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建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与评价激励机制

2024-09-17

高效课堂建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与评价激励机制(共13篇)(共13篇)

1.高效课堂建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与评价激励机制 篇一

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在高效课堂建设中焕发光彩

课堂中,通过小组、小组间、师生间的合作讨论,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能够通过互相交流信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更好地认识自身价值,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力,促进情感发展,增强社交能力,真正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

我校自开展“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这项课题研究实验以来,全校各班级积极参与,并将研究课题深入到课堂教学中。我们把班级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地、自由地、愉快地进行合作学习,充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实行优势互补,以达到自主发展和共同提高的目的。

调查结果显示,研究取得了前期成效。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参与学习的愿望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提高,自觉完成作业的主动性提高,自信心增强,学习能力有所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得到提高。我们这个课题实验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了解合作学习的弊端;形成一个关于“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研究”的前期实验报告。第二阶段是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课。

现在正进入第三阶段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研究。成果以实验报告、论文的形式展示。

一、我们的具体做法:

1、优化合作学习小组

(1)、建立合作小组。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是达到小组间水平相似,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我们首先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以4—6人为一组,按性别、学习成绩好、中、差搭配,让学生先进行自由组合。在这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因素进行适当的调配,从而将一个班级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由于尊重学生的组合意愿,使他们在合作学习中感到宽松、自由、和谐。同学间的情感才能交融,人际资源的优势得到充分利用。

(2)、实行小组命名法。由于组别多,不便称呼和区别,于是我们实行小组命名法。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来给自己小组取一个个性化的组名。下面是各年级个性化小组组名及口号摘要,如:我们三(2)班的“阳光组”,口号是“阳光少年,阳光向上”;“风云组”的口号是“让我们像风一样,去追逐云的梦想”;五(2)班的“追梦组”,口号是“梦在远方,心的方向,追梦少年,激情飞扬”„„看,多振奋人心的组名和口号呀!其他的还有春草组、彩虹组、奔马组、奋斗组、创新组„„各班级的小组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各自给自己的小组冠上一个响亮、富有内涵、具有激励的名字。由于每个名字都是小组奋斗的目标,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了强大的激励作用。同时每个小组名字对他们而言也是一种荣誉和自豪,他们每个人都会为捍卫这一荣誉和自豪而团结、进取、努力。

2、培养合作学习小组长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孩子队伍中最进步的孩子!”,只有最进步的孩子,才能在学生中产生威信,才能带领和帮助其他同学共同进步。因此,在指导合作学习的实验中,我们重视了小组长的选拔和培养。

组长的选拔要充分考虑到其学业成绩、同学关系、组织能力和能否以身作则等方面。选拔时,实行民主选举,让每个组员根据组长的选配条件进行推选。由于实行民主选举,组长能得到组员的充分信任,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有利于小组开展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由于组别多,小组中的一些具体情况老师无法全部落实、了解。为了能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表现等情况都能及时、具体、准确的了解和

评价,这就非常需要小组长的大力支持了。为了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我们首先制定小组长职责。让小组长明白自己不但要积极主动参与合作交流、讨论,协助老师落实小组任务,调动组员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经常组织开展组际竞赛活动等。接着,大胆放权,扩大小组长的权力。如:小组长除了有发放材料、带领组员活动、分配组员任务、综合大家意见、代表组员与教师或别组联系等常规权力外,还给小组长有评价组员的权力。有权力给小组成员加红旗、奖励分数、写评语等。这样,小组长的权力扩大了,他的工作积极性更高了,能更自觉地把工作做得更好。同时,每周还组织评选一次“先进学习小组”和每月评选一次“优秀小组长”,以此激发小组长的工作热情和小组间的竞争学习。最后还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及时反馈小组的管理情况,让小组长互相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3、指导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的参与,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让学生杂乱无章闹哄哄的“合作”,或只停留于表面形式的说说,那都是无意义的。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我们着重进行以下的指导:

(1)指导自觉预习。首先,教给预习的方法。即在课前让学生根据导学提纲进行预习,并完成相应的练习作业。在作业中遇到问题要学会及时对照例题或查寻资料尝试解决,同时要学会及时记录存在的问题等。其次,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要求学生每天至少提前预习一至二课时的内容,多者不限。根据超前完成情况的不同给予不同级别的奖励。如:作业超前完成1课时的奖励分票2分,超前完成2课时的奖励4分,3课时奖励8分„以此类推等,久而久之,促进了预习习惯的养成。

(2)指导合作讨论。通过合作讨论,能使光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或片面或肤浅的理解深化,并有效的解决学生个体差异问题,把新课学会转化为会学。天长日久,这种“自学”就会成为“自觉”。使他们的内在潜能得到发挥,从而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

为了合作讨论不流于形式,我们首先提出合作讨论的具体要求。如:要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勤于思考;要耐心、认真地倾听他人发言,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要大胆地说出来,大胆地与同学争议;发言时声音要响亮、清楚,但不大声喧哗;如果在小组讨论中意见分歧无法统一,可派代表先到附近小组请教;在组际交流中,小组要派代表大胆把小组中有争议的问题提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共同解决等等。

接着就经常性地组织小组交流讨论。合作讨论的形式有很多,但是在实验中我采用较多的是小组合作讨论、组际合作讨论和师生合作讨论。如在新授课前,先让每个小组成员在小组内交流汇报预习自学的情况,解决小组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提出并记录不能解决的问题和疑问。然后再进行组际的交流汇报,共同讨论小组提出的不能解决的问题。经过小组、组际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最后再由老师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讲解,进行师生交流讨论,最终达到解决问题,不但完成了学习任务的目的,而且提高了合作学习效率。

在指导合作讨论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参与的作用,不能只是一个组织者,更不能是一个旁观者。当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时,教师要参与其中,倾听了解。学生讨论中遇到障碍时及时给予点拨、引导;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遇到精彩的时候及时给予表扬。教师要成为合作中的一员,要身临其境,才能使学生在合作中保持兴趣,在讨论中获得帮助,从而提高合作讨论的效率。

(3)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的导学案,为学生思考铺路搭桥。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扩大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思维度。备课时,我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给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提纲——即导学案,以便于他们进行有效自主的学习。

4、评价合作学习

开展自评和互评。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经常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可以使学生深信自己的力量,指引他们力争上游,去完成日益复杂的学习和认识任务。在指导合作学习中,我们经常组织开展对学习过程、效果的自评和互评活动。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体验成功的快乐。如:下课前几分钟是开展评价活动的好时机,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合作伙伴、或本小组、或其它小组等的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提出自己在合作中的优点和需改进的地方。说说你认为哪个学习小组表现得更好?哪位同学的学习方法好?谁有什么优点值得自己学习?等等。然后老师再加以肯定、鼓励。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并在反思、总结和激励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从而提高了参与合作学习的信心。

二、课题研究实验成果

根据调查分析,结合平时的总结积累,我们认为课题实验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课堂景观发生了可喜变化。

课堂景观的可喜变化是课题实验最显著的成果。实验前,学生在回答问题上都是不想说,不敢说、不会说,只会死读书,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景观异常沉闷。随着课题实验的开展,学生开始积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课堂上,学生的头抬起来了,手举起来了,话也多起来了。想说、敢说、会说的现象比比皆是,课堂充满着生机、充满了活力。

(二)、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更加喜爱学习。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原先喜欢学习只有33%左右的同学迅速提高到了90%,而且保持了这个数据。这说明,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合作中有安全、自由的感觉,学习的压力和畏惧的心理消除了,学生寻找到了学习的乐趣,体验到了参与合作的快乐,真正爱上了学习。

(三)、学生互补作用得到发挥,整体成绩显著提高。

合作学习最大的优势是充分发掘和利用了人际资源。通过优化合作学习小组,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同奖同罚,荣辱与共的观念。这样,在一个小组里,一个人的进步或退步不仅仅只是个人的事,而是与学习小组中每个人的奖与罚密切相连,促使人人自觉学习,互相帮助,互相督促,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四)、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明显增强。

经过实验,学生会问、善问的习惯慢慢养成,敢说、会说的能力明显提高。学生在合作讨论中思维常常会产生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对于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从多角度思考,或是一题找到多解,或是打破常规的常有出现。关系密切的例题之间,学生也会从合作中找出异同点及转化点。实验的开展,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热烈的合作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创造性的火花也因此常常在合作中迸发出来。

(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质,促进了人格健全。

合作学习的开展不仅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个人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合作学习开展,我班学生集体荣誉感极大增强,人人富有团队精神。班级中许多独生子女特有的孤僻、冷漠、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品质得到了很好的纠正和根除。有95%的学生在合作中逐渐学会了尊重,学会了倾听,也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做人等等。这些良好品质的形成,健全了学生人格,为他们适应未来社会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效课堂建设的深化与发展,教师转变了角色,更新了理念,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彰显。然而,审视着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现场,我们也发现了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倾向。

在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活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一:问题一出现,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匆忙展开讨论,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观点。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问题二: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在合作学习时,学优生往往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和要求,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问题三: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维缺少条理性。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们进行帮助。

综观上述诸多问题,我们认为症结在于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的本质理解,是对合作学习表面化、形式化的理解而造成的。因此,在大力倡导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我们首先应该全面完整理解其意义,正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但是,我们应明确,这只是有效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的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实现方法方式的多样化是非常重要的,要避免“将所有的鸡蛋放入合作学习之篮”。

四、研究的具体措施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真正提高小组学习的有效性,而不流于形式,只有花样,没有效率。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在实践中反思总结。我们具体研究如下: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教学实验是一项实践性、科学性、创造性、复杂性和主体性很强的教学实践活动,若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是不会成功的。因此,实验基础上一确定,我们经常学习教育杂志、报刊等有关主体性教育及其相关的理论刊物,提高对这个研究课题的认识。

2.将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利用,实验班实施动态分组教学。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6-8人,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等主要方面合理搭配,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小组之间合理竞争的公平性。

3.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中。如:我们老师经常交流,进行对比实验。课后共同砌磋、研究、取长补短,提高实验质量,开展说课,评课活动。每次听课后组织评课时,先让上课的老师说课,然后实验组老师根据听课中发现的问题开展评课活动,解决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直到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为止。

4.制定实验目标,逐步深入研究。第一阶段是酝酿、研究、探索阶段。主要任务是组织学习理论;成立课题研究机构;制订计划,开展小组合作研究探索课,撰写心得。第二阶段是发展提高阶段。主要任务是推广“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经验,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各成员上好示范课;录制优质课例,积累资料,继续撰写教学心得和经验论文。第三阶段是深入探索,形成有特色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阶段。主要任务是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与其它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构建新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具体实验、研究、撰写实验报告。

5.灵活运用,构建新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会学生

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我们认为,好的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为此,我们将开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最优化教学研究,让小组合作学习在高效课堂建设中焕发光彩!

2.高效课堂建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与评价激励机制 篇二

一、运用评价,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改变以往学生在学习上单打独斗的形式,通过同伴互助,达到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其成功的关键是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合作,才能成功。要使学生产生合作意识,就要在课堂上引进竞争机制,而评价是小组竞争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我在课前设计一个小组评价表,不仅把个人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计入小组总分,还有意提高小组任务完成所得的分值,使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小组合作达标。小组任务完成的效果主要通过小组展示的方式呈现,对展示中论点正确、描述精彩的小组授予“集体智慧奖”,对展示中能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的小组授予“配合默契奖”,对组员有进步表现的授予“共同进步奖”,等等。通过这些评价,使学生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二、运用评价,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

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不再是单人独坐或是两人同桌,而是6~8人围坐在一起,这种模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更高。如何让学生能自觉地按照课堂流程完成各个教学环节?这时合理的评价就显示其突出的作用。我的方法是:(1)小组长评价。每节课结束,由小组长对小组成员的行为进行评价并评分,主要评价自主学习环节是否能安静自学、对学环节讨论不偏题、群学环节是否能认真参与,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分值。(2)组间互评。每个星期进行一次,由别的小组评价一个小组的表现并打分,将小组成绩作为小组内每个成员的成绩。把小组整体的表现与个人的分值绑定,让组员意识到个人的荣誉与集体的荣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

三、运用评价,优化课堂教学

1.课前准备情况评价

上课伊始,根据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给表现好的小组加分,并简要说出加分的理由。我尽量让各组都得分,而且适当给表现好的小组提高分值,但差距不要太大,否则在课堂起始阶段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评价使各小组组员自觉做好课前准备,使课堂活动尽快开展。

2.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完成情况的评价

“125”快乐课堂的第一个环节是自主学习,要求学生们课前预习并完成导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课前,我先让每个学生用3分钟时间检查自主学习部分的完成情况,3分钟后由小组长用1分钟的时间检查并打分,也可以由小组长交叉检查,通过检查评分使学生在这个环节能安静、认真地学习。

3.小组活动环节行为规范的评价

小组活动中学生有时讨论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内容,甚至出现打闹的现象。为此,我在这个环节分几个阶段进行评价。

(1)活动开始的行为表现。合作探究开始,对各小组成员行动的速度以及是否马上展开讨论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可以是学生评价,也可以是教师评价。

(2)活动过程的行为表现。这个环节是否有序并且高效,主要看组员是否积极参与并能够很好地合作,评价也是针对这两个方面进行。对所有组员都能认真参与的小组或者任务完成效果好的小组分别进行奖励,奖励可以是口头奖励、加分奖励、小礼物奖励等,促使各小组成员互相督促,努力完成好探究任务。

(3)活动结束后的行为表现。各小组任务完成的时间有先后,先完成的小组可能会无事可做,我针对这个阶段进行评价,对任务完成后能迅速回到座位坐好并继续学习的小组进行表扬和奖励,对行为不规范的小组或组员适当地批评或扣分。

4.小组展示环节的评价

小组展示是快乐课堂的精髓部分。这个环节是否可以有效进行,一方面看全班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另一方面看小组展示的效果。因此,评价必须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对聚焦迅速、认真倾听、认真做笔记的小组给予适当的加分。对小组展示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如结果的准确性、语言的通顺流畅及仪态的得体、板书的美观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展示中体验成功、展示自我,同时通过评价还可矫正学生的认识、行为、审美观等。

推行“125”快乐课堂以来,我意识到只有实施了切实可行的评价与激励策略,并严格地加以贯彻执行,小组之间的竞争才会充满动力与活力,生物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有效地、有序地进行。

摘要: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评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行为规范,而且可以优化生物课堂教学。

3.高效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篇三

一、教师要指导小组成员合作学习的方法,技巧

小组合作学习是群体的参与和讨论,学生们对这个环节非常感兴趣,因为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些学生可以趁这个环节一展自己的才华和口才,但是如果没有目的的讨论,没有方法、没有针对性的争论,只是表面看上去学生在动,一个个争的面红耳赤,实际上是不是真正能达到要讨论的效果,学生们对重点,疑难问题是否有一个明确的理解和深入思考,这就需要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要科学掌握讨论、释疑的方法;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教给学生们:在小组合作讨论中的一些技巧及注意事项,要提醒学生们讨论不是流于形式的热闹,不是对对答案而已,关键要侧重解题的思路,方法,总结归律。这样不仅使学生能真正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且在讨论过程中掌握和积累了必要的解题方法,思路,学会举一反三;避免就题论题,就答案正确与否争论不休而导致合作学习低效,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讨论的方法,这样才能使这个环节更高效而实在。

二、小组合作学习要避免一人主说,其他跟听

在实际课堂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不尽相同,有的在组长的带领下人人参与,讨论很热烈,各自表达观点看法,之后汇总成小组的智慧结晶;而有的只是组长或者是学习好的学生一人主讲,其他组员只听,没有参与进来,分析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组内成员良莠不齐,素质参差,为不浪费时间只能是组长一人主讲到底,就像传统课堂教师“一言堂”那样;二是个别组长或者学习好的主讲同学不给其他组员机会,只是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想法、观点灌输给其他组员;而组员想表达没有机会,这些现象都不符合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没有体现全体参与的意识,而且把组内成员思维的拓展、积极性的调动扼杀在萌芽之中,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像第一种情况,组长在适当讲的情况下,一定要不断地给其他组员一些自信方面的提示,鼓励其发言,参与讨论,即使說的不对也要表达,练习学会张嘴,同时引领指导组员怎样去讨论、从哪些方面讨论更有实效;第二种情况组长要学会控制自己,多给其他组员参与表达的机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组内集体智慧的结晶才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根本体现。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才能真正体现“合作”的价值。

三、小组合作学习既要动静结合,又要体现讨论、思考与实际操作相辅相成

小组合作学习的重心体现在“合作”上,讨论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讨论的过程中,组员持续不断的你说我言、你争我辩并不意味着就是高效,应该在有共性、疑难问题的时候留有思考的空间,让组员们静心深思,之后再作讨论,这样会有新的看法和观点,即所谓“论而不思则浅,思而不论则空”。组长要时刻关注组内讨论的情况,要在有疑难问题无效争论时叫停,指导组员从不同角度静心深思,从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小组合作学习更多的时候是说得多,实际操作的少,有些内容不经过练、写,学生们只能是语言上的过客,对于实际掌握的内容显得空洞,所以在讨论过程中需要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组长要调控,如数学题哪个重点步骤需要写一写,理化实验哪个现象需要操作一下,课堂重点知识及生成性知识做好笔记等等,都需要学生动手和动口的有机结合,这样课堂收效会更好。

4.高效课堂建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与评价激励机制 篇四

薛屯乡中心小学 一年一班

我校进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自主高效课堂”已经有一年多了,作为年轻教师的我全程都在参与实践教学工作。随着这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也遇到过很多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其中之一。下面我仅就小学语文自主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谈一谈个人的粗知拙见。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明确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还可以了解和借鉴他人的观点,并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2.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地学习语文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切实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学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优于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究发现,实现了兵教兵、兵练兵效果的最大化。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程序 1.创设学习情境

创设学习情境是指教师围绕课堂教学中的某一目标和任务,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内容的性质特点,设计一个有利于学生相互之间展开合作研讨的活动情境,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产生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心理需要。引导

学生学习《草坪青青》一课时,教师就出示了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更直观的观察,从图中找到关键字,这样的设计既揭示了本课的主题,又营造了欢快的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激发兴趣。2.明确合作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明确具体,符合学生和文本的特点,富有启发性、可操作性。设计这种自问自答式的题目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对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寻求合作,引导合作、探究。3.合作探究

明确学习任务以后,小组成员之间展开积极的合作探究是小组合作实施过程中的核心步骤,它从根本上决定着合作学习的效果。这一步骤主要有以下几项任务:

(1)根据学习任务组内成员做好责任分工,让每个成员在组内都担当特定的角色。

(2)组内成员根据自己承担的责任,分工合作展开积极的探索,利用大家的智慧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3)集体对合作研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整理,从而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集体成果。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平等的参与者要深入学习小组当中,积极参与研讨,适时点拨,恰到好处地进行有效指导。4.评价反思

这一步主要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其他师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效果作出评价,对照他人的学习情况

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并努力寻找改进的办法。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1.科学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困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优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2.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依据

小组合作学习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所有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

3.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学生展开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而应到学生中间,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对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合作任务。

5.高效课堂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篇五

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索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由于是集体商议的结果,成功了每个人都有成就感,失败了大家共同承担,这样可以打消很多学生的顾虑,给更多的学生提供机会,扩大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也给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空间。它既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又可以满足他们表现的需要。学生个体由于在小组中的努力会获得其他成员的认可,使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起参与教学的兴趣。久而久之,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便会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其中,想更好地展示自己,表现自己。那么,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呢?本人现谈一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科学组建小组,搭建学习的平台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合作学习小组在构成上要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进行组向平行微调,使同号的组员实力相当,组与组之间的综合水平基本平衡。这样构建的合作小组“但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开竞争创造条件。合作小组的人数,一般建设4——6人,4人相邻合作学习,2人同桌,对空间场地的变化要求不是很高,较容易实现。每组成员里包含成绩好、中、差的学生。这样小组间力量相当,小组间学习成为可能,便于学习时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让中等生的才能得到施民,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同时还能保证各小组间公平竞争。

二、设计合理内容,体现合作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合作的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真正体现合作的价值所在。不是所有的课堂学习内容都要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如果是较简单的学习任务,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以发展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免产生依赖。如果是较复杂的学习内容,依靠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没办法解决的,这时就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有的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气氛的热烈,为了合作而合作,徒有形式,并没有多大的实效。不论什么都合作,失去了合作的意义和作用。把一些毫无讨论价值或过于简单的毫无难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纯粹是浪费时间。数学学习中那些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探究性和趣味性内容,才是我们运用小组合作的内容。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以分成小组让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完成测量;该活动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对学生的活动提出了分工的要求:几名学生测量,其他几个学生对测出的的结果进行记录、计算。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测量工具的使用,记录方法,以及面积公式的应用,以及发言时语言的组织。这样的内容才是我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容错过的。首先实施小组活动时,教师要善于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根据学习任务和学生能力之间的关系,精心设计讨论问题,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才会收到相互启发的功效。小组活动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同时在讨论方式、讨论思路方面给与学生恰当的指导。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进行个别辅导。在组际交流时,教师要鼓励各组学生积极发表意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其次,做好反馈环节的工作。反馈在整个小组学习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反馈环节,教师既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也可以对一些学习重点进行提示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这是完成小组学习目标的最终落脚点。反馈的方式应当是双向或多向的,反馈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追问,要鼓励各组学生进行质疑,促使讨论的问题进一步深化,最终达成小组学习目标。

三、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

为了确保小组活动能够真正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小组成员之间要建立起真正的合作关系。每个小组成员必须承担相应的角色与责任,并且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采取角色轮换制,为学生提供平等的表现机会,使学生得到不同的锻炼和提高,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小组的共同的目标。为此教师要加强多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素质训练。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的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启发学生善于敏锐地发现和提出问题,主动地探索问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真正做到发挥小组合作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才能放下精神上的包袱,冲破心理上的枷锁,自由联想,畅所欲言。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共识;不怕见解错,就怕没见解;不怕问题提得不好,就怕没问题。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所犯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要引导学生对所发现问题展开讨论。教师要设计好讨论的问题;讨论的问题要体现知识的连贯性和深刻性。同时,老师还要作好有效的调控,使讨论始终处于宽松的气氛中,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努力营造有疑问、有惊讶、有争论、有竞争、和谐的、生气勃勃的化学课堂氛围,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需要,要为不同的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讨论平台;要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探究求异的快乐的教学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发挥集体合作讨论功能。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四、采用鼓励方式

为了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要对小组合作的活动情况进行积极地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要评一评、比一比、赛一赛,哪一组最有创新,哪一组最守纪律,哪一组最团结,哪一组最快等等。对小组中成员的表现也要进行分阶段的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尤其要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对他们的丝毫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要发给一些小奖品,如五角星、作业本等,定期评比选出“合作小明星”、“协调小助手”等等,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当学生进行汇报发言时,要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6.高效课堂建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与评价激励机制 篇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建立合作小组时,要让学生做到“四个明确,一个到位”。四个明确就是明确小组合作的方法与形式,使学生能够能合作,会合作;明确每个成员的职责,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到“异组同质,同组异质”,每位学生一个角色,有形象代言人、联络员、发言人等;明确方法,只有明确方法,才能使学生会合作;明确竞赛规则,只有明确组间的竞赛规则,才能使学生参与合作中的竞争学习。这些内容要上墙到位,使隐性的内容,转化成显性的内容。

二、解答问题记分制,发挥评价机制的原始机能

学生任何一项“劳动”都有成果的回报。对小组的认可或者小组成员的认可,每项劳动都要进行记分制。我校多名教师,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根据题的难易程度,可以有不同的分值,更加具有激励性的是,小组根据平时程度进行编号,成绩较差的同学回答问题进行多加分,这样调动了后进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参与度。

三、帮助批改加分制,发挥评价机制的导向机能

杜郎口模式存在着许多严重的缺陷,其中把教学内容分成板块,由各小组分工完成。但往往出现,一个小组只关注与完成本小组的内容,对其它小组的内容漠不关心,更有甚者,在小组成果展示时,许多学生不知其它小组展示的内容,注意力不集中,再加上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限制,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课堂实效大打折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对于教案要成为全体学生的学案,在预习的前期,没有分工,教学的全部内容也是全体学生预习自学的内容。到预习的后期,小组在重点突破若干板块。二是在展示课堂上,每小组展示的内容是其他小组评价的内容,指出一处错误,扣除展示小组1分,加到指错误的小组上面,如果别的小组还有更加科学合理的解释,根据“学术价值”进行加分,这样以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起到了评价的导向机制。

四、解法多种奖分制,发挥评价机制的挖潜机能

优秀的教学思维品质具有批判性、敏捷性与创新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自主、探究、合作”。对问题的探究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我们在小组合作中如何激励学生进行开拓性地探究学习呢?对每一个问题我们都要鼓励学生用多种解答,或者鼓励学生发表新颖的观点。

五、量化评比与精神激励并用,升华激励机制中的精神境界。

在合作小组方面,一方面进行量化考核,更重要的是对小组进行“宣传报道”,让先进小组学生写出先进报告,写先进经验总结,利用班级、年级、学校的黑板报进行宣传报道,利用学校的教师论坛,让学生做经验报告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最大的满足,从而增加小组的凝聚力,发挥小组的最大功效。

7.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组与评价 篇七

一、精心分组, 使“同伴互学”落到实处

1. 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平均分组。以一组4人为例, 需选取1 个尖子生、2个中等生和1 个学困生, 这样才能使全班的各个小组知识水平趋于平衡, 有利于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相互竞争。同时, 学困生也可在其他同学的带领下学会学习。

2.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自由搭配。

初中孩子半大不小, 看待事物还不能很客观, 对某些喜爱和不喜爱的人和事表现得特别情绪化。显然, 我们不能硬是让关系不和的两人同在一组。为了避免矛盾, 需把全班学生按知识水平划分成四个批次, 并张榜公布一段时间, 规定每个小组的成员必须从这四个等级中各选一个自由组合, 不能同级组合。如此, 不仅能使班主任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小组的成员也会更加友爱团结。

3. 分配任务, 各司其职。

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 如副组长、纪律管理员、记录员等。不定期地互换角色, 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

4. 合理调整各组成员。

班主任要及时了解各组的情况, 对有需要的同学进行调整。如一个小组成员进步巨大而另一个小组总是碌碌无为, 则要适当调整, 使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 便于开展学习竞争活动。

二、评价多样化, 让“评价励学”成为学习的动力

1. 每周表格总体评价法。

我校每周例行汇总各个小组“当堂提问”、“当堂训练”及“课后作业”的总分, 每月底表彰前三名的小组。班干部从“当堂提问”、“当堂训练”及“课后作业”三个方面对每个小组每天的表现进行记录, 一周后汇总为表1, 得出本周竞争结果。当平时的竞争转化为数据呈现在学生眼前时, 做得好的小组立即感到满足, 做得不好的也憋着口气, 暗暗想着下周我们组要力争上游!表格一目了然, 可以反映出每个小组在每个环节的表现情况, 他们也可根据这些信息, 争取下次做得更好。 (附表1)

2. 每月小组特殊荣誉评价法。

同一种评价方式在用久了之后, 学生难免会产生厌烦或懈怠的情绪。为此, 在每周竞争评价的基础上, 每月都要给部分小组一些特殊的荣誉, 以此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如“最优秀小组”、“最上进小组”、“最勤劳小组”、“最积极小组”、“最团结小组”和“最守纪小组”, 等等。这些特殊的荣誉从学习、纪律、劳动等方面给予学生评价, 可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

3. 师徒结对竞争评价法。

为避免小组合作沦为尖子生的合作, 也为了使学困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应提倡组内两两自由结成“师徒”, 让师傅在课堂和课后都给徒弟一些辅导和帮助。每节课后, 班长都会根据这些徒弟的表现给前五名的发一颗“爱心”, 当徒弟收集到五颗“爱心”后, 可换取一颗“五角星”贴在师徒名字的后面。当看到墙上那些表示自己成绩的“星星”时, 学生心里将会产生无限的满足感。

4. 小组考试成绩总分排名评价法。

考试成绩的高低可在一定程度反映出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效果。既然是小组合作学习, 那成绩的排名自然是4个人的事, 把4个人捆绑起来评价, 那么落下任何一个人对于整组来说无疑是没有任何竞争力的, 所以学生平时都会互相帮助, 共同进步。

5. 阶段性奖罚。

竞争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带来的是进步, 但对于初中生而言, 它更多的是一种游戏, 游戏好不好玩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为了使游戏更加好玩刺激, 就得给它加一些筹码, 比如奖品和惩罚。在期中和期末这段时间可进行一次大的总体评价, 前三名的小组可以获得一些奖品, 后两名的小组则要各自准备一个节目表演给全班同学欣赏, 等等。每周竞赛排名出来后, 学生还可依据排名得到一些个人操行量化分, 并且还能获得按排名挑选座位的机会。如果想抢占好的位置, 那么就得努力表现了。

8.高效课堂建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与评价激励机制 篇八

【摘要】英语作为一种国际化的语言,在国际上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我国领导人对于英语教育也越发的重视起来。我国英语教育在不断的改革,其中一种改革尝试就是将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融入到初中英语教学中来,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们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团体合作意识。本文主要针对将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融入到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小组合作 初中英语 研究

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教学模式十分的单一,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依然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单方面的向学生传授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使英语课堂更加的枯燥无味,学生的积极性都不高,学习兴趣也得不到很好的激发。而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们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培养他们的团体意识。小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交流,营造一种更加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更好的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关于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基本概述

小组合作学习,从其字面意思来理解也就是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从而更好的使自身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现在经常会将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使他们相互合作、相互学习,从而使他们的学习进步的更快。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不仅仅能够使学生养成团结合作的习惯,更加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养成竞争的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以及他们上课积极性不高,而小组合作的这种学习方法却能够使这个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小组合作的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我国初中英语教学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将学生放在主体。在初中英语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体。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不应该只将优等生放在一组,差等生放在一组,应该将优等生和差等生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在一组,使每一个小组中既有学习能力突出的,又有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教师能够在这种分组中对学生进行统一的管理,对于小组中学习很优秀的学生安排一些比较难的知识点让他们学习,对于学习比较差的学生安排一些简单的知识点让他们学习,并且让学习能力很好的学生辅导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这样的合作方法可以让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辅导的过程中学到一些新的知识,也可以让差等生在接受辅导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从而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快速的发展。教师在小组合作中不断的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大家一起进步,使学生学会分享自身的学习经验,养成团结合作的精神,并且使他们自身的学习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教师充分的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更加积极的去学习,从而使他们的英语水平实现比较大的提升。

2.将教师放在主导地位。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十分重要的。他们是学生们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户,使学生们能够更好的认识世界。在初中英语的教学中,教师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将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之后,应该在恰当的时刻对于学生的学习进行一定的指导,并且积极的参与到学生之间的讨论,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更好的解决出,然后适当的发表自身的见解,积极的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走去。在小组合作的学习中,教师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对于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一定的评价,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自身努力的成果被重视的感觉。教师在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充分的发现学生的优点,并且对学生的优点进行赞赏,这种行为对于学生来说起到一定的鼓励作用,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如果学生在小组中表现十分的突出,教师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这名同学,并且让他向学生们分享自身关于学习上的心得,使其他学生能够借鉴他的学习方法,使自身的学习成绩得到很好的提升。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更好的学习,在小组合作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

3.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在我国初中的英语教学中,如果还是遵循以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单词死记硬背,这样是不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教师应该改掉以往的教学方式,充分的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发现英语学习的技巧以及规律。举个例子来说,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将来时的时候,教师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向学生提问一些关于未来的问题,比如未来你想做什么?教师使学生分组讨论关于自己的未来,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使学生们的想象力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激发,并且使学生能够在愉悦的环境下学习英语知识。

总的来说,将小组学习的方法应用于初中英语的教学中是十分具有意义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仅能够很大程度的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而且能够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使他们的英语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所以,在我国的初中英语教学中,应该充分的应用这种小组学习的方法,教师们应该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促进,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同学的优点,然后取长补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9.高效课堂建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与评价激励机制 篇九

【摘要】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谈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

合作学习

误区

对策

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是目前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和调查,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仍存在许多误区,如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缺乏对合作学习的价值认识,缺乏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以及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等等,导致合作学习不能真正发挥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势。笔者就目前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谈几点看法,以作引玉之砖。

一、目前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几个误区

(一)滥用合作学习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把它仅仅作为教学中的一个必要程序,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常常出现教室里表面很热闹,其实学生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面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水平。有些同学在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算完事,对小组中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因而讨论无法深化。以上现象它只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合作学习形式化,浮于表面。

(二)教师指导不够

现行的合作学习,不仅是生生之间的合作,也体现为师生之间的合作。然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却常常游离于学生之外。有些教师上课伊始便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则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有的教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围桌而坐,使得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是否开小差。有的教师在进行任务分工时不明确,导致各小组成员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导致有的小组成员开小差。

(三)用合作代替思考

课堂教学中,有时候只见学生分好几个小组,每人说了一遍,合作即结束。合作学习只求形式,忽视了实质,用合作代替思考。说到底,这只是立足于老师的教,而不是立足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表面上是进行合作学习了,但最本质的数学思考没有得到开发。合作不应该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合作要以独立思考为基础,但是不能代替思考,要因材施教。

(四)向学生暗示问题结论

在合作学习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担心学生不能解决问题,或者不能在自己预定的时间内解决问题,会在学生没有讨论多长时间,没有解决合作学习的问题时,就把问题的结论暗示给学生,有的甚至干脆把结论告诉学生。显然,学生得到的结论并非自己思维的成果。

(五)学困生参与度不够

合作学习确实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学优生参与的机会更多,他们往往扮演一种帮助的角色,而学困生就成了听众,他们往往越过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较少;同时在合作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问题,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

(六)教师评价重整体、轻个体

教师的评价还没有面向全体。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求问题的答案,不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满足于预定问题的解决,不鼓励新问题的提出;只限定于标准答案,不接纳问题的多解性;只夸小组的代言人,不褒扬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在研究合作学习时,认为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可能把实施合作学习的老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了个体的发展。

二、采取的相应对策

(一)正确认识合作学习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不仅仅是教学的需要,学生学习的需要,更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今后工作的需要。所以,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地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不断完善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合作,爱合作,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二)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

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师生共同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产生内动力,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的思考题、讨论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沿着目标方向有理有序地进展,提高同伴间合作效率。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合作方式和合作时机,如当学习活动中产生不同意见时、研究结果多样时、独立思考困难时、解决策略不同时、需要分工操作时等等,这些都是合作学习的好时机。

(三)进行合理的分组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分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合作学习提倡合作,鼓励竞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常将同桌的2位同学或前后4位同学组成学习小组,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往往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实践证明,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所谓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也就是说学习小组是有性别、学习成绩、思维能力、个性、家庭背景搭配等等各不相同的同学组成,在组建合作小组时,要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取长补短,利于分工协作。人数一般不超过6人,以四人为宜,全班若干学习小组之间要有可比性。

2、学优生学困生高低搭配。为了发挥学优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可以按学生能力的高低搭配分组,这样,学困生可以在学优生的指导下进行探索,得到表现的机会,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而学优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加强,这种分组方式可以为不同的学生分别提供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3、组长轮流当或竞选。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组长可以轮流当或竞选。初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必须对小组长

进行培训,如教给他怎样组织小组发言,如何在小组内分工,如何处理小组内意见不统一时的矛盾等。

(四)全面评价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

1、教师评价学生

教师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用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而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分析肯定其中积极的因素,然后帮助提出改正的方法。人是有千差万别的,每个人接受知识、获取知识的方式与快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在学习成效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为此,教师要有合理评价的“水平线”,既要关注小组整体也要注重学生个性。合作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把每个人的智慧发挥出来让大家共享所产生的效益远比一个所谓的好学生“一言堂”好得多。只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点滴的进步,哪怕是隐性的,也要给予“大张旗鼓”的表扬与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快感。要根据具体问题,采用分步肯定的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2、学生评价学生

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可采用自我评价交流和相互评价交流的形式,学生在自我评价交流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问题解决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点进行自我评价。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生在相互评价交流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贵在参与。讲多讲少不苛求,说对说错不要紧,允许学生有想法就说,有意见就提,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要克服那种只有少数学生讲,多数学生听的现象。

(五)加强情感交流

1、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教学中,教师要自始至终洋溢着饱满的工作热情,运用自己的情感因素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带语,以情发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阻碍,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如沐春风,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2、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教师可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消除学生之间的误会及隔阂,避免学生在背地里乱猜测、议论别人的不是,杜绝鄙视后进生的现象出现。从而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达到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增进团结,共同提高的目的。当然,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有赖于教师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的指导和发挥。

(六)构建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

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也有所不同,并非在任何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合作学习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共性”。如何构建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呢?

1、安全的心理环境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气氛,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把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课堂就会更加生气勃勃。

2、充裕的时空环境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由于学生没有按照老师事先预设的轨道上进行,或由于学生的“吞吞吐吐”,害怕不必要的枝节末叶的出现和时间的浪费,毫无顾忌地打断学生的发言或活动,这些“蜻蜓点水”式、“一蹴而就”式的合作学习,只能是形式上的合作学习。因此,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使学生拥有充足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地发挥。

3、热情的帮助环境

全班七、八个学习小组中,免不了有些因组长的组织能力偏低,尚不成熟,或因小组整体实力偏差等原因而无法顺利地展开合作,教师应因组而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教师可以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参与到困难的小组中去,让学生觉察不出因本组水平低而需要教师的帮助。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他们多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以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条件。

4、真诚的激励环境

适时适当的激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并运用好这个课堂杠杆,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甚至各执己见的合作学习氛围,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10.高效课堂学习小组建设的反思 篇十

第二、学习小组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是小组内部长期合作可以达成某种默契,提高学习效率。二是小组内部人人有事做,个个能锻炼,还可以视具体情况进行轮换,这样就可以让每个学生得到各方面的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小组之间展开良性竞争。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的管理都把每个小组捆绑在一起评价,那么小组之间必然会互相竞争,追求高质量、精细化。大家能取长补短,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第三、学习小组可以减轻教师过重的教学负担。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收发作业本、检查作业、修正错误、抽查背诵等,小组长完全能够胜任,有些环节还可以整合到课堂上完成,如生字认读、生字听写等,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1.高效课堂模式下小组的分工与合作 篇十一

在高效课堂中,小组的建设是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而小组内的分工明细则是高效课堂有效实施的体现。在教学流程上,每小组设组长一人、副组长一人、学科组长每科一人。组长抓学习,副组长抓常规(纪律、卫生、安全、日常行为等),分工合作。各学科组长,具体负责本学科的各项学习工作(预习本、纠错本的批改,收发导学案,指定本组展示代表、发言代表,收集问题向班级学科代表反映等),学科组长要能够调动、激发小组每个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常规活动的管理

每小组必须配备常规专管人员。具体有:组内卫生、桌椅的摆放、黑板的擦洗、标语的完善、组内的纪律。

课下常规活动建议给学生留白,让他们有自由的空间,不能什么事都按一定规矩做,那样会使学生很累,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在开展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做好学情调查并及时做好指导工作。学生分成小组交流后,老师要深入到小组中去,听一听学生交流的内容,看看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不足,把它记录在课堂记录活页上,到小结课堂问题时指出来,让学生去纠正不足。老师在做学情调查时,发现学生的亮点,也要记录在课堂记录活页上,到以后上课时,让学生继续发扬。如果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遇到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老师要及时作好指导。教师不要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把解题的思路给学生讲明,让学生按解题思路去寻找答案。如果在组内还不能解决疑难问题,组长就要把这个问题展示在主展板上,让全班同学共同讨论交流后解决掉。

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先把导学案的问题进行交流。组长组织组员分成A、B两个小组,让每个组员都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讨论出问题的最佳答案。交流的过程是学生思想发生碰撞的过程,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有意见分歧时,应该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得出大家共同认可的答案。经过思想的碰撞,学生对问题就理解得更加透彻了。组长还应该关注组内的学困生,让学习对子帮助学困生解决疑难问题,实现共同进步。

教师在小组合作中还要承担起课后反思的观察任务。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单独谈话等方式,反思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具体指导,促使每个小组甚至每个学生都进行反思,使之慢慢形成小组合作学习良性循环。

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分配小组展示的任务

采取小组自愿的原则,哪个组喜欢讲哪道题就去认领,他们自己选择的题目,他们就会很自信。达到课堂中组组有事做,人人想展示的一种氛围。这样的课堂展示才是有滋有味、活色生香的。

为了避免学生只针对分配给自己的任务而研究、学习、准备的现象,教师大多数情况下应临时、随机地分配展示任务和内容,由组长根据本组的计划安排到组员。组长将展示任务分配到某个同学,展示内容的分配要考虑难度,应该是不同基础的同学展示适合他作法难度问题,特别是通过将一些简单问题分配到后进学生进行展示的作法,可以增加他们展示的机会,增强学习的信心。

我们的课堂不应为了展示而展示。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作充分预设,大部分任务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就能够解决,而展示的内容必须是全班共性的问题,而且这些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状态下,学生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

余下的少数代表性强的知识点或提高题可以留作展示,相应的展示题可分给以下小组:掌握得非常好,有独特方法的小组;水平一般,能够讲清思路,通过展示能够提高他们理解水平的小组;教师有意识要为之创造展示机会的小组。

在小组学习刚开始的阶段,往往出现小组展示时每组每次都是相同的学生的问题,往往是那些善于表现的“优生”,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怎样来确定展示人才合理

一节课中,个体展示是亮点,是高潮,是形成人格、自主自强、勇敢有为的重要途径,每节课要设定重要篇幅,通过学生个体展示来促成学生性格的铸就。

具体可以体现为两种方式,一种由学生自己根据习题的难易程度来确定组内的展示人;一种是由老师在课堂上临时指定展示人。前者,有利于体现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后者,有利于老师根据习题的难易程度来检查各类学生的学习效果。总而言之,方法运用要灵活,不可教条。

容易问题学习稍差的同学答,难度大的学优生回答;对于中等问题学习稍差的同学答对加高分,学优生答对加分少;也可由科代表根据题的难易程度抽号回答。为了避免课改初期学优生抢答,学差生不敢答的问题,可以在组内确定每人每天展示次数,同一个人多次展示时,少加分或不加分,其他人展示多加分,这样就能有效规避每组每次都是相同学生展示的弊病。

小组内实现一对一帮扶

帮扶从广义上来讲,就包括优生对学困生的帮助、优生与优生间的互助及优生和优生间的相互激励。要想实现学生间的帮扶和激励,就必须在小组建设时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编排。我们通常的做法是,若以8人一组的话,中间四人必然是优生,或者是,中间四人中两位是优生而另两位是次优生,而小组的两端分别安排中等生或中下等生。这样的编排方式非常有利于中间两位优生或次优生间的互助,也有利于优生对两边成绩较差学生的帮助,从而实现一对一的帮扶。

这种组合方式要求老师对学生要有深入的了解,尤其是一对一的同学,老师要考虑他们的性格是否相投,因为,只有性格相投的人之间,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帮助和合作,同时,老师也要让学生明白小组编排的意图,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从心理上真正接受,否则,小组的建设将失去意义。

小组的建设过程中,还有一点我们不能忽略,就是小组成员不能固定,应该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小组进行适当调整。

课堂中的对子评价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同时,组内对子之间的评价还应有梯度性,优生之间的对子相对于后进生之间的对子来说他们的优势更加突出,怎么评价才能平衡他们之间的差异?怎样才能既使优者更优又使落后者不失信心呢?

分层评价是最好的途径。在班级、小组内可设置“黄金搭档”、“挑战台”等,利用这种手段进行激励,使对子更加自信,更加快乐,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何避免“被合作”和虚假合作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表达方式,当然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以往,我们一味强调参与率,希望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讨论中,甚至所有人都能上台展示,殊不知,有些学生性格使然从心里就不喜欢这样的方式。对于这些学生,倒不如随之,只要他在用心学习,不参与讨论又如何?倾听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未参加讨论意味着不知怎么去发表见解,不知如何去听取他人建议,或是对学习极端不负责任。原因有二:一是没有深入预习就没有存疑,没有新发现就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二是学习目的不明确。针对这种情况我的做法是:一是落实预习。措施有:自主预习、组长督查、存疑登记、释疑有奖、设问创新、循序渐进;二是有针对性地做这些学生的思想工作,教给自学的方法,培养学习的兴趣。

也有可能是因为问题的难度太大,当然还有可能是他不愿意参与讨论。这时,要提醒他们上课应该干什么并作好记录,扣除一定的个人积分并督促改善。

小组合作学生要留出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留出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的重要性更甚于在小组内讨论,可由于小组内几个学生的理解水平、反应速度等学习能力各不相同,以至于提出中心问题后便出现了上述情况。自己的方法:提出中心问题后开始在座位上独立完成任务,首先完成任务的两个同学到黑板上相应的区域讨论相关问题,而未完成的同学继续独立完成相关任务,直至完成后再参与讨论。这样,小组内的所有同学都有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又能充分利用合作这一有效方法。

12.浅谈高效课堂中的小组建设 篇十二

三年级 钟青药

实施高效课堂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高效课堂的探索和实践。通过进一步深入学习高效课堂模式和不断地摸索,使我得到了更多的感悟。

一、学习小组是高效课堂成功的命脉

学习小组是学生展开竞争学习、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的阵地,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组织形式。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旨在让每个成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的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具有生活性、开放性、生成性的课堂环境里,学得主动,形成深刻的体验;在蕴含着自主、合作、沟通、竞争、创造、自由、批判、挑战的环境中,生发思维的火花。教师可通过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学习评比活动,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使他们在积极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激励中感受集体智慧,获得心智的发展,绽放生命的活力。

二、有利于学生合作是小组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建设、培训好一个个小组,也就把握住了高效课堂的灵魂。高效课堂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无论是老师编排还是学生自编都要遵循一个原则,要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同组异质”优于“同组同质”。应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业成绩、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性别、来历等方面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小组,一般以异质为主,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同时要保持组与组之间的同质,以便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间的竞争。开始学生不熟悉,可由教师指编,熟悉后可由学生自由组合,教师整体控制。

三、小组内部,要细化分工,职责具体

首先,要选一名得力的组长。组长是老师的小助手和代言人,是一组之魂。所以组长一定要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来担任,要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组长固然有任务、有责任,其他成员也不能闲着,各人应分担具体的任务。比如每个小组除一个组长外,还可以设立各个学科组长,学科组长每人根据自己的意愿或老师的挑选担任。每科板书、展示时轮流主持,检查预习、质疑点评时每个环节限定个人发言的次数。这样不仅能避免每次都是那几个人,还可以增强小组成员参与小组、管理小组的意识,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感觉到“我很重要”,为小组建设贡献力量。

四、小组评价要公平、公正、多元化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细观察,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以往课堂评价教师是权威,而且多是评价单一,负面评价较多,多数学生难以找到自信。高效课堂中,学生是“太阳”,教师要绕着“太阳”转,课堂上主要看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评价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内的评价和小组间的评价。评价主体更加多元化,学生的评价从某种程度上更贴近学生,学生更看重能得到同龄人的评价。这种多元评价正在成为学生自主成长的催化剂。高效课堂上,既有课堂即时性、激励性评价,三言两语即可,亦可专题评论,针对某一点点评,长短不拘,从学案预习、黑板板书、展示质量、对抗质疑、学习检测等方面及时给予过程性评价。还可对日常行为进行评价,综合评价评选出优秀团队和个人。

对学习小组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不应该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生所

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不应该偏重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不应该仅偏重于对学习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评价。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评价,特别是要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样就能公正、全面地评价,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评价结果要及时记录,按时汇总,张榜公布。可设计各种表格便于记录,公布之后予以奖励。

当然,在学习小组的建设过程中还有很多的细节和具体的操作过程,在这里也不能一一详述。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不断地改进,通过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使我们的高效课堂真正走向正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不断进步,最终达到共同成长、共同成功,在高效课堂这个阵地上获得成功、收获喜悦,让我们的高效课堂最终绽放异彩。

“高效课堂”下的小组建设

薛素君

经过一学年的“高效课堂”试验,我个人认为“小组”是这种课堂中的核心,是有效开展课堂活动的“心”、“眼”,是课堂“高效”实施的唯一途径。但同时,必须在“平等民主、独立自主”的原则上,小组建设才能发挥它巨大的功效。在一学年的试验中,我主要通过以下三步对本班进行了小组建设。第一步:小组长的选任与培训

小组长是小组的核心人物,他的态度和能力直接决定着小组的成长方向,左右着小组成员的思想动态、学习动力,所以,重中之重要先选任出合适、尽职的小组长。

虽然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对班级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了如指掌,但对于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影响力、凝聚力的把握还是不够全面的。我一向认为最了解学生的还是班级里的同学!经过全班同学的讨论、商议,再汇总个人意见,拟定出小组长所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1、积极向上,处处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2、学习态度端正、勤奋,成绩稳定,居班级中上等。

3、有奉献精神:愿意为小组成员排忧解难;甘心为辅导其他同学牺牲课余时间。4、有协调、组织能力。能够协调好小组成员间的关系;能组织小组开展积极有益的活动。

(在刚开始选任小组长的时候,不要提出太多、太过于苛刻的要求,这样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吓倒一部分胆小的学生。)

随后,在班里开始推荐、自荐符合条件、愿意担任小组长的同学。然后,要学生为自己心目中的组长投票。这时,他们都会把票投给自己所支持的人——因为他所选的人可能担任起组长这一职务,那他自己到时候就一定会配合、支持组长的工作,并一定服从分配,听从指挥。

最后,按选票的多少从高到低选出小组长。

首次这样选出来的组长,比较民主,但也可能有偏差:例如,老师和同学都认为有能力的同学却不想担任;有些能力偏低却有好人缘„„但经过小组合作的实践之后,这些缺点慢慢都将暴露出来,一开始不愿意担任的同学会被老师和同学“感召”要一试身手,能力低的会自动退位„„学生的选举会越来越合理,越来越科学,因为只有经过实践,他们才知道“自己需要怎样的小组长”、“怎样的组长才是真正适合我们的”!在上个学期,我们每月一次选任活动,进行了4次民主选举,很频繁——因为刚开始实施,不稳定因素太多,自己还摸不到门道。但经过这四次选任,我们班有3名组长自始至终连任4次!甚至有1名组长连任时,她的组员谁都不愿意离开她!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做得真好!这不是老师的评价,不带有任何个人倾向,而是他们的工作扎扎实实,他们的表现博取了同学们的高度信任和支持!组长有了,就要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谁也不会是天生的组长,谁也不知道怎样当好这个组长。老师就要一一告诉这些组长,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事情组长必须亲自做,什么事情可以放手让组员来做„„这些“行为”都是根据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需要进行培养的。我们班每周一次小组长培养例会,进行小组长经验交流、评选等活动,让这些组长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什么,怎样做才会成为“优秀”或“合格”,别人怎么做的,我需要怎样改进等等。他们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交流。优秀组长的好方法从不

保守,百分百坦诚相告,使得别的小组长进步也特别快。

第二步:小组的组建和分工

根据资料显示:小组的成员以6—8人为宜,并且要保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配原则,基本上每组要有两名A生,两名B生,两名C生(A、B、C生的分类当然是按照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分数)。然后,提出分组要求: 1、每组要有两名A生,两名B生,两名C生。

2、每组一般要3名男生,3名女生。我班实际情况是男生比女生多9人,无法平均分配。

3、兼顾各科、各特长。

4、自愿选择,能够兼容并蓄。

最后,组长和组员就开始互相选择了。

这样最先选择出来的小组比较民主化,但不一定科学合理,我也尝试着和任课老师一起进行微调,发现被调过的学生会极不愿意,甚至个别同学还会专门做一些有损小组声誉的事情来“捣乱”。于是,我采取绝对不过问原则,由着他们去,哪怕有些不合适,在小组的运行过程中,最难受的还是他们自己,于是,他们会想办法解决,最终也会在下一次挑选组长和组员的时候进行调整。在不断地磨合和调整中,他们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小组成员。然后,在小组内按照综合成绩的高低排出1到6号同学。

刚开始我就有一定的担心:有的学生在一起玩得好,分到一个小组后,上课坐得近,可以凑机会互相说话了,是不是会增加课堂管理的难度呢?如果单从表面上看,是这样的。可一旦组里有了自己的规定,他们有话也不敢乱说了。

于是,我在小组组建之后,组名、组规组训、小组职务、任务的分配等工作马上到位。对小组长进行了简短地培训之后,他们马上到各自的小组召开会议,起组名,做组牌,画组徽,命组训,然后从纪律到卫生到作业等凡是组里需要做的工作分配任务,要求: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这样,基本上每个小组都有了专职人员对各项工作进行承包,以后每有工作时只需要找各组相关人员即可。例如,要大扫除了,班主任就找小组负责卫生的同学来,一分配任务,他们就下去把任务分配到各组员,十分快捷;检查时,负责人各司其职,怎能不快?又怎能不好?我们年级组织学生到锦屏松林坡春游的时候,我就尝到了小助手的甜头:一开始各小组长就负责给各组员分配任务:有负责春游安全的,有负责强调纪律的,有拟定春游计划的,每组有专人负责回收春游野餐后产生的垃圾。所到之处,每一次分散活动,由小组长带领,活动非常有序。集合时更显迅速,我只需点组长的名,由他们各自负责组员的清点,所以总是很快的集合完毕。

组规的制订有难度,很多时候都是边执行边制定,感觉像我们的国法一样——开始不可能完善,当遇到不同的事情后就讨论相应的措施和方案。各个小组的组规是不一样的,我同样尊重他们自己的意愿不加干涉,当需要我帮助的时候,小组长会提出请求。例如,刚开始的时候,为了便于老师上课提问,记住谁是哪类学生,我把各小组内的座位按照由1到6的顺序排列出来。只要是这个位置,就知道是几号学生。问题不久就出现了:C类的5号、6号学生本身学习就不积极,这又坐到了一起,更容易互相说话了。还没有等我这个班主任想出办法来,组长就建议说:“老师,我们组谁谁和谁谁坐在一起管不住自己好说话,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我能不能给他们调一下座位?”“好啊!”一得到我的赞许,组长马上行动起来,他们一定会选择出最佳座位方式使自己的组员能够说不上话,并且还有助于互相督促与辅导——因为纪律和学习是他们小组制胜的关键,谁能不听呢?

小组内还应该有帮扶对子,我们班里有个别需要帮助的男生,贪玩又调皮,一般组长帮一两次就不再愿意帮,该怎样帮扶呢?下个学期我还需要继续尝试,力争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

第三步:小组的评价与奖惩

对于小组的评价是促进小组成长的关键:小组长需要通过评价来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向和方法;小组成员需要通过评价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小组的影响;老师需要通过评价向小组和学生要自己所需要的纪律、成绩等。

刚开始的时候,我分好组后,按照小组的分配情况对班里每一名学生都进行考评。每个星期把各小组所有成员的分数总出来之后,公布每个小组的得分,并依据得分的高低评选出“明星小团队”。

这个方法运用了两个星期之后,我发现学生的缺点依然如故,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因犯错误而扣分的学生转眼就忘记了,各小组长也毕竟还是孩子,对组员的提醒也总不能时时挂在嘴上,就连老师也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做到这一点,那该怎么办呢?并且每天这么详细地考核,让做班主任的我特别累,这又该怎么解决呢?

于是,我专门在教室正黑板的右上角设置了一个小组考评栏:按位置的顺序用简单的数字来表示小组(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小组位置每周都要轮换),各科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按小组的具体表现随时可以给予加分或减分,由小组长负责用上述表格详细登记各组员的表现,作为小组内部考评的依据。

然后对各项考评的分数进行了统一规定,例如,要求的预习,每位同学都认真完成了加6分,而有一位没有完成则小组不但不加分,还要扣1分,这样,为了不使小组丢分,谁也不敢不完成预习作业了。在“展示”环节,按小组所有发言的号码加分,也就是4号同学展示就加4分,6号同学展示加6分,以鼓励弱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每节课最后的总分就是这个小组的最后得分,然后加入小组整体的分数中去。

这样,每节课之后,各个小组的组长和成员都会很清楚自己所缺失的点在哪里,然后可以有针对性地补足。是预习没有做好,就抓预习;是课堂倾听不认真,就抓倾听;是展示时没有抓住机会,就着重培养小组成员的展示能力

然后要求小组长会利用下课的一两分钟做个小总结,鼓励大家下节课怎么做,提醒大家不能怎么做。这样,每天下午放学前都可以在小组内大总结一次。就是由于时间紧,来不及总结的话,学生一眼看到黑板上明朗的分数就可以大致回想出自己的表现,反思自己的行为,明确下一步的目标。这个分数每节课都可能有所变化,每天的变化也很大,更不要说一周了——分数的变化说明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力争上游的积极性。

这样,每周五下午班会课时,按一周的总分评选出“优胜小组”、“进步小组”和“反思小组”。每月还会评选出的“明星小团队”、“班级小明星”。

13.高效课堂建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与评价激励机制 篇十三

实施方案

陇县西大街小学

马书明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背景: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2008年以来,全省强力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培育合格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全面落实课程方案的基础上,课堂教学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满堂灌”和“填鸭式”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学生能力的高低,已不仅仅取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为此全省市各学校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和课余活动,使学生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强健了体魄。但随之而来的是文化课教学时间的压缩,在此情况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和效益就成了我们各个老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课堂教学目前仍然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对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那么,这就要求在有限的课堂中要把学生学习的实效性能够无限的扩张,以过硬的高效性的课堂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如何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模式如何创新才能顺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什么样的课堂才能保证其高效性呢?根据区教研室的课改精神和我校王校长提出的“自主学习为主,合作交流为辅,教师点拨为助。”的指导思想,我校的各科老师结合本科的学科特点,经过两年的摸索,我们在课堂教学方面有了些许突破,课堂的效率明显有了提升。其中,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即不但要“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会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掌握尽可能多的人类文明成果,也才有可能通过学习,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学生的小组合作是最主要的手段,1997年,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指处;“如果让我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一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之一。”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的一

种教学活动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活动为核心,要求学生互助合作,尝试探索知识,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学习者在小组的环境里必须学会与他人互相交流合作,还要学会尊重、理解和容忍,学会表达、倾听和说服他人等等,从根本上能改善课堂的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引入并进行合作学习的实验研究,但真正得到推广,乃是在实施新课程以后。基于此近几年受到各地学校的青睐,迅速得到推广,然而纵观小组合作化的实践课堂,我们却发现在“小组合作化学习”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并没有实现课堂的实效性,在课堂中出现了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效果,其主要表现有:

(1)每科老师的课堂中有各自的小组,各科老师的小组合作没有形成有效的整体。

(2)小组编排不科学,小组间在性别、成绩、性格等发面没有做到综合评估。(3)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时,还没有说完要求,学生已经开始手忙脚乱地动了起来。

(4)小组合作华而不实、流于形式,小组合作时,有的组根本没有进行合作学习,而是放任自流,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或是为了应付教师而象征性地比划两下。

(5)小组合作学习必须以个人的自学为前提,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对合作问题有一定认知基础之上的讨论,但是往往是强调合作忽视自学。

(6)合作学习能者独尊,弱者失趣,并没有起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小组合作中,成绩较好的学优生侃侃而谈,甚至包揽了全部合作的内容,忙得不亦乐乎,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完全成了旁观者。

(7)只注重了小组成员间知识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8)没有有效的能激发小组热情的评价方法。

(9)小组竞争机制不能与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有形成统一的整体。(10)合作学习泛化—等同于小组讨论,组织形式单一,活动形式简单,问题缺乏思考性、启发性和探索性。当某个小组进行汇报时,有的小组还在继续讨论,需要教师强调多次才能安静,有的小组无所事事,根本不听别人在说什么。

小组合作学习有力地挑战了教师的“一言堂”,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是教育科研领域中一个“合作革命”,其对于推进我市区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目前我市区各个学校都在推广应用的这一模式,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途径,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潜能。整体提升教学效益,全面发展学生学习潜能,改善现在学生学习的精神面貌。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自古以来就有学者提倡合作学习。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我市自开展素质教育以来将合作学习的理念融入了课堂教学中。自此,我校在教学中开始运用合作学习。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对合作学习进行了阐述,它把“合作学习”列为新学习方式的一种,并且指出:现今提倡合作学习,旨在改变过去单一的、僵化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在分工合作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中,作者系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教育学硕士刘吉林和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王坦。在文中,作者阐述了合作学习的概念,即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作者还详细论述了合作学习中的异质分组、角色分配、合作意识的培养、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评价等。

有论者认为:合作学习是新概念学习形式的一种,它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以班级授课作为课堂教学主要形式的局面。也有论者认为:合作学习是老师进行有效教学的教学模式。还有论者认为:合作学习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学习方式。

通过以上的理论学习,使我了解了国内外教育家、学者对合作学习的研究达到了怎样的水平,也使我对合作学习有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认识,更使我的研究有了理论依据。依据这些理论去指导研究实践,以减少实践中的盲目性,使实践上升为更高的理论有了保证。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合作学习起源于西方,其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都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合作学习已经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西方的研究者与教师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开发了小组成绩分享法、小组一游戏一竞赛法、切块拼接法,共学式、小组调查法、合作辩论等多样化的实施策略,以及对于学术表现的双重评价、学习与合作技巧合计评分等评价方法。这些实施策略与评价方法随着合作学习在美国、英国、以色列等国的广泛开展而不断丰富、完善。

在我国,合作学习的研究起步晚,但现在已形成如火如荼之势,小组合作学习是我国本次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之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专门提到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教育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十分重视。

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创造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环境,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形成学生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附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合作学习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我们现阶段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是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学习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到目前小组合作化学习虽然有好多专家专门立项研究,也有比较先进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支持,但是有很多听起来很有说服力的理论,在实践落实层面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像“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华而不实”、“合作学习表热实冷,合作淡然”、“合作学习过程中能者独尊,弱者失趣”等实践层面的问题还很多,有些学校甚至只改变一下教室布局,学生座次等表面上的文章就叫搞“小组合作

化学习”,在小组运用上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所以本次着手研究的内容就是重点解决“小组合作学习”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以使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使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发挥的更充分,使它能更好的服务教学,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

盛群力教授的观点:“单干是自羸、竞争是单羸、合作是双羸”,“学生是最了解同伴需求的,因此同伴的帮助是最有效的”。通过探索性、研究性、自主性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唯学习结果,而强调学习过程,改变学习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主动的探索式学习,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责任感。

(一)通过研究和实践,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构建有一定普遍性的小组化合作学习模式,既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又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表达、学会合作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解决有效的小组化合作学习问题回答“什么是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怎样进行?”

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好学生的发展,更有利于激发弱势群体的学习热情。合作学习是一种尝试探究的过程,更是一种组内展示交流的过程。它的运用有利于全体学生积极思维,包括学习有困难的弱势群体。在合作后的反馈中,即使让一个差生去反馈问题的答案,他也不至于无话可说,因为它可以把讨论时听到的说出来。这时,老师如果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也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久而久之,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会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课外实践活动等教学活动中来。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学习素养也会提高。

(三)通过学生参与式的学习交流,培养探究与科学精神,学会与人交往,形成团队精神的能力。

(四)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交流模式。观察学生的参与面及交流质量。多角度、多侧面地寻求问题解决的策略。

(五)构建新的评价模式。重视探究性评价,重视互助、协作性评价,重视多元化、多样化评价,使学生在鼓励中获得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学会学习;使学生在交谈、倾听、思考、反思中学会评价。

(六)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做出个人努力,对小组内成员的互助合作进行良性制约,从而顺利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力,实现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的辩证统一。

(七)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使自己的课堂角色发生变化,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形成一支教学能力水平过硬的教师队伍。

(八)通过研究使课堂较多的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生学习方式开始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课堂教学的组织形成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能形成新的课堂环境。

五、实验对象:

在全校初中各年级各学科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选取我们课题组所带的班级为重点试验班,在平行班中设两个对照班。

六、实验方法:

本课题围绕小组合作化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我们将主要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来搜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教学思维与教学方面的教育教学理论,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2.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3.问卷法: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

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5.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的本质是解决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它的基本过程是“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 的循环往复,我们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始终要做到“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为行动而研究”“为研究而行动”。要敏感地发现现实中产生的“问题”,并持续“关注”,进行有干预的“行动”,再通过“反思”形成清晰的教 学思路。我们将运用行动研究法实实在在地通过实践探索小学数学高效能教学策略,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6.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能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使教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提高具体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能力。我们将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和案例分析法对教学实践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七、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5月)1.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2.分析我校小组合作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3.课题组成员内部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4.在各班原有教学设施和学生情况基础上,教师对全班学生进行了解,;了 解他们不同的个性,行为习惯,文化背景,初步构成科学合理的分组方案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0月)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切实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能力。1.采取对比研究的方法对我校实行课题的班级与不实行课题的班级进行对 比。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小组合作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着力研究 课内外相结合的操作方法。

3.特别注意课堂上小组合作形式和活动策略的研究。进一步学习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全面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合作学习的步骤:提出问题——小组合作——学生反馈———教师小结

第三阶段:正式实施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9月)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建立起较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体系 2.每学期定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

3.在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开展相同内容的问卷调查,通过写调查报告,总结了实验的成败与得失。4.课题组积累资料。

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1.做好后测工作,做好对比试验前与试验后的效果对比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3.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台帐。

八、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做法

1.师生共同搜集资料、共同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

试验伊始,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关于“合作学习”的理念。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动手查资料,对合作学习有了清晰的认识。这就为学生以后在课堂内外有效运用合作学习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2.科学分组

合作学习强调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互动,特别强调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实现生生互动的最佳方式是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合作小组。在试验中,我将学生进行了“异质”分组,即把成绩、特长、性别、爱好等各不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在课堂教学中,以四人小组前后排合作效果最佳,在一学期中,每个四人小组的组员固定不变。

3.合理分工

合作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人人参与,共同完成任务。为了使小组成员在合作中尽快尽美的完成任务,我对各六人小组的每个成员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分工分别是:合作小组长——对合作小组各成员在课内进行调控,课外精心管理;记录员(2名)——对合作小组各成员的讨论结果或实践过程进行记录;检查员(2名)——检查合作小组各成员在活动中是否能够各尽其责;报告员——在反馈或交流时,对本合作小组的讨论结果或活动结果等进行汇报。

4.有效合作

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使学生很快掌握了合作学习的基本流程:布置任务——老师提出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调控下共同探究,完成任务;反馈交流;老师小结。经过课内外的合作,校内外的合作,学生掌握了合作学习的方法,实现有效合作。

5.合作小组长的培养

小组合作的成败取决于合作小组长的课内调控和课外组织。一个优秀的合作小组长,必定要经过后天的培养。在合作小组长的培养上,我决定采取以下途径:

A.开学初布置合作小组长写工作计划,学期末布置合作小组长写工作总结。B.每学期考试后,要召开合作小组长会议,教给小组长管理学生的方法。C.每个合作小组长每学期都要写一篇题为《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合作小组长》的小论文,写的时候可以查资料,对于优秀的论文,要进行奖励。通过这种激励机制,激发合作小组长在管理过程中的创造性。

D.每学期还要召开几次主题为“我为合作小组长献一计”的主题活动,通过这一途径,使合作小组长在群策群力中提高管理能力。

6.双向、多元评价

上一篇:回不到最初的心情说说下一篇:孝敬之星事迹材料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