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鬼故事小说

2024-11-17

长篇鬼故事小说(精选12篇)

1.长篇鬼故事小说 篇一

李明刚刚从学校逃了出来,此时已经是十点半了,他来到一家离学校很近的网吧去上网。很快的时间就到了十二点,李明实在是不知道要玩什么了,突然一个陌生人跟他说。

你好!朋友来跟我玩斗地主吧!

呵呵,我早就玩腻了。

这是网址,你进去看看,这和普通的斗地主不一样!

李明点开了他发的网址,非常醒目的几个大字摆在页面:死亡斗地主

呵呵,以为我是小孩吗?这就想吓唬我。李明自言自语道。

他刚要试着打开一个进去,发现有人邀请自己,他接受了邀请。

你好!我就是邀请你玩的那个陌生人。刚一进去就看到了这么一句话。

李明越想越有意思,便点了开始。玩了几局下来发现和普通的斗地主没什么区别嘛。

右上角突然跳出了几个字,时间模式和局数模式。当时他也没想便点了时间模式。只见左上角出现了时间,开始倒计时。

不得不说,你真的不怕死。规定时间内没有获胜你便会永远的消失在现实世界了。

李明看到这句话感觉很好笑,觉得玩笑越开越大。

不就是赢吗?太简单了。发出这句话后还打了一个大大的笑脸。

开始抢地主,李明先开始抢,一看自己的牌很不错,便叫了地主。

看到自己的牌有三个炸,便很有自信:你们就等着死吧!

他先出了两张单牌,随后便出了一个炸。炸刚出完时间就减少了十分钟。李明挠了挠头不解的问:怎么还减时间?

没错,出一次炸就减少十分钟!

正当他刚要出牌时其中一个人的头像显示出来了,刚看到头像便很吃惊,是一张黑白照,上面的人正是自己的铁哥们王涛。

你不是被车撞死了吗?我就在你身旁亲眼看到的呀!难道你是鬼?

对方隔了半天才回了一句:等你输了就知道了,时间不多了喔。

此时的他必须要非常小心的出牌,他知道这是王涛的报复。没想到另一个人出了一个炸,时间又减少十分钟,紧接着一溜顺出去还剩两张牌。顿时李明冷汗直冒,如果要炸对方就剩一分钟了,如果不炸自己也死路一条。最后还是出了这个炸。

佩服,你胆量真大,还剩一分钟你赢的了吗?那个一直没头像的人发了句话。

李明心里开始打起了鼓,现在要把这两个对出了最后在炸就赢定了。他按照自己想的开始出牌,先出了对五,只要对方不要出大过k的自己就赢了。此时不能马虎,李明紧锁眉头等对方出牌。没想到两人都没出,顿时像是抓到救命稻草一样,又出了对k。不管对方再出什么,只要再炸就赢了。

就在最后一刻,那个一直没露面的人头像也显示出来了,也是张黑白照,可是上面的人竟然和自己一样。

没理由呀!我为什么在那,我没有死呀!李明发了这句话。

话刚发出,时间也到了。电脑屏幕里伸出了一直手,死死地抓住了他的脖子往屏幕里拽。

半个月前,李明和王涛向往常那样偷跑出来上网。两人出来后就往网吧的方向走去,谁知一辆卡车开了过来,由于路面昏暗,走在前面的马涛直接被撞死了。李明就站在那愣住了,正庆幸自己没事,前方一辆面包车为了躲避出事的卡车,把方向转到了马路边上。李明回过神来时车已经过来了。

等他爬起来时以为自己没事,又翻回了学校。而地上正躺着两个人马涛和李明。。。

2.长篇鬼故事小说 篇二

陈胜没有解释他是如何听出言外之意的, 却拿过枕边的书垫着, 在一张纸上写了几个公司名称:这些都是做的不错的, 回去跟周伟说, 市里若扶植, 给的钱应该不下十万。见小凤茫然, 又补充道:他保证比你明白应该怎么做。

小凤更加云里雾里, 心下却明白, 陈胜这是希望她利用张一成呢。不管要靠什么样的生意去发财, 没有张一成, 肯定是痴人说梦, 就连他陈胜自己, 不也是仗着老张的荫庇?可是, 他能以钱摆平张一成, 她靠什么?他难道不清楚以她和他现在的状态, 无疑于老鼠和猫之间的一场游戏, 不尽快自拔, 她肯定会越来越危险的呀。

陈胜似是看透了她的心思, 循循善诱道:又不是你求他帮忙, 他主动伸出援手, 上赶着的买卖, 哪能不做呢?

小凤冷笑:你以为他喜欢我啊?不过因为当年相亲的插曲, 让他至今耿耿于怀罢了。他现在呼风唤雨无往而不胜, 遇见了当年瞧不上他的女人, 不征服她, 怎么平息心底的不甘?

陈胜显然有些吃惊:你和他, 还有这样的前缘啊?

你以为呢?小凤想起了去省城时陈胜初见她和张一成在一起时的表现:你是不是以为, 我早就是他的情人了?

陈胜老实作答:是。初见他带你出行, 我真的吃惊不小, 以为先前错看了你, 以为你和他身边那些主动投怀送抱的女人并没有不同。可是后来见你对他的态度, 我就明白是他在一厢情愿。

陈胜在省城时的行为全都有了答案, 先前一反常态的冷若冰霜, 岂不就是“吃醋”的表现?后来发短信指点她如何周旋, 已是对她和他的关系了然于心。想到他会“吃醋”, 小凤心里漾起一波暖流, 兀自笑了。

陈胜却浑然不觉, 继续分析张一成:绝对不是心底不甘这样的简单, 他对你, 是动了心的。我太了解他了, 从来没有哪个女人, 让他一出手就是几万元的衣服相赠。

那哪是他送的?划你的卡, 他当然会装大方!

他还更大方地送了她一套房子, 这事儿陈胜应该不知道, 小凤对谁都三缄其口。心里却清楚, 那是张一成借党的手送给她的。

陈胜说:你当他白花我的钱啊?我的钱都是用来投资的, 每花一分都要百倍千倍的回报, 如何回报你当他不伤脑筋?他会没有原则地乱花别人的钱啊?

房子的事, 钻政策的空子, 他同样是冒了巨大风险的呀。小凤这样一推理, 也觉得后背嗖嗖发凉。不由自主的, 她发出了盘桓日久的疑问:他那样位高权重的人, 什么样年轻漂亮的女人没见过?怎么可能对我动心?

陈胜盯着她, 忽然降了音调, 耳语般相问:你为什么怀疑自己的魅力呢?难道没有男人告诉你, 你的美是与众不同的?小凤一阵心悸, 有些慌乱地躲开他的目光。这算什么?算是他在告诉她吗?她似是有些生气他用了这样迂回的方法, 生硬地回答:没有, 从来没有人这么说。

陈胜不再说话, 继续盯着她若有所思, 目光似要穿透她的脸, 直达内心。小凤从窘迫里挣扎, 若无其事地笑了:这样的奉承还能相信呀?男人夸女人的套路大致相同的, 如果女人长的不美丽, 就说她有气质, 如果没气质呢, 就说她可爱, 如果不可爱呢, 就说她很特别……

陈胜气恼地打断她:你呀, 你这是看书成痴, 太信书里的鬼话了, 现实里任何一种情境都不是文字所能概括的, 共性里还有个性呢, 你懂不懂?

见小凤沉思不语, 陈胜又叹了一口气:小凤, 你要记得, 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友, 糊涂一点又有什么不好呢?

小凤眼里的茫然更甚, 面前的这个男人, 真的把他绕糊涂了。他对自己, 到底有没有一点喜欢?如果没有, 省城之行最初他为什么会吃醋?如果有, 他为什么又要替张一成游说呢?张一成投之以男, 凤来仪报之以女, 他陈胜, 又有什么样的好处呢?商人重利轻情, 可眼下明摆着的, 这样一桩拉皮条的生意, 于利于情他都没什么收获的呀?

小凤从陈胜那出来, 立刻放下了脑袋里的一团浆糊。想不清楚的事儿, 她懒得再想。回到书店, 晚饭后见周伟又想出去“散心”, 小凤叫住他, 复述了张一成的话:他说咱这书店不够扶持的资格, 那他愿意扶持谁, 和咱还有啥关系呢?

周伟眼睛亮了一瞬, 又黯了:他……这是要给咱发财的机会呢。

小凤惊得眼睛老大:怎么可能?

周伟的阴阳怪气又出来了:那得问你呀?

小凤气结。翻了翻白眼儿, 理都懒得再理他。

周伟没走, 闷头抽了几支烟, 一支接一支连打火机都省了, 小凤嫌呛, 开了几回屋门, 宁可放凉风进屋, 也懒得说你别抽了。神经病。她只在心里暗骂。

隔了几天, 周伟黯然的脸上有了喜色, 美滋滋告诉她:我打算关了书店, 开个建材批销中心。

小凤吃惊不小:你疯了?咱哪有钱干那个?她怎么想也想不清楚, 他和陈胜如何都听出了张一成的话外音:关了书店, 干别的。

周伟扬了扬手里的一张卡:二十万到帐了, 把书处理掉, 还有十来万。

三十万能开建材批销?小凤不信。二十万又是哪来的?她心里的担忧把眼睛撑成了铜铃。

你真的不知道是张一成给的?周伟冷笑:只要他肯帮忙, 空手套白狼, 一分没有咱照样做建材生意!

小凤听不明白, 也不想在周伟那搞明白。周伟现在一说话就带刺儿, 扎得她心里生疼。但这么大的事当然搁不下, 她去问陈胜:你凭什么说我家的书店用不着开了?周伟真的不想开了, 想干建材。

陈胜笑了:你们家先生, 真的比你有脑瓜儿。

经陈胜解读, 小凤才明白。周伟是在政府和私企之间牵了根红线, 二十万, 全是获利公司的小意思。党要给钱, 不要白不要, 找不着“党”的, 四处求告找不着门, 巴不得跟牵线者分成呢。

周伟什么时候认识的张市长?小凤目瞪口呆。陈胜笑了:还用认识吗?老板们找过去自报家门, 说是谁谁介绍的就成了。

小凤怔了半天, 怎么想都像天方夜谭。

小凤不知道该不该出兑书店, 让周伟干建材。倾家荡产的打击她经历过, 刚喘匀一口气儿, 不想再折腾了。苏曼却想的比她简单:只要有市长保驾, 这生意稳赚!见小凤纠结得不行, 左右衡量难做决断, 她气得要命:大树底下好乘凉, 不用求不用上赶着, 这大树张开怀抱主动荫蔽, 你躲什么呀?矫情!

没想躲, 小凤说。想怎样, 她却是剪不断, 理还乱。

真服你了, 时来远转, 简直是飞黄腾达了。苏曼一点都不掩饰羡慕嫉妒恨。世道这么乱, 装纯给谁看?苏曼又使用了激将法, 大有不把小凤推过去誓不罢休的劲儿。

小凤决定迎上去。又不是虎穴龙潭, 迎一迎又能怎么样?张一成不发一言, 已然让她从普通老护士摇身一变成了护士长, 从仰人鼻息到看人笑脸仿佛是瞬间的事, 命运逆转的甘美滋味品尝起来是容易成瘾的, 没有苏曼煽风点火, 小凤也无法抗拒诱惑。

她主动给张一成打电话, 不恳求不谄媚, 语气随意得像不是她的声音:老张, 我们家书店不干了, 想做建材, 你给预测一下, 能不能好做?

张一成笑得哈哈的, 震得她耳膜生疼:你以为市长是算命大仙儿啊?

小凤下意识地把手机挪远了, 心里一凉:好不容易把老张俩字叫顺溜了, 他又提醒她自己是市长, 明摆着拉开距离, 怎么好再往上贴?再张嘴, 她已经变成了结巴:对不起啊…….张、张市长, 我、我是打给另外一个朋友的, 拨错了电话……对不起。

我说呢, 你从来不主动给我电话。张一成换了一本正经的口吻, 像是信了她的话。小凤慌慌张张按下中止键, 心里的懊恼无以复加。

张一成又打回来:错就错了, 你就不会将错就错啊?

小凤心里一松:不好意思张市长。

叫我老张。张一成很严厉地纠正。又笑:我充一次半仙儿, 给你做个预测吧:搞建材, 肯定比卖书强。

借你吉言吧, 老张。小凤说。鼓了鼓勇气, 终于艰难地续上一句话:还得求你多多帮忙啊。

应该的。张一成丝毫都没犹豫:互相帮忙嘛。我治病, 还不全靠你精心护理?

小凤长出一口气。放下电话, 手心里已经全是汗水。笨蛋一个。她骂自己。表现不错。她又赞自己。求人的第一步迈出去, 以后就不难张嘴了吧?

书店关停那天, 小凤挥泪作别早已习惯的生活。坐拥书城, 聊以糊口, 两耳不闻身外事, 一心只读店中书, 这是多么令她留恋的一段日子?周伟安慰她:你不就爱看书么?在家看书不比在这儿舒服?等我挣了钱, 买大房子, 给你装一间书房, 你想看啥书买啥书!

这样的话恋爱时曾听得满怀憧憬热血沸腾, 现在小凤只当他是放了个没味儿的屁。这么多年由着他折腾, 房子都折腾没了, 哪还敢想书房?借着卖书才能看点书, 还要把这样的日子给她毁掉。抢过嘴边的饼, 塞过来一张画着饼的纸, 小凤再怎么装, 也装不出津津有味儿的样儿。她冷笑:等你的书房, 还不得等到下辈子?

周位却满怀信心:等着吧, 用不了多长时间了。

第一桶金是从陈胜那掘来的。陈胜出了院, 仍在养伤, 却主动打电话过问生意, 小凤说我也不懂, 他爱怎么折腾就折腾去。陈胜说我出一笔预付款, 益民小区10、11号楼的建材从你家买吧, 让他找好进货渠道, 保证质量, 价格别比以往给我供货的商城高就成。

惊喜过后, 感激过后, 小凤忍不住在心里嘀咕:他这样做, 是为了帮我, 还是得了市长的指示呢?

周伟没有告诉小凤那笔生意的进账, 小凤也懒得问。周伟已经积极主动地贴上去, 把陈胜当财神一样恭敬着。陈胜陆续又介绍了几个开发商给他, 整个春夏, 周伟忙得神龙见首不见尾, 小凤没有怨言, 从前也不是没这样折腾过, 小凤习惯了, 从前他越折腾越垂头丧气, 现在是越折腾越意气风发, 少了担忧多了欢欣, 小凤已经无比的知足, 比起开书店时守在她旁边斗地主或跑出去玩牌赌钱, 周伟这样的忙来忙去更让她安心。公婆一如既往管着孩子, 做了护士长的小凤一心经营她的护理事业, 下了班躲进60平方的温馨小家里看书, 没有顾客搅扰, 不用点货算帐, 日子前所未有地安逸祥和, 小凤暗念阿弥陀佛。

到了秋天, 周伟忽然买下了一个三百多平方的大门市, 空手套白狼一样的建材商城开得出乎意料地规模宏大, 小凤吃惊之余, 刻意了解了一下, 才知道那一片拔地而起的益民小区让他成了爆发户。仿佛是一夜之间, 蔫头耷脑的周伟就变得精神焕发神气活现, 一向对小凤低眉顺眼言听计从的他也开始有了吆五喝六颐指气使的底气。小凤不肯惯着他, 不见踪影也就罢了, 没有交流也就罢了, 耐得住寂寞的小凤丝毫不以为意, 可是一旦有了言语的碰撞, 小凤就对他的语气、音调极为敏感,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他想调门高八度以气势压人, 小凤就比他更气势汹汹。从前他落魄时小凤并不盛气凌人, 今天他得势了也断没有低眉顺眼的道理, 有钱就了不起呀?小凤不说这话, 但每每周伟流露出趾高气扬的苗头, 她一定用眼神、语气、情态让他明白:即便你富甲天下, 我也不可能把你当祖宗一样供着!周伟回到家只得收敛气焰, 尽力做出一副一如既往的姿态, 但最令小凤不可思议的事情也同时发生着:周伟的性能力, 非但没能一如既往, 反而与他外在的精神面貌成反比下降, 从前尚是早泄, 而今已然都阳痿了。

以小凤拥有的医学心理学知识, 她觉得他这种内在的能力也应该与精神面貌同步, 一天天蒸蒸日上才对, 权力是男人的春药, 事业也是男人的春药嘛, 本来也没有器质性的毛病, 心理状态改善了, 生理功能自然也就正常发挥。他现在不仅一扫从前的卑怯, 甚至很有些自傲、自大的迹象, 超常发挥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怎么可能继续萎靡?周伟回家, 偶尔也逞现一副憋了很久急不可耐的模样, 蠢蠢欲动之态也很能感染小凤, 再怎么性致不高, 久旱逢甘霖总还是令人欣悦的事, 更何况小凤正是传说中如狼似虎之年, 不呈虎狼之态只不过是被动适应, 周伟要逞丈夫之勇, 沉睡的欲望肯定会被唤醒一点, 她欣然迎合, 却悲哀地发现, 哪怕她迎合得再积极主动, 甚至有意撩拨, 也无法完成夫妻功课, 她醒了, 他的身体却还睡着。她只能在心里叹口气, 怕伤他自尊导致更进一步的萎靡不振, 一如既往克制着自己不流露一丝失望的情绪, 周伟却连一如既往的愧疚都没有, 叹口气表示一下无能为力, 便转过身若无其事地睡去。小凤不舒服很长时间, 也只能自我安慰:这样也好, 免得他有了钱, 在外面惹出风流韵事。

陈胜却很有些杞人忧天, 这天很晚了突然给小凤打来电话, 没头没脑地说:小凤, 你觉不觉得有钱的日子其实并没有多么美好?有些人没钱的日子过得很温馨, 忽然有钱了却反倒是烦恼丛生了。

小凤愣了。自从陈胜出院, 之后又书店关停, 他和她其实已经失去了交流的场所。尤其是周伟和他处成利益之交的朋友之后, 连生意的事都不用小凤从中转达, 他们几乎都没有什么联系了, 他突然来了电话, 又是这样一番无端的感慨, 小凤很有些云里雾里, 他舌头硬硬的连弯都拐不过来, 语音含混得她要反应一阵才能听得明白, 周围又有些嘈杂的声音, 便知他是在歌厅或酒吧里, 小凤笑着问:陈总, 你喝醉了吧?

我没醉, 我心里很明白, 我现在心里很疼你知道不知道?陈胜果然像个醉鬼一样越发的吐字不清却情绪激动, 甚至带了哭音:小凤, 我替你疼。

小凤心里悸动了一下。他是有钱人, 冷暖早知, 难不成是把自己烦恼想当然地加诸给她, 感同身受了一把?她笑:我都没疼, 你疼什么呀?有钱没钱, 我没有感受到有多大的区别。

小凤说的是实话, 周伟并没有往家里拿回一分钱, 她能看见的也就是门市房和一个260平方的在建期房, 小凤觉得这两笔已经是一辈都挣不来的天文数字了, 根本不再奢望从他手里拿钱。这话却让陈胜痛心疾首:小凤, 你太……。太迟钝了!小凤越发觉得他醉得实在好笑:那你告诉我咋才能不迟钝呢?

陈胜没了声音, 半晌儿, 挂了电话, 小凤还没来得及回味, 手机又响, 还是陈胜的声音:小凤, 其实, 还是迟钝点……好。没待她反应, 又挂了。

小凤终于有了警觉:难道是周伟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被他发现了?男人有钱就学坏, 几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可周伟, 他有能力“坏”么?忐忑了一夜, 梦里都是他和别的女人赤裸裸纠缠, 第二天再打陈胜电话想问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陈胜矢口否认:我?昨晚给你打电话了?不可能的事!你说的那个时间, 我早睡了。

小凤好气又好笑, 想提醒他看看通话记录, 又觉得小题大做了。醉言醉语, 有什么必要?他可能是酒入愁肠, 忽然想抒发一些人生感慨吧?觉得小凤也是有钱人了, 能体会有钱的甘苦了, 小凤未予认同, 便批评她“迟钝”, 酒醒了, 觉得自己感慨得不合时宜不予承认, 或者真的是压根不记得也说不定。小凤不再追究缘由, 笑着叮嘱:少喝点酒吧, 出院医嘱明确写明要禁酒, 你怎么就不执行?

陈胜无奈道;已经很少喝了, 有些场合, 实在推不掉。没办法啊,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顿了一下, 又问:大哥最近有喜事, 知道吧?

什么喜事?小凤莫名其妙。张一成倒是经常给她打电话, 每次也只是嘻嘻哈哈东拉西扯, 要么问问她家的生意, 要么咨询一下他该如何养病, 既没约她见面, 也没提过什么非分的要求, 每次都是她悬着一颗心虚与委蛇, 而后又如释重负地挂断电话, 如此言来语往, 倒让她越来越把他当成了一个重义气讲情分的朋友, 敬重日增, 防备日减, 偶尔还能主动跟他开开玩笑, 他有喜事?为什么没让她知道?

陈胜却有点不能置信:你真的不知道?

又高升了?小凤猜测, 还真是。陈胜说他去掉了副字, 升任市长了。小凤心里的高兴是由衷的:那得庆贺一下啊。陈胜说当然, 我这两天设宴, 你若能参加, 大哥肯定高兴。

小凤忽略了他的言外之意, 道:我来请吧, 一是为庆贺他高升, 二是为感谢他和你对我家生意的关照。

陈胜沉吟了一瞬, 说行是行, 得有个条件, 你代表你家周老板就成, 别让他一道出面。

小凤不解, 为什么呀?陈胜不予解释, 照我说的做就是了。小凤本也没想让周伟出面, 痛快答应, 没问题。

张一成接到小凤的电话邀请, 很有些受宠若惊:再忙我也不能推辞凤儿的邀请啊, 你安排吧, 我肯定准时赴宴就是。又压低了声音问:会不会就咱们俩呀?若是, 我带束玫瑰花儿。

小凤脸热心跳, 却若无其事道:太好了呀, 我就喜欢玫瑰。可是你借我两胆儿, 我也不敢单独邀约市长大人呀。让人看见, 还不传你的绯闻?

张一成哈哈大笑:没有绯闻, 还算什么名人?小凤无比机灵地像宋小宝那样一字一顿道:市、长、那, 你可省省心吧!

你……你……张一成笑得说不成话:你啥时候演小品了?

小凤正色道:我请了陈总做陪, 你没意见吧?

张一成依然在笑:当然没意见, 他不就是金牌灯泡嘛?

小凤把预定酒店和菜品的所有事项就交给了陈胜, 陈胜说有秘书代办, 放心就是。约定时间的前一晚, 小凤给陈胜打电话最后敲定一些细节, 陈胜却顾左右而言他:凤儿, 我正在网上读一首诗, 我给你念念啊?这诗写得太好了。

小凤满心好奇:什么诗?他给她分析过小说讲解过散文复述过故事, 唯独没提过诗歌。小凤自己喜欢诗歌的岁月早已淹没在时光深处, 难不成他陈胜, 返老还童了?

陈胜说:你听着啊, 这诗的题目是:花儿想开了

接着, 陈胜用他磁性的、充满感情的声音念:想了整整一个冬天, 那朵花/终于想开了。/她终于放下心底那块石头/春天扑通一声, 溅起那么多鸟鸣。/你看二月的枝头, 一朵花想开了/又一朵花想开了———/她们张开紧闭了一个冬天的嘴唇/默默松开紧攥了半生的拳头。/你看迎春想开了, 红梅想开了/樱桃想开了, 杏花想开了/李子想开了, 海棠想开了, 玉兰想开了/所有的花儿都想开了——你, 想开了吗?

握着手机, 小凤呆呆地听着, 好久, 没发一言。

那晚, 难以成眠的小凤耳边总是想着一个声音:你, 想开了吗?

3.巴金与长篇小说《家》 篇三

1927年1月15日,23岁的巴金携同朋友卫惠林,乘坐一艘法国邮船从上海启航,历经一个多月的颠簸,辗转抵达法国巴黎。巴金租住了拉丁区一个古老公寓的一间窄小、阴暗的居室,这里总是弥漫着洋葱与煤气混合的味道,他只好不分白天黑夜的大开着窗户。

巴金的生活刻板而有规律。每天上午,他前往萧索的卢森堡公园散步,下午在斗室里翻看几本随身带来的旧书,晚上和卫惠林一道去法文协会附设的夜校补习法文。夜里11点以后回来,用煤气炉子烧水沏茶。这种人生地疏、忧郁孤寂的环境,使他越发思念祖国,想念亲人和朋友。“我有感情必须发泄,有爱憎必须倾吐,否则我这颗年轻的心就会枯死。所以我拿起笔来,在一个练习本上,一面听巴黎圣母院的钟声,一面挥笔,一直写到我觉得脑筋迟钝,才上床睡去。”他的文学之旅就此在回忆中开始了。

最初的一个月里,巴金写下的只是一些并不连贯的文字片段。此时恰好接到大哥的一封来信,信中满是感伤的话语。透过该信,他觉得自己与大哥之间的友爱越来越深,而思想上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他清醒地意识到,要走自己所选择的道路,就必须摆脱家庭,与大哥分道扬镳。他决定把这些想法写信告诉大哥,又担心得不到大哥的理解,担心大哥承受不了这个打击。思来想去,他忽然茅塞顿开,何不把练习本上的这些片段连缀成一篇小说,送给大哥看呢?于是他用一个名叫“杜大心”的角色,把这些片段贯穿起来,组成前四章,并很快赶写出了后几章。

在该书的序言中,巴金说:“我有一个哥哥,他爱我,我也爱他,然而为了我的信仰,我不得不与他分离,而去做他所不愿意我做的事情……我为他写这本书……如果他读完以后能够抚着我底头说:‘孩子,我懂得你了。去罢,从今以后,你无论走到什么地方,你哥哥底爱总是跟着你的!’那么,在我是满足,十分满足了!”这部署名“巴金”的长篇小说《灭亡》在《小说月报》1929年1至4期上连载,单行本也于10月问世,好评如潮。

10月,巴金在《东方杂志》第25卷第1号上发表译文《脱洛斯基的托尔斯泰论》时,首次以“巴金”为笔名。但1928年8月份,《灭亡》刚刚脱稿,巴金准备寄给上海的一位名叫索非的朋友自费出版。署什么名字呢?巴金不愿用他的真名李尧棠,经过好一番思虑,忽然想起在法国项热投水自杀的一位北方同学巴恩波。为了纪念他,巴金就以百家姓中这少见的“巴”字打头。适逢有位学哲学的安徽朋友来巴金这里玩儿,看见桌上摆着巴金正在翻译的俄国著名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一书,灵机一动,遂建议取用这个“金”字。此后,尽管巴金相继用过20多个不同的笔名,但“巴金”这个笔名成为他最常用、最为广大读者熟知的笔名。

留学法国期间,巴金除接触了克鲁泡特金的一些著作、受到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之外,还认真阅读了法国作家左拉的《卢贡——马卡尔家族》中的《小酒店》、《娜娜》和《萌芽》等小说,激起了他更加强烈的创作欲望。他想学左拉那样,拟将《灭亡》扩大为连续的5部小说,前面增加的两部是《春梦》与《一生》,后面的是《新生》与《黎明》,且已粗略地构思出了各部小说的内容。其中对《春梦》的构思尤为具体,并在归国途中即已动笔写下了片段文字。

巴金于当年12月初乘船回沪。1929年7月,他的大哥从成都来到上海。在兄弟俩一个月的愉快相处中,大哥时常谈起陈年旧事,唤醒了巴金对许多尘封往事的回忆,了解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家史。有一次,他当面说要以大哥为主人公写一部小说《春梦》。此话既出,他顿时发觉自己找到了真正的主人公,找到了一个有声有色的背景和一个取之不尽的材料库。他决定丢开“杜家”的事,改写李家的事。

1930年3月4日,巴金收到了大哥给他的回信。信中说:“《春梦》你要写,我很赞成,并且以我家人物为主人翁,尤其赞成……实在我家的历史很可以代表一般家族的历史。我自从得到《新青年》等等书报读过之后,就想写一部书,但是我实在写不出来。现在你要写,我简直喜欢得了不得,希望你有余暇把它写成罢……”这给巴金以极大的鼓舞。

适逢上海《时报》要刊登长篇连载小说,编者吴灵园托人向巴金约稿。巴金一口答应下来,开始加紧创作《春梦》。1931年4月18日,这部30万字的小说被更名为《激流》,在《时报》上连载,每天刊载1000字左右。后来开明书店出单行本时又更名为《家》。小说开始连载那天,正是大哥服毒自杀之时,因此大哥没能看到。

在《家》的结尾中,巴金改变了大哥的命运,不仅没让他自杀,反而让他的生命之树绽放出了新的生机。小说的全部结构,也是巴金在得到大哥噩耗的当天(4月19日)晚上,彻夜难眠、反复思索后决定下来的。他将以大哥为原型塑造的觉新作为全书主人公,以他的活动为主线串连情节,通过他以及其他众多女性的悲剧,对腐朽末落的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强烈的控诉,为20世纪初“五四”运动前后这一特定时代留下了面镜子。《家》也因此成为巴金最成功的代表作。

《家》与巴金后来陆续创作发表的长篇小说《春》和《秋》合在一起,构成一部情节完整、内容丰富的家族系列小说,被称为“激流三部曲”。

4.长篇小说故事 篇四

眼看王波过了年就三十八了,到了这个岁数,肯跟他见面的年轻姑娘越来越少,没办法,李大妈试探着问他愿不愿意见见离过婚的女人。年关将近,王波正被家里人催得着急上火,终于决定放低标准,见了再说。

谁知两人见面后,王波突然就有了触电的感觉。对方叫黄雨欣,虽说离过婚,但年纪才三十出头,长得眉清目秀,仍然保持着宛如少女的身材,同时又多了些少妇的妩媚,简直就是王波理想妻子的模样。

宅了三十几年的王波这次破天荒地勇往直前,积极追求起黄雨欣来。然而,当他向对方表明自己态度的时候,黄雨欣却犹豫不决地告诉他,虽然她对他的印象也不错,但是不知道他能不能跟自己的儿子相处融洽。

王波这才知道,原来黄雨欣不仅离过婚,还有个拖油瓶的六岁儿子跟在身边。刚开始他觉得这简直是晴天霹雳,也不去找黄雨欣了,天天颓废地继续宅在家里。然而爱情这种东西就是这么奇怪,没有的时候也不惦记,宅着反而更自在,现在真出现了,他在家里就宅不下去了。

矛盾纠结了一段时间,王波终于一咬牙,冲到黄雨欣家跟她表白了,为了她,他心甘情愿当孩子的后爹。这番表白,当场感动得黄雨欣眼泪汪汪跟他抱在了一起,之后两个人就顺理成章走到了一起,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结婚了。

谈恋爱的时候,虽然黄雨欣有时也会带上儿子小浩,三个人一起去公园玩,好让王波跟他联络感情,但毕竟接触的机会比较少,小浩也把他当成一个偶尔会带自己和妈妈出去玩的叔叔,谈不上喜欢或讨厌。现在住到了一起,问题就来了,首先,小浩坚决不肯叫王波爸爸。

不叫就不叫吧,偏偏这小屁孩还对王波横挑鼻子竖挑眼的,总拿他跟自己的亲生爸爸比较。在小浩看来,自己的爸爸飞天遁地无所不能,相比之下王波简直逊毙了。他对王波表示出来的种种明目张胆的毫不掩饰的蔑视态度总把王波气得不行。

一个大男人,一个小男孩,就这样在家里展开了长期的冷战。虽然黄雨欣想方设法在当中打圆场,两个人的关系还是持续恶化不见好转。

老是被小浩用能干的亲生爸爸刺激,王波终于忍不住向黄雨欣问起了她的前夫,如果他真像小浩所说的那么棒的话,他们又为什么会离婚呢?

黄雨欣叹了口气:“根本不是那样。我的前夫吃喝嫖赌,几乎样样都来,家里家外所有的事情都丢给我一个人,我实在受不了,才跟他离婚的。离婚的时候,他还嫌小浩是个累赘,看都不想看他一眼,我答应把大部分的财产都分割给他,他才肯定期来看小浩。”说着说着,她的眼泪就流了下来。

王波顿时就心疼了,急忙把她拥在怀中,奇怪地问:“那小浩怎么把他说得那么好?”

黄雨欣泪眼蒙眬地看着他:“在小孩子的心目里,哪个爸爸不是超人?小浩还这么小,我不忍心让他知道他竟然有这么一个坏爸爸。”

王波这才知道她的苦心。从那天以后,他决心自己要学着当个好爸爸,让小浩心甘情愿地叫自己一声“爸爸”,忘掉那个抛弃了他们母子的坏男人。

5.长篇鬼故事小说 篇五

1、怎样推进情节?

我将这里的“推进情节”这个词,理解为填充和充实情节因果,如果我理解错了,请见谅。首先,题主说你已经有了一个故事的概貌,那么你的第一步,是把这个故事的概貌整理出来,写在纸上或者打到文档里——这似乎是废话,但并不是废话,而且很重要。

有些人认为设计情节是一个灵感堆砌的过程,但实际上,在那之前,这首先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

通常来说,题主整理所得到的应该是故事的一个个零散片段,你要把这些片段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好。然后在这些片段之间填充一些内容,让它们由点连接成线。填充的内容所需要遵循的是,“按照逻辑,上一步情节之后要发生些什么才能发展到下一步情节?” 当然也不只是如此,我举一个小例子:

情节1:人物A来到甲城,找好友B聚会。

情节2:B在甲城得到了一件宝物,并且犯下命案,亡命天涯;A开始打一场官司。

已知条件:A性格稳重、智谋深远;B性格轻佻,内心极具正义感;宝物是一件珍贵文物,体积小巧,受国家保护。

如果这是一道题,你如何解?

1、B遇到歹人C,知道了C曾经偷窃文物,却做得手尾干净。他本想收集证据,揭露出去,出个风头,但A深觉不妥,认为B进了C的圈套。两人争执之后,B遵从了A的建议,但是仍落入C的圈套,于是最后决心干掉了C,拿走文物。知道因果的A开始尝试为B洗刷冤屈。——这是常规解。那么不常规的解呢?

2、事情的基本发展与常规解相同,但A早就知道了C的意图,并且掌握了C的犯罪证据。他希望将文物带到某处去解开传说中某片墓穴的机关,于是纵容C偷走文物,暗中挑唆B做出这些事,并且将之引往该地。之后,出于朋友情谊让B全身而退。

这未免闹得太大了些。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头尾两段情节,还关系到人物设计的主基调,还关系到这两段情节之后的第三段情节。那么,真正的神展开是什么呢?

3、C因意外得到文物,之后秽物入体,日日梦魇压身,已得重病,但因文物曾为C家族家传,遵祖训不得外流。知晓B的存在之后,C刻意纵容B杀死自己以获得解脱。B虽得A建议,已知此事,但出于同情成全了C,之后迅速将文物损毁。A虽知B犯罪事实无误,但出于朋友情谊,仍打算为他脱罪。(以上全为胡言乱语,今天扫的文全是探险文之故= =)你觉得哪种比较有意思?

其实对小说的大多数桥段来说,1即可,3或可占个三分之一,用多了不免让人觉得纠结厌烦,至于2……谁嫌自己的坑挖得不够深,或可一用。

也就是说,如果已有故事的梗概,常规逻辑思维即可完成大部分情节,猎奇、寻求纠结式的思维可完成剩下那部分的情节。

现在,让我们默认你已经完成了所有情节的填充。下一步,你需要审视这些情节,确定“每一个段落都有冲突和发展”。冲突,即人物想做到某事,但遇到了阻碍,他克服阻碍的过程。发展,即人物状态之改变——或从无知到有知、或从贫困至富贵、或从小官至大官……当然,也可以反过来。

如果某一段情节里没有冲突或者没有发展,请加进去,因为,冲突和发展是小说的核心。于是你得到了一套完整的情节线,我们通常称之为:大纲。

2、怎样把握节奏?

第二问和第一问居然接得很顺承。

在你完成大纲之后,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标注每一段情节的大概篇幅。作为一个没有写小说经验的作者,我不建议用字数来标注篇幅,你可以将某段情节所用的篇幅设为1,然后按1的倍数标注其他情节段落为0.5、0.7、2.5等等。嗯,完全凭感觉来标注也可以。那么,如何达成这些篇幅呢?

首先,你得在落笔写的时候把细节填充完毕。譬如说,大纲里通常会写A和B吵了一架,B妥协了,但大纲里不会写A说了什么B又用什么话还击,而这在真正落笔的时候则是必要的——然而又不是每一部分都有必要填充细节。

我说一下小说的字数都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通常是:对话、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我们通常认为前三者是主体,后三者是点缀,但需要记住的是,一篇小说里最重要的部分永远是对话和叙述,议论和抒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代替描写的作用,而对话和叙述绝对无法取代(注:这里的对话,是广义的“对话”,即所有人物之间的交流内容,都称作“对话”)。

我为什么要说这些呢?因为……怎样把握节奏?很简单,所谓详略得当,无趣的地方“略”,即使用叙述;有趣的地方“详”,即使用对话和描写;高潮部分浓墨重彩,即使用更多的描写。这就是把握节奏的方法,只要你能弄懂何谓有趣、何谓无趣,你就能按这个方法把握节奏(摊手)。但请注意,这里我们需要引入的另一个概念,即“渲染”。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将小说中的“描写、议论、抒情”统称为“渲染”。渲染起到的作用,是使小说生动起来,形成画面感、具备情感感染力,而不仅仅是一个干巴巴的“故事”。渲染使用的好坏,是“写故事的人”和“写小说的人”最大的区别所在。

所以我们可以换个词来说明节奏了。所谓详略得当,无趣的地方“略”,即使用叙述;有趣的地方“详”,即使用对话和渲染;高潮部分浓墨重彩,即使用更多的渲染。渲染理论是一套极为复杂的理论= =,在这里,我只略微说一个大概。

我将渲染分为“场景渲染”和“情感渲染”两个大类,顾名思义,前者写景,用景物描写;后者写情,用心理描写。如果用电影来比喻的话,前者大概相当于远镜头,即拍摄场景;后者大概相当于特写镜头,即表现人物内心想法。

可想而知,多场景渲染的小说,多半比较华丽;多情感渲染的小说,多半比较文艺。渲染特别多的小说,节奏比较舒缓;渲染比较少的小说,节奏多半明快。就这么简单吗?不没那么简单……这里还有一个概念,叫做“纵深”。什么叫“纵深”呢?场景渲染中包含的情感渲染效果,即为“纵深”。

说得明白点,这叫“借景寓情”,说得更明白一点,这段话里包含的所有信息都在写景,但它是为了表情,这就叫有纵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吗?不,纵深不一定要这么含蓄。

起点文里主角和配角打打杀杀,场景渲染无比夸张,但归根结底作者是在跟你说“你看主角多牛叉”,这也是纵深。

所以,没有纵深的场景渲染不是好场景渲染。

所以,考虑到纵深以后,我们通常不提倡过多的纯情感渲染,因为……太沉闷了。看了看以上长篇大论……好枯燥的样子,所以其他的就不多说了吧QAQ,我们进下一节。

3、怎样丰富人物?

又是个有歧义的问题。

“怎样丰富人物”这个问题可以有两个解释,一是怎样写出多种多样的人物,二是怎样使已有的人物性格变得更加丰富。

但在这里我可以告诉你,无论哪个问题的答案其实都一样——靠天赋。当然网络上有很多人物设计教程,它会给你设置很多条条框框,让你按那个规则填写。这些东西都很有道理,但根据我的经验……即便认真看了教程并认真按那个做了人物设定,大多数人也做不出出彩的人设。不,我不是专程来打击自信心的。

我没办法提供让人物出彩的方法,但是我可以提供判断人物是否出彩的方法。判断标准其实只有一条:该人物身上是否具备某种戏剧性,以至于足够让他在小说中具备足够的存在感? 什么叫做戏剧性?简单来说,就是他身上的矛盾、挣扎、匪夷所思。

人物及格与否取决于合理性,良好与否取决于戏剧性,优秀与否取决于独特性。而一般来说,良好的人设足够应对所有小说的写作。在这之后,例行地介绍一下人物设计的方案。

首先是如何获得“合理性”。比较有效的方法是使用“前史”或者叫做“人物小传”,用于介绍其性格成型过程。只要人物的一切性格要素都能获得合理的解释,那么一般来说,人设就获得了合理性。而后,问自己以下六个问题,它能帮助你将人设提升至“良好”的水准:、他(她)性格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2、一般情况下,当他(她)行事面临障碍的时候,他(她)会怎么做?

3、他(她)行事的内在推动力是什么?

4、他(她)的目标是什么?底线是什么?有什么极端畏惧的事物?

5、他(她)内心有无创伤?有无极端珍贵的回忆?

6、他(她)有什么可以作为标志的癖好或特长? 至于“优秀”,嗯,那是天赋(严肃)。

此外,关于人物的另一个注意点是,正如第一节所说,冲突和发展是小说的核心。对于人物而言,人物的所有性格也必须在冲突中才能体现。也即是说,对于重要的人物来说,每一个性格特质,都需要设计一个冲突去表现。

4、怎样展现人物关系?

嗯,这个问题……没看懂。容我跳过……

5、其他

我一直在说,小说的科班,有五成是编剧系、两成是导演系、两成是中文系、一成是心理系。这其中……编剧系就不说了,这一专业包含的是全部的剧情体系和大半的人物体系;心理系也不说了,帮助主要是体现在人物和剧情逻辑方面,代替的是被认为不可或缺的“阅历”的功能。导演系呢……则主要是镜头、视角、聚焦、画面,综合起来,这一专业解决的就是我在第二节里强调的“渲染”问题,这一节里需要具体说明的是中文。

其实,与其说写小说需要中文系知识,不如说写小说需要语文知识和公文写作能力…… 标点符号使用正确、词能达意、没有语病;句子通顺流畅、句式简明灵活;具备基本的词汇量、具备基本的信息输出结构功底、具备基本的渲染能力——以上是语文课所需要掌握的东西。措辞严谨、不产生歧义、信息输出节奏合理、按照内容的重要程度合理安排陈述顺序和技巧——以上是公文写作技能基础。

此外,还有一项在语文和公文中都被强调的内容,也同样是必修课——它叫中心思想。嗯,这真的不是我被应试教育荼毒过久。

6.读长篇小说《蜗居》有感 篇六

——读长篇小说《蜗居》有感

文 / 崔美兰

重读《蜗居》,又手不释卷。《蜗居》太真实了,真实让人看了心酸,辛酸得近乎残酷,残酷得让人感到:人生好假,生活真难!

《蜗居》刻画了劳苦大众的悲惨人生,抒发了人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寒士俱欢颜”的美好愿望。小说里的主要人物并不多,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在城市里苟活的海萍夫妇、不愿苟活却只能当小三的海藻、有家室却不甘于平淡生活的国家干部宋思明。书中人物都很难用简单的是非曲直来判定他们的选择是否值得称许,因为每个人的心态都或多或少的被扭曲,不仅仅是生存状态,也包括社会环境、情感和价值认知。

《蜗居》的故事在制造一种“道德批判”的意识。在《蜗居》中,主要展示的是海萍和海藻的命运,恰好分别对应了资本的自私与温暖两个层面的品格。海萍要买房子,狂热地算计自己的生活、毫不留情地抛弃了温柔浪漫的想象、以尖牙利齿的方式对待任何影响自己赚钱的行为……海藻则扮演姐姐苦难的解救者,并且在这种解救的过程中,被宋思明的深挚情感与夺人风采所感染。

人们常说:女孩子要富养,性格才能高贵,这是一条硬道理,郭妈妈明白这个理,但她不明白,富养有时和钱没有多大关系,而是在于是否给予女儿足够的关注。从小到大,每次海藻犯错,挨罚的都是海萍!对海藻的不关注成了她钦慕虚荣的恶果。女孩子在成长时是要比男孩精细很多的,如果家长不能令她感到受宠,她很容易敏感自卑,潜伏下自轻自贱的性格。小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家长对独生子品德教育的失败!

“方向比能力重要,结果比过程重要。”这是《蜗居》的一句台词,要证明一个真理:或方向或结果的正确性。有的只需一段时间就行,有的则需要用毕生的经历,可有的真理需要若干代人的接力实践。让其中的一代人诚服,那只能是无条件地服从,是盲从,其实是违背“实践标准”的。一代人或者某个人无力证明一个宏大的真理,那么方向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远大的目标就虚无漂渺了,大家只需抓住自己有限的时间,实现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价值,急功近利就成了很多人必然的选择。

《蜗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动声色地展示了一种悖谬的现代城市生存逻辑:越是拥有资本或者资本的支配权,就越是可以具有性格的魅力和生动的感情;反之,越是被资本挤压,就越是丧失作为“人”的各种美。一句著名的歌词: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哪一个更重要?轮到你回答了,你已无路可逃了。这句歌词道出了《蜗居》中人们艰难的生存状态。

关于这部作品,各种评论很多,正面的反面的打得不可开交,甚至电视剧一度被停播。看《蜗居》重要的是关注这部作品要表达的主题或现实,而不要总断章取义地揪一个点。每个时代的价值标准、道德标准都有很明显的时代痕迹。可叹人生短暂,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就是一个人的全部,作为一个人,无法选择,但如何活在当代,怎样定位自己的价值、道德标准却可选择,就像要想获得真善美就要揭开假丑恶一样,从而都能留存一些真、纯、善的品质,提炼总结一些思想智慧和生存哲学,这才是支撑人类延续的根本。

7.长篇小说《黑白门》的特别之处 篇七

独特的写作脉络

小说以《公关》编辑部主任杨笑梅与鲜鲜乳业董事长姚笑冬相识、相交、相知并最终兄妹相认为主线,把现实生活中的人间万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串起这条主线的写作脉络却是《公关》杂志全年12期的策划和选题。围绕这12期刊物,把故事内容框定在一年之中,并让故事情节天然地与之维系在一起,实在是匠心独运,难能可贵。从文学的角度,读者看到的是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从公关的角度,读者看到的是公关行业的关注与思考。这种写作方式自然与作者的职业有关,但没有娴熟的技巧也是很难驾驭的。

特殊的培训教材

上海外国语大学公共关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纪华强教授评价《黑白门》时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公关题材长篇小说。通过主人公媒体人十分的专业视野和活动舞台,深入社会各个角度,环环紧扣地带领你走进这一道道公关‘黑白门’”。是的,对于普通读者,在为扑朔迷波诡云谲的故事情节所吸引的同时,何尝不是一次公关知识的业务培训呢?如果有兴趣触摸一下公关的前世今生和理论前沿,《黑白门》也都有较为专业的阐述。作者借助公关年会、世博会、公关专业前景研讨会等活动中专家学者的发言,通过主人公与其丈夫、朋友的交流对话,把许多公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理念,推送到了读者面前。尽管这些内容属性专业,但在作品中不仅没有刀砍斧凿的牵强,反而给人一种品位提升的感觉。如果开展公关业务培训,把《黑白门》作为培训教材,一定会大受欢迎。

脱俗的公关实战

梅子是作家,现实中供职于《公关世界》杂志社。小说中主人公杨笑梅恐怕很难完全摆脱作者的影子,故事中的《公关》杂志也与现实中的《公关世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既专业更敬业,她的作品既是对自己公关理念的诠释,也是对自己钟爱的《公关世界》杂志的全面推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对自己和自己所主编杂志的一次不同凡响的公关实战。我虽然没有完整地阅读过《公关世界》杂志,但小说中《公关》杂志的12期策划,肯定在现实的《公关世界》杂志中有所反映。我这里不妨罗列一下小说中《公关》杂志的12个主题:创新中的责任,低碳生活——编制绿色未来;非常女人榜——公关视野中的杰出女性,博客公关——公关中的新武器,公益公关——情系玉树,公共关系——让城市更美好,公共安全与公共关系,公关专业路在何方,网络公关≠网络杀手,政府公关与社会和谐,骗官现形记——伪公关带来的灾难,2010公关红黑榜。读过《黑白门》难免产生一种订阅一本《公关世界》杂志的冲动,这不就是成功的公关吗?

鲜活的人间百态

文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点在《黑白门》中得到了很好的阐释。小说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情节,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在我们的生活中捕捉到,也可以说是作者独特的消化吸收能力,让生活中的大事小情蝶变成精美的文字和艺术作品。尤其是发生在我们自己身边的事情,更让人感到鲜活和亲切:博客和博客圈是近年的一种文化现象,河北省博客圈的自律公约和公益活动引人注目,作者作为博客圈的一员,十分自然地将这一现象写入自己的小说之中,不能不让博客作者们为之一振。石家庄王亚丽骗官案轰动一时,小说中的贾红显然就是王亚丽的翻版,自私、贪婪、恶性膨胀、黑色公关,最终锒铛入狱,这不就是昨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吗?现在手机普及,民间高人利用手机编发的段子不乏上乘之作,这一信息时代的社会现象,自然也会在小说中适时地蹦出来,请看——“宋词基本可以总结为这八句话:小资喝花酒,老兵坐床头。知青咏古自助游,皇上宫中愁。剩女宅家里,萝莉嫁王侯。名媛丈夫死得早,MM在青楼。”大到世博会、玉树地震、世界环境大会,小到联通信号差、人们对“七月流火“的误读;前沿的Web2.0,feminization,身边的暴雪成灾、大雨漫城;高雅的诗词吟唱、书法绘画,寻常的男欢女爱、家务纠葛;还有伏羲台、天桂山、民心河等等等等。品读小说,不知道是小说置身于现实,还是现实融进了小说。若干年以后谁想回味21世纪第一个十年和第二个十年之际的生活,找《黑白门》来读读就可以了。

别致的标点弃用

《黑白门》中有大段大段的人物对白,但令人称奇的是所有的对话都弃用引号,这种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也许你会有疑问,这会不会影响意思的表达呢?其实不用担心,读者的理解照样通畅,丝毫没有阅读障碍。书中极其少见的几处添加了引号的地方,都有作者或编者的良苦用心在其中。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不是违反了《标点符号用法》的规范,这也大可不必先扣大帽子,任何规范都是手段,都是为一定的目的服务的,既然目的已经达到,何必拘泥于具体的方式方法呢,何况全书在这个问题上体例统一,这本身也是一种规范。偶然发现《燕赵晚报》正在连载的这部小说中,全部加注了引号,不知道是作者的意思还是报纸编辑的意思,具有两种别样的感觉。

特别的《黑白门》,值得一读。

8.2015年长篇小说评点两则 篇八

“中州”与可钦可歌的“女流”

河南一带自古又称中州。中州虽然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华文化滥觞之地,人口过亿,但过去这些年来不知为什么,口碑却不太好——按周瑄璞在其长篇小说《多湾》(浙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11月版)中的说法,是“那些年全国人都说河南人坏话”(第482页)。单从这个角度来看,长篇小说《多湾》的主旨或价值很大程度上,或许正在于自觉不自觉地为河南老百姓正名——以为大家提供一个厚重而鲜活的中州、一个别样的中州的方式。

作者周瑄璞虽然是西安作家,但从她在小说中对颍河两岸的中州大地在风情和语言等方面的熟门熟路和信手拈来来看,从她对土生土长的中州当地人的入骨刻画和生动书写来看,她应该是一名出自中州的作家,至少是从中州入陕的移民的后代。她在小说中,起码四次提到了河南人遭受西安人和不明省籍的南北方人歧视的事例,其中包括主人公之一章西芳两次恋爱的失败。这或许可以部分地佐证笔者的这一判断。

小说不仅以居住在颍河沿岸的几代中州农民鲜活生动的生活历史与风土人情画卷的徐徐打开与展示向世人表明:绝大多数中州人也像全国其他地域的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样世代劳作、勤劳善良,为非作歹的无信无义之徒毕竟只是少数;小说也在末尾以查考家族迁徙历史的方式,证明很多中州人也其实是从外省迁入,如刘家湾河西章村和小季湾的章、季两族乃是迁自山西——这无疑是一种戏谑,也是一种反讽,是对以地域因素以偏概全对人做三六九等简单粗暴划分的陋习或成见的一种责备与抨击。

小说所提供的这一个不一样的中州一打开就是小一百年——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奶奶要是活着,快100岁了,听爸爸说,奶奶是1909年生人……”,第473页)。小说围绕20世纪30年代嫁入(颍)河西章家的季瓷(也就是前一句引文里所称的“奶奶”)的坎坷一生展开——而她八十多岁归西之后的家族故事,则围绕着外貌和性情都酷肖她的孙女章西芳的生活展开。应该说,以女性正面形象的刻画为主轴推进的这一家族历史的演化是十分生动而耐读的,季瓷这一灵魂性的中国传统女性人物形象也是丰满、鲜活、极富立体感和人格魅力的,是可堪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任何成功的女性形象媲美而绝不稍逊的。她作为一位普通的农村媳妇和母亲,做人守本分,有底线,能担当,讲信用,正气堂堂,气质盎然,是全家族的主心骨:既吃苦耐劳,又端方自爱;既板正,又灵活;既节俭、会过日子,又临事舍得;既拿得起,又放得下。她不仅活在她为小孩子所讲的百听不厌的瞎话(故事)里,也活在她出口成诵、被后人一辈子念叨不已的那些谣谚里,更活在自己日复一日的洗洗涮涮、缝缝补补和唠唠叨叨里。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小说在高张季瓷身上勤劳节俭、刚强坚韧、善良内敛、洁身自爱、正直不阿、凛然不可轻侮等人性光辉的同时,并没有回避季瓷精明务实、凡庸卑微的一面,而是让我们看到了她作为女性成长过程中的复杂、局限与多面性——如她为让儿子章楝在上大学或提干招工方面有优势,而不惜和她暗自鄙视、向来敬而远之的投机受宠者罗贫农联姻;如她至死都把持家中的财政大权,不惜让儿媳罗北京欲回娘家探视时因无钱上路而当众难堪;如她随着年事渐高,变得越来越琐碎、絮叨、守旧、跟不上时代的节奏,让儿孙辈啧有烦言,等等。

小说虽然围绕着季瓷这一主要的女性形象展开,但也刻意塑造了有血有肉的女性人物群像——如和季瓷同辈的桃花、秀云、于枝兰、季刘氏等,晚一辈的有胡爱莲、罗北京等,再晚一辈的则以孙女章西芳为代表。刻画得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个寡妇桃花和季刘氏,正好代表了人性的和女性命运的两个极端——前者堪称花开不败,气势如虹;后者则可说花开即萎,长歌当哭。桃花敢爱敢恨,为感激富农章四海年馑时对自己母子的善加接济与呵护而不惜献身以报;在对方遭遇危难之时,又不离不弃,不计人言可畏,不惜撒泼以护——好一个快意恩仇、敢作敢当的奇女子!季刘氏则在和有家室的识字课教师周某一见钟情、暗里相恋又被自己的公婆等发现之后,被迫与对方一刀两断,无奈地一辈子忍受长夜难熬的凄凉与艰难:“二人从沙河(打胎)回来,季瓷的娘伺候季刘氏整整一个月,婆媳、姑嫂成为亲人,季刘氏生出长长根须扎在季家院子里,此生再没有过别的男人。”(第117页)——怎一个“惨”字可以了得!当然,毋庸讳言的是,与季瓷相比,作为其灵魂接续者的孙女章西芳的形象不免稍嫌生硬、粗糙,而她所代表的进城生活也远不如奶奶季瓷所代表的农家生活刻画得丰厚饱满——最失败和突兀的是下卷第八章的网恋描画。但这后几十年生活叙述与描画上的粗放与促迫,倒也正应了世相的更形残酷、生活格局的起伏加剧与生活节奏的被动提速——越是切近,越是粗粝,越是无所适从,越是难觅诗意、妥帖和安顿。

作者周瑄璞驾驭以平常农家日子为题材、跨越历史时空的大场面的能力足够强,所以能以河西章家为轴心、静悄悄辐射、浸润颍多湾(县)的多个湾——诸如罗湾、郭湾、小季湾、葡萄湾等。写世态人情、写生命的搏动、写大的历史与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沉浮与挣扎也很有耐心,有自己阵脚稳实、绵密款转的一套。如也写生老病死,但却很少正面写,也很少写成年人或老年人的生老病死,而是着重于小孩儿的夭折。这不仅更能体现生之不易与命之无常,也在情调上可以做到哀而不伤、悲而不切,因为夭折的悲哀可以用尚来得及的再生的喜悦冲抵——如胡爱莲用再生一儿一女的方式来抵消一儿一女夭折的伤痛便是如此。再比如季瓷长子章柿和自己的发小——十岁左右被家里卖掉的绳姐一辈子的彼此惦念和寻找,也的确算是写出了生活里的那么一点儿诗意,虽然少得可怜、可叹。

提到颍多湾,不能不顺便提及小说目前取名《多湾》的别扭与弃取现成的《颍多湾》为名的失策——前者就直感或语感而言,远不如后者饱满、实在与可感,也不如后者更富于归属感和指向性。颍河作为淮河的支流,在中州的这一段蜿蜒迂曲,形成许多大大小小的湾,故称多湾。没有了“颍”字,“多湾”便无水可恃,便无可归依,便空泛乏味——当然,作者之所以弃“颍”字而不用,也可能是为了刻意淡化小说名字及其内涵的地域色彩。但正像小说中大量使用中州乡间的方言土语与谣谚非但没有让人觉得别扭或难解,反而为小说增添了活力和别致感一样,颍河这条大水作为小说整个背景与依托的象征或指代意味只会让小说的整个意境更接地气,更亲切有致,也更蜿蜒深邃——小说在“颍”字上,其实还大有开掘和利用的空间。

nlc202309040304

从总体上看,作者周瑄璞在叙事的把握上,似乎有意无意、无法自控地被时间的线性向度牵着往前走,这显得小说在结构与布局上似乎用心不够,但好在还是有着自己较为明晰的侧重或倾向性:譬如,有意淡化政治历史的影像,强化家族历史的痕迹;有意淡化命运的指向与规定性,强化心灵的延展与挣扎;有意淡化伦理与道德的粗暴与压迫,强化人性的复杂、恒定与辉耀。

小说《多湾》的语言既直白、朴实、道地,有着鲜泠泠湿漉漉、让人亲切的泥土气息,又不失典雅、丰盈、蕴藉,有着耐咀耐嚼、读之不厌的质地与爽口感——像小说第256页的一句“觉得脸被秋风薅得刺疼”便鲜活可感,很接地气。而类似如下的句子也既富于诗意,又干净自然:“罗北京从小在家被爷爷罗贫农调教,出嫁后被季瓷青山绿水地灌溉,骨子里又是要强的人,知道话该咋说理该咋论,一番话说得罗干部和夫人泪水盈盈,留他们住下……”(第347页)

前文提到章西芳所代表的是中州农民的进城生活,这主要体现在小说的下卷里。由于历史政治的原因,形成一半有户口(如大学毕业后留在城市里的章柿、章楝兄弟)、一半没户口(如章家兄弟来自农村的老婆孩子们)的尴尬,多年都不得开解。不过,这下半部写得明显不如上半部自如和有活力。其中的一个例子是每章章首的题记。上卷用的大多是民谣民谚,有长有短,即便是长的,也不嫌突兀和啰嗦,有点题作用,也能积蓄张力并同正文形成互动和互文。而到了下卷,不知出于什么考虑,作者忽然弃活泼多变、极富地方和时代色彩的谣谚儿语不用,却老是反复截用普希金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里的句子,非但因为透支已起不到点睛的作用,反而会让人见多了徒生厌憎。这其中还有一个计较在于:那些民谣民谚都各自独立,即便读者不太熟悉其出处与背景,也不会影响其自足自洽性;反观对普希金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的截用,则不仅会给不熟悉该故事的人带来理解上的障碍与困难,也会因每次只截取其中的几句导致支离破碎而让人一头雾水。一句话,作者的这一处理不够节制,过于单调,破坏了全书节奏与调门的整一、谐和与多样性。

总之,《多湾》这部小说虽然一开局便显得从容不迫、静水深流、气象不凡——既冲淡又夐远,既大气又柔婉,但要想在文学史上有一锥之地可立,让一代一代的读者流连不已,却实在还有很多值得做进一步切磋和打磨的地方:比如,小说的名字宜乎置换为更有指向性、联想度和暗示力的《颍多湾》;小说应该在结构上再下些功夫,再做些强弱、深浅的裁剪,再多些起伏、波澜与回环,该略而不叙、该留空白的地方得舍得下手,不能任由线性的时间牵着鼻子走;小说下卷特别是近结尾处过于琐碎、匆促,格局比之上半部显得远为促迫、逼仄和拘谨,等等。

陈永和的《一九七九年纪事》:悬疑与玄虚

形制“精瘦”的小说《一九七九年纪事》(载于《收获·长篇专号》,2015年秋冬卷)的章节不少,看似长篇小说的格局,篇幅却着实不长,不过一篇中篇小说的容量。小说的名字也会自然而然地让人想起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一类的书名,摆明了故事截取的不过是区区一年的时段,因而可以不用展得很开。

但不论篇幅长或短,小说写得实在很好看、很别致、很打眼,颇具可读性。

这至少可归功于两个因素。其一是悬疑手法的运用。一上来就是停尸房令人不免一惊一乍、疑神疑鬼的动静(主人公之一儒谨的精神病前兆举动),且是复调性推演,一波又一波。其二是刻意选择的极端性场景与人物:火葬场/殡仪馆,精神病院,精神病人/准精神病人(梅娘、儒谨),恋尸者(儒谨、老陈师傅),聋哑人(关根),智障者(林场老范之子),被继父强奸猥亵勾引者(芳表姐),自我阉割者(阿升),等等。

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比较透彻地揭示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人心与世态的复杂,揭示了任一种单一视角的局限性,一如作为小说叙述者“我”的陈和所说:“我不再相信眼睛看到的人的样子,行义的行不义的,乐观的悲观的,后面都有一个更复杂的世界。”(《收获·长篇专号》,2015年秋冬卷,第93页)大概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作者一开始就将萨特及其哲学的影像嵌入小说的景深之中,暗示世相的荒诞,聚焦存在的纵深与意义。而小说展开的方式也类似渔民起渔网,儒谨(儒奔)、梅娘、芳表姐、银棣、关根几个人物和“我”或隐或显,纠结缠绕,被从水底一一提溜出来。

问题在于,小说倒是实现了让人一气呵成读完的效果,却又因让人吃不饱而有故弄玄虚之嫌。或者说,小说虽然用悬疑的手法把谜面弄得很玄妙,很有视觉冲击力,吊起了读者的胃口,但一俟谜底揭开,却又因远非读者预期的那样惊心动魄,那样了不得而让读者不免大倒胃口——无论是银棣的可怕,还是梅娘的疯痴,还是停尸房动静的令人恐惧,莫不如是。而也正因如此,结尾时儒谨的疯癫和梅娘的失踪便显得不够自然而然,有人为痕迹。之所以说小说让人吃不饱,还在于小说以梅娘失踪和儒谨疯癫结尾不仅不够自然,也过于匆忙促迫,过于虎头蛇尾,好似只写了一半(故事只讲了一半)便戛然而止。

作者陈永和显然对自己这部小说的弱点或问题心知肚明,所以特意为小说安排了一个陈姓家族活动的复调式线索——“我”(陈和)父亲陈孝通对家传戒指的追踪,老陈师傅陈孝天对陈姓宗族墓室和家谱的暗中维护。这一线索虽对小说内容的充实和内涵的揭示不无小补,却同小说以梅娘与芳表姐为核心所展开的两个多角恋(关根、银棣、儒谨、“我”与梅娘,银棣、儒谨、林家驹、“我”与芳表姐)这条情感纠葛主线不太搭。

2015年12月12日,京北上地

(于慈江,学者)

9.简爱长篇小说阅读心得 篇九

小说的主人公简爱从小父母双亡,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被抛弃送进环境恶劣的劳渥德学校。布洛克尔赫斯特先生不但当着全体师生的面诋毁她,还让她在众人面前示众。然而,在这些不幸和苦难面前,她并没有退缩,而是勇敢顽强地应对,学习飞速提高,也取得了全校师生的理解。

同样,在那些贵族小姐和绅士面前,她也始终坚持着高贵的尊严。也正是因为她的正直、高尚和纯洁,深深打动了罗切斯特先生,使他感到自惭形秽,对简爱肃然起敬。最终,简爱最终找到属于自我的幸福。正是这种敢于向恶俗实力反抗、追求平等的精神,让夏洛蒂笔下的简爱形象获得了永生。

10.美国长篇小说《飘》阅读笔记 篇十

瑞德·恩,一个真的很好的男人,无论思嘉怎样对他,他还是以自己最高的爱情来对待思嘉。因为瑞德爱思嘉,所以常常都会跟思嘉发生争吵。因为爱着她,他理解她,关心她。所以随时准备帮助她,因为爱着她,他冒着生命危险都要回去找她,回去救她。因为爱着她,他常常都是因为她而喝醉回来。他选择自己喝醉,自己难过,也不能把心情发泄在思嘉身上。而瑞德就是以这种心态,这种做法来表达自己。他不能让思嘉知道他深爱着他。因为往往让自己心爱的人知道自己深爱着她,她就会想到很多让他伤心,让他心痛的事情来刺激他。所以他的爱不能说,只能以自己的心态,自己的做法去承受,去谅解。

而我觉得瑞德真的是一个可怜的男人,他把自己都赔上去了,还是不能让思嘉爱他。虽然到最后思嘉是爱上瑞德了,但此时的瑞德已经老了,已经累了,已经没有能力在去承受再一次的打击了。他选择离开了。他的离开不是因为他不爱她了,而是因为他太过爱她了。他不能在一次承受失去的滋味了。与其这样,不如把现在变成他最快乐的回忆。至少以后在回忆起来还是美好的。而不会又是一桩伤心的记忆。

11.初一女生出版20万字长篇小说 篇十一

姜雨晨的父母都是爱书之人,家里有三个书柜,塞满了各式各样的书,姜雨展从小就是在书房里泡大的。童年时,小雨晨对父母捧着书看得如痴如醉很奇怪,便问:“书里有什么好东西啊?”父母告诉她,书里有一切生活中可以找到的东西,还有不少生活中找不到的东西。尽管这样的回答让小雨晨似懂非懂,但却激起了她对书的兴趣。只要有时间,她都会到书房里找书看。

书开辟了姜雨晨童年生活的一片新天地:读《西游记》,她为孙悟空的大闹天宫乐得想翻跟斗;《十万个为什么》让她对自然、历史、地理等有了更深的认识,希望了解更多的谜底。年龄再大一点时,她开始看季羡林、徐志摩、张爱玲,感受文字的魅力和韵味。日积月累,姜雨晨几乎看完了家里所有的书。直到后来,雨晨的妈妈感到自己买书的速度已经跟不上她看书的速度,所以改为每个周末都带着她去泡图书馆。

其中,姜雨晨最爱读的是历史书。在博客里,姜雨晨写了很多读后感,品评历史人物和文学故事,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浑然不属这个年龄段的练达,她评王昭君:“那样的离愁,如繁花朵朵飘落在时间的沃土里,生根发芽开花结籽,历史因此而多了一份绝唱”;她评《山楂树之恋》:“山楂树枝干道劲,宛若他们的爱情,不求永生,但求爱恋能穿透时光,让她永生难忘这段繁花凋零般的爱情”;她说“在三国的夜空里,有太多英雄如同繁星,但周瑜是最亮的一颗”,“千古才俊莫周郎”,为罗贯中《三国演义》贬低周瑜很是生气。网友评价在这个12岁小姑娘的博客里,篇篇都是好文。

刚开始写书时,姜雨晨的妈妈给了她很大的鼓励。2010年11月,当时还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姜雨晨便开始创作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梦携尘缘》,并将文章的开头交给妈妈看,妈妈说:“宝贝儿,写得挺好的,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受到鼓励后的姜雨晨,越写越来劲,有时候回到家书包一扔,打开电脑就噼里啪啦敲起来,一口气写三四千字才肯罢休。刚开始连载时,小说点击量很少,也没有多少人留言,后来发现有网友一直在跟读,还留言交流,姜雨晨更受鼓舞,在2010年11月28日网上连载结束,到2011年5月正式完稿,成稿时有12万字。

《梦携尘缘》这部少女校园梦幻小说的主角是一个爱幻想的小学女生豆儿,她在现实的校园生活和前世今生的梦境中反复纠结,着重描写了应试教育下,学生渴望自由的想象空间,贴近90后最末一代孩子的成长生活。

自从《梦携尘缘》出版后,很多媒体都对姜雨晨的故事进行了报道,但她对这一切看得很淡然,

12.长篇鬼故事小说 篇十二

一.人生的寒夜

《最温暖的寒夜》首先刻划了宋学兵、樱桃、顾正红和刘冰清等当下普通人物的生活艰辛与精神寒夜状态。

主人公宋学兵, 家在东北, “不高不帅还没钱”。他17岁出来闯荡, 转了几个省市, 23岁的时候被舅舅的一个电话把他叫到了江苏, 从此在舅舅家开的龙元五金店上班, 吃住都在舅舅家, 月薪1800左右。如果看1800元的工资, 宋学兵要想改变自己命运, 恐怕将只能是一个梦。宋学兵由此想通过娶家庭条件好的女人来改变命运, 他认可“你心里喜欢谁跟你结婚的那个人基本上是没关系”的理念。 (1) 在媒姐顾正红的帮助下, 宋学兵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与樱桃结婚。宋学兵并没有因为结婚而改变处境。樱桃家不信任他, 仍当他是外人, 他不仅包揽做饭等家务, 而且还自己贴钱买菜, 家中的大权都在丈母娘手里;樱桃还背着他与她的老相好历史姜老师藕断丝连。宋学兵体验到一种无比的孤独与荒凉……

樱桃虽然没有宋学兵那样的生存问题, 但是其与姜老师的关系确实不容于现实。这样, 到了怀孕 (2) 之时, 其必须要出嫁的问题就出现了。她无法选择, 最后与宋学兵结婚, 让宋学兵做了“救火队员, 甚至是救命的人”。樱桃精神虚空的问题并没有因为结婚而结束。因为, 从心底里, 她喜欢姜老师的一表人才、“鹤立鸡群”, 他又会写诗、画画、吹拉弹唱, 还很会哄女孩子开心。可以说, 姜老师一方面寄托着樱桃的“浪漫梦想”, 另一方面, 又给樱桃铸就了精神荒野:姜老师不仅给不了她“现实”的东西, 而且还到处在招蜂引蝶, 刺痛着樱桃的心。谁都无法填补樱桃这种情感的寒夜。

顾正红虽不差钱, 生存也不成为问题, 但是其情感精神因为得不到老公的关爱而堕入虚空。她格外青睐宋学兵, 并在宋学兵最为困难的时候给予支持和帮助。当老公滕老七与他远房的姑姑17岁小篮子“私奔”之后, 脆弱到极点的顾正红投入了宋学兵的抚爱中。

刘冰清, 作为小说的虚线, 一直潜隐在小说的后台, 只是在小说最后面才走到前台。结合刘冰清的叙述、书信, 小说将她的坎坷故事作了补足:父亲患癌症, 母亲倒下, 13岁的妹妹需要抚养。刘冰清退学找工作养家。起初, 刘冰清跟着黑子在长春的酒吧唱歌, 后来到武汉被黑子卖给了土狼。土狼出事后, 将刘冰清带到了湖南, 风声松动之后, 土狼又将刘冰清一人留在湖南, 自己潜回武汉。后来土狼派雷管来湖南“接收”刘冰清。刘冰清不久随雷管一起到云南。这十年真是刘冰清的漫漫寒夜。

可以说, 宋学兵、樱桃、顾正红和刘冰清等人物的“寒夜”基本上是生存现实与精神寄托之间的悖离所产生的挣扎与痛苦, 没有一个人两厢齐全。宋学兵寄人篱下, 找到家境较好的樱桃来改变他的生存处境, 而牺牲的是他的“真爱”———刘冰清;顾正红是有老公等于没有老公, 虽然生存不成为问题, 但情感精神却很脆弱虚空;刘冰清是深陷污浊之境, 肉身不由自己, 而精神上却一直靠宋学兵的爱情烛照来支撑着;樱桃也只能在情感梦想与现实婚姻关系之间分裂和忙乱。

二.“生活能变好”的信念

“生活能变好”, 对于人物而言, 是一种信念和行动;对于作家来说, 又是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现的真理。

从“最温暖的寒夜”标题来看, “生活能变好”的信念当首先是针对刘冰清而言的。一是因为刘冰清为父母和家人而牺牲自己的故事经典感人, 作家为之付出了情愫, 字里行间流露出理解、赞美和认同。无论是对她与宋学兵的性爱描写, 还是对于她过去的倾述, 小说都难以掩饰住作家的“热度”。二是因为作家出于女性的同情并理解之的立场, 在刘冰清身上寄托着女性的梦幻:“我知道我们的心是靠得很近的。我真的是从一开始就认定我是属于你的, 跟他们过的不过就是流水的日子。”

从日常人物的努力和结局来看, 作家将“生活能变好”的信念归结为一种人在各自处境中的努力和作为, 是一种朴实的概念。即是说, 作家把握到日常生活中的规律, 任何人都是积极的寻梦人, 总会找到改变自己处境的方式, 并获得心安。从这个角度看, “生活能变好”的梦想似乎是一种反讽。如上所述, 宋学兵、樱桃、顾正红和刘冰清都是生活在不完满之中, 都是在面对精神与身体、梦想与现实、存在与生存悖离的情势下努力恢复某种完满状态。而且, 在他们的轨道中都近似达到了。只不过樱桃经过折腾之后彻底放弃了情感纠缠而变回“好妻子”, 而刘冰清则在生存条件和精神情感都“变好”的境况下投入到新的生活洪流中, 宋学兵与顾正红还继续不合公序良俗地“抱团取暖”。

如果这就是小说对日常生活中“生活能变好”的内涵把握, 那么, “生活能变好的梦想”一词则成为了一种主流颠覆, 就如张爱玲“倾城之恋”一样, 具有反讽效果。 (3) 因为“生活能变好”在程青这里被降低为一种“水往低处流”似的日常性。即不管生活如何, 当下每个人都在努力改变自己的处境, 也都能找到自己所心安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有面对“寒夜”的取暖办法。尽管有些办法在社会学、社会伦理上讲, 可能是灰色的、乃至是黑色的。

小说这样的主旨, 呈现出锐利的社会批判意义。

从文化传统来说, “生活能变好”的这种内涵揭示了中国人活着的一种坚忍与韧性, 触及到李泽厚所说的中国历史发展在肯定生命和日常生存中追寻幸福的“情本体”实质, “尽管深知人死神灭, 有如烟火, 人生短促, 人世无常, 却仍然不畏空无而艰难生活”。 (4) 这种求“生”向“ (改) 善”的活着着实令人沉痛而又敬畏。 (5)

从现实层面来说, 当下中国虽然总体上富裕, 但仍有一大部分人面临生存难题。这部分人的挣扎和抗争往往都会以某种“牺牲”为代价———代价一般是精神情感和梦想。这些人的生活条件最后虽然都变好了, 但虚空的精神和未实现的梦却是心头永远的痛, 于是超出正常轨道就可能变得顺理成章。有些人衣食住行等生存问题虽不成为问题, 但在精神情感上却陷入了“空洞”或无聊的状态, 尤其是所遇非人时, 这种虚空总会不断被放大。如樱桃虽然“爱”姜老师, 而后者并不能满足樱桃情感的忠贞专一等要求, 并不能给她带来正常的情感慰藉和婚姻家庭。同样, 顾正红因为老公的浪荡和无良, 使她陷入了情感的荒漠。这些或许又是小康之家的困境。所以, 我们可能会问:现代化的富裕中国能否给人以福祉?

三.日常叙事

作家没有将“生活能变好”上升为一种激动人心的理想叙事, 而是贯彻她一贯的日常笔调和原生态叙事风格。这既显示了它与《发烧》、《成人游戏》、《恋爱课》、《织网的蜘蛛》等前几部长篇小说在风格上的一致性, 也更好地诠释了“生活能变好”的丰富涵义。

正是因为执着于遵守日常生活的真实性, 将人物努力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和好好活着的过程和样貌给客观地呈现了出来, 小说才能将“生活能变好”的沉痛况味给透露出来。所谓“生活能变好”, 就是小说暗示出的, 人人都有自己的“寒夜”, 而人要活着就必须要找到自己可以取暖的“火”, 否则活着将成为难以忍受的事。其结果就是在传统道德看来的“混乱”图景:宋学兵与顾正红相知相交, 樱桃与姜老师藕断丝连、刘冰清与有妻室的宋学兵缠绵绻缱。

对宋学兵他们追求梦想和完满生活的方式———以违背道德良俗为代价, 作家是不是持肯定态度?笔者不能确认。但可确知的是, 作家遵循的是“生活原生态”, 这是程青小说的深邃之处。不管你愿不愿意, 不管你持何种道德情感态度, 生活就是那样。它并不因为道德批判就立马发生改变, 这或许正是作家坚持这种日常风格叙事的根本原因。小说的目标就是以其客观冷静和令人信服的方式将这样的人生之痒痛给呈现了出来。为此, 我们也不难理解小说对于刘冰清的叙述很特别, 它不仅美丽动情, 而且还显示出一种童话般的气息、一种理想主义情怀和古典浪漫气息 (尽管比较微弱) 。这是程青其他小说所少有的气质。小说刻划的刘冰清不仅良善美丽, 而且还用瘦弱的肩膀扛起家庭的重担, 历经坎坷, 牺牲隐忍十几年, 颇令人唏嘘同情。她更难能可贵的是, 对感情“一条道上走到黑”, 将对宋学兵的爱情保存至心底深处, 支撑着她走过无数暗夜。爱和信念是刘冰清面对“沦落”现实的一种温暖和救赎力量。哪怕当前再如何困难, 她都可以挺得住。小说在字里行间隐含流露出理解、赞美和认同。这能够满足读者的一种悲剧审美需求。小说最后在浪漫、美好、错位、不舍、心痛的情境下结束了刘冰清与宋学兵的梦想, 因为他们再也回不去了。留下的只是“再见了, 宋学兵, 祝你生活幸福, 家庭美满”的祝福。

小说作这种处理既是人物情感的真实, 也是作家自己抑制不住的爱与痛呈现, 更是一种回归日常生活轨道的需要。这是程青小说最为可贵的地方:它触到了你的痛痒之处, 但又不会“挤破”它, 而且一闪又马上回到了日常轨道。它“并没有打破整篇小说所表现的生活原生态”, “该谋前程的谋前程, 该婚外情的婚外恋”。即它有一种比作家更强大的左右着人物的力量———“忠实于……人物所生活的时代或社会。” (6)

注释

11 程青:《最温暖的寒夜》, 《当代》2013年第1期, 第5页。以下凡是出自本书的文本, 均不再作详注。

22 小说没有明示这是谁的, 樱桃妈知道女儿的“复杂”, 为根除后患, 故提出的结婚条件是流产, 外加10万块钱, 这是一种过来人的智慧和高瞻远瞩。

33 李平:《再论张爱玲的林语堂梦》, 《语文学刊》2013年第11期。

44 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 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 第104页。

55 吴春彦:《青楼小说〈扬州梦〉艺术解读》, 《语文学刊》2013年第11期。

上一篇:调度工作流程下一篇:新课程学习心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