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年味作文

2024-12-19

失去年味作文(共15篇)

1.失去年味作文 篇一

除夕夜。

明明是大年三十,可是除了自家的红灯笼,我看看窗外,一片漆黑。

我撇了撇嘴,接着吃饺子,含含糊糊地嘟囔:“没有年味。”

明明一家子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却每人都捧着个手机,各做各的事情。春晚里的歌舞很起劲,小品叽里呱啦地放着,自顾自唱着独角戏,却没有人欣赏。

我翻了个白眼,拆开一包薯片,嘎巴嘎巴地嚼:“没有年味。”

吃东西,看手机,玩ipad,偶尔看几眼电视……

“让我们倒数五个数!”

“5……”

“4……”

“3……”

“2……”

“1……”

零点的钟声响起。

“新年好!拜年啦!”电视里吵吵嚷嚷的拜年声不断。客厅里的人却像是没有听到似的没有反应。

过了几分钟才有人反应过来:“诶?新年啦?!”

我看了看窗外,没有听到往年接连不断的鞭炮声啊?突然想起今年禁止在城区里燃放烟花爆竹。

我摇了摇头,咂咂嘴:“啧,没有年味。”

再看看手机微信。嗯?怎么也没有像往年一样的红包雨?今年怎么这么不对劲?

大年初一。

爸爸和姑妈妈姐弟俩双双出去会同学了。少了两个主力,剩下几位女士分别在家里陪着手机和电视度过了一个单调的大年初一。

大年初二,去杭州外婆家拜年,天下着雨,于是一群女士又是在客厅看了一天电视。

我难道过了个假年吗?这个年怎么没有味了。

作者:缙云县实验中学七(1)班 丁源创

公众号:最美缙云

2.失去了爱情,别失去自己 篇二

2011年岁末,一封“肖艳琴的万字遗书”在网络上疯传,牵动万千网友的心。在遗书中,肖艳琴详细叙述了自己丈夫与小三的出轨经过,矛盾痛苦使她最终选择了自杀。然而,就在被小三逼死的原配引起万千人关注,并举国讨伐小三与丈夫姜某的时候,主人公肖艳琴却“死而复生”,在元旦假期现身北京台讲述事情始末。网友戏称被小三逼死原配肖艳琴复活是最精彩的跨年大戏。

心理解读:

婚外情、出轨、不忠、小三……这些字眼在近几年俨然成为了网络备大论坛热帖的高频词,备受人们的关注和讨论。当一段爱情走到尽头时,无论是以哪种形式结束,都会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挫折感。因此,几乎每一个失去爱情的人都会经历程度不同的痛苦的心理体验。然而,有些人能够很快地做出理智的选择,有的人却深陷情感冲动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比如,在2008年姜岩自杀一案中,女主角姜岩由于丈夫长期外遇,在绝望中选择死亡。而最近热炒的“丈夫携小三逼死原配”的女主角肖艳琴原本也是用死亡作为解脱,在自杀未遂后,甚至不惜利用公众的同情心讨伐负心汉。对待痛失爱情后的不同应对方式,反映了每个人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需要后天的锻炼和培养。

被尊称为“生死学大师”的美国临床精神科医生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提出了“哀伤五阶段(FiveStagesofGrief)”。这个理论起源于临终病人的面谈工作和对一些失去至亲的人进行辅导的实践。后来,研究者发现,哀伤五阶段可以作为人们经历任何伤痛的心理历程,无论是亲人去世、天灾人祸、失恋离婚,以及各种不如意的事情,帮助人们处理和明白哀伤的过程。如果将这个理论与感情问题联系起来,我们发现感情受挫后,人们一般会经历以下五个阶段的哀份情绪,具体包括:

第一阶段:否定。难以接受被另一半抛弃的现实,不相信真的发生了。

第二阶段:愤怒。觉得这是对方单方面的决定和过错,认为自己是受害者。

第三阶段:讨价还价。为了阻止对方的离开,用尽一切方法讨价还价。

第四阶段:抑郁。开始明白爱情已经离开,感觉失去了所有。

第五阶段:接受。终于接受两个人的关系告一段落,思考如何面对以后的日子。

3.年味作文 篇三

一大清早,我便被楼下宏亮的鞭炮声唤醒。我急忙从被窝里爬出来,探着头往楼下看。哎呀,好快呀,马上就到大年初一了,新的一年就要到来了!

等做好饭,大家围坐在一起边看电视边吃饭。菜色很丰盛,丰盛到我都流口水了,于是我便过去蹭蹭主人的腿,摇摇尾巴,主人就会笑着说:“你也馋了对吧,好好,这个给你。”我便会得到一块红烧排骨。

吃晚饭,主人的孙女就会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主人就会摸摸孙女的头,给他一个红色的信封,我不知道里面装着什么,只知道主人叫它“压岁钱”。

大家还会下去放鞭炮,那是一种点燃会发出很大响声的大东西。我很害怕鞭炮,可是人们却很喜欢它,每次点完后,还会抬头盯着天空看好一会,我从没抬头看,我不感兴趣。

再回到主人家,大家会一起看电视,时不时的说几句话,笑一会。大家其乐融融,主人也很开心。

我听到楼下有人唱“正月历来是新年啊,大年初一头一天啊,也不论是男和女呀,少的给老的拜年啊„„”正如他的歌声里说的,大年初一的重头戏就是拜年了。我们才刚刚起床,妹妹、姐姐们来给爸爸妈妈拜年了。妹妹的年龄是我们中小的,只见她的小嘴儿微微一弯,用呢喃的声音说了一声:“大姨、姨夫,新年快乐啊!”。

随后,我们穿上新衣服,前往外公外婆家,他们家真是好不热闹。我们小孩子们则恭敬地给长辈们拜年,有的说着祝贺词,有的送上新年礼物,让他们极为开心,因为虽然外公婆子孙满堂,但平时大家都很忙,不能天天去看望他们,所以只有在节日或他们生日的时候才会团聚在一起。最后,我们又去拜访了其他的长辈,送上新年的祝福。

除拜年外,最令我们开心的就是收红包了。每当接过长辈包含祝福的红包,我的心中便油然而生出一种幸福感。我今年又要发财啦!想到这儿,我的心里甜蜜蜜的。

回首2011,展望2012,我要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努力,勇攀高峰!

等我长大点,我就明白,原来这就是过年,过年就表示着主人会非常开心,表示一家团圆。每次过年,主人的儿子贴春联、挂灯笼,他的妻子在厨房帮主人做年夜饭,他的女儿则穿着漂亮的衣服又蹦又跳, 都说狗的鼻子很灵,作为一只活了8年的狗,我也很赞同。几年前,每次过年我都能闻到一股浓浓的年味,那种味道很香,很甜,很温馨。可是自从主人的儿子当了„„唔,好像是“董事长”,年味就越来越淡了,因为忙,主人的儿子过年时已经不带着他的妻子、女儿到主人家了。今年,还是没来„„至少到现在为止。

就在这时,门铃响了,主人高兴地去开门,边走边说:“哎呦,总算来了,我可想死他们了!”我也摇着尾巴跟过去,可是一开门,是一个我从未见过的陌生人,我呲着牙,冲他叫,他递给主人一个信封:“大妈,我是您儿子的员工,董事长有事,就不来了,他的女儿和妻子出国旅游了,也不能来了,这是董事长给您的,愿您福如东海。”说完就走了。我嗅了嗅那个信封,嗅出了一股难闻的味道:钱钱钱,又是钱!我不知道那玩意儿能干什么,但连我都知道,主人并不想要这个,她想要的只是团圆时的温馨与快乐。

主人将那个信封放下,抱起我,自言自语:“旺旺,今年过年就只有咱俩了。”脸上有藏不住的失望与孤独。我舔舔主人的手.,她低下头,勉强的笑出来:“旺旺,我没事,我们来一起开开心心的过年吧!”

4.年味作文 篇四

过年时候的气氛,真可以用“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诗句来形容!每家每户在过年的时候,门口总是贴着对联,家里不仅贴着“福”,还贴着窗花我知道,“福”在家里贴是要反贴的,由于这表示“福到了”,在外面贴福要正着贴。我们家里贴福的时候可能意思了,那是在我的姥爷家,我姥爷已经七十多岁了,白发苍苍,姥爷拿出双面胶,先贴后揭,可是在揭到的时候把粘住的那一部分也揭掉了,怪不得贴不上去,让我们都哈哈大笑。

红色代表革命,也代表快乐,每次过年的时候,大街两边的路灯上,都挂着红灯笼。过年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从前有一个吃人怪兽,它的名字叫年,每到过年的时候就会来吃人,为了赶走年兽,人们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办法,年兽怕火光、怕响,于是就用烟花把年赶走。所以每当年兽来临的时候,人们就会放烟花爆竹,来驱散邪气。

每当过年的时候,在远方的新人就会赶过来和家人团聚,我们家里过年的时侯可有意思了。我们从新年礼物中得到了一只帝皇蟹,大钳上长满了尖锐的刺,在拿出来的时候,舅舅不小心被刺了一下,然后妈妈又是第二个牺牲者。到了发拜年红包的时候,外公外婆先发,舅舅舅妈第二,爸爸妈妈最后,接拜年红包的时候,我双手接过,再说一声:“谢谢!”就转身离去。开始放烟花了,爸爸去点:“轰轰轰――轰轰――轰……”烟花的亮和响不得不让我们眯着眼、捂着耳朵。妈妈说看着烟花可以许愿望,我听着妈妈的话,默默地许下了愿望!

5.我家的年味作文 篇五

今年春节,我在奶奶家过年。在以往的这个时候,所有人都“穿新衣,戴新帽,唱着歌儿,放鞭炮。”而现如今,大家的生活则变成了“穿新衣,戴新帽,看着‘村晚’,开心笑。”你一定会有疑问,这个‘村晚’是什么呢?“村晚”是奶奶家所在的的小村庄里独家推出的节目。到了村晚的时间,村名们自发表演节目,十分精彩,绝不亚于春晚。

就先讲讲第一届村晚—今年村晚吧!

首先一开始就会让你眼前一亮。村里三对双胞胎手牵着手缓缓走上舞台,唱着歌。这三对双胞胎分别是5岁、30岁、50岁代表着3个不同的年龄段,唱着唱着,大家不禁流下泪水。第二个节目更加深入我们内心,第二个节目是一个小品,讲的是关于诈骗的,尽管略比春晚逊色,但正由于这一点,却更是显出了村名们的朴素,真实。第三个,第四个节目中村中的大爷大妈展现了各自的风采—太极拳和广场舞。村中的村民都十分开心,顿时充满了活力,就跟着背景音乐跳了起来。余下的节目有魔术,童谣,朗诵……在倒数第二个环节,村长让每个人谈谈自己的心愿。大家有的说“希望来年庄稼丰收”有的说“希望村子里邻里和睦”,还有的人说“以后村晚一定要办下去。村长听了,笑了笑说:“也希望大家以后少放,不放烟花爆竹,不污染水土空气使大家心愿实现,让我们一起欢歌载舞吧!”

伴着满天繁星,村民们又唱又跳,十分开心。

6.失去深阅读,就是失去思考能力 篇六

美国著名的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在其著作《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中,明确回答了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们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过程中,我们正在牺牲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他认为,印刷图书让我们进入聚精会神的状态,从而促进深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互联网鼓励我们蜻蜓点水般地从多种信息来源中广泛采集碎片化的信息,我们变得对扫描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但是,我们正在丧失的却是专注能力、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

事实上,已有不少知识分子表达了对快餐式的浅阅读成为时尚的担忧。所谓的浅阅读,我理解为只是一种快速获取资讯、浏览信息的过程,它大多是碎片化、零散化、不连续的内容,你很容易从一个链接点击进入另一个链接,无需入脑入心,不强调理解与吸收,而是我知道固我在。为了迎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有商业头脑的公司还专门请人精读畅销书籍后,将书中核心观点用极其精练的文字整理出来,让人即使没读过该书,也可以在饭桌上侃侃而谈,这一产品居然市场反应颇好。可是,过度实用浅薄,这已经脱离了阅读的本义了,不是吗?

浅阅读营造出的是一种信息极大丰富的错觉,因为许多信息不仅没有太大用处,而且甚至会让我们因信息冗余而陷入焦虑中。近两年来,不少网络大V宣布退出微博和朋友圈,原因就在于每天要处理和浏览太多的信息,以至于浪费了太多时间,让他们无暇思考。而大部分的人对此并不自知。

真正的阅读,应该是读者与作者间精神的交流与对话,是对书中内容有思考、有咀嚼、有共鸣、有疑问、有反思的一个过程。通过专心阅读一本书,你会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而阅读的意义就在于能够丰富人生、陶冶性情、提升自我。这是我理解的深阅读。

而事实上,目前浅阅读正在逐步吞食我们进行专注思考的时间,弱化我们的思考能力。长此以往,贻害无穷。一个人没有了思考能力,将会丧失价值判断的标准,只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一个民族没有了思考能力,将会失去文化传承与精神力量的源泉。

美国大学教授鲍尔莱恩认为,数码时代正在使美国的年轻一代成为知识最贫乏的一代人。因为手机、社交网络等工具传达的都是幼稚肤浅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看,鲍尔莱恩所说的就是网络时代沉迷于浅阅读的危害。

如果说浅阅读是快餐,深阅读才是搭配恰当、营养丰富的正餐。快餐可以偶尔尝尝,如果沉迷其中,错把快餐一直当正餐,难免会营养不良。

(选自《广州日报》2016年4月25日)

赏析

互联网时代,快餐式的浅阅读成为时尚,却也带来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使得年轻人逐渐失去思考能力。作者立足实际,从浅阅读的表现及危害谈起,与心目中的深阅读加以对比,给读者以直观形象的认识,引起心灵上的共鸣。作者注重用事实说话,尼古拉斯·卡尔的著作、有商业头脑的公司整理畅销书籍、鲍尔莱恩的观点,都说明了浅阅读的大行其道,应当引起人们反思。网络大V宣布退出微博和朋友圈的事实,则指明人们开始从浅阅读向深阅读积极转变的方向。文章结尾浅阅读是快餐,深阅读是正餐的比喻,形象说明了两者的关系,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7.年味小学作文 篇七

小时候穿新衣服总是那么开心。不管新衣服的款式和品牌,只要是新的,我都会很开心,觉得是过年最好的象征,一年最好的衣服。

早在春节前,为了接待亲朋好友拜年,我们会把房子内外打扫干净,在门上贴一副春联,祈求好运。传统对联是在红纸上用黑色或金色的对联写的。无论什么“财源广进”、“步步高升”、“财源广进”,反正都是吉利的话。

送灶神是春节前的大事。据奶奶说,灶神是农历12月24日送的。这一天,灶神回到天堂向玉帝报告人事。人们都希望灶神之神能为他们说几句好话,所以人们会在这一天专门准备一些丰富的祭品来崇拜灶神之神。

除夕对人来说极其重要。这一天,人们准备告别旧的,迎接新的,吃团圆饭。一年一度的团圆饭,能充分体现家人的相互尊重和爱护。团圆饭后,我开始养老。

孩子们最开心的不仅是过年穿新衣服玩鞭炮,还能收到大人给的压岁钱。收到压岁钱也可以说是红包,因为红色象征着活力、幸福和好运。成年人给年轻一代发红包,意味着他们把自己的愿望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有多少钱不重要,主要是让孩子开心,主要意义在红纸里,因为它象征着好运。

8.年味小学作文 篇八

说到过年,我想到的不是红包,而是那奶奶的味道。

大年三十那天,我们一大家子都聚集在老家吃年夜饭。那天,我们搬来一张大桌十几个人围在一起打火锅,食材非常的多,有鸡肉、牛肉、青菜、鱼、虾等,当然还少不了饺子。

饺子是过年我们家必吃的食物。饭后,我们一大家子就动员起来包饺子。只见奶奶轻轻拿起一片饺子皮,在周围涂上一圈水,再放一勺肉和韭菜,然后把它对折,用手指把两边的皮粘好,一个韭菜饺子就做成了!

我看了也有模有样的做起来。我先放入少少的肉,再把它对折、对折再对折,然后再放韭菜上去,又用一张皮包好,一个形状奇异的“饺子”就包好了!

不一会儿,一锅的饺子就包好了,奶奶把饺子摆成一个长排,形状各异,有大有小,唯独奶奶包的最多、最好。但看上去一列饺子像一列白色的小火车一般,有的大、有的小、还有的怪。准备下锅,只见奶奶把一列小火车,倒入锅里,再放入水就等待出锅了!大家都会想非常想尝到美味的饺子。

一个小时后,饺子终于开锅,一打开锅盖,一股香喷喷的气味就随着热气往上冒,我都等得迫不及待了!凉了一会后,我赶紧夹了一个放进嘴里,突然,我感觉有人在烧我的舌头一般,我一下子吐了出来,这时全家人都笑了,奶奶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别太着急。”

我吃了一会儿,慢慢的吃了一口,味道棒极了!有一种肉和韭菜完美的融在一起的味道,还尝到了幸福的家的味道,我想这是年和奶奶的味道。

9.特殊年代的“年味” 篇九

记得1958年大炼钢铁放“卫星”,我刚读初一,食宿在学校。大年30前一天,全校师生还在远离学校的山上大肆砍伐树木。“落其芬芳”后,两三个同学抬一棵树,运到学校,又砍又锯又劈,肢解成一节节或一块块的形状,就这样湿漉漉的往“土法上马”的炼钢高炉里投。年30回到家里,父母看到我脸上、腿上、手上被树枝划破的血痕以及手上脸上被炉火熏黑的“图案”,还有被划破扎破的衣服,心疼得很,暗暗地流泪。那时,吃公共食堂大锅饭,家里锅碗瓢勺凡是带有金属的制品,作为大炼钢铁的“原料”全部上交了。中午在学校喝了几碗玉米粥,早就饿了,回家想加点“餐”,热几个馍吃也行,可家里没粮没柴没炊具。一直饿到天黑,父母才去全村共一个的食堂里打饭打菜。等了将近一个小时,他们才回来,说全村百多户人家,排了好长的队。母亲挂着一个篮子,上面压了一件烂棉袄,一只手还紧紧地捂着它,好像怕篮里的东西跑掉似的。我迫不及待地要掀开篮子,母亲打了一下我的手说,别急,要按人头分着吃。她轻轻掀开烂棉袄,里面装的是蒸饺子、馒头和馍,还热气腾腾。大哥和大姐已成家另立门户,现在家里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我和父母共6口人。饺子每人20个,白馍每人2个,黑馍每人2个。父亲端回来一个小脸盆,里面盛的是杂烩汤,有薯粉丝、红白萝卜块、豆腐凉粉块,很难搅出一块肉来,只闻到点肉腥味。我动作最快,也吃得最快,三下五去二就把分内的饺子吃完了,瞪着眼看着父母。父母一个饺子都还没吃,手里拿着黑窝头啃,对我说吃吧,吃饱为止,这样我又吃了10多个饺子。家里人都让着我,记得父母一共只吃了不到10个饺子,我不但又把两个白馍吃了,每人2碗的杂烩汤,我也喝了3碗,撑得直打嗝。到了初一至初五,饺子和白馍逐渐变少,最后被掺有很少白面的杂面馍代替,还有蒸红薯。好喝的杂烩汤也逐渐被红薯玉米高粱面稀饭所代替。

1961年我到离家50多里的县城高中读书,回家的次数少多了,平均每月一次。每次来回都是步行,每次脚都磨出血泡,腿都累得僵硬不能弯曲,腰也直不起来。当时政府照顾学生,我们还有高粱玉米红薯稀饭喝,每顿每人2碗,还有一个窝窝头馍吃,如果没有馍,每人就发三四个蒸红薯。但我们村里就不同了,因为缺粮,食堂里吃过树根草根榆树皮、榆钱(榆树上开的花似圆铜钱状)、槐花、观音土等。那年过春节,也没见到白面的影子;所谓的饺子,就是红薯面片里包些红薯叶萝卜丝,把它压扁,蒸成熟的。不管怎么说,没吃到粮食以外的东西,父母都很满足了。而我们兄弟姐妹,当时最大的满足就是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哪还能挑剔吃什么呢。

10.年味高二作文 篇十

大年三十上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回老家陪奶奶过年,刚到家,奶奶就高兴地说:“到家了,团圆了,开始贴对联门画了!”在经过我和爸爸妈妈齐心协力下,整个院子焕然一新,爸爸还在大门口挂了两个大红灯笼。火红的对联、火红的灯笼,处处都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午饭刚过,奶奶和妈妈就张罗着准备年 夜 饭了。妈妈择菜,爸爸做妈妈的下手,奶奶包饺子,大家各有分工,忙得其乐融融。只有我在那里闲着,于是,我提出帮奶奶包饺子。奶奶教我擀面皮,对我说:“要把面皮擀圆一点儿,不要擀太厚,也不要擀太薄……”我按着奶奶教的,边擀边对奶奶说:“奶奶,你说我擀得行吗?”“嗯,很好!”奶奶说。很快,我和奶奶就把饺子包好了。

不一会儿,一大桌年 夜 饭摆在我的面前,奶奶掏出一个红包对我说:“压压岁健康,这是给你的压岁钱。”我双手接过红包对奶奶说:“谢谢您,奶奶!”这时爸爸、妈妈各给了奶奶一个红包。爸爸对奶奶说:“过完年,您就60岁了,一定要保重身体,只有您身体健康才是我们做儿女的最大的福。”奶奶说:“好,好!”从我们回到老家以后奶奶的嘴就没有合拢过,这就是我眼中所谓的“年味”吧!

我的身边充满了年味,有家的地方就有浓浓的年味,嗅着这年味,我开启了新的一年……

关于年味题目高中生作文高二范文4

过新年呀咚咚呛,喜洋洋呀咚咚呛。鞭炮阵阵锣鼓响,咚呛咚呛咚咚呛……

我每年的春节都是在乡下过的,大年三十那天全村每户人家都敞开着大门,门口贴着喜庆的红对联,门口的石阶都已经洗得油光发亮。

我们小孩都穿着整洁漂亮的衣裳,脸和手都被冻得通红,个子小的跟着个子大的拼命的跑着,一路上上到处塞“攃炮”〔一种小型鞭炮,杀伤力小〕。捣得人家鸡飞狗跳,吓得小妹妹哇哇大叫。更可恶的是他们把它放在菜地里的白菜芯里,一个个白菜被炸得面目全非。但是在过年这样的大日子里,大人不会给我们这群“小鬼”计较的,这些便成为我们嚣张的资本。

最开心的莫过于拜年发红包了,当长辈们把红红的,鼓鼓的红包递给我们的那一刻我们都欢呼雀跃的立刻拿着红包跑了去在伙伴面前炫耀着。

一家人总要一起出门,去亲戚家串门,这时候老爸最开心了,因为他可以放开喉咙喝个够。餐桌下的小狗狡猾的钻来钻去,争着和同伴抢着骨头。

偶尔一朵绽放的烟花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也把新年的天空点缀得更加绚烂多姿……

吃完饭也就成了妈妈和婶娘们的最爱了,你一番我一番,还有什么大满贯,有的脸上笑开花,有的哑口无言。

11.年味七年级作文 篇十一

在家人们紧张地开始准备年货的时候,在阵阵爆竹声中,在年夜饭的香气中,在收到红包的喜悦中,我知道,我期待已久的春节到啦!

要说春节,我最喜欢的便是那顿年夜饭与玩爆竹了。

年夜饭中有许多平常吃不到的美食。扣肉、肘子、香喷喷的外公独家秘制的炸小肉丸都令我垂涎三尺。饭桌上,亲朋好友们都愉快地谈论着一年中发生的事情,感叹又一年过去了,又老了一岁……小孩儿们拿着收到的红包乐不可支,幻想着可以买些什么玩具……

等到天完全黑了,路灯亮起来了,孩子们一窝蜂地跑到空旷的地方开始玩花炮。我点燃一支蜡烛,拿起一个“银色喷泉”,放在地上,在火苗与引线的“亲密接触”下,引线受不了火苗的热情,“嗞”地迸出了火花。见状我赶紧跑得远远的,并捂住耳朵,提醒小伙伴们躲远一些。眼看引线没了,大火花从那小小的圆柱体中喷薄而出,“哇,好美”我们忍不住发出感叹。美中不足,火花转瞬即逝,我们都还沉浸在它的美貌中,再回过神来已是独留火花的空壳在地。

还有一个小花棒,是可以拿在手上玩的,几个小孩拿着它到处挥舞,像蝴蝶像蜜蜂像鸟儿的翅膀,在嬉戏着打闹着……玩够了小花棒,大胆的孩子开始蠢蠢欲动,拿起外形像飞机的爆竹,飞快地点燃并捂住耳朵,只听“咻、咻”的声音,那爆竹竟有一飞冲天的架势,直飞起4、5米,并带着火花。孩子们被眼前的景象看得目瞪口呆,我也是眼睛都没眨一下。太美了!彼时我们已经玩得乐不思蜀了。

12.说年俗话年味 篇十二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春节在其历史的发展演变中,不断形成并凝结了中国人特有的伦理情感、时间生命意识、文化追求认同感,甚至是一种准宗教意识。

春节的原貌与现在并不相同,事实上春节是在不断的历史演变发展中得以确立的。她主要是在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和农历的岁首两项内容的联系发展中出现的。首先,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俗称“过年”。在古代,过“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蜡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把“蜡祭”移至岁末。其次,古代的春节是立春之节,即二十四节气的首节,是一个迎接春天的节日;又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所以到了民国时期改用阳历,才把农历年叫“春节”。按照中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朝、三始、三元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春节从狭义上讲,一般就是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构成的,一般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又以除夕、正月初一和元霄节为三大高潮标志;因此,春节以农历岁首为界,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多月。岁首前有腊祭、祭灶、祭祖、除秽,三十日要贴门神、对联、吃饺子、放鞭炮,除夕有吃年夜饭、“守岁”等活动,正月初一晚辈向长辈拜年,然后到亲友家拜年。亲友第一次见面时,一般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祝福的话,互相祝贺。而这时,新女婿一般都要到岳父母家中拜年,日子一般选在年初三或初四。另外,各地除互相登门拜年,还有给儿童压岁钱、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这期间游人满街,盛况空前,直到元宵节(正月十五)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除夕夜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是整个年节最重要的一天。

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梦粱录》卷六:“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间,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万历嘉兴府志》:“腊月,乡人以朱墨涂面,跳舞于市,行古傩礼。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石畏)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欢,锣鼓彻夜,谓之守岁。”除夕守岁,始自南北朝。(梁)徐君倩《共内人夜坐守岁》诗:“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除夕之夜,尚有“辞岁”,置、送“压岁钱”之习俗。《燕京岁时记》:“凡除夕,蟒袍补褂走竭亲友者,谓之辞岁。家人叩竭尊长,亦曰辞岁。新婚者必至岳家辞岁,否则为不恭。”“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圆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少数地方风俗不同,比如贵州,桌上的鱼不是不能吃,是要剩下一些,寓意“年年有余”)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鞭炮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炮仗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古代,过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质,有些酒现在已经没有了,只留下许多动人的酒名,如“兰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苏酒”等等。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爆竹。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渐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垒旺火

清朝《大同县志》所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垒旺火是内蒙古和山西等一些地的传统春节习俗。在民间,点旺火有红红火火、旺气冲天的寓意。

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观看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里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13.年味六年级作文 篇十三

一年中最期待的日子也就是除夕了吧!在这一天,孩子们可以尽情玩耍到凌晨,享受着迎接新年的快乐。在新年到来之前还可以和伙伴尽情玩鞭炮,享受着鞭炮带来的快乐。去长辈那拜年,还可以领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

根据老祖宗的规矩,除夕当晚一定要吃一个大大的福橘,团圆饭上也一定要有一条鱼,象征着“年年有余”。而且鱼头一定要朝着席上辈分最大的。看来一桌小小的年夜饭也有很大的讲究啊!

看着这一桌的象征着好运的一桌菜,还有开开心心的一家人,喜气洋洋的心情涌上心头。就算你之前有再不好的心情,看到这一幕,不开心的念头可能一下就烟消云散了吧!

14.我家的年味作文 篇十四

快点!我要回去放炮玩呢!”。有拿着那边超市发的小气球的,红的,黄的,绿的,还有蓝的。也有三五成群,手挽着手说说笑笑的姑娘们,小伙子们,忙绿了一年,辛苦了一年,我想这个时候应该是大家最放松,最高兴的时候。你看,路灯上还挂着两个小红灯,喜气洋洋的。就像在说,“我们也要过新年,我们也要过新年”。

一进菜市场,那才更热闹呢!人流窜动,一眼望去,什么也看不见,全是人。还有那翠绿的黄瓜,可真新鲜哪,你看,那金黄色的小花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多么的生机勃勃啊。那鲫鱼,鲢鱼,青鱼,草鱼等等在水里游来游去,真是印证了我们中国的老话:年年有鱼(余)!黄的韭菜,红的番茄,黑的木耳,白的萝卜〃〃〃真是要什么有什么呀。“哎哟!可真够挤的。”我嘀咕了一句。跟着妈妈买了几个我爱吃的菜,结完帐就走出了菜场。超市里的收银台前也早已排起了长龙。 傍晚时分,街上,又渐渐安静下来。店主们把店子关了,超市也比往常早了些许关门。大家都提着东西回家过年去了。

到了晚上6点左右,社区渐渐安静,孩子们都回家吃团圆饭去了。吃完团圆饭7、8点的样子社区又重新热闹起来。孩子们全都出来放花炮了。这个放个“降落伞,”那个又放个“天女撒花”〃〃〃〃各式各样的花炮全有。每放完一个都会聚集好几个孩子,他们在讨论谁的花炮最美丽,谁的花炮颜色最多,之后又是阵阵欢笑。大人们或几个坐在一起打牌,打麻将;或几个坐在一起嗑瓜子,剥花生;或看着自己的孩子放花炮,偶尔还要帮他们一下。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自己独立操作完成。

夜,更深了。人们陆陆续续的回家了,有些不肯回家的孩子也在父母的劝说下,不情愿的回了家,一天的热闹景

15.母亲手上的年味 篇十五

一進腊月,母亲就开始不停地拆,不停地洗。有几日,母亲天天端着一大盆被套、衣物,去我家前面的池塘边洗。气温低的时候,池塘的水面往往结着一层薄冰,母亲需用棒槌敲开薄冰,在一片冰凌的包围中,搓洗一盆盆的被套、衣物。母亲的手一入水马上就变红了。经过长时间的濯洗,母亲的手指又红又肿。我是知道那水冰凉彻骨的滋味的。有一次我用凉水洗脸,手指即刻冻得失去知觉。母亲却兀自洗着。母亲洗完衣物,在晾晒的过程中,手指裂了口子,有时不小心将血抹到了床单上,母亲还说自己笨。

过年除了要洗大量的衣物,还要洗许多的蔬菜和鸡鸭鱼肉。母亲的手又得不停地在菜蔬、鱼、肉之间来回穿梭。这时候,母亲的手除了红肿,还像变色龙那样变换颜色。洗藕洗土豆时,母亲的手心掌纹都变成了黑褐色;洗鱼、肉时,又被鱼、肉的血渍成红色;有时还不知被什么染成黄色。母亲手心里的颜色,一直要到过了年好久,才能渐渐消去。

一直觉得做吃的是一项巨大、烦琐的工程,母亲却为做吃的忙得不亦乐乎。按老家风俗,过年要做出够吃一个月的馒头。有几天,家里就天天蒸馒头、枣花、花糕等各种面食。这么大的量,和面、揉馍,到上笼蒸,没有足够的精力是应付不过来的。那几天,母亲天天晚上临睡时和上好几盆发面,第二天天不亮就开始做准备。那几天,母亲的手一天到晚沾满白白的面粉,前几天的黑、褐、黄都看不见了。母亲的面粉手,变出来好几筐又白又亮的馒头。

过年时,母亲还喜欢炸许多藕合子、丸子、酥肉、鱼等。那几天,母亲天天坐在油锅前,膝盖上放着一个盛放各种食材的盆子。母亲左手扶盆。右手拿勺子或筷子,一块块一勺勺往油锅里丢藕合子或丸子。待油锅里丢满时,母亲再赶紧拿筷子把粘连的炸货拨开、翻个儿,待熟透再一个个夹起、沥油、出锅。由于长时间在油锅前烟熏火燎,母亲的手心手背,都沾满了浓浓的油烟味。

如果说年画、烟花、炮竹、红灯笼是年味渐浓的象征,那么,母亲冻伤的手、变色的手、沾满面粉的手、含着油姻味的手,无不叙说着年味的复杂。年味。在母亲变粗变大的指关节上,在母亲蕴涵各种颜色的手心里,在母亲布满道道裂痕的手背上,在母亲散发油烟味的指尖上。当我看着母亲那双因过年而变得丑陋的手,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受……(选自《大公报》2012年1月15日,有校改)

上一篇:2023年广西公务员面试真题及解析下一篇:居间合同司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