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技术服务工作总结(11篇)
1.大学技术服务工作总结 篇一
大学服务队活动工作总结
服务队所参与的活动主要分自己组织参与的和参加其他部门组织的活动两种。下面我将按照时间顺序,对本学期的主要活动进行总结。
10月8日至10月15日,各服务大队积极召开新生见面会,旨在让新生了解青年志愿者,并明白志愿者们承担的责任,以及近期将要举办的活动和将要参加的服务。
10月17日至18日,服务队办公室策划组织了世界粮食日宣传周“节粮爱粮,从我做起”活动。各服务大队成员积极参加了该活动的宣传工作,同时活动也得到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该活动以志愿签名发起节粮爱粮的行动,以及设置光盘行动践行谁最棒环节,对践行较好同学发精美书签以资鼓励。另外,在钟楼宣传和校内宣传都显现了初步成效。
10月27日下午,服务队办公室为培养服务队成员团结合作意识,激发强化参与者的思想,特在操场举办了校青团趣味运动会及素质拓展活动,活动包含拔河比赛、七彩连环炮、滚雪球、呼啦圈过山车等娱乐活动,得到了广大成员的参与,在活动中大家都玩得比较开心。
11月3日,服务队第十一大队带队前往郑州颐和老年公寓为老人服务。活动中,大家有的打扫卫生,有的与老人拉家常,有的与老人捶背,时常传来老人们的欢笑声,最后还展示了自己的拿手才艺,得到了老人们的广泛好评。
11月10日,服务队第一、四两个大队携手组织策划了“秋冬送温暖之走进舒心老年公寓”活动。男生负责擦电扇和挂棉门帘,女生负责擦健身器材。然后有的与老人热谈,有的在打扫庭院,有的在厨房帮忙包饺子,有的在扶老人走路„„最后的才艺表演得到老人的好评,最后大家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舒心老年公寓。
11月24日,服务队第八大队带队前往郑州市二七区爱馨老年公寓。活动中大家都很积极的帮助老人,和老人交流,中午的时候大家合影留念,完成了一次敬老院之行。()但大家都有很深的感触,一定要好好照顾父母,不让他们感到孤独。
11月30日,由服务队办公室组织策划联合郑州市多所高校共同举办了“伸出援手,帮助小南”之慈善义卖大河报活动,得到了郑州国贸中心附近市民的大力支持,纷纷伸出援手来帮助这个身患疾病,无人照顾的小男孩。志愿者们也都表现积极,共募捐了863.20元人民币,获得了活动主要负责人的赞誉。
12月1日,服务队第十一大队带队前往郑州爱馨老年公寓,为老人服务。大家都很有耐心的与老人们相处,与老人谈论日常生活。有时还会爆发出爷爷奶奶们的笑声,在活动中大家的表现很好,在与老人真诚的相处中我们也切身的感受到老人们的孤单、寂寞,还有对生活的一些抱怨。最后大家都不舍得离开了爱馨老年公寓。
一学期的时间过去,大家变化很大。面对将要举办的活动,不再是手忙脚乱,反而信心十足,这是经过一学期的锻炼。在举办众多活动以后,活动期间有不足,也有值得赞扬的地方。
不足之处可以分为以下几点。第一,部分活动时间安排不紧凑;第二,对活动本身缺乏了解,从而出现人员安排上的失误。
在未来的一年中,我们会努力完善自我,在以后的活动中将不足之处更改过来。并且积极组织活动,扩大校青团在学校以及校外的影响力。我们也会团结内部,共同进步,将以后的活动更完美的展现在大家面前。
2.大学技术服务工作总结 篇二
关键词:校园社区,社会工作,文化志愿服务,服务学习
社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以生成共生价值、规范等具有内在维系力的社会共同体, 是社区居民生活、工作的主要场所。井冈山大学校园社区是一个单位社区, 是由具有17000名学生和2000多名教职工组成的社会共同体, 地处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河东街道, 推崇井冈山革命精神文化的传承。井冈山大学校园社区不仅是一座培养四有新人的高等学府, 而且是数万名人口息息相关的重要地域。生活在该社区上的人们及互动活动俨然已经形成一种独特的校园社区文化。社区是一种公共社区控制的教育系统, 能够融入学术技巧、生态智慧、社会责任感和个体成长, 并使之传递下去。此次以大学生为主体引导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就是把社区文化作为一种满足社区居民精神生活的需要的切入点, 并且按照程序原则来展开社区服务活动。
1 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服务前的需求调查
服务学习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适应真实的社区的需要。在这里, 需求可以分为两部分, 即服务对象的需求和服务主体即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的需求。其中, 服务对象的需求是服务主体提供满意服务的基础。服务主体的需求是服务人员内在的需求。提供以服务对象的需求相结合的服务活动来满足服务主体的需求是服务学习的要旨, 也是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良性互动、互惠互利的保障。
1 . 1 服务前社区教职工的需要调查
社区的居民的需要, 按照职业和年龄来看, 可以分为三大群体。
一是退休教职工。截至2015年5月, 学校离退休人员有511人。调查访谈发现, 退休人群感叹到, 退休生活简单, 自由支配的活动时间比较多, 退休后集体活动比较缺乏, 平常多数是在老年活动中心从事打牌、看电视、打乒乓球等事项。还有些退休人员由于身体不便, 平常很少有机会参与以上活动。总体而言, 退休教职工大体感觉, 物质上有保障, 就是精神文化方面比较单一, 学校组织的活动有限。
二是在职教职工。在井冈山大学迅速发展时期, 学校引进了大批优秀年轻的高学历者。目前, 在校教职工达1569人, 教师当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达177人。这批高学历者自2004年起在井冈山大学工作了数年或10年以上。调查发现, 平常时间, 这部分群体多数时间在从事与自己科研等有关研究工作和教学, 加上外在的学校对高学历者的绩效考核压力, 对社区的其他各项事务参与很少, 而且社区其他的活动比较少, 除了工会组织的一些活动外。在校教职工反应, 休闲时间没有什么可以放松的活动, 希望能够增加这方面的需求。
三是教职工家属。学校年轻的在职教职工多数处于生育年龄阶段, 现在都育有1~2个孩子。这些孩子分别处于学龄前阶段、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这些小孩在课外时间多数活动场所就是校园内的空间。学校由于条件有限, 小孩们放学后多数是在教职工居住区、校园的湖边等空地玩耍。孩子们希望能够被组织起来, 开展一些活动。此外, 学校教职工多半会与自己的父母居住。教职工的父母在这里帮忙带孩子, 料理家务等, 以减轻教职工的生活压力。教职工家属在校园逗留时间比较多, 而且平常比较少其他的活动, 多数就是几个家属在湖边、大树等地偶遇聚集一起聊天。教职工家属, 生活更简单, 活动空间非常有限, 活动方式简单, 感觉校园社区非常陌生。教职工家属希望能够参加一些社区活动。
1 . 2 服务前社区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的需要调查
井冈山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目前有一本和二本招生, 还是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加强和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地方特色与社会工作机构需要的社会工作人才是井冈山大学校园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为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投入了比较多资源。但由于社会工作的专业性特点, 在现有条件下, 社会工作的人才培养仍然存在许多不足, 如何激发社区资源让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得到社会工作实务方面的服务经验是社会工作教师的教学目的和当务之急。
2 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的服务学习理念
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利用社区及居民为服务对象, 开展相关的服务活动, 以此来获得社会资本。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与社区工作的有效结合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媒体等多角色和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在此类模式下, 社区工作的基本理念是, 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 作为社区的一员, 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理念、方法与技巧服务于校园社区的广大师生, 从教师与学生的需要入手, 组织社区居民自己动手, 利用社区的各项资源, 开展一些社区服务活动, 以此来解决社区的问题与矛盾, 促进社区的发展, 增强社区的精神文化软实力, 从而实现社区发展与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的发展的双重目标。
此外, 按照社会工作教学大纲要求, 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的服务不能脱离、或背离社会工作的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所以, 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的服务是与社会工作的教学密切联系的一种实践。这就是要求服务活动不仅需要与服务对象的需求相结合, 还要与社会工作的课堂内容相结合。结合教学内容的服务活动的展开是服务学习的核心。这也是服务学习中“在学习中服务、在服务中学习、在社区中参与、在行动中反思”的要素体现。
3 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的服务学习实施
基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的需求的调查, 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自己开展了一些服务活动。
3 . 1 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自己组建服务活动小组
校园社区的服务学习主要是以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为主体, 从服务活动的总体策划到服务活动的具体实施, 每项服务活动的细节都是学生自主完成。社会工作的教师, 作为督导, 在其中主要负担的任务是挑选合适的人员负责服务活动, 联系适宜的可观赏的空间场地, 提供居民可支配的空余时间的信息, 多方途径宣传社区活动, 邀请社区居民的参与及其他后勤工作。
3.1.1 挑选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负责服务活动
社会工作的教师选择一位学生具体来负责服务活动。该女生具有文艺特长, 而且业余时间有在老家开办舞蹈培训班的服务经历。在服务学习中, 能够主动发现, 有效利用机会来培养具有这些潜质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关系服务活动的后期进展, 而且也是发挥社会工作学生的能力使之成为专业人才的关键一步, 为适应日后的社会工作岗位打下基础。于是, 该女生自己构思活动, 积极组织社会工作专业的其他学生的参与, 发挥各个学生的特长与优势, 形成服务活动的主体力量。
3.1.2 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紧锣密鼓的张罗社区文化的节目
该女生排除不支持、时间紧张等很多阻力, 结合自身的资源, 鼓动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发挥特长主动参与活动, 利用自己的社网络发动本班关系比较好的几个女生练习了几个单独的小节目, 主动走入其他寝室帮助其他寝室人员学习广场舞《小苹果》。同时, 该女生邀请其他班级的学生担任节目的主持人。该女生还从其兼职地方借了音响等服务活动所必须器材。可谓“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
3 . 2 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及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服务活动
在活动时间和活动地方都商定的情况, 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抓紧时间编制节目, 练习舞蹈动作, 编写节目台词。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社会工作的督导教师、社会工作专业的学弟学妹和社区居民一起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其中社区居民包括社区退休人员、社区儿童、社区的在职教师、社区职工家属等。
3.2.1 动用社区退休人员的参与
社区退休人员对社区具有比较大的认同感, 而且对社区各项资源都比较清楚。服务活动开展的时候, 需要接通电源获得音效。服务小组原计划在场地附件向商业店面购买电源接通, 并且给付一笔费用。但当社会工作的教师把接通电源的事情告知社区退休人员后, 社区退休人员非常用心的为我们提供资源并给与帮忙。原来社区退休人员有跳广场舞的专用电源, 而且这些电源是免费专用的。鉴于服务活动场地就是位于社区退休人员的广场舞地段, 社区退休人员为服务小组指明接通电源的地方, 解决服务活动的最后一个问题。社区退休人员通过参与解决服务活动的问题而获得个人自我价值的声誉。
3.2.2 动员社区儿童、教师及家属参与服务活动
社区服务活动也充分利用综合理念开展服务活动, 不仅要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而且还要争取让更多的人员参与进来。社会工作的教师, 作为服务学习的督导, 手写了八张“欢乐火车社区文化”的字牌。这八张字牌不仅是宣传本次服务, 而且引导居民进入场地欣赏节日, 更重要的是提供社区的儿童及家属、小学生等居民参与的机会。举字牌活动充分提供居民参与的平台, 展示社区居民的志愿服务精神, 提升社区居民的自我满足感及对服务活动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2.3 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及社区居民完成社区服务的演出
演出过程中, 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是服务主体。有专门的大学生志愿自己当主持人主持服务活动。有专门的大学生负责音响。大学生按照自己策划的文艺活动序列表演出自己准备的集体舞蹈、歌曲、三句半、武术和朗诵等以及社区居民可参与的游戏。其中, 第一首集体舞蹈是两个年级的社会工作两个班合力完成的《小苹果》。服务活动的负责人的思考是利用小苹果进行开场宣传, 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来观看, 而且可以让社区居民参与到该舞蹈当中来。《小苹果》开跳后, 很多会跳舞的小学生、学龄前儿童、教师等都参与进行。跳舞是一个社区众人可以参与的活动。
4 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的服务效果与反思
4 . 1 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自我成长
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勇于走出课堂, 来到社区教职工往来的场地, 利用自己的活动提升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利用本次服务机会体验服务的整个过程, 从心理、语言组织等各方面提升社区工作服务的实务能力。这本来就是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为未来社区工作的岗位打下基础。
4 . 2 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体验志愿服务
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 多数是大三的学生, 在考研和考公务员等学习压力下, 能够挤出自己宝贵的课外时间, 利用晚上的时间积极进行排练, 在周六利用休息时间免费给社区居民进行服务活动。这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来说特别不易。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体验到服务别人, 快乐自己, 为自己的活动感到非常很自豪。
4.3 社区居民的参与
社区服务活动选择在没有棚顶、没有围墙但能容纳很多人从不同高度角度观看的篮球场, 所以活动吸引了许多社区居民的观看。有坐在轮椅上的骨伤社区居民坐在阶梯上观看, 有拄着拐杖的老人站在高处观看。有很多推着婴儿车的社区居民来场地观看。有电动车上的行人, 还有驻足的行人。
当然, 社区服务活动的时间有限, 服务活动的节目质量有待提高, 社区服务的宣传需要加强, 参与社区服务活动的人数需要增加, 更主要的是服务活动的持续性和规律性, 找到一支长期支持服务活动的主力军是关键。可以从高校学者中发现更多服务社区的生机。
社区居民与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的社区共同参与是更广泛、更直接、更有生机、更平等的参与, 属于公共社区控制。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的社区文化服务是一个看似简单却有深刻内涵的服务实践, 其深刻反应平等、参与的社区研究, 也是服务学习中大学课程学习与志愿服务的实体行动。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的社区文化志愿服务在中国高校课堂教育和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永祥.社区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李艳华.社会工作实务课程服务学习教学模式探索——以《老年社会工作》服务学习项目为例[J].社会工作, 2008 (3) :18-21.
[3]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4]冯寿林, 刘小干, 冯小林.孔德学者观及对中国学者人才计划的解读[J].江西社会科学, 2015 (7) :217-221.
3.大学技术服务工作总结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高校党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239-02
习近平总书记在《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中指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1]大学生党员作为高校我党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大学生党员的自身优势,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在现实高校党建工作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高校大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必要性
我党历来重视党员联系群众,毛泽东曾说:“我們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我们的同志不论到什么地方,都要把和群众的关系搞好,要关心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困难。”[2]邓小平也说:“要大力加强党的组织、党员同群众的联系,要把国家的形势和困难、党的工作和政策经常真实地告诉群众。要坚决批评和纠正各种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的错误。”[3]在新时期,江泽民也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4]胡锦涛指出:“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5]习近平在《对照检查中央八项规定落实情况讨论研究深化改进作风举措》指出“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全部工作中,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首次提出“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理念。十八大闭幕不久,党中央又制定出台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当代大学生党员必须坚持党的政治纲领,遵守党的政治决定,自觉联系服务群众,为建设“服务型政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
二、高校大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意识淡薄。高校大学生党员虽然是大学生中的优秀份子,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政治信念,但却也存在着自我观念过于强烈、党性修养不够等问题。究其原因,大学生受西方思想影响较重,且在党员教育过程中未能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理解党的思想,不能把群众的放在第一位,不能自觉的联系服务群众。
(二)缺少服务平台。高校中大学生党员开展活动主要依托基层党支部和党员工作站,而这两个组织所开展的各类活动主要围绕理论学习,缺少社会服务类活动,这与缺少统一的党组织平台有关。
(三)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不完善。(1)联系服务机制目标不完善。高校中大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基本上依靠自身的自觉,各级党组织未建立完备的联系服务机制,未有设立明确的联系服务群众的基本要求,因此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活动具有较大的随意性。(2)考核机制不完善。高校中大学生在成为党员之前表现的异常积极,但在成为党员后,却逐渐放松要求,不能积极地联系服务群众,了解群众之所需,想群众之所想,服务群众,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党员考核机制不完善造成的。由于对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方面却缺少相应的考核,致使部分党员脱离群众,不认真履行联系服务群众的义务。(3)监督机制不完善。大学生党员虽然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份子,其思想和党性修养高于普通学生,但部分学生党员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监督,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机制不完善,从而无法对党员履行党员义务的情况进行评价。(4)激励机制不完善。党员联系服务群众虽是党章对每一名党员的基本要求,但学生党员在实施过程中却因自身因素影响,不能自觉联系服务群众。高校党组织却缺少相应的激励,缺少相应的外部刺激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联系服务群众的积极性。
三、大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加强理论教育,增强学生党员的自觉性。对学生党员的群众观的理论教育要提前抓、尽早抓,要在党员选择、党员培养的过程中提前进行,对积极份子、发展对象进行系统全面的理论教育,使学生党员牢记党的群众路线,提高联系服务群众的自觉性,从内心愿意与群众联系,乐于奉献。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一是注重教师党员对学生党员的思想影响,不但在党课中进行教育,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行教育;二是要注意学生党员学生身份的特殊性,结合学校教育的实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利用网络新媒体对学生党员进行全面系统的群众观教育;三是要尊重差异,对不同的学生党员群体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人因年龄而异,如对大一大二自主意识较弱的低年级采用课堂教育、会议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对其他高年级可采取党支部自主学习,党总支系统指导的方式。
(二)搭建大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平台。经过长期的实践,高校逐渐形成了基层党支部、党员工作站两元组织,两个组织为大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提供了一定的条件,部分高校还通过建立新生班主任党员助理制度。但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基层党支部、党员工作站缺乏实践活动,造成学生党员除与周围同学的生活联系外,缺乏与其他学生的系统的、有组织的、全面的联系。因此,高校应以宿舍、学生组织社团、学校行政班级、寒暑假社会实践为载体,为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搭建平台。同时要注意新形势下网络平台的建设,如QQ、微信等平台,加强学生党员与群众的联系,为高校的和谐发展提供条件。
(三)完善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1)完善联系服务目标机制。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党员专业、年龄、性别等,制定出完备详细的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任务,强化目标,详化内容,使学生党员积极联系服务群众。(2)完善考核机制。在完善联系服务目标机制的基础上,尽力完善考核机制,对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作为对学生党员评价和评优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核内容要根据不同人员目标的不同,设立相应的考核条款,并设定自我考核、党内考核、群众考核的权重,由专门考核人员组织考核。(3)完善监督机制。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制度需要监督,包括自我监督、党内监督、群众监督,以保证学生党员认真联系群众、努力服务群众、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4)完善激励机制。党员应该具有较强的奉献精神,主动积极地联系服务群众,但这并不是说不要激励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会推动大学生更加主动的践行群众路线。可建立精神激励、政治激励、物质激励三元激励机制。在精神可通过党内外口头表彰或颁发荣誉证书的形式,也可通过校报、宣传栏、网络媒体等对先进党员进行宣传报道。在政治激励方面,选任能够认真完成党的各种任务且能密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优秀党员担任党内职务。在物质激励方面,在学年度考核中,对工作突出,成绩优秀、政治理想信念坚定、主动联系服务群众的学生党员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调动学生党员工作的积极性,更好地和群众打成一片,做好联系服务群众的基本工作。
四、高校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建设中需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尊重差异。高校在建立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中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要根据二级单位人员构成和专业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制度;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性别优势和地域优势,充分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效率。
(二)发挥教师党员的帮带作用。教师党员作为高校党员的一部分,其理论、实践经验均高于学生党员,因此,我们要重视教师党员这一重要的资源,采用教师党员参与学生党支部活动等方式,发挥其自身影响力,带动、督促学生党员学习、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促进学生党员的成长。
(三)充分利用网络媒体。高校大学生成长于网络时代,通过网络学习、沟通,网络已经是高校学生不可或缺的。因此,在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路径。
(四)重视行政班级、宿舍、组织社团的作用。行政班级、宿舍、组织社团是学生党员与群众联系的重要场所,高校应予以重视,督促学生党员通过班级、宿舍等联系服务群众,传达民声,服务于民。
高校学生党员在联系服务群众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自主性、积极性不高,平台不够,制度不完善,这些都制约着高校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作用的发挥。因此,高校应集中力量解决此类问题,加强理论教育,增强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自觉性;搭建平台,为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创造条件;完善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目标、考核、监督、激励制度,为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尊重差异,发挥教师党员的帮带作用,并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重视重视行政班级、宿舍、组织社团的作用,为高校学生联系服务群众的顺利进行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EB/OL]. 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9/c64094-19615998.html,2012-11-17/2015-3-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62.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68.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79.
〔5〕胡锦涛.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535.
4.大学技术服务工作总结 篇四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大专)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是机电类专业限选的一门专业课程。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当具有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电子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应用等方面的预备知识。
本课程的任务是:
1. 使学生对单片机及其接口技术从整体上有一个较清晰的了解。
2. 对当前单片机的主要种类和常用的型号、接口芯片的性能有较清晰的概念。3. 学会单片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单片机接口扩展的最基本方法。4. 初步掌握以MCS-51单片机的应用开发与应用维护的技能。5. 初步培养在单片机及接口技术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6. 了解单片机及接口技术的新发展。
二、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特点和教学基本要求如下:
1.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的涉及的内容较多,应用普遍。含盖单片机及接口技术的原来、性能、结构及软、硬件技术,因此,本课程的教学要强调以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原理与应用相结合。
2. 单片机及其接口技术的发展迅速,新的器件、新技术不断出现,因此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讲述较新的内容,使所学的内容不致很快地过时。
3. 本课程工程及应用性较强,教学中应理论联系实际和重视实验环节。
三、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1. 熟练掌握:
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够用其分析、初步设计和解答与网络应用相关的问题,能够举一反三。
2. 掌握:
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并且能够进行简单分析和判断。
3. 了解:
要求学生能够一般地了解的所学内容。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安排
一、课程教学总学时数、学分数
课程教学总学时90学时,5学分。其中授课72学时,实验18学时。
二、教材版本
本课程教材选用:中国计算机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学会推荐出版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第二版),主编
曹巧媛,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年1月版。
三、教学进度与学时分配
建议学时分配如下:
序号
教学内容
授课
实验
1第一章 概
述
2第二章 MCS—51单片机结构与原理
3第三章 MCS—51单片机指令系统及编程举例
24第四章 单片机内部功能介绍
5第五章 单片机内部功能的应用举例
6第六章 单片机系统扩展第七章
输入/输出设备及其接口技术
第八章
单片机应用系统实例
9
第九章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与开发工具
四、考核
本课程采用笔试和平时成绩两种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笔试考核占总成绩80%,由广西电大根据教学大纲统一命题,在期末考试中进行;平时成绩考核占总成绩20%,包括平时作业和实验,由各分校完成。平时成绩不及格者,不得参加期末考试。
第三部分
第一章
概
述(4学时)
第一节
单片机的特点及发展概况 第二节
常用单片机系列介绍
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单片机的定义、特点、基本组成等基本概念。
掌握:常用系列单片机的分类、产品型号及性能特点。
了解:单片机技术的发展。
思考与练习:习题一(P.10)1、2、3、4
第二章
MCS—51单片机结构及原理(10学时)
第一节
MCS—51单片机结构 第二节
MCS—51的存储器结构 第三节
输入/输出端口结构 第四节
单片机的时序电路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MCS—51单片机的存储器划分方法和地址范围,程序存储器、数据存储器、专用存储器的用途及地址划分。
掌握:MCS—51单片机的结构,P0、P1、P2、P3端口的结构与功能。
了解:单片机的时序,复位的作用与方法,单片机的工作过程。思考与练习:习题二(P.31)1、2、4、5、6、7、8、9、11、13
第三章
MCS—51单片机指令系统及编程举例(12学时)
第一节
指令系统简介 第二节
MCS—51的寻址方式 第三节
指令系统及应用举例 第四节
伪指令
第五节
综合编程举例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MCS—51的寻址方式,MCS—51的常用指令的功能及用法。
掌握:算术运算类、逻辑运算类、代码转换类、输入/输出类、软件延时类、查表类程序的编程方法。
了解:了解常用伪指令及其使用方法。
思考与练习:习题三(P.173)1、2、4、5、6、8、9、10、11、14、15、20、21、23、26
第四章
单片机内部功能介绍(8学时)
第一节
单片机定时器功能 第二节
单片机中断控制功能 第三节
单片机串行通信功能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单片机中断系统的组成、中断处理过程、MCS—51的中断控制原理及使用方法。
掌握:单片机定时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定时计数器的初始化编程方法。
了解:串行口的结构、工作方式及使用方法。
思考与练习:习题四(P.111)1、2、3、6、7、10、11、12、13、15、17、19、20、21
第五章
单片机内部功能的应用实例(6学时)
第一节
I/O端口的应用实例
第二节
定时器及中断功能的应用实例 第三节
串行口通信的应用实例 第四节
单片机与PC机的通信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单片机与PC机的通信的接口和编程方法及实例。
掌握:I/O端口的应用中的P1口作基本输入/输出口控制的实例、用I/O端口直接控制LED的实例、交通信号灯控制实例;定时器及中断功能的应用中的航标灯控制实例。
了解:串行口通信的应用实例。
思考与练习:习题五(P.145)1、3、5
第六章
单片机系统扩展(6学时)
第一节
扩展总线的产生 第二节
程序存储器的扩展 第三节
数据存储器的扩展 第四节
I/O端口的扩展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程序存储器、数据存储器的扩展方法。
掌握:I/O端口的扩展方法。
了解:总线扩展方法及常用芯片的使用方法。
思考与练习:习题六(P.168)1、2、3、4、7、8
第七章
输入/输出设备及接口技术(12学时)
第一节
键盘输入及其接口 第二节
LED显示器及其接口
第三节
可编程键盘、显示器接口8279 第四节
LCD液晶显示器及其接口 第五节
打印机接口及应用
第六节
D/A、A/D转换器接口及应用 第七节
其他常用的人机接口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键盘输入及其接口、LED显示器及其接口、D/A、A/D转换器接口及应用技术。
掌握:可编程键盘、显示器接口8279,LCD液晶显示器及其接口技术。
了解:其他常用的人机接口、打印机接口及应用。
思考与练习:习题七(P.225)1、2、4、5、6、7、10、11 5
第八章
单片机应用系统实例(10学时)
第一节
单片机工业顺序控制器 第二节
单片机水塔水位控制器 第三节
单片机作息时间控制器 第四节
单片机智能转速表
第五节
单片机智能数字RLC测量仪 第六节
单片机温度检测系统 教学要求:
掌握:单片机工业顺序控制器、水塔水位控制器、作息时间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及软件设计方法。了解:单片机智能转速表、智能数字RLC测量仪、单片机温度检测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第九章
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与开发工具(4学时)
第一节
单片机的开发系统 第二节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
教学要求:
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
了解:单片机的开发系统的构成、功能及使用方法。
第四部分 实验内容及安排(实验总学时数18)
实验1:单片机开发系统(仿真器)的使用及简单程序设计(3学时)
要求:了解单片机开发系统(仿真器)的构成、功能及使用方法,学会简单程序的设计、调试和运行结果的检验方法。编程的案例可参考教材第三章中的算术运算类、逻辑运算类、代码转换类程序的实例。单片机开发系统(仿真器)的具体型号与产品,由各电大分校、工作站根据教学要求自行选购。
实验2:分支、循环、子程序的设计(3学时)
要求:学会分支、循环、子程序的设计、调试和运行结果的检验方法。编程的案例可参考教材第三章中的乘法程序、查表程序、代码转换类程序、软件延时程序的实例。
实验3:单片机内部功能的应用
(3学时)
要求:通过单片机I/O端口与简单外设的配合,验证单片机内部功能的功能及应用方法。实验案例可参考教材第五章中 的P1口作基本输入/输出口控制、用I/O端口直接控制LED、交通信号灯控制等应用实例。
实验4:单片机系统扩展的应用
(3学时)
要求:通过单片机I/O端口的扩展,验证单片机与可编程I/O扩展芯片8155的配合使用方法。实验案例可参考教材第五章中的可编程I/O扩展电路(8155)的扩展等应用实例。
实验5:单片机D/A转换器接口及应用(3学时)
要求:通过单片机I/O端口与DAC0832芯片的配合,验证单片机扩展D/A转换器接口的方法及应用。实验案例可参考教材第七章中的DAC0832与MCS—51的接口及应用实例。
实验6:单片机A/D转换器接口及应用(3学时)
要求:通过单片机I/O端口与ADC0808芯片的配合,验证单片机扩展A/D转换器接口的方法及应用。实验案例可参考教材第七章中的ADC与MCS—51的接口及应用实例。
第五部分 课程教师介绍
本课程责任(主持)教师:
张宜,男,广西电大理工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及相关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计算机网络系统与智能卡应用技术、电子商务安全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
联系电话:0771-5853937
*** E-mail: yizh@gxou.com.cn 通信地址:南宁市东宝路2号 邮编: 530022
广西电大理工学院工科教研室
5.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总结 篇五
一、实施西部计划的主要做法
西部计划实施以来,全省上下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多方协调,整合资源,注重抓谋划部署、抓舆论宣传、抓重点发动、抓培训对接、抓就业服务,扎实推进西部计划各项工作。
1、抓谋划部署,明确政策措施。中共省委组织部、共青团省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五家主办单位高度重视西部计划,在西部计划全面启动之前,就多次调查协商和沟通,不断的完善西部计划实施的各项具体政策和鼓励措施。省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对西部计划的宣传方案、选拔标准、培训工作以及就业服务机制等方面作出科学安排,为西部计划的顺利推进营造良好条件。高校项目办不断细化国家和省项目办关于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政策,保证大学生参与西部计划的积极性。如浙江大学对参加西部计划的志愿者一次性奖励XX到4000元,减免部分或者全部学费,志愿者在服务期满后报考本校研究生可享受笔试成绩加10分的政策;浙江师范大学和宁波大学制订了除为每位志愿者发放补助金3000元外,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质奖章的志愿者还可回校安排工作等支持政策。
2、抓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省项目办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类媒体,创新宣传工作方式,突出志愿服务典型、服务理念宣传。XX年7月份,浙江日报连续两次派记者到四川,深入服务地开展采访,连续在显著版面刊登8篇报道,总编杨大进多次对报道作出批示;XX年下半年,省项目办积极联系青年时报,连续10期刊登了14个优秀志愿者的事迹;XX年4月份,青年时报开设志愿者专刊,用5个整版刊载了13位优秀志愿者的典型事迹,加印5000份报纸分发到全省45所高校,做到所有毕业班的寝室都有一份。此外,浙江卫视、浙江广播电台等省级新闻媒体积极宣传志愿者优秀事迹,在全省上下引起强烈反响。各高校积极行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在校园内外营造了良好氛围。
3、抓重点发动,确保招募质量。在招募工作中,省项目办确定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16所本科院校为西部计划示范高校,以学历高、专业对口、成绩优秀、具有较强奉献精神的毕业生为重点动员群体,以需求量较大的教育、农林牧渔、医疗卫生、金融、计算机等专业为重点动员专业,时时监控,全面把握动态,及时查漏补缺,确保招募进展。高校项目办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集中体检、公示的工作程序,根据本科优先、服务两年优先、有志愿服务经历优先、基层岗位急需专业优先等原则,坚持高标准,严把质量关,保证了志愿者的高素质。近两年,我省报名人数均超过1000人,并出现了博士生报名参加志愿服务,其中,本科生比例均在85%以上,党员比例在29%以上,学生干部比例在58%以上。
4、抓培训对接,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作用。在志愿者奔赴服务地之前,省项目办专门聘请有关专家和学者为志愿者集中授课,授课内容包括服务地情况介绍、基层工作方法和卫生保健常识等,使志愿者在思想上、认识上、技能上做好全面准备。同时按照专业对口、基层第一线的岗位优先考虑、参考志愿者的个人意愿等原则,积极主动联系服务省项目办,将志愿者分配到各服务县的对口岗位,做到量才施用。在志愿者到达服务地后,省项目办会确定专人作为志愿者的工作和生活联系人,并且通过电话、短信、qq群、志愿者博客等形式,在工作上指导志愿者,在生活上关心志愿者。
5、抓就业服务,保证西部计划可持续发展。XX年下半年,省项目办联合“和悦人才网”开设专门网页集中推荐优秀志愿者,并将西部计划服务期满的2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有关资料推荐至省教育厅就业指导中心。XX年3月,省项目办联合青年时报、浙江都市网为服务期满的大学生志愿者专门开展了XX年浙江春季大学生志愿者网络招聘会,有近200家企业参加了网上招聘,为大学生志愿者们提供了1000多个岗位,3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参加了此次招聘会,据不完全统计,近1/5的志愿者在网上达成了就业意向。同年5月,我省项目办联合青年时报、阿里巴巴网站开展了省大学生志愿者求职宝典活动,对全省11个地市的就业现状、就业环境进行全面调查,连续11期在青年时报重要版面进行深度报道。
二、省西部计划工作的初步成效
西部计划实施实施五年来,在全国项目办的具体指导下,我省西部计划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从社会层面而言,形成了大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的积极导向。我省报名参加西部计划的人数逐年增加,仅XX就达到1256人,比XX年增加了25%,许多志愿者在服务期满后纷纷要求延长服务期限或者留在基层工作。据统计,XX年年就有40多名大学生要求延长服务期。
2、从基层角度而言,服务了我国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很多志愿者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整合社会资源,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西部计划志愿者通过整合母校和社会资源,共募集资金300万余元,设立助学基金18个,建立“爱心图书馆”27个,捐赠图书12万余册,结对资助学生近1200名,深受服务地党政领导和干部群众的认可和赞许。
3、从大学生角度而言,推动了大学生健康成长。几年来,我省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如背负着父母下岗、哥哥残疾的生活重压的志愿者钱艺弘,面对服务地遭遇80年一遇的特大旱情,积极奔走,募集到了上万元的资金,为缓解当地旱情立下了大功;省级优秀毕业生吴东昌,为了回报社会帮助,毅然选择西部并主动延长服务期,遭遇丧父之痛仍坚守志愿服务岗位。还有杜伟挺、胡庆龙、罗乐等大多数志愿者都在服务过程中作出了贡献,提高了素质。
4、从共青团事业发展角度而言,找到了服务党政、服务社会、服务青年的新途径。西部计划把党政所需、社会所急、青年所求有机结合起来,找到了共青团工作新的增长点;把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聚集在共青团周围,为共青团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充分发挥了共青团的组织优势,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展现了共青团的整体形象。
随着实践的探索,我们也看到了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志愿服务供需关系需要进一步科学对接,工作岗位设置要进一步合理;对志愿者的指导需要进一步加强;志愿者的就业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就业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良好的舆论氛围有待进一步形成。
三、省实施西部计划的下步打算
为保证西部计划持续健康深入发展,下阶段,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学习、深刻领会xx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全国项目办的部署,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各项工作。
1、加强宣传,在优化志愿服务舆论环境上下功夫。要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加强整体策划,注重深度挖掘,使全社会更全面更深入地关注西部计划,关心大学生志愿者。要深入挖掘突出青春特色、大学生志愿者特色、西部基层特色的志愿者事迹,力求鲜活生动,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要努力形成对志愿者个人和志愿者集体立体的宣传态势,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在广大青年学生中进一步形成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积极导向。
2、立足育人,在加大服务志愿者成长成才力度上下功夫。要进一步帮助志愿者客观全面的分析就业形势,树立符合实际、适应形势的择业观和成才观。要重视对志愿者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要积极依托省教育厅就业指导中心、省人事厅人才交流中心、省青年企业家协会、省青年联合会等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志愿者的就业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平台。要进一步整合团内资源和社会资源,采取市场化、社会化的手段,尽最大努力为志愿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3、务求实效,在完善科学规范的招募培训机制上下功夫。要始终坚持“按需、择优、集中”的原则,进一步落实招募责任制,以高校项目办为第一责任方,严格选拔在思想政治、专业水平、健康状况等各方面素质过硬的优秀学生到基层服务;进一步抓好供需对接,根据基层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的服务意愿,做到供需结合,科学定岗;进一步完善志愿者在校培训、岗前集中培训和岗中培训的方式和方法,将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
四、建议及对策
1、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志愿者就业问题事关西部计划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建议全国项目办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出台更加优惠政策,切实服务志愿者就业创业。另一方面,调整志愿服务期限,将西部计划的服务期限统一调整为一年半或二年半,保证大学生志愿者有最佳的求职时间。
6.大学技术服务工作总结 篇六
不知不觉,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在这个学期中,我社开展了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体现了我社的宗旨:为需要的人服务!这也不仅使我们社团每位成员都得到了锻炼,还使我们社团的精神得到宣传。创新工作机制,加强我社团内部管理,以稳创新为基础,逐步形成有特色,社团活动吸引力强,学生参与面广,开展活动品味、层次相对较高的社团文化格局。开展好社团活动经验总结会议,积累活动经验,总结活动成果,提高社团文化蕴涵。提高社联内部成员综合素质,重多方面提高我们的自身能力。
在学期初,我们召开社团会议,认真部署招新社员的工作,从而确定新一届社团成员名单。
我们举行了“趣味运动会” 的活动。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我们脱离了以往运动会的举办形式,我们办的趣味恒生,同学们都玩得很开心。通过此次活动,社团各成员之间就有了更深的了解,也第一次让社团成员熟悉了自己在各部门所起的作用。
另外我们为增强社团合作意识及凝聚力,较好地扩大大学生服务社在徐州师范大学的影响力。开拓以往工作思路,加强与校其他学生组织的合作,加快我社团内部单一沟通方式向多元化沟通方式的转变;以服务大学生为宗旨,将丰富多彩的学生组织社团文化深入到学生心中去。及社团五周年之际,与校同庆。举办了以科文学院大学生服务社成立五周年“青春舞动”为主题的庆典晚会。
7.对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思考 篇七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
(一)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积极作用
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形式, 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 具有积极影响作用。志愿服务秉承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其一致, 有利于大学生基本道德规范的养成以及引导“三观”教育。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中, 在利他主义, 奉献社会和国家的服务过程中, 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和认知, 增强对人民的感情以及服务人民的意识,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 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情感。
(二) 促进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力促进了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学生通过参与“三下乡”、科教文卫进社区服务活动, 帮助老弱病幼、困苦家庭, 提倡环保, 普及科技文化, 弘扬传统美德, 有利于良好社会关系和社会公德的建立。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 有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极大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 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有助于就业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 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完善知识构架;在帮助他人同时, 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完善人格;并有效提升综合能力, 有助于其顺利就业。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问题
(一)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度不高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多数是大一、大二、大三较高, 大四较低, 参与的普遍性不高。参与者大多态度积极, 但仍有多数人大学期间未曾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仍有部分同学对志愿服务活动持反感态度, 整体来看, 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广泛性和积极性有待提高。
(二) 志愿服务范围较小, 创新性不足
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以各类大型活动志愿者和帮扶社会弱势群体的传统项目为主, 较少具有特色的服务活动, 缺乏创新性。在服务范围上有所限制, 服务的广度不够。
(三) 志愿服务的专业化不足, 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志愿服务作为社会工作的一部分, 需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 才能实现服务的成效。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培训有限, 专业人才缺乏, 在服务质量上难以保证。
(四) 志愿服务缺乏可持续良性发展机制
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运动化”现象, 某些服务活动只为完成任务需要而走过场, 重形式, 服务时间较短, 且缺乏连续性。志愿者的管理不够规范, 志愿者队伍缺乏稳定性, 对志愿服务的长期深入发展有较大影响。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 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认识和参与度
首先, 从社会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多重视角解读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重大意义, 强化“助人自助”的理念, 将其与志愿精神相统一, 并将以人为本的宗旨导入服务过程, 丰富和强化志愿精神。再者, 可以将志愿服务作为学习课程纳入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理论培训, 立足于“利他和利己”互利共赢思想, 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 增强服务意识和热情。
(二) 联合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服务基地建设, 保持可持续发展
第一, 随着我国慈善公益事业的不断发展, 社会化组织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未来的发展方向。学校联合当地社会公益组织, 借助其服务经验和充足资金等各方支持, 扩大服务项目, 创新服务形式和内容。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 确立相对固定的服务对象和单位, 形成良好社会效益, 提高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持久性。第二, 加强志愿服务基地建设, 可与社区或其他社会团体结合, 确定固定的服务场所, 制定有序的工作计划和规范制度, 保持志愿服务队伍的稳定性, 打造常态化、固定化的志愿服务, 使大学生志愿服务形成良性可持续发展模式。
(三) 加强专业志愿服务培训和提高服务质量
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 要加强专门的服务技能学习, 提高其专业化服务水平。可邀请专业社会工作者或经验丰富的社会志愿者进行多样化的教育培训。通过不断的理论和技能培训, 增强志愿者的服务意识, 提高各种专业技能水平, 使其在完成服务任务的同时, 保证服务质量, 更能增强其使命感和成就感。
(四) 增强志愿者文化宣传, 形成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
利用现代媒体途径大力开展志愿服务的宣传活动, 发布志愿服务信息, 弘扬志愿精神, 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志愿精神。并对志愿服务的典型事迹进行表彰, 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先进人物进行宣讲, 增强教育感染力, 营造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 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广泛性。
参考文献
[1]顾洪英.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4 (06) .
8.大学技术服务工作总结 篇八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志愿服务;创新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公益活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其目标、主体、内容以及形式也因此更加多元化。把互联网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进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创造新的工作手段和形式,让“人人可公益”、“志愿服务定制化”成为可能,开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新局面。
一、跨界融合,载体创新,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提升服务效能
当前,移动互联网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大改变,用电脑、手机上网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将大学生志愿服务嫁接到电脑、手机终端,扩大了志愿服务的覆盖面,志愿服务组织可以通过QQ群、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建立各种虚拟志愿组织,为志愿者和受助对象搭建沟通桥梁,吸引更多的成员加入,加强网络志愿者之间的联系。每个网民都可以成为一次志愿行为的发起者、参与者和监督者,极大提高了志愿服务的关注度、参与度,把志愿服务推进向更深层次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可以第一时间将志愿服务消息、项目情况、进展甚至资金管理等内容公布于众,让志愿服务活动进展更透明、更开放、更公允。志愿服务活动并不仅限于虚拟空间,它可以跨越虚拟社会到现实社会中开展志愿活动,而现实中的志愿组织也可以延伸到网络,形成网上网下志愿活动的良性互补。
二、整合资源,互联共享,打破时空限制,凝聚社会力量
网络的新兴和运用,让大学生志愿服务不受时空限制。“互联网+”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志愿资源配置中的集成和优化作用,盘活潜在志愿资源,有效实现全国各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信息共享交换和资源整合利用,实现全国各地大学生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互通互联、信息共享,各地域、各人群、各组织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都可以在一个大的信息环境下参与活动、互相交流,互相吸取经验,共同发掘志愿服务的共性,一起追寻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资源的使用效能,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多元化发展。
“互联网+”推动着虚拟社区、朋友圈的兴起,以青年网友为主体、以虚拟社区、朋友圈为平台的新型志愿者组织开始出现在生活中。特别是作为一种来自民间的大众的社会志愿者组织,它所蕴含的影响力和发展趋势是异常强劲的。通过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互动,不仅降低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项目推广成本,提高了传播速度、扩大了传播范围,而且降低了普通人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门槛。
三、数据分析,价值引领,助推精准服务,传递社会正能量
“互联网+”让大学生志愿服务更加精准化。利用“大数据”分析,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人员、方案、对象等进行一一对应,更便捷地将志愿服务人员和大学生志愿服务需求相匹配,让最合适的志愿者出现在最合适的场合,实现志愿服务需求精准。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志愿服务打造“PC+手机端”志愿服务信息平台,让志愿者快速实现注册,服务项目发布得以及时响应,服务及时“兑现”,服务过程透明可视,服务效果随手评价;另一方面,利用云计算技术,将全国乃至全球各地分散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资源共享到云大学生志愿服务平台,让志愿服务项目与需求达到智能有效对接,实现志愿服务“私人定制化”。
志愿服务也提供了人与人之间建立社交和互相帮助的机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关怀,以社会主流价值观抢占新的舆论场,打造时代感强、受众面广的活动推广新路径,积极营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社会正气之风,从而不断提高社会的文明素养,进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顺应互联网时代潮流,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方式方法,让人人皆可成为一名志愿者,人人皆可做出力所能及的奉献,所有人的爱心、文明和力量,最终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温暖着社会上每一个人,将成为持续不断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黄科,向宇森.微时代大学生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创新的现实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6).
[2]范忠烽,吴文衔,吴长虹,李哲.新媒体发展对大学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运作模式的影响及对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8).
[3]仝泽民,林强,仝丽.基于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J].江西科技学院学报,2014(09).
[4]范忠烽,李哲,吴文衔,吴长虹,何小春.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运作模式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
9.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总结 篇九
正是本着这样一个目的,在我们数计系学生会“来源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宗旨下,由我们青年志愿者协会带领开展这次“雷锋月清扫校园”活动。
在活动当中,志愿者们充分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大家分工精细,同时在活动当中,并不仅仅只是一味的劳动,在对如何以最少的时间最少的资源情况下做出高质量的事,如何更有效的处理死角等问题上,同学们想了许多可行的做法并付诸于实践。此次活动成果不薄,得到了广大学生们称赞和老师们的认可。
10.大学技术服务工作总结 篇十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84-01
一、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等人倡导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一直以来,传统心理学的研究致力于人的心理问题,而忽视了对人类积极品质——如勇气、乐观、希望、诚实、毅力等方面的研究。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扭转了心理学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取向, 强调心理学应致力于挖掘人的内在潜能和积极的心理品质,并利用这些潜能和品质来帮助普通人尽可能地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并以此获得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主观层面上积极的情绪体验, 如满意、希望、 快乐等体验;第二,个体成长层面上积极的人格特质,如勇气、乐观、爱和希望等;第三,群体层面上积极的组织系统, 如幸福的家庭,有效能的学校,和谐的工作单位等。【1】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涵义
团体心理辅导是基于团体动力学和一般心理学原理,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借助团队的力量,用以提高参与者心理素质的教育方法。它利用自然环境为依托,采取专门设计的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让学生在合作中、在矛盾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领悟做人的道理,通过亲身体验来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完善和发展好的心理品质。【2】
相较于个体心理咨询而言,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实践性、高效性、趣味性、普及性、易迁移性等特点,在实践中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学生工作的一种良好方法。
三、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
积极取向的团体心理辅导以每个成员的成长和发展为目标,倡导积极的人性观,主张通过积极的情绪体验、建立积极的团体系统来培养个体积极的个性特质,从而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1.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使学生在主观层面上获得积极情绪体验。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研究中心,在班级营造一个安全信任、有凝聚力的团体氛围;使学生体验到包括满足和骄傲、快乐和欣慰、乐观和希望等积极情绪。引导学生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对未来。
2.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学生中构建积极的外界支持系统。以人生活的客观环境为研究中心,使学生学会创造积极的环境系统,包括家庭、寝室、班级等。
四、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案例
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着经济上较为贫困的特困生群体、学习上较为落后的后进生群体、因恋爱失败而心理抑郁的情感失落群体。这些学生普遍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的存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幸福生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必要根据大学生中特定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制定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应用案例一:体验战胜挫折的阻力。
活动适应群体:学习困难的大学生群体。动目标: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战胜挫折后的喜悦与激动。活动过程:1)让学生自己总结在学习方面遇到困难的原因是什么,例如拖拉的习惯,网络游戏成瘾,以前有不几个科目已经成为继续学习的障碍,上课时有难以集中精力、坐不住的习惯等。2)每个造成学生学习挫折和压力的原因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阻力,我们把这些阻力以绳带的力量形象化地表现出来。将绳带分别系在学生身体的不同位置,由另两名学生站在被试学生身后2-3米之外向后拉绳带。3)告诉学生你要靠自己的力量战胜挫折、实现你的目标!我们都会为你加油!4)被试学生在背负着绳带阻力的情况下向前冲去、到达指定位置,全体学生呼喊加油使学生感悟冲破绳带阻力时的决心和毅力。5)学生分享感悟。活动效果:帮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到在学习上冲破阻力的艰难与快乐。
应用案例二:体验人际交往挫折与压力化解的过程。
活动适应群体:本活动适用于人际交往挫折,尤其是寝室内同学交往的问题。活动目标:让学生用体验一次伙伴之间互相信任、共度难关后的情感变化。活动过程:1)假设一个场景:班级同学在一次探险活动中走散了,其中两个平时有矛盾的同学奇巧遇到了一起,如果想要赶上班级整体队伍她们必须要经历一片沼泽和乱世耸立的山岗,可是其中一位同学的眼睛受伤了无法看清道路,她要想顺利完成任务必须得到另一位同学的帮助。2)请一名在人际交往方面面临挫折的同学来扮演眼睛受伤的同学角色,由她来邀请另一个角色。3)用书桌、椅子、拖布、扫把、水桶等作为障碍物。4)用不透光的布条将面临人际交往障碍的同学的眼睛蒙起来,另一名同学扶着她和她一起走过由障碍物搭建起来的沼泽和山岗。5)两名同学顺利完成任务后,角色互换。6)请两名同学分享感悟。活动效果:帮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到同学之间本来存在的信任、关怀和爱等美好的情感。
应用案例三:放飞压抑的心灵,让新生活充满阳光。
活动适应群体:本活动适用在经济、学习、恋爱等方面面临挫折的学生。活动目标:使学生感受压力释放后轻松的心理感受。活动过程:1)事先选好放飞情绪的地点。2)同学们将自己的挫折与压力情绪写在纸上,折成纸飞机,以待放飞。3)把《放飞压抑的心灵的悼词》交给班长,在放飞压抑心灵的时候带领大家一起读。4)指导师带队到放飞压抑心灵的地点,学生将写有压抑情绪的纸飞机放飞。活动效果:帮助学生学会释放坏情绪,能够以阳光的心态来迎接未来生活。
参考文献:
[1]冮玉石,高校大学生应该如何应对挫折、缓解压力,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5.03.
[2]王楠,高校辅导员运用团体心理行为训练技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探讨,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9.
作者简介:冮玉石,1978年出生,女,辽宁沈阳人,辽宁科技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工作。
基金项目:2015年辽宁科技学院校内思政专项“心理咨询技术在大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编号XSSZ150011)
11.大学技术服务工作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加强途径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 是团中央 、 教育部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 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和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 视电话会议精神的要求而实施的,财政部、人事部给予相关政 策、资金支持。 这项计划旨在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促进西部贫困地区 教育、卫生、农机、扶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拓展大学生就业、 创业的渠道, 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 有基层工作经验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青年人才, 对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拓展学生的整体素质、 缓解社会 的就业压力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它采用公开招募、志愿 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从普通高等院校招募 一大批应届毕业生, 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1—3年的 志愿服务工作, 志愿者服务期满后鼓励其扎根西部或者自主 择业、创业。 “西部计划”自实施以来,已有数以万计的大学生 参加了此项神圣而光荣的活动,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志愿服务 西部计划高度重视。 新时期高校应将西部计划看作是大学生 就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继续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教 育,完善激励机制,唱响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 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主旋律, 不断加强大学生志 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
一、重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就业观和成才观。
绝大多数志愿者在服务西部的工作、生活中表现得很优秀, 志愿者们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和崇高理想, 去经受历练, 去经历有质变意义的人生转折, 它意味着舍小我、求大我。正是这一批热血青年用自己非凡的行动唱响了“到西部去”的时代强音, 抒发了一代年轻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豪情壮志, 体现了一代年轻人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在西部的土壤上留下了他们建设祖国热爱祖国的青春足迹, 他们无怨无悔。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志愿者对服务西部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现实与想象的差距导致落差太大, 情绪不稳定, 工作态度不认真, 工作懈怠, 生活懒散, 个人的一些不良行为表现严重影响了整个志愿服务队伍的荣誉, 对国家下一步工作的进行也会形成很大阻力。大学生入校后, 高校就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艰苦奋斗、奉献精神教育, 引导广大毕业生自觉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和祖国、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 转变就业观念, 积极主动地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实践证明, 只有把个人追求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加强大学生参与意愿的主要激励因素“锻炼自己的能力”和“支援西部建设”是影响大学生参与西部计划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在了解这样的信息后, 宣传也应紧紧围绕这些方面, 强化参与动机。要通过政策、配套措施等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实际, 接触、了解社会, 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此同时, 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和提高, 为全面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大西部计划的宣传力度, 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西部计划自出台以来, 虽然各有关部门、高校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相关宣传报道, 但宣传力度总体不够, 且宣传途径和方式单一, 所形成的舆论声势不大, 社会氛围不浓, 尤其是某些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西部计划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毕业生就业压力等方面的教育, 只是例行地完成任务而已, 致使宣传工作还存在许多盲点, 存在不够深入、不够细致的现象。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对西部计划的真正涵义和宗旨、重要意义等内容不甚了解, 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投入西部计划。学校通过广播、网络、校内媒体、辅导员集中等各种形式的宣传使大学生了解到相关政策及配套措施, 加大对西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宣传, 唱响“到西部去”的时代强音, 宣传是促使大学生最终形成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始动力和加强动力, 应该对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优惠政策和积极意义加强宣传。对政策的目的、意义、实施过程、优惠政策的认识促进了对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而对政策的理解和认可则增强了大学生成为志愿者的意愿。这种积极的意愿反过来会进一步促进那些想要进行志愿者服务的人主动了解更多的信息, 从而提高认知水平。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可以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当中来。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 宣传服务西部大学生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跟踪报道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志愿服务的先进典型, 在高校在校生中深入宣传他们的模范事迹, 邀请优秀的志愿者回校做专场报告, 使大学生对西部计划志愿者活动有进一步的了解, 对西部地区的生活及工作环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以榜样的力量鼓励大学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 使西部计划深入人心, 在大学校园里掀起一股向往西部、奉献西部的热潮。
三、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 完善创业平台。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一个渠道, 也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需求, 高校团组织应整合资源、创新机制, 通过“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加强与科技创新园区、社会企业界的沟通和联系, 为学生从“计划”创业转化为实际创业提供帮助。鼓励学生到广阔的西部和基层创业发展。同时高校团组织还应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 为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提供政策、资金、场地等的支持。
四、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大学生接触社会, 创新实践平台。
高校团组织要积极利用社会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就业的实践舞台, 积极开展“就业见习计划”。把国家的西部长远服务计划与高校的“三下乡”短期服务计划相结合, 广泛开展到西部、到基层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和调研活动, 提高大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让大学生经受磨砺, 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培养一种深厚的恋土恋乡情结, 从而坚定到西部、到基层去就业、创业的信念。
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高校要根据国家政策要求, 在奖学金评定、评优评先、助学贷款等方面指定配套优惠措施, 对志愿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创业的大学生给予表彰奖励, 为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去就业、创业提供政策和制度上的保障, 确立一种行之有效的政策导向。
六、要建立健全志愿者基层就业后的服务体系。
首先高校要对在西部和基层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真正做到政治上的信任、工作上的支持、生活上的关心, 而不是学生毕业后高校就对参加西部志愿者不闻不问了。采取多种形式关心志愿者的生活及工作, 做志愿者坚强的物质及精神后盾。高校应与志愿者勤交流、勤联系, 建立志愿者联络制度, 定期关心他们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应保管好志愿者服务期间其户口和档案保留, 志愿者服务有关情况记入档案, 服务期满后, 学校再发放就业报到证。同时, 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也要及时地与毕业高校保持联系, 定期汇报在基层的工作情况。通过这种互动交流机制, 形成一种高校作保障、学生求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 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市场。
七、切实贯彻国家政策, 支持志愿者后期的再就业工作。
志愿者服务期满后就业问题严峻。绝大多数志愿者认为服务期满后的就业渠道狭窄, 对个人将来的出路表示担忧。虽然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对服务期满并考核合格的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给予了政策支持, 如考国家公务员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 考国家研究生给予总分加10分等优惠政策, 但是, 优惠政策条件少, 就业优惠政策难以落实, 配套制度不完善, 部分志愿者对服务期满后的未来没有信心。一至三年的志愿工作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丰富了一些人生阅历, 很多用人单位也并不认可志愿者。他们奉献过, 为西部的工作努力着, 同时也失去了几年的青春, 这样的失落对于志愿者来说是不公平的。各高校应该免费地为志愿者提供就业咨询服务, 积极引导志愿者就业。把志愿者视为“应届生”。虽然国家出台政策要求把志愿者当应届生看待, 但实际上很多用人单位, 特别是企业并不认可。针对此类问题, 教育部和各高校可考虑为西部志愿者“开绿灯”, 让志愿者能真正享受到应届生的待遇。志愿者结束服务期后可以参加其所在高校的双选会和其他招聘会, 支持志愿者的再就业工作。
西部计划不是权宜之计, 也不是应急之举, 而是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的战略决策。加强和改善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 引导更多的青年参与志愿服务, 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也是青年自身成长的需要, 更是改善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有效途径, 必将有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 各高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总结经验, 全面推进西部计划长期有效地运转。
参考文献
[1]《中国大学生就业》读者评刊表[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5, (21) .
[2]唐召云, 匡利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探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1) .
[3]秦沣.双赢的“西部计划”[J].新西部, 2006, (05) .
[4]放飞理想到西部建功立业——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负责同志谈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6, (02) .
【大学技术服务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07-2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07-30
园林技术专业大学生的自我介绍06-13
现代教育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新思考10-01
“传承雷锋精神,创新志愿服务”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优秀项目申报材料06-21
华南师范大学光电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