点、砂源状况及泥沙补给情况。7.2 采砂场砂料总储量分析

根据划定的采砂场范围及有关地质资料,分析计算储砂总量。7.3 禁采区的划定

根据河段的流势、建筑物的位置等具体情况,划定采砂场的禁采区范围。7.4 可开采量分析

根据采砂河段年淤积量及砂料总储量,在不影响河道行洪安全和跨河、穿河、临河建筑物安全的前提下,分析确定可开采量。8 采砂设计

8.1 确定采砂场位置

分析确定采砂场的长度、宽度、砂坑边坡、边界线及采砂控制高程,提出基础控制点坐标及高程。8.2 制订开采计划

分析确定开采方式、开采时间及年开采量,制订详细的开采计划,根据河道具体情况,确定可采期及禁采期。8.3 砂石料及弃料堆放处理

分析确定砂石料的堆放位置、形式、高度及面积,并确定运出时间;根据防汛、交通、料场恢复等多方面要求,分析确定弃料的的堆放及处理措施。8.4 场区道路布置

根据开采设备的进出、搬迁以及运输车辆的流量情况,合理安排行车路线。8.5 采砂场平整及恢复措施

对有覆盖层的砂石料场,提出回填方式及恢复措施。为保证采砂后河段上下游、左右岸的平顺衔接,根据采砂场的开采情况,提出衔接方式和处理措施。对行洪河道内跨开采的,应提出每年汛前的防洪要求。9 采砂对行洪、输水影响分析

9.1 河床断面变化

根据制订的采砂计划,分析确定河床纵横断面变化。9.2 采砂对行洪、输水影响分析

9.2.1 根据采砂后河床断面的变化情况和上下游、左右岸的衔接方式,分析遇现状防洪标准、河道规划整治标准条件下采砂对行洪、输水的影响。9.2.1 行洪、输水影响分析应同采砂设计方案结合进行,以合理确定保障河道行洪、输水安全的采砂方案。

9.2.3 分析应采用恒定非均匀流计算方法,必要时可以采用二维数学模型方法。10 采砂对跨河、穿河、临河建筑物及村庄安全影响分析

10.1 根据采砂河段及上下游、左右岸建筑物的位置,逐个分析采砂前后由于河床断面或主槽位置的变化对行洪安全的影响。

10.2 定性分析由于采砂后河床断面的变化,可能引起河道主流摆动或形成的串沟、冲坑等对建筑物及村庄的安全影响。

10.3 根据采砂可能对跨河、穿河、临河建筑物及村庄产生的影响,提出保护措施。采砂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11.1 分析河道采砂对河床扰动及附近植被的影响,并分析由此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

11.2 根据采砂场砂石料的堆放地点、堆放形式及弃料的处理方式,分析采砂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11.3 根据采砂场砂石料的开采及运输方式,分析采砂噪声、粉尘对环境的影响。11.4 对采砂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不利影响提出具体减免措施。12 结论及建议 对采砂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提出采砂项目可行性的综合评价结论及建议。

3.防汛预案编制导则 篇三

(冀建村〔2010〕130号)

各设区市城乡规划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建设)局:

为有效指导全省镇、乡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依据国家和我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我厅组织制定了《河北省镇、乡和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执行。执行过程中有何问题、建议,请及时函告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建设处。

附件:河北省镇、乡和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二○一○年三月十七日

附件:

河北省镇、乡和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目次

总则 县域镇村体系规划

2.1 基本要求

2.2 镇村体系规划

2.3 村庄迁并与中心村确定

2.4 县域镇村体系规划成果

镇规划

3.1 基本要求

3.2 总体规划

3.3 控制性详细规划

3.4 修建性详细规划

乡规划

4.1 基本要求

4.2 乡域规划

4.3 乡政府驻地规划

4.4 乡规划成果

村庄规划

5.1 基本要求

5.2 村域规划

5.3 村庄规划

5.4 村庄规划成果

附则

总则

1.0.1 为指导镇、乡和村庄规划,规范规划编制内容和深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导则。

1.0.2 镇、乡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衔接。

规划期限宜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一般为10-20年,其中近期5年左右。

1.0.3 编制镇、乡和村庄规划必须采用符合规定的勘察、测绘、气象、地震、水文、环境、经济与社会等基础资料。

1.0.4 已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有历史保护价值的镇、村的保护规划,应当依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及其他相关规定编制。

1.0.5 乡政府驻地规划人口1万以上的乡,应当按镇规划要求编制。整体改造、新建村庄和多村联合建设的村庄,应当按镇区规划要求编制。

1.0.6 编制镇、乡和村庄规划除执行本导则外,还应当符合国家和河北省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0.7 编制镇、乡和村庄规划,应当广泛听取有关单位和公众的意见,进行多方案比较,科学决策。

1.0.8 本导则适用于河北省城市、县城规划建设用地以外的镇、乡和村庄规划的编制。

县域镇村体系规划

2.1基本要求

2.1.1 县域镇村体系规划主要任务是落实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要求,引导和调控县域镇村的合理发展与空间布局,指导镇、乡和村庄规划编制。

“县域”指县域、县级市的市域和设区城市中的区管辖范围。

2.1.2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必须坚持统筹城乡、生态优先、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就近集中、保护资源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确定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和基层村的空间布局和人口规模结构,提出村庄迁并调整方案,合理布置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2.1.3 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应当进行多方案比较和经济技术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当地居民的意见。

2.2 镇村体系规划

2.2.1 综合评价县域的发展条件与前景,提出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制定县域镇村发展目标,确定县域产业结构和发展空间布局。

工业应当主要向县城和较大镇的工业园区集中,防止“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一般镇、乡和中心村除农业外,应着重发展为“三农”服务的第三产业。

2.2.2预测县域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提出县域镇村体系布局和各镇乡人口规模、职能分工,制定分类管理策略和建设标准,确定镇区、乡政府驻地的空间布局形态和主要道路交通组织。

2.2.3提出村庄空间布局的具体方案,确定中心村、保留村庄、迁并村庄的数量、名单和布局,明确迁并村庄的迁并原因及去向。

确定迁并后各村庄人口的规模、建设用地规模、整合节约土地规模,编制全县及分各乡镇迁并村庄一览表、保留村庄一览表。

2.2.4划定县域空间管制区域,界定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提出各分区空间资源有效利用的限制和引导措施。

将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自然灾害易发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等划定为禁止建设区;将一般农田保护区、蓄滞洪区、文物地下埋藏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非核心区等划定为限制建设区;将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以外的区域划定为适宜建设区。

2.2.5 统筹配置县域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确定县域交通、供水、排水、供电、通信、广播电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体、科技、养老和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2.2.6 制定近期建设规划发展目标,确定近期县域镇村空间布局方案,提出近期县域村庄迁并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时序、空间布局。

2.2.7 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2.2.8县域内空间管制分区、镇区和乡政府驻地建设用地规模,村庄建设用地标准,县域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配置标准,县域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县域防灾减灾设施等作为县域镇村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2.3 村庄迁并与中心村确定

2.3.1 村庄迁并应尊重村民意愿,保证村庄迁并后村民居住安全、生活有保障、环境和居住条件得到改善,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节约用地。

2.3.2在综合评价县域镇村空间布局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可考虑将下列村庄予以迁并:

1存在自然灾害安全隐患的村庄,主要是位于行洪区、蓄滞洪区、矿产采空区的村庄和具有泥石流、山体滑坡、地质塌陷、洪涝灾害等地区的村庄。人口少、难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生活环境差、村民有迁并意愿的村庄;人均耕地不足以使村民生活自给,且无其他生活来源的村庄。用水严重短缺、严重不达标的村庄;地方病发病率高的村庄;位于大型水源地、自然生态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核心区等生态敏感区的村庄;重大设施和项目建设确定要搬迁的村庄、压占重要矿产资源的村庄。地域空间上接近,有可能相向发展逐渐融为一体的村庄,以及按新民居建设要求集中发展的村庄。

2.3.3 确定中心村(农村新型社区)应当综合考虑以下条件:

1规模较大、经济实力较强、基础设施较为完备,能起到带动周围村庄建设和发展的村庄。

2有人口集中条件,一村或多村合建的村庄,宜以二、三层或多层建筑为主、基础和服务设施要配套齐全。

3中心村应布局合理,服务半径宜覆盖2公里左右。

2.4 县域镇村体系规划成果

2.4.1 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规划附件。规划文本必须明确表达规划的强制性内容。规划附件应包括规划说明书、专题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

2.4.2 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图纸应包括县域综合现状分析图、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图、县域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图、县域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县域综合交通规划图、县域空间管制规划图、县域环境保护与综合防灾规划图、近期发展规划图等。

镇规划

3.1 基本要求

3.1.1镇规划包括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其中,镇总体规划包括镇域规划和镇区规划。

3.1.2 编制镇总体规划,应当编制规划纲要,确定镇域、镇区规划的重大原则,统筹考虑影响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作为编制规划成果的依据。

镇域规划应当以县域镇村体系规划为编制依据,从区域角度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确定城镇性质、发展目标、镇村体系、镇村建设用地规模和规划区范围,对镇域范围内的工矿企业、村庄居民点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进行整体安排,提出空间管制的原则和措施,指导镇区和村庄规划的编制。

镇区规划应当在镇域规划的基础上,确定镇区发展方向,进行建设用地的功能分区和布局,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镇区近期建设规划应当明确近期建设用地布局和用地范围,提出近期建设项目、土地使用和控制要求。

3.1.3 编制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依据已经批准的镇总体规划,对具体地块的土地使用和建设提出控制指标。

3.1.4 编制镇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对重要地块的建设提出具体的安排和设计。

3.1.5发展速度较快、规模较大或有特色的镇,可根据需要增加专题研究。

3.2 总体规划

3.2.1 镇域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划定镇区规划区范围。综合分析镇域的发展条件,提出镇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确定城镇性质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明确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和重点,提出空间布局方案,确定各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发展措施。确定对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划定镇域内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含需要联片整治的区域)的范围,提出镇域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提出城镇特色、村庄风貌和历史文化遗产等保护要求和具体安排。依据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分析城乡人口变化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趋势,预测规划期末和分时段镇域总人口数量及分布状况,提出人口空间转移的方向和目标。

明确镇区和镇域各村庄人口规模、建设用地指标和村镇建设用地总量,提出镇村建设用地协调方案,编制镇域现状和规划建设用地汇总表。提出镇域镇村体系,选择重点建设的中心村,明确镇区、村庄发展定位,确定镇区、村庄的空间布局形态和主要道路交通组织。

提出镇域居民点集中建设、协调发展的总体方案和村庄调整合并的具体安排,明确保留村庄和需要迁并的村庄,确定村庄建设与整治的分类管理措施。确定镇域内道路交通设施、市政工程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产设施等建设用地的规模;农田、山地、林地、水域等非建设用地的范围。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等规划原则、设防标准及防治措施;迁建村庄和新建镇区,应当进行用地工程地质评价。集体建设用地应划分为经营性建设用地和非经营性(公益性)建设用地。统筹划定镇域内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范围,确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分区和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人口容量等相应的控制指标。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建议,明确规划强制性内容。

3.2.2 镇区规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对镇区居住、公共设施、工业、仓储、绿地、工程设施和对外交通设施等建设用地进行空间布局。

确定镇区道路网结构、道路红线宽度、断面形式以及道路控制点坐标、标高。提出学校、卫生院、文化站、信息服务站、体育健身场所、市场、超市等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布局、规模数量。对镇区的供水、排水、供电、通信、供热、燃气等基础设施进行具体安排;确定地下管线的具体位置、架空线路的走向与布置;确定污水和垃圾处理方式;建立综合防灾减灾防疫系统;划定镇区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范围(黄线)。确定镇区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措施,提出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确定绿地系统建设目标,划定镇区各类绿地的控制范围(绿线);划定镇区河湖水面的范围(蓝线)。确定历史文化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要求,划定历史文化保护范围(紫线),确定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历史建筑及保护措施。明确镇区人口分布、居住用地布局和分类;提出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建设模式;确定镇区内村庄和旧区改造的原则和方法,提出改善旧区生产、生活环境的标准和要求。

提出镇区远景发展设想。提出实施镇区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3.2.3 镇区近期建设规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确定近期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明确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和布局。确定近期居住、工业、仓储、绿地等建设用地安排及各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规模和选址,建设项目应当具体落位。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限,进行管线综合。

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估算近期建设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确定控制和引导镇区近期建设的措施,明确规划强制性内容。

3.2.4 镇域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应包括: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水源地和水系、防灾减灾、环境保护;涉及镇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资源利用、风景名胜资源管理、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等方面的内容等。

3.2.5 镇区规划强制性内容包括:镇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镇区红线、黄线、蓝线、绿线、紫线的控制范围及控制措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综合防灾设施的布局。

3.2.6 镇总体规划成果包括文本、图纸和附件,以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两种形式表达。文本应当规范、准确、含义清晰。图纸内容应与文本一致。附件包括规划说明书、重要基础资料汇编以及专题研究报告等。规划说明书的内容包括现状分析、规划意图论证、规划文本解释等。

镇总体规划主要图纸应包括镇域现状分析图,镇域规划图,镇域空间管制规划图,镇区现状分析图,镇区规划图,镇区道路工程规划图,镇区工程管线规划图,镇区近期建设规划图,新民居建筑选型示意图等。图纸的主要内容有: 镇域现状分析图,标明区域位置、行政区划、镇村分布、交通网络、主要基础设施、主要风景旅游资源等。镇域规划图,标明行政区划、村镇布局、村庄居民点及产业空间布局,交通网络及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防灾设施布局,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旅游景区布局等。镇域空间管制规划图,标明行政区划,镇村体系,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的控制范围等。

镇区现状分析图,标明主要街道名称,自然地形地貌,现状各类用地的范围,各级道路,对外交通、市政公用设施的位置,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历史建筑范围等内容。镇区规划图,标明镇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各项规划内容,包括红、黄、蓝、绿、紫线等规划控制范围等。镇区道路工程规划图,标明主次干道的交叉点坐标、高程,路段走向、长度,道路名称,道路横断面形式等。镇区工程管线规划图,标明各类工程管网平面位置、管径等内容。镇区近期建设规划图,确定规划用地界线,绿地、道路、广场、停车场等位置和用地范围,标明近期建设项目位置。新民居建筑选型示意图,推荐适合本地特色的民居建筑方案选型。

根据所规划镇的特点需增加的其他图纸。

3.3 控制性详细规划

3.3.1 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要求、安全设施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要求。

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 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它交通设施。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并进行管线综合。

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3.3.2 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各地块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安全设施配置、环境保护要求等应当作为强制性内容。

3.3.3 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应当包括规划文本(含图则)、图纸和附件三部分,附件包括规划说明和基础资料汇编。

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则应当包括地块编码、用地性质、地块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控制高度、建筑后退红线、绿地率、配套设施、交通组织、现状建设情况、规划建设具体要求等。

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应当包括规划区位图,用地现状分析图,用地布局规划图,绿线、蓝线、黄线、紫线等规划控制图,道路交通及竖向规划图,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市政工程设施规划图,综合防灾设施规划图,建筑高度分区图,必要时可增加各类规划分析示意图。

3.4 修建性详细规划

3.4.1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研究用地位置、性质、环境、控制要求、面积等问题。

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确定居住、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管理、商业、服务、市政公用设施等各类建筑平面布置方案。对住宅、医院、学校和托幼等建筑进行日照分析,确定建筑日照间距、消防间距等。落实和细化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各类用地的用地性质,以及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建筑限高等要求。

5提出交通组织方案和设计,确定细化后的建筑物退让距离和道路、河道、高压走廊用地界线,确定建筑出入口,停车位、无障碍设计等。

竖向规划设计。市政工程设施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3.4.2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应当包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纸。其中规划图纸包括区位分析图、现状分析图、规划总平面图、道路交通规划图、绿地系统规划图、竖向规划图、管线工程规划图、建筑单体方案图、规划效果图。

乡规划

4.1 基本要求

4.1.1 乡规划包括乡域规划和乡政府驻地规划。

4.1.2 编制乡域规划应当以乡所辖行政地域为规划范围,落实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对本乡发展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与引导,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集约利用。

4.1.3 编制乡政府驻地规划,应当统筹考虑乡域内发展需要,加强乡政府驻地对本乡区域的带动作用,合理配置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4.1.4乡规划一般不再划分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对于规模大,功能复杂的乡,可参照镇规划编制,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4.2 乡域规划

4.2.1 乡域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综合分析乡的区域地位、自然条件、产业结构、各类资源、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建设现状等情况,预测产业发展目标,确定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统筹配置生产基础设施。落实规划期内各阶段人口规模与分布情况。确定乡政府驻地的人口与规划建设用地规模。

根据产业发展和生活提高的要求,确定中心村、基层村的层次与等级,明确村庄空间发展布局,确定乡域内保留和迁并的农村居民点。

确定乡政府驻地、村庄的空间布局形态和主要道路交通组织,提出村庄建设控制标准、村庄集约建设的分阶段方案和实施措施。确定乡域内居住用地规模和位置,以及其中的农村宅基地控制标准,确定道路交通设施、工程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产设施等建设用地规模,农田、山地、林地、水域等非建设用地范围。划定乡域范围内禁止建设、限制建设、适宜建设(含需要联片整治的区域),并提出相应的管制措施。统筹配置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各项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设施,并提出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卫生防疫等的要求和具体安排。集体建设用地应当划分为经营性建设用地和非经营性(公益性)建设用地。统筹划定乡域内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范围,确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

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

4.2.2 乡域空间管制分区、乡政府驻地规划区界定范围、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范围和使用强度控制指标、道路交通设施(红线)、市政工程设施(黄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紫线)、河湖水面(蓝线)、绿地(绿线)、生态环境与综合防灾减灾等应当作为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4.3 乡政府驻地规划

4.3.1 乡政府驻地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确定农村宅基地、公共服务设施及各类生产服务设施用地的位置与规模。

确定道路和市政工程设施、防灾减灾防疫设施位置与规模。

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确定历史文化遗产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及要求,提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保护内容和措施。

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4.3.2 乡政府驻地近期建设规划应确定近期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确定近期建设时序、用地布局、合理布置近期建设项目和设施,并根据实际需要达到控制性详细规划深度。

4.4 乡规划成果

4.4.1 乡规划成果应当包括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规划文本中应当明确表述规划的强制性内容。附件包括规划说明书和基础资料。

4.4.2 乡规划图纸包括乡域现状分析图、乡域规划图、乡域空间管制规划图;乡政府驻地现状分析图、乡政府驻地规划图、乡政府驻地道路工程规划图,乡政府驻地工程管线规划图、乡政府驻地近期建设规划图、乡政府驻地新民居建筑选型示意图、乡政府驻地中心和重点地段主要控制指标图等。

村庄规划

5.1 基本要求

5.1.1 村庄规划包括村域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

5.1.2 村庄规划应当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节约用地,规划结构合理。应当尊重村庄地方特色,统筹安排居住建筑、公共设施、基础和服务设施,为村民创造和谐优美的生活环境。

5.1.3编制村域规划应当以行政村所辖地域为规划范围,落实县域镇村体系规划、镇乡规划对本村发展要求,确定村庄发展方向、布局、性质、规模,细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农业设施的配置,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集约利用。

5.1.4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应当保护村落环境和耕地、草地、林地及水域,合理有效利用村庄闲置地,统筹安排建设用地和村民宅基地,引导散居农户与农牧村落适当集中;合理配置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治理农村脏乱差,改善村庄人居环境。

5.1.5 中心村规划应当合理配置为本村和周围村庄服务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5.1.6县域镇村体系规划、镇乡规划中确定需要迁并的村庄,可单独编制村庄建设整治规划。

5.2 村域规划

5.2.1 村域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综合评价村庄的发展条件,分析村庄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状况,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农民增收措施;提出地方传统文化保护、义务教育、农民健身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合作医疗建设的目标和措施。确定村域范围内建设用地总量,合理布置村域农业及畜禽水产养殖、场院及农机站库、各类仓储和加工设施、农家旅游等生产经营设施用地。依据上位规划,预测富余劳动力转移趋势,确定村庄人口规模。由若干自然村组成的村庄要提出村域内村民居住点集中建设方案与措施。划定村域范围内禁建、限建和适建区域。界定不同类型产业用地的范围,提出不同分区空间资源有效利用的限制和引导措施。明确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目标、要求和措施,提出村域保护自然景观、传统民居、祠堂、历史建筑物与构筑物、古树名木等人文景观的措施。

5.2.2 村域农业生产建筑用地宜相对集中布置,与居住生活用地保持必要的防护距离。

5.3 村庄建设规划

5.3.1 村庄建设规划主要包括村庄用地布局、基础设施规划、公共建筑安排、景观风貌规划、农宅规划设计、近期建设整治规划等内容。

5.3.2 用地布局规划 确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生产建筑、基础设施、绿化等用地安排。生产建筑用地宜相对集中布置,合理确定养殖区域,与居住生活用地保持必要的防护距离。提出空心村整治、危房改造的要求和措施,明确村庄闲置地利用和腾退用地的安排。

5.3.3 公共建筑规划 确定村庄基层组织活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集贸设施、养老设施等公共建筑的规模、位置及空间组合形式。除小学、幼儿园、集贸市场外,宜将村委会、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卫生室、健身场所、信息服务站、露天剧场和农村超市等进行集中布置,形成村民活动中心。

5.3.4 基础设施规划

落实村域基础设施规划,确定村庄内道路、给排水管道、电力电信线路、供热燃气管道、有线电视、垃圾收集转运、公共厕所、锅炉房、燃气站、集中沼气池等设施的规模、位置。

村庄应根据地形、水源、水质、经济条件等确定供水方式、排水体制和供热形式。村庄供电、通信、有线电视、网络等线路,要综合安排,达到整齐、美观、安全的效果。

5.3.5 景观风貌规划 村庄规划应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设控制要求,与周边山地、农田、水系等自然要素有机融合。

划定传统民居、文物古迹和革命纪念建筑等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范围,提出保护利用措施。

新建建筑、小品、照明、指示牌、广告牌等设施的选型设计应与村庄历史文脉、地方民俗、乡村特色相结合,统一规划。街道两侧建筑体量应与街道宽度相适应。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地形地貌、树林植被、河流湖塘等自然资源,将周围可利用景观融入村庄环境,建筑空间组合应体现村庄特色。

5在村庄入口或村民中心等代表性地点,建立有特色的村庄标志。村庄街道应满足交通、休憩、景观等功能需要,与民居院落联系便捷。街道宽度应考虑农机通行和村民活动、绿化需要。

6古村落要保护村庄整体历史风貌,保护传统街巷形态和肌理。应加强对戏楼、祠堂等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建筑保护。

5.3.6 农宅规划 划定农户宅基地范围界线,提出农村住宅建设要求。

农宅规划应提出闲置宅基地整理方案,引导农民按规划建设。住宅建筑布置应满足采光、通风条件,不应低于当地最低日照要求。要提出建筑高度控制要求,避免邻里纠纷。

5.3.7近期建设整治规划

1根据村庄居民点的具体情况,确定村庄整治改造内容与方法,提出村民参与方式的建议,根据不同的整治内容划定相应整治范围。制定村庄整治项目实施表,包括整治项目清单、整治内容、整治管理措施和资金、劳动力投入的估算等。

3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合理确定村委会、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卫生室、健身场所、信息服务站、露天剧场和农村超市等的建筑形式和体量色彩,成为地方特色明显,高低错落有致,标志性的村民活动中心建筑群体。

4确定村庄道路交通疏导改造方案,打通断头路,拓宽狭窄街道,硬化主要路面和巷道,设置照明设施;结合道路改造,布置联村集中给水系统、雨污排水管沟,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因势利导排入自然坑塘;制定环卫措施,合理布置垃圾收集点和清运场所;利用不宜建设的小地块、道路、庭院、河岸、坑塘、山坡等进行绿化美化。

5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农用沼气;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建设生态庭院;提供节能、节地的新型健康住宅设计方案。

5.4 村庄规划成果

5.4.1 村庄规划成果一般包括规划图纸和规划说明书。

5.4.2 规划说明书应当包括:概述;村域规划;村庄建设规划;村庄近期建设规划或村庄近期整治规划;规划实施对策建议等。规划说明书还应附有基础资料汇编或清单、村民意见反馈、专家论证意见等资料。

5.4.3 村庄规划图纸应当包括村域规划图,村庄建设现状分析图,村庄建设规划图,村庄工程规划图(含道路竖向及各类工程设施规划),村庄近期建设整治规划图(含建筑单体方案图)等。

附则

6.0.1有特殊要求的镇、乡、村庄,可以根据需要适度增减规划深度,进行专项研究。

6.0.2 本导则由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

4.防汛工作预案 防汛应急预案 篇四

防汛应急预案范文3篇

防汛工作预案

防汛应急预案范文篇1

为切实做好雨季施工防洪防汛抢险救灾应急救援处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水灾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确保工程的安全渡汛,根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现结合我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单位发生水灾造成重大险情事故时应急救援处理工作。

二、实施原则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综合治理”的原则,汛期施工期间,灾害发生时,能快速发挥应急组织机构作用,采取积极切实可行措施,及时做好灾害发生后的救援处置工作,最大限度的减少灾害损失。

三、应急机构的组成及工作职责

1、成立防洪防汛工作领导指挥部防汛总指挥:××××副总指挥:××××成员:××××防洪防汛指挥部工作职责:

(1)加强领导、健全防洪防汛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防洪防汛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指导项目防洪防汛知识的普及教育,广泛开展自救和互救训练,不断提高员工防汛意识和基本技能;

(3)汛情发生后,采取一切手段,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进行防汛减灾工作,力争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4)服从本地人民政府防汛指挥部的指挥。

2、组织协调组组长:××××成员:××组织协调组工作职责:

(1)研究政策和措施提出工作建议,为指挥部决策提供参考;

(2)制定和协调落实应急救援工作的各项决策和措施,协调与应急救援相关的工作关系;

(3)全面了解掌握事态发展的相关信息,完成指挥部交办的其它工作。

3、应急救援及保卫组组长:××××成员:××××××××××××应急救援及保卫组工作职责:

(1)接到预警通知后,迅速组织抢险队伍赶赴现场进行抢险抢救工作;

(2)建立抢险警戒区,负责项目抗洪抢险区域的安全保卫工作。

(3)积极救助现场伤患人员,组织人员撤离疏散,救送伤患入院就医,避免人员伤亡;

(4)组织人员抢险,防止灾情扩大,并派出人员到一楼、地下室、仓库等主要部位进行安全检查,消除隐患、抢救物资;

(5)组织稳定事故现场事态,维持事故现场秩序;

(6)服从防洪防汛指挥部的指挥。

4、后勤保障组及运输组组长:××××成员:××××××××后勤保障及运输组工作职责:

(1)负责项目所有应急救援物资的准备保障工作,对应急救援工作的经费支出提出预算方案,统筹安排防洪防汛资金的使用;

(2)合理采购防洪防汛抢险物资,并充分利用现有库存,主要物资包括:麻袋、编织袋、铁丝、绳子、劳动工具、照明设备、小型抽水机及沙子等;

(3)在临汛抢险中要保证防洪防汛抢险物资的供应,部分防洪防汛抢险物资要提前在各出口储备,并作好出入库登记;

(4)保障交通道路的畅通,保障防洪防汛抢险物资运输及时到位;

(5)保障常用药品、急救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供应;

(6)完成防洪防汛指挥部安排的其它工作任务。

5、事故调查处理组:组长:××××成员:××××××××事故调查处理组工作职责

(1)进入事故现场进行调查,查明原因、经过;

(2)查清防汛事故责任及责任人,提出对责任部门及责任人的处理意见等;

(3)安抚事故伤患人员及家属情绪,接待听取相关人员意见,依法研究提出善后解决办法。

6、宣传信息组组长:××××成员:××××××××宣传信息组工作职责:

(1)负责防汛指挥部相关工作的文件、材料审核和印发,做好相关会议材料和会议纪要整理;

(2)负责指挥部有关文件、材料的收发、传阅、整理归档,收集、报告及发布各类相关信息,负责事故处理过程中信息的传阅、相关材

料的记录、存档;

(3)建立信息网络体系,负责接待各类咨询、采访等,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7、应急小队

(1)本单位其他工作人员均作为防洪防汛应急小队后备人员;

(2)除留必要人员在工作区域外,其余人员随时服从防汛指挥部调动。

四、防洪防汛的前期预防工作

1、思想准备。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员预防暴雨洪涝灾害和自我保护意识,做好防汛前的思想工作。

2、组织准备。

建立健全防汛应急领导组织机构,落实防汛责任人、防汛队伍和危险地段的监测及预警措施,加强防汛抢险组织机构的建设。

3、工程准备。

贯通全线排水沟工程并及时清理输排水管道、交通路口和排水沟;定期检查排污泵等排污设施设备。

4、物资准备。

储备必须的防汛物资,合理配置。在重点位置和危险点源(部位)应储备一定数量的抢险物料,以备急需。

5、防汛日常检查。

汛期来临前,各部门应加强各站点值班值勤和巡逻,发现薄弱环

节,要明确责任,限期整改,确保防汛排水设施处于良好状态。

五、应急报警程序

1、值班巡逻人员发现汛情及时通知当值领导;

2、当值领导向上级防汛指挥部汇报;

3、防汛指挥部负责人向当地主管部门汇报。

六、应急预案的响应

1、防汛指挥部在接到防汛或汛情通报后,指挥部立即进入临战状态;

2、依法迅速发出紧急警报信号,主要领导全面组织各项防汛工作展开,坚持24小时值班;

3、各应急小组按分工迅速到位,开展紧急抢险各项工作;

4、迅速组织仍滞留在建筑物内,特别是负一楼负二楼的所有人员及车辆撤离到安全区域,防止造成人员伤害;

5、迅速关闭、切断供电系统及供气系统和各种明火,防止发生其它次生灾害;

6、地下室出入口和一楼重要部位出口要用防洪编制袋堵住,防止洪水侵入;

7、及时转运重要物资,减少灾害损失;

8、加强值班值勤巡逻力量,防止各类犯罪活动,全力保障本单位正常经营,维护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

七、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1、布置排汛救灾工作,组织各工作组进行排汛救灾,恢复正常

经营;

2、检修机器设备、恢复供水、供电、供气等,恢复交通;

3、对受损设施、房屋进行维修重建,对过水后的设施进行防疫消毒,防止疫情发生;

4、统计核定灾害损失,并建立灾后恢复台帐,安排救灾资金和所需的物资。

八、注意事项

1、防洪防汛的首要任务是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救灾要在确保人员不受伤害的前提下进行;

2、一般不组织妇女及未成年人参与救灾。

防汛工作预案

防汛应急预案范文篇2

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工作秩序和生命财产的安全,使公司各种设施在夏季安全度汛。

一、防汛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抢险救援队伍:公司所有人员有责任有义务参加抗洪抢险,保护公司财产安全。

二、防汛组织程序

在险情发生时,由公司办公室负责现场指挥

三、汛期工程部防汛措施

1、防汛器材放在门岗,放防汛器材,主要有编织袋、砂子、铁锹等;

2、公司重点部位:公司所有厂房门口。

3、险情:(1)公司门口向内流水不及。(2)排水管道堵塞,厂区内水位上升。

4、汛期到来之前,办公室人员应仔细巡查全厂重点部位

(1)楼顶平台排水沟是否畅通无阻,同时将楼顶垃圾清运干净;

(2)检查污水井、排水管是否有堆积物,并加以清除,保证排水畅通;

(3)检查配电室等重要机房是否有漏雨情况,若有发生应及时处理。

四、险情处理程序

1、若厂内出现险情时,要迅速用沙袋堵住重点部位门口,保护公司财产。

2、险情发生后,要进行全面检查,统计本次汛情造成的损失和物资消耗情况,并及时补充防汛物资,做好下次防汛准备;

3、事件处理过程要进行详细记录,由办公室向公司领导及上级部门作出汇报。

防汛工作预案

防汛应急预案范文篇3

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工作秩序和生命财产的安全,使公司各种设施在夏季安全度汛。

一、防汛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抢险救援队伍:公司所有人员有责任有义务参加抗洪抢险,保护公司财产安全。

二、防汛组织程序

在险情发生时,由公司办公室负责现场指挥,机关各部门及中、西药车间负责人积极调配本部人员,配合进行抢险救援。险情发生在夜间或休息日时,值班人员临时负责指挥,并及时通知防汛小组其他成员赶赴现场。

三、汛期工程部防汛措施

1、防汛器材放在门岗,放防汛器材,主要有编织袋、砂子、铁锹等;2、公司重点部位:公司所有厂房门口。

3、险情:(1)公司门口向内流水不及。(2)排水管道堵塞,厂区内水位上升。

4、汛期到来之前,办公室人员应仔细巡查全厂重点部位(1)楼顶平台排水沟是否畅通无阻,同时将楼顶垃圾清运干净;(2)检查污水井、排水管是否有堆积物,并加以清除,保证排水畅通;(3)检查配电室等

重要机房是否有漏雨情况,若有发生应及时处理。

四、险情处理程序

1、若厂内出现险情时,要迅速用沙袋堵住重点部位门口,保护公司财产。

2、险情发生后,要进行全面检查,统计本次汛情造成的损失和物资消耗情况,并及时补充防汛物资,做好下次防汛准备;3、事件处理过程要进行详细记录,由办公室向公司领导及上级部门作出汇报。

五、组织指挥机构

火场总指挥:

(单位负责人)。

1.灭火行动组:

负责现场扑救。

2.疏散引导组:

(指定的组长和各区域主要负责人)协调人员疏散、现场秩序维持、警戒工作。

3.安全救护组:

(有一定救护知识的人员组成)携带急救箱急救设施,在生命安全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负责火场现场人员与物资的抢救。

4.通讯联络组:

(消控室或值班室人员)处理公司内部报警,通知主要领导和各小组成员,了解各区域火势和人员疏散情况,传达灭火和疏散指令。

各小组依照上述要求,合理安排轮班同事,确保24小时均有符合规定的相关人员当班,并切实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六、报警和接警处置程序

火警电话:119

公司报警电话:

(值班室电话)

1、严禁乱发警报或报警信号,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2、所有报警信号无论真假,均以真火警处理。

3、确认是误报的信号时,应立即解除警报并报相关部门与人员。

报警:

1、任何员工发现火灾都必须立即报警。

2、火灾发现者应根据火势判断采取适当的报警方式,如未发现浓烟应立即拨打公司内部报警电话,如火势已经较大应立即打破报警器或拨打119火警电话同时通知公司值班室人员。

3、报警时应沉着冷静,向接警人详细提供火灾的准确位置、什么物质着火、有无人员受困、目前火情火势情况等相关信息。如果是向消防部门报警还应报告起火单位的准确地址并按照消防部门的指示通知人员到主要道路上去引导消防车进入。

接警:

1、接警的人员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详细记录报警人的姓名、联系方式、所属部门、接警时间、火灾准确位置、目前的火情、火势与现场情况等相关信息。

2、当报警器峰鸣或自动报警显示板上出现报警部位,应立即通知相关人员并报告确切位置。

3、报警被确认证实后,应立即向单位领导报告详细情况并在其授权下向当地消防部门报警,与此同时联络灭火、疏散、救护等各小

组。

七、应急疏散的组织程序和措施

1、火灾发生地附近工作人员在保证个人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有义务对受火势威胁并有可能导致火势进一步扩大或爆炸的物品、重要的文件档案、受困人员进行紧急疏散。

2、着火区域疏散小组人员应根据火场情况,迅速作出立即进行应急疏散或等待值班领导的疏散命令的决定。

3、单位负责人在得知火场的情况以后,必须立即作出是否进行应急疏散和进行部分区域或全部区域疏散的命令,并尽快传达给疏散区域疏散小组人员。

4、消控室或值班室通过电话或广播向疏散区域人员发出应急疏散命令,宣布疏散顺序:着火房间、着火层、着火上层、着火逐上层、着火层下层(如火灾有向下蔓延趋势再考虑疏散着火层下层,逐下层,并指导疏散区域人员疏散路线方向、安全出口位置、疏散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并让不需疏散或未到疏散顺序的区域人员保持镇定。

5、接到疏散命令后,各区域疏散小组成员应立即携带安全出口备用钥匙、手电筒或应急照明灯,打开每个安全通道的门,引导、帮组区域人员撤离到疏散集结地集中,而后对每个房间认真检查,确认无人后,锁上房门,并做好记号。

6、各区域疏散小组成员沉着冷静,按照指示或广播的疏散次序引导区域人员有序的从安全出口疏散,对受伤和情绪不稳定的人提供帮助,到达安全地点时要注意清点人数。

7、疏散区域外部疏散小组成员应打开安全出口,清理疏散通道上的障碍物,携带应急照明设备指引疏散方向。

八、扑救初起火灾的程序和措施

1、火灾发生地附近工作人员在保证个人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有义务就近使用消防设施、器材展开初起火灾的扑救工作,尽力控制火灾的蔓延,保持同消控中心或值班室的联系,等待相关人员的到来。

2、灭火行动组接到值班室的联络电话后应立即携带所配备的灭火设施赶赴火场,了解事故的详细情况,在事故发生区域同事的协助下有计划的展开灭火自救工作,同时迅速关闭该防火分区的防火隔离设施。

3、灭火行动组应有供应水及其它所需灭火剂的专门人员,火灾发生后按照平时训练迅速启动消防水泵、铺好消防水带、准备其它装备,并组织现场员工供水、灭火,确保灭火所需。

4、当接到撤离的命令后,灭火行动小组应协助疏散小组进行人员的疏散,并一起撤离出火灾现场。

5、当消防队赶到火场后,灭火行动组应配合消防队进行供水、灭火和听从消防指挥员的命令。

九、通讯联络、安全救护的程序和措施

1、通讯联络人员要做好接警的处理,同时与报警人保持联系。

2、通讯联络人员在证实发生火灾后应立即报告领导,并在他的授权下报火警,同时通知各行动小组进入火场。

3、通讯联络人员应通过广播、电话传达疏散或撤离命令,与各

区域保持联系,指引各个区域进行紧急疏散。

4、详细了解火场发展形势,传达作战力量部署命令。

5、安全救护人员应尽力对受伤人员进行一定的治疗。

6、协助领导维持现场秩序。

5.防洪防汛应急预案 篇五

为了切实做好今年的防汛工作,确保我校全体师生安全 度过汛期和学校财产不受损失。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防汛工作预案:

一、成立防汛领导小组

组长:赵诚

副组长:贾智捷

组员: 刘存根 张敏 邸荣 王兴业 张培珍 杜有明

师进生 张志亮 贾晓华 王明远

领导小组的职责:具体负责本校的防汛工作,做好校舍的安全检查工作以及对周边地质滑坡进行排查,积极与周边单位联系协调安排好本校防汛抢险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对师生做好防汛抗洪工作的宣传教育,坚持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做好防汛工作,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确保学校财产不受损失,师生无伤亡。

二、成立防汛抢险队

队长:刘存根

副队长:王兴业

组员:张敏 邸荣 张培珍 贾晓华 杜有明 王明远 布和

刘文英 刘志文 马智峰 刘孝先

三、报警程序

学校值班室 →学校校长 →学校抗洪领导小组 →报告上级部门

四、防汛工作安排及措施

1、成立本校的防汛领导小组和抢险队,具体负责本校的防汛工作,确保

师生安全度汛和学校财产不受损失。

2、做好防汛宣传工作,提高全体师生的防汛意识,确保师生无伤亡,校舍无塌方。

3.防汛期间坚持24小时值班。实行领导成员值班制度,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不能离岗、脱岗、代岗,如遇大雨,主要领导、班子成员、及相关老师必须到岗。

4.内保处要将所有房屋等进行严格细致的检查,不留死角,发现问题及时与学校联系。各班要做好排查工作,班主任应及时了解学生家庭居住条件尤其是住在偏远地带的学生家庭情况,与家长保持联系,提高防灾意识。

5.防汛抢险队成员要做到手机不关机,保证通讯工具畅通,及时联系,每当遇到特大暴雨,都应注意观察校园及周边的水位上涨情况。

6.做好避险看护工作,尤其是路远的学生。汛期期间,视情况可提前放学,遇险情学生在无家长接送和老师看护的情况下,不能单独离校,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确保无人员伤亡。

⒎随时掌握险情,一旦学校发生洪涝灾害,全体抢险队员应及时赶到学校,将学校公物抢运到安全地带。

五、注意事项

1、抗洪的首要的任务是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救灾要在确保人员不受伤害的前提下进行。

2、一般不组织学生参加救灾。防汛值班电话: 8112057

清 海 希 望 小 学 2012年7月19日

学校安全隐患排查报告

学校安全工作是我校工作重中之重,也是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面临当前学校安全教育的严峻形势,在各安全部门的指导下,结合我校安全工作的实际情况,坚持以“安全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有关要求,对安全工作做到警钟长鸣,切实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实处,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按照县教育局综治办的工作要求,现依据实际情况,将我校安全隐患整改工作落实自检汇报如下:

学校按照县教育局综治办的工作要求,坚持每月2次安全排查,关键时期要特殊处理,安全排查小组定期对学校教学楼、各库室、各实验室、微机室、办公室,以及校门等周边环境进行了彻底的检查,安全可靠,经过安全排查领导小组安全排查,情况正常,一致认为学校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安全隐患:

1、由于学校门口正在施工,来往车辆特别多,在修路时,我校学生多,存在安全隐患;

2、接送学生车辆存在着证件不全,超员超载现象。

3、校门由于学生多,接送学生车辆、家长特别多,存在安全隐患。

(二)隐患整改落实情况:

学校安全工作事关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切身利益,丝毫松懈不得,对此,学校积极采取措施,落实对排查发现的隐患问题进行整改,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对在学校职权范畴内无法解决的隐患上报上级及相关部门,申请给予帮助解决。

1、针对学校门口车辆多,学校实行领导轮班值班制,重点对中午、晚上

放学进行监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学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要求,增添了专门人员,负责学校内外的安全工作,切实杜绝了校外不法人员的骚扰,净化了校园内外的环境,保证了一方净土。

2、针对学校有机动车进出现象,加强学校门卫管理,规定一切、机动车都不得进入校门,学生中午放学不准骑自行车出校门,中午晚间放学任何家长不得进入校内。

3、加强对食杂店的排查,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地抽查,特别对面包、饮料等进行检查,对售货人员进行健康证检查,坚决不许食杂店做熟食,杜绝非法食品上柜台。定期查验进货发票,查看进货渠道。

4、针对送子车辆超员超载,学校无法全程全天监督,学校只能给予送车车辆及学生安全教育,并与其签定责任状。但学校无权对其采取措施,只能请示交通部门给予解决。

以上是我校在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中的整改情况。安全工作是关系到学校全体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我校将本着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做好此项工作。

清 海 希 望 小 学 二0一二年七月十九日

学校安全隐患排查报告

清 海 希 望 小 学 二0一二年七月十九日

学校防洪防汛应急预案

上一篇:立春空间祝福语说说语录下一篇:餐厅收银员工作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