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实践课程的体会n

2024-10-06

工程实践课程的体会n(精选7篇)

1.工程实践课程的体会n 篇一

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 ?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1 ?

原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我认为简单的问题,只要简单的讲解、演示给学生看,学生就能够理解、掌握该知识了,但是当学生真正做起习题或考试的时候才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非常糟糕,当时便归责于学生的能力差。但是,现在想来实际责任在我,我没有给学生表现能力的机会,课堂没能以学生为主体,没有努力培养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验操作能力,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

自从开展课题研究之后,课堂上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所有的教师课堂演示实验由学生代替完成,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完成学生“活动与探究”实验,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增加了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不仅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更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不仅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长时间记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拉近了我们师生的距离。

通过一年的研究,我寻找时间阅读了大量相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学习他人先进的教学理念,从而不断更新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经过一年的研究与实践,我所任教的班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 20xx 年秋季学期期末考试中,我我所任教的班级达 A 率、达 C 率、平均成绩均居全县前列 ?

总之,我觉得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能够在教学的同时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开展教科研的实践对于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是不无禆益的。

?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2 ?

xxxx 年 12 月,加入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课题组,并成为课题主研教师。为期四年的课题研究,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付出了辛劳与汗水,也收获了欢笑与喜悦。现写下自己的研究心得,再次回顾难忘的四年的时光,聊以自勉。

课题研究,敦促我不断地读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作为一名有十多年教龄的教师,肯定知道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但是,究竟该怎样着手进行系统的有意识的培养?我的大脑一片茫然。因此,我开始阅读关于习惯培养的相关书籍。《大师谈儿童习惯培养》、《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怎样纠正坏习惯》。我似一名沙漠中的行者,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一本又一本书籍。名家大师们对于习惯培养的著名言论,让我对于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有了更

为深刻的认识,也更坚定了习惯研究的信心。通过阅读,我也接触到了名家大师们进行习惯培养的具体做法和策略,这对我的课题研究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阅读书籍,增添了我的课题研究的底气;而阅读期刊杂志和上网阅读相关文章,则帮助我与时代同步,时时接受新鲜信息。《少年儿童研究》、《班主任》等期刊杂志上面的文章,有不少与习惯培养有关。因此,我也定期阅读。此外,还经常上网阅读同行们撰写的习惯培养的经验文章,也同样让我受益匪浅。在大量阅读的同时,我还认真地进行了摘录,并结合自己的习惯培养写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课题研究,让我学会做一个思想型的教师。通过广泛的阅读和与同事们的交流,我学到了习惯培养的一些好方法。但是,这些方法适合于我的学生吗?应该怎样调整,才更适合班上的学生并且达到更好的培养效果呢?作为课题的主研教师,在注重兼收并蓄的同时,我也非常注重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制订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同样的培养方案,对于有的学生来说,效果颇佳;而对于有的学生,却收效甚微。这又是何故?对于这样的学生,培养方案又该做出怎样的调整?这些,都是需要我不断思考的。而就是在这样不断实践和不断的思考中,我逐渐积累了习惯培养的经验,比如,怎样进行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

课题研究,让我认识到习惯培养的持久性。习惯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研究人员研究发现,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二十一天时间,并且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巩固与强化。因此,在习惯培养过程中,我就经常提醒学生,反复强调具体要求,时时讲,处处讲,争取将习惯培养的意识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骨子里。在习惯培养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反复。比如,前一段时间都还认真书写的学生,开始书写潦草了;一向都是举手发言的课堂上,开始有学生不举手就抢着说话了。出现类似的情况,其实都比较正常。作为教师,生气也好,发火也罢,都无济于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要立即予以批评和纠正,并持之以恒地督促学生改正,直至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教师一旦懈怠,一旦放弃,则习惯培养就又回到了原点,真的是前功尽弃了。

课题研究,让我“累并快乐着”。参加了课题组,承担了课题研究,肩上的担子自然就比其他的老师多少重了一些。学期初和学期末,要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课题研究总结。每个月,课题组都会有那么几项常规任务要完成:学生个案分析、教育教学随笔、推荐资料,有时候,的确也会感到辛苦,感到累。怨天尤人不是明智的做法,只有咬牙挺过。经过四年的习惯培养,我收获了不少。首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也有了一定的课题研究的经验。此外,所教班级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较好。曾多次参加校级

和区级展示课,学生们所表现出的良好习惯,获得了老师和领导们的一致好评。这,让我甚感欣慰,让我尝到了习惯培养的甜头。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课题成功结题,我又加入了新的课题组。在今后的课题研究工作中,我仍将踏踏实实地潜心钻研,提高课题研究水平,更好地促进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

?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3 ?

20xx 年我参加了关于《案例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应用》这一课题的研究,参加课题研究以来,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它不仅拓宽我的视野,还丰富了我的实践经验,更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使我对教育有了更新的认识,更加热衷于教育事业。

通过本次研究学习,我认识到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是教研工作者的首要环节,也是关键的一步,因为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引导着研究方向,并制约着整个研究工作的进行及研究的价值,在学习以前曾经一直认为我只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一名教师,我的任务就是教好我的课,教育好我的学生,完成我的教学任务就可以了,至于教学研究,那是教育专家的事或者说是各级教研员的工作,与我的教学生活很遥远,但自从参加了小课题研究以后使我转变了看法,教育教学研究就在我们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作为普通的一线教师照样可

以写出研究性的东西。我们教师的研究取材就应当取材于我们的日常教学生活中,例如在我们的平常教学课堂上,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具有一定的教研价值,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深思之后用文字写下来,和同行同事交流也许会取得更好的解决办法,在生活中更要做一名有心人,善于积累还应当及时掌握教育信息、教育动态,提高从实际工作中发现科研课题的能力。

总之,进行课题研究是一个充满艰辛与茫然的过程,我发现这恰是一个最优化的成长过程,今天我们的课题还在探索之中,今后的工作还很艰巨,但我坚信只要共同努力,扎实工作,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我们的课题研究一定会取得成绩。

?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4 ?

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是在新世纪,全球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革,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进行的,为使音乐教育适应 21 世纪社会发展对国民素质的要求,音乐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我有幸参加了这次音乐课改的教学实验,在这次课改中我不断地认真研究新课标新教材,探索课改的新路子,更新教育观念,积累教学经验,为的是在教学中能运用各种有趣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容易接受新教材。经过了这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有很多的感想,现总结如下:

?

1.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往的教材,往往对教师的“教”考虑较多,它的理念是建立在“教师中心论”上,强调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因此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中学习。现代教育的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及其发展。在教学上,我也强调了这一点,并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如学生学敲碰玲和响板时,以往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先做示范,让学生模仿,最后告诉学生这叫什么乐器。而我是以教师作为引导者,首先让学生观察这些乐器,然后问学生:“小朋友你们能不能让它们发出美妙的声音呢?”同学们都很感兴趣,很想亲自敲一敲,于是他们发挥想像能力,自己动了起来,学生使用碰铃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拿起绳子抖动碰铃;有的用铅笔敲击碰铃;有的把碰铃的绳子绕在自己的手指上,然后摇动手指让两个碰铃在一起。最后我让学生给这些乐器起个名字,同学们起的名字五花八门,把碰铃叫做“叮档铃”、“铁腕铃”、“碰碰响”等,把响板叫做“鸭子嘴”、“开口板”、“合响板”等。我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想像,自己动手让这些打击乐器的声音,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音乐教学上,必须加强实践与创造。音乐实践和创造是发挥学生动手能力、想像能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一年级学生在听辨声音的长短时,我先让学生看图念儿歌:小鸡小鸡,叽叽叽叽,小猫小猫,喵—喵—,小鸭小鸭,嘎嘎嘎嘎,小羊小羊,咩—咩—。在念儿歌时,还要求学生根据儿童节奏用乐器和动作来表现。目的是让他们通过语言节奏、动作节奏和乐器声音进一步辨声音的不同长短,然后再根据学生自己体验到的长短声音,让他们创造记号来画出儿歌中的节奏。接着就学生们创造的“乐谱”,让大家进行评论。哪一种节奏乐谱最容易看得懂,然后用这些符号选作节奏乐器进行即兴演奏。

以上是我的一点经验、体会,教育思想的转变是音乐教改的关键,然而还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认真探索实践,使音乐教学通过音乐达到育人的目的,又通过音乐教学的过程更好地学习音乐。

?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5 ?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走到了教师与学生的中间,它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彻底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共同创造。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需要把握哪些关键环节,针对本案例,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与体会:

一、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指导”作用的再认识。

?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作为教师,不言而喻要参加活动的全过程,问题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该怎样定位?惯常的观点是指导者、引领者、帮助者。这无可厚非,但在实践中,或许是出于对学生能力的不信任,我总感觉到是指导有余,引领不足,帮助基本无从谈起。,这实际上就是要真正把握“指导”意义的问题。我着重说明的是:指导决不能演化成替换,帮助不能蜕变为“亲躬”,要知道,以前我们的教学,过多地去关注教师怎样教,很少去关注学生怎样学,结果造成两者割裂,实际结果与教育目的背道而驰。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新生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以为,正好是联结两者的桥梁,它既注重教师的教(指导),更注重学生如何去学(实践体验),如果过份偏向哪一极,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因此我想表达的是: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教师决不能趋厨代庖。打个比方来说,小孩要玩沙,教师只能把他引领到沙滩上,至于在沙滩上怎样玩,那完全是小孩个人的事情,最多,当他堆的沙人不好看时,在旁边提出一些建议,但决不是叫你去帮他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的享受 体验,在体验中领悟真知,有人说:只有亲身经历的才难以忘怀。在本案例的实施过程中,我是怀着这样的认识来定位我的身份的。

二、研究性学习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放光彩。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就在于它的综合性,表现在知识面广、层次多、跨学科的内容比较多,因此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特点就要求研究性学习应为其基本的实施形式。我们可否这样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就是研究性的学习,因为任何一项活动,都少不了这样一些环节:确定课题、制定方案、进行研究、得出结果,这是与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内涵是一致的。本案例中设计的六个小组活动,哪一个小组不需要进行研究性的学习能得以完成?正因为需要研究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学生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活动就比较充分,很多观点、观念、习惯在研究的过程中得以纠正、补充、更新,知识不再是静态地呈现,被动地接受,而变成动态地展现,主动地吸纳。有感于美国的一道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导师说,你去调查一下,你所在的城市有哪些人文景观,有哪些旅游资源,然后撰写一份研究报告,三个月后交来,如果合格,你就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了。这本身就是一个以研究性学习为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大家都知道,研究性学习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丰富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现实体验和经验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个人以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研究性学习的本质上。表现在实践中,就是学生对参与这种综合性活动的兴趣高、热情浓,积极性强,学生在这种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锻炼的能力,增强的素质,这是一般的学习形式远远不能比拟的。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迅速提高教师对资源整合的能力。

就以本次案例活动为例,涉及化学、历史、政治等众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来讲,知识的储备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不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收集大量相关的知识,并对之进行梳理、分析、筛选、研究,就是非常必要的。在具体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深深感到,提高教师对资源整合的能力,将是多么必要。于是我郑重地提出这个论题。以前我听到过这样一种论调: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的特点就是太综合,这种特点要求任教这门课程的教师的素质也必须要全面、综合(即是要精通多学科、多层面的知识)。而这样的教师实在太少,因此这门课程迟早要夭折。在指导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我也确实感到个人胸中的墨水太少,特长太单一,真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我们要承认,具有这种综合素质的人才确实是太少,但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不可能等到这些具有综合素质的人都齐备的时候才开设啊,那我们眼下又怎样才能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挑战呢?我觉得,提高教师对资源的整合能力是一大捷径(因为资源好找,但对资源进行整合只能在实践中培养提高)。这是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理论相通的。

经常听到有的教师抱怨,收集了与活动相关的各种知识、材料一大堆,究竟该怎样充分利用这些知识和材料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他们往往感到束手无策。因此我认为,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任教教师的资源整合能力,实在是迫在眉睫。

四、制定规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的保证。

众所周知,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让学生做出来的,是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经验重组的活动,一般经历的时间都比较长,少则几个周,多则上月,而且头绪多、涉及面广。要让学生在调查、访问、资料收集、演示、操作、表演、交流与讨论、反思、创作、体会中进行学习探究;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其调查研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严格的规则、规定等规章制度作纪律保障,那显然是不可能的。针对本案例中各活动的开展要求,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活动特点、活动步骤,以及学生在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或现象,制定了较为完备的规章制度,并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严格遵守。比如:活动三,我就制定了以下的纪律要求:

①务必注意安全,一切工作以安全为前提; ?

②尽可能收集第一手资料; ?

③取样分析一定要准确,合乎规范;

?

④注意不要与相关单位及其人员发生冲突; ?

⑤要坚持客观、公正、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

我之所以这样要求,是因为我认为人们在做任何一项活动中都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而影响活动的正常进行,况且在这种长时间的复杂活动中人也是会有惰性的,如果没有细致、具体的要求,只是让学生完全自主的活动,结果很可能就是一场闹剧,学生在互相影响的混乱中任意放纵自己的个性,使活动无法按既定方案进行,合作的研究也必将无从谈起,教师的作用也会因此而变得苍白无力,教学实效便会是零,甚至对学生还会产生负面影响。“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实践证明:由于课前对活动要求设计得周到具体,才使研究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学生不仅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也表现出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和对他人的宽容、忍让,致使自己的道德品质与合作能力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我认为,活动规则的制定,是综合实践课程活动课程顺利实施的保证。

五、不断完善对学生的评价,是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必要因素。

综合实践课程的评价一定要及时,有针对性,对个别小组的评价有助于其他小组活动质量的提高,也让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去进行实践。因此在这节课上,我的评价过于笼统,没能更具体化。例如 80 年代小组的同学在整个展示过程里

做的最好,使用了先进的方式,而且总结的具体,突出了时代的特点。应该具体评价一下。所以在今后的综合实践课上一定要注意方法的指导与评价,更多的参与到活动中去,更好的体现教师评价的作用。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其“综合”而对教师、学生要求甚高,但只要我们认真地探索,在研究性学习中必定能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益,为课改春天的早日到来做好奠基性的工作。

?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6 ?

xx 年 5 月 25 日,XX 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年会,在廊坊十五小召开,我有幸参加了这场既是比赛又是辅导的活动。活动期间,观摩了 16 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教师的说课比赛,领教了执教老师扎实深厚的教学基本功,别具匠心的活动设计,自然亲切的教学风格,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聆听了 XX 市教育局张占国主任和上届河北省综合实践课一等奖获得者----老师的精彩点评,使我深受启迪和教诲。

本次综合实践课活动是以《课外阅读》为主题,聆听16 位教师的精彩说课后,我正确区分了语文与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模式,懂得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课题的生成、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活动过程基本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主题和子课题,制定活动实施方案。第二阶段:实施阶段。第三阶段:活动总结展示阶段。

还可以按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个维度: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开发系列活动主题,既有新鲜感,又有连贯性。

在本次说课活动中,十六节课异彩纷呈,专家和老师的讲解更是让我们茅塞顿开,耳目一新。《故事长廊》、《诵经典美文润美德少年》、《走进昆虫世界》、《战火中的童年》、《神奇的课外阅读》 《畅游书海爱上阅读》、《我读书 我快乐》、《走进童话王国》、《我爱读书》、、《扬帆书海墨香童年》、《让孩子爱上读书》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知识、经验进行自主的活动。让教育走出了课堂,让校园、家庭、社会共同发挥教育功能。学生的亲身经历,自主体验、感受,实现了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的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使儿童的发现、研究、探索的欲望得到满足和释放的最佳途径。综合实践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我们用心体会,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指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活中提出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主题,使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在学生的生活中来,越是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社会现实,学生就越有兴趣和能力去完成探究活动。

?

这次学习我受益匪浅,今后,我们将深入开展综合实践课程,拓宽课程内容面,拓展资源领域,整合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是关键角色,有活力、有激情、有创新的指导艺术才能有效推动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与成果的推广,逐步使活动走向课程,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努力具备一名优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资质。

?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7 ?

近日,受学校的委派,我们一行五人,前往苏州参加第五期全国中小学微课程设计与反转课堂教学实践高级研修班。现将如下心得与大家共分享。”翻转课堂”——这种能够凸显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呈现,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固有的教学观念和既定的思维方势。”翻转课堂”是什么,如何”翻转”,通过这次的学习,经过一番搜索查阅,本人对”翻转课堂”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什么是”翻转课堂” ?

”翻转课堂”的定义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完成相关的测试并提出问题。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协作、完成作业及个性化指导,学生形成新知结构的一种教学形态。众所周知,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但”翻转课堂”却几乎把传统教学翻转了过来,构建了学生晚上在家依据教师制作的 10 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自主学习,并

完成几个有针对性的`测试;上课时师生互动交流学习内容,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达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要求。它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颠覆或者叫反转。既改变了学习的顺序,又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实现学习的可复制性。老师不在是讲台上的”圣人”,而是成为学生个性化教育的教练。

二、如何开始”翻转课堂” ?

通过聆听学习胡教授的讲座,开始录制微课之前得做好以下几点:

1、绘制知识地图。对即将进行翻转课堂制作的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2、列出知识清单。对本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概括,应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目标,以及视频最终需要表现的内容。

3、制定设计方案。收集和创建视频,应考虑发不同教师和班级的差异来制定教学步骤、安排教学内容,分配视频时间等等。个人认为微课中应只讲重点、不讲难点,将难点留到课堂上让学生交流探讨,更能加深学生对难点的理解。

4、确定录制形式。在制作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想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5、组织课堂活动。课程内容在课外传递给学生后,那么课堂内更需要高质量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创建内容,通过探究式的活动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机

会在具体环境中应用其所学内容。

三、”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 ?

翻转课堂以”学习情况研究、学习资源前置、有针对性的学困生辅导以及总结性提升”作为课堂推进的模式,为我们重构了教学的基本流程,他对传统课堂的颠覆性改变,既让我们疑惑顿生,也让我们眼界大开。

1”翻转”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

翻转课堂后,利用教学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懂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老师和同伴寻求帮助。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精心安排教学环境和妥善安排教学环节,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育在技术的支持下变得更加人性化。

2”翻转”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

”翻转课堂”不是推翻原有的理论,而是重在转变新形势下的教师观、学生观、课堂观。翻转课堂最大的好处就是全面提升了课堂的互动,具体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当教师更多的成为指导者而非内容的传递者

时,教师就有机会观察到学生之间的互动,并有针对的进行问题或学困生辅导。采用这种模式可以进一步增强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性,有助于学习者的沟通、协作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3”翻转”让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更深入 ?

翻转课堂改变了我们与家长交流的内容。大家都记得,多年以来,在家长会上,父母问得最多的是自己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比如:安静的听讲,行为恭敬,举手回答问题,不打扰其它同学。这些看起来是学习好的特征,我们回答起来却很纠结。因为在我们翻转课堂后,在课堂上这些问题也不再是重要的问题。现在真正的问题是:孩子们是否在学习?如果他们不学习,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学习呢?这个更深刻的问题会带领教师与家长商量:如何把学生带到一个环境,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学习者。学习后,对自己的几点反思 ?

一是把导学案落实到位,每个学生必须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并完成导学案的练习题,培养整体班级学生自学的能力;二是让优秀学生更加优秀。可以让部分学生通过不断的自学,一直往前赶超,然后通过课堂的讲解不断自我完善。三是带动后进生。每周抓一两个学科的最差生,通过课堂一些基础题的不断点名,并给以一定的奖惩措施,使这部分学生也能跟上班级的学习步伐。

通过此次讲座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

展,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一些传统式教育形式正在逐渐地被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充满活力的教育形式所取代,翻转课堂就是实现这种转变的一个重要实践形式。当然,要把他很快转化为我们的教学理念和实践行为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翻转课堂”。

?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8 ?

xxxx 第一学期是新课程在 xxxx 实施的第一个学期,到今年的新课程第一届高考,我与我的学生一起经历着,在这将近三年的日子里,看着新课程的实施,看着一些新的措施一项项的落实,经历着新课程给学校带来的变化,我的心中颇有一些感慨和体会。

一、自身方面 ?

经过新课程的高考,经过几次技能评比和竞赛,觉得教师的不断学习至关重要,而学习方面是我做的不够的,这三年除了学习数学课程标准,研究高考试题,做一个数学案例教学看的几本书之外,就没有看其他书籍了,因此总会感觉自己缺少了些什么,感觉自己比起其他优秀的老师还差很多。作为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看教学论,心理学等等的书籍,学习专业方面的知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性的写一些东西,写体会,写新想法,写案例,而这些是我做的远远不够的。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各级部门不断

组织各类培训,各种开放性教研活动,这给教师带来了很多学习提高的机会,对于这些机会,我能牢牢把握,认真的学习,认真的反思,比如 xx 年参加了省级新课程骨干培训,xx 年参加了 xxxx 市 INTEL 未来教育培训,xxxx 师范大学组织的奥数培训等等,这些都让我增长了本领,因此作为新课程的一线实践者必须积极参加各类活动,积极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新课程也给了教师很好的实践平台,对于每一个教师都是公平的,教师投入了时间,他就会有收获。各部门组织的技能比赛活动,让教师充分的把平时实践中培养的素质发挥出来,让教师不断的发展提高,作为新课程实践者,教师更该花更多的精力实践自己的想法,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付诸行动,认真实践,收获和不断提高。特别是高三的教学活动,让我更有一番收获,让我体会了研究高考试题的重要性,让我体会了研究 xxxx 样卷的重要性,让我认识到了揣测高考出卷者的意图的重要性。

二、备课组建设方面 ?

1.必须经常性地学习考试说明、学科指导意见和课程标准,把握考试要求,明确考试方向。在高中阶段,有时教学的直接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在高考中的成绩,而教师只有通过对高考的了解,对高考试题的研究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因此备课组活动时安排学习考试说明,共同探讨高考试题等就显

得至关重要,不仅是高三,在高一、高二每个阶段应适当的探讨某章节中高考的命题动向,考试说明和学科指导意见在本章节中的要求。

2.必须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各类部门、科室举办的教研活动,学习先进理念,体验课堂实况。备课组活动如果仅仅局限在办公室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组织参加各类比赛,让每个成员成长起来,让每位成员竞争起来,而学校,教育局教科室组织的各种比赛是很好的机会,备课组应该利用好这些机会不断鼓励成员上进和提高。

3.处理好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加强备课组的凝聚力建设。备课组活动必须很好的分工,否则单单依靠组长之力不能很好的提高整体实力,但是有些徒劳的,为了偷懒的分工却是要不得的,备课组长可以把活动的框架限定好,分每个教师分次准备,其实每次分工是为了提高效率,而更重要的是合作,备课组成员之间的探讨和交流可以提高认识,明确考试要求等等。

4.高三各阶段复习要明确要求和计划,认真讨论方案,严格实施计划。

5.备课组对 18 选 6 的课程应做统一处理,特别是与其他科目协调要做到有准备,有计划,有微调。

?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9 ?

十几天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结束了,在这次实践的过程

中学到了一些除技能以外的其他东西,领略到了别人在处理专业技能问题时显示出的优秀品质,更深切的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相互协调合作的机制,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产生了良性的变化。

在社会这样一个大群体里面,沟通自 然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如何协调彼此的关系值得我们去深思和体会。在实习设计当中依靠与被依靠对我的触及很大,有些人很有责任感,把这样一种事情当成是自己的重要任务,并为之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不断的思考自己所遇到的问题。而有些人则不以为然,总觉得自己的弱势„。其实在生活中这样的事情也是很多的,当我们面对很多问题的时候所采取的具体行动也是不同的,这当然也会影响我们的结果。很多时候问题的出现所期待我们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心态,而不是看我们过去的能力到底有多强,那是一种态度的端正和目的的明确,只有这样把自己身置于具体的问题之中,我们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在这种相互协调合作的过程中,口角的斗争在所难免,关键是我们如何的处理遇到的分歧,而不是一味的计较和埋怨。这不仅仅是在类似于这样的协调当中,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们有这样的处理能力,面对分歧大家要消除误解,相互理解,增进了解,达到谅解„。也许很多问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关键还是看我们的心态,那种处理和

解决分歧的心态,因为毕竟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很好的。

课程设计也是一种学习同事优秀品质的过程,比如我组的纪超同学,人家的确有种耐得住寂寞的心态。确实他在学习上取得了很多傲人的成绩,但是我所赞赏的还是他追求的过程,当遇到问题的时候,那种斟酌的态度就值得我们每一位学习,人家是在用心造就自己的任务,而且孜孜不倦,追求卓越。我们过去有位老师说得好,有有些事情的产生只是有原因的,别人能在诸如学习上取得了不一般的成绩,那绝对不是侥幸或者巧合,那是自己付出劳动的成果的彰显,那是自己辛苦过程的体现。这种不断上进,认真一致的心态也必将导致一个人在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做的很完美,有位那种追求的锲而不舍的过程是相同的,这就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它将指引着一个人意气风发,更好走好自己的每一步。

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戒骄戒躁,态度端正,虚心认真„。要永远的记住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

?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10 ?

经过潘老师讲授软件工程实践后,感觉对软件工程这门学科有了深一层的认识。软件工程是一门重视实际操作的科学。对于软件产品,无非是产品定义、设计代码、调试维护几个步骤,看似简单,可是实际操作却复杂困难,它不比其它行业产品可预见可触及,所以学好软件工程能为以后从事软件开发行业打好基础。

?

在软件实践这门课中,讲到了有效利用现有资源进行软件编程的方法。提到软件开发也可以像练习书法一样,采用临贴的方式,借鉴他人的优秀代码资源。临摹优秀软件是学习软件开发的一个重要方法。正如一首诗中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软件开发也是一个道理。为了真正地掌握软件开发的技巧,“临贴”是个不错的起步方法。

以前总是觉得,既然编写一个程序,就应该完全靠自己,那样写出来才有成就感,才算是自己的程序,可是这门课程教会我原来适当地借鉴别人的东西,也不算抄,相反,还可以提高效率,节省时间。这可真是与以往的观点不一样了。具体如下:

“软件编程,拿来主义的作用很大:

1、源代码交换方便。

2、可行的例程序用处大。

3、借鉴现成少走弯路。” ?

不过借鉴别人的东西可是有说法的,可不是盲目地抄袭,下面是一些提到的途径:

1、既有系统:借鸡下蛋,买来就用; ?

2、书本例子:简单修改、直接使用; ?

3、联机或联网帮助:帮助文档、官方支持; ?

4、开放软件源代码:linux apache eclipse „

?

5、互联网资源:论坛、搜索引擎、新闻组 ?

借鉴过来后,还要多方面综合考虑,比如说代码的具体作用,完整性,还要考虑每个借鉴过来的东西的好坏。这些都要多方面考虑,可不能因为前面说软件编程可以借鉴别人的,就盲目地抄袭。到时候代码弄一堆凑在一块儿,谁也不知道它们会不会好好工作。弄不好乱了程序计划是小,公司的损失可不是哪个人都能承受得起的。

课程还提到,应该用一个小项目先从头到尾地练完,这样,有个整体性的了解,可以增加不少开发经验。看来,不学习此门课程,还不能深入地解读软件工程的奥义。这门课程为我们深入地了解软件工程这个庞大的前沿学科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以上是我就此门课中提到的众多方法的一小段做的一些浅谈,更多的知识还在于我们自己去学习体会。

?【课程实践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1.导游业务课程实践报告 ?2.工程实践课程心得体会 ?3.我的课程设计实践心得体会 ?4.课程设计实践报告 ?5.学习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心得体会 ?6.c++课程设计实践报告 ?7.课程社会实践心得的范文 ?8.课程与教学实践调研报告

?9.新课程实践中的新思考 ?

2.工程实践课程的体会n 篇二

关键词:程序设计,学习,评价模式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是软件开发、计算机应用等专科专业的必修课。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可视化编程理论,VB编程初步,应用程序设计,VB高级语言技巧,文件处理方法,图形图像和多媒体应用程序设计方法,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方法,网络应用程序设计方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可视化程序设计方法和VB语言的编程技巧,具备用VB语言进行应用系统开发的初步能力。

本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实践性强、涉及面广,因此不能在传统的课室里讲授,如果这样的话,只能纸上谈兵,而适宜采用在计算机实验室(或计算机多媒体教室)进行讲授的教学形式, 讲解、演示、课堂讨论相结合,并且学生马上演练,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同样的道理,这门课程的学习评价模式也要改革,摒弃以往的理论卷面考核形式,采用全新的一种“N+1”考核方式。

1学习评价模式的设计思想

由于本课程实践性强,故其学习评价模式的形式是以计算机语言的应用和软件开发的实际流程为主线,从计算机语言的基础开始,然后到小软件的制作,最后到软件的集成,最终完成一个多媒体软件的制作。

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开发为主线,合理安排各知识点和案例的学习次序,提供大量的素材和实例,注重开发平台的使用和知识点的连贯性、一致性,使得学习过程环环相扣,帮助学习者在完成教学实践的过程后,熟悉开发平台和各种控件的使用,以及软件项目开发的全过程,软件项目开发技能的训练得到提高。因此,在学习评价方案设计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过程的考核,使用VB语言的能力和集成软件制作产品的考核上,注重软件项目开发过程、岗位技能训练等几个方面的综合考核。

2学习评价模式的构思

本课程教学总学时数为72学时、4学分,教学以实践指导教师辅导学生在计算机上实训为主,着重于技能的训练,课程的考核形式以考查作品为主,不另设笔试。考核采用以“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项目验收考核”相结合的模式。学生除了完成实训实践环节的9个小软件作品,学期末要独立制作一份完整的软件作品,这就是所谓的“N+1”学习评价模式。

2.1形成性考核为分散性考核,占总成绩的50%

形成性考核是在教学学习过程中,按照教学进度和项目设计的要求,使用软件设计作品为最终目标。

学习方式是先由教师讲解相关知识点的内容,并且进行实际的演示,然后布置某一个知识点或者章节的考核项目(实际上是一个小软件作品),总共有9个考核项目。教师对每个单元的学生软件作品公开讲评,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展示优秀作品,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创作的思路。

2.2终结性考核为学期末项目验收考核,占总成绩的50 %

学生独立提交一份完整的软件作品。期末终结性考核是要求学生在9个小软件的基础上,加工集成为一个多媒体软件作品,刻录成光盘提交。教师按照项目作品的完成质量,评定终结性考核成绩。

3学习评价模式的实施方案

3.1形成性考核的内容

根据教学进度,以及知识点,共包括九个小软件的设计: “数字时钟”、“计时器”、“简单计算器”、“多功能计算器”、“文件管理器”、“MP3/VCD播放器”、“简单绘图工具”、“成绩查询系统”、“网络聊天程序”等。

考核方式是教师根据每个学生提交的9个小软件,结合适当的考勤(包括面对面的辅导、网上答疑等)、学生对开发平台的使用和VB语言的熟练程度、软件设计的过程和完成质量,按照以上参数对学生给出成绩评定,成绩以100分制。

3.2终结性考核的内容

终结性考试的试题是软件作品:将形成性考核的9个“小软件”集成在一个系统上,做成一个多媒体软件作品。该软件作品的具体要求是:

1)应用VB开发平台和其他工具,将9个小软件集成起来, 形成一个具有完整结构的、流程清晰的、有交互功能的多媒体软件。

2)有登录验证界面,即凭用户名和密码登录。

3)每个“小软件”对应一个按钮或者菜单项目。

4)每个“小软件”有“帮助”说明文件。

5)软件中要有背景音乐。

5)软件中要有背景音乐。

6)主控程序能顺利调用每个“小软件”程序,并能正常返回。

7)可以适当添加一些动画等效果。软件中的媒体可以包括声、像、图、文、动画各种素材,这些素材应出自本课程所学习的知识制作。

8)应建立文档资料(如安装方法,操作说明,帮助信息,设计流程等)。

9)提交的作品应有源程序及可执行文件(EXE文件),可顺畅运行。

终结性考核的成绩评定标准是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软件作品,按照如下的标准进行评定:

1)作品文档的完整性,占10%。

2)作品的功能、素材的制作与调用合理,占40%。

3)界面的设计、运行流畅等因素,占30%。

4)软件的创意,占20%。

按照以上参数以100分制对学生给出成绩评定。1

终结性考核集成软件示例如图1所示。

学生这门课程的最终成绩,由“形成性考核成绩的50%+终结性成绩的50%”组成,分为以下五个档次,总成绩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70分评定为及格、70—80分评定为中等、80—90分评定为良好、90分以上评定为优秀。

4学习评价模式的实施情况

为了配合此学习评价模式的教学,我们组织多名开发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了相关的课程资源建设,并实施教学。具体包括如下工作:

1)编写制定了《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方案、课程考核方案、形成性考核实施方案、终结性考核实施方案等教学文件。

2)编写了《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学习指导》、《Visual Basic上机辅导》等辅导教材。教程中融入了实践环节改革的思想, 选取最新的开发平台和最新版本的软件作为学习对象,按照计算机的使用流程和软件的开发模型的先后次序,合理安排各知识点的学习次序,精心组织素材和案例,注重工具使用和媒体素材处理的连贯性,令学习过程环环相扣。

3)对《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实训辅导教师及分校教师进行培训,每个学期初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研讨,学期末进行总结。

4)从计算机专业2012级开始实施教学改革,全部教学在多媒体机房完成,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按次序做完所有的实验,直至其多媒体的集成软件制作完成。

本课程设计方案从2012年起开始执行,已在开设计算机专业的各个分校和工作站同步实施。累计连续实施8个学期, 合计3000多学生。经过多次的修改和完善,现在形成了比较成熟“9+1”的学习评价模式。当然,以后这种模式随着课程的内容变化、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也会与时俱进的进行动态的修改。

5学习评价模式的效果分析

经过多轮的教学和总结以及学生的反馈,效果令人满意。 调查结果表明:《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实践课程,有效考核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软件开发的能力,多媒体软件、课件的集成能力。通过项目开发的培训,促进软件开发岗位的能力,熟悉了项目的开发过程。通过多个小软件的设计,分散考核了的课程实训过程,通过最终完整作品的提交验收,综合考核了学生的应用能力,这种考核方式获得学生们的接受和肯定。

总之,通过开设本课程实践环节学习和考核方案的实施, 收到以下效果:

1)学生熟练掌握了一门计算机高级语言。

2)学生掌握了软件的开发流程以及所需要的软件开发工具,学会了素材综合加工处理。

3)软件开发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得到了岗位锻炼。

4)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明显提高,得到用人单位的良好评价。

传统的理论笔试形式重理论、轻应用,学生可能考高分,但学生可能是低能! 本课程的学习考核模式打破传统,以学生动手操作应用为目标,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真正能够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王学珍.以发展为本的开放教育课程多样化学习评价模式探索[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14-19.

[2]李召华,吕勤云,王春净.学员学习质量评价模式研究[J].考试周刊,2014(69).

3.跨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实践与体会 篇三

[摘 要]交叉学科的发展要求学生进行跨专业选修课程学习。纺机液压与气压传动是纺织工程专业一门十分必要的跨专业选修课程,其讲授的有关纺织机械的液压气压传动知识直接关系到纺织产品质量控制和制造成本以及纺织工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培养交叉综合型纺织工程人才的需要。跨专业选修课面临学生专业基础薄弱,重视程度低及兴趣不浓,适用教材参考资料少,实践环节欠缺,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

[关键词]跨专业选修课 液压与气压传动 纺织工程 教学 实践与体会

[中图分类号] G64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138-03

随着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渗透而出现了交叉学科,而科学上的新理论、新发明的产生,新的工程技术的出现,经常是在学科的边缘或交叉点上。因此,作为以人才培养为首要任务的高等院校应重视交叉学科将使学科本身向着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要求学生选修与本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即跨专业选修课程,以使学生具备交叉学科及专业发展的必要基础理论知识。纺织机械是一种集机、电、光、液、气等于一体的装备,其本身就要求相关学科交叉与融合。

本文以纺机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为例,分析了学生专业与跨专业选修课的特点,指出开设跨专业选修课程的必要性,重点阐述跨专业选修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对跨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和进一步实践与探索具有普遍而又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专业与跨专业课程特点分析

现代科学的发展是在多学科交叉、融合、渗透中不断发展的,对于人才能力的需求是多元化的、综合性的。2008年11月11日,在2008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上,华人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指出,多学科交叉融合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当不同的学科、理论相互交叉结合,同时一种新技术达到成熟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理论上的突破和技术上的创新。在高等院校,开设跨专业选修课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掌握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全面综合发展提供后劲。

(一)学生专业特点分析

纺织工程专业培养具备纺织工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纺织企业、科研、教学等部门从事纺织品设计开发、纺织工艺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纺织生产质量控制、生产技术改造以及具有经营管理初步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在纺织行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商检等单位从事纺织品生产、纺织品贸易、教学、科研、开发及市场营销等工作。纺织工程主要课程包括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纺织化学、纺织材料学、纺纱学、织造学、纺织品设计学、企业经营与管理、生物工程在纺织上的应用等。[1]

纺织工程是一个有关纺织产品设计、质量控制、生产技术等的系统工程。纺织机械是一种科技含量高,品种繁多,性能各异,批量中等,连续运转,集机、电、光、液、气等于一体的装备。[2]纺织机械是纺织工业的生产手段和物质基础,其技术水平、质量和制造成本,直接关系到纺织工业的发展。为提高纺织机械的高效化和自动化,一般纺织机械动力部分普遍采用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比如DT-4C纺丝机液压系统、ZTE型浆纱机液压系统、清棉机气动系统[3]等。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过程中,一个中心环节就是对于纺织机械本身构造与工作原理的了解和掌握,这对于学生后续就业、深造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生学习纺机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是自身专业属性所决定的。

(二)跨专业选修课程与学生专业相关性

纺机液压与气压传动属机电及机械类(非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流体传动与控制方向)专业的一门技术选修专业课,主要讲解液压气压元件及系统的基本原理、结构及其应用。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后,能够掌握液压及气压传动系统的特点和基本概念;熟悉各种液压泵、液压执行元件、液压阀、液压辅件和气源装置、气动辅助元件、气动执行元件、气动控制元件;了解液压和气动基本回路,初步具有阅读简单液压、气动系统图的能力。[4]这对于纺织工程专业学生来讲,正是从事纺织工程专业产品设计、质量控制、生产技术的要求,尤其是在生产技术、质量控制方面,也是实现自身全面、综合发展的需要。

二、跨专业选修课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在从事跨专业选修课程纺机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中,笔者遇到学生专业基础薄弱、重视程度低及兴趣不浓、适用教材参考资料少、实践环节欠缺、考核方式选择等普遍而又实际问题,现逐一分析并提出探索性的解决措施。

(一)学生专业基础薄弱

纺机液压与气压传动是一门主讲液压气压元件及系统的专业技术课,它除要求学生具备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等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具备流体力学基础知识。流体力学是理解和掌握好液压气压元件及系统的核心专业基础知识。而纺织工程专业学生没有先修流体力学相关课程,这给学生理解相关问题比如液动力、气穴现象等造成先天不足和困难。

因此,在进行液压气压元件及其系统教学之前,对学生进行流体力学基础部分的补充教学十分必要。在本课程中主要讲解流体静力学、流体运动学及动力学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液压与气压传动中工作介质——液压油和空气的基本属性比如黏性等,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及伯努利方程等基本定律,雷诺数及流态等流体流动规律。这对于学生后续学习和掌握液压气压元件基本工作原理及性能分析提供有力保证,也使得教学过程更加顺畅、高效。

(二)学生重视程度低及兴趣不浓

选修课在学生看来,一般认为是不重要的、与自身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尤其在学分制下,学生的主要目的在于拿学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重视程度及兴趣远不如必修课程和专业课程,他们通常有这样的表现形式——不专心听讲。这对选修课程的教与学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在纺机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中笔者始终贯穿纺织机械与液压气压传动相结合的思想,使液压气压传动扎根于纺织机械土壤中,让液压气压传动烙上纺织工程的专业特色。在一开始的绪论教学中,除了介绍液压气压传动在国防、工业生产及生活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介绍其在纺织机械中的广泛应用,比如简介液压式压辊加压系统、GA331浆纱机液压无极变速器控制牵引辊传动系统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平时教学中,比如讲解液压泵、液压阀及液压执行元件时,有意识地介绍其在相关纺织机械中的应用及举例,播放纺机液压气压系统实际工作过程录像。另外,结合时事新闻讲解相关知识,比如在讲液压换向阀及液压基本回路及系统时,结合最近(2014年10月17日)为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法国设计制造的巨型机械神兽“龙马”和“蜘蛛”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苏醒,进行巡游表演的新闻,其中巨型机械神兽“龙马”和“蜘蛛”使用最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电子设备控制,它可以行走、腾跃,[5]其动力及执行部分就是液压系统,从相关新闻报道图片中可以直接看到液压多路换向阀及液压缸。这对于激发学生对纺机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学习十分有利,可以极大地促使他们产生兴趣,进行主动学习,也有力地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适用教学参考资料少

目前,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流体传动与控制方向专业(即液压专业)对于液压气压传动有一个系统的学习体系,主要课程包括流体力学、自动控制原理、液压元件、液压传动系统、气压传动系统、液压控制系统、液压技术进展等专业课程,其知识模块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使用的教学参考书籍比较模块化、专业化。这对于纺织工程学生来讲,在有限的学时内学习,有较大的困难。而且,目前还没发现一本既有机结合相关课程核心知识“流体力学——液压元件——液压气压传动系统——液压控制系统”又结合纺织机械专业背景的适用教学参考书目。

笔者在现有的液压教材中找到两本比较适合的书籍:《纺织机械液压与气动技术》(魏俊民主编),《液压气压传动与控制》(冀宏主编)。前者特点是在讲液压与气压系统时很好地结合纺织机械中的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进行分析和讲解;后者则从最基础的流体力学基础——液压元件——液压系统——气压元件——气压系统,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液压气压传动的基本原理。[6]在讲授过程中,笔者结合两本书,一方面补充学生欠缺的流体力学基础,另一方面结合学生的纺织机械专业知识,讲解液压气压元件及系统的基础理论及应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实践环节欠缺

纺机液压与气压传动作为一门讲解液压气压元件及系统的专业技术课,本身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但在跨专业选修课中教学大纲并没有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缺乏对于液压元件及系统的直观认识和感受,这也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热情不够,实践动手能力不足。

在课堂教学中对重要液压元件比如液压泵、液压阀等进行实物拆装,让学生直观认识元件结构,这对于其理解相关工作原理有很大好处。另外,可选择性进行实验演示,如液压泵性能实验、液压阀性能实验、液压气压回路及系统性能实验等。对学有余力或者感兴趣的学生开放实验,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这对于学生的专业认知和理解会更加深刻到位。

(五)考核方式的选择

在纺机液压与气压传动的教学大纲中规定考核方式为综合测评。一般的选修课大多采用“出勤成绩+答辩(或大作业)”的形式进行综合测评。但我们认为,作为一门技术型的专业选修课程不应该是技术概论型的课程,要实实在在地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一些印象,就要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就业、深造等提供一些支撑。而答辩或大作业往往只侧重于某一块知识的考查,对于学生的整个液压气压传动知识体系的构建意义不大,同时也对教师掌握教学效果以及后续教学改进提供不了太多的有效信息。

参考必修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提出并采用“出勤成绩×30%+‘测试1×40%+‘测试2×30%”的考核方式。其中将测试部分分为测试1和测试2(均为闭卷考试),测试1侧重于液压气压元件基本原理、符号识别的考查,测试2侧重于液压气压基本回路及系统的识别与分析。通过批阅试卷,发现学生对于液压气压传动基本原理及元件符号识别掌握得不错,但是对于液压气压基本回路及系统的分析能力欠缺,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在结课时,再次重点讲解相关知识,可以有力填补学生的知识漏洞,同时也为后续教学活动的进一步改善提供有力信息,比如教学中加强和提升学生液压基本回路及系统的分析能力。

三、总结

纺机液压与气压传动是纺织工程专业一门十分必要的跨专业选修课程,其讲授的有关纺织机械的液压气压传动知识直接关系到纺织产品质量控制和制造成本以及纺织工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培养交叉综合型纺织工程人才的需要。作者以跨专业选修课程纺机液压与气压传动的教学为例,重点阐述跨专业选修课程教学中遇到的学生专业基础薄弱、重视程度低及兴趣不浓,适用教材参考资料少,实践环节欠缺,考核方式的单一等大多数跨专业选修课程所面临的普遍而实际的问题,并逐一进行分析,提出探索性的解决措施。这对跨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和进一步实践与探索具有普遍而又重要的意义。

[ 注 释 ]

[1] 兰州理工大学纺织工程专业培养计划[M].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0.

[2] 陈革,杨建成.纺织机械概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2011.5.

[3] 魏俊民.纺织机械液压与气动技术[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6.

[4] 兰州理工大学液压气压传动课程教学大纲[M].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3.

[5] 中国网,法国巨型机械“神兽”将在京演绎“龙马精神”(高清组图),2014.10.10.

[6] 冀宏主编.液压气压传动与控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钟 岚]

[收稿时间]2014-12-22

4.工程实践课程的体会n 篇四

石狮市石光华侨联合中学 数学组

赵金林

2006年9月,我们福建省高中各学科全部进入新课程改革,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新的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是广大教师、家长议论的一个热点。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新的评价标准、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挑战之一:教师怎样较快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怎样解决教师固有的却早已习惯了的“传授知识”型的教学方式与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方式之间的冲突?

挑战之二:教师面对形式、内容、结构、体系都与以往有较大变化的新教材,教师能否克服定势,尽快地熟悉与适应新教材?怎样处理好在新技术平台下有效地使用教材?

挑战之三:怎样解决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评价制度?

挑战之四:怎样调整更切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更多具有自主探索、自主研究、交流合作的优秀人才?

其实,在这实施新课程之中,问题与困惑还远远不止以上这些。

一、对课改实践的体会

对于参与课改的教师而言,目前正经历着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这一过程充满着矛盾,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这些矛盾,促使我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索、总结与反思中逐步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1.加强研讨交流,转变观念是核心。

为什么转变观念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因为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作指导,一切改革注定要失败。

数学教师在长期的数学教育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这些观念在我们实际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很多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程的认识局限在数学教科书上,课堂教学就是对数学知

用心

爱心

专心

识的解读,教学模式仍以练习模仿为主。这些认识与时代发展的趋势不相吻合,有些认识甚至是错误的,这就阻碍了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例如,教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I》的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时,总觉得课本内容较简单,与老教材要求相差较远。而教辅书上的很多习题类似于高考复习题,学生无从下手。面对这种矛盾,我们教师若不转变观念,势必对教学内容提高要求,补充不少教科书外的东西,甚至想一步达到高考要求。导致学生对老师如此“高要求”的教学内容与方式产生了一定的“畏惧感”,学生认为高中数学既抽象又深不可测,很难学,老师认为新教材太难教。因此,认识教材中每部分内容的作用与意义,领会数学新课程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使我们教师能有效转变观念,我们必须多参加研讨交流活动,加强研讨交流。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核心力量,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到自己是数学课程的建设者,是课程的主体;认识到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结构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拓展丰富学生、教师数学知识与感悟体验数学内涵与价值的过程,教师才会把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2.强化备课组功能,搭建新课改网状平台。

新课改对教师个人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形势下,教师完全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高质量的教学工作是非常艰难的,因此加强集体的力量是每位教师所必须认识和执行的。为了细化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必须加强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目前青年教师是一支生力军,他们有较高的工作热情,但还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他们有新时代的工作能力,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良好的外语基础、更容易与学生交流沟通等。因此,备课组的集体备课,一方面要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要发挥备课组集体的智慧,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和教学策略,培养备课组的团结合作精神。

3.通过课例的研究,为新课改提供示范性。

对一线的数学教师而言,最关心的是课怎么上,怎样的课才算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课?

用心

爱心

专心

非常遗憾,在2007年福建省级普通高中新课程高一年级数学学科骨干教师研修班的学习中没有找到答案,也没有专家(包括人教A版教材的编者)提供符合新课标理念的示范性课例。

只好摸着石头过河了。在课改教学实践中,我们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进行案例研究,不断积累经验,丰富示范性课例。

通过课例的研究,可以使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活动机会。教学实践让我们教师认识到:只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就可以按需调整新教材的结构;适当延伸新教材中的有关知识。处理教材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合理把握新教材的度,深入挖掘新教材的潜在价值。用活教材还必须从学生的三个基本点出发,即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学生的心理发展与需求。

二、课改实践的思考 1.课标与教材不完善。

由于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操作性不强,很多内容仅在宏观层面上,所以教师难以把握,过程性目标难以落实。一方面是编写不够合理的内容较多,另一方面是教材上有时内容的螺旋式上升教师确实很难把握。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与课堂上教学时间的矛盾。新增加的不太熟悉的内容需要重新探索其教育规律,将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变为教育形态十分不易。教材的结构体系与教师所熟悉的体系相距甚远,从学科教材到经验教材与教师具有处理教材的能力距离较远。学生训练不足,在有限时间内很难达到知识、技能、能力培养的落实。

2.课程评价改革的力度不够。

随着课改工作的深入,评价的“瓶颈”作用日益显露,逐渐成为制约新课程深入实施的主要难题之一。教师、家长、学生目前主要还是关心高

用心

爱心

专心

考考什么?怎样考?必修内容教学中怎样定位?选修内容教学中怎样处理?目前有些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确实过高,这些内容将来如何评价?课程评价改革的滞后,导致新课程理念难以贯彻到位。事实上,有些学校已经是穿着新鞋在走老路。评价制度的改革,对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教师难以在短期内做到实施新课标的高标准、严要求。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应重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原则是有利于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新课标教材在函数概念、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算法初步、立体几何初步、曲线与方程等内容中均选择了多种方式体现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要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去改变原来的“一枝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讲到底”的教学方式,我们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一系列信息技术。如 “几何画板”、“数学实验室”、“Mathematica”等数学软件和课件制作软件。还要会调用互联网上的资源。

教师要对现行的教材进行整合、进行“二次创造”,势必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

教师的教育理念在理论层面上比较容易转变,但在实践层面上更新与转变却有一个艰难的过程。教师需花很大努力、较多时间去探索新东西,放弃自己非常熟悉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去另辟途径,费时费力不用说,是否能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承认不得而知。

还有一些疑难问题,困惑和不适应的现象,需要进一步探讨。如:新型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有待完善。对活动与发展、有序与有效、点与面的关系处理不好。常见到“探究浅层化、合作形式化”。教师如何由传统教学的“主宰者”转变成新课程课堂下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等等。

4.初、高中衔接存在的问题。初、高中衔接有如下四大问题。

第一,初、高中内容在课标上就有一些衔接问题,所以在初、高中衔

用心

爱心

专心

接上出现的知识“断点”.列举如下几点:

⑴.涉及“解三元一次方程组”.初中课标、教材中已不作要求,但在苏教版和人教版材中出现了较多的“解三元一次方程组”,如果在高中数学中必须用到,那么就应该在初中数学中增补这部分内容.例如(人教A版必修2第129页例2)△ABC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5,1),B(7,-3),C(2,-8),求它的外接圆的方程.

类似的习题还有一批,均需要用到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甚至是三元二次方程组.

⑵.涉及“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或一元二次方程的简单的无理方程”.初中课标、教材中已不作要求,而在高中数学中必须用到.例如(人教A版必修2第138页例2)已知过点M(-3,-3)的直线l被圆x2+y2+4y-21=0所截得的弦长为45,求直线l的方程.

⑶.涉及“解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初中课标、教材中已不作要求,而在高中数学中必须用到.例如(人教A版必修2第138页例1)已知直线l:3x+y-6=0和圆心为C的圆x2+y2-2y-4=0,判断直线l与圆的位置关系;如果相交,求它们交点的坐标.这题涉及“解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

⑷.现行初中数学课标、教材中的“证明”的内涵与以前的“证明”有所差别;现行初中数学教材中的“证明”是一个局部的公理化体系,它是从4条“基本事实”出发,证明40条左右的结论,除此之外的知识一般不在“证明”部分涉及,即使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性质初中课标教材也不把它作为证明的依据,涉及的内容仅仅局限于“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而高中数学教材中,凡是学过的知识几乎都可以作为“证明”的依据.例如(人教A版必修1/第45页习题1.3/A组/第2题)证明:(1)函数f(x)=x2+1在(-∞,0)上是减函数;(2)函数f(x)=11-在(-∞,0)上是增函数.这题就把等式的性质、因式分解等作为证x明的依据.应该说这里把证明的意义拓展了.

⑸.涉及“分组分解法因式分解”.初中课标、教材中已不作要求.而用函数单调性定义判断函数单调性,需用到分组分解法因式分解.

用心

爱心

专心

⑹.关于“待定系数法”现行初中数学课标、教材已不提这个名词,在初中数学中的要求也较以前大为降低,但在高中数学必修2中,用“待定系数法”非常普遍,而且要求较高,例如求直线方程、求圆的方程等.

第二,初中与高中的课程评价要求也有一些衔接问题,所以初中数学教学在某些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能力的衔接上都出现了断层。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关键出现在能力要求层面,数学知识(包括数学思想方法)的“断点”是容易在教学中衔接和弥补的,可以在哪儿缺就在哪儿补。如:我们在讲授函数的单调性的证明时,补充了比两个数(或式)大小的方法以及因式分解的相关内容;讲授求函数的定义域时,补充了解不等式的相关内容。

事实上,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关键是要关注学生的技能、能力层面.例如初中数学课标对运算的复杂的程度进行了硬性规定,如: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的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二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关于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这些使得初中数学课标教材的“复杂符号运算水平”的训练大为减少.而高中数学的“复杂符号运算水平”的习题比以前并没有减少,造成学生学习的层次落差过大.同样,在推理水平和知识的综合程度方面,也存在类似情况.

第三,初高中教师对学生、教材的把握也有一些衔接问题,一方面实施新课程进入高一年级学习的新生的学习方式与以往有了较大的转变,而高中教师对此意识不足,造成部分学生一时不能适应高中学习。另一方面不同初中学校的教师对新课标教材的认识与理解不同,因此在知识点的取舍上也做了相应的处理,这使得刚进入高一学习的学生起点不一致。

第四,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在初、高中过渡阶段有一些衔接问题。初中没有晚自习,学生养成了完成作业就万事大吉的被动学习习惯,又缺少在校晚自习的纪律观。初中数学侧重形象思维,在某些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能力的要求比以前削弱许多,只要通过几次反复训练,学生的成绩就能提升,而高中数学注重抽象思维,能力要求又较高,因此,学习被动或学法不当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

用心

爱心

5.工程实践课程的体会n 篇五

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陶官小学 周欣 莎士比亚所曾经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应该说,没有不爱音乐的学生,但却有一些不愿进音乐课堂或进了音乐课堂却心不在焉的学生。显然,音乐课并不受到他们的欢迎和喜欢,相反的是受到了排斥和厌倦,这不能不说是音乐课堂的悲哀。在我执教的多个班级音乐课中,学生也表现出了对音乐课堂的不同态度与热情。同一年级、同一班级也不尽相同,但总有一部分学生会在音乐课上拖延而来,或在音乐课上表现出无所谓的消极慵懒心理。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果学生连进音乐课堂都显得心不甘情不愿的话,那又何谈音乐教学的功能,又如何有效实施音乐课的教学呢?音乐课虽非主课,但被学生如此“打入冷宫”,遭受排斥,我的心头不免有些惆怅。面对现状,我们除了一味地在学生身上找问题,也要重新审视和反思我们的音乐教学,探求缘由,对症下药,主动营造快乐生动的音乐课堂,使学生找回对音乐课堂失落的爱,这是我们每个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但在教学过程中光靠艺术本身的魅力还不够,还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巧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机会,引导学生沉浸在艺术的想象、体验、探究、审美、理解、创作和表现等情境中。如果教师每一节课都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创造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堂,那音乐教学这个大舞台便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形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更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流连忘返,获得音乐学习的无限乐趣,使音乐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1、有趣的导入,引趣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

在实际教学中逐渐发现不管课堂教学内容多精彩,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始终不好,甚至会出现正常教学无法进行的情况。新课标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并美化人生的巨大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保证。于是我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研究酝酿合适的导入方法,由于方法得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被调动起来,学习效果越来越好。例如在《雪绒花》这一课中学生进教室时给他们放录音《哆唻咪》,用音像图画式和提问描述式引导学生:同学们刚刚听到的是什么歌曲?你知道这首歌的来历吗?想看这部电影吗?随即给学生播放电影《音乐之声》片段,学生聚精会神的观看后,不仅对此歌曲的创作背景有了深刻的了解,而且对片中的音乐也逐渐熟悉了,因此,再学习这首二部合唱歌曲就比较容易,同学们学的也很投入。因为在播放电影《音乐之声》片段时,已经三次出现了所要学的《雪绒花》的旋律部分,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基本上都记住了主题旋律,都听会了,那教师只要在解决第二声部的难点部分和歌曲处理上进行启发和引导就可以了。

又如在欣赏《忆秦娥●娄山关》这一课时,以往的教学当中我采用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导入——作品简介——作品欣赏——谈体会或唱奏主题音乐,这种教模方式只重教师讲授,忽视了学生参与体验的过程,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感到茫然,久而久之就对欣赏课失去了兴趣,甚至讨厌上欣赏课。于是我根据新授的内容认真研究,精心构思,采用提问和吸引学生最好方法之一的讲故事法逐渐导入:谁知道毛泽东诗词?基本上每个班都有几个同学知道其中几首,然后请朗诵好的同学用动听的声音给大家朗诵,接着放录音欣赏并向学生展示毛泽东诗词,既有视觉欣赏效果又有配乐朗诵效果。先让学生感受音乐与姊妹艺术间的联系,又为下面的学习做个铺垫,然后给学生讲述娄山关战役的故事以及这首诗词的来历。然后再提问:想听听这首诗词和音乐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吗?通过这种互相联通、互相迁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和音乐审美能力。

导入的目的是让教师有意识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十分巧妙地把学生带进新的教学内容中去,所以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设计的内容一定要与主题内容联系紧密,具有关联性。因此,在备课时首先必须认真分析课题内容,然后再去酝酿合适的导入内容,因为在音乐教学中,“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起着诱导、铺垫和衔接的作用。一个精彩的导入能引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主动、专注地参与课堂学习,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归纳,定会总结出更加完善的设计,为每一节音乐课设计出一个优秀的导入。

2、恰当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要将新的精神和思想渗透到音乐教学中,不断地更新课堂教学方式。一定不要再一成不变的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学生厌学,使一堂生动的音乐课变得枯燥乏味。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启用情感教学模式,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多寻求些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结合点,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要以情感人,这对中学生来说较为恰当。

在这几年的教学摸索中我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在欣赏京剧时,我拿出一些脸谱和服饰,采用分组抢答的形式,让学生们分小组选讨论交流,看到这些东西同学们你都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的想象力完全释放了出来,京剧的角色、服饰、唱腔、历史等等,都在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听到我想让学生所知道的知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诸如此类的活动中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这样对音乐的兴趣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产生了。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较容易进入状态,也较容易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角色。通过对角色的体验,将学生的内心情感转换到外在情感,而且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而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将情感进一步陶冶与升华。再次是气氛渲染,让会唱京剧的学生演唱熟悉曲目,虽然水平不高,可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听”、“看”、“唱”、“想”、“动”、“说”的参与,从而更好地体验到音乐的美妙之处,这就激发起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及热爱。这节课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京剧的基本知识,还通过学生演唱激起了其他学生的演唱欲望,激发了学生热爱京剧并将我国国粹发扬光大的热情。又如在欣赏《忆秦娥●娄山关》时我采用对比形式请同学们聆听全山石《娄山关》的独唱与合唱《忆秦娥●娄山关》,让他们体验用不同形式演唱毛主席诗词有什麽不同的艺术效果?并且感受音乐风格是什么样的?(悲状美)音乐中心意境是什么?(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成学生轻松体验音乐情感的一种快乐体验。我认为音乐其实就是一种体验,音乐欣赏就是一种审美活动,通过音乐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并充分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走进音乐中去寻找,去探索,去创造,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这样既培养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和创造意识,又为学生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灵活、多变是解决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法宝。(1)如何避免器乐教学枯燥的问题。

在器乐教学的基本练习中,反复的音阶练习学生掌握得很快,但是显得很枯燥,我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和声形式及不同节奏训练例如:

ⅹ 0 ⅹ ⅹ ⅹ Ⅰ ⅹⅹ ⅹ ⅹ — Ⅱ 我 们 爱 你 美 丽 校 园。

0ⅹ ⅹⅹ ⅹⅹⅹ ⅹⅠ0ⅹ ⅹⅹ ⅹ— Ⅱ 校 园是 我 们的 家 我 们爱 它。这样不仅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乐教学中我自始至终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为前提,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力为最终目的。

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它将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让学生不断品尝到学习音乐和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2)调整唱歌教学的发声练习。

过去唱歌教学程序中首先是发声练习:mimimimamama„„有的学生不是笑就是做鬼脸,虽然有几分钟的发声练习,可到了演唱歌曲时声音质量却没有提高,这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唱歌教学前的发声练习还有必要吗?这些音乐教学标准对于学生来讲是不是太“专业”?怎样解决发声练习与演唱歌曲相结合的问题?于是我思索并大胆在唱歌教学过程中不再单一的做发声练习,而是在演唱过程中随时随地的引导学生。例如学唱《十送红军》时用lu母音随琴演唱歌曲旋律,提醒学生的坐姿、背挺直、鼻腔打开,嘴撅起来,体会歌曲意境,以情带声,并随时给学生做歌曲演唱示范,加上灵活多变的伴奏,整个教学过程把演唱方法融入其中。学生演唱声音经过调整后非常好,效果是单一的发声练习所不可比拟的。经过大量实践,事实证明音乐的基本技能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这也正是新课标所强调的“关注音乐——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技能技巧”的内涵。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要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上音乐课的目的是鼓励帮助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让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音乐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并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3)识谱教学还要不要教、如何教?

咨询好多同行众说纷纭。我在教学过程中确实体会到有的学生基础差,根本对识谱没有兴趣。不教识谱吧,的确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唱会歌曲也一样能体验歌曲的音乐情感;教识谱吧,学生兴趣不大也很枯燥。可是我觉得对于音乐教学来说,音乐的知识和技能是音乐学习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只有有了一定音乐知识和技能后,学生才有可能对音乐产生进一步的兴趣,才有可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例如在中小学的竖笛教学中如果学生不识谱简直就无法吹奏,反过来也因为有了器乐教学才能加快了学生的识谱能力。同样在歌曲教学中,识谱也起着更重要的作用。那麽如何解决教学过程中识谱枯燥的问题呢?一般我会采用分段练唱降低难度以及抢答比赛的游戏形式,这样不仅降低了识谱的难度,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使识谱不再枯燥乏味,还能使会识谱的同学带动不会识谱的同学,并激发学生学习歌谱的积极性。就这样,仅经过一年的时间在我的学生就基本消灭了不会识谱的现象。

6.软件工程的课程实践教学的论文 篇六

摘要:分析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体系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课程设计环节教学改进方案,即建设一个供多门课程使用的可复用教学案例库,并采用分段式教学手段推行案例,配合完整监管与考核体系,保证课程设计环节教学质量。

关键词:软件工程;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案例库;可复用

课程设计是一门课程结束之后安排一周或者两周综合实训,让学生完成一个实际的课题巩固理论知识,对课程知识体系获得更深刻全面的理解,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1]。目前,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从第4、5学期陆续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如《C#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软件需求分析》、《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软件工程》、《UML技术》、《软件测试》等,这些课程均安排了为期一周的课程设计。但大四毕业设计时发现部分学生实践能力达不到专业培养要求,原因主要在于专业类课程实践环节没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经调研发现,这些课程设计周是由各科授课老师布置一个相关课题,明确课题要求,给一周时间让学生自主完成,最后提交一个小的系统与课程设计报告。这种课程设计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方面。老师未能提供系统、综合的课程知识相关案例,导致学生对题目理解不足,对课题认知模糊,无从下手,降低了学习主动性。(2)教学手段陈旧。基本还是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的阶段。师生互动较少,学生没有足够时间思考,即使在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也不能及时解决,课后问题可能不了了之。(3)课程设计考核体系不完善。实践环节大多为考察,导致学生不够重视,提交一个报告了事。由于缺乏完整监管机制,学生对整个课题的开发过程认识不清,没有收获。另外,老师凭提交的报告给出成绩,区分度不明显,不够合理公平。针对目前存在问题,本文提出软件工程类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改进方案。首先,建设一个可复用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案例库,案例库中的教学案例运用主流开发技术、管理技术及开发环境。“可复用”是指同一案例根据不同课程分割出不同的知识单元,软件工程类课程之间本来就紧密联系,相互承接,案例库可供多门专业课在实践环节教学中使用。其次,推行案例同时更新教学手段,采用注重学生参与及师生交流的分段式教学模式。最后,制定明确的课程设计监管与考核方案,对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严格把控,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提高课程设计环节教学效果。

1案例库建设

案例库中的项目不仅要考虑案例库的可复用性,能够服务多门课程,还需体现软件工程专业能力培养需求,并考虑开发难度与学生接受程度。因此应选择学生熟悉的业务系统,采用主流开发工具来实现轻量级工程化系统。系统功能尽量有代表性,同类系统可以仿照实现,并根据课程知识结构需要进行功能定制。如案例库中的项目:《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用C#与SQLServer2008开发。该系统是典型的小型MIS系统,主要实现了学生、教师、管理员3类用户对学生信息、课程信息及成绩信息不同程度的增、删、改、查。该案例可以服务于《C#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UML技术》、《软件工程》、《软件测试》等课程的设计教学。案例库项目开发融合了软件工程很多专业课程知识,在不同课程中使用,学生可以明确各门课程学习目标,从不同视角体验软件开发流程,提高对软件工程整体把握的能力,建立软件工程的思想。

2知识结构划分与整理

案例实现之后,为了服务于不同课程,不同授课教师需要重新组织教学资源,梳理课程大纲、划分教学内容、整理教学素材、制作教学课件,这一步至关重要也最为核心。想要通过一个完整教学案例,使学生建立起课程知识结构网络,授课教师不仅要基于案例将课程相关基本知识点及联系贯穿其中,还要对知识进行高度提炼,体现课程内容有机联系。这样学生通过案例讲解,不仅对理论知识理解更加透彻,对课程体系也会有更深刻的把握,学习效果取得质的飞跃。下面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实现为例,按不同课程知识侧重点进行概要划分,在课程设计环节中,授课教师结合案例针对本门课程侧重讲授知识结构。(1)《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C#》,讲授如何利用C#语言进行系统开发。利用常用控件来搭建设计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界面、实现窗口间跳转、消息传递;利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实现系统业务逻辑与主要功能;利用ADO组件访问数据库,完成对系统数据的基本操作。(2)《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讲授如何进行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后台数据库设计。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的创建;概念结构设计(E-R图的绘制)逻辑结构设计,将E-R图转换为关系模式,如何考察关系模式、规范化程度、规范化理论、视图机制、安全性及完整性设计;数据库的实施:SQL的应用,建库、建表、录入数据等。(3)《软件工程》,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为例,按照软件工程流程,讲解每一阶段任务及涉及方法,结合案例从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系统实现及系统测试几个步骤进行。(4)《UML面向对象设计与分析》,对应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开发各阶段从建模的角度讲解UML的9种图,主要包括在需求阶段如何识别参与者与用例,建立用例模型;在分析设计阶段静态结构模型的建立(类图、对象图)及动态行为模型的建立(顺序图、状态图、活动图);系统实现阶段物理模型的建立(组件图、系统部署图),及将UML自动转换为面向对象设计语言的实现。可以看到,不同课程使用《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案例侧重于不同知识体系。

3案例推行与考核模式建立

授课教师在课程设计环节中推行案例,按照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模式来进行,课堂讲授仍然是不可或缺的[2]。首先通过分析案例程序引导学生学习,由案例的讲解分析,深入浅出地引出知识点,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程重点、难点,深化理论知识学习[3]。其次提出本次课程设计任务要求,老师详细分解设计题目内容与步骤,给出参照与示范。案例讲解与任务分解交叉进行,课程差异性使得案例教学不必拘泥于固定模式与时间,讲授案例时间大概是6~10学时,老师可以自行调整授课进度与节奏。在案例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采用了“教师提出课题―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演示案例―学生实践―学生总结、师生交流”分段方式进行,并且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阶段进行考核。在案例讲解、任务驱动教学方式下,建立完整考核机制,教师监控整个实践过程,激励学生参与到每一个阶段中,学生遇到问题也可以反馈给老师,及时得到帮助,提高学生主动性。成绩考评是根据学生每一阶段任务完成情况,从分析解决问题、团队合作、语言表达及文档书写能力表现作综合评定,不仅保证了评价结果客观性,也引导了学生加强这些方面的能力培养。

4结语

针对学院现在软件工程类多门课程在课程设计环节存在问题,提出了建设可复用的案例库,并根据不同课程教学需要对案例进行知识结构划分与整理,在实践中采用分段式教学推行案例,加以完整考评方式,现已收到较好教学效果。基于案例库的实践教学改进方案还可以应用在软件工程综合实训环节,为了达到更高教学要求,培养高质量人才,案例库还需要不断更新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吴金秀.课程设计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网络与信息,2008(10):78.

[2]高应波.《计算机软件技术与应用基础》教学中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2007(4):23-25.

7.工程实践课程的体会n 篇七

一、恰当选择探究素材

科学探究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別主要是在于,科学探究教学不仅注重探究的结果,同时也注重学生参与实验探究过程的体验,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在初学物理的时候,我们既要控制好科学探究的操作难度和思维难度,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当中可以进行科学探究的因素。比如在声现象的教学当中,由于学生对于声现象并不陌生,所涉及到的实验器材也比较简单、操作也很方便。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来研究声现象,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引导学生体会研究声音产生的过程,并交流所发现的实验现象。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认知过程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一般性方法。

再比如《大气压强》一课的教学,以往旧的教学方法都是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大气压强的存在,进而再由教师来讲解大气压强的数值以及测定方法。而现在的教学需要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由此激发起学生参与认知过程的兴趣和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改变课本的安排,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这样来设计大气压强的教学,可以先通过学生在课下的观察现象和搜集资料、动手实验等方法,让学生对大气压强的存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的一种具体可行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把课下观察到的现象、收集的有关资料和实验的相关数据在课上进行展示与交流。

这样,从三维目标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上看,学生不仅真切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而且也感受到了四个方向都存在大气压强的事实;从过程与方法目标上来看,学生在准备工作中就经历了猜想、假设、实验验证、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上来看,通过参与观察、实验、调查,以及交流合作等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一种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这样的新课的引入,从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上来看,都是符合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育理念的。

另外,关于大气压强测定的实验教学这样设计:通过压强的定义式来提出问题,以此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大气压强的数据。首先让学生来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经历一个设计方案的过程,然后通过实验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如果在验证当中发现问题时,再引导学生不断地修正方案,这样经历一个设计新方案——进行验证——完善方案的科学探究过程,最后教师再给出托里拆利实验的结论。这样的处理就会充分地利用教学当中科学探究的素材,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思维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合理设计课堂教学中的科学探究活动

1.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我们应该注意到,在新课程标准的初中物理教材中注重在每章、每节的开始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现象引入。这样安排的目的主要是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事物或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本质规律。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力争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这样既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的科学情感。比如在《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对物理知识还不是很了解,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之初,我们就应该避开那些比较抽象的、一般化的物态变化和那些非常严密的物理概念,从学生较熟悉的生活中的实例(比如晒衣服的问题)出发,“水从衣服上跑掉了!”来认识汽化现象。

2.根据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多种方式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强调了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和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感受。所以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教材知识和内容,而应结合学校的物质条件和学生的兴趣、能力水平,开发多种多样的实践探究活动,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感受实践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探究“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当中,学生从他的实验结果或者从熔化图象上很难看出比较明显的熔化过程,或者可能会发现海波由于过热而不凝固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一方面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这种问题意识,同时我们还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能力水平,积极给学生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些专题研究。在进行专题研究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到学生之中。教师在研究方案的确定、如何查找资料、安全操作措施的防范等方面给学生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三、在教学设计中充实必要的过程

上一篇:浅谈如何做好医院档案管理下一篇:团支书个人总结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