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家名言(精选17篇)
1.中国古代教育家名言 篇一
1)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
2)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3)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4)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5)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礼记·学记》
6) 投入海中鱼子,并不都长成鱼。
7)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8)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1)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2)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1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1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15)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6)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7)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8)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9)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20)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2.中国古代教育家名言 篇二
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 关于中国古代教育诗的相关研究较少, 翻阅史料可以发现, 在分类、注释、断代等方面的研究还是散见在一些著作和文章中。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代教育诗选注》 (1985年, 陈汉才) , 是现今较为全面梳理、注释我国古代教育诗的著作。全书选取教育诗160余首, 以各个时期为历史主线,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家的教育诗, 收集民歌民谣以及民间歌手所写教育歌谣。所选教育诗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状况, 表述了教育家的教育主张。概括来讲, 主要包括了学校制度、选士制度 (科举) 、文教政策、教学方法、爱国教育、书院教育、学派争鸣、家庭教育、尊师爱生等几大类教育诗。但除此之外, 鲜有相关的著作与文章问世。
关于古代教育诗的研究, 特别是基于教育文化遗产的视角, 是一个较为全新的领域, 因此, 明确研究目标与旨趣, 对于深刻理解教育诗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和参考价值。笔者认为, 在中国古代教育诗中爬梳史料, 必须从微观的角度揭示中国古代教育诗对于当时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呈现教育诗这种教育特殊史料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在研究视角、资料发掘、框架构建、线索梳理以及一些重要问题的分析等方面都应力求突破, 具体说来,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研究目标:
一、完整的勾勒中国古代教育诗的发展演进历史
对中国古代教育诗的数量种类非常庞杂, 涉及面也十分广泛。目前关于中国古代教育诗发展演变虽然有一些成果, 但是线条都比较粗略, 缺乏对不同时期各类教育诗发展演变的翔实梳理与呈现。因此, 在历史演进的角度中, 后续的研究者应当在大量查询搜集整理诗歌资料的基础上, 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萌生与成熟期——先秦, 拓展与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 分化与深化期——辽金元、明、清, 即三大时期, 八大阶段, 力求对每个时期和阶段进行梳理并勾勒其清晰历史发展脉络。
二、深入的诠释中国古代教育诗的教育内涵
关注中国古代教育诗的教育因素, 而改变以往多从文学角度的研究, 其中包括教育诗与中华传统诗教关系、古代教育人士教育诗创作等重要内容, 应当以还原教育诗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作用。通过对教育诗的这些相关教育因素的深度挖掘, 力求填补以往教育诗研究的不足。
三、全面的揭示中国古代教育诗的多维价值
从教育价值、文学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四个方面探寻中国古代教育诗的价值, 着重挖掘教育诗的现代性价值, 涉及的领域之复杂、范围之广阔是以往教育诗研究少有的, 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教育史研究的视野。将中国古代教育诗的教育价值作为研究重心, 在广阔的社会场域中进行研究, 对纷繁复杂的历史过程、历史现象, 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而不是单线式的思考。这种全景综合推进的研究既是目前教育诗研究的难点, 也是重要的创新之处。
面对祖先留传给我们的如此庞大和珍贵的教育诗遗产, 我们有义务和责任进行全面的认知、整理和研究, 在继承的基础上汰劣存精, 发扬光大, 以纬延诗国的辉煌。并使之成为精神文明的生动教材, 成为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品格的宝贵动力、为复兴中华教育之崛起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陈汉才.中国古代教育诗选注[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5
[2]张涤云.中国诗歌通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3]孙多吉.中国诗歌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5.
[4]王红、谢谦.中国诗歌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中国古代蒙学教育 篇三
识字教育
中国古代把学习中文称之为“识字”,这是非常恰当的认识。任何一个“汉字”都有“音”“形”“义”三者要掌握,作为初学者,首先要掌握的是“音”和“形”,在前两者牢固掌握的基础上,学习“义”。几乎所有汉字都是一字多义,不可能在一篇课文中就完全讲清楚。因而古人就聪明地把学习的主要精力放在“音”和“形”上,通过背诵来使每个字的读音牢记于口耳之间,成为下意识的条件反射;通过大量的书法训练,使“形”牢记于手眼之间,达到不仅写得好,而且写得正确无误。粗略讲解其含义,甚至不讲解,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自己领悟和感知,这才是真正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教学的密度来说,蒙学的密度可以说是相当惊人的,《三字经》清朝版本共计380句,1140字(不包括标点),共有生字561字。《百家姓》共140句,560字,(除复姓有少数重复的字外,绝大多数是不重复的字)扣除《三字经》内已经学过的字,新的生字共计有311字。《千字文》共250句,1000字,在撰写时就是以一千个不重复的字编写而成,扣除已学《三字经》和《百家姓》的字,共计有生字510字。三本书学完后,生字总计一千多字。这三本书学习时间一般为一年半。毫无疑义,从蒙学以识字的角度分析,教学密度是相当高的,现代小学一年半的时间大约只学三五百个汉字。
声律教育
古代的教学方法就是“读书”(背诵),其实这也是一种寓“美育”于日常教学中,通过反复的背诵,把课文的语言节奏熟记于口耳之间,课文的精美的语言通过感性认识逐渐变成自己的语言,文从字顺,日后作文就凭语感而不是凭语法。
因此第二阶段的声律教育,就是背诵《声律启蒙》《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千金裘》《千家诗》《增广贤文》等,开始声律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学习的方法仍然是背诵和书法,背诵的内容是字句和平仄都对仗工整的对联。通过背熟牢记大量的对联和典故,通过大量的感性实例背诵,把这些教材滚瓜烂熟地背得,让学生在口耳间的语感中,去领悟中文的声律规律,学会中文独有工整的对偶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同时也学会大量对联中遇到的生字。《龙文鞭影》和《声律启蒙》是以詩韵的顺序为体例编写的,在学习平仄的过程中,同时开始了解和掌握诗韵,还掌握了大量的成语和典故。
教师在学生滚瓜烂熟地背得大量古诗和对联的基础上,就进行学作对联的训练,其方式灵活生动,教师随时随地出一句上联,让学生对出下联,这种训练方法,使学生学用结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力,这是一种高雅的智力游戏,现代教学提出“寓教于乐”的新观念,早已在古人的教学活动中广泛应用,而且从平仄押韵的训练中能领略到中文里的音韵美,也能够创作出富有音韵美的对联和诗词来,这是真正的美育教育,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于长期背诵,内容也逐渐丰富,口头表达自然流畅,生动丰富,正如常言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因材施教
古代教育没有年级的概念,因材施教,不求进度统一。有的学生记忆能力强,在规定时间内能完成规定的课程,就进入新一册书的学习,而学不好的学生就继续背诵旧课文,直到能背诵到滚瓜烂熟程度再进入新课文。《红楼梦》里贾母询问林黛玉的学业,黛玉的回答是读了几本书,而不是读到几年级。笔者对读过私塾的老先生进行调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基本上是半年读一本。也就是说一年半的时间读三本书。
蒙学完成之后,就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了,《三字经》中如何循序渐进地学习教材,都有明确的指导: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经子通,读诸史。
4.中国古代名言警句 篇四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名言警句吧,名言警句具有概括自然有力,言简意赅的特点。你所见过的名言警句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古代名言警句,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2、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3、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4、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庄子
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6、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9、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1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1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1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1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1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1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6、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17、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1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1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20、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2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2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23、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2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2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6、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27、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28、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2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30、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31、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3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3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3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35、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6、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37、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3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3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40、会当□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4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4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43、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4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4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4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47、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4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4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50、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5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52、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管于》
53、士为知己者死。——史记
54、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55、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56、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57、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58、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
59、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60、海记忆体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6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孙昭远
6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6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64、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65、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6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67、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6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6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7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71、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72、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73、玩物丧志。——书经
74、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7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76、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7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78、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79、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
80、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81、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8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8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8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8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8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87、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88、学无止境。——荀子
89、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
90、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9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9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9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
94、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95、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96、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97、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98、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99、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100、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10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
10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103、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104、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10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106、《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107、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108、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109、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110、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11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11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11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114、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115、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11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11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11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119、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120、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12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12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123、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5.中国古代名言名句 篇五
2)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 《周易乾文言》
3) 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 —— 《周易》
4)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 《汉书董仲舒传》
5)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 《诗经小雅蓼莪》
6)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论语卫灵公》
7) 朝闻道,夕死可矣。 —— 孔子
8) 实事求是。 —— 《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9)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论语
10) 志不强者智不达。 —— 墨翟
11) 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 —— 《战国策魏策》
12) 公生明,偏生暗。 —— 《荀子不苟》
13)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 孔子
14)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论语子路》
15) 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 《荀子非相》
16) 谨于言而慎于行。 —— 《礼记缁衣》
17) 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 —— 《管子牧民》
18) 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 《史记高祖本纪》
19)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 《论语》
6.中国古代名言警句 篇六
2)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 唐甄
3)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 《礼记儒行》
4)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 曹植
5)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 《周易系辞上》
6) 君子以俭德辟难。 —— 《周易否》
7) 志当存高远。 —— 诸葛亮
8) 多行不义必自毙。 —— 《左传隐公元年》
9)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 《战国策楚策》
10)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 《论语子张》
11)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 《宋史范纯仁列传》
1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颜渊》
13)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陈涉
14)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 《孟子公孙丑上》
15) 夫妇和而后家道成。 —— 《幼学琼林夫妇》
16)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王之涣
17) 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 —— 《管子》
18)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 《尚书 伊训》
19)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孟郊
7.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德育方式探析 篇七
关键词:高等教育德育,主导思想,定向培养,德育优先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其绵延至今有诸多因素, 但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凝聚力。中国历史各个朝代的主体思想通过思想道德教育确立, 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逐步深入, 最终达到统治者与普通民众思想上的统一。
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 无论是夏商周时代公办的“辟雍”、“泮宫”, 汉朝的“太学”, 隋唐时期的“国子监”, 还是元明清时期的“书院”, 在教授学生数学、医学、天文学等知识外, 更多的是注重对人文科学如哲学、政治、伦理、文学、历史知识的讲授和探讨。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对学员德育的重视尤为突出。
一、政治统一性要求主导思想统一
从黄帝、尧舜禹到夏、商、西周时期, 由于生产力的低下, 出现了尊天、尊祖、尊群的群体思想。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诸侯各自为政, 人们在尊天的基础上, 一些社会精英分子意识到思想可以改变形势, 于是出现了诸多思想流派。秦统一中国之后, 为了维护思想上的统一性, “焚书坑儒”, 以法为尊。西汉初年, 为了休养生息, 采用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形态。到了汉武帝时期, 国力恢复, 为了有效的加强统治,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之后的历朝历代, 虽然在单个历史阶段, 如魏晋南北朝时期, 出现过社会思潮的多元性, 但是从整个历史长河来看, 统治者基本上以儒学思想为主导。中国历朝历代的高等教育与社会主导思想保持一致, 并且不断加强对学员的思想控制, 维护了社会的思想稳定。
二、政教合一, 定向培养
在中国古代的德育教育中, “政教合一”有两层含义, 一是德育教育在中国古代从来没有过脱离政治, 不存在教育独立的思想。另一层意思是指政府和教育机构的合二为一:教育机构即为政府部门之一, 官学中的教师都是朝廷命官, 办学地点在官府之中, 德育既是教育的内容, 又是教育的目的。不仅教师是官吏, 学员也是官吏的后备力量, 从汉代开始分科目察举人才以后, 尤其是隋唐设立进士科举以后, 古代高等教育就以“学而优则仕”为教育目标, 高等学校的办学目的就成了“储才以应科目”。高等教育虽然学校也有教化百姓的任务, 但更多是通过学校培养出来的官吏来完成。这样就实现了高等教育的职能与政府行政职能的结合, 起到了统一思想的作用。这样就使得学生无法抛开时政而进行纯粹学术研究, 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变成了科学传承、德育教育、政治活动的场所。这一点在受官方承认的书院中也得到了体现, 东林书院就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著名对联。
三、内容丰富, 德育优先
从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内容来看, 是一种综合性教育, 如西周的教育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后世也一直延续六艺教育。除此之外还涉及农学、经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医学等诸多学科。在诸多学科之中, 德育教育是重中之重。“孝”在氏族公社末期就是道德教育的内容, 夏、商、西周时期, 重视人伦道德教育, 把“孝”作为思想教育内容的中心, 春秋时期, 孔子主张自觉修身养性, 以“礼”为道德规范, 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以西周的《诗》、《书》、《礼》、《乐》为学习典籍。战国时期, 虽然百家争鸣, 但无一不强调道德教育并注重经学学习。汉代的五经、唐代的九经、十二经、宋代的十三经, 再加上《史记》、《汉书》、《昭明文选》等等, 以经史为基本, 强调修身正己和忠孝仁义, 元朝时期注重伦理道德教育, 科举考试规定从《四书》中出题, 以《四书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 明朝教育科举考试八股文成为固定的考试文体, 在保证了一定程度公平性的基础上, 也明显的束缚世人思想。清代崇尚儒家经术, 提倡程朱理学。
儒学本身强调以三纲五常为行为规范, 严君臣、尊卑、上下之分;明父子、长幼、亲疏之别。宋明理学家把封建的伦理道德视为“天理”, 强调修身养性, 格物致知。强调伦理纲常名教, 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强调人的自我觉醒、自我约束, 采取“修身治国”、“改过迁善”、“致知践行”的原则和“自省自察”“存养”“陶治”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 他们主张静以养心, 修心以德, 修已安人, 在读书治学中思考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意义, 培养真正的“君子”品格。以德育为先, 注重道德学问, 注重修身养性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教育原则。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德育的这些方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沿革, 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体系, 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意义, 一些方式也值得当代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者借鉴。
参考文献
[1]罗大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3.
[2]曾长秋, 周含华.中国德育通史简编[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1.
[3]张世欣.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4]陈悦悦, 张正霞.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6) .
[5]祖嘉合.儒家道德教育方法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12) .
8.浅谈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 篇八
关键词:因材施教;学思并重;启发诱导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51-01
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无论是在永恒经典的“四书”之中,还是在荀子的《劝学》,老子的《道德经》中,都有我们今天在教育领域中进行理论创造的源头活水。
中国古代教育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概括和总结自己的经验,针对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逐步深化了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一、因材施教
教学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统一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与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之间的矛盾。教学必须从实際出发,适应不同的教学对象,才能使学生各尽其材。这正是古代教育家提出因材施教的客观基础和条件。
孔子最早注意到教学中的这一矛盾,并实行因材施教。其基本含义有二:一是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出发。学生同样问仁、问孝、问政,他的回答难易、详略、繁简各不相同。有时学生问同一个问题,他的答案却截然相反,根据是两人个性特点不同。二是在坚持统一标准和共同要求的前提下,善于发现、注意培养、鼓励发展学生的某些专长。他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有二,同样身通六艺,但于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又各有所长。孟子也十分注意因材施教,提出“教亦多术”,重视了教学方式也应因人而异,“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孟子 ·尽心上》)。《学记》提出“长善救失”,针对学生学习特点进行教学,“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从而深化了如何因材施教的认识。汉朝徐斡提出“导人必因其性”。他说:“大禹善水,君子善导。治水必因其势,导人必因其性,是以功无废而言无弃也。”他认为教学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能强其所难,勉其所不能,要注意“使辞足以达其智慧之所至,事足以合其性情之所安,弗过其任而强牵制也”,教学时“必先度其心志,本其器量,视其锐气,察其堕衰”(《中论·贵言》)。宋朝张载提出教师必须知人、知德,才能因材施教,“教人者必知至学之难易,知人之美恶。当知谁可先传此,谁可后传此。”“知至学之难易,知德也;知其美恶,知人也。知其人且知德,故能教人使入德。仲尼所以问同而答异以此”(《正蒙· 中正篇》)。明朝王阳明提出:“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浇灌。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量要倾,便浸坏它也”(《传习录》下)。这些丰富的经验和精辟论述,对后人教益颇深。
二、启发诱导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教师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在于此。
孔子最早提出并实行了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十分明确地表述了启发式教学原则的要点。他注意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状态,掌握恰当时机,控制教学的难易繁简,利用已有的知识,运用学生熟悉的浅近事例,多方面激发学生“好学”、“乐学”的兴趣,使学生始终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培养出一批“闻一知二”,“闻一知十”,“告诸往而知来者”的学生。孟子也很重视启发式教学,他形象地把启发式原则喻为“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他特别强调培养学生自求自得的兴趣和能力。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孟子·离娄下》)。“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孟子 ·尽心下》)。这正是启发式教学的真谛。《学记》对启发式教学作了最完善的发挥,“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以“喻”概括启发式原则是相当精辟的。引导而不是硬牵着走,勉励而不强使其屈从,讲解透彻但不是告以全部现成结论。都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三、学思并重
学习与思考是教学中的两个决定性环节。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又是教学的两大主要任务。两者是统一的,又是有矛盾的。学思并重就是寻求两者的辩证统一。
孔子首先提出学思并重的思想。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学思并重,学思结合的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家一致赞同和普遍遵循的教学原则。但在教学实践中,不同学派的教育家又往往各有侧重。孟子重视学,更强调思的重要性,他甚至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荀子特别强调博学,主张多见广识,同时注重思,他所说的“思索熟察”、“虚一而静”、“兼陈中衡”,都是强调在广博知识基础上发挥思考力的作用。王充最重实知,也重思考,他说:“唯精思之,虽大无难”,认为学习时“必开心意”,才能真有所得。朱熹对学习知识十分重视,尤其强调读书,但认为必须通过思考,他提出的读书要领“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就是强调思考的。叶适认为孔子是主张学思并重,内外结合的,后世教学各执一端,违背了这一原则,“祖习训故,浅陋相承者,不思之类也;其穿穴性命,空虚自喜者,不学之类也”(《习学记言》)。王夫之最全面地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并指出:“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船山遗书 · 四书训义》)。
促进学思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开展师生朋友间的问难论辩。孔子不赞成学生对老师的教导“无所不悦”的态度。认为通过诘问论辩,才能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墨家更提倡辩析名理,专作《墨辩》。王充反对“信师是古”,主张“极问”,作有《问孔》、《非韩》、《刺孟》等篇,通过问难,来“证定是作”,“辩其虚实”,张载认为学习必须善于发现和提出疑点,深入思考,疑解就是进步。朱熹说:“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朱子语类大全》卷十,《宋元学案》卷四十八)。王夫之认为“疑”与“信”是相反相成的,“信者以坚其志,疑者亦足以研其微。”(《读四书大全说》)
9.中国古代名言名句 篇九
2)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论语子路》
3) 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 《国语晋语》
4)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孟子尽心上》
5) 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 —— 《荀子荣辱》
6) 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论语里仁》
7)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 《左传》
8)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 唐甄
9)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 《礼记儒行》
10)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 曹植
11)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孟郊
12)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 《孟子告子下》
13)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 《资治通鉴》
14)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 《老子》
15)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 《孝经天子》
16)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 《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17)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 刘备
18)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孟子
19)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 庄子
10.中国古代爱国名言警句 篇十
2)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
3)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4)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5) 三十功名尘与土,
6) 八千里路云和月。
7)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8) 靖康耻,犹未雪;
9) 臣子恨,何时灭!
10)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11) 壮志饥餐胡虏肉,
12) 笑谈渴饮匈奴血。
13)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满江红》
14)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11.浅谈中国古代教育史中的科举 篇十一
【关键词】 科举 民间传说 舞台戏剧演绎 教育史实 古代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
研究古代教育的历史,借古鉴今,是运用科学发展观研究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近五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对现代的教育进行研究,还要对历史上的教育进行研究;教育不但要讲政治性,还要讲人民性、教育性。古代教育史中,科举制度的产生、完善、兴盛到取消,延续了1300多年之久,当时也是教育评价的唯一手段。笔者从民间传说、舞台剧演绎、教育史实记载,以及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进行阐述。
一、民间传说中的科举
隋朝587年,是古代中国科举制度的起源,唐朝是科举制度较完善的时候,宋朝是中国科举制度改革时期,然而到了明朝,古代的科举制度处于鼎盛时期,到清代末年(1905年)废科举而结束。这种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深刻的影响,经过了一场严重斗争,清末,最终取消这种制度。
由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为了谋求生路,知识分子不仅要把终生的精力消磨于科场考试中,而且考试过程中还要受到种种折磨与侮辱。因为科举考试是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一种办法,也是笼络和麻痹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除了少数人可以循着这条路爬上去外,对多数人来说只是一个终生追求而不可得的钓饵,后人称之为“结发入童,白首空归”。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旦状元及第,可谓是一步登天,不仅取得无上荣耀,而且完全变成另一类,当时人们称进士中举谓“登龙门”意思是说过了此门,“鱼”可变成“龙”,山川变色,天地为宽,亲戚朋友甚至妻子也都变了态度。因此老百姓口中传说上京科考的趣闻也很多。如传说中有一人上京赶考的途中,经过一座独木小桥,因小桥年久失修,走到桥中间,独木桥忽然断掉了,人掉入桥下的水中,浑身被水浸湿了,只好到山弯僻静处换衣服,不料,刚走到山弯僻静处,见一妇人,脚蹬在茅厕中小便,那人转身便跑,觉得这对于上京赶考的人来说是极不吉利的事情,可那妇人连忙叫住他说:“小弟、小弟,你为什么要跑?”赶考的人将经过如此一般说给妇人听。妇人笑说:小弟啊,你是脱了旧袍换新袍,踩断旧桥走新桥,出门碰见龙开口,你是状元包中的。传说此人以后果然中了头名状元。
相传清同治七年,浙江天台城东门中出一位武状元陈桂芬,后人都称他为陈状元,关于他的夺魁,民间流传着多种版本和不少轶闻趣事。
按照清代科举制,各省乡试中式的举人,次年入京会试,会试亦设有武科,于是年九月举行。各省武举人参加,考试的内容分外场内场。外场试马射、步射、技勇等,内场默写《武经》,但以外场为主,内场形同虚设。会试名额不定,视临时的外场合格情况而定。
据说陈桂芬外场的走马射箭,6箭都射中靶心,步射6箭,每箭均从同一孔中穿过,“百步穿杨”,全场喝彩。试弓时,须挽弓8至12力,每力10斤,他竟然开至18力,为全场之冠。他舞刀也很突出,120斤重的大刀,在胸前胸后花盘,刀风过处,落叶起舞。掇石,最重为300斤,相传举第一块石墩时,他轻轻举起,从容前行,英姿飒爽,北方人为之震惊,举第二块石墩,将要放到地面时,因力气不济,就垒在第一块石墩上,主考官见状,忙说:“不必两块一起举,这就好了!”经过文场默写《武经》后,陈桂芬以文武兼擅被赐予进士及第。但民间传说因为他送主考官一杆天台严岭出的“双抱子”竹根烟筒,而讹传他是暗藏铁钩掇石的“甩筒状元”,这是误信了嫉妒者的谣传。
以上民间传说是对科举的一种演绎,当然这仅是民间的传说而已。
二、舞台上对科举的演绎
中国的科举制度编成戏剧一直流传至今,总的思路是落难公子中状元,私定终身后花园,金榜题名大团圆。古装戏所描写的主线是科考,十年寒窗无人问,上京科考,历尽磨难,一旦状元高中,都以七省巡抚的身份,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威风凛凛,锄奸扶善或破镜重圆,或被招为乘龙快婿,好不惬意,以此描写来满足观众的快慰心理。越剧《何文秀》描写的是生活在明代嘉靖年间的何文秀。他自幼读书识礼,17岁时,因被奸臣陷害,全家蒙难,他落魄飘零时遇相国小姐王兰英相助,两人相爱,私定婚姻。翌年上京赴试途中,路过浙江海宁,又受恶霸张堂所害,被诬告入狱,幸被救出。后来金榜题名,被任命为巡抚,而兰英却以为文秀屈死,便设灵牌祭奠3年。再说何文秀在海宁寻访到兰英下落,便化装成算命先生前去探询,深为兰英的至诚所感动,两人终于团聚,并将张堂正法。
当然,戏剧是通过艺术加工的,与史实有出入。
三、教育史中的科举制度
正式的科举考试有乡试、会试、殿试,但在正科前还有“童试”,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前提。
“童试”既是地方县、州、府学的入学考试,也是获取秀才资格的考试。清代有这样的规定,读书人凡是没有取得秀才身份之前统称为“童生”。
“乡试”规定三年一次,在子、卯、午、酉年八月举行,如遇大庆典亦有时特开恩科。乡试在省举行。考试内容以《论语》《孟子》《中庸》《五经》“四书”题用《朱熹集注》。乡试中式者为举人。
“会试”是各省乡试中式的举人,次年入京会试,即在丑、辰、未、戌年举行。会试的考试内容与乡试大致相同,举人会试及格称贡士。
“殿试”为科举考试最后阶段,会试中式的贡士参加殿试前亦需先复试,在保和殿举行。复试毕,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试内容为时务第一道。殿试钦定御批,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为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中式的进士,一甲可直接授翰林院官职,二、三甲可考翰林院庶吉士,叫做“官选”。考中后入院读书,取得来年高爵资格,不中者另授其他官职。
四、古代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
科举制度从形成到废除,都是在封建社会阶段,而封建地主阶级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养士”,即培养官吏,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因此,在封建社会里,封建地主阶级的文化占着统治地位,掌握着教育大权,剥夺了劳动人民受教育的权利。但是作为历史的主人的劳动人民,在创造文化上和在推动历史不断地前进上在默默地作奉献。例如,北魏时期的贾思勰,将自己积累的来自许多古书上的农业技术资料,加上询问老农所获得的丰富经验,以及自己的亲身实践,加以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巨著《齐民要术》。明末清初的科学家宋应星,把自己长期积累的生产技术等方面知识加以总结整理,编著了《天工开物》一书。以上两本著作与统治阶级学习的东西不相同。劳动人民原本就与“纨绔子弟”不同,封建地主阶级的“经生”教育是不同于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的。
参考文献:
[1]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中国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3]许尚枢.南国武状元陈桂芬
12.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教育特点 篇十二
从我们目前生活环境的艺术欣赏现状来看, 社会大众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普遍不够重视, 与西方成熟的雕塑艺术相比, 究其原因正是由于中国古代缺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雕塑艺术发源于古代希腊, 其对人体艺术更加重视, 在他们的雕塑艺术作品中, 神是相较凡人更加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 他们对神的崇拜体现在身体像神一般完美的英雄身上, 比如战士以及运动员, 人们为神塑造供后代膜拜、瞻仰的偶像与纪念像;形成传统后再加上长期以来的世代相传, 最终发展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但是对于中国而言, 自古以来无论是社会制度、社会文化还是哲学体系与宗教体系, 均与古代希腊有着巨大的差异。相对而言, 中国古代对绘画艺术更加重视, 一般会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纪念性的人物与事件, 很少用雕塑的形式来表现, 比如历代帝王相、汉唐功臣肖相等, 均是通过壁画或者卷轴画遗留后世。
具体而言, 中国古代雕塑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明显的装饰性。这是由于其源自于工艺美术, 不管是人物还是动物, 或者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 均普遍反映出传统的、悠久的装饰性趣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可以看云岗北魏露天坐佛, 以及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石狮等。
其次, 绘画性。可以说中国古代的雕塑与绘画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关系, 二者均源于原始的工艺美术, 可以说从彩陶时代开始雕塑与绘画便互相补充、密切结合, 直至二者成熟仍保持“塑形绘质”的特点, 为提高雕塑的表现力还会在上面加彩;而西方古代雕塑在文艺复兴以后, 只有宗教神像会加彩以求更加逼真的效果, 普通的雕塑则不再加彩。其实我国之所以从古至今绘画艺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主要是由于一些国家、社会、文化的统治者——文人士大夫、帝王等均参与到绘画创作中来, 很快他们便成为了绘画创作队伍中的生力军, 由于他们对社会与文化具有统治权, 所以绘画艺术也为其所统治, 最终成就了绘画高高在上的艺术地位, 并对雕塑艺术产生深刻的影响, 致使雕塑艺术中绘画性的特点十分突出。
第三, 中国古代雕塑具备意象性的特点。对于西方雕塑而言, 从古至今都遵从写实的原则, 其努力摹仿, 再现自然;而对于中国雕塑而言, 它与绘画一样均受着工艺美术的长远影响, 甚至在这几千年中, 雕塑与绘画对工艺美术而言只起到装饰的作用, 装饰不求再现, 只需追求表现物象即可, 所以中国雕塑与绘画一样, 具备不同肖似、只求神似的共同品格, 体现出高度意象性的特点。由于在西方绘画艺术评价标准中, 画的解剖、比例、透视、色彩等对准确度的要求很高, 所以无法用西方绘画艺术评价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绘画, 中国艺术是自成体系的、自有追求的, 只有理解了这一艺术内涵, 才能品味出中国画的艺术性与美感。同样, 中国雕塑与绘画沿习的是同一种观念, 在整个古代雕塑史中, 只有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所表现的写实性高于其他时代, 但是也只是针对兵俑头部的刻画, 身体部分仍然有着写意的特点;即使是头部的写实也与西方雕塑没有可比性, 严格说来头部的写实体现出中国画中工笔深入细致的特点, 其本质仍然是意象性造型。所以我们在欣赏中国雕塑时, 比如敦煌菩萨、晋祠侍女、筇竹寺罗汉等, 所说的栩栩如生与西方雕塑艺术中的掷铁饼者、奥古斯都的形象逼真并非同一个概念, 欣赏中国雕塑所感受的是形而上的意境, 例如其所传达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状态、宗教境界等等。
第四, 中国古代雕塑中的中国古代哲学精神。自古以来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系包括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 其中艺术作品风格崇高、庄严、肃穆, 其所表现的就是儒家哲学思想;相对的艺术作品风格飘逸、天真、淡泊、古朴, 则表现的是道家哲学思想。可以说中国古代的绘画与雕塑均具备这两个系统的风格特征:通常佛教造像以及陵墓仪卫性的雕刻等, 会体现出儒家哲学的风格特征, 最具代表性的当数龙门奉先寺大佛, 其建于唐武则天年代, 体现出帝王的精神气度, 因此具有典雅、庄严、崇高的风格;而道家哲学系统则更多地体现在明器艺术中的俑、动物雕塑等作品中, 因为其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追求自然、朴拙的风格。不能说两种风格哪种更好, 只能说二者各有千秋, 自成一派。对于西方古典雕塑艺术而言, 其风格比较接近儒家哲学系统的特征, 而道家哲学系统思想的体现则相对较少。希腊古风时期所显现的出古拙的特点是由于艺术技巧相对幼稚, 并非刻意追求的风格;而中国雕塑的返璞归真、退熟回生则是有意的艺术追求, 希望体现出原始美与内在美, 其最高艺术成就是折射出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 很难想象如何基于西方艺术风格的角度来欣赏、理解这种精髓, 所以通常习惯欣赏写实性雕塑的人会对中国古代雕塑的欣赏过程存在某种障碍。因此, 要想从本质上了解中国艺术、解读中国艺术, 就要全面提高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修养。
总之, 中国雕塑艺术所体现出的各种特点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存在某种互相关联的关系。在欣赏中国古代雕塑作品时, 只有将各个特点综合起来加以分析, 才能保证结论的合理性与欣赏的深入性。尽管特点不代表优点, 但某种艺术只有体现出某种特点, 才有其存在、发展的理由与价值。中国艺术及中国雕塑, 之所以会成为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 正是在于其有着与众不同的、为世人所承认并尊重的鲜明的艺术特点。
摘要: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在当今社会中不受一般人重视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作品主要呈现以下几个重要特点:装饰性突出, 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 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 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绘画性, 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可谓是相辅相成, 共同发展, 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意向性, 中国雕塑和绘画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 在漫长的几千年间, 它们只是工艺美术品的两种装饰手段, 这是塑绘不分的主要原因;体现古代哲学精神, 主要分别体现在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两个方面。
关键词:装饰性,绘画性,意向性,哲学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
13.中国古代励志名言警句 篇十三
1、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经》
2、以身许国,何时不可为?——《岳飞》
3、君子安平,达人知命。——《增广贤文》
4、男儿千年志,吾生未有涯。——《文天祥》
5、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吴承恩》
6、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曹雪芹》
7、为人莫犯法,犯法身无主。——《增广贤文》
8、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曾国藩》
9、蚊虫遭扇打,只因嘴伤人!——《增广贤文》
10、高人求低易,低人求高难。——《增广贤文》
11、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
12、知天地万物于一体,则能爱矣。——《曾国藩》
13、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蒲松龄》
14、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李时珍》
15、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罗贯中》
16、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17、人生忧患识字始,姓名粗记可以休。——《苏轼》
18、常沉静,则含蓄义理而应事有力。——《曾国藩》
19、营气之粹,化而为精,聚于命门。——《李时珍》
20、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曾国藩》
21、人世一大梦,俯仰百变,无足怪者。——《苏轼》
22、燕子不进愁门,耗子不钻空仓。——《增广贤文》
23、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易经》
24、豹子尾摇穿画戟,雄兵十万脱征衣。——《罗贯中》
25、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白居易》
26、强中自有强中手,用诈还逢识诈人。——《罗贯中》
27、欲除君侧宵人乱,须听朝中智士谋。——《罗贯中》
28、真亦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曹雪芹》
29、花阴重叠香风细,庭院深沉淡月明。——《王实甫》
30、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增广贤文》
31、宁在人前全不会,莫在人前会不全。——《增广贤文》
32、自重者然后人重,人轻者便是自轻。——《增广贤文》
33、无恒者,见异思迁也,欲求长进难矣。——《曾国藩》
34、能而示之以不能,用而示之以不用。——《孙子兵法》
35、圣贤成大事者,皆从战战兢兢之心来。——《曾国藩》
36、东屋未补西屋破,前帐未还后又拖。——《增广贤文》
37、莫怨天来莫怨人,五行八字命生成。——《增广贤文》
38、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
39、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论语》
40、无限朱门生饿殍,几多白屋出公卿。——《增广贤文》
41、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曾国藩》
42、贱不能临贵,贫不能役富,疏不能制亲。——《冯梦龙》
43、国尚农则守旧日愚,国尚工则日新日智。——《康有为》
44、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诸葛亮》
45、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易经》
46、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诗经》
47、人易老,事多妨,梦难长。一点深情,三分浅土,半壁斜阳。——《汤显祖》
48、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自柔出,柔能克刚。——《曾国藩》
49、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论语》
50、你的.心胸有多宽广,你的战马就能驰骋多远。——《成吉思汗》
51、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曾国藩》
52、昨宵爱春风桃李花开夜,今日愁秋雨梧桐叶落时。——《王实甫》
53、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罗贯中》
54、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顾炎武》
5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56、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战国策》
57、文情不厌新,交情不厌陈。能存先昔友,留示后来人。——《汤显祖》
58、天下英雄独使君。髀肉复生犹感叹,争教寰字不三分?——《罗贯中》
59、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誊日损而祸至。——《司马光》
14.中国古代哲学名言名句 篇十四
2)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4)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5)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6)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7)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弟舍》)
8)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杜甫〈蜀相》)
9)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
10)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11)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12)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
13) 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唐·杜甫《茅屋为秋凤所破歌》)
14)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题诗后〉)
15)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16)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17)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唐·韩愈《原道》)
18)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19)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韩愈《调张籍》)
15.中国古代教育家名言 篇十五
关键词:中国古代,儿童舞蹈,教育功能演变,当代启示
舞蹈艺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被用于儿童的成长教育过程中, 在中国古已有之。无论是作为官方行政行为, 还是作为群众的自发行为, 儿童舞蹈教育始终以育德、健体、授业等社会需要为使命, 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教育功用。特别是在今天, 儿童舞蹈教育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鉴于此, 本文以儿童舞蹈教育作为研究对象, 力图通过对中国古代儿童舞蹈教育功能演变的分析, 为当代中国儿童舞蹈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一、古代儿童舞蹈由“教育”而兴, 旨在育“德”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 舞蹈艺术作为人类社会出现以来最古老、最原初的教育手段, 广泛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文字及其他交流媒介出现之前的原始社会时期, 以传授知识、宣传习俗为主要目的舞蹈教育现象更是普遍存在。从现有的史料记载来看, 古代儿童舞蹈作为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有意识的舞蹈教育行为, 最早出现在虞舜时期。
据《尚书·舜典》记载, 舜帝在位之时, 曾命夔为乐官, 以乐教胄子, 期望培养他们“直而温, 宽而栗, 刚而无虐, 简而无傲”的道德品行, 实现“神人以和”的目的。 (1) 其中“直而温……简而无傲”充分体现出舜时乐舞教育对育“德”的功能追求。
二、西周时期儿童舞蹈于“教育”而盛, 旨在育“道”
自虞舜时期儿童乐舞教育兴起以来, 夏商社会延续着宫廷贵族子弟乐舞教育的传统。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阶级分化的深刻影响, 另一方面则是源于统治阶级政权统治的需要。到西周时期, 在礼乐制度的影响下, 儿童舞蹈教育迎来了历史发展的高峰。
首先, 在教育制度上, 对贵族子弟的入学年龄、入学与毕业的时间和方式有明确规定, 且实行分年龄阶段、分文舞和武舞内容进行教学的方式, 如, 十三至十四岁的儿童学习“勺”舞, 自十五岁成童起学习舞“象”;“春夏学干戈, 秋冬学羽龠”。 (2) 由“文”舞到“武”舞、先育“德”后育“体”的教育理念体现出统治阶级在对贵族子弟乐舞教育的良苦用心和严谨规范的态度。其次, 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教学管理体系, 且分工精细, 职责明确。如在中央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大司乐”;任命“乐师”为专门的乐舞教师, 掌管贵族儿童的乐舞教学;有管理人员“大胥”和“小胥”, 分别掌管乐舞教学体制管理和教学监督工作。最后, 出现了专门乐舞教材———“六小舞”。其中“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 (3) 六个部分特色鲜明, 且根据不同内容, 手执相应道具而舞, 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儿童乐舞教材。
西周时期儿童舞蹈教育的发展, 充分体现出育“道”的功能追求。正如《通典》所载:“昔唐虞迄三代, 舞用国子, 欲其早习於道也。”其所谓“道”, 便是指治国的理念和方法。可见“道”才是西周时期儿童舞蹈教育的根本目的。从育“德”到育“道”, 古代儿童舞蹈的政治教化功能得到了极大发挥。
三、春秋战国以后儿童舞蹈依“教育”而存, 意在育“才”
春秋战国以后, 礼崩乐坏, 文化下移, 宫廷雅乐舞蹈失去其原有的辉煌。受此影响, 原本由贵族子弟乐舞教育独霸天下的格局出现解体, 庶民子弟的乐舞教育活动逐渐兴盛和活跃起来。在这一历史背景下, 古代儿童舞蹈教育明显出现分轨。
首先, 为满足宫廷贵族阶级培养后备人才及复古周礼等需要, 贵族子弟乐舞教育的传统依然存在。如汉代《大乐律》称:“卑者之子, 不得舞宗庙之酬。除吏二千石到六百石及关内侯到五大夫子, 取適子高五尺以上, 年十二到三十, 颜色和顺, 身体循理者, 以为舞人。”唐代《国子舞赋》记载:“……因四时之宜, 教胄子以六代之舞。惟德是务, 以和为主。……且乐以平其心, 舞以发其貌。……”而明代祭孔乐舞兴起之时,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乐舞乃学者事, 况释奠所以崇师, 宜择国子生及公卿子弟在学者, 豫教肄之。” (4) 可见贵族子弟乐舞教育传统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 为满足谋生及贵族阶级娱乐宴享的需求, 庶民子弟乐舞教育在宫廷及民间广泛存在。《汉书·外戚传》就记述了翁须的故事。汉代翁须八九岁时随仲卿习歌舞, 四五年后专做歌舞者, 到二十岁时又因善歌舞而随太子舍人侯明入长安。此后, 翁须母亲、兄长均得以封号, 赏赐以巨万计。此外北宋时期“每遇内宴前一月, 教坊内勾集弟子小儿, 习队舞, 作乐杂剧节次” (5) 的训练制度也足以证实官方儿童乐舞伎人训练的存在。
春秋战国以后儿童舞蹈教育的发展, 充分体现出对“政治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功能追求。其中对“政治型”人才的培养, 主要反映在宫廷贵族阶层, 以国子及公卿大夫子弟等为教育对象。该教育活动旨在传授封建宗法思想及礼乐等级观念, 培养贵族子弟的高贵气质和君子品格, 从而为统治阶级储备合格的政治人才。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主要反映在庶民阶层, 以普通平民及贱民儿童为教育对象, 涉及官方乐舞教育与民间私学乐舞教育两个领域, 其教育活动旨在传授舞蹈表演技能, 培养一技之长, 既为贵族阶层的娱乐宴享服务, 又成为庶民阶层谋求生存的现实手段。
四、中国古代儿童舞蹈教育功能演变的当代启示
从中国古代儿童舞蹈教育由育“德”到育“道”再到育“才”的功能演变过程来看, 在儿童舞蹈远不及今天发达的古代社会, 维护和巩固政权统治, 普及社会礼仪规范与封建等级制度观念的需求, 似乎远远大于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政权统治束缚下的古代儿童舞蹈教育活动, 始终未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因此, 就今天儿童舞蹈教育的发展而言, 我们既应认真借鉴和学习古代儿童舞蹈教育的有益经验, 充分发挥舞蹈艺术在儿童身心发展方面的教育功用和价值, 又应认识到浓重的政治教化所带给儿童舞蹈发展的消极影响。贯彻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 强调舞蹈艺术对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功用, 理应成为当前及未来儿童舞蹈教育活动的核心目标及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吴树平等点校.十三经.尚书.舜典[M].标点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1.
[2]郑玄.周礼郑氏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3]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 1989.
[4][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62.
[5][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 1988.
[6][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74.
[7]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M].北京:中华书局, 1985:93.
16.中国古代教育家名言 篇十六
摘要:中国教育历史悠久,国学选修课《周易》中的蒙、观等卦,所论及到的我国早期教育的一些原理、原则、方式、方法等,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其合理部分甚至对当今教育仍然有用。如春秋时期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教无类”、“困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光辉思想,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周易》。
关键词:周易;古代教育思想;探源
中国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源自何处?可以追寻到古老的儒家经典——《周易》。《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六十四卦,乾、坤二卦之后,紧接屯、蒙,事出自然。天地乾坤生万物,万物初生受屯难,此时正处于蒙昧无知的浑沌状态,亟需启蒙教育将之引上正途。《易经》中的蒙卦,可以说正是为此应运而生,系统地阐发了我国朴素的教育思想。
蒙卦的卦辞为:“蒙,哼。匪(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告渎,渎则不告。利贞。”“蒙”,即蒙昧,“童蒙”是指蒙昧无知的幼童。这就是说,人类初生处于蒙昧之时,就应接受启蒙教育,这样才会通达顺利。不是我去求无知的幼童,而是无知的幼童求我。这就象占卜一样,第一次求占,给予告示,一而再再而三地求占,就是亵渎神灵,神灵就不再告诉。显而易见,这里是以求占做比喻,说明求教必须诚心诚意,不能三心二意,而且还必须主动求教。仔细体味卦辞的内涵,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人类初生时蒙昧无知,蒙昧无知的人接受教育,这样就会通达顺利,表明启蒙教育何等重要。二是受教育者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应该诚心诚意,主动求教,这样必会通达顺利,表明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这里所涉及的教育原理正是我国古代早期教育乃至后来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则问题。
再看蒙卦的爻辞: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这里的“发”,就是启发、启动、打开;“发蒙”,就是接受启蒙教育,开启智慧之门,而教育的方式也应该是启发式。此时蒙昧无知的幼童好比一匹野马,顽劣难驯,要用一些责罚犯人的方式,甚至不惜动用枷、锁等刑具,“痛加惩责,使知敬学”。实际上这里是指对“童蒙”要用一种严格管理的制度,这种制度在我国一直沿用了几千年,象以前的蒙学馆、私塾里的教书先生,手里拿着一把戒尺,对不用心听课的学生就打手心,这就是一种体罚学生的手段。解放后,国家教育部门制订了《学生守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废除体罚学生的行为,教育并督促学生自觉遵守,用以制约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这比过去那种体罚学生的做法当然要文明得多,但作为规章制度毕竟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对于从严治无疑是必要的。另有一种解释,就是尚秉和先生在《周易尚氏学》中援引《诗·大雅·思齐》“刑于寡妻”等例,认为“刑”与“型”同,“刑人”就是“典型”。据此解释,这条爻辞是说,要利用典型来进行启蒙教育,以便使人知法守纪,免于犯罪;如果采用“用说桎梏”等暴烈方式并用过了头,则会适得其反,引来灾吝。所以,这条爻辞告我们,对于幼童的启蒙教育,要采取正反并用、宽严相济的教育方式,这才是正确的治学之道。
“九二,包蒙,纳妇吉,子克服家。”“包”:包容、广纳;“克”:治理。“包蒙”,是指接受教育的人要包括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人,甚至连女子在内,都要兼容并包,这才吉利。就象聚新媳妇,又象儿子代父治家,也同样吉利。这里实际上是借指所接纳的教育对象应当包容广大,包括女人在内,都要被纳入受教育者的行列,这就是后来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这里是说,不要娶这样的女子为妻,因为她见了有钱有势的男人(金夫)就投怀送抱,贞洁不保,这种婚事是没有好处的。这里以娶妻作比,说明对启蒙教育者应该加以选择,如果接纳那种见钱眼开、不知廉耻的女子入学,那是没有什么好处的。言外之意,蒙卦注重德育,强调“蒙以养正”的道理。
“六四,困蒙,吝。”是说被蒙昧所困,必有悔吝。为什么会出现困蒙?因为六四是阴爻,离九二、上九两阳爻较远,所以处于阴气蒙蒙之中。这里暗示着由于教育环境差,或是缺乏明师施教,使启蒙教育处于艰难的境地,所以被困在蒙昧之中,得不到开发启蒙,这就是“吝”。正如《论语》所说:“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六五,童蒙,吉。”是说孩子的幼稚,为吉;幼童接受启蒙教育,也同样为吉。过了“六四”的困惑,进入“六五”尊位,就会变得谦逊待下,以“童蒙”自处,屈尊请教,甘心接受童蒙启发教育,自然无不吉利。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击”:打击、惩治。“击蒙”,就是施用暴烈过甚的方式去教育儿童。这里与“初六”爻辞“利用刑人,用说桎梏”相呼应,进一步说明:严于治校,严于施教,对受教育者严格要求,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必须严之有度,必须掌握好火候和分寸,切不可过激过头。如果“利用刑人,用说桎梏”等“击蒙”的方式而又使用不当,受教育者就会产生逆反心理,破罐破摔,不但不能将之培养成才,反而促之“为寇”。“不利为寇,利御寇”,实是教育的至理名言。就是说,我们的教育方式,不应利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盗寇,而应利于把他们培养成抵御盗寇的卫士。
纵观上述六爻,有五爻都讲到“蒙”:发蒙、包蒙、困蒙、童蒙、击蒙。发蒙是指启蒙教育,要用启发式开启智慧,不要用粗暴过激的方式对待学生;包蒙是讲教育的包容性、广泛性;困蒙是指教育条件不好或缺乏明师而使教育处于艰难的境地;童蒙是一种系列的正规教育;击蒙是指不能采取过激过头的教育方式,否则会适得其反。惟有“六三”爻没有讲到“蒙”,是说对那些道德品质不好的人不宜受教,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教育应注重德育。
除了蒙卦专论启蒙教育外,《周易》中还有一些卦对教育也有所涉猎。例如《观卦·象》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观卦·象》亦曰:“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意思是说,看到天的神秘规律从而春、夏、秋、冬四时运行没有差错,圣人就用神秘规律建立教化,天下人都能信服,先王也到各地巡视,了解民情,建立学校以教育民众。这里都强调“设教”,实为建立学校教育先造了舆论。
总之,《周易》中的蒙、观等卦,所论及到的我国早期教育的一些原理、原则、方式、方法等,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其合理部分甚至对当今教育仍然有用。如春秋时期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教无类”、“困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光辉思想,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周易》。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追根究底,其源皆出自《周易》。《周易》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滥觞,的确是当之无愧。
17.中国古代名人爱国名言警句 篇十七
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3、不可同日而语。——《汉书》
4、精卫衔其木,将以填沧海。——陶渊明
5、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
6、不愧于天,不畏于人。——《诗经》
7、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
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古语
9、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
10、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
1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1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13、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
1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
15、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1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
17、百闻不如一见。——《汉书》
18、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周帮彦
19、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20、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旧唐书》
21、几处簸钱声,绿窗春睡轻。——陈克
22、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离适
2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24、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李煜
2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26、去年今年此门中,人面桃花相印红。——崔护
27、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
28、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29、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曹操
30、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冯延已
31、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鹿虔扆
3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3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3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3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36、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3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38、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月明星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在高,海不厌深。——曹操
39、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
40、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今日之日不可忧。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日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41、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
42、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
43、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元·程端礼
44、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试
45、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
46、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47、无何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48、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黄庭坚
49、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
50、兼听则明,倔信则暗。——《汉·王符》
5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52、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
5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54、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
55、天平山下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居易
56、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韦庄
57、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58、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星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张若虚
59、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古语
60、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61、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李璟
62、学无止境。——荀子
63、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64、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
65、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6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6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68、竹竿何嫋嫋,鱼尾何簁簁。——卓文君
69、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
70、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71、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秦观
72、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梅。——陆凯
73、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诗经》
74、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
75、隔帘微雨双飞燕,砌花零落红深浅。——李珣
76、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春去秋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
7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7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79、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宋·释道原》
80、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张先
81、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82、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
8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
8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8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86、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87、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8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89、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
9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卜居》
91、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糵禅师
9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9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94、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9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96、志不真则心不热,心不热则功不紧。——颜元
97、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9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轲《孟子·滕文公下》
99、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屈原《国殇》
100、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屈原《国殇》
名人名言经典语录
1、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量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2、智者宁可防病于未然,不可治病于已发;宁可勉励克服痛苦,免得为了痛苦而追求慰藉。—托马斯·莫尔
3、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爱默生
4、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莎士比亚
5、想匆匆忙忙地去完成一件事以期达到加快速度的目的,结果总是要失败的。——伊索
6、知识和世故不同,真有学问的人往往是很天真的。——罗曼·罗兰
7、潜移默化,人方受教。斥其无知,不如称其易忘。——亚历山大·蒲柏
8、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苏霍姆林斯基
9、每个人都知道,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高尔基
10、生活的苦难压不垮我。我心中的欢乐不是我自己的,我把欢乐注进音乐,为的是让全世界感到欢乐。——莫扎特
11、埋头苦干是第一,发白才知智叟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12、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钱钟书
13、自由不是让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教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伊曼努尔·康德
14、青春最漂亮的装饰应该是勇气。——雷·马克
15、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16、我们总是习惯于去伤害离自己最近的人们。因为我们的能力也只限于伤害那些身边的人。——落落
17、自由不是让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教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康德
18、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19、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我们惟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
20、那一年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王小波
21、自然赐给了我们知识的种子,而不是知识的本身。——寒涅卡
22、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萧楚女
23、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奥斯特罗夫斯基
24、最好是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马克思
25、热闹中著一冷眼,便省许多苦心思;冷落处存一热心,便得许多真趣味。——洪应明
26、修养的花儿在寂静中开过去了,成功的果子便要在光明里结实。——冰心
27、骄傲自满是一座可怕的陷阱,而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老舍
28、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尼采
29、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神涵光
30、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罗曼·罗兰
31、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来窘隘而已。——郑板桥
32、无中不能生有,无缝的石头流不出水来。谁不能燃烧,就只有冒烟——这就是定理。生活的烈火万岁。——奥斯特洛夫斯基
3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34、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王石
35、真理是不朽的,过失是致命的。——爱迪夫人
36、生命苦短,只是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莎士比亚
37、一个人光溜溜的到这个世界来,最后光溜溜的离开这个世界而去,彻底想起来,名利都是身外物,只有尽一人的心力,使社会上的人多得他工作的裨益,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邹韬奋
38、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当是清白的,身体上应当是清洁的。——契诃夫
39、习惯是一条巨缆——我们每天编结其中一根线,到最后我们最终无法弄断它。——梅茵
40、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蒲松龄
41、人生就像一本书,傻瓜们走马看花似地随手翻阅它,聪明的人用心地阅读它。因为他知道这本书只能读一次。——保罗
42、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43、成名的艺术家反为盛名所拘束,所以他们最早的作品往往是最好的。——贝多芬
44、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康德
45、丢失的牛羊可以找回;但是失去的时间却无法找回。——乔叟
46、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游玩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可是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居里夫人
47、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急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张闻天
48、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49、向着某一天最后要到达的那个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看成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歌德
50、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是幸福,毋宁是不幸才是好的教师。因为,生存是在深渊的孤独里。——海德格尔
51、乐观是希望的明灯,它指引着你从危险峡谷中步向坦途,使你得到新的生命新的希望,支持着你的理想永不泯灭。——达尔文
52、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53、虽然人人都企求得很多,但所需要的却是微乎其微。因为人生是短暂的,人的命运是有限的。——歌德
54、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亚里士多德
55、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童第周
56、危险怀疑和否定之海,围绕着人们小小的岛屿,而信念则鞭策人,使人勇敢应对未知的前途。——泰戈尔
57、一个人做事,在动手之前,当然要详慎思考;但是计划或方针已定之后,就要认定目标前进,不可再有迟疑不决的态度,这就是坚毅的态度。——邹韬奋
58、要是爱情不允许彼此之间有所差异,那么为什么世界上到处都有差异呢?——泰戈尔
59、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华罗庚
60、就是有九十九个困难,只要有一个坚强的意志就不困难。——杨根思
朋友圈说说名言警句
1. 当你还能给予的时候别轻言放弃。只要你不放弃,就有无限可能。
2. 也许你感觉自己的努力总是徒劳无功,但不必怀疑,你每天都离顶点更进一步。今天的你离顶点还遥遥无期。但你通过今天的努力,积蓄了明天勇攀高峰的力量。
3. 愈是运气不好,愈要沉住气默默振作。
4. 这个世界永远不会等你准备好,你所能做的就是战胜自己的恐惧,在你的害怕中坚持的越多,你就会发现越多的自信。
05、为什么猪一辈子离不开圈,狼确可以横行天下?因为猪活得悠闲没危机感,每天享受生活。而狼每天都在拼搏,每天充满挑战必须努力。自然,一个最终活数月成为案板上的肉,一个成长漫长时间横行天下。为了不做案板上的肉,称王称霸,只有疯狂行动成长自己,才可以成就自己!命运是行动的结果。晚安!
06、没有人说晚安,就自己跟自己说;没有人送早餐,就自己给自己做;没有人嘘寒问暖,就自己关注晴雨气温;没有人约,就自己计划一个充实的周末。老盯着端在手中的水反而会洒,老想着摆脱单身反而欲速则不达。怎么都不会错的事情就是努力让自己更精彩,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晚安~
7. 不要因为害怕被人误解,而把自己过得很卑微!
8. 多数人认为勇气就是不害怕。现在让我来告诉你,不害怕不是勇气,它是某种脑损伤。勇气是尽管你感觉害怕,但仍能迎难而上;尽管你感觉痛苦,但仍能直接面对。
9. 为了遇到更好的人,我要做更好的自己。
10. 昨天再好,也走不回去,明天再难,也要抬脚继续,不管你昨天有多优秀,代表不了今天的辉煌,坚信,昨天的太阳永远晒不干今天的衣裳,以阳光的心态继续前行,每天都会更美好。
11.如果你的面前有阴影,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
12.我们必须先学会承受,再学会参与。承受是需要阅历和沉实的,参与也有需要勇气和激情。生活就是在热情与平淡中慢慢的磨合的。
13.人活着就是为了解决困难。这才是生命的意义,也是生命的内容。逃避不是办法,知难而上往往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手段。
14.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你是否努力地去实现自我,喊出自己的声音,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15.即使遭遇了人间最大的不幸,能够解决一切困难的前提是--活着。只有活着,才有希望。无论多么痛苦多么悲伤,只要能够努力地活下去,一切都会好起来。
16.人生的路,如同肚子里的柔肠千转百回,最终到达终点。
17.别抱怨,当目标成了遗憾,命运才给你改变自己的机会。往事既已过去,就应该学着笑对眼前。人生一世,如浮云流水,过往是覆水难收的我们有的只是现在。
18.奔忙中,你来我往,遇见的都是缘分。茫茫人海,一生当中的擦肩相遇少之可怜,更何况相识与相知。
19.就算跑最后一名又怎样,至少我又运动精神。而且我一定会跑完全程,只要跑到终点我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