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作为LP GP的相关问题

2024-09-24

国有企业作为LP GP的相关问题(精选14篇)

1.国有企业作为LP GP的相关问题 篇一

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

1、处理好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是有机结合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又不能相互取代。正确认识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对于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建设为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更好地为生产经营服务提供了条件,同时随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与加强,也必将对企业文化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要以党的十六大倡导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主题,从解放人的思想、转变人的观念入手,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处理好虚与实、讲与做、精神与利益的关系,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为经济工作和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稳定局面。

2、加强对经营管理者的培育,以此带动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是有关企业生存发展的全局性、整体性、长远性、综合性的工作,企业经营管理者特别是主要领导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企业中的重要经营管理者,不仅应当是企业文化的设计者、倡导者、组织者,还应当是模范的实践者,更应当是企业文化的直接体现者。领导者应该率先垂范,以自己的良好行为为优秀的企业文化提供可见的形象,同时特别需要企业领导以自己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思维、新的价值取向来倡导和配置企业文化。

3、讲求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企业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实体和手段,在生产经营实践中表现出来,也就是企业文化的载体。企业文化载体是企业文化的表层现象,虽不等于企业文化,但有重要作用。企业文化载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加快建立企业文化的体系框架工程。包括: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把企业核心竞争力转化为市场竞争力”这一基本要求;体现“把握发展方向,具有先进性;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吸引力;塑造品牌标识,具有市场竞

争力”这“三点内涵”;突出“把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产业政策融于企业发展之中,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发展理念、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市场竞争之中,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企业精神、把企业人文创造融入企业产品之中,塑造以企业品牌为核心内容的企业形象标识”三项主要任务。

5、走出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观念误区。一是鼓吹“文化功能”,认为“企业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此种说法不但搞不好企业文化,还会影响其它管理职能的正常发挥。二是曲解“以人为本”,现实中的职工切身利益和个人目的,难免出现与企业利益和宗旨不一致的问题,职工也必须遵守企业的一切准则规定,尊重客户和竞争对手,因为离开一定的前提条件,就很难取得预期效果。三是滥用“民主管理”,决策要讲民主,但经营管理一定要有权威,在职工这种权威情况下,才能更加有效发挥管理的作用。

企业文化的运作与管理

1、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当代企业管理理论,在于把企业价值观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和全过程,用文化的手段、文化的功能、文化的力量,去促进企业整体素质、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文化运作包括:

(1)激励机制。企业文化管理的首要任务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其激励方式有:目标激励、参与激励、强化激励、领导者言行激励。

(2)纪律约束机制。要有明确的规范,落实上不走样,将企业理念贯穿到制度、纪律与行为规范中。

(3)凝聚机制。确立广大职工认同的企业价值观,确立企业目标,确立企业人际关系。

2、在企业文化管理上,一要处理好借鉴与创新的关系,把握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化;二要处理好用文化手段管理文化,坚持以文化引导人、培育人;三要处理好虚与实、无形与有形的关系,坚持内外双修、软硬管理相结合。

2.推进企业上市的相关问题研究 篇二

摘 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各大企业都得到快速发展。目前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也越来越激烈,企业为了增强自身实力提高市场竞争力,争先恐后的推动企业上市。但是很多企业对上市的了解不够,认识也很片面,认为上市就是企业实力发展的象征,完全没有考虑上市将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下面本文将对推进企业上市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探讨,为即将上市的企业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企业上市 问题 策略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市场的不断扩大,企业自身的资金已经无法满足其发展需求,于是为了扩大资金来源渠道,企业争先恐后的执行上市计划。推动企业上市必然是一种有效的发展途径,但是企业该如何推动上市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之前也有很多企业上市后无法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机制,很快就被市场淘汰,并且公司合并或者直接宣布倒闭。因此,推动企业上市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辩证的看待上市的好处与坏处,采取有效策略推动企业上市。

一、企业上市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企业上市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最终趋势,企业上市对企业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企业要抓住机遇,推动企业上市。目前企业上市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探讨,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需求企业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缺乏现代化管理理念

我国企业发展深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很多企业在管理上思想还是比较落后,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缺乏现代化管理理念,在企业管理总还是一味的注重生产经营的管理,没有对企业长久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没有一套完善的企业管理理念。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低,领导也不重视改善财务管理环境,认为财务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发展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在企业上市之前一定会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审查,其审查结果将直接影响上市的最终结果。此外,目前很多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上都是家族企业,在发展中很难有开拓性的思维,且家族企业很容易造成企业内部矛盾,不利于企业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以及透明化。家族成员会认为上市后的企业就不是自己的,直接造成自己财产的损失,很难正确认识上市对企业长久发展的经济效益,眼光短浅。还有,企业在长期固定的发展模式下,很难突然改变其发展模式,无法进行体制的创新,上市后企业必然将调整整体的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企业发展的管理和经营模式,而目前很多企业领导人即使在上市后,还是无法进行体制创新,而是按照老一套的理念进行企业管理和发展,最终也会走向失败。

(二)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推动企业上市不僅需求专业的技术人员还需要专业的管理人员,很多企业在上市前期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水平就不够,尤其是企业财务和会计的管理方面比较薄弱,一直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主要研究对象。还有企业现代化发展必然要求技术的水平极高,才能引进和使用现代化发展技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企业长久发展。但是目前很多企业还没有培养企业发展的专业队伍,由于企业给员工提供的工资薪水比较低,很难留住真正专业的人才,所以导致企业发展严重缺乏人才,即使上市成功,也很难一下子从生产经营和技术水平上赶上其他企业的发展,最终只会被市场淘汰,而终止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上市的有效策略

面对企业上市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企业领导人在上市前就要做好准备,制定有效的上市计划和上市风险评估,经过慎重的考虑再决定是否执行上市计划,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而选择盲目上市,要采取有效的上市措施,确保上市后企业的正常运转和长久的发展。

(一)做好上市前财务管理工作

企业上市是一个考察自身财力的实践行动,为了上市,企业必须要调整和改变原有的财务系统,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保证企业能顺利通过政府财务考核,然后顺利上市。财务管理对企业上市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企业上市后需要大量的项目启动资金,其自身财务状况直接决定着上市的最终结果。企业要做好上市前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进行社会审计工作或者资产的评估,以确保上市后更好的进行证劵或者股票交易,为企业整合发展资金。做好上市前财务管理工作,是已经上市企业发展得出的宝贵经验,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经济运行情况调整和改变财务管理系统,促进企业上市后更好地发展。

(二)借助外力作用,推动企业上市

在企业上市过程中,企业要善于利用外力作用,如政府的扶持政策、信用保险等在企业上市中的重要推动作用。尤其是要重视信用保险在企业上市进程中的作用,在企业上市过程中利用信用保险,不仅能保证企业日常经营的正常运行和安全,还能不断完善企业发展的内部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和经营方法,这样能更好的帮助企业规避上市过程的部分难题和减少企业上市的投资风险。因此,企业在上市时,要合理利用信用保险,充分发挥其在上市进程中的积极作用,确保企业安全上市。

(三)加强企业专业队伍的培养

由于目前企业内部严重缺乏专业型人才,企业在上市前就要进行专业队伍的培养,以备上市时使用。企业要完善培训机构设施,增加服务机构。在企业内部开展讲座、座谈会或者推介会等,通过这些方式使员工了解企业内部发展情况和战略目标,员工能更好地收集和使用有效的市场信息。同时企业要合理利用外部资源,如高等院校和一些金融培训机构,加强员工对资本市场信息的捕捉能力,为企业提供全面可靠的上市信息。此外,企业还要不断发展企业证券中介机构,大量吸收引进外来人才,如会计师、财务师、、风险评估师、证券商以及法律顾问等方面的人才,壮大企业上市人才队伍。企业上市中必然会有财务纠纷,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和法律相关人员发挥其作用,为企业上市解决问题。企业在选择会计师时不仅要考虑会计师的专业水平,还要考虑会计师的知名度和信用额度,为企业挑选会计师也是一种企业财富的积累,知名度和信用度高的会计师能长期为企业发展效力,企业也不会经常出现人员的变动,一个长期在企业发展历程中的会计师能更好地制定企业发展的预算方案,提高预算管理工作水平,为企业追求更大地的效益。同样的律师的挑选也要十分慎重,律师要为企业解决一切法律纠纷和产权保护,具有重要的地位,挑选律师同样要考虑律师的知名度和信用度,律师要全面掌握上市的相关法律和法规以及对企业上市有利的条款,重要是考察律师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其服务客户对该律师的评价,聘请口碑好且能力强的律师,间接为企业节省成本。还有风险评估师,企业上市本身就是一项风险极高的活动,风险师要将对企业上市和融投资决策的风险进行评估,发挥其专业水准,尽量减少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投资,避免和降低风险为主要工作任务。

(四)建立完善的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

企业资金后备资源是企业上市后需求临时调用的资金,和上市后最好的合作对象,能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企业,在上市后于一些有强大实力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上市企业要对资产认真进行分类,就少不了财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工作支持,还有企业对资本市场的信息的掌握,在企业上市前找好合作对象,上市后马上建立于对方的合作,为企业发展扩充备用资金。在寻找好资源以后,企业要对自身发展情况进行审视,发现自己拥有的资源和优势,培养企业上市后的备企业。企业上市后备资源的培养对企业上市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能帮助企业筹措资金,并且提高企业知名度和信誉,从而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证券面值,为企业发展增加使用资金,因此,企业要十分重视后备资源的培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要顺利上市需要做很多工作,企业要全面正确认识上市。目前很多企业为了扩充企业发展资金,盲目追求上市,没有考虑上市对企业的影响,如企业上市前要进行财务工作的核算,上市后还要面临投融资决策等问题,此外还有企业上市对法律、产权保护以及上市执行等方面的考虑。面对这些问题企业要认真考虑上市,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市场分析和企业内部发展状况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企业上市方案,采取有效的上市策略,确保企业在上市后能快速适应新的环境,保证企业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天宏,徐宝寿.论企业上市中知识产权评估的完善.企业导报.2013(06).

[2]许正文.如何破解园区类企业上市真空.投资与合作.2013(02).

[3]林平.福建省企业上市信息管理平台系统设计与开发.福建电脑.2013(01).

[4]朱涛.积极稳妥推进文化企业上市.文化产业导刊.2013(04).

3.国有企业作为LP GP的相关问题 篇三

品质,这是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企业的发展与生存的根本要素,同时它也跟我们每一个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非常敏感。然而在大家重视品质的时代,如何来管理品质,保证品质,提高品质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而复杂的问题。这个也是一个老话题了,这里我征对浙江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品质现状和存在问题做一个主观分析,并提出我的一些应对措施!

我刚开始接触浙江企业时是在一家中美合资企业,没想到它的管理让我很失望,当然我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后来我发现不是这个企业是这种情况,而是浙江这边的中小型企业都存在着一些通病。现在我将我所发现的品质管理上的问题做一个大概介绍,如果您的企业也有这些类似情况的话,那么你就应该小心了。主要的问题:

一、品质体系不全。A、没有通过ISO9000验证。这个问题是一个企业运作上的根本问题,也引发下面的其它问题。因为没有这样一个比较规范的大框架,内部想要完全靠自己的经验来运作的话难免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毕竟ISO是国内外很多企业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因为客户和形势的要求,很多老板也年年都在搞验证,但有的是半途而废,最后是越搞越难搞。有的部门按标准做,有的部门却不按标准做,有时按标准做,有时不按标准做,使得最后反而比没有验证前更乱。B、通过了验证,但只是一张证书。虽然已经通过所谓的认证,但是跟我接触的有好几家企业的现状是:在实际操作当中,还有很多人不知道ISO9000为何物;更有一位管理层的人告诉我,他们都是要验证了才开始补资料,也就是说平时根本就没有在操作当中运行。

二、人事频频变动。公司墙上的宗旨是:以人为本,以质取胜,持续改进,顾客满意。然而实际上第一个以人为本就已经出了问题。培养一名合格的员工,公司需要花很多的时间、人力、物力。并且,越是职务高的员工,所投入的成本也就越高,风险也越高。如果一个公司频繁的招解聘员工,那么它无疑比人员变动少的企业投入更多的成本。记得最深的是我在刚开始那家企业做了一年,居然换了四个经理,在这期间当然还有一种无领导状态了。我绝没有夸张表达,而是事实就是如此。这样的人事变动可能只是极少数,但是你可以思考一下类似这样的人事变动在你的公司里面是否存在!

三、各部门的职责不明。职责不明就造成了各部门的协调成了问题,特别是其他部门不清楚品质部门的作用。没有出问题时,谁都在说都在管,一会儿生产说这个要这样做,一会儿品质过来说这样不行,一会儿项目过来说这样的可以让步接收,一会儿采购过来说现在国内只能买到这样的产品,弄得一线员工不知道听谁的,应该按什么样的标准来做!一到出货时品质部门坚持客户标准或是文件上的标准的时候,产品已经没有一件是合格的了。也无法追究责任,因为谁都在说!还有一种就是谁都不说,你认为这是我的工作范围,我认为这是你的工作范围,最后导致一块空缺没有人管。

四、品质信息的传递书面性与及时性不强。品质信息常常是哪个负责口头说一下,然后听到的人就按此来操作,没听到的人只有发现出了问题才会知道原来已经作了更改。常常如此,造成了有的部门或员工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跟标准差距比较大的就是已做了修改的。这样,真正出了大问题时只能追究个人责任,但损失已经无法挽回了。然而真正的原因却是上层信息管理没有做好。还有及时性不强,常常是客户已经做了更改而车间还在按以前的标准来生产,等到更改通知下达的时候已经做了不少产品了,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五、生产管理混乱。(产品是员工做出来的生产管理是决定品质的根本)①没有明确的场地规划,或有规划也没有按规划的做。这样的后果只有一个,那就车间看起来像一团麻。②产品周转或暂放时没有清楚标明产品状态的跟踪单。这样容易造成员工拿错或是品质人员误判。③不按照作业指导书操作,没有明确的员工奖惩制度,员工责任制不强,积极性不高。

④生产排程混乱,生产计划经常变动但不通知其它相关部门,造成其它部门协调配合的可操作性变差。特别是产品种类繁多品质部门人员少的情况下,更造成了品质部门分不清楚应采用什么样的手段进行控制?⑤员工未进行正式培训和考核。很多人认为:“我的工序非常简单不需要专门的培训,一个老手带一下就好了”。当然这也是一种培训,我也认同这种培训手段,但是没有考核的培训也就称不上是完整的培训。没有考核就上岗,最后造成一大堆不良品堆在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把员工骂一顿也没用。⑥一线员工满意度低。这个责任应该由成本核算来负。一线员工多数都是学历不高的农民工,他们看中的就是我做多少工要多少工资,他们也知道劳动强度越高工资就应该越高。现在有很多企业想方设法在员工身上搜刮利润。比如,有一家企业本来员工工作8小时可以做240件产品,工资是48元,但是由于是计件制他每天多上2小时的班,多做60件产品,工资也就多了12元。这时有的企业就觉得不平衡了,马上降单价。工人没有办法还是要做,而且为了养家糊口,也必须多加班,于是就又多加2小时班。但是这样工资又好像高了,于是企业便再降单价,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员工感到极度不平衡。慢慢的对生产和品质造成影响。⑦员工的进出太频繁。这个问题的害处我也不想多说,只是想提一下在外面找工作的人的心态。有经验的民工,在找工作时会看这个企业是不是经常在招人,如果一年四季在招人的企业,哪怕是一家看起来很大的企业,那么他也不会优先考虑。

六、品质管理人员的从属性混乱。有些企业品质管理是从属于车间的一块,包括我在讲TQM的一本书上也看到有这种配置。书上是这样说的:“当品质比较正常的情况下可以由车间进行管理,而当品质异常时就需要单独分出来”。我不是太认同这种观点。因为,如果品质管理人员从属于车间的话,也就是说品质管理人员工资也要由车间来发放,也就是说品质员工的所有动作都会受到生产部的约束。这样的话,就是监督部门受被监督部门的管理,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就是:你的车装了报警器但是钥匙放在别人手中!

七、没有明确的奖惩制度,奖惩不具有时效性、公开性、计量性。这边多数老板的奖惩制度不明确,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到年终的时候给一笔也为数不少的奖金。其实老板是钱也花了,并且花了不少,但是最后员工对老板很不满意。很多老板想不通,“我每年都给了不少奖金啊!怎么他们还是工作不积极呢?我也非常的公平,全是按照他们平常考勤、工作效率、工作完成情况、事故多少等内容来分配的啊!在这儿我想说的是:你所谓的公平有根据、有记录吗?这个记录及时、公平吗?你的制度合理性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吗?还有最根本的我不太认同这个年终一起发的奖金,它不具备时效性。当一个人做了某件事的时候,最需要的是及时的给予奖励,而不是过了很长时间,大家都淡忘了时候才补给奖励。其实为人父母的人都知道:小孩犯错时我们要及时的给予处罚,让其记住教训;同样当他做了一件非常棒的事的时候我们也会即刻给予奖励;比如:小孩在学校打架了,教师会马上教育他,家长知道后也会马上做出反映;小孩考试得了第一名,家长可能会当天带他去吃肯德基!企业里面的员工也是一样的,如果他做得非常好,你没有及时的做出反映,他会认为你根本就没有看到,做了也没有太大的意思!犯错了,你没有马上做出处罚,那么后来你做出处罚的时候,他又会认为这是你是故意克扣他的待遇!还有一点要说的是,你到年终发奖金的时候,肯定是有的人多有的人少,可能你认为张三应该多一点,而员工可能会主认为李四才最有贡献。这样下面就有很多怨言了。

其实在现实当中还有很多问题都会影响到品质,这里我就不一一的例举了,每个企业不一样出现的问题也不一样,那么解决的办法也就不一样了,这里我征对上述问题举一些比较实用的解决方案。

对于第一个问题,这个一个根本的问题,根本的问题需要老板亲自来解决。对于没有通过认

证的企业,一般情况下还是因为老板的重视不够,投入到这一块的精力不够。很多人认为这个有管理者代表就OK了啊!管理者代表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是一个施行者,而老板则决定着你能不能顺利的企业当中施行。老板要经常监督认证的进行进度,完成了哪些工作,还有哪些工作没完成,是什么原因,哪些工作完成起来有困难,是什么困难,现在由谁在负责这个事宜?除了资料上显示出来的信息外,还应该不定时的到现场去看看,是不是与资料显示的一样。当然这些工作也是管理者代表和各部门主管经常要做的了。对于已经比较乱的企业的话,我认为最好是做一套完整的文件让各个部门一起学习,让大家都按照我们能做的标准去做。然后再慢慢的走向完美。已经通过认证,但是就是不能按标准来做了企业。其实方法也是一样。这里举一个具体的操作方法:老板已经重视了,那么还需要部门管理人员做出一些具体的措施。比如,做一个公告栏,每天、每周、反映各部门对标准实施的情况;还可以进行评分,最后例出优胜部门和个人进行通报表扬,或是给予一定物质上的奖励。对于车间现场的话也可以把几个流水线,或是小组进行评比,用一个曲线图的形式反映大家每天对标准的执行情况和实际效果。还有就是成立专门的小组征对现在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整顿。大家知道的5S小组也就是这样一种方法。还有就是少不了ISO的专题培训。培训的范围和力度都要增大、增强,不要只是局限在部门主管,关键还是员工。具体可以以每日早会、周会和专门的培训会议等,还有就是以资料、图片、多媒体的等形式进行。

人事变动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员工自己辞职;另一种是公司辞退。第一种情况是员工觉得在公司里面没有发展的希望,或是做得太吃力,或是觉得不能融入企业文化,或是与上级相处不好等等。不管员工是出于这其中的哪一种情况,如果你的企业里面经常出现员工不想呆,或是觉得做得不开心的话。你不要考虑是员工本身能力的问题了,而应该反思一下,是不是你的企业文化已经与现代人的思维和工作习惯脱节。这当然不是一个容易把握的问题,也可能只有社会学家才能准确掌握现代人的工作习惯了。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去研究它,而是从我们和员工的沟通当中发现我们企业内部的文化方面的问题。然后征对这个问题进行改进。比如,现代年轻人都不是太习惯在一个企业呆的时间太长,他们对于年终奖这个概念不感冒,只要做得不开心,他们会随时走掉而不会心痛那个损失。应该说在一开始他们就不期望年终奖能拿到多少钱,他们关心的是每个月消费能不能正常支出。征对这种情况,我想你应该组织更多的竞赛、评比类的东西让他们去争取,并且及时的给予奖励。还有就是多开展互动类的活动,比如篮球赛、桌球赛、乒乓球赛等等。有的时候一些与工作无关的东西却能成为员工留恋一个企业的原因。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绝不是前面说的搞一些活动就行了的,主要还是要分析员工不想做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做为一个管理者你不只是一个会安排分配工作的领导,更是一个能帮助他解决工作、生活问题的朋友。我认为的留人策略就是一个:那就是给他一个留下来的理由。我记得我在那家合资公司时,我的第一任上司走的时候告诉我,老板一直要他留下来,但是却没有给他一个能让他留下来的理由。

第二种由于公司经常辞退员工造成常常变动人事的。这个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个领导者要求太高,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来完成,或者是根本不可能有人能完成。另一个原因就是你的人事部门太差,没有经过精挑细选就把人招进来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根本没法从事这里的工作。如果是第一种原因的话,我想您需要调整您的要求了。或者说您应该更多的想想员工没能完成工作的客观原因,如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等。

职责不明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很简单,就是制定职责,责任制度。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明确的制度是不行的。但是如何来定这个规矩呢?怎么定才是最合理的呢?我想这个问题的话就要根据你的企业内部的情况和ISO9000的要求来做了。在这儿我也不可能给出明确的方案。总的原则是适应你企业的现状能符合标准又能得到各部门的认同。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更新你的制度,没有持续改进的制度不是完整的制度。它就跟国家的法律一

样,出现新的问题要根据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增减调整。

品质信息传递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很简单,也是实行追究责任制度。我们制定了一个信息管理的制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要经常检查制度的落情况。比如不定时的检查品质资料发放记录,文件更改记录是不是在填写;另个一个就是施行责任反推制度,在出现问题之后对这个责任进行反推,如果你拿不出来证据证明你确实做了这个工作,那么这个责任就你的了。我举一个实例:客户已经把更改的要求发给了外销部,而外销部门口头通知了其它部门,而没有做好信息传递的记录或是没有得到其它部门接到通知的签字,那么出出问题还是外销部门来负责。还有一种情况是企业内部的技术性资料的更改,通知的时效性不一致(各个相关部门得到通知的时差可能会导致出现问题)而出现问题,那么这个责任也由传递部门来承担。具体的信息传递,最好用文件、通知、公告、等形式。

生产管理混乱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应该由生产部门来解决。在这儿我想提几点品质管理对生产管理的几点基本要求:①现场一定要有规划、规范。各种产品堆放一定要让人能够轻松分别出来。②有明确产品状态的标识。包括品名、数量、生产时间、编号、员工签名、品质状态等基本信息。③生产员工与品质挂勾奖惩制度。④严格按作业指导书进行作业,如果觉得作业指导书不全理的就协调各部门调整直到合理。不能作业指导书上写的和员工操作的完全不一样。⑤员工上岗应该进行培训,并进行考核,合格方能上岗;新员工上岗必须通知品质部门,对新员工的工位进行重点检查控制;生产技术部门对人员各设备的调整应有相应的记录,及时通知品质部。⑥尽量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培训员工的主人公意识,让员工开心工作,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

品质管理人员的从属问题。坚持品质部门是独立的部门,不从属于哪个分部门。从事品质管理工作的员工直接由品质中高层管理人员领导,待遇由品质部门发放。但品质部门人员接受其它任何部门的监督。其它部门有权向品质员工的主管提出对员工的意见。

奖惩制度的问题。我认为及时的奖励和处罚是最有效的。与其把钱放到年终来发,还不如一次少发一点点,让员工觉得老板能看到我的工作,我的工作有成绩了大家是能看到的。奖惩制度一定要公开、公平,对员工的考核最好是能够让员工每天能够看到。关键的一点还是员工认同你的这种考核制度,如果员工反感你的考核制度,那么你还不如不要考核制度。关于上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措施,只是我个人的观点的心得,可能有不当之处,请大家多做讨论以提升我们的管理水平。

4.国有企业作为LP GP的相关问题 篇四

一、集体企业的类型和特点

自50年代初期新中国完成了对民族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我国的集体 企业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当时的政策和法律成立了不同类型的集体企业,可以分为以下类型:(1)城镇街道办事处兴办的工业、商业、服务业企业。(2)郊区乡镇兴办为主业服务的工业、商业、服务业运输业等类企业。(3)三产。(4)劳服企业。(5)个体、私人企业注册的集体企业(挂靠企业)。(6)集体所有制的事业单位。(7)联社企业中的特殊类型。(8)供销社企业视同于集体企业。(9)福利企业安排残疾人劳动就业的特殊扶持企业。(10)部分校办企业。

我国的集体企业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以下特点:(1)企业为劳动群众集体共有、共享。(2)企业产权具有多样性。(3)企业人员身份具有多样性。(4)企业变更频繁,基础资料大多失散。(5)平调集体企业资产的情况时有发生。(6)集体企业视同国有企业而丧失自主权。

二、集体企业改制政策、法律适用

集体企业改制虽然没有国有企业改制那样每年都有新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出 台,但其在改制中有以下政策可遵循:(1)集体企业中界定为集体资产的,可以量化到职工个人,在职时可以分红,退休后可归职工个人,也可转让给私营企业或个人。(2)集体企业中界定为国有资产的,职工可以出资受让转为个人股,也可以租赁借用。(3)集体企业的主要经营者和骨干可在改制后的企业持大股。(4)无法界定到个人的集体资产,可设立集体资产管理协会,行使集体资产所有者职能。(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颁布实施后,被有关部门、单位平调、挪用或无偿占用的集体资产,又难以归还的,按以下四种办法处理:按当时的资产价值给与一次性偿还,不能一次性偿还的,可按同期银行贷款利息分期计息偿还;作为集体企业集体股份入股或实行联营;实行有偿使用,由集体企业收取使用费;由当事双方协商采取企业有偿转让等方式处理。(6)集体企业改制后,不再上缴管理费,免交城市服务费,两年内全部返还所得税。

目前,根据我们掌握的材料来看,集体企业改制有以下可以适用的法律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2)《集体企业单位清产核资产权界定暂行办法》(3)《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产权界定规定》(4)《清理甄别“挂靠”集体企业工作的意见》(5)《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清产核资产权界定工作的具体规定》(6)《关于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清产核资工作有关政策规定》(7)《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产权界定规定》(8)地方政府文件:北京市政府1999年41号令《北京市城镇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办法》,北京市体改委《北京市城镇集体企业资产管理协会登记管理办法》,北京市经济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快本市城镇集体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实施细则》 等。另外,有一些地方政府关于国有企业改制的法律文件中明确指出,集体企业在改制中可参考适用这些法律文件。

三、集体企业产权的界定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 问题的决定》指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这一阐述明确了产权包括物权、债权、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集体企业的产权界定是指依法对集体企业的财产确认其所有权的归属。集体企业的产权界定要依据“依法确认、尊重历史、宽严适度、有利监管”的原则进行,既要体现“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又要维护集体企业资产的完整,保障各类投资者和劳动群众的合法权益。

根据国家经贸委等三部委于1996年12月27日出台的《集体企业单位清产核资产权界定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应当依据不同情形对集体企业的财产分别作出认定。对集体企业进行资产界定的结果,通常产生以下几种情形,产权归国家所有、产权归职工个人所有、产权归集体企业劳动者集体所有及产权归特定区域范围内的劳动者集体所有。下面介绍集体企业产权界定中应当遵循的具体规则:首先,国家对集体企业的投资及其收益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其产权归国家所有。其次,各类企业、单位或法人、自然人对对集体企业的投资及其收益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其产权归投资的企业、单位或法人、自然人所有;职工个人在集体企业中的股金及其收益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其产权归职工个人所有。再次,集体企业中难以明确投资主体的投资及其收益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其产权暂归集体企业劳动者集体所有。第四,集体企业联合经济组织、社区经济组织对集体企业的投资及其收益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其产权归该联合经济组织、社区经济组织范围内的劳动者集体所有;集体企业联合经济组织、社区经济组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缴的用于集体企业的资金(如合作事业基金、统筹事业基金),其产权归该联合经济组织、社区经济组织范围内的劳动者集体所有。第五,集体企业在开办时筹集的各类资金或从收益中提取的各种资金,除国家另有规定的外,凡事先与当事方(含法人、自然人)有约定的,按其约定确定产权归属;没有约定的,其产权原则上集体企业劳动者集体所有;属于国有企业办集体企业的,本着扶持集体经济发展和维护各类投资者权益的原则,由双方按国家清产核资等有关定协商解决。第六,集体企业用公益金购建的集体福利设施,其产权归集体企业劳动者集体所有。第七,集体企业接受资助和捐赠等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其产权原则上按资助捐赠时的约定来确定归属;没有约定的,其产权归集体企业劳动者集体所有。第八,集体企业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等有关政策规定享受的优惠,包括以税换贷、税前还贷和各种减免税金所形成的所有者权益,1993年6月30日前形成的,其产权归劳动者集体所有;1993年7月1日后形成的,国家对其规定了专门用途的,从其规定;没有规定的,按集体企业各投资者所拥有财产(含劳动积累)的比例确定产权归属。第九,政府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为扶持集体经济发展或安置待业青年、国有企业富余人员及其他城镇人员就业而转让、拨给或投入集体企业的资产,凡明确是无偿转让或有偿转让但收取的转让费(含实物)已达到其资产原有价值的,该资产及其收益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其产权归集体企业劳动者集体所有。第十,集体企业以借贷(含担保贷款)、租赁取得的资金、实物作为开办集体企业的投入、该投入及其收益形成的所有者权益,除债权方已承担连带责任且与债务方已签订协议按其协议执行外,其产权归集体企业劳动者集体所有。

此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产权界定还应依据劳动部等三部委制定的《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产权界定规定》中的有关规定执行。另外,如果在集体企业清产核资产权界定工作中发生争议和纠纷,由当地经贸、财政(清产核资机构)、税务部门、涉及国有资产的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参加,会同企业主管部门组成联合办事小组进行调解和裁定。集体企业应当按照上述规定的办法开展清产核资,明晰产权归属,进行产权登记工作,并领取产权权属证书。

四、集体企业改制的程序

1、改制方案的制订

集体企业改制可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资、分立重组、兼并、租赁、出售等多种形式进行。集体企业改制方案可由改制企业或由其委托中介机构制订;并且改制方案必须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方可实施。

2、清产核资

集体企业改制应当对企业的各类资产、负债进行全面认真的清查,做到帐、卡、物、现金等齐全、准确、一致。要按照《集体企业单位清产核资产权界定暂行办法》中的有关规定对集体企业的财产进行核实和界定。集体企业在清产核资后两年内进行企业改制的,经财政(清产核资机构)等有关部门审批、确认的清产核资结果可作为有效法律依据,企业可不再进行资产评估。

3、资产评估

集体企业改制可聘请具备资格的资产评估事务所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对其所拥有的资产进行评估。

4、交易管理

集体企业的产权转让方式可以采取拍卖、招投标、协议转让以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

五、集体企业改制一些常见问题的处置

1、原主办单位所有的资产处置

集体企业经过清产核资、产权界定后,由集体企业占有和使用的原主办单位所有的资产,经双方协商,可以采用投资参股、租赁、借用等形式参与企业经营,也可将产权有偿转让给职工;如将部分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作为借入资产,由企业向资产所有者支付固定资产租赁费或国有资产占用费;原主办单位的法人资本金额很大,而集体企业职工共有资产很少的,经原主办单位的同意,可由企业职工出资受让全部或部分法人财产,进行产权置换和转让,扩大职工参股比例。

2、集体企业整体或部分出让产权

集体企业出让产权应遵循公平、有偿、协商的原则,在同等条件下,本企业职工及资产所有者有优先受让权。规模较小的集体企业,经协商可将全部资产一次性转让给民营企业或个人。

3、集体企业经过清产核资、产权界定归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资产处置

(1)出资主体明确、产权清晰的

集体企业组建时,全部资产均为职工个人出资,没有国有法人(包括事业法人)出资的;集体企业组建后没有国有资产(含国有法人资产)直接或间接注入的集体企业,可以将产权记在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名下。职工在职期间作为分红依据,退休时产权归个人所有。集体企业中的全民所有制职工可享受该权利,但享受该权利后,不再保留全民所有制职工身份。在改制前,已调离、已死亡(包括离退休后死亡)的职工,不享受这一权利。改制后调离、死亡的职工,其产权可在本企业内有产转让,转让价格由双方自行确定。

(2)出资主体不明确、产权不清晰的

集体企业原始资产有国有资产成分,或企业组建后,政府或国有法人曾对企业直接投资或通过各种方式国有资本间接注入企业的,其产权仍归集体所有,但可将其中的一部分以收益权形式记在在职职工名下,作为分红依据;一部分收益可用于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福利待遇。用于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福利待遇的收益由企业统一掌握使用,不得挪作他用,并首先用于保障离退休人员就医等基本需求,即特困离退休人员的补助。

(3)归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资产

归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资产,可申请设立集体资产管理协会,作为本企业劳动群众集体共有资产的管理者,行使原企业集体资产的所有者职能。集体资产管理协会,可以在一个系统或一个企业内设立,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的多个企业共同设立。成立集体资产管理协会,要经过所属范围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经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授权的专门机构确认后,到相应的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社团法人登记。

(4)集体企业资产规模较大、产权关系复杂时的资产处置

可采取集体共有资产关系不变,职工出资入股,资产总量增加的办法,实行企业股份制改造;集体共有资产部分设立集体资产管理协会。

4、集体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造

集体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时,企业占用的国有资产,可由职工出资受让,转为职工个人股;也可将工资节余以配股形式折成职工个人股份,分配给在职职工;并允许企业经营者或经营骨干出资持大股,但其所持股本比例应当在企业章程中明确规定。

由于经营性原因使净资产增加的,企业可将净资产增值部分按一定比例折成股份奖励有贡献者。净资产的增值部分有相应的中介机构审计、评估后认定,具体奖励办法由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实施。

改制为股份合作制的集体企业,从改制之日起,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可在两年内全部或部分返还企业上缴的所得税,返还部分归企业所有。

5、集体企业改制中的债务处置

集体企业改制中进行出让、兼并等资产处置行为,改制方案要事先征求主要债权人的意见,方案中要有专门条款规定企业债务的落实及偿还情况。经债权人和有关金融管理部门同意,企业可以剥离部分有效资产作为出资与本企业职工及其他社会法人、自然人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或公司制企业;企业在新企业投资所得红利即出售资产所得资金主要用于偿还债务。

6、集体企业改制中的职工劳动合同关系处置

集体企业改制后,原企业与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仍然有效,但应协商变更使原合同无法履行的有关内容,协商不一致的,可解除劳动合同,并根据国家劳动部门的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集体企业给予职工的经济补偿,用现金一次性支付;在职工自愿的基础上,企业可在资产置换收入中一次性抵扣,将职工应获得的经济补偿金作为投资入股;采用后一种补偿方式的,应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实施。

7、改制中未处理的潜亏、资产损失和逾期3年未收回的应收账款的处置

集体企业改制中未处理的潜亏、资产损失和逾期3年未收回的应收账款,经相应的中介机构认定,并由税务机关审批后,可按规定予以核销。

5.国有企业作为LP GP的相关问题 篇五

目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由于会计控制薄弱而导致经营状况不断恶化,内部会计控制的效果并不理想。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足

1、管理人员认为没有必要建立内部会计控制。中小企业组织结构相对简单,其经营权与所有权高度集中,各项指令执行能够快速落实,因此,管理者往往忽视内部会计制度的建立。2、一些企业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着误解。他们认为会计控制就是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性控制,从而导致企业会计控制残缺不全:相当一部分管理者把会计控制看做是一堆文件、手册和制度,遇到具体问题时,以强调灵活性为由而不按规定程序办理,大事小事领导说了算;有些管理者无视会计法律法规的存在,有章不循、执法不严,使会计控制失去了刚性和严肃性;有些管理者甚至为了谋取个人利益或集体的利益不择手段,弄虚作假、篡改账目。

(二)现有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不完善

1 在经营管理方式上,大部分中小企业仍习惯于甚至满足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没有建立自我防范与约束机制,偏重事后控制而忽略了事前预防控制。在实际工作中,通常是待违纪违规行为发生后设法堵塞或予以惩罚,导致内部成本较高,收效甚微,使会计控制失去效力。2、在资产控制上,有的中小企业只注重钱财物等有形资产的管理控制,而忽视了对人员素质、信息等无形资产的控制,使会计控制不能全方位地发挥控制作用。3、在检查、考核和奖惩力度上,没有设立相应的检查、考核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得力机构,从而削弱了员工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自觉性和警觉性。

(三)组织机构设置和内部管理职责不合理

中小企业在组织机构设置中,对于纵向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比较重视,而对于横向间的协调与合作却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同级各部门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对于内部会计机构,一方面,有的企业不设置会计机构,将会计和出纳工作由一人兼任,或者将企业的全部会计工作委托给会计事务所代理;另一方面,有的企业即使设置会计机构,却层次不清。岗位责任制不明确、不落实,缺乏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和会计监督制度。会计机构的设置不合理,内部管理职责分配不当,这些都使得会计管理工作无法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对于外部监督,虽然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的特殊性,往往使这些庞大的监督体系对中小企业的监督效果不尽人意。对于内部监督。中小企业更多考虑到成本费用等因素,极少设立内部审计部门。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即使有些企业设立了内审机构,但得不到重视与支持,而且独立性较差,因此也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再加上内审人员业务素质低,不适应工作的需要,从而导致企业内部监管不力。种.种监管形同虚设。

三、完善我国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分析

下面将针对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普遍问题,从企业生命周期即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三个阶段的目标出发,结合COSO报告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一)中小企业创业期的内部会计控制对策分析

1 内部会计控制方面

企业所有者在建立有效的控制环境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必须增强企业所有者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这对于建立一个高效运作的内部会计控制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障碍。因此,有必要在企业创业期,提高企业所有者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这样才会促使他们切实地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达到会计控制和企业发展的目的。

2 风险评估方面

中小企业在创业期的管理机制比较灵活,并且管理层次较少,决策层能够较快地获取第一手资料,因此企业所有者应该主要从业务、资产两个角度对风险进行结果判定、统计、分析,评估方法侧重于定性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通过对企业的控制内容进行分类,并对选定的控制内容展开进一步的细分,运用评估专家(如内部审计师)的理解和判断来确定控制风险的性质,并有针对性地处理相应风险。

3 控制活动方面

中小企业在创业期的控制活动方面,首先要实行账、钱、物分管原则。由于中小企业创业期人员少,比较容易产生岗位职责不清等问题,因此,要做到账、钱和物必须分管,各尽其职,来减少资产损失。其次要实行财产安全控制。财产安全控制主要包括限制接近、资产保护和定期清查。创业期中小企业一方面应严格控制对财产物资的接触。限制无关人员接近资产,防止资产直接接触损失的发生;另一方面应

建立资产定期盘点制度。同时应进行记录保护,对企业各种文件资料妥善保管,避免记录受损。

4 监控活动方面

中小企业在创业期,由于资本有限、规模较小、组织结构简单等特点,企业没有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因此。企业要加强企业所有者的直接监控力度,重点加强对会计部门的监督。同时,应该从定岗定员、明确岗位职责、完善内部牵制制度着手。

(二)中小企业成长期的内部会计控制对策分析

1 逐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中小企业处于成长期时,企业管理者应该深入到企业的各个角落,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并逐步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实时关注环境的变化情况,当企业经济情况发生变化。或国家会计制度发生变更时,要及时修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使之适应变化的环境,得到更有效的实施。

2 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中小企业处于成长期时,应该科学地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营管理层之间相互监督、层层制约的治理机制,并在公司章程中明确各层级的工作职责。企业首先要强化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主导地位,突出其核心作用。其次要实行独立董事制度。通过对董事会这一内部机构的适当外部化,引入外部的独立董事,以期对内部员工形成一定的监督制约,最大限度地维护所有股东的权益。同时,企业要加强监事会的监督控制作用。监事会在实施财务监督的同时,要对企业遵守法律规定的情况以及董事会、管理层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

3 严格实施和完善会计系统控制

在实行会计系统控制过程中,企业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进行岗位和人员控制。企业应按照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设置会计岗位。进行会计记录控制;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要重视建立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企业采用电算化时,一要运用计算机对各项会计业务进行检查;二要建立一套先进的会计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用现代化手段对会计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三是在应用软件开发中设计会计业务处理程序时,要将制约、监督等风险控制防范功能融入其中。使操作人员必须按照职责权限和有制约的操作程序才能进入系统。处理会计业务。

4 建立相对独立的监控层次

中小企业成长期要建立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一是在企业一线“供产销”全过程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有关人员在从事业务时,必须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对一般业务或直接接触客户的业务,均要经过复核;重要业务禁止一个人全过程独立处理。二是设立事后监督,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的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三是建立以内部稽核部门对各岗位、各部门、各机构、各项业务全面实施监督反馈的第三道监控防线。内部稽核部门独立于其他部门和业务活动,并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实行严格的检查、反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三)中小企业成熟期的内部会计控制对策分析

1 重新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中小企业处于成熟期时,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首先,组织结构的设计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效果,因此,需要重新设计企业的组织结构,即企业应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的特点、规模、管理理念、经营战略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综合分析。在职责分明的同时,搞好整合,使整个企业的组织体系在相互制衡的前提下协调、高效地运行。其次,在重新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即要做到家族成员不能担任关键管理岗位;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决策层人员、决策执行人员和监督及审计层人员彻底分离等。总之,要为内部会计控制的完善提供更为良好的制度环境。

2 建立完备的风险评估机构

处于成熟期的中小企业应该将风险管理视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之中贯穿、应用。具体来说,企业应当设置财务部或审计部等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或配备相应的风险管理人员来制定并实施识别、计量、监测和管理风险的制度、程序和方法,以确保风险管理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履行风险管理职能的专门部门应当对企业每项业务、每个部门、每个部分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逐步建立起企业风险数据库。在必要时。还可以通过借助外部咨询机构对企业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清理。同时,企业全体员工应积极参与,将风险意识植入企业文化之中。

3 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监控

处于成熟期的中小企业一方面要在日常工作中监督、评审企业内部控制的总体效果和主要风险;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比较有效的办法是单独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审计机构的审计范围要逐步由财务收支审计、设备购置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向,还应包括稽查、评价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否有效和企业内部各组织结构执行制定组织职能的效率,并向企业最高管理层提出建议和报告。同时,也可借助外部监控主体对企业进行监控。随着我国独立审计事业的逐步发展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逐步规范,利用独立审计的结论服务于企业管理已成为可能。

总之,中小企业应该注重和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和健全,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对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进行修改和完善,进而实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保证企业能够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凤鸣,内部控制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张宜霞,舒惠好内部控制国际比较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黄义和企业内部控制设计问题之研究[D],暨南大学。

[4]郑石桥,王建军,赵玲内部控制要素重要性及其变迁——基于一个问卷调查[J],审计与经济研究,(1),

6.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的相关问题探讨 篇六

关键词:企业;资金管理;资金控制

一、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金预算管理缺失

目前,企业虽然都制定了与资金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但是这些规章制度却并不完善。一些企业没有制定资金预算制度,而有些企业并未按照预算制度执行,这样一来就造成了预算制度形成虚设,从而使得企业资金的管理和控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由于缺乏对资金的有效管控,致使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影响。此外,还有一些企业在进行预算时,预算指标制定的不科学,进而增大了企业财务风险。

2.资金控制分散

目前,大部分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中最为普遍且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资金集中管理与法人资金分散占用的矛盾,这一情况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企业资金使用效率较低,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其一,银行账户过多且资金过于分散,致使资金管理失控;其二,因缺乏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使得投资决策随意性相对较大;其三,由于资金占用方面的管理不到位,导致资金周转不畅,企业盈利能力和信用度大幅降低。

3.资金管理监督不到位

目前,一些企业由于尚未建立健全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从而导致资金管理无制度可依,资金管理难度大幅增加。企业在筹资和资金的日常使用上,因管理制度缺失,造成责权不明,资金失控的情况非常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此外,由于监管力度不足,致使内部人员操控的现象屡有发生,进而导致资金管理十分混乱。

4.应收账款管理力度不足

部分企业盲目扩大经营模式,为了迅速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增加产品销售收入,通常采取赊销的方式销售产品,致使资金无法得到及时回笼,甚至产生大量呆账、坏账。同时,企业没有针对应收账款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财务管理部门与销售部门缺乏沟通和联系,致使企业对赊销货款的清理工作不到位,给企业造成了资金损失,严重时会导致资金链断裂,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和进一步发展。

二、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的对策

1.构建全面预算管理机制

为了确保企业资金能够获得合理有效地利用,企业应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并进一步扩大预算范围,可从传统的单一经营性资金计划,扩展为基础建设、生产经营和项目投资等全面的资金预算。同时,企业应当对相关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预算控制,并将全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资金收支都归入到预算管理程序中。具体可采取逐级编报、审批和滚动管理的方法来进行预算编制,一旦预算编制完成后就不得随意进行更改,且相关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也都应以预算作为依据。此外,若是因为一些特殊情况,必须对预算进行调整时,必须按照严格的审批程序进行,未经相关部门批准不得擅自对预算进行调整。

2.实施资金集中管理

企业财务管理中,资金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为了进一步确保资金的高效运转和有效利用,财务部门应当对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并遵循统一计划、调度和结算的原则,强化资金控制,以此来保证资金管理的集中统一。首先,应对企业开户行的数目进行压缩,对资金的帐外循环进行严格控制,通过加大资金管理力度,使所有资金的出入都按照统一的计划进行调配,这有利于防止资金沉淀的情况发生,从而保障企业的支付和偿还能力不受影响;其次,企业应将现金流量管理贯穿于各个生产经营环节当中,并加强事前资金支出和事中资金使用的控制,以确保资金能够获得有效利用。

3.建立资金监管体系

企业资金监管体系是确保资金管理有效开展,相关规章制度认真执行的重要保障。首先,企业要建立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重大经营决策程序的监督,对其执行情况实施过程性审计。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经营状况和战略发展目标,在紧紧围绕年度预算的情况下,对企业投资活动、融资活动、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变动等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监控,全面掌握资金的流向,分析资金的使用效益,杜绝出现擅自挪用资金、侵吞企业资产等问题。财务部门要监督资金预算的执行情况,若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和纠正,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4.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企业应当将应收账款管理作为资金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应收账款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提高企业资金的流动性,确保资金及时回笼。首先,企业要在了解客户资金、信用、经营状况的前提下建立合作关系,对于信用不良、偿债能力差的企业做到款到发货,减小应收账款回收风险;其次,加强应收账款日常管理,明确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对应收账款回收的职责权限,及时做好对帐、清帐工作。财务部门要对应收账款进行账龄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应收账款回收效率;再次,加大应收账款清欠力度,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催款,必要时可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朱晓玲:企业资金管理薄弱环节的原因及改进措施[J].时代金融(下旬).2011(7).

[2]许春静:论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性[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1(12).

7.国有企业作为LP GP的相关问题 篇七

一、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制度

要搞好企业MIS开发,企业领导要高瞻远瞩,必须具有现代化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知识,着于建立起体系保证制度,把握住正确的投资方向。

(一)建立科学的组织机构。首先应成立在厂长直接领导下的信息中心,逐步建立、健全“中心”的组织机构。这些机构成立的优先顺序就是:信息标准室,密码组、网络组、应用开发室,设备维修室和决策研究室。

(二)进行严密科学的工作分工(1)建立信息中心。首先要建好一个强有力的信息标准室,它是企业的立法机构,又是开展科学应用计算机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信息要、标准室至少应包括:系统分析,标准编码,数字库维护和档案管理几部分工作。(2)信息中心的应用开发室是企业运用MIS的具体效益所在。主要任务应是负责管理和指导企业各部门的应用开发。它既要执行专业的技术管理,又要担当信息标准室与基层部门联系的桥梁。同时本部门也应配备部分应用软件开发人员,研制并推进企业MIS向更深层次的开发应用工作。(3)信息中心设备维修室的主要任务是保证企业现有计算机设备的正常运行以及设备有效管理。(4)信息中心研究至的密码组织和网络组应与信息室同时成立,决策研究成立前应由信息标准室直接研究。

(三)执行严格的严密科学的工作分工,也必须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这里首先应制订信息中心各部门的管理制度,以确保MIS的正常运行,不因人为因素而影响工作,其次还必须制订对企业各有关部门的信息管理制度。

二、具有针对性的软件开发方法

具有传统分:(一)从问题域中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来构造软系统。用对象作为这些。并以此作为系统的基本构成单位。(二)事物的静态特性用对象的属性来表示,事物的动态特性用对象的方法来表示(三)对象的属性与方法结合为一体,成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对外屏蔽其内部细节。(四)事物进行分类:将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作为一类,特殊的类可以从一般的类继承属性玫方法。(五)对象之间通过消息进行沟通,可实现对象之间的动态联系。

按照上述思想,可将面向对象开发工作分为四个阶段。(1)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对系统将要面临的具体管理问题以及用户对系统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即先弄清楚要解决何种问题。(2)分析问题的性质和求解问题。在复杂的问题域中抽象地识别出对象及其行为,结构,属性和方法等,并用一套符号来描述,建立起面向对象的系统模型。(3)整理问题。即对分析的结果作进一步的抽象,归类和整理。并最终以规范的形式将它确定下来,设计者需要完成系统各部分的设计,实际问题,人-机交互界面,任务管理和数据管理部分等。(4)程序实现。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将上一部整理的范式转变成应用程序。

三、生产管理系统的对象设计

应用面向对象的技术,运用统一建模语言,建立生产管理系统的主要对象。

在该系统中,就企业需求而言对象就集中在合同,主生产计划,车间计划,能力,车间反馈等方面,分析阶段应该全面,系统地分析各方面的关系,以便定位和限定即将着手实施的项目问题域和涉及的数据信息主要有产品结构清单,工艺信息和库存信息等。这些数据反映MRPII内在的组成结构与联系。又是MRPII中比较稳定的成分,为此,MRPII对象的建模是以表示MRPII系统中的数据信息及其之间的关系为原则(图1)。

四、供电企业生产信息

供电企业生产信息包括生产计划信息,生产运行信息,生产技术信息,生产安全信息,生产设备信息和工程管理信息等。

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面相对象建模是一种根据实际应用概念建立模型的方法。它以对象为基本结构,将实体的数据结构和行为特性结合在一起。由于面向对象建模方法与人的认识模式相一致,方便了不同开发人员之间和开发人员与用户间的交流,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因而在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诸多领域得以应用,进而推之,该方法也为不同软件系统间的“交流”提供了可能。

谓词的关系存储结构。在供电企业生产信息中,存在大量的事务性信息。这些事务性信息通常是由判断名描述的,从语义角度分析,反映判断的句子由主谓两部分组成。主语是独立的客体,谓词用于刻画主语的.性质或关系。

五、软件系统的技术实现

(一)工作流管理。工作流,即工作对象的状态变化过程,用于研究如何用计算机实现过程自动化,主要涉及动态过程的表示与驱动,工作流程模是业务过程的计算机化的形式表示。它定义的是过程运行中会涉及到的各种参数,如业务过程的开始和终止条件,各个工作环节及相互蝗控制流动与数据流动关系等。

(二)OLE技术的应用。OLE是对象链接和嵌入的缩略语。它提供了一种机制,可以把一个应用文档插入到另一个应用程序的文档中,并能使用服务器程序对插入到包容器程序中的文档进行操作和管理。

(三)多层C/S软件体系。多层C/S模式是MIS发展到九十年代的较为先进的结构,有强壮的数据操纵和事务处理能力,并且有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约束功能。这种模式将应用一分为二,服务器负责数据管理,客户机完成与用户的交互任务。通过拓展服务。可以方便的实现系统功能的拓展和工作内容的变更。几年来该模式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系统的开发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四)基于WEB的信息本发布与查询。ASP是服务器的端脚本编写环境,使用它可以创建和运行动态,交互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使用ASP可以组合HTML页,脚本命令和ACTIVEX的组件以创建交互的WEB页和基于WEB的功能强大的应用程序。

结束语

8.国有企业作为LP GP的相关问题 篇八

在当前国有企业改制力度不断加大,步伐不断加快的形势下,作为国有企业的共青团工作也面临着种种困难,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面对困难,迎接挑战,是当前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今年,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新安江分公司进行了团支部、团委换届改选,各团支部的大部分团干都进行了更换调整。新的团干为杭州中策新安江分公司团工作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困难和问题。

解决问题,必须先知道问题是什么,为此,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新安江分公司劳服团支部开展了一次关于团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的调查。共对19名团员,其中团干3名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表19张,收回调查表16张。

“解决占20%的主要问题,就等于解决了问题的80%”,调查小组将调查中提出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类分析,结合新安江分公司团委在团工作过程中了解的一些团员情况,当前团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1、团组织凝聚力不够强

主要是由于团活动搞得太少或者团活动面太窄的原因造成的,团干部与团员接触少,而开展团活动太少或者面太窄是主要原因是,新团支部刚成立不久。新团干部对于团员不是很了解,团员对团干部也不熟悉;团员分布比较分散;岗位不同,不能及时参加活动;团员本身工作繁忙;团干部可支配时间较少。

2、团员参加组织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对组织与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义务劳动和自愿者活动积极性不高;对团员自身修养有关的培训和娱乐活动较有兴趣,但组织的较少;主要由于团支部过去开展活动较单一;团员的主人翁意识不够强;缺乏激励机制。

3、团组织及团员之间缺乏交流

团员分布广,各岗位之间的团员的交流比较少,团员间有目的有组织的带头领军活动较少。

4、团干部业务水平不均衡,主动性不够 以上是目前共青团组织工作面临的四个主要问题,根据调查中提出的解决方案以及对问题根源的思考,今后开展团组织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对策:

一、加强团组织建设,提高团组织引领力;

(一)、围绕企业经济建设开展工作

我们团的工作必须为企业的经济工作服务,这是团的工作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先决条件。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的变动,企业不断的面临各种困难和问题,作为团组织就要主动为企业分忧解难。

在青年员工中选出优秀青年组成“青年技术攻关队”,紧紧围绕我们企业目前“全钢150万条轮胎”、“下涯炼胶机安装”、“斜交法斯特维修维护”的生产任务,进行一些列技术攻关活动,专门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确保企业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在青年员工中充分发挥先锋作用。

(二)完善组织建设机制

1、深化党建带团建机制

(1)、从思想上提高团员的先进性

每月一次,组织团干和一部分团员参加党员的党课教育,这些党课教育都通过团支部和青年党员向广大团员青年传达,使团员青年能尽早接受党性教育,培养党性意识。

(2)、从组织建设增强团组织的战斗力

开展“党员一带三”或者“党员一带二”活动,一个党员带几个团员,用党员的标准来影响团员,提高团组织的战斗力。

2、完善激励机制

精神鼓励与物资奖励并施。过去,我们支部团活动一直是走精神鼓励道路,团员交了团费又要不断义务劳动,一般只是通过领导进行口头鼓励,殊不知一直这样单纯的精神鼓励在潜意识里影响了团员参加义务劳动的积极性。任何人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需要。物质资料是人们赖以依存的基础,离开物质基础何谈精神需求,“画饼不能充饥”,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适当的进行物资奖励,让团员青年得到心理平衡,同时,除了开展义务劳动之外开展一些有助于团员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如“卡拉OK”比赛等,做到精神鼓励与物资奖励的并施,最大程度提高团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二、加强团工作交流与学习

当前,我们很多团支部人数偏少,有些活动难以开展,要想不断提高团工作水平,丰富团活动内容,就必须突破部门的束缚。

(一)企业内部团支部之间的合作

联合企业内部其他人数较少的团支部,互相学习,互补优势,部门之间互相出谋划策,以旁观之眼看问题,以奇思妙想解决问题。从今年3月份团委改选以来,在公司分团委组织领导下各团支部积极开展各项活动: 1、3.5学雷锋活动:3月5日,公司各团支部组织团员开展学雷锋活动,清洁清理地面、整理摆放杂乱物品,改善全厂环境。

2、清明节扫墓:4月2日,劳服团支部带领全体团员来到新安江英雄人民纪念碑,学习英雄事迹,瞻仰烈士风采。

3、演讲比赛:5月4日,举办以“朝阳因你而精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各团支部选手热情洋溢激情澎湃的演讲将团员青年的活跃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

4、征文比赛:5月份举办以“爱我杭橡,展示风采”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各团支部团员选手文采飞扬妙笔生花,炼胶团支部选手以一首诗歌《镜框中的杭橡》夺冠。

5、户外拓展运动、信息管理与沟通培训、团工作知识竞答活动等等

(二)企业之间的团组织合作

5月9日,杭橡集团公司团委主办“三人制”篮球邀请赛,来自集团公司总厂、朝阳公司、新安江分公司、永固分公司、中策富阳公司的16支球队的80余名青年篮球爱好者齐聚一堂。通过在比赛中的学习交流,不仅对其他单位的团支部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更增进了分公司内部各团支部之间的感情、增强了团支部的凝聚力,同时也为以后开展工作扩宽了思路。本次篮球赛让所有团工作者受益匪浅,同时也为以后横向开展团工作开了个好头。

(三)团员青年之间多交流

1、生活中工作上多与团员青年交流,通过了解团员心里的想法和生活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及时帮助团员青年,以诚相待做朋友,增强信任感。遇到争端或者思想问题时摆事实讲道理,晓之以理,以理服人。

2、开展团员青年“一帮一”“队帮队”活动,通过活动,提高团员青年的业务水平的同时增加团员青年间的感情,增强集体意识。

三、加强团干素质培训,提高团干部业务能力。

为打造一支有凝聚力、有良好团队意识的团干部队伍,8月份,分公司团委组织了团干部培训班,举行了“户外拓展运动”、“ 信息管理与沟通培训”、“ 团工作知识竞答”等活动。

“千足蜈蚣”、“高空抓杆”、“信任背摔”、“盲人方阵”,丰富而富有挑战性的拓展运动项目在各团干的积极配合、相互支持、通力协助下顺利完成,团干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充分得到展示和提高。

“ 信息管理与沟通培训”培训课上,团干们了解公司目前发展形势及对人才需求程度和培训机制的同时,交流了如何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如何迎接挑战与把握机遇,最重要的是如何让自己成为发展所需的人才的问题。简单的交流,解开了很多团干心中的疑问,明确了今后发展方向,坚定了为企业发展服务的信念。

企业团委的培训提高了团干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但是,作为团干部个人魅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今后的团工作道路上,团干需注意学习,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塑造先进青年的形象,为其他青年做榜样。

企业共青团工作,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半年来,分公司团委以党建带团建的为指导,通过开展“演讲比赛”、“户外拓展运动”、“党课教育”等一些列有针对性的活动,“团组织的凝聚力不够强”、“团员参加组织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团组织及团员之间缺乏交流”、“团干部业主动性不够”等问题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开展有针对性的的团活动,进步一加强整个团组织的组织意识和服务意识,将团组织的力量作用在企业经济发展上来,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壮大做出更大的贡献。

9.企业借壳上市的相关问题解析 篇九

在我国资本市场中,企业借壳上市可以有不同的类型。例如:

1、“母”借“子”壳整体上市

上市公司的母公司(集团公司)可以通过配股、权益互换等形式将其主要资产注入已上市的子公司中,实现企业集团的整体上市。

2、重大资产出售暨吸收合并

被选作“壳”公司的上市公司,其资产、负债由原股东回购,其人员、经营资质及业务由原股东承接或承继;同时由“壳公司”定向增发吸收合并欲借壳的非上市公司。在实务中重大资产出售暨吸收合并还可能与定向回购股份相结合。

采用重大资产出售暨以新增股份吸收合并形式实现借壳上市,“壳公司”在整体或重大资产出售后几乎只剩下老股东回购资产所付的现金。有些资不抵债的“壳公司”,其控股股东以承担“壳公司”全部负债作为对价,收购“壳公司”全部资产,并承接“壳公司”现有全部业务及员工,在此种特殊情况下,合并日“壳公司”只剩下净“壳”。同时,“壳公司”承继及承接借壳企业的资产、负债、权利、义务、职工、资质及许可,使借壳企业得以上市。

一、典型案例

1987年,黄光裕在北京开设首家电器门店,这就是国美集团创办的开始。1993年,国美集团在其开办的门店采用“国美电器”的名称,开始连锁家电零售业务,并逐渐向北京地区以外发展。

2002年3月,黄光裕通过其全资拥有的子公司ShinningCrown收购了香港上市公司京华自动化(0493)的控股权,并改名为中国鹏润。在随后的两年中,通过一系列的股本变化,在国美电器借壳上市前,中国鹏润的总股本变为55.39亿股,黄光裕持有37.05亿股,占总股本的66.9%,其他公众人士持有33.1%。

为筹备借壳上市,国美集团对其家电连锁零售业务进行重组,并设立国美电器有限公司。2004年4月,黄光裕通过设立在维尔京群岛的其全资拥有的子公司“海洋城”收购了国美电器65%的股权。

2004年6月,中国鹏润集团斥资88亿元人民币购入国美电器65%股权“国美电器香港上市”夙愿得以实现。至此,国美电器艰难的上市之路最终通过资产重组画上句号。

中国鹏润主要业务是房地产、金融投资,收购国美电器65%股权后,未来业务重点将转移到内地零售业,基于此,中国鹏润拟改名为国美电器控股有限公司。

中国鹏润是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正如前面所说,此次对国美的收购是通过收购一家名为“海洋城”的公司实现的。“海洋城”是国美电器的控股公司,注册于维尔京群岛。由于其外资背景,依据我国商务部的有关法规,它对国美电器这样的境内零售企业的持股比例已经达到了最高限65%。通过对“海洋城”的收购,中国鹏润间接实现对国美电器的控股。事实上,这个复杂的收购关系是国美电器创始人黄光裕通过股权倒手实现的,因为中国鹏润、海洋城、国美电器三家公司的控股股东均为其本人,相当于黄光裕把自己100%持股的“海洋城”卖给了自己控股的中国鹏润。

之后,中国鹏润集团有限公司收购“海洋城”全部已发行股票向联交所申请公告发布获得了批准。

二、相关政策

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将借壳标准划定为,拟借壳对应的经营实体持续经营时间应当在3年以上,最近2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超过2000万元。除了利润要求稍低外,这一标准已经接近IPO。在此之前,监管层对借壳方的盈利能力并无明确硬性指标。不过,《办法》规定,上市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可以同时募集部分配套资金。证监会在审核借壳上市方案中,将参照《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重点关注本次重组完成后上市公司是否具有持续经营能力,是否符合证监会有关治理与规范运作的相关规定,在业务、资产、财务、人员、机构等方面是否独立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间是否存在同业竞争或者显失公平的关联交易。

三、关于审核关注的要点

1、执行累计首次原则:明确借壳重组须“执行累计首次原则”,其中有关“控制权发生变更”的规定,是指上市公司自首次公开发行之日起发生的控制权变更。

2、借壳重组标准与IPO趋同:借壳重组标准与IPO趋同,是指证监会按照《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审核借壳重组,同时参照《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3、最近两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2000万元”的“净利润”:按照借壳重组标准与IPO趋同原则,净利润指标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为原则确定。

4、上市公司购买的资产对应的经营实体持续经营时间应当在3年以上:经营实体是指上市公司购买的资产。经营实体应当是依法设立且合法存续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持续经营时间应当在3年以上,但经国务院批准的除外。如涉及多个经营实体,则须在同一控制下持续经营3年以上。

5、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与通过定向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同步操作的定价方法、锁定期的具体安排:上市公司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的重组项目,上市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部分的股份定价方式和锁定期,按照《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执行。上市公司募集配套资金部分的股份定价方式、锁定期和询价方式,按照《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等相关规定执行。对于采用锁价方式募集资金的重组项目,募集资金部分的发行价格应当与购买资产部分一致,视为一次发行,有关重组项目发行对象合计不超过10名;对于采用询价方式募集资金的重组项目,募集资金部分与购买资产部分应当分别定价,视为两次发行,有关重组项目购买资产部分和募集资金部分的发行对象各不超过10名,证监会在核准文件中将通过“一次核准、两次发行”方式予以明确。申请人应在核准文件发出后12个月内完成有关募集配套资金的发行行为。

10.国有企业作为LP GP的相关问题 篇十

近年来,我国产能过剩矛盾十分突出,在风电、钢铁等传统行业以及新型产业中,都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状况,而这样的环境下,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数量依然不容小觑。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数据,2012年,银行业“两高一剩”(两高指高污染、高能耗,一剩指产能过剩)行业贷款余额为18675.39亿元,占总贷款的比重为2.87%。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坏账率则在部分地区逐渐上升,加强监管力度势在必行。

中国资本网获悉,近期监管机构下发内部通知,严禁向水泥、炼钢、炼铁、化纤、电解铝和煤炭等近十个产能过剩行业发放新增贷款,涉及扩大产能的融资,授信权限应一律上收到总行。同时禁止上述行业以短融券、中期票据、可转债、新发企业债等方式融资。甚至,对愿意自动停产、弃产企业,可减免部分贷款利息或帮助转产。

业内人士表示,信贷收紧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限制已经存在很多年。2012年,上海的20多家钢材贸易商,因贷款到期无法归还,曾被多家银行集中告上法庭。而现在,像这样的钢材贸易企业想从银行贷到款的可能性更小了,一些流动性资金需求只能求助于民间借贷,银行收紧贷款的影响尚不明显。

11.作为伦理问题的幸福 篇十一

作为伦理问题的幸福

善的追求总是内含着对幸福的向往,当理性从实践的层面关注整个人生时,便不能不涉及幸福的`问题.以追求存在的完善为指向,道德与幸福的关系展开为一个不断扬弃对峙而走向统一的过程.康德试图通过赋予人的存在以道德的规定来担保幸福的合理导向,无疑看到了道德与幸福之间可能导致的紧张,但其将幸福加以德性化的思维趋向,却易于引向以道德消解幸福.相形之下,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即是善,则更多地肯定了幸福与道德之间的一致性,但若过分强调二者的一致,在逻辑上亦容易忽略幸福与道德之间可能出现的冲突;前者注意到了离开道德的制约,幸福将变得片面化,后者则有见于离开幸福,道德也将导向抽象化.扬弃道德与幸福关系中的这种片面性,意味着走向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二者在本质上呈现为同一个过程.

作 者:杨国荣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200062 刊 名: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TO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2 18(1) 分类号:B82 关键词:道德   幸福   伦理问题  

12.国有企业作为LP GP的相关问题 篇十二

关键词:国有企业 经济责任审计 问题分析 建议

一、经济责任审计概念

经济责任审计是针对企事业单位相关法定代表人以及经营承包人在任期内或者承包期内对其应当履行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针对相关经济责任人在任职期间,对本部门以及本单位所有的经济活动中,应当担负的经济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可以为有关组织部门以及纪检执法部门、其他有关部门在进行干部工作审核以及兑现承包合同时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则要求

首先,要加强有关责任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审计工作。通常经济责任审计相关工作由企业党委、组织部门委托审计。主要审计目的,就是通过审计实现对企业运营以及经济情况的全面了解,最终形成责任审计报告,并由企业党委以及相关组织部门使用,因此在具体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以及完成审计报告前,需要企业党委以及相关责任部门协同审计部门,积极配合、统一口径,保证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正确性以及审计结果的实用性。

其次,要坚持先审后离原则,依据事件的重要性完成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于先审后离原则,要依据有关规定,在党政领导干部以及相关领导人员在任期以内办理调任、转任以及轮岗、辞退、退休或者任期届满时,都要在离任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这不仅有利于相关部门对干部进行考核,也有助于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对离职人员的功与过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价,同时有助于新任领导在上任前更好地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了解,通过审计工作,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效益状况以及管理情况和内部监管制度的建立情况,促进新任领导快速的熟悉企业,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针对具体问题与实际情况制定工作计划,快速的投入到企业的生产运营中去。

为了提高审计质量,加快审计工作效率,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审计过程中,相关审计工作者要对官员干部在任职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自己校对核查,做出认真负责的审计评价,对相关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重点检查,不断加强内部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资产、负债以及亏损情况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进行核查,并且对企业经营状况以及是否存在盈亏不实、潜亏挂账的问题进行仔细审查分析,对于有无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进行核查,核查是否出现重大决策失误等

再次,要满足经济责任审计的客观公正、全面准确以及审计的时效性等要求。我们讲究客观公正,就是要依据有力事实,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定的要求;全面准确,就是要详细分析企业的业绩、明确经济责任,明白其中原因,按照真实的原则,做出观点鲜明准确的评价,准确措辞,勿要轻描淡写,对于评价语言要有清晰的含意,不可模棱两可,要给与充分肯定的结论。

对于经济责任审计,是对相关领导者进行审计评价,不管是委托部门以及被考核者都希望尽快得到结果,因此对于审计工作者来讲,审计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不仅要提升工作效率,更要坚持时效性原则。

三、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分析

首先,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缺乏完善明确的指标参考体系。经济责任审计指标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国有企业进行评价审核的标准和尺度,由于当前审计评价体系不完善,具有较差的可操作性,對于同行业以及同类企业中,并不能很好地完成审计工作,不同板块之间由于客观因素存在评价指标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导致审计工作缺乏统一的评价口径以及评价标准。现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多为单一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由于存在各种因素制约,事中审计得不到很好地开展。由于企业内部干部调动缺乏规律性,集中调干存在批次性,而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属性决定工作量较大,覆盖面较广,审计时间较长,这些因素明显影响了审计质量以及审计效果。更为关键的是,干部任免制度尚不完善,不能做到先审后离,也就难以发挥审计的应有作用。

其次,审计评价以及责任界定较为困难。审计工作人员由于自身素质差异,导致审计的深度以及广度达不到相应要求,从而审计工作的质量也就得不到保障。主要问题如下:超越权限评价的存在,审计工作中会出现工作权限以外的评价,并且不能很好地界定是否属于经济责任。对于狭隘片面的评价,将任期经济责任与财务收支审计混为一谈,照搬先讲成绩再谈问题的处理方式,仅仅对相关责任人员所在企业的财务进行简单核查,并加以片面评价,因此不具备经济责任审计的客观公正性。与此同时,审计内容过多,就导致审计目的不明确,为了避免出现矛盾,就会针对具体事件进行评价,泛泛而论。

而且,要完全的界定经济责任具有一定难度,其中涉及到经济责任的归属、经济责任产生的具体时间判定以及识别当时的环境和条件、并对经济责任进行合理全面的分析、明确经济责任性质等重大问题。很多情况下,对相关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时间较长、内容较多也就不能很好的保证经济责任的界定。另一方面,对于很多企业存在党务领导对企业具有绝对控制权,违背了党委书记与行政负责人同样具有最高决策权以及领导权的原则,架空了行政负责人的实际权力,但是在相关党政领导届满需要进行审计时,仅仅对行政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同时对于党政负责人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存在操作环节的实际问题以及困难。

再次,审计结果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和利用。通过对相关领导责任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所得结果可以用来完成有关组织部门对人员的考核,作为干部提拔和任用的依据,应该受到重视,但是当前采用“先离后审”模式,不利于审计结果的运用,也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加以确定,因此就会出现审计结果落实难、效力差的问题。尽管在新任领导开展工作前,可以通过审计结果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且明确遗留问题、划清相关责任,但会出现拒绝接受处罚的情形,也就增加了审计处理的难度。

在审计结果的落实和使用中,被审计的相关单位不重视审计结果,不能很好地反思利用,也就导致审计职能的弱化以及审计成本不断加大。最为关键的是,得出审计结果以后,实施难度较大,存在被审计单位不愿接受审计处罚,以及被审计责任人推脱责任、消极应对。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建立审计结果回访制度,对结果的使用、处理进行监督管理,但是由于审计任务重、人员不够导致流于形式,审计责任追究以及整改的效力直接受到影响。

四、加强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建议

要完善国有企业审计的审查体系,提升审计结果运用水平,就要不断建立健全有关制度,保障经济责任审计的顺利进行,更加审慎的界定经济责任,做到审计工作重点突出、有依有据。

首先,因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特殊,经济责任审计缺乏企业主要领导人的重视与支持则很难开展。为此,企业应建立健全由组织、纪检、监察、人事和审计等有关职能部门组成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组织领导,制定议事规则,规范审计程序,明确成员职责,严明审计纪律,加强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积极配合,促进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分析主观与客观的责任。责任人为牟取个人和小团体利益,因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给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属主观责任;由于受不可抗力影响或国家经济改革过程中有关条例、措施不完善等客观原因,使单位经济决策、经济活动的效果受到影响的属于客观责任。区分集体与个人责任,由于集体决策造成的失误,应由集体负责;由领导者个人决策造成的失误应由个人负责。

再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突出重点:一是财务活动评价,对整个任职期间的财务收支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评价。二是关注是否存在重大决策失误,重点对投资行为的规模、结构、决策程序、资金来源、资金管理、效果效益等情况进行评价。三是企业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重点对各项业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廉政建设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余天京,任波.深化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思考[J].审计文摘,2010(9):60-61

[2]国务院办公厅.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Z].2010-12-08

13.国有企业作为LP GP的相关问题 篇十三

湖北省200型棉花加工企业延长过渡期相关问题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商总局、质检总局联合印发的《棉花加工资格认定和市场管理暂行办法》(第49号令)和2010全国棉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按照“积极引导、扶大限小、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对我省200型棉花加工企业延长过渡期相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关于企业延长过渡期的时间安排

对具有原省工商局核发的《湖北省棉花收购加工经营资格证》且2009、2010年两年内保持正常加工经营的企业(以提供的增值税发票为准),经工商部门复查合格,可适当延长过渡期,最晚不超过2014棉花结束(2015年8月底),在延长过渡期内统一按国家有关政策执行。产棉区市(省辖市)、县两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对本地棉花加工企业现状认真进行摸底,由省辖市政府尽快统一提出本地200型棉花加工企业退出时间表和工作安排,有条件的地方应尽快安排退出。

二、关于企业延长过渡期的审核程序和办法

符合延长过渡期条件的200型棉花加工企业,向当地县级工商局提出书面申请,延长过渡期申请时间截止到2011年10月底。县级工商局收到申请后,对申请企业按原资格认定条件进行复查初审,并将初审合格企业报市工商局,由市工商局复查审核。复查合格的,在原证上加盖“有效期延长至

****年**月**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条形章;复查不合格的,按规定取消其加工资格,原《湖北省棉花收购加工经营资格证》收回,并责令企业限期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复查结果报省工商局备案。

三、关于企业延长过渡期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企业的营业执照、机构代码在有效期内,有《湖北省棉花收购加工经营资格证》原件和2009-2010年增值税发票复印件。

(二)具备省纤维检验局颁发的在有效期内的《湖北省棉花加工企业质量保证能力前置审查合格证》原件(含过渡期)。

(三)符合原资格认定条件,具体包括:

1、有符合国家规定的生产性企业注册资本和一定数量的自有资金。

2、具有与棉花收购、加工数量相适应的收购、仓储场地设施。籽棉收购场区面积不小于1000平方米,露天货场和仓储面积不小于3000平方米。

3、除具有棉花收购企业的质量检测仪器外,还应具有符合国家规定的棉花加工机械设备,并经地市级专业纤检机构检查验收认可。

4、具有经省级专业纤检机构考核合格的棉检员2名以上。经省级有关部门考核合格的轧花、打包技术人员2名以上。

5、必须配备与棉花收购、加工数量相适应的消防器材和一定数量的消防人员,并经县(市)级以上的公安消防部门检查验收认可。

(四)符合国家规定的其他条件。

四、延长过渡期期间的有关要求

(一)各有关市、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认真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加强对200型、400型棉花加工企业的管理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过渡期内“积极引导、扶大限小”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已完成设备更新改造的企业对200型棉花加工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引导200型棉花加工企业做好棉花收购和销售业务或转营其他产业,密切关注200型、400型棉花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及时跟踪国家有关200型棉花加工企业退出市场的政策动态,认真研究相应具体贯彻措施,力争在过渡期内实现平稳过渡。如有重大情况必须迅速研究采取相应措施,并及时上报。

(二)全省各级工商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200型棉花加工企业的复查和日常巡查监管,严格审查条件并按程序申报。无《湖北省棉花收购加工经营资格证》、核查不合格的200型棉花加工企业不得从事棉花加工经营活动,工商部门不予通过年检。

(三)工商、质监等部门要依据《产品质量法》、《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棉花加工资格认定和市场管理暂行办法》、《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查处取缔无证无照从事棉花加工经营行为,维护棉花市场秩序。

(四)延长过渡期的200型棉花加工企业,不得为非法或无证棉花加工企业提供生产经营便利,否则取消其加工资格。

本通知自印发之日起至2015年12月31日有效。

省发展改革委

省工商局

省质监局

14.国有企业作为LP GP的相关问题 篇十四

捐赠支出是企业对外捐赠的各种财产的支出。企业可以用货币资产也可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进行捐赠,无论是货币捐赠还是实物捐赠,在涉及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问题时,要区分为非公益捐赠和公益性捐赠两种情况分别进行处理。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对于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目的是通过开展经营来获取收益,捐赠支出一般来说是不属于与取得收入直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原则上不能在税前扣除。但是,为了弥补政府职能的缺位,调动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促进我国公益性事业的发展,《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因此,企业一个纳税的捐赠支出,属于非公益性捐赠的,不允许在税前扣除,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应该做纳税调增;符合公益性捐赠相关条件的,在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同时,《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一条对公益性捐赠条件做出了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所称公益性捐赠,是指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公益事业的捐赠。根据本条的规定,公益性捐赠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必须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二是必须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公益事业的捐赠。

从理论上来说,企业可以直接向公益事业捐赠,而无需通过中间部门,这样更有利于节省成本和环节,而且实践中很多企业向公益事业的捐赠,确实是由企业直接向受援对象捐助的。但是,在税务处理上,由于税收征管实践等方面的考虑,若允许企业直接向公益事业捐赠,税收上很难处理,而且在我国整个公益性捐赠尚处于起步阶段时,允许企业直接向公益事业的捐赠税前扣除的话,可能会出现一部分企业借此偷漏税的现象。通过一定的中间部门,来转接企业的公益性捐赠,更有利于管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宣传了企业的捐赠行为,更有利于企业良好和负责任形象的建立。但是,通过什么中间部门予以转接公益性捐赠,也是个关键,如果这个中间部门没有控制好,也可能造成公益性捐赠的混乱与无序。所以本条对接受捐赠的中间部门作了限定,一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这主要考虑了政府的公信力,也考虑了方便企业进行公益性捐赠,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作为接受捐赠的对象,能够满足实际的需要,因为从我国目前的行政机关组织体系和结构来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的数量、遍布范围和结构等相当广泛,基本能够承担接受捐赠的任务。二是公益性社会团体。在实践中,经过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或者登记设立了很多公益性社会团体,其主要目的就是从事公益性社会活动,接受公益捐赠自然属于其业务范围,允许通过这些公益性社会团体从事公益事业的捐赠,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既考虑了我国实践操作的需要,也满足了仅通过政府部门进行公益捐赠的不足,同时这些公益性社会团体由于其本身的公益性和在社会上所发挥的作用,一般也具有较强的公信力,所以有必要承认公益性社会团体作为企业所得税法所承认的公益事业捐赠的受捐对象。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的公益性社会团体都符合本条规定的条件。本条规定的公益性社会团体,还必须满足本条例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条件。除此之外,在《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60号)中对于公益性社会团体条件也有详细的规定,本文不再赘述。

再来看一下《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三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扣除。利润总额,是指企业依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的会计利润。

过去,无论是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计算公益性捐赠扣除的基数都是应纳税所得额。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将其改为利润总额,主要原因是便于公益性捐赠扣除的计算,方便纳税人的申报。公益性捐赠支出如果按照应纳税所得额一定比例在税前扣除,在计算公益性捐赠支出税前扣除额时,由于公益性捐赠支出是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组成部分,需要进行倒算,非常麻烦,容易出错,也不利于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管理。所以企业所得税法将“应纳税所得额”改为“利润总额”,实施条例进一步将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利润总额,明确为企业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的会计利润总额。当然也有一部分对外公益性捐赠是可以全额扣除的,那是由税务总局的单行文规定,这里不再列举。

以上是对《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关于捐赠支出的规定的解析。通过上述解析,大家对捐赠支出的税前扣除问题已经有了总体的了解,除此之外,关于捐赠支出的税前扣除涉及具体会计和税务处理,还应该注意哪些具体的问题呢。

关于捐赠支出的税前扣除具体会计和税务问题,从非公益捐赠和公益性捐赠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来看一下于非公益性捐赠的会计与税务处理。

2014年12月某药厂将自产药品一批赠给医院,该药品市场售价100万元,成本价30万元,该药厂当年利润总额1000万元,未取得公益性捐赠票据,不考虑其他因素。

会计分录:

借:营业外支出-捐赠支出

470 000

贷:库存商品

3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 000 解析如下:

1、会计处理

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第四条规定: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

(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4)、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可以看出,企业对外捐赠不能同时满足上述确认收入条件,因此在会计上不确认收入。

2、税务处理

(1)增值税方面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的下列行为,视同销售货物:

(八)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2)所得税方面:

依据《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相关规定:

二、企业将资产移送他人的下列情形,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

(一)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

(二)用于交际应酬;

(三)用于职工奖励或福利;

(四)用于股息分配;

(五)用于对外捐赠;

(六)其他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

三、企业发生本通知第二条规定情形时,属于企业自制的资产,应按企业同类资产同期对外销售价格确定销售收入;属于外购的资产,可按购入时的价格确定销售收入。

因此,企业用自产产品对外进行捐赠,在增值税方面要视同销售,计提销项税额。在所得税处理上应按企业同类资产同期对外销售价格确定销售收入,即对于此笔捐赠在所得税上要确认视同销售收入100万元,视同销售成本30万元。

由于此笔捐赠不满足公益性捐赠支出的条件,因此捐赠支出额47万元不能在税前扣除,纳税调整后所得=1000+100-30+47=1117万元。

其次,再来看一下公益性捐赠的会计与税务处理。

2014年12月某药厂将自产药品一批通过当地县民政局赠给敬老院,该药品市场售价100万元,成本价30万元,该药厂当年利润总额1000万元,取得县民政局出具的公益性捐赠票据(金额117万元),不考虑其他因素。

会计处理:

借:营业外支出

470 000

贷:库存商品

3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 000 解析:会计上的账务处理和增值税、所得税上视同销售同处理同上述政策一致。重点看一下此笔捐赠支出税前扣除的差异。

依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税[2010]45号)规定:

第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的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不需要认定。

第五条 对于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企业或个人应提供省级以上(含省级)财政部门印制并加盖接受捐赠单位印章的公益性捐赠票据,或加盖接受捐赠单位印章的《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收据联,方可按规定进行税前扣除。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60号)规定:

三、本通知第一条所称的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向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具体范围包括:

(一)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

(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三)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

(四)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

依据上述规定,此药厂将自产药品一批通过当地县民政局赠给敬老院,并取得公益性捐赠票据,捐赠支出金额在利润总额12%以内,因此是符合税前扣除条件的,此捐赠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此笔公益性捐赠支出所得税处理:确认视同销售收入100万元,视同销售成本30万元,公益性捐赠支出额117万元,捐赠扣除限额=1000*12%=120万元,可扣除额117万元,纳税调整后所得=1000+(100-30)-(117-47)=1000万元。

那么填报到申报表上,能够实现这个结果吗?先看一下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63号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填报说明中A105070《捐赠支出纳税调整明细表》填报说明:

“1.第1列“受赠单位名称”:填报捐赠支出的具体受赠单位,按受赠单位进行明细填报。

2.第2列“公益性捐赠-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会计核算计入本年损益的公益性捐赠支出金额。

3.第3列“公益性捐赠-按税收规定计算的扣除限额”:填报利润总额×12%。

4.第4列“公益性捐赠-税收金额”:填报税法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公益性捐赠支出金额,不得超过当年利润总额的12%,按第2列与第3列孰小值填报。”

依据上述填表说明,将此笔捐赠支出填报后,结果如下表所示:

捐赠支出纳税调整明细表

公益性捐赠

受赠单位行次 名称

账载金额 2 470,000.00

按税收规定计算的扣除限额 * * *

税收金额 4 * * *

非公益性捐

赠 账载金额 6

纳税调整金额

纳税调整金额 5(2-4)* * * 0.00 1 民政局 2

7(5+6)* * * 合计 470,000.00 1,200,000.00 470,000.00

上一篇:阳光效能心得体会下一篇:某某镇妇女争做致富领头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