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育案例故事

2024-10-08

小学英语教育案例故事(精选15篇)

1.小学英语教育案例故事 篇一

怎么办?望着一张张天真可爱的小脸蛋,我实在找不出怀疑的对象。还是等等吧!兴许跳绳能自己出现呢!回到办公室,其他老师帮忙出谋划策:“你一个一个地仔细观察,也可让孩子互相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向你报告。”“找一面他们未见过的镜子,可以美其名曰‘魔镜’,让全班孩子都来照一照,不敢照的那肯定与这根跳绳有关系。”“你干脆告诉孩子们教室里有监控……”看着好心的同事,我不免有些担忧:这些主意也许会有效,可也会给孩子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互相揭发会使孩子互相不信任,照“魔镜”,利用监控会让“借跳绳”的孩子心怀恐惧而不愿上学。

2.小学英语教育案例故事 篇二

一、运用“变异理论”深化学生对英语故事主题的理解

“Mr Crow’s Clothes” (乌鸦先生的衣服) 这个英语故事旨在通过一只乌鸦想将自己的黑衣服染成彩色衣服的故事, 展现有关服装的词汇以及相关句型。例如, 服装是什么颜色 (…is red…) 、我喜欢哪件服装 (I li ke…) 和我想要什么服装 (I want a…) 等句型。同时, 这个故事有两个教学目标:一是使学生熟练掌握故事中的语言, 达到复习与巩固的目的, 二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故事中蕴含的寓意。

通过分析教材和学情, 我认为, 教学这个英语故事的根本在于:向学生渗透朴素的自我价值观念——“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于是, 我采用“变异理论”, 让学生从不同事例 (变的方面) 中概括上述自我价值观念 (不变) 的关键属性, 并理解这一价值观念。

在第一次教学中, 我借助课件展示若干张服装的图片, 这些图片上的服装涵盖了故事中出现的有关服装的词汇。在全班学生根据图片说出对应的词汇后, 我使用“Can I wear the…?”这一句型向学生提问, 以使学生注意课件中呈现的服装与教师服装的差异。但当我请学生概括故事的主旨时, 学生哑口无言。经过一番思考, 我有了另外的思路: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 把自己的服装与乌鸦的服装相互联系。于是, 我产生了让学生绘制自己喜欢的服装的思路。

在第二次教学中, 我先请学生绘制自己喜欢的服装, 并通过学生绘制的服装图片复习相关的服装词汇。接着,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就服装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 以使学生初步领悟“穿着要因人而异”的道理。然后, 我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课的感受。于是, 有的学生回答:“乌鸦是黑色的, 它应该喜欢自己的颜色, 黑色最适合它。”

二、运用“变异理论”进行英语故事的语言训练

英语故事教学中的语言训练包括词汇、句型和篇章结构等方面的内容。本课的语言训练主要体现在一些句型的学习和运用方面。根据“变异理论”, 学生需要感知和对比同一句型的多个具体句子之后, 才能掌握该句型。因此, 英语故事教学要创设语言情景, 使学生不断运用从故事中学到的语言。

在“Mr Crow’s Clothes” (乌鸦先生的衣服) 这个英语故事的教学中, 我先根据动画视频让学生对本课的难点句型“我要将我的帽子染成红色” (“I will dye my coat red.”) 形成感性的认识, 再让学生根据图片展示的情景 (“我要将我的围脖染成黄色”“我要将我的大衣染成棕色”“我要将我的仔裤染成蓝色”) , 有效地运用“I will dye…”这一句型, 表达相关的语言内容。

针对本课中的功能句型“他喜欢……” (“He likes…”) 和“他要……” (“He wants…”) 的学习, 我依旧采用创设语言情景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 我引导学生观看与故事内容相关的图片并提问:“乌鸦先生喜欢什么?乌鸦先生想要什么?” (“What does Crow like?What does Mr Crow w a n t?”) 学生根据图片上展示的情景说出了相应的内容。这样, 学生既理解了故事大意, 又巩固了故事中的重点句型, 还为之后的故事表演环节奠定基础。

3.小学英语教育案例故事 篇三

一、以课本为依托,导入故事

课堂导入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为了成功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可以以课本为依托,选择一个与文本内容贴切的故事来导入新课,为语文学习搭建一个新的平台。以课文为平台,导入的这个故事可以与作者生平,与课文内容,与课文的写作背景密切相关。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应该注意故事的趣味性、形象性和生动性。

如在学习《詹天佑》(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在导入新课时,以此文本为平台讲述故事,导入新课。如可以讲述詹天佑从小心灵里就撒下了爱国的种子,并且在美国留学期间努力读书以报效祖国、为祖国争光的故事,也可以讲述詹天佑在指导修铁路期间艰辛工作的故事。这样的导入,使学生在脑海中留下一个“才华横溢、怀着爱国热情、不屈不挠”的詹天佑的丰满形象,从而对詹天佑产生由衷的敬佩,于是就能特别热情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对文章思想的理解更为透彻和深刻。

又如《小英雄雨来》,这一篇文章歌颂了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地和敌人斗争的优秀品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教师可以拓展课文内容来导入故事。如讲述日军侵华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那一段历史,激发爱国主义热情;还可以讲述苏联卫国战争时候小英雄的故事,让学生对儿童勇于报效祖国的事迹有一个印象,为课文的理解奠定基础。

二、以生活为媒质。导入故事

语文新课标指出:生活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全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善于发掘生活中的潜在学习资源,让学生把学习变为一种自我需要。为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出发,以学生为本,立足生活来导入故事。为了让故事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在故事导入上,应注重贴近生活,并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如在学习《触摸春天》(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盲童对生命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珍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同学们,你感悟的春天是如何的?”学生回答:“春天的草儿发芽了,花儿开了,鸟飞来了。”根据学生对春天感受的回答,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学生实际生活贴切的故事:“春天的确是草发芽了,花开了,鸟飞了。但是有这么一个与你们同龄的小女孩,却是用自己的手去触摸,知道了草发芽,花开了。而且她对生活的观察,都是用自己的手去触摸的。为什么这个小女孩不用眼睛,却用手去‘看’世界呢?那就让我们来读读《触摸春天》吧!”这样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基础上的故事,使学生易于接受,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内容不是学生所熟悉的事情,和学生实际生活相差很远。如有些课文描述的是乡村的生活,城里的学生不太熟悉。这时候,教师可以运用社会资源,如在上课之前请学生家长或社会各界有关人士来讲述自身的故事。

三、以比赛为抓手,导入故事

为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采用故事比赛的形式,导入新课。如可以就课文某一主题,叫学生通过去图书馆查资料、上网、向大人请教等多种途径,事先准备故事,然后在上课之前,让小组成员推荐代表讲述故事。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猴王出世》(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0册)的时候,教师根据小学生比较喜欢美猴王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可以在上课之前,举办一个讲故事竞赛。可以叫学生事先收集一些关于美猴王的故事。然后在上课开始的短短五分钟之内,让小组派代表举行讲故事比赛,比赛哪一个故事讲得好,讲得精彩,讲得动听。通过这一竞赛,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也能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又如在学习《落花生》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知道更多种植花生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平台去自主搜集关于花生的故事传说,然后在班上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讲故事比赛,这样使学生对花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为课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总之,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课堂导入形式,作为语文教师,应善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完善这一导入形式,以期达到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

4.小学英语教育案例故事 篇四

关于开展中小学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优秀案例、论文

征集评选工作的通知

各中学、乡镇校,局直各单位:

为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工作,及时发现本地安全管理与安全核心问题,发掘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中的典型案例故事,充分开发,整合与利用本土资源,并为西部三省农村中小学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长效机制建设行动研究项目课题研发提供素材。经研究,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中小学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问题和案例征集评选活动,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征集对象:各学校安全管理人员、班主任及任课教师。

二、内容:本校或本地其他学校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过程中的典型案例。

1、案例范围:交通、溺水、煤气中毒、校园暴力、雷电、毒品、网络成瘾预防与应对及心理干预类。

2、案例特点:案例是含有问题情境的真实发生的关键性事件。①、案例是一个真实发生的事件或事例。是特定情境下的真实故事;

②、所有的案例都是事件。但不是所有的事件都能演绎成为案例;

③、特征:

问题:棘手的、疑难的问题;

具体:故事是“个案”,有具体内容、具体的情境,不是泛指的同类事情。(发生在某校某班某人的事件)

关键:事件普遍性的、典型性、影响深远的。

3、安全事故写作要求:

①、案例要选取本校或本地真实的安全故事,采用第一人称进行撰写;

②、案例故事一般含故事背景,故事描述、案例分析三个方面。

故事背景: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形势等背景,体现事件的条件性因素,使人能从中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原因。案例背景要简单清晰。

故事描述:简明扼要地交代案例基本概况,即案例经过,案例呈现的主要矛盾和冲突形式。其中包括:具体人物(反面案例应匿名),环境、事件(时间、地点、起因、发展、结果,处理过程、方法与效果)等内容。

案例分析:要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引发事例的原因,简要对该事件的矛盾表现进行归因分析。

三、征集方式

1、全县各中小学校要在本校集中开展优秀案例和优秀论文评选活动,通过初选向县局推荐。

2、淳化中学、二类以上初中和小学每校推荐2篇案例、1篇优秀论文;其他中小学每校推荐1篇案例或1篇优秀论文。3、2011年5月10日前报送教育局安稳办。县局将对各校上报的案例和论文进行审核,对于优秀案例上报市局同时在《淳化教育》予以发表。

2011

5.教育故事案例 篇五

案例一:孩子,我赔你的笔

那是一个初夏的早晨,雨一直下,给人一种似乎无以名状的烦躁。

第三节课我被安排到三(3)班代课。

子杰,一个自控能力欠佳的小男生。

课进行到一半,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他的课本仍然停留在前一页,手里在拨弄着一支自动铅笔。

唉,这个小家伙常常在上课期间摸东西或者做小动作,开小差倒成习惯了!不给点颜色他不行啊!我悄悄地、不动声色地接近他,伸手夺过他手中的自动笔。又悄悄地、不动声色地走回讲台,把笔扔在讲台上!再瞟了他一眼,脸色红红的,拿起书本认真地看着。

下课后,我示意他过来,几句责备、几句劝告的话后把自动笔还给了他。我整理好书本刚要离开,有学生大声报告:“周老师,殷子杰哭了!”我漫不经心地看了看,难道是我今天的话触动了他的心灵?不像,因为我从没见过他这般伤心的模样!

走过去看,他还是在拨弄着那支自动笔。

“怎么哪?”我漫不经心地问。

“自动笔的前头破了,铅打(推)不出来。”孩子哭丧着脸。

我拿过来一看,果然是笔头部分的塑料破了。细细一想,应该是刚才我扔到讲台上的那一刻摔坏的。真不该那样扔!这笔的质量也真是差,怨什么都没用了。

“我妈妈星期天买给我的,说不能弄坏了,要不然挨打!”孩子嘟着小嘴,两行眼泪顺着脸颊流下来。

“那你妈妈在哪儿买的?”我急切地问道。

“温泰市场。”

“哦,那中午再说吧。”我迅速整理思绪,决定买一支同样的笔,赔给他。身教重于言教!我应该给孩子们做出一个表率。

吃完午饭,我申请外出,到商店看文具柜自动铅笔的品种。真好,这个商店里也有那种自动笔。问好价钱,付款,取货。

回到学校还没到上课时间,我飞奔进三(3)班教室。

“上午的那支坏笔呢?拿给我。”我迫不及待地对子杰说。

孩子们疑惑地看着我,我骄傲地伸出手给他们瞧。

一个孩子惊奇地说:“殷子杰,你的新自动笔!”

另一个孩子反驳道:“不是的,这是一支和殷子杰的一样的新的自动笔!”

子杰翻出自己的那支被摔坏的笔。

我接过来说:“一支换一支,坏的自动笔留给我,好的是你的!如果下次课上你不听讲,把好的自动笔还换过来,这支坏笔还留给你,行不行?”

孩子使劲地点点头,脸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容,我也笑了,周围的孩子都笑了,空气似乎也被感染了。

师爱在这里流淌着!

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无时无刻不在用自己那双敏感的眼睛观察着教师的一言一行,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着教师的一言一行,所以说,教师自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教材,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

案例二:堵不如疏

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初中学生来说,让他们明白语文的重要性,语文对他们将来的有用性,是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初二、初三的学生,语文对他们来说,就是完成其他理科作业的一门自习课。这种现象,我想大多数的初中语文教师都曾经历过。下面叙述的就是我的一些经历,算是和大家分享一下,仅作为一些经验和教训吧。

那年我任教初二年级,班里有些学习比较吃力的孩子。他们学习数学这门课程就已经够吃力的了,这学期又新开的一门物理课。对这些理解力稍差的孩子来,学物理就更是雪上加霜了。再加上英语课的学习比较紧,语文这门看似比较“轻松”的课程理所当然就成了孩子们其他课程的“补习课”。

一开始,我并没发现这种现象,只是在课堂上经常见几个孩子埋头认真地读书。我以为他们在默读课文,所以也就未加注意。可连续几堂课下来,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终于有一天,当我突然出现在北面一排的某个埋头“苦读”的学生身旁时,发现他手里读的是一本物理书。也许是当时气昏了头,我立即批评了他,并且对班上其他埋头“苦读”的几名学生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我严厉地告诉他们,以后语文课上谁再看其他学科的.书籍、做其他学科的作业,一律没收。可是没过多久,这种现象又出现了,而且学生跟老师玩起了“斗智斗勇”。这让我当时真的头痛不已。

有一天,我跟其他学科的老师聊天,通过他们知道,班上的确有些学生理解力稍差,学数学、物理的理科课程比较吃力。我也向他们大发牢骚,说这些学生都在语文课上学你们的课了。他们也比较无奈,说还是需要语文的教育来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力。这句话深深地提醒了我,对啊,语文才是提高学生分析力、理解力的最好课程,何必来“堵”?想到这里,我已经有了一个计划。

第二天,我一进班里,就对学生说:“今天我来跟大家讲一节语文物理课!”当时学生的表情我记忆得特别清楚——吃惊、疑惑甚至有些不可思议。但我确实在接下来的课程中,从语文的角度跟他们解释了一些物理上的定理、公式,并且有些还用到了一些哲学上的知识,像量变引起质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等,这些都可以对他们在物理上的学习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有时候我还举了一些历史小故事,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等一些理科课程的兴趣。最后,我对他们讲:“即使这些课程需要大量的时间来理解,来温习,但不要忘记,语文的学习不是浪费了你们的时间,恰恰相反,语文课正是提高这些课程学习方法效率的重要课程。”经过这堂课以后,学生再也不在语文课上看其他课的书了,而是专心地听我上语文课。

6.教育叙事故事案例 篇六

分析与思考:

冉聆言既没有向老师求助,也没有被动等待或者迎合同伴,而是发挥自己讲故事的特长,吸引了同伴的注意,让同伴主动加入自己的活动。我发现还有大约4名幼儿采取了与此相似的介入方法,都没有要求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他们的行为使我强烈地感受到,孩子是活动的主体,他们不仅知道想办法,而且懂得运用有效的办法达到自己参与活动的目的。

反思与启示:

1.作为成人,特别是教育者,的确应该非常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知识经验、操作技能等显性方面。但当我们尝试着改变,也许会发现新的东西。当我沉下心来关注到孩子们运用各自的策略,千方百计地想介入同伴活动;当我看到他们解决困难后满足而欣喜的表情时,我发现他们的生活是那样有趣而多彩,他们也有那么多“心眼”和想法。我强烈地感受到,孩子,才是活动的主人。

2.通过对案例的统计分析,我发现孩子介入活动的特点有以下几类:

 

介入方式介入片段

 

幼儿自主介入

 

教师指导方式

 

表现形式

 

幼儿策略

 

效果

 

镜头一

 

扮演老板,卖工具

 

角色扮演

 

有效

 

 

 

镜头二

 

挤、不屑、抢、无所事事

 

向老师告状

 

无效

 

语言

 

镜头三

 

发楞、故意讲故事

 

发挥特长

 

有效

 

 

3.通过对全班幼儿介入特点的统叶分析,找将扳子介入活动的共同特点总结如下(按幼儿介入方式采用的人数排序):

 

介入方式

 

介入方式采用人次

 

介入效果

 

角色扮演

 

6名

 

气氛活跃,效果好

 

商量、提建议

 

5名

 

生生互动,效果好

 

求助

 

向同伴求助

 

4名

 

同伴互助,效果较好

 

向老师求助或告状

 

4名

 

师幼互动,效果较好

 

发挥特长

 

3名

 

主动介入,效果好

 

迎合同伴

 

2名

 

效果一般

 

等待

 

2名

 

效果一般

 

独自伤心

 

1名

 

效果一般

 

生气发脾气

 

1名

 

效果不好

 

争抢

 

1名

 

效果不好

 

放弃

 

1名

 

 

7.小学英语教育案例故事 篇七

智慧教育

祝智庭在《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一文中指出:“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SmartLearningEnvironments), 运用智慧教学法(Smart Pedagogy), 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Smart Learning),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High-Intelligence)和创造力(Productivity)的人,利用适当的技术智慧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并不断地创造制品和价值,实现对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灵巧机敏的适应、塑造和选择。”从生态视角理解智慧教育,它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是数字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目的在于提升现有数字教育系统的智慧化水平,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主流业务的深度融合(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评价、智慧科研和智慧服务),促进教育利益相关者(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群和管理者)的智慧养成与可持续发展。智慧教育与传统数字教育有诸多不同之处: 数字教育的发展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技术作用是通过技术工具、媒体高效率地传递知识;核心技术是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建设模式是以建设导向为主,建网、建库、建队伍;学习资源是静态固化、结构封闭的网络课程、数字图书与专题网站;学习方式是多媒体与网络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 多媒体辅助教学;科研方式为基于有限资源的小范围协同科研;管理方式为管理信息分散,标准各异;评价思想为经验导向的评价。而智慧教育的发展目标则是培养智慧型与创新型人才;技术作用是技术变革教育,改变教育战略实施的生态环境;核心技术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通信、定位技术;建设模式为应用驱动,根据教育教学应用建设配套环境、资源和队伍;学习资源为动态生成、持续进化、开放建设的MOOCs、 微课、移动课件、电子教材与可进化的内容库;学习方式为泛在学习、云学习、 无缝学习;教学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大规模在线开放教学、深度互动教学、智能教学;科研方式为跨地域、大规模协同科研,让科研数据及时分享与深度挖掘;管理方式为高度标准化、归一化管理,智能管控;评价思想为数据导向的评价,基于大数据库的科学评价。

那么如何培养智慧型人才?智慧型人才是指那些具有某一领域或多领域的丰富知识、经验,具有发明创造能力、智慧含量高的实践技能人才。智慧型人才的培养是全社会的责任,要根据个体智力发展和认知发展阶段的规律, 在个体成长的不同阶段明确其不同的教育培养目标。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挖掘学生的智力意识,让其学会展现自己智力能力的方法和必备的人格品质,为培养智慧型人才打下基础。在学校教育的后阶段中,社会可以为其提供发挥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平台,这样能进一步开发和提高个体的智力和能力。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初中英语智慧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初中英语课堂也变得更加有活力。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的结合, 从理论上来说,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 人力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去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何克抗教授曾指出:“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指导下,把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且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学科教学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案例设计

Unit 7 It’s raining!教学设计

本案例是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的赵昱老师在智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完成的,并已经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课程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环境下,利用微课、电子书包和学习空间进行教学活动。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新目标初中英语七年级下第七单元,主要是学习如何表达询问天气状况,以及描述天气的相关形容词。本节课主要包含了听、说、练的环节,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听说与表达能力。整个第七单元的主要话题就是谈论天气,并根据天气给出出行适合穿什么样的衣服更为合适的建议。

2.教学对象分析

经过将近一年的语言教学训练与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能够在课堂上听懂教师的英文表达,并能根据教师的要求用英语完成各项任务。

3.教学目标制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听、说、读、写本单元的主要单词与句型。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听懂视频资源中的对话,并能分角色进行扮演,有效完成小组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敢开口、想开口、乐于开口,积极地参与学习交流;能够培养合作与创新意识。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与识记表达天气状况的单词,学会描述天气状况与正在进行的动作。

难点:能够根据不同天气状况给出出行的穿衣建议。

5.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利用微课以及视频资源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课前的准备与学习,首先利用翻转课堂的形式使学生找到本节课中自己认为是重难点的部分。

课上:

1任务检测与导入。教师先向学生提问:通过观看微视频了解本节课有哪些主要内容?然后运用电子书包测试学生的掌握情况,打开学案中的检测任务并限时。接着以sing the song的方式引领学生,提高他们的兴趣与积极性,帮助他们初步学会使用这一方法, 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学生回顾微课学习的内容,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核对答案,针对出错问题先独立改正,然后有困难的题目通过组内解决。

设计意图:明确课堂内容学习的形式和要求,初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提示要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选择教学环节和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让学生先独立改正,然后组内解答,从被动转向主动,使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及时检测组内合作的效果,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2课堂活动。教师先利用头脑风暴,让学生发散思维,尽可能多地回忆出描述天气的单词,并进入到听与说的环节,让他们准确听懂视频中人们是如何谈论天气的,且记下没听懂、不熟悉的单词以及语句。然后进行自由交谈, 讨论天气在生活中是否重要,并引出天气的标识符号,对天气、温度进行描述, 包含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以及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不同。接着插入一个pair work谈论天气和温度。学生根据视频想出尽可能多的关于描述天气与谈论天气的单词,并以连线方式正确掌握视频中的单词(如下图)。并且根据天气情况给出出行建议;观看天气预报视频,总结出一份weather report。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任务单中的生活实践问题,探究结束后进行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让学生的个人观点表达出来,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也是进行个性化教学的目的。做到独立和按时,有助于学生养成在课上全神贯注、紧张积极的学习习惯,提高善于独立思考、高效学习的能力,达到知识当堂消化、当堂巩固的目的。同时, 积极提供给学生方法选择的空间,能达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的。

3任务评价。教师根据课堂活动对各小组以及成员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看看是否有不清楚的地方,以及思考这是否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设计意图:活动结束后及时评价有利于突出学习过程的个性化、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便于学生检测自己的学习成效。

4总结提升。根据课上活动的进展,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怎样的收获?是否能够熟练掌握本节课的单词以及句型?学生表达自己对本节课的真实想法,并及时与教师沟通。

设计意图:学生及时地表达出关于本节课的具体想法与看法,有利于在以后的学习中及时地进行总结与反思,从而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智慧反思

本节课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营造了浓厚的课堂氛围。学生有效利用电子书包和电子白板的教学功能,更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生活,真正形成智慧。

8.小学英语教育案例故事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348-02

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现以滑县四间房乡一中实际情况为例,简要分析教育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相整合的案例。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基本理念

教育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应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创设逼真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去钻研;教师要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将知识拓展至课外,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建构者;教师要把媒体当做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工具。在以上理论指导下,课题组在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上进行了尝试教学。

二、案例介绍与分析

学习目标

1、Master the new words and the key sentences.

2、能够运用由概括到具体的阅读策略进行阅读,提高阅读的有效性。通过阅读理解如何用被动语态描述物品和产地。

学习者分析

九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词汇量大,学生有提高阅读能力的愿望;学生会使用搜索引擎,这为课前预习与课后作业提供了技术保障。

学习环境

多媒体教室

课前准备

老师:研读教材和课标,设计教案和任务型作业;上网收集资料并制作课件。

学生:上网查寻有关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相关资料。如剪纸、风筝、陶瓷、孔明灯等。

教学过程

整个过程以“激趣—阅读—体验—活用—自主学习”为设计线索。

1、Warm-ing up 播放京剧唱段、剪纸风筝等有关传统民间艺术的视频,课创造情境。[PPT] What do you know about folk or traditional art? 4人一小组讨论,讨论后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用丰富精彩的民间艺术视频导入新课,生动形象,让学生在视听的双重刺激下,加深对祖国传统民间艺术的认识与理解,同时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2、Reading [PPT] Skimming How many traditional art form are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What are they?

学生快速阅读,找出相关信息。

3.[PPT] Careful reading Find each traditional art form and the materials used.

利用[PPT]展示答案。

4. 利用电子白板呈现本课文章,让学生找出重点句子(短语)、含有被动语态的句子,让学生用彩色线条在电子课文中标出并讲解。通过电子板书,使学生迅速对文章有一个清晰全面的理解与认识,并通过寻找、讲解重难点,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猜词能力、推理能力及长难句的理解能力。

设计意图:利用电子白板呈现文章,节省时间,用它的图画功能,清晰醒目地标注重难点,易修改。利用它的探照灯功能,更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本课重点上。

5. 利用[PPT]归纳本课知识点,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背诵,小组之间互查。再一次用PPT呈现本篇文章,把重点挖空,学生练习。

设计意图:知识问题化,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掌握单词、短语、语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既增大了教学容量,又反复呈现重点难点,使学生不断巩固新知。

6、练习:课本2d。[PPT] 呈现答案。

7、播放paper cutting视频,引导学生思考what can you find in the video? How do people use paper cutting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小组讨论后回答。

设计意图:视频直观形象,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发散性思维。

8、先后播放两段视频:○1Sky Lanterns ○2 Chinese clay art 小组讨论后给短片配上英文解说;再观看一次,然后给英文解说配音。

设计意图:用生动的视频呈现所学内容,学生根据视频配音解说,使枯燥的英文变得趣味盎然。

9、[PPT] 1. Which art form do you think is the easiest? Why? 2.Which art form would you like to learn? 学生思考后回答。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的欲望。体现了语言的交际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0、通过 [PPT],总结重点和阅读技巧。

11、拓展阅读。 [PPT]呈现文章。快速把握文章的中心,利用所学阅读策略,完成练习题。小组之间展开竞赛,看哪组做得又快又好。

设计意图:把本课所学阅读策略应用到实际阅读中,当堂检测反馈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Homework:

写一篇短文,介绍一种你最喜欢的中国传统艺术,可以在网上搜集信息,80词左右。

设计意图:利用网络,把课堂延伸到课外,丰富学习资源。

整节课在歌曲《唱脸谱》中结束。

设计意图:让学生放松,享受课堂的乐趣。

三、教学反思

1、本节课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使学生能超时空、多方位地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美,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学生不仅能学到课本知识,还能学到丰富的课外知识。

2、在文章阅读任务的活动层次与任务的有效性方面基本上达到预期目标。利用小组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过观看视频,讨论观后感与给影片配音,对文章的知识内容进行了及时的检测与活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本堂课亦引发了以下几点思考:

(1)如何利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逼真、有效的情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有力支持,对广大英语老师是一个挑战。

(2)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敢说英语、多说英语,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是我们今后应该积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9.教育故事案例 篇九

教师劳动的特点之一——创造性

有一次支玉恒老师要上一节作文公开课——《搞笑的活动》。上课前,支老师在教室外拾到了一张废报纸,从上面看到了一篇文章,讨论学生为什么不喜欢校服的事。支老师一下产生了灵感: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设计校服呢?让孩子自由讨论设计思路,各显神通撰写设计方案、产品说明书,再配上设计图样,这肯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于是他放下了原先的教学设计,临时改上《创意校服》。这节课,学生讨论热烈,发言用心,气氛活跃,习作效果十分好。2004年4月,支老师应邀到浙江象山石浦镇上公开课。很多老师期望听他上《创意的校服》,他自己原先也准备上这一课。但是,当支老师乘车踏上石浦港的一刹那,他立刻被眼前那碧海蓝天、千帆竞发的景象所震撼。于是,一个冲动产生了:学生每一天生活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中,必须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感受。于是,支老师临时把这天的习作改成《石浦之歌》。果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讲述了他们生活在海港边很多动人的故事。当一个女孩讲述到爸爸出海打鱼,家人等待的焦急情绪时,竟情不自禁地哭了。

这种既富有创意的生成性课堂教学,犹如清风拂面,让人耳目一新。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学资料和现实生活水乳交融,和学生的情感需要水乳交融,语文学习因此而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孩子们探索表达的欲望被充分激发和调动起来了,原本令孩子头痛的习作变得十分简单和搞笑,主动学习、主动表达成为寻常的风景。当然,支老师改变教学设计,绝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建立在他广泛阅读所构成的深厚知识基础上,建立在对孩子学习心理的深刻把握上,建立在他十几年如一日的学习思考上。没有这样的基础,也就没有老师的教育机智,没有生成性的课堂教学。

10.法制安全教育案例故事 篇十

每个人都有美好幸福的童年,曲哲(化名)也曾有过美好的理想。当鲜艳的红领巾戴在他胸前的时候,慈祥的父母脸上也曾露出满意的笑容。但他已偏离了人生轨迹,16岁就掉进了罪恶的深渊。当冰冷的手铐铐住他的双手,当高墙电网隔断了他和亲人的团聚,他方猛醒。可是,一切都太晚了。

曲哲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双职工家庭里。父母对他很宠爱,家庭充满温馨。小学时,曲哲聪明好学,读书用功,在班里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且先后在班里担任了组长、班长、学习委员。小学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市重点中学录取。曲哲沉浸在父母、同学和老师的赞扬声中。在沾沾自喜的同时,他变得狂妄自大起来。思想开始滑坡,渐渐地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并学会了抽烟、喝酒,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在家里他再也听不进父母的良言相劝,在学校更听不进老师的谆谆教诲。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仍对曲哲抱着极大的希望。为了使他与那些所谓的“朋友”断绝来往,妈妈把曲哲送到省会的一所医学院学医,希望他能够脱离原来的不良朋友,重新赶上去。曲哲似乎明白了父母的一片苦心,暗下决心,再不象以前那样。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期末考试中他以全班前十名的好成绩告别了这一学期。

暑假开始了,一年未见的“铁哥们”陈风找到了他,俩人聊起一年来的“新鲜事”。陈风提起自己与女朋友方欣因种种原因发生了矛盾,关系不断恶化。陈风越说越气,甚至要求曲哲帮他出口恶气,将方欣杀掉。曲哲为了哥们义气便答应帮忙。第二天,他们约好时间,把方欣骗到一间没人住的小破屋内。到了那里,方欣感觉到有点不对劲,拔腿要走。陈风追上去将她摔倒在地,俩人便在地上扭打起来。曲哲吓得茫然不知所措,像一个木头人一样一动不动。此时陈风瞪着发红的眼睛,

气急败坏地冲他喊:“哥们儿快点”,曲哲身不由己地跑了过去,不顾方欣苦苦哀求,残忍的将其杀害了。一个无辜少女就这样惨死在他们的手中„„

点评:16岁的曲哲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教训是由失去青春的惨重代价换取的,一念之差使人生最宝贵最辉煌灿烂的时代要在高墙电网里度过。

友谊是人生的美酒,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但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少年时期,一定要慎择友,择良友。和好的朋友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有利于共同进步。若是和不良的朋友在一起,反而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交朋友时可要擦亮眼睛啊。

帮助他人、助人为乐是做人的美德。但是为了哥们义气两肋插刀,最终是一失足成千古恨。面对他人包括朋友的要求,必须保持头脑清醒,以法律和道德为标尺进行衡量,三思而后行,不可随意迁就,否则会铸成大错。

11.小学英语教育案例故事 篇十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我国中小学相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工作计划之中,并启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怎样才能使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有的功能呢?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指根据教学目标,把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加以典型化处理并进行客观的描述,形成供学习者反思与探讨的内容,以此为平台,培养学习者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多门学科中都有使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案例教学应具有如下的特点。

1参与性

案例教学的参与性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而是在与教师、与教材的“对话”中生成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以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问题的设置、情境的创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参与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

2体验性

案例教学的体验性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内化的情感上的净化与升华,以此提高自我效能感。心理的教育重在情感的体验,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战胜消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认知与情感,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统一,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体验中厚实个体生活经验的积累,赋予学生经验和感悟多种生活事件的能力,从而提高心理素质。

3动态性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通过师生的“对话”教学,知识的授—受过程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知识内容的选择本身具有动态性,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其次,在案例教学的师生互动中,学生处于活跃的动态过程中,他们凭借自己的视野去理解体验,可以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审视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结论。最后,教学的结果是动态的,对案例的分析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只有可能性的答案。这样,案例教学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创造了一个高度动态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

4启发性

在案例教学相对开放的空间中,要使学生通过自我主体去理解和吸收知识,并创造性地把知识转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案例教学的启发性就显得非常重要。所选择的案例以及进行的案例分析一定要对学生具有启发性,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不只是掌握此案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一种发展。因此,在案例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心灵的共鸣,并能极大调动学习的兴趣,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案例教学的启发,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接受知识与运用知识,并在案例思考和分析中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激发和彰显。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案例的选择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案例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选择的案例应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又要密切联系实际。所以,选择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一定要围绕我国目前中小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困惑和行为问题展开。由此,案例的选择具有如下的要求。

1典型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是要教给学生关于身心发展的常识,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掌握关于自我调节的技巧和方法,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在课程体系方面要注重课程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既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又要有与学生实际密切相关的日常内容。因此教学案例要符合特定的教学目际,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真实性。案例取材于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这类问题由一个或几个问题组成,代表着某一类问题或现象的本质特征,学生在对案例的解读和理解中就很容易产生熟悉和亲近的感觉,引起共鸣,从而调动起情感,投入学习。通过典型性的案例教学,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时效性

不同案例承载着特定的时代性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当今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处在花季、雨季、诗季中的青少年正在尝试着走出历史、价值、意义的怪圈,他们不相信那些危言耸听的“巨型话语”和虚假的许诺。面对这么一个裂变、反叛、多元、对话、沟通相纵横的时代的演绎,面对着在这样的背景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案例的主题已在悄然发生变化,我们不能回避,应该直面这些关联与冲突。因此,选择的案例要具有时效性,才能更具有说服力。

3问题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传授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就是要解决心理问题的。所以,作为教学用的案例就必须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使案例更集中,更有针对性。这些问题又必须是学生常见的问题,使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中获得启迪,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规律。当然,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千篇一律的,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只是一种经验的准备,通过问题的设置,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对现实环境的问题能作出迅速判断。

4丰富性

由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通常意义的专业知识课,学生不会很重视,在课堂上很容易走神,或者是不积极,影响教学效果。可以通过丰富的案例材料创设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不断给学生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相关的抽象的心理学知识在丰富的案例中得以直观展现,提高教学效果。案例的选择可以是文字表述的材料,也可以是音像视频材料,既可以是学生自己的故事,也可以是他者的故事,等等。多方面的案例展示,将学生带入一个多角度、多层次互动真实的场景中,使学生在观看、讨论的过程中,反思自身的生活,以利于形成积极正向的观念和情感。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创建了一种再现的真实情境,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讨论、反思,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案例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有其特定的规定性。

1案例的编撰

案例是根据研究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事件和处理方法所进行的客观描述。作为一种描述性的研究文件,必须经过选择精心编撰,不能信手拈来。案例的编撰要根据一定的操作程序,根据教学目的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进行客观的描述,由多种角度来呈现细节和必需的讯息资料。在此实际情境的描述中,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掌握理论知识。案例不等于教案,也不是教学中的举例子。

2阅读

仔细阅读案例是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案例的阅读中,分析案例的具体内容,思考案例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后应尽快进入案例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情况。通过角色换位,设身处地的分析思考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案例阅读中一定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真正进入案例的场景进行思考。

3讨论

案例教学法一般建议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一般根据座位,以四人为一小组。在小组内,每人就自己第一阶段阅读获得的感受发表见解,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方式多种多样,但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要发言,要学会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声音,预防小组中“权威”的产生。大家在平等、尊重的氛围中讨论、批评、切磋、补充,教师适时指导。

4假设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仅是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一种能力,所以把案例教学中的案例进行延伸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依据课程计划的具体安排,有重点地提出假设,供学生思考。教师通过假设的论证,分析案例中人物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预设案例中反映的学生可能设想不到的情况等等。以此丰富学生的经验,增强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得到不断增强。

5总结

总结评述是案例教学的画龙点睛之笔,不可忽视。总结可以由教师进行,也可以是师生共同完成。通过总结,使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有一个概要性的认识,帮助学生思考、提升从案例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巩固在案例学习中掌握的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的积累,从而提高心理综合素质。

12.小学英语教育案例故事 篇十二

一、中国与日本在尼日利亚小学援建的基本情况

中国与日本都是尼日利亚基础教育的重要国际合作伙伴,都将小学援建作为对尼日利亚教育援助的重点领域。近年来两国都在努力帮助尼日利亚推进其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中国方面(1)

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国分别在2006年和2009年提出对非合作的八项举措。2006年的老八项举措中承诺在非洲援建100所农村小学,2009年新八项举措承诺援建50所中非友好学校,并培训1,500名校长和教师。近年来援建工作已渐次展开。截至2011年10月,中国在尼日利亚投资约800万元人民币援建农村小学4所,分别分布在尼日利亚4个不同的州,即阿布贾特区、奥贡、卡杜纳和卡齐纳。4所学校由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尼日利亚公司统一设计,分别由4家中国公司承建。学校建设始于2009年末,2010年11月,全部建设完工并通过验收。由于尼日利亚联邦与州的政治换届大选,所以一直推迟到2011年年初移交给尼日利亚。每所学校都拥有6间配备了桌椅的教室,1个图书室,1间教师办公室、1间校长办公室、1个篮球场、1个操场、2间厕所等。每个教室大约能容纳48名学生,每所学校大约可供288名学生学习使用。这4所建好的小学在当地教委的支持下,开始选拔培训教师、设置课程、配备完善教学办公设备、招生等筹备启动工作,在2011年10月开学,正式投入使用。除了中国政府官方援建小学外,中国的一些有实力的公司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土木、中地海外、山东电建等也都参与过对尼日利亚小学的援建工作。

(二)日本方面

日本在尼日利亚主要执行了三个项目:日本国际合作署在尼日尔州、高原州和卡杜纳州新建小学教室项目一期(2004~2008年);提高三个州数学与科学教学水平培训项目(2006年~至今);日本国际合作署在卡诺、卡齐纳、奥约、阿达马瓦、贡贝、艾伯依和波诺新建小学教室项目二期。[2]在2004~2008年间,日本投资27亿奈拉,在尼日尔州、高原州与卡杜纳州为70所学校建设教室490间,厕所382间,教师办公室13间,水井19口,提供学生桌椅11,270套,改善了约20,000名尼日利亚儿童的学习生活条件。第二期项目(2010~2012年)正在执行中,卡诺成为日本第二期学校援建的先行者。2010年,日本国际合作署捐资18亿奈拉,计划用于在卡诺州30所小学建设287间教室、272间厕所,并配备学校基本设备。[3]

二、中国与日本在尼日利亚学校援建的进程与影响比较

(一)中国与日本的援建程序

1. 中方的“交钥匙”模式

中国的援建是由政府主导的。首先,中国商务部与尼日利亚联邦计划委员会协商签订一项援建学校的框架性协议,然后由尼日利亚计划委员会与尼日利亚教育部就学校选址、建设规模等具体事宜进行协商沟通,再将具体计划交付中方。中国商务部在具有援建资质的中国公司中进行招标,选择确定承建商。由承建商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小学建设工程。然后由经商处牵头组织中国在尼日利亚信誉较高的公司参与验收,之后再移交尼日利亚政府。(1)由于在确定建筑地点与规模后的工程招标、援助经费管理运用、建筑材料采购、招聘用工、工程建设等整个过程基本无需尼日利亚政府部门的参与,完工后中国将学校钥匙移交尼方,因此,被称为“交钥匙”模式。这种模式在中国对非项目援助中非常普遍。

2. 日本的模式特点

日本的援建也是政府主导,由日本国际合作署具体负责援建项目的策划与实施,但操作过程不同于中国。日本在援建前组织专家对尼日利亚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困难与诉求进行详细的调查。然后针对尼日利亚基础教育发展需求及自身优势制定出对尼日利亚的援助战略及阶段性安排。在具体操作中,也会同尼日利亚国家计划委员会及教育部共同商定选址与规模等事宜,然后将援建款交尼日利亚,日本会同尼日利亚组成咨询监督委员会,监督工程招标、建设等后续进程。其招标是开放的,工程建设由各国国际公司参与。印度公司作为工程承包商承担了近期的主要工程建设。

(二)中日在尼日利亚小学援建项目的配套及后续政策措施

1. 中国方面

在小学建设完工并移交给尼日利亚之后,中国政府配套的后续性行动相对比较缺乏。除了中国商务部每年组织一批非洲国家的中小学校长及老师赴中国参加相关培训外,在教学设备赠送、选派志愿者、教材图书等方面都没有机制化的后续措施,对学校的进一步需求缺乏回应机制。阿布贾中尼友谊小学校长希望能在该校开设汉语课,但缺乏汉语教师,希望中国方面能提供帮助,但中国方面对非洲的后续诉求缺少信息收集机制,因而不能有效回应非方的诉求。

2. 日本方面

日本在落实援建小学教室项目的同时,还有相对较多的配套措施,包括致力于解决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些紧迫问题,例如2008~2009年帮助修复中波音频广播网络;为提高数学及科学教育质量,日本分期实施数学与科学教学培训项目,邀请尼日利亚数学与科学教师到日本接受培训。此外,日本国际合作署还派遣国际合作志愿者到非洲很多国家如塞内加尔、加纳、肯尼亚、摩洛哥、坦桑尼亚等从事数学与科学教学,帮助各学校及整个社区的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尽管可能是由于尼日利亚安全环境不佳,目前日本还没有向尼日利亚派遣志愿者,但日本海外志愿者已经在大约30个非洲国家提供志愿者服务,其中教育与文化领域占了45%,特别是科学与数学教师。[4]在日本对非洲的基础教育援助中,日本从援助立项调研到项目的具体实施,通过阶段性评价逐层推进,不断将因地制宜的援助方针贯穿始终。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对其海外志愿者的活动,针对每个具体援助国每3年要进行一次评估。根据一套评价体系了解每个目标国的志愿者需求,增进互相理解的成效以及志愿者经验在回国后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每个志愿者团队在完成一个任期(2年或1年以下)后也要进行总结评估。

(三)援建学校的社会影响与评价

1. 中国方面

在尼日利亚小学校舍及设备亟待大规模更新的背景下,中国援建小学客观上顺应了尼日利亚的实际需求,因而受到尼日利亚的热切欢迎。阿布贾中尼友谊小学校长对学校的硬件给予很高评价,称尼日利亚基础教育委员会希望将其建成附近地区最好的小学,并正从各小学选拔优秀教师。周围社区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到中尼友谊学校来就读。学校已经通过当地收视率很高的电视频道、报纸等媒体向社会发布了招生广告,以期吸引更多学生来参加入学选拔。但是,中国对尼学校援建刚刚起步,在尼社会效益与影响力可以说还相当有限。

2. 日本方面

日本官方对尼日利亚的学校援建活动比中国要早。1999年至2002年间日本就斥资46万多美元用于支持尼日利亚基础教育,在尼日利亚各地帮助修缮小学教室。日本在援助中侧重技术援助与能力建构,曾出资120万美元资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尼日利亚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因此,尼日利亚对日本在其教育领域的重要国际援助伙伴的地位比较认可。尼日利亚2003年教育事业发展报告曾指出,日本与非洲发展银行在对尼教育援助中占据显著地位。尼日利亚基础教育委员会还曾发表声明,认为2004~2008年间日本政府通过改善尼教育环境改善了约2万名尼日利亚儿童的生活状况。[5]

三、软实力培育与中国对尼小学援建项目的反思

(一)学校援建与国家软实力培育

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培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宏观层面看,经济吸引力、尊重主权与合作共赢的政策理念;平等不附加条件的援助模式;丰富多元的文化与人文合作交流等是中国在非洲软实力建构的主要支点与途径。[6]与此同时,软实力培育蕴含在每一个具体政策或项目的实施进程之中。援助项目的规划确立、实施方式、落实手段、特色凝聚等微观层面的内容对国家软实力的培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概言之,学校援建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影响国家软实力。

一是通过项目援助的有效性影响援助国的软实力培育。因为有效的援助才能实现帮助受援国发展的目的,获得受援国政府与民众的认同与支持,从而塑造援助国真正负责任的良好国际形象。援助有效性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成为国际援助者讨论的关键问题,并在21世纪初逐步形成了国际官方发展援助的有效性范式。有效性援助要求援助国尊重伙伴国的领导权并帮助加强行使领导权的能力、按照受援国优先事项确定援助方案、增进援助者之间的协调、加强结果管理等。[7]为此,援助国应该根据受援国的实际需求并结合自身优势,加强双边与多边的沟通对话协调,切实提高学校援建的实效,以增进自身软实力。反之,如果援助国未能很好履行以上要求,则会影响援助的软实力效应。

二是通过援助过程细节体现的援助国文化与价值观影响受援国对援助国的文化认知,从而影响援助国的国家形象与软实力。学校援建过程涉及援助国与受援国诸多主体的参与和互动。以中国对非学校援建为例,中国方面的商务部、驻东道国经商处、建筑承包商与尼日利亚方面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基础教育委员会及州政府都参与了项目援建。在双方人员互动过程中,中国文化无形会投射在尼日利亚政府与民众心目之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国家整体形象。

中国在执行学校援建项目时,坚持尊重尼日利亚的自主权、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与尼日利亚相关部门进行谘商、最大限度地结合尼日利亚的实际需求,提升援助的实际效果。在援建过程中,中国企业切实遵守援助国法律、注重与援建社区民众的关系、保障援建的速度与效率,树立了积极高效、勤奋踏实的中国形象。因此,从总体上说,中国在尼日利亚的学校援建项目对中国软实力培育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从软实力培育视角看中国在尼学校援建中存在的问题

1. 战略规划与可持续性方面

日本对尼日利亚及非洲学校援建有较明确的战略规划,负责对外援助事务的日本国际合作署,提前对尼日利亚基础教育发展状况及需求进行调研,并结合自身优势制定出对尼日利亚的援助战略及阶段性安排。在援助战略中,日本优先关注确保平等的入学机会、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等三个方面,主要着眼于几个具体目标:提高乡村地区贫穷儿童入学接受教育的比例;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尤其是对在职教师进行数学和科学教学进行教育培训;开发州和地方政府层面负责教育的政府官员的管理能力。日本在软件和硬件方面对尼进行援助,确保了更好的援助效果和可持续性。比较而言,中国对尼援助只是回应中非合作论坛两次八项举措的要求,缺乏长期性战略规划,相关部门也没有机制化的提前摸底及长期性的战略安排,这些都制约了援助的连续性与有效性。

2. 过程管理方面

与日本相比,中国在援建过程的开放性与结果管理方面存在差距,日本援建过程更灵活开放。在实施过程中,日本将援建款交予尼日利亚,监督尼日利亚使用,招标是开放式的,印度公司承建了部分工程建筑任务;同时日本注重与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合作,这种开放式的援建模式有利于赢得尼方与国际社会的好感,更有利于塑造援助国开放合作的国家形象。中国在非洲普遍实行的“交钥匙”援建模式,使得尼日利亚方面的参与度比较低,乃至于尼方政府在执行过程中积极性不高。2007年,尼日利亚出台的新受援政策就指出了这一问题。尼方认为,国际援助项目的设计和实施通常都由援助方(援助国或国际组织)的官员和专家负责,尼日利亚的官员和专家参与不足。一方面,雇用外国专家和官员占用了大笔援助资金,另一方面,缺少尼日利亚专家和官员的参与常常导致援助项目缺乏可持续性。[8]同时,中国对尼等非洲国家的学校援建以双边关系形式进行,缺乏与其他国际援助组织的合作协调,也容易给人以封闭保守的印象。此外,对援建小学开设汉语课之类的后期诉求缺乏敏感性与应有的回应,这不利于扩大实现援建学校对中国良好形象的塑造功能。

3. 特色凝聚方面

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在对非基础教育援助结合自身优势与非洲需求,就确定了着重于“理数科”教育援助的援助政策,形成了自身特色与优势,规避了日语作为“非世界通用语言”的劣势,为非洲理数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这种经验优势赋予“日本式”教育援助在非洲推广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尽管日本教育援非的经验从时间与规模看远比法国、英国等国家要少,但其教育援非的模式却能够得到迅速推广,并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肯定和关注,日本这种扬长避短的援助策略可以说十分成功。[9]比较而言,中国则对尼日利亚的小学援建更注重援建工程本身的硬件建设,而需要与之配套的软件部分相对缺乏,针对非洲的教育培训也流于一般的教育理论,未能形成自身的特色优势。事实上,在非洲已经实施多年的以孔子学院为中心的汉语教学与推广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战略较为成功的经验。中国对非教育援建项目可继续坚持这一经验,融入汉语教学的内容,从而形成自身特色。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国际软实力的竞争需要兼容并纳,博采众长。从软实力视角对中日在尼日利亚学校援建项目进行比较,我们发现,长期战略规划的缺失、过程的相对自闭与僵化、对特色凝聚的忽视,反映出中国对尼日利亚的学校援建项目很大程度上并未充分关注援助的有效性,因而也未能很好地发挥其潜在的软实力效益。在软实力竞争对国家崛起战略日益重要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强调文化、价值观与外交政策等宏观层面的因素,而且需要关注教育援助这一具体政策领域乃至于学校援建项目等更为微观的政策执行层面的因素。因为战略与细节都与成败息息相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我们已经无权临时随意拼凑或者把自己局限于狭隘的实用主义。中国在对非援助中应提高战略意识,使对非洲的基础教育援助规划既符合宣传和谐世界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政治与文化利益需求,也满足非洲削减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需求。为此,我国对非洲的基础教育援助必须做好长期的统筹规划,保证援助的连贯性、持续性与有效性。

在政策执行过程与方式方面,中国应适度增加开放性,一方面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地参与到国际社会教育援助非洲的网络之中,共享信息和经验,以便于将有限的援助资源进行合理的投入;另一方面以更灵活的方式扩大非洲受援国的参与度。在特色凝聚方面,发挥中非教育合作中孔子学院既有的汉语教学优势,帮助在非援建小学开设汉语课。这样既有利于保持中尼友好学校的特色,又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汉语推广事业,形成中非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整体合力。

参考文献

[1]钟婷婷,王学军.论中国对非洲的软实力外交[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68~69.

[2]UBEC of Nigeria,Othen Ker Interventions of The UBECProgramme[EB/OL].http://ubeconline.com/index3.html,2012-01-01.

[3]Nigeria:Japan donates N1.8 billion for 282 classrooms,[EB/OL].http://allafrica.com/stories/201007070588.html,2012-01-01.

[4]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40 years ofgrass-roots cooperation,2005:8~11[EB/OL].http://www.jica.go.jp/english/our_work/types_of_assistance/citizen/pdf/jocv40years_e_01.pdf,2012-01-01.

[5]日本向尼日利亚联邦政府移交490间教室[EB/OL].http://nigeria.mofcom.gov.cn/aarticle/jmxw/200804/20080405467509.html,2012-01-01.

[6]贺文萍.推倒高墙:论中非关系中的软实力建设[J].西亚非洲,2009,(7):7~9;刘渝梅.软实力与中非关系的发展[J].国际问题研究,2007,(3):17~19.

[7]郑崧.有效援助议程下的中国对非教育援助[J].比较教育研究,2011,(12):49~50.

[8]驻尼日利亚经商参赞处.尼日利亚受援政策调整情况以及继续开展我对尼经援工作的有关应对建议[EB/OL].http://nigeria.mofcom.gov.cn/aarticle/ztdy/200804/20080405456550.html,2012-01-01.

13.班主任教育故事案例 篇十三

怀远小学张凤

那是我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第一年,班上有个学生叫季鏐墺的孩子,帅帅的,能说会道,是个挺可爱的男孩。可是在学习方面他给人的感觉就没那么好了,上课时思想老是不能集中,做作业时动作很慢,老是磨蹭磨蹭,而且不肯动脑筋,回家作业经常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小组长每天都向我告状。,一直以来教过他的老师没什么称赞他的,甚至经常被叫到办公室批评,还经常无故骚扰同学,同学很多也不愿意跟他交往。后来而我不再以严厉的姿态面对他,每次他犯错都耐心引导他、鼓励他,慢慢的他接受了我、亲近了我,他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经过近一个月的耐心教育,他思想纪律上有了进步,学习也更加认真了。

让季鏐墺同学能改变我采取了这些措施,我先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树立做个好孩子的思想。于是我再找他亲切地谈话聊天,谈话中用手轻轻地抚摸着他:“你想做一个让老师喜欢的孩子吗,你知道要怎样做才好呢?张老师想要帮助你,你想改变吗?”“我想。我今后一定要遵守纪律,认真完成作业。变成老师喜欢的孩子”“那你可要说到做到哟!”“好!”后来,他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当他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让他处处都能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他也逐渐明白了怎样做才是正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

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行动上使他感觉亲切温柔。我特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耐心细致的女同学(余歆萌)跟他坐,目的是发挥同伴的力量。事前,我先对这个女同学(余歆萌)进行了一次聊天:为了班集体,不能歧视他,要尽你自己最大的努力,耐心地帮助他,督促他使其进步。余歆萌同学一口答应,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课堂时间帮助他。有时,余新萌同学也会显得不耐烦,说季鏐墺不太听话,不太喜欢学习„„此时,我就跟余歆萌同学说:要有耐心,慢慢来。后来,季鏐墺同学取得进步时,除了表扬他,我还鼓励他们说,这也离不开同学们的帮助,特别是余新萌同学的帮助。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进步。他学习上更努力了,纪律上更遵守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为此,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我想“不放弃每一位孩子”,我们的孩子就需要用爱心和耐心去感化。

从这个教育故事我深刻的认识到,怎样做一个好的班主任。

一、注意自己的师德修养

1、有一颗爱心,细心、耐心、诚心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带着一颗“爱心”去工作,可以让学生觉得你是真心地关心他,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有一年,班上有两个单亲学生,都比较自卑,脾气特殊,容易犯错误。我从不在教室批评,总是把他们请到办公室去开导。毕业时,他们都变得自信了,自强了。

2、严格要求,措施得力,这是做好工作的保证。

“严是爱、松是害”,在对学生关心爱护的同时,也不忘对他们严格要求。做班任时我制定严格的班级文明公约,在班宣读、张贴后,师生一起严格遵守。特别是许多家长比较惯孩子,还得经常做家长的工作。没有家长配合工作会事倍功半。

二、同伴相助,友情感化

同学的帮助对他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 时胜过 老师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让他感受同学对他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让他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通过同学的教育、感染,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这样在转化后学困生工作中就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因此班主任必须弄清楚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像对待季鏐墺这样比较有个性的学生的时候,教师就要采取温柔亲切式的方法,要让他懂得我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道理,从理想上加以认同,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当然在小学阶段,老师的督促也是非常重要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这样,教师平时的督促就是显得更为重要,要通过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自觉的习惯。季鏐墺从一个习惯比较差的学生转化为一个习惯比较好的学生,其中我的督促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四、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 爱听表扬是儿童心理特点,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14.初中语文老师教育故事案例 篇十四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学生也是如此,由于遗传、性格、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学生身上存在很多差异。有的听话懂事,有的倔强顽皮;有的聪明伶俐,有的迟钝呆板。教师应该承认差异,尊重学生差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方法,要善于抓住孩子的闪光点,要因材施教,下面是我教学生涯中的真实事例。

记得这是几年前的一节课,我在五(一)班上科学课,介绍到哥白尼时,突然发现一位同学颤颤巍巍的举起了自己的小手,好像还不敢举似的,我很奇怪,他今天这是怎么了?一个平时不注意听讲、不愿意学习、从来就没举过手的他难道会知道相关知识?我说:“何峰同学,你知道哥白尼是怎样的一个人吗?” 他说:“哥白尼,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创立者,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详尽的说明了天体是圆的。”

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我对他的回答也作出肯定并表扬了他,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时我观察到他快速而又细微变化的眼神:高兴?感激?总之非常复杂,据同学们说,老师以前很少提问他,就因为他是别人眼中的“后进生”,没想到,下课时他主动跑过来:“老师您好,谢谢您提问我,也谢谢您知道我的名字。”说实在话,向他这样“出名”的学生全校教师中又能有谁不认识呢?当时我有点惊讶,没想到他会有这样的举动,于是我就想,这个学生不是不可救药的!我应该对他充满信心,拉他一把,在我的尊重、表扬以及激励下,他各个方面的表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现在这位同学已是许多学生羡慕的对象了! 人人都有追求完美、受人尊重和得到信任的需要。正因为我尊重这位学生的人格,信任他,尽管当时我感觉他不一定能知道,我还是提问了他,所以在他看来这位老师非常尊重我,不因为我各方面表现不好而忽视我,所以才会有他后来的上进!所以我说,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过去

当学生调皮不听话时,有些老师总喜欢以体罚的方式以示惩戒,以威严换取尊严。但事实证明,这种所谓“尊严”,不过虚有其表。只有当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并以其高尚的品德和真诚的情感付诸教育,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

15.小学英语教育案例故事 篇十五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人教版) 六年级第四单元《鹿和狼的故事》。

二心中的困惑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应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要求教师要从原来的主导者、指挥者转变成服务学生的组织者、参与者。教学必须坚持个性化表达, 激发创造精神。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 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同时又具备现代文明素质, 有秩序、合情理地自主学习, 这就成了笔者和同事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但一直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 成为我们的困惑。

三笔者的探究

进行新课程改革已有几个年头了, 有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笔者也做了不断的尝试。笔者认为应该让学生放得开、想得活、说得实, 在自主思索中感悟事物的内涵, 在交流合作中表达心中所得。这样, 既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又可在具体的合作中体验传承文明的气息。这是一种设想, 这种氛围的形成, 还需要科学的引导, 严密的组织和不断的探索。笔者于2011年10月份参加了教育局召开的“毕业班工作会”, 局长的一句“教育就要改革, 不要害怕失败”让笔者思绪万千。回顾这几年的教学历程, 没有几节课让笔者真正感觉到课堂完全还给了学生, 总是担心学生学不好, 害怕成绩考不好, 害怕失败, 一直不敢放手。现在, 校长又要求教师们放开手脚, 大胆创新, 本学期课改要迈出一大步, 重担压在了我们身上。

四成功的示范课

学校要笔者准备一节示范课, 为此笔者精心准备了一节优质课《用心灵去倾听》。借此, 想尝试一下所追求的教学意境——“放得开、想得活、说得真, 能触动学生的心灵”。课堂上, 气氛活跃, 就连学困生都踊跃地举手回答问题。整个课堂, 学生顺着笔者的教学思路, 用同事的话说配合简直是“没的说”。课后评课大家都认为是一节优质的示范课教学。笔者也比较满意, 但心里总觉得缺点什么, 又说不出来。

五笔者想要的课堂

第二天, 在教学《鹿和狼的故事》时, 笔者就想做到真正的“放得开, 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尝试着找回那点说不清的缺失。

教案改了几次。笔者对这堂课仍没有多少把握。伴随着上课铃声, 笔者提起精神走进了课堂。教室里, 同学们正在读书, 看来课前准备得还挺充分, 心中一阵暗喜。笔者走到讲台前, 将昨天的示范课听课老师的评价讲给同学们听, 又有意夸张地点了几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的名, 说某某老师夸她聪明, 某某老师说他爱思考, 看到他们骄傲的神情, 就采用激将法问:“今天谁能表现得更好?”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喊道:“我”“我能”。

开始上课了, 笔者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鹿”字和一个“狼”字, 给全班提了一个问题:“你们认识这两个动物吗?说说看?”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问题一提出, 教室里不安静了, 孩子们急着表现, 抢着说出自己心中的“狼”和“鹿”。大家都认为狼是凶狠的, 鹿是善良的。接着笔者让学生学习课文1~6自然段, 看看鹿和狼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通过合作学习, 很快完成了这部分的教学。

接着又提问:“同学们都说得很好, 面对现在严峻的问题, 过多的鹿成了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 怎么办?大家有何高见?”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小声议论着, 有的观点离教学目标越来越远, 这势头让笔者感觉有些不妙。果然, 在让一两个学生发言后, 还有好多学生不肯“罢手”。这必然会打乱笔者的教学安排, 浪费课堂时间。为了贯彻“放得开、想得活、说得真”的宗旨, 不得不听他们讲述自己的高见。××说:“我们人类可以植树造林, 给鹿治病。”他刚说完, 吴××没来得及举手就站起来说:“不行, 肯定不行, 鹿太多, 植被还没长上来, 又被鹿吃了, 再说咋给鹿治病呀?”“是呀, 不行的。”同学们又开始议论了。笔者微笑着点点头, 给他鼓励。此刻, 孩子们也不再那么拘束。朱××同学不甘示弱, 站起来说:“我们可以把凯巴伯森林中的动物迁到另一座森林中, 再植树造林!”话音刚落, 陈××同学站起来说:“怎么迁, 那么多动物, 森林里不仅有鹿, 还有小鸟吧!”××同学有条不紊地说:“不现实, 先不说怎么迁, 即使迁到另一座森林, 超过了森林的承载量, 也会有同样的结果。”教室里又一阵哄乱。看到这情景, 笔者心中焦急万分, 再不刹车就没救了, 但又不好破坏他们的兴趣。就在这时, 卢××同学举手了 (他是一个连自己名字都写不正确的学生, 上课总是傻傻地望着别人) , “卢××同学”, 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卢××。“放, 放狼。”教室里一阵哄笑, 笔者带头鼓起了掌, 同学们也跟着鼓起了掌。笔者知道, 他们的哄笑是无意识的, 根本没有经过思考答案如何, 而是因为是卢××回答的。也许是掌声触动了他们, “是呀, 老师可以放狼。”吴××喊了一句。同学们有的点头, 有的陷入了思考, 又议论开了。教室里又一次炸开了锅, 同学们争着抢着谈开了:“放狼可以使生物之间保持平衡状态。”“放狼的话, 狼不是又要去吃鹿了吗?我们的目标是要保护鹿的呀!”“不能这样说, 狼虽然吃了鹿, 但吃的大多是病鹿。”“是呀, 健康的鹿跑得快, 狼难追上, 吃掉病鹿, 减少了疾病对鹿群的威胁。”“鹿少了, 就不会对森林造成危害了。”“狼要吃鹿, 鹿就要赶紧或拼命跑, 身体就会健壮。”……一个孩子的回答, 一个最至诚的答案, 竟然帮笔者将学生拉回了课堂。笔者高兴, 因为笔者看到了孩子们独立思考, 积极探究的热情;笔者快乐, 笔者看到了自己的课堂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灵;笔者兴奋, 这就是自己想要的课堂。整个教学在孩子们的探讨中完成了, 学生总结概括了本堂课的教学。

最后, 课文在学生们有感情的朗读声中结束了。

六课后反思

课前, 笔者虽然没有多少把握, 但课堂上笔者体现了“放得开”。当时, 笔者确实很着急, 然而也很庆幸自己没有阻止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热情。他们立足课文, 究其内涵, 各抒己见, 做到了“想得活、说得真, 能表达心中所得”。因为笔者知道: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能让学生自主动起来。有发现才证明在思考, 有讨论才证明在探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上一篇:一带一路演讲稿下一篇:参观中共天津历史博物馆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