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教案第四教时(精选7篇)
1.三年级上册教案第四教时 篇一
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
(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
“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
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
5.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
(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初读课文,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检查其学习情况,通过注释、看图片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并更形象地理解词语。
6.学习生字(促、深)
(1)这里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师读一读。(课件先出示“促”,后出示“深”。(2)这首诗还有一个生字“深”,翘舌音,请读一读。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生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
(3)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4)指名读生字,男女对读。
(5)(出示生词)生字记好了,请你们同桌互相读一读生词。
(6)开小火车读,齐读。
7.师: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出示全诗)
8.师:现在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
9.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
10.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通过学习生字词,以落实“双基”的教学,并培养学生的识字的能力。古代教育家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鼓励学生多读,就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总体把握诗文,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奠定基矗
(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下面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6)我们班有新莞人的孩子,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道滘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2.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篇二
知识与技能:
熟读课文,认读课文中出现“吗、讨、厌、怒、批、访”等16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改编或续编故事,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的理解、想象创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从对话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2、增补课文情节,进行想象思维训练。
3、对童话主旨和借助想象反映生活的写法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
教法: 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拓展法。
学法:自读自悟、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识记16个生字。
2、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请说说你最喜欢的是哪篇,并说明理由。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的名字叫“不会叫的狗”。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第14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划(边读边划出生字所在的词语)
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加字,不丢字,难读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看到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那么投入,我想你们一定掌握了不少知识,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你真了不起,只读了一遍就知道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词)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来拼读下面的生字。
干吗 讨厌 批评 来访
搞不清 刀叉 压根儿 差不多
4.同学们读得真好听,下面我们男女同学比赛读,看看谁读的好。你们读得很棒,为自己掌声鼓励一下。
三、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4*、不会叫的狗
吗 讨 厌 怒 批 访 担 压
差 忍 模 中 弹 疯 汪 搞
课时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后反思: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引导学生懂得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及不幸,要学会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对小狗的遭遇产生同情心的同时,要正确认识自己。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
说起童话,大家一定会兴趣盎然,因为诗意的童话故事装点着我们幸福的童年记忆,很多美丽的童话一定已在你们的头脑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下面哪位同学愿意说说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哪篇童话对你的影响最大呢?
(生举例)
优美的故事总是令人心醉的,今天我请同学们和老师再次满怀激情地重温一下童话带给我们的快乐,我们将要学习意大利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贾尼·罗大里的一篇童话,它有着很奇怪的名字叫《不会叫的狗》。
(板书课题、作者)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
1.明确课文中出场人物的名单、人数;分组指定注意几个主要角色的对话朗读的重音、声调、节奏。揣摩人物心理,把握角色形象。
选定、分配角色,进行朗读。
屏显:角色形象及语气特征提示
旁白:1人
不会叫的狗:1人
其余角色:1人
2.听读后学生简短评议。
三、整体感知。
思考: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这只狗为什么要学叫?都向谁学了?
四、品评形象,深入理解。
1.想想文中一共出现几只小动物?
2.公鸡和杜鹃出于什么心理教这只狗叫的?教的时候表现怎么样?狗学的时候表现怎样?从文中找关键性的词语与句子。
(小鸡-同情、杜鹃-怜悯、狐狸-嘲笑)
3.狐狸为什么嘲笑它?从哪句话中你读出了这种嘲笑的。
4.面对这种嘲笑小狗有怎样的反应?
(指导读出伤心的语气)
从动作表现来看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狗呢?
(师引导自尊心强并可怜的狗。)
五、探讨结局,挖掘内涵。
1.课文设计了三种结局,请速读并说说你比较喜欢哪一种结局,为什么?
2.你希望这只狗有怎样的结局?请为这只狗续写个结局。
六、联想续写,布置作业。
读童话需要一颗童心,还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用心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这样真实的生活自然会从你的笔间流出。学完这篇童话相信你也会按捺不住写作的欲望,请你提起你手中的笔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为此文加上第四个结局,最好能像作者一样,在文中有一个关键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板书设计:
14*、不会叫的狗
小公鸡 同情
小狐狸 嘲笑
杜 鹃 怜悯
和善待人,互相尊重
课时作业:
根据课文的三种结局,选择一种结局,续讲故事。
3.最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篇三
1、剪一剪,初识一周边线
秋天的树叶色彩缤纷,形状各异,每一片叶子都是秋姑娘写给我们的信。老师也收到了秋姑娘送给我的一片树叶。
师:你能帮我剪下来吗?可以怎么剪?(师引导突出一周边线)
师:一定要从他指的这个点开始剪吗?
小结:从哪里开始剪都可以,只要沿着树叶一周的边线,最后回到起点就行了。
(请学生剪下树叶)
2、描一描,再识一周边线
老师这儿还有一片树叶,你能一笔描出它一周的边线吗?[板书:一周边线]
3、比一比,初步认识周长
师:这两片树叶一周的边线一样长吗?
对呀,边线是有长度的,有的边线长一些,有的短一些。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完成板书]
二、结合身边实例,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
1、摸一摸,围一围,说一说
(1)用掌心摸一摸我们坐的课桌的表面。这个课桌面也是有周长的,用手指围一围课桌面的周长在哪里。谁能说说什么叫课桌面的周长?(课桌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课桌面的周长)
(2)拿出数学书,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在哪里?比划给同
桌看。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数学书封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辩一辩,找一找,深化理解
(1)出示一个苹果,这个苹果的周长在哪里?
师:苹果是个立体物体,不好表示周长。但是如果我们把苹果切开,就露出了一个切面,像这样的平面就有周长。
谁来指一指苹果切面的周长?
(2)找一找你身边,哪里还能找到周长?
生:黑板面的周长,门表面的周长等
(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的这些都是物体表面的周长。其实很多平面图形上也有周长。
(设计意图:对“周长”概念的建立,我设计首先是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进而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其中通过一个立体苹果实物,让学生理解,周长是指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潜移默化中,起到了物体表面与平面图形这两方面的纽带作用。)
三、注重操作辨析,探索平面图形的周长
1、操作交流中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
师: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并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
(几人板演,其它学生完成在书本62页)
2、变式析辨中加深平面图形周长的认识
师:你们看,房子图上开了一扇门,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原来一样吗?变得怎样了?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变了,变长了。
师:呀,房子图上又开了窗,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开了门的房子图相比,变了吗?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没变。
明确:图形的周长只和外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有关,与图形里面的线段无关。
师:这也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认识吗?它有周长吗?为什么?
学生辩论后明确:没有周长,因为从起点围,围不到一周。
师:添上什么它就也有周长了?
生:
总结:看来,只有怎样的平面图形才有周长?(起点和终点手拉手,封闭起来的图形只有周长)
(设计意图: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在描周长、剪周长的具体活动中并不能完全建立“周长”的概念,它还需要一定的观察、比较、思辨等思维活动的参与。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较为丰富而深刻的“周长”概念呢?我设计了一个逐步递进的冲突情境——开门的房子、开窗的房子、以前学过的角,让学生在经历冲突的过程中深化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四、自主动手操作、测量计算周长
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周长,封闭的平面图形也有周长。
1、探索规则图形的周长测量计算的方法
我想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有什么好办法?同桌论讨商量。
(用尺量,再计算)
请两位同学合作到黑板上测量,其它同学在本子上算一算
用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可以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用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知道黑板上哪些图形的周长?为什么?
小结:用线段围起来的图形,都可以用尺直接量一量,再计算的方法得到周长。
2、探索不规则图形周长测量的方法
要是我想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可怎么办呢?同桌再商量商量(用线围一围,再量出线的长度)
两位学生上台操作,得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大约57厘米。
3、在图形的变化中体验周长的变化
这是一个方格图,每个方格的边长是多少?
(1)求一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在这个方格图中来求正方形的周长,我们既可以数,也可以算,都是求这个正方形所有边线的总和。
(2)求3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3个方格拼成的,你觉得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预设:12厘米、8厘米、10厘米
师:答案不一样了,你支持哪种答案的说说你的理由。如果你不同意他的观点可以举手提问或反驳。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辩论,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图形的周长就是它一周边线的长度,要求周长,关键是找准图形的一周边线。
(3)求4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4个方格拼成的,你认为它的周长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有不同的答案吗?
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8厘米,但是你看看它们形状一样吗?
那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由3个方格拼成的图形并不是3个方格周长的总和。我利用这个“认识易错点”显现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争辩中深入思考,从而强化学生对“周长”的正确认识,有效地避免了错误。)
五、实践应用周长,积累测量经验
今天,我们和周长交上了朋友,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周长呢?那就让我们来执行几项任务吧。
1、先请4人小组的组长来抽取任务
2、在做任务时可能需要一些工具(软尺,米尺等)可以由组长到工具角借,请工具管理员介绍工具的用法3、小组合作,教师指导
1号任务:测量一元硬币的周长
2号任务:测量课桌面的周长。
3号任务:小组内选一位同学,测量它的腰围
4号任务:沿中间曲线剪开,想办法弄清楚剪开后两个图形的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提示:可以直接比,也可以把图形剪开来比。)
4、汇报交流
5、教师评价,评选出“智慧小组”、“团结小组”、“文明小组”
4.三年级上册教案第四教时 篇四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动、现实的情景,初步感知乘法与生活的机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 能在购物乘车等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良、三位成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3、 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乘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结识估算的过程。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两、三位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探索“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连乘的运算,这些内容的学习安排在“购物”“去游乐场”“乘火车”“0×5=?”和“买矿泉水”5个情境活动之中。编排顺序是:先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然后再发现有关0的乘法规律的基础上,学习一个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最后学习连乘。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和白衣内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继续学习乘法的基础。
题目 购物
备课人 张兵
教学
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计算;
2、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
重难点
1、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
准备 课件
课时
安排
1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口答:300×2=20×5=23×3=4×200=
23×3=4×15=24×2=12×4=
二、探索新知:
1、巧设情境,提出问题并出示挂图:
搬新校了,学校请我们班的同学帮忙购买一些新课桌椅和书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商店看看吧!
(1)理解图意:
学生认真观察图后,教师提出: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能从图中看出:一个书柜213元,一张书桌42元,一把椅子12元。
(2)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①买一套桌椅共花多少元?
②买3张桌子要多少元?
③买5个书柜要多少元?
……
教师先肯定学生提出的合理数学问题,并向学生提出:
①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元?
②买2个书柜需要多少元?
2、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解决第一个问题: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元?
①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②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用了哪种方法,每种方法怎么算的。
③全班交流算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以上每一种计算方法都是正确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表扬。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第4种算法,指出这是用竖式计算乘法,也是今后学习笔算乘法的基础,同时引导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如下所示:
12
×4先用4乘“12”中个位的2得8,积的个位上写8;
48再用4乘“12”中十位的1得4,积的个位上写4。
[强调:写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书写位置要适当。]
如果在全班交流时学生没有使用列竖式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前面几种方法的基础上列出乘法竖式进行计算。
(2)解决第二个问题:买2个书柜需要多少元?
学生自己列出乘法算式,尝试解决问题,然后汇报交流。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关注列竖式计算,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积中的2、4、6各表示什么?各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在交流过程中,可指名学生板演列竖式计算的过程,发现问题,及时地帮助解决。
3、看书自学。
让学生看课本第28页,看看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做课本第29页“练一练”1、2、3、4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指名学生板演,进行全班交流,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2、第2题。
让学生独立练习后反馈、交流。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学生如果在练习中出现错误,教师应及时地加以指导。
3、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看书上的图,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列式计算,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在计算时,可以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不必要求全部用竖式计算。
学生在计算12×5、12×6、12×7、12×8这4道题的计算过程中出现了进位,竖式计算时,可能会出现错误,在反馈,交流时教师应重点加以指导。
4、第4题。
先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独立解答本题。再反馈交流。
第二个问题学生可能会用以下3中不同方法解答,教师应给予肯定。
先指名学生板演以上三种解答方法,再让学生口答具体的想法和每个算式的意义。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购物
1.12+12+12+12=48(元)3.12×4=48(元)
12
2.10×4+2×4=48(元)×4
48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目 去游乐场 备课人 白丽芳
教学
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迁移、类比、推理能力。
教学
重难点
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
准备 卡片、课件
课时
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你们去过游乐场吗?那里都有什么好玩的,你愿意介绍给大家听吗?……
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去游乐场玩一玩。
二、探索新知:
1、 提出数学问题。出示“去游乐场”挂图。
(1)理解图意。
先引导学生独立认真观察情境图,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①花10元,坐电动火车可以坐多少人?②9人玩蹦蹦床共花多少元?……
(2)教师提出: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让学生思考:怎么列式?
2、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学生列出算式:16×4
(2)教师指出:现在用1根小棒代表1人,并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操作活动:先第一行摆1捆(每捆10根),另摆6根,再摆同样的三行小棒,每行都是16根。
然后让学生观察,问:每行有多少根小棒?有几行?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么计算?
教师边引导学生摆小棒边启发学生发现:要算4个16根一共是多少根,可先算4个6根是24根,把其中的20根捆成2捆,放在4行小棒下面。另外4根放在2捆小棒的右边。再算4个1捆是4捆,一共是6捆又4根,所以16×4=64。
(3)竖式计算。
①让学生独立尝试列竖式计算。
②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③全班交流算法,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竖式计算过程。
根据板书教师再次强调书写格式;列竖式时
16相同数位要对齐,“×”的书写位置要正确。
×244乘“16”个位上的6得24,向十位上进2,
64在积的个位上写4。
4乘“16”十位上的1是4,加上进上来的2,
得6(即60),在积的十位上写6。
④比较归纳。
将本题与上节课的例题(出示12×4的竖式计算过程)相比较,让学生思考:这两题的竖式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及不同点,怎样处理进位的数。
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
一位数乘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十,向十位进1;如果满二十,向十位进而二;满三十,向十位进三……。同时指出,在进位时可以在乘法竖式中做出记号,以防止遗漏,计算熟练后可以不做记号。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注意点;哪一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⑤指导看书,深化认识。
让学生看课本第30页的例题,让学生正确认识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告诉学生进位的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
3、练习。
让学生做课本第30页“试一试”中的1、2题。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本第31页“练一练”中的1、2、3、4题。
1、 第1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要特别关注有困难的学生,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2、 第2题。
此题是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练习时,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独立连线,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3、第3题。
此题是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练习时,学生根据题意独立解答,再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方法,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1)18×2+18(2)18×(2+1)
4、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后在小组内交流。
对于学生的各种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去游乐场
16×4=64(元)竖式:16
口算:10×4+6×4=64×24
68
注意:竖式计算时一定要相同数位对齐!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目 乘火车 备课人 李亚清
教学
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迁移,类比推理能力。
教学
重难点
1.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迁移,类比推理能力。
教学
准备 卡片、课件
课时
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放暑假了,老师组织同学们参加夏令营,今天他们就准备乘火车去北京了,我们也去为他们送行,好吗?
二、 探索新知:
1、提出数学问题。
出示“乘火车”挂图。
(1)理解图意。
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①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②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③这列火车一共可乘多少人?……
学生提的问题只要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2)选择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问题①: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2、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流。
学生列出算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在此基础上小组内交流,鼓励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2)全班交流。
请小组同学派代表板书计算过程,并口头说明计算过程,只要学生的算法是正确的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算法:
①70×5=350②72
2×5=10×15
350+10=360360
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再讨论竖式上的“0”漏写得“36”是否正确,引导学生关注积的个位上的“0”处理问题。
(3)比较归纳。
将本题与上节课例题(出示16×4的竖式计算过程)相比较,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两题的竖式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②: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
学生在独立解决的基础上交流,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33页“练一练”中的1、2、3、4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进行全班交流。反馈时引导学生注意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第2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先独立解决问题,全班交流时,指名板演,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第3题。
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第4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第(1)个问题,可以将小朋友家站点到最后一个站点的铁路长度,进行5等分后确定出发3小时后火车的大概位置。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的方法,如结合过站停车等因素确定位置,只要学生分析有道理,都应该得到肯定和鼓励。
第(2)个问题解决过程可参考如下:
120×5=600(千米),45×2=90(千米),600+90=690(千米)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火车
72×5=360(元)
1.70×5=350(元)2.72
2×5=10×15
350+10=360360
修改及补充内容
www.xkb1.com
题目 0×5=? 备课人 张兵
教学
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3、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
重难点
1、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教学
准备 课件
课时
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14×3=42×2=25+0=0+28=
32-0=28-28=17×5=21×5=
二、探索新知:
1、教学0×5=?
(1)创设情境引入。
教师摆出5个盘子,每盘放3个苹果,提问:这里有几盘苹果?每盘有几个?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3+3+3+3+3=15,3×5=15
3×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苹果,继续提问:现在每盘有几个?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2+2+2+2+2=10,2×5=10
2×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苹果,现在每盘有几个苹果?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1+1+1+1+1=5,1×5=5
1×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苹果,现在每盘有几个苹果?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0个后1个也没有)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0+0+0+0+0与0×5两个算式,提问5个0相加得多少?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得数(即0+0+0+0+0=0)0×5表示什么意思?(5个0相加是多少)应等于几?(等于0)
(2)推理归纳。
根据0×5=0想一想:0×6,0×7,0×8。……又是得多少呢?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做课本P34“算一算”3道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口算结果。(0×3=0,7×0=0,0×26=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0与任何数相乘,结果都是0”的结论。
(3)小结、深化。
引导学生认识:0乘几和几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数相乘都是0。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34“试一试”中1、2题。新课标第一网
(1)第1题。
此题是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进行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时,要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竖式算法,可先请学生板书竖式计算的书写过程,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①130②13×5=65③130
×5130×5=650×5
650650
第③种算法学生可能难以独立写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书并指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2)第2题。
此题是因数中间有一个0的乘法,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计算后,再让学生公布各自的算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① 402②400×3=1200③2×3=6
×32×3=6400×3=1200
6501200+6=12066+1200=1206
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掌握①的算法。
三、 巩固练习:
1、竖式计算。(补充题)
240150320105
×3×4×4×8
603330807505
×2×5×9×4
全班齐练后指名板书,进行全班交流。
2、用你喜欢的方法算。
406×5350×6520×8555×4
全班齐练后交流,交流时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四、 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0×5=?
1.0+0+0+0+0=0×5=0
2.0和任何数相乘都是0。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目 买矿泉水 备课人 白丽芳
教学
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通过合作、交流,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
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
准备 课件
课时
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新校的体育场已经开始启用了,学校准备召开一次运动会。运动场上老师已经给同学们准备了饮料。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探索新知:
1、提出数学问题。
出示“买饮料”挂图。
理解图意,引导学生思考“大约花了多少钱?”这个问题。
2、引导估算。
(1)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各自估算的方法,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在交流中出现的典型做法。
(2)全班交流,展示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指名口答估算过程及结果,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估算方法:
①把24听看成25听,25×2×3=150(元),所以150元就够了;
②把24听看成20听,20×3×2=120(元),所以要比120元多;
③一箱饮料大约70元,两箱饮料大约140元;
④一箱饮料超过60元,两箱饮料超过100元,但不到200元;
……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估算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解释各自估算的过程。
3、引导精算。
教师把情境中的问题改成“共花了多少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学生在交流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法:
① 24×3=72(元),72×2=144(元)
②24×3×2③3×(2×24)④3×(24×2)
=72×2=3×48=3×48
=144(元)=144(元)=144(元)
⑤24×2=48(元),48×3=144(元)
……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解法,只要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本第36页“试一试”中的1、2题。
1、第1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指名板书,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2、第2题。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鼓励学生从各种不同的途径进行估算,并要求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
学生可能用以下方法进行估算: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的估计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在估算中可能会出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因为学生还没有学过算法)教师要及时地加以指导。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用了估算和精算两种方法解决连乘问题,(板书课题:连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应用这两种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买矿泉水
24×3=72(元)24×3×2
72×2=144(元)=72×2
=144(元)
答:共花了144元。。
5.三年级上册教案第四教时 篇五
第四单元有趣的动物
第1课时寻访蚂蚁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态度。
2、乐于对生物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3、归纳昆虫的特征。
4、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要点:
《寻访蚂蚁》由活动“跟踪蚂蚁”引入。由两个画面组成:一个是静态的画面,奇奇、妙妙、探探聚精会神地观
察着地面上的蚂蚁;第二个是“动”的过程,三个小伙伴顺着蚂蚁长长的队伍跟踪追击,由此进行探究的主题。
后面安排了几个连续的探究活动:
小制作:“蚂蚁”→观察与交流:真正的蚂蚁什么样→比较:蚂蚁的“兄弟姐妹”,归纳昆虫的特征→展览厅:
各种各样的昆虫,展示昆虫世界的丰富多彩→拓展活动(查找动物准备过冬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引入
96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英国化学家波特(GeorgePorter1920~)曾经说过:“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
这是因为,好奇几乎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儿童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心,喜欢刨根问底,并且极富想象
力。这正是一个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和必备的素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寻访蚂蚁,看谁发现的多,看谁
能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
(1)引入活动:寻踪追击。
第1个画面:观察并提出问题。是一个相对静态的画面。奇奇、妙妙、探探、究究聚精会神地观察着地面上的蚂蚁
。“蚂蚁住在哪里?”“这些蚂蚁排着队干什么?”“咱们顺着长队去瞧瞧!”。
第2个画面,是一个动静结合的画面。四个小伙伴顺着蚂蚁长长的队伍追击。探探、奇奇跑的快一些,最先找到并
趴在地上观看蚂蚁窝:“我找到了!蚂蚁住在花盆底下。”妙妙、究究闻声而来。
(2)做“蚂蚁”。“蚂蚁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这是在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最容易提出的问题。蚂蚁身体小,仅靠观察,学生不会对蚂蚁产生深刻的印象,尤其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因此,用制作蚂蚁模型的方
法,来加深学生对学生形态的了解,主要用意在于:一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强化知识点——蚂蚁的身体
是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的。
(3)观察与交流:真正的蚂蚁什么样?这是本课教材的重点部分。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二级目标:多层次对蚂蚁
的观察和提问。
根据学生的可接受能力,分为三个观察层次:“蚂蚁吃什么?”“蚂蚁在干什么?”“蚂蚁长得什么样子?”。
活动的展开循序渐进,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探究主题。
观察有不同的形式和类型。一是定性的观察。作为感知活动的观察,要求观察者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感知。二是定
量的观察。要求观察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想各种办法进行观察,其中包括运用工具进行观察。“用
樟脑球画一个圈观察蚂蚁”,“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等画面,表达的就是这一层次上的观察。
(4)蚂蚁的“兄弟姐妹”、各种各样的昆虫。这是由能力培养到内化知识的过程。通过观察与提问能力培养,学
生学会了观察与提问的方法,知道了蚂蚁的形态特征。在这里,教材中呈现的语言不多,目的是让学生用学到的 方法,举一反三,对蚂蚁这一类昆虫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归纳出昆虫这一类动物的特征,拓展知识,感受生命的 丰富多彩。
(5)拓展活动,查找昆虫准备过冬的资料,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第2课时动物怎样过冬
教学目标:、认识季节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2、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
教学要点:
这一课安排了环环相扣的四个层面探究活动,即趣味阅读:小蚂蚁找朋友→观察与提问:提出问题,收集动物过
冬的资料→汇报与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资料,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分类:动物过冬的方式→游戏:卡片问答
→角色扮演:我要准备过冬啦!
教学过程:、阅读“小蚂蚁找朋友”。谁能说一说“这些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2、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动物过冬的方式为什么不同?”“其他动物是怎样过冬的?”通过
查找资料的形式,调动学生脑海里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唤起对动物的家的回忆。
3、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让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进行搜集资料。
4、更深层次的观察与提问:给动物的过冬方式分类。教材中呈现的画面是从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中筛选出来的,有共性。
5、卡片竞答游戏我角色扮演。这是探究方式上的多层次,意在通过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已知事物的感受力,展示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真正将能力内化为知识。
第3课时上夜班的动物
教学目标:、探究昼夜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3、进一步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4、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
教学要点:
“寻找蚂蚁”和“动物怎样过冬”是对昼行性动物进行的探究活动。对许多夜行性动物怎样进行观察?还有什么
问题?“上夜班的动物”就是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对动物的生活习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知道有的动物在白天
活动,还有的动物喜欢在夜间捕食和运动。
为此,安排了趣味阅读:
谁杀死了苇莺的宝宝?→观察与提问:还有哪些动物上夜班?→搜集资料:动物夜间干什么?→活动:猫的研究
→观察与讨论:动物怎样上夜班?→拓展活动:“动物夜间通行证”五个探究性活动。
教学过程:、趣味阅读。故事中安排了7种动物先后出场,其中5种是夜行性动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体会到夜行性动
物的行为,对夜行性动物的生活习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由此知道夜行性动物的一些特征,并通过搜集资料进行
验证。
2、猫的研究。由“一般”到“个别”,通过研究猫的行为,如夜行性以及适应夜行性的特点:眼睛和爪子等,拓
展夜行性动物的特征。
3、观察与讨论:动物怎样上夜班?这里面主要是归纳探究到知识。
6.三年级上册教案第四教时 篇六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随遇而安、隐藏、倾斜、平坦、扒土、宽敞”等词语。
2.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体会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个性。
3.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住宅”理解(供人居住的房屋)
我们的家称之为“住宅”,你知道动物的家怎么称呼吗?
出示:羊( 圈) 鸟( 巢、窝 ) 猪(圈)
狗(窝) 蛇(洞) 兔(窟) 鸡(笼)
蜂(房) 马(厩) 龙(潭) 虎(穴) (口头填空齐读)
2.我们发现: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穴等。而今天有一位昆虫朋友--蟋蟀,它住的地方也被称为“住宅”。
这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 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为此,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专门写下了这一篇观察日记--《蟋蟀的住宅》。
3.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蟋蟀的住宅”。
二、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 指名分段读课文, 帮助学生正音。
2.字词归类学习,加深巩固
第一组:住宅 选择 隐蔽 慎重 住址 搜索
洞穴 挖掘 倾斜 平坦 扒土 抛出
第二组:得来不费工夫 弃去毫不可惜 随遇而安
a、(指读正音)你发现第一组词都是写谁的?第二组呢?(一组描写蟋蟀,一组描写其它昆虫)(齐读)
b、理解词语:随遇而安
三、抓住“随遇而安”,品读第2自然段。
1.谁能说说“随遇而安”这个词语的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文中谁是“随遇而安”?怎样随遇而安?
指名朗读:“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
2.这临时的隐蔽所可能是一些什么样的地方?
剥落的树枝,枯死的树叶,一块石头,一撮草什么的,也有可能是其它昆虫丢弃的巢穴。
总之是--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
这些昆虫只要有一个洞,能隐蔽藏身就感到满足了,不管这个洞穴好还是不好,这就是--“随遇而安”。
3.而蟋蟀呢?根据回答出示句子:
▲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你又从哪里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呢?
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对比)从对比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了蟋蟀的不肯随遇而安。
4.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了解蟋蟀的住宅
那么,蟋蟀的住宅究竟在什么样的地方?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认真朗读,仔细琢磨,蟋蟀的住宅好在哪里?
①抓住 “骤雨”:(优点:向阳、干燥)
骤雨?知道什么是骤雨吗?又大又急的雨。这里竟然立刻就干了,怎么会这样呢?
骤雨袭来,别的昆虫东躲西藏,蟋蟀这小家伙在这九寸深、一指宽的安乐窝里高枕无忧。小蟋蟀多会找地方呀,还有补充的吗?
②“九寸深,一指宽。”(九寸=29.9厘米)(优点:舒适)
两个简单的数字,让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这样的隧道对身长只有2、3厘米的小蟋蟀来说,真够宽敞舒适的了!(朗读句子)
③“隐藏”在草丛中 (优点:隐蔽)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向阳 隐蔽 干燥 舒适)
师:蟋蟀的住宅建筑在向阳的堤岸上,是一条顺着地势挖掘出的弯弯曲曲的隧道,能排水,又隐蔽,还有门、平台,屋子里面很光滑,很平整。这是真正的居家之所。▲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出示该句)
1.在皎洁的月光下,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蟋蟀弹琴歌唱时,会唱些什么呢?
读到这里,你能说说:
练习:这是一只 的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热爱生活、聪明)
2.蟋蟀的住宅不仅能安居,而且有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
多么惬意的生活!多么舒适温暖的家呀!这小家伙和咱们人一样,很有头脑嘛,它给房子选的地段、环境还真不错!而且还是自己亲手打造的呢。难怪法布尔称这里是--住宅!让我们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
▲我们参观完蟋蟀住宅的外部,再进去看看它的内部又有些什么特点呢?(请生自读第6自然段完成练习。)
动笔练习:
蟋蟀的住宅很 ,很 ,还很 。
过度总结:蟋蟀的住宅真可谓设计巧妙、功能齐全。这样的住宅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手法来向我们介绍的呢?(拟人--让学生找出相关语句来读读、说说)
如此完美的住宅,蟋蟀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呢?我们待到下堂课再来学习。
板书:
不肯 随遇而安
慎重 选择住址:向阳 隐蔽 干燥 舒适
不利用 现成洞穴
7.三年级上册教案第四教时 篇七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师生共同练习Teddy Bear 的歌曲,边唱边表演。
2.游戏:Point and say
看图认识教材中没有接触到的表示身体部位的单词,然后用所学的指令语: Touch your „做动作。比一比看谁最先学会。
3.教师随意拿出一张学生的自画像,同时给出时间,让全班同学根据时间和图上的人物打招呼。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教师出示钟表,使学生了解到时间----下午,引出 Good afternoon!的学习。
2.学生操练Good afternoon!
3.让学生听录音,跟读 B 部分Let’s talk的内容。教师强调Good morning.和 Good afternoon!两个句子的区别。
4.分角色朗读对话。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1.认一认,读一读,排一排。
教师将B 部分Let’s talk的句子内容打乱顺序,写在卡片上,贴于黑板。
2.教师给学生分小组,三人一组分角色表演 Let’s talk 的内容。
3.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读 Let’s play 部分的句子。
(四)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1.听录音,仿读Let’s talk的对话。
【三年级上册教案第四教时】推荐阅读: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四单元会变色的报春花06-15
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课06-11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09-19
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09-12
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08-23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09-25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识除法教案10-07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09-10
新版PEP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