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读书故事

2024-08-20

古人读书故事(共12篇)

1.古人读书故事 篇一

演讲稿

向师昌绪院士学习,为家乡争光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向师昌绪院士学习,为家乡争光》

2011年1月14日,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一位90岁的老人缓步走上主席台,从胡锦涛总书记手中接过鲜红的获奖证书,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这位老人就是我国著名的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师昌绪。看到这样的电视画面,我想我们会比一般的观众更加激动与自豪,因为师昌绪爷爷的故乡就在徐水,师昌绪爷爷的母校就是我们徐水小学,让我们一起去寻访师昌绪院士那令人感动得故事吧!

1920年师昌绪出生在徐水县大营村一个书香门第。他小时候并不聪明却非常勤奋,小学毕业时在全县统考中名列第一。

1948年师昌绪来到美国留学。怀着以科学报效祖国的愿望,他刻苦攻读,获得了博士学位。他多想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早日带回祖国啊!但那时,他已失去了返回祖国的自由。因为美国明确宣布:在美国从事科学研究的中国人一律不许离开美国,一旦他们想离开等待他们的是判刑5年和巨额罚金。

一定要争取回国自由!师昌绪和其他26名中国学生和美国政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他们写信给美国总统要求回国;还请印度驻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将他们要求回国的信件转交给周总理;他和同学还凑钱买了一台旧油印机自己刻印传单,一夜间印了3000份向美国公众散发,求得同情与支持……不屈不挠的奋争终于见到曙光,美国被迫同意一些中国留学生回国,其中就有师昌绪。

临行前他的美国导师问他为什么要执意回国,导师说:“如果因为职务低,挣钱少的话,我可以帮忙。”师昌绪谢绝了导师的热情挽留,严肃地说“都不是。在美国我无关紧要,但我的祖国需要我!”

回国后,师昌绪领导自己的科研小组取得了很多科技成果,其中最为耀眼的成就,就是帮助祖国一代代的战斗机冲上云天。

师昌绪院士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家乡赢得了荣誉,他的光辉事迹会永远鼓舞我们徐水小学的学生,鼓舞我们热爱科学,激励我们努力学习,长大后我们也要成为像师昌绪院士一样杰出的人才,为母校争光,为家乡争光!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牛角挂书

唐代李密听说包恺在缑山,前往拜访。他骑着牛,在牛角上挂上一卷《汉书》,边走边读。越国公杨素在路上见到他,拉着马缰绳从后面跟着他,说:“什么书让你勤奋到这种地步?”李密说是《项羽传》。杨素于是与李密谈论,认为他是奇才(见《新唐书•李密传》)。后来用“牛角挂书”比喻勤奋读书。

囊萤映雪

这是由两个故事组成的典故。囊萤:用袋子装萤火虫;映雪:利用雪的反光。利用口袋里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在夜间读书。

车胤勤奋读书,手不释卷,博学多才,但其家境贫寒,用不起灯油,夏天就用白布囊盛几十个萤火虫,用它们发出的光照着读书,夜以继日(见《晋书•车胤传》)。

南朝梁孙康家贫,无钱买灯烛,晚上常映着雪光读书。后人常把“囊萤映雪”两个典故作为勤学的典范。

凿壁借光

汉代匡衡勤奋读书而没有灯烛,邻居有烛光,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一小洞,就着隔壁透进来的光读书(载《西京杂记》)。后人就用“凿壁借光”来形容勤学苦读。

韦编三绝

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写书的竹简编联起来,就叫“韦编”;三:概数,指多次;绝:断。孔子晚年喜欢研究《周易》,编撰《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解说《周易》的《易传》。由于反复阅读《周易》,以致编联简册的绳子多次断开(见《史记•孔子世家》)。后泛用以形容勤奋读书。

刺股悬梁

苏秦,东周洛阳人。他到齐国,跟鬼谷子学纵横之术,学成后去游说秦王,上书十次,不被所用,带去的资金用完了,非常狼狈地回到家里,哥哥、弟弟、嫂子、妹妹、妻子、侍妾都暗地里讥笑他,说他不务正业,搬弄口舌,倒霉活该。苏秦听后感到惭愧而暗自伤心,于是发愤读书,读得困倦了,就用锥子刺一下大腿,惊醒之后接着再读,最终做了六国的宰相,成为六国的合纵长。后用“刺股”比喻刻苦攻读。

汉朝孙敬读书困倦时,将头发用绳子拴在梁上,一打盹就能惊醒,终于成为当代大儒。后就用“刺股悬梁”比喻刻苦自学。

目不窥园

此典故是说无暇观看园中景色,形容埋头读书、专心治学。董仲舒讲学授课,三年不出屋,无暇看园中景,他的弟子又收了弟子,后来的弟子有的居然没见过他的面。他治学专心到这种程度(见《汉书•董仲舒传》)。后来用以形容埋头读书,足不出户。

孟轲刻苦学习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

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张衡

张衡(78~139),字平子,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他的出生地在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县的石桥镇。他的祖父张堪做过太守,为官清廉。父亲早逝,因此张衡家里很贫穷。张衡从小就勤奋好学,加上天资聪颖,很早就闻名乡里。据史书记载,他10岁时就“能五经贯六艺”,过目成诵。他兴趣很广泛,常常涉猎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而且写得一手好辞赋。一天,张衡从一本诗集里读到四句诗,描述了北斗星在各个季节傍晚时的变化:“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他觉得这太有意思了。天上的繁星闪烁,有的像箕,有的像斗,有的像狗,又有的像熊,它们的运行义各有怎样的规律呢?这简直是太美妙了。于是张衡根据诗的内容又参考别的书籍画成了天象图,每夜只要是没有云彩,他就默默地对着天象图仔细观察着夜空。广漠的星空有多少难解之谜呀,他观察着、记录着、思考着,他的脑袋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充满了五颜六色的幻想。后来,他终于确认那四句诗里描述得不够准确,事实上斗柄早春指东北,暮春却指东南。

王羲之

墨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池塘称为“墨池”。王羲之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被人们称为“书圣”。

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有一本书,你们看过吗?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勤奋好学的故事》。这本书里面记载着许多名人刻苦学习的故事,我就讲一下里面其中的一个:海伦•凯勒相信大家都知道吧?她是美国的著名的女作家,她小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弄得她双目失明,耳朵也失去了听觉。当海伦七岁时,她的父母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帮助她学习。可是,海伦看不见,也听不见,怎么学呢?所以这位教师想了一个办法:先拿一个洋娃娃给她玩,然后在她的手心上,写上洋娃娃这个词儿,这样海伦就知道了什么叫洋娃娃了。因此,海伦很快就喜欢上这种学习的方法。从此以后,海伦就用这个办法学习,她一个一个地记,日积月累,她学会了不少的词。你可以想想,海伦作为一个又聋又瞎的孩子,她要克服怎样的困难啊?但她不怕困难,以惊人的毅力在学习、在生活,终于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作家。

2.读书等于是尚友古人 篇二

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

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

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简,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

后来有了纸,有了毛笔,书的制作比较方便,但在印刷之术未行以前,书的流传完全是靠抄写。我们看看唐人写经,以及许多古书的钞本,可以知道一本书得来非易。自从有了印刷术,刻版、活字、石印、影印,乃至于显微胶片,读书的方便无以复加。

物以稀为贵。但是书究竟不是普通的货物。书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所以尽管如今满坑满谷的都是书,书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价廉未必货色差,畅销未必内容好。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精到。宋太宗每天读《太平御览》等书二卷,漏了一天则以后追补,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这是“开卷有益”一语之由来。《太平御览》采集群书一千六百余种,分为五十五门,历代典籍尽萃于是,宋太宗日理万机之暇日览两卷,当然可以说是“开卷有益”。如今我们的书太多了,纵不说粗制滥造,至少是种类繁多,接触的方面甚广。我们读书要有抉择,否则不但无益而且浪费时间。

那么读什么书呢?这就要看各人的兴趣和需要。在学校里,如果能在教师里遇到一两位有学问的,那是最幸运的事,他能适当指点我们读书的门径。离开学校就只有靠自己了。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有一个原则也许是值得考虑的:作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这与行业无关。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读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经书当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书也一样的重要。盲目地读经不可以提倡,意义模糊的所谓“国学”亦不能餍现代人之望。一系列的古书是我们应该以现代眼光去了解的。

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细味其言,觉得似有道理。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人,确实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居多。我曾思索,其中因果关系安在?何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想也许是因为读书等于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书立说必定是一时才俊,与古人游不知不觉受其熏染,终乃收改变气质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广,脸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气,无以名之,名之曰书卷气。同时在谈吐上也自然高远不俗。反过来说,人不读书,则所为何事,大概是陷身于世网尘劳,困厄于名缰利锁,五烧六蔽,苦恼烦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语言有味?

当然,改变气质不一定要靠读书。

例如,艺术家就另有一种修为。

“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成连言吾师方子春今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伯牙偕往,到蓬莱山,留伯牙宿,曰:‘子居习之,吾将迎师。’刺船而去,旬时不返。伯牙延望无人,但闻海水澒洞崩坼之声,山林窅冥,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曲成,成连刺船迎之而返。伯牙之琴,遂妙天下。”这一段记载,写音乐家之被自然改变气质,虽然神秘,不是不可理解的。禅宗教外别传,根本不立文字,靠了顿悟即能明心见性。这究竟是生有异禀的人之超绝的成就。以我们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还是读书。

书,本身就有情趣,可爱,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书,立在架上,放在案头,摆在枕边,无往而不宜。好的版本尤其可喜。我对线装书有一分偏爱。吴稚晖先生曾主张把线装书一律丢在茅厕坑里,这偏激之言令人听了不大舒服。如果一定要丢在茅厕坑里,我丢洋装书,舍不得丢线装书。可惜现在线装书很少见了,就像穿长袍的人一样的稀罕。几十年前我搜求杜诗版本,看到古逸丛书影印宋版蔡孟弼《草堂诗笺》,真是爱玩不忍释手,想见原本之版面大,刻字精,其纸张墨色亦均属上选。在校勘上笺注上此书不见得有多少价值,可是这部书本身确是无上的艺术品。

3.古人读书名言 篇三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2、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3、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孔子

4、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7、刻苦读书,积累资料,这是治学的基础。——秦牧

8、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9、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0、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1、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1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1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15、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示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陆九渊

1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7、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

18、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曾国藩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21、人能不食十二日,惟书安可一日无。——陆游

22、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王永彬

2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4、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能够有得也。——朱熹

25、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26、明灯常作伴;益书常为朋。《对联集锦》

2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8、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章学诚

29、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那里方是长进。——朱熹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颜之推

32、勉之期不止,多获由力耘。——欧阳修

33、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陈善

3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3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36、学者有自立之志,当拔出流俗,不可泛泛与世浮沉。——唐斌

3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

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9、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1、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42、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对联集锦》

43、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黄庭坚

44、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袁牧

45、晓月闲移三尺剑;孤灯苦读五更书。《对联集锦》

4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47、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4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

49、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5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51、人能不食十二日,惟书安可一日无。——陆游

52、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53、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5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55、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朱舜水《答野节问》

56、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57、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58、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胡居仁

5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6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61、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朱熹

62、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63、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64、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那里方是长进。——朱熹

65、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

6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67、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68、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6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7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71、书犹药也,善读之能够医愚。——刘向

72、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73、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74、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7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76、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童铨

7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78、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7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80、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朱熹

81、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82、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胡居仁

8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8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8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86、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

87、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8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89、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

90、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袁牧

91、刻苦读书,积累资料,这是治学的基础。DD秦牧

92、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9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94、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孔子

95、但患不读书,不患读书无所用。——朱舜水

96、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吴梦祥

97、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清诗铎·读书》

9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99、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100、退笔如山起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10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102、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曾国藩

10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104、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10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06、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107、开卷有益。——赵光义

10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109、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10、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DD刘知几

111、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示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陆九渊

112、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DD朱熹

113、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114、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5、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孔子

116、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童铨

117、但患不读书,不患读书无所用。——朱舜水

118、退笔如山起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DD苏轼

119、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120、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21、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欧阳修

122、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朱熹

123、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DD朱熹

12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25、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126、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袁牧

127、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DD袁枚

128、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朱熹

129、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列子

13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131、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13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

133、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13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13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36、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137、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朱熹

138、书犹药也,善读之能够医愚——刘向

139、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陈善

140、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欧阳修

141、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42、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143、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144、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清诗铎·读书》

145、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朱舜水《答野节问》

146、勤者读书夜达旦;青藤绕屋花连云。《对联集锦》

147、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148、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彭瑞淑

14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50、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朱熹

151、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152、读之以为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尤袤

153、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王豫

15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15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56、人有坎,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颜之推

157、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

15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59、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160、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吴梦祥

161、年少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车书。——王安石

162、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63、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徐洪钧

164、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6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166、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孔子

167、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欧阳修

16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169、养子莫徒使;先教勤读书。《对联集锦》

170、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7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72、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173、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7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175、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176、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177、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许名奎

178、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DD王安石

17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18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81、读书不寻思,如迅风飞鸟之过前,响绝影灭,亦不知圣贤所言为何事,要作何用。——薛宣

18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18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8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185、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袁枚

186、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章学诚

187、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88、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189、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中五车书。《对联集锦》

190、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王符

19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92、书犹药也,善读之能够医愚。——刘向

193、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194、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颜之推

19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196、书不成诵,无以致思索之功;书不精读,无以得义理之益。——胡达源

197、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8、勉之期不止,多获由力耘。——欧阳修

199、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

200、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201、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黄庭坚

202、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徐洪钧

20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204、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列子

205、或作或辍,一曝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吴梦祥

206、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

20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208、读书不趁早,之后徒悔懊。——《清诗铎·趁早歌》

209、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DD朱熹

210、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211、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212、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13、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朱熹

214、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215、年少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车书。——王安石

216、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庄周

217、当以读书通世事。——倪元璐

218、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219、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22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221、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222、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板桥

223、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22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2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226、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227、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28、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程端礼

229、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230、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朱熹

23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

23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233、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23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235、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236、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儿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神童诗·劝学》

23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38、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

239、书犹药也,善读之能够医愚。——刘向

240、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241、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那里方是长进。——朱熹

242、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243、开卷有益。——赵光义

24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245、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袁牧

24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47、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248、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朱用纯

249、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250、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章学诚

251、读书不趁早,之后徒悔懊。——《清诗铎·趁早歌》

252、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25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54、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255、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256、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57、读之以为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尤袤

258、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徐洪钧

259、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王符

26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6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62、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26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DDD孟子

264、学如才识,不日进,则日退。——左宗棠

265、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那里方是长进。——朱熹

266、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267、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王安石

268、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269、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0、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朱熹

271、书犹药也,善读之能够医愚。——刘向

272、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273、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

27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DDD孟子

275、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那里方是长进。——朱熹

276、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王豫

277、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78、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27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80、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

281、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82、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DD朱熹

283、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28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85、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程端礼

286、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28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288、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289、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290、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29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92、退笔如山起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DD苏轼

29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29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9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96、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DD郑板桥

297、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那里方是长进。——朱熹

29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299、尽信书,则不如无书。DD孟子

30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30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302、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303、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朱用纯

304、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逢故人。——左宗棠

305、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王豫

306、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

30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308、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09、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刘知几

310、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王永彬

311、人有坎,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颜之推

31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313、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戚继光

314、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朱熹

315、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316、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章学诚

31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318、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319、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许名奎

32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32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32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323、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

324、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板桥

325、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32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327、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王豫

32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29、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颜之推

330、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朱熹

331、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332、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袁牧

333、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334、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335、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336、读书不寻思,如迅风飞鸟之过前,响绝影灭,亦不知圣贤所言为何事,要作何用。——薛宣

337、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338、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339、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340、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清诗铎·读书》

341、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DD朱熹

34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43、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34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345、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那里方是长进。——朱熹

346、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DD朱熹

347、三更灯火五更鸣,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4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34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4.古人谈读书文本解读 篇四

一、教学设计意图

本课的三篇短文是依时间之序来编排的:第一篇内容出自《论语》,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对于学习的看法。第二篇言论来自宋代 的朱熹,与孔子的距离相去一千六百八十一年。第三篇是清代的曾国藩所作,距离朱熹也有了近七百年的岁月。自古有两个半圣人之说,孔子为至圣,曾国藩就是那半个圣人。而朱熹作为程门弟子,其在宋朝 当时的影响力之大,成就了“程朱理学”一派。如此安排,显然让我们可以从三人对于读书的观点上找到一脉相承之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找到三者之间的渊源关联。

这篇文章作为本单元的首篇,一下子将那几千年的时间浓缩在了这一页纸上,阐述了文明传承 所依赖的阅读主题。孔子着重道义的教诲,朱熹注重具体操作方法的指导,而最后的曾国藩则注重了志 向、见识和恒心之间的逻辑思考。这一切都是在“告诸往”,阅读必然 指向“知来者”。所以课文后面安排 了“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后面安排了冰心的《忆读书》和叶文 玲的《我的“长生果”》,也就是对这个话题的呼应。

二、文本解读

阅读方法:“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提出了“三到之中,心到最急”,也即在“心到、眼到、口到”之中,“心到”是首位的。而到了曾国藩那里,“心到”则表现为“有 识”的提升。阅读不仅要读进去,更重要的是要有 自己的见识。“有识则知学问无尽”,这个“有识” 上随“有志”而起,下启“有恒”之可能。

读书,是读书人的“志”。“好学”是成功阅读 者的共同品质。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正因为 “敏而好学”,才有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耻下问”这样 的学习行为。在朱熹的观点中,“志”由“心”生,所以“心既到矣,眼口岂有不到乎?”。曾国藩则 直接提出首位是“有志”,因为“有志则断不甘为 下流”。如果谈“智商”的话,那么这三人中曾国 藩应该属于智商最低的。最为经典的一个传说 就是,他为了背一篇文章而挑灯夜读,恰逢一梁 上君子静候下手时机,偏偏曾国藩迟迟背不上,就在那里一遍一遍又一遍地诵读。诵读得小偷 已经全背会了,急得从梁上跳下将课文背了一通给他听后,扬长而去。就这样 的一个人,何以成为千古“半个 圣人”?靠的就是这种“不甘为下 流”之志的支撑。

“学 而不厌”并非孔子的自我评价,而是其自我追求。朱熹对于阅读的追求同样是在于一种持久,虽然文中是从记忆持久的层面来说的,但过程中的坚持精神是提到了最终目的性的高度的:“只漫浪诵读,决不 能记,记亦不能久也。”曾国藩 对于这种“坚持”可能体现得更是直接:“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也即“有志者事竟成”的不同版本而已。

谈及“圣人”,谈及“理学”,似 乎总是给人以一种过于严肃、过 于高远的感觉,其实这三位先贤 何以能如此读书,靠的并非“吃 苦”精神,因为在他们眼中,读书 绝非“苦”事。我们不是要拘泥于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而是要 借此打开一扇窗,读读三位先贤 的相关故事,他们的形象会更丰满起来。

除了前文中所讲的曾国藩的小故事之外,《论语》中关于孔 子的故事更是丰富多彩。而对于孔子的观点,必须在《论语》中找 到相关联的内容,形成主题模 块,会更利于理解、记忆乃至运 用。比如前面所讲到的“默而识 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除了可 放置到原本的语言环境中思考,作为教师,还应该稍有关联性的 积累。如关于“识(zhì)之”,还有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 识之”。另外就其“不厌”与“不 倦”相关的有:“子曰‘: 若圣与仁, 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 诲人不 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通过再 现这样生动的对话场景,不仅丰 富了孔子之“不厌”“不倦”之内 容的经历,还阐明了“圣人”之所 以为“圣人”的原因。

朱熹对于读书提出的要求,无论是对于当时还是现在的阅读者都是一种挑战,然而 朱熹却常常从生活细节中挖掘自己的“理学”之所附体。如何让别人接纳他的理念,正是其智慧所在。

被冠以“笨人”的曾国藩,发 表看法还是极注重深入浅出的,除了他自身的轶事之外,文中还 有两个非常典型而有趣的故事:伯之观海、井蛙窥天。“井蛙窥天” 就是孩子们熟悉的坐井观天。不 太了解的是“伯之观海”,需要资 料补充,作为一种辅助奖励,讲述 给孩子听听,不仅帮助理解了文 本的深层意思,还轻松了学习的氛围。

书,一旦被打开,你就有了读不 完的可能性,你的心智都将被它 调动。人生三大问之于一本书同 样可问:

你是什么(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我们必须将阅读带到每个阅读者的生命中去,而让读者将自己的生命读进这些文言里,这样的来回才是阅读真正的目的。

通过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三位古人之间由阅读所构成 的关系:阅读,让在现实世界里不 可能相遇的三个人穿越时空而相 遇了。这种相遇,必须要保证后来 者即是承继者,又是创新者。朱熹正是在孔子的思想中生发出创新 的思考,为孔子的理论总结提炼 出一种行之有效的具体操作方法。曾国藩的记忆力可能真不好,但绝不排除他的创造力。

书,是读不完的,真正的阅读 者是不会被淹没的,而且都能读出 自己。借用孔子对于水的论述来喻 书:“夫书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源深远,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包罗万象,似度;其万世必进,似意,是以君子见书必观焉尔也。”让我们带着孩子一起在书海中启航。

三、语文素养

这篇课文由三则小短文组成,第一则出自《论语》,告诉我们要谦虚好学、勤学好问;第二则是告诉我们读书要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尤为重要;第三则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我们知道了读书学习的方法,就明白了读书学习的要义,如果能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去,将会更好地促进我们的读书与学习。

通过总结回顾整篇课文,从而总结出学习读书的方法,并能将这些方法更好地应用到学习实际中去。

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指导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本课设计以诵读为本,通过各种角度、各种方式诵读。以小组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师在引导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回答给予不同的反馈,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所提升,改变学习文言文枯燥乏味的看法。

本课的文言文不是太难理解,只要结合注释,学生都能读懂文章大意。真正的难点在于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教师要提醒学生应用本课学到的读书方法、要领,来读书学习。

教师:渡江镇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张熙

5.《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 篇五

一、教学效果

依据文章题材和学生的认知状况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调动积累,走近名人。

为了更好地走进文本,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我设计学生课前收集资料的环节。让他们充分地准备好:一是自己知道的读书名言,会背诵四句以上;二是查阅三位名人的名言和故事,了解每位作者,了解背景,为课堂上的交流和思考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预习时做足了功课,所以在课前交流环节时能畅所欲言,也能对作品对作者谈出几点想法,为深入领悟作好了铺垫。

2、读占鳌头,培养语感。

本文的三部分内容在读书时分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自由读第一部分即选自《论语》的几句名言,读准字音,同桌互读,相互帮助。可以放手引领读书。第二层次也是第二部分内容。在学生借助拼音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读准易错的字音,通过范读,读出节奏,读出停顿,读出韵律,让读书有滋有味,进而激发读书兴趣,培养读古文的爱好。第三层次是第三部分,此层次则是半扶半放,我先让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交流展示后,在班内展示朗读,并且评选出读书小明星,进一步引导孩子们爱上读书,爱上阅读。

3、合作探究,感悟内涵。

在读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潜心阅读,借助旁边的提示驱使着领悟每句话的内涵。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借助手头资料解决心中的疑惑。之后在小组内交流,碰撞,让思维趋于准确,也就更好地理解了文本内容。接着再让学生观察文本内容,总结每部分内容作者侧重点是什么?你学到了什么?这样一来,在感知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次概括能力的训练和说话训练,使语文课真正体现母语的作用。

4、背诵积累,制作读书卡。

布置全班同学背诵任务,自由背诵,同桌比赛背诵,班内展示背诵,评选出背诵小能手。此环节注重引导学生快速准确地背诵,为积累丰富的.语言夯实基础。接着迁移运用,引导学生制作名言卡片,选的内容出自本文,要工整抄写,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锤炼。

二、成功之处

本文虽然看似有难度,但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功。比如:学生朗读古文的能力明显提升;制作读书卡让动手实践和语文学习的延展性有机融合!

三、不足之处

学生学得分量特别重,想象力没能被激发。

四、改进措施

6.古人读书故事 篇六

“国学新知”创始人

年龄:31岁

教育背景:复旦大学管理学硕士

从业经历:文化教育行业

对古代女性的认知:知晓大义,善解人意

国学新知 缓慢地阅读

徐渊是国学新知的创始人,在复旦大学读管理专业时,对先秦古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大量阅读经史古籍。毕业后工作了一段时间,他发现了学习氛围的重要性,“书还是要大家一起读的。”《左传》读书会由此而来。2010年1月16日,读书会正式启动,历时十个月的《左传》精读,让他们有了一些初步经验,决定利用自身丰富的文史专家资源,成立国学新知,并以其名义,继续读书会和更多外延活动。

“我们的读书会以文本精读为主,定位于读一些较为厚重的典籍。诸如《论语》、《老子》等看似难以理解的典籍,文本体量其实并不大,在家花点时间也可以无师自通。我们想要读的,是在家很难坚持看下去的那一部分,前后有文本关系,人物、事件关系错综复杂,需要靠长期积累来消化。如《左传》,我们光是第一轮就读了两年半时间,每周一次,每次三个小时。而《礼记》,光其中一个篇章,如《曲礼》、《檀弓》就有一二百条,每次读书会最多不过读二十条,读上六到七次才能读完一篇。而整本可能就需要两到三年才能读完。因此,我们提倡一种缓慢的阅读方式,不是将读书变为功利化行为,而是在日常中潜移默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期望从中真正有所得。”

只需有兴趣 就能做“读书人”

徐渊表示,他们的初衷就是希望人们不要只看到古籍的艰涩,而轻易放弃。其实在先秦文化中有许多人情世故,是今人读起来也会会意点头,获得共鸣的。“我们有很好的读书环境,并且科学规范阅读,提供茶歇和讨论时间,还有专业领读人的指导。本意就是将生硬的文本变得活泼平易起来。因此我们的参与者只需要带着兴趣而来,无需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底蕴。一旦坚持五到十次,就会对文本有所了解,拨云见日。”

此外,国学新知亦开办了读诗与学诗系列课程,倡导读书之外的个人创作。该课程由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讲,包含了诗词鉴赏和诗词写作技巧的学习,很适合喜爱诗词的女性群体。“我们在课业结束后学院还可以加入一个诗社,即‘静安诗社’,接收学有所成的学员定期活动。”

读古 从而更懂“今”

关于国学,徐渊本人也有自己的见解,“我们一直主张现代人去亲近和体贴古典时代的文化环境,这样更有助于理解当下生活的一些潜台词,一些不可言明的文化规范的来源。比如,关于传统婚丧嫁娶方面的迷惑,如何为人处事方面,这些都具有中国的独特性。很多时候,其来源并不是简单的风俗传承,而是有着自己的整体文化考量。从先秦时代到现当代,不论是文化还是价值观,都是一脉相承的。读其思想,其愉悦性来自于对这些文化的深层理解,也是解疑的释然。一个人处在历史之中,也许只能经历相当渺小的一段,而当我们去读这些历史,就可以开拓更大的文化视野。”

B:bella X:徐渊

B:你认为现代女性可以从古代生活方式中学取些什么?

X:现在我们对女性的要求,谈到最多的是“三从四德”,这并不是先秦的状态,而是汉代以后的固化看法。我认为一个伟大的女性,从古至今不变的有两个角色,即需要扮演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我们可以读到很多这样的故事,作为一个优秀的妻子,不是单纯服从夫君,而是从旁匡正自己丈夫的言行,和后世的观念很不相同,这显然与一些现代观念有所契合。而身为母亲,如果说古代女性没有自我,那么她更多的理想和期望将投射在孩子身上,通过对其教育和影响而得到实现。因此,古代女性也许缺乏公共生活,但她们其实正通过这两个途径在不断体现自我价值。而作为现代女性,不但在公共的社会空间拥有广大的舞台,家庭仍是很多性实现自我的途径,重视家庭一直是中国良好的社会传统。

B:说出一位你所欣赏的古代女性,以及欣赏原因。

X:伟大的女性在先秦典籍里出现过很多,比如《列女传·贤明传·晋文齐姜》,颂曰:“齐姜公正,言行不怠,劝勉晋文,反国无疑。公子不听,姜与犯谋,醉而载之,卒成霸基。” 这说的是晋文公在齐国贪图安逸,准备放弃自己的政治抱负,他的妻子齐姜与晋文公的部下狐偃密谋把晋文公灌醉,而把他送出齐国,继续他的事业。可见,齐姜在人格上的独立性和影响力不容忽视。即便是君王夫妻之间的相处,我们也可以看到,男女关系不再是依附,而是主导,但这个主导和现代的权利主导又不一样,是所谓的“从道不从君”,如何匡正夫君,正是女子知晓大义的道。

向古人学“理财”

7.语文《古人谈读书》阅读答案 篇七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sòng yǒng)读,(决 绝)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用横线画出括号里正确的字和读音。

2、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反问句,说明心到了,眼睛也会看到。

B、反问句,点明,只要用心了,眼和口自然会到。点明心到的重要性。

3、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song;决。

2、B

8.古人励志故事 篇八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十分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先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一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之后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9.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篇九

古代的时候,科技不兴,交通落后,通信非常困难。官方传递文书还可以用驿站,而民间或驿路不畅的地方就得另想办法。如“鸿雁传书”。

汉武帝是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不幸遭到扣留。对匈奴的威逼利诱,他大义凛然,毫不屈服,便被发配到荒无人烟的北海(今贝加尔湖)去放羊,一去就是十九年。汉武帝死后,昭帝即位,匈奴与汉朝和亲,汉朝要求匈奴放回苏武等人,匈奴却谎称苏武已经死了。汉朝的官员机警地说:“前几天,我们皇上打猎是,射下一只鸿雁,鸿雁的腿上绑着一封帛书,正是苏武写来的,这证明他还活着。”匈奴无奈,只得放人。鸿雁是候鸟,夏天北上,冬季南飞,人们就用它捎书带信,这与后来的信鸽有异曲同工之妙。

10.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篇十

青鸟传书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欢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据说,西王母以前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向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转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南唐中主李Z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11.古人读书爱书的名言 篇十一

2)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3)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

4)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5)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6)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朱熹

7) 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 ——朱熹

8)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

9)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10)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11)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3)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14) 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颜之推

15) 人有坎,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颜之推

16)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章学诚

17) 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 ——章学诚

18) 读书不寻思,如迅风飞鸟之过前,响绝影灭,亦不知圣贤所言为何事,要作何用。——薛宣

19) 读之以为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尤袤

12.关于古人的读书名言 篇十二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长疾瘤。 (清)袁牧

读书勿求多,岁月既积,卷帙自富。 (清)冯班

读书必专精不二,方见义理。 (明)薛煊

或作或辍,一曝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 (明)吴梦祥

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 (宋)朱熹

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宋)朱熹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宋)朱熹

读书要玩味。 (宋)程颢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清)袁牧

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 (元)许名奎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宋)程颢

自家慢诩便便腹,开卷方知未读书。 (清)张月楼

人家不必论富贵,唯有读书声最佳。 (明)唐寅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宋)郑耕老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宋)朱熹

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 (宋)黄庭坚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宋)苏轼

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 (唐)李欣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 韩愈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 黄庭坚

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 (清)王永彬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 (清)朱用纯

读书对于我来说是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的最好手段。没有一种苦恼是读书所不能驱散的。 孟德斯鸠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张潮

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 李欣

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 列子 选自:关于读书的名言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上一篇:50字求职简历自我评价下一篇:幼儿园数学课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