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湾古镇导游词(12篇)
1.沙湾古镇导游词 篇一
各位游客:
你们好!
欢迎你们来到广州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XXX。
沙湾镇位于广州市番禺区西部,面积37.45平方公里,下辖14个行政村和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沙湾古镇始建于南宋,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古镇,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民间艺术饮誉南国。
先后获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兰花名镇、全国文明镇、国家卫生镇等荣誉称号。
沙湾古镇旅游区占地2300多亩,其中旅游核心区占地约265亩。
已修缮了留耕堂、聚福楼等一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明清古建筑,重现清水井片区4座古建风貌,初步完成了39条古街巷、长达5.2公里的管线埋地、雨污分流首期整治和部分街巷的外立面整饰,并对绿化景观进行了升级改造。
20xx年元旦,以留耕堂和清水井广场为重点的第一期工程将如期正式对外开放,并推出首期两条旅游线路,选取留耕堂、衍庆堂、三稔厅等10个代表性建筑进行陈列布展,展示沙湾的民俗风情、宗祠文化、建筑艺术以及重要人物事迹等。同时,家庭旅馆、停车场、公交线路等配套设施也配置完善。
核心区打造了10个主题鲜明的展馆,包括沙湾宗祠文化展览馆(留耕堂)、何炳林院士纪念馆、广东音乐纪念馆(三稔厅)等,展现沙湾瑰丽的祠堂文化、宗族文化、建筑文化、农耕文化、民间文艺等,充分彰显了沙湾古镇的风采和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
古镇旅游还推出了人性化的吃、住、玩、乐体验。安宁西街4幢标志性仿古建筑大茶楼、冠南楼、金龙楼和青萝会馆,成为沙湾特色茶楼食肆,还有家庭旅馆、特色手信一条街、休闲酒吧街。
古镇街核心区居住人口大约1万多人,原住民占了60%左右,这也是沙湾古镇人文环境的一大特色。
沙湾古镇旅游,不同于自然风光、人造景致,有别于单纯的吃喝玩乐。它是沙湾镇璀璨历史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俗文化的全新体验。集古建筑观赏、历史文化知识的汲取、风土民情的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全面呈现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开启了番禺旅游的新篇章。
2.沙湾古镇导游词 篇二
图 2 清末民田区、沙田区空间划分示意
引言
沙湾古镇的保护与更新历史悠久, 在新中国成立前, 主要依赖于当地居民自发组织修缮古镇中一些重要的公共建筑, 其中不乏各历史时期的相关记载。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由当地各级政府出资对古镇中一些重要的历史建筑单体进行了保护与修缮。直至2003 年末, 才由华南理工大学历史环境保护与更新研究所正式编制了古镇整体的、系统的历史保护规划, 并陆续进行了保护规划的局部修编及相关的保护与更新工作。现今, 华南理工大学历史环境保护与更新研究所已主持开展沙湾古镇的保护与更新工作近十年时间, 期间在2005 年, 沙湾古镇被国家文物局、建设部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本文为过去十年的工作思想、经验、问题等相关方面的总结。
1 沙湾古镇的核心价值
1.1 集中反映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镇变迁史
在唐宋以前, 沙湾古镇所在地还是以青萝嶂为中心的海岛。2)“大约在宋代的时候, 青萝嶂的西面和北面都已冲积成陆, 北江河口大致应在沙湾与顺德大良之间。于是, 以青萝嶂为中心的这个古代的海岛, 由西北面的冲积平原与大陆连接起来, 成为一块突出在冲积平原上的台地 (图1) 。”[1]至迟于南宋末年, 沙湾古镇已经有了固定的居民。3)率先于此定居的人们主要集中在地势相对较高的山脚下, 4)随着这块冲击平原不断向东南自然发展, 并结合人工围垦, 古镇在清中叶以前已基本形成了“一居三坊十三里”5)的主要空间格局。6)沙湾古镇由岛冲击成陆, 之后伴随着迁入居民的人工围垦, 这种村镇发展模式基本反映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村镇形成、发展的一般模式。古镇从南宋末至今800 多年的历史发展脉络仍保存较清晰, 且空间内容丰富, 是研究珠江三角洲城镇变迁史的典型代表之一。
1.2 传统空间格局及传统空间肌理保存较完整
在800 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沙湾古镇逐渐形成了多层次的空间格局。既有反映不同社会文化属性、不同空间形态与肌理的“民田——沙田”空间格局, 又有体现宗族文化的宗族空间格局与体现岭南沿海地区传统水乡特征的山水空间格局, 及反映私营经济繁荣发展的商业空间格局等。
具体而言, 古镇“民田——沙田”空间格局是以自然冲积成陆与人工围垦为形成背景, 而古镇几大宗族垄断土地所有权与加强宗族空间防卫是导致“民田——沙田”空间格局形成的关键因素。“民田——沙田”空间格局由具有明确分界线的民田区与沙田区组成;民田区主要为几大宗族聚族而居的集中居住区, 区域内以较整齐的里坊划分、石街石巷、长期性建筑为主要特征;沙田区为民田区之外, 佃农逐耕而居、依涌而住的零散居住区, 区域内无里坊划分, 以基围壆或水路交通、临时性建筑为主要特征 (图2) 。古镇宗族空间格局体现了各大宗族之间分区而居, 各自具有较为明确的宗族领地, 且宗族领地内一般排斥他族成员居住, 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团结宗族力量、促进共同发展 (图3) 。古镇传统山水空间格局既满足了居民的生存需求7) , 又体现了中国人择居的传统“风水”思想8) (图4) 。古镇商业空间格局主要指古镇传统的“三街六市”9) ;其中“三街”都是富户聚居、广厦连绵的名街, “六市”则百业并陈。
图 3 清末五大宗族空间划分示意
图 4 沙湾古镇传统山水空间格局推测图
图 5 沙湾古镇鸟瞰
在“土地改革”以后, 虽然沙湾古镇的完整性遭受了一定的破坏, 但相对整个广东地区的其它古村镇, 沙湾古镇传统空间格局及传统空间肌理仍保存较为完整 (图5) 。
1.3 岭南民间建筑文化的博物馆
沙湾古镇约有7hm2的古建筑群, 10)距今区域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 处,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 处, 市级登记文物7 处, 区级登记文物39 处, 共49 处。11)沙湾古镇建筑类型丰富, 主要包括:民居、祠堂、佛寺、道观、石桥、塔、商铺、古墓等;其中, 尤以大量精致的宗祠最为显著。12)在建筑工艺制品上, 沙湾古镇保存了大量的砖雕、木雕、石雕、灰塑、壁画等艺术精品, 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岭南广府地区特色。
1.4 民间文化宝库
沙湾古镇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 是广东音乐发源地之一, 传统的建筑技艺、沙湾飘色、沙湾美食、醒狮等民间文化在海内外均享有盛名, 已被国家文物局、建设部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及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荣誉。距今, 沙湾古镇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 项, 省级2 项, 市级2 项, 区级2 项;[2]另有,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 人, 市级1 人, 区级3 人。[3]
2 沙湾古镇与国内外其它著名古镇的主要区别
2.1 历史风貌完整度欠缺
虽沙湾古镇相对珠三角地区的其它古村镇保存较完整, 但相对国内外其它著名古村镇历史风貌的完整度水平仍有较明显的差距, 建国后兴建了许多干扰传统风貌的现代民居建筑。
2.2 作为区域的文化标杆尚有欠缺
目前, 沙湾古镇相对国内外其它著名古村镇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还较为落后, 资源利用及在整个岭南地区的影响力尚有欠缺, 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3 原真的文化生态保存基本完好
至今, 沙湾古镇作为原居民生活性社区的本质依然没有改变, 并没有因为过度的旅游开发导致古镇过度商业化, 原真的文化生态、生活形态保存基本完好, 这对于沙湾古镇场所精神与文化意义的延续至关重要。
3 保护与更新的思路与策略
3.1 尊重与保护古镇传统空间格局的整体性及其空间肌理的原真性
尊重与保护古镇传统空间格局的整体性及其空间肌理的原真性, 前提需要深入探究古镇中复杂的、模糊的 (常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遭受破坏) 、多层次的传统空间格局及其空间肌理, 并在理解它们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下, 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与方法。
如理清古镇传统山水空间格局, 能为古镇保护、控制、协调的范围划定提供可靠依据。古镇传统山水空间格局是古镇原始选址的依据及生存、发展的基本外在条件, 它是体现古镇原真性、整体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 应在理清古镇传统山水空间格局的基础上, 了解古镇与周边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的空间肌理, 之后再根据现状及其它相关因素划定核心保护区、适当范围的建设控制地带及环境协调区。
又如, 理清古镇“民田——沙田”空间格局, 可知民田区与沙田区具有明确的空间界限划分, 其各自的空间肌理 (如:空间布置、建筑样式等诸多方面) 截然不同, 因此, 在制定保护与更新的策略与方法时应尊重与保护两个区域各自的原真性与相对的整体性, 反映二者在场所精神、空间肌理等方面上的特征差异。
再如, 古镇传统宗族空间格局主要由何、黎、王、李、赵五大宗族各自聚族而居组成, 并形成了各自的宗族领地, 且同姓宗族领地内又有更进一步的空间划分。各自的宗族领地主要以巷道、里坊门、社坛等元素进行划分, 并形成了一定的特征差异。如果在保护与更新的过程中忽视宗族空间各自的整体性及上述空间肌理, 则不利于宗族文化遗产或文化意义的保护。正如《巴拉宪章》对“保护”的定义解释到:“意指为保留一个地点的文化意义而采取的所有照管行动。”[4]
此外, 存续古镇原真性的风土形态 (包括:空间形态、生活形态) 、文化意义, 离不开传统商业空间格局的整体性保护及其空间肌理的原真性保护。如古镇重要的飘色艺术民俗活动“北帝诞- 迎神赛会”, 整个活动都需围绕着传统商业空间格局展开。
3.2 尊重与保护古镇历史轨迹的完整性
沙湾古镇至今仍保留了宋元时期少量的、残存的文化遗产, 并保存了明、清、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量的、较完整的文化遗产。在选择各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作为保护对象时, “主要看它在历史信息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不能把它孤立地评价, 或者只从某一个片面如古老、美观、高档、精致等去评价。”[5]例如, 沙湾古镇中保存了一面多个历史时期积淀下的残墙, 虽看似残破、粗糙, 但它却是古镇建筑历史发展的有利见证之一 (图6) 。古镇各历史时期有价值的文化遗产正是反映古镇变迁、变化特征的有利线索, 因此, 在保护过程中应杜绝盲目地追求古镇现存主流历史建筑风格的千遍一律。此外, 还应强调历史轨迹合理的、真实的继承与发展的动态过程, 甚至可以将一些具有传统韵味、又体现时代特征及适合现代居民生活的现代建筑纳入保护范畴。
3.3 强调历史环境的保护与更新并举
在保护存续古镇原真性的风土形态与文化意义的控制要素之下, 积极引导当地居民参与部分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不大的传统建筑更新活动。古镇风土形态与文化意义的整体性、原真性保护, 并不需要将古镇所有的传统元素都进行保护, 因为, 不是所有的传统元素都具有保护价值, 而保护的对象应是古镇传统空间格局、空间肌理、历史轨迹等整体系统中存续古镇原真性的风土形态与文化意义的控制要素。其它元素 (主要指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不大, 又宜提升使用功能的传统建筑) , 可通过研究古镇传统文化、空间肌理、其它高密度与低层社区的先进经验等, 谨慎地更新创造既具有传统韵味又体现时代特征及适合现代居民生活的新民居样板, 并借此提升当地居民对传统建筑价值的认识, 避免因对其价值的认识不足, 而导致其被盲目地拆毁与重建, 以及引导当地居民逐步形成自发的、合理的、良性的传统建筑保护与更新行为。
至今沙湾古镇仍主要作为原居民的生活性社区, 在保护的同时离不开合理的、必要的传统建筑更新, 因为, 当地人有权利享受现代化带来的生活便利, 若只讲究保护, 不重视更新, 最终将丧失古镇风土形态与文化意义的持续发展活力及当地居民对古镇保护的支持。
图 6 沙湾古墙
3.4 积极整治不良因素与恢复部分消失的重要历史场景
在经历了“土地改革”、“文革”、珠三角地区快速城镇化发展后, 沙湾古镇的历史风貌遭受了一定的破坏, 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本土的场所精神与文化意义的丧失;因此, 对古镇进行适当的整治与恢复必不可少, 关键取决于这些措施是否有利于提升本土的场所精神与文化意义。整治的对象主要是影响古镇传统风貌的现代建筑, 恢复的对象主要是古镇中部分消失的重要历史场景。例如沙湾古镇久负盛名的“六市”之首“安宁市”, 在“大跃进”时期, 为腾空地发展生产, 盲目地拆除了其中心区的几座地标性茶楼, 现今在原重要的历史场景所在地选择性地重建了几座仿古形式的茶楼, 它们既有历史景观补偿作用, 又能适应古镇原真的生活形态, 此处历史的“真实”的意义远大于现实的“真实”, 何乐而不为?关于恢复古镇中一些消失的重要历史场景, 只要古镇的历史风土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 且基本按照原来的“法式”操作, 就不能否认它的成绩。[6]
但同时也应该反对:为追求一层皮似的历史风貌统一, 简单的、盲目的进行整片的仿古改造与仿古恢复建设。这不仅忽视了现代文化遗产的价值, 而且混淆、破坏了古镇的原真性。
3.5 做好建筑的登录、分级、分类别及制定相应的保护与更新的策略
对古镇进行专项调查, 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反复论证相关对象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后, 最终确定出 (推荐) 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与传统风貌协调的建筑及干扰传统风貌的建筑这几个级别与类别, 并做好登录工作, 及制定相应的保护与更新的策略。 (表1) “这种普查要反复进行, 一是为了防止可能的遗漏, 二是为了适应对乡土建筑价值的认识可能发生的变化。”[7]
图 7 沙湾古镇旅游线路 与旅游节点的规划
3.6适当地开发旅游
结合存续古镇原真性的风土形态与文化意义的控制要素, 集约资源, 努力打造几条重要的旅游路线和几个重要的旅游节点 (图7) 。古镇适当的旅游开发, 对外既能发挥文化遗产的观光审美、休闲娱乐、教育等价值;对内又可以借助旅游收入持续地保护与改善当地环境, 并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来源, 以及利于他们形成自我的古镇保护意识。古镇的未来应该既是生活性的社区, 也是旅游区;二者之间并不矛盾, 游人乐于看到古镇原生态的真实性生活, 当地人又可借助旅游开发来保持古镇的发展活力。
4 沙湾古镇保护与发展现存的主要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4.1 保护资金的困难
目前沙湾古镇的保护资金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 缺乏民间的多元化投资, 在旅游收入不理想的前提下, 导致当地政府现阶段急于收益, 这都给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如当地有关部门原希望采用围蔽收费方式来提高旅游收入, 缓解保护资金困难, 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最终这种收费方式被取消。13)因此, 在沙湾古镇旅游影响力还不足时, 不宜简单地依赖增加旅游收费来解决保护资金困难的问题, 政府部门应继续投入资金, 并致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古镇的保护与发展。
4.2 缺乏当地居民的参与
古镇的保护与发展由政府强力主导, 缺乏当地居民的参与。如上述沙湾古镇采取围蔽收费一事, 当地许多居民并不赞同。14)然而, 国内外一些优秀的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实例, 正是因为有了当地居民的参与才取得巨大成功。如世界文化遗产日本白川乡, 正是由白川乡荻町地区的全体居民在1971 年自发组织成立了“白川乡荻町部落自然环境保护会”, 这个组织在白川乡“文化遗产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8]“在此之后, 经过村民及各方力量的努力, 白川乡荻町地区于1995 年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9]因此, 未来沙湾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应更积极地鼓励当地居民参与, 正如《华盛顿宪章》所述:“居民的参与对保护计划的成功起着重大的作用, 应加以鼓励。历史城镇和城区的保护首先关系到他们周围的居民。”[10]
4.3 缺乏整合与利用周边资源共同发展
现今沙湾古镇的资源利用主要集中在古镇小范围内单纯的人文景观观光领域, 而在整合与利用周边其它资源开发旅游等方面则尤为不足, 导致沙湾古镇的大部分游客为“日归型”, 即当天来回, 其中的大部分又属于“路过客”, 即逗留时间短、消费低, 这也是导致沙湾古镇旅游收入欠佳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 沙湾古镇周边拥有山林、河流、农田、水塘等丰富的自然资源, 非常适合大都市人群休闲旅游。因此, 宜借鉴日本白川乡的保护开发经验, 增加适当的配套旅游设施把这些自然资源转换成旅游资源, 比如开展风景观赏、野外摄影、垂钓、茅草收割等活动;以此促进“日归型”的“路过客”向“体验型”与“滞在型”游客转变。[11]
结语
沙湾古镇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积淀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资文化遗产, 如保存了较完整的传统空间格局、传统空间肌理、历史轨迹及原真的文化生态等, 但较国内外其它著名古村镇的历史风貌完整度、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资源利用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 沙湾古镇的保护与更新应尊重与保护古镇传统空间格局的整体性及其空间肌理的原真性、历史轨迹的完整性, 强调历史环境的保护与更新并举, 积极整治不良因素与恢复部分消失的重要历史场景, 认真做好建筑的登录、分级、分类别及制定相应的保护与更新的策略, 以及适当地开发旅游。针对沙湾古镇保护与发展现存的主要问题, 指出未来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应致力吸引多元化的民间投资, 积极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古镇的保护与更新的过程, 以及整合与利用周边资源共同发展。
摘要:广州番禺沙湾古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是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古村镇保护与更新的典型代表之一。通过全面评估沙湾古镇的核心价值、个性化特征等方面, 针对性地提出以整体性、原真性为核心的保护与更新的思路与策略, 并指出了沙湾古镇保护与发展现存的主要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研究的成果可直接服务于沙湾古镇的保护与更新工作。
3.遥远的响沙湾 篇三
响沙湾,横陈于鄂尔多斯北部,是与大草原靠得最近的一块沙漠,面积不是很大,却很经典,所以想看沙漠的人,大多到此一游。
这是盛夏,一个极好的日子,我们驱车数百里,然后在几近无水的罕台川下车。蓦然回首,满眼都是金子般辉煌,却又是一片混沌的金黄。有人说,这就是响沙湾。隔河望去,许许多多沙丘很舒缓地排列着,圆穹形的,柔和的轮廓如刀刃切削过一般光滑,在蔚蓝如海的天宇的映衬下,旷达高贵得简直令人心惊。它不似崇山峻岭那般峥嵘陡峭,却如洪荒时代的巨型雕塑,矗立在鄂尔多斯的边缘,那些醉心于沙漠的游人骑着骆驼正在漫游,缓缓的,如一串串蚁群广茫地爬行,真的好迷人哦。
乘着索道,渡云渡风,渡过河去,我们便走进了这片具有真正意义的沙漠,并开始切身感受沙漠制造出来的我们闻所未闻的奇情妙趣。
这里的沙子真如绸缎一般,细腻而绵软,简直还带点水的柔性,风一吹便到处流淌,晕染出水纹般的波浪,脚一踩便深陷下去,灌得满鞋都是,我们珍爱地将这些沙子捧在手上,沙便从指缝间悄无声息地滑落,不禁使人诗意地想起“滴沙的漏”。于是一种无言的激情猛地从这些从未见过沙漠的人胸间喷涌而出,一个个热切地扑向沙堆,亲吻它,拥抱它,显得热烈而疯狂,却又缱绻而缠绵,大家几乎完全沉浸在一种浪漫不羁的状态之中。也有的索性脱去鞋袜,兴奋地在沙丘上蹦跳,犹如孩子在雨天的水洼里蹦踏。说实在,那感觉真的很好,因为这沙子远不像我们这儿盖房子、填沙坑用的那种粗俗,它极细极软,简直如绒毯一般,踩在上面还有一股温热的暖意从脚跟浮起,使人感受到了它无限的亲和。
响沙湾,我们在上面走动,蹦踩或捧起沙时,也确实能听到些微的响声。导游小姐说,这沙子之所以能发出响声,其主要原因是在天气炎热时,沙粒特别干燥,稍有摩擦产生静电,即可发出爆裂声。尤其当游人爬到沙丘顶端,用双手拨动沙子下滑时,耳边便会响起嗡嗡的声音,有时简直如飞机发出的轰鸣,响沙湾亦便由此而得名。为了急于得到证实,大家就地租了个用木片做成的滑板,人端坐其上,导游只轻轻一推,便顺着那沙坡溜溜地滑了下来,如出弦之箭,只几秒钟,就从百米高的顶上滑到深谷,其时真的听到嗡嗡直响的声音。当然也有胆小的,硬是把手深深抠进沙子里以增加阻力,减速慢行,最后只能歪歪扭扭如蛇行一般到达谷底。不过这沙丘也颇高,到谷底回望沙丘,那陡峭如削的样子,看上去也确使人有点心悸。
玩沙虽是童年时候的游戏,可到了这见所未见的大沙漠,无论是谁,都会激动得想试一试身手,品一品这沙子的味道的。有的纵身跃入沙海,跌打滚爬;有的干脆以背代滑板,滑向坡下;也有的手脚并用,拼命地爬向沙丘顶端。因此总免不了浑身汗臭,满身沙粒,满面尘泥,鞋里、衣里、口袋里以至头发里,都是沙子,可大家还是咧着嘴直笑,谁都愿意抓住这个机会,留住这份快乐,并把它带到天涯海角。
更为令我惊异的是,在沙漠深处居然发现了几丛野草和野花。那草色青葱娇嫩,花朵鲜艳夺目,也许是沙海中最清淳的乳汁滋润了它,使之变得倔强而骄贵,显示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有人说,这里的花草比别处更嫩更香,是因为它害怕未待结实就被烈日晒枯,于是急急忙忙地开花、授粉、播香,不过它们的爱情是急促而短暂的。听起来挺诙谐,究竟是否有些道理尚无从考证。不过我们同时也看到几株枯树,哑然地屹立于荒沙之中,也许它已历经千古轮回,但枯而不朽,显现出钢筋般的枝和干,其筋脉壮硕,骨骼坚实粗蛮,隐呈着往昔葳蕤的态势和迎风击沙的雄姿。
正当我们游兴正浓,一阵狂风蓦地从远处劲刮过来,一时间所有的景物都被吞没了,那些驼队也只是影影绰绰,薄如纸片。飞扬的沙子呛得人喘不过气来,钻进牙缝,令人咬牙切齿。是的,这些细软的沙子一旦脱水,与风合谋合力,便会形成强势,所向披靡,又如浪子,随心所欲,随意而动,只要有意,均可抵达。
随着一阵风过去,我们清楚地看到身后那些凌凌乱乱的脚印又被风之手抚平,沙丘又如金色的缎子般舒缓坦然。所以说,大沙漠从春到冬一直从从容容展示着优美的体态和曲线,敞开着胸怀,热忱接纳着一路又一路的旅人。
4.内蒙古响沙湾的导游词 篇四
有人认为,沙子作响是由于该处气候干燥,阳光长久照射,是沙粒带了静电,一遇到外力,就会发出放电的声音;也有人认为,是水的蒸发形成蒸汽墙,它与月牙形的沙丘向阳坡恰好构成一个天然的“共鸣箱”,产生了共鸣作用;还有的人认为沙子的鸣响与沙粒的结构有关等。关于响沙成因的说法不一,目前尚无定论,至今仍是个谜,这便赋予了响沙湾更加神奇的魅力。有一位旅游界诗人饱含对响沙湾特别钟爱之情,将多次游览此处的感受吟诵成如下动人的诗篇:游响沙湾其一其二年来久仰响沙湾,大漠风光诚壮观——欣睹沙坡呈半环。黄沙无际衔苍天。瀚海茫茫腾万浪,数行足迹通峰顶,金沙漫漫耸千山;一阵驼铃绕沙湾;踏沙何惧双足烫,游子动情痴伫立,登顶浑如赤脚仙。雄鹰展翅乐盘旋。豪兴勃发连广宇,纵然雨后沙不响,折腰笑对大自然!犹胜园林寺庙间。重游响沙湾响沙湾,瀚海茫茫风光异,河两头,沙坡上下人如流。游人如织,游乐当尽兴,景观壮神州。徜徉胜踟蹰!青天笼黄沙,归来欣然赴婚宴,大漠漫峰丘。吃羊背子喝喜酒;碧空飘红伞,弦歌悦耳诚劲美,飞人动悠悠。健舞赏心更悦目。
索道凌空架,习俗真奇特,天堑变通途。民风忒淳朴。下驼背,乘滑板,一代天骄子孙旺——听沙响——声呜呜。鄂尔多斯蒙古族!这些诗作,真是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奇乐异曲,将响沙湾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天籁民风巧妙地组合成一部醉人的动感画面和交响乐章。
5.南岳古镇导游词 篇五
非常高兴能成为您这次南岳之旅的导游,我将引领您游览南岳最古老的小镇,小镇之古,古在它平整的青石路面上,古在它悠久的文化上,古在它悠然不绝的袅袅檀烟上,古在它淳朴自然的民风上,经过一天的游览,想必大家对南岳大庙的雄伟壮丽;祝圣寺的华丽端庄;祝融峰的巍峨挺拔早已惊叹不已。这些都是组成南岳“五岳独秀”的元素,但是,您来了南岳一定不能不去古镇走一走,虽然,它没有那些雄伟建筑的美轮美奂,但它也有其自己的独特魅力。如果说南岳大庙是仪态万千的大家闺秀,那南岳古镇也不乏为一位秀丽可人的小家碧玉。
南岳古镇形成的具体年代已不可考了,但绝对是在唐代之前。因为早在唐代时便形成了香市,那时,香火鼎盛时期,每天往来的香客络绎不绝,您看脚下的这条青石路面,经过千年的洗刷,已经被磨的光可照人,鞋跟踩在上面发出清脆的响声,宛若在敲击每一位香客心中的那盏香灯。每一块石板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南岳古镇的古还在于北街的那座牌坊,牌坊上挺拔劲秀的“天下南岳”四个字是宋徽宗亲笔所提,当时,皇帝来南岳进香朝神时,踏过的便是我们此时脚下的这些古老的青石板路,大家不妨发挥一下您的想象,去寻找当年浩大宏伟的场面,牌坊所在的北街也因为皇帝走过,所以身价倍增,被封为御街,如果按我们今天的经济法来看,这大概就是黄金效应了吧!走过牌坊,古镇的大体面貌便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清一色的朱瓦白墙。高高翘起的屋檐,雕着双龙戏珠的屋尖。仿古建造的茶楼、客栈、无一不体现出南岳古镇的古朴、清幽、静坐在小镇的茶楼里品一盏清茗,感悟中国佛教的博大精深,回味这一天所观所感,一定会受益非浅。
古镇虽小,却也五脏俱全,饭店、旅馆、甚至还有透着油墨香味的书屋应有尽有,夜晚盏灯时分,家家户户都燃起温暖的灯火,此时,您是否有些饥肠辘辘了呢?古镇到了晚上还是一条美食街,从街头到街尾,满街都飘着山珍野味的香气,南岳山上物产丰富,南岳人便有了口福,鲜嫩营养的野生蘑菇,口感绝妙的衡山豆腐,去了衡山不尝尝当地的豆腐真是可惜,就像去了西安不看兵马俑、去了北京不看香山、去了天津不进十八街买根大麻花、吃四川麻辣火锅不放花椒一样。来了南岳不尝尝衡山的豆腐,便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6.瑶里古镇导游词 篇六
作为一位出色的导游人员,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导游词,导游词可以帮助旅游者欣赏景观,以达到游览的最佳效果。如何把导游词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瑶里古镇导游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瑶里古镇导游词1首先映入我们眼中的是“陶花源”三个字,制作这三个字的材料均很奇特—“陶”字用的是匣钵片,而匣钵本身就是一种陶器。“花”字是用青花瓷片粘成的,它契合了“花”。而这个“源”字呢,又是用釉石粘合起来的,釉石是制瓷的原料,而这里又是景德镇瓷业的发源地。解释之后在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是陶瓷青花的原料产区及发源地。也就是咱们现在要参观的瓷之源绕南。
瓷之源牌楼旁边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由九块青石组成的九工图,这九块青石中雕刻的是制瓷的九大工序,当时有这么一说“南方有一石,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也就是说制作瓷器是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才能成为瓷器,但这九大工序是最主要的工序,分别为采石、粉碎、淘洗、拉坯、利胚、装底、画胚施釉、装匣钵烧窑、磨底选瓷。这些工序到底是怎么操作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绕南瓷之源来了解一直吧。
走进瓷之源牌楼我们就可以看到面前这条河流,此河就叫东河,当时的人们都是利用这条河经水路到达景德镇的,当时到景德镇需要一天半时间,一般船上都装载着茶叶和釉不子,什么叫釉呢?瓷器表面那层透明光泽的物质就叫做釉.釉是由瓷石制作的,右边的路上这堆白色的石头就是瓷石,它们主要出产于瑶里白石塔一带,而旁边这个矿洞也是明代时期开采瓷石的矿洞,现已内部塌方.大家是不是已经听到”咚、咚”的敲打声了,发出这种声音的就是左边的这个古代大机器——水碓。
瑶里古镇导游词2瑶里,古名“窑里”,因是景德镇陶瓷发祥地而得名,远在唐代中叶,这里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作坊。瑶里位于举世闻名的瓷都东北端,地处三大世界文化遗产(黄山、庐山、西递和宏村)的中心,素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称,是江西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目前规划面积195平方公里。景区四季气候宜人,森林茂密,覆盖率达94%以上。区内有南方红豆杉、银杏树、香榧树、金钱豹、娃娃鱼等国家珍稀动植物180多种。境内最高峰五华山海拔1618.4米,是景德镇昌江的东河源头。
瑶里瑶河流域是景德镇瓷业的发祥地,景德镇瓷器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就产于瑶里附近的高岭山。在瑶河沿岸的山水之间,既有多处瓷业生产基地――矿坑、窑址和作坊,又有为之服务的交通体系――水运码头、古驿道,还有由瓷业及其贸易支撑起来的聚落体系――商业码头、集镇、村落。瑶里原名窑里,正由窑而得名。近代之后,由于地处山区,又远离任何一条现代交通线――公路、铁路,瑶里进一步衰落,她曾经有过的那一段辉煌历史逐渐被凝固和尘封,被世人所遗忘。但正因为她被遗忘了,她的自然环境和聚落风貌都保存得较为完整,非常具有观赏性。奇岩飞瀑,原始森林,江南古祠,明清建筑,古窑遗址,革命旧居无不让你流连忘返。
瑶里古建筑群:瑶里村古建筑群规模庞大,至今保存完好的有明清商业街、宗祠、进士第、大夫第、翰林第、老屋、狮冈胜览等。其中以一步岭建筑群最具代表性,这里集中了一步岭牌楼、老屋、大夫第、狮冈胜览等。瑶里历史上是景德镇制瓷原料的产地之一,又是皖,浙,赣边境大米,木柴,茶叶,茶油的集散地,还是景德镇通往浙江,安徽的古道。村中敬义堂是瑶里新四军留守处1938年陈毅同志在此组织了著名的新四军瑶里改编。在瑶里峡谷有气势磅礴的高际山瀑布。宽30米的瀑布,从60米的峭壁上倾泻直下。银纱飘渺,云雾蒸腾,声憾山谷。水石相搏,珠玉飞溅,景色万千。瑶里还是避暑的佳处。此处所产浮瑶仙芝绿茶为中国十大文化名茶之一,瑶里崖玉绿茶则为:94北京中国国际饮品及技术博览会金奖。
瑶里古镇导游词3水碓主要由水轮、传动轴、扳头、碓杆、碓头和碓坑等部分组成。水轮下面是排水沟,设闸板来控制水流,水轮在转动过程中通过传动轴将动力传到同步运动的扳头,扳头与碓杆的一头相搭,依靠其下压力量将碓杆扳起。扳头随水轮轴转动,将碓杆扳至一定高度后与之脱离,碓杆前端则自由下落,顶端的碓嘴落入碓坑,靠由重力作用所引起的冲击力将碓坑内的瓷石击碎。碓杆和碓头均为木制,碓嘴是套在碓头下端的,由河石制成,重约10公斤。碓臼四壁的外面三方都用石块垂直砌成,而里面一方用的是栗木板斜打入土中。木材比石材容易发生振动,碓嘴上下运动成弧线形总是向碓臼里面一方拨动石块,每舂下一次,里面一方的石块受到了反作用力,向碓臼中心推一下,就这样使石块上下翻动,最后全部被舂细。将瓷石舂成粉状大约需要12小时,陶工们称之为“熟土”。通常一天可以出两次熟土。我们还可以看到传动轴非常长,于是陶工们只要在传动轴的中间用木架控制,可是木架和传动轴长期摩擦会摩擦生火,于是在用上面的竹子从水轮处引水长期滴在木架和传动轴接触的地方,一为了降温,二为了加强润滑度。这整个工序溶合了水利动力学、机械学、力学、液体力学和陶瓷工艺学等诸多学科巧妙结合的产物,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当时陶工们的聪明智慧。
工人们把“熟土”挑至对面的釉里作坊,经过淘洗池、沉淀池、稠化池和泥床制作成釉不子。说的这么简单,到底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位老师傅是怎么做的吧。瓷石舂细后,陶工用闸板截住水流,使水碓停止工作,然后用铲子将舂细后的瓷石粉铲入淘洗池中搅拌淘洗。由于不同大小的颗粒在水中的沉降速度不同,大颗粒如石英颗粒等很快沉到池底,而瓷石细颗粒则水化为乳白色的悬浊液,这里要提到的是,为有利于瓷粉沉淀,在舂碎瓷石时陶工们已在碓臼中加入了0.05%的石膏。淘洗后,用木桶舀入排砂沟,其中较粗的颗粒再次沉降在排砂沟底。悬浊液流入沉淀池,经过一定时间沉淀以后,上部清液放回淘洗池淘洗,然后把沉淀池中的浆体舀入稠化池进一步沉淀浓缩,上面的清液放回沉淀池。再将稠化池中浓缩的稠浆舀到泥床上,待水分挥发至一定程度后,再用脚踩踏,这样做是为了排除泥料中的空气,同时进一步使泥料中的水分分布均匀。踩完泥,用铁铲将其铲切成块状,再将瓷石泥分别放入预制好的一定规格的具有砖形内壁的木制模具内,制成形似砖状的泥块,俗称“不子”,又叫“白不”。然后放在通风架上阴干,一般至五成干就可以了。每块不子约重2公斤,六面光滑,棱角分明。在这样的作坊里每天大约可以做出80个不子,即160公斤釉果。
在生产瓷器时为便于瓷器表面施釉,还要将釉果配制成釉浆,其配制方法一般是先将釉灰用水淘细,再配以釉果调和成浆状。釉灰也是一种传统的制釉原料,由石灰石与狼萁草或凤尾草烧炼而成,主要起助熔作用。俗话说:“无灰不成釉”。并且,加多少釉灰也是非常有讲究恶的,适量釉灰的加入可以使釉面透明光滑,但过多则会使釉面发青甚至发灰,有损制品的美观;而用得过少,又会使釉面出现波浪纹等毛病。一般的十盆细泥、一盆灰称为上等釉,而七八盆泥、两三盆灰就称为中等釉了,泥灰各半或灰较多则称为下等釉。瓷石是不是制釉的唯一原料呢?不是的,不同的釉需要不同的物质,有的还需要像长石,石英,高岭土这样的制釉原料。并且,釉果本身也会因环境变化而各有不同,釉果一般为石英岩风化而成,粉碎加水调制后才具有可塑性,它们因产地、种类及风化程度的差异,化学组成便不尽相同,用途也不一样。打个比方,如果一种瓷石中的氧化钾(K2O)、氧化钠(Na2O)含量高,它一般用于制釉,又称釉石;而二者含量低的就会用来
制瓷胎。当然,不只是用单一的瓷石制瓷胎了,它还要加入一定的高岭土,两者混合之后,即可做瓷了。
看完我们的古水碓跟古釉果作坊我将带大家去参观我们的古龙窑遗址,去往龙窑遗址的途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座庞大的窑柴垛,远看就象埃及金字塔。之前我已经给大家介绍过烧造瓷器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想必大家还记得吧。其中一个条件就是要有充分的燃料资源,而现在看到的就是松柴,我国古代烧窑用的燃料,主要是松柴和槎柴,统称窑柴。之所以建成这种形状,是为了使落在柴垛上面的雨水迅速流走,且不渗入柴垛里面,这样柴不易湿,干燥起来也很快,烧窑时就能提高热效率。
在景德镇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里窑,十里焦。”意思是说烧一窑瓷器,要耗费十里的树林,由此可见烧窑的不易。据有关文献记载,明代窑小,一窑要用柴180担(约合9吨);清代窑大,一窑烧掉的柴竟达500担(约合25吨)。经过我们的金字塔形柴垛我们可以看见两处未经开发的龙窑遗址,它们都是元代的斜坡式龙窑。
现在我们参观的是一号龙窑遗址,这座龙窑为了有效保护,还没有发掘。该窑也是南宋时期的斜坡式龙窑,从一侧的护坡和堆积的物表上看说明当时的瓷业是多么的繁荣。该窑为南宋时期的斜坡式龙窑,总长19.2米,坡度18.5度,分为火膛、窑床和烟口三部分。窑床斜长18.6米,宽1.9米。窑壁厚0.3米,窑壁内面有一层厚0.05米左右的烧结窑汗,窑壁残高平均为1.3米。窑床底部用碎石块铺就而成。烟口为梯形。
龙窑的西侧是一个古窑造型的茶楼——龙脉茶楼,坐在茶楼里,背后是大片的古陶瓷依存,对面是奔腾不息的瑶河,在这里所品尝的不是一般的茶,而是生长在千年窑址上的茶,这茶吸收了陶瓷的精华,饱含着悠久陶瓷文化,品这样的茶,可以充分领会古园、古窑、古风和古韵的意境。
往前走的圆亭子下面就是我们的二号龙窑遗址,它烧窑始于南宋后期,终止于明代中叶,是瑶里境内至今发现的烧造年代最长的瓷窑之一。曾经一度被盗墓分子怀疑成宝藏古墓,因而被挖走部分瓷器,不尽完美。该窑为南宋时期的斜坡式龙窑。据了解,它总长11米,坡度20度,分为火膛、窑床和烟口三部分。窑床斜长9.5米,宽2米。窑壁残高平均为1.5米,该窑床不大的原由是龙窑向马蹄窑转型的小型龙窑。
我们可以看到龙窑四周到处都是破损的瓷片,而这些瓷片的内底部都有一个
没有上釉的圈,叫涩圈。它的形成是将器物重叠在一起装烧,其优点是产量高、成本低。为了防止器物之间发生粘结,于是陶工们在碗或盘的内心刮去一圈釉,这样碗盘重叠的部位就不会粘在一起。才形成涩圈,涩圈叠烧法即由此得名,其缺点也恰恰在于有一个涩圈。在涩圈的中间还可以看到有“福、禄、寿”之类的字或数字,因这些窑都是几户人家共同烧用的,为知道窑内的瓷器是谁家的,而写上了这些字来区分。
瑶里古镇导游词4各位游客:
大家好,今天带大家去参观的就是号有中国瓷都之称的景德镇市瑶里风景区,我们大家从热闹的都市来到此地,远离了喧嚣,想必都有一种特别的舒适感。而我们今天要去的瑶里的,更是犹如瑶池仙境一般,都说瑶池是神仙西王母住的地方,那景德镇的瑶里同样也是美丽而又令人向往的地方。但其实在很早以前,这里的名字是叫另一个“窑里”(瓷窑的窑),为什么称为这个窑里呢?这是因为瓷窑的窑,代表的就是烧窑制瓷的家乡,远在唐代时期,这里就有了手工制瓷作坊。由于这里的瓷矿石和瓷釉矿量多而且质量优,所以这里称为了景德镇瓷业的发源地之一。
宋初时,瑶里的制瓷业达到了高峰期,那时这里的瓷窑有近80多座,粉碎瓷矿石的水碓就有200多乘,制瓷业的规模颇为可观。清末才更名为现在的瑶里。只因后来随着窑厂向景德镇的集中,瑶里的窑炉逐步停烧,转而以生产制瓷原料为主了,所以直到现在,依然向景德镇的瓷厂中源源不断的提供着原料,尤其是釉料,深受制瓷厂家的好评。瑶里位于景德镇的东部,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是瑶里镇镇政府,距景德镇市区55公里,总面积150平方公里,瑶里的山和水构成了它美丽的自然风光,三银深潭、南山瀑布、原始森林等是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理想之地,这里的陶瓷和建筑文化更是瑶里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的优秀代表。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瑶里的古镇游览区了,整座古镇在西汉末年建村,此镇沿东河而建,处于青山环抱之中,由于建镇年代久远,所以保留有不少古建筑,例如民宅、祠堂、店铺等其中以明清时期的居多,又因这里与安徽相邻,所以这里的古建筑也多以徽派特色为主。在古镇游览,有一景绝不能错过,那就是“观鱼”,各位可能都去过杭州,那里的“花港观鱼”是西湖著名的一景,而瑶里古镇的观鱼与之相比,可说是另有特色了,那就是大气、野趣。这座古镇,千人居住,一水中流,四桥横跨,站在任何一座桥上,都可尽情的欣赏鱼趣。更有意思的是这里的鱼品种多样、颜色各异、大小不一,鱼见人是不怕不惊不躲,悠然自乐。古镇还有一个禁渔协会,有一个乡规,古镇河段严禁捕捞,其他水域是有计划捕捞,至于投毒、电击等野蛮捕捞方法则是严令禁止的。
接着经过了古镇,我们现在来到就是汪湖风景区了,这是一个汪姓和胡姓的村庄。这里同样也是群山环抱。请大家随着我沿着这条石径小道再往前走一小段,你现在看到的这一条古道,就是以前通向古徽州地区的休宁县的,所以称它为“徽州大道”,它也是古时候的一条国道,所以至今在瑶里镇还可以见到清代乾隆年间设置的“徽州大路转弯”的青石路碑。至今古道上保留最完好的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名叫“复原桥”,用大块麻石条砌成,距今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只因此桥是屡毁屡修,故而得名。走上它,便可遐想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古诗中的意境。走过复原桥,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汪湖的原始森林区了,看到这么好的环境,可能大家会说这里过去窑炉众多,瓷业兴盛,那一定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木材吧,然而事实远非如此。各位请看这山脚下的一块石头,上面刻着一个字,有哪位朋友认识么?不知道么?其实这个字在字典上是查不到的,因为这是当地老百姓造出来的,在“罪”字上面叫了一个“山”,意思是说,破坏山林有罪。由此可见,瑶里人把保护山林看得有多么重要了吧。各位游客,接着往前走,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三银圆深潭,它是位于梅岭之巅,因为有三条溪水注入其中而得名,在深潭的南面还有一座山叫高际山,那里还有一片颇为壮观的瀑布群,全场400多米,总落差就有220米,其主瀑布南山瀑布宽有20多米,落差100多米,只见飞流直下,声震山野,数里之外可闻其声,真是“瀑布飞流、声如霹雳、势如云霞”。下面我们去参观的就是饶南村古瓷窑遗址,这是一处在瑶里规模较大、时间较早、延续时间较长的窑厂。是唐末詹姓人在此建村,因村子靠南面大山,河水绕山而过才得名。
在村子附近有三处重要的瓷窑遗址,就是栗树滩、东山阙和窑旮旯。其中经专家发现,栗树滩的明代青花瓷片在南京明代故宫遗址和北京一些建筑工地上都有大量出土,从而说明了这里当时的瓷器产量不仅大,而且销路广。
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去看看在陶土坊中保存的最完好的龙窑,去瞧一瞧瓷器到底是如何烧制的吧。龙窑是陶瓷窑炉中最重要的一个类型,它因形而得名。窑体依山而建,窑头在下。窑尾在上,恰似一条俯冲而下的火龙,因南方丘陵地形是其产生和存在的自然条件,所以龙窑大多分布在南方,考古发现,我国商代就出现了龙窑。因其依山而建,不与农业争地,不受地下水影响,可以就近取用燃料,还可以更方便的控制烧成温度和气氛。在烧窑过程中,窑烟经窑尾烟囱排出,靠自然的抽力,可使窑温快速上升,达1200度以上。加上窑内各部分的温度和气氛不一样,因此可装烧多种产品,窑头前部多装杯碟等小件,中部装壶瓶等大件,窑尾就放置烘烤的胚件,可见其热量利用的较为充分。自龙窑的发明后,不断地完善,它历经了20多年,从未间断,被广泛的应用,还曾烧出了龙泉瓷、影青瓷、玳瑁等著名产品。也为烧瓷窑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于是结合龙窑与马蹄窑的优点,还创造出了葫芦窑,又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创造了举世闻名的镇窑,也就是柴窑,而在我们面前大家看到的这座龙窑,当时还烧制了景德镇四大名瓷之首的青花瓷,可想而知它的地位了。
好了,在瑶里的参观游览活动就到此结束了,回到镇上后,大家还可以去品一品这里的茶,还可以尝一尝咱们这里的河鲜、红薯、南瓜等特产,也希望大家喜欢,谢谢各位。
瑶里古镇导游词5各位游客,大家好!下面我将带大家参观绕南陶瓷主题园区。绕南陶瓷主题园区是一个以陶瓷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景区,这里保存了多处宋、元、明时期的古窑遗址,以及大量的古矿洞、古水碓等瓷业遗迹。被评为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绕南坐落在绕南村旁,位于瓷茶古镇游览区和梅岭休闲度假区之间,距古镇3公里,离梅岭有7公里。绕南村也同样因为其东河环绕村庄蜿蜒而过,而取名绕南。
绕南人大多姓詹,从宋代开始到现在,一直都在从事着釉果的加工生产,历史已有千年之久,正是这些老一辈人遗留下来的文化财富,给后代人研究景德镇古代瓷业的生产状况有着重要的价值,其中,绕南堆积物就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具代表性的陶瓷生产断面特征遗址。大家可以在那里看到最古老的`陶瓷手工制作工艺和古水碓、古矿洞、古釉果作坊、龙窑遗址等古代陶瓷生产遗迹。
瑶里古镇导游词6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哥哥和爸爸单位的朋友各开着自家车去景德镇——瑶里游玩,一路上,我们拿着对讲机在讲话,吵吵闹闹的,有的在唱歌,有的在开玩笑等等,在路上我看见徽派建筑的房子,有一种漂亮的灯,上面画着许多白鸽,还看见美丽的花草树木。突然,天上下起了阵雨,下了一阵,停了一会儿,又下起了阵雨,车子一路颠簸开了将近4个小时终于到了目的地——景德镇瑶里。
瑶里,古名“窑里”,因是景德镇陶瓷发祥地而得名,远在唐代中叶,这里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作坊。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风景区、国家矿山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目前规划面积195平方公里。景区四季气候宜人,森林茂密,覆盖率达94%以上。区内有南方红豆杉、银杏树、香榧树、金钱豹、娃娃鱼等国家珍稀动植物180多种。境内最高峰五华山海拔1618。4米,是景德镇昌江的东河源头。
我们一到那,就买好门票开始爬山了,山上的路是木头做的,那里山清水秀,有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走了一段路,看见一个小瀑布,虽然水看上去很清澈,但是里面也有木头和游客扔的矿泉水瓶等,这让我很伤心,他们真不爱护环境卫生。我们几个小朋友跑到最前面,把爸爸妈妈摔在了后头,到了一个亭子里停下来等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来了之后,我们继续往前冲,跨过一个个石头来到四五米高的瀑布前,我和妈妈哥哥照了相,又往前冲,一不小心,我把脚摔破了,我勇敢地爬起来,继续冲,看到了一个高约几百米的瀑布,那瀑布白白的,光闪闪,金莹耀眼,从上面涌下来,真是美丽、壮观。最后我们一起在瀑布前合影留念。接着就下山了。
我们还去了古镇、汪湖等各个景区游玩。瑶里历史悠久,风光秀丽,景色怡人,真漂亮,我争取以后再来玩。
瑶里古镇导游词7瑶里古镇,始建于西汉末年,群峰环抱,如画如屏,“母亲河”瑶河穿镇而过。瑶里古建筑群是境内最大的特色,数百幢明清徽派古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瑶河两岸,飞檐翘角,粉墙黛瓦,掩映在青山绿水中。沿河两岸,明清风格的建筑群、依稀可辨的古窑址、苍凉厚重的徽州古商道,或密集、或星落,无不透着古风古韵,令人驻足沉思、浮想联翩。
瑶里古镇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称。2001年4月2日被列为江西省省级自然保护区。同年10月9日,被批准为江西省省级风景名胜区。2003年8月9日,瑶里镇、高岭村分别被评为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005年,瑶里镇一举并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高岭国家矿山公园、中国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名录、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六块国家级品牌。瑶里“高岭“是闻名世界的陶瓷圣地,是世界“高岭土“的命名地,现遗存古矿坑127条,古窑址67座、水碓149乘、古作坊600处、古码头100个。瑶里,古名“窑里”,因是景德镇陶瓷发祥地而得名,远在唐代中叶,这里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作坊。瑶里位于举世闻名的瓷都东北端,地处三大世界文化遗产(黄山、庐山、西递和宏村)的中心,素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称,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风景区、国家矿山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目前规划面积195平方公里。景区四季气候宜人,森林茂密,覆盖率达94%以上。区内有南方红豆杉、银杏树、香榧树、金钱豹、娃娃鱼等国家珍稀动植物180多种。境内最高峰五华山海拔1618.4米,是景德镇昌江的东河源头。
瑶里有展示徽派“三雕”艺术的狮冈胜览、程氏宗祠;有展现封建家族礼仪思想的进士第;有再现革命斗争历史的陈毅旧居、抗日动员大会会场、红军游击队驻址;有印证往日繁华景象的明清商业街、徽州古道;有反映瑶里风土人情的灯彩、地戏,等等。
瑶里古镇导游词8据史书记载,自唐代开始,瑶里人就依山筑窑、伐木为薪,烧制陶器了。瑶里最早兴烧瓷器的年代是南宋末期。在经历了元、明两代之后,从明朝中叶开始衰退,整整跨越了300多年时间,可见当时的繁荣之景。而为什么会在瑶里并且是在绕南这个小村庄炼制瓷器呢?经过研究考证,烧造瓷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丰富的瓷土资源(瑶里山中盛产制瓷原料高岭土,虽经数百年开采,至今仍蕴藏丰富)、充足的水资源(贯穿全境的东河是景德镇母亲河昌江的源头之一,支流布满全境,水流湍急,终年不息,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充分的燃料资源(瑶里境内崇山峻岭,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高达82.3%,烧窑用的上等燃料黄山松遍布山间),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瑶里恰好具备了这三个条件。
根据调查,现境内遗存的宋、元、明古窑址多达上百处,古矿洞120多条,是目前景德镇市瓷业遗迹保存最完好的地区,对研究中国古代瓷业生产状况具有重要价值。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瑶里古镇导游词9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老师们带着我们来到了风景秀丽的瑶里。
我们从新厂小学出发,坐车来到了绕南陶瓷主题公园。还未进入,便能看到门牌上写着“瓷之源”三个字。老师在门口便讲了:“瑶里以前到处可见窑,所以叫窑里,后来由于窑洞迁出,所以‘窑’改成‘瑶’也成了后来的‘瑶里’。”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走了进去。
一进门,便看见了一条河,横贯了瑶里,如一条绿色的哈达飘向远方。两岸有山有树,有路,可谓是“两岸青山相对出。”
我们顺着青石板路,来到了一个水车旁。走进一看,原来是一个有水车联动的组合,一个水车带动一个轴,轴上插满了木棍,木棍再把下面的大锤子压起,最后砸到洞里,发出“咚!咚”的声音,坚硬的高岭矿就是这样被砸成细腻的高岭土。
我们往前走,路边有不少茅屋,屋里有的堆满了类似于还未烧制的坯。屋子旁边有不少大小不一的方形淘洗池,有的甚至装满了水。崭新的瓷坯和灌满的水,却遮盖不住它年代的久远,木柱子上还可以看见绿色的青苔和微微腐烂的痕迹,甚至可以想象工人们当时在这里淘洗的情景。
我们继续往前走,看见从下到上有几十米长的龙窑。顾各思意,因为它如龙一样蜿蜒而上。这种窑以造价低,容量大而被广泛建造。紧接着,有一座茅屋映入我们眼帘,这就是拉坯的地方。拉胚是做陶瓷的70道工序中的一道。这里堆放了许多做工并不好的作品,一看就知道是游客创作的。它们形状千奇百怪,有的像艺术品,各种动物造型,千姿百态的人物造型,还有的像日用品……。又玩了几个景点后,我们发现,自己是绕了一圈。
坐上车,便来到了瑶里古镇,进去后,最先看到的那条河——瑶河,我本以为它并没太长,没想到竟真是贯穿瑶里的一条河啊。我们到的时候正值中午,一路奔跑,全身发热,热的大汗淋漓,头上都像是在冒气。没想到避晒,目不暇接地张望眼前的美景。这条河岸两旁便是几百年前的微派建筑,至今还住着人,墙上有很多的斑驳,看上去就像一幅一幅画。我们也想是在画中游。
我们先到达程氏宗祠。穿过一片草地,我们走了进去,那里面是个演戏的剧场。本来舞台是可以伸缩的,在___时期被毁了。房檐上的精美木雕,有些也在时期被破坏。听老师说,二楼两侧的位置是给小姐看戏的。一楼后厅是有钱人的观赏席。我们在此休息了一会儿。随后穿过了许多小巷,我们都很好奇:到底是什么景点呢?走那么远的地方,最后我们来到了一座楼前,这边是狮冈胜览。屋檐上用不少雕刻,所幸未遭什么破坏。进去后,正中有一个装满水的大瓷缸,外面画的《清明上河图》图案的一部分,里面有不少硬币,估计是游客投的,我本来也想投一个,可是没带硬币,遗憾地望了望。再往里走,里面一个大桌子,这桌子没有拼接的痕迹,就是一块木头雕成的,所以它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桌的两边挂了八幅画,都很珍贵。两侧有几个房间,一个是主人的卧室,另外几个是什么厢房,住什么仆人之类的。
7.三河古镇导游词 篇七
庐剧作为中国一个剧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江淮地区广为流传。三河是庐剧的发源地,庐剧的第一剧目——《小辞店》生活来源于三河,至今民间仍流传着《小辞店》里发生的缠绵纯洁的爱情故事。
三河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国南北文化的交融,至今,春节至元宵节期间,民间仍自发举办耍龙灯、闹旱船、河蚌舞等活动,端午节时,人们做粽子、玩龙舟;中秋节仍玩火把;婚丧娶嫁,仍抬花轿、请“良玩”,保存着淳厚的民风。
三河饮食,以徽派菜系为底蕴,融百家菜系之长,堪称中国饮食的一大奇葩,闻名遐迩,传统宴席—“八八席”、“八四席”,无不传递着久远饮食文化的底蕴,“三河酥鸭”、“米粉虾”、“豆腐面鱼汤”等名菜无不展示水乡的风韵,“三河小米饺”、“三河马蹄酥”让你回味无穷,还有三河茶干、三河米酒,工艺品三河羽毛扇更让人流连忘返。至今,仍保存明清民谣《十大舍不得》:“一舍不得三河街花花世界,二舍不得大河水淘米洗菜……” 游览三河,观赏的是风景,感受的却是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三河,这座镶嵌在巢湖岸畔璀璨的明珠,以“水乡古镇”独特的魅力,笑迎四方宾朋。
8.镇远古镇导游词 篇八
镇远,位于贵州东部,全县总面积1878平方公里,总人口2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48%。千百年来,她以山川奇秀、风光秀丽、文化内涵深邃、侗民族苗族民俗风情浓郁而闻名遐迩。
说到镇远,我很自豪的向大家介绍和她有关的五张耀眼“名片”。
第一张名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镇远是在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早在2280多年前,汉高祖就在这里设置了“无阳县”。可见镇远的历史是十分久远的。大家可以看看车窗外,碧绿如带的舞阳河水穿城而过,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倒“S”型,把镇远城一分为二,形成了“九山抱一水,一水分两城”、天人合一的太极图古城风貌。所以很多朋友也把镇远称为“太极古镇”。第二张名片是国家风景名胜区――舞阳河。
舞阳河总面积约400公里,流经镇远境内93.7公里。舞阳河的美就美在它原始的自然生态和高峡平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并描绘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水墨画。因此,镇远又被中外游客誉为“东方威尼斯”。
第三张名片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
各位朋友,大家请看,这组依山而立、贴壁凌空的古建筑群就是著名的青龙洞。始建于明朝初期,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贵州境内建筑规模最大,构造最精巧,融儒、释、道三教为一体的古建筑群落,既有园林韵味,又具寺院风格,不少专家赞誉她是一幅“宋元明画山居图”。是我国古建筑洞窟群落中离城最近而又最能保持山水园林本色的一处得天独厚、引人入胜的游览胜地。
第四张名片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平村。
和平村原为抗日战争时期政府军政部第二日军战俘收容所。当时,这样的收容所全国只有两个,一个在西安,一个就在镇远。现在只有镇远的和平村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更
显得弥足珍贵。
和平村先后关押日军俘虏700余人。在这里,日本战俘受到了人性化的管理和教育,受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感召,一部分有觉悟的日军俘虏志愿组织起来,积极从事反战宣传。和平村从此名扬海内外。80年代,原日本人民反战同盟工作队队长长谷川敏三等先后三次重访故地。他们一进入镇远,就屈膝跪地,顶礼膜拜。他们满怀深情说镇远是他们的“第二个故乡”。他们表示要教育自己的子女亲属及千千万万的日本人――要与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永不再战!
第五张名片是浓郁的民族风情名片。
镇远是一座“以军兴商”的城市,是一座“移民”城市,更是一座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镇远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中原文化、民族文化、域外文化在这里渗透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包容性文化,素有“传统文化迷宫”美名。这里居住着汉、苗、侗、土家、布衣等多个民族,民族风情浓郁。至今这里还保存着几百年前寨寨有长号、户户吹唢呐的尚寨乡土家民族部落,侗民族的“三月三”歌节,苗族的“六月六”吃新节和端午龙舟节等,都是世代相传的万人盛会。在县城南39公里处,还有一个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的侗寨――报京。这个中国最大的北侗村寨可谓世外桃源,是贵州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村寨,也是人们体验古朴民族风情的最佳选择。
9.西塘古镇导游词 篇九
西塘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自然风景优美,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 祥地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唐、宋时期就已形成村镇,到了元、明朝时,西塘凭借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经济基础和水道之便,发展成一座繁华、富庶的大集镇,窑业、米市、食品、制陶业等行业日益兴旺。
古镇现存的许多古宅大院,都是古镇先人当时致富后的结晶。由于当初西塘的通行以水路为主,外来骚扰较少,故能使西塘较完美地将古镇保留至今,使得祖先的遗产能延续下去。
西塘与其它水乡古镇最大的不同在于古镇中临河的街道都有廊棚,总长近千米,就像颐和园的长廊一样。在西塘旅游,雨天不淋雨,晴天太阳也晒不到。
10.李庄古镇导游词 篇十
到李庄古镇游玩,如同其它风景名胜古迹,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景色各有魅力,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欣赏到山水如画的美。所以出发前对李庄古镇景区概况要有所了解,如果是跟随旅游团出游,带队导游会给游客讲解李庄古镇的人文地理;如果是自助游一定要参考李庄古镇必去景点推荐。最后,和亲友结伴出行照相机必不可少,用照片记录下李庄古镇旅途中愉悦的心情。
李庄古镇特色美食最具代表性的是“一花二黄三白”。
“一花”指花生。李庄花生精选本地花生为原料,以盐浸泡,外表呈白色;采用多种中药配制的香料,使用传统工艺,经过10余道工序加工而成,香、酥、脆、盐味火功恰到好处,已远销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李庄的黄辣丁(学名黄颡鱼),为长江鱼中佳品,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无比,个头10厘米长短,为红烧、火锅的上等佳肴;若与竹荪做汤,名“二黄汤”,为汤中极品。李庄的黄粑,用红塘、猪油和本地粘米、糯米混合,用良姜叶包裹蒸而食。色泽金黄、香气浓郁、香甜糯软、开胃爽口,其独到之处在于包料选择的是良姜叶,具有浓郁的芳香油味。冷却后,可切片油煎,别有一番风味,为宜宾名小吃之一。
“三白”指白肉、白酒和白砂糖精制的白糕。李庄白肉以生长8―10个月的猪为主。取其后腿上约3公斤的“三刀”肉为主料,即选料精。火候准,煮白肉讲究火候,水温保持在摄氏90度左右,煮的过程中不时用竹签刺肉,以便使肉内外受热均匀。起锅后将肉放入凉开水中,以保持水分,为刀工片肉做准备。刀工实为李庄白肉的点睛之作,好的刀工手可将2斤猪肉片成长20公分、宽15公分,厚1―2毫米的肉片50余片,堪称一绝。接着是配料,李庄白肉调料必用大蒜和辣椒一并舂成糊状,名蒜泥糍粑椒,再加上好酱油、白糖等调料,具有鲜香麻辣、诸味协调,达到添一分则浓、减一分则淡的境界。白肉已成为李庄的一张名片,素有“到李庄不吃白肉。等于没到李庄”之说。李庄白酒以本地高梁为酿酒主料,经传统工艺酿制而成,后经存放和勾兑便可出售。
李庄白酒有“李庄五粮液”美称,也是泡制各种药酒的基本用酒。
李庄白糕主料是采用优质糯米经炒熟后,加进一些能帮助消化的中药材如淮山等,再磨成细粉加入白糖后,用模具压制成型,若是加入炒熟磨细的芝麻则称为“麻糕”。无论是白糕麻糕,都具有香甜软糯、入口化渣的特点,特别适宜老年人和儿童食用。买上一提礼品盒包装的李庄白糕走亲访友,那真是极具特色又拿得出手的上佳礼品。
李庄白肉选料精、火候准、佐料香,特别是刀工片制,堪称一绝。成菜白肉肥瘦均匀,晶莹剔透,每片长20厘米,宽10厘米,厚1至2毫米,肥而不腻,爽口化渣,无穷回味。
民间流传李庄白肉因周武王起兵伐纣,起义各路人马将身首断开的妖狐苏妲己割片蘸上蒜泥分而食之演变而来。因其肉片薄而长,且用一支筷子裹而食之,名“裹脚肉”。抗日战争期间,在内迁翠屏区李庄的文化人陶孟建议下,“留芬”饭馆老板欣然接受建议,将“裹脚肉”改名为“李庄刀工蒜泥白肉”。
11.木渎古镇导游词 篇十一
欢迎大家来木渎古镇旅游!木渎位于苏州城西南十公里处,距太湖五公里,是太湖十三个风景区,以吴越遗迹、山林石景和木渎古镇为特色,既有山林之胜,又有园林之美。
现在,我们就到木渎古镇上去走一走,看一看。
首先,我们来看这座石牌坊,上坊写着瑞门入胜四个字,也就是说,当我们跨进这座吉祥门,就走进了古镇悠远的历史画卷。说起木渎的古,我给大家讲一下 木渎之名的来历。相传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了取悦美女西施,在这里大兴土木,修姑苏台,建馆娃宫。木材源源而至,竟把这一带的河流港渎全部堵塞,称为积 木塞渎。木渎之名也就由此而来。
这条河道虽然貌不惊人,但在春秋历史上赫赫有名。当年吴王为了讨伐楚国,从陆地上开挖了这条全长230多公里的人工运河,经水路发兵,出奇制胜,取得了五战五捷的辉煌战果,由此奠定了吴国的春秋霸主的地位。因为这条运河由伍子胥建议并率众开凿,后人为了纪念他,就称此河为胥江。
河边的这条长廊称河棚,全长175米。河棚一面倚河,一面与民居边成一体,为上街卖菜的菜农、船民和过往行人提供方便,夏天不遭日晒,雨天不受雨淋,因而深受欢迎。远远望去,百米河棚显得错落有致,高低不一,仿佛姑苏园林中一道贴水的长廊,风姿绰约,平添了几分美感。
大家看,这儿有两座桥,一座叫斜桥,一座叫邾巷桥,两桥一横一坚,取袂而筑,相依相偎,因而又称双桥。请看。从太湖来的胥江和源自光福铜坑的香溪在斜桥下合二为一,一清一浊,形成一条明显的分水岭,这,就是著名的木渎古十景之一的斜桥分水。
木渎不仅是一个水乡古镇,由于镇上私家园林众多,因而又有园林之镇的美誉。现在我们要参观的就是以江南三雕见长的私家园林榜眼府第。
榜眼府第的主人冯桂芬是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论家,因他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考中庚子科一甲二名进士,也就是仅次于状元的榜眼,所以人们称他的故居为榜眼府第。
榜眼府第占地约十亩。它的布局为前宅后院,坐南朝北,有照墙、门厅、大厅、楼厅、花园,形成一条纵轴线,是典型的清朝中期江南宅地园林风格。
主人冯桂芬因出生时,正值桂花开放,故得名桂芬。他自幼博览群书,通晓经史,以才学负名乡里,道光十二年,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识拔了素昧平生的冯桂芬,称他为百年以来仅见的人才,并招入抚署读书,收为学生。这一年,冯桂芬刚刚二十三岁。
这是冯宅大厅。名显志堂。是主人招待贵宾的场所。堂名是主人当年春风得意时所题,显示了胸中的雄伟抱负。厅内陈设古朴高雅,反映了主人的儒雅风范。
这里是冯桂芬的书房名校邠庐。冯桂芬高中榜眼之后留在京城任翰林院编修,因不满官场的腐败,不久就辞官回乡。在这期间,冯桂芬写下了他的政论代表作《校邠庐抗议》,他针对鸦片战争时期内忧外患的国情提出了四十条改革建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采西学、制洋器,成为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先声,又被后来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奉为先导。冯桂芬性格刚烈,嫉恶如仇,这副对联官久方知书有味,才明敢道事无难,正是对冯桂芬一生仕宦生涯的总结。
郊邻庐的建筑结构较为别致,汇聚了榜眼府内的木雕精华。首先,屋顶为三轩连缀,江南罕见,其次,在结构承重上又有独到之处,两根步柱不落地,用短柱替代,并饰以倒挂花篮,俗称花篮厅,既增加了空间,又方便采光,这种集技术和艺术,实用和美观于一体的建筑风格,正是当地香山帮巧匠高超智慧的体现。
12.三河古镇导游词 篇十二
古老的三河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因丰乐河、杭埠河和小南河三水流灌其间而得名。早在战国时期古镇就已具雏形,因为经常有许多水鸟在这里聚集所以在那时又被称为鹊渚、鹊岸;直到明朝才被称为三河。在这三条河流中,主要的河道要数丰乐河和小南河了。镇内,河水缠绕五里长街;镇外,圩堤交错,支津回互;具有外环两岸、中峙三洲的独特地貌,占尽庐南水乡地利,是安徽著名的鱼米之乡。因为这里交通便利,本地的稻米鱼虾,上游的山货特产,下游的丝绸百货都经www。过此地集散后流向四面八方,故三河赢得了‘装不完的三河’和‘皖中商品走廊’等美誉。
古镇三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历史上是著名的古战场。春秋战国时期,在这里发生过吴、楚之争的鹊岸之战。明末,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利用三河为跳板攻打庐州,在三河缴获双樯巨舟300余艘,并凭借着三河的有利地形建立了水军。清咸丰八年,太平军将领陈玉成在此歼灭湘军悍将李续宾部及曾国藩胞弟曾国华等共6000余人,这就是史上有名的“三河大捷”。现今还保存有太平军城墙遗址、大捷门等。
古镇三河水乡如梦,古河如画。水多,河多,行走不方便,所以桥也自然多了起来,仅在小南河上就有三县桥,望月桥,天然桥,人民桥等5座桥梁。这些桥,不但古韵犹存,而且座座桥名都有着不同的传奇故事。就拿望月桥来说吧:望月桥是古镇三河新建的风景桥,是一座拱形踏步单孔石桥。整座桥全是用厚青石铺就,栏杆上皆有青石浮雕。晚上登上这座桥,仰望空中明月,俯瞰水中倒影,会给您诗一般的感受。在众多桥梁中最为著名的还要数三县桥了。或许大家会问为什么会称它为三县桥呢,那是因为这座三县桥是三河古镇现存的古桥中历史最久的一座,横跨小南河上,位于古镇的中心,成为连接肥西、舒城、庐江三县的纽带,所以称三县桥。由于整座桥全是用大料石搭建,所以当地人又称它为石头大桥。最令人称奇的当数三县桥的建桥工艺了,当年一块块桥石都是用煮熟的糯米加鸡蛋清熬成的浆灌缝牢牢地粘结在一起的呢。
古镇三河因水得名也因水而闻名。三河水美,水给古镇带来了灵性,但也不断遭受水患之苦。特别是1991年7月11日16时17分,丰乐河水位高达14·23米,新圩段大堤溃决,古镇三河遭受灭顶之灾,被特大洪水吞没。在那场震惊全国、震动世界的特大洪水面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下,全国人民和国际友人的援助下,上下一心,军民合力,解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6000余人,创造了百年不遇的大水中未淹死一人、饿死一人、病死一人的亘古奇迹。
现如今到三河旅游,我们不仅可以参观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的旧居,欣赏如画的水乡风光,更能品尝美味的三河美食:三河米饺、油炸烧卖、油炸狮子头等等香脆酥鲜。还有三河虾糊、酥鸭元宝、八宝酥鸡等名菜,酥鸡、酥鸭不仅皮、肉、骨皆可入口,特别好吃!
【沙湾古镇导游词】推荐阅读:
朱家角古镇导游词10-04
甪直古镇导游词11-19
关于苏州同里古镇导游词07-05
老沙湾镇会议议程08-22
老沙湾组织观看焦裕禄10-21
老沙湾司法所工作汇报材料08-23
沙湾一中2013年新生军训工作总结11-12
老沙湾镇中心学校环境建设工作计划11-03
古镇情缘08-13
西塘古镇考察报告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