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石

2024-07-15

数学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石(共16篇)

1.数学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石 篇一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学过程最根本的就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他们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素质教育主体性原则的具体表现。下面,就这一问题谈一些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找调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佳途径,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课堂上要重视直观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的一种有效手段。利用教具、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学生不仅眼看、手动、口讲、脑想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我在课堂教学尽可能地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让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的硬纸板上画一个半径为10厘米的圆,剪下并计算其面积,再让学生在剪下的圆上画一个半径3厘米的同心圆,剪下并计算其面积,通过直观感知,使学生知道剩下的就是环形,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很快算出环形面积,并悟出环形面积公式:S(环)=S(大圆)-S(小圆)的道理,享受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习兴趣,诱导主动学习的欲望

“兴趣是思维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件事物发生兴趣时,注意力就十分集中,求知欲就空前旺盛,思维就非常敏捷、灵活。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巧提问题,促进思维发展;操作训练,提供实践机会,体验成功喜悦;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作为深化教堂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如:教学比例尺这个内容时,我先设问:“在一张纸上能绘出中国行政区画图吗?大家知道怎么绘吗?”在这种情境下,全班学生马上就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心态,有了这种欲望,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积极主动地探究、研讨。

教给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在是一个字不识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会如何学习”、“学会生存”已是21世纪人们所必备的基本素质。目前学生所面对的未来,是科技、人才竟争的时代,不会学习的人就要被现代信息社会所淘汰,从学生的未来着眼,我们今天的“教”要为明天的“不教”而努力。因此,在教会的同时,必须让学生“学会”,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应当重视学法的研究、学法的指导、学会思考、学会实验、学会自学、学会质疑问难、学会提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发现问题,提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是积极思维的结果。为此,在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提问的机会,让学生总结学法。

如:教三角形面积公式,课前让学生带来许许多多的三角形,有实物的、有图片的……我先指导学生用剪刀把三角形割、补、拼,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找出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联系,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推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再去学习梯形、圆形面积就会得心应手,主动学习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提供讨论、训练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既发扬了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人人参与,个个发言,各抒已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广泛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当某一种新概念刚刚引入时,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还比较肤浅,需要进一步剖析,这时教师有意识的组织学生讨论、质疑,弄清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梯形概念的引入后,我就提出:“这里‘只’字去掉行吗?‘四边形’不要行吗?”“为什么?”让学生讨论,有的说:“只”去掉,变成有一组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那么长方形、正方形也是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图形是梯形而有的图形是五边形,有的是六边形……它们有的也只有一组对边平行,难道五边形、六边形也是梯形吗?不是。于是通过讨论形成了共识,梯形梯形中的“只”字和“四边形”都不能改变或去掉,使概念更准确、清晰。

由于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还不成熟,他们往往忽视自己内部心理活动,对自己思维的遗漏不加注意,我鼓励学生自我反馈,强化自查自评。如:教“倒数”时,有个同学回答说:“假分数的倒数都是小于1。” 这时我不作评价,而是追问:“为什么?”让大家想想,之后这位同学说:“因为假分数的分子都大于分母,所以他们的倒数都小于1。”我接着追问:“假分数的分子都大于分母吗?”这位同学顿时醒悟了:“我讲的不完整,应该是假分数的倒数小于或等于1。”这样,通过教师的长期地训练,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也逐步得以提高了。总之,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我们一定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主动学习为主线,创造一个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牢牢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反思和操作的机会,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数学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石 篇二

关键词:激发兴趣,理解算理,养成习惯,提高能力

一、研究的意义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不仅是小学数学重要的教学内容, 而且是小学数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计算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提高, 其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 计算贯穿数学的方方面面, 是数学的命脉, 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至关重要。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就要从平时的教育教学入手, 认真、严格、持之以恒地训练, 这样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 因此,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势在必行。

二、存在的问题

造成运算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有:第一, 重视程度不够, 总认为计算机能取代人脑计算。 第二, 不能理解地掌握运算法则和运算定律。第三, 对数学特征的观察推理能力较差。 第四, 缺少良好的运算习惯。 这里我只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培养计算能力的策略

数学计算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问题, 也是许多学生很容易出状况的一个方面。 计算能力的培养能帮助孩子提高思维的敏感性和灵活性, 同时在心理上更会提高孩子对学习数学的信心, 这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

(一) 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可以有效推动学生进行学习, 在计算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 如果我们让学生对计算充满兴趣, 再让学生把这种兴趣迁移到学习内容上, 那么学生就会乐于学、乐于做了。

1.生动的情境改变枯燥的计算

一提到计算, 学生立即会与枯燥联系起来:简单的符号, 枯燥的运算, 等等。在日常的计算教学中, 我们应想方设法创设生动的情境, 激发学生算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 就创设了一个“游游乐场”的简单情境。在上课开始我问学生:你们喜欢去游乐场玩吗? 今天我们就去看看游乐场里有哪些数学知识? 从而引入乘法的教学。 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体会到计算教学的价值。 教师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场情境让学生理解了乘法的意义。

2.多彩的活动丰富枯燥的计算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 可以设计丰富的活动, 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 比如:可以开展小组竞赛形式的计算比赛、还有抢答、开小火车、闯关等游戏, 都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

3.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们在平时的计算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一些数学家的故事, 积极引导学生,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教学中, 我们要想方设法刺激学生, 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使之心动, 继而行动。

(二) 加强学生对算法和算理的理解

要使学生会算就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 也就是加强法则和算理的掌握。 在教学时应结合实际问题理解算理, 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如: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整数》这节课时, 借助买风筝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5×3, 并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

回答:

方法1:3.5+3.5+3.5=10.5元。

方法2: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方法3:竖式笔算35角×3=105角=10.5元。

方法4:竖式笔算3.5元×3=10.5元。

引导学生说出算理, 重点让方法4的同学说计算方法, 并与其他方法进行比较。 接着再通过一些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巩固算法, 并由学生总结出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

(1) 先将小数转化为整数;

(2) 按整数乘法算出积;

(3) 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

(三) 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

在四则运算中, 最常用的是口算和笔算。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 笔算技能的形成直接受到口算准确和熟练程度的制约。 因此, 要加强口算的教学和训练, 切实打牢计算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 关键是从低年级抓起, 持之以恒, 坚持训练。 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

1.利用课前两分钟进行口算训练。 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课前轮流出6至10题口算题, 出得好的评为“口算明星”。 因为学生的程度不一样, 出题的类型也各式各样, 又因为题目是学生自己出的, 学生做题的积极性较高, 课堂气氛活跃。 最后用“开火车”进行反馈。

2.利用 “口算游戏”加强口算训练。 三个学生一组, 一个学生出题, 一个学生说出得数, 还有一个学生当裁判并用自己喜欢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比赛的胜负情况。 这样的游戏不仅使学生乐学、爱学, 还可以把游戏带到课外与同学一起做, 带到家里与爸爸、妈妈一起做。

(四) 重视培养学生估算能力

估算是保证计算准确的重要环节, 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 同时估算意识形成也有利于数感的培养。 在精确计算前进行估算, 可估计出的数的大致取值范围, 为计算的准确性创造条件;在精确计算之后与估算结果对比, 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长此以往, 使学生形成估算的意识和习惯, 体会估算的价值。

(五)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学习能力、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 在计算中, 要着重让学生养成一些良好习惯。 如:仔细审题的习惯, 审清特点, 审清运算顺序, 审清方法的合理、简便, 分析运算和数字特点等。 及时校对的习惯, 校对数字、符号是否抄对。 认真计算的习惯, 计算时, 格式要规范, 方法要合理, 当计算出现错误时, 不仅要检查计算过程, 还要检查草稿中有无错误。 反思矫正的习惯, 每次做题后, 让学生进行反思:想想这道题是怎样做出来的?对自己的算法满意吗?有无更好、更简便的方法?特别是对自己的每一道错题, 更要及时订正, 认真分析, 反思自己计算错误的原因。 这样, 他们就不仅仅是做对了一道题, 更重要的是尝到了一种反思的“发现的体验”、“成功的体验”。 在这种发现中, 感受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本质, 感悟到科学学习方法的力量。

3.数学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石 篇三

关键词:计算能力;计算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170-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有良好的计算能力,即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智力达到一定水平,可是成绩并不理想,分析其原因,我发现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掌握很快,理解也到位,可是在自己进行练习的时候,错误率极高,主要原因就是计算出错。也就是说知识点掌握了,方法会了,计算能力不行,所以成绩并不理想。计算存在于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之,学生只有具有良好的计算能力,数学成绩才会真正的提高,所以,计算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计算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培养孩子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例如:有的学生不认真审题,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数字、运算符号写的潦草,抄错数和符号;有的学生做完题不认真检查和验算。因此在同一次练习中,同样的题目,有的学生算对了,有的学生却做错了。在一次期末检测中,孩子们就因为没有良好的计算能力,全班平均分就降低了4分。可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一定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培养孩子良好的计算能力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数学学习比较枯燥,为了激发孩子们的计算兴趣,我们就得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进行各种方式的练习:可以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也可以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还可以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但是要注意。练习题不能太多,便于检查和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学生们获得成功,学生高兴,这就激发了学生的计算兴趣,愿意接受老师和学生的学习评价,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二、培养学生坚强的“计算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计算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我的研究发现,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根据这些问题,我们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帮助孩子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我们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意志。

老师组织学生每天坚持认真的练习计算,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养成认真的计算习惯。在教学中,口算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差的学生,估算和笔算速度就很慢 ,从而导致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就会丧失学好数学的兴趣。为此,我们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的课题组王珍会老师每天课前进行五至十分钟的口算训练的研究中发现,通过学生长期的练习,学生的意志力不仅得到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还得到提高。现在孩子们特喜欢这样的练习。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最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维,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1、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具体如下:一要审清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清题目的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清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然后才动手解题。

2、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书写规范的指导。规范的书写可以清楚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通过对作业书写的要求,使学生养成书写规范、步骤完整、考虑全面的数学素质。

3、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验算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验算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判断解答的方法对不对,我们要教会学生验算的方法,培养验算的习惯。验算方法:一是用估算的方法验算,看计算的结果是否符合生产、生活实际,是否符合题意;二是用逆运算的方法验算。把求出的结果当做已知条件,把题中的一个条件作为问题进行验算;三是改变解题思路,用另一种方法进行解答,看两种方法解答的结果是否相同,如果相同,证明解答是正确的。这样的验算既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又达到了验算的目的。

4、培养良好的检查习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题目做完之后,要养成检查的习惯,分析错因,总结不足。检查题目中的数字是否抄错,检查计算过程、计算结果是否有误。有些学生认为检查可有可无,其实不然。检查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数学一丝不苟的素质。

4.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训心得 篇四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计算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又艰苦的工作,必须认真对待,所以要教育学生养成细心、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首先,在计算之前要求学生认真审题,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不要盲目地没有审清运算顺序就计算。如15+5×(1-0.5),学生错误的算成20×(1-0.5),其次,计算时要严格规范计算过程,解题时,要求学生做到计算格式规范,书写工整,作业和卷面洁净。即使是草稿,也要书写工整,字迹清晰。当学生计算出现错误后,既要让学生检查计算过程,也要求学生找草稿中有无错误。计算时要让学生养成自我验算的习惯。长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就能养成一种较好的学习习惯了。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批改作业及时、规范、认真、不写潦草字等。

第二、理解运算法则,正确运用运算法则

运算法则就是用文字表述的运算规律(或方法),如加法法则、减法法则、乘法法则、除法法则、四则混合运算法则等都是运算时非遵守不可的规则,否则就会出现错误。所以运算法则的掌握是学生准确、迅速、灵活地进行计算,形成熟练的运算技能的基础。而要掌握法则必须先理解法则,只有理解了,才能牢记,也只有理解,才会运用。但牢记了的东西不一定就理解了。如小学生对乘除法则,他们能一字不漏地背得滚瓜烂熟,还能按法则进行一些计算,但是并不懂得运算法则的本质意义,更不懂得为什么在运算过程中非要遵守这一条运算法则不可。所以在教学中还要求学生进一步回答出:运算小数乘法时,竖式里的小数点为什么不要对齐?为什么积的小数位数是各因数小数位数的总和?小数除法里为什么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几位?等这些问题。要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把法则表述出来或者加以解释,并能举例说明。这样才能算是真正理解了法则,并在以后的运算中能运用自如。

第三、加强练习,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练习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本途径,要想提高计算能力,必须加强练习。练习不同于简单的机械重复,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性的一种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认真的指导学生进行训练,还要善于抓住学生运算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错误进行纠正。例如:学生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相同数位对齐,不少学生把它看成末位对齐,而学习小数加减法时,相同数位对齐,有些学生往往还受整数加减法的影响,造成相同数位没有对齐。但到学习小数乘法时,写竖式又把相同数位对齐了,而不是把小数看作整数来计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针对学生实际,精心设计练习题,进行针对性练习,从而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只要我们能教育学生养成细心、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能理解并正确运用运算法则,再加上有针对性的练习,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加者淑霞老师培训心得

西宁市杨家庄小学

5.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论文 篇五

一、以兴趣为引子,让学生参与课堂

兴趣是我们学生最好的老师,其也是推动我们世界前进的直接动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若想让我们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究,首先就需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要想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就应该利用兴趣这一最好的老师,积极创立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课程,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就能够调动我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小学数学课堂的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来,为创立合理的课堂情境,从而更好地执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如下途径:(1)以故事为主体的课堂提问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的限制,所以对于任何的事物都怀着探索之心。我们的孩子从小到现在一直在听故事,看动画片。因此,我们要学会利用这一特点来进行课堂知识的传授。我们在实际的课堂上,可以以学生熟悉的故事或动画片为出发点,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让其对于我们所传授的知识就能产生一定的兴趣。例如,笔者在讲授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这一课时,就给学生在课上放映《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羊羊运动会的情节,我会让同学们通过各个运动中所展示的各个运动项目中所出现小羊的数目来对数目有初步认识,这样在进行知识传授的时候,我们就能引起学生对于数这一概念的兴趣,然后我们在课堂讲授的时候可以借助动画片里面的场景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学生就能感觉到课堂上也仿佛如在实际的动画场景中一样,这样就能更容易接受知识,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随着故事的推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够对于所学的知识进行一定的探究与学习,这样进行探究式教学就能有效的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来进行知识的传授,从而基本明白了数的概念以及如何进行基本的计数,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也能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更为的高效有趣味。(2)以动手为途径让学生加深印象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很强的,而进行实际的动手尝试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对于所探究的东西进一步的加深印象,这样所获得的知识也会更加牢固,因此,在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借助一定的动手实践进一步加深教学的探究过程,从而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的加深知识。我们在实际的课堂中可以组织学生对于所学的东西进行一定的动手探究,根据课本的一些知识让学生去动手实践,这样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能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这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在讲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的时候,我就让学生首先根据自己在小组内进行列竖式进行基本的尝试计算,在结合所教学的内容,教师在课上安排一定有针对性的练习,例如给学生出十道题,然后让学生进行计算再指出其运算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然后再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一定的探索,这样学生在自己一步一步的运算过程中就能够明白如何列竖式以及运算的基本技巧,从而能够学习到数学的初步计算。(3)以竞争为刺激让学生更加努力良好的竞争竞争环境对于我们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也有利于探究式教学的教学进度。因此我认为在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以后适当的展开一定的竞争,以加强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这样就能有效激发我们学生的好胜心,逐渐培养起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与探究的能力。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笔者就经常开展具有竞争因素的小游戏,如算数比赛等,这样来进行新的知识的学习与旧的知识的温习,通过游戏竞答对于学生的求知欲与注意力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在此以外,我认为我们在开展探究式的竞争的过程中还应该多多鼓励我们的学生,不要让我们的学生在竞争中因为一时不利而失去对于学习的兴趣,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更加高效的进行。

二、以能力为根本,让学生养成习惯

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最后要落在实处,计算要求学生要严谨等,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必须重视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养成。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训练学生书写工整,重视验算,最终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三、总结

6.数学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石 篇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贯穿整个小学数学的主线,是学生学习很多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所必须掌握生活技能之一。那么如何提高计算教学,以便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一、重视口算教学,加强口算练习。任何计算都是以口算为基础的,口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 到学生其他运算能力的提高。在计算教学中,口算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坚持每节课1-2分钟的基本口算训练。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多样形式交替进行口算练习,强化训练速度、密度,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口算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多变性,使学生的计算既快速,又准确。

二、笔算是关键,利用每周十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笔算是计算的关键,小学阶段大部分数学题都要求学生通过列竖式的方法进行笔算,因此,这一内容是学生们特别容易出错的,在计算时也特别粗心,因此要通过不断反复练习来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

三、增强简算意识,提高计算的灵活性

简算是依据算式、数据的不同特点,利用运算定律、性质及数与数之间的特殊关系,使计算的过程简化、简洁的计算方法。简算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发现事物规律,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敏锐性、灵活性,提高计算效率,发展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与分配律,是学生进行简算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这五条运算定律,及一些常用的简便计算方法,并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简算练习,让学生在计算实践中体验简算的意义、作用与必要性,强化学生自觉运用简算方法的意识,提高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和正确率。

四、重视笔算与估算结合。把估算作为现代数学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这既能为学生数学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符合学生今后的生活需要。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感受到了估算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应用。在老师反复的讲解下,我们的学生反而对估算无所适从。在我们过度教学和刻板的评价下,使估算教学偏离了它的初衷。教师精确计算的意识远远强于估算。教学时重视学生感悟估算的意义、体验估算的价值,按教材程序让学生蜻蜓点水式讨论一下估算的方法和结果,主要精力放在了指导学生如何精确计算上,估算就会教之无味,弃之不能。为了让学生在估算不失利,我们对学生进行“聪明”之法教学,使其能准确估算。

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俗话说,要想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就必须得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计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学数学计算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体会 伊旗第五小学 刘岩璇

3月9日、10日,暨计算教学课例及讲座在伊旗第二小学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认真观摩了一线优秀教师展示以计算教学为重点的优质课。领略了他们精湛的授课艺术、精彩的说课和反思,聆听了专家们关于计算教学的讲座。专家们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及科学的教学方法,让我在教育教学方面受益匪浅,有了更深切的感受,使我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知道了新课程标准下怎样上好一节计算课,围绕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性。

在“课程改革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其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就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四则混合运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显得非常重要,也是终身受益的。我们教师必须重新审视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纠正一些错误的想法和做法,继承我国传统计算教学的精髓,在培养学生计算兴趣的同时,提高计算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1.改变计算教学过于依赖于情境。

改变课堂上牵强附会的情境设置,影响教学的进程。创设情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除了解决情境中的计算问题,还要通过计算,形成计算技能

。综观计算教学,绝大多数新知是原有知识经迁移、变化、综合而成。因此,计算可以由情境引入,同样可以单刀直入。许多时候没有必要去花较多的时间通过情境来教学。根据学生学习建构特点,让学生主动学,把新知通过比较等方法纳入自己的已有体系之中。在计算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可以充分地让学生发挥知识迁移的优势,进行大胆地尝试,体现自主学习的特点。例如,学习“十几减8”,已经有了“十几减8”的基础,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试练,暴露计算中的错误,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规律。

2.改变“走形式”的算法多样化变。

计算要经过观察、比较、想象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其过程体现了思维过程的顺与逆,思维水平的高与低。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倡独立思考。新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是为了提倡学生独立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展示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结果,老师不能引导学生寻求“低层次算法”。关注质的提高。目前,计算教学在方法上大都注意了量的增加,即引导学生找出尽可能多的方法,但往往忽略了有序思维,从质的方面提高。鼓励算法多样化,它为我们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能有的放矢地采用各种手段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一定要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与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作出合理的判断和价值评价。

3.改变不重视口算的速度的现象。忽视口算的正确率以及口算的速度,教师和学生口算意识淡薄,课堂上很少安排时间进行口算训练。有的一年级学生连20以内的加减法也不熟练,有的二年级学生连乘法口诀也没有做到脱口而出,这样势必影响计算速度。加强口算练习。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能力之一。口算不仅需要正确还需要速度,尤其是基本的口算要达到熟练的程度。在四则计算中要使学生先学好2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要求口算准确、熟练。计算课每节课前进行3—4分钟口算练习,总之,这次听课的感受是:还原真实。计算教学不能过分依赖于情境,算法多样化要把握实质,若出现偏差,会导致不良后果。计算教学还是要重视计算方法、技巧、速度及口算能力等基础,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日照市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讨会”学习体会

(2016-05-03 13:24:21)转载 ▼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与数学基础知识密切相关,而且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生计算能力的强弱,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起到很大的影响。

2016年4月18—19日,在教科室庄主任带领下,到新营中学南校区参加“日照市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讨会”,聆听了柴琳等七位老师的计算教学课,感觉受益匪浅。这次计算课研讨,突出特点是各位老师把计算教学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以学生分小组课下研究、课上汇报交流的形式呈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容量大,令人耳目一新。如凤凰小学厉晓庆老师执教的“巧算24点”,学生课下以小组为单位,搜索24点游戏的相关资料,介绍玩法以及为什么是24点,其他小组用多种方法举例介绍如何快速得到24点。各研究小组课下进行了深入研究,汇报时讲解清楚,涉及的内容全面,分工明确,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再如山海天实验小学牟永丽老师执教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大胆尝试用知识树的方法展现知识点,便于找出各部分间的关系。小组汇报时,层次清楚,解决方法多样,教师的教学方式灵活。

7.数学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石 篇七

一、激发兴趣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兴趣,脱离了兴趣就不能做好这件事情了。作为小学数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尤为重要,特别是计算能力的培养。孩子们粗心大意,算题马虎,这样会直接影响到将来初中、高中,乃至大学和社会工作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激发孩子们计算的兴趣,让他们非常喜欢做题,认真能够做题。我利用口算和笔算以及计算工具等来引诱他们的计算兴趣。利用多种训练方式诱导他们的计算兴趣。比如,用游戏了,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了,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也利用一些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小卡片、小黑板等等,当然也给孩子们讲讲那些古今中外的一些伟大的数学家的故事,通过名人轶事激发孩子们认真学习数学的思想意识,他们于是就重视了数学的知识,也更加重视计算了,一个学期下来,他们就养成了一种喜欢计算,计算也有速度,非常准确,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重视基础知识

我们说计算能力的提高是重要的内容,而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概念、定理、定律和运算法则及公式等,也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内容,因为当我们计算的时候,必须得运用这些基础知识,离开了它就谈不上计算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教学中首先把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好,要牢牢地记住这些知识,在理解的前提下达到记得滚瓜烂熟。我们要教育学生不能急于求成,要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内容,才能为后面的计算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训练,通过对学生的计算进行训练,才能使他们潜移默化地掌握计算的规律性,正确率也就自然会得到提高。否则只能是以错误出现。比如,在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的教学时,学生算出来的结果往往好错,而所应用的计算法则则是正确的,什么原因所致呢?细研究一下,就是约分、通分弄错了,当然有出现互化的错误,也有百分以内的口算错误。我们应该在计算中有目标地进行训练,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

三、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练才能养成,这就需要我们要坚持持久战。要想使学生能够拥有较高的计算水平,就要使学生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在计算能力的培养中要有很多习惯的培养,下面就此谈谈几个方面的养成。

1. 养成认真看的习惯。

学生计算出现问题,往往都是不认真看题,走马观花似的粗略过目,就会看错一些数字,如123看成321,还要弄错符号的。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千万不要着忙,草草率率地去做题要养成认真地看,稳稳地观,不能急于求成,要训练整体习惯,要看整体去记忆,更不要犯看一眼写一个数的坏习惯,并且写完之后再对照地看一遍,这样就会减少错误,对计算起到重要的帮助。

2. 书写要工整干净。

很多学生犯一个重要的毛病,算的都对,也很认真,可惜就是书写的很乱,字迹不清楚,对那些易混的数字好弄错,像8和3、6和0、1和7等,有的数位在计算的时候不对齐,容易错位,导致还是算错的结果。所以,一定要告诉学生书写认真、正确。减少错误。

3. 让学生仔细计算。

学生的错误有时候是因为不仔细计算导致。他们马虎地把2×3算成了5,或进位忘了加,或退位忘了减,等等。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一定强调不能让学生去追求速度,稳稳当当地好好计算,才能走向成功。

4. 要认真检查和验算。

复查是非常重要的,小孩不知道这一点,只想着做完了题就轻松了,并且嫌费事验算也不做。我们不单使学生计算能力提高,更重要的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让他们认真去检查和验算,一定不要让学生去估算、大约差不多的想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由于认真检查和验算所带来的成功,自觉养成主动检查的习惯

8.数学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石 篇八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教师,一直从事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工作,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小学生计算能力很差.课堂上觉得学生们把知识掌握的很好,而在作业中,试卷上,错误就多得惊人.是题目太难,还是有其它的原因?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一、影响学生计算失误的因素

1、粗心马虎,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学生在计算时,往往抄错符号或数据,如将“+”看成“×”;将“0.93”写成“0 98”;有的学生列坚式计算时,常常忘了把最终的结果写在横式上,或把验算的结果写在横式上;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导致数字变形,就把变形了的数字看成其他数字,以致出错;还有的学生口算不熟练,在完成进位加和退位减时出错较多,乘法口诀还不能熟练背诵,导致乘积出错或试商出错.2、算理模糊,掌握不熟,随心所欲.教学简便运算时,学生由于算理不清,掌握不熟练,造成错识.如38×99=38×(100-1)=38×100-1=3799,38× 100比38×99多了一个38,应减去38,而不是1.再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们常强调小数点要对齐,但学生在学习小数乘法时,常常就把末位对齐变成小数点对齐了.

9.数学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石 篇九

计算问题,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所以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在学生的作业和考试中,不难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比较低,与一群女的学生相比有下滑趋势。作为一位数学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巩固数学基础知识

在小学阶段,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什么数学概念,运用什么定律,运用什么性质,运用什么法则和计算公式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能够正确计算的前提。有些学生在考试中计算题做错,并不是真的不会算,而是由于运算定律或运算法则没有弄清,导致计算出错。只有把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楚,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生的计算才不会出现差错。如学生在计算125╳88=125╳(80+8)=125╳80+125=10000+125=10125,这部分学生知道这道题能够用简便方法计算,但在计算时由于乘法分配律用错而导致最后的计算结果错误。试想,我们的老师在教乘法分配律时,如果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定律的本质、知道该定律是把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变为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的和,学生在计算时就不会出现上述错误了。

特别是学生到了高年级,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已经非常丰富了,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学会整理已经学的基础知识,做题时才能灵活运用。

二、激起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正确无误的可靠保证。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并不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算理,也不是没有掌握计算方法,而是没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尤其重要,我认为要养成以下几个习惯。

(一)看清题

学生在计算中由于粗心大意有时会把数看错,534看成543,有时会把运算符号看错,有时会把括号的位置看错等,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养成看清题目中数的习惯,速度不要过快,不要看一位写一位,写好后可以迅速与数比照一下等等,从而减少误看而带来的计算错误。

(二)写规范

书写不规范也是计算出现错误的一个常见原因。教师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三)算仔细

计算中的错误有时也是因为学生计算马虎造成的,如把2╳3算成5,或进位忘了加,或退位忘了减等等。因此在教学中不要一味要求学生算得快,而是首先要算得对,然后再正确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出相应的速度要求,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四)查认真

检查和验算不仅是保障计算正确的有效措施,而且是一种促进学生理解计算过程和计算能力的手段,学生可以通过验算进一步理解加和减,乘和除等之间的逆运算关系。但是,小学生由于意志力薄弱,不能自觉坚持检查和验算,敷衍了事大概看看,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检查和验算。因此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检查和验算的方法(如逆运算、估算、再算一次等等),监督他们养成检查的习惯,另外也可通过恰当的时机让检查出错误而获得好成绩的学生进行现身说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认真检查和验算所带来的成功,自觉养成主动检查的习惯。

总之,计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和学生要持之以恒。教师应不断总结,不断运用好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欢数学,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计算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性。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蒲峪九年制学校

10.数学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石 篇十

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计算能力的现状

1. 缺乏对题目的重视及计算耐心

在数学学习中, 尤其是小学教学, 计算占重大比例。不管在日常学习和考试中, 只要碰到计算类的题目, 学生都会认为计算是死题目, 对于自己来说都是信手拈来的, 这就导致了学生对该题目的轻视, 更有甚者直接忽视了对计算结果的审核, 以至最终结果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在计算过程中, 稍复杂点的计算就会显得有些繁琐, 需要反复计算才能得出最终结果, 这就较易导致学生产生对计算的排斥心理, 计算还未开始就已产生退却, 这必然会导致计算错误, 学生更不会耐心地去检查其结果正确与否, 往往会直接进入下题, 这大大降低了计算结果的准确率。

2. 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平时教学中, 教师会经常提醒学生在草稿纸上计算时需排版分开, 让其计算过程看起来明了清晰、一目了然, 试问有多少学生真正做到了这些。往往学生在草稿纸上计算时不注意分块, 只要发现有空白处就利用, 等到一张草稿纸利用完再一眼望去尽是密麻麻一片, 更有甚者直接在书本或试卷上计算, 这不仅影响整体观感, 且很难区分对应题目计算过程及结果的所在。另外, 学生在严谨的计算过程中不够细心, 在作业或考试结果出来后, 教师点评时, 问为什么错了, 大部分学生都说是由于自己粗心, 但根本的原因可能没认识到, 粗心大意是学生由于平时计算比较随便, 如计算前不看清题目, 草稿纸上书写随便, 计算后不认真检查等原因, 从而导致计算中频频出错。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很多学生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

3.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无论学习哪门学科, 基础是关键。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 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前提。学生在面对一个题目时, 首先应考虑到这是什么类型的题, 需要用到哪些运算法则、运算定律及计算公式等, 只有理解和掌握了这些最基本的知识, 才能提升自身的计算能力。如学生在做题时, 突然之间不知从何下手;在计算过程中, 有更简洁方法, 但是又没得到运用;运用方法正确, 但结果出错的, 追究其错误原因, 却发现中间过程没有化简等。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

4. 对计算工具的过分依赖

人都有一定的惰性, 尤其是小学生在学习上有着较强的惰性, 随着各种计算工具的出现, 学生在学习中能接触到计算器, 更是增强了其惰性, 计算器的快捷及准确度使其产生过分的依赖心理, 导致学生养成了一遇到计算就使用计算器的习惯, 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自信, 对于自己手算出的结果总感到怀疑。

二、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

1. 变换形式、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计算是眼、脑、手、耳、口等多种感觉器官同时并用、协调的动作, 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很好的训练形式。但由于计算题不同于应用题, 它是由数与运算符号构成的抽象、枯燥的算式, 学生计算时容易产生烦躁情绪, 甚至影响计算的准确性。因此, 在设计计算练习时, 要根据儿童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 形式多样化, 采用多种方法, 使他们的心理始终保持着渴求与积极状态, 确保思维活动的持久与流畅。如, 低年级用“帮助小动物找家”“送信”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做计算题, 这实际上就是把算式与相应的答案连接起来的匹配题的变式练习形式。匹配题是学生喜欢的练习形式之一, 设计内容如果有连不上的多余答案, 也有两个算式共有一个答案的, 将会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总之,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应该贯彻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既要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针对性训练。只要认真钻研, 工作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 认真挖掘计算题中的能力因素, 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2.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 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 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 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 练习中要做到刻苦钻研、细心推敲, 不要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在计算的时候要让学生养成一看、二想、三算、四演的习惯。所谓一看、二想、三算、四演是指:第一先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符号;第二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或有无简便方法以及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等;第三步进行计算;第四步进行演算, 发现问题, 及时纠正。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 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 防止错写漏写一些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 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 审题在前, 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3. 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

(1) 理解和牢固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

学生面对计算题, 要得到计算结果, 首先要考虑运用概念、运算定律、运算公式, 计算法则等。因此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决定了是否具有良好的计算能力。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对这些基础知识讲解透彻清楚。同时在教学中切不可急于求成, 要帮助学生从已有知识入手, 运用迁移, 不断深入。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 首先要让学生领会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 而分数单位不同, 就不能直接相加减, 懂得了这个道理, 再引导学生运用通分的知识, 化异分母分数为同分母分数, 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已学过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了。

(2) 要讲清算理和法则

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 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立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只有算理清楚, 法则记得牢固, 做四则计算题时, 才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小学生遇到的算理, 如: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 凑十法和破十法, 相同数连加的概念, 十进制计数法, 有关数位的概念,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积、商的变化规律, 分数的意义与性质, 分数单位的概念,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约分与通分等概念, 教师都应讲解得很清楚,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便在学习新知识时, 能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如,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部分知识就很重要。在讲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小数、百分数互化时, 教师就要用到它。分数单位的概念, 在讲解分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法则时也离不开它。这两部分知识, 学生如果掌握得很熟练, 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计算就能顺利。

4. 加强口算训练。

11.数学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石 篇十一

就数学学科来说,计算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也是数学学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之一。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在上周,我校举行了数学计算能力竞赛,现将本次活动小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1、大部分教师对于学生的计算技能的训练比较重视,在平时经常都拿出一定时间进行计算训练,有口算,也有笔算。

2、本次数学计算能力竞赛分年级进行,每个年级的竞赛时间都是30分钟,都有100分题目,题量较多且时间短,通过学生答题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大致答完,答题速度较快。

3、从学生答题结果上看,各年级各班之间的成绩差距不大。

二、存在的问题

1、忽视训练目的

通过竞赛我们发现,学生答题比较快。都是也还是有个别学生的成绩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教师在平时教学当中忽视计算训练的目的,只重视学生的答题速度,却忽视学生答题的准确率;只重视了部分学生的提高,却忽视了学生的整体。

2、忽视学生的习惯养成

这次竞赛,暴露出一个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的大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包括很多方面,首先说学生的字迹,有些学校的学生书写的字迹特别潦草,看起来令人十分不舒服,还有的学生在脱式计算时一步写出得数,这就说明我们的教师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注重学生的书写训练和答题习惯的培养。其次,个别学生尽管答得快,但正确率低。这说明我们老师在平日的训练中,只注重了学生的答题速度,忽视了对学生答题正确率的要求。

3、忽视训练形式

有些教师在平时教学时不注重训练的形式。个别教师认为,计算训练就是规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做完几道题就行了,忽视了准确率;还有的教师在竞赛前,突击几天进行练习,上课练,下课也练,弄得学生筋疲力尽,怨声载道。但计算训练真应该这样简单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种训练形式枯燥乏味,根本不可能激发起学生的练习兴趣来,学生被动的练习,又怎么可能得到良好的练习效果呢。

三、改进的措施

1、注重口算训练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学生的笔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培养计算能力,还是应从口算入手。对于口算,应通过训练,使学生达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只有口算速度上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2、注重平时训练

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计算训练应坚持经常,不要搞突击。每天坚持练一练,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计算练习,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3、注重训练形式

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内容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如何让学生对计算产生兴趣?我们应丰富我们的训练形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在进行计算练习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限时计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4、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

学生的计算错误,从现象来看,似乎大多是由 “粗心”造成的,而“粗心”的原因不外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尚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又有助于身心的发展。从小养成的好习惯,让人受益一生。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就拿这次计算能力检测来说,学生主要

有以下几种错误:做题时思想不集中,不注意审题,如(634+326)÷(180÷60),不少学生都把634+326的得数写成了1000;计算时马虎、不认真,看错小数点位置,如5.9×1.02,很多学生都把1.02看成102;不观察题中数字的特点,如7.8×4.69+22×0.469,导致没有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解答,做起题来不但麻烦,而且易错。根据学生发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分析,有相当一部分因素是属于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根本所在。让学生养成做题前审题的习惯;做完题检查的习惯;计算结束后用估算方法快速验算的习惯等等,这些都是提高练习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包括学生的字迹、规范的书写格式等,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一定能见到成效!

双碧小学教导处

12.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 篇十二

梁志勇

[摘要]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尤为重要。

[关键词]兴趣;习惯;算理;计算

在小学中,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计算教学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计算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到学生观察、记忆、注意等能力的发展;关系到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计算能力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计算能力的培养要做到科学有效和合理,最关键的是研究学生在计算技能中出现的错误,挖掘其错误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在计算中灵活运用技巧,结合实际,将实际问题逐步抽象成数学问题。以本人经验,对小学生计算容易出错的原因分析如下:

首先是学生心理方面的原因。我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明明是会做的计算题,可就是因为‘粗心’给算错了。”大多数学生对计算题都十分轻视,在他们看来,计算只不过是算数,是最不用动脑筋的数学题。首先是思想上的不重视,从而导致了他们在计算方面的不认真,又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感知比较粗略,就更容易出错,其次是学生的思维定势也会带来非常大的干扰。定势是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可以决定同类后继活动的某种趋势。积极的思维定势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消极的定势则可以阻碍知识的迁移。在数学计算中,尤其是四则混合运算题目,学生就很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例如,75+25×4,由于前面所学的加减混合运算时一般是从左往右算,在这种思维定势的干扰之下,学生就很容易忽略掉25×8。

然后是学生的短时记忆比较弱。人们所记忆的目的不仅仅是在于储存,在必要的时候也

需要及时的提取。短时记忆一般是保存信息的时间在1分钟左右,这1分钟的保存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在计算的过程中还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的短时记忆还是比较弱,因此他们常会因为记忆时提取失误而出错。例如,学生在计算125×8时,就很容易忘记每一位满几该向前一位进几,从而导致算错了数。

通过平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和测试,我发现学生在计算上面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失分,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进行了探究,查找如何可以让学生减少或避免他们的计算失误。

(一)让学生知道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计算教学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可见数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技能莫过于计算教学。纵观全国小学数学试题,涉及计算内容的题目在一份试卷中均占80%左右。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计算教学,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计算及其混合运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事情。

(二)要重视学生的初次感知。我认为要减少学生的计算失误,计算教学的起始课一定要上好,要在第一节计算课上就让学生把算理理解的清楚、明白。重要的地方用红笔标示一下。重视学生的初次感知,就会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正确的记忆,从而可以避免太多的错误。

(三)计算教学应该有一节纠错课和一本纠错本。学生新学习一种计算方法之后,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的可能是算数上的失误,但是大多时候还是由于算理不清楚造成的。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这些错题积累起来,让学生分析、辨别这些出错的原因,从而及时的纠正他们在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四)循序渐进的进行加强训练。计算教学还不同于其它的教学,它需要学生经常的反复的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教师应该每天出4-6道计算题让学生练习。一是为了他们能够熟练计算,二是理解算理。

(五)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计算的积极性。计算教学相比较其它方面教学,就

显得有些枯燥。时间一长,学生难免会出现厌烦、轻视的现象。因此,在计算方面的教学,应该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至于是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良好的审题习惯要求:一要审清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清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三要审清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简算的尽可能简算,没有简算的再按运算顺序计算。

2、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

作业和练习的书写要工整,格式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符合规范、清楚。数字间的间隔要适宜,草稿上排竖式也要条理清楚,数位对齐。另外,教学中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

3、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一些学生认为验算可有可无,其实不然。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要让学生掌握检验的方法,一般可以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关系来检验,还可以灵活地运用一些特殊的检验方法,如方程的检验则可用代入法;用估算可判断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在加法运算中和应大于每一个加数,在减法中差和减数应都小于被减数等等。当然,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一步一回头,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

13.数学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石 篇十三

一、为学生创设问题环境

数学是一个抽象知识集中的学科,教师的教学是要帮助学生获得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在问题中寻求解决的办法才可以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善于为学生创设问题意识,营造问题氛围,使学生置身在数学问题中,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问题环境的创设可以在课前新课导入阶段,也可以在新课教学之中,务必突出实效性。问题环境的创设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突出教学的中心,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数学教学要生活化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源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可以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心理距离拉近,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没有畏惧心理。数学知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成为一个新理念在小学课堂教学中风行。如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是提高数学效果的保证。

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后提出的重要理念,学生在小组合作探讨过程中,将数学知识的构建过程实现了亲历,因此他们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创新意识就会增强。小组合作学习要注意实效性,不能使这个过程流于形式。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编制导学案,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形成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目标,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才可能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没有创新能力的不是人才,这是新世纪提出的人才标准。我们必须从小学教学开始,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作为教学的目标和方向。

摘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该从小学生开始培养,这是人之初阶段,也是各种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为学生创设问题环境,数学教学要生活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14.数学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石 篇十四

计算是数学学科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能力之一。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但是我们高度重视计算教学的同时却发现我们的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仍然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平时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仅有少数是由于没有掌握运算方法不会算而造成的。绝大多数是学生粗心大意、观察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在本学期我们课题组从理论探究到实践教学中不断研究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方法,从中收获了不少经验同时也有一些不足和改进的地方。下面我就总结一下本学期的课题工作。

一、课题研究的进展。

本学期我们坚持每周一次的交流活动和会议,目的在于及时沟通交流课题问题。每月进行一些研讨活动以及趣味数学活动。并且在三课活动中紧密结合课题进行公开课的展示。学生从计算意识和计算习惯方面都取得了一些进步。

二、课题研究经验。

1、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在日常教学中不论学生的知识水平高与低都应该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从认真审题到专心校对体现了学生的读题理解题意的思想意识,接着积极验算和规范书写。学生在计算是绝不是万无一失需要细心验算才能保证正确,同时更需要有一个规范的书写这样才会做的完美。

2、注重学生理解算理。传统教学的计算教学只是注重结果忽视算理推导,学生的学习只是停留在算对算快的层面。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以及算理的理解。注重让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3、注重错例分析。学生虽掌握了计算方法,可是在计算是仍然会错误百出。因此在教学中把错例问题拿出来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就会真正理解问题知道错在哪里也就是“不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发挥学生的纠错能力。

三、今后研究方向和目的。

1、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课题队伍的理论知识水平。

2、从学情入手结合教材,设计合理教学进程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3、从兴趣出发加强学生细心计算的习惯。

15.数学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石 篇十五

【内容摘要】小学生计算能力是进行数学学习、开展数学探究与思考的基础能力。过硬的口算能力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兴趣和意志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动力,掌握算理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关键,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计算能力提高的保证。

【关键词】小学计算能力策略方法

一、培养计算能力的意义

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与数学基础知识密切相关,而且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进行数学学习、开展数学探究与思考的基础能力。我们查看各种小学数学试题,涉及计算内容的题目在一份试卷中均占80%以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计算教学,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就不言而喻。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所以必须把小学数学的计算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轻视不得。

二、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1、过硬的口算能力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基础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个学生的计算能力的高低,与他口算能力的强弱有密切关系。因此,如何提高口算能力,是值得探索研究的。根据许多教师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体会,较好的做法是实行分类指导,加强训练,循序渐进,从提高口算能力来达到提高计算能力,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主要做法是:

(1)、重视基础性训练

根据小学生不同的年龄心理特点上看,口算的基础要求不同。低中年级主要在一二位数的加法,特别是退位减法。高年级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训练效果较好。具体口算要求是,先将一位数与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相乘,得到的三位数立即加上一位数与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迅速说出结果。这项口算训练,有数的空间概念的练习,也有数位的比较,又有记忆训练,在小学阶段可以说是一项数的抽象思维的升华训练,对于促进思维及智力的发展是很有 1

益的。这项练习可以安排在两段的时间里进行。

(2)、加强针对性训练

小学高年级数的主体形式已从整数转到了分数。在数的运算中,异分母分数加法是学生费时多又最容易出 差错的地方,也是教与学的重点与难点。这个重点和难点如何攻破呢?经教学实践证明,把分数的口算训练有针对地放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上是正确的。通过分析归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只有三种情况,每种情况中都有它的口算规律,学生只要掌握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两个分数,分母中大数是小数倍数的。

2、两个分数,分母是互质数的。

3、两个分数,两个分母既不是互质数,大数又不是小数的倍数的情况。这种情况通常用短除法来求得公分母。可用分母中大数扩大倍数的方法来求得公分母。

(3)、抓好规律性的训练

运算定律的熟练掌握。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五大定律”: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其中乘法分配律用途广形式多,有正用与反用两方面内容,有整数、小数、分数的形式出现。此外还有减法运算性质和商不变性质的运用等。

2、培养学生兴趣和意志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动力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单一的机械的计算,学生易于疲倦、分心。教师可在练习形式上巧下功夫,还可以出选择题,判断题,还可以出些和实际生活相关的练习,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小学高年级已学过不少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如果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坚强的意志。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3、掌握算理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关键。

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每一种运算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掌握这些理论依据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如果不懂算理,只是机械训练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不谈灵活运用了。因此,在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对时,要特别注意讲清算理及法则的导出,力求做到直观、具体、透彻,以达到使学生充分理解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简便方法计算37x99+37时,用乘法分配律很容易把最后的37看成0个,如果我们让学生仔细观察题目实际上是99个37加1个37的意思,就很容易理解37x(99+1)。可见,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教学中讲清算理、掌握法则、懂得理论是十分重要的。

4、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计算能力提高的保证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在计算训练时,要求学生一定做到:一仔细看、二认真想、三耐心算、四细心查。

(1)仔细看:就是认真对数。题目都抄错了,结果又怎么能正确呢?所以,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

(2)认真想:就是认真审题。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起笔来就下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算。另外,计算必须先求准,再求快。

(3)耐心算:1、就是认真书写、计算。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格式正确、字迹端正,不能潦草,不涂改,格式一定要规范,保持作业整齐美观,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条理清楚,计算时精力集中。

2、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教给他们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利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3、要善于有打草稿的习惯。学生在计算时,不喜爱打草稿,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老师布置了作业,有的口算,有的在书上、桌子上或者其他地方,写上一两个竖式,算是打草稿,有的干脆观望,等待别人的结果,这些都是不良的计算习惯。

(4)细心查:就是细心检查。

1、计算完,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

2、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

3、对计算中途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4、在做好自查的基础上,对作业进行互查,然后上交学习小组长复查,对于出现的问题随时指出,帮组分析错误原因,及时纠正,对于普遍或典型问题,及时统计、汇总、上报,进行统一分析讲。

参考文献:

1.河北省2011年素质提高项目论坛---班级论坛--张新静 《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能力》作者:yhxxxgj

作者简介:兰晓红(1967---),女,四川省三台县人。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数学教研组长,县

16.再谈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篇十六

一、原因分析

1.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单纯传授知识, 在课堂上缺少趣味性的情景教学, 没有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没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看到学生的计算出错, 往往是一句“你真粗心”就过去了, 没有深层分析出错的原因, 未能形成计算技能。

2.学生在计算时总是出现看题不清、抄写错误的情况, 常常看不准就下笔。如将“6”写成“0”, “13”写成“73”, “÷”写成“+”, 以及抄着这一行而串到那一行等。有些运算顺序以及简便运算的方法的错误, 也是由于感知上的笼统而引起的错觉。如在计算0.325-0.325÷5时, 易出现这样的错误:0.325-0.325÷5=0÷5=0;计算10.2-0.2× (1.2+0.8) 时, 出现10.2-0.2× (1.2+0.8) =10×2=20的错误。

3.学习习惯差。好多学生没有进行课前预习, 课前准备不充分, 眼高手低, 在平时的练习中总是“动口不动手”, 能不做就不做;在计算时又过分依靠计算器, 计算开始时还能认真地做一些, 但随着计算的深入就开始不专心, 产生毛躁心理, 随之就在计算中大量出错。还有些学生爱抄袭他人作业, 缺乏独立思考。更严重的是有些学生对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从不反思矫正, 而是走马观花、一看而过。长此下来, 会严重影响其后继学习。

三、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方法

(一) 激发和培养计算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应当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计算兴趣非常重要。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 做一下相关的趣味游戏进行数学计算培养, 多样式训练, 如以“开火车”、小黑板、数字卡片等形式开展数学计算竞赛, 对于算得快、算得准的学生要给予奖励, 可以奖励学生喜欢的一本书进行阅读, 以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除此之外, 可以在数学计算教学的课堂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计算的兴趣, 如可以讲述祖冲之数星星的故事、数学家高斯快速计算出1到100之和的故事, 还有诸如此类的其他趣味数学故事, 以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妙, 在不知不觉中就喜欢上数学计算。

(二)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的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强, 有的学生计算能力弱, 这与学习习惯的好坏密切相关。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计算教学的保证。对于小学数学计算法则、计算技巧, 教师都会在课堂上深入浅出的不断讲解, 课后也会针对性地布置作业和专项训练, 可以说大多数学生都已理解, 但是在考试中仍然有部分学生出错, 这就与学习习惯有关了。因此, 学生要养成课前提前预习、课后认真复习巩固、及时校对、认真计算、规范书写、自觉检验、反思矫正这七个良好习惯。同时, 教师治学一定要严谨, 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使学生在做运算题时从运算法则、运算符号、计算的准确率等多角度来检查每一道题的每一个运算环节。

(三) 加强训练

加强训练, 特别是加强口算和估算这两方面的能力, 这两个能力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能力。进位加法除了初学阶段可以借助纸笔进行计算之外, 其他阶段都是绝对要口算, 是必须要达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乘法口诀不仅要会背,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形成一看到乘法算式就能下意识地心算出得数的高手。一些常用的计算, 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熟记, 例如, 在小数、分数的互化中, 1/5=0.2, 2/5=0.4, 3/5=0.6, 4/5=0.8, 5/8=0.625;还有常见自然数的平方, 如22=4, 32=9, 42=16……, 还有个位数为5的两位数的平方, 如152=225, 252=625, 352=1225, 452=2025, 552=3025……

熟练的口算能力是提高计算速度的法宝, 而估算就是提高计算准确率的钥匙。在进行乘除法计算时, 学生若能够先行估算, 预先知道积或商的近似数, 那么, 就可以大大地降低计算的错误率。甚至在解答应用题时, 先行估算也是非常必要的。但估算意识是慢慢培养的, 如果教师不能够坚持不懈地长期引导, 学生就很难形成这样一种强烈的思想意识。所以, 教师重视估算教学不仅非常必要, 而且必须长期坚持。教师只有对学生进行长期引导, 并辅以必要的指点, 才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估算意识, 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

(四) 建立学生的信心

信心就是相信自己的愿望和理想一定能实现的內心意念,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数学计算过程中会遇到计算量大, 大数字、多步骤、多运算法则的题目时有出现。因此, 学生要有充分的信心和耐心, 认真审题、冷静计算;在课堂上同学们不要嘲笑回答错误的学生, 学生也不要害怕被嘲笑;教师也要不断地鼓励学生的进步, 哪怕一点点的进步, 也要加以奖赏, 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格外的去关注, 使他们尽快走出困境。

(五) 发挥家庭教育作用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延伸。而今, 家长急于求成, 急功近利, 只关注自己孩子短期的成绩好坏, 而忽视了计算能力是长期慢慢培养的过程, 教师也要让家长参与到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中来, 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让家长关注学生计算能力培养, 不要只注重数学思维的养成。

总之, 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一项漫长的工作, 需要在教师指导、学生努力学习和家庭教育共同关注下取得成果。

摘要: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存在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小学生对计算不感兴趣、易错的原因, 并就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培养兴趣、加强训练等五个方面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沈艳玲.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 (3) .

上一篇:动画电影中的叙事主题下一篇:纪检监察机关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