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第4课教学设计

2024-08-26

人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第4课教学设计(精选4篇)

1.人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第4课教学设计 篇一

《观舞记》教学设计

一、导(4分钟)

同学们,印度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那轻盈的舞姿,曼妙的音乐,娇媚的扮相,无不给人以美的愉悦。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冰心一起来欣赏印度舞蹈艺术独特的美。

(一)导课题

请大家齐读副标题(献给印度舞蹈艺术家卡拉玛姐妹),本文写于上世纪的50年代,当时中印两国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冰心在北京观看了卡拉玛姐妹的精彩表演后,于是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篇散文。

(二)导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静穆、粲然、叱咤风云、浑身解数”等词语。

2、赏读优美生动的语句,学习冰心形象化的排比句式。

3、激发学生热爱并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导方法

1、请运用圈点勾画法标注出生字生词,并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来完成知识板块的积累。

2、请运用诵读法和讨论探究法赏读优美生动的语言,并借鉴这一写法来完成课文范文的练笔。

二、学(11分钟)

1、自学.质疑。屏显:最难认读的生字: 最难理解的词语: 最难读懂的句子: 最想解决的问题:

2、互学.探究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习需要交流和分享。请各小组根据自己的自学情况自由地讨论和交流,也可以根据预设的问题进行探究。

屏显预设问题:

①卡拉玛姐妹的舞蹈美在什么地方?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其飞动的美? ②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为什么会具有飞动的美,成为惊人的艺术? ③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赞美卡拉玛姐妹高超的舞蹈艺术吗? ④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三、析(10分钟)

同学们交流的还不够投入,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大家一定会逐渐品尝到讨论探究的快乐。来,咱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重点字词积累:浑身解数

星宿

粲然

静穆、叱咤风云、尽态极妍、嗔视、颦蹙

共性问题:

①卡拉玛姐妹的舞蹈美在什么地方?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这一特点? 明确: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具有飞动的美,作者分别从身体、服饰、神态来表现这一特点。她们不仅是用身体在舞蹈,而且用心灵在舞蹈,是心灵之舞。

②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为什么会具有飞动的美,成为惊人的艺术?

明确:其一:她们舞技高超,人舞合一,进入一种自由忘我的境界;其二:印度悠久的历史文化对她们的熏陶和滋养。

③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赞美卡拉玛姐妹高超的舞蹈艺术吗? 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不仅仅是赞美她们高超的舞技,更是赞美印度人民带来的深情厚意。她们不仅是美的化身,而且是中印两国人民友谊的使者。

板书:

美的使者 人舞合一 友谊的使者

④本文最大的特色就在于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舞蹈艺术,这也是“冰心体散文”的一大特色。

所谓“冰心体”散文,是以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她将我国传统的、精练的古典文学的美极其自然地引入到白话新文学中,给文字增添一种古色古香的典雅。本文运用错落有致的长短句和大量的排比、比喻句,语言既凝练明快又清新婉丽,给人以如诗如画的美感。

赏读一:

假如我是个诗人,我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彩色,点染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析: 这四个句子长短句交错构成一组排比句,分别从不同的身份不同的侧面由衷地赞美她们高超的舞技。

赏读二:(分角色朗读)

(女)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男)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女)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男)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

(女)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贴的梳妆;(男)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析:这六个“忽而”用词丰富,变化多端,将其神韵模拟的惟妙惟肖。

四、练(20分钟)

这惊人的艺术不仅印度有,咱们中国也有。不同的艺术形式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请同学们欣赏舞蹈《千手观音》,试借鉴本文形象化的排比句式来写一段观后感,表达出你最真实、最深刻的感受。

学生欣赏完后,请学生分别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对《千手观音》最真实的感受,然后围绕这一词语进行具体形象的描述。如围绕和谐、神奇、完美、整齐等词语展开来写,然后分组交流,评选出每组中最优秀的作品全班进行展示。

评价1:你不仅描绘了她们的舞蹈,而且还联想到舞蹈背后的故事。你让我想起的冰心的一句名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它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曾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评价2:你不仅善于模仿,而且善于表达。

评价3:你的文笔很流畅,如果再描写细腻点,则会更好!评价4:写作是一种厚积薄发的过程,相信你会写的更好!.....五、结

艺术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更应该热爱、捍卫、弘扬优秀的传统文

化。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的现代人,才能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现代文明!

2.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23课教案 篇二

第23课《 散步》

教学目标

①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悟课文中的亲情美。

② 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内容,领悟课文中的亲情美。

教学内容

①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②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中不断奋进,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适。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但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一起在暖暖的春日中,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板书课题 《散步》莫怀戚

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

理清课文内容,领悟课文中的主题美。

(一)积累生字新词

师:在学习课文内容前,我们先扫清字词障碍。

大屏幕出示字词:

请主意: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理解积累词语。

1.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信服:相信并佩服。)

2.我的母亲又熬(áo)过了一个严冬。(文中指忍耐,艰苦支持。)

3.后来发生了分歧(qí):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分歧:意见不一致。)

4.树上的嫩(nân)芽也密了。

5.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lín)粼的鱼塘。(粼粼:形容水的明静。)

6.一霎(shà)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霎时:短时间。)

(二)听老师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师: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思考:在文中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大屏幕出示)

生:我感受到了一个团结、幸福、甜蜜、和谐、互敬互爱的家庭。

师:大家用词特别丰富。团结、友爱、互敬互爱、幸福美满最后我们选择幸福、和谐,这两个词语最能概括大家的意思。(板书)

师:现在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到这样一个家庭中去,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放声自由朗读课文。

(大屏幕出示)

作者通过怎样的一件平常的小事,表现出这个家庭的幸福和谐。提示:(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二)自由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大意。

师: 听着大家刚才投入的朗读,我也和大家一起沉醉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刚才那么用心地读,一定读懂了很多内容。

师:哪位同学已经准备好回答问题了,请举手。

生:作者通过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在南方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这一件平常的小事,表现出这个家庭的互敬互爱、幸福和谐。

师:你从哪里得知是在南方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

生: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从这里读出的。

师:这段是对什么描写呢?(景物)

师:文中写景的句子比较多,但写景比较集中的就是段了。我想请女同学来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请男生来评点一下她们读的怎么样。

女生朗读。男生评点。教师给予指导。

师:这段描写的是初春的景色。在朗读时要注意读出春天的气息。春天象征着生命的开始,所以生命这词语要读的重些而且还要有呼唤的语调来读。师示范读最后一句。请全班同学齐读这一段文字。

师:我们在朗读时,除了要有感情,还要注意节奏和重音。

师: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生:展现了春天的气息,为散步描绘了一个很美的环境,表现了一家人散步时的美好心情。

师:你分析得很好,景物描写可以烘托出人物的心情,像我们所学的《羚羊木雕中,对月亮的描写,烘托了“我”当时心情的悲伤。在我们写作中可以学习这种写作方法。那么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呢?

师:我们来看课文第六段内容。哪位同学能有感情地给大家朗读一遍呢?

师点评:读的十分投入,我也被你的声音吸引了。有哪位同学来回答刚才老师提出的问起?

生: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师:找得很准确。家庭发生了分歧,而文中的“我”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请联系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三)品读分析重点语句。

大屏幕投影出示: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

师: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师: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

师: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实行这一原则,家庭就和美了。

师:就这样,分歧解决了,一家人在田野里温馨地散步。请男生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师:男生读得很整齐,不过,总觉得感情读得还不到位。为了更好地把握这段文字的情感。请同学们一起来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大屏幕投影出示:

联系课文,说说你对“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理解。

师: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也体现了作者重大的责任感和诚挚的孝心。

(四)讨论探究

师:虽然在散步中出现了分歧,但结局是完美的。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在这次散步事件中,谁在维护家庭和谐时,做得最好?为什么?(大屏幕出示)

师:讨论的十分热烈。现在请大家发表一下写本小组的意见是什么。

学生发言。

师:我们再听听别的小组的意见。能够在文中找到依据,很好。

你也体会到了一个老人疼爱走进孙子的心情。

师:“我”与母亲的做法,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尊老爱幼。

师:家庭每一位成员互相尊重、互相关爱才能营造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其实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注重孝道的国家。古语云:百行孝为先。我们现在就一起诵读有关孝道的名句,学做孝顺的孩子。

(五)诵读名句,学做孝顺的孩子。

(大屏幕出示)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

(六)小结

一个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相互尊重关爱中消除了,他们共同走向了那条开着金色菜花、长着整齐桑树、闪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让我们齐读文章最后一段,一起感受这个家庭的幸福与和谐。

(六)板书散步

莫怀戚

幸福 和谐

(七)作业

3.人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第4课教学设计 篇三

风筝

学习目标:

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课文导人:

岁月的书签一页页翻过,我们的年龄虽早已离开了童年的范围,但那些关于童年的零零碎碎,总会在空闲时候,或睡梦中,一幕幕重现脑海,即便霎那的遐思,也每每咀嚼出甜蜜,快乐。风筝给单纯的童年带来了别样的快乐,这快乐化成一段长久记忆铭刻于我们的脑海中,同时也铭刻于鲁迅的心中……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检查预习

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③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第二课时

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

课文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

交流探究: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好如下问题)合作探究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第一组:

1、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这时的小兄弟是怎样的处境?

3、这部分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很贴切传神,找出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好。

4、通过3、4段的学习,你进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

[教师小结]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第4题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第二组:

快速默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2、从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句子,说说反映了什么主题?

3、而我明白了儿童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4、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

教师小结:

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组:(教师要重点指导第三组的问题,可由浅入深引导)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2、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意想不到,又“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拓展延伸:

1、请学生根据练习三准备的作业在全班交流。

2、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教师小结]

4.人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第4课教学设计 篇四

执教:李卫霞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四个班一共有学生180名学生,学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学校,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稍有欠缺,表现在对于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还不够熟练或者不规范,少部分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还没形成,考虑到七年级学生本学期的上课特点。

所以,本学期将继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外,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下阶段的计算机学习打下较扎实的基础;部分来自城区学校,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比较好,对此应继续保持他们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的探索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编程基础知识,引导他们向尝试完成较为优秀的计算机设计作品(电子报刊)的方向努力。

二、教材分析

1、本学期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分析和技能训练要求。

知识结构体系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介绍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信息基础知识和基础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第二部分是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

技能训练要求:通过本学期的学习能够形成基本的信息素养,较为熟练的操作Word和wps操作系统。

2、本学期教材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学期所学知识是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基础知识,为以后深入学习计算机流行软件打下扎实的基础。教材所涉知识都是当今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热点知识,学生兴趣浓,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关键,培养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的学生,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社会才能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自学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要求掌握的具体知识点如下:

信息的概念;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的相应的软硬件知识;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期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手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计算机的演示操作,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以及关心社会的情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信息的概念和意义,初步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2、计算机中的信息表示;

3、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的软硬件基本知识;

4、windows的基本操作。

五、教学措施

1.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纲,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在开学初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认真落实“五认真”具体措施:

(1)认真备课:力争集体备课,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探索、研究疑难问题及有关微机实践。分析学生情况,统一教学要求,尽力做到超前1—2周,做到每课必备,写好教案。领会大纲精神,钻研教材内容。

(2)认真上课:以启发式教学为原则,以操作训练来强化概念,形成技能、技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精讲多练,前后连接,板书规范清楚,教态亲切、自然,采用多种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及时总结,做好教学后记。

(3)认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每节新课前做好预复习工作,以利于巩固教学重点和克服薄弱环节,有利于强化信息技术术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

(4)认真组织辅导: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化的辅导,帮助分析原因,启发思维,寻求正确的操作习惯和方法。采用多关心、多提问帮助学困生,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特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以培养学生的特长。

2.提优补差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对于优秀生可以适当学课本以外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并在学习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技能、技巧;对于学困生在课上、课后给予更多关心、帮助和指导。对于特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以培养学生的特长。

课时安排:共16课时

第一章 信息技术基础(2课时)

1、认识信息技术。(1课时)

2、认识计算机系统。(1课时)第二章 获取多媒体素材(8课时)

1、获取与处理图像素材。(2课时)

2、获取与处理文字素材。(2课时)

3、获取与处理声音素材。(2课时)

4、获取与处理视频和动画素材。(2课时)第三章 信息的集成与发布(6课时)

1、制作电子报刊。(2课时)

2、制作演示文稿。(2课时)复习检测2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理解信息的含义及特征;理解信息技术及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了解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情况。

2、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进行辩证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 教学重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理论和实际。

三 教学难点:信息技术的发展中涉及到的有关概念及其具体的应用。四 教学准备:该课在多媒体教室上。五 教学方法:阅读法 讲授法 案例讨论法 六 教学安排:一课时 七 教学过程: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板书)一:什么是信息?(打开幻灯片)二:信息的特征

(播放幻灯片)通过幻灯片了解信息的的六大特征。

1、可传递性。

2、可加工性。

3、可共享性。

4、时效性。(举例)

5、依附性。

6、真伪性。(例举大学生被骗案例进行分析)

三、信息技术的简介。

出示幻灯片让学生感受感测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幻灯片出示)

分别给学生介绍信息技术在医学、农业、军事、教学中的应用)老师给学生举例,组织学生讨论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

五、介绍信息安全(幻灯片演示)

1、介绍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及产生的因素 引导学生说出病毒的因素

让学生知道计算机病毒、木马程序、恶意软件和人为忽视这些因素。

六、讨论计算机病毒的防护。(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七、引导学生遵守信息道德。

(课件出示《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让学生牢记在心

八、回顾所学的内容: 通过幻灯片播放(总结性的)

第二章 计算机的系统组成

教学内容

计算机系统

教学目的

1、知道计算机系统构成,建立软件、硬件的概念

2、掌握计算机硬件构成,了解计算机基本配置

3、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 计算机硬件构成及相关概念

教学难点 存储器的相关概念

教学方法 注意根据高中学生自身特点,倡导探究自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手段 电子板书、多媒体网络

教学过程

[课件演示] 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和配置

计算机软件系统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课件演示] 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和配置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

计算机硬件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组成其中: 中央处理器(CPU)由控制器、运算器组成,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

存储器 存放二进制表示的数据和指令,计算机性能与存储容量和读写速度有关

存储容量用存储器包含的字节(byte)数表示,单位为B 1B = 8位(bit)1KB = 1024B 1MB = 1024 KB 1GB =1024MB 存储器又分为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

内存储器

一是随机存储器(RAM),可读可写,断电后信息丢失

一是只读存储器(ROM),只读不写,断电后信息不丢失

外存储器

主要包含磁盘和光盘,其中磁盘分为 软盘、硬盘和U盘,相对内存的存储容量要大得多,价格低,速度慢,断电后信息不丢失

常用软盘规格为 3.5 英寸,容量为 1.44 MB 常用硬盘一般容量为几十GB 常用光盘分为只读光盘CD-ROM和可改写光盘,容量640MB 输入和输出设备

将人们使用的各种信息转换为计算机可识别的二进制代码存入内存

(一般介绍计算机基本配置,要求学生写出自己计算机的硬件配置)

计算机软件系统

计算机软件系统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系统软件——用户能够使用计算机所必须的基本软件,用于计算机的管理,维护,控制,运行及语言翻译处理,是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包括操作系统(如Win98),语言处理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

应用软件——为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设计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软件,直接面向使用者(如Microsoft office,kv300)的软件。

小结:计算机系统组成图(略)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1、总线(BUS)提供CPU和其它部件之间的数据、地址和控制信息的传输通道包含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地址总线的位数决定内存的寻址范围。

2、数据的存储

美籍科学家冯.诺依曼最早在计算机中采用二进制、提出“存储程序”并使程序能连续自动执行的设计思想。目前使用的计算机仍采用这一原理。

3、指令及其执行

上一篇:李白诗词《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赏析下一篇:促销员的培训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