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新版《龟兔赛跑》

2024-10-23

超新版《龟兔赛跑》(精选4篇)

1.超新版《龟兔赛跑》 篇一

在一座美丽的.森林里,住着许许多多动物,生活非常快乐。

一天,大象村长贴出一张海报,上面写着:“村民们,我们村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长跑比赛,年龄不限,请大家来参加!”兔子悠闲地走在小路上,忽然看到那张海报,飞快地跑过去看,心里想:我也去报一个名吧,我一定得第一名!后来,兔子就回家上网去报名了,报好名就上床睡觉了。

第二天,它精神抖擞地来到比赛场地。兔子上场了,看见它的对手原来是做什么事都慢吞吞的乌龟。兔子生气地就问:“是谁安排给我一个那么弱的对手?我保证赢!”可是没有人回答它。

老虎裁判把旗子举得高高的并说:“选手请准备。预备,开始!”兔子一点也不着急开始悠闲地走路,乌龟却努力地跑啊跑……过了一会儿,兔子才开始跑步。一会儿功夫就把乌龟甩得远远的。

兔子跑着跑着,看见一家酒吧,又听见一阵欢呼的声音。兔子想:“是不是在直播世界杯?我可是世界杯的球迷呢!如果的确是世界杯,那又是哪国队对哪国队?“它忍不住跑进了酒吧,看起了世界杯,并点了一份饮料和烤章鱼保罗肉串。它欢呼自己最喜欢的球员C罗都来不及了。兔子心想:“我看一会儿,就一会儿,反正我跑得快,并且我的对手又是慢吞吞的乌龟。“兔子很快就被比赛吸引了,它在酒吧中狂欢,兴奋得忘了时间。乌龟一步一步慢慢地坚持着,努力地向前跑着。等它快跑到终点了,兔子才猛然想起了比赛这回事,它连忙冲出酒吧,加快了脚步追了上去。

当兔子气喘吁吁跑到终点时,乌龟已经赢了。乌龟进入了16强,兔子垂着头遗憾地回家了。兔子在回家的路上想:如果我不去看球赛的话,我保证能赢……

2.新版“龟兔赛跑” 篇二

有一天,乌龟遇到兔子,它得意地说:“手下败将,你怎么还是这么穷啊!我给500金币你,你再跟我赛一场,如何?”原来,乌龟还想再出一次风头,嘚瑟嘚瑟呢!“好吧,谢谢你!”兔子只得答应了。“那我们下午2点还在老地点比赛吧!”乌龟有些迫不及待。“好的,没问题!我会准时到的。”兔子说完就走了。乌龟也乘着它的敞篷跑车离开了。

兔子暗自给自己加油,还去吃了一碗萝卜面,养足体力,迎接下午的比赛。

下午,许多小动物都来观看乌龟和兔子的第二次比赛。兔子伸伸腿,弯弯腰,做着热身运动,原来,之前兔子不止反省自己,还在不停地练习跑步,提高自己的速度呢!比赛时间快到了,乌龟才踩着它的轮滑鞋过来了,它对兔子说:“我让你先跑一分钟!”兔子无奈地看着乌龟。比赛正式开始,兔子听到枪声就飞跑出去,而乌龟真的慢慢地过了一分钟才开始跑。乌龟踩轮滑鞋,一会就追上兔子,还冲兔子说:“我们要学会使用代步工具,我先走一步啦!”

就在大家都为兔子担忧的时候,远远超过兔子的乌龟却犯了第一次兔子犯的错误,它认为自己已经稳赢了,所以,找了个阴凉地打起盹来了。兔子坚持不懈,一步一步抢先到达了终点,而乌龟还在树荫下呼呼大睡呢!

3.新版龟兔赛跑初一作文 篇三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自从兔子输给了乌龟后,它每天都在努力锻炼身体,梦想着有一天能够超过乌龟。

这一天兔子正在家里做俯卧撑,突然乌龟大摇大摆的来了,说:“兔兄呀,上次跑步比赛你输给了我,你不会还是怀恨在心吧?”兔子说:“龟老弟呀,我怎么会那么小肚心肠呢?”乌龟又说:“兔兄,我们再来一场比赛吧。”兔子一口答应了,他心想,上次都已经输给乌龟了,这次无论无何也不能再输了,乌龟又说了:“比赛就定在一个月后吧!”兔子想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一定要多多练习,一定要打败乌龟,很快一个月的时间就到了,兔子如约的来到了地点,乌龟也来了。森林里的`动物也都来了,这时候的乌龟已经不像以前那样那么有斗志了,他还以为兔子想以前那样那么骄傲,随着大象裁判的的一声令下,兔子拔腿就跑,而乌龟呢他没有看到兔子还以为兔子还在后面睡觉呢,就跑的很慢,最后兔子赢了,大家都很喜欢兔子。

4.超新版《龟兔赛跑》 篇四

三 峡·短文两篇

综合能力测试

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

一、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欲颓()

遂至()

与其奇者()曦月()

襄陵()沿溯()

素湍()怪柏()飞漱()

属引()

二、填空 1.《三峡》一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的地理学家__________给《水经》作注写成了《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3.《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三、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 4.两岸石壁,五色():________________ 5.晓雾将():________________ 6.()竞跃:________________ 7.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 8.庭下如积水()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

(一)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2.本文分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4.解释下列词语。

念:

遂:

盖:

但: 15.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运用到拟人手法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17.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18..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9.“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20.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21.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三)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夏水襄陵:

②亭午夜分:

③不见曦月: ④沿溯阻绝:

⑤乘奔御风:

⑥绝 : ⑦霜旦:

⑧属引凄异:

⑨或王命急宣

⑩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将下列写景的句子与相应的季节用线连接起来。①沿溯阻绝

春 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夏 ③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④清荣峻茂

冬 3.三峡具体指哪三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默写并译述句子。(18分)(1)写三峡两岸的山长又多的句子。默写:

译述:

(2)写三峡夏水暴涨的句子。默写:

译述:

(3)写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句意思差不多的一句话。默写:

译述:

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提示:从视角的角度。

6.根据文中内容,解释“峡”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人认为三峡壮美,有人却说三峡秀美,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最后一句诗写出了渔者怎样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描写了三峡美丽的风光,请你利用文中的词句,组成一副对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tuí

lín suì

xìng

二、1.陶弘景;华阳隐居;信

2.东坡志林;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

三、1.交辉:交相辉映。

2.歇:消散。

3.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4.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四、(一)1.想,考虑;于是,就;原来是;只。

2.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

(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被贬时的失落,悲伤,沮丧~~~~~~~ ①同“缺”空缺 ②漫上 ③很 ④早晨

2.quē

xiāng sù

yù tuān bǎi sù

zhǔ

3.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简称三峡

4.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5.俯视 仰视

6.峡是两山夹水的地方。

7.不设同一答案

8.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9.不设同一答案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

(3)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1)“霜旦”应译为“降霜的早晨”。(2)“林寒涧肃”应译为“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

《三峡》

一、作家作品及地理常识

1、《三峡》的作者是_______,我国北魏杰出的_____学家、____家。他所著的《______》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在长江上游重庆市奉节县至湖北省宜昌县之间,包括_____峡、____峡和_____峡。

二、给字词注音。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不见曦月()

沿溯阻绝()

素湍绿潭()

绝巘多生怪柏()

飞漱其间()

属引凄异()

三、指出通假字并作解释。

1.略无阙处()

2.哀转久绝()

四、对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进行解释。

1.自三峡七百里中()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至于夏水襄陵()

4.或王命急宣()()

5.朝发白帝,暮到江陵()6.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7.则素湍绿潭()

8.绝 巘多生怪柏()()

9.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0.清、荣、峻、茂,良多趣味()()(11.属 引凄异„„哀转久绝()()()()12.沿 溯阻绝()()

五、解释多义词。

1.绝

2.自

沿溯阻绝()

自三峡七百里中()

哀转久绝()

自非亭午夜分()

六、解释古今异义的词。

1、或王命急宣(古义:

;今义:)

2、至 于夏水襄陵(古义:

;今义:)(古义:

;今义:

七、解释词类活用的词。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素湍绿潭()

3.晴初霜旦,林寒涧肃()()(4.悬泉瀑布()

5.属引凄 异()()

6.空谷传响()

八、译句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阴绝。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6、绝巘多生怪柏。))))

7、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猿啸)属引妻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歌者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音泪沾裳。”

九、理解性默写

1、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侧面写出三峡夏季江水上涨、流湍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山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

》。

7、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写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三峡秋季景色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秋天,三峡高猿长啸给人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费用来表达古代劳动人民在三峡中艰辛生活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2、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静景,也描写了”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十、整体感知

1.感知文章内容,三峡景色的总特征是什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3.作者写三峡春冬之景,用____________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______________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4.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写三峡秋景,什么景象最突出?有什么作用?

7.作者为什么先写夏三峡夏季的景色而最后写秋天的景色?

8.文末引用渔歌内容作结有什么作用?

9.请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0.体会课文的写作艺术。

十一、阅读《三峡》全文,做题。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A.沿溯阻绝(顺流而下)

B.乘奔御风(奔驰)

C.夏水襄陵(河岸)D.属引凄异(连续)

2.下面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的翻译,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A.平时碧绿的潭水里,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影子。

B.向来碧绿的潭水里,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C.平静的河流,碧绿的潭水,都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D.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3.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

4.诗人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两句诗,印证了本文中那些句子?

5.课文在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 的静景,也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6.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寥寥几笔,便能将景物的神韵表现出来。如只用用”_________ ________”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___________________”8个字,便写出了春冬之时的江水澄澈,景色明媚;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7.文章最后的渔者歌谣体现了三峡秋景怎样的特点?作用是什么?

8..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_______________的描写手法,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的妙处。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0.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证明理由的原句。(3分)

11.2006年5月20日14时,三峡坝顶上激动的建设者们见证了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的历史性时刻。至此,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三峡大 8

坝建成后,大坝本身就是一道壮丽的景观。北京三峡游的线路一直在追踪三峡大坝的建设进程。如果你是导游,试写一段导游词:

《三峡》练习题部分答案

九、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6.朝发白帝城

7.“盛大”和“急速”

8.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9.林寒涧肃,高猿长啸

10.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音泪沾裳

1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十、1.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2.对比;突出了其”疾”(即快速)的特点

3.素、绿、清、影;寒、肃、凄、哀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5.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6.猿啸;使作者的哀愁和劳动人民的悲秋融为一体。7.先写夏季的景色才能给作者以深刻的印象,从而展现长江奔腾的气势和蓬勃的活力;后写其秋天在于让读者感受三峡寒静肃穆、似含秋思的风致,不同季节的景色形成对比,突出了三峡四时之景各俱特征。8.进一步强调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渲染了三峡秋天的萧瑟凄清的气氛和人们的哀愁。9.通过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寄予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10.(1)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奇异鬼谲的山水美景,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2)思维独到。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原来是根据三峡江水的特点来选择写作顺序的。

十一、1.A 2.D 3.三峡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4.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溯其间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7.有寂静凄清的特点 ;这样引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8.侧面(或间接);渲染出三峡秋景的凄清萧瑟

9.“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10.理由1:水流急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风御风不以急也。)理由2:落差大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1.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 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与朱元思书

一、基础训练

1、做客“联想吧”

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加油啊!)

写“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测你的注音速度!(又快又准!)

泠泠()作响

嘤嘤()成韵

鸢飞戾天()()水皆缥碧()

经纶世务者()

互相轩邈()()

3、验验你的写字速度!(你很棒的!)经lún_____世务

kuī_____谷忘fǎn_____

横kē_____上bì_____ 急tuān_____甚箭

在zhòu_____犹昏

风烟jù_____净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②从流飘荡,任意东西。()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④负势竞上,互相轩邈。()()⑤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⑦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B.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D.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6、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疏条/交映,有时/见日。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7、来,做个小翻译!(我相信,你准行!)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给世务者,窥谷忘反。

⑤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二、阅读与训练

(一)你一定能准确解释语段后的问题!(来吧!)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足原文。

2.《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南朝梁的________家________。

3.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怎样的?(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4.写出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和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组。

5.全文共三段,_____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_____段是第二层,为分写。先写“异水”,以_____写水流舒缓处,以_______________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

(1)横柯上蔽________

(2)窥谷忘反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接,千百成峰。

3.理解填空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用自已的话概括)4.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山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特点,再细致描绘了水之清、水之_____、山之_____、山之_____,让人们充分领略寓春江山水的雄奇秀美。

7.文中画线的句子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8.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不同的一项()

A.风烟俱净/百废具兴

B.猛浪若奔/在昼犹昏

C.一百许里/高可二黍许

D.急湍甚箭/甚矣,汝之不惠 9.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

A.从流飘荡 B.任意东西

C.互相轩邈 D.天下独绝

10.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1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二段前两句写江水的清澈,着眼于静态;后一句写急流、猛浪,着眼于动态。一静一动。细致地描绘出“异水”的动人之态。

B.“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一句写映入视野的两岸山林,以“高”状山,以“寒”状树,照应“奇”字。

C.“千百”,“千”“百”等词在文中都是虚指,言其多。

D.第三段先从远处写视觉景物,再从近处写耳闻之声,从静到动,从详到略。14.下列句中未用对偶这一手法的是()

A.泉水激石……成韵

B.蝉则……无绝 C.鸢飞……忘返

D.夹岸……寒树 15.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与朱元思书”中的“书”是作者写的信,“猛浪若奔”的“奔”为奔驰之意,“一百许里”的“许”表约数,“左右”的意思。

B.从结构上看,本文为总分结构,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然后分别具体描绘异水和奇山。

C.作者在表现山奇时,一写山高,二写谷深,三写林密。

D.“鸢……返”一句流露出作者厌恶官场,超脱尘世的清高思想,同时又反衬大自然的诱人魅力。

三、能力提升

月(有删改)◆张孝祥

①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今余之游金沙堆(1),其具是四美者与?

②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2)童隶(3)而登焉。沙之色正黄(4),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注释:(1)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2)尽却:全部退去。(3)童隶:书僮仆役。(4)正黄:纯黄。

1、写出“天无纤云,月白如昼”的大意。

2、解释文中加点的“宜”和“是”的意思。

3、作者所说的“四美”具体指什么?请用第②段中的原话回答。

4、文中有一个四字词与“中秋”的意思完全相同,请写出这个词。

答案: 与朱元思书

一、1、、写“山”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写“水”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略

3、略

4、①全、都 一样的颜色 ②顺、随 ③快 飞奔的马 ④高远 ⑤通“啭”鸟叫声 穷尽 ⑥至平息 ⑦筹划 通“返”

5、B

6、C

7、①奇特的山,奇异的水,独一无二。②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③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④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⑤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⑥(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它飘向哪个方向。

二、(一)1.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 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 2.文学 吴均

3.“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视觉方面:“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听觉方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5.一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三段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负 竞 轩邈 争 直 泉声 鸟声蝉声 猿声

(二)1.(1)树枝(2)同“返”,返回 2.(重重叠叠的)山峦各倚仗着自已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的最高,伸的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3.(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清(清澈),急(湍急)

山高,树多,景美

4.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百里,虽乘奔御风以疾也。

5.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6.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险(峻;峭;陡)

(最后两空中“山”的特点若答“多”者也可得分)

7.热爱(赞美)大自然美好景色

淡泊名利,向往宁静闲适生活

8、D

9、B 10.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11、指追逐名利的人和热衷于官场的人。12.(群山)竟争着高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

13、D

14、D

15.A

三、1、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

2、宜:适合 是:此、这

3、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

4、八月之望

记承天寺夜游·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1.欣然起行()2.水中藻荇交横()3.如吾两人者耳()4.月色入户()5.盖竹柏影也()6.但少闲人()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文后的练习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之列。苏轼死后谥号________。2.解释加粗的词语。

遂至承天寺________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 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西湖游记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从武林门而西()突兀层崖中()即棹小舟入湖()

2.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西湖向往已久,亟欲一览的迫切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了哪几种景物?主要用了哪种修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更定:初更开始的时候。毳衣:用鸟兽细毛编织的衣服。雾凇沆砀:雾气弥漫,大雪覆盖湖山。白:酒杯。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挐一小舟()毳衣()沆砀()一芥()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人鸟声俱绝()是日()挐一小舟()余舟一芥()3.本文的叙述和描写与《记承天寺夜游》有何相同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于描写的对象不同,这篇文章与《记承天寺夜游》表现的意境和手法的运用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一、1.愉快地,高兴地2.交叉错杂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4.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5.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6.连词,只是,不过

二、1.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2.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四、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五、(一)1.《东坡志林》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北宋 文学 书画 苏洵 苏辙 “唐宋古文八大家” 文忠 2.于是,就 清澈透明 这里指不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3.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慰藉的甘味。

4.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5.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二)1.向西 高耸的样子 划船 2.心飞湖上 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3.文中写了山色、花光、温风、波纹四种景物,主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三)1.ná cuì hàng dàng jiâ 2.停,止 这 牵引 小草 3.提示:不必面面俱到,列举其一即可。如都是写景散文,但都不先点景,一个写解衣又起,一个写乘舟下湖,使读者随作者自然地步入景中;文字都十分简练;二者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4.提示:此题有一定难度,不必作过高的要求,可侧重于一个方面。如苏轼的文章突出了闲适、恬静,张岱的文章突出了广漠、辽阔;苏文借用多种形象作喻体,表现月色空明,张文则直写雪色之白。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共8分)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王绩,唐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时称斗酒学士,后弃官归隐而终。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试着从动静和写景的顺序的角度赏析颔联和颈联。(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分)答:

6.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4分)答:

参考答案:

1、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2、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4.、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野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显得那么自然和谐。5.首联点明躬耕归隐身份,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2分)尾联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2分)6.两联运用动静结合(或远近相映、光色相融)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2分)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

(2017江苏徐州)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0.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答案:

10.B解析:“芳草萋萋鹦鹉洲”并不是“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而是长势茂盛。

黄鹤楼 / 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首联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2] 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一、请把《使至塞上》默写出来。使至塞上

。。

。。

二、填空

1.此诗选自《

》,作者

,(朝)诗人。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边塞时所作。2.“。”描写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3.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赏析⑪“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

⑫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

⑬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答:

⑭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60字以内)

答:

⑮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 辽阔,路途的遥远。

B.

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 塞的。

C.

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⑯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答案

一、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二、1.王右丞集笺注 王维 唐 2.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3.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三、1.⑪“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⑫燕然

⑬“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⑮B(并非秋天,而是春天。因为“归胡天”透露出大雁从南往北飞,这

是春天的景物特征。)

⑯A(并非轻松愉快。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

【2016·湖南省娄底卷】(二)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6.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5.答案: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解 22

析::这种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主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有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本题中抓住,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之景物,通过“直”“圆”的分析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解析:这是道理解古诗中心的题。古诗中心通常在最后两句中可以看出,古诗中的关键语言,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诗人在萧关逢候骑,可看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54.(2011·广西省河池市)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8.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叙事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情。(2分)19.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2分)

28.(2010·云南省曲靖市,10,3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23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2分)

2014年山东省日照市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4题。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尾联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2分)

14.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3分)答:

2014年湖北省襄阳市

(一)阅读古诗《渡荆门送别》,完成10-11题。(4分)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0.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_,_ 之情。(2分)1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山随平野尽”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2分)答:

【答案】

18.思乡

19.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1)(1分)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2分)答题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 24

“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二)(5分)13.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思乡 评分:每空1分,共2分。14.“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评分:本题共3分,表现手法、景物特点、思想感情各1分。

(一)阅读古诗《渡荆门送别》(4分)10.(2分)每空1分。叙事;思乡。11.(2分)“随”字用得好,(1分)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 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1分)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2分)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4分)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①妾妇之道()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③居天下之广居()

④无违夫子()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女子之嫁也 A.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

B.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6.翻译下列句子。(4分)(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2分)8.得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2)得志,与民由之 戒

(3)往送之门,戒之曰(4)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9.“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2分)9:.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0:.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2分)

11:.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2分)

12.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13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2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

2.“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4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

3、(1)①方法

② 这,这样的人

居住

④违背 4.A

1.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之:动词:到。。去3.他 4.的 5.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7、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1分)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1分)。8:(1)能够(2)得到、实现(3)训导(4)谨慎

小题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10: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11: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12.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13.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复习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A委而去之(放弃)

而后喻(了解)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B固国

(国家)

空乏其身(资财缺乏)

得道多助(道德)C举于市

(推举)

饿其体肤(饥饿)

寡助之至(少)D域民

(限制)

威天下(威慑)

人恒过(过失)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

B.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 作:发作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田野中被发现

B.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C.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能够改正

D.生于忧患——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这篇课文,选自《孟子》。《孟子》是孟子自己编著的,收录的是他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B 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

C“孙叔敖举于海”,是指孙叔敖,隐居海滨。当时的君王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任命他为宰相。

D拂,在“行拂乱其所为”中发“fú”的音,而在“如则无法家拂士”中发“bì”的音。参考答案:

1、A

2、C

3、C

4、A

5、D

6、A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空乏其身

()

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苦其心志()人恒过()

5、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 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用课文词语回答)

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答案:

1、《孟子·告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3、拂通弼,辅弼衡通横,梗塞,不顺曾能增,增加

4、使……坚韧、奋起,有所作为、被举用,被选拔、在外面,指国外、给、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指被任用

5、翻译(1)(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2)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3)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6、B(D京都国家)

7、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

8、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9、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针对其中一个观点或两个观点结合起来谈,言之成理均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复习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不用做这道题

A委而去之(放弃)

而后喻(了解)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B固国

(国家)

空乏其身(资财缺乏)

得道多助(道德)C举于市

(推举)

饿其体肤(饥饿)

寡助之至(少)D域民

(限制)

威天下(威慑)

人恒过(过失)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

B.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 作:发作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田野中被发现

B.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C.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能够改正

D.生于忧患——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这篇课文,选自《孟子》。《孟子》是孟子自己编著的,收录的是他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B 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C“孙叔敖举于海”,是指孙叔敖,隐居海滨。当时的君王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任命他为宰相。

D拂,在“行拂乱其所为”中发“fú”的音,而在“如则无法家拂士”中发“bì”的音。

参考答案:

1、A

2、C

3、C

4、A

5、D

6、A

《愚公移山》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笑”和“长息”分别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笑”: “长息”:

2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3分析人物形象。

4文中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 5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其作用是什么? 6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

7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8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几个方面?文中从哪句话是侧面写出移山的艰难?

9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10、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法、信心和结果和艰巨性:

11、文中“愚公”和“智叟”二人取名含义

12、提问: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叟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13、提问: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并归纳中心意思。

14分析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15赏析:

(1)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6.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17.“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

18.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19.二、辨析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意义的异同。

答案:

1“笑”,神态描写,是智叟对愚公的轻视与嘲笑,传神的刻画出智叟的自作聪明之态.“长息”,愚公听完智叟的嘲讽和责难后的这一声长叹,是为智叟鼠目寸光却又自作聪明而叹息,说明他早已成竹在胸.2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神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3愚公:目光长远

积极奋斗

全面

发展

持之以恒

雄心壮志 智叟:目光短浅

冷漠逃避

片面

静止 4写“其妻献疑”,用意有二:

(1)突出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其妻认为开山平险一事太难,不仅挖掉这两座大山非愚公之力所能及,而且挖出的土石放到何处也是一大难题。其妻的这些顾虑,愚公当然是考虑了的。但是,愚公为了子孙后代出入不受阻碍,他以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下决心要开山平险。

(2)突出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知道仅凭自己“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这点力量是完成不了这件事的。但他相信他的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有征服自然的信念。5写此事有两个作用:

(1)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寒暑易节,始一 32

反焉”。

(2)以此之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6愚公不“愚”。

(1)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下定了决心移山——“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地说明愚公不“愚”。

7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究会成功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8愚公移山困难有(1)山高而且大;(2)运土石的工具很小;(3)运土石的距离远、时间长。

这可以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句话中得知,也从侧面写出了移山的艰难。

9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10①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

②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③方法: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信心: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⑤结果: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⑥愚心移山的艰巨性:愚公移山的任务异常艰巨,这一点在文中多处表现,归纳起来具体表现为四点:

A、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本文从山之高大,从愚公的年事已高,从移山的工具简陋,从搬运土石的路途遥远这几个方面,充分反映出移山的任务的艰巨。正是因为移山任务如此之艰巨,才更能衬托出愚公那高尚的思想。宏伟的抱负,超人的智慧,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从而更加突出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

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这里二人针锋相对,对比鲜明,智叟眼中的愚公是“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他的“智”其实是老于世故,鼠目寸光;而愚公所看到的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他认为人的力量无穷,只要世代坚持移山,终能为人所平。他的“愚”,其实是勇于奉献,公而忘私是大智若愚,在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颠倒过来,不仅对比鲜明,而且有深刻的讽刺意义。

12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且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则简直是嘲笑愚公无能了。因此,这两句语气不同。

13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对比指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实则是愚。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俱”,天帝的“感”,对愚公形象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1)品析:愚公虽年岁已高,但并不糊涂,“指通”、“达于”两个词写出了他做事目标明确。语言描写,反映了愚公民主的作风。

(2)品析:这段话是愚公针对智叟阻止他挖山的言行时说的。歌颂了愚公目光长远,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语言描写,突出了愚公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外表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内心的想法,接着提出一个重要问题:“且焉置土石?”智叟则用讥笑和嘲讽的语气:“甚矣,汝之不惠”,“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则更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阻之”,引出愚公的反驳,从而自然过渡到神话结尾。

17明确下列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方七百里,高万仞

——方,方圆、面积,方七百里,写山之大,是约数;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虚指,极言山之高。山又高又大,说明移山之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即一年),才返家一次。说明劳动的紧张、艰苦,也显示了愚公移山决心之大。可以看出,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愚公他们人数不多,而且老的年近九十,小的才七八岁,工具又落后,要移山的确是千难万难的。在艰巨的任务面前,最能显示出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人物表”里的这些人,在“移山”这个巨大的困难面前各自表现了怎样的精神面貌。

18。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

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 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

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1)汝心之固,固不或彻()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4)何苦而不平()

2.指出下列句子里的通假字,并说明其含义。

(1)甚矣,汝之不惠

(2)河曲智叟亡以应

3.说明下列句中“之”的用法。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4.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

B.何陋之有?

C.何以为计?

5.翻译。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

[

]

1.(1)通达

(2)即使

(3)短乏、不足、尽

(4)愁

2.(1)通“慧”

(2)同“无”。

3.(1)代词,指愚公。

(2)助词 的(3)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去销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4.B。5.凭着(你)剩下来的一点时光和力气,并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木,还能把泥土石块怎么样呢? 诗词五首 《饮酒》

一、选择。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3、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饮酒》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5、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诗人的居住环境和生话状况。

B尽管没有车马的喧闹嘈杂,但仍有“采菊东篱下”的劳作烦忧。

C诗中四句写景句子传神的描绘了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

D全诗融说理、写景、抒情为一体,表现了诗人细微的内心感受。

6、对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诗人弃官归隐之前写的一首诗。

B“心远地自偏”句用得极好,它巧妙地道出作者此时的心境,想要离开喧闹的尘世,追求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

C“采菊东篱下”写作者酷爱菊,常常在住处周围种上菊花,颇为后人称道。

D全诗语言朴实含蓄,写得很有特色,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

二、按要求默写。

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

2、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

3、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

4、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陶渊明《饮酒》诗中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5、表明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6、寓情于景,道出了诗人隐居后欣慰之情的句子是:

7、全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

”(填原文)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8、诗中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明心情闲适,心志高远的诗句是:

三、赏析。

1、诗的三,四句道出全文的主旨,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2、全诗朴素而形象的表现了陶渊明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3、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几句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5、阅读此诗,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来。

6、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境?

7、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8、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一、选择。

1、A2、B3、B4、C5、B6、A

二、按要求默写。

1、心远

2、“心远”或“悠然”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此 37

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7、心远地自偏

8、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三、赏析。

1、远离世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厌弃世俗,陶醉自然。

3、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4、悠然(悠闲)自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

5、略。紧扣诗意,写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6、悠闲淡远,静穆恬适的心境(恬静、恬淡、愉悦、悠闲自得,陶醉于自然的心境)。

7、心远地自偏

8、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饮酒

一、默写 38

二、练习

1、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几句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3、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

4、诗歌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脱俗,是因为“

”。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6、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7、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8、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饮酒(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9.对下面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10.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 “心”皆“静”的特点。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11、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诗人的居住环境和生话状况。B.尽管没有车马的喧闹嘈杂,但仍有“采菊东篱下”的劳作烦忧。C.诗中四句写景句子传神的描绘了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

D.全诗融说理、写景、抒情为一体,表现了诗人细微的内心感受。

12、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浑然融合。

1、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言之成理即可)

2、悠然自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4、心远地自偏

5、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6、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隐居时的安逸闲适的心境。示例二:妙在美景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7、B

8、B 9.A

10、C

1、B

12.C 《春望》

1.杜甫唐代著名的主义诗人。

2.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的句子是“

,”从中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

。意思的可记分)(杂草丛生,树木苍苍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

4.这首诗前四句触景伤怀,写春望之景;后四句忧时伤乱,写春望之情。全诗表达 了的主题。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2分)

6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7.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自选角度赏析。

自选角度赏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0.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

1.现实主义

2.国破山何在,城春草木深

3.山河依旧、草木蔓生

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写出“荒凉萧条、物是人非” 4.感时忧国思家悲己。

5.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6.忧国思家的情怀。

7.这两句的意思是“感怀时局,见到花开不禁伤心落泪;怨恨离别,听到鸟鸣不由心惊。作者移情于物的拟人手法,具体写了自己在这个春天里的特殊感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 心情。

8.诗歌的前四句是春望之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很有层次。表达 了诗人忧国思家感时伤世之情。

9.通过对肖像这一细节描写,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0.一位满头白发的诗人面对沦陷的山河,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9.阅读下面的诗歌,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3分)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A.首联的“国破”直说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分析】《春 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解答】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写出了荒无人迹的凄凉.这两句营造了荒凉凄惨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A选项正确;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拟人手法,移情于景,借花鸟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世的感情.B选项正确;C.“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出诗人满头白发,愁苦不堪的形象,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感时伤怀,忧国思家之情.C正确;D.这首《春望》围绕“望”字展开,通过描写战乱后长安城破败荒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D错误。故选D。【点评】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 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雁门太守行》 李贺。

。1.词语积累:

摧:

。甲光:

。甲,指。

金鳞开:

。金:

。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

。临:。

霜重鼓寒:。

声不起:

。玉龙:

君:。

2.本诗选自,作者

(790~816),著名诗人,史称为“

”,汉族,河南福昌人。字,与,并称唐代“三李”。李贺是中唐

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1.首联写景又写事:第一句运用

和比喻,渲染

一个“压”字,把敌军

,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第二句写,借日光显示。

颔联从听觉和

两方面渲染。

颈联写

的场面。

尾联引用写出将士

。4.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临易水”既表明,又暗示

。接着描写

: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5.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在,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表现悲壮鏖战场面;一个在,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这首诗有鲜明的色彩,如、和,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

、、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6.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战国时

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他慷慨而歌:“

,!

1.毁坏

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铠甲,战衣

(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号角

晚霞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一样,夜色中浓艳得近似紫色

抵达

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君王

2.《李贺诗歌集》

李贺

唐代

诗鬼

长吉

李白、李商隐

浪漫主义诗人

3.夸张。

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人马众多,来势凶猛

。守城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守军威武雄壮。

视觉

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援军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

典故

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4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交战的地点,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苦战的场面

5.白天

黄昏前

半夜

金色

胭脂色

紫红色

黑色(黑云,黑夜)

秋色(黄)

玉白色(玉龙)

6.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2《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2.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3.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4.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

而发。诗中“前朝”指的(5.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

”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

之情。

6.假设东吴美女的命运表现东吴失败后的屈辱。写出了周瑜获胜纯属于偶然的机遇的(或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7.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8.诗中评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周郎指,二乔分别是9.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

10.“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11.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13.本诗构思别出心裁,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写作特色。并说说最后两句诗的妙处?

14.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15.《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

16.《赤壁》诗所咏赤壁,并非赤壁之战发生地,由此可见传统咏史诗的一个什么特点? 17.《赤壁》借

和的故事,表现。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

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

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 命运的象征。D 折戟。赤壁大战时期。)

(诗人借“折戟”;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赤壁之战)(周瑜)

(孙策的妻子大乔、周瑜的妻子小乔)(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答: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

答: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

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答:(1).此诗借一件古物“折戟”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巧妙自然。

(2).3、4句,诗人未从正面去评论这次战争胜败的原因,而是提出了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从而抒发了

对历史的感慨,角度新颖,思路奇特。

D

(东风不以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型,许多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所谓咏史,实为咏怀,在赤壁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之之感才是本诗要表达的情感,只是形象含蓄而已。

(周瑜 曹操 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渔家傲》练习题

1.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的一个词是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

答:

3.词作暗含对比,请举例说明。

答:

4.揭示词作主旨的一句是

。5.文化积累:

“衡阳雁去”指:

“燕然未勒”指:

14.画线句描绘的景物特点是,“孤城闭”暗示了

。(2分)2 15.写出全词所表达的情感。(2分)

参考答案: 1.异

2.描绘出了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词作将大雁南归“无留意”与戍边将士们不能不留下来进行对比,润笔深厚,为下文写将士们戍边凄苦埋下了伏笔,大雁都知道回家,人何尝不想回家呢?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衡阳雁去指大雁向衡阳方向飞去。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秋末冬初大雁向南至此不再南飞。

燕然未勒指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后汉书》记载有窦宪追击入侵的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答案:

14、荒芜萧索

军事态势的严重

上一篇:中学总务处工作总结下一篇:房产销售成功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