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法主观题

2024-07-07

中级经济法主观题(8篇)

1.中级经济法主观题 篇一

1.某人在2012年1月1日存入银行1000元,年利率为12%。要求计算:

(1)每年复利一次,2016年1月1日存款账户余额是多少?(2)每季度复利一次,2016年1月1日存款账户余额是多少?(3)若1000元,分别在2012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1月1日存入250元,仍按12%利率,每年复利一次,求2016年1月1日余额是多少?(4)假定分3年存入相等金额,为了在2016年1月1日达到第一问所得到的账户余额,2012年、2013年和2014年1月1日应存入多少金额? 【答案】

(1)2012年1月1日存入金额1000元为现值,2016年1月1日账户余额为4年后终值。计算过程如下:

F=1000×(F/P,12%,4)=1000×1.5735=1573.5(元)(2)每季度复利一次,一年复利四次,属于计息期短于一年的时间价值计算问题 i=12%/4=3% n=4×4=16 F=1000×(F/P,3%,16)=1000×1.6047=1604.7(元)

(3)分别在2012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1月1日存入250元,求2016年1月1日余额,是即付年金终值问题。计算过程如下:

F=250×(F/A,12%,4)×(1+12%)=250×4.7793×1.12=1338.2(元)(4)A×(F/A,12%,3)=1573.5×(P/F,12%,2)A×3.3744=1573.5×0.7972 A=371.74(元)

2.某企业在股票市场上一次性购买了甲、乙两只股票,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要求:

(1)分别计算甲、乙股票各自的期望收益率和投资比重。(2)

甲股票 乙股票 乙股票市场状况

概率 预期投资收益率 概率 预期投资收益率 组合的

(3)繁荣 0.3 40% 0.2 30% 乙股票一般 0.5 20% 0.6 20% 组合的衰退 0.2 5% 0.2 10% 准离差。投资额(万元)60 40(4)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 0.2 场有效,率为5%,平均收益率为12%,计算甲股票的系数;

(5)如果乙股票与市场组合的相关系数是0.86,市场组合的方差是0.0028,计算乙股票的系数。

计算由甲、组成的投资期望收益率。计算由甲、组成的投资协方差和标如果资本市无风险收益市场组合的【答案】

(1)甲股票的期望收益率=0.3×0.4+0.5×0.2+0.2×0.05=23% 甲股票的投资比重=60/(60+40)=60% 乙股票的期望收益率=0.2×0.3+0.6×0.2+0.2×0.1=20% 乙股票的投资比重=40/(60+40)=40%(2)由甲、乙股票组成的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60%×23%+40%×20%=21.8%(2)甲股票的标准差

==12.49% 2.0)05.023.0(5.0)20.023.0(3.0)40.023.0(222 乙股票的标准差

==6.32%% 2.0)10.020.0(6.0)20.020.0(2.0)30.020.0(222 由甲、乙股票组成的投资组合的协方差=0.1249×0.0632×0.2=0.001579 由甲、乙股票组成的投资组合的标准离差

==0.084 22(0.60.1249)(0.40.0632)20.60.40.001579(4)23%=5%+×(12%-5%);甲股票=2.57(5)乙股票=0.86×=1.027 0028.00632.0 3.

已知:某公司2014年第1至3月实际销售额分别为38000万元、36000万元和41000万元,预计4月份销售额为40000万元。每月销售收入中有70%能于当月收现,20%于次月收现,10%于第3个月收现。假定该公司销售的产品在流通环节只需交纳消费税,税率为10%,并于当月以现金交纳。该公司3月末现金余额为80万元,应付账款余额为5000万元(需在4月份付清),不存在其他应收应付款项。

4月份有关项目预计资料如下:材料采购8000万元(当月付款70%);工资及其它支出8400万元(用现金支付);制造费用8000万元(其中折旧费等非付现费用4000万元);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1000万元(用现金支付);预交所得税1900万元;购买设备12000万元(用现金支付)。现金不足时,通过向银行借款解决。4月末要求现金余额不低于100万元。要求:根据上述资料,计算该公司4月份的下列指标:(1)经营性现金流入;(2)经营性现金流出;(3)现金余缺;

(4)应向银行借款的最低金额;

(5)4月末应收账款余额。【答案】

(1)经营性现金流入=二月销售收现+三月销售收现+四月销售收现

=36000×10%+41000×20%+40000×70%=39800(万元)(2)经营性现金流出

=应付账款付现+当月采购付现+工资费用+制造费用付现+营业费用+支付消费税+预缴所得税=5000+8000×70%+8400+(8000-4000)+1000+40000×10%+1900=29900(万元)(3)现金余缺=月初余额+本月经营性

实收资本 25 现金收入-本月经营

留存收益 183 性现金支出-本月资538 35.8 负债与权益538 本性现金支出 合计 =80+39800-29900-12000=-2020(万元)

(4)应向银行借款的最低金额=现金短缺+月末要求的最低现金余额 =2020+100=2120(万元)

(5)4月末应收账款余额=三月销售额的未收现部分+四月销售额的未收现部分 =41000×10%+40000×30%=16100(万元)

4.某企业于2014年1月1日从租赁公司租入一套设备,价值60万元,租期6年,租赁期满时预计残值5万元,归租赁公司。年利率8%,租赁手续费率每年2%。租金每年年初支付一次,要求:

(1)计算每年租金;

(2)编制租金摊销计算表;

(3)假设每年年末支付的租金为118889.12元,且租赁期满设备归出租人所有,计算租赁的资本成本。【答案】

(1)600000-50000×(P/F,10%,6)=每年租金×(P/A,10%,6)×(1+10%)

每年租金=[600000-50000×(P/F,10%,6)]/(P/A,10%,6)×(1+10%)=119348(元)(2)

租金摊销计划表 单位:元 年份 期初本金 支付租金 应计租费 本金偿还额 本金余额

(年初)① ② ③=(①-④=②-③ ⑤=①-④ 45464为2012年初②)×10% 所欠金2014 600000 119348 0 119348 480652 额,其年末终值2015 480652 119348 48065 71283 409369 =45464×2016 409369 119348 40937 78411 330958(1+10%)2017 330958 119348 33096 86252 244706 =50010.4(元),2018 244706 119348 24471 94877 149829 10.4为计算误差。2019 149829 119348 14983 104365 45464(3)合计

716088 161552 554536 设租赁资本成本为 K,则有:

600000-50000×(P/F,K,6)=118889.12×(P/A,K,6)采用试算法结合插值法得:K=7%。

5.某公司2013年的实际销售收入为1500万元,利润总额为45万元,所得税税率为25%,留存收益为13.5万元。2013年该企业资产负债表及其变动项目与销售额的比率见下表:(单位:万元)固定资产净值

资产总额 27 1.8 负债合计 330 18.3

要求:

(1)若2014年预计销售收入为1800万元,销售净利率和留存收益比率与上年保持一致,则2014年需要从外部追加多少资金?(2)若2014年所销售百分比销售百分比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需从外部追加的资(%)(%)金全部现金 采用增加长15 1 应付票据 50 期负债应收账款 的方式来解240 16.0 应付账款 255 17 决,要存货 求编制2014255 17 应付费用 19.5 1.3 年的预预付费用 计资产负债1 长期负债 5.5 表。

【答案】

(1)经营资产的销售百分比=35.8% 经营负债的销售百分比=18.3% 2014年销售收入增加额=1800-1500=300(万元)2013年净利润=45×(1-25%)=33.75(万元)2013年销售净利率=33.75/1500=2.25% 应收账款

2013年存货 率固定资产净值

资产合计 2250 4500 4500

12000

应付账款 短期借款 公司债券 实收资本 留存收益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合计

750 2750 2500 3000 1500 12000

留存收益比

=13.5/33.75=40% 2014年外部融资需求量=300×35.8%-300×18.3%-1800×2.25%×40%=36.3(万元)(2)2014年预计资产负债表如下:

项目 6.

已知:应收账款 三个企存货

固定资产净值 料如下:

应付费用 资料一:上现金应付账款 收入之 表1所项目 表1 收入变现金 单位:应收账款

存货

预付费用 资料二:年12月固定资产净值 债表 表2所

表2 资产总额 31日

不变资金(a)570 1500 4500 300 390

每元销售收入所需变动资金(b)0.14 0.25 0 0.1 0.03

甲、乙、丙业的相关资金额(万元)1800×1%=18 1800×16%=288 1800×17%=306 1 1800×1.8%=32.4

645.4

项目 应付票据 应付账款 应付费用 长期负债 负债合计 实收资本 留存收益 负债与权益合计 金额(万元)50

1800×17%=306 1800×1.3%=23.4 5.5+36.3=41.8 421.2 25

183+1800×2.25%×40%=199.2 645.4

甲企业历史占用与销售间的关系如示:

现金与销售化情况表 万元

乙企业201331日资产负(简表)如示:

2013年12月单位:万元

该企业2014年的相关预测数据为:销售收入20000万元,新增留存收益100万元;不变现金总额1000万元,每元销售收入占用变动现金0.05元,其他与销售收入变化有关的资产负债表项目预测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现金与销售收入变化情况表 单位:万元

资料三:2008 年末总2009 股,该2010 为5002011 该部分2012 2014年2013 预计 收入为预计息

销售收入 10200 10000 10800 11100 11500 12000 现金占用 680 700 690 710 730 750

丙企业2013股本为300万年利息费用万元,假定利息费用在保持不变,2014年销售15000万元,税前利润与销售收入的比率为金额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 金额 12%。资产 该企业决定750 应付费用 1500 于2014现金 年初从外部 850万元。具体筹资方案有两个: 筹集资金方案1:发行普通股股票100万股,发行价每股8.5元。2013年每股股利(D0)为0.5元,预计股利增长率为5%。方案2:发行债券850万元,债券利率10%,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假定上述两方案的筹资费用均忽略不计。要求:

(1)根据资料一,运用高低点法测算甲企业的下列指标: ①每元销售收入占用变动现金; ②销售收入占用不变现金总额。(2)根据资料二为乙企业完成下列任务: ①按步骤建立总资产需求模型; ②测算2014年资金需求总量; ③测算2014年外部筹资量。

(3)根据资料三为丙企业完成下列任务: ①计算2014年预计息税前利润; ②计算每股收益无差别点; ③根据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法做出最优筹资方案决策,并说明理由; ④计算方案1增发新股的资本成本。【答案】

(1)首先判断高低点,因为本题中2013年的销售收入最高,2009年的销售收入最低,所以高点是2013年,低点是2009年。①每元销售收入占用现金=(750-700)/(12000-10000)=0.025 ②销售收入占用不变现金总额=700-0.025×10000=450(万元)(2)总资金需求模型 ①根据表3中列示的资料可以计算总资金需求模型中: a=1000+570+1500+4500-300-390=6880 折现系数1 0.9091 0.8264 0.7513 0.683 0.6209(10%)

现值 -70 26.47 23.40 20.68 18.25 29.75 净现值 48.55

b=0.05+0.14+0.25-0.1-0.03=0.31 所以总资金需求模型为:y=6880+0.31x ②2014资金需求总量=6880+0.31×20000=13080(万元)③2014年外部筹资量=13080-2750-2500-3000-1500-100=3230(万元)(3)①2014年预计息税前利润=15000×12%=1800(万元)②增发普通股方式下的股数=300+100=400(万股)增发普通股方式下的利息=500(万元)增发债券方式下的股数=300(万股)

增发债券方式下的利息=500+850×10%=585(万元)

(EBIT-500)×(1-25%)/400=(EBIT-585)×(1-25%)/300 解得:EBIT=840(万元)③由于2014年息税前利润1800万元大于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息税前利润840万元,故应选择方案2(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因为此时选择债券筹资方式可以提高企业的每股收益。④增发新股的资本成本=0.5×(1+5%)/8.5+5%=11.18% 7.某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0%。该公司2014年有一项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资本成本为10%),拟定了两个方案: 甲方案:需要投资50万元,预计使用寿命为5年,折旧采用直线法,预计净残值为2万元。当年投资当年完工并投入运营。投入运营时需要垫支营运资金20万元,投入运营后预计年销售收入100万元,第1年付现成本66万元,以后在此基础上每年增加维修费1万元。乙方案:需要投资80万元,在建设期起点一次性投入,项目寿命期为6年,净现值为75万元。要求:(1)计算甲方案每年的营业现金净流量;

(2)编制甲方案投资项目现金流量表,并计算净现值;(3)如果甲乙方案为互斥方案,请选择恰当方法选优。【答案】(1)年折旧=(50-2)/5=9.6(万元)

(2)

(3)因为两个方案寿命期不同,因此,需要采用年金净流量法。甲方案年金净流量=48.55/3.7908=12.81 乙方案年金净流量 1 2 3 4 5 销售收入 100 100 100 100 100 付现成本 66 67 68 69 70 折旧 9.6 9.6 9.6 9.6 9.6 税前利润 24.4 23.4 22.4 21.4 20.4 所得税 4.88 4.68 4.48 4.28 4.08 税后净利 19.52 18.72 17.92 17.12 16.32 现金流量 29.12 28.32 27.52 26.72 25.92 0 1 2 3 4 5 固定资产-50

投资 营运资金-20

垫支 营业现金 29.12 28.32 27.52 26.72 25.92 流量 固定资产

残值 营运资金

=75/4.3553=17.22 由于乙方案年金净流量大于甲方案,故乙方案优于甲方案。

8.某公司准备进行债券投资,相关资料如下:

(1)某种债券面值为1000元,期限为20年,每年付息一次,到期归还本金。目前市场利率为10%,如果票面利率分别为8%、10%、12%,问该债券价值为多少?(2)该公司准备以1075.92元的价格购买一张面值为1000元,每年付息一次,到期偿还本金,票面利率为12%的5年期债券。该公司准备债券持有至到期,债券投资的内部收益率是多少?(要求使用考虑时间价值和不考虑时间价值两种方法计算)【答案】(1)

债券价值=80×(P/A,10%,20)+1000×(P/F,10%,20)=829.69(元)债券价值=100×(P/A,10%,20)+1000×(P/F,10%,20)=1000(元)债券价值=120×(P/A,10%,20)+1000×(P/F,10%,20)=1170.23(元)(2)

①考虑时间价值方法:

1075.92=120×(P/A,R,5)+1000×(P/F,R,5)使用试算法结合插值法可得:R=10% ②不考虑时间价值方法:

%098.102/)92.10751000(5/)92.10751000(120R 9.某上市公司本净收益为20000万元,每股支付股利2元,预计该公司未来三年进入成长期,净收益第1年增长14%,第2年增长14%,第3年增长8%,第4年及以后将保持其净收益水平。

该公司一直采用固定股利支付率的股利政策,并打算今后继续实行该政策,该公司没有增发普通股和发行优先股计划。要求:

(1)假设投资人要求的报酬率为10%,并打算长期持有该股票,计算股票的价值;(2)如果股票价格为24.89元,计算长期持有股票的投资收益率。【答案】

(1)预计第1年股利=2×1.14=2.28(元/股)预计第2年股利=2.28×1.14=2.60(元/股)预计第2年年末股票价值=2.81/10%=28.1(元/股)股票价值=2.28×(P/F,10%,1)+2.60×(P/F,10%,2)+28.1×(P/F,10%,2)=27.44(元/股)(2)24.89=2.28×(P/F,i,1)+2.60×(P/F,i,2)+(2.81/i)×(P/F,i,2)采用试算法结合插值法得,i=11%。

10.已知:某公司现金收支平稳,预计全年(按360天计算)现金需要量为250000元,现金与有价证券的转换成本为每次500元,有价证券年利率为10%。要求:

(1)计算最佳现金持有量;

(2)计算最佳现金持有量下的全年现金管理总成本、全年现金转换成本和全年现金持有机会成本;(3)计算最佳现金持有量下的全年有价证券交易次数和有价证券交易间隔期。【答案】(1)

最佳现金持有量==50000(元)%105002500002(2)最低现金管理总成本==5000(元)%105002500002 转换成本=(250000/50000)×500=2500(元)机会成本=(50000/2)×10%=2500(元)(3)有价证券交易次数=250000/50000=5(次)有价证券交易间隔期=360/5=72(天)。

11.某商业企业2012年的有关资料如下(单位:万元):

假定1年按360天计算,不考虑其他因素。要求:(1)根据以上资料计算: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和现金周转期。

(2)如果2013年现金周转期需要控制在120天,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和平均应收账款维持在上年水平,则2013年的销货收入增长率为多少? 【答案】

(1)存货周转期=平均存货/平均每天销货成本=6000/(18000/360)=120(天)应收账款周转期=平均应收账款/每天销售收入=3000/项目 期初金额 期末金额(21600/360)存货 6000 6000 =50(天)应付应收账款 3500 2500 账款周转期=平均应应付账款 2200 1800 付账款/每天购货成销货收入 21600 本=2000/销货成本 18000(18000/360)购货成本 18000 =40(天)现金周转期 =120+50-40=130(天)(2)2013年应收账款周转期=120+40-120=40(天)(120=120+应收账款周转期-40)延迟交货提前3天 提前2天 提前1天 准时交货 延迟1天 延迟2天 延迟3天

假设天数 2013年销货收入为概率 x,则有:0.01 0.04 0.2 0.5 0.2 0.04 0.01

40=3000/交货期内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x/360)的需要量

解之得:x=27000(万 元)2013年销货收入增长率=(27000-21600)/21600=25% 12.某企业2011年A产品销售收入为4000万元,总成本为3000万元,其中固定成本为600万元。假设2012年该企业变动成本率维持在2011年的水平,现有两种信用政策可供选用:

甲方案给予客户45天信用期限(n/45),预计销售收入为5000万元,货款将于第45天收到,其收账费用为20万元,坏账损失率为货款的2%;

乙方案的信用政策为(2/10,1/20,n/90),预计销售收入为5400万元,将有30%的货款于第10天收到,20%的货款于第20天收到,其余50%的货款于第90天收到(前两部分货款不会产生坏账,后一部分货款的坏账损失率为该部分货款的4%),收账费用为50万元。该企业A产品销售额的相关范围为3000~6000万元,企业的资本成本率为8%(为简化计算,不考虑增值税因素)。

要求:在甲、乙两个方案之间做出选择。【答案】

该企业2011年A产品变动成本总额=总成本-固定成本=3000-600=2400(万元)该企业2012年A产品变动成本率=该企业2011年A产品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销售收入=2400/4000×100%=60%

因为乙项目 案相比销售收入 收益较变动成本

业应选信用成本前收益

信用成本:

13.应收账款收账天数 假定某要量应收账款应计利息 单位储坏账成本 KC=2元,本KU=4收账费用 货变动现金折扣 交货时交货天信用成本小计 分布如信用成本后收益

甲方案

5000

5000×60%=3000 2000

(5000×45)/360×60%×8%=30

5000×2%=100 20 0

150

2000-150=1850

乙方案 5400

5400×60%=3240 2160

10×30%+20×20%+90×50%=52

(5400×52)/360×60%×8%=37.44

5400×50%×4%=108 50

5400×30%×2%+5400×20%×1%=43.2 238.64

2160-238.64=1921.36

方案与甲方信用成本后高,所以企用乙方案。

存货的年需D=3600件,存变动成本单位缺货成元,每次订成本K=25元,间L=10天。数及其概率下:

要求:计算确定最佳再订货点。【答案】 经计算可得,经济订货批量=300件,每年订货次数=12次,平均每日需要量=3600/360=10件。由于正常交货时间为10天,交货每延迟1天,交货期内的需要量就增加10件,交货每提前1天,交货期内的需要量就减少10件。故可将延迟交货天数转化为增加的需要量,如下表所示:

(1)交货天数 提前3天 提前2天 提前1天 准时交货 延迟1天 延迟3天 延迟3天 不设置保险概率 0.01 0.04 0.2 0.5 0.2 0.04 0.01 储备量,再订货点为 100件: 缺货期望值=(110-100)×0.2+(120-100)× 0.04+(130-100)×0.01=3.1(件)缺货成本与储存成本之和=4×3.1×12+0×2=148.8(元)(2)令保险储备量为10件,再订货点为110件: 缺货期望值=(120-110)×0.04+(130-110)×0.01=0.6(件)缺货成本与储存成本之和=4×0.6×12+10×2=48.8(元)(3)令保险储备量为20件,再订货点为120件:

缺货期望值=(130-120)×0.01=0.1(件)缺货成本与储存成本之和=4×0.1×12+20×2=44.8(元)(4)令保险储备量为30件,再订货点为130件:

缺货量为0 缺货成本与储存成本之和=4×0×12+30×2=60(元)比较可知,当保险储备量为20件,再订货点为120件时,缺货成本与储备成本之和最小,此时的再订货点最佳。

14.某公司只生产一种甲产品。该公司正在使用2013年数据进行本量利分析,有关资料如下:(1)2013年产销量为10000件,每件价格2000元。(2)生产甲产品需要的专利技术需要从外部购买取得,甲公司每年除向技术转让方支付400万的固定专利使用费外,还需按销售收入的10%支付变动专利使用费。(3)2013年直接材料费用300万元,均为变动成本。(4)2013年人工成本总额为302万元,其中:生产工人采取计件工资制度,全年人工成本支出220万元,管理人员采取固定工资制度,全年人工成本支出为82万元。(5)2013年折旧费用总额为190万元,其中管理部门计提折旧费用30万元,生产部门计提折旧费用160万元。(6)2013年发生其他成本及管理费用112万元,其中40万元为变动成本,72万元为固定成本。

要求:(1)计算甲产品的单位边际贡献、保本销售量和安全边际率;(2)计算该公司利润对销售量和单价的敏感系数;(3)如果2014年原材料价格上涨20%,其他因素不变,甲产品的销售价格应上涨多大幅度才能保持2013年的利润水平?

【答案】(1)单位变动成本=[2000×10%+(3000000+2200000+400000)/10000]=760(元)单位边际贡献=2000-760=1240(元)固定成本=400+82+190+72=744(万元)保本销售量=7440000/1240=6000(件)安全边际=10000-6000=4000(件)安全边际率=4000/10000=40%(2)目前的利润=1240×10000-7440000=4960000(元)销量增加10%之后增加的利润=边际贡献增加额=12400000×10%=1240000(元)利润增长率=1240000/4960000=25% 利润对销售量的敏感系数=25%/10%=2.5 单价提高10%: 单价增加=2000×10%=200(元)单位变动成本增加=200×10%=20(元)单位边际贡献增加=200-20=180(元)利润增加=180×10000=1800000(元)利润增长率=1800000/4960000=36.29% 利润对单价的敏感系数=36.29%/10%=3.629(3)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的利润减少=3000000×20%=600000(元)设销售价格上涨幅度为R,则有:(2000×R-2000×R×10%)×10000=600000 解得:R=3.33% 15.甲公司生产A产品。月初结存原材料20000千克;本月购入原材料32000千克,其实际成本为20000元;本月生产领用原材料48000千克。

本月消耗实际工时l500小时,实际工资额为12600元。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发生额为6450元,固定制造费用为l020元。本月实际产量为225件。

甲公司对A产品的产能为1520小时/月。

产品标准成本资料如下表所示:

产品标准成本

要求:(1)计算变动成本项目的成本差异。

(2)计算固定成本项目的成本差异(采用三因素法)。【答案】

(1)直接材料价格差异=(20000/32000-0.6)×32000=800(元)直接材料数量差异=(48000-225×200)×0.6=1800(元)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1500×(12600/1500-8)=600(元)直接人工效率差异=8×(1500-225×5)=3000(元)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1500×(6450/1500-4)=450(元)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1500-225×5)×4=1500(元)(2)固定成本耗费差异=1020-1520×1=-500(元)固定成本产量差异=(1520-1500)×1=20(元)固定成本效率差异=(1500-225×5)×1=375(元)

成本项目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变动制造费用 固定制造费用 单位标准成本 标准单价 0.6元/千克 8元/小时 4元/小时 1元/小时

标准消耗量 200千克/件 5小时/件 5小时/件 5小时/件

标准成本 120元 40元 20元 5元 185元 16.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有关资料如下:

(1)甲、乙两种产品2014年1月份的有关成本资料如下表所示:单位:元

产品名称 产量(件)直接材料单位产品成直接人工单位产品成(2)

本 本 用(作甲 100 50 40 额乙 200 80 30 关作业成本动因 作业成本(元)甲耗用作业量 乙耗用作业量 资料如作业名称

质量检验 检验次数 4000 15 25

订单处理 生产订单份数 4000 30 20 要求:

机器运行 机器小时数 40000 400 600 成本法设备调整准备 调整准备次数 2000 7 3 两种产

本;

小时作为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法计算甲、乙两种产品的单位成本。【答案】(1)①首先计算作业成本法下两种产品的制造费用

每月制造费

业成本)总50000元,相

有4个,有关下表所示:(1)用作业计算甲、乙品的单位成(2)以机器

②用作业成本法计算甲、乙两种产品的单位成本 甲产品单位作业成本=21300/100=213(元/件)甲产品单位成本=50+40+213=303(元/件)乙产品单位作业成本=28700/200=143.5(元/件)乙产品单位成本=80+30+143.5=253.5(元/件)(2)制造费用分配率=50000/设备调整准

合计(400作业名称 质量检验 订单处理 机器运行 备 +600)=50(元/作业成本 4000 小时)甲4000 40000 2000 50000 产品分作业动因 15+25=40 30+20=50 400+配的制造费7+3=10 用600=1000 4000/40=100 4000/50=80 40000/1000=2000/10=200

甲产品成本 15×30×80=2400 400×7×200=1400 21300 =50×400=20000(元)甲产品单位制造费用=20000/100=200(元/件)甲产品单位成本=50+40+200=290(元/件)乙100=1500 40=16000 产品分配的制造费用=50×600=30000(元)乙产品单位制造费用=30000/200=150(元/件)乙产品单位成本=80+30+ ××80=1600 ××200=600 150=260(元/件)

17.某公司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预计甲产品的单位制造成本为200元,计划销售10000件,计划期的期间费用总额为900000元;乙产品的计划销售量为8000件(设计生产能力为10000件),应负担的固定成本总额为20000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60元;丙产品本期计划销售量为12000件,目标利润总额为300000元,完全成本总额为500000元;公司要求成本利润率必须达到20%,这三种产品适用的消费税税率均为5%。要求: 分配率(1)运用完全成本加成定价法计算单位甲产品的价格(2)运用保本点定价法计算乙产品的单位价格(3)运用目标利润法计算丙产品的单位价格(4)运用变动成本定价法计算乙产品的单位价格(5)如果接到一个额外订单,订购2000件乙产品,单价80元,回答是否应该接受这个订单,并说明理由?

【答案】(1)单位甲产品的价格=(200+900000/10000)×(1+20%)/(1-5%)=366.32(元)(2)单位乙产品的价格=(200000/8000+60)/(1-5%)=89.47(元)(3)单位丙产品的价格=(300000/12000+500000/12000)/(1-5%)=70.18(元)(4)单位乙产品的价格=60×(1+20%)/(1-5%)=75.79(元)(5)由于额外订单单价80元高于其按变动成本计算的价格89.47元,所以,应接受这一额外订单。

18.某企业生产销售甲产品,2014前三个季度中,实际销售价格和销售数量如表所示。

要求:

(1)根据1、2、3季度资料计算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2)若企业在第4季度要完成4000件的销售任务,那么销售价格应为多少;

(3)若甲产品预计第4季度单位变动成本为265元,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为300元,企业要求达到20%的成本利润率水平,甲产品适用的消费税税率为5%,则甲产品的销量预计为多少。【答案】(1)项 目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销售价格(元)750 800 780 销售数量(件)3859 3378 3558 1(33783859)/38590.12461.87(800750)/7500.0667E 2(35583378)/33780.05332.13(780800)/8000.025E 121.872.13222EEE 2E(2)

(元)64.73540003558780)2/1()2/1(|)|/1(|)|/1(00(3)

单位产品价格=(元)6842.713%51%)201()300265(QQPEEP 713.6842=)2/1()2/1(3558780Q Q=4250(件)

19.某公司年终利润分配前的股东权益项目资料如下表:

公司股票的每股现行市价为35元。要求:

(1)计 股本(普通股)(每股面值2元,200万划按每10股送 400万元 1股的方股)案发放股票股利,并 资本公积 按发放股票股 160万元 利后的 未分配利润 股数每股派发 840万元 现金股 权益合计 利0.2元。计 1400万元 算完成 这一分配方案后的股东权益各项目数额。

(2)假设利润分配不改变市价对每股净资产的比率,公司按每10股送1股的方案发放股票股利(股票股利的金额按市价计算),并按新股数发放现金股利,且希望普通股市价达到每股30元,计算每股现金股利应为多少?(3)若按1股换2股的比例进行股票分割,分析完成分割后股东权益各项目的金额以及每股净资产有何变化。【答案】

(1)发放股票股利后的普通股股数=200×(1+10%)=220(万股)发放股票股利后的普通股股本=2×220=440(万元)

发放股票股利后的资本公积=160+(35-2)×20=820(万元)现金股利=0.2×220=44(万元)

发放股票股利后的未分配利润=840-35×20-44=96(万元)权益合计=1400-44=1356(万元)

(2)分配前市价对每股净资产的比率=35/(1400/200)=5 每股市价为30元时的每股净资产=30/5=6(元)每股市价为30元时的全部净资产=6×220=1320(万元)每股市价为30元时的每股现金股利=(1400-1320)/220=0.36(元)(3)股票分割后的普通股股数=200×2=400(万股)股票分割后的普通股股本=1×400=400(万元)股票分割后的资本公积=160(万元)股票分割后的未分配利润=840(万元)每股净资产=1400/400=3.5(元)

股东权益总额不变,股东权益各项目金额不变,每股净资产下降。

20.甲公司2013年净利润4760万元,发放现金股利290万元。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率为25%。其他资料如下:

资料1:2013年年初股东权益合计为10000万元,其中股本4000万元(全部是普通股,每股面值1元,全部发行在外); 资料2:2013年3月1日新发行2400万股普通股,发行价格为5元,不考虑发行费用; 资料3:2013年12月1日按照4元的价格回购600万股普通股;

资料4:2013年年初按面值的110%发行总额为880万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票面利率为4%,每100元面值债券可转换为90股普通股。要求:

(1)计算2013年末的基本每股收益;(2)计算2013年末稀释每股收益;(3)计算2013年的每股股利;(4)计算2013年末每股净资产; 【答案】

(1)基本每股收益:

2013年年初的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4000/1=4000(万股)

2013年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4000+2400×10/12-600×1/12=5950(万股)基本每股收益=4760/5950=0.8(元)(2)稀释的每股收益:

可转换债券的总面值=880/110%=800(万元)

发行可转换债券增加的普通股股数=800/100×90=720(万股)净利润的增加=800×4%×(1-25%)=24(万元)普通股加权平均数=5950+720=6670(万股)

稀释的每股收益=(4760+24)/6670=0.7172(元)

(3)2013年年末的普通股股数=4000+2400-600=5800(万股)2013年每股股利=290/5800=0.05(元)(4)2013年年末的股东权益

=10000+2400×5[增发的]-4×600[回购的]+(4760-290)[净利润-现金股利,即为留存收益]=24070(万元)2013年年末的每股净资产=24070/5800=4.15(元)

21.某企业2012年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简表)如下:

资产负债表(简表)2012年12月31日 单位:万元

该企业2012年的销售收入为6000万元,销售净利率为10%,净利润的50%分配给投资者。预计2013年销售收入比2012年增长25%,为此需要增加固定资产200万元,增加无形资产100万元,根据有关情况分析,企业流动资产项目和流动负债项目将随销售收入同比例增减。

假定该企业2013年的销售净利率和利润分配政策与上年保持一致,该长期借款不发生变化;2013年年末固定资产净值和无资产 形资产合计期末数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期末数 为2700货币资金 万元。2013300 应付账款 300 年企业应收账款净额 需要增加对900 应付票据 600 外筹集存货 的资金由投1800 长期借款 2700 资者增固定资产净值 加投入解决。2100 实收资本 1200 要求计无形资产 算: 300 留存收益 600(1)资产总计 2013年需要5400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总5400 增加的营运资金; 计

(2)2013年需要增加对外筹集的资金(不考虑计提法定盈余公积的因素,以前的留存收益均已有指定用途)。(3)2013年末的流动资产额、流动负债额、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和所有者权益总额;(4)2013年的速动比率和产权比率。

(5)2013年的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和总资产周转次数。(6)2013年的净资产收益率。

(7)2013年的资本积累率和总资产增长率。【答案】

(1)2013年需要增加的营运资金=6000×25%×[(3000/6000)-(900/6000)]=525(万元)(2)2013年需要增加对外筹集的资金=525+200+100-6000×(1+25%)×10%×50%=450(万元)(3)2013年末的流动资产额=300+900+1800+6000×25%×[(300+900+1800)/6000]=3750(万元)2013年末的流动负债额=300+600+6000×25%×[(300+600)/6000]=1125(万元)2013年末的资产总额=3750+2100+300+200+100=6450(万元)2013年末的负债总额=1125+2700=3825(万元)

2013年末的所有者权益总额=6450-3825=2625(万元)

(4)2013年末的速动比率=[3750-1800×(1+25%)]/1125=1.33 2013年末的的产权比率=3825/2625=1.46(5)2013年的流动资产周转次数=6000×(1+25%)/[(300+900+1800+3750)/2]=2.22(次)2013年的总资产周转次数=6000×(1+25%)/[(5400+6450)/2]=1.27(次)

(6)2013年的净资产收益率=6000×(1+25%)×10%/[(1200+600+2625)/2]=33.90%(7)2013年的资本积累率=(2625-1200-600)/(1200+600)=45.83% 2013年的总资产增长率=(6450-5400)/5400=19.44%

2.中级经济法主观题 篇二

【典型试题】

1.(2014·海南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建设美好家园,让人民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优美环境中生活。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我国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 范区”建设,截至2013年,全国已建 成国家级 生态市(县)5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2986个。政府还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中央财政安排的生态补偿资金总 额从2001年的23亿元增加 到2012年的约780亿元,累计约2500亿元。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解题思路】

本题要求学生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党和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一方面,要调动和运用党和政府的知识分析“做”的理论必然性,分别从党的宗旨和政府职责的角度分析必然性;另一方面,要分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参考答案】

1为人民服务是党和政府的宗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和政府维护人民利益、对人民负责的要求。2制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是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和政府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基本职能的重要体现。3我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必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拓展分析】

此类问题为高考中常见的设问,是典型的归因论证类问题。设问形式为“为什么要……”“分析……的合理性(或理由、原因)”等等,基本特征是设问中信息含量丰富,关键词多,指向明确,侧重考查材料中主体行为的必要性。回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结合材料信息,分解设问层次,把握其中关键词,进行多角度分析论证。既要分析“做”的必然性,又要分析“做”的重要性;既要分析“谁在做”(行为主体)的原因,又要分析“为谁做”(行为对象)的原因,还要分析“做什么”的原因(行为本身)。

解答此类试题,要善于把握设问中的不同指向,运用相应的答题技巧,具体而言:

(1)善于分析客观必然性。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客观实际决定,联系材料中的事实与国情、世情进行分析;二是客观规律决定,联系规律进行分析。

(2)善于分析重要性。要注意有两种“意义(作用)类”设问,一是发散型设问;二是收敛型设问。设问不同,答题的方法和要求也不一样。发散型设问,即分析“A的意义”,要求坚持从直接到间接、由近及远的原则展开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归纳和概括问题等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相对较低。收敛型设问,即分析“A对B的意义”,全面考查了学生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很高。

2.(2013·全国大 纲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被合称为“金砖国家”(BRICS)。

金砖国家多为人口大国,资源丰富,且都处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21世纪以来,经过各自 的努力,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已进入世界前十大经济体之列。2012年,金砖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总量的20%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50%。

2009年以来,金砖国家领导人举行了5次会晤,各成员国在贸易、金融、投资等诸多领域妥善处理各种分歧、不断深化务实合作,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沟通和协调不断加强。

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金砖国家为什么能够求同存异、共谋发展。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解答问题的能力,要求说明金砖国家能够求同存异、共谋发展的可能性,侧重考查学生演绎和归因论证的能力。细读材料可知,金砖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大致相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具有一定的经济后发优势,对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有共同渴望,经济互补性强。因此,可以判断金砖国家的求同存异、共谋发展是各国着眼于共同利益,妥善处理分歧的体现。各国之所以能够实现求同存异、共谋发展,主要是因为金砖国家之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能够实现优势互补,能够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主要体现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这种对立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参考答案】

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金砖国家在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具有各自的特殊利益,但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各国着眼于共同利益,妥善处理各种分歧,加强沟通与合作,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拓展分析】

本题属于常见的归因论证问题,设问形式为“为什么能……”“分析……的有利条件(或不利条件)”等等。与分析必要性有所不同的是,此类问题侧重分析可能性,要求学生从行为主体所具备的条件展开分析,如根据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主观和客观条件、内部和外部条件、自然和社会条件等等。

3.(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

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蜓、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 理念更加 深从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意义。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 的作用这 一具体知 识点。解题的第一步,是要明确理论依据,即文化创新的作用究竟有哪些。第二步,结合材料,演绎分析教育创新的作用(教育属于文化的范畴,文化创新概念包含教育创新的概念),即教育创新促进了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 的形成(这是对“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的演绎)。第三步,结合材料,进一步分 析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对培养人 才的具体 作用。其中,化学、生物老师的做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师生共同讨论有利于培养民主意识,别出心裁的测验评分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概括材料的基础上,再围绕人才培养这一话题,结合文化的影响与作用的知识进行适度拓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培养学生成为人才的必备条件。归纳起来,本题的答案逻辑是:文化创新的作用→教育创新的作用(促进学校文化形成)→学校文化对培养人才的意义。

本题全面考查了学生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思维能力,更侧重考查其演绎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第二步,即由文化创新的作用结合材料演绎出教育创新的作用。正是这一步演绎,打通了学科抽象理论走向试题具体问题的关隘。在某种程度上,演绎思维能力更能体现学生的思维品质,也是学生相对薄弱的环节,因而高考试题更加青睐对学生演绎思维的考查。

【参考答案】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实践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创新促进了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的形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民主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拓展分析】

本题属于“关系”论证类试题,是“必要性”归因论证的升级版,这种试题强调意义分析的收敛性。此类问题要求分析某一事项(设为A事项)对另一特定事项(设为B事项)的作用或意义。这种设问具有收敛性,主要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度。确定答题思路时可先进行逆推理,即先分析如果要得到B事项,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设为B1,B2,B3);再分析A能提供哪些条件(设为A1,A2,A3),分别有助于上述条件(B1,B2,B3)的成立,并依据理论发现和阐释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即A1→B1,A2→B2,A3→B3。

答题逻辑:“A可以A1,有利于B1,从而B”。

思维模型:

4.(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典的正 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

“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

“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再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应善 待字母词 的使用,而非简单 的拒斥。”

“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

……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 阐明理由。

【解题思路】

本题属于半开放试题,要求先立论(明确论点),再论证。设问比较具体,要找到可以运用的理论依据,就需要对设问中的关键词进行归纳。汉语言文字,属于中华传统文化;西文字母词,属于外来文化。由此,设问的实质就是如何处理中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从立论看,可以有两种,即赞同或反对。若赞同,中心论点是文化的发展,主要从文化的发展(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也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文化的多样性等角度进行分析。若反对,中心论点是文化传统的保持,主要从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稳定性、文字的规范性等角度进行分析。不论是持赞同,还是持反对观点,都要处理好文字发展中的多样性与规范性、包容性与民族性、开放性和 纯洁性、发展性和稳定性的关系,坚持适度原则,把握一定分寸。

【参考答案】

观点一:反对收录西文字母词。理由: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传承中华文明需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保持汉语的纯洁性。不反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字母词,但《词典》是规范语言文字的范本,不应收录,至少不应在正文中收录。

观点二:支持收录 西文字母 词。理由:其一,收录字母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字母词的使用,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是汉语言文字具有活力的表现。其二,《词典》收录的字母词数量很少,不会使汉语成为混杂的语言而损害其民族性。其三,字母词的使用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拓展分析】

与传统的辨析题不同,此类试题不强调答案的全面,而强调其深刻,更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个性与品质,因而成为近年来高考的常备题型。从高考试题的导向来看,备考时要注意把这种题型与传统辨析题区别开来,这种题型不用辩证表态、“持论公允”;不用全面分析,只要选择一个方面深入分析即可。

【强化训练】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Z企业最初是1992年由长沙某研究院投资50万元创办的小型国有企业。22年来,该企业不断改革创新,到如今已成为年销售产值超过900亿元的上市公司,进入全球工程机械领域六强。具体信息如下。

资本方面:从2000年上市起到2014年的14年间,企业国有股比例从49.83%下降到现在的16.26%,但国有资本的控制力丝毫不减,国有资本增值达800倍。

管理方面:企业实行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占比超过半数,拥有充分的话语权,能够广泛代表公众投资者的利益;技术人员个人利益和技术成果的市场化直接挂钩,并贯穿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改革方案、职工持股额度分配等关键环节,对职工完全公开,并经过职代会 审议通过,全程没有出现任何不和谐的声音。

加快公司制改革,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推动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革的原因。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冷战后,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加强睦邻互信与友好合作关系,就边界地区相互信任和互相裁减军事力量问题举行谈判,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上海合作组织”。该组织的成立和运行为加强中国与中亚各国在政治、安全、外交、经贸、人文等方面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中亚国家与我国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接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 十分丰富,但地处内陆,交通不便,科技落后,资本短缺,工业不发达,必须与周边国家开展合作,以拓展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和拓展,将使中国与中亚诸国的互补优势和利益达到高度契合,使双方的合作存在广阔前景。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也将促进中国的向西开放,在欧美市场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拓展中亚、西亚和南亚市场,对我国的外贸出口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双边经贸合作发展迅猛。有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达到了459.4亿美元,与1992年建交之初的4.6亿美元相 比,增长了近100倍。目前,中国已成为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此外,中国还是乌兹别克斯坦的第一大投资来源国、土库曼斯坦最大的天然气合作伙伴。中哈两国共同建设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陆路原油进口管道、第一个陆地边界上的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更是成为当今世界最长的天然气管道。这样的发展势头,超出了20年前人们最大 胆的预想,因此人们有理由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合作共赢充满更高期待。

(1)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相关《政治生活》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加强与中亚国家合作的出发点和有利条件。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相关《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宁夏某地通过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两大工程“五德工程”和“春雨工程”,传递正能量。一是实施孝德、诚德、仁 德、爱德、礼德等 “五德工程”。为推进这一工程,该区进行评选“孝德之星”“美德之星”活动,广泛开展了“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涌现了一大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物。通过设置光荣榜、编写通俗读物、印制宣传品、举办道德讲 堂等形式,让这些人的先进事迹走进千家万户,使各类先进人物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并受到应有的尊重。二是实施“春雨工程”,动员辖区文明单位向农村捐赠书报和文体器材,为文化基础薄弱的“干旱”地带“增雨”,进而实现城乡文明资源共享。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该地实施的两大工程对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4月25日,人民日报 发表题为《“零翻译”何以大行其道》的文章,就外来语的使用发表评论,“保持汉语的纯洁性”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此,有人赞成,有人反对。

赞成保持汉语纯洁性的人认为,如今类似于WiFi、CEO、MBA、PM2.5、HTML、CBD这样的“零翻译”外来语在报刊等出版物中屡见不鲜,甚至还出现在某些严肃的学术期刊里,给相当一部分的读者造成了比较大的理解障碍。外来语的过度使用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和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又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因此,应该努力保持汉语的纯洁性,以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维护中华文化的独立和尊严。

反对保持汉语纯洁性的人认为,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汉语也要扩充,其中也包括学习吸收外国的新鲜语句。如“激光”“坦克”等外来语,汉化后通俗易懂;如“X光”“B超”等一些字母词因其简洁明了而被广泛使用;如“电脑”“鼠标”等一些符合汉语构词规律的意译词,已成为汉语基本词汇的组 成部分。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记录工具,更是一种交流工具,因此它应该与时俱进,“纯洁”的语言只能让我们看懂“古文”,但“不纯洁”的语言才能让我们融入世界,活在现在。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保持汉语的纯洁性?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参考答案及解析】

1.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有利于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们共同利益;有利于巩固国有经济的支柱地位,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答出“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亦可);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等优点;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革,可以焕发企业活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2.(1)出发点: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在加强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共同维护安全与稳定,加强双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方面,中国与中亚国家存在共同的利益。

有利条件: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时代潮流;地理上相互毗邻,联系密切,地缘优势明显;经济上互补性强;安全上面临着共同的威胁。上海合作组织是合作的重要平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和拓展是重要推动力。

说明:学生从“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等角度分析亦可。

(2)降低运输成本,优化中国能源结构,保障中国能源安全;推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发展,促进内陆沿边开放,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新格局;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开拓周边国家和地区市场,加快我国资本“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说明:从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有理亦可。

3.实施“五德工程”,开展各种评选活动,塑造典型人物,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实施“春雨工程”,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实施两大工程,有利于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

4.答案一:赞同。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历史继承性。保持汉语言的纯洁性有利于延续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觉与自信,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2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汉语言的发展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3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外来语的过度使用会破坏汉语言文字的严整和和谐,影响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3.中级经济法主观题 篇三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从改革开放之初提出解放和发展发展生产力,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再到当前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党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策在认识上的深化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目的是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政策具体表现,如:建设新农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推进主体功能区的建设(全国依据不同地域的不同特点,划分为三类主体功能区,分别为城市工业区,生态农业区和生态保护区);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社会公平等等。凡涉及上述类似问题,常用到本要点。

二、重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规范市场秩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发展的两大战略性任务。无论是对楼市价格的调控,还是对股市的监控,以及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整顿和规范、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等类似问题,常用到这一要点。

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和健全国家的宏观体系,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目的都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这两个要点往往连带使用。如:怎样维护我国的能源安全、发展新能源产业,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凡涉及到资源的合理利用方面的问题,都要用到这两个要点。另外,宏观调控的手段也是近年各地高考主观题的高频考点,应当深入理解,准确掌握并能熟练运用。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时下最热点的提法之一,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无论是从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角度,还是从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和长远发展的角度,都要涉及到这层要点。应当熟练掌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三种寓意,并能准确运用。

五、居民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转变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树立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拉动内需,促进消费既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本质和生产目的的体现。居民(消费者)也是经济生活的几个重要主体之一,此外还包括国家(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等)、企业、农业(三农问题)、产业(结构)和国际经济(全球化)等。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的相关问题也是主观题的重要考点之一,因此,与消费有关的知识要点应重点掌握并能熟练运用。

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运行的总体质量和水平

如前所述,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发展的两大战略性任务之一,因此,优化产业结构也是经济生活“意义类”和“做法类”主观题答案的常用学科术语。产业结构的内容包括:三大产业的比例;同一产业内部行业部门的比例;产品的质量、品种结构等。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是结构很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高,效率太低;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也直接影响到经济运行整体质量和水平。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类服务性产业(物联网、高铁等)都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关。

七、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发展自己

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新时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新战略。无论是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挑战,还是发展低碳经济,以及维护国家的能源安全等措施类问题,都应当联想到这一战略。

八、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捍卫我国的经济(粮食、能源等)安全

实行对外开放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经济全球化背景条件下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重要原则,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捍卫国家的经济安全,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凡涉及对外开放方面的问题往往用到这一原则。

(作者单位 河北省承德市第二中学)

4.《经济生活》主观题答题常用观点 篇四

一、注意经济生活的设问角度

1.用价格的知识回答:(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对需求的影响;价格对生产的影响)

2.用消费的知识回答:(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心理:消费原则;消费与生产关系)

3.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与生产)

4.用经济制度的知识(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5.用生产与经济制度的知识(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与生产;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非公有制)

6.从企业的角度

7.用收入与社会公平的关系回答---公平的意义,怎么样公平

8.财政在材料中体现哪些作用——三个作用

9.运用效率与公平的知识(二者关系;如何处理)

10.用市场经济的知识回答:(含义,优点,局限性,宏观调控;市场秩序)

11.用社会主义市场知识角度:(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市场秩序;对外开放(原则);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

12.用科学发展观的知识:答四个内涵

13.运用经济全球化知识:(含义表现影响如何应对)

14.运用企业与劳动者的知识(企业+劳动者(择业观)+维护合法权益)

(一)运用经济生活分析国家(企业)应该如何做=启示=措施=怎么样(注意主体)

1、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坚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发挥消费对生产的拉动作用。

2、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4、企业的经营(经营战略;自主创新:诚实守信,信誉与形象,市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5、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发挥好财政(政府投资)对拉动经济和调整结构的重要作用(财政具有促进社会公平和改善人民生活、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6、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立足当地资源,发挥市场的作用,整合资源)

7、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8、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统一开放透明的市场体系。(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基本特征,对外开放)

9、国家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10、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落实以人为本,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调整结构的政策有利于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发展

11、依靠科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消耗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

1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3、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14、加强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5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

16、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二)宏观经济意义类(与经济发展有关)—关键词记忆

1、对生产(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满足人民增长物体与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提高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

2、对消费(有利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提高消费水平;有利于发展第三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3、对财政(有利于发挥财政的作用,跟上三个作用)

4、对劳动者(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就业岗位,增加收入,调动积极性,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5、对分配(与公平有关:生产目的,共同富裕,和谐,效率,科学发展观,内需)

6、对资源(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把资源优势转化经济优势,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

7、对宏观调控(是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实现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

8、对对外开放(有利于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交流与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9、最后考虑到:都可以用上,自己根据材料进行筛选。(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新型工业化;城乡发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经济生活》在公民(消费者、劳动者)这个知识点上命题,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

(1)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维护消费者的权益等等。

(2)劳动者: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合法权益,不得损害经营者的利益(国家要促进劳动者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3)劳动者: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努力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提高素质,成为创新型人才。

(4)投资人:拓宽投资渠道,实现投资方式多元化。

(5)纳税人:权利义务,依法纳税。

5.中级经济法主观题 篇五

保险法律制度概述

单项选择题

根据保险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人身保险的投保人对其具有保险利益的是( )。

A.与投保人关系密切的邻居

B.与投保人已经离婚但仍一起生活的前妻

C.与投保人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D.与投保人合伙经营的合伙人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选项AD:只有投保人的邻居、合伙人“同意”投保人为其订立合同时,才视为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

多项选择题

根据《保险法》的规定,人身保险的投保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对某些人员具有保险利益。该人员包括( )。

A.投保人的父亲

B.投保人赡养的伯父

C.投保人抚养的外甥女

D.投保人的孩子

【正确答案】 ABCD

单项选择题

根据保险法律制度的规定,保险合同约定分期支付保险费,投保人支付首期保险费后,除合同另有约定外,投保人自保险人催告之日起超过( )未支付当期保险费,或者超过约定的期限( )未支付当期保险费的,合同效力中止,或者由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的条件减少保险金额。

A.15日/30日

B.30日/45日

C.30日/60日

D.30日/90日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合同约定分期支付保险费,投保人支付首期保险费后,除合同另有约定外,投保人自保险人催告之日起超过30日未支付当期保险费,或者超过约定的期限60日未支付当期保险费的,合同效力中止,或者由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的条件减少保险金额。

撤销要约的通知

单选题

要约人发出要约后,可以撤销要约,撤销要约的通知到达受要约人的时间是( )。

A.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前

B.要约到达受要约人的同时

C.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之前

D.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之时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撤销要约的通知应当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之前到达受要约人。

融资租赁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多选题

关于融资租赁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租赁物不符合约定或者不符合使用目的的,出租人一般不承担责任

B.出租人享有租赁物的所有权

C.承租人破产的,租赁物不属于破产财产

D.对租赁物的归属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租赁物的所有权归承租人

参考答案:A,B,C

参考解析:对租赁物的归属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仍不能确定的,租赁物的所有权归出租人。

合同的成立

单选题

甲公司7月1日通过报纸发布广告,称其有某型号的电脑出售,每台售价8000元,随到随购,数量不限,广告有效期至7月30日。乙公司委托王某携带金额16万元的支票于7月28日到甲公司购买电脑,但甲公司称广告所述电脑已全部售完。乙公司为此受到一定的经济损失。根据合同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甲公司的广告构成要约,乙公司的行为构成承诺,甲公司不承担违约责任

B.甲公司的广告构成要约,乙公司的行为构成承诺,甲公司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C.甲公司的广告不构成要约,乙公司的行为不构成承诺,甲公司不承担民事责任

D.甲公司的广告构成要约,乙公司的行为不构成承诺,甲公司不承担民事责任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商业广告的内容符合要约规定的,视为要约。本题中,乙公司的行为构成承诺,合同成立。甲公司无法履行合同,应承担违约责任。

租赁合同

多选题

甲将房屋出租给乙居住,在租赁期内甲又将该房屋售给丙。下列说法不符合《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的有( )。

A.房屋买卖合同应事先征得承租人乙的同意

B.在租赁期限未满前订立的买卖合同无效

C.产权一经转移,原租赁合同即失去效力

D.原租赁合同对新的房主丙继续有效

参考答案:A,B,C

参考解析:租赁物在租赁期间发生所有权变动的,不影响租赁合同的效力,即“买卖不破租赁”。

合同的成立

单选题

甲、乙两公司拟签订一份买卖合同,甲公司签字盖章后尚未将书面合同邮寄给乙公司时,即接到乙公司按照合同约定发来的货物,甲公司经清点后将该批货物入库。次日将签字盖章后的书面合同发给乙公司。乙公司收到后,即在合同上签字盖章。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该买卖合同的成立时间是( )。

A.甲公司签字盖章时

B.乙公司签字盖章时

C.甲公司接受乙公司发来的货物时

D.甲公司将签字盖章后的合同发给乙公司时

参考答案:C

6.中级经济法主观题 篇六

凡要求回答政府(国家)做某事的经济生活依据时,要从以下知识点考虑:

①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②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③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⑤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但是有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为什么重视节能减排)。

⑦国家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⑧国家这样做的经济意义。

凡要求回答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经济生活依据时,要从以下知识点考虑:

①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②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③市场经济开放性的要求;

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⑤对外贸易的作用;

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⑦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意义。

在回答企业如何经营类题目时,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①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因为企业生产的是商品、要重视产品质量)

②掌握市场信息,调整产品结构,面向市场组织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

③加强管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

④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建设创新型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品结构,以较少的资源,较低的成本,生产较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⑥经营者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还要提高企业劳动者的素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⑦企业要搞好售后服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实施名牌战略,坚持正当竞争,反对恶性竞争;

⑧企业必须遵循价值规律,按价值规律办事情;要自觉遵守市场交易原则,遵守商业道德,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⑨企业要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必须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

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般意义类主观题回答的角度和术语可以归纳如下:

描述国内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劳动者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③(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④(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

⑤(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促进经济合作交流,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经济互补;增强竞争力

⑥(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⑦(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产业化经营,促进结构调整,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描述对外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②(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

描述对外交往活动经济意义:

①对我国的意义:(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国际形象;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安全;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

②对地区,世界的意义:(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维护共同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政治生活常用主观题答题术语

公民、政府、党、人大、政协、民族宗教、国际政治,一般主要考查“原因”“措施”,用主体思考法。

一、公民

1.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权利与自由、监督权。

2.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3.积极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公民积极参与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

二、政府

1.政府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政府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4)加强社会建设;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政府宗旨: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政府的宗旨。

4.政府责任: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5.政府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监督。

6.政府决策:政府要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三、政党

1.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党的地位: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4.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领先社会主义法治。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5.执政理念: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6.领导作用: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四、民主政治

1.人大制度——我国政体及根本政治制度。

(1)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常委会是其常设机关。

(2)人大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3)人大代表的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人大代表的义务:遵守宪法和法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4)人大制度的组织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也是我国权力运行的规则,同时也是党和政府的组织活动原则)。

2.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

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②我国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我国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⑤我国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2)政协的性质与职能、两大主题(易错,与人大区分)。

①人民政协的性质: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团结和民主。

③人民政协的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1)新型民族关系:我国已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我国的宗教政策: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五、国际政治

1.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独立权、自卫权、平等权、管辖权;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2.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4.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冲突则是国家冲突的根源。

5.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2)基本主场:独立自主。

(3)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5)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现代文阅读主观题解题策略初探 篇七

以往人们研究和训练此类试题, 常常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 虽然研究极其深, 方法极其妙, 但学生在实际解题过程中仍然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因而最终得分仍然不尽如人意。我们能不能换一个角度, 即从学生答题的角度来分析、探讨一下呢?我们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帮助学生仔细分析答题失误的几种类型, 二是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最佳的解题方法, 三是教会学生验证所写答案正确与否的技巧, 这样就能使得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研究, 从而使学生能够科学、准确、高效地解答这类现代文阅读主观简答题。下面本人就结合自己的实践具体谈谈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帮助学生分析答题失误类型

要解决问题必须先发现问题, 解答阅读题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先通过大量的阅读题训练, 最好使用高考题, 帮助学生发现答题过程中常见的失误, 再共同分析失误的类型, 进而做到有的放矢。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在答题过程中存在的失误, 本人有意把学生答题中存在的几种典型错误用投影仪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 让学生们评头论足一番。同时为了把这种效果放大, 本人在课前就把《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发给学生, 让学生熟悉评分标准, 然后又在课堂上让学生过足了瘾, 即让同学们做一回模拟高考语文阅卷老师, 要求四人为一个“阅卷组”, 可以事先对大屏幕上展示出来的答案开展讨论, 然后请“阅卷老师们”来给这些答案判分并简要阐述评分依据。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课堂气氛相当活跃。通过一番讨论分析, 答题失误的几种类型也自然地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1、要点不全, 这是这类题目答题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失误。许多学生只能答对其中第一小点, 就不愿再往下看, 这样因要点不全而失分实在可惜。

2、答非所问, 即写出的答案并非回答题干中提出的问题, 要验证此类错误, 只需用“因为……所以……”看是否通顺就可以了。

3、表述不准。有的考生答案好不容易通过筛选、概括找到了, 但因表述不准而被扣了分。

4、不合要求。如有的题目要求“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但仍有一些学生就把两点写在了一点里;还有的同学不注意字数要求, 如2008年高考浙江卷第20题第1小题“请用一句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 (不超过10个字) ”, 可有的同学偏偏写了11个字。其实上面的这些错误只要我们细心一点就可以解决了。

5、答案重复。有些同学的答案表面上看是按要求答了几点, 认真一分析实则因答案重复只答一点, 而导致要点不全, 最终失分。

以上五种失误是考场上几种常见的典型错误, 也是导致考生得分不高的重要因素。了解了错误所在, 自然让学生感触很深, 客观上为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二、引导学生探讨最佳解题方法

怎样才能克服上述失误, 提高我们的答题正确率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所要探讨的话题。其实本人认为在解题过程中只要记住一句话, 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了, 这句话就是“从文本中来, 到文本中去”。

全国著名教师张建华先生曾说过, “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 不要凭空去想”。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 答不全。因此, 准确解答高考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答案。我们要坚信, 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 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 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 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从文本中来”是解题的方法, 是提高答题正确率的一种有效途径。怎样才能“从原文中来”呢?

1、审清题意, 搜索定位。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的题干设置, 限定了考生答题的内容, 指示着思维的方向。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就要仔细地审析题干, 弄清题目要求 (如字数、根据文意等) , 然后再据此来准确定位, 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解答问题。通过这一过程对“答非所问”“不合要求”等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

2、瞻前顾后, 摘录文句。

根据上下文的意蕴, 坚持“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段不离章”的原则, 找全答题的信息, 摘录相关文句。这一过程对“要点不全”等问题的解决很有效果。

3、优化整合, 写全写顺。

围绕中心, 仔细取舍, 概括整合, 写全写顺。回答阅读理解简答题有两个基本要求, 一是“采点”给分, 二是要文通字顺。因此, 不怕你多答, 就怕你不答或少答, 更怕龙飞凤舞看不清、看不懂或出现病句错别字。既然多写一般不扣分, 所以题干中如不限定字数, 我们可以在答题时尽可能多陈述自己的见解。这样就可以解决“表述不准”“答案重复”“要点不全”等问题。

三、教会学生验证答案正误技巧

许多同学答题结束后, 并不能知道自己答得正确与否, 其中有没有失误。这样, 答题正确率不高也就可以理解了。如果我们在答完题后能很好的验证一下, 起到双保险的作用, 那答题的正确率就会大大的提高。怎样验证呢?“到文本中去”。

如果说“从文本中来”是解题的方法, 是准确答题的基础;那么“到文本中去”就是验证的方法, 是准确答题的保障。所谓“到文本中去”即把刚刚写出的初步答案代入原来的题干, 再对照原文, 看是否正确合理。

1、代入题干。

怎么代入呢?先判断一下题干与所写答案之间的关系:①问答是互为因果关系的, 可用“因为……所以……”把初步答案带入题干。②问答是互为借代、比喻等关系的, 可用替换法。③问答是互为条件关系的, 注意大小前提的问题, 看是否合理。

另外还需再看一看题干是否有特殊要求的, 如字数要求等。2008年高考浙江卷第20题中有“不超过10个字”的要求;1995年高考全国卷第25题中要求“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2008年高考北京卷第20题中就有“结合上下文, 谈谈你的理解”的提示。但是有一些同学就不注意这些, 字数超了, 仍用原文中的话答题, 使得答案的质量大打折扣。

代入题干, 这是验证的第一步, 这样就可以避免“答非所问”“不合要求”等错误。

2、对照原文。

当然在初步答案代入题干后, 还必须对照原文找依据, 看答案是否准确。这是检验的重要环节, 通过这就可以解决“答非所问”等问题。

另外, 需要强调的是, 提高答题质量还在于养成“先拟草稿和反复修改”的习惯。

8.轻松做好高考政治主观题 篇八

一、分析设问

我们在解答政治主观题时,不要先急着看材料,要先对设问进行深刻的剖析。哲学上有句俗语:“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这告诉我们分析问题时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关键、解决主要矛盾,分析政治主观题的设问也不例外。在政治主观题的设问中体现了问题的规定性,因此,我们在分析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找到设问的主体是什么。(2)找到设问的主体怎么样。(3)找到设问的主体涉及的范围和方向。前两步是设问的关键。

例如,(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38.(1):结合材料一,说明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在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中行使的职权及其作用。

1.设问的主体:(1)全国人大代表。(2)全国人大。

2.设问的主体怎么样:(1)全国人大代表行使的职权及作用。(2)全国人大行使的职权及作用。

3.主体涉及的范围和方向:材料一;在推动科技进步中。

38.(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自主创新对该企业发展的作用,假设你是企业的经营者,你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1.设问的主体:(1)自主创新。(2)经营者。

2.设问的主体怎么样:(1)自主创新的作用。(2)经营者的措施。

3.主体涉及的范围和方向:(1)材料二、经济常识;对企业发展的作用。(2)材料二、经济常识;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

有些时候,我们通过分析设问就能确定设问的答案,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是要结合材料才能使答案更加完整。

二、分析材料

从宏观上看,分析材料有两种类型。一是设问所涉及的主体的知识点的范围包含了材料所涉及的知识点,这种类型只要仔细分析材料,归纳出材料中所反映的涉及主体的知识点的内容即可。

例如,(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38:结合材料一,说明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在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中行使的职权及其作用。

这一设问的主体所涉及的知识点是全国人大代表的职权为:审议

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而材料中所涉及的全国人大代表的职权只有一个,那就是2003年,2006年的两次全国人大会议上都收到了议案,这体现的是全国人大代表的提案权。全国人大代表的职权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和最高监督权,而材料中所涉及的全国人大常委行使的职权是立法权和监督权。二是设问所涉及的知识点要直接通过材料来归纳总结,并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思维,围绕主题展开论述,这种类型的设问开放性较强,所以,我们在解答这种类型的设问时,不能局限于所学的知识点,要敢于创新。例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38题第二问:主题所涉及的知识点:①自主创新;②经营者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的措施,对企业发展的作用。解答这两个问题并不能直接从教材上找到精准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具体分析材料,通过材料和所学的知识来归纳总结答案,因此,我们要从微观上分析材料。

从微观上看,分析材料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分层法。在政治材料中,基本上是一句话为一层。每一层概括一个内容,基本上每一层都与设问的答案有直接关系,这也为我们组织答案提供了依据,例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1卷的38题的材料二(材料略)。

这则材料包括五句话,第一句话说的是技术和品牌,第二句话说的是产品的竞争力,第三句话说的是产品的质量,第四句话说的是产品的销售量,第五句话说的是10年来企业的成果。

从材料中可以归纳出,答案和关键词:科技、品牌、竞争力、质量、销售量,围绕这些关键词我们自己组织答案即可。这还不够,答的时候要有引申,科技的直接成果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本下降,企业利润增加。这样答案就更加完整了。因此,我们在做题时,不能只看材料内容,还要对材料内容作出引申。

2.主体对应法。结合设问的主体找到材料的主体,然后通过分析材料得出答案。例如,2011年全国高考卷新课标卷38题的材料一:

通过分析可知,材料主体为人大代表的只有2003年的,其余材料的主体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类后发现,1993年和2007年都是通过法律,1997年和2010年都是在进行执法检查,2004年和2006年的主体虽然为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但是侧重于强调议案的内容或意见,所以,应列入人大代表的职权。分类后,我们不难得出本题的答案,以上方法是最常用也是最好用的方法。

3.标点符号法。当材料中涉及一些特殊标点符号时,也会给我们予以不同程度的提示。冒号、破折号后面的内容一般是对前面内容的解释说明,因此,我们分析时应把握住它们前面的内容;分号表示并列,设问中涉及措施或原因类型的题目时,这种符号会给我们提示。

例如,2011年高考四川卷第38题的材料三和第39题的材料五都包含了分号,这样的材料会对我们回答问题有一定的暗示。

4.关联词语。在政治主观题的材料中同样会涉及各种各样的关联词。比较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表示并列关系:“……既……又……”“不是……而是……”“也……也……”“一方面……一方面……”,这种关系提示我们分析材料组织答案时,不能片面性。(2)表示递进关系:“不但(不光,不只,不仅)……而且(还,又)……”“……而且……”“……并且……”这种关系既肯定前面又肯定后面,但是更加肯定后面,它提示我们要有所侧重。(3)表示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可是……”“……然而……”“……都……”在高考政治主观题的材料中,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也屡见不鲜,这种关联词强调的也是后半部分,因此,我们在分析材料时要更加侧重转折词后面的内容。

5.分析分值。看分值来确定答案的数量,以免浪费时间。

做好这些分析,我们会轻松做好高考政治主观题。

上一篇:镇幼儿园教研工作计划下一篇:家具企业工资计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