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

2024-06-22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精选12篇)

1.《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 篇一

本节课,我将实验探究作为教学目标的突破口,学生小组学习为教学主渠道,整个过程突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观。特别是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实验探究活动,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地理解爆炸的原因和安全知识应用的重要性,也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等,还让学生体会和享受到学习的快乐,真正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对于教学中的实验,应该让学生先提出个人猜想,再为了验证猜想去做实验,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形成过程,而且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这样对他们的认知发展很有帮助。

对于使燃料充分燃烧的现实意义,可以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切实让学生体验到节能环保的重要性。

2.《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 篇二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方案设计、动手实践和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最近发展区, 最大限度地放开课堂。本节课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通过分工合作、自主探究, 从实验中得出燃烧所需的条件;再让学生由燃烧条件得出灭火原理的过程中学习推理的方法, 然后在利用各种方法熄灭蜡烛的灭火竞赛中归纳各种方法背后所涉及的灭火原理;最后通过火灾模拟实验和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火灾自救的安全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2.树立安全用火意识, 学习简单的灭火和逃生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与探究, 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2.在由燃烧条件推出灭火原理的过程中, 学习推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人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 才能更好地适应和改造自然”;2.树立防火安全、关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实验准备:

1.学生探究燃烧的材料:小石块、棉花、纸片、小木棒、木炭、火柴、蜡烛、烧杯、镊子。2.学生灭火竞赛内容:用剪刀、水、湿抹布、沙土、镊子等熄灭燃着的蜡烛。3.学生做火灾模拟实验:点燃高低不同的蜡烛后用烧杯罩住, 看哪支先灭。4.教师演示: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 (习题教学时用)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场景: (1) 神舟七号载人火箭点火发射成功的视频; (2) 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一些有益的燃烧; (3) 山林火灾用飞机喷洒灭火剂的画面和听课学生所在地近期发生火灾的画面。

师:燃烧是一把“双刃剑”, 要想让它为人类造福而不引发灾难, 就需要学习“燃烧和灭火”的有关知识。请看学习目标 (投影学习目标, 学生看学习目标时教师板书课题) 。

二、新课

1. 燃烧条件的探究

任务我们要想充分利用和控制燃烧, 就必须知道物质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起来?下面我们就通过“玩火”的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在“玩中学”“做中学”。供同学们选用的仪器和药品有 (也可自寻用品) : (1) 火源 (热源) :火柴、蜡烛; (2) 可供点燃的材料:棉花、纸片、小木棒、木炭、小石块、蜡烛; (3) 仪器:烧杯、镊子。

指导活动前进行安全指导和方法指导, 提醒4点:1.要安全“玩”火, 避免烧伤自己!吹灭后的火柴棒等物放在纸杯 (有少量水) 里。蜡烛下面垫一张硬纸以使桌子清洁 (本实验所用纸片、纸杯及硬纸均为废物利用) ;2.探究“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的基本过程:大胆猜想、设计方案、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得出结论, 准备汇报;3.小组分工:操作、记录并汇报;4.设计方案若有困难, 可询问老师、同学或阅读下列提示: (1) 可以用发现法, 把几种物质放在火上烧一烧, 看有什么不同, 对不同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2) 可以用对比法, 让可以燃烧的物质分别在猜想的条件充足和不充足 (或不具备) 的环境里同时进行燃烧实验, 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供学生使用的探究实验报告单 (部分) 如下:

探究学生开始探究, 教师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 帮助设计实验有困难的学生。教师选择部分小组将他们的实验情况用数码相机拍照, 拍后立即输入计算机并投影, 做好汇报前的准备。

交流小组以投影幕上的照片为顺序, 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汇报猜想、方案、操作及结论等, 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并积极补充。

预设学生说出燃烧与物质的材料有关 (师板书:材料) , 并引出可燃物与不可燃物, 点明燃烧条件之一是“有可燃物”;学生若说与加热时间有关, 教师追问:加热时间不同说明了什么?或说明了“物质燃烧所需要的什么因素不同”, 引出“着火点”概念。若有物质必须干燥等出乎意料的猜想,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 看能否归纳到三个条件之中。

介绍出示着火点概念及下表:

小结燃烧的概念及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教师将这三个条件板书成“火”字形状, 如图1) 。问:这三个条件只具备其中一个就可以吗?如果三个条件同时具备, 火就形成了 (教师把“火”字的笔划分成“三个部分”用彩色粉笔描边, 黑板上展现出一个大大的“火”字, 形象地说明了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 如图2) 。

评价让学生对教师的“火”字板书进行大胆的评价 (从内容到形式, 注意引导学生, 认识到把“火”字处理三部分是为了强调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 以避免“火”字是三个笔画的误解) 。

2. 灭火原理的学习

过渡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如果缺少一个, 情况会怎样?

推理教师和学生一起用推理的办法, 得出灭火原理, 边推理边出示下面的电子板书 (点击后擦除一个燃烧条件并显示出一条灭火原理, 随后再复原) 。

预设学生可能在从“燃烧需要可燃物”推理出灭火原理“清除可燃物”时, 会感到困难。教师可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或投影液化气燃烧的画面得出“关闭阀门, 清除可燃物”。

小结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关系 (板书:把灭火的三种原理放在“火”字的上方, 成一行, “火”字变成了“灭”字) 。和学生一起分析“灭”字所体现的灭火方法和灭火原理, 继而欣赏和领会我国的汉字造型艺术。

过渡学了灭火的原理, 下面我们来一个灭火竞赛。

活动灭火竞赛内容:点燃一支蜡烛, 利用所给仪器、用品, 你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熄灭它 (仅供选用的仪器用品:烧杯、胶头滴管、水、湿抹布、沙土、镊子、剪刀) ?你甚至可以不用上述物品, 只要能灭火就算成功。

结束师:让我们一起用最简单的方法熄灭蜡烛, 什么方法?我们一起吹灭蜡烛。

交流小组汇报方法:用嘴吹灭、用书本扇灭、剪去烛芯、用湿抹布盖灭、用水浇灭、烧杯罩灭、镊子夹灭…… (学生汇报的同时, 教师及时把学生汇报的灭火方法板书成一竖行) 。

分析各种方法所体现的灭火原理 (教师将三种灭火原理也板书成一竖行, 并把灭火方法和对应的灭火原理用斜线连起来) 。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回想探究燃烧条件时, 我们曾把一支蜡烛用烧杯罩起来, 蜡烛熄灭了, 我们认为是氧气耗尽了, 但是蜡烛燃烧还会生成CO2和水蒸气, 究竟是氧气被耗尽了还是氧气被隔绝了呢?我们通过下面这个有趣的综合性实验来探究。

探究点燃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 然后用烧杯罩住, 如图。

猜想学生先猜想哪支先灭, 尝试说出理由。

验证学生动手做验证实验。

交流实验后, 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释疑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 让学生初步理解高蜡烛先灭的原因: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温度比较高, 会上升到杯底, 然后下沉, 高蜡烛首先接触到它们, 而与氧气隔绝, 所以先灭 (使学生初步明确烧杯中的上层空气中含氧量较少, 这对下面的火灾自救的教学很重要) 。

预设学生往往认为上层的蜡烛先耗尽氧气从而先熄灭, 教师可追问:低蜡烛不也是以同样的速度消耗氧气吗?

过渡高蜡烛先灭的原因既浅显又深奥, 值得我们课下慢慢研究。现在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实验的结果有什么用?让化学服务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把实验中的烧杯看做是着了火的房间, 这个实验就成了火灾模拟实验, 实验的结果对我们在火灾中自救有何启示呢?

3. 火灾自救

联想学生思考:该实验对我们在火灾发生后逃生自救有何启示?

交流可能的答案:着火的房间里烟尘弥漫在中上方, 贴近的地面的空气较清新, 所以有浓烟的房间内应躬腰或匍匐前进;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过滤有害的烟尘……

讲述师:发生火灾无法控制时立刻报警, 拨打火警电话119 (教师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拨打119电话报警和消防队接线员的角色, 然后播放视频《如何拨打火警119电话》并比较评析,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 。

三、学以致用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 如何处理? (可能的答案:用锅盖盖灭, 将切好的菜放入锅内, 关闭液化气阀门等) 这些方法是利用了什么原理?

2.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把白磷放入约80℃的水中, 白磷会燃烧吗?如果不能燃烧, 根据所学知识你能使它在热水中燃烧吗? (学生回答通入氧气可使白磷在水中燃烧后, 教师将一块白磷放入热水中, 放入导管, 问学生:现在没有制氧装置和药品, 怎么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然后教师演示向热水中的白磷吹气, 结果吹气也能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制造了一个认知冲突, 深化学生对人体呼出的气体的认识:吹出的气中氧气虽然较少但仍约占17%左右, 还能支持燃烧。)

说明此方法经实践检验是可行的, 吹气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水温越高越好, 白磷的量要多, 这样吹出的气与白磷接触面大, 不会出现熔化的白磷随着气流到处游动难燃烧的现象。此外, 实验后的白磷可回收, 并不浪费。

四、小结:

学生谈收获和疑惑, 并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留在课后探究, 以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

五、作业 (人教版教材)

课内:课本第131页的第2题和第3题。

课外:阅读课本第127页的“资料”。

3.《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篇三

1.正确叙述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能依据原理列举出常用的灭火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观察分析、设计方案、评价反思能力得到提高。

4.参与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学会运用对比实验探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5.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6.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重点】

1.正确叙述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探究活动提高观察分析、设计方案、评价反思的能力。

【教学难点】观察分析、设计方案、评价反思的能力的提高。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问题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同学们,2008年我们松原市完成了一特大使命,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传递奥运圣火)提起圣火我不禁想起了2004年悉尼奥运圣火的一种特殊传递方式(展示悉尼奥运圣火水下传播图)。圣火在水下传递了3分钟,常言道“水火不相容”,圣火怎么能在水下传播呢?

同学们再看一奇特现象。(展示新疆硫磺沟煤田百年地火图)这是新疆硫磺沟煤田大火,是我国最大的煤田火区,自光绪年间开始已经燃烧了一百多年,燃烧面积达183万平方米,每年因燃烧损耗煤矿176万吨,我国为扑灭该地火已经投资9872万元。

(设问)煤田为何能燃烧?又该如何熄灭呢?

(陈述)要想揭开上述奥妙,就得了解有关燃烧和灭火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究燃烧和灭火。

(设计意图:从学生关心的生活情景出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说到燃烧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说一说你们熟悉的燃烧现象呢?

(提问)请大家根据这些燃烧现象给燃烧下个定义吧?(通过几个同学的叙述逐渐得出了完整的燃烧定义)

(设计意图:学生头脑中固有的燃烧概念是片面的,这样通过同学们的讨论,相互补充最后得出科学概念,实现学生从生活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过程,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之一。)

二、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教师手拿一张纸说:“纸张能燃烧,而此时却没有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一定的条件,同学们利用你们的生活经验猜一猜,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猜想假设: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氧气。

实验探究:

提供的用品有:小煤块,小卵石,蜡烛,火柴,木条,烧杯。

学生利用提供的用品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方案。

(设计意图: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设计出多种方案,充分凸显探究教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

三、结论应用

师:演示实验[7—1]

2至3名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师:根据该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又该怎样解答呢?

学生提出问题并相互解答。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的能力。)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能否让水中的白磷燃烧呢?

(教师演示)将一盛满氧气的集气瓶倒扣在水中的白磷上方。

师:(反问)谁说水火不相容?现在大家清楚悉尼奥运圣火在水下传播的奥秘了吗?

生:因为燃烧的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所以圣火能在水下燃烧。

(设计意图: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探究实验——结论应用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充分的体现了生活化教学的理念;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对教材进行了有机合理的整合,真正的做到了“用化学教材教,而不是教化学教材”。)

师:火能给人类带来光明、温暖和能量,火也能给人带来灾难。当火灾发生时我们该如何灭火呢?同学们先回忆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灭火方法?

学生列举生活中灭火的实例,教师追问灭火的原理,在此过程中适时地介绍灭火器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中常见或常用的灭火方法出发来学习灭火的方法和灭火的原理,凸显生活化教学的理念。)

【点击生活】

展示与生活有关的习题。

【走向社会】

展示幻灯片硫磺沟煤田地火图片,提问:为什么能燃烧?如何熄灭呢?

【相关链接】

比如:釜底抽薪可以理解为:缺少了燃烧条件之——可燃物,因此不再燃烧。

你还能搜集到哪些与燃烧灭火相关的成语?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的设计也意在突出化学知识原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和社会的理念。)

4.《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 篇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通过探究学习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通过探究学习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培养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对现象,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认识燃烧的条件;认识灭火的基本原理;掌握灭火的常用措施;了解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2、以化石燃料的利用为载体,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三、难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实验、归纳、练习设计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一课时:

播放视频资料:火灾燃烧现场….引入在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时,我们知道许多物质可以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在本节中,我们将学习燃烧、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提问: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过的或生活中了解的2~3个燃烧事例及其燃烧现象填写在表4-1中,并与大家交流、讨论。

讨论:物质燃烧的有哪些共同特征?其反应实质是什么呢?(特征——发光、发热 ;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

小结:通常的燃烧就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来进行一个探究实验。

演示:在烧杯中放入半杯80℃左右的热水,在烧杯上放一块薄铜片,在铜片的两端分别放一小粒白磷和一小堆红磷,烧杯热水中放一小块白磷,过一会儿后铜片上白磷燃烧起来而红磷和热水中白磷不燃烧。提问:通过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够燃烧?

分析:红磷和白磷都是可燃物,铜片上白磷达到了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所以燃烧;铜片上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没能达到着火点,所以不燃燃烧;热水中白磷达到着火点,但不与氧气接触,也不燃烧。板书:

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2)要与氧气接触(3)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小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设问: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若缺少一个就不能燃烧。当发生了火灾时,应如何灭火呢? 讲解:灭火的原理是由燃烧的条件决定的,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就可以灭火。可见,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问题,两者不是相互割裂的。

林建华

2013.10.29 板书: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原理一: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原理二: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原理三:移走(隔离)可燃物

5.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篇五

接下来是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燃烧的三个条件和灭火的方法,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石子、纸片、木炭、二氧化碳等一些物品,设计对比实验轻松得到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并演示了多种灭火的方法,在展示的时候也能清晰表达从实验操作到观察现象到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由此看出,只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给他们充分的信任,孩子不仅学的快,更能学的好!

学生已经用常见物质探究获得了燃烧条件,课本原有的用红磷和白磷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我就处理成演示实验,学生对课本中本实验设计的讨论问题可以脱口而出,由此证明学生对燃烧条件掌握的非常好。我还对此实验做了实验改进,把白磷和红磷装在试管中,用气球套住试管口,然后将试管下端浸泡在热水中,这样,白磷燃烧的有毒白烟就不会扩散到空气中,避免空气污染。

6.《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 篇六

本课的教学中心,必须突显培养学生阅读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归纳、比较、分析的能力。本课主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目标,都是以“知道”为主,但教师在学习资源的.整合与设计过程中,仍应达到理解、应用,而且应当也必须有连贯、明确的教学序列活动,有学习思维的必要练习,这样才能顺利保证学习目标实现。

目前,有些教师将这一类课,划为无关大局的附属性、过渡性的课,随意的照本宣科,或者用一些拼凑的习题让学生练习,等等。殊不知教学是连续性极强的艺术,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层次、广角度的,如果在全年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出现这样学习上的断层,这将造成多少能力急需发展的学生出现掉队现象呀!耳边时常听到教师感叹学生阅读能力低下,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无积极利用教科书资源,认真设计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有效措施,而且极大地浪费教学资源(包括自身、学生和教材等诸方面的)。

7.《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 篇七

关键词:科学探究;实验趣味性;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激发兴趣;合作探究

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代替传统观念的接受式教学,而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阵地。本节课设计充分体现以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以魔术导课,增强实验趣味性,选择生活中的素材探究增强实验的生活性,自主探究增强实验的探索性,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在体验中培养能力。

“燃烧和灭火”选自人教版教科书第七单元第一课时,学习内容为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在生产、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本节课具有实用性强且生动形象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让学生感受学习化学的价值,将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得出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是学生必须了解的安全知识之一。对它的了解和掌握不仅能使学生认识火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控制火、预防火灾,学会在灾难中自救。

“燃烧与灭火”一课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及动手探究的能力。本课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现象、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认识一些常见可燃物的着火点,培养学生合理利用燃烧现象以及如何利用灭火的原理来进行预防火灾和进行自救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与

他人分工合作、交流、讨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实践精神,分享成功的喜悦,同时使学生体验到化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流程:

一、新课导入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趣味魔术,引入教学内容。魔术1:不怕烧的手帕。魔术2:玻璃棒蘸酒精点燃后含在嘴里使其熄灭。学生们观看、讨论、猜想什么是燃烧。通过小魔术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动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合作探究揭示燃烧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先提出猜想,由于学生对燃烧现象非常熟悉,思考方向较明确,猜想的答案主要有几种:(1)有可燃物;(2)有氧气;(3)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这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相应的用品,由学生小组讨论,研究实验结果。学生分组实验并进行汇报交流,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学生在这样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充分锻炼了动手能力,强化了合作意识。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书中实验7-1装置,并指出不足,鼓励学生大胆地改进实验装置,并挑选最佳方案进行实验,用明显的实验现象验证学生的推理,使學生体会到推理探究获得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增强探究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突破重点和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燃烧条件、灭火的方法及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将学到的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生活实际中,面

对火灾突发事件可以用学到的知识进行自救,使所学的知识得以升华。

8.《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篇八

课题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兴城市旧门学校:周全军

一、设计思路

1、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

2、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方法等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较好地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新的课程理念。《燃烧与灭火》是本单元的第一课题,在此之前学生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已对燃烧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时,又知道了一些灭火的方法。该课题从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再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防火灭火和自救的问题。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②了解易燃物和易燃 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③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课标中学习要求:认识燃烧的条件和防火灭火的方法,认识完全燃烧的重要性并理解燃烧的条件的实验探究)

教学难点:

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设计依据: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本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得出。)

三、教学方法:

本课题教学主要采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展开,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本课题教学应体现如下主要特征: 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 2.特别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注重让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

4.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①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关注在合作交流中表现的情感、态度的发展。对参与程度的评价,主要对学生能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等方面来考查。对学生思维合作的评价,主要是通过交流去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②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学生化学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经过猜想、探究、交流等活动,以及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来评价。

整个评价以激励为主线,学生通过互评与自评,对各个环节进行及时评价与调控,以达成既定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还应加强学法指导,切实组织好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应尽可能更具动感、美感。

(确立依据:给学生提供一个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具有适应现代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具有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辅助教学从而增大课堂教学的密度并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教学情意:

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为人类提供了能量,加速了人们的文明进程。火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每年全世界发生的火灾会造成数百亿美元的损失。那么燃烧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变化呢?,但当人们一旦失去对火的控制就会形成火灾当你遇到火灾时你会怎样做呢?我们今天继续探讨燃烧和灭火的有关内容。了解火,用好火显得特别重要。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燃烧与灭火》

(编写说明: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回顾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3组图片(最近发生的几起重大的火灾事故和在火灾中死亡数据)作为情景提出问题:当你看到这些图片和听到这些事件后,你首先想到这些事件与什么有关?(火)对于火和这些事件,谈谈你的感受,或者说说还想知道哪些化学知识或者生活常识?

[学生思考回答]:学生非常兴奋,争相提出他们的感想和想知道的与火有关的问题:火灾太可怕了,如何能预防火灾?如何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处理?了解可燃物在什么情况下不会燃烧?火焰是如何伤害到人的?一些易燃物如何存放或者安全放置?正确的灭火方式有哪些?灭火器为什么能灭火?遇到火灾如何逃生?火是一种物质吗?为什么产生火灾?为什么有火灾就有烟?烟和热?火对人类的贡献,人离开火,会怎样?燃烧会不会污染环境?

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说明本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要防止火灾的发生,必须了解火是怎样燃烧起来的,即燃烧的条件;有的问题源于我们对灭火原理的了解;燃烧的条件存在于灭火的方法之中,燃烧和灭火是一对矛盾,它们相互依存。(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燃烧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

分组分别进行三个实验,利用不同的实验来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去研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培养学生 2 实验探究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总结提高] 燃烧条件

[教师引导]:

人们并不是只有发生火灾的时候才需要灭火,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做熄灭火焰的事情。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在不同的情况下你都采用过哪些灭火的方法,并说出所作方法的依据?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收集信息]:

同学们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言:沙子盖灭,隔绝空气;用锅盖盖灭油锅起火,隔绝空气;吹灭蜡烛,降低温度,达不到着火点。(师)什么是着火点?物质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用水浇灭,降低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水并不能灭所有的火;(师)为什么?电路起火,不能用水灭火,会引起短路,电人;金属钠起火也不能用水灭火,钠可以与水反应,产生氢气,氢气燃烧;(师)水是一种经常使用的灭火物质,但并不是所有物质均可用水灭火,这说明什么?要了解起火物质的性质,不同物质的起火,采用不同方法;煤气起火,关闭阀门,断绝气源;森林起火,可以挖防火沟,移走可燃物„„

[教师引导]:不论采用哪种方法,其原理都是阻止燃烧反应的发生。请同学们根据以上讨论,看看你能得出物质燃烧时必须具备的条件吗?

[学生发言,教师记录]:学生举例说明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教师记录学生的例子和观点,最后,教师归纳学生的观点,得出结论。

[结合案例,使用知识]:天然气大量泄漏。如果遇到火星,将发生大面积爆炸,现在假设你就是消防队员,到达出事地点,你会如何做?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学生讨论与交流,教师记录并引导]:“关闭阀门,隔绝可燃物”;“只关闭阀门不够,还要勘察漏气的地方,”“(师)同意不同意? ”

“同意。”“疏散人群,保证人群的安全”;“严禁烟火,防止火星、穿防静电的衣服,防止静电”;“防金属碰撞的火星,汽车要远离现场”;“建一个吸收爆炸冲击力的墙,吸收爆炸时所产生的冲击波”;“大面积冲水,降温,稀释泄漏的天然气

“;“把天然气转化成一种不可燃烧的物质”;“(师)设想是好的,能否做到,还需深入研究”;“将天然气一点一点隔离出来,到别处燃烧掉”;“(师)可取不可取?”;“是一种设想,在实际处理时,方法越简单越好”„„更多人举手“用大功率的风扇将天然气吹走”;“会有电火花”;“改为人扇”;“用氦气冲淡”„„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想法多非常好,我们的消防战士,就是使用同学们出的主意:疏散人群,勘察漏气点,堵漏,大面积冲水,降温,稀释泄漏的天然气„„最终解决了这场战斗,化险为夷。[教师讲解]当火势小时,我们可以利用所学到的灭火原理和方法,积极扑灭火灾,让火灾损失最小。但当火势很大,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控制火势蔓延时,保护生命、积极自救就是第一位的。如果你被困于火灾中,你应如何冷静对待,积极获得消防人员的救援?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继续讨论。

(三)、课堂小结: 学生从三维目标的角度进行本节课的小结。教师强调:火灾是无情的,灭火不如防火。同学们只有增强安全意识,才算真正地掌握了防火的无敌法宝。请同学们课下交流这节课的体会和感受。这节课的作业:社会实践,检查本学校或你熟悉的地方是否存在火灾的安全隐患。

五、板书设计:

燃烧与灭火

一、燃烧条件

二、灭火原理

(1)可燃物;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跟其他物品隔离;(2)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2)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3)氧气(或空气)

(3)隔绝氧气(或空气)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首先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实际出发:他对问题已有哪些了解?他还想了解哪些问题?将问题的提出和解答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第一机会和权力交还给学生,教师提出具有驱动性的问题或任务,不同的学生均可参与回答,众多学生均可进行讨论和交流。其次,作为化学学科的主要目的是为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广大合格公民,教学目标设定上从以前的重点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形成,更多地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的形成时,学生能够在获得知识技能之外的情感价值观和科学方法上有哪些收获和改变。第三,从“唱主角”的地位走到“幕后”,成为一名“导演”,将更多地说话机会留给学生,课上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意见,教师自己不要过早地针对问题给出结论,使课堂始终充满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气氛,针对一个问题,让学生多边交流,对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讨论中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学生情感价值观在讨论中不知不觉的形成,更具有教育意义和价值。教师在课上应成为画龙点睛的人,“睛”何时“点”,“导演”如何导,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备课时要获取大量的信息和知识,从而使得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教师职业成为终生学习的职业。

9.《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 篇九

蒋婷

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参加这次说课比赛,接下来我为大家展示的是《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的说课部分。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展示我的说课内容。一

教材分析

燃烧与灭火是在学生学了木炭`硫 红磷 铁丝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课题对学生既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但学生对燃烧现象很少注意观察,因此,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我注重源于生活,这样,在此基础上的情景创设,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指导学生掌握本节的教学目标。

二 学情分析

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考虑到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

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理解燃烧与灭火的联系、灭火方法。

2.了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适用范围和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3.能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防火、防爆问题。

4.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自己归纳现象和结论,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实验、类比等科学探究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小组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2.通过观看“用火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通过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并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

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式教学、分析—归纳法。在消防安全教育中,则通过多媒体采用讨论、谈话法等来增强学生消防安全意识在本节课堂教学中,四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1 :总结出燃烧的概念。通过让学生回顾以前学的旧知识(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来建构新知识,得出燃烧的概念。

环节2 :探究燃烧的条件。这里通过三个分组对比实验,这三个实验分别是(1)水与酒精的燃烧对比实验。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一个条件,燃烧需要可燃物;(2)蜡烛的正常燃烧与被烧杯罩住之后的燃烧对比实验。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二个条件,可燃物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3)酒精灯点燃小朩条和煤块对比实验,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三个条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由以上三个实验,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

在这里,由在教师指导下的共同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环节3 :进一步认识燃烧的条件。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白磷与红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让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进一步明确、清晰的认识,这样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此时,教师展示象征燃烧条件的火三角教具,通过对教具的拼合演示,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进一步升华与沉淀,认识到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在此基础上,紧接着让学生观看火灾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一些图片。触目惊心的图片,让学生自然想到,如果遇到着火的情况,要减小火灾带来的危害及损失,那应该如何来灭火,灭火都需要什么条件?

环节4 :探究灭火的原理。这时老师趁热打铁,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活动场景。出示几支燃烧的蜡烛,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灭火方法,并同时给大家说明自己是运用什么样的灭火原理来灭火的,在学生亲身实践感受中,不知不觉各种灭火的原理自然生成。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并尽量使学生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

环节5 :学习防火自救常识,防患于未然。让学生懂得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如何学会自我保护,学会生存。

本节课所选材料,基本上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几支蜡烛,煤块,一些沙土,一块抹布,都取自于我们身边看似不起眼、不经意的东西。通过在课堂上的演绎、变化,实现了由现实生活向科学世界的回归,让学生感到化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科学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遥不可及,只要我们积极思索,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会是小小科学家。

这就是我对燃烧与灭火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10.燃烧与灭火(说课) 篇十

南江县八庙乡初级中学张越

《燃烧与灭火》选自山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章“到实验室去”和第六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我将根据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和理解,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效果预设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燃烧与灭火》是研究化学变化与能量的章节中具体直观体现,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学生对课题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因此,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注重源于生活,这样,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了解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③、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②、能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灭火方法的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的实验探究,相关知识的应用。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还不能从化学反应的角度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化学知识联系起来。并且通过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体会一切事物均有其规律性,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就可以使事物向一定的方向发展,趋利避害。

2、教法与学法:根据上述分析,本节课主要采用了教师引导和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探究为主,教师演示实验、学生猜想验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探究学习,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实践的学习方法。

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化学的神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学以致用、交流讨

论、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个方面.1、创设情境(3')

从恩格斯对火的评价和火的危害引入。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火是一把“双刃剑”,善用之则为福,不善用之则为祸。让学生知道我们只有控制好“火”才能使它为我们更好的服务。提升学生的认同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2、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一:燃烧的条件(7')

1、哪些物质可以燃烧? ○

2、燃烧需要氧气吗? ○

3、可燃物的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吗? ○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三个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得出: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只有具有可燃性的物质才可以燃烧;可燃物燃烧必须与氧气(空气)接触;可燃物的温度还必须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从而归纳出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面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演示实验(7')

猜想:热水中的白磷、铁片上的白磷和红磷都会燃烧吗?给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又会发生怎样的情况?

设计意图:在教材实验基础上进行改进。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更加有利于总结出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在第二个演示实验中学生能观察到“水火相容”的景象,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也为探究灭火的原理做好准备。

实验探究二:用不同的方法灭火(7')

给定实验题目和目的,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讨论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开放式的探究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3、学以致用(8')

选取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起火情形,让学生讨论总结如何灭火,灭火的原理是什么。还选取了几个字面意思本节内容相关的成语,让学生用燃烧和灭火的化学知识进行解释。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也能使学生对已学的知识的在生活中得到应用,体会到学有所用。

4、交流讨论(8')

出示两张火灾的图片,说明火灾会危及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讨论:从火的“功”和“过”谈谈你对火的认识。我们如何预防火灾的发生?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树立防火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5、课堂小结(3')

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回顾,使学生能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牢牢掌握,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6、作业布置(2')

阅读《青少年公共安全预防与自救》第49页至第55页,小组合作或独立完成,写一篇小论文。参考题目《当我们遇到火灾如何灭火和自救》。

设计意图:改变传统的作业做题练习的模式,使课堂能延伸到生活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能学以致用。

四、板书设计

为了使教学重点突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整个板面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我板书了本节课的“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这样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五、效果预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感受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11.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篇十一

课题一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我是10C班耿绍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燃烧和灭火》。内容包括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是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3)会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2)渗透“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唯物主义观点。(3)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法分析

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过渡引出新知识,可以使知识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新知识的顺利建构。

1、为了解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两个重点问题,用 “引导探究教学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减少板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讨论,突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三、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四、教学过程:

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探索化学的奥秘。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整节课。具体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分析应用,加深理解;学以致用,关注社会;小结交流,布置作业。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谈生活中常见的燃烧事例。(体会燃烧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

2、通过提问木炭、硫、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让学生归纳总结出燃烧的概念,来构建新知识。

3、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熊熊火焰过后,手帕完好无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非常热烈,顺势导入对燃烧实验的探究。

环节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1、探究燃烧的条件(学生分为三组实验)

(1)水与酒精燃烧对比实验。(2)蜡烛的正常燃烧与被烧杯罩住之后的燃烧对比实验。(3)小木条与小煤块燃烧的对比实验。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不仅得出了燃烧需要可燃物、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

2、进一步认识燃烧的条件

教师演示 “红磷与白磷燃烧的实验”,考虑到空气污染和实验的安全性,我将课本上的实验加以改进。演示中引导学生观察,用刚学的知识加以解释,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燃烧,缺一不燃烧,于是让学生考虑灭火的方法。

3、实验探究灭火的方法

根据燃烧的条件,分组合作,提供碳酸钠、盐酸溶液、水、蜡烛、烧杯,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将燃着的蜡烛熄灭。并思考为什么该方法有效。

根据实验探究、归纳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清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三者任满足其一。与燃烧条件对比,加深印象。

4、视频演示灭火泡沫灭火器的制作过程,加深学生对泡沫灭火器的了解。

环节三:分析运用,加深理解

欣赏有关“火”的图片,感悟“火给人类带来文明,但用火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新课标提倡化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学生学习化学要放到现实生活中加以应用的。因此在本环节我安排了以下几个问题来共同探讨,以加深对灭火原理的理解。

1、做完饭后,你怎样将液化气熄灭?利用什么原理?

2、扑灭森林火灾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

3、炒菜时油 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

4、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怎么办?利用什么原理?

5、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了,如何处理?为什么?

(这些事例大家都比较熟悉,将它们设置为抢答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环节四:学以致用,关注社会

设置演示实验:一高一低两只燃着的蜡烛,用烧杯罩住,观察现象。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发生火灾时,怎样逃生。同时结合一组生动有趣的图片,学习防火自救常识,防患未然,使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自救常识,体现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让学生懂得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如何学会自我保护,学会生存。

环节五:小结交流、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新感受?

(谈收获,通过学生动脑思考,动口复述,谈本节都学了哪些知识,不仅提高学生梳理系统知识的能力,又强化巩固课堂效果。)

2、作业:(1)预习灭火器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2)课后探究:谈谈你将如何为你居住的地区的防火做些有益的工作。(最后我将本课作业设计为自学和调查实践形式,意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提高自己的能力,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五、板书设计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与氧气接触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最低温度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火场隔离; 2.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3.隔绝空气或氧气。

三、安全知识(课件展示)

12.《燃烧与灭火》教学案例 篇十二

——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

陶晓明

《燃烧与灭火》是初中科学课的一堂有关生命教育系列的课,围绕着对火的认识、火是怎么产生的、扩张的、如何灭火,最重要的是如何在火灾的情况下逃生。这是一堂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对自己和对他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为了让学生好好掌握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了一系列旨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实验项目,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好这一堂课的内容。

科学课是二期课改后新生的一门综合类的科学学科,有关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但由于学生主课学习任务非常繁重,很多学生对这门课不够重视,但有些内容还是相当重要,如这一章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真正掌握这堂课的学习内容就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问题,就必须要设计很多有趣的实验来吸引学生。第一个问题是解决火的双重性,在学生脑海里,火的概念就是火灾,是很可怕的东西,但事实上火对我们人类文明的进步去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火,熟食、取暖、工具等等都没有,为了让学生知道这一点,我课前事先把班级分成2小组,正方和反方,各自搜索火的利和弊,在课堂上以辩论的方式进行辩论,学生兴趣高昂,个个不服输,在辩论中学生自然就明白了火的双重性。辩论是一个很好教学手段,特别是对一个没有定论的事例,学生在辩论中学到很多知识,有可能连老师都想不到,但辩论的过程老师要适当参与、点评、及组织好各个环节,有可能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方向偏差或出意外。第二个问题是燃烧的条件,燃烧时要有一定条件的,但学生往往会忽视这一点,也不大去研究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也很难自己研究,对此口头说是万万不行的必须要通过实验来让学生清楚的意识到燃烧的条件。猜想是很好的方式,特别是对没有条件自己研究的项目,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各种合理和不合理的猜想,组织学生讨论并去除明显不合理的猜想,剩下合理但不确定的猜想只有通过实验来得到。燃烧的条件是:氧气、着火点、可燃物。氧气是燃烧必不可少的条件,表明这一实验就必须实验。磷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烟雾,现象明显,且着火点只有40摄氏度。把它放入50摄氏度的热水中,没有燃烧起来,学生一看就知道没有氧气,燃烧是不会发生的。这个实验只是演示实验,因为白磷有毒不适合学生做,且要在通风环境下做,并适当告知学生采取一定措施如捂鼻子等。着火点的实验我用纸盒烧水来证明,火直接接触纸盒但没有燃烧,因为水的温度达不到纸的燃点,纸就燃烧不起来。火烧纸,纸烧不起来,对学生来讲是很有触动的,学生有极大的兴趣,这个危险性没有前面的高,建议进行学生实验,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讲,自己动手实验的本领还不是很扎实,老师要适当的点拨,指导,特别是使用酒精灯,虽然预备班时有讲到过如何使用酒精灯,但可能会有所遗忘,且涉及到火的实验要特别当心,酒精灯的熄灭是有一定规范的,等冒盖2次。这也是初三学习化学时有关酒精灯的操作规范所要求的。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生动形象的实验现象铭记在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如何灭火,是一个衍生问题,因为前面刚刚搞清楚燃烧的条件,如何灭火自然学生会想到三个燃烧条件,所以这一环节运用讨论法是再适当不过了,学生开动脑筋,各抒己见,讨论如何灭火,怎么样的灭火方式是最好的,学生间开展讨论,如普通住宅和图书馆着火,他们的灭火方式上有什么不同,怎么样的方式比较合理,森林火灾,油库火灾等等,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自然好。但要注意的是,学生所讨论的方案可能并不是最好的,这就需要老师给出,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有限,在特殊情况下,采取正确的灭火方案时相当重要的,这就需要老师来给出,而不是全盘由学生来讨论得出。最后一个问题是火灾逃生的教学,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也是整个章节生命教育的核心,学生掌握正确的逃生方法,对将来时非常有用的。采取怎么样的教学策略相当关键。笔者最终选择视频加讨论的策略,通过视频录像,展示火场的各种复杂情形,危机状况下的各种逃生方法,以生动形象的表达在逃生过程中的各个细节和注意事项。加上讨论是为了让学生发表自己心中的疑惑,为什么要这样逃生,换种方法是否可行,因为在一些特定的场合,自认为可行的方案可并不是最好的,错误的逃生方案可能对自己和家人带来更大的危险。为此必须要进行一定的讨论,加入不是片子里所说的方案,用其他的方案是否可行,例如,在3楼发生大面积火灾,是不是可以往楼上逃,不同的情况可能答案截然相反,是闭门不出还是果断出门寻找逃生路线等。在讨论中找到最合适有效的逃生方案。

上一篇:企业信息化系统简介下一篇:有关期中考试的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