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运用(16篇)
1.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运用 篇一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操性较强的课程, 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掌握信息技术中基本操作技能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从面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等。根据这一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因具有很强的目标性和实践性, 符合新课标中所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最为常用。
1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及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驱动, 在教学全过程中, 根据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的要求, 创造相应的情境, 通过设立一个或若干个具体任务, 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 学习和掌握到相应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 就是通过教师将新知识, 新技能精心设计为一个个任务, 根据任务创建真实的工作环境, 以完成任务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对任务的分析, 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其目的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任务的完成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并且让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从而树立自信心。
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引导, 将新的知识点和
教学内容巧妙地包含在每个具体任务之中,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能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并在教师的引导和指点下, 能独立自主解决问题。通过对任务的完成, 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从而掌握如何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此教学模式实施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教师创设工作情境, 引入教学任务。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内容、能力目标及学生学习水平, 精心设计创造与所要学知识相关的并且能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尽可能真实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 从让学习变得直观化和形象化。在教学过程中, 任务驱动教学法主张以任务为线索, 通过一个个相应的示例来引导教学, 在教师引导过程中, 结合相对真实的“任务”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从而产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欲望。
(2) 教师提出具体任务, 明确教学目标。教师提出具体任务, 课堂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学习, 展开小组讨论和交流, 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完成一系列的工作任务, 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在设计任务之初, 教师以总目标为框架, 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水平, 将其进一步细划出一个个小而具体的目标, 并在小目标中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环境, 创设相应的工作任务。通过这些具体“任务”的层层实施从而最终实现其教学总体目标。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注重将任务与教学目标相结合, 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真实的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到学习中去, 使学习直观和形象化, 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
(3) 实施问题驱动, 学生自主探究和协作解决。教师提出任务后, 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 不要急于讲解, 而是应该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 搜集相关的资料, 找寻要解决的问题所在。在此过程中, 教师可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建议, 例如告知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要完成任务需要找寻哪些资料, 除此之外, 全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相关知识,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 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对树立学生自信心有很大帮助。
(4) 评价分析, 总结拓展。学生的学习是由“任务”驱动引导,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工作任务后, 教师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及时评价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在评价时, 应适当地从技术、艺术、思想各方面进行多方面点评, 将会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新精神。
任务评价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并对小组间协作学习的效果给予适当的评价、鼓励, 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评价阶段, 应将教师的点评做为辅助, 其重点是放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 让学生通过在亲手实践有所启发, 集思广益, 开拓思路, 鼓励创新。总结时要求教师在采用任务驱动模式进行教学的同时, 加强课堂小结和知识点的回顾, 使学习能力较差或操有疏漏的学生能通过教师的总结和回顾, 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 达到教学要求。
3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以上述模式的结构为基础, 设计出符合实际教学内容的具体应用模式。下面以“Flash动画中的补间动画”为例, 针对各个阶段进行说明。
第一阶段:呈现任务。教师应根将课程所规定的要掌握的总体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模块中, 巧妙的隐含在一个有趣味的任务之中, 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 发现问题的积极性。
在将“制作补间动画”这个任务呈现给学生之前, 我们应事先将这个大的任务分解成几个小的模块, 即把大的笼统的任务分解为具体的、有联系的几个小任务。如怎样确定起点, 怎样确定终点, 怎样创建补间等。
第二阶段:明确任务。学生接受了这个较大的任务后, 接下来的环节就是将任务进一步具体化和明确化。在制作补间动画这一例中, 我们可以将整个任务分解为几个较小的任务:在起始帧创建关键帧, 在最后一帧创建关键帧, 在中间作补间动画 (右键) 。涉及的知识点:关键帧, 起始帧, 末尾帧, 补间动画。
补间动画的创建, 使动画动起来, 涉及的知识点:帧的特点和分类, 关键帧的插入和删除, 补间动画的创建。制作一个简单的动画, 让动画动起来, 涉及的知识点:自己从网络上搜索合适的素材并下载 (选定、复制、粘贴) , 修饰图片。
通过任务的分解, 使学生对整个任务有了明确的认识, 能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合理有序的安排, 而且由于任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 就会使其产生一种想要积极完成任务的动机和兴趣, 并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逐步丰富学习经验和提高完成任务的能力。任务与任务之间要注意承上启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第三阶段:完成任务。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认知水平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按教师分解好的几个小任务完成动画的过程中, 教师应给予他们及时的反馈, 对顺利完成任务的进行表扬, 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就, 从而对完成整个任务充满信心。
第四阶段:评价任务。评价是学习者学习情况反馈的一种有效途径, 也是最能体现学习者掌握知识,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
在具体实施中, 我们可以先让小组间进行互相评析, 然后举办一个成果展示会, 由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评价组进行评析和点拨, 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修改不足之处, 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和思维方法, 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同时对评出的优秀动画和创新动画进行表扬和奖励, 以激发学生的附属内驱力, 增强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目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种常用的以结构主义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它具有较强的目标性和实操性, 根据布置相关任务驱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获取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 本文以任务设为重心阐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钱晓菁;马玉娟;;试论“任务驱动”[J];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09期
[2]王丽珍;基于任务的信息技术课程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03年03期
[3]王峰;浅谈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驱动教学[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04期
[4]艾奉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中国电化教育, 第176期
[5]姚丽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J];陕西教育 (教育教学版) ;2004年05期
2.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运用 篇二
【关键词】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设计任务、驱动学生发展呢?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
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了解主要指学生能够记住或复现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进行表述、判断和直接运用;掌握指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初步学会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学会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比较熟练指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操作。例如,“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学会开机与关机”“掌握保存文件的基本方法”等就包含了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要求。
二、注重渗透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面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学校的计算机等设备无法快速更新,教学内容很难超前或与社会同步。学生学习到的一些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不了多久往往就会过时。因此,信息技术课在介绍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等相对稳定的内容的同时,应注重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及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常言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终身受益,价值永恒。
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同时,培养能力、领会思想方法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不应该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完成的“任务”,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
同时,很多学生喜欢独立地获取知识,“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例如,学习“制作多媒体作品”时,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创新,利用各种资源,通过不同渠道、方法收集各种多媒体素材,然后再用不同的工具软件(如Word、WPS、PowerPoint、FrontPage等)制作出具有个性特色的多媒体作品。
三、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
四、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立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
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年龄等特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协作学习以小组讨论、协商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旨在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把活动主题引向深入,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规律。协作学习把个别学习环境下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把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技能,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研究》,李省思、彭光业主编,学林出版社出版。
3.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运用 篇三
教材分析:***是什么出版社的初中《信息技术》第*章第*节的内容。本教材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
本节所讲学的是**是**制作过程的重要内容,主要学习**的灵活应用,它不仅是对上一节课学习内容的深入,也为下一节***学习内容做铺垫,是知识储备的关键点,起到承前启下的作用。
教学对象分析:
心理方面:初一年级的学生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玩、好问、好奇,同时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可能有差距,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考虑适当的分层教学。
初二的学生对于***的兴趣比较浓厚,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模仿接受能力强,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但是青少年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多操作,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内容方面:第一节课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本节是上网学习的第一节课,学生基本没有***的知识储备。
第二节: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于**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有了一定的经验),对于多媒体作品的制作规划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对于素村准备方面也能熟练完成,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熟悉了**编辑环境,掌握了**、**的操作,这节课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上手)。更可贵的是同学们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西部”这神秘的地方很感兴趣,这也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任务提供了一个前提。
但是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教学中我适当地采取分层教学,(任务设置方面有层级)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将放手让他们自学,而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让他们在同学和老师的引导、示范讲解下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前面各章节内容的学习,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的处理技术有了一定的使用经验,掌握了一些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等方面实际处理能力,特别是通过对Internet相关知识的介绍及大量网站的浏览,对网页内容、结构、效果等设计的优劣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且有了一定的分析、评判的能力,基本上完成了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学生学习EXCEL没多久,对于该软件的一些功能还不是很了解。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物质条件等方面比较欠缺,因而学习这节内容相对来说,有点困难。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研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有待加强.基于以上分析,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与互相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研究,并最终学会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练使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动脑思考、交流与实践的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 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根据“学着做”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
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与表达的过程中的,掌握信息技术问题的解决办法。
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分组协作设置有个性的动画效果,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程的学习,体验信息技术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娱乐等诸方面带来的影响,由此培养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陶冶信息素养,并在这个过程中会,培养他们多种能力、个性情感的和谐发展。
信息技术意识,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养成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享受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大胆演示、展示作品,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能力;通过对幻灯片动画效果的合理、灵活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信息素养。
通过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资源和手段:带多媒体系统的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根据本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在学生学习的过程我给出一些有针对性的任务,学生在思考、分析、完成的过程中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分层教学由于学生的差别比较大,如果每节课限定一样的学习内容,有些基础好的同学会对这节课不感兴趣,这时在教学设计要设计中要设计一些难度大的任务让他们去完成。
教学准备:预先分组,并确定组长
将相关的资料、素材存放在学生的D盘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旧知导入。教师以复习、提问等教学活动导入新课,温故是手段,导入新课才是目的。原有的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有困难,或者难以解决问题,所以,需要学习新知。
(2)设疑导入。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催化剂”。善导的教师常常在章节的开始,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发人深思的问题,引导学生会议、联想,并渗透本节课的研究主题。***是如何实现的呢。
(3)事例、故事导入。符合学生的好奇心理,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
2、任务驱动,层层深入(评价)(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解决重难点)
任务一:(自主探究)任务二:(协作学习)任务三:(开放、体现创新性)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帮助者、指导者,注意观察学生,随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给学生以启发和思维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设想,完成任务。
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教学,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零散的,需要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本节课所遇到的问题,通过交流总结提出完整的、可行的解决方案。随着任务的完成,学生掌握了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3、课堂练习,巩固创新
4、归纳总结,促进迁移
将这节课的知识点串一下。
注意知识的总结。学生在上机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是操作中经常遇到,而书上没有讲的,这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总结和讲解。对于知识点钟容易忽略的错误要反复强调。
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以富有真实性的任务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好奇心,并且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信息“任务”情境下,开展协作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在教学工作中,任务驱动式教学能让学生思维“动”起来,乐于学习,进而创造性地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执行过程:(1)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是学生在与相识情况基本一致的情况或者相类似的情境中学习,与当前的教学目标有关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情境,使得学习直观、形象化。
(2)分析、明确任务
在创设的情境下,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与当前学习目标相关的)的任务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学生面临一个具体的需要立即解决的现实任务。(3)引导协作完成任务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知识帮助者、指导者,注意观察学生,随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给学生以启发和思维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设想,完成任务。
随着任务的完成,学生掌握了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4)总结和评价任务
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教学,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零散的,需要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本节课所遇到的问题,通过交流总结提出完整的、可行的解决方案。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并不是简单地为了使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本身,更重要是要让学生看到实用价值和利用信息技术科学性地解决问题的方便之处。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教学任务来完成,进而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精神。关键在于任务的设置。
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头脑中构思,在作品中体现,所以,老师应注意安排学生创造性地完成作品来达到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研究的一个热点。
任务的设计很重要,一般一节课有三个任务。任务贯穿学习的始终。
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在这堂课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思考、分析、完成。在教师的演示操作过程中,也只是点到为止,给学生留下很大的操作空间。由学生被动听,而变为主动完成任务的过程。
让学生根据“学着做”自主学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我给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作为导线,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将学生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让学生在探究与实践中解决问题。对于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自定义动画灵活、合理的运用,我通过展示优秀作品,让学生评析它为什么好,好在什么地方,使学生在评价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以任务驱动,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为主要活动方式,在分组过程中强调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由于目前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完成本节的活动任务,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有意识地实行强弱结合的分组方式,帮助每一位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从而得到均衡的发展,这方面的操作技能不再成为今后学习和进步的障碍。
我将采取类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我之所以称之为类似任务驱动,是因为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完全放开由学生独立完成。而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的练习思考共同完成的,因为从现在学生的原由水平来说,独立完成新任务的能力比较薄弱,虽然也存在部分学生素质比较好,动手能力较强,但由于有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比较差,再加上物质环境的限制,学生的动手能力可想而知。因此教师的讲解及引导也占比较重要的地位。
〖学法〗:相互讨论,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一个个小任务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逐步完成,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依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具有很强操作实践性,其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以典型的“任务”(符合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我认为本课时也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强化“实践出真知”的科学思想。在学生完成各个阶段的任务时,我作为一个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学生,随时调控课堂气氛,不断的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本课时中我采用了观察发现法,鼓励学生养成多观察多思考的习惯。
再结束本课时的内容特点:操作技能性的知识点比较多,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做”中感受和同伴们一起学会操作的成就感。本节课的性质是操作活动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时间的分配:45分钟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活动时间为占70%以上;教师主导者,占用时间不得超出30%。
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结合《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根据本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任务驱动”法组织教学,学生带着任务学习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知识。任务的完成就标志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也能体会到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
小组协作学习中,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是其他组或全班同学。
学生在协作学习活动过程中,有益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
协作学习模式包括:合作学习。多个协作者共同完成任务,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协作者之间相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或者根据任务性质进行分工协作。不同协作者对任务的理解及其观点不完全一样,各个观点之间可以相互补充,从而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
课程导入
《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说课稿—89页
首先,我播放了前几年前的奥运会录像片段,同学们看到赛场上运动员飒爽的英姿,场下啦啦队摇旗呐喊的情景,一定会无比激动,此时,问道:“多么精彩的场景,同学们想不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运动会,让更多的人受到运动会顽强拼搏精神的鼓舞呢?那么,今天我想请大家当一回设计师,用我们所学的WORD软件为运动会设计一份宣传单,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体育活动的魅力!好不好?”同学们的激情一下了被调动起来,使新知识的学习成了学生内心的需要,从而使这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查找资源——浏览“资源管理器”说课—95页
用多媒体进行情景设计,生动、直观的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想学。例如;在本课教学一开始展示生动、有趣、好看的图片、动画、好听的音乐。存放在某一个盘符下,(放在隐蔽的地方)让学生想办法去找到,去打开。学生非常感兴趣,但又找不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特别想学“资源管理器”的使用方法——导入本课的主题。
教师活动:同学们平时经常去图书馆,现在如果你去担任管理人员,你是如何整理图书来方便同学们借阅?
学生活动:学生写出整理的分类方案,并互相交流和弥补方案的不足。
教师总结:演示一个学生分类方案,指出分类的好处。那么我们计算机中有成千上万个文件,我们为了使用方便,也必须对文件进行分类存放,今天就来学习----------如何建立素材资料库。
为日记做个封面—在文档中插入艺术字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首先我拿出两张设计好的黑板报挂图让学生做比较,一张是用普通的字体做出来的,另一张是插入了艺术字和图片后做出来的,然后让学生比较两张图片的效果。借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利用课件展示两幅漂亮的封面,让同学们获得感知,紧接着教导学生,只要认真学好这一课,你也可以设计出这样精美的版面,成为小设计师,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层的使用》说课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可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因此,我采用《美丽的神话》这首音乐动画作为导入,同时指出画面中那翩翩飞舞的蝴蝶,它的运动与前面所制作的物体运动有所不同,是沿任意路径运动的,从而引出课题——引导层的使用。《运筹帷幄》说课稿
假设,你是学校的校长。清明时节,春暖花开,是踏青的好时间。你准备让你们学校的学生出去春游。为了节省学校的开支,只能去一个地方。作为校长的你,想尽可能的让大家自己作主人,去自己最想去的地方春游。你会怎么做?假设,你是一位教育家,你想了解一下我们学校的同学在网络世界里在做些什么?你又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创设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
(重点:使用公式和函数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难点:通过对统计信息的分析,得出结论并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
局域网技术
教师展示一组秦始皇兵马俑的精美图片,学生产生很浓烈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有了浓烈的兴趣后,教师马上提出“大家不离开座位可不可以欣赏教师机上的图片呢?”,从而顺理成章地让同学们结识“网上邻居”。
导入都以问题结束,开始新的学习内容。原有的方法无法解决,所以,学习新知。
生活中,***(这节课学习内容的成品)很美,是如何实现的。
不要浪费太长时间,虽然是创作性的内容,要让收益最大化。
教学过程
《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
最后,我会说:“今天已经成功地为此次奥运会设计了宣传单,但还不够完美,如艺术字的使用,背景的设置等,这些知识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学习。”给学生造成学习的期待心理,激发他们下阶段的学习热情。
《第6课图表的生成、修饰及调整》
4.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运用 篇四
摘 要:“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成为现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围绕既定“任务”进行探究,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操作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信息 任务驱动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4B-0087-01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构主义理论。教师从“任务”入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然后通过讨论、讲解、操作等程序,顺利完成任务;并根据相关操作实现成果检验。“任务驱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一、设置任务,体现信息教学多元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成功应用,教师需要把握几个关键词:系统性、兴趣化、差异性和可操作性。
任务设置要达成一定的目标,这些目标集合应该构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设置任务时需要考虑任务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特别是单元任务的设计更要围绕整体任务展开。如《感受数据管理技术的应用》中,教师提出几个问题:什么是数据?什么是数据管理?什么是数据管理技术?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读这三个概念。这三个问题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只有弄清这些概念,才能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任务设置还要凸显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生也是如此,对于感兴趣的学习任务就会投入更多精力研究。如果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难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如《了解数据管理技术的变迁》学习时,教师可结合“阿波罗登月”的故事让学生说说感受。这样设计,可使问题感性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从故事中总结道理,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信息技术呈现“爆棚式”发展,可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存在差异。学生接触计算机时间不同,对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不同,造成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起点不一致。教师设置任务时需要考虑这种差异。如“从网上搜集数据库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这个任务虽然不是很难,但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搜集到的数据信息量多寡不一。
任务设置还需要考虑学生的操作接受特点,无论什么样的学习任务,都需要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设置任务时,要注意可操作性,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操作训练。
二、执行任务,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身份转型,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对于课堂出现的教学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解决。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的服务者、辅助者,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思维历练机会,实现知识构建和能力培养。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操作,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教师还要跟进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的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也是新课改大力提倡的。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有效活动,通过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完成任务,并在合作中进行学习交流,这对同学之间探索新方法有重要帮助。如学习《数据的排序和筛选》时,教师给出的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提供的全班学生体质健康情况表、运动消耗热量表、食物营养表进行数据的排序和筛选处理,给体质存在短板、健康不能达标的学生做一份建议书。学生在小组长统一指挥下,先对相关数据进行排序,再对健康指标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对照学生相关情况,制定任务完成汇总表。
三、检验任务,注重学习评价鼓励性
学生完成“任务”有快慢好坏之分,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评价。学生回答问题、操作技能会呈现多元性,教师要注意从学生具体表现中找到共性问题,并能制定对策。这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现代课堂教学要多从正面给学生以积极评价,期望给学生带来正能量。教师要多运用评价手段激励学生学习。学生个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教师在进行学习评价时要注意掌握学生个体进步差异性,在具体操作时,不只是看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还要正确评估学生的创造力,对学生的个性思维给予肯定和鼓励。
在学习《数据的查询》时,教师引导学生浏览教材给定的学习资料,查找所有作品的作者、所在学校和联系电话号码。学生在进行独立操作时,大多能够按照教师要求进行。个别学生存在操作困难,教师给予鼓励,并帮助这些学生完成了相关“任务”。如表间的关系删除问题,很容易会造成查询结果的错误。教师给予纠正和引导,问题很快得以解决。“任务”完成情况如何并不是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教师要看问题难度系数大小,还要看学生学力高低。这样给出的评价才会有积极意义。
“任务驱动”是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引导帮助下,围绕既定“任务”展开学习活动。教师要用系列问题给学生以启发引导,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对教学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并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在顺利完成“任务”的同时,形成过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5.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运用 篇五
汉川市田二河镇燕子小学龙伟 汪志勇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任务驱动”就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它的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立足于新课改的理念,紧扣时代的脉搏,体现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和策略,突显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一个“任务” 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伴随着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减少学生们以往由于片面追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性”而导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法带来的茫然。
其次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充满了个性,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综合这些描述,我们不难窥探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性。
一、教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对教学过程具有指导和定向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有效教学要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目标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期待和达成学习目标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有效地评价,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反思与校正,从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将任务作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导引索”,教师在任务设计时,以总体目标框架为依据,将总目标化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小“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分层次的完成本节课的任务,从而又避免了一刀切的现象。
例如:“从因特网上下载信息”这个大任务又可以分为:保存一个网页、保存网页上的图片、保存网页上的文字等子任务,对于“保存网页上的图片”这个子任务,又可以分为:保存“滇池”的图片、“泰山”的图片等子任务。这样学生就有明确的任务,操作起来难度也不大,而且学会方法之后也能触类旁通,不仅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果简单地下达“保存网页上的一张图片”的任务,学生就会漫无目的,不知如何操作,教学效果就难以达到。
二.知识呈现情境化。
情境对于教学的作用论述颇多。其中,德国一位学者的比喻,十分精辟。如果将几克盐放在你面前,你无论如何难以下咽。但是,当将这几克盐加在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人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生机活力,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构建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而创设情境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了解学习任务的必要性和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学习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完成任务的动机。学生带着任务或问题,自主地进行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学生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经验,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的感染下产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否有效,关键是看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以产生学习动机,主支地去实践、探究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和学习经验出发,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学生就会感到学习的愉快。例如: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二次活动《电子“鸿雁”》的教学目标是:1、申请一个自己的电子箱。2、接收和阅读电子邮件。3、书写和发送电子邮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创设了这样一个任务驱动情境:同学们听说过“鸿雁传书”的故事吗?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使臣苏武被匈奴拘留,并押在北海苦寒地带多年。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奴 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事情的真相,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汉朝。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成为千古佳话。而鸿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称。信息时代的电子“鸿雁”也能够在瞬间把你的信息传到天涯海角。这个“鸿雁”有个十分专业的名字——“电子邮件”,英文简称“e-mail”。上节课同学们在电脑上完成的教师节贺卡完全可以采用电子邮件这种快捷方发送给自己的老师。学生听后都跃跃欲试。
三.学习方式多样化
有效教学设计改变了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突显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常常依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特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协作学习以小组讨论、协商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旨在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启发、诱导,把活动主题引向深入,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规律。协作学生把个别学习环境下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把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技能,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例如,学生自主探索“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上机操作来探索并完成“任务”,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本着“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布置三个操作练习。一个是“模仿”,即照着课本上的例子仿做一遍,让学生在模仿中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初步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内动力;二是“改造”,即对第一个例子进行加工,在前一个题型上有所变化,举出与原题类似但又要求略高、角度较新而又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例子,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或同学们适当的帮助下,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完成任务,进一步品尝付出努力后的成功喜悦,同时增强学习的自信心,焕发自主学习深入探索的学习热情;三是“创新”,即在完成上述训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性练习,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加强引导,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展开想像和联想的空间,完全解放学生;学生可以互相讨论,互相指点,可以小组完成,遇到问题可以问老师,可以问同学,方法可以多样,只要达到要求就可以。
四、效果评价重视化
评价是实施任务驱动的关键之一,也是老师了解学习者在学习情况、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的一种有效的途径,也是学习者掌握自己学习情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评价具有导向、激励、诊断、强化功能等作用,是对整个任务的深化。所以我们要视任务评价,在评价中显示、塑造、完善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品质,从而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在任务评价时,我们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与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最后一单元《难忘的小学生活》电子纪念册成果发布会评价设计:
1、在浏览完每一组的电子纪念册之后,按照“最佳创意奖”“最佳美工奖”“最佳文案奖”“最高人气奖”“最佳网站奖”给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网站投票。(评奖说明)
2、以投票结果评选优秀的电子纪念册并颁奖。
3、根据这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表现给自己做个评价。
4、按照评价表的具体内容给自己打分。(画★)
6.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运用 篇六
一、分工合作, 张扬个性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 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这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 我们要选择能促进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学习、张扬学生个性的学习方法, 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 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 受到青睐。因此, 我在课堂教学中常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贯彻教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因素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然后把全班学生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 一般3至6人一组, 并由各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位小组长。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本小组的学习任务, 然后各学习小组间进行交流和互动, 最后教师进行精准的评价和引导。
小组合作学习要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 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 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张扬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要使学生在融洽开放的学习氛围里, 有交流和表现的机会, 既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又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 使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突出综合性和实践性
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条件在任务设计过程中, 我们应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水平相当的、具有形成性的和真实性的任务, 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要使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设计好任务内容。在设计学习任务时, 要使学习任务具有适应不同学生需要的特点, 让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头脑都能动起来, 使所设计的任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强化教学效果。任务驱动教学法既要反映与运用能反映教师的教学设计思想, 又要成为学生完成课程学习任务的重要学习方式。
综合任务具有趣味性、整体性、分层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即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心理需求密切相关, 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融合整章书大部分甚至所有知识点;能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因此, 进行综合任务的设计时, 我们要做以下几方面工作:
(1) 综合任务设计要有情感性。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中学生的心理需求, 以便使学生产生共鸣, 激发学习兴趣。
(2) 综合任务设计要有整体性。要涵盖整章书尽可能多甚至全部知识点, 作为主线贯穿整章书的教学, 以便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3) 综合任务设计要有分层性 , 以便实现分层教学 , 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让每一位学生的头脑都动起来。
(4) 综合任务设计要有开放性 , 以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
三、团结互助, 共同提高
合作学习是一种为了促进学习、共同探讨, 由部分或全体学生协作完成某个给定的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个人学习的成功与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密不可分, 学习者之间以融洽的关系和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 共同负担学习责任, 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加快学生间情感的联系和凝聚力的形成, 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和形成。
合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 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的, 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进行合作互助学习的一切相关行为合作学习主张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各个任务, 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学习, 各自担当一定的角色, 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或解决某一问题。在合作学习中, 学习者借助他人的帮助, 实现生生双向互动, 共享学习资源和学习成果, 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体现信息社会环境下人们学习、工作所必需的协作精神。将合作学习引入信息技术教学, 不仅是一种方法的探索, 而且是一种现代教育观念的实践。
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班级集体教学中, 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参与而被动学习的状况, 赋予全体学生远比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每个学生都选择感兴趣的任务, 并在学习小组中承担一部分任务, 随着学习的深入, 参与程度的提高, 自身潜能得到开发, 获得新知识提高研究、创新能力。在小组学习过程中, 基础较差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目睹基础好的同学所做的示范;每一个学生得到不同的思维启发, 开拓了思维。各层次的学生都有具体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 就有更大的动力积极参与学习。
三、挖掘资源, 促进落实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师要广泛挖掘教学资源, 如教师、学生、学案和更重要的数字化资源库等。合作学习需要借助一定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指已经数字化且在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上能运行的多媒体材料。教师利用校园网, 使用各种网页制作工具建立自己的网上教学系统和资源库, 并根据课堂学习内容, 营造良好的信息资源环境, 在其中存放数字化学习资源。资源既包括网上下载后整理的各种网上信息, 又包括自己编制的图、文字资料、声音、动画、影像等媒体信息, 而且为学生提供查阅的便利, 让学生在浩瀚的数字化资源中自主选择,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 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初步形成, 使得学习者从单调、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转变, 为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四、恰当评价, 巩固成果
7.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运用 篇七
关键词:任务驱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336-01
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就决定了教师只能引导,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再是知识的本身,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大环境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同时被在教育教学中被普遍采用。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概念分析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外界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去获得的。而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实验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与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能根据自己对当时问题、情感、任务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设想与方案,从而解决问题。任务驱动是适合于操作类知识、技能的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模式。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运用
1、确定任务
在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中,任务的确定是关键。教师确定任务要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把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任务确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任务目标要明确
设计任务时一定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切不可为了任务的所谓“完善”,而偏离本课的教学目标,应使每一个教学目标都有具体的任务与之相对应。如教学“word制作表格”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设计“6行4列的空表格”的任务。这个任务就包含插入空表格、合并单元格、表线添擦等子任务,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对表格的插入、表线的删除、表线的处理等操作就会逐步熟悉,从而达到本课时让学生掌握制作简单表格的方法的教学目标。
(2)任务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抓“任务”的可操作性,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而用非计算机手段是难以实现的,以此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实践能力。
(3)任务的大小要适当
一个教学内容可设计成多个任务,在同一时间内由不同的角色分别完成。如在讲授“Word表格功能”时,教师可让学生编写自己的简历并在表格中插入自己的照片,也可让学生制作本班课程表并可插入彩色底图。
2、完成任务
在任务完成阶段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多给学生以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完成任务。教师要走进学生之中,即时地为学生提供帮助,还要主动去观察学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共同性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适时的指导。而学生可以自主探索完成任务,也可以在协作学习中完成任务。
(1)自主探索
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软件中的帮助或网上求助,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比较单一的任务可以采用这种学习方式。
(2)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促进学生的沟通,学生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评判、接纳和反思。通过这种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
3、总结评价
为了检验和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不仅有助于设计成果的进一步优化,而且有待于学习者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评价的方法可以是观察法和作品评价法。观察法即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完成任务活动中的发言、技能、协作、创新等作出评价。评价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同学间相互评价、教师评价。但每堂课后,教师必须作好全班同学的评价结果,每位学生必须记录下自己这堂课的评价结果,这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一目了然,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也做到心中有底,这对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益大有好处,同时也有利于以后的教与学。
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反思
8.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运用 篇八
摘 要 本文介绍了任务式教学法应用于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教学组织过程,着重分析了学生对任务式教学法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表明,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是认同的,研究中还发现,学习主动性不同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 任务式教学法 会计电算化 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会计电算化是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的一门主要的专业课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具有操作性强、实用性广的特点,目前大多数的教学模式仍然是 “理论+实践”即“理论讲解+上机操作”。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在进行理论讲解后,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就只会按部就班的进行操作,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突出,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性的发展。因此为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与社??适应能力,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引进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以期提高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
任务型驱动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在做中学”的教学法,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种教学法实践性强,重视学习情境的营造,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任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确任务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完全放任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完成任务,而是对于新的知识点,围绕任务进行适量的教学和实际操作演示;对于学生面临的问题,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怎样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师生互动,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后及时评价总结。由于任务式教学法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语言以外的其他课程教学中也受到重视,有不少课程都尝试着采用这种教学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2016级会计专业的课程《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尝试采用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首先利用一个月的时间使用传统教学法,目的是让学生对会计软件的功能有初步了解,并且能使用会计软件进行单项技能操作,其后在综合操作技能时使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训。
首先,模拟企业创设出会计主管、总账会计、出纳三种岗位。由于会计工作岗位不同,其任务也不同,需要教师将每一特定岗位的具体任务和注意事项向学生交代清楚,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具体任务分配如下:会计主管:负责系统运行环境的建立以及系统安全、有效、正常运行;负责初始建账工作以及总账系统的凭证审核、记账、账簿查询、月末结账工作;负责报表管理及其财务分析工作。会计:负责总账系统的凭证管理工作以及客户、供应商往来管理工作。具有总账、报表、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系统的全部操作权限。出纳:负责现金、银行账目的管理工作,具有与现金和银行存款有关的一切操作权限。
其次,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组三人,为更好地配合教学,分组时先征求学生的意见,遵循自愿组合与协商组合的原则,分别在会计主管、会计、出纳岗位上进行轮换。教师在分配任务后,把重点和难点以及注意事项向学生交代清楚,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演练。在演练过程中,教师密切关注每一个小组的工作进展,随时准备解决各小组工作中遇到的专业难题。出于节约教师资源的考虑,一个班由一个老师指导,小组间完成任务的时间不一致,先完成任务的小组充当小老师,去帮助有困难的小组。当学生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后,每个学习小组以截图的方式上交完成任务的结果,教师根据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行总结和启发,学习小组之间交流心得,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最后,结课时,为探索任务式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运用的有效性,采用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要求学生实名填写,通过问卷统计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认同小组合作方式,认为小组合作能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能增强集体荣誉感,能提高自主解决问题以及自学能力。问卷中还设有提问的问题,即让学生填写自己在小组的角色,是 “领导者”还是“跟随者”,结果表明学习时主动性强、属于领导他人一起完成任务的学生对任务式教学法总体的满意度更高,认为任务式教学模式对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巩固基础知识的作用也更大;而学习中喜欢跟随他人一起完成任务的学生更加满意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认为小组合作对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的作用更大。
总之,学生对任务式教学法是认同的。由于财会专业的复杂性,学校很难安排对口的校外实训基地供学生实习,向职业教育渗透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任务式教学,每个小组岗位的设置模拟真实的财务工作室,小组成员挑选的时候先要摸底调查,一个组需要有一个学习热情高、主动性强、愿意带领其他学生学习的组员,实行岗位轮动,学生可以全方位地熟悉每个岗位的工作特点。推广这种教学方式需要两个前提条件:第一,要加大实训室的教学投入,切实改善实训室条件,全真模拟现实工作中的会计工作情境,增强真实性感觉,以提高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第二,需要培养“双师型”教师,他们一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高超的教学技术,另一方面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历,能第一时间解决学生在软件操作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能真正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参考文献
9.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运用 篇九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通过感知、体验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相互交流完成一系列任务,并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1].任务驱动教学
作 者:程红娜 赵凤琴 尹丽 作者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漯河,46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年,卷(期):27(3)分类号:G424.1关键词:生物化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 自主学习
10.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运用 篇十
关键词:任务驱动;合作学习;信息技术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班级授课为基础、以小组任务目标设置来保证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助、合作气氛。小组成员应以小组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因此,整个小组的成员就会形成“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我是家庭中的一员”的信念。我们信息技术课堂应用深蓝易思网络教室进行教学,为任务驱动式合作学习、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下面本人就在信息技术课中,推行任务驱动式合作学习谈几点个人想法。
一、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组
传统课堂分组一般是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学习态度、能力等,但是在我们信息技术课的分组时,学生还存在一些区别于其他课程分组的特殊情况,主要表现在:
1.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异
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社会圈子、生源差异等原因,有的学生已是电脑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能手”了,有的也掌握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但部分学生还是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一切要从零开始。
2.学生兴趣方面的差异
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浓厚的兴趣,甚至有一小部分学生是“电脑迷”。但有的学生只是痴迷于网络游戏,并不是真正喜欢信息技术课;也有部分学生因为对电脑知识匮乏而产生自卑等心理,因而不喜欢信息技术课。
3.学生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
很大一部分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学习积极主动;而部分学生则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安排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根据学生的表现,按照优势互补,以好带中,以中带后,对学生从信息处理能力好、中、差合理搭配,从而激发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得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让学生在有序的交流中更好地协作完成任务。
二、将教学内容创设在情景中,激发合作意愿
将教学内容以任务的形式融合在任务情景中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目标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高效,真正让学生自然、主动地接受教学任务,并在完成小组任务的过程中学会欣赏他人长处,取长补短,同时也开阔他们的视野。如,在教学《图像的合成》一课时,我是这样做的:用深蓝易思教学系统,将事先准备的教学素材中的《金色童年》的相关图片下发到学生桌面。然后引出话题:每位同学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同学的童年故事,请同学们回忆童年生活,并在组内交流,同时在老师给的素材中共同选择合适的图片,为课堂服务。
教学内容以任务的形式提出,以小组为单位对任务进行分解,组内成员对小组的任务再次分解,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活”起来。他们对小组任务、本人任务各抒己见之后,立即到自己的位置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三、开展学生互帮互助提问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应建立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每位小组成员应知道“我们是一个整体,应对自己和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都要负责。只有全组所有的成员都达到了教学要求才能算达到目标”,但应注意到我们在以欣赏、鼓励的态度完成学习任务后,还要处理部分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因为这些都是成果。所以,设计了一个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提问活动环节,还要注意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来,教师把困难和问题在屏幕上。首先让学生思考、解答,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这时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例如:在讲解搜索引擎的应用策略与技巧时,部分学生在应用“-”和“not”后,懂得了它们的效果是一样的,便提出:什么和“+”的应用效果是一样的?我们就将这个问题推给学生,让他们来回答,很快就有学生说是“or”,这时我们就问他们是怎么知道的?他们说:上网搜的,不知道的、不会的就去问百度。然后我们按照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演示。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地掌握,我们做归纳性和总结性的讲解。因为学生自学的东西不全面、不系统,我们下课前系统讲解一遍,补充教学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起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效果。总之,学生间交流互动,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任务意识、团队合作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是管理者、促进者、参与者等多种角色,目的是促進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得到化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合作学习法”“任务驱动法”等方法的同时,还需要通过课堂实践与教育理论相结合来指导。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方法还要我们去讨论和研究。
参考文献:
郝国秀.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3(4).
11.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运用 篇十一
一、任务驱动法的理论依据
所谓的任务驱动法主要是在教学工作中, 教师通过为学生制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任务, 然后通过辅助和引导学生们积极开展以制定的内容为主题核心的一系列的学习实践活动。
任务驱动法的指导理论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它强调教师在制定任务时要明确其目标并在课堂上创建一定的教学情境, 可以让学生以这个任务为出发点主动地去研究探索。在不断有成果出现的激励下, 学生的自信心倍增, 同时求知欲望就会更加的强烈, 那么整个教学质量就会提升。任务驱动法将教学模式转变为一种新型的探索型的学习。从而可以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并逐渐培养学生的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法的实施
在开始实施之前, 我们任教老师课前一定要对布置的任务内容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 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 尽量使任务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同时要引导学生们也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 按时按点认真完成任务作业。
1. 呈现任务内容, 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作为教育一线工作者的任教老师就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来。任务驱动法的第一步就是为同学们布置任务, 例如在学习关于PPT的制作这一课时, 我们就可以将任务内容通过投影成像设备投影到电子白板上, 制作让学生感兴趣的PPT内容, 然后在上课的时候逐个向学生展示, 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适时地抛出问题———如何制作PPT? 此外, 如果想让学生顺利完成此项任务, 则还需要把这个大任务分解为几个甚至多个小任务, 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完成最终任务。但是教师一定要注意欲速则不达, 太过急于求成, 不但达不到教学任务反而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2. 注重引导, 充分利用资源
在老师按照课时内容和教学要求为学生呈现任务之后, 一定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和理解的时间, 引导学生们自己去了解相关的资料, 查阅文献。校方作为教学工作的总体规划者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例如积极地开展“班班通”工作, 将基础设施、软件资源和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 依托云服务平台将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多样的教学应用引入教学课堂。例如, 当我们要学习关于Word文档操作时, 将任务设定为“如何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 老师可以利用“班班通”教学工程中涉及云服务内容将相关的周边资料上传到网上, 然后学生可以去阅读下载, 并可以实现学生之间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从而对要学习的内容可以有更好的理解, 从而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3. 课后总结, 及时反馈问题
任务驱动法中的最后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课后问题的反思总结。在任务完成之后, 教师可以直接向学生示范, 力求让每位学生都能弄懂操作步骤。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Eclass, 即网络课堂的形式将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收集汇总起来, 然后由任教老师再对学生们反馈回来的主要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思考, 寻找到普遍问题的解决思路, 然后再利用网络和电子邮件等形式将问题的解决思路和结果回复给学生。通过Eclass这样的形式来对教学进行总结反思, 不仅方便快捷而且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想使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行之有效, 就一定要做好课后总结这项工作。
12.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运用 篇十二
设计
摘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各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本课程是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专业课程。本课程总体改革思路是紧扣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尝试进行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的课程设计。
关键词:工厂供配电;教学模式;课程设计;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创新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将课程按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划分为若干个典型项目和任务,并下达给学生。教师按项目和任务完成的进程进行能力要素的教学和训练,学生带着任务,边学边做,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多渠道提升认识,形成能力,实现从理论知识到职业能力的转化。
“项目导向”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任务驱动”使学生知道怎样去做。“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工作情境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职业行动的能力。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是:与企业及学院变配电所的一线技术人员进行研讨,对工厂供配电技术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需求进行分析,共同确定本课程的教学项目,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共同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共同确定学习情境,共同研讨教学模式等。确保本课程整体设计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课程整体设计和实施方案
2.1 课程整体设计的步骤:
首先,选择一个贯穿整个课程的综合项目: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供配电系统的运行与维护。以该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综合能力。
本课程的综合项目分四个子项目来完成。四个子项目分别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高压配电所的运行与维护;高压配电线路的运行与维护;车间变电所的运行与维护;低压配电线路的运行与维护。
每个子项目基于工作过程按本课程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来开发项目内容。例如:项目一: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高压配电所的运行与维护。基于工作过程按能完成下列典型工作任务来开发项目一的教学内容:高压配电所电气设备的选择;高压配电所主接线方案的选择;高压配电所电气设备的安装;高压配电所的运行与维护;高压配电所常见的异常现象及事故现象、原因及处理方法;电气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教学内容按上述典型工作任务顺序重新排序,以“理论够用”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取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针对课程的教学目标、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来选取教学内容。并考虑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按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体现课程的一体化和系统性,采取项目教学结合真实工作场景的实践教学。通过校企合作,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现场实践教学环节,全面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协同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及创新素质。力求学生具备供配电系统运行维护和检修的实际综合应用能力,以适应当前电力行业的发展和就业的需要。
2.2 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堂与实践地点一体等教学模式。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整个课程的教学实施大部分学时在校内变电所、校外实训基地、供配电实训室中进行。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同时针对不同的项目和任务,选用不同特点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学生自主学习、课程设计、观看技能操作、维修录像、仿真软件、实训室操作演练、校内变配电所、校外实训基地现场教学等环节,突出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特点,边教边做,边学边练、工学交替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例如:在学习成套配电装置的安装时,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成套配电装置生产厂家长春电器设备有限公司去见习,由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现场介绍各种常用电气设备在配电柜中的位置、布置、安装方法、配线工艺要求及常用组装工具的使用方法等。学生通过到成套配电装置组装车间参观、技术员现场讲解和观看工人现场组装成套配电装置,认识了各种常用高低压电气设备,了解了常用组装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安装、操作成套配电装置的技能。并且带领学生到学院高压配电所、车间及车间变电所参观,由学院变电所的技术员讲解成套配电装置的操作与维修方面的技能及注意事项,然后组织学生在实验室进行练习,组装常用低压成套配电装置、高压配电柜的继电保护装置、计量回路等,练习电气设备常见故障的检测及维修等,进一步强化技能训练。另外,利用“五一”和“十一”放假期间学院供配电系统检修的机会,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参与学院供配电系统检修,并将检修过程录像,维修录像资料给全体学生放映,并由参与维修的学生讲解。这种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深受学生欢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容易理解了。
2.3 考核评价方法
为了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过程考核与实验考核、期末卷面理论应用能力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评价指标转变为知识、技能、习惯、品质等多层次,全方位的评价。学生的总成绩由过程考核成绩(占30%)、实验考核成绩(占2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50%)组成。
参考文献
[1]卢旭锦.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2]黄瑞梅.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的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改革.作者简介:王育波,女,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分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工厂供配电技术的教学和研究。
13.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运用 篇十三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极力寻找一些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而对于初三学生来讲,一个合适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任务驱动法无疑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问题,从而实现高效学习。
关键词:初三数学;任务驱动法;教学实践
随着中考压力的增大,初三学生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在发生着变化,学习压力更是与日俱增。这时,学生就急需一个好的教学方法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而任务驱动法就是教师通过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并制定一些相应任务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下面我将通过一些实例阐述任务驱动法在初三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一、通过制定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学生步入初三,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有一部分学生就会出现自暴自??的现象,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会出现欲速则不达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就极易呈现出低迷的学习状态。特别是数学这一门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深度难度明显加大。这时,教师就需要运用任务驱动法来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讲“菱形的性质与判定”这一内容之前,就先给大家制定了一个任务:“我们生活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请大家想一些关于菱形的物体。”这时,有的学生就会上下左右地观察教室的一些物体;还有的学生就会积极去想生活中的一些物体。学生们很快得出了答案,并答道:“家里的地板砖、教室的天花板、墙上贴的画都是菱形。”学生们的兴趣明显被调动了起来。接着我便带学生了解了菱形的性质,在进行菱形判定时,我没有急着给学生讲解应该怎么判定,而是依旧给了他们一个任务使其自己试着解决。因为学生都有很强的求知欲,因此,一听到任务后大家都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如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菱形,并依次标上点,接着给了学生已知条件:在菱形CDBE中,DB=BE,对角线CB与DE相交于点O,求证CD=DB=BE=CE;CB⊥DE。由于学生们了解了菱形的基本性质,而这时如果再加上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就能很好得出答案。在学生们都解出来之后,我又带着学生一块进行解答,一方面是可以帮助他们捋清解题思路,另一方面则可以把学生吸引过来。显然,他们都很认真地看着并跟着我一块说出解题步骤。由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通过任务驱动法被激发了出来。
二、通过制定任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将知识一股脑地强塞给学生,但这显然不利于学生自身发展。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使其不再依赖教师,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在传授学生怎么用树状型或表格求概率知识时,我先带学生了解了树状型和表格求概率的方法,接着我便在黑板上列出问题:“小美、小明、小白进行石头剪刀布,假设小美和小明每次出的三种手势都相同,那么这个游戏对三人公平吗?”之后,我用树状型为学生列出了式子并得出三人获胜的概率都是1/3。因为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在我解题时,学生们都会积极地跟着我的解题思路走。而当他们掌握了基本的解题思路后,我就让其用表格的形式求出问题的答案。学生们一听到任务后便积极投入到绘制表格进行概率分析的解题中了。最后,学生纷纷解出了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两种解题方法,而是先引导学生学会用树状型求出概率,再给学生制定任务让他们自己用表格来解答问题,这样就给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不仅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对学生养成自主探究意识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通过制定任务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初三数学课程难度的加大,很多学生表示想学但是学不会,这是因为很多教师为了追求教学进度,没有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应该做到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让他们真正理解、掌握知识,另一方面则是锻炼他们理解题意的能力。只有这两点都满足了,才能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我在讲“探索三角形相似条件”时,学生们的解题思路常常是不清晰的,以至于解题速度与质量都会有所下降。基于此,我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回想了一下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接着便在黑板上写出“H、O分别是△DEF的边ED、EF上的点,其中HO∥EF,DE=8,DH=5,HO=10,求EF的长”这一问题。我没有急着让学生进行解答,而是先让学生审了一遍题,并让他们说出求的是什么及应该从哪方面入手解题。因为只有这样,学生的解题方向才会更加清楚,也避免了学生毛躁的解题习惯。最后学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原理很快地解出了“EF=16”。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通过制定任务,让学生先回忆知识点再审题的做法既节省了他们解题的时间,又提高了其解题质量,为学生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任务驱动法有效地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教师通过任务驱动法,给学生制定任务,既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使其更加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任务驱动法在教学实践中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胡苏姿.任务驱动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杨洁.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中学),2016.作者简介:
14.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运用 篇十四
一、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分解总的教学目标, 从具体的小任务中体现信息素养的总体目标, 让学生通过对小任务的实践和探索, 来达成教学目标, 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 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年龄特点, 精心设计任务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从“让我学”变为“我要学”和“我乐学”, 从而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任务驱动”正是这样一种教学模式, 其关键是在于如何设计出合适的任务,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因素。
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非常熟悉教材的体系结构,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年龄特点、学习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 来将每一章中的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几个大的任务, 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个小任务, 在每一小节的教学中还可以设计一个或几个小任务, 以此来为学生提供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例如学习“遮罩动画的制作”一节时, 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大任务, 即每一位学生要根据“水调歌头”的诗词内容完成一部图文并茂的动画作品。在这个大任务中隐含着本章节中以下几个知识点: (1) Flash软件的重要用途;利用工具绘制基本的图形。 (2) 逐帧动画的制作要领。 (3) 形变动画的制作原理及方法。 (4) 运动动画和路径引导动画的制作。 (5) 遮罩动画中遮罩效果的设置。 (6) 音乐文件的导入及Flash动画作品的发布。教师可将这些知识点进一步设计在6个具体的小任务中, 然后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 再将这几个小任务分成更小的具体任务, 让学生利用教材知识、网上资料以及小组交流、合作或自主探究等的方式完成这些任务。实际上,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会得到提高, 同时也能体验到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 从而进一步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 引导学生分析任务, 鼓励他们大胆质疑
教师设计的每一个任务都既包含有新知识, 也包含旧知识。教师在布置完任务之后, 要先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并找出解决的方法。当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 正是他们要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时候, 此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微机室教师机中的“传奇电子教室多媒体教学系统”来及时帮他们讲解新知识,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动力, 同时也为他们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如在教学用Flash软件制作动画时, 我要求学生制作一个有声有色的动态的教师节贺卡。在抛出具体任务后, 我先不急于演示和讲解, 而是先引导学生分析任务, 让他们讨论, 然后再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 即提出问题, 此时课堂气氛最为活跃。在提出的问题中, 一部分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点, 这些问题学生自己能够解决;而另一部分是新知识, 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 这也正是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 教师要依据提出的问题, 及时给学生讲授新知
问题提出后, 需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旧知识学生自己就能解决, 而对于新知识则需要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索和努力来解决。在课堂中, 教师的讲授不能超过6分钟, 因为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必须把握“精讲多练”的原则, 精讲之后要引导学生动手模拟一个与教师授课内容相关的练习 (即完成一个小任务) ,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将所学的每个知识点及时进行巩固和强化。如:教学“Flash形变动画制作”时, 一节课中我设计了3个小任务: (1) 制作一个简单的形变动画——“方变圆”; (2) 在图形形变的基础上, 用自己的名字制作一个字符形变动画; (3) 利用教师提供的图片和留白文件等资料制作一个富有创意的图形和字符混合形变的动画。教师每抛出一个小任务, 都要先引导学生分析并找出完成任务的具体方法, 然后再让学生动手完成。
需要注意的是,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时, 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 而是在必要的时候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协助者。课堂中正因为有了任务驱动的指引, 所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 也是检测他们所学知识的过程, 教师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进行下一步的教学设计, 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使学生一方面能系统、牢固地掌握学科知识, 另一方面还要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信息技术以其课程自身的特点, 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 让学生能够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1. 通过任务驱动,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
教学实践证明, 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 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和创新方法, 也很难制作出有创意的作品来。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十分必要。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 如果不学习信息技术, 将来很难在社会中立足。在授课中, 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教授遮罩动画制作这节内容时, 我先展示了遮罩动画的范例——望远镜动画, 学生出于好奇马上就被动画吸引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抛出任务:自己尝试制作《春景》动画。我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该动画的特点, 找出它和望远镜动画的不同之处;然后让全班学生进行制作比赛, 比比谁的速度快和动画效果好;最后通过传奇电子教室多媒体教学广播系统, 将制作好的优秀动画作品在全班播放。在这个过程中, 既完成了教学任务, 又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的想象力。
2. 通过任务驱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 一方面学生需要识记的理论知识过多, 缺乏充分的上机实践时间, 这样一来, 就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 教师只注重一些单调的没有连贯性的上机练习, 而忽视完整作品的制作, 使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大大降低, 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了。为此, 在教学中, 除了积极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外, 我认为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形变动画的制作时, 我先以“方变圆”动画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了形变动画的特点, 然后给出了巩固练习的任务——“制作字符形变动画”;在学生掌握了图形和字符形变动画的基础上, 最后抛出拓展任务:利用教师分发的资料制作新颖的图文混合形变的动画, 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在利用多媒体广播系统进行教学时, 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 对有创意的作品可通过广播系统及时展示给全班学生。这样, 学生在实践中就会更有动力地展开研究和探索, 从而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 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时, 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角色, 发挥好引领、组织以及答疑解惑的作用, 把“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局面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我要学”和“我乐学”的学习局面, 这样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教育技术通讯, 1998 (8) .
[2]赵永锋.谈任务驱动教学法[N].甘肃日报, 2008.5.
15.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运用 篇十五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338-01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很多教育专家呼吁要将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对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而不宜简单地作为一门单纯学科开展教学。“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力”。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实践
高中年级的信息技术教材,以计算机的应用为主要内容。包括Windows的基本操作、Word的使用、网络基础知识等内容。我们每周2课时,如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这些计算机应用知识并顺利的通过高中会考呢?
开课前,我在所教的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其中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初中时学习过,还有一部分同学家中有电脑,他们对于教材中的内容相对比较熟悉,甚至有的同学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参加过培训,而另外一些同学则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脑,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相差悬殊。
为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我采取了“提出任务,学生自学,教师辅导,归纳问题,集中讲授”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教材的内容较浅,并且配有大量的图片,通俗易懂。我要求学生在每次上课前预习,上课时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实践,我进行辅导,发现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讲授。例如:在学习Windows的基本操作时,用3课时来完成这部分的学习任务,同学们以教材为依据,根据自己的水平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允许跨进度学习。一节课 下来,许多机器的桌面背景改的各式各样,图标的大小、窗口和文字也被改容换貌,鼠标指针的形状各异,有的任务栏隐藏了起来,满桌面的文件夹和快捷方式,学生完全沉浸到一种自我创作、自我欣赏的境界里,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愿望完全激发起来,从而加快了学习的进度。同时,同学们之间也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局面。例如,一位同学对鼠标进行了 “显示指针轨迹”的设置,其他同学使用这台机器时,觉得鼠标后面拖着一个尾巴,既慢又别扭,就向老师求救。我告诉他们怎样设置,并趁机讲解鼠标的其他设置。有的同学问:“老师,我的Word文档的界面怎么和别人的不一样?”原来是工具栏被隐藏了,我就借机给大家讲工具栏的显示和隐藏。有的同学看到别人Word文档中插入的剪贴画,很感兴趣,我就趁机讲解如何在Word文档中插入剪贴画、图片文件、艺术字和文本框,这样,按照word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教学有很多优点,学习过的内容和没学习的内容一目了然,也很好地避免了教师讲解错乱问题,学生练习时也很方便,同学们很快就接受了。
学习“游览Internet”这一节时,如果按常规教学,一般是先讲一节因特网基础知识课,向学生灌输什么是浏览器?什么是IP地址和域名?……几个名词解释下来,学生可能早就厌烦了。而对没有上网基础的同学,也吓得不敢上网了。如果接下来再讲搜索、下载等操作,已经上过网的同学不用老师讲他也早已会操作了,而没有上过网的同学,看着那么多的内容,怎么也掌握不了。学生们对这种课自然会感到索然无味。于是,我让学生准备一些自己喜欢的学习主题,如“德国世界杯”等,然后让学生欣赏围绕这些主题制作出来的电脑文档。这时学生自然会问这些材料哪来?我就顺势引导学生去网上查阅资料了,并向学生传授如何“打开浏览器”、“在浏览器的地址中输入网址”和“通过搜索引擎搜索”这三点主要操作技术,让学生围绕自己的主题去搜查资料。
第二节上课时,学生自然会继续查找与学习主题有关的资料。随着资料的增加,学生很快提出如何将好的资料保存下来。这时我就讲解下载文字、图形的技术操作,传授如何下载自己喜欢的网页的方法。课后要求学生最终确定自己的学习主题,并以书面形式交上来。学生是信息技术课的主体,因此,将学生分成若干个教学组,在组内合理安排具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因为信息技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可操作性,十分有利于学生的操作。小组成员中的学生可共同完成保存主页、下载文件、保存图片、搜集相关信息等。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完成任务的合作意识,又为其个体发展提供了空间。
接下来的课,可以根据学生查到的资料,通过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或PowerPoint)整合成电脑文档。在整合过程,遇到什么障碍,就讲解相应的技术操作来解决。在学习过程中给出学习评价,建立适当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整合制作电脑文档的任务。
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课堂效果
随着课程的进展,我每节课讲的内容虽然很少,学生却非常忙。他们发现这种形式学习强度非常大。那些以前只会上网聊天玩游戏的学生,虽然制作上速度较快,但老师可以在学习研究方向和深度上,给他们更高的要求。从未操作过电脑的同学,是教师上课辅导的重点,操作基础较差的同学的作品制作要求相对低一些。事实上,电脑基本操作是建立一个文件夹、复制与粘贴、保存一个文件等。通过一对一的指导,从未操作过电脑的同学也能很快掌握这些基本操作。而对于上网、搜索、下载及Word制作上的操作,即使这些同学当时未掌握,但当他要用到的时候自然会去问周围的同学,这些同学如果在主题内容的策划上下点功夫,单元成绩一定会不错的。
16.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运用 篇十六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知识和技能,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使学生将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艺术审美价值观、信息伦理道德观,以形成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因此,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要想实现以上目标,必须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及学习对象,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适合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任务”设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一般说来,“任务”设计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要求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例如,“学会Word中公式编辑器的使用,编辑数学公式及试题”;“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学会开机与关机”;“掌握保存文件的基本方法”;“掌握文件夹的使用方法,构建图书馆图书管理目录”等就包含了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要求。
二、“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在信息技术课中则可谓“百看不如一练”,用“纸上谈兵”的方法教学是不可行的。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是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
例如,在学习Word《设置文字的格式》一节中,要求学生先看书P60-62页,然后,修饰课前准备好的“我的班主任”一文,使其版面合理,字迹清晰。这个任务要求学生写一篇题为“我的班主任”的文章,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用Word应用软件美化了这篇文章。
三、“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例如,在学习“输入文章”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输入一篇自己的个人简历并保存起来”,这个任务包含“输入”和“保存”两步操作,并强调“自己的短文”,体现了与学生的关系和文章的“短”,主要考虑不要让学生把大量的上课时间花在输入文字上,并且锻炼了学生宣传自我的能力。
四、“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
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前后“任务”之间能有一定的联系是比较理想的,但不要强求,否则也会加大难度。任务是手段,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一般不提倡设计一个统领全局的“任务”,而是要注意由点到面,逐步介绍各知识点。一开始先让学生有所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后,再深入理解,然后适时地加以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例如,学习“保存文件”的内容时,一开始可以让学生把输入的文章保存到计算机默认的文件夹中(操作较为简单,不会难倒学生),这时不必过早引入“文件夹”的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想要找到以前输入过的文章,却怎么也找不到,这时再介绍“文件夹”的概念及操作,让学生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并把文件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中。
五、“任务”设计要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
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例如,在Excel“数据的计算”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看书P139-141页,对上节课编辑好的“高一(5)班女生的体育成绩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求出前三个人的个人总分和平均分;有余力的同学可全部完成,并比较三种方法的异同。这个任务以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要求学生自己根据自身能力解决问题,教师起引导作用。
六、“任务”设计要注重渗透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中指出:“鉴于可以预见的变革速度,我们可以推测知识会越来越陈旧和过时,……总之,他们必须学会学习,……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也指出:“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面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学校的计算机等设备无法快速更新,教学内容很难超前或与社会同步。学生学习到的一些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不了多久往往就会过时。因此,信息技术课在介绍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等相对稳定的内容的同时,应注重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及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常言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终身受益,价值永恒。
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同时,培养能力、领会思想方法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不应该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完成的“任务”,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
同时,很多学生喜欢独立地获取知识,“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例如,学习“制作多媒体作品”时,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创新,利用各种资源,通过不同渠道、方法收集各种多媒体素材,然后再用不同的工具软件(如Word、PowerPoint、FrontPage等)制作出具有个性特色的多媒体作品。在这些任务的设计中,教师应抓住应用软件之间所共性的东西,引导学生根据所表达事物的特征选择应用何种软件。
七、“任务”设计要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例如,在Word“设置艺术字”教学中,教师事先用摄像机到学生生活过的地方拍一些素材,如:学校门牌、公共广告牌、饭店名称、名人警句等,课上为学生播放,使学生感觉到艺术字就在身边,激发学习欲望与热情;在Word作品制作时,为方便学生查找、使用资源,事先制作主题网站(如环保网等);事先准备优秀学生作品,供学生浏览欣赏。这个任务根据学生、学校实际,将学生的学习情境用信息技术再现,使学生乐学、愿学。
八、“任务”设计要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通常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把学科“任务”包含其中的真实性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在这个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教师进行“任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输入一篇语文课文,然后进行排版,并自己画一幅小插图”这个任务中,就整合了语文、美术学科的内容;在“利用Excel,创建本班同学某次考试的成绩表,计算出总分和平均分并排出顺序,最后写一个简短的分析报告”这个任务中,就整合了数学、语文等学科的内容。
九、“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立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
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年龄等特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协作学习以小组讨论、协商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旨在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把活动主题引向深入,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规律。协作学习把个别学习环境下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把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技能,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例如,在PowerPoint作品综合制作教学时,以6人为一组,选用教师提供的主题(或自拟主题),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最终,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与交流。
【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运用】推荐阅读:
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12-29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运用信息技术08-06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10-30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论文12-05
幼儿园语言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论文10-15
信息技术《制作课程表》教学设计08-12
谈现代信息技术在汽车专业英语中的运用06-26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运用12-10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语文教学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