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人才考试网(10篇)
1.株洲市人才考试网 篇一
湖南省株洲市2009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语文试题卷
时量:120分钟 满分:12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就读学校和准考证号。
2.答题时,切记答案要填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都交给监考老师。
一、积累与运用(共27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8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寒噤(jìn)禁锢(ɡù)广袤无垠(mào)
B.琐屑(xiāo)吊唁(yán)毛骨悚然(sǒnɡ)
C.妖娆(ráo)愕然(â)孜孜不倦(zī)
D.颓唐(tuí)恻隐(câ)万恶不赦(shâ)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亵读憔悴顾名思意肃然起敬
B.瓦砾制裁任劳任怨因地制宜
C.挑衅祈祷根深蒂固吹毛求疵
D.污秽荫庇人声鼎沸怡然自得
3.下列文句的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童话色彩只是《格列佛游记》的表面特征,尖锐而的讽刺才是其灵魂所在。
②光未然的《黄河颂》,通过歌颂黄河,表达了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与不屈的意志,对于不愿做亡国奴的炎黄子孙来说,极富性,使人涌起一股誓死保卫祖国的万丈豪情。
A.深沉煽动情不自禁
B.深刻煽动忍俊不禁
C.深沉鼓动忍俊不禁
D.深刻鼓动情不自禁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通过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让我们从一个侧面感受到了戏剧的魅力。
B.从小学到现在,你一定有过被小说的情节深深吸引的时候。
C.晚会过后,她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还回响在我耳边。
D.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已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
(二)按原文默写(共8分,每空1分)
5.(1)感时花溅泪。,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2)八百里分麾下炙。(辛弃疾《破阵子》)
(3)少壮不努力。(汉乐府《长歌行》)
(4)子曰:“岁寒。”(《论语·子罕》)
(5)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其中
“,”表现了爱情的坚贞,意境新奇,诗味隽永,千古传诵。
(三)按要求答题(共11分)
6.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补出乙说的话。(2分)
某班语文老师布置学生读名著《西游记》。同学甲家境较差,在书店花十几元钱买了一本普及本,到学校后,看到同桌乙买的是一百多元的豪华本,甲有点尴尬。为消除甲的尴尬,乙说:“。”
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4分)
某学者就“初中生语文学习方式与学习效率之关系”对三个平行班(每班50人)
(1(2)结合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简要分析产生这一结论的原因。
8.名著阅读(5分)
①武松乘着酒兴,走上冈子来,见一个败落的山神庙。行到庙前,见这庙门上贴着一张印信榜文。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欲转身再回酒店„„
②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力气,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
(1)上文节选自古典长篇小说《》。
(2)作者要塑造武松“打虎英雄”的形象,却为何写武松胆怯,想转身回去?
(3)武松从柴进庄上出来,就一直将哨棒带在身边,作者也时时提起它,读者满以为定当靠它打虎,结果却没有用上。这样写有何作用?
二、阅读下面现代文,回答问题(共27分。其中第18小题3分,第20小题4分,其余每小题2分)
(一)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③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④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⑤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臵。⑥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⑦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⑧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⑨还在那儿布臵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⑩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节选自《苏州园林》)
9.上文说明的对象是苏州园林的。
10.“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中的“寂寞”在文中是的意思。
11.请用“∥”将第一段划分为三层。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1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请用第一段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中国画的审美观点”:。
(二)学 会 等 待
邱裕华
(1)犹如幼鹰在蛋壳中静静地孵化,等待赋予生命以力量;犹如蓓蕾在枝头上悄悄地守候,等待给予生命以美丽。
(2)曾有专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一些4岁的孩子每人一颗好吃的奶糖,并告诉他们,如果马上吃,就只能吃一块;如果能等上20分钟再吃,便可以得到第二块。后来的跟踪实验表明,那些拿到糖马上就吃的孩子,长大后性格比较孤僻,容易受挫;而能耐心等待第二块糖的孩子,成年后往往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经得起挫败且更为自信独立。
(3)可见,学会等待是多么重要。其实,不仅仅是幼小的孩童,对于中学生来说,也经常需要学会等待,需要能适时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不为一时的得失斤斤计较,不为暂时的输赢唉声叹气,不为眼前的诱惑迷失本性。这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把握幸福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
(4)这就像依米花。它生长在非洲极其干旱的沙漠之中,为了积聚开放所需要的水分,竟需要耐心地等待四五年。然后,在吸足蓓蕾所需要的全部水分和养分后,它开花了。这是世界上最艳丽的花朵,美得令人惊心动魄,似乎把整个荒漠都照亮了。显然,没有之前干旱之中的几年等待,就没有它们美丽无比的时刻。
(5)①能够年少成名当然好,就如人们常说,出名要趁早,可是天才毕竟是少数,我们很多人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才会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得,有所获。②成功之前往往需要经历长时间的寂寞与艰苦跋涉。③那些奥运赛场上的冠
军,无一不是多年苦练的结晶;诺贝尔奖,也有不少人是在古稀之年才获得的。④可遗憾的是,许多人耐不住寂寞,他们浮躁、急功近利,老是想一步登天。⑤他们在乎的不是历练和经验,而是结果,最好是能一夜成名。⑥这样的人,缺乏坚定的目标,缺乏踏踏实实和持之以恒的心态,太急于求成,最后往往难以有所成就。
(6)一天建不成罗马,一步到不了长城。等待给人希望,等待让人平和,等待促人成功。让我们学会等待,在等待中做好眼前的事,就像田园等待春的孕育、夏的繁殖、秋的成熟。
(选自《东方青年》2009年第3期,有删改)
13.由第(2)段的事例,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14.文中的第段照应了“犹如蓓蕾在枝头上悄悄地守候,等待给予生命以美丽”这句话。
15.第(5)段的中心句是第句。
16.每个人都要“学会等待”。你认为自己还有哪个方面需要“等待”?结合文意,你觉得应该如何“等待”?
(三)蜘蛛脚与翅膀
刘心武
跟老伴从电影院出来,在人行道上缓步前行,议论着观影心得。忽然觉得身后有竹竿点地的声响,一回头,是一位戴墨镜的盲人,立即意识到,不该占住脚下的盲道,让开后,道歉:‚对不起,真不好意思!‛盲人却并不移动,叫出我的名字来。老伴好吃惊。我倒并不以为稀奇。想必他从电视里听过我在《百家讲坛》揭秘《红楼梦》的讲座。一问,果然。于是说:‚感谢您听我的讲座,欢迎批评指正啊!‛本是一句客气话,没想到他认真地指正起来:‚你讲得好,可是,你有的发音不对啊。你说史湘云后来‘再蘸’,其实应该是‘再醮’,那‘醮’字发‘叫’的音啊。奇怪的是,你明明是认得‘醮’字的呀。你前面讲贾府在清虚观打醮,‘醮’这个字不知道重复了多少次,你都正确地发出‘叫’的音啊!寡妇‘再醮’,就是她再次举行了祈福仪式,改嫁的意思啊……‛
万没想到,他跟着讲出这样一番话来:‚这世界上,大概只有我知道你为什么出这么个错儿……那一定是,五十多年前,在钱粮胡同宿舍大院里,你总听见我奶奶说‘再蘸’‘再蘸’的。那是俗人错语呀,你到电视上讲,哪能这么随俗错音呀,应该严格按照正规工具书来啊!‛说到这儿,他脸微微移向我老伴:‚嫂夫人,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呀?‛
我惊喜交集,双手拍向他双肩,大叫:‚喜子!是你呀!‛
他用左拳击了我胸膛一下:‚苟富贵,毋相忘!你还记得我!‛
老伴问他:‚您怎么只听两句,就认出他来了啊?‛喜子笑眯眯地说:‚他要没上电视,我也未必听出是他。我们半个多世纪没见过了。当然,我一直记得他那时候的语音。那时候我们都没变声呢。‛
我说:‚我在明处,你全看见了。可你是怎么过来的?‛他说:‚我从盲人学校毕业以后,到工艺美术工厂,先当工人,后来当技师,现在当然也退休啦。不
夸张地说,我差不多把咱们国家出版的盲文书全读过了。活到老,学到老,咱们这代人,不全有这么个心劲吗?‛
回到家,我给老伴详细讲起半个世纪以前的往事。那时候,喜子奶奶常唠叨喜子他妈是‚寡妇再蘸‛,给好些气受。其实,对他妈最不满的是,他的姐姐、妹妹都正常,他生下来却双眼失明。那时候他常坐在他家门外一张紧靠墙的破藤椅上晒太阳。有一次,我们几个淘气的男孩,就拿粉笔,以他为中心,往黑墙上画出蜘蛛脚,还嘎嘎怪笑。我开头也觉得这恶作剧很过瘾,但是,见到他脸上痛苦的表情久久不散,就有点良心发现,过了一阵,别的朋友散去了,我就过去把那些蜘蛛脚全擦了,另画出了两只大翅膀。说来也怪,我也没告诉他我的修改,喜子却微笑了,那笑脸在艳阳下像一朵盛开的花。
老伴听了,说:‚做人,你要继续发扬善良……‛
(选自2009年2月18日《今晚报》,有删改)
17.第一段“盲人却并不移动”一句中,用“移”字好在哪里?
18.文中“我”把“蜘蛛脚”改画成“翅膀”,喜子微笑了。“翅膀”在此代表;“画翅膀”的行为代表。
19.作者明明认得“醮”字,却在念“再醮”的时候念错了。请你对此现象作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20.分析文中喜子的形象。
(1)喜子是一个的人。理由
是:。
(2)喜子又是一个的人。理由
是:。
三、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共16分,每小题2分)
(一)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2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无从致书以观②尝趋百里外..
22.翻译下面的句子。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3.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如何看待这种从师尊师方式?
(二)张秀才,寿州人也。寿俗尚武,比户蓄兵器。邻人有市鸟枪归者,夜试之宅旁,猝闻号声。急往视之,有死者,则秀才子也。邻人惧,曰:‚杀他人子且不可,况杀张秀才子乎!‛乃率家人环跪秀才门,泣诉其故,且曰:‚惟君所欲为。‛秀才强忍痛,曰:‚子岂敢故杀吾子哉,是吾子命当绝也。且安知非我不德,天之降罚,杀吾子以报吾耶?‛自具棺葬之,无他语。
(选自徐珂《清稗类钞》)
2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人有市鸟枪归者②乃率家人环跪秀才门..
25.翻译下面的句子。
且安知非我不德,天之降罚,杀吾子以报吾耶?
26.张秀才的优点是:,但以现代人的眼光看,他的缺点是:。(各写出一点即可。)
(三)小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①时人:指普通的人。②凌云:直冲云霄。③始道:才说。
27.“刺头”准确地勾勒出小松的外形特点,也写出了小
松的精神。
28.联系韩愈的《马说》,诗中“时人不识凌云木”意为时人不
识。
四、作文(共50分)
2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魅力,是一种吸引人的力量,让人沉迷,让人感动……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在答题卡上,然后写一篇不少于650字的文章。文内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人名,否则扣分。
题目:的魅力
2.株洲市人才考试网 篇二
当前全球市场竞争激烈,全球职场对多语言(multilingual)人才的需求激增。鉴此,相比以往,更多职业要求英语技能 ,其中包括教育、电子、能源、金融、政府、医疗、制造及交通运输等行业。在申请工作时,能证明自己优秀的英语语言能力会更具优势。在中国,很多知名企业正在使用托业考试来选择具备优秀的英语语言技能的求职者,旨在打造一个能够通过与国际客户沟通,帮助企业拓展业务的团队。
目前,全球120个国家的一万多家企业、机构和政府部门选择托业考试来衡量求职者的英语语言技能。托业考试测试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被公认为评估职场英语语言能力的全球标准。其考试内容也基于工作或日常活动中常见的真实场景。此外,托业考试采用标准化考试方式,为所有考生证实自己
的英语水平提供了公平机会,不论他们的年龄、性别、国籍或行业背景。
考生还可以免费或以较低价格获取丰富的备考材料,充分备考以获取最佳成绩。此外,考生还可使用其他方式备考:听英文歌曲或看英文电影电视;阅读英文资料;每天留出固定的时间只用英语交流。总之,日常应用得越多,英语技能就会越强。(熟能生巧同样适用于此!)
考生现在可登陆www.toeicadvantage. com.cn或www.ets.org/zh/toeic报名参加托业考试,用您优秀的英语语言能力开启通往知名企业的大门!
使用托业考试的公司名单:
消费品/零售/服装/贸易:
耐克、宝洁、箭牌、Markov、汉高、卡夫食品、百事公司、可口可乐公司、李宁、Shi Tairui、宾堡集团分数要求:700-750分
石油/钢铁/电力:国家电网、韩国浦项制铁分数要求:700-730分
会计/金融/信息:
中国银行、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埃森哲分数要求:650-780分
计算机软件:
IBM、欧特克、美国软件、微软、育碧、趋势科技分数要求:650-730分
交通/物流:
中国东方航空、商船三井、中国南方航空、大韩航空、联邦快递分数要求:600-650分
IT/通讯:
联想、华为、诺基亚、西门子、富士通、索尼爱立信、希捷、摩托罗拉、北方电子分数要求:650-780
仪器/家用电器:LG集团、日立集团、海尔、东芝、海信、松下、三菱分数要求:650分
化学/生物/医药/能源:CAMCO、西安杨森、诺华制药、诺和诺德、罗氏诊断分数要求:550-750分
机械/电子设备/自动化:施耐德、艾默生、日本横河分数要求:不低于600分
3.株洲市人才考试网 篇三
“以前,海关总署每年都会统一组织一次全国性的报关员资格考试。”10月14日,株洲海关综合业务科负责人称,因考试难度很大,通过率仅为10%。
要想成为报关员,必须通过考试拿到报关资质,此外还要接受海关每年的考核评分,如果差错多、被扣分,累积到一定程度,还有可能被取消从业资质。
以往,每年我市报考的学生有500至600人,市场需求一般在50人左右。但极低的考试通过率,加上人才向沿海城市外流,导致我市一些有需求的外贸公司及国有企业很难招到此类人才。
4.株洲市人才考试网 篇四
为了对改革的效果做出评价,并为改革的深入提供建议,我们对实行过程考核前后成绩分布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新的课程考核方式使得成绩更好的反映了学生的能力,同时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差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小了两极分化。新的考核方式注重了对平时的考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考试;过程考核;考试改革
1.1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而高等教育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课程考核方式与方法的改革。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与方法,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可以激励教师对教学改革的热情,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1.2目前高校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
高等学校传统的考核方式存在各种弊病,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1 考试办法呈现为以笔试闭卷为主的较为单一的考核模式,考核内容过于重视书本知识。这种考核模式只能验证学生对课程表面知识的掌握情况,缺乏对知识纵深关联的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无从体现。学生考试往往采取临时死记硬背的办法,根本达不到以考试来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 考核次数太少,期末考试所占比重过大,基本上是“一次考试定成绩”。考核次数偏少使考试带有投机性,也会造成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抱佛脚的现象。难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
3 考核标准浮动性大。部分教师为了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考试,同时为了在学生间拉开档次以及预设考试分数合理分布,他们往往根据本届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考题的深浅进行浮动。
1.3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建议和尝试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明白必要对高校的课程考核方案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来真正实现高校教育模式的转型,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现今需要的是有着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考试和考核是科学评价这种素质的手段,而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使师生认识到这一点,以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目标。落实学业评定的综合性。应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做出全面的综合评价。
2.课程过程考核方式的介绍
2.1过程综合考核方法
过程综合考核方法把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作为总成绩,过程考核成绩占50%,笔记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40%。这种过程中和考核方法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过程考核可采用的形式有:单元(阶段)测试、期中考试、课程论文、调查(分析)报告、综合报告、读书笔记、实验操作和针对问题的实验设计等。考核次数为N(N不小于3且不大于5)。
2.1.1过程综合考核方法的优点
1此方法更加客观,内容更加全面。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紧跟教师的思路,避免或减少了少数学生不听课甚至不上课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避免了仅靠单一考核成绩评定学生学习情况的片面性,有效地避免或降低了考试成绩与学生真实能力不相符的现象。
2此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课程内容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采用过程综合考核方式,可使课堂内容得到学生的重视,能够很好掌握课程内容的侧重点。同时合理的期末考核可以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加强。
3此方法的考核结果与学生的真实能力相关程度高。此方法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完成作业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频率,提高了分数与能力的相关度。
2.1.2全过程综合考核方法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1全过程综合考核方法要求教师增强责任感,积极备课,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平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业完成等进行认真考察。同时要求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平时表现能够做出客观公正地评价。
2过程综合考核方法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笔记,认真完成作业,积极回答问题。同时还要对课程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培养和锻炼表达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等来应对口试、课程设计等期末考核方式。
24过程考核方式的特点
实行的新的课程考核方式也可以称得上是全过程考核方式。但是它有着自己的特点。
1平时考核权重大于期末考核权重。平时的考核加课程笔记的权重达到了60%。这样使得学生非常重视平时的努力和学习态度。同时由于期末考试所占比重的大幅减小,使得学生在期末的压力有所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在期末考试中作弊的动机。
2重视课堂笔记。课堂笔记的好坏充分反映了学生在上课期间的认真程度。课堂讲授的知识都是学科中最为重要的知识,要求学生认真做课堂笔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3平时考核次数比较合理。平时考核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果平时考核次数过少,就不能反映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往往仅仅是某个较短时间内的学习表现。另一方面,如果平时考核次数过多,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就比较重,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效果就不一定好。
4具体考核形式不确定,灵活性大。这样可以给教职员提供很大的发挥空间。各位老师能够根据自己教授课程的特点制定合适有效的考核方式。
25部分学生对新的课程考核方式的评价
本人对周围的20名同学做了简单的调查。询问他们对于新的课程考核方式的看法。他们普遍认为:
1新的课程考核方式使得自己平时能够紧跟教学内容,不再出现期末临时学习整个科目的现象。
2新的课程考核方式减小了期末复习压力。
3自己逃课,上课不听讲的情况减少了。
从访问的结果看,大多数的同学认为新的课程考核方式较之单一的期末考试要好很多。
3.实行过程考核与传统考核成绩分布差异分析
31成绩数据描述
为了使数据有可比性,我们分别选取了某大学不同年级在实行过程考核前后的同一门课程,即05会计本科班2005-2006学年第1学期大学英语I课程的成绩和06会计本科班2006-2007学年第1学期大学英语I课程的成绩。具体数据量见表1。
3.2可比数据的分析
对大学英语I的分析。我们以engb和enga分别表示实行过程考核前(传统考试)和实行过程考核后,大学英语I的成绩。应用SPSS1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基本描述性统计分析。首先应用统计软件计算数据的均值、中位数、标准差、方差、偏度、峰度、极差、最小值、最大值、频度,绘制直方图如下:
分布直方图(附正态分布曲线)
2对成绩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在这里我们选择Kolmogorov -Smirnov检验。显著性水平α=005,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通过检验我们发现,实行过程考核前后大学英语I成绩的Kolmogorov-Smirnov检验的p-value分别为0700和0443,均大于005,因此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我们可以认为实行过程考核前后考试成绩的分布均服从正态分布。
3.我们已经知道实行过程考核前后的成绩均服从正态分布,接下来我们将检验这两个分布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我们选择显著性水平α=005。
两个检验的p-value都等于零,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在此显著性水平下我们要否定原假设。即认为实行过程考核前后大学英语I的成绩分布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说明改革对于成绩分布的影响是有显著作用的。
4.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两个成绩分布的均值和方差是否相同进行检验。进而对改革方案对成绩分布的具体影响有所了解。由于参加考试的同学来自于不同的班级,因此可以认为他们的成绩是不相关的。同时两组成绩的唯一差别就是采取了不同的评估方式。所以我们可以考虑独立样本的t检验(independent-sample t test)。使用SPSS100的independent-sample t test 功能(显著性水平α=005)可以得到以下结果:(注:GROUP 00指改革前组,GROUP100指改革后组)
我们可以发现实行过程考核前后成绩分布的Levene检验的p-value>005,因此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两者的方差是没有差异的。但是成绩的t检验的p-value=0<005,所以两者的均值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
A 实行过程考核前后的英语成绩的分布,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显著的差异。说明改革是确有作用的。
B 实行过程考核前后的英语成绩均符合正态分布,而且二者的方差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没有显著的差异。这说明改革是比较稳健的。
C 二者的均值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改革后的平均成绩要比改革前高近85分。在综合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之后,成绩有所提高说明原有的考试评估方式较易使学生出现偶然失利的现象。
D 改革后的英语成绩分布有着较接近零的负偏度,0> Skewness(After) > Skewness(Before)。 尽管实行过程考核前后的成绩分布都存在着一定的左偏,但是改革后情况有所好转。出现左偏的主要原因是有极少的“差生”成绩非常不理想,这一点也可以从成绩分布的直方图中看到。改革之后这一现象的减少充分说明在新的考核机制之下,成绩较差的学生能够较好的加强自己的学习,使成绩更接近平均水平。
E 改革后的成绩分布的极差(Range)为28远小于改革前。同时改革后的成绩分布有较接近零的正峰度,Kurtosis(Before)> Kurtosis(After)>0。这说明改革后的成绩分布两极分化想象和重尾分布现象也有所改善。在新的考核机制之下,成绩较差的同学能够更加的努力,同时由于增加了考核的次数使得成绩更能较好的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成绩,避免了一些“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使真正的优秀学生才能脱颖而出,从而减少了两极分化现象。
可见通过这样稳健的考核机制改革使得学生的成绩更加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同时又很好的促进了“差生”的学习,减少了两极分化和“高分低能”现象。
结束语
从对改革前的成绩分析可以发现,成绩分布存在左偏和重尾现象。学生两极分化较为严重,而且成绩较差的同学往往成绩非常不理想,充分说明了改革的必要性。
从对英语实行过程考核前后成绩分布的分析可以发现,增加了考核次数的新课程考核方式使得成绩更能较好的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避免了一些“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同时促使成绩较差的同学能够很好的加强自己的学习,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减小了两极分化。难能可贵的是此改革是比较稳健的,学生成绩的方差都没有显著的波动。另外,由于改革加强了对于平时的考查,使得学生对于所谓的副科增加了学习精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点可以由改革使得不同课程的平均成绩比较接近加以证明。
但是一些课程改革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如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这样的考查类课程,平均成绩较高,方差较小,不能通过正态性检验。说明这些课程的成绩没能很好的反映学生的个体学习差别。说明部分课程采用过程考核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
参考文献:
[1]胡益波,王志铮 高校课程考试改革初探[J] 高教论坛, 2005,(5):72-74
[2]徐达奇 改革高校课程考核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86-92
[3]黄德智 关于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5):86-88
[4]何倩茵,杨丽明 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的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05,(2): 22-23
[5]杨肖丽,景再方 高等学校管理类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5,(7):58-61
[6]康永尚,王隆丹,郝旭光,文永红 全过程综合考核方法的尝试[J]北京教育, 2006,(4):43-44
[7]陈希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2
5.发掘人才不需要考试 篇五
从理论层面来分析。首先从考试的特征上看,考试模式时间短、片面、暂时、而且具有表面而肤浅的缺憾。而我们需要达到的目的——发掘人才呢?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因此,用考试这种静态短期的过程来反映人才的发掘这一长期、动态的过程根本不科学。其次从人才的特征上看,人才需要德才兼备,考试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某些才能,但是,考试在人的道德层面上却显得是如此的无力与无奈。马家爵案、清华学生给动物园灰熊喂食浓硫酸案,这一个个鲜活而让人痛心疾首的实例难道还不足以说明考试在选拔人才时在道德层面的缺失吗?这样发掘出来所谓的“人才”如何担的起德才兼备的盛名?
中国的科举考试毒害了许多人才,使社会陷入畸形的学习氛围(范进中举的故事)
考试出来的成绩充其量只能说明对于课本知识或者说是理论知识的熟悉,而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是极度容易被考试埋没的.(现在的“高分低能”现象)
许多有名的人小时候考试成绩都不怎么样,甚至说很差,假如只用考试来发掘人才,许多伟大的成就就都没有了(爱因斯坦/华盛顿的实例.........)
每一个人都是立体的,人才就更加是这样,通过考试选出来的成绩优异者等于只被看到了单一的一面,他们的其他方面没有被看到,因此考试成绩优异就说明能力突出的传统观点过于片面.考试只是测试一个人能力的一个手段,并不表示这个人就如何的有能力,所以,挖取人才并不是仅仅要考试这个手段,考试只是被大部分人素使用的手段而已
一场考试,有考生,当然也有考官
现在不管是面试还是笔试还是情商测试,我们暂时把命题的人叫做考官。
请问,什么样的考官能出一份——
具能考虑到综合能力以及专业技术水平等知识,全部都体现到这张纸上呢?
当然,我相信是存在着着种人的。但,中国大地甚至世界上,又有多少考官能做到这样的程度呢?
题目都出得不好,你又怎么能考核考生的水平呢?
要知道,任何权威部门都不敢说自己的考核方式是一流的,是没有瑕疵的。
你能相信任何一个出题者的能力吗?
1、考试不是挖掘人才的唯一标准。在挖掘人才的中可以运用太多的手法来挖掘。这是第一个打破正方的概念性问题——不经过考试,我们一样可以挖掘人才。从而论证我方观点。
2、考试命题人的权威性?浩瀚中国,并不是每次考试都有权威机构来命题的。就算是权威机构,也不敢肯定自己出的题目就能确定一个人才的标准。。所以我们得质问:你有资格来确定我是不是人才吗?所以,我方认为,考试不是可以确定人才。
中国的考试制度重视的是 知识的堆积,缺少能力的培养.这种考试下的很多大成绩很优异的大学生毕业出来对实践的工作一无所知,那些考试优异的科目更是无法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来.考试是可以检测一个人所学知识的多少,但无法测试出一个人才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所以我认为考试挖掘不了人才.以上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对考试的定义!如果正方辩友说出的考试包括了其他的筛选和锻炼之类的,请告诉我是哪里定义的。考试它就是这么简单,而社会在发展,我们就不能一直让这么简单的考试把我们几乎是所有的未来决定在那只能说明很小的局部的考试中。
支持以实践锻炼“挖掘”人才,想筛选人才也许考试可以做到一点,但想真正挖掘到人才,考试是非常行不通的,常常是被考试埋没的人才更多!
在中国的考试系统下,所有人都要通过那些集体的综合的系统的考试,也许等等到专业的考试来的时候,专才已经被磨平了,(你不可以否认会被磨平的人他就不能叫人才)就是因为这些考试系统导致了那许多的人才流失了,考试,不仅不能很系统的挖掘出人才,还埋没了
发掘人才不需要考试
发掘人才可以通过考试,考试是发掘人才的途径之一,但不是唯一途径。
人才如何定义?
如果人才是考试成绩出众的人,那么考试是选拔的必然途径。
如果人才是办事能力强的人,那么(书面)考试这一行为和目的有一定差距。
如果人才是学习能力强的人,那么考试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考试只是手段,就目前这个阶段,只有通过考试才能让别人知道你,发现你。
而人才与考试没有本质联系,只是在这个特殊阶段人才才与考试联系有联系,使多数人错认为考试考的好就是人才。
真正在人类历史做出成绩的人,没有一个是考试考出来得!
毛泽东是什么学历?鲁迅,齐白石,比尔盖兹......请问孙中山是什么学历?
胡适、牛顿、冯?诺依曼(电脑之父)„„
美国的名人们有几个不是出于哈佛之类的发掘不是盲目的,就好比山里有矿藏,但并不是有山就有矿,事先需要探测的吧?
上学和发掘人才有必然联系吗? 要知道即使是人才考试也不一定能得到很好的成绩,要是真的依靠考试这样的手段去发觉人才那不知道有多少的人才会在这样的一次次考试中被湮没的啊 所以人才是不应该考试去发掘的 相反人才被发现的途径方法有很多这个社会伯乐还是有很多的.如果考试也能够发掘人才的话 那就不会有奥纳西斯 李家诚等人了 他们小学都没有毕业呢
发掘人才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而选择从10到1。发掘是对人才的起用,选择可能是对大多数人才的埋没。它们是一个相反的过程。
尽然考试在中国需要,但是没有考试中国就没有人才发掘吗?那在发明考试之前的人才就没有了吗?
因为我觉的当今社会,人们就应当现实一些的,我们应该知道,现在多少公司在应聘上,他们也是在品格上选拔人才啊,所以我觉的选拔人才不需要考试
我认为考试发掘人才,那太绝对了。现在不是要素质教育嘛!那为什么?还不是因为考试并不是那么万能了?发掘人才可以有很多途径啊!可以毛隧自荐啊!
屈原是怎么死的吗??李白是为什么那么早就去了的啊???
他们是考不过别人还是考倒好成绩呢??
不要说是如这样的人少最起码你只知道那么几个罢了!要知道怀才不遇的人多的是,现在就更加多了!他们不是考不过也不是没能力的非人才,我可以很明却的告诉你他们是人才!
只是找不倒属于自己的平台。所以我想考试不是挖掘的最好方法。所以从更高层角度来讲,人才是不需要考试的!
6.期末考试题 人才测评 篇六
某出版集团经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于1999年12月22日挂牌成立。集团以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印刷、发行、版权 等为主业,并涉足教育、旅游、留学移民中介、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等领域。2003年,集团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和该省文化产业重点扶持的七大龙头企业之一。集团现有成员单位23家,总资产达到33亿,净资产达到21.5亿,年出版图书近3800种,现因人事变动,急需招聘人力资源总监一名。
问题:请你对人力资源总监这一职位进行分析,确定需要测评的内容,并制定测评的方案。
格式要求
1、封面(1)题目
(2)单位及个人姓名(3)完成的时期
2、序文:以简洁的文字作为一个引导。
3、目录
4、正文(1)测评的目的(2)需求分析(3)测评方法(4)预期效果(5)实施过程设计(6)测评时间
(7)测评费用预算或报价
7.株洲市发展绿色物流的途径及意义 篇七
刘巍,男,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供应链与物流管理。
摘要:物流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使得绿色物流概念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分析株洲市发展绿色物流的优势,提出了株洲市绿色物流政策和法律制度不健全、绿色物流人才匮乏、绿色物流观念尚未普及等问题。由此,分别从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角度对株洲市发展绿色物流提出相应途径。并从社会和经济两个层面总结了株洲市发展绿色物流的意义。
关键词:绿色物流;途径;意义
一、 株洲发展绿色物流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株洲发展绿色物流的现状
(1)区位优势。株洲位于湖南省的湘中地带,是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株洲市全力实施转型升级总战略,着力推进“国家绿化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建设。2014年株洲市全市生产总值2160亿元,城乡居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9.8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8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38亿元,比上年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外贸进出口总额都在稳步增长,物流总量稳步上升,这为物流绿色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交通优势。株洲市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从铁路运输来看,株洲是我国南方最大的铁路枢纽、全国五大客货运输特级站之一,是京广、浙赣、湘黔三条铁路干线的交汇点,也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间铁路运输的必经之地。世界银行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研究报告中,已经把株洲定位为制造业基地、交通运输组团和区域物流中心。
(3)市场主体优势。根据不完全的统计,2014年株洲市实现非公有制物流产业增加值20多亿元,占全部物流业总值的89%。非公有制物流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完善了物流市场的竞争机制,带动株洲市的经济增长,而且已成为株洲现代物流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4)政策环境。发展低碳经济摒弃了以往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的途径,是实现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的必然选择而提出的,国家也开始更加重视物流的绿色化发展。物流被规划为10大重点工程之一,在此背景下,株洲企业和政府也都看到了物流的发展前景,也意识到绿色物流的重要性。
2、株洲发展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
(1)绿色物流政策和法律制度不健全。一方面我国物流各部门在传统的分段治理、多头治理、条块分割治理体制之下,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严重制约物流系统的整体规划,导致物流集约化社会化进程速度降低,浪费严重。另一方面,绿色物流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相应的绿色物流产业扶持政策,没有设置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
(2)绿色物流人才的匮乏。虽然湖南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的院校较多,如中南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等,但根据前面数据得到:真正能满足物流企业要求的实用性、综合性物流人才很少,同时人才培训也缺乏完整的规划,大约都停滞在基础上,比如资助员工进行专业深造的很少,大部分是刚刚开始的定期培训就没有了,资助参加社会机构认证培训与考试几乎不超过5%。
(3)绿色物流观念尚未普及。一方面,观念的落后。部分政府领导对物流的推广更是放任不管,更何况面向的是更进一步的绿色物流?许多企业管理者还没有完全认识到物流绿色化对提高利润、降低成本、改变企业发展环境的战略意义。另一方面,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经营者展现给我们的是绿色标志、绿色产品、绿色服务和绿色营销,而其中的绿色通道—物流环节,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心。
(4)绿色物流创新带来供应链各成员利益分配不均。绿色物流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牵涉到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具体来说,由于社会收益(成本)与私人收益(成本)不一致,使得供应链内成员的供应链的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存在冲突,各成员不能遵循环境相容的原则。
二、 株洲发展绿色物流的途径
1、政府对绿色物流的积极引导。一是转变观念,树立绿色物流意识。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转变观念,鼓励中小型企业以长远利益为目标,引导企业接受绿色物流理念,明白绿色物流能极大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二是加强绿色物流的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应加大财政投入,以减免税优惠、绿色补贴等政策来减轻企业负担,对绿色环保行为降低税额或是免税,对污染行为征税。三是加强对物流绿色化的研究和人才培养。走政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之路,并实施绿色物流企业在职培训和资格认证上岗制度,最后可以开展绿色物流标准化的研究和应用工作。
2、企业对绿色物流的积极运作。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株洲市绿色物流的发展:倡导绿色包装、选择绿色运输开展绿色流通加工、实现绿色仓储等。在设计包装上,减少一次性包装,采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杜绝过度包装,提高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率;在运输方面,开展共同配送,实施一致的联合运输系统,并由专门的运输公司使用特殊的运输手段实行危险货物运输,并制定应急保障措施;在流通加工上,对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进行集中处理,变消费者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在仓储方面,要求仓库布局科学合理,以节约运输成本,不能过于密集或松散,积极使用现代的存储维护技术也是实现绿色存储的一个关键方面。
3、社会对绿色物流的积极回应。首先,树立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广大社会公众应该大力倡导绿色消费,用手中的“货币选票”将绿色思想和绿色理念从消费领域渗透到产品的生产和流通领域,加速企业物流的绿色化转型。其次,选择再生产品,支持逆向物流。主动参与物流垃圾的分类回收,积极配合企业推进逆向物流的快读发展。再是,收集环境信息,抵制非绿色物流。在对企业物流行为进行监督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企业物流活动所导致的环境参数变化,并通过适当的途径收集环境信息,存储环境信息,为事后监督提供数据依据。最后,参与舆论监督,防止企业寻租。在企业与政府的博弈中,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不仅要针对企业,还要针对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防止“激励不当”和“监管缺失”现象的出现。
三、株洲发展绿色物流的意义
1、社会意义。绿色物流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促进株洲市经济体资源和生产的平衡,促进环境的和谐发展。株洲是长株潭城市群三大核心之一,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一部分。以前株洲市是国家重工业城市,现在逐步进行改造转型,发展绿色物流符合株洲市城市转型建设目标。另外,绿色物流全过程建立在维护地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在物流活中积极采取与环境相处的理念和措施,减少资源的浪费,减轻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危害,有利于株洲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经济意义。首先,提升了株洲企业社会形象。企业积极进行绿色化生产革命,加强技术研发,进行绿色加工生产,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社会公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此外,在生产阶段到营销阶段都要考虑环境因素,不仅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社会价值,也有利于企业价值的长远提升。
其次,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效率。传统物流基本上还是投入高、规模小的运作模式,而绿色物流与传统物流要求不同,它不仅较传统物流节约资源和降低经济成本,还可以节能、少污染,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经营效益。
最后,增强企业绿色供应链的柔性。实施绿色物流策略,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优化与组织物流,形成协同效应,采取使整个供应链都能够高效绿色运作的模式,从而提高总体效率,进而增强供应链的柔性。(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低碳物流的城市共同配送运作模式及利益分配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14YBA133)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及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湖南省为例”(13YBB064)
参考文献:
[1]魏秀华.我国发展绿色物流的路径分析[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3,(05).
[2]李红培,江从喜,陈孝贤,杨闯,翟晓琪.长株潭发展绿色物流的意义[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3).
[3]曹树稳.发展绿色物流的途径及意义[J].商场现代化,2013,(10).
8.株洲市人才考试网 篇八
关键词: 职业职业资格 电子商务 专业建设启示
一、电子商务职业职业资格的概述
职业职业资格是指参照国家对劳动人员从事某项职业任职资格条件的规定,通过相关政府部门的认定和考核之后,给予合格者授予资格证书的全过程。职业资格鉴定结果不仅是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而且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和证明。同时,各地职业院校根据国家推行的“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毕业制度。职业院校要求学生获得技工院校毕业证书的前提是先获得国家技术等级证书,否则,学生无法顺利毕业。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电商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电商企业面临“有劲使不出”的尴尬局面。然而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对电商人才没有任何适当的评判标准则令许多企业无所适从。为解决这一问题,2002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推出了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鉴定考试,电子商务师职业可分为:电子商务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助理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和高级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四个等级,其层次排布从低到高,要求的理论和技能水平依次提升。职业院校组织学生参与电子商务职业资格考试也是因为双证毕业制度,职业资格证书与毕业证直接挂钩的缘故。
二、电子商务职业资格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对电子商务证书的认可度不一致
由于我国的电子商务专业产生得比较晚,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体系,各地区对电子商务的态度不同,导致电子商务证书的发证机构和资格等级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在考试形式和考试时间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同时,学校对电子商务证书等级的认可度与就业单位对证书的认可度不同,甚至有些就业单位对电子商务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度还不是很高。有些电子商务公司企业推出自己的电子商务职业资格证书,使得电子商务的职业资格证书比较混乱,认证标准不统一,给相关电子商务人员的就业造成一定的困难。
2.没有统一的考核内容标准
由于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因此,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不同。就电子商务而言,各个地区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在电子商务专业资格考试中,各地区的考试时间、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各不相同,甚至对考试的认证等级也不相同,从总体而言,全国在电子商务职业资格考试中没有统一的考核制度,导致电子商务的资格认证比较混乱,同时不利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2]。
三、对职业资格培训的启示
网络技术在人们生活中运用的时间并不是很长,网络技术也在不断探索发展过程中,电子商务作为网络技术发展下的产物,也同样没有丰富的发展经验,并在现实社会发展中,电子商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但人们对电子商务的认识还不足。在高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过程中,高校也没有给学生提供明确的发展目标,同时没有给学校教育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标准。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要借助职业资格考试,提高专业人员的知识与技能操作水平。
1.要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
电子商务是一个整合资源的专业,它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利用电子工具将人力和劳动对象有机联系起来,让人和劳动对象建立稳固的对应关系,人和物的数量都是清晰的,避免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为了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一些高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高校要为学生的发展负责,也要为学校的办学负责,根据我国市场的需要,与相关的电子商务专业人员交流,为学校人才的培养方向制定明确的目标。让我国高校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要注重电子商务专业人员的综合知识技能的发展,让他们具备计算机应用技能、网络技术操作技能、建设网站的能力,成为新时代的全能型人才。
2.要加强电子商务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电子商务是一个新型的产业,其专业本身就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教师需要具备极强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既要有较强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又要通晓电子商务的运作知识。在电子商务专业建设过程中,高校要对师资力量进行优化组合,让不同专业的教师进行搭配组合,争取让电子商务专业的内容多样化。让教师的专业具有选择性,即计算机、物流、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而吸引学生通过旁听、专修、选修的方式增强专业知识技能[3]。
3.电子商务专业要注重课程教材建设
电子商务专业在我国高校开设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因此办学经验不是很丰富,为了学生的发展,也为了高校能够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高校要加强对电子商务专业教材的建设,让教材与学校教学相一致,让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并对不同专业选用与之相对应的教材,避免出现教材与培养方向不一致的现象。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被运用到各个领域中,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电子商务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非常大的影响。电子商务人才也出现了短缺,但由于我国的电子商务教育发展比较缓慢,人们还未认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对一些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人才无法辨别,他们借鉴其他行业采用资格考试的形式取得资格认证,通过这一行为举动,使得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得到了一些启发,一方面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让庞大的教师队伍引领电子商务向前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电子商务教材的建设,让教材能够做到与时俱进,进而推动电子商务专业的学习者跟着时代的脚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翠.高职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认证课程教学研究[J].学园,2013,10:59-60.
[2]顾俊杰.关于电子商务职业资格证书的调查报告[J].商情,2013,(5):164.
9.发掘人才需要考试 篇九
1.对学习情况和知识技能给予考查
2.考试只是考查知识技能的一种方法,有笔试口试或现在作业等方式.3.由此可见考试并不局限于笔试.考试并不是拘泥于一种形式.考试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考查。二.破题
1.当今的社会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向前发展,而发掘人才也是如此。我方强调“需要”二字,但不是一定.因为我们不否认其他形式.但是发掘人才客观评价标准仍是考试,因为考试是相对于其他方式是最公正的.2.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长有”正因为伯乐不常有,才导致许许多多的千里马胼死于槽中.所以针对社会上那麽多的人才能够最小化地减少人才的埋没.考试就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想想全世界每年有多少形形色色的考试?纵然有些人在形形色色的考场上发挥的不如意,但他们仍会更加努力让自己通过考试而被发掘出来.3.所谓“发掘”,就是把潜藏的事物探求出来的过程.而“人才”,是指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并满足或超过需求者实际需要的具有某种特长的人.“需要”在词典中有两种解释,一为“一定要”,二为“应该要”.(如果把“需要”理解为“无之必不然”,则“不需要”在逻辑上也就是“有之必不然”,即对方观点也谬化为“有了考试就一定不能发掘人才”.显然这样双方都是荒谬的.因此,“需要”在今天的辩题中就应该理解为“应该要”.也就是说今天我们双方需要讨论的是“发掘人才的过程中是否应用考试,是否没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可以代替考试.”)三.
1.历史的长河中,汉朝发展人才的方法便是查举制,结果是许多大士族唯亲是举,造成了某些人一手遮天,权倾朝野的现象。而在唐朝,唐太宗充分利用了科举制,发掘了社会中的大量人才。而他们为中国文明鼎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2.纵观辩题,能发现有个隐含的主体,这隐含的主体是谁要发掘人才?是企业,国家,还是社会?众所周知,企业通过笔试面试等考试方法发掘人才。而国家和社会发掘人才的方法则有统考,公务员考试,各种资格认证等。
3.据权威部门调查显示,07年底,我国各类人才总数为9110万人,通过相应专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占86.3%。通过大专以上学历考试的占67.4%,更是有高达98%的人通过了党校学习的考试。这些都证明了发掘人才需要考试。它既从主观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又从客观上保证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四.
1.通过考试来发掘人才具有高效性,知识快速更替的现代社会,决定人才的标准在不断地变化,高效地发掘人才已愈加重要,而考试在这方面无疑有更显著的优势。其在短期内衡量人才某方面知识水平的特性,给用人单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
2.从事实层面看,考试的广泛普及和难以替代,深刻地阐明了发掘人才需要考试的道理.我们承认,考试并非发掘人才的唯一手段,然而面对人才资源的稀缺和人才需求的紧迫,当今社会还没有一种更为合理,客观,行之有效的制度能将考试取而代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能因为其不足而否定它对发掘人才的关键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考试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多样化,考试制度也在不断完善.近期我国《考试法》的草案出台,不正有力地表明了国家对完善考试的信心和不懈努力吗 ?
发掘人才不需要考试 一.1.不可否认考试的利处,但是考试它有利您就能论证发掘人才需要考试了吗。《现代汉语大词典》告诉我们,需要,是指必须有.对方认为发掘人才需要考试,其本质是“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的观点,就是告诉我们,考试未必一定能发掘出人才,但是不通过考试就一定不能发掘出人才.但是我们知道,考试并非发掘人才的必要条件,它只是发掘人才的途径之一。
2.由于考试的功能的局限性,对于一些人源源不断的思源以及隐藏的才能,品质等,考试并不能很好地将它们发掘出来.所以必定存在一部分不能够被考试发掘出来的人才,例如吴承恩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中,但创作了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西游记》。又有柳永原来屡试不中,但成了创新发展宋词的巨匠.因此,考试对于发掘人才来说并不是唯一保障.3.其次,从价值层面来看,我方认为发掘人才不需要考试,并不是说反对考试,而是要给考试一个正确的定位.一方面,对于人才来说,过分强调考试的必要性,只会发掘出会考试的人才,而埋没了不会考试的人才.考试只是发掘人才的途径之一,认定一个人是不是人才,考试并没有“无之不可”的需要性。另一方面,对于社会来说,社会需要的是既德才兼备又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过分强调考试的必要性,会忽略人的品德与道德,造成社会上只注重成绩而不注重品德的不良风气.因此,不论是对于人才而言,还是对于社会而言,发掘人才都不能过分依赖于考试.二.
1.对方观点告诉我,辩题中“需要”应该理解成“应该”的意思,如果按照您方的观点,您是要求我方论证,“考试不应该存在”吗?我们说考试这个制度已经存在了千百年,为社会选拔出大量的人才,您今天要我方完全否认它存在的意义,这样对我方来说公平吗,而同时我们来看一下,今天我方的观点是发掘人才不需要考试,我们说“需要”应该理解成“必须有”的意思,而我方的观点是在发掘人才这一过程中考试并不是必不可少的.2.对方列举了考试的诸多好处,比如说针对性,客观性,并且公平,高效等等,的确这些好处我们都看到了,但今天我们不是来讨论考试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如果对方非要将今天的辩题理解成一个价值判断,那我想问一下,“今天我要去北京需要坐飞机”这也是一个价值判断吗?那么这样的价值是高还是低呢? 三. 1.例子: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不也一样在科举考试中终身不第吗?这妨碍他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之林的旷世之才吗?近千年的科举考试历史诞生的数百名状元我们能记住几个?沃伦巴菲特当初没有通过哈佛的入学考试却成为叱咤于金融领域的伟大投资家。
2.从人才的特征上看,人才需要德才兼备,考试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某些才能,但是,考试在人的道德层面上却显得是如此的无力与无奈。马家爵案、清华学生给动物园灰熊喂食浓硫酸案,这一个个鲜活而让人痛心疾首的实例难道还不足以说明考试在选拔人才时在道德层面的缺失吗?这样发掘出来所谓的“人才”如何担的起德才兼备的盛名? 3.从发掘的意义上看,发掘是对人才的起用,发掘人才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而考试呢?它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是一个从10到1的过程,选择是对大多数人才的埋没。
4.发掘人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考试的模式时间短、片面、暂时且具有表面性。人才是德才兼备,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考试又怎能在短时间内检测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又能不能对社会的贡献呢?
10.株洲市人才考试网 篇十
关键词信息化思想政治考试改革创新人才
在信息化条件下,创新人才的教育培养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宗旨是培养创新人才。而只有正确的、科学的、并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考试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促进学员创新能力的发展。但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从命题内容、考试形式、评价模式等等方面都难以适应当前信息化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严重阻碍着学员创新能力的发展。这样,必然导致“学不致用”,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升,更谈不上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现行考试的主要弊端及影响
(一)命题内容缺乏科学性和先进性,忽视对学员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测量和评价
主要表现在命题内容偏窄,大多局限于课本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几年没有变化,试题更新慢,无法容纳更多的新内容、新知识;记忆性内容所占比重过大,内容封闭。考卷内容和所学的知识相比十分有限,一份试卷,往往不能覆盖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一张纸定高低,以部分知识的考核来代替全部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利于考查学员能力、素质及学员吸收新知识的水平,无助于引导学员创新性学习。
(二)考试的形式单一、封闭、刻板
主要表现在考试形式单一化,即基本为闭卷式,不重视实践技能考核;成绩评定单一化,即单凭课程考试成绩,而不是综合地考查学员的整个能力,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考试题型往往是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等常规性、记忆性的问题,导致学员平时不认真学习,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过就忘,造成学员定势思维的惯性。这种“一考定成败”的模式,导致学员学习目的只是为了考试过关。既不能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使其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更不利于学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三)评价模式与培养创新人才背道而驰
在成绩评价方式上。由于考试方式的单一与考试命题内容的片面,强调对书本知识的记忆,没有体现对学员学习过程和能力的考核,使得记忆力成为考试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教员事先作好标准答案,采分点,评卷以学员回答问题是否符合标准答案作为评价标准,而往往忽视学员对整个问题的全面思考、深入分析和评判、以及其个人独特的见解等。这样必然使学员的想象力、分析力、判断力被考试所束缚,扼杀了求异思维、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这既不利于学员的创新能力培养和全面发展,也必然导致考试的作用与我们教育的目标相背离,难以激发学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全面考核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员的创新思维、潜在素质要想从考核中体现出来更是无从说起。
二、着眼创新人才培养,深化考试改革
(一)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
实施创新人才教育与培养要对传统的考试观念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由应试教育价值观向素质教育价值观转变,由偏重培养学员认识能力的观念向重视学员实践能力的观念转变,树立知识传播、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素质教育理念。教育的核心是人本性的发展,即引导和启发学员发现人类自身乃至个人的价值,逐步完善自我,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创新人才培养要以学员为主体,一切为学员的全面发展服务,消除影响学员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障碍,为学员营造一个开放、科学的求学环境,培养学员创新意识,激发学员的创新欲望,为学员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条件。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要实现以教员为主体向以学员为主体转变,构建以人为本,以学员为核心,以学员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发挥为宗旨,以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理论知识考试与实践技能考试相结合的多样化考评体系,使之成为培养学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二)科学全面命题,充实考核内容
首先,命题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讲授及课本的内容,适当拓展内容。除考查学员对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外,还要考查学员分析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剖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其次,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及所开设的课程之间理论知识密切联系和相互渗透的特点。可使考试内容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注意课程之间的融合和渗透,考查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和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最后,突出对学员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查。选择以主观题为主的考试内容,在命题类型上进行创新,取消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等传统的题型,增加材料题,案例分析,问题综合探讨,命题写作,课程论文等。注重考查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三)考核形式多样化、动态化、全程化
1.教学过程中的考试方法。
(1)作业考试法。政治理论课的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课堂作业一般比较简单,以检验本堂课的教学情况。课后作业要求较高,可以从深度和广度检查学员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课堂讨论考试法。课堂讨论是政治理论课课堂考核最常见的方法,讨论方式是多种多样,如分散讨论与集中讨论相结合,代表发言与补充发言相结合等。讨论结束后,教员要求每位学员交一份发言提纲作为评分依据。这种方式能激发学员的参与意识,锻炼学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应该成为评价学员的依据之一。
2.教学结束时的考试方法。
课程结束时的考试可以采用开卷考试、闭卷考试,论文写作、知识竞赛、口头考试等多种方式。
(1)开卷考试法。开卷考试侧重于考查学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原理的运用。可以避免学员在考前死记硬背的“应试”倾向。考试内容应该是让学员可以发挥创造性思维,运用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试题。
(2)闭卷考试法。限时闭卷考试法,这也是传统的考试方法,主要应用于理论型、知识型的政治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它有利于较全面、系统地检测学员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容易建立试题库,也是最普遍最常用的考试方式。但是闭卷考试容易造成学员平时学习不认真,考前突击复习的学习态度,出现“应试”现象。因此,这种考试方法应该与其他考试方法结合使用才能有效地考核和评价学员。
(3)论文考试法。这种方法近年来比较盛行,让学员以写论文的方式来掌握其所学的内容。具体方法是教员围绕教学目标或与学员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拟定一批选题,比如核心价值观、喀喇昆仑精神、军人的使命、爱国奉献、人生价值等,让学员从中选择题目。论文要体现出这门课程的特点和要求。这种方式把写论文的过程变成学员自我教育和提高军人使命的过程,促进了学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员思维及创造力。
(4)其他方法。进行知识竞赛考核,可以在课程结束后组织本班学员进行本门课程的知识竞赛。参赛成绩作为最终考试的依据。并对优胜者颁发证书和一定奖金。这种方法对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有很好的激励作用。最后,如口试,教员对每个学员提几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依据学员回答的情况作为期末考试成绩之一。
(四)评价方式互动多元化
1.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有机结合起来。
提升平时成绩的考核比重,实行能力考评方法。把模拟教学,如演讲、讨论、课程论文、参加社会实践等平时教学活动分解为不等分值,将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能力加以量化,使能力训练和考核评定融为一体。
2.教员考查和学员评价、机关或学员队评价相结合。
改教员自行评定为学员评委会和机关或学员队共同参与的综合评定。根据课堂表现、日常操行、社会调查能力、协调社会关系、服从与执行力等各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的重点放在过程。注重每一个教学环节和阶段上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动态、行为特征、评定思想政治素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更深的内容。最后,开放成绩评价标准,防止事先做好的标准答案评价。
3.社会调查评价法。
社会调查应包含广义上的调查。如组织学员到爱国实验基地参观,如到石河子军垦博物馆、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到法院旁听案件审判,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等。活动结束后教员应要求学员写一篇相关文章,作为该课程的平时考试成绩之一。社会调查评价的重点是学员的学习态度,收获体会,分析能力等。這种方式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激发了学员学习的兴趣,有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辛敏英等.当前高校考试改革面临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6(10):262—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