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管理办法

2024-07-31

高校后勤管理办法(精选14篇)

1.高校后勤管理办法 篇一

1对学生公寓管理的强化措施

高校后勤管理中对于学生公寓的管理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学校的体制改革后,对于公寓的管理也成了社会化改革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学校在针对教学、科研等领域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于后勤的管理,这样对于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和管理的质量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我国在最近几年针对强化学生公寓的管理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学生公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相对较多,还需要进一步的加以强化,这样就促使了学校在新形势下,必须要将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到学生公寓管理当中,而强化学生公寓的管理也是目前我国高校中必须要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

1.1现如今,校园生活相对以往也更加开放,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受到其他思想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们的思想变得更加复杂化。大学生在受到社会环境影响的过程中,多元化的思维模式也开始逐步产生,很多思想观念都更加社会化。而目前社会上的众多商家也把大学校园当成了有利可图的重要市场,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都能够找到商业消费场所,这也说明以大学为中心的商圈开始逐步形成。与此同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深入到了校园生活中,学生们对于物质利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学生们本来的思想意识就相对较为薄弱,因此,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很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受到冲击。

1.2随着高校的不断扩张,学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在工作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有了更高的难度。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应试化教育对于道德教育的影响也相对较大,这样很多大学生的素质也相对不高。扩招的过程中,很多低素质的学生也普遍存在,学校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意识教育,往往也做出了更多的努力,然而存在的负担也越来越重,这也是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之一。

1.3学校在针对学生们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体制也占据了很大的影响因素,我国的高校中与学生管理相关的制度改革也在不断的发展推进,招生制度也与就业制度联系在了一起,在后勤管理上,大学的社会化生活也让学生们与社会更进一步的融合,因此对于学生们的思想影响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们在接受了新环境、新思想后,平等独立的意识也会有所加强,学生们在依赖心理上就会相对减弱,因此与学校生活相分离的现象也越来越多。

1.4在公寓管理体制改革后,公寓的管理人员思想意识还没有及时的进行调整,这样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后期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从管理者的身份向服务者的身份进行转换,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要变成了服务关系,而如果不及时的加以转变,那么学生们对于公寓的管理者也会产生不满的情绪,从而影响到公寓的管理质量。

后期社会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较为普遍,其中思想政治工作的进行还存在着一定的.阻碍,我国很多地区的高校也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此前提下,一些高校也探索出了新的管理方法,并且在应用过程中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高校的后勤管理要以为学生服务为基本原则,很多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家庭条件困难,在学校时也并不能够愉快的投入到学习生活中,而学生也是家长的希望。如果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标准,那么也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们未来的发展,对于学生家长和社会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学校的后期管理工作不仅要以服务为基本原则,还要继续深化改革,从以往的工作中总结经验,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来把学生公寓的管理建设成为让学生家长和社会更加满意的管理模式,这对于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生活热情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高校后勤管理办法 篇二

一、当前我国高校后勤食堂管理现状及特点

高校食堂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它在高校后勤集团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食堂不仅为在校师生提供饮食保障, 业务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 在校学生人数激增, 给高校食堂带来巨大的餐饮压力和管理压力。高校食堂作为高校后勤的龙头产业, 如何进行正确的定位, 如何在物价上涨, 面对学生对饮食多样化的不同需求提供一个干净、卫生、味美价廉的饮食服务, 高校后勤食堂和后勤管理部门都在进行尝试。

当前高校食堂一般有对外承包和自供两种方式, 由于其隶属关系不同因此管理特点各有优劣。外包食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以经济效益来核算自己的成本, 在管理模式上追求成本经营理念, 精细化管理手段, 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 要比自供食堂效率更高。但随着承包费用的不断提高, 物价上涨, 竞争加剧, 导致饭菜质量有所下降, 致使经营户利润锐减, 压力比较大。

而自供食堂由于基本沿袭高校后勤集团的管理体制和方式, 在人员构成上比较复杂, 有事业编制, 也有合同工、临时工等, 在管理上由于采用任命制, 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在市场经济的压力下, 经营和管理不善造成的问题和矛盾频现, 有人事关系上的矛盾, 有菜品采购上的漏洞, 有高校固定资产使用不当的问题, 有资源浪费的现象……

二、实现对高校食堂管理理念转变

1.高校食堂管理者应该树立科学的服务校园的理念

树立“学校食堂为师生”的理念, 广开言路, 通过向全校师生征集高校食堂建议, 比如借助于网站, 建立一套以师生、后勤、商户三方和谐发展的稳定餐饮服务机制, 既要通过网络来征集好的建议, 也能通过网络来对高校食堂进行评议, 改进其餐饮服务水平。通过学校统一制定对外承包的协议, 为商户提供部分费用减免, 结合政府给予的补助和政策上的支持, 切实保障高校食堂为师生的福利性和公益性。学校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饮食消费问题, 倡导健康的饮食观, 通过开展相关活动, 引导广大师生注重健康, 合理饮食。同时, 结合高校食堂实际, 面向学生设置勤工俭学岗位, 吸引更多的学生餐饮到高校食堂的服务中去。

2.改善高校食堂的硬件设施建设, 强化内部监督

以人为本, 服务师生, 不断改善高校食堂的硬件设施, 比如桌椅, 餐厅消毒设施等, 为学生就餐营造整洁、卫生、温馨的环境。增加贫困生勤工俭学岗位, 既可以减轻贫困生生活负担, 又可以减缓食堂用工难题。对餐饮管理强化监督管理, 节约用水、用电、用气, 减少浪费, 合理控制成本。严把米、面、油、菜品等物资供货渠道, 确保原材料供应安全、卫生、价格合理。对员工管理实施岗位制度, 量化指标, 量化成本考核。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公示市场信息, 做到各类食品价格公平合理, 为师生提供满意的餐饮服务。

三、对高校食堂管理的探索与建议

结合高校后勤管理要求, 积极推进高校后勤管理创新, 通过制度创新, 管理创新, 为全校师生提供安全、卫生、公平、合理的就餐服务。为此, 需要高校后勤食堂管理部门做到以下几点。

1.健全后勤食堂餐饮管理机制,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抓好高校食堂餐饮工作, 不仅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添光彩, 也是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办好后勤工作的光辉使命。高校后勤食堂相关部门通过深入调研, 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 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 来完善后勤食堂管理制度创新。加强对餐饮服务工作的监督与考核, 对各食堂商户和负责人进行统一检查, 积极落实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如餐饮卫生、饭菜质量、价格水平等进行评比, 优秀者奖励, 不合格者责令整改, 整改不到位者, 强制取缔其经营。对高校后勤食堂必须抓规范、抓标准、抓制度, 对食堂管理目标实施责任制, 规范用工劳动, 规范食品安全措施, 定期组织培训, 总结经验, 查漏补缺, 确保后勤食堂统一规范, 安全可靠。

2.建立多样化餐饮服务标准, 适应师生多样化需求

对高校后勤食堂管理应该根据实际因地制宜的开展多样化餐饮服务标准, 以满足高校师生对饮食的不同需求。比如引入不同口味的个性化餐饮公司, 快餐、特色餐厅、民族餐厅等, 既要考虑到不同收入师生的饮食要求, 又要考虑到不同地域师生的饮食习惯, 真正做到“以人文本”的餐饮服务。

3.加强对高校后勤食堂的人员科学选拔, 提高管理者文化水平

对高校食堂管理者进行科学选拔, 选择优秀的人员担任管理, 利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实际条件, 在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的过程中,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因此, 加强对高校食堂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竞聘上岗, 适时调整后勤食堂的人员结构, 因才适用。

4.广泛吸纳学生参与管理

高校后勤食堂要建立一套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代表来参与到学校食堂的管理中去, 比如参与餐饮服务评选, 学生建议征集等活动, 让更多的学生认识食堂管理, 比如通过建立学生食堂管理委员会, 让学生和食堂师傅一起采购食材, 为食堂的管理制度提出合理建设性的建议等。

总之, 高校后勤食堂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全面的工作, 需要后勤食堂管理者转变观念, 理清思路, 用博大的胸怀迎接师生的评议。逐步建立相关的制度措施, 不断改善管理思路和理念, 因校制宜, 努力将高校餐饮工作推向更高的标准, 为全校师生提供满意的、优质的餐饮服务。

摘要:高校食堂不但是高校后勤的重点工作部分, 也是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对高校食堂的管理力度, 不仅对学生的生活提供保障, 也能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创造有利环境, 本文结合当前高校后勤食堂的经营状况, 以及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作一分析探讨, 旨在对相关管理人员提出有些建议。

关键词:高校,后勤集团,高校食堂,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斌.高校食堂向管理要效益[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06) .

[2]万坤.我国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组织创新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 2009.

3.浅谈高校后勤管理 篇三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后勤服务社会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056-01

一、市场竞争机制的影响与后勤实体从高校管理中的剥离

在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后勤管理人员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由于市场竞争机制的进入,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既充满了活力又充满了危机,在这种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中,有的后勤管理工作者显得很难适应大环境的改变,有的却能很好的适应,大部分人都是被迫在夹缝中艰难的前进。市场机制的引进,对后勤工作者来说有机遇也有危机,关键是他们必须要很好的克服长期形成的惯性思維和工作习惯,以跟上现代高校改革的步伐,否则很难适应现代的环境变化。

有些人认为高校后勤就是高校的一个大包袱,对它的存在有认识上的偏差,且由于市场经济化,高校后勤实体逐渐从学校行政职能中剥离,又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后勤实体在管理工作方面也渐渐地落后于学校管理。虽然高校后勤管理已进行市场化,逐渐向企业管理靠拢,但他的工作与其他部门间的工作联系不大,所以后勤实体与其他部门的横向联系也很少,逐步脱离了学校的管理。

二、高校后勤人力资源陷入困境

在高校后勤改革的发展历程中,人员管理由终身制变成了全员聘任合同制,在分配形式上推行了工资制度改革,在管理制度上初步建立了一套比较符合当前高校后勤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人力资源进行了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但是,实事求是地讲,多数高校后勤没有把人上升到资源的高度来认识,也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因此对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等问题。从管理主体上看,后勤人员大多来源于学校教工亲属、接转的下岗职工、部队转业人员以及学校改革分流的部分员工,知识结构、年龄层次等参差不齐,使得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另外后勤管理人员的观念保守,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坚持着传统观念,而且他们大多缺乏现代后勤管理的系统学习,不能与时俱进,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此外以前的计划经济用人机制仍然在后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深蒂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上,不注重人员开发,缺乏创造性,同时后勤人事制度也不能很好的促进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三、资金不足与物价上涨使高校后勤工作面临挑战

近些年,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实行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趋势,进而外国经济危机也使我国遭受了一定程度上的损害,物价上涨已成为必然,当然也有我国的一些自身因素,比如人民币的升值。从物价上涨分析,高校后勤服务的成本必然加大,但后勤的项目经费却是有限的。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必然在短期内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但经费有限,促使高校负债建设。加之物价上涨,使本来就资金紧张的高校后勤工作面临更多的问题。

四、针对以上问题,再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列举对策如下:

(一)继续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改革

继续对高校后勤管理进行社会化改革,本着“以贡献求支持、以改革求发展、以服务求生存、以管理求效益”的思想,从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探索高校后勤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适合高校后勤自身的监管机制,并加强高校后勤的政风行风检查和自查,认真学习组织文件,加强员工的培训,按照要求,结合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深入讨论,完善社会化改革中的不足之处,推进高校后勤更好、更快的发展。此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需要调动校内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优化后勤资源配置,但仅此还远不够,还应当注重有效地借助外力,通过与优质企业的合作,整合资源,借助优质资源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这个方面的工作做好了,必然会在较短时间内、较大程度上改善后勤工作的面貌。

(二)优化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

由于高校后勤管理的相对滞后,我们应从战略高度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角色定位,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而不仅仅把它作为执行部门,在适当的职权范围内还要授权、放权,尽快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规划。一方面,要加强高校后勤管理队伍的开发,使管理工作者具备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服务行业等方面的知识,熟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具备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成为有助于高校后勤的开拓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三)完善规章制度,改进服务,打造后勤服务新理念

不断地完善规章制度,指定服务标准,推进规范服务,保证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使所有的员工在处理问题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使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化,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服务质量。另外后勤管理处要深入开展服务理念的学习、宣传工作,使广大员工深刻认识到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促进管理观念的深化。

(四)整合资源,节约成本,提高高校后勤保障能力

资金不足和物价上涨使高校后勤工作在艰难中前进,如何解决服务项目经费的问题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关键,而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规范成本管理是提高高校后勤保障能力的重中之重。

4.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思考论文 篇四

摘要:供给侧改革是一种通过增加社会供给来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型路径,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管理改革对于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思路。需求侧管理认为产出量不足的主要原因是需求量不足,所以需要刺激消费来提高经济增长。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需求平衡,不需要人为的刺激消费来调节市场需求,需要提高社会生产力来提高经济增长,根本因素是提高全要素生产力。在供给侧改革开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进行后勤管理的探索。高校后勤是高校重要的保障性服务部门,在高校后勤改革的不断推进下,提高高校后勤的服务质量是改革的发展趋势。因此,努力创新经营机制,提高后勤保障能力,以学生群体为核心,不断拓宽服务市场,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提升高校后勤保障能力,便成为后勤保障部门的一项根本性任务。

关键词:供给侧;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新型管理模式制度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保障高校师生的生活和教学质量,越来越多的高校后勤管理在不断加强改革,在改革中建立新的系统,摸索出合适的方法。然而,由于老式的高校后勤管理的运行方式,在后续改革的过程中涌现出各式问题。例如,后勤员工的整体水平不高,运行程序不适合,管理方式不先进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无形中不断影响后勤管理的改革进度及服务质量,阻碍改革的推进,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扰。因此,不断促进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建立新型的工作体系,提升后勤管理的服务质量是现阶段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

5.广西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初探 篇五

后勤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已成指导广西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理论依据,如何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掘人力资源的潜能,落实“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保障高校全局工作的正常运行,已成广西高校在后勤管理与服务改革工作中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作 者:梁高峰 梁恩情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人事处,广西,南宁,530004 刊 名: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9(z1) 分类号:C93 关键词:广西高校   后勤   人力资源   管理对策  

6.高校后勤管理办法 篇六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演变

(一)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校完全依靠国家财力,自办后勤。改革开放以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后勤保障能力和质量逐渐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这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第一次提出。1999年11月2日,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2000年1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以此为标志,一场轰轰烈烈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席卷中华大地。

(二)各高校在改革过程中经营管理模式的演变。

十年来,各高校审时度势,结合自身实际,就推进后勤改革、提高服务质量,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学校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积累了大量高校办后勤的经验,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高校后勤管理经营模式大体上经历了两次重大改变,1.甲乙方的第一次剥离。2000年,根据教育部等六部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及国务院的要求,多数高校成立了校内后勤服务实体(后勤集团或后勤总公司),实现了后勤服务体系与学校行政管理体系和事业编制的相对剥离,普遍实行了“模拟甲乙方的校内分开型”管理体制。即后勤管理处作为甲方是学校的后勤行政管理部门,后勤集团作为乙方是学校后勤服务实体,两个机构同时向学校负责。后勤管理处代表学校将学校后勤经营服务职能以契约形式整体委托给后勤集团,并对后勤集团的经营服务情况进行监督,后勤集团根据提供经营服务的内容和质量合理取费。这次改革,不仅增强了后勤服务体系自身的实力,同时由于甲乙方分开所带来的服务实体的灵活性,为吸引和积累更多的后勤资源创造了条件,从而为高校扩招和办学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2.新一轮的后勤模式改革。经过前一次剥离,大多数高校后勤集团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为教学、科研的正常开展及师生员工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较好的后勤服务,确保了学校日常工作有序进行。但是,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逐步稳定和高校自身经济条件的改善,这种简单甲乙方分离体制已明显不适应高校事业发展对后勤服务保障的需求。实践证明,这种“模拟甲乙方”管理体制存在许多弊端:一是分而不离,作为后勤服务实体的乙方,并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质上仍是学校的内设机构;二是甲乙方主体地位不平等,乙方最终要“以学校大局为重”,听命于甲方;三是甲乙方关系不顺畅,甲乙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必然发生分歧和利益冲突,加上甲乙双方同为学校内设机构,并无独立的法人地位,极易造成双方关系不顺畅,甚至矛盾突出;四是增加了中间环节和运行成本,学校对后勤服务实体的管理都要通过后勤管理部门来进行,而在机构设置上,后勤服务实体和后勤管理部门都是学校的二级单位,增加了学校的管理成本。

为此,全国许多高校做出了新的探索和选择,进一步优化后勤服务实体和经营职能。基本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完全外包形式,引入社会上完善的服务体系,把后勤服务实体全部推入社会,实行市场化运作。二是提高自身条件,按现代企业制度注册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将校内服务实体融入社会服务业;三是甲乙方重新合并,通过机构调整,进一步加强后勤的保障功能。也有很多高校把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在退出纯经济属性和弱势服务项目基础上,集中发展校内后勤服务的公益性和强势服务项目。

这次改革是上一轮改革的延续,但比上一轮改革更坚决、更完善、更符合实际。经历了上一轮改革的摸索和发展,高校后勤不仅有了一定的实力,积累了不少经验,更重要的是对后勤改革有了新的观念和认识。同时,经过改革实践检验,高校后勤自身对后勤服务内容和项目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筛选,对哪些是优势,哪些是劣势,哪些该自己做好,哪些可以交给社会等等,也都有了基本的判断。所有这些,有利于推动高校进一步优化后勤管理和服务模式,并重新构建新型的后勤保障服务体系。

二、结合我校实际,浅谈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

1、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简要回顾。沐浴着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春风,按照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精神要求和省教育厅有关规定,吉林农业大学结合后勤工作实际,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思路和新途径,稳步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

2000年,我校改革后勤工作思路,进行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初步探索,打破了完全靠学校吃饭的局面,积极与社会接轨,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向社会公开招标,引进社会资金1600万元新建了食堂、宿舍,开辟了社会化新路子。

2001年5月,根据《吉林省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总体方案》文件精神,学校积极推进社会化改革进程,成立后勤总公司,服务范围覆盖饮食、动力、基建维修、宿舍管理、校园管理、交通、通讯、物业管理、幼儿教育等方面。后勤办与后勤总公司形成了甲乙方的经济契约关系。后勤总公司实现企业化管理,一方面学校给予后勤总公司一定的扶持政策,另一方面后勤总公司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服务保障。后勤总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校管理与服务、甲方与乙方彻底分开,后勤社会化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实现了后勤服务的经营人员和相应的资源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10月,省教育厅后勤社会化检查组来我校对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进行了检查验收并对我校完成目标管理情况给予肯定。11月,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被省教育厅评为全省高校第一名,并在全省高校后勤社会化工作会议上做了经验发言。

2004年,为进一步推进社会化改革,实现后勤服务与市场接轨,学校开始把部分服务实体向成熟的社会单位转移。顺利实现了家属区供电管理向供电公司的移交,摆脱了困扰我校多年的线损、收费及用电分类等问题;通过公开招标,引进社会企业,转变了农大幼儿园的经营管理体制;2005年完成了供水、供暖向社会部门的移交。对自来水进行了工程改造,从此农大人喝上了放心水;供暖工作交由净月热力公司管理,至此,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12月,我校被评为全国高等院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

2006年,学校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撤销后勤总公司,成立后勤集团,集团下设办公室、财务室、饮食服务公司、公寓服务公司、校园服务公司、运输服务公司以及基建维修中心、物业管理中心、商贸中心、供水中心等10个部门。集团立足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服务功能,增强竞争能力,进一步完善了内部管理机制、健全用工制度、工资制度、财务制度、补助制度、奖金分配制度、就业保险制度等,建立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运营机制,构建运转高效、行为规范、服务良好、适应事业发展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通过开展优质服务工作,进一步强化了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广大师生服务的宗旨,在服务手段、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上有了较大转变,注重解决一些与师生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规范服务行为、服务程序,努力构建后勤系统“素质佳、作风良、服务优、效率高”的服务环境,取得了好的实效。

我校的后勤集团的成立实现了社会化改革中我校后勤甲乙方的第一次剥离,在发展过程中为我校教学、科研的正常开展以及师生员工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较好的后勤服务,为学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正如前面所讲过的: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逐步稳定和自身经济条件的改善,这种简单甲乙方分离体制已明显不适应高校事业发展对后勤服务保障的需求,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的第二次转变势在必行。

2008年10月,学校党委在组织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将原有的后勤管理处和后勤集团调整为基建规划处和后勤保障处,取消了甲乙方关系,我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可能很多人不理解,认为这样做是重走十年前的老路,是社会化改革的一次回潮,是改革不成功的表现。其实不然,我认为:从表面上看,这种管理体制好象是一分为二后再合二为一,似乎是简单的复原。而实际上,这种合二为一并不是简单的合并,它是在原有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整合。目的在于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指挥更加顺畅,行动更加快捷,保障更加高效。合二为一后的后勤运行机制仍然是企业化运行。“后勤一体化”管理体制绝不是要回到过去的总务处模式,而是要实行统一管理的企业化运行机制。后勤保障处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授权审批、分类核算”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成本核算;通过后勤全员定岗、定责、定酬,实行严格的工作考核评估制度和科学合理的奖励惩罚制度,工资收入与工作表现挂钩,提高后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整合后勤人、财、物资源,科学设定经费指标,提高后勤管理水平,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服务保障,并积极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提高后勤经济效益。我校采取这种管理模式主要基于如下考虑:

2、我校后勤集团还不具备注册独立法人的条件。我校后勤的人员结构极其复杂,包括事业编职工、人事代理职工、集体职工、农场职工多种身份,农场改制后,后勤又承担了大部分农场职工的分流工作。一方面致使后勤人员不可能从学校完全剥离,另一方面致使后勤集团的团队整体素质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层次,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没有一个高素质的团队,何谈把企业做大做强。如果企业不能做大、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在学校这个半封闭的市场,随着企业运营成本的增加,在学校维持稳定的情况下,企业的经济效益已不能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3、完全外包的形式暂时是行不通的。自2004年起,我校逐步把水、电、暖、幼儿园纳入社会体系,2008年我校又把家属区物业管理委托社会物业公司,今年又把所有学生公寓和部分教学办公楼对外公开招标,引入社会保洁公司进行保洁服务。这些完全社会化的服务有一个共性就是:社会上有相对较成熟的企业,社会化后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并且不是衣食住行等涉及到学校稳定的基本保障服务。然而像食堂、公寓等与学校稳定息息相关、与师生联系密切的实体,在社会上没有形成成熟企业的情况下,不易盲目外包。

因此、我校采取了后勤一体化,甲乙方合并,提高保障能力,保留经营性单位经营方式,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逐步外包的经营管理模式,但这种经营管理模式能否很好地满足学校事业发展对后勤服务的要求,其内部各要素运行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不仅需要从理论上加强探讨和完善,更需要不断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修正。但在目前高校自有服务体系与社会服务体系无法完全并轨的情况下,这种探索未必不是一条出路。

三、关于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1、社会化是后勤改革的必由之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经过20多年的实践证明,高校后勤改革的社会化方向是正确的,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因此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道路必须继续走下去,任何迟疑、等待观望、止步不前的言行都是不正确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起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其基本框架是:“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任重而道远,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2、实现后勤改革的社会化,成熟的市场主体是关键。要做到“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前提是要有合格的市场主体,否则学校就无从自主选择。后勤社会化改革虽然历经数年,但合格的市场主体仍然比较缺乏,无法形成可供学校自主选择的竞争群体,校园市场与社会市场不同,虽然也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但更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体现公益性,并要承担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责任。有些社会企业在进入高校市场后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影响了高校后勤的声誉和社会化效果。有些社会企业只重短期效益,资金投入、物资投入、经营策略不考虑长远规划,不利于高校后勤整体可持续发展。还有些社会企业热情有余而诚信不足,与高校合作讲感情、讲义气而缺乏必要的契约精神,不认真履行合作协议,违规经营情况时有发生。我校的社会化公寓问题就是这种不成熟市场的产物,个体老板为追求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不能为学生提供好的保障服务,出现了大量的问题,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所以今年我校毅然投入大量资金于2010年9月19日把11栋社会化公寓经营权收归学校。社会企业要成为符合高校服务市场的合格主体,需要政府、社会、高校等各方共同努力,从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经营环境到帮助有实力的社会企业了解和熟悉高校市场特点,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后勤社会化的模式要实事求是,因地、因时、因校制宜。我国高校后勤长期坚持的“三服务、两育人”宗旨,即必须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坚持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这是由高校后勤“经济属性、教育属性”的双重性所决定的。这个宗旨是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灵魂,必须坚持,不应动摇。因此在坚持社会化这个大方向的前提下,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照搬照抄,不僵化呆板、固步自封,要因地、因时、因校制宜,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情况的机制与模式。后勤采取何种组织模式只是后勤改革的形式,是外在表现,而不是实质,不是内涵,在众多的组织模式中也没有哪种模式就是标准或范本。学校采取何种后勤组织模式并不是改革的关键,改革的关键在于这种组织模式是否实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是否能建立起新型的后勤保障体系。

7.浅议高校后勤车队管理 篇七

驾驶员队伍的素质决定着车队管理水平、质量和效率, 也影响着后勤服务的整体水平。因此, 车队应把驾驶员队伍建设作为规范化管理的切入点和立足点。车队实施的安全、技术、维修、财务等项管理, 能否达到预期目标, 最终都取决于驾驶员队伍的建设成效, 取决于驾驶员的有效执行力。

1.抓好招聘工作, 确保驾驶员的综合素质。建设一支优秀的驾驶员队伍, 要从招聘抓起。一是思想素质要好, 有集体观念, 服从领导, 团结同志;二是驾驶技术要过硬, 工作认真, 责任心强, 确保出得去, 回得来, 安全正点;三是熟知车辆原理和机械尝试, 并能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有的车队主管说驾驶员难管, 就是因为驾驶员违规违章, 或把车开坏, 或发生事故。因此可见, 招聘驾驶员必须坚持德才兼备, 择优录用。

2.抓好培训工作, 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意识。驾驶员招聘会因种种原因难以达到十全十美, 培训既可以弥补招聘上的不足, 又可以提升驾驶员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和专业技能, 是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安全培训是事前控制的管理方式, 对于预防交通违章和交通事故有关键性的作用。培训内容应注重三个方面:一是企业文化。引导驾驶员践行企业理念及对单位的认同感, 不但用待遇留人, 更要用感情留人, 这样才能招得来, 留的住, 愿意干, 能干好;二是车辆安全培训。主要是车辆基本构造, 车辆四季保养, 根据不同季节不同路面车辆的安全驾驶, 车辆常见故障排查以及故障排除, 行驶途中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等;三是驾驶员安全培训, 主要是不断学习新交规、交通法、交通标志标示, 汽车驾驶日常操作规范, 检查个人驾驶陋习, 杜绝存在安全隐患, 提高遵章守纪自觉性, 促进日常安全工作落实。

二、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

1.加强日常管理,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结合本单位实际, 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 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执章必严、违章必究。同时, 车管人员一定要增强工作责任心, 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 对驾驶员的生理、心理和驾驶技术情况要了如指掌, 对车辆技术状况要心中有数。

2.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警钟长鸣。驾驶员同医生一样, 一旦发生事故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有些驾驶员把违章并不太当回事, 怀有侥幸心理, 为增加安全系数必须加大处罚力度, 消除隐患, 杜绝事故。个别驾驶员在油料、修理费用、私自出车等存在舞弊行为, 必须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决不手软, 以弘扬车队正气。

3.细化考核标准, 激励争先创优。考核内容包括百公里油耗、材料费用消耗、维修保养次数及安全行驶里程等。通过考核奖优罚劣, 赏罚分明, 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营造爱车、节能、安全的驾驶理念。在薪酬待遇上, 要充分体现向一线倾斜、多劳多得、奖励先进的分配原则。对待车队管理人员也要做到奖罚分明, 有奖有罚。“大锅饭”和只罚不奖的考核与分配, 会渐渐磨灭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责任心, “混”日子只会让车队工作走下坡路。要把车队每个职工的经济利益同他完成的工作量、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执行纪律和业务学习等挂起钩来, 这样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提高服务质量。

三、加强车辆维修保养工作

1.车辆维修的目的在于及时消除故障, 恢复车辆的技术性能, 节约油料消耗延长其使用寿命。车辆的正常维修必须在指定的维修点进行, 包括修理、更换轮胎和日常维护保养更换机油等, 维修和保养由驾驶员提出申请, 经领导同意后方可进行。如在路途遇到故障需外地维修的, 应打电话请示领导, 说明故障原因, 经同意后方可维修, 维修票据要有乘车人员签字证明, 归队后经调度及技术人员检查确认并签字后, 方可报领导签字报销。未经批准, 自行维修的不予报销。维修过程中更换下来的零配件驾驶员必须带回并交车队技术人员验收, 由调度登记保管, 不得私自处理。未交旧换新者, 费用自理。驾驶员必须增强责任心, 保证维修的车辆质量过关。维修发票及定点维修结算明细单等应及时上报审核、登记后方可办理费用支出手续。对弄虚作假的定点维修单位和驾驶员将严肃查处。如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时驾驶员必须及时向主管领导、交警、保险公司报告, 不得漏报、瞒报。维修时必须按保险公司指定的维修厂维修车辆。

2.车辆保养的目的在于保持车辆外观整洁, 降低零件磨损速度, 防止不应有的损坏。尤其是一些对安全有直接关系的部分, 比如制动系统、转向系统、轮胎等, 要主动查明故障和隐患并及时予以消除, 从而保证车辆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随时可以出车, 在合理使用的条件下, 不致因中途损坏而抛锚, 不致因机件事故而影响行车安全, 在运行过程中, 可以降低燃料以及各种零件和轮胎的消耗、减少车辆的噪音和对环境的污染。车辆的保养工作, 是整个车队管理的一部分, 保养工作的好坏, 直接反映车队管理水平的高低, 因此, 做好车辆日常保养工作犹为重要。

四、做好车队后勤保障工作

驾驶员工作非常辛苦, 我们应该关心他们的生活, 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要到职工中去及时发现、倾听驾驶员反映的问题, 掌握驾驶员的思想动态, 在生活上关心他们,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平常注意了解年轻驾驶员的心理状况, 观察他们的情绪, 做好年轻驾驶的恋爱、婚姻、家庭的思想教育工作, 以务实的精神, 使驾驶人员能放下包袱, 振奋精神, 全身心投入工作。

8.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探析 篇八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

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校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呼声越来越高,全国各个地方陆续出台各种政策鼓励、支持地方高校迈出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时至今日,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成为高校的共识。后勤管理理念也由过去行政性、任务性向现在的以人为本,重经济效益转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所高校后勤工作的地位以及其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知。在国家倡导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对高校的后勤建设水平和建设要求都有必要与时俱进。

一、高校后勤管理概况

1.改变小机关,大实体的管理理念。通过对福建生物工程学院、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后勤管理人员的实际访谈了解到,存在几种不同的管理理念。一种是小机关,大实体理念,小机关指的是学校设立的后勤管理处,大实体指的是后勤服务集团,后勤采用下设若干后勤实体,有后勤集团对后勤各个实体部门进行管理,后勤处进行监督协调,目前,采取这种管理理念的主要有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另一种是“小机关、多实体”的管理理念,小机关为学校的后勤处,多实体即由后勤处下设的多个后勤实体部门,由后勤处集中管理学校后勤所有事务,目前采用这种理念的院校既设立后勤管理处,也设立后勤服务公司,两块牌子同一套领导班子。高校在管理理念上倾向于自由化管理,希望后勤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自主权。高校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方向是一致的,都希望通过改革来减轻学校的负担,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升上,同时,也为师生员工提供更好更多的优质的后勤服务。

2.转变粗放式的管理工具。在信息化管理方式下,单位员工的技能水平、业绩高低等都可以非常准确、及时的反映出来,便于精细化管理。然而,对于高校的管理工具或管理方式而言,却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大部分高校的管理方式还处于行政“命令式”的阶段,一般是通过划定职责范围、指定任务等方式进行后勤工作管理。高校这种管理方式属于粗放式管理,在当前情况下,很难调动后勤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管理工具是由管理者采用的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管理对象,帮助管理者实现管理目标的方式方法。高校后勤管理目标是实现人力、财力、物力的优化配置,为师生员工提供更好的后勤服务,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校往往还沿用了传统的管理方式,即行政命令式管理方式,通过划定任务、制定目标、分配职责的方式进行管理,管理方式粗放简单,管理效率低下。

3.转换低效落后的管理程序。程序是管理中管理者实施管理的方针和步骤。高校的后勤工作管理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它的基本任务和总体要求,明确它的管理要素,发现并遵循它的内在的客观规律,就能够提高工作效能,促进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促使后勤工作更好地为开创高校整体工作新局面做贡献。我省高校一般仅设有后勤管理处,直接对后勤各个实体部门进行监督管理,与此同时,后勤处不仅仅是作为管理部门而存在,本身也还担负一些后期实体事务,相比较而言,高校的管理程序更接近于“小机关,多实体”的管理模式。管理程序合理得当,就可以加快管理速度,提高管理效率,取得好的管理效应;若管理程序紊乱,则会降低管理效率,不利于整体效益的提高。

二、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重要性

高校后勤社会化中的制度改革,关键其在完善高校后勤组织结构社会化、科学化,提高管理效益和推进改革顺利进行。

1.调动后勤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工作效率。高校区别于其他社会部门,最重要的在于其集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与一体,教学、科研工作是高校的本质属性。高校后勤作为一个提供吃、住、行,水、电、暖等方面的部门,本质是一种“社会”职能部门。从本质意义上来说,无论从后勤运行还是管理上均应区别于教学、科研工作。高校后勤管理进行社会化改革,借鉴企业化管理方式,引进激励机制,使后勤员工的工作酬劳与工作业绩挂钩,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后勤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工作效率。高校后勤作为基础性工作,对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对全校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正常维续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都是采用学校办后勤进行管理运作,逐渐形成了“学校办社会”的后勤模式。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后勤模式难以为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势在必行,后勤管理作为后勤最重要的因素,理所当然要顺应这种趋势,努力实现后勤管理社会化、科学化。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虽然在逐年增加,但毕竟是有限的,另一方面,高校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第一使命,其主要的资源应用于这两个方面,因而真正投入到后勤的资源就非常有限了。

三、结语

高等院校后勤服务建设是一项长期并且复杂的工作,从高校的实际出发,向本科院校的综合性一体化后勤管理学习,客观地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本科院校后勤管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未雨绸缪,更快更好地建设好高职学院的后勤工作,保障学校发展的需要,落实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徐理军.激励机制引入高校管理的对策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3).

[2]曹晓丽.企业激励性薪酬制度设计[J].环渤海经济展望,2004(1).

[3]朱国洪.要重视职工心态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

作者简介:吴蕾娜(1970-4),女,汉族,就职于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后勤管理处,研究方向:后勤管理。

9.从后勤管理谈建设节约型高校 篇九

从后勤管理谈建设节约型高校

高校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节约型校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的办学规模的扩大,形式的`多样化,都使得教育经费紧张的问题日益突出.高校的后勤工作因其涉及校园固定资产、水电气供应、绿化保洁、餐饮管理等方面,也成为复杂的工程.在这种形势下,实行开源节流,推行节能减排,在高校后勤工作中深化节约意识,对于创建节约型高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 者:徐建涛  作者单位:宿迁学院,江苏宿迁,2238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09 “”(35) 分类号:G647 关键词:高校   后勤管理   节约型高校  

10.高校后勤管理办法 篇十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在我国计算机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对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教育水平也开始高速发展,学生生活、学习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日渐离不开网络,尤其是高校当中的后勤管理。然而,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当中,领导对于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并不够,没有一个全面的规划,缺少相应的技术上的支持,系统功能不健全。因此,本文在基于对高校后勤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在高校后勤管理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说明了高校后勤管理的现阶段状况,分析其原因,找出相应的解决方式及对策,加强对于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与规划,完善高校的管理制度。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水平;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对策研究

一、高校后勤管理的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规模不断建设扩大,高校后勤管理也在不断地革新管理技术,因此,怎样将高校各方面后勤管理事物建立得规范化、模块化、标准化,怎样提高服务水平,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流程是我们当前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一系列经济效益的问题,使后勤能够保障并满足于现今高校高等教育的高水平要求,将后勤管理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得更加完善,从而使得高校的后勤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和标准,对于高校的后勤管理进行全面的创新,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科技建设与信息化管理的协调发展,加快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步伐,使后勤管理可持续建设,促进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二、高校后勤管理的现阶段状况

(一)高校后勤管理模式陈旧。现今所使用的后勤管理模式没有创新,只是一味地照搬老管理方式,比较陈旧,缺乏新的管理技术,很多情况下都根据管理的需要来临时调动工作人员进行操作,这样不利于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缺少整体上的把控,范围的使用也会受到限制,加大了劳动量,工作效率也降低了,而且可靠性、准确性等等都不高,不能够适应当今高水平管理的发展需要,因此,我国学校庞大数量的学生信息量已经无法满足于陈旧的管理模式,陈旧的`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的步伐。

(二)高校后勤管理设备不健全。传统的管理设备已经不满足于现代化管理要求的需要,跟不上现今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学校对于这方面的重视度不够高,设备的不完善使得不能够深层次地研究网络信息化,软件使用随意;此外,在众多的后勤管理方式中,仍然使用传统的手工统计的方式,成本和效率低下,达不到信息化建设的标准。

(三)高校后勤管理当中资金与技术的不足。近年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社会研究方面与科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与高校的发展相比较,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受到了人才、技术、资金方面的限制,对于高校后勤管理系统的建设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还很落后。在一项调查研究当中发现,29所高校当中只有1所学校的后勤管理应用了信息化建设技术,只有4所高校配备了专业的后勤管理技术人员,大部分的高校建设资金与技术的投入都不满足当前后勤管理建设的需要。

三、对于加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对策

(一)更新高校后勤管理观念。要改变高校后勤管理的观念,加强对于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就要先从最基本的改变观念开始,对于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重要性要充分地认识到并重视起来,由此才能够加强对于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资金、人才以及技术的投入量,使高校后勤管理得到保障。因此,要实现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就要加强和更新高校后勤管理的观念,努力提高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水平。

(二)完善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设备。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复杂程度,因此,需要我们加强在建设中的组织与领导,加强对于硬件设备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方面的投入,形成合理的、有效的、成熟的管理方式,保证高校后勤管理的平稳运行,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工作效率。目前对于高校物资紧张这一类问题,除了争取国家资金的投入量,还可以向社会进行筹集资金等方式来争取物资,加快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基础建设,早日将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变得科学化,促使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快速步入正轨,通过硬件系统设备的建设来打下信息建设的良好基础,有利后勤管理网络平台的建立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加强对于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若想实现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就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具备管理经验的高素质团队人员,只有将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对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设备的应用能力进行提高,才能使后勤管理进入信息化操作管理。因此,可以适当组织对于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定期的学习与培训,引进具备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与先进管理观念的人才,建立完整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后勤管理体制,保证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当中,高校后勤的信息化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既是实现高校信息化的一种手段,又是促进高校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对于实现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迫在眉睫。虽然对于推进高校后勤管理的传统方式方法众多,但传统的方式会消耗大量的时间、资金与人力,且管理的范围不能适应目前市场的复杂状况,跟不上信息化时代的节奏。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推进高校的建设,有利于高校后勤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1.浅析高校后勤甲乙方管理模式 篇十一

关键词:高校后勤 甲乙方 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186-01

1999年全国范围大规模的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目前大部分高校都采取甲乙方关系的后勤管理模式。從本质来说,就高校与后勤服务本身而言,无论学校的后勤管理是以何种模式,两者之间始终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就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甲乙方关系。处理好后勤系统中甲乙方关系,对于提升高校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后勤服务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1 甲乙方管理模式的现状

甲乙方模式即代表学校对后勤行使管理的甲方(后勤处或总务处)与承担后勤经营与服务的大实体或多实体的乙方(后勤集团、公司)之间的契约关系。根据乙方的实体性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由学校原后勤服务部门剥离出来成立的服务实体,二是引进市场竞争而引入的社会企业。

2 甲乙方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甲乙方的发展因其自身特点,在具体运行中面临一些问题,主要存在于两方面,一是甲方与由学校原后勤部门分离的乙方服务实体之间存在的体制性矛盾问题,二是如何适当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问题:

关于甲乙方体制性矛盾问题的形成主要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 大部分高校内甲方与由学校原后勤部门分离的乙方服务实体是一样的平级单位,会产生乙方不配合甲方管理和监督的情况;甲乙双方职责界定不具体,容易导致发生事故问题的时候双方相互推卸责任,影响后勤服务质量;很多后勤实体没有注册法人,非独立注册的乙方,集团中上层领导仍是学校的管理干部,企业化运行的好坏与个人利益关系不大,造成集团安于现状,缺乏改革创新动力;乙方因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运营目标,背离其作为高校后勤服务单位所应遵循的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在监管上,甲方的监管手段不完善及甲乙方体制关系的不顺,影响乙方的服务质量产生影响。

引入市场机制的实质是高校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目前部分高校的后勤系统与社会上的服务机构相比并不处于同样的发展层次,高校后勤不仅在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还存在着不适应市场规律的管理体制和长期历史遗留下来的人员冗余、素质不高等问题。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许多高校首次对外开放部分校内市场,但近年来随着高校后勤系统的不断发展,校内市场的开放程度停滞不前,过慢的开放市场使后勤缺乏紧迫感,后勤自身成长太慢。

3 改善甲乙方运行模式的几点建议

3.1 合理定位甲乙双方职能

高校后勤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它既要产生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社会效益。因此甲方需正确理解乙方的特殊职责,正确处理体现公益性与市场机制运作的关系。乙方既要按现代企业化方式运行,又要为高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坚持姓教的原则。

3.2 建立科学的后勤监督机制

保障有力的后勤管理不仅需要乙方的自觉服务,也要靠规范系统的的机制来约束。甲方的监督若只停留于表面形式,则不能对乙方形成督促和警示的作用。因此专业科学的监督考核体系才能保证后勤管理总任务、总目标的实现;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也才能进一步地促进后勤社会化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3.3 适度加快、加大高校市场开发的进度

高校市场的开放不能一步到位,简单的开放市场会给高校后勤的整体分离带来更大的困难,会使问题复杂化;同时高校也不能消极地等到现有后勤系统彻底实现自我完善才开始开放市场,减慢后勤系统的成长速度。因此高校须适时适当的开放校内市场形成竞争机制,加速后勤自我完善过程,使后勤产业在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

3.4 增加培训投入,促进后勤队伍职业能力及道德建设

高校后勤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整个后勤自身建设和形象,关系到后勤管理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随着高校市场机制的引入及市场的开放,后勤职工的思想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在大力加强后勤职自身业务能力建设的同时,要增强其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在工作中坚持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和服务师生的原则。

4 结语

总而言之,科学和谐的甲乙方关系不仅能够为高校的教育科研做好保障工作,更有利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因此在甲乙方的管理模式下,双方应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严格遵守市场经济体制规则,确立良好的协作关系,提升管理效能,做好高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的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双双.高校后勤甲乙方管理效能提升之管见[J].科教文汇,2012(12):1-2.

[2]罗定英.对高校后勤社会化过程中的甲乙方关系的认识[J].高校后勤研究,2008(3):112-113.

[3]张莉玲.高校后勤甲乙方管理体制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2(4):12-14.

[4]苍澄,王晓峰.建立高校后勤服务市场机制的意义[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69-70.

12.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刍议 篇十二

一、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概述

高校后勤管理是指高等院校后勤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 合理地组织、使用后勤部门的各个要素, 即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和信息等, 使后勤工作持续、稳定、有序、有效地开展, 以保持学校教学、科研和生活等能顺利进行的一种活动。高校后勤的范围较广, 主要包括基建、维修、房产、膳食、医院、招待所、宿舍、设备、绿化、车队、物资供应、环境卫生和劳动服务公司等等。

高校后勤工作的宗旨是优质服务、服务育人。高校后勤工作的目的就是为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提供良好的物资条件及服务。一所高等院校如果没有优良的后勤管理和后勤服务, 它的教学和科研是不可能搞上去的。在一定意义上, 可以说后勤工作是稳定人心的工作, 后勤工作是为师生员工排忧解难的工作。一流的大学必须首先有一流的后勤管理和后勤服务, 后勤管理和服务的好坏是一所高校管理水平优劣的体现。

高校后勤也是社会整体的一部分, 肩负着为学校提供后勤保障的重要任务, 既有管理服务职能, 也有育人职责。实行社会化改革的高校, 应当始终坚持其教育与经济的双重属性, 它不应当一味片面地去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也不可能重新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的福利后勤老路。因此, 改革后的后勤服务理念应当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以人为本、以培养人为核心的全新服务理念, 其服务标准是确保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正常开展条件下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改革的意义

(一) 高校后勤管理是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的重要环节

后勤管理工作是学校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开展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保障。后勤管理水平的高低、后勤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可以说, 后勤管理工作在维护学校的稳定、促进学校的发展上将产生愈来愈深刻的影响。目前, 高校的办学规模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大, 高校的办学条件也在不断地改善, 高校内部的各项管理改革正在深入展开, 作为学校三大管理工作之一的后勤管理, 成为当前高校管理改革的重要环节。

(二) 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要圆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 必须走科教兴国之路, 为此,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而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等各方面都肩负着伟大而光荣的历史责任, 高等教育发展得如何, 直接决定着下个世纪中国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改革开放30年来, 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但在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结构效益, 包括办学规模等方面, 既不能跟发达国家比, 也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因此在今后一个时期内, 我国高等教育将有一个较快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质量必然要有一个大的提高, 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必须要有一个全面的改善。由于后勤设施和后勤管理的状况一直是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 所以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是扩大办学规模, 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 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三) 高校后勤管理是落实“从严治校”办学方针的迫切要求

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就是要落实“以教学为中心, 从严治校, 质量第一”的方针。好的教学质量需要好的办学条件和好的服务体系作保证。长期以来, 由“学校办社会”造成的后勤管理机构臃肿、人员冗杂、整体素质偏低、管理水平不高、服务质量上不去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制约着学校的发展。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这是高等教育发展大环境的要求, 也是各高校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的改革

(一) 要优化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外部环境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关键在于, 改革现行高校后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明确职责, 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及资源为高校提供后勤服务, 实现服务过程社会化。这就要求高校后勤实体要积极扩大原有服务范围和内容, 充分占领校内市场, 为高校师生员工提供全方位、高质量、多形式的后勤服务, 同时积极向校园周边开发利用高校的人力、技术优势, 向社会及外地发展, 开拓社会市场, 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因此,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成功有赖于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政策性引导。

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 可在高校比较集中的城市组建地区性、专业化的后勤服务集团, 面向高校开展经营服务业务, 形成完善、统一的校园后勤服务产业网络, 产生规模效益, 提高服务质量, 更好地发挥高校后勤的优势。

(二) 要完善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社会化

后勤社会化能使学校人力、物力、财力得到合理配置和使用, 最大限度发挥效益, 扩大办学规模, 改善办学条件并且增加招生人数, 促进教学、科研上水平。后勤社会化能调动后勤职工积极性, 职工的积极性比校方的积极性要有效得多。我国原有的教育模式虽经若干改革, 但整体上变化不大, 后勤更是如此。一所高校就是一个小社会, 吃喝拉撒睡, 什么都要管起来, 一切由学校包揽, 不利于教育的发展, 不利于创造型人才培养, 不利于各方面积极性的调动, 后勤社会化能使这些弊端得到有效控制和克服。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 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 要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开放以来, 国民的经济收入得到很大改善, 这是铁的事实, 也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提供了基础和保证。同时, 我们也应看到, 城乡提高的幅度不一样, 收入不平衡, 老少边区人民的生活还很困难。我国高校的生源很大一部分在农村, 虽有助学金、社会救济、减免等等, 但毕竟十分有限, 也只有少数人才能得到。老少边区要发展、贫困地区要培养人才, 我们后勤社会化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后勤社会化要适时、适度, 不可一刀切。例如学生住宿和膳食等, 就要考虑高、中、低档, 学生可根据情况自主选择。学校的后勤各个部门完全可以和社会上的服务行业一样进行管理和经营, 当然, 也可以引进社会上的服务行业来校经营, 但应该是有条件的。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管理, 签好合同, 前提是确保学校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顺利进行。通过高校后勤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改革, 一方面能够使高校自身与师生得到更好的服务, 另一方面也实现了高校在市场经济下的有益发展。

(三) 要建立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监督机制

有效的管理必须是严格的, 任何缺乏外部监督、制约的管理必定会造成缺口, 给投机取巧、懒散怠工者以空子可钻。任何一种新机制的确立都需要有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 否则, 非但不能产生应有的效益, 反而会扰乱正常的秩序。所以高校后勤体制改革后, 越是给服务实体下放权力, 越是要加强对其监督和制约。从目前部分高校后勤体制改革的运行情况看, 不少高校专门设立的后勤行政管理机构还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 权责不明。有的高校虽然设立了对后勤服务实体的管理、监督, 检查机构, 但并没有赋予其相应的权力——既无权对服务实体进行奖惩, 也无责任对其提出表扬和批评, 对服务实体没有任何支持和威慑的力量。这些监察管理部门本身也没有责任压力, 这样的管理机构形同虚设, 其次, 管理人员素质低, 业务不熟练。后勤部门实施两权分离后, 有的高校只重视对服务实体的干部及人员的配备, 认为管理部门可有可无。这些管理部门的同志自知领导不重视, 因而对后勤服务工作不研究、不学习, 自然无力承担起服务实体的监督和制约责任, 这样就会造成服务实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 甚至导致学校后勤资产的流失。再次, 政出多门, 严重影响和干扰了正常的督查工作。由于习惯势力的影响, 不少学校的领导及有关部门仍然按老一套的工作模式, 对分离出去的后勤服务实体指手画脚, 完全忽略了后勤管理部门的存在, 甚至撇开他们, 直接插手后勤服务实体的工作, 违反了后勤管理工作规程, 直接影响和干扰了后勤管理部门的正常工作。

因此, 随着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为确实保障后勤管理的目标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高校必须建立相应的后勤监督制约机制, 主要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要督促服务实体做好对高校的后勤服务工作;二是要管理好学校的后勤资产, 使后勤资产保值、增值;三是要监督服务实体的经营活动, 确保其做到遵纪守法, 合法经营。为此, 高校要派精干力量充实后勤监督管理部门, 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和权责相对机制, 奖优罚劣,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并加强对他们的业务培训, 既要保驾护航又要严格管理。高校还可设立由行政、后勤管理部门和师生代表共同组成的评估监督机构, 对后勤服务的价格、质量和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 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的渠道畅通有利于督促后勤实体的健康发展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的概述以及进行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改革的意义和如何继续推进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的改革。

13.高校后勤管理办法 篇十三

高校新校区的扩展,一方面满足了办学规模的发展要求,增强了高校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新校区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特别是如何为高校提供可靠稳定的后勤保障与服务,探索既符合国情、校情,又确保高校后勤可持续发展的新校区后勤管理模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特点

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具有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所有特征,但是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相对老校区或原有校区,又有不相同于老校区或原有校区的一些特点。

首先,市场环境不成熟。由于新校区多建在远离市中心的偏僻地带,且相当一部份高校处于建设和调整中,其周边的人文环境、文化氛围、社区建设、服务设施等尚未形成,饮食及商业服务有其封闭性,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所改善,但仍需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其次,后勤管理和服务的难度较大。由于新校区面积大、设施设备现代化程度高,师生对后勤管理要求和服务标准也高。这对新校区后勤实体的管理水平、员工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有,后勤市场出现多头管理。由于在新校区建设中,许多高校对后勤设施设备的建设一般采用多元融资办法解决新校区建设资金的不足。投资的多元化,也意味着后勤市场的多元化。当然,高校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同样具有消费市场相对固定,服务对象多是经济尚未独立,消费水平有限的学生等特点。

二、建立符合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特点的后勤管理模式

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后勤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不再适应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多元化后勤管理,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然产物。多元化后勤管理模式即管理主体(高校或社会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不同办学环境特点,选择不同的`服务主体和多种方式来实现校区后勤服务产品的供给,是指实现后勤服务产品供给的制度安排。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校区后勤管理有如下三种情况:

(一)只是校内模拟市场的形式,新校区的后勤服务全部由后勤实体(后勤集团)承担;

(二)市场部分开放,由后勤实体(后勤集团)、社会企业共同承担新校区后勤服务;

(三)市场全部开放,后勤服务完全由社会企业承担。

1、由学校后勤集团承担新校区的后勤服务。在后勤社会化改革初期,许多高校采用甲乙方分设管理的模式,即模拟市场,学校成立后勤管理处作为甲方,从学校分离出来的后勤实体(后勤集团)作为乙方,按企业化方式运作,甲乙双方形成契约关系。同样的,对于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高校整体托付给校内后勤实体,形成契约关系,即使少数服务项目由社会企业经营,也是在后勤实体(后勤集团)管理之下。

新校区的后勤服务全部交由高校后勤实体(后勤集团)承担,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保护校内市场。在改革初期,考虑到后勤实体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老人”,还不具备与外界企业抗衡的实力,“扶上马,送一程”,“友情操作”在所难免。

高校后勤实体(后勤集团)为适应新校区距离原有校区的特点,大都采取“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从过去以“条”为主的微观管理模式转变成以“块”为主的宏观管理模式,在新校区设立后勤集团分团,在后勤集团宏观调控下,分团享有相应的自主权。

“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后勤管理模式有效地避免了多头管理,有利于事情的尽快解决,提高工作效率,管理跨度少,有利于增强校区工作的活力。不足之处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权力分散,在资源调配上会造成浪费,可能造成管理上的脱节。

2、由后勤实体(后勤集团)、社会企业共同承担新校区的后勤服务。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的特点,决定了完全由后勤集团承担后勤服务有很大的不足之处。首先新校区的地域特征,决定了学生餐饮业、商业服务等领域具有相对独立的封闭性,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中,为打破后勤实体(后勤集团)在老校区或原有校区历史形成的“校园垄断”,学校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引入社会企业参与竞争,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引狼入室”。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与狼共舞”,促进后勤实体(后勤集团)改进服务质量,也才能更好地控制校园市场价格,为高校师生员工提供较好的后勤保障。

其次,由于后勤集团刚成立,自身的实力和抗风险的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后勤职工队伍人员素质及管理水平也很难适应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的需要。因此,由后勤实体(后勤集团)、社会企业共同承担新校区的后勤服务是高校普遍采取的管理模式。

3、新校区后勤服务完全由社会企业承担。新校区后勤服务完全由社会企业承担,一种情况是由于投资主体发生变化。在新校区建设中,投资者不再局限于政府和学校,实行了政府主导、学校融资、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模式,大量社会企业参与后勤设施设备投资建设,改变了以往政府单一投资的模式。投资体制的变化,除学校作为管理主体外,投资人具有管理权,或受投资人委托而出现第三方也具有管理权。

新校区后勤服务完全由社会企业承担,另一种情况是由于管理主体(学校)为降低校区办学成本,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节省后勤管理人员经费,彻底摆脱高校办后勤的模式,在新校区实行新的运行机制,将新校区的后勤服务市场完全放开。

无论是学校作为管理主体还是投资人或投资人委托的第三方管理,新校区后勤服务产品都是通过招标方式,并与中标者签订合同,实现契约管理,由其提供后勤服务产品。这是引进优秀社会力量服务于高校的一种有效制度安排。

但是由于社会企业不了解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特点,对高校的“公益性”和社会责任感缺乏理解和认识,完全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运作。对新校区的后勤服务市场回报率往往估计过高。经过一段时间运营后,发现投资与回报不对等时,不少社会企业选择自动退出高校后勤服务市场。或者由于一味追求利润引起师生员工的不满,不得不退出高校后勤服务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高校的安定和稳定。

纵观以上现有高校新校区普遍采用的三种模式,可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各高校具体情况的差异性,决定了后勤管理不可能统一模式,各地各校应“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努力探索,大胆创新。但无论采取何种模式,都要有利于为师生提供满意的后勤服务、有利于减轻学校负担、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伟建,冯晨曦,孙庆祥,等.高校新校区后勤管理模式探讨[J].安徽高校后勤网,

2.李彬,黄步军,郭志华,等.新校区后勤社会化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高教,;(3)

14.高校后勤管理办法 篇十四

浙大后勤以起步早规范好,开创且坚持了自己独特的会计管理体制(本文称为浙大模式,以区别通常对浙大后勤治理和组织架构称谓的浙大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上述缺陷。

(一)浙大后勤与会计组织架构

业务架构上,浙大后勤是典型的甲乙方模式,甲方是后勤管理处,乙方习惯称浙大后勤集团,从上至下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对内是浙大后勤服务中心,对外是注册法人杭州浙大同力后勤集团有限公司(最早于1983年由老浙江大学注册,后来改由作为大学和企业防火墙的浙大控股公司投资,增加了注册资本),中心主任同时是公司总裁。后勤集团旗下设十三个业务单位,对内称为业务中心,对外除饮食服务中心、幼教服务中心、通信服务中心外注册了十一个二级公司,部分二级公司下面有不止一个法人单位。二级中心和二级公司也是一套班子同步运作。浙大后勤集团最高治理机构为董事会,由校领导和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构成。监事会负责监理,对董事会负责。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及其下属对集团负责。

(二)浙大模式会计核算体系及运作特点

浙大后勤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财务部分别对内对外业务两个账套,独立、平行核算各中心和注册公司的营业收支、成本费用以及资产等事项,提供会计报告和财务分析,所不同的是对外核算账套要向外部工商、税务等机构提供基于税务管理信息的报告和资料。每期财务报告由集团财务投资部统一汇总或合并,报送学校有关领导和部门。集团财务投资部除核算本级收支、与学校的拨缴款,协助总裁和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制定考核指标,汇总或合并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的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并向学校汇报。每一会计年度结束,在整个大学的财务决算体系中,浙大后勤集团整体资产负债表并入大学的部门决算,抵消与学校的内部交易事项后做合并(非汇总)反映。

具体说,浙大模式有以下特点:1)业务边界清晰。对校内服务业务与社会服务业务的清晰划分,契合了后勤社会化做大做强、切实减轻大学办学负担的基本初衷。2)实现了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对内业务合理合法避税,对外业务严格执行税法和相关政策,浙大后勤各级会计组织内职责明确,内控规范,相关管理制度完善;银行账户、印章票据管理规范,资金收付与调度严格执行一支笔审批程序,大额资金支出前有预审和联签制度,会计监督到位;会计核算及时准确,对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的意图贯彻到位;档案管理规范科学。3)会计管理流程规范手段先进会计考核指标科学。浙大四个校区后勤业务会计处理流程规范有很高的效率。以饮食服务中心为例,财务部设在紫金港校区,四校区之间设专岗传递每日大量配送采购与报销结算单据。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则进一步优化了业务全流程。4)实现了后勤与学校报表项目的整合,后勤资产负债状况每年度终了并入浙大部门决算,弥合了宏观资产总量统计管理的漏洞。

三、浙大模式的启示

(一)浙大模式有利于深入推进后勤社会化

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张转型期的特殊产物,浙大模式是高校后勤社会化会计管理的一个创新,遵循了后勤管理的客观实践,对内对外业务规范核算、规范报告,符合现行政策框架;会计计量符合客观性和明晰性要求的公认会计原则。浙大模式相对理顺了高校和后勤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产权关系,资产并入大学的部门决算体系,在观念上符合大学法人所有制思想,在会计指导思想上不仅实践了决策有用观,体现了对大学的受托责任。一般来说,后勤治理的业务模式和组织机构架构,决定了会计管理机制及其作用效果。但会计管理不是被动适应,它反过来引领后勤整体管理水平。十多年来,浙大模式稳妥推进,没有迂回和反复、更没有停滞,坚持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也推动浙大后勤服务实现了高端化、品牌化,突破象牙塔而成功渗透到广泛的社会领域。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会计管理应纲目并举,坚持规范化路径

实现后勤会计管理的实效,必须在保障业务顺利开展而成本不至显著增加的情况下,抓好三个“规范化”和两个“重点”建设,以此为业务部门提供支持,三个“规范化”指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会计核算规范化、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规范化,意味着会计管理“不缺位,不越位”,因此需要制度化建设来保障。1)完善后勤治理架构,理顺会计管理的体制机制。浙大模式的一个前提是规范的后勤治理架构:董事会、监事会和以总裁为首的管理层。后勤财务总监具有副总裁的超脱身份,会计机构层级明确,管理科学。我国高校后勤应进一步完善治理架构,进而优化会计管理的体制机制。会计机构负责人是对总裁负责,还是对董事会负责,应予以明确,并且规范。2)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包括会计管理体系、账务处理程序、内部控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和仓储管理制度、财产清查、授权审批、成本核算、财务分析等诸多方面,要重点加强。3)加强财务分析,提高会计报告信息质量,为治理架构层面和内部组织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三)加强后勤会计团队职业化和核心人才遴选任用机制建设

1)关于后勤会计管理团队的职业化建设。植根于浙江大学,浙大后勤人在更高平台上,对会计管理问题做出了深刻思考和精准把握。但从全国范围看,后勤会计团队专业素养不高,直接影响了对政策法规的理解和对后勤经济形势判断存在偏差,对新的管理思想、方法不够敏感。后勤会计机构要创造条件,建立竞争和成长成才机制,鼓励团队成员有意识去充实和提升职业能力、服务水平,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和工作业绩的共赢。2)关于会计核心人才遴选问题。管理也是生产力。浙大模式的关键在于一批水平高能力强、敢想敢做、高度敬业的专业化队伍,专业水平高、沟通力强的核心人物是其灵魂。核心人物在会计管理的机制体制设计中起主导作用,形成了会计管理的核心能力。核心会计人才身份地位与负责对象,是影响众多高校后勤会计管理的重大事项。

(四)加强高校后勤会计监管和指导体系建设

当前,无论是高校、教育主管机关还是国家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对高校后勤会计的监管和指导,都相对薄弱。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因缺乏硬性约束而相对有限。因此应加强监督和指导体系建设。一是要继续加强行业指导与监督,二是高校的监督与评价要到位,三是政府监督和管理,包括行业主管部门的地区性成本和效益基础数据库建立、完善,以形成行业评价机制,政府审计监督部门对效益效果和管理过程的审计评价机制和体系,要完善对后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和完善后勤行业成本分担的量化和标准化机制。

结束语

后勤会计管理是我国现代大学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面向新世纪和未来的高等教育改革,不能回避后勤社会化问题,自然也不能对其会计管理问题避而不谈。后勤社会化的根本路径在顶层设计上非常明确。而浙大后勤会计管理模式解决了当前后勤会计管理制度的体制选择,遵循企业会计准则,规范操作,依法纳税,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报告均实现了规范化,因应了国家税制政策的改革调整,具有示范效应,值得在当前后勤社会化阻力重重、高校艰难抉择的时刻进行推广,以切实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为大学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宣勇.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进程中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校后勤研究,S1,P19-21

上一篇:浅析保险公司的财务信息报告下一篇:办公室解放思想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