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管理感想

2024-08-02

工业企业管理感想(12篇)

1.工业企业管理感想 篇一

课程感想

经过一个学期系列课程的学习,一定程度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激发了我创新思考的思维能力。学习设计,首先要理解设计的概念:设计就是为了改善人类生活方式。我还了解到了“统一与变化、对称与平衡、调和与对比、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稳定与轻巧”的形式美法则。在课余的时间,都有尝试设计更多有自己想法的灯具。在公选课再次运用头脑风暴后,深刻了解到头脑风暴要获得好的成效,应该保证好几个前提:

1、禁止批评与评价。

2、鼓励高产,多发言。

3、善于从别人的想法上创新。

4、头脑风暴成员最好是不同领域的人。

对于这个课程主要建议有:

1、希望课堂练习更具梯度性、从简到易、从少到多的过渡。

2、练习上四节课很容易产生疲倦感,建议改成2-3节课为宜。

3、建议尽量课堂上少讲解,多自由思考的时间,不是一节课讲到底的“一讲到底”。学以致用应该是掌握知识更好方法。

下面是我闲时做的两个灯具。(笑)

2.工业企业管理感想 篇二

1. 国家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明确要求:

“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而实际工作中不相容职责未分离现象屡见不鲜。由于人手问题, 企业经常存在一人担当多角的情况。比如出纳进行收、付类帐务凭证编制及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不相容职责未进行恰当分离可能导致舞弊发生。尤其是出纳做账将使得敏感度很高的现金和银行存款管理出现漏洞。

笔者认为公司应通过增设人员或改变分工的方式解决不相容职责的分离问题。如条件允许, 各个公司可以增设财务人员。如条件不允许, 则可通过调整分工的方法。如出纳不能接触现金及银行存款账务处理, 但是可以接替其他财务人员不涉及货币资金的账务处理, 如固定资产, 存货等。

财务部编制收入、费用、债权债务帐目凭证均应由财务会计负责。在取得银行对账单之后, 每月由财务部会计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 勾对未达账项, 并查找原因。

2. 结账流程没有书面规范及检查机制。

缺乏书面的结账流程将导致结账工作没有具体时间安排, 结账时间无法保证。没有具体负责人和复核人的设置, 将导致结账流程缺乏有效监控。

因此建议企业应以书面文件形式对结账流程作出规范, 由财务部下发正式文件或工作指令, 规范各个分公司的财务结账流程, 同时编制正式的关账检查清单下发各分公司财务部, 由相关执行人员填写。关账清单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关账方法, 财务软件的操作规则, 每一个关账环节的执行负责人, 审核负责人, 执行和审核时间点, 完成关帐流程出具报表的日期。为做好监督, 财务科长每月一次核查, 检验执行人员结账时间和签字确认。全部事项完成后由财务部负责人对关账清单进行复核并最终签字确认。

3. 未保留书面的现金盘点记录。

虽然出纳核对现金日记账并盘点现金库存。但是未登记现金盘点表, 也没有留下正式书面证据不利于现金实物管理。建议财务出纳进行现金盘点之后登记现金盘点表, 并签字确认;财务会计每月监盘现金盘点也登记现金盘点表, 并分别签字确认。

4. 票据管理有待完善。

通过查阅公司《财务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及《会计岗位责任制度》等相关财务制度, 其中未要求出纳定期盘点票据, 登记票据盘点表。票据管理制度不完善, 会因日常工作缺乏统一的规范指引, 导致工作混乱。对应收应付票据缺乏有效的管理, 可能导致资产损失。

建议财务部完善相关财务管理制度中对资金、票据的管理规定, 要求出纳严格执行票据盘点:每月核对已领用及作废支票及空白支票的数量, 定期盘点汇票, 并登记保存票据盘点表, 确保票据的安全。并由财务主管会计现场监盘盘点, 且在盘点表上签字确认。

二、固定资产流程

固定资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固定资产管理对企业运营和财务核算有重大作用。企业通常会对资产的购买审批有比较规范的制度和流程。但是细节不完善会导致管理失效和财务核算的混乱。

1. 公司对固定资产入账的及时性没有预防性和检查性控制, 有可能导致固定资产入账不及时。

通常固定资产的购置和审批是由企业专门的设备管理部门发起申请经领导审批同意后财务付款。财务人员并不直接掌握固定资产的使用状态。何时入账通常是根据收到发票时间。对于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而又未及时入账的固定资产, 会对财务报表的资产分类列报产生影响, 同时会导致折旧费用的计算错误。

公司应在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中加入保证固定资产及时入账的措施, 并要求固定资产采购部门根据运输单, 验收单或试运行报告等凭证确定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日期, 形成书面报告, 交由财务部门, 于当月记账。

同时, 公司要每季度对新增或新转固的固定资产进行检查, 结合运输单、验收单等检查固定资产转固的及时性, 如发现转固晚了的固定资产, 及时进行账务调整。

2. 没有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实物盘点, 而仅是定期进行账面盘点。

这可能存在账实不符的情况无法及时发现。也无法对资产运行状态, 有无丢失或毁损进行有效地监测。企业应每年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盘点, 并按季度进行抽盘, 制作盘点表和盘点差异汇总表。盘点工作应有生产部人员和财务部人员同时在场进行。如有需要, 有技改部专家对固定资产的运行状态进行评估。盘点结果应包括数量, 运行状态是否良好, 技术指标是否正常等描述。盘点结果应由参与盘点各方签字。如发现数量差异或由于损坏造成的减值迹象, 生产部应查明原因, 并对上述差异进行汇总汇报, 经生产部部长签字后交由财务部进行会计处理。对于有减值迹象的固定资产, 应结合外观和技术淘汰问题评估, 确认减值损失。使资产账面价值正确体现实际价值。

此外, 企业还可以每年出具一份是否有市场因素和技术因素导致出现固定资产减值迹象的报告。

3. 公司对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属于费用化支出还是属于资本化支出规定不明确。

无法正确区分资本化和费用化的支出, 将无法对应资本化的支出做出其对产能和使用寿命的分析, 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不真实。所以建议在进行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时, 由技改部对可能增加固定资产产能或使用寿命的支出出具一份固定资产改良报告, 报告应列示出,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发生前后的产能和使用寿命数据。报告结果为增加产能或延长使用寿命的, 财务部应做改良支出做增资处理。如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未能增加产能或未能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 则财务部应做费用处理。

3.工业企业管理感想 篇三

关键词:中小工业企业 工业设计 起步 策略

中国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0-0092-02

新世纪以来,中小工业企业已成为国家经济的主要力量,到2013年底,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中中小工业企业占60.7%,数量上占工业企业总量的82.06%。中小工业企业有创新力、有相当的市场灵活性、具备一定的技术和工程实力、有些企业甚至成为某些行业的领头羊。但是中小工业企业中拥有完整工业设计力量的企业还不多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中小企业中工业设计师应如何有效工作、以及如何建立完整工业设计体系和工作流程的文献已经十分丰富,本文探索当前工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中小工业企业的管理层如何制订适合自身的工业设计起步策略。河北安平正泰焊网机(化名)——这家企业是本文论题的案例。由于该企业是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类型,故限定本文的论述范围于此。

一 急需工业设计力量的中小工业企业

笔者近期有幸主持了河北安平正泰焊网机企业的焊网机工业设计改造项目,通过项目合作发现该企业具备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的大多优良特点。首先是决策灵活,市场上热销什么型号的焊网机,就可以快速决策生产并投放市场;其次是具备比较正规高效的CAD/CAM工程化开发体系;第三个特点是企业管理高效,实实在在地采用ERP系统管理,降低管理风险;第四个特点是资金来源稳定健康;第五个特点是企业高层对规模化经营持谨慎态度,不盲目扩大,保持现有技术和成本优势。不足的方面也不少,与本文相关联的主要是企业内部还未有正式的工业设计力量。

此类企业面对未来的发展,就一定要有工业设计力量参与,这是时代洪流使然。良好的运营现状也正是工业设计在这类企业中存在的前提。

二 制约工业设计在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工业设计在中小工业企业中尚未成为必要力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依据河北安平正泰焊网机企业的项目实践为例,大致看来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1认识不足和误解影响了工业设计顺利进入企业

这个原因屡见不鲜,很多论文中都有提及,区别不大。但笔者通过实践还认为,这种现象也多半由于创业的者精力所限,忙于企业生存,而无暇估计这些内容。

2企业成长的阶段性限制

简而言之就是“还不到企业拥有工业设计力量的时候”。以正泰焊网机为例来说,渴望改善企业和产品形象的愿望由来已久,只是一直未能下定决心进行。主要原因在于“工业设计问题”一直没有成为阻挠企业成长的“头等大事”。

一个企业解决一个重大问题总是在这个问题成为困扰企业成长的主要难题的时候。企业刚刚成立时产品没有销量,那么打开市场提升销量是头等大事;销量上去了,维修问题频发,提高质量就是头等大事;质量问题控制好了,发现产品没有自己的优势特点,那么技术创新是头等大事……也就是说每到一个阶段总会有一个制约企业成长的“头等大事”。到企业有了一定规模后,发现“我们产品内在品质优良、市场口碑良好、技术创新性优良,但在产品形象上却达不到优秀产品应有的产品形象”,并因此影响企业产品进入利润丰厚的细分市場。也只有到这个时候“工业设计”才有机会成为企业成长的“头等大事”,企业管理层面才会主动寻找工业设计的支持,工业设计进驻企业才能成为必然。正泰焊网机的情况正处于这个阶段。

3企业地理位置偏僻,难以吸引工业设计人

中小民营企业本身吸引人才能力就比较薄弱,再加上一部分企业地处偏远地区吸引人才就变得难上加难了,中小工业企业也是这样。

中小工业企业的地域性、行业性导致了其中的大多数不能在靠近大城市的地方存在。企业多半是地方性企业,地处乡镇郊区,并具有当地的产业特色。河北安平正泰焊网机企业,就具备这些特点。安平县是中国最大丝网生产基地,这家企业设计和生产的主要产品正是丝网生产设备——焊网机。当地政府为支持绩优企业良性发展建立了正规的工业园,将大片土地优先、优惠地分配给这类企业使用。其优点是空间大、物流便利、费用低,能有效减低企业运营成本,但表现在吸纳各专业人才方面,却成为软肋。偏远乡镇的生活比较单调,城际交通不便生活质量低,故各类人才不愿去偏远的中小企业工作,自然成为一个普遍事实。缺乏人才,某些时候比资金缺乏更让企业为难。工业设计的核心是创新,然而创新的源泉恰恰是人才。这是制约中小工业企业工业设计发展的另一个原因。

4狭义“伪创新”——缺乏创造产品形象的经验和信心

中小工业企业的研发经验一般是通过“学习”国内外先进同行产品得来的。正泰焊网机也有这样的经历。这种做法固然有积极的一面——可以节约时间和成本,但其负面作用通常表现为只要涉及创新就要找个“拐棍”帮忙。这种现象是中小企业研发力量不足、资金不足的表现,是企业处于中小规模阶段的一个特点。那么在产品在形象创新方面,想借鉴国外同行的产品形象,而不想建立自己独特的“产品设计DNA”的现象也就顺理成章。这种“找拐”式的狭义“伪创新”习惯也是制约工业设计良性成长的一个因素。正泰焊网机企业的管理层对于国外先进同行产品的高度赞赏,也希望产品形象和它们相似。到项目后期,正泰焊网机的管理层才理解为什么要探索自己独特的造型语言。

三 工业设计在中小工业企业中应有的基本作用分析

当下时代,工业设计的具体实施要从企业实际出发理性地看待和应用这种“软实力”。中小工业企业来说还是要本着谨慎、理性的态度进行。在与正泰焊网机交流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工业设计的以下两方面内容是这类企业最关心的。

1提升产品形象

在工业设计诸多职能中比较容易被中小工业企业接受的基本作用之一是提升企业的产品形象。工业设计的一个基本作用是利用技术和美学使产品在应用和视觉上获得“宜人性”体验。这个内容正是很多中小工业企业产品所缺乏的。这个基本作用的内容包含多个方面内容,如产品系列化造型语言、产品色彩系列化设计、产品图形和标记系统设计、平面设计、人机工程设计、软件交互界面设计等。这些设计一旦成为产品的基本内容,我有理由相信产品的使用和视觉体验会有很大程度改观。这种价值对企业来说看得见摸得着,真实不虚,立竿见影。

2支持技术创新

对于中小工业企业来说,工业设计的其他作用还有很多,诸如: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建立信息化客户交流与服务体系、减少浪费提高材料和能源利用效率、应用价值工程降低成本、提高设备交互易用性等。这些内容建议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实施与否。

四 工业设计起步策略初探

有效的解决方案不是标准化的,而是“对症下药”。使工业设计成为中小工业企业的杨心力量之一,仍需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工业设计应用方式。笔者依据正泰焊网机项目的切身体会提出适合这类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工业企业的工业设计起步策略如下。

1转变观念

改变对工业设计认识深度和广度。具体指企业的研发、管理层面正确认识工业设计的价值,建立“合理化工业设计观”。从思想上切实树立起“工业设计能增强产品竞争力,是企业必备软实力”的观念。主要的实施方法应是企业派人参加有关“工业设计知识普及”类的培训活动。条件允许的话应该去国内外先进工业设计企业参观学习,彻底弄清工业设计的价值。

2改善工业设计工作环境,吸引工业设计人才

为了更好地吸引工业设计人才,可以考虑将生产部门与策划、设计部门分开。生产部门可以位于偏远郊区,以利于降低成本,策划、设计、销售部门可以考虑设置在县城某处,两地间可以使用网络加强联络。工作环境舒适些,即可吸引良好的工业设计师才进入。

3循序渐进的起步

工业设计的起步无论企业资金状况如何,都建议从产品的形象、人机方向开始着手,功能创新和用户创新的难度较大,建议在形象、人机取得进展后着手开始。建议建立专门的工业设计工作小组,组员应有管理、销售、研发、采购、质检、生产、客服、工业设计师等,共同组成。让工业设计的力量进入产品周期的各阶段。有利于设计师得到具体的产品改进建议。

不同企业需求、资金、产品线的分布不同,起步的方法和规模也应不同,资金宽裕的企业应直接雇佣工业设计师,使其加入企业技术和管理层。资金相对紧张的公司可以聘请设计顾问或者与设计公司签订短期专项开发合同,也可以找高校进行校企合作开展设计业务。依据笔者的经验看,起步阶段比较理想方式是聘请有经验的资深设计师进驻企业开展彻底的工业设计工作,而不应局限于进行短期的设计项目合作。因为合作的内容毕竟有限,而且大多是“粗線条”的设计,更细致有效的工作需要工业设计人与工程技术、企划部门长时间协同工作。

4量身定制适合自身的工业设计发展计划

每个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蓝图都不同,有的想上规模成为行业领跑者;有的眼光独具只希望将企业控制在一定规模上,而不轻易做大;有的可能需要暂时剥离运营不良的事业群轻装运营,获取优势利润;所以量身定制适合自身的工业设计发展计划才是王道。

总之,不同情况的企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业设计活动才是有意义的。

结语

4.企业管理课后感想 篇四

我个人对企业管理很有兴趣下面我就谈谈印象最深的三个方面: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和企业竞争力。

1、绩效管理的定义。指制定员工的绩效目标并收集与绩效有关的信息,定期对员工的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做出评价和反馈,以改善员工工作绩效并最终提高企业整体绩效的制度化过程。

绩效管理的内容。对于绩效管理,人们往往把它视同为绩效考核,认为绩效管理就是绩效考核,两者并没有什么区别。其实,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多只是一个核心的组成部分而已,代表不了绩效管理的全部内容。完整意义上的绩效管理是有绩效计划、绩效沟通、绩效考核和绩效反馈。

我觉得绩效管理的引导案例-拉绳试验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打破了我们传统上“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观念;说明了人人都有依赖心理,也有不可限量的潜力,谁能够把身边人员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谁就会收获一笔意想不到的“财富”;引起了我们的反思及重视。

2、说到绩效管理,就要提到薪酬管理,两者是相关的。绩效评价是确定薪酬标准的依据,薪酬必须与绩效挂钩,这是市场规则,也是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有效激励的前提。很多企业存在经营者薪酬不与企业经营指标完全挂钩的状况,在薪酬激励中没有将企业经营者绩效与企业规模、经营难度和实现的经济指标挂钩,使企业经营者的收入与企业的经营状况完全脱节,缺乏相配套的薪酬体系,也缺乏与之相适应的长期激励措施。这使得员工积极性明显降低,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没有按照绩效来决定薪酬,这是一种很不科学的管理方式。其中对于全面薪酬概念必须明确:薪酬既不是单一的工资,也不是纯粹的货币形式的报酬,它还包括精神方面的激励,比如优越的工作条件、良好的工作氛围、培训机会、晋升机会等,把这些方面很好地融入到薪酬体系中,使内在薪酬和外在薪酬完美结合,使物质和精神并重,这就是全面薪酬制度。

3、不管是绩效管理还是薪酬管理,它们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服务的。正确的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使员工之间存在一种良好的竞争,使企业竞争力也一定程度的提高。

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

1、独特资源:

(1)不断创新的技术。

(2)拥有不可模仿的配方、专利、管理模式、技术、营销渠道和人才等。

2、独特竞争力

独特竞争力是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所独有的、引导企业产品差异化或实现持续低成本结构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力量。

在未来我们都会面临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因此我要感谢我的授课老师,正是通过她使我在企业管理上受益良多。

数控507-2班:谢知春

5.“企业量化管理”培训学习感想 篇五

在这几次培训学习的课程中虽然学习的时间不长,但在这几堂课上通过姜总对企业量化管理的理解和对王老师教学光碟的学习,在我的起点上也有很大收获和认识。

一、在整体上有一个大方向的了解,最起码知道一个企业是需要量化管理这样一种好的管理模式才能更好的发展和延续,这在一个小的公司或单位里是没法学习和了解的。虽然自身还没有系统的思路,但有了了解和这样的开始已是我个人的一种进步。

二、再往下几堂课的学习中更是加深了印象,越发觉得“企业量化管理”这框架再脑海中越来越明朗,让一个人做事的思路有了指明灯,更明白让自己该怎样有效的去工作。一个企业最重要的就是团队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每个员工不能各顾各的工作,而是需要每位员工在作的过程中相互配合。在自己的岗位上完成任务,任务要落实到每位员工,每位员工要有敢于承担责任的心态。定制的任务我们每位员工要讲方法和有流程的去执行,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就像“年度经营计划”的道理一样,公司的周计划也有这样的作用,可以计划好一个时期段自身的工作进展,让每位员工的工作思路流畅和轻松。

王磊老师讲的:

1、常规性项目

2、改善型项目

3、战略型项目

以上三个大的项目是一个公司或企业应该要做的,也只有这样的模式做大方向的指导,在下面展开的一系列的工作才能很好的发挥和完成。“企业量化管理”真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而对于我们每一位员工来说,理解其中的内容和学习他,对我们每位员工都有很好的提高和帮助。员工的整体能力提高了对企业来讲无无疑是有很大作用和发展。我个人总结来说:不论怎样在那个企业,企业自身要不段追求和发展,我们每一位员工也是一样。我感谢公司给予我这样的学习机会让我与公司的各位员工共同发展。

2011年5月30日

6.企业文化培训感想 篇六

经过一上午紧张而又充满生动趣味的培训。这不仅是公司对企业文化的又一升华,也是让我们员工再次重审了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工作的态度。

首先张红军校长一上午滔滔不绝的脱稿演讲,风趣幽默又思路清晰,让我很受鼓舞,一个企业的老总不顾不顾教室小、人多、闷热,来给我们新员工贯彻企业文化,这就说明张校是一个我们值得跟随的人,值得我们信赖的人。一上午下来张校连一杯水都没有喝完,但是毛巾却湿了,衣服却湿了,中间十分钟的休息时间还得抓紧看文件,签字,这是一个多么热爱工作的人啊,我真的要学习这种精神,我也深刻体会到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要在大山继续下去,这就是领导者的人格魅力。

通过张校的演讲,我了解了大山人的精神,了解到了为什么大山会发展迅速并且这么快成为郑州市培训机构的龙头老大,更加坚定一个信念我要在大山生根发芽。现在回想起来之前四年的工作经历,觉得自己根本不算什么,就像张总说的一句话,我就是温水里面的青蛙,失去了挣扎的念头,现在我很庆幸自己是大山的一名员工,因为我又重新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力量,找到了奋斗的勇气。不是一个人在做事,我们是一大家子在做事,有总校强大的后盾,有区域的支持,更有我们值得信赖和尊敬的主任,我坚信五里堡校区暑期第一根本不是梦,而是势在必得。在这里,我们所有的人就像是在家里一样,是一家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做,但是谁又离不开谁,又是一体的,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奋斗。我之前不知道什么是富人思想,看到富人也很羡慕,总想别人为什么会那么成功呢,但是我从现在起我要有富人的思想,要时刻保持着激情,快乐,上进的心态。虽然我现在是从头开始,但是我会用心做好,配合好老师的工作,积极的与家长沟通孩子的学习情况,跟学生成为朋友,跟同事好好配合,这也是我现在正在做的。

大山上面有这么优秀的领导,下面有这么多愿意跟随的员工,想不成功都不行,大山一定会越做越大的,必定!

7.工业企业的安全管理 篇七

工业企业要实现安全生产, 必须把行政措施、科学技术和现代安全管理方法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真正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实处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得以实施的基本保证, 是进行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进行安全工作实际考核的具体依据, 各级领导必须带头执行, 并层层抓好落实。

安全管理是涉及企业全局的工作, 渗透到管理的各方面, 需要各级领导、各部门、全体员工分工负责去做, 实行全员、全过程的安全管理。

目前, 许多企业虽然都制定了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 但是未付诸实施, 往往流于一纸空文。具体表现在安全检查上, 口头汇报一套一套, 实际工作做不到;说起来重要, 忙起来次要。名曰党政工团齐抓共管,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但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难, 其核心问题就是责任不落实。为此, 各级领导、各部门都要围绕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工作, 把“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 形成“安全生产, 人人有责”的管理新格局, 通过完善的监督机制, 强化安全管理工作。

建立现代化的安全管理新机制

从管理体制看, 有些企业仍采取安全事故发生后“亡羊补牢”的经验型做法, 所采取的各种步骤和方法, 如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规章制度、监督检查、宣传教育等, 仅局限于防止事故再发生。这种安全管理方法虽然对预防事故发生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始终未能摆脱被动的局面。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工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我国已建立了一门新的安全管理科学———“现代安全管理学”, 它综合了系统工程、人机工程、心理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 从系统论观点出发, 构成各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 发现和评价可能发生事故的危险性。通过重新设计或变更操作, 消除危险性, 把发生事故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限度, 从而使安全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企业自主负责、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整体运作机制。这样, 安全管理就能从原始、被动、松散、无序的经验型管理模式, 向严密、有序、高效的科学化管理模式转变。

建立完善的安全监督检查制度

这是贯彻执行国家劳动保护法律法规、保护劳动者安全健康的重要手段, 对于推动企业改善劳动条件、消除事故隐患、促进安全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 也是企业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基本制度。如何将安全检查制度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 这是摆在每个企业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 企业的安全检查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具体表现为:领导对安全检查不能认真组织, 在安全检查过程中“走马观花”, 或敷衍塞责;检查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 对生产工艺、设备和设施不熟悉, 很难发现和识别安全隐患;检查流于形式, 事先定好的检查日期和检查项目, 不严格执行;基层安全自查不按规定进行。例如:车间的安全周检, 本应由车间主任带队, 组织有关人员参加, 但实际上仍由安全员代劳, 甚至不进行检查, 凭想象办事, 做文字游戏;检查方法不科学, 难以发挥检查的推动作用, 按规定每次检查必须查领导、查管理、查现场、查纪律等, 实际上并未做到;对于检查中发现的各种隐患和问题, 往往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整改, 而是相互推诿, “踢皮球”, 上次检查出的问题到下次检查时依然如故。检查是确保安全生产的必要手段, 通过检查可达到消除安全隐患的目的。因此, 对于检查出来的问题, 必须及时地按照安全生产责任制分工进行整改, 遵照“三定四不推”的原则, 分级负责, 真正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建立完善的安全教育体制

安全教育说到底是对员工的安全意识的教育, 是强化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手段。安全教育效果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 其作用不可低估。目前, 许多企业的安全教育明显滞后。从近几年企业发生的工伤事故看, 绝大部分事故的发生均与员工的安全意识不强、违章操作有密切关系, 都属于人为因素所致。企业积极采取安全技术和职业卫生防护技术, 是消除生产中的不安全、不卫生因素, 确保安全生产的有力措施。企业劳动条件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安全和健康。当前, 企业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环保设施因管理不到位或为了降低成本, 经常不用或效率不高, 形同虚设, 往往是检查时候开, 不检查时候关, 造成岗位环境恶化、劳动条件差;环保设施发生故障后不能及时修复。改善员工工作条件的根本途径就是加大人、财、物的投入, 改造落后的设备和生产工艺, 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 逐步实现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电子化和与之相配套的安全、职业卫生、环保设施。只有这样, 生产中不安全、不卫生的因素才能减少或消除, 从而有效杜绝各类事故发生, 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保障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运用先进的安全管理理论和技术

综合利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人机工程学理论, 以及新材料和微机技术等, 建立安全预警系统、安全评估系统、安全监控系统、事故应急救援系统, 可有效地控制安全事故发生。还要把劳动保护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

加强员工安全技能培训

当前,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了工业企业, 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加之长期受小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 在工作中“三违”现象严重。对此, 企业应加强对这些员工进行系统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 提高他们的安全生产意识, 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

建立职业卫生管理体系

安全管理也是社会系统工程, 需要国家有关部门配合, 进行有效的组织、指挥、控制、协调, 甚至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才能做好。

随着环境管理标准、职业卫生管理标准、社会责任标准的推广和实施, 公众、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 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已成为社会对其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

职业卫生管理体系是用系统的思想、方法对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总体分析和规划, 进一步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安全管理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从总的目标需要出发不断地分析、解决各种具体问题, 以提高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能, 减少和避免发生各种人员伤亡和其他重大恶性事故。

企业建立职业卫生管理体系, 应根据自身的实际, 建立安全机制, 把安全管理责任层层分解, 落实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 并使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体。安全管理体系框架提供了这种机制。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安全承诺决定了企业总体的工作目标, 而部门、基层单位应根据其工作内容划分应承担的安全责任。管理层应有确定安全目标、落实安全费用、制定作业程序、培训、审查等相关的责任和权利;生产一线的危险性最大, 应设计作业过程中相应的风险评估程序, 明确作业各阶段的安全要素, 制定应急预案, 及时发现和报告安全隐患。

企业建立职业卫生管理体系, 可将各种制度和规定落实到具体的作业程序和工作内容之中, 不仅可使安全制度更加严密, 而且使原来一些较笼统的安全责任和制度更加具体化、细微化, 使安全工作有章可循, 更具可操作性;还可使安全工作变被动为主动, 促进全体员工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 最后到“我会安全”的转变。

企业建立职业卫生管理体系, 可使每个员工对国家的各项安全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自觉遵守和实施, 人人都为实现安全管理目标尽职尽责, 这对做好安全工作将是极大的促进。

充分发挥安全技术的作用

企业要想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就要充分发挥安全技术的作用。

一是加大研发安全技术的投入, 将投资集中在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利于群众安全健康的项目。

二是充分发挥现有安全技术人才的作用, 鼓励他们进行安全技术创新, 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部门的合作和交流, 大幅度提高安全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企业的安全技术人员不仅应掌握安全技术理论和系统的安全分析方法, 而且还应能够进行安全审查、事故预测、安全措施制定和效益分析, 提高安全监察和检测水平及处理事故的能力。

三是把安全技术成果转化为可操作的安全生产技术、防护设备、安全装置、劳动保护产品、预警和监控的仪器仪表, 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8.工业企业预算管理的保障机制 篇八

1.建立全员参与制度

首先,建立全员参与制度是预算管理机制有效运行的前提。要实施预算管理,工业企业高层管理者要对预算管理有较深刻的认识,这是预算管理机制有效运行的重要前提,因为预算管理机制的运行必须要有企业高层管理者来具体组织和推动,预算总目标的决策权也属于高层管理者。工业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首先也是由高层管理者提出的,工业企业应建设一个由高层管理者组成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同时明确预算管理委员会中各个人的责、权、利。

其次,预算管理机制是良好运行的重要条件。我们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时候,首先强调的就是建立全员参与制度。因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并不是说只要有了高层管理者的组织和推动,编制好预算,预算管理就卓见成效,预算只不过是一个管理的载体,预算机制的良好运行需要工业企业全员参与和支持,特别是中层管理者对预算的参与、支持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工业企业管理者在实施预算管理之前首先要进行预算教育,使企业自上而下都了解预算管理,认识到实施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主动地参与、支持预算机制的运行,并接受预算机制的限制和约束,为预算机制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否则,预算管理就不能良好运行。

2.完善供应商管理制度

对于工业企业来说,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供应商管理的内容,对于一些中间产品企业会给供应商一个生产标准,供应商根据工业企业的生产标准生产,同时工业企业也根据相应的标准进行验收。所以,搞好供应商管理,对于生产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工业企业应制定一套完整的供应商管理制度,以保证外购产品的质量及成本的控制。

3.建立质量管理制度

质量管理制度是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时我们需要强调的地方之一。预算管理是一种全面管理,而不局限于财务管理方面,如果为了降低产品成本或者一些人为因素而导致质量下降,就会给工业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只有在严格的质量标准控制下,才能进行正常的预算管理。

工业企业可以制定质量问题处理机制,主要是为解决业务人员提供的客户需求不明确及在客户需求明确的情况下由于技术人员的操作或者责任心问题造成的质量问题,同时对于一些由于技术难关造成的质量问题也要求技术有关部门在一定时间内处理完毕。为了解决业务人员提供的客户信息不明确的问题,工业企业要采用优化流程的方式来处理的,通过流程的介定,明确相关责任及相关需求,避免发生类似问题。

4.优化工业企业激励制度

制订激励制度是确保预算系统长期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人的工作努力程度往往受到业绩评价和奖励办法的影响,预算的考评应遵循激励的原则。制订明确的激励机制,让预算执行者在预算执行前就明确业绩与奖励之间的关系,知道什么样的业绩将会得到什么样的奖励,使个人目标与工业企业的总目标和经营成果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以此引导员工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激励他们努力工作,增强组织归属感,完成或超额完成预算目标。

“如果将预算的执行和对绩效的考核与一定的激励制度结合起来,这种激励作用就会更大”。因此,优化激励制度也是实现工业企业预算总目标的一种有力手段。

5.健全会计财务制度

预算管理机制的运行,需要工业企业具有良好的会计基础与健全的会计、财务制度,特别是高层管理者必须精通公司财务管理和会计知识。这是预算管理机制良好运行的基础。这是因为,预算管理的首要环节是预测,通过预测来确定企业的目标利润,而这种预测要以大量的准确信息为依据,这些信息主要包括工业企业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其中很多信息属于管理会计范畴或与管理会计有联系,管理会计为企业管理者的预测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支持,使管理者通过预测所确定的预算目标更为合理;在预算执行控制过程中,管理会计对预算执行信息的分析和解释以及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建议,又大大提高了预算机制的运行效率。所以,预算管理“与管理会计始终左右相伴,管理会计信息在预算管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预算执行过程中需要对实际的发生有详细准确的原始记录及核算,分析实际与预算的差异,形成准确的预算报告,同时,也要根据预算严格审查、控制费用的支出,而这些工作又是由财务会计来完成的。虽然工业企业会计的职能不只是以上所述内容,但由此可见,良好的会计基础是使预算管理机制能够有效运行的一个内在环境。

同时,工业企业还要完善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流动资产管理制度、货币资金管理制度、会计人员工作交接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制度、销售发票管理办法、物流管理制度、借款核销制度、差旅费核销制度等等。

9.企业文化感想 篇九

山之高处人为峰,企之共赢人作本。员工与客户合为企业之本,合-方能共赢。公司以德育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跨时代的精神文明;公司关注人才,关注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操作人才;公司发挥人力优势,打造着强有力的员工实体队伍。

企业缺少了先进的管理,就缺少了前行的动力。我们公司依靠管理制胜,一以贯之的永恒主题,是维系“合”文化的脊梁,因为管理与文化融合贯通,有机缔结。

说得天花乱坠,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公司领导班子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用先进文化充实武装,围绕企业中心任务,求真务实,积极开展工作。而今,公司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队伍已成为一支朝气蓬勃、拼搏奉献、精干高效、勤政为民的战斗集体,引领着职工始终走在时代前沿。前期,公司本着精简、效能的原则再次对内部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与调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事定岗,以岗定责,以责定人,为全体员工展帆引航。

惟有创新活力来,管理创新驱动着我们公司工作的“三效”并优:

效力-组织动员力强,工作执行力强,行为约束力强,配合协作力强,开拓创新力更强;效益-不但取得了经济效益,而且创造了社会效益,打出了xx供电人的服务品牌;效应-大家看到的不是虚与委蛇、推诿扯皮,而是别开生面的带动效应、优化效应和示范效应。德为事业之基。基业长青的企业必定有一种能够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而这种理念注定存在于员工的精神世界,这就有了咱潍坊供电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合”文化。

厚德以载物。企业道德具备了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属于企业文化的高层次意识。“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公司的企业道德挥发着无与伦比的强大辐射力:因“德”,“才”一直正轨向前延展。我们以“德”为基,施行动态管理,全面提升职工整体队伍素质,秉承以德为万事之根的理念,把员工道德品质的精华凝集,力求德才兼备。“德”推动我们把客户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客户利益放到第一位,把客户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与客户架起诚信的亮丽彩虹桥,实现着企业与客户的“合”力共赢。

“合”之要义,铸就强体。“合”文化内化于人心,外化于人行,贯穿于管理生产经营,体现于潍电的滴滴点点。合,凝结理念以升华,劲射精彩生熠辉,推动企业再升级!

企业人,文化魂。我们的文化-高屋建瓴,求真务实;我们的文化-干事创业之信念、做人做事之准绳;我们的文化-企业管理的哲学,潜入深处,将员工齐聚。

一路沿革“合”文化,xx供电人重整装、再齐发,“合”力迎新潮大踏步走来„„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成员在企业内部如何共同工作的行为方式,对外是企业如何与外界合作共处的一种态度,可以被简述为“我们这里的工作方式”,或者说是我们应该如何做事的形式。因此我们将企业文化定义为企业解决对内和对外各种矛盾的一套辨证思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企业哲学,它是指导企业成员如何共同生活的方式。

在我们的模型框架中,企业文化是由企业哲学所决定的。企业哲学并非是通常所说的经营哲学或者管理哲学,因为它不仅仅关系到企业一般的经营理念,而且涉及到企业对内和对外的一种生存的哲学思考,它关心的不仅仅是管理层面的因素,还有企业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企业的辨证思维方式,是企业处理企业与社会、员工、顾客和相关利益群体各种矛盾的方法。

我们要了解企业哲学之前要先了解什么是哲学。

1、哲学的涵义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哲乃智的意思,顾名思义,哲学就是智慧的代称。同样在西方,哲学被叫做“Philosophy”,它是从“Philein”和“Sopia”这两个古希腊文的词衍化来的,这两个古希腊词的意思分别是“爱”和“智慧”,统称“爱智慧”。显然,从哲学这个词的演化来看,哲学一直被古代人看作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在近代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哲学的地位一直是至高无上的,因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已经不断证实,自然界是统一的,万事万物都是按照同样的规则存在与发展的,哲学作为探讨万物最基本的存在与发展的规律的一门学问,自然被看作是科学中的“科学”,同时是所有知识的精华。

人与动物真正的区别在于人是有思想的,而动物则没有,因此思想是人具有的特性。有了思想,人也就要考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工作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这都是人们思考的结果。如果没有了思想,人的生活也就没有了价值,所以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它决定了人的价值观。思想凝结在物质产品中便成了文化。文化是人的文化,是有了人才有的。只有痛苦和人生的悲剧才能强有力地告诉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我们说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就因为企业中的人都是有价值观的,要使企业能够形成一种统一的核心理念,就必须深入了解人的价值观,让企业中的人都觉得企业能够带给他们人生的幸福,这样工作才是有意义的,当然企业的凝聚力自然也就加强了。

据说希腊哲学家皮浪在一次海上遇到大风浪,船上除了一头猪外,所有的人都很惊慌,皮浪就跟同船上慌乱的人说,哲人也应该像猪一样不动心。皮浪没有将人和猪的本质区别开来,因为有思想的人和没有思想的人是不可比的。但是人也有使自己达到“不动声色”的境界,而不是猪那种麻木不仁的情况,人的“不动声色”是需要通过哲学智慧的锻炼才能达到的。这正如许多中国企业家所追求的那种 “荣辱不惊”境界是一样的,在商界的激烈竞争中能否保持一种平稳的心态往往是决定你是否能成就一番事业的根本因素。

苏格拉底宣称人的主要任务是“回归自己的心灵”“认识自己”,他指出哲学的任务就是去指导人们如何去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对于哲学来讲,最基本的就是关于人的哲学,所以哲学简直可以称为人学。你如果想使自己的生活更丰富更美好,那么哲学是必不可少的。哲学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保障。可以说,美好或幸福的生活几乎是每个人的追求或愿望。那什么是美好或幸福的生活呢?事实告诉我们,即便有了充裕的物质生活,我们也并不一定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真正的幸福只有在精神世界里才能寻找得到,可见,幸福首先是人对生活的一种看法,是人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这就是为什么在企业管理中只通过物质上的激励并不能完全满足人性的需求,你只有承认人有精神上的需求,你才能管理好人。这也是我们本书所提到的“管理价值观”的方法,文化管理是管理学的一大变革,只要建立起企业的共同价值观,企业才有可能实现长期繁荣。

马斯洛说:“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这一需要我们可以称之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按照马斯洛的动机需求层次论,可以说,只有在第五层次才有可能与哲学有关。

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罗素(英国哲学家)说过:“要了解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我们必须了解它的哲学;要了解它的哲学,我们必须在某种程度上自己就是哲学家。”

一个优秀的企业家首先是一个哲学家,人为理想而活着,只有了解员工的需要,树立起企业目标与方向,才能吸引员工;只有满足员工需要,才能激励员工;只有了解消费者需要,才能引导消费,只有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心理,才能使企业发展,而这一切都需要哲学指导,没有哲学、脱离哲学搞管理是不行的。

总之,企业管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领导与员工、员工与消费者、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各种矛盾等,而哲学在人的思想中居统帅地位,对人的一切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因此管理的一切问题都与哲学有关。它不仅能够使我们洞察人们不断发展的需求,而且能够使我们理解员工的需要,从而能够使管理者有效地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哲学思想是企业活动的灵魂,是企业行为的先导,它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战略决策等等,企业经济运行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层次无不渗透着经营管理思想,企业的发展或停滞、成功或失败无不融入了正确或错误的经营管理思想。这些经营思想无不扎根于管理者的人生哲学之上,而他们的这种人生哲学就是我们所说的企业家精神,它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所以说企业哲学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企业哲学通常涉及到五个方面的关系:

(1)对人性的假设(善、恶、)

(2)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征服、协调、支配)

(3)时间取向(过去、现在、未来)

(4)行动指向

(5)人群关系

我们大部分的企业还没有达到文化管理的阶段,还处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哲学被爱因斯坦称作“所有自然科学之母”,企业管理学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哲学的思想是博大的,只要它能被管理者掌握,就会爆发出巨大的力量,从而指导企业在竞争中战无不胜。

2、兼容并蓄的企业哲学

企业哲学用以解决企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即如何使矛盾转变成和谐,具体说就是企业与社会、员工、顾客的各种关系如何处理和谐的问题。所以我们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在企业哲学指导下的企业共同价值观体系;企业哲学是一种人本哲学,是企业解决如何在外部生存以及企业内部如何共同生活的哲学。企业哲学就是企业对内外部的一种辨证式的哲学思考,这种哲学思考又决定了企业对于各种事物的偏好,所以企业文化是个性化的,这就是其根本原因所在。

詹姆斯在对大量卓越企业的长期研究之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这些公司不用我们所谓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来框限自己,那是一种不能轻易接受矛盾的理性观点,认为两种表面冲突的理念是可以同时并存的。他用中国的太极阴阳两仪图来说明这种哲学道理。例如以下的这些矛盾,在优秀的公司中就能很好的相处,并通过化解这些矛盾,让企业获得持续的高速增长。

变革和稳定

保守和激进

低成本和高品质

鼓励创新与严格的纪律

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

灵活与原则

理想主义(价值导向)和务实主义(利润导向)

优秀企业不会受到这些矛盾的限制,他们能够利用这些矛盾并转化矛盾,在各种矛盾中游刃有余,他们不但能够同时做到兼顾两个极端,而且可以区分黑白。这里并不是采用“平衡”的理论,更不是所谓的“中庸”之道。他们既可以做到不断的变革,又保持企业发展的稳定;既照顾短期的利益,又兼顾了长期的利益;既做到企业充满机制的灵活性,又不缺乏制度的原则性。正如斯科特所说的:“第一流人才的考验是同时在心里坚持两个相反的理想,却仍然能够运作。”这就是优秀企业与众不同之处。

10.企业经营模拟感想 篇十

上周末,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参加了企业经营模拟这门课程,短短两天,却收获颇丰。首先,老师为我们介绍了此次简单的企业经营模拟中的几个角色:总经理,财务主管,财务助理,营销主管,生产主管,供应主管。总经理是一个企业的核心,他主要职责就是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并在遇到决策时,根据已有的信息,运用自己的知识,深入分析,做出最后的判断。财务主管和财务助理主要负责公司财务方面的工作,对公司的初入账做好记录,并在季末和年末完成相应的报表,由总经理向董事会报告运营情况。营销主管主要负责市场的分析,通过掌握的数据,分析市场,制定公司的发展计划。生产主管的职责是做好生产产品和生产线的相关工作,包括更新生产、产品研发、加开生产线。供应主管主要根据生产的需要,下订单、完成原产品入库。接着,老师对我们本次模拟运营的企业做了详细的介绍,并说清了运营时需要遵守的规则。然后,老师带领我们完成了起始年的运营,让我们大体了解运营模式。最后,进入了我们独自运营的时间。

第一年伊始,考虑到要研发新的产品以及开发区域市场,我们并没有决定投资大量的广告费。于是,我们只拿到了少量的订单,公司在这一年几乎没有盈利。在这一年,我们小组考虑要在第二年抢占区域市场,于是决定第二年投资大量的广告费。然而,由于我们没有估计好区域市场对P1产品的需求,导致我们花费了大量的广告费,却没有拿到足够多的订单。同时由于生产力的影响,我们没有办法去拿更多P2的单。由于决策性失误,我们这一年的损失严重。有了第二年的经验,第三年初,我们对广告投资这一块进行了慎重的考虑。终于,拿到了足够多的订单,把第二年积压的产品都销售了出去,稍微弥补了前两年的损失。

我们这一组,在第一年时并没有像其他组一样大量的借款去开办许多的生产线,所以导致在第二年的时候没有能力去完成P2的订单。我们的经营战略以平稳为主,并不像C组一样大举借款去租借厂房、开办生产线、投资生产,稳健的政策让我们的经营在这三年都保持平稳,没有出现破产的风险。但是也因为这样稳健的政策,使我们的生产力抵不过其他组,再继续经营下去,我们将没有足够的实力去迎接其他企业的挑战。风险和收益是并存的,在企业经营中,我们要很好的权衡这两者的关系,才能够让企业更好的发展。

在这次的模拟经营中,我担任的是企业的生产主管,最最主要的任务就决定是否开办新的生产线、开展何种生产线、计算好下一季度需要多少的原料。在决定是否开办和开办何种生产线时,其他组员都与我一同分析、商量,这让我的工作量减轻了不少。计算所需的原料是个比较让人头疼的问题,生产线不同,生产的期限就不同,有时还要考虑到新建成的生产线等各种问题,一不小心就弄错了。而且我们组希望能够准确的计算好所需原料,留足资金来进行其他的投资。在经营的过程中,我没有很确切的了解到产品研发成功、新生产线投入使用和更新生产的顺序,以至于出现了新生产线投入生产、新产品上线时原料短缺的状况。除了原料的供应,我认为我还有一方面没有做好,就是在拿订单前,没有根据生产力,计算出我们能够出产产品的最大数量,导致在选单时不能够确切把握,生产出来的产品仍有小部分储存在仓库里。倘若我做好这一工作,分别计算出P1、P2的最大最小产值,则能为选单营销主管提供更多的信息,进而提高企业的利润。

11.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相关问题 篇十一

工业企业属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及独立核算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以盈利为目的,固定资产作为工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物质资料,具有不可或缺性。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对其使用年限和单位价值都有一定的规定标准,而且还要确保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保持在原有实物形态。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不仅具有较高的收益能力和较大的风险性,而且投资时间较长,回收具有分散性等特点,属于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所以通过加强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不仅可以有效的减少经济损失,而且还有利于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高企业资产利用率,确保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作用,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

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领导对固定资产管理缺乏重视。在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领导更重视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及直接的效益,更重视对收入和利润等指标的考核。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重购置轻管理现象较为严重,企业管理者对资产管理与资金管理的重视度明显不同,这就导致固定资产由于管理不到位,从而使其存在闲置、流失及浪费等诸多问题,给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带来较大的制约作用。

企业缺乏完善的固定资产清查盘点机制。工业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由于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处于相分离的状态,由不同的部门负责。企业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不能及时掌握,为了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则需要通过定期盘点来核实固定资产的数量。但在当前很大一部分工业企业中,缺乏完善的固定资产定期清查盘点机制,即便制定了盘点制度,但往往都不按制度进行盘点,导致制度流于形式,使用过程中的固定资产缺乏有效的监管,固定资产流失现象严重,从而导致工业企业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现象较为严重。

固定资产的购置和处置不规范。在部分工业企业购置和处置固定资产过程中,由于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不仅不及时进行入账,而且还要存在着一些人为因素,在购置和报废过程中存在违规的现象。在固定资产出现增减变动时,账务处理与实物登记不能保持同步,对于需要处置的固定资产也不按规定的审批程序进行报批。

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比例不合理。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商业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其计提固定资产折旧都是一致的,没有太大的区别,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上较为常采用的方法大致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等,而且一旦选择了折旧方法,则不能再随意进行变更。目前在会计制度中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具有一定的规定,但这与固定资产实际寿命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在实际固定资产计提比例确定上,往往经营时间越长及受政策影响越大的企业其计提比例则越低。

加强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措施

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企业应完善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现有固定资产进行清理,对资金、资产的使用管理都进行具体规定。此外,可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分类管理,由企业统一按制度建账核算和管理,以利于统一筹划安排资金和做好购置及更新改造工作。

选择合适的折旧政策。在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固定资产的使用具有长期性,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为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由于工业企业在会计核算时采用的权责发生制原则,这就需要在固定资产价值需要按照配比原则按一定的分配方式在折旧年限内进行分配,准确的对固定资产的成本和当期损益进行诸。根据企业财务状况在、固定资产自身情况等多个方面来制定固定资产折旧政策,选择合理的计提资产的折旧方法,确保准确的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进行核算。

做好固定资产的购置管理。通过招投标制度来对对固定资产的购置进行规范,可以通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及议标等三种招标方式来做好固定资产购置管理工作。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成本,而且可以对一些不规范的行为起到有效抑制作用,有利于强化项目质量控制。同时在固定资产购置过程中,还需要对其采购手续进行完善,不仅需要做好验收工作,同时还要办理好验收手续,做好固定资产登记表的填写工作,同时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和按月计提折旧。

建立系统的资产管理体制。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工业企业需要建立健全资产管理体制,通过对企业治理结构进行完善,并进一步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在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建立起相互制约的机制,强化企业资本管理,并与财务管理进行统一,做好企业资产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强化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能力。

做好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工作。为了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可靠,企业应严格执行内部建立的固定资产定期盘存制度,各使用单位对所使用的财产,按制度规定设置账户,进行明细核算,定期盘点和不定期抽查核对,争取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确保企也固定资产的安全。

工业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固定资产作为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生产物资,所以需要加强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避免固定资产存在闲置、浪费及流失的问题,强化固定资产的利用率,确保其在工业企业发展过程中充分的发挥其重要作用,为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12.工业企业管理感想 篇十二

关键词:大中型工业,技术来源,技术创新效率,DEA

研究表明, 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本的投入, 全要素生产率 (TFP) 的贡献作用较小 (Chow, 1993, Chou&Lin, 2002, 沈坤荣, 1997) 。这种依赖于高投入、高消耗的增长模式, 被认为不可持续。根据我国人均资源稀缺的现实, 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依赖于技术进步。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 工业发挥了主导作用。工业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和特点。相对于发达国家, 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投入比重较低, 但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 2007年科技部发布的公告显示, 1996~2006年的10年间, 中国的R&D投入以年均19.17%的速度增长唐清泉 (2009) 从行业水平及自主研发的角度, 应用DEA 方法测度了大中型工业企业的33个行业1999~2006 年间的行业R&D效率。研究发现, 大中型工业企业近年来R&D效率提升并不明显;高投入强度的行业并不具备显著的效率优势。但唐清泉所采用的DEA评价方法也有其自身的缺陷, 规划求解不能保证每个决策单元都有其有效解, 即使得到多个有效值, 也很难对其进行排序, 针对此问题, 李威武 (2009) 提出采用因子分析定权的效率评价方法, 对37个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横截面数据进行研究, 分析了导致我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效率差异的关键影响因素。该研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子分析定权法并不能绝对保证权重设置的科学性。梁莱歆 (2009) 从资金来源的角度考察R&D投入与技术创新效果之间的关系, 发现企业自有资金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而金融机构融资和政府资金比重过大却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陈傲 (2009) 从外部技术来源的角度研究发现, 技术引进对产品创新和专利产出有稳定的正面影响, 国内技术购买的价值存在某种程度的低估。庞瑞芝 (2009) 基于Brown和Svenson (1988) 提出基于系统概念的技术创新模型, 把我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分为不同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由原始的技术创新投入转化为技术成果, 第二个环节是由技术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在此基础上, 运用价值链模型对1997~2005年分行业数据进行经验研究, 发现两个环节转化效率均不高。

总之, 很多研究仅将R&D投入作为技术创新的源泉, 而未将更新改造支出、购买国内外技术支出作为技术投入, 显然缩小了技术投入的范围。而且大部分研究都采用一阶段描述的方式, 测算从技术投入直接到产出的效率, 而没有分技术投入——技术成果——技术资本两阶段来分析, 因为不同来源的技术投入在技术产出链条中所处的起点不同。R&D及技术更新改造支出不一定会产生技术成果, 因此在技术投入——技术成果转化这一环节已产生了一部分效率损耗, 而购买的国内外技术在技术投入发生时就已经生成技术成果, 因此, 只在技术成果——技术资本转化环节存在效率损耗。因此, 本文将分技术投入来源分别探讨技术创新效率。

2 研究设计

本文选择数据包络分析 (DEA) 方法作为研究方法。DEA评价模型特别适用于具有多个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的复杂系统, 对决策单元的规模有效性和技术有效性同时进行评价。运用这一模型不但可以对经济效益指标进行评价, 而且对一些社会效益指标也可以进行客观的评价, 尽管这些指标的计量单位、性质不尽相同。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这样一个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的系统问题, 运用DEA评价模型进行评价, 无疑是可取的。

2.1 样本与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1996~2008年各省份为决策单元, 使用的数据为1996~2008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技术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 主要包括历年各省份的科技机构活动人员、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技术更新改造支出、引进国外技术支出、购买国内技术支出、专利申请数、新产品销售收入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缺失及处理情况如下:由于重庆直辖市1997年才从四川省分离出来, 因此1996年缺失重庆市的数据, 且四川省数据范围过大, 本文通过测算其余年份重庆市与四川省各指标值的比值平均值, 将1996年四川省的各指标值在四川省与重庆市间进行分配, 以替代其真实值。海南省缺失1999年引进国外技术支出及2003年购买国内技术支出数据、陕西省缺失2001年技术改造数据, 故采用统计学中处理缺省数据的方法予以补充。西藏自治区数据缺失, 因此将其从样本中剔除。为科学反映变量之间的关系, 本文利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以1996年为基准) 对除科技机构活动人员、专利申请量以外的其他上述基础数据进行调整;另外, 由于原有数据绝对差距过大, 本文首先对基础数据取自然对数以后再做相关分析。

2.2 定义变量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主要来自于:R&D支出、技术更新改造支出、引进国外技术支出及购买国内技术支出。外购技术本身已经是技术成果的形式, 其购买价格即代表了该技术的市场价值, 而R&D投入及更新改造投入相对外购技术而言, 增加了技术成果的生成环节。据国外有关资料统计, 100个研发项目中, 平均有59个是技术上成功的, 31个研究成果能成功进入市场, 而最终只有12个能获得经济效益庞瑞芝, 2009, 唐清泉, 2009) 。由于R&D人员全时当量只有少数年份可以获得, 并且我们所要研究的是R&D及技术更新改造二者之和的效率, 因此, 从数据的完整性及可得性角度考虑, 我们采用科研机构活动人员这一指标作为人力资源投入指标。资金投入主要包含两方面:R&D支出及技术更新改造支出。目前国内多数相关研究选择R&D经费支出这一指标作为当期的衡量指标, 国外研究则多选择R&D经费支出资本存量这一指标。R&D活动具有一定的累积性和路径依赖性, 已有的知识和技术基础一定会对以后的R&D活动产生重要影响。R&D存量更能够反映企业、产业或国家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存量, 这种存量构成了研究开发的基础④。但是由于只有部分年份和行业的R&D资本存量数据可以获得, 且大多数研究仍然采用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作为R&D资金投入, 因此, 本文选择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作为R&D投入指标。技术更新改造投入则以历年技术更新改造支出作为衡量指标。关于产出指标的选取, 本文采用了大多数学者所采用的专利申请数作为衡量指标。本文考虑到技术投入效果的滞后性和累积作用, 对产出指标做滞后处理, 并选取两年作为滞后期。

第二阶段我们主要衡量技术成果转化为技术资本的效率。该阶段的投入指标不仅包含R&D投入及技术更新改造投入在第一阶段的产出成果, 而且也包含外购技术成果。由于外购技术成果不是用数量而是以其购入价格 (市场价值) 来表示的, 因此, 我们选取专利申请数、引进国外技术支出 (含消化吸收投入经费) 及购买国内技术支出作为投入指标。产出指标选取新产品销售收入。同样考虑到由技术成果转化为技术资本时的时滞效应, 我们对以上指标做滞后两年的处理。

3 实证检验

(1)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历年技术成果生成效率无明显波动;与此相比, 技术成果转化效率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如图1所示。因此, 总体技术创新效率下降。

技术成果生成效率总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随着技术投入的增加, 并未呈现出边际产出递减的现象, 但近年来效率提升也并不明显, 始终围绕在0.75左右的水平, 这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不相称。技术成果生成效率未取得提高, 原因是多方面的。①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机制并不符合技术创新的要求, 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虽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资金和人力投入数量不断增加, 但人才质量并未有较大提升, 创新型人才始终是企业的软肋, 因此, 技术成果生成效率也难以有显著提高。②目前很多省份市场机制仍不完善, 市场未能通过其价格体系发挥其提供信息、经济激励的作用, 某些垄断性行业在政府的保护下, 也难以产生技术创新的压力。③技术产权保护措施不够, 企业新技术一经研发成功, 即引起了同行业的盗版和模仿, 造成企业不能获得与技术投入相对应的垄断利润, 因此, 企业宁可成为技术的跟随者, 也不愿成为技术领先者, 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与此相比, 技术成果转化效率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图1中可以看出, 2001~2004年, 技术成果转化效率高于技术成果生成效率, 而2004~2008年, 技术成果转化效率则明显低于技术成果生成效率。这表明2004~2008年期间, 虽然技术成果较多, 但利用率并不高。①由于企业拥有的某些技术成果不符合市场需求, 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较低, 或者前期所需的绝对投资额较大, 不在企业的可承受范围内。企业在研发或外购的过程中, 有政府干预的成分, 因此并非完全以市场导向做出投资决策, 这严重阻碍了技术成果的转化。②由于某些企业为追求各种资质或营造社会舆论, 而购入自身并不需要的专利技术或专有技术, 而这些技术并不投入企业的生产运营, 造成某种程度的浪费。③由于某些行业存在抵制新技术应用的势力。在熊彼特看来, 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 新技术的应用必然会侵犯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的相关利益, 从而导致这部分利益群体的集体抵制。

(2)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成果生成效率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如图2所示。

对技术成果生成效率进行省份间排序可以发现, 技术成果生成效率前5位分别为广东、山东、江苏、浙江、上海。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效率较高的省份具有以下特点:①市场化程度及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政府对企业的控制作用较小, 企业创新意识较强。由于市场化程度及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较大, 成本意识较强, 对技术投入产出能够给予理性的衡量。而且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 企业只有不断的推陈出新, 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②垄断竞争性行业较多, 如家电、机械制造、仪器仪表、纺织等制造业行业, 技术成果生成效率较高与这些省份的产业结构及资源优势有关。理论证明, 垄断竞争下的市场结构最有利于技术创新⑤, 竞争程度高使得这些企业有较高的技术创新动力, 具有一定的垄断力量则使得技术创新能够保持一定的持久性, 产品不易被模仿。③东部沿海地区人才集聚、管理水平相对较高、信息传递速度快, 保证资源投入能以较高的效率转化为技术成果产出。相对东部沿海地区, 中西部地区技术成果生成效率亟待提高。

(3) 技术成果生成过程中技术效率明显低于规模效率, 规模效率差别较小, 导致技术成果生成效率不同的关键因素是技术效率的高低。

这说明各项资源投入已达到了相对有效的配置, 但多数省份由于研发能力不足, 导致技术成果的产出量达不到最大可能产出量, 造成各项资源的浪费。自21世纪以来, 我国政府大力倡导技术创新, 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经验, 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 各省份不顾自身硬件条件的不足, 强行推行新政策, 加大技术创新人力、物力投入, 但是由于缺乏人才、知识等相关储备, 信息沟通不足, 不重视效率管理, 随着投入的大量增加, 技术成果生成效率不断下降。因此, 各省份在推行创新政策时要量力而行, 不可急于求成。

(4) 技术成果生成效率较高的省份技术成果转化效率较低, 几乎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局面, 通过对比图2和图3可得。

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两者间差别不太明显。各省份规模效率大约都维持在0.85左右, 相对技术成果生成效率的规模效率来讲较低, 主要是由企业在自主研发、购买国内技术及引进国外技术三者间资源配置不当造成的。大部分省份技术成果转化的技术效率在0.8左右, 技术成果生成效率较高的省份技术成果转化效率较低, 几乎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局面。但各省份技术成果转化效率差别不大, 都维持在0.6~0.9之间。东部沿海地区在注重技术成果生成的过程中, 并未加强技术成果的转化, 造成一部分技术成果的闲置和浪费。

4 结论与启示

运用DEA方法和分析, 本文得到如下结论。

(1)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成果生成效率呈缓慢上升趋势, 上升速度不够明显, 与当前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相符合。技术成果转化效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 2001~2004年, 技术成果转化效率高于技术成果生成效率, 而2004~2008年, 技术成果转化效率则明显低于技术成果生成效率。

(2)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成果生成效率较高的省份, 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技术成果生成效率亟待提高。

(3) 技术成果生成过程中技术效率明显低于规模效率;规模效率差别较小, 导致技术成果产出效率不同的关键因素是技术效率的高低。

(4) 技术成果生成效率较高的省份, 其技术成果转化效率较低;几乎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局面。

综合所述, 我国大部分省份的技术创新效率处于中等水平, 因此有较大的提升潜力。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被我们所熟知, 单纯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对我国这类资源稀缺型的国家来讲, 并不能切实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在此基础上, 还要重视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从实证分析的经验来看, 要提高技术创新效率, 就要做到: (1) 加快市场化进程, 减少政府的过度干预。取消行业保护主义, 如果垄断权力不受政府保护, 企业为了具有竞争力, 不得不开发和采用新技术。让市场价格发挥其技术选择的作用, 这样才能使技术成果贴近市场, 提高技术成果转化效率。 (2) 东部沿海地区不仅应注重研发效率, 还要加强技术成果的转化, 而技术较为落后的地区, 可以发挥技术的后发优势, 走技术模仿的道路, 不仅可以节省作为开创者所花费的大量资源, 而且可以快速得到技术的提升。 (3) 完善技术产权保护措施。不能在创新方面建立一个系统的产权乃是技术变化迟缓的主要根源 (诺斯, 1994) , 一个有效的产权安排在于合理地决定发明创造的私人收益在社会收益中的比例, 使它能最大限度的增进社会福利。因此, 加强技术产权保护能够增加技术创新激励, 提高技术创新效率。

本文由于受数据获取方面的限制, 所选取的衡量创新效率的指标较为单薄,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这也是本文下一步希望解决的地方。技术转化过程中企业在自主研发、购买国内技术、引进国外技术三者间存在不合理的资源配置, 以后的研究也会进一步探讨究竟哪种技术引入方式更加适合哪一类型的企业。

参考文献

[1].Loury, G.Market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9

[2].Jeffrey L.Furman, Michael E Porter, Scott Stern.The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J].Research Policy, 2002

[3].罗福凯.要素资本平衡表——一种新的内部资产负债表[J].中国工业经济, 2010, (2)

[4].唐清泉, 等.工业行业的资源投入与创新效率——基于中国大中型工业部门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9, (2)

[5].李艳玲, 潘杰义, 陈■希.基于DEA的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J].河北工业科技, 2005, (3)

[6].钱燕云.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和有效性的DEA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与管理, 2004, (1)

[7].柳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3

[8].庞瑞芝, 杨慧, 白雪洁.转型时期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研究——基于1997~2005年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考察[J].产业经济研究, 2009, (2)

[9].吴延兵.中国工业R&D产出弹性测算[J].经济学 (季刊) , 2008.4

[10].梁莱歆, 马如飞, 田元飞.R&D资金筹集来源与企业技术创新——基于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7

上一篇:一级建造师考试简介下一篇:湖南省通信行业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