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学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2024-09-03

浅谈心理学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共12篇)

1.浅谈心理学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篇一

本世纪初,以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等人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兴起,对学校教育产生过不少积极的影响。而从本世纪60年代起,又兴起了以苛勒和沃特海默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它以大脑中的认知过程为研究对象,这个认知过程,即信息加工过程,尤其适于音乐。在感觉――行为的周期中,人类有限的能力处理的就是信息,而音乐中所包含的信息量总是大于听者所能够接受的信息量。音乐心理学属心理学范畴,是以音乐与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由于音乐是一种由人参与的活动,因此音乐心理学必将是一门与广泛的外延学科如社会、物理、历史、教育、心理等学科发生联系的交叉性学科体系。

站在音乐教育的立场,结合我国音乐教育的目标,我来谈一下音乐心理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影响。我们往往把学习能力差归因于一般智力差,但近来对落后学生的研究证明,特定的知识和技能的缺陷是导致学习能力低下的原因。而这种特定知识和技能就包括对音乐的学习。以音乐与语言关系为例,二者均发展于人类文化系统中,音乐节奏教学及歌唱训练,可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对学习外语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另外音乐欣赏课上老师的启发、诱导,可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可充分发挥其想像力;再如音乐知识课、创作课等教学对其他学科的作用等,所有这些,使我们不难认识到音乐教师责任之重。

为此,我们强调每位音乐教师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上好音乐课。上好音乐课,除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技术外,更重要的则是了解学生,为学生设想,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因为技术和知识可在工作中日日进步,而徒具精深技术,却无法施教于人是最不可取的。例如,就兴趣而言,我们知道,“兴趣”作为一种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表现出来的喜爱情绪,对人的各种实践活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人类从事活动的内在动力之一。而音乐教学本身便充满了趣味,因此要做到音乐课对学生来说是有兴趣的这一点并不难,只有最麻木的音乐教师才把音乐课弄得呆板无趣。最后,我们要强调的是,音乐教师本身要具备健康的品格,为人师表,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就如孔子所言:“自乐乐人,自正正人。”而塑造健康的品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音乐导人向善的作用的同时,则要求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品格及较高审美情趣的德才兼备的学生。

[浅谈心理学知识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2.浅谈心理学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篇二

(一) 心理概述

人活在世界上, 总要与周围环境互相作用。周围环境的种种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器官, 我们便看到它们的颜色、形状、听到各种声音、嗅到各种气味。我们还能把自己感知过的事物记在大脑里, 对种种问题进行思考, 作出决定。我们还要与各种人进行广泛的交往, 对于自己有关的事物与人表现出一定的态度, 或爱或憎, 或喜或忧。我们还不断地努力把各种事情做好……人在自己的生活中表现出形形色色的主观活动, 它们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是复杂的, 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也就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体现出来的特点。整个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这三个过程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管理的中心问题就是要爱人, 爱人就是要有爱心。因此, 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对于搞好管理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 管理概述

所谓管理, 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 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 是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 自古有之。当人们组成群体要实现共同的目标时就必须有管理, 以协调群体中每个成员的活动。在现代社会, 管理的价值大家几乎一致认同, 如认为管理是一种工作程序和办事的方法, 是处理人与事的艺术[1]。

总之, 管理所对应的主要对象是人和事, 而人的思想、行为以及心理情绪差异千万、难以捉摸, 各种事物的形态、种类、关系等等变化无穷, 所以管理是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法则来应付千变万化的人和事的。因此, 在管理实践中必须运用高超的艺术, 才能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汇集众人的才智、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

二、心理学的引入

管理的核心是人, 组织是由人所组成的集合体, 任何组织不管工作科学化、专业化到什么程度, 决不能把人与机器用同样的方法去处理。因为人毕竟是有灵性、有意识和心智存在的高等动物。管理是通过对被管理人的组织、领导、控制等, 从而协调多个环节, 达到最高效率的管理目的。

而管理又不是单方面的, 如果一味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管理、调配、组织各种受管理者, 不去合理地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和考虑各方面的情况, 久而久之则会使管理目的失败。

心理学家莫利儿曾说过:“人是心理的动物, 其情绪、价值、思考、意念决策莫不被环境、教育和经验所左右。”[2]由于组织的主体是人, 人们在管理的过程中, 对事物的观点不尽相同, 对利害的反应也不一致, 其心理的变化、情绪的高低, 都将会刺激其行为。同时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人与事的调适, 也都易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 招致许多非常情所能理解、非常理所能衡量的纷扰, 故管理与心理二者之间, 实际具有一种互动的关系。一个人在组织中的行为比较复杂, 不能忽略其对管理的情境所产生的影响, 而这种影响也体现了管理与心理的关系。

而我们通过探索改进管理工作的心理依据, 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 合理地吸纳人的需要和考虑人的心理倾向, 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生产率。其研究重点是组织管理中具体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群体组织, 领导中的具体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 而这就是心理学在管理中合理的应用。

三、心理学在管理中的应用

管理的目的在于把事情做好, 或有效地达成目标。管理目的的达成, 所需要的条件为数甚多, 包括设备、资源、策略、人力等, 缺一不可。其中, 硬件条件固然重要, 软件条件更不可缺, 尤其是人力能否有效利用, 更关乎管理的成败。人力如何有效地利用, 主要依赖于以心理学为主的科学知识的应用。

(一) 自我的心理管理

所谓心理管理既是对自己心里的调节, 力图保持某种乐观的情趣、积极向上的心态。自我的心理管理从始至终起着一种内部调控的作用。自我管理是人类对自身的管理, 是一个人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过程[3]。作为管理者, 进行管理活动是工作的重点, 这其中除了对员工的管理之外,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管理者还要进行自我的心理管理。也就是说, 管理者应该从自己的心理上进行准备和提高, 这才能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把管理工作做好。

(二) 上级的心理管理

除了企业的最高领导之外, 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上级, 因此在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上级, 因此在企业这个大团队中和每个部门这小团体中, 每个人都需要和自己的上级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作为下级首先应该从自身出发, 从自己的心理出发, 真正树立和培养与上级相处的心理机制。

要想和上级建立正常的、积极的工作关系, 作为一个下级应该首先了解上级的真正意图、想法, 理解上级的处境和工作做法, 从心理上做好与上级和谐相处的准备。而且每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都会有不同的、复杂的心理状况。有时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 有时是有意考验下级的能力, 有时是刻意为下级出难题, 等等。作为一个下级, 就要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用心揣摩上级的目的, 才能把工作做到位, 才能想上级所想, 提前做好工作, 赢得上级的赞同。

(三) 对下级的心理管理

对下属的心理管理是管理者的一个重要的职责。面对形形色色的下级, 不能简单地将他们归类, 而应该首先从了解他们的心理和性格入手针对他们的不同心理和性格来区别对待, 这样才能更好地管理好一个由不同性格的人所组成的团队。从而充分了解每一个成员, 让一个团队各尽其才。

(四) 同事之间的心理管理

在同事文化盛行的今天, 身处职场的人不可避免地要与同事频繁地打交道并且与之形成微妙的人际关系。因此, 在与同事相处的时候, 既不能凭着自己的个性, 心血来潮为所欲为, 也可不必为了避免事端采取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心态消极逃避, 而要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同事的心理, 注意心灵之间的沟通, 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长久携手共进, 友好相处。

四、结束语

作为企业的决策者, 通过管理中的心理学, 合理地运用心理管理, 可以有助于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改善组织结构, 提高企业效益, 以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作为企业中的中层管理者, 通过掌握管理中的心理学, 运用心理管理学准确找到自身的位置, 了解与缓解自己上下级关系的压力和情绪, 矫正管理中的偏差, 找到最佳的激励自我和下属的有效方法, 从而发挥每一位员工的能动性, 逐渐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优秀职员和管理高手。

作为一位踌躇满志的热血青年, 更需要通过学习管理中的心理学, 真正理解心理学并合理运用, 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修养, 才能纠正理智上、行为上的“错位”, 才能在工作中充分体现出真实的人格与自我价值。

摘要:当人们组成群体要实现共同的目标时就必须有管理, 以协调群体中每个成员的活动。在现代社会中, 管理活动已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 小至个人家庭、组织, 大到国家、地区或社会。而一个成功的管理者, 就要求管理者必须从人性的观点把人当人看, 从心理的分析知道其行为的原因, 从外部的刺激反应了解需要满足的层次与内涵, 进而多关切、多尊重、借以激发其生命共同体的团队精神, 唯有这样, 才有可能成为成功的管理者。

关键词:心理学,管理学,引入,应用

参考文献

[1]袁勇志, 宋典.管理的定义与管理理论发展——对法约尔管理定义的检验及反思[J].学术界, 2006, (6)

[2]牧之, 张震.管理要读心理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7:30.

3.浅谈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三

【关键词】心理学 ; 视觉型 ; 触觉型 ; 听觉型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289-0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心理发展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基础科学。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有很多,和教育工作有密切关系的有《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情感健康》等等。心理学知识科学地阐明了心理的实质及其活动规律,如果在教学中,了解并掌握学生心理,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设计课堂教学程序,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那么则能优化课堂效率,对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成绩会有很大的帮助。

现在每个家长都十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知道一个重要的问题,每个孩子的发展模式是不同的。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清华大学出版社研究员王晶在《如何走进还在的心灵》的演讲中提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于脑构造的不同,从我们的学习渠道来说,人类一共分五种吸收信息的渠道,每个人的主渠道不一样,最后他的思维方式、学习模式、沟通模式也是不一样的。结合王老师的理论和我在工作的中经验积累可以把学生的学习类型大致分为三种:

首先视觉学习型的人,视觉型的一个最简单的特征是,这些学生说话语速快,要看着人说话。同时视觉型的学生他们从小非常听话,一般来说基本上不做越格的事,他们是幼儿园、小学最听老师的话,认真复习、认真写作业的这类学生。这类学生的成长过程在学校是非常守规矩的,是今天我们教育里最喜欢的一类人。视觉型的学生喜欢在一个安全的体系内学习和生活。对于这样的学生,我给家长提出的建议是除了帮助他们学习之外,真正需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多跟人接触,提升他们的勇气。对这些学生来说,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是成功是成功之母,要让他们在成功中学会自信,同时拓展他们对社会的触觉,让他们在不断成长和壮大,视觉型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让他们多复习,少预习,因为他们完全能跟得上学校的教育,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

第二种是听觉学习型的人。视觉型的学生大概占1/3,听觉型的学生占20%-25%,这些学生在传统课堂中占不到便宜的,听觉型的学生以听为主,他们的主要特点是不爱说话,说话的语速非常慢,而且说话的时候往往不看对方的脸。对他们来说内心世界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学生不合群,习惯单独做事情,所以在和老师的互动中,他们几乎是靠后的。当我们老师发现学生是听觉型的孩子,请给孩子一个支撑,一个沟通和帮助的渠道。对于听觉型的学生,我会给他们多做一些录音带,像英语、诗歌、散文、地理、历史等,以便提升他们的听觉认知的能力。对于听觉型的学生,我们最有效的帮助就是发挥他们耳朵的特长,听的能力。

第三種类型就是触觉型。触觉型的孩子是什么孩子,就是我们现在的小学、幼儿园里的淘气包子,总是不断地在惹事,就是这样的人。这些孩子的家长特别头疼,假如孩子是这种类型的学生,不用再烦恼了,因为这群学生是特别聪明的学生,他们的生命力非常强健,他们关注的东西也非常多,大脑具有创造性,只是他们不适合我们今天的教育模式,他们是身心互动的模式,他们学东西有的时候很慢,你跟他们讲半天,他们也不理你,因为他们听不懂。但是他们爱摆弄,一旦他们摆弄懂了,以后就不会忘记了,这叫肢体参与学习。肢体参与学习者,一般来说记忆都很长,比如游泳、骑自行车都是肢体参与的。他们是适合这样的学习方式。

除了上述的主要类型之外,还有一个人大家也都非常熟悉,就是海伦·凯勒,她的学习方式是感受。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水”这个字时,就是以字教字,我并没有把学生领到水龙下,让学生先感受水的流动,然后再告诉学生,这就是水。我也许会告诉他们就是你们上学时路过的河流,那就是水,而学这个“水”时,我会用电脑播放一幅水的图片告诉学生什么是“水”。而海伦凯勒在学习“水”时,她是一只手感应着水,另一只手在感应“水”这个字,而两个感受同时存在,她全然明白了“水”和实物水之间的关系。沙利文老师利用海伦凯勒具有的嗅觉、味觉、触觉等教会了她语言和文字,最后也教会了她讲话的能力。她不是通过思维去学文字,而是通过感受去学文字,这并不仅仅是对特殊学生的特殊教育方法。实际上,这是远胜于用思维去学文字的办法,这也是现在流行的蒙特梭利幼儿教育法、华德福育儿教育法等教育方法的关键所在。

4.浅谈心理学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篇四

班级管理,以“心”为重――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

文/朱丽芳

摘 要:班级管理是班级制度层面的因素,它直接影响着班级的整体素质和面貌。心理学思想的发展是促进班级管理走向开明和进步的主流思潮。班主任作为一个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有必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级的日常管理中。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塑造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在不合拍的时期,自认为已长大的他们,心理却很不稳定,出现了自我、学习、角色及观念的混乱。不少班主任感到现在的学生不像以前的学生那样听话,班级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

教育部于6月7日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班主任――作为一个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应当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利用班主任工作优势,在日常的班级管理过程中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同时注意发现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疏导,担负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

一、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的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兴起,唤起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他们渴望有更多的老师来关心他们的内心。在这种情况下,几个兼职或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已无法满足一所学校全部学生的需求。而广大班主任的参加,则能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走出这种人力匮乏的困境。

面对社会的变化,学生的思想、心理的变化以及现代教育要求的变化,不少班主任在工作中感到困惑和迷茫。对学生中出现的厌学、恐学、逃学、说谎、恶作剧、斗殴等问题,沿用旧的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已显得无能为力。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兴起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学习,班主任逐渐意识到学生的上述问题不全是思想品德问题,而可能是一些心理问题,不能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混为一谈,要区别对待,以寻求最佳的解决途径。班主任只有掌握了有关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理论,并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卓有成效地解决自己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班级不仅是开展教学的集体,也是学校中的基本生活集体。班主任在班级中接触学生的机会,要比其他老师多,条件也更优越,班主任有可能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能力、交友情况、家庭状况及其他问题。因此,在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最适宜也最能够把这一项工作开展好的角色,就是班主任。

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最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

班主任进行的常规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恰当的平台。班主任进行的班级管理,是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媒介。只要班主任注意把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和技巧融入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就能使每一项工作成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班主任与家长、任课教师的联系,为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力量提供了便利条件。由于班主任在学校、家庭之间起着一种桥梁作用,他们不仅对学生及家长有一定的影响力,在任课教师中还有较大的发言权。因此,在良好人际环境的创建及各种教育因素的协调方面,相对于其他任课教师和家长来说,班主任能起更大的作用。

二、当前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初二上学期刚开学时,我对我班学生得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存在着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焦虑

这种心理在我班学生身上表现得比较普遍,占调查学生的92%。其中,89%的学生较轻微,持续时间也较短。然而也有3%的学生焦虑时间持久,对周围环境的刺激很敏感,他们入睡困难,易被惊醒,经常体验到莫名其妙的恐惧、紧张和心烦。这种心境对学习产生不良影响,若不及时疏导和诊治,容易演变成一种稳固的.心理定势,久而久之就转变成为恐惧症等影响。

(二)抑郁

一些学生在情绪上表现出悲伤、孤独、颓废,自我评价消极,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对学习缺乏信心,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抱有恐惧倾向,对改变自己的处境持悲观态度,这类学生约占3%。在日常学习中他们不影响课内外秩序,不妨碍教学和各项活动,但随着不良情绪的发展和内心紧张情绪的加重,他们会日益消沉下去,(范文网 )严重的可能发展为抑郁性精神病,有的还会做出自伤行为,具体表现为:

1.长期得不到成功的体验,自信心偏低或丧失。从调查结果来看,发现学生的自信心水平偏低且个体差异显著,在调查的“自觉性、坚持性、自信心、责任感、主动性、独立性”六个因素中,“自信心”因素的得分明显低于各个因素的平均得分。

2.由于生理上的成熟使学生早恋的现象发生,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困扰。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一般都会有与异性交往的心理需求,对自己的形体,尤其是性特征的关注有明显增强,有的急于确立恋爱关系,把这种所谓的“恋爱关系”作为了解异性的最主要手段。同时,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如,黄色书刊、网络淫秽影像的影响,加剧了小部分学生的不良需要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使他们陷于其中。

3.家庭环境的影响及不适当的教育方式而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父母忙于工作,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造成家庭气氛的不和谐。家教方面,家长对孩子在物质方面的百般迁就、生活上百般呵护,而在学习上却又百般苛求,这就造成了孩子的心理承受力低下,难以应付挫折情况。

(三)社交恐慌

有社交恐慌心理障碍的中学生占调查人数的4%,他们对社会交往行为有一种强烈的恐惧心理。他们常常会找借口回避,即使是与家人、老师及交往不密切的学生在一起,往往也会感到不自在。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入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之心,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局促、尴尬的异常反应。

三、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进行管理的心理策略

(一)师生关系中融入心理辅导理念

心理辅导,是指辅导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的相互接纳与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这种信任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学生改善情绪、减少阻抗、探索自我、增强自尊、提高自信。根据调查结果,我对有“焦虑”心理的学生进行了多次心理沟通。在沟通中我对学生投以真诚、平等、尊重,渐渐缩短我和学生间的距离感和陌生感,形成相互信任的心理和情感关系氛围。平时的教学也有意识地变命令为鼓励,变说教为赞美,让他们真正感到亲和、善良和美好,从现在的结果来看,正是因为那些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实现了班级管理的民主与学生行为的自律,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身到学习生活中。

(二)班级谈话中融入有效倾听技巧

班级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人的管理是人心的管理,其关键在于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在实际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隔阂,其原因就是教师不善于倾听和关注学生。而耐心认真的倾听比任何语言更能获得学生的认同。当学生取得成绩时,班主任要通过倾听,对其加以肯定、表扬。当学生遇到烦恼、挫折时,班主任要耐心倾听学生的苦恼及想法,及时帮助他们树立战胜挫折的自信心。当学生之间有了矛盾和冲突时,教师要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然后综合评判是非,并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

对于班主任来说,倾听的习惯和态度比倾听的技术更重要。特别是纠结于“异性情缘”的学生,以倾听的方式和他们谈话,给他们以表达、倾听和辩解的机会。

【案例1】本学期开学不久,我正准备下班,一声“报告”打断了我。小L有些羞涩地问我:“老师,您有空吗?”

我说:“有呀!”

她说:“我现在很纠结,想找您聊聊。”

我说:“好呀。”我重新坐下来,专注地看着她。

可她却犹豫了一会儿,没说话。

我问:“有顾虑是吗?”

她说:“我怕说了后您会找我家长。”

我笑了:“别担心,我保证绝不‘秋后算账’。”

她也笑了:“老师,最近我喜欢上了我们班的一位男生,认为他很优秀。上课老是看他,没心思听讲。下课也是,一双眼睛总盯着他。现在连晚上睡觉也会梦到和他在一起……你前些天也因为成绩退步找我谈话,我知道这样不好,可是我管不了我的思想……”

她和我说了很长时间,到最后都哽咽了。我说:“需要我去找他聊聊吗?”

她摇摇头:“如果你去找他,他会看不起我,而且班上同学会嘲笑我的。”

“那你需要我帮什么忙呢?”我又问。

“不需要。我就是想和您说说心里话,我觉得您值得我信任。何况我现在心里好受多了。谢谢老师!”

那一刻,我很感动。我说:“下周一的班会课,我们开一堂青春期异性交往的主题课,专讲如何大方地与异性交往,好不好?”

她说:“那您不要点我的名。”

“好的,我可以从媒体上找些资料。”我说。

她很高兴,也很轻松地离开了。

这次谈话,我主要是在倾听她诉说。这种谈话决不能只是教师一人的“苦口婆心”或是“语重心长”,而是尽量让学生诉说、倾泻。因此,以倾听为主要目的的个别谈话应鼓励学生滔滔不绝、一吐为快。

(三)班级交流中融入心理沟通原则

1.真诚。真诚是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第一要素。班主任的真诚不仅表现在与学生沟通时,而且在平时的管理中,班主任也要说真话、办实事,给学生一个真诚、可信赖的印象。

2.平等。班主任要把自己看作是班级中的一员,以一个朋友的姿态与学生平等地进行对话,平等包含着尊重。因此,班主任要善于换位思考和协商沟通。

3.适度。从时间方面说是选择恰当的时机与学生进行沟通,从程度方面说是沟通到恰到火候。

4.情理并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法宝。没有情感的投入是无法走进学生的心里的,但同时一定要注意“动情”与“晓理”二者的相辅相成。在“动情”的同时必须“晓理”,情理双管齐下,才有更好的效果。

【案例2】小Z是一个很内向的男孩,不与任何人接触。因为父母多方面的原因,他很小就跟姑姑生活,所以对父母的爱特别渴望。他经常用离家出走的方式来吸引父母的关注,这也给班级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他刚来到我们班时,我走进教室,就看到他坐在位置上发呆,我走过去问他晚上的休息状况。有的时候会从家里带点小零食给他,他独自一人走在路上时,我会邀请他到操场上去走两圈,给他讲些小故事。当他的作业正确率很高时,我会在他的作业本里夹张小纸条,画上笑脸,写上鼓励的话语。更多的时候,我会故意忘点东西在讲台上,让他帮我送到办公室来,或是让他帮我干些轻松的活……慢慢地,我发现小Z变了很多,会主动和我打招呼,会告诉我他又看了什么书,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他脸上的线条可爱了起来,加之班委们的轮流帮助,不让他掉队,他也很快融入了我们这个班集体,比如帮班里的饮水机换水、帮其他同学扫扫地。于无声处,特别的沟通,细心的关爱感动了学生内心,也为我的班级管理增添了和谐的风景。

总之,充分挖掘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应是每一个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切实推进班级管理的最有效手段。只要真正树立了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就会发现班级管理处处藏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班主任去探索和创新。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或代替学生去作出判断和选择,而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尽量发挥他们的潜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莉。班级管理策略。当代教育论坛,(10)。

[2]郭颖。心理辅导视阈下的班级管理策略。现代教育科学,(2)。

[3]朱智纲。心理契约:班级管理的副本。教学与管理,2009(5)。

[4]黄溅华。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5.浅谈心理学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篇五

目前,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班级管理的研究已经很多,也有很多的班主任进行了实践。但在研究的对象上,关注中职学生的不多;在研究的内容上,很多研究都关注病态心理和行为问题,对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关注较少。

导致社会上很多人,甚至是中职班主任对中职学生产生认识的偏差,认同感较低,有的老师甚至认为中职学生就是一群“少年犯”,也有的班主任讲:在中职学校当班主任,有效的班级管理就是女生不“生”,男生不“死”。这种极端思想导致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一直停滞不前,导致中职的教育停留在关注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放大中职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中职班级管理也就依然停留在“管”住学生的低级阶段。所以改变这种状态,班主任要学会用积极心理学来管理班级和教育学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性和专业性。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形成,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

因此中职班主任运用积极心理学来管理班级就是要用开放的心态接纳学生,欣赏学生,相信学生的潜能,发现学生的潜能并且帮助学生挖掘和展示他的潜能。从而培养学生自信和幸福,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

一、班主任要用健康的人格熏陶中职学生的情感

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C.W.Mills)提出“重要他人”的心理学概念,指在个体社会化以及心理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中职学生的重要他人可能是长辈、亲人、朋友、老师。但作为中职学生的班主任,假如能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那么,这个班级的管理就比较容易成功。所以具有积极人格的班主任能给学生提供示范和榜样,熏陶学生的情感,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使工作事半功倍。经过很多人的研究:中职学生喜欢的班主任是:有绝活,专业能力让人钦佩的老师;有个性,人格魅力让人喜欢的老师;有共同语言,能理解学生的老师。但我们更肯定的是班主任首先要有爱,有爱才能促动学生的情感;其次要有智慧,有智慧才能让学生信服;再次要有能力,有能力才能让学生钦佩。

二、班主任要从积极的角度看待中职学生的问题

中职学生由于受多方面的原因的影响,厌学、抽烟、冲动、狂暴、人际冲突等不良行为较多,这些行为是客观存在的。但班主任首先要用积极心理学指导自己的思想,学会换一种角度看问题,作为中职学生,他们内心同样渴望幸福,渴望被认同,渴求进步,渴望能学有一技之长,渴望自己成长。他们一样具有积极的潜能。班主任要从积极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期望效应”告诉我们,班主任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多赞美赏识,多信任鼓励,并对学生怀有期待,学生就能变得自信,增强自我价值,并产生积极向上的推动力。在我的班级里,我也运用了期待效应进行班级管理,比如把班名叫“未来之星”,建设班级目标是“温馨、进取、和谐”,经常性开展“赞美我的同学,我的老师”的活动,随时发现班级每个学生的优点并及时“贴上美丽的标签”。由于班主任的激励和信任,班级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升。

三、班主任要用科学的态度来解决学生的问题

中职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因为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情绪的冲动、学习的无力、自我中心等问题,导致学生行为出现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作为中职班主任,要乐观看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这些问题。用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解决学生的问题。

(一)乐观看待学生行为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中职学生由于情绪冲动狂暴容易产生行为冲突,如打架斗殴、校园暴力,人际不良等。班主任要理智对待,积极寻找智慧的方法,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可以采用同伴辅导,结对帮扶,找优秀学生暗中助力等方法。因为中职学生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防止学生一出事就进行“有罪归因”,从而影响了班主任的判断和思考能力。学生的行为问题是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导致的,班主任要放宽心,吸取教训,用积极有效的方法来处理,让学生顺利过渡青春期,这样的班主任也能坦然幸福地开展班级管理。

(二)冷静分析学生的学习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的学习习惯不良,表现成学习无力。但班主任换一种角度看,学生动手能力、表达能力、活动能力却不差。所以要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来引领学生的学习。比如用实践法,翻转课堂的方法,网络教育教学方法。当然,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开拓有赖于班主任树立积极开放的学习态度。当班主任开放积极,班级自然也开放积极了。

(三)努力建设合力育人的桥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班主任要科学分析学生的问题,找到解决学生问题的关键。就要主动构建“合力育人”的立交桥。有些班主任消极对待学生的问题,甚至埋怨学生家庭,埋怨学校,埋怨社会,这些都没用。唯有主动探寻、积极建设、合力育人,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班主任要用积极的方法培养中职学生的能力

(一)开展班级民主管理,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班主任要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的积极性,开展班级民主管理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班级民主管理的两条途径:一是共同商议解决一些班级问题;比如让学生一起制定班规,班级目标,商量班级的各种事情。二是班级的同学都有管理班级的义务和权利。比如学生可以对班主任、班干部或任何一个人提意见,经过班级委员会调查,研究并加以改进;再比如班集体评优,每个同学可以写好自荐材料,结合综合表现的分数,再结合讨论的意见。班级管理中,公平、公开、公正就是民主管理的主要做法,能提升学生对班级的热情。从而达到更好的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

(二)从“心”出发,激发学生的潜能。

积极心理学提倡要信任,尊重学生,提倡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遵循“师生共同成长,共享幸福”的理念。所以班主任要理解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心”出发,开展班级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如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强,可以多开展体验性的活动,或者开展各类专业技能和生活技能比赛;中职学生活动能力较强,可以采用“唤醒教育、活动教育”来点燃中职学生心中的激情,开展团体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增进学生在团体活动中了解别人,促进人际的和谐。另外,中职学生思维活跃,也可以通过讨论、扮演、讲述、自我反省等方式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教会学生探索自己的方法;中职学生职业目标明确,可以重视实践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品质,如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企业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在积极心理教育的指引下,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

(三)关注学生的“优势”,搭建展示的平台

6.浅谈心理学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篇六

浅谈历史教学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以现代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按照一定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要求,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技术和手段,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个性,通过调节心理状态,开发心理潜能,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育,增强适应能力,培养新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一、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历史科教学的责任,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价值的途径。

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任课教师根据历史学科、教材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挖掘学科中的心理教育资源,自觉主动地运用历史知识,特别是先进英雄人物事迹和以及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文化,调动和激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增强课堂学习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与效果,在授予学生一定的历史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从不同角度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形成学生健全人格。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价值的途径。

二、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作为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而且必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具有心理教育的能力,在各自的教育实践中自觉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了解并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的发展水平,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对教材内容作加工,灵活运用于教学中去。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证。

(1)教师要有健康心理。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一个有健全个性的教师,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和挫折,做生活的强者,要有涵养,情绪稳定,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自觉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做学生的“人师”,使学生佩服,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2)教师要以自己健康的心理感染学生。“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要发展学生健康心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教师自身要拥有良好的态度和健康心理是前提。这样才能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化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各种方法的运用,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增加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学习他们的优良品质,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3)教师要以自己精湛的教育技能、挖掘历史教材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来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这样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和全面开展大有裨益。所以,教师带着新的思路和眼光重新认真研读教材,从中挖掘并开发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知识传授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2、尊重学生个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实施个性化教育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是要注意培养他们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学生从教师的耐心教育中,从教师的关心尊重中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进而感到教师可亲、可信,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让学生心理得到放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要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使其不伤自尊,增强自信,弥补不足,走向成功。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鼓励性评价,增强他们的成功体验,树立自信心

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的发展。通过教师的评价,要能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发展的主动性与自觉性,鼓励他们不断上进。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利用积极的评价手段,提高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经常抓住每一个闪光点,进行表扬、鼓励,使他们更加自信、自强,从而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对待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变换一种视角,努力从他们所谓的缺点和错误中读出美丽与新奇,多一些欣赏,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关心,多一些信任,多一些理解。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和个性特点,并帮助他们把闪光点发扬光大,让我们的孩子在一个充满激励的评价中快乐健康成长!

4.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从而形成群体的心理优势,达到互相激励、共同提高的佳境。我们的教学工作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从横向来看,人与人之间、同龄人之间、同班同学之间,无不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决定着各年级学生之间学习成绩分化的潜在性。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分层教学”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都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得到成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潜能,用丰富的史实,优秀的历史人物培养

学生健康心理品质。

1、增强自我激励意识,培养了成功感和自信心。学生从自卑、厌学,甚至自暴自弃的心理阴影中摆脱出来,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教育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建立了自信心。

2、增强自我规范意识,培养了毅力和自控能力。学生有了明确的规范意识,懂得为了实现自己的学习和人生目标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及怎样去做,自觉地培养意志能力、自控能力,包括承受挫折、抗拒诱惑的能力。

3、增强自我调节意识,培养了社会适应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学生成长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要不断调节、平衡自己的心理状况,保持健康的心态,并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心理优化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不少学生由厌学变为好学,学习自觉性提高了。

7.浅谈心理学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篇七

1 医院文化建设的心理学特点

医院文化建设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 从心理学角度看具有如下特点:

(1) 复杂性。医院文化建设过程中职工的心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且受社会、家庭、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是一个多变的动态过程, 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由于医院文化建设通过医疗服务工作同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密切联系, 所以这种复杂性在医院这一特殊环境下表现得尤为突出。

(2) 综合性。职工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任何行为表现, 既是对活动目的、意义全面认识的结果, 也是情感、动机、意志等意向活动的结果, 同时还是个性心理特征参与的结果。所以, 职工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心理现象不是单一的、某一方面的心理反映, 而是多方面的有机构成, 是一种综合表现。

(3) 自觉性。职工在医院文化建设这一社会活动的作用下所进行的心理活动有其客观性。职工对医院文化建设这一客观现实的反应不是消极被动的, 而是积极能动的。因而, 无论职工在医院文化建设这一社会因素的作用下, 所产生的心理现象在方向、内容、过程等方面的表现如何, 都是其主观能动活动的结果, 是在有意识的参与下产生的, 而不是自发产生的。

(4) 联系性。职工的心理活动与其所从事活动的内容分不开, 因此, 在医院文化建设中职工的心理活动总是同文化建设的内容、方法相联系。研究医院文化建设中的心理学问题, 不可能脱离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容、任务和方法而孤立进行。

2 应用心理学知识, 搞好医院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 医院文化建设需要心理学理论做指导。在医院文化建设实践中注重研究职工的心理状况和个性特点, 重视结合职工心理开展文化建设活动是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与必要条件。医院文化建设是围绕人进行的, 是强化医务人员从业品行和敬业精神的工作, 是增强医院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工作, 是提高医院素质和医疗质量的工作, 因而医院文化建设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实践上对职工心理学问题进行研究。

(2) 心理学问题贯穿于医院文化建设全过程, 医院文化建设离不开心理学。医院各类人员的心理活动与其自身行为、态度有密切联系, 在医院文化建设的一切活动中, 职工会随之产生种种心理现象。因此, 我们应当对医院文化建设和心理学进行科学研究, 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探求其规律, 并利用这一规律为增强医院文化建设的科学性服务。同时, 由于改革的深入、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精神风貌、心理特点也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发展、变化, 医院各类人员的需要、动机、情感、信念及其兴趣、性格等心理面貌同过去相比已有了较大变化, 这也要求我们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中的心理学研究。

(3) 医院各类人员的心理因素是提高医院文化建设效益的因素之一。医院文化建设作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有其自身效益。提高医院文化建设效益的因素很多, 依据医院各类人员的心理特点及活动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这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因而, 我们有必要探索医院文化建设与医院各类人员在心理上的依存关系及其规律。

3 心理学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应用要点

(1) 了解职工心理状态, 掌握职工心理活动规律是搞好医院文化建设的基本前提。开展医院文化建设首先要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明确目标, 而摸准职工的思想脉搏、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在医院文化建设过程中, 把握职工心理活动规律, 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心理发展与各项工作措施、情境、条件的依存关系, 可以扩大心理效应、增强教育效果, 使医院文化建设的措施、内容、方法能适应医院各类人员的心理特点及活动规律, 提高医院文化建设效益。

(2) 提高医院各级管理者的心理素质是搞好医院文化建设的关键。管理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率领职工开拓前进的基础, 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医院各级管理人员在政治素质、心理品质、能力、情绪、作风等方面的表现, 直接影响着医院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是决定医院文化建设进展与成败的关键因素。加强医院各级管理人员的心理修养应从3个方面入手:一是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 使他们具有正直、诚恳、严于律己的品德;二是培养民主的工作作风, 使他们具有群众观念和科学决策意识;三是培养积极的进取精神, 使他们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3) 运用心理学方法拓展医院文化建设的路子是搞好医院文化建设的必要途径。医院文化的形成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职工心理品质的内化过程, 可以说心理因素是影响医院文化形成的重要方面。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知识是我们搞好医院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主要方法有:一是利用职工的从众心理, 塑造统一的价值观。从众是在群体影响下放弃个人意愿而与大家保持一致的心理行为[1]。医院知识分子多, 他们在生活中普遍重名声、要面子, 看重社会评价和舆论认同, 从众心理较强。医院文化建设过程中, 管理者应利用职工的从众心理, 对其施以心理正能量, 促成职工行为与医院管理目标相一致, 构建适宜的价值理念。二是运用行为强化理论, 抓好职工的行为养成。行为强化理论认为行为能否得到终止和重复, 取决于该行为反应的后果, 而不是引起该行为的刺激[2]。医院文化建设过程中, 为了使职工的价值观和行为与医院的要求相符, 管理者必须对符合医院文化的行为进行正面强化, 如用奖励方式来强化有效的行为使之延续。三是利用模仿心理, 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模仿指个人受到社会刺激后, 按照与别人行为相似的方式行动的倾向, 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人际互动现象。医院文化建设过程中, 应对职工的模仿心理加以主动发掘和利用。树立好的榜样是模仿的必要条件, 一方面医院管理者要以身作则, 另一方面要树立各类先进典型, 让职工学有目标, 在医院内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积极氛围。四是运用激励理论, 培养职工良好的心理品质。医院文化建设的任务之一是充分调动每位职工的积极性, 而调动和发挥职工的积极因素, 从心理学角度讲, 主要是运用激励理论, 针对职工的不同心理状态, 激励职工的动机和行为。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 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统一的原则, 运用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的手段, 从医院实际情况和职工需要出发, 通过思想教育、规范行为、提高素质、改善生活等途径达到调动职工积极性的目的, 以完成医院文化建设任务。五是注重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 缓解职工心理压力。医疗工作是高风险行业, 医院职工, 特别是一线医护人员工作中面对的问题杂, 需要处理的关系多, 难免会产生负重感, 这种状况如长期存在会影响医疗质量和效率, 也不利于良好医院文化的形成。因此, 我们应注重应用心理学方法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缓解职工心理压力, 使职工经常处于愉快的工作状态, 进而形成团结和谐的医院文化。

总之, 必须从多方面探索医院文化建设中的心理学问题, 将心理学知识运用于医院文化建设中, 使医院文化建设更富有预见性和针对性。

摘要:医院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心理学视角, 针对当前医院文化建设现状, 围绕医院文化建设的目的, 着重论述医院文化建设与心理学的联系, 对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和原理搞好医院文化建设做一探讨。

关键词:心理学,医院文化,精神文明

参考文献

[1]肖冬梅.浅谈管理心理学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应用[J].企业文化, 2013 (9) :24.

8.浅谈心理学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篇八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心理学的应用;“归因理论”

抓住学生心理去教学,是语文教学成功的秘诀。尤其是我们职高的学生,他们普遍厌学、怕学、缺乏学习动力,为什么?就是因为老师们没有架设沟通教材和教育对象的桥梁,没有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没有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课堂上往往偏重于语言信息的传递,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真可谓是“强按牛头不喝水”。如何使职高学生提高学语文的积极性,结论只有一个: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去钻研教材,制定他们易于乐于接受的课堂教学计划,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为此,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抓兴趣心理,以表演体会情境

多年来,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进入了一种僵化的训练模式,往往一篇有血有肉有灵气的美文被肢解成知识大拼盘,搞文字游戏,枯燥无味,学生更是兴趣索然。其实在职业高中教学语文以来,我发现职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喜爱程度是远远高于其他文化课的如数学和英语。我就正好利用这一点改变陈旧僵化的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例如,上学期我在上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校对外教学开放日公开课时,指导学生用课本剧的形式把这篇小说的情节表演出来,课下我与学生共同琢磨角色,排练内容,精心指导学生用心练习。在公开课上演出时,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兴趣,大家品头论足,议论赞叹,即使不喜欢语文或语文成绩比较弱的同学也参与到这气氛中来了。同学们动手制道具,动口背台词,动脑理解课文含义,动情表演,把文字变成有声有色、有语言、有动作的形象,把抽象的道理、深刻的含义、作者的情感变成了具体直观的演示。学生在兴趣心理的驱使下,很快地理解掌握了小说的内容,提高了学生阅读欣赏的能力。

二、抓“好疑”心理,以激疑探索新知

心理学认为: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疑最容易引起定向的探究反射。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讲《长城》一课结束前五分钟,我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①为什么说长城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②我国古代歌颂劳动者智慧的诗歌有哪些?

顿时课堂情绪活跃,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短时间内有同学谈了中国的宝贵文化遗产,还有同学讲了世界人类文化遗产,至于诗歌所忆甚少,我提示了一些如《诗经》,要求同学们课后利用网络或查其它资料完成。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这一点。

三、抓联想,想象心理,以比喻创新

青少年学生喜欢想象,而文学作品中联想与想象的手法创造文学形象是其主要手段之一。作品中的一些语文知识,如果直接讲,学生往往不易理解,难于记忆。如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意采用恰当的科学的比喻,就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理性的知识感性化、枯燥的理论趣味化,就可以使学生能恰当地把握作品中的文学形象。

例如:讲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说《窗》时,我抓住课题的“窗”激发学生想象:

①作者把什么比作“窗”?

②“打开一扇窗”里面有哪些引人入胜的内容?

③这篇课文虽短但是特别吸引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运用了象征的修辞手法,读了这篇课文,结合你的感受,你读到了什么?

前2个问题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3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分组讨论,四人一组,最后每组各选一个代表把本组的认识汇总起来,老师巡视各组,随时指点、点拨。学生汇总:近窗者开朗热情、舍己为人、心地善良、道德高尚…远窗者自私自利、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卑劣冷酷…通过抓住学生善于联想和想象的心理特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激发起探究的兴趣,又使学生有多方面的收获。

进职教中心教学语文以来,每学期学生必定要写至少四篇作文,布置什么样的作文题学生才能够有感而发、有情可抒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因为职高学生基础普遍薄弱,文字运用能力普遍较差,在初中的时候就很讨厌写作文,但是我也发现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一部分重点中学的学生不具备的优点,那就是不论老师布置什么题目的作文,他们写出来的都是真情实感,绝对没有虚构、矫情在里面,因为学生的文章的水平是怎么样的,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是真情还是假意也一目了然。职高学生的文章没有太多的华丽辞藻,只有朴实的语言,真切的情感,在批改中我发现同学们写的大多是友情、亲情,无论什么题目都能粘上边,他们很看重友情,深切体会亲情,我利用这点对他们进行疏导、教育,鼓励大家把真心话写出来,在作文练习中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懂得“感恩”。

总之,从研究学生心理的角度来进行职高语文教学,用心理学的若干原理指导职高语文教学,就会发现心理因素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了心理学的指导,语文教学改革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才能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才能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才能使语文教学最优化。如果教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其教学活动就会发生困难,陷于盲目探索,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处境,甚至会与教师的意愿背道而驰。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自身规律的要求。归因的研究,教给我如何分析学生学习兴趣上的问题,提供了方法,用“归因理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这是心理学原理对我语文教学中的重大帮助。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9。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3]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

9.浅谈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九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心理学,采取多种措施,改变学生厌学心理

目前,一些学生对语文产生了厌学心理,因为语文学习是一项长期并且艰巨的任务,短时间内很难提高成绩。有的学生平时可能非常努力地学习课文内容,但考试未必能考出好成绩。某些学生并不怎样用心,却成绩优秀。久而久之,一些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下降了,他们认为语文成绩大多靠碰运气,不学也能得高分。这种学习心理有片面性,但也点出了学习语文的要害。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善课堂教学环境,创设友善、融洽的环境气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抓住学生的竞争心理特点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各科成绩应该均衡发展,但是由于语文成绩因为难以快速提高的特点,很多学生都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其他学科上,学习语文只是敷衍了事。所以,总成绩很好的学生未必语文成绩好,但是这样的学生,竞争心理、好强心很强,我们在讲课文内容或讲评作文时,就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心理,处处让他们和语文成绩好的同学对比,并且鼓励他们努力学习语文。

2.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的求知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内驱力,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一种迫切要求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表现出一种好奇心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3.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多媒体教学是图像、字幕、声音、视频等各种信息媒体的组合。多媒体网络的应用,极大拓展和丰富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和资源,使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的一些教学设计在实际中得到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使教学形式更加活泼,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4.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变换教法,还要多指导学生的学法。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好学科知识的关键,教师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是一项富有意义的心理教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成功的教育不仅是会教,更是教学生会学。因此,教师要根据教育心理学规律,自身的经验教训和他人的成功经验指导、教育学生,使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有了正确的学法,学习起来得心应手,而且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自然就会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通过鼓励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一经发生,都希望得到肯定的反应。即使是成年人,也大多好表扬而不愿被批评,何况是中学生。因此,教师必须要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激励学生坚持不懈地学习,并且取得进步。教师要抓住学生喜爱受表扬的心理,对他们的优点和进步加以肯定、赞扬。如果学生退步了,教师不要过多责备,要给予鼓励,这样才能教育他们,促使他们奋进。教师在课堂上时常会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这时学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此时,教师可以用亲切和蔼的目光、温和的微笑使学生得到鼓励,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产生“老师相信我,我能答好”的自信心理,使他们的思维保持在最佳状态。这样,学生的紧张心理消除了,教师也可引导学生轻松的学习。

青少年处在半幼稚、半成熟的成长阶段,维护自尊是他们强烈的心理需求。鼓励他们,就等于送给了他们一个积极的心理,让他们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学习,而经常及时地表扬一个人,不但使他感受到教师对他的肯定,而且使他对未来更有信心,这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心理动力。

愉快的心情源于内心美好的教育回忆,赞美、表扬、肯定的教育方式带给人的是信心和勇气。在教学中,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时时感受到教师浓浓的师爱,对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大有裨益。

三、改变学生畏惧作文的心理,树立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

文章的成熟,首先是思想的成熟,然后才是语言的成熟。当前的素质教育越来越趋向于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因为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学生要完成作文任务比起其他各科作业来,难度大得多。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写作文会产生畏惧、抵触心理。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学生在与同学交谈时,语言流畅且有感情,可是一旦让他们动笔写成文章,文章的内容却显得空洞无物,甚至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怎么写、写什么,一写作文就紧锁眉头,写了一个小时也写不到二百字。学生怕写作文,教师不妨在介绍写作方法、写作话题和写作要求之后,再提供一定的写作素材或资料,让学生有东西可写。事实证明,提供资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有关知识,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摆脱恐惧心理。

语文以文章作为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它是作者思想、生活、知识、技巧等方面水平的综合反映,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丰富而生动的内涵,使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同时,在写作文时,能够运用这些材料,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及时肯定他们的闪光点,即使学生只有点滴的进步也可以在评语中体现或当堂表扬,然后再恰如其分地指出他们写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慢慢消除这部分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科勒斯涅曾说过:“把握学生心理是一种看不见的课程。”这种课程存在于教学过程中。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还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地、有意识地把心理学与语文教学联系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苗慧.教师心理场效应及其意义与策略刍议[J].

[3]袁桂林.现代教育思想专题[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孙鸣.外语情感教育中的沟通策略[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5).

[6]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0.浅谈心理学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篇十

高中阶段的青少年, 生理上在飞速地发生变化, 他们的内分泌系统更为旺盛, 脑神经较容易兴奋, 生理上的变化促使他们心理上也产生相应的变化, 他们开始渴望独立, 情绪比较敏感, 并且有可能会因为生理上的变化产生一些不正常的心理变化。可以说,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但是, 高中青少年还得面临学习上的各种挑战, 承受升学压力, 这就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以期能够更好面对社会竞争、压力。

面对上述问题, 现在很多高校都专门设立了心理咨询所, 期望通过几名专业的心理教师开导学生, 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 教师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 主动将心理学渗透到学科教育中, 以应对教学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学生心理问题。

现代高中生物教学课程标准要求在向学生讲授生物专业知识的同时, 强调向学生传达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热爱生命, 珍惜生命。生物教学直接与自然界各种生命物质息息相关, 因此, 将心理学渗透到现代高中生物教学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高中生的心理现状

1. 积极的学习态度, 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具有较高的求知欲, 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和潜能, 取得良好的成绩, 能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自己, 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

2. 充满自信。

在学习生活中能够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 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能够保持自信, 以开阔的心胸自我排解,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3. 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主要表现为遇到困难或挫折时, 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处事有主见, 并能够保持自己言行的一致性。

4. 具有较好的自我认知能力。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 较好的自我认知, 有助于他们提高自我。自我认知, 包括对自我体形、外貌、体质、生理特征及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等的认可和正确的认识。

5. 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高中生, 应该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乐于助人, 善于理解别人, 真诚地对待周围的同学朋友。

6. 具备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与行为。

心理健康, 针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标准。因此, 心理健康的高中生, 应该表现出与自己年龄特征相符的心理和行为。过于成熟和过于幼稚的心理和行为, 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一种不健康的状态。

当代高中生面临来自生活和学习上的多重压力, 出现了许多抑郁、自卑、压抑等不健康情绪, 甚至还有生理变化等带来的一些不好的心理变化。如何帮助高中生提高心理素质, 解决心理问题, 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心理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学科渗透, 指的是教师有意识地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就像液体入渗原理一样, 润物无声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改善他们的心理素质。与单纯的心理教育不同, 学科渗透的主要任务还是学科教育, 因此, 它必然无法构成一个系统的心理教育体系, 从而只能够在学科教育的过程中慢慢进行渗透, 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现代高中生物学科强调向学生传达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热爱生命, 珍惜生命。生物教学直接与自然界各种生命物质息息相关, 因此, 将心理学渗透到现代高中生物教学中, 能够起到很好的心理教育效果。心理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中, 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单方向学生讲授知识, 学生会厌倦课堂学习, 久而久之影响其心理行为。因此,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学知识, 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从而更好地学习新的知识, 并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2. 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

人格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高尚的人格能够产生非凡的魅力, 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周边人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课堂的中心, 富有魅力的教师, 能够起到很好的身教效果, 引导学生的课堂表现, 进而影响学生的日常心理行为。

3. 教师应注重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首先教师自身就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情绪, 不因学生个体的捣乱行为出现过激行为, 给学生传达一种乐观积极的处事态度。

四、结论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塑造人格的关键时期, 是各种心理问题发生的危险期。将心理学渗透到生物学科教学中, 能够应用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教师可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以改善学生的学习节奏, 减轻其学习压力, 同时通过提升自身人格魅力及心理健康水平, 以自身言行影响学生, 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心理行为。

摘要: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塑造人格的关键时期, 他们需要承受来自学习上的压力及各种伴随生理发育而来的心理变化, 这也意味着这段时期是青少年发生心理问题的危险期。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应将心理学渗透到学校的学科教育过程中。高中生物课程是与自然生命息息相关的课程, 它更强调一种热爱生命的生活态度, 因此, 应注重心理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本文介绍了高中学生的心理现状, 强调了将心理学渗透到学科教育中的重要性, 并提出了相关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学科渗透,高中生物教学

参考文献

[1]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3.

[2]门江涛, 席蔚.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报告[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0, (l2) .

[3]胡继飞, 郑晓葱.生物学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11.浅谈心理学对工会工作的意义 篇十一

心理学是研究人或动物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既是研究动物的心理 (研究动物的心理主要是为了深层次地了解、预测人的心理变化的规律) 也是为了更好的研究人的心理, 而以人的心理变化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总而言之,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1 超前认识, 利用心理学知识更好的掌握职工的心理动态

紧紧围绕心理学知识研究职工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对于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更好地为工会工作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的责任,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说“学会心理学的人就能看透别人的心理, 知道别人心里在想些什么”这些说法都把心理学神化了, 其实, 我个人认为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学只是在最大可能的按照最科学的方法, 去观察、研究或者思考人的心理过程 (其中包括人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过程) 是怎样的, 人与人之间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人与人会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同, 也就是人的人格或个性, 还包括需要与人的动机、能力、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等, 从而得出适用于人类的、一般性的规律, 运用这些规律, 能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实践。

2 更深层次地了解心理学在工会工作中的作用

将自已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引入与职工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领域, 是心理学方法从理论型转变为实用型的一个有效途径:运用心理学知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心理学教育是一项“人心”工程的工作, 也是一项比较烦琐的系统工程, 这之间充满着各种矛盾, 如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教育者或被教育者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在某些深层次上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心理、态度等因素, 在某些层面上表现为人的某种心理上的不平衡。运用心理学知识去做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 更能够增加心理学的科技含量, 提高心理教育的实际效果。其实, 我们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 无形中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对国家政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是每一个会员和每一名职工利益的代表。中国工会的主要社会职能是:全心合意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动员和组织职工积极参加企业的建设和改革, 努力完成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 参与企业、事业和机关的民主管理:帮助职工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建设一支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职工队伍。中国工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在维护职工政治权利的同时更好地维护职工的劳动权利和职工的最大利益, 把参与协调劳动关系, 调节社会矛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努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企业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 调节各项矛盾等重要工作的具体开展过程中, 要使用正确的方法, 实事求是, 坚持群众化、民主化, 保持同职工群众的密切联系.依靠职工群众开展工会工作, 全心全意为基层服工服务, 增强基层工会的活力。

3 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使职工能够感受“家”的温暖

在工作中如果发现职工在工作中犯了错, 就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犯错一样。用理性和平和的心态去处理自已的问题。尽力去了解每一个人的家庭生活情况和情感生活及经济状况。当然, 这也不可以太明显的去调查, 只能在日常的工作中细心去观察、侧面去了解。包括开发个人爱好潜能, 让每名职工都能感觉自己是有用的人, 在这个群体中有很多人在某些方面佩服他。还有就是可以和一个员工讲另外一个员工的缺点, 用旁敲侧击的方法去提醒他应该怎么做, 还有不要针对问题进行批评教育, 用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去沟通, 其实你会发现大家都很自觉。“家”工会是职工之家, “家”是我们永远的避风港。作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我们会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以民主平等的态度更好的与职工沟通交流, 耐心倾听职工的诉说, 让职工到了工会能更真实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用真心、爱心、关心温暖每一个来访的职工, 让工会大家庭真的成为职工的避风港, 成为职工的坚强后盾和最强的精神支柱。

4 怎样引导职工正确对待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思想政治工作是依据人们的思想活动来进行的, 而人们的思想往往受制于心理活动规律。过去我们一些同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容易忽视人的心理作用, 忽视人的心理素质对思想政治的影响, 难以使接受教育的职工产生心理共鸣, 效果始终不能够达到理想。在现实生活中, 现在的职工已不仅仅是只知道遵循过去的模式, 更多的为了学习和创新新的东西, 因此, 我们不只关心职工的安全生产更要注重他们的心理需求, 应鼓励职工更好的提升自己, 并遵循真诚、理解、平等、互助互利的人际交往原则, 主动与其它的职工进行交流, 做到同事之间都能认真去倾听和倾诉, 并能做到随时对身边人的开导, 做为工会工作者我们会经常下基层了解职工的心理动态, 为工会更好的开展工作发挥作用提供便利条件。

在体制转换的过程中, 更加深入地研究干部及职工的心理变化, 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会工作, 进一步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职工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 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它对人类生活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它的应用范围也正在不断地扩大。不论处于哪个阶段的人, 假如抽出或去破坏了它的全部神经系统, 心理必然会消失。如果损坏某一个部分的神经系统, 其心理也会出现许多的不正常。在某个逻辑层面上, 心理现象都包涵有感觉、记忆、思维、情感、知觉等。

5 结语

12.浅谈心理学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篇十二

一、金香蕉效应——“快递”您的奖励

金香蕉效应来源于IBM公司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年轻人走进IBM公司创始人汤姆·瓦特森的办公室,告诉他自已取得了一项了不起的成绩。瓦特森十分高兴,欲对其奖赏,恰身边无物,便顺手将身旁一只香蕉递给对方,以示嘉奖。从此,“金香蕉”成为IBM公司员工取得成绩的象征。“金香蕉效应”应遵循的原则是,奖励不在多,而重在及时。虽然“奖”额有限,但“奖”价无限。

叙事案例一:

班会课上,按照惯例,我们进行民主推举评选“一周之星”,不论是学习、道德,还是其他方面,只要有突出表现,就会选出来,将其照片展示在园地里,并附上获奖理由。只是今日的奖品有别于以往的精神嘉奖。我怀抱一摞积压在书柜里的样刊,放于讲台。台下,学生窃窃私语,猜测着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宝剑配英雄,金鞍配宝马。”我们开始讨论推举本周之星。

很快,大家达成了一致。班长开始宣读本周获奖名单及理由。

“本周之星小翠,因为她这次校演讲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为我班争了光。”

前两个学生大大方方领回了我发下去的杂志,笑得一个比一个灿烂。只有小笑,他在凳子上磨蹭了好一会儿,才勇敢地在一片华丽的掌声中,上来领书。羞涩的脸庞,红彤彤的,看起来,很是不好意思。我猜测:这也许是他读书以来第一回领奖吧!

“剩下的几本样刊,我暂时还没寻觅到合适的主人,就等下回吧!”我指着余下的几本,装出一脸惋惜的模样。

小豪突然举手发言“浦老师,我下回默写,默个全对,您能给我一本么?”

这是从农村来的极为朴实憨厚的孩子,黝黑的面庞,露出可爱的虎牙。我朝他眨了眨眼,激动地回答:“当然可以,要加油哦!”

案例启示:活用“金香蕉效应”,是搞好班级工作的首要秘诀,它简单、高效而且可操作性强。其原则是及时地送上您的快递奖励。哪怕是一本书,一张奖状,一枚甜蜜的糖果,这些都抵得上班主任的数句赞扬。它可以更直接地表现出老师对小学生近日表现的充分认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够扬起后进生自信的风帆。

二、门槛效应——先得寸,方能进尺

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其基本内容就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

有经验的班主任在做学生思想工作,对他提出学习目标时,会结合学生个体实际情况,先让他承诺完成一件比较容易的任务,待到任务完成后,再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

叙事案例二:

小风,是个令各科老师都头疼的孩子,外号“橡皮泥”。譬如:上课时,他经常会做些小动作,有时,把那支浅蓝色的圆珠笔当作小梳子,细细梳理他额前哈韩的刘海;有时,将嘴巴撅起,学大象卷香蕉似的将铅笔横夹在鼻子下方,让人看了哭笑不得;回家作业每次都谎称做好忘在家里了;平日里,老爱去捉弄周围的女生,一回不知从哪抓了条毛毛虫夹在一女生的音乐书里,吓得那孩子课上一阵惊叫……所有的老师都找他谈过话,无论思想教育,还是严厉批评,又或者把家长请来,都无济于事。按他的话说,“老师,我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可我管不了自己啊!”

再后来,任课老师也就一一将他放弃了,只要他不违法课堂纪律,就行。而学习成绩,自然是一落千丈,门门挂红灯。

一次偶然的机会,和我大学里的教育心理学老师谈起此事。她教了我个法子——得寸进尺法。我把小风找来,拍拍他的肩膀,心平气和地说:“小风啊,你觉得初一的学习有趣吗?”

他,摇摇头。

“那是因为,你没有努力地付出,所以体验不到学习带来的成功与乐趣。老师帮你设置了一个任务,你来挑战一下如何?”我带着期许的目光注视着他。

他,只是微微抬了抬头,眼神里有些不自信。

“这样,你给自己设定一个学习目标,争取期末把每门功课都考及格。”我语气坚定地说。

“浦老师,不行啊,我怕我做不到。”他,突然叫起来,恳求我取消这个决定。

“哦,这个目标对你是难了点,要不这样,从今天起,你每天把各主课老师上课时的重要内容,用笔记记录下来,不论多少,每节课记那么一点,每天放学前,交给我看一下,这个任务容易多了吧。”

他,想了一会,打了个ok的手势,响亮地回答:“没问题。”

一个月后,我把任务提升到每天做一些抄写、背诵类简单的作业。半年后,让各主课老师出一些少量而简单的题目,让他独立完成。现在,他的语文、英语已经能考及格了,数学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案例启示:

“门槛效应”的教育方式,对一些学习习惯差的后进生特别管用。他们,因为长期得不到老师的关注,而变得孤单、冷漠,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与乐趣,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我们班主任要做的是,帮助他重新确立学习的目标,一开始,可以将目标定得小一些,要让他感觉这很容易办到。然后,慢慢提升要求,直至达到最初预定的目标。

三、“布白效应”——给每一朵花开放的空间

老子说过:“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无相生,计白当黑”。老子的这种哲学思想在中国的绘画、教育、心理等领域都得到了体现和运用。而运用于班主任教育中的“布白效应”,是指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要给学生留一些自我反省的空间,而不是苦口婆心地反复劝说、批评甚至揪住学生的一点错误,穷追不舍,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感与敌视。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辨别善恶、对错的能力,点到即止,留一点空白给学生自我思考与反省,给每一朵花开放的自由空间,建立和谐、互相信赖的师生关系。

上一篇:公共服务论文下一篇:教师个人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