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城乡语文教学差异(共12篇)
1.透析城乡语文教学差异 篇一
关于城乡中学数学教师教学状况差异的社会调查报告
陕西省洋县教研室赵晓刚
教育的均衡化问题,一直是近年来教育的热门话题。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教师教学状况的差异愈来愈大,城乡教育的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解决这一热点问题,是现代教育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出发,深入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是科学分析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此,笔者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以西安、洋县两地教师作为调查对象,以城乡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状况作为对比样本,开展了深入认真的社会调查活动,以求窥一斑而见全貌,试图为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调查的状况和原因分析:
笔者聆听了城乡两地50多名教师的课,走访了100多名中学数学教师,详细了解了他们的教学资历、教学现状和教学成绩,查阅了有关资料,并做了整理、统计和归纳。
1.学历对比:西安的中学数学教师除个别老教师外,无一例外具有数学专业本科学历,并且大多是第一学历,这也是西安各校调入教师和聘用教师的先决条件之一。而洋县的中学数学教师具备本科学历者不乏其人,但据调查统计,80%是进修后获得本科学历,而且10%虽有本科学历,却非数学专业毕业。学历的差别,致使城乡教师在数学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深浅上也显示出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由于基层经济条件、工作待遇较差,大学毕业回到基层任教的学生寥寥无几,尤其是语文、数学、英语这样的主要学科专业毕业的学生。
2.骨干教师对比:西安除本市培养的骨干优秀教师外,在人才流动的今天,在经济利益悬殊的驱使下,基层人才纷纷涌来,使西安集中了全省数量最多的一流教师。没有好校长,就没有好学校;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学生;没有好学生,就没有好质量。在基层尖子学生蜂拥而入的西安,教育何愁不兴?而作为基层的洋县骨干教师已上年龄或退居教学二线者居多,新的师范大学优秀学生不愿来,还不断有骨干教师外流,有的学校就一个年级的骨干教师都配不齐,甚至在农村中学,数学专业教师缺员,非数学专业教师也代起了数学,一位从小学调入的教师竟然直接走上了初三数学教师的岗位,中考结果如何可想而知。骨干教师的缺乏,是造成基层教育滑坡、难办的主要原因。
3.教学现状对比:西安学生聪明、见多识广、整体素质好,但学习受干扰因素多,学习不刻苦、不踏实,教师更多的不是教好学生出成绩,而是管好学生出高分。受城市人才竞争的大环境影响和校园内竞争机制的驱动,西安教师的整体素质高,敬业精神强,对教学工作和学生辅导都很认真负责。洋县学生能吃苦,但学习程度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教师教的辛苦、费劲,有的收入不够一家花销,还想着法子搞点经济收入,特别是“一头沉”和“一头下岗”的教师,一边干着教学,一边还操心给老婆进点什么货卖,在哪能搞点“副业”,这样用在教学上的心思就不多了。这是造成两地课堂教学效益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基层学校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知识错误、教学混乱、方法不当、资源挖掘不深、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远比西安教师多。
4.教学效果对比:高考指挥棒未变,受“考分决定命运”的思想影响,家长望子成龙,渴望圆梦大学,应试教育在城市愈演愈烈,西安一流中学初中招生试题大多是竞赛类型,以便拉开学生档次,促使小学生四、五年级就开始培训奥数。初中考试更是抓得紧,一章一小考,一月一大考,此谓“质量是命”,要“命”的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怎能成绩不高?相比基层学校质量意识还不够强,求安全保稳定似乎是头等大事,质量只要过得去就行,反正培养出一流学生也留不住,致使基层学校教学质量和城市学校大有差别。而且随着教育资源的外流,这种差异越来越大,形成恶性循环。
5.教学设施对比:城市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一应俱全,有的学校的操场塑胶跑道与大学能相媲美;而基层学校部室建设因房舍紧缺,只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名目齐全”,实为“综合利用”,即一室多用,多媒体教室、远程教育设备也因种种原因利用率低,有的农村学校的数学教具都不齐全,数学课堂限于抽象说教,对教学也造成一定影响。
以上分析可知:由于经济、地域、观念等差异,造成城乡中学数学教育的不均衡发展。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基层学校要本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内部潜力,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应鼓励教师个人自学进修,自我钻研提高;学校应积极组织校本教研活动,为教师相互交流和专业成长提供有利平台;教育行政部门应多为教师外出学习、研修提供机会和资金正常,加大对基层教育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的奖励和重用,加大对骨干教师的奖励和组织学习培训。
2.积极开展城乡教师的交流学习活动,积极开展城乡学校手拉手援助活
动。有关部门应定期组织基层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到城市示范校学习、实践、交流;组织城市示范校教师到基层学校支教、开展示教活动;城乡学校间定期组织教学交流活动,条件好的城市学校可对基层学校提供一定物质援助,帮助基层学校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3.积极开展城乡学生间的交流学习活动,通过相互了解、学习,取长补短。农村学生可从城市学生那里增长见识,城市学生可了解到农村学生学习、生活的艰辛,学习他们的刻苦精神。对于地域较远的两校,可通过网络架设联系桥梁。此外还可增长城市学生对农村学生进行捐物援助的奉献爱心活动。
4.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基层学校的投资力度,积极改善基层学校的硬件设施条件,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愉悦的现代化学习环境,为当地经济提供援助,改善教师的工资、待遇,留得住好教师,才能留得住好学生,要逐步缩小城乡教师的经济待遇差距,使基层教师的辛苦能真正得到回报。并积极从政策上鼓励城市骨干教师、大学优秀毕业生到基层校工作若干年。
5.加强对基层骨干教师的思想教育,教育他们要扎根基层,奉献教育。要关心他们的住房问题、子女上学问题,切实解决他们生活上存在的实际困难,用诚心、热心和爱心留住骨干人才,并为他们提供一定的优质待遇,奖励一批又一批的中青年教师,通过学习研修成为骨干人才,确保基层骨干人才队伍的连续性、稳定性。
2.透析城乡语文教学差异 篇二
一、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程改革是对教育理念、教学思想的改革。“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在传统的农村英语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占用了大部分的时间用来讲解具体的英语语法、句型和知识点, 学生在课堂上只有一味的听讲记笔记, 留给学生仅有的一点时间也被用来做题, 僵硬的语法加上大量的题海战术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 农村的传统英语教育只能教给学生“哑巴英语”。这样的英语课堂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 英语作为交际工具, 更加强调它的交际和实用功能。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只是课堂的主导者, 不仅仅传授知识, 更应引导学生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教师应该根据所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设计一些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形成互动了,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二、改变教师教学理念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与学两者密不可分。农村英语教师相对于城市教师而言观念和教法落后。还是遵循传统的语法教学法, 一味的“教书”。在新课程改革和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 农村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也需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首先教师应进行角色改变, 从单纯英语知识的传授者, 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
其次农村教师更应转变教学理念。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 造成农村英语教师短缺, 现有的一些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课业负担重, 需要学科交叉教学甚至有的英语教师并非英语专业出身, ,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就要有一桶水”, 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把现有的课本内容传授给学生就完成教学任务, 在上好课的同时, 课下应该不断充电, 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改进教学方法, 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优秀的英语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及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
三、改善办学环境
农村由于受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制约, 和城市相比, 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基础差, 底子薄, 发展慢。英语教育基础投资不足、教学条件艰苦、教学设施简陋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加快农村英语教育的发展, 必须要改善办学条件, 首先硬件方面, 英语学习需要及时了解外面的世界而不是闭门造车, 尤其听力的练习需要基本的听力设备, 在城市, 大部分学校都配有语音室、网络室、多媒体教室、校园数控音响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以满足日常教学所需。相反, 在农村可能连最基本的录音机都不能保证。所以政府应加大英语教育投入, 狠抓基础建设, 为英语教学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其次, 在软件方面, 改善办学条件应该改善教师的整体状况和英语语言学习环境。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出台优惠政策, 吸引和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教学, 为农村英语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完善教师教学评价和奖励机制, 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使教师能在现有工作岗位上安心工作, 最终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才尽其用, 保证英语教学质量。同时各级教育部门应重视农村英语教师的深造学习, 加强岗前培训和学历提高培训, 能够为他们提供和创造走出家门学习进修的机会。使教师能够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开阔眼界, 互相交流学习, 优化教学手段。促进农村英语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最后, 学校和社会还应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城市里学校和家庭都尤为重视孩子的英语学习, 一般从幼儿时期就开始了系统的英语培训或学习, 而在农村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初中才开始正式的英语学习, 差距显而易见。因此农村的学校应该利用现有条件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舞台, 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 组织和英语相关的歌曲朗诵比赛, 增加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机会, 购买配备英语学习资料和课外读物, 改善英语语言学习的环境。
四、结语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广大农村的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大力发展农村英语教育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学生、教师、学校、各级教育部门应共同努力, 逐步缩小英语教学中的“城乡差距”。使学生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资源, 共享英语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张乐天.城乡教育差别的制度归因与缩小差别的政策建议, 南京师大学报, 2004, 3
3.透析城乡语文教学差异 篇三
一、城乡语文写作现状分析
城乡学生的作文水平差异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立意浅薄陈旧。城市文明的开放、兼容,形成了城市中学生在构思作文时对问题能展开多角度思考的思维模式,从而增加和拓展了写作的维度和深度。农村中学生看问题则趋向简单肤浅,写作时立意保守陈旧,往往就事论事,人云亦云。
2.题材单一俗套。城市生活的多样化和网络的普及为城市学生创造了广大的作文取材空间。农村学生生活在传统农业社会背景下,经历既单纯也单一,更容易文思枯竭,写作难以出新、出奇,展现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生活。
3.文化底蕴差别。城市向来是政治经济文化更繁荣发达的地区,城市学生受到较好的人文环境的熏陶,在作文中更容易展现文化素养、人文内涵的优势。
4.语言基础薄弱。目前初中生作文中常见的错别字、语法病句、文笔苍白等写作语言问题在农村中学生中特别严重。汉语言基础不牢固,以及方言口语的表达习惯的混淆,造成农村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十分不规范,初三毕业生的作文出现错别字连篇、语句不通、语言逻辑混乱等问题的比比皆是,至于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更无从提起了。
二、造成差异的成因探究
教师与学生充当了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角色,是教学过程中的两大要素。
(一)教师因素
1.教学观念不先进。将语文学习孤立于社会生活之外,必将造成学生语文学习环境的封闭,语文学习空间的狭小,最终使作文课堂教学变成一潭死水,失去生机和活力。
2.教学手段不灵活。教学手段单一、呆板、低效,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充分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这一利器,意味着将被动地失去作文教学的主阵地——高质有效的作文教学课堂。
3.教学过程不完整。在实际教学操作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写作课往往简化为“指导——习作——批改”三个环节。甚至这三个环节也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有的干脆省略指导环节,不断循环重复“写作——批改——写作”的过程,使学生的写作陷入机械麻木之中,结果往往收效甚微,作文水平难以进步。
4.教学评价不科学。作文评价标准模糊,评语简单粗糙。农村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很多都是给出一个分数,分值的浮动完全凭主观印象,文末再写一两句无关痛痒的评语,且哪篇文章都通用,难怪学生拿到作文看一下分数便置之一旁。此外,只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了形成性评价,没有达到作文评价的最终目的和效能,大大削弱了检查、反馈、激励的作用。
(二)学生因素
1.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指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他们已有的全部观念内容和组织。个人的认知结构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又成为他学习新知识的极重要的能量或因素。薄弱的旧有知识体系又影响了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使认知结构难以得到更有效的完善,从而陷入了一种学习的恶性循环。
2.情感体验。“言为心声”,情感是构成文章的灵魂。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带来的一个产物,是农村中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农村父母们为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却往往牺牲了给留守儿童们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基本的亲情陪伴,造成他们对亲情的隔膜甚至冷漠。没有生活基础哪来的创作呈现?
3.生活经历。写作来源于生活。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这代学生的生活内容和活动空间反而变得更单调狭窄,农村学生尤其如此。农村学生通常只是接触家庭、学校和一些简单的变化不多的农村社会现状。这些学生中还有为数不少的人因交通不便需寄宿学校,他们的生活更是基本没有离开校门。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极少,再加上农村资讯不够发达,生活体验的匮乏,导致了写作素材的缺乏,这已成为农村学生写作文时最头疼的问题。
三、对策思考
1.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去教条化,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2.丰富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活力。可以把生活情境、社会观察等引入作文课堂,也可以开辟第二课堂,多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和社会实践。例如,我曾经以“作文诊所”的形式在农村班级上过作文讲评课:“聘请”一些学生担任“主治医生”,为其他同学的作文进行“检查”“问诊”“对症下药”的一系列环节,而我穿插其中引导把关,让“诊断”和“被诊断”的学生都有所获益,这样的方式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大家热情高涨,直到下课铃响还意犹未尽。另外我还尝试给学生开博客,鼓励他们把习作或一些心情记录发表在博客上,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提高了他们对写作的兴趣。
3.落实并完善规范化的作文教学过程,注重引导、激趣和激励性评价。评价方式可以更多样化,如自评与互评相结合、书面与口头相结合,评语最好能一语中的、切中要害。在实际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写完作文后先就自己写的文章作出自评,紧接着第二个环节是随机互评,即由随机组合的两个同学交换作文互写评语,最后一个环节才是教师评价。而自评和互评的过程是计入作文分值的。
4.引导情感教育,提炼生活智慧。把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以情动情,平时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对的爱、感恩、理解等美好情感的价值取向,然后引导学生移情于文,文成则情现。
5.挖掘写作素材,引导生活体验。农村虽没有城市丰富多元的生活素材,但也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优势。可以利用农村更注重传统习俗、古老文化的传承的特点,让学生充分挖掘身边的写作资源:自然风光、历史风物、民俗风情……
要缩小乃至消除城乡间学生在教育上的巨大差距,除了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之外,还必须依靠政府扶持,如加大教育资金向农村的投放,完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等。
4.城乡教育差异社会实践论文 篇四
题 目:农村教育和城乡教育公平的调研 指导教师:赵翁琴
团队成员:++++++++++++++++++
摘要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而我国人口农村比例很大,我国教育农村教育占很大的比例,因此看我国教育的现状,不能忽视我国的农村教育。目前,农村进行新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之间差异。农村问题,不只是经济问题,还有教育问题。因此,我们团队,在假期中,深入农村,了解城乡差异,从教育这一方面上一窥,来看我国城乡之间的差异,关注农村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成就有目共睹。21世纪科教兴国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城乡教育的差异正是我国在实现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障碍之一,调查城乡教育的差别,引起人们的重视,对缩小城乡差距和实现教育平衡有很大的意义。我们团队此次调查就是为了初步分析家乡城乡教育差别,并对全国教育资源进行初步分析,希望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思考。
项目看似很大,做起来很不容易,但是我们团队成员来自全国各地,每个队员采集到的数据均有该地区的代表性,因此分析全国的城乡教育差别具有很大的可行性。作为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调查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的中学阶段,对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是一个锻炼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的我们通过调查活动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拥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也在对比全国教育差别的同时,从中体会到我们也能做大事,并想着如何去做大事,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电力工程系发电三班第七组
活动简介
团队成员:李星星,胡飞,秦宏远,张波,段翔,孙万博,杨辅佐,刘咸博 调查时间:2011.7.20—2011.7.29 调查地点:礼泉一中,礼泉实验中学,周至中学,周至三中 调查对象:各学校的工作人员及在校学生
调查主要问题:关注农村教育和城乡教育差别的调研
调查目的:实地调查家乡所在地的部分中学教育情况,并与在校师生和周围人员交流,收集有关中学拥有硬件资源设备师资力量生源及毕业情况等资料和数据,初步对比家乡教育差别及存在的问题。之后利用各团队成员分布在我国不同市区所收集到的数据,综合对比分析我国部分地区教育现状。
教育在农村的障碍
农村教育资金薄弱
经过这么多年的新农村建设,且加上近来大搞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就目前而言,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日趋完善,供水供电不成问题,教室教具给配充足(比如也能实现多媒体教学),学生食宿很有保障。所以,现在限制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已不再是硬件设备跟不上的问题,而是出现在软件上。具体而言,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在这种乡镇中学是严重不足的。首先是优秀教师不愿意进来,再者是进来了留不住。这是农村教育长期缓慢发的展的关键因素。
农村对教育不重视
教育往往是双向的,一方面需要学校的管理,但家庭的管理会起更大的作用。但就调查下来的结果来看,家庭这一块基本上没能对学生的教育作多大的贡献。其中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家长大多是农民,平时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教育。如果是留守儿童则祖父母辈就更没有闲暇也无精力对其进行教育和管理。另一方
面,家长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对于现在子女所学的课程,基本上是没有能力进行专业的指导的,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城乡差异之城乡教育差异
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
教学方式也非常灵活,教师和学生在直截了当的沟通中交流思想、学习知识。不管在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美国教师一般不会对学生进行大量知识的灌输,而会使用实验、案例、讨论、互动交流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美国,教师鼓励学生追逐兴趣而不是追逐“热门”。我刚进入大学时,想从事法律或政治工作。一年多以后我才发现自己对它没有兴趣,学习成绩也只在中游。但我爱上了计算机,每天疯狂地编程,很快就引起了老师、同学的重视。终于,大二的一天,我决定放弃此前一年多在全美前三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已经修成的学分,转入哥伦比亚大学默默无名的计算机系。若不是那天的决定,今天我就不会拥有计算机领域的成就,很可能只是在美国某个小镇上做一个既不成功又不快乐的律师。
教师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时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我读书时,曾提出过与导师的思路截然不同的技术方案。当时,我的导师说:“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他的鼓励最终促使我沿着自己的道路获得了成功。这种因人施教、鼓励创新的教育理念再好不过地体现了美国教育思想的先进性。
农村教育
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下面是我们调查所得的数据,希望能给我们的决策者提供一些参考:
很少与父母联系的23.9%
认为一个幸福的家庭应该和父母在一起的79.3%
非常想父母的65.0%
做错事被批评时当面顶撞的8.4%
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的12.3%
在学校里基本上没有朋友的17.5%
害怕陌生人的40.0%
遇到困难自己解决的45.5%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43.5%
觉得自己很一般的52.7%
学习上听老师的话,很刻苦的25.3%
觉得身边得人不太关心自己的49.1%
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34.7%
觉得社会不公平、看不到希望的11.9%
从以上统计状况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而有资料显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里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我曾到过大连市内的望海小学挂职3天,跟人家
比,我们真是差距太大啦,我们做农村小学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弄到办学经费,而人家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花掉手里的办学经费;真乃是天壤之别呀!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经常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
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1、教师负担重。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
2、教师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课程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
4、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网络,缺少图书。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多数已经过时。教师自学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受到影响,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辅助资料。
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
学水平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新课程专业引领落后。特别是新课改后,农村教师由于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对新课程的组织实施感到困惑,有畏难情绪,所以,必须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农村学校普遍感到新课程实施的“明白人”太少,力量不足。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群体环境的影响,新课程的转化率不高,不能较好地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很难成为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骨干和带头人。另外,由于地域特点,学校课改工作缺乏上级业务部门经常、有效的指导。对课改实施引领的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村学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在教学水平上农村学校是无法与城镇学校相提并论的,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硬件方面
硬件方面,即教学设备简陋,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软件方面
软件方面即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各方面条件都差,年轻的毕业生大都不愿到农村任教,教师平均年龄较大,知识结构相对陈旧,工作也缺乏年轻人的激情与活力。
家长素质较低,督促孩子读书的意识淡薄,有的甚至是抱着让小孩呆在学校省得他在身边闹或四外乱跑的想法把孩子送进学校的。孩子天性爱玩,在缺乏适当的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不会自发地产生学习的兴趣。
结束语
时间很短,只有短短几天;收获不多,却让人深思。从未感受过外面的世界,从不知道我们缺的东西原来这么多。
就像施奈德公司人事部经历说的那样:
1.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确实愈发严重,但是要记住:梦想离我们确实很遥远,但只要坚定步伐,朝着梦想一步一个脚印,梦想智慧离我们越来越近。
2.社会中确实存在很多不公平,同样,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不愉快,但是不管怎样,保持乐观,用乐观的心态去找寻阳光,找寻属于自己的乐园。
这不出校门的第一次就业,使我们人生的刚刚起步,每一次工作都是我们日后事业的一块铺路石,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次积累的经验,不能轻视了任何一个丰富自己的机会,不要盲目地跟别人的脚步,冷静地对待自己的选择,走好自己的路才会让自己不后悔。要学会在逆境中磨砺自己,遇事先笑笑,用一颗灿烂的心去挑战一切。
附录
1.与父母联系的情况()
A经常联系 B偶尔联系 C很少联系 2.认为一个幸福的家庭应该是怎样的()A和父母在一起 B独自一人 3.是否思念父母()
A很想 B偶尔想 C从不想C 4.做错事被批评时是否顶撞父母()A经常顶撞 B偶尔顶撞 C从不顶撞 5.在学校是否拉帮结派、打架斗殴()A经常 B偶尔 C从不 6.在学校朋友多吗()
A很多 B还可以 C很少 7.是否害怕陌生人()
A从不 B一般 C害怕 8.遇到困难如何解决()
A独自解决 B依靠朋友 C不想着去解决 9.是否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A在一起 B不在一起 10.感觉自己怎么样()A优秀 B一般 C很差
5.城乡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差异研究 篇五
城乡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差异研究
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由于面对城乡两大不同的培训群体.两者在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本文立足重庆,调查研究重庆市主城区及周边农村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现状,剖析两种培训在参训对象、培训需求和培训内容等方面反映出的差别.
作 者:马之成 MA Zhi-cheng 作者单位:重庆教育学院,外语系,重庆,400067 刊 名: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21(2) 分类号:H319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师培训 城乡 培训差异6.透析城乡语文教学差异 篇六
浅论经济落后地区城乡学生对红色旅游的认知差异研究——以湖南永州为例
/论文关键词:农村;城镇;学生;红色旅游;卡方检验;t检验
论文摘要:通过卡方检验和独立梓本的t体验可知,经济落后地区来自城镇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更了解红色旅游;在红色旅游宣传媒介的使用数量上城乡学生不存在差异,且仅在“电视”媒介的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来自城镇的学生更偏爱“电视”来了解红色旅游;城乡学生对红色旅游影响因子的评价大致相当,差别不大,两者均看好红色旅游的发展却不愿意在将来从事有关红色旅游的工作。
一 研究背景
国外的旅游认知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研究相对成熟,研究成果也有很多,且大量集中于目的地形象认知和旅游地居民对旅游认知的研究中,由于旅游者的认知属于心理学范畴,与行为的关系密切,因此,旅游认知也一直附属于旅游者行为特征的研究中,1978年,波兰学者A·Szwichten—berg采刚问卷方式对旅游者进行调查,找到了相应的旅游认知行为特征,Cr0mpt0n(1979)认为,目的地的选择行为特征表现为感知性约束条件如时间、金钱、旅行能力以及目的地形象)相互作用的函数I。80年代后的研究将心理学相关知识广泛引入进来,如Shih(1986)提出了价值与生活方式的概念,他认为感知和形象是目的地选择的决定因素,May0EdwardJ&JarvisLance(1981)提出旅游的决策过程受到个人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J0seffink&AlfredK0bsa(2002)基于潜在旅游者的认知和行为特征,提出了一个个性化的服务模式。
国内的研究成果也主要体现在目的地形象认知和旅游地居民认知的探讨上1,从潜在游客类型或旅游形式人手探讨其认知和行为特征也占据了一席之地:李丽梅、保继刚(2000)研究了中山大学大学生旅游认知和行为特征;吴峰山(2005)调查了山西体育旅游潜在客源市场的认知和行为特征并提出发展对策。
我国学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成果颇多,大量集中对红色旅游基本问题的研究、基于红色旅游资源,提出发展对策,最近一段时间关于红色旅游的区域合作问题讨论热烈,以红色旅游客源市场为研究对象的文献相对较少。然而从已有的资料来看,暂未发现涉及潜在旅游者对红色旅游认知的文献,更不用提针对落后地区学生红色旅游认知的研究,因此,对其认知特征的探讨将是红色旅游研究的一个有益补充。从时间来看,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迄今已逾三年,今年正好处于纲要的中期阶段,在这个时候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对红色旅游的发展作一个回顾性的评价,意义重大。
永州市位于湖南省南端,五岭北麓,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改革开放以来,永州经济发展同全国虽亦步亦趋,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整体水平仍落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和周边先进地区,而且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可能,因此,将其作为经济落后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 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城乡学生在红色旅游的认知存在差异”的假设,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于2007年4月对永州市九中、永州市三中、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及湖南科技学院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涉及初中、高中、大专及本科层次。因认知研究的范围广泛,体系复杂,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从知觉、评价和态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据此,问卷设计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基本资料和对红色旅游的认知特征资料,为保证数据的可靠性,部分题项采件J多选题形式.共发放问卷64O份,回收580份,回收率90.6%,剔除非永州籍问卷及其它无效问卷,共整理出有效问卷488份,有效率为84.1%。
基础数据经SPSS13.0软件处理。采用交叉分析、卡方检验和独立样本的t检验,针对城乡学生对红色旅游的认知差异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卡方检验是用于检验两个名义变量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的统计分析方法。独立样本的t检验用于检验来自正态总体的两个彼此独立的样本之问的差异。P值表示检验的显著程度,P值越小,说明显著程度越高,本次卡方检验和t检验中所设定的显著程度为0.05。
三 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
1.背景数据总体特征分析
男女比例分别为41.6%和58.4%;米自农村的学生占75%,来自城镇学生的占24%,其他占l%;初中生10.04%,高中生26.7%,中专生19.67%,高职生15.4%,大学生27.66%;家庭人均年收入在200元以下占3.29%,200—500元占3.48%,500—1000元占11.89%,1001—2000元占8.2%,2001—3000元占7.79%,3001—5000元占8%,5000元以上占14.34%,不知道的占43.o3%。以上数据男女、年龄、学历背景结构合理,来自农村的学生多、家庭年收入较低,均符合永州目前以农业为主、农村人口居多的客观情况,调查数据真实可靠。
填写了了解红色旅游的259份,占44.7%,其中农村学生占69.9%,城镇占29.1%;通过电视来了解红色旅游知识的比例最高,达到了60.1%。其它媒介按选择比例高低依次为他人介绍(17%)、网络(12.1%)、广播(5.8%)、杂志(2.7%)、报纸(2.2%);学生外出进行红色旅游最注重的因子是服务质量、讲解水平和知名度,72.2%的学生看好红色旅游,但60.3%的学生不会选择红色旅游的相关工作。
2.城乡学生对红色旅游了解程度差异分析
对城乡学生与其了解红色旅游的程度做卡方分析得到P值为0.005<0.05,说明城乡学生对红色旅游了解程度有显著差异,比较两者卡方统计量,可知来自农村的学生了解红色旅游的实际频数(151)小于期望频数(164.1),而来自城镇的学生了解红色旅游的实际频数(66)大于期望频数(52.9),因此,统计上认为,来自城镇的学生要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更了解红色旅游。
3.城乡学生关于红色旅游信息来源渠道的差异分析
(1)信息渠道使用数量的差异分析
对城乡学生关于红色旅游信息渠道使用数量应用t检验作独立样本的均值检验,由于方差齐性检验的显著性概率0.196大于0.05,所以方差齐的假设条件满足,此时在方差齐的前提下进行相应的t检验,得t值为一1.127,由于双尾显著性概率0.261>0.05,所以接受均值相等的假设,即统计上认为城乡学生在媒体使用数量上没有显著差异。
(2)各信息来源渠道的差异分析
从上表可知,城乡学生仅在“电视”媒体上的卡方检验的P值为0.002<0.05,说明城乡的学生在“电视”这一渠道的使用上有显著差异,经进一步分析两者卡方统计量,可知来自农村的学生使用“电视”渠道的实际频数(83)小于期望频数(93),而来自城镇的学生通过电视了解红色旅游的实际频数(50)大于期望频数(40),说明来自城镇的学生更偏好“电视”这一渠道了解红色旅游。
4.城乡学生对红色旅游出游决策影响因子评价的差异分析
(1)城乡学生对出游决策影响因子综合评价的差异分析
影响红色旅游出行的因子共设计10个,采用里克特五点量表法,其中1分~没有影响,2分~有点影响,3分—一般,4分~很重要,5分~特别重要。计算各样本的综合得分后,应用t检验对城乡学生对因子的综合评价作独样本的均值分析,由于方差齐性检验的显著性概率0.844>0.05,所以方差齐的假设条件满足,在此前提下进行相应地t检验,t值为一1.436,南于双尾显著性概率0.153>0.05,所以接受均值相等的假设,即统计上认为城乡学生在红色旅游的出游决策影响因子综合影响的评价上没有显著差异。
(2)城乡学生关于出游决策影响各因子评价的均值差异分析
一般而言,里克特量表1~5等级评分在1~2.4之间表示反对,2.5~3.4之问表示中立,3.5~5之间表示赞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表2中显示城乡学生最为重视的因子都是服务质量,对各因子的态度大致一致,隶属同一水平,仅在“宣传力度”和“购物品质量”两个因子上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水平,即来自城镇的学生看重宣传力度和购物品质量,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对以上两因子的态度为中立.
5.城乡学生对红色旅游未来发展态度的差异分析
城乡学生在对红色旅游将来前途看法的卡方检验值为0.132,且与未来是否从事与红色旅游有关的工作的态度关联的卡方检验值为0.315,均大于0.05,也就是说城乡学生在以上两一问题的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
四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永州的学生关于红色旅游的知晓率普遍较低,应从总体上加强教育,但相较而言,(1)永州农村学生对红色旅游的了解程度相对更低,因此,需要下更大的气力对这一群体进行红色旅游的宣传;(2)城乡学生在信息渠道使用数量上不存在差别,仅在“电视”这一媒体上出现差别,来自城镇的学生要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更偏好使用这一渠道来了解红色旅游,因此,可多利用“电视”对来自城镇的学生宣传红色旅游;(3)城乡学生在红色旅游出游决策影响因子的综合评价上没有显著差异;单个因子上,无论何种户籍的学生都对服务质量要求共高,城镇学生在“宣传力度”和“购物品质量”两项影响因子在均值上与来自农村的学生分属不同水平,要求相对较高;(4)无论学生是何种户籍来源,在红色旅游前途看法和将来是否从事有关红色旅游工作上表现一致,即看好红色旅游,却不愿意在将来从事红色旅游相关工作,因此,改变学生现有态度有助于红色旅游未米的发展。
7.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分析 篇七
近年来,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认清我国城乡居民在消费支出顺序和消费支出比例方面存在差异的现状, 从现象中深入分析出本质, 进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 城乡消费支出的结构顺序存在明显差异。
城镇居民基本上是吃穿住行的消费序列, 农村居民则是吃住穿行的消费序列。20世纪九十年代, 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结构顺序转变为食品、衣着、文娱、用品、居住、交通、杂项、医疗, 消费热点从吃、穿、用等基本消费逐渐转向文娱、住行等领域;农村文娱支出上升到第三位, 是支出结构变化中最明显的部分, 其他各项顺序不变。进入21世纪, 城镇居民文娱、居住支出位次进一步前移, 消费结构序列转变为食品、文娱、衣着、居住、用品、交通、医疗、杂项。同时期农村居民消费序列为食品、居住、文娱、衣着、医疗、交通、用品、杂项。
(二) 城乡居民各项消费支出存在明显差异
1、居民食品消费比较。
在人均主要食品消费方面,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比城镇居民低很多。用2006年农村居民 (人均纯收入3, 476.34元) 与1995年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3, 892.90元) 的食品消费进行比较, 农村居民营养性、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量远不及城镇居民。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猪牛羊肉、家禽、鲜蛋及制品、水产品的数量分别是同一收入档次下城镇居民的75.5%、76.6%、82.1%和88%。
2、城乡衣着消费比较。
从支出额来看, 城镇低收入户衣着人均消费额为237.80元, 而农村高收入户同期人均支出额为231.71元, 城乡支出额相差悬殊。此外, 衣着消费质量档次上也有显著差别。城镇居民衣着消费以中高档为主;农村居民的衣着消费在向成衣化转变中, 也开始由低档向中档转变, 但总体上仍以中低档为主, 更注重衣着的结实耐用、经济实惠。
3、城乡居住消费比较。
首先, 从居住支出比重看, 农村远高于城镇。城镇居民住房支出比重明显偏低, 而农村住房支出比重有所偏高。这主要受城乡消费观念不同的影响。其次, 从支出额来看, 由于城乡收入水平的差异, 农村居住支出额上升缓慢, 年均增长速度为9.8%;而城镇居住消费年均增速达到19.6%。再次, 从居住面积和居住质量来看, 农村居民面积大, 而城镇居住质量高。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从1997年的17.8平方米提高到2004年的25.0平方米, 农村人均从22.5平方米提高到27.9平方米。但是, 城镇居民住房全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且内部装饰考究甚至豪华, 而对于农村居民, 住房建设大多是为了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农村居民尚有近25%的草房、土坯房,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房仅为砖木结构的1/2。
4、城乡居民家庭用品及精神文化生活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 城乡居民家庭设备用品和文教娱乐支出都在逐步增加, 尤其是文教娱乐支出在城乡跃居第三位。但是, 由于城乡收入水平差距以及消费环境的差异, 城镇居民这两项支出额和支出比重均高于农村居民。对于家庭设备用品, 近年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额从1997年的4, 186元增加到2004年的7, 182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额最高仅达到2, 185元, 远远低于城镇居民。在文教娱乐支出方面, 农村居民2004年人均现金支出比例与城镇居民2000年的水平基本持平。
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原因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问题由来已久,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 收入差距是造成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的重要因素。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的实质是农民的消费结构相对城镇居民来说不合理, 他们的消费还停留在比较低的阶段和档次上。如果农民收入较多且增长较快, 那么他们在基本的生活消费上的支出比率就会大大降低, 他们就有实力进行更高层次的消费。
(二) 消费观念的差别是造成他们消费结构差异的又一原因。
农民消费观念的不优化是农民进行更高层次消费的思想上的阻碍, 影响着农民消费结构的优化。造成城乡居民消费观念差别的主要因素有城乡居民文化素质的差别、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这与他们受教育程度较低有关。文化素质的低下不仅对农民脱贫致富有制约作用, 还会对他们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在文化素质上与城镇居民的差距使得农民对精神文化消费的意识不强烈, 对发展消费的渴望也不如城镇居民高涨。
(三) 消费环境的差异也会造成城乡消费结构的差异。
城乡居民所处的消费环境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城镇的建设基础好, 交通条件便利, 公共设施发达, 市场体系发育良好, 居民的消费环境舒适方便, 消费条件明显优于农民。农村大多处于地域条件偏僻的地方, 交通不发达, 公共设施建设不力。具体来说, 大多数农村没有自来水和煤气的供应, 电力的供应也不如城镇的及时方便, 而且电价偏高。农村很少有像城镇那样的大商场和超市, 医疗机构也没有城镇的发达, 文化娱乐设施更是离城镇有较大的差距。在目前的现实消费环境条件下, 农民的较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必然受环境的制约而造成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上的差异。
三、解决城乡消费结构差异对策建议
(一) 增加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稳定农民农业收入。
建立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 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国家在国民收入二次分配中向农业倾斜, 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支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并逐步增加对农业灾害保险的补贴;二是建立和健全主要农副产品风险基金制度和储备调节制度, 以避免农产品价格随农业产量的变化而大起大落, 将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三是建立农村信贷制度, 不断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比重, 增加农业投入, 扶助一些市场看好、风险较小、见效较快的产业;四是采取有力措施, 确保国家粮食保护价格政策的落实, 使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幅度不低于化肥、农药等主要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幅度。
2、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 增加农民非农业收入。
目前, 农村二三产业欠发达, 农业尚有1.2亿余劳动力堆积在日益锐减的耕地上。今后要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一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合理调整乡镇企业布局, 实行城乡一体化, 将农副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业, 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二是认真做好劳务输出工作, 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壁垒, 使城乡居民在户口管理、就业机会等方面真正平等和公平竞争;三是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 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和培训机构, 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信息服务和技能培训。
(二) 加强农村消费者教育, 改善农民消费观念。
农村消费者教育, 是指对广大农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有关的消费知识和技能, 培养科学、文明的消费观念, 提高消费者自身素质的一种社会活动。在我国现阶段, 加强农村消费者教育, 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农村消费者教育的内容相当广泛, 它不仅应该包括有关消费经济理论知识的普及 (如消费知识、信贷知识、法律知识、商品知识和心理学知识等) , 还应包括农民现代消费观念的形成、农民消费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等。
(三)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为消费结构升级创造基本条件。
8.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研究 篇八
关键词:滞后模型;回归分析;聚类分析
一、影响我国城乡消费差异的因素分析
由于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因素很多,既有自然、地理因素,又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且各因素间组和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因此,要准确把握所有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因素在实际中是不可能的。本文旨在分析作用较大的主要因素。
(一)收入分配因素
由经济学原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消费行为必定也受到过去消费习惯的影响,因此考虑建立一个包含消费的滞后值和收入水平的回归模型Ct=α+β1Yt+β2Ct-1+β3Ct-2+u。
为减少或消除时序数据的异方差,对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模型调整为:lnCt=α+β1ln1Yt+β2lnCt-1+β3lnCt-3+u
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函数进行估计:lnCu=0.29+0.80lnYu+0.37lnCu(-1)-0.22lnCu(-2)
(1)同理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函数进行估计:lnCr=0.77lnYr+0.50lnCr(-1)-0.30lnCu(-2)
(2)两个方程的系数显著性检验和方程的显著性检验P值都小于0.05,说明方程拟合的较好
比较式(1)和式(2)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1)城、乡居民消费均与收入成同向变动关系,但城镇居民消费的收入弹性(0.80)大于农村居民消费的收入弹性(0.77);(2)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前一期消费性支出的系数分别为0.37、0.50,两者都超过了0.35,说明了我国城乡居民具有很强的消费惯性,并且农村居民滞后一期和滞后两期的消费支出系数分别大于城镇居民,这说明农村居民比有城镇居民更强的消费惯性。
(二)地区差异的影响
在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异日益拉大的同时,不同地区的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也日益明显。定义Xl、X2、X3、X4、X4、X5、X6、X7、X8为城乡居民人均食品消费之比、人均衣着消费之比、人均居住消费之比、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之比、人均医疗保健消费之比、人均其他商品及服务消费之比,以其作系统聚类分析,为同等的对待每一变量,在作聚类前,先对原始数据进行Z分数的标准化处理,按Q型聚类分析法进行聚类,选用欧式距离平方和聚类效果较好的离差平方和法作聚类分析,得出的聚类图可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例分为5种类型(按照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差异从小到大的顺序):(1)北京、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2)天津、广东、广西、海南、重庆、贵州、云南;(3)河北、山西、辽宁、吉林、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陕西、青海、宁夏;(4)内蒙古、甘肃、新疆;(5)西藏。
可以得出:①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导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城乡居民消费差异较大的地区,即第四、五类,大都是经济发展较慢的西部地区。消费结构差异最小的地区,大都是东部地区。②城市化水平是另一个重要原因。可以看到,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如北京、天津、江苏、浙江、上海等,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均较小,特别是食品、日用品的消费差异很小。反之,城市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如宁夏、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等,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均较大。
(三)消费环境和消费观念差异的影响
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城镇和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程度上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城乡居民消费环境的差别。首先,城镇的各种条件优越,居民的消费环境舒适方便优于农民。第二,当前农村的市场环境较差。长期以来,大多企业将生产经营的重点只放在了城市。活跃于农村市场的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小规模个体工商户,缺少对农村消费问题的研究,从而很少生产出与农民收入、消费观念和农村消费环境相一致的产品。
和城乡消费环境差异的形成一样,城乡消费观念的形成也是长期的。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受教育程度较低,使得农民对精神文化消费的意识以及对未来消费的渴望都不如城镇居民强烈。而对精神文化消费意识的薄弱,又会使农民很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从而更加大了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结构上的差距。其次,长期生活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农村,农民的消费观念相互影响,这就表现为大多数农民的消费价值观念和消费信息趋于一致,而与处于城镇的那部分居民存在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由于农民靠农业生产和农闲时外出务工挣得的收入很不稳定,久而久之则形成了更加谨慎的消费观念。再次,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也影响着城乡居民消费观念的差异。
二、减小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即要依托科技进步,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产业集群化。
(二)针对不同地区农村发展水平,取长补短。不同地区有着农村居民消费特点不同。突出东部地区的主导作用,依托西部地区资源优势,扩大农民生活消费市场。
(三)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改善农村居民消费观念。教育可以改造农民的小农意识和保守心理,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对提高农村居民素质的基础设施重点投资,最为重要的是保障教育经费。
(四)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首先,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其次,加强农村市场机制建设,并解决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再次,应加强农村市场管理和监督,切实保护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历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9.透析城乡语文教学差异 篇九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为了体现新理念,常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因此,提高教师合作学习的教学技能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十分重要。
一、提高教师合作学习教学技能
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科学分组。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能在组织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各方面达到均衡,组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在一年级的合作学习中最多采用四人小组,并选出一位组长,这是
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入学,合作的意识还不够,合作的技能不高,频繁的轮换、过细的分工反而不利于合作学习。
2、教学设计。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验的新理念,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
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的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课堂操作。
小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方式一般有两种:分工协作合作式和交流帮助式。分工协作式的合作就是在分工协作的过程中共同达到目标。如语文课中的分角色朗读、演课本剧等。再如数学课中的《估一估、量一量》,教师让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量一量对方一步的长度,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等。交流帮助式的合作就是让同桌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如数学课中的说算法、语文教学中的“把……说给同桌听”
等,让学生先说自己的观点,再听对方的观点,然后指出对方的不足之处,并帮助改正,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自己获得提高。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
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具体而言,主要可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指点。一年级学生往往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要从最简单的句式教起:组内交流时,用“我认为……”的句式;集体交流时,用“我们认为……”的句式;认为其它组意见不完整时,用“我们组补充……”的句式;与其它组意见不同时,用“我们组意见与他们组不同,我们组认
为……”的句式。这样通过反复多次的练习,就能逐渐使学生学会在不同情况下用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2、学会讨论问题。
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要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讨论问题的步骤一般为:针对问题,独立思考→形成观点,组内交流→组长总结,选出发言人→组内练习,达成共识。如果遇到通过反复讨论小组内部意见还是不能统一的情况,可举手寻求老师的帮助。
3、学会倾听。
一年级学生不善于倾听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为了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可以采用重复他人说话内容的方式,如:“刚才××说了一些什么,你能说说吗?”也可以采用学生互评的形式,如:“刚才××发言中,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吗?”还可以采用激励的方式,如:“××听得真认真,老师喜欢你。”总之,要让学生认识到“三人行,必有我师”。
4、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由于人的性格差异,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要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小朋友,对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几乎是很肤浅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要耐心地引导,在教学时要“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感觉到合作的重要性。比如组织学生自编故事时,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合作表演故事的环节。许多小朋友都和好伙伴组成了合作小组进行排练,有两个小朋友却在座位上东张西望,我将他们叫到一起,帮助他们组成了一个小组。他们通过讨论,准备排练时,却缺少一个人,我得知后,主动上前,要求参与,与他们合作表演了故事。由于老师的参与,他们演得十分卖力,也十分精彩。我又“开后门”让他们上台表演,他们的表演得到了同学们的掌声。他们相视一笑,高兴地回到座位。我想他们一定感受到了合作的快乐、合作的重要。
5、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成员之间只有建立团结互助、相互包容的关系,才能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对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是有好处的。如一年级小朋友事事喜欢争先,在教学时常有这样的
10.城乡联动教学跟班学习总结 篇十
“城乡联动教学”的跟班学习已经告一段落。我非常感激领导为我安排了这么好的跟班观摩探讨和学习的机会。然而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一年匆匆而过。一年里,我严格遵照省教育厅提出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专家和名师的指点下,有针对性的学习和研究名师在新课程中所取得的先进经验”的要求,积极学习理论,认真听课,虚心请教,大胆交流,及时反思,不断总结,出色的完成了这次跟班学习任务,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转变了观念,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为进一步的教育实践打下了基础。
在跟班学习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惠州九中举办的优质课展评过程中,授课老师特别注重对孩子扩散性思维的培养,能积极引导孩子学习质疑,引导全体学生讨论,而且教师能保持一颗童心,始终站在学生的立场,以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教师们还会以自身的行为感染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善于用自己的情绪带动学生、感染学生。在研讨的过程中,老师之间能相互提出自己的建议,是和睦团结,默契、互助的,她们对待工作的热情和同事之间的温馨、友好的氛围不但感染着学生,也深深地感动着我,让人觉得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是件很快乐的事,也教会我应如何与人合作、相处,让自己、别人都快乐。
通过观摩活动,结合对照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情况,觉得感慨颇深,以下是我个人谈的几点体会与感受:
1、开阔了眼界。以往在学校里,难得出来一次,简直是井底之蛙,外面的世界如何精彩,自己无从而知。虽有了网络,需要时可以上网搜索,但很多东西是无法寻找的,就是有,也只是别人的。这次外出跟班学习,大大开阔了我的眼界,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新事物、新观念、新做法,也有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这对我今后的工作将有很大的影响。
2、提高了师德水准。这次跟班学习,在专家和优秀教师人格的感染下,我更加明确自己的责任,也更加热爱教育事业,原有的师德观和专业成长目标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提升。我深切领悟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真谛。树立了 1
科学的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人才观,具有高尚的师德和职业理想,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发展的空间。
3、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跟班学习期间,通过学习理论、听取专家报告、与教师交流等,使我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了解了先进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现代教育观、学生观和学习观,初步具有在现代科学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实践能力,开始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或专长,具有一定的教育创新和指导教学改革的能力。
4、掌握了更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往在学校,平时忙于教学,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读书,这次学习中,听了那么多的课,看了那么多书,记了厚厚的笔记,边学习,边反思。使我对教育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统,比原来站得高,看得远,使我对一些教育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教学理论的认识更加明晰;对开展教研活动的方式更加明确;对投身教育改革的激情更加充沛。扩展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增强学术能力和实践技能。学习使我添了灵气、去了骄气,焕发出无限生机。
5、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意识。跟班学习任务是落实在点滴的工作积累过程之中,无论是源于外部压力还是自觉主动学习,都让我在过程中逐步把学习内化为一种自觉的习惯。通过这次跟班学习,我从专家、优秀的骨干教师身上不光学到了教学、科研的本领,而且学到了如何做人为师的品德,得到了人格的提升、生命的升华。
6、在活动中应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努力创设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以往我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往往考虑到的只是“我该如何去教”,而忽视了“孩子如何去学”的问题,其实作为教师,引导作用是要充分发挥的,但引导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孩子们的发展,通过这种引导,让孩子们学会自己去学习,去探索。
时间匆匆而过,我忙碌而又充实,辛苦而又快乐着。从领导、专家、教师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无论是师德水准、教育理论还是教学技能等方面的。虽不敢说满载而归,但这次学习将会影响我一生,我将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更加努力地工作,因为我知道机遇总是降临给有准备的人,作为一位有上进心的老师,我一定会抓住机遇,好好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为大亚湾的教育事业的腾飞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11.透析城乡语文教学差异 篇十一
关键词:松花 养生作品 差异性 文学规律
中国古代有诸多文人骚客,他们给后人留下了宝贵文化遗产。这其中不仅包括数量庞大,质量上乘的诗书画作,还包括他们独特又奇妙的养生之法。在唐诗中,以白居易的养生诗数量最多,最为全面。在宋代士人中,苏轼则是当之无愧的养生达人。此二人,均为中国古典大家中成功养生的典范。
松花,又名松黄,拂取似蒲黄正尔[1]。味甘,性温,无毒,主润心肺,益气,防风止血,也可以酿酒,当然也可以粉状形态药用。现代医学认为,松花粉中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包括22种氨基酸、14种维生素和30多种微量元素以及大量的活性蛋白酶、核、黄酮类化合物及其它活性物质。而它含有的蛋白质多以游离氨基酸的形式存在,含量超过牛奶、鸡蛋的5-7倍;维生素C的含量高于新鲜水果和蔬菜,被称为天然维生素之王[2]。事实上,在古代,先贤们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服用松黄。也许他们并不能如现代医学这样从微观上认知松花的益处,却以自己的探索力证了此物的养生功效。
本文主要以白居易和苏轼的两首有关松花的作品为研究对象,来探析这两位文人各自不同的养生法。通过对白、苏两人养生法的比较,来分析、归纳唐、宋两代文人在养生领域内的不同倾向以及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
一、基本内容的赏析
作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篇目早已名传千古,但他的很多养生诗却少有人知。事实上,这些被人鲜少关注的作品中同样蕴藏着巨大的研究价值。如他的《枕上行》:
风疾侵凌临老头,血凝筋滞不调柔。甘从此后支离卧,赖是从前烂漫游。
迥思往事纷如梦,转觉余生杳若浮。浩气自能充静室,惊飚何必荡虚舟。
腹空先进松花酒,膝冷重装桂布裘。若问乐天知病否,乐天知命了无忧。[3]
据诗意可知,风疾之症侵犯降临到了这位老翁身上,致使他全身血液和筋骨都不能畅通。从此以后卧病在床,便只能怀念以前的美好出游。回想往事,又是何等的渺如梦境呢?腹中空了,可以先喝一些松花酒,膝盖凉了,可以重新穿上桂布裘。如果问这位老翁知道自己的病情不,他会因为知天命的精神而不忧愁。在诗中,白居易提到了松花酒。在明知自己病况,并且心境相对开朗的情形下,他要“先进松花酒”,还是在“腹空”的条件下,可见白居易自身是知晓松花的药用功能的。这绝非他病中借酒消愁,否则又何必“膝冷重装桂布裘”?干脆冻死算了。
无独有偶,关于松花,宋代大文豪苏轼也有作品——《松花歌》[4]呈现:
一斤松花不可少,八两蒲黄切莫炒。
槐花杏花各五钱,五斤白蜜一起捣。
吃也好,浴也好,红白容颜直到老。
这首仿若民谣似的作品,与苏轼其他佳作相比,既没有《水调歌头》的哲理深邃,也没有《江城子》的深情哀婉,简直是明白如话,平淡如水。但是,这首词却传达了一种客观的记叙、朴素的情怀。一斤松花,八两没有炒过的蒲黄,五钱槐花、杏花,五斤白蜜,放在一起捣碎,可以服食,也可沐浴,无论大人、小孩儿,都能延年益寿。通过这首歌谣的流传,我们可以推知早在一千多年前,苏轼就深刻认识到了松花的药用价值,并且摸索出了具体的制作、使用方法。
那么,从这两例作品,我们可知,无论白居易还是苏轼,他们都对松花的养生保健功能有着确切的认知,并且把这种相对成熟的认知反映在了自己的作品之中加以传播、推崇。但是,细读这两首作品,我们还是能发现一些突显白、苏二人不同养生法的端倪。
二、写作手法的探究
反复研读白居易的《枕上行》,可以得知诗人主要是在记叙的基础上抒发情感,杂以议论。诗歌记叙了诗人生病时回忆往事、服用松花酒、重盖桂布裘,进而抒发了诗人乐知天命,豁达开朗的心境。与白诗不同的是,苏轼的《松花歌》中基本未有抒情、议论的成分,主要借用客观说明来传达他对于松花保健的认知。
那么,在这两篇作品的观照下,我们是否可以管中窥豹,借此探究白、苏二人养生法的不同?这对于他们的文学创作又有何影响呢?
白居易,字乐天。这则信息尽管短小,却并不简单。中国古人的名,是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而字,则是对名的补充和延伸。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5]。由这一常识可以推知,中国古人的字带有很浓重的后天主观色彩。白居易的字,乐天,是带有着乐知天命的开朗意味的。这体现在他的养生诗中,即是写作手法上多选用抒情、议论,这不仅体现在《枕上行》一诗中,在其他养生作品中也多有蕴含。
如他在18岁青春年少时,写下《病中作》:“久为劳生事,不学摄生道。年少以生道,此身岂堪老。”[6]在头发花白,牙齿松动时写了《自觉二首》:“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缚。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7]在68岁时,写下了上文中的《枕上行》。通过白居易不同时间段作品的对比,我们可知,诗人的心境是阔达的,心态是平和的,他是不畏惧老与病的。在他的养生诗中,即便是提及了某种具体的事物,如松花可以酿酒延寿,也只是作为渺小的一笔存在的。在表述自己的养生方法、养生理念时,他多是选用了抒情、议论等直抒胸臆的方法。
再来反观苏轼,他在阐述自己的养生理论时候,多是采用客观说明、白描的手法。如《松花歌》中,作者就是单纯地记载了松花的某一种使用途径。在全词中,读者并不能感悟苏轼本人对于松花这一事物的看法与认知,这种现象在苏轼其他养生作品中也多有体现。在《酒醒步月理发而寝》中,苏轼写道:“羽虫见月争翻翻,我亦散发虚明轩。千梳冷快肌骨醒,见露气入双蓬根。”[8]短短四句看似寡淡,却透漏出了东坡养生的两大法门——月下散步、木梳理发。除此之外,苏轼还是一个美食家,对于玉糁羹这样一种并不为统治阶级所另眼青睐的寻常物食,他却认为:“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糝羹。”[9]
细细比较,不难得知白、苏二人的养生诗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尽管都是写松花的药用功能,但很明显,白居易的《枕上行》主观情绪较为明显,苏轼的《松花歌》客观意味更为浓厚。《枕上行》中最后两句“若问乐天知病否,乐天知命了无忧”是全诗的题眼,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的情绪,松花只是传递这种情绪的媒介。《松花歌》中松花是主角,整个作品均围绕此而作,但读者却基本无法推测作者在创作时的情绪,作者只是一种客观说明记叙。
无独有偶,研究两个人的其他养生类作品,均可发现这一倾向。在白居易的一生中,整个历程似乎都是在拖着病弱的身体艰难而行。但他在病中写了很多表达自己乐观情绪的诗作,带有着很强的主观性。而反观苏轼的养生类作品,其中蕴含的情感就平稳多了,多是一些具体的方法、案例,客观性较为明显。
那么造成这种倾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三、造成主客观倾向性不同的原因
首先,此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截然不同的。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卒于公元846年,体验了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凋敝和一个王朝走入末路后的无助、无奈。此时的唐朝早已不是开元盛世时的天朝大国,它更像是一个出身尊贵却没落至极的失意者,现实让他无奈,他却奈何现实不得。但贵族的本性还是流淌在骨血中,总是伺机想要喷薄而出。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唐朝中后期的文人们的创作心态与初唐以及盛唐时期便截然不同了。
面对王朝末世,极度敏感的文人们除了迷茫、无助,内心深处却更想有个巨大的反弹,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普遍表现出一个“伪昂扬”的趋势,即掩饰着内心的焦虑不安,急促表达着伪装过的昂扬向上。白居易当然也不能幸免其俗。他在面对着唐朝的一派颓势后,也在努力传达着自己脆弱的乐观,因此在他的养生诗中带有着较多的主观情绪,并且这些主观情绪多为乐观向上的。事实上,他的字就叫乐天。
再来反观处于嘉佑时期的苏轼。宋朝与唐朝不同,它远没有后者的大气磅礴、兼容并包。由于开创者创立王朝时的独特手段,纵观宋朝始末,都在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同时整个朝代的文化心理都处于一种龟缩的状态。在这种大气压下,宋代文人自然没了唐时文人的意气风发。他们更加沉稳、冷静,不再大声呼啸:“我辈岂是蓬蒿人”[10],转而低吟:“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11]。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他们的创作顺理成章地跟他们的心态保持了一致。苏轼,自然也不能幸免于外。因此,同是以松花为媒介表达养生,他们的文风却是截然不同的。苏轼显然更为客观,白居易显然更为情绪化。
此外,就文学创作的题材上讲,与天朝大国相对应的是唐朝文学发展的井喷。尤其是诗歌,唐朝诗人几乎写遍了所有能写的题材,留给宋人的其实是个无物可写的尴尬状态。在面临这种尴尬时,宋人只好往细小、深微的层面挖掘,尽量以一种客观、冷静的视角进行文学创作。《枕上行》与《松花歌》两首作品,很准确的表现出了唐人与宋人在创作手法以及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其实,沿着这个轨迹探讨,或许可以更进一步思考文学演变发展的规律。创作主体的不同性情心理会造就不同的创作倾向,性情心理的复杂性决定了不同创作倾向往往交缠在一起。[12]这种交缠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共同影响了文学作品的创作。而无论是大环境的差异,还是小心理的不同,都会对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创作手法产生巨大影响。如上文中提到的《枕上行》和《松花歌》,就是创作者白居易和苏轼,在不同的朝代大环境下,依据自身的内部认知,有感而发创作出来的。
那么,结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白居易和苏轼分别创作的《枕上行》和《松花歌》尽管题材相关,都是事关养生的作品,但前者多采用议论、抒情,蕴含的创作者的主观情绪性更浓,后者多采用白描、说明的写作手法,相对较为客观平实。透过具体作品的不同,我们可以初步知晓文学创作是在外部大环境和创作者小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生发而出的。
注释:
[1]毛永强:《松花的营养成分及保健功能综述》,中国食物与营养,2008年,第3期,第51页。
[2]何晓燕,孙雪圆,于智洋:《松花粉的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9期,第78-79页。
[3][唐]白居易著,朱金域笺校:《白居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388页。
[4]马彦章:《松花粉利用古今谈》,云南林业,1991年,第6期,第16页。
[5]张伯忠:《古人字号摭拾》,学语文,2003年,第6期,第46页。
[6][7]朱金域笺校,[唐]白居易著:《白居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70页,第538页。
[8][宋]苏轼著,[清]冯应榴辑注:《苏轼诗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031页。
[9][宋]苏轼著,[清]冯应榴辑注:《苏轼诗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4页。
[10][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744页。
[11]刘石导读,[宋]苏轼著:《苏轼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49页。
[12]钱钟书著:《谈艺录》(上),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85-109页。
12.我国货币政策城乡效果差异研究 篇十二
关键词:货币政策,城乡效果,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
我国存在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研究统一的货币政策对城乡经济效果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对于利用货币政策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货币政策城乡效果差异实证研究
本文所谓的货币政策城乡效果是指货币政策对城乡经济产出的作用, 货币政策用货币供应量M1表示, 农村的经济产出用农村生产总值表示, 城镇的经济产出用城镇生产总值表示。数据来自历年《中国农村经济绿皮书》、国家统计数据库、《数字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30年统计资料汇编》和央行网站。对城乡GDP分别以1993年为基期的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缩减, 货币供应量使用名义值。对相关变量进行对数一阶差分处理, 处理后的城乡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货币供应量变量分别记为dlrcy、dlrry、dlm1, 对该三个变量构建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以考察统一的货币政策对城乡产出效果的差异。
1.1 脉冲响应
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的重要目的是研究变量之间的脉冲响应, 即某个变量的冲击引起的其他变量的响应。图1显示了城乡实际生产总值对货币量冲击的响应, shock1表示由M1引起的冲击。结果表明:货币冲击对城市生产总值的影响在第一期就达到最大值 (图的上半部分) , 而对农村生产总值的影响要在第2期才达到最大值, 并且对农村影响的最大值要小于对城市影响的最大值。这表明货币政策对农村产出的影响滞后于对城市产出的影响, 并且对城市的影响幅度大于对农村的影响幅度。
1.2 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用于评价不同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重要性。图2和图3展示了城乡生产总值的方差分解结果。
由图3可见, 货币冲击对城市产出变化的贡献率在第三期以后基本稳定在22%左右, 而对农村产出变化的贡献率则在第四期以后基本稳定在11%左右。货币冲击对城市产出变化的贡献率要大于对农村产出变化的贡献率。
总之, 对货币政策城乡效果差异的研究表明:统一的货币政策对城市产出的作用要大于对农村产出的作用。
2 货币政策城乡效果差异原因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城乡效果存在差异的原因可以从城乡存在的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因素中找到, 本文把这些因素分为两类:金融因素和经济因素。
2.1 金融因素
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发挥作用需要以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等作为基础和中介, 城乡在金融条件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货币政策城乡效果的差异, 这些金融条件包括城乡存贷款规模、城乡金融机构和城乡金融市场等。
从存款看, 2000年, 城镇存款为108806.2亿元, 农村存款为14998.2亿元, 城镇存款比农村存款多93808.0亿元, 农村存款在各项存款中的占比为12.1%;此后, 城乡存款及两者的差距都在不断增加, 及至2007年, 城镇存款达347037.4亿元, 农村存款为42333.71亿元, 农村存款与城镇存款的差距达到304703.7亿元, 农村存款在各项存款中的占比下降为10.9%。
从贷款看, 2000年, 城镇贷款为88421.3亿元, 农村贷款为10949.8亿元, 农村贷款在各项贷款中的占比为11.0%;此后, 城乡贷款及两者的差距都在不断增加, 及至2007年, 城镇贷款达239148.9亿元, 农村贷款达22542.0亿元, 农村贷款与城镇贷款的差距达216607.0亿元, 农村贷款在各项贷款中的占比下降为8.6%。
存贷款资源主要集中在城镇, 这一方面不利于货币政策在农村的传导, 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农村资本的形成, 而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四大要素之一。
从金融机构看, 城市金融机构除了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为主以外, 还包括政策性银行、外资金融机构及资产管理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尽管农村有一定数量的金融机构, 但农村金融机构的实力与城市金融机构相差甚远。真正在农村发挥作用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近年来, 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陆续从县域撤并, 从业人员逐渐减少, 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也将信贷业务转向城市, 以致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金融服务空白。农村金融机构不但不能有效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反而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
金融机构集中于城市, 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不足, 并且农村资金不断外流城市, 这使得货币政策通过影响金融机构行为以作用于城乡经济的效果出现差异。
从金融市场看, 我国城市金融市场包括各种直接金融市场和间接金融市场, 市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而农村金融市场则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 主要以单一的信贷市场为主, 并且随着国有银行业务从农村地区的撤出, 作为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的信贷市场也在不断萎缩。在农村正规金融发展不足的情况下, 农村非正规金融逐步发展, 但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往往成为货币政策的抵消力量。
2.2 经济因素
我们从城乡产业结构、城乡居民收入和支出情况考察导致货币政策城乡效果差异的经济因素。
李海海的研究认为, 第二产业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最为灵敏, 第一产业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最不敏感, 第三产业居于第一和第二产业之间。本文接受这一结论, 首先考察城乡的产业结构差异。1990~2008年间, 城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城市GDP的比例平均为52.9%和47%, 相应的农村指标分别为42.1%和23.1%, 而农村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农村GDP的比例平均为34.9%。
尽管城乡GDP在总量上不相上下, 但在产业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对货币政策敏感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城市的比重都大于在农村的比重, 而对货币政策不敏感的第一产业在农村GDP中的占比较高。城乡三次产业结构差异导致货币政策对农村的效果要弱于对城市的效果。
居民是货币政策传导的末端环节之一, 城乡居民经济行为的区别将会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效果。本文主要考察城乡居民的收入支出行为。2008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20.1元, 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011.0元, 不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从生活消费的绝对水平看, 2008年, 城镇居民平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431.5元, 而农村居民平均生活消费支出仅为1546.4元, 仅为城镇居民平均生活消费支出的三分之一强;同时, 从平均消费倾向看, 城乡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水平接近, 但大部分时间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大于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 1990~2008年间, 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约为0.790, 而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约为0.786。
3 提高货币政策对农村经济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对城市的效果强于对农村的效果, 长此以往, 货币政策本身可能加剧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因此, 应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货币对农村经济的有效性, 而要达到这一目的, 可以从完善货币政策在农村的传导条件做起。
从经济条件看, 首先应努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收入是影响居民经济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 要增强货币政策对农村居民经济行为的影响程度, 最根本的是要通过多种措施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这需要改善农民就业,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
其次应加大政府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农业本身是弱质性产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若没有政府政策的倾斜, 农业发展将面临不利的环境。因此, 需要政府采取各项措施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 有效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长期化、法制化。
第三应积极改善农村经济结构。农村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不利于货币政策发挥作用, 因此, 应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提高农村经济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农村非农产业, 创新农村经济组织, 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 要注重因地制宜, 发展地方特色农业, 基于地方特色和区域比较优势, 发展壮大适合本地的特色农业经济。
从金融条件看, 首先应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农村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等金融组织要有机结合, 优势互补, 协调发挥好支持农村经济的作用。培育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规范和引导民间非正规金融的发展, 鼓励城市各类银行、外资银行等开展农村金融业务。
其次应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放宽市场准入限制, 允许各种中小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 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和运行效率。丰富金融产品种类, 设计出符合“三农”特点的金融产品。发展农村保险市场、资本市场和期货市场等。
第三应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加快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增强信用意识, 有效控制信用风险, 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推进利率形成市场化, 由农村金融机构根据市场资金供求情况和风险情况自主决定利率水平。完善农村金融 (下转P87) (上接P92) 法律体系, 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海海, 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2]王千六, 基于城乡经济二元结构背景下的城乡金融二元结构研究[D].西南大学, 2009.
[3]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经济绿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22008历年.
[4]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R].2008.
[5]国家统计数据库[DB/OL].http://219.235.129.58/welcome.do.
[6]中国经济景气月报杂志社, 数字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30年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 2008.
【透析城乡语文教学差异】推荐阅读:
城乡教育孩子的差异08-29
我国城乡教育差异性研究08-26
透析室制度06-23
透析室绩效考核06-29
血液透析职业防护06-10
学习计划血液透析01-18
血液透析中心实习总结12-28
血液透析进修自我鉴定06-24
血液透析感染管理制度10-18
血液透析相关试题及答案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