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务会计准则

2024-10-12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精选8篇)

1.美国财务会计准则 篇一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及对我国启示

-------------------------

编辑:王菲 文章来源:会计网校哪个好新浪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公布的会计准则中大量采用公允价值,并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历时五年多共拟出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征求意见稿34份,终于推出了关于一个计量属性而专门颁布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把公允价值研究推向了高潮,标志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确立。对我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建设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2.美国财务会计准则 篇二

公允价值起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与金融界之间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论争。经过将近20年的争论以及80年代后期信贷业的金融危机等一系列事件之后, FASB明显转向的SBC的立场, 于1991年10月正式接受制定公允价值方面的准则。其后, 颁布了一系列旨在推动公允价值会计发展的财务会计准则。从1990年3月至今, FASB共颁布了53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其中与公允价值相关的有42份, 占这一阶段其所颁布准则总数的79%。

FASB在1990一1999年间共发布了33份财务会计准则, 其中涉及公允价值与金融工具有关的准则有22份, 占67%。可见, 90年代FASB对公允价值的使用力度进一步加大, 使用范围也进一步拓宽。同时, 在使用公允价值时重点突出两条线:一是加大现值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力度, 这期间发布的33个准则中有11个涉及现值技术的使用;二是突出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和披露中的核心作用。与现值的使用相关的准则主要包括:FAS106、FAS113、FAS 114、FAS 116、FAS l21、FAS125等。在这些准则中, 使用现值的目的是初始确认的计量、新起点计量和摊销等。应用的项目主要有退休后福利债务、递延收益、贷款减值、长期资产减值、捐赠承诺等长期资产和负债项目。与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有关的准则包括FAS105、FAS107、FASll5、FASll9、FAS123、FAS125、FAS126、FAS133、FAS137等。因此, 可以将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相关准则的使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信息披露, 包括披露涉及表外风险和信用风险的金融工具的范围、性质和条件以及披露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相关信息;第二阶段是确认与计量, 主要是衍生金融工具和套期保值的确认与计量。

步入新世纪, 美国对公允价值的使用力度再次加大, 从FAS138到FAS157这20个准则中, 有19个涉及公允价值, 占95%。这期间FASB加大公允价值使用力度的基本思路是:一方面, FASB将公允价值全面融入新发布的准则;另一方面, 对一些先前的准则进行修订并同时将公允价值融入准则, 或者对先前己经应用公允价值的准则进行改进。但是, 随着公允价值使用范围的拓展, 现行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方面存在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 零散于众多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导造成了实务运用的混乱, 迫使FASB从全局角度, 对准则中的各种公允价值指导进行整理, 在此基础上形成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二、公允价值在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使用公允价值概念。1982年3月, I-ASC (IASB的前身) 发布了《不动产、厂房和设备》 (IAS16) , 其中对公允价值进行了定义:公允价值, 指一项资产在正常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买卖双方自愿进行交换的金额。应当说,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对待公允价值的态度上, 90年代较80年代有很大的转变, 主要是80年代国际上对公允价值的研究还欠深入, 对公允价值可以带来的影响还缺乏了解, 但进入90年代后, 情况有所改变。在90年代, 由于SEC大力推动, 对公允价值的态度转向明显的认可与支持, 并对公允价值加强了研究。为此,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IASB) 对公允价值的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先后发布了一些涉及公允价值的准则。并且对以前没有运用公允价值的准则进行了改进。据笔者统计, 至2008年7月止, 己经发布了41份国际会计准则 (IAS) 和8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FRS) , 其中生效的共有37份, 在生效的准则中, 涉及公允价值的共有25份。其中, IAS2、IAS21、IAS27、IAS28、IAS31、IAS32、IFRS4、IFRS7间接涉及公允价值, 其他的17项中均直接涉及公允价值, 由此可见, 公允价值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

三、公允价值在国外应用遇到的难题及启示

(一) 目前公允价值在国外应用遇到的难题

由上文可以看出, 公允价值在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目前愈演愈烈的次贷危机却对公允价值提出了严峻挑战。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 随后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贷危机是6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不仅撼动了华尔街金融巨头的生存根基, 也在金融界与会计界之间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在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的金融巨头, 以花旗、美林、瑞银、AIG (美国国际集团) 、百仕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 纷纷将矛头直指公允价值会计, 声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夸大了次债产品的损失, 放大了次贷危机的广度和深度, 要求完全废除或暂时终止公允价值会计。他们认为, 在次贷危机中, 按公允价值对ABS (资产支持证券) 、MBS (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和CDO (抵押债务债券) 等次债产品进行计量, 导致金融机构确认巨额的未实现且未涉及现金流量的损失。这些天文数字般的“账面损失”, 扭曲了投资者的心理, 造成恐慌性抛售持有次债产品的金融机构股票的风潮。这种非理性投机行为反过来又迫使金融机构不惜代价降低次债产品的风险暴露, 本已脆弱不堪的次债产品市场濒临崩溃, 金融机构不得不在账上进一步确认减值损失。公允价值会计这种独特的反馈效应, 造成了极具破坏性的恶性循环, 在次贷危机中推波助澜。但事实上, 造成次贷危机的真正原因是金融界制造了房地产泡沫, 并通过不受监管、不透明的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手段放大金融资产泡沫, 最终导致了灾难深重的次贷危机。会计界借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及时、透明、公开地披露金融资产泡沫, 促使金融界、投资者和金融监管当局正视和化解金融资产泡沫。倘若没有采用公允价值会计, 投资者可能永远被掩盖在金融界创设的虚幻泡沫中。因此, 金融界提出的反馈效应理论的逻辑是本末倒置。当然,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 次贷危机也暴露出美国第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的一些缺陷。FAS157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 假设将一项资产出售可收到或将一项负债转让应支付的价格”。

这个最新定义假设所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存在着一个习以为常的交易市场。但次贷危机表明, 这一假设并非永远成立。例如因为投资者过度恐慌和信贷极度萎缩, CDO (抵押债务债券) 的市场交易己经名存实亡。同样地, FAS157也没有考虑流动性缺失的资产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问题。不幸的是, 次贷危机中的ABS、MBS和CDO由于信贷萎缩大都变成了流动性缺失的金融资产。更为重要的是, 当市场巨变和信贷萎缩导致次债相关产品从第一或第二层次掉落至第三层次时, FAS157却未能就这种情形下如何确定公允价值提供技术指引, 导致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结果差距很大。

美国国际集团持有的信用违约互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根据美国国际集团的估值模型, 这类金融衍生产品的损失约9亿美元, 但摩根斯丹利测算的估值损失介于30至130亿美元。在普华指出其对信用违约互换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后, 美国国际集团不得不确认了110亿美元的损失。可见, 对于需要利用复杂的数学模型进行估值的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而言, 由于要求管理层对市场情况做出大量的假设、估计和判断, 其可靠性确实令人生疑。应当承认, 会计界关于公允价值的准则远非完美, 但这并不应成为废止公允价值会计的理由.退回历史成本会计解决不了金融工具的计量问题, 公允价值是所有金融工具唯一合适的计量方法.面对现在对公允价值的指责, 只有不断完善公允价值的确认标准、计量方法和披露要求, 才是正确的选择。

(二) 国外应用情况的启示

针对目前公允价值在实践中遇到的难题,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1.公允价值的计量研究仍然有待完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于公允价值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突出表现在估价技术的欠成熟上。在次贷危机中, 面对金融市场流动性缺失时, 公允价值计量缺乏具体的技术指引。此外, 国际会计准则的顺周期效应, 使得金融机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并不总是公允的。美国次贷抵押债券以及相关抵押债务债券的价格在短时间内的暴跌幅度大大高于美国房屋贷款, 包括次级房贷违约率的上升幅度与此不无关系。到目前公允价值的计量问题仍未妥善解决。一方面,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虽然己经制定了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并且FASB将《公允价值计量》的估计层级从征求意见稿的五层最终精简为三层, 但其复杂性仍不被实务界所认可。另一方面, 国际会计准则仍缺乏全面、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 己经成为其准则的一大缺陷, 并且随着公允价值在更多新准则中的应用, 该问题变得愈加突出。国际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不仅十分有限, 而且还被分解在多项具体准则中;同时, 由于这些指南制定目的单一、开发过程分散, 指南与指南之间存在差异, 甚至不乏冲突或矛盾。这些差异和矛盾加剧了准则的复杂性, 使实务操作多样化, 导致财务报告信息缺乏可比性。因此, 我们应加深关于公允价值的研究, 结合实际环境建立适用、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消除各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同要求, 从而规范公允价值计量。

2.改进审计制度。次贷危机带来了会计与审计问题的新挑战。在公允价值会计下, 会计信息具有很大主观性, 可以看出, 保持一致性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对于特殊投资载体, 就要发布相应的指南, 以避免出现不同的理解, 从而保持一致的处理。如果管理层依据模型确定公允价值, 审计师首先就应考虑管理层对市场情况做出的假设、估计、判断是否可靠, 是否合理。这些都要求完善公允价值审计制度, 使得审计时有明晰统一的指导。

3.充分考虑与大多数国家的协调, 才能实现公允价值应用的全球化。FAS157是基于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与资源要素市场的, 对于象我国这样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很难具备。这并不是说公允价值的应用一定需要充分活跃的市场环境, 而是强调市场环境的好坏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有影响。如果市场活跃, 企业在估计公允价值时可以节省估计成本和时间。但如果市场欠活跃甚至不活跃, 则应用公允价值的成本将会很高, 反过来又会限制企业应用公允价值的积极性。发达国家毕竟是少数, 更多国家还处于新兴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如果要实现全球统一的会计准则, 就不得不考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它们所处的发展阶段。我们主张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应加强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与应用协调, 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应更好地考虑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情况, 这样可以降低这些国家采用公允价值的成本, 提高他们应用的积极性。只有这样, 实现全球会计准则的统一才有可能。

参考文献

〔1〕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S〕.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3〕陈美华.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4〕于永生.公允价值研究近期动态及启示〔J〕.财务与会计 (综合版) , 2007 (3) .

3.美国财务会计准则 篇三

关键词:基础教育;学生管理;学生行为准则

中图分类号:G5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265-02

学生行为准则是指导学生行为、协助教师教学行为以及学校管理行为的重要文件,表达了对中小学生行为的期望,提出了约束学生行为的规范[1]。在美国,基础教育学生行为准则(Code of Conduct)由学区或学校根据联邦和州政府的教育法规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定期审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以确保其在学生管理中具有法律效用。中国的中小学学生行为准则倾向于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以规定学生“应该做什么”为主要内容[2]。这种价值导向的规则制定,对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有着明确的指导作用,但在规则制定的细节方面,却显得宽泛而简略,使得《学生行为准则》在约束和管理学生行为方面起到的作用不够。美国的《学生行为准则》明确指明了学生不可以做什么以及违反规则后需要承担的后果。这种以规范行为为导向的规则制定,使《学生行为准则》在规范约束学生行为上能发挥积极的作用,让教师和行政人员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本文以美国密歇根州兰辛学区为例,介绍和分析了该学区2012-2013年《学生行为准则》,以期在中小学生管理方面为我们提供经验和启发。

一、兰辛学区《中小学生行为准则》的基本内容

美国密歇根州兰辛学区2012-2013年制定的《学生行为规则》主要包括3个方面:明确学生和家长的权利与责任;陈述对学生行为约束的相关规定;对违纪行为的处理方法以及学生或家长对处理结果不满的申诉程序[3]。

(一)明确学生和家长的权利与责任

学生和家长的权利与责任,是学生行为准则的核心和制定依据。由于学生同样享有宪法赋予的公民权利,因此,学生行为准则的制定必须遵守宪法和州制定的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明确界定学生和家长的权利和责任。在兰辛学区的学生行为准则(2012-2013)中指出学生和家长的权利主要包括人身安全权利;受教育和学习的权利;受到平等、不受歧视对待的权利;学生管理的参与权等(见表1)。在学生和家长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包括按时上学完成功课;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等。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按照《学生行为准则》的规定,参与学生的管理不仅是学生和家长的权利,同时也是学生和家长的责任(见表2)。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学生和家长必须和学校相互配合,共同约束学生的行为。

(二)陈述对学生行为约束的相关规定

对学生行为约束的相关规定是学生行为准则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学生出勤的要求、衣着装饰的要求、发放刊印物的要求、课外活动的要求、使用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的要求以及校车安全的要求等。

密歇根州兰辛学区的学生行为准则规定,学生不得缺勤。缺勤现象划分为迟到和旷课两种,并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迟到不超过课堂时长的20%视为“迟到”,超过20%即视为“旷课”,两次迟到视为一次旷课。兰辛学区中小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准时参加学校各项教学活动,不能按时参与的学生必须有正当的理由,如:疾病、葬礼、学校因素、庭审、监禁、或宗教节日。特别规定9年级至12年级的学生每门课程每学期不能缺席超过10次。如果超过10次,则必须进行“缺席豁免程序”或“缺席时间补习程序”,否则将无法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如果学生缺席教学活动,学生行为准则要求家长必须负责通知学校办公室,学校将对缺席原因进行记录,并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的缺席时间对学生的缺席情况进行追踪了解。

在学生的着装方面,并没有要求统一着装,但是严禁学生衣装不整或穿着印有挑衅、侮辱、帮派语言或违法活动等标示的服装。同时对学生发放印制刊物进行了严格规定,学生可以发放刊印物,但必须取得校长的同意,并在规定地点发放。在课外活动中,不得进行违反学生行为准则规定的行为。在学校不得使用手机。计算机等科技产品的运用则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年级段进行了不同的规定。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为保证学生乘坐校车的安全,学生行为准则对学生乘坐校车的行为提出了专门的要求,列举了诸如听从司机安排、上下车有序、不得携带危险物品和宠物等要求。对违反规定的学生,根据严重程度的不同,依照相关程序,给予警告或不得乘坐校车的惩罚。

同时,学生行为准则对惩戒的行为进行了定义,如“矫正行为”是指如果学生的行为危害课堂次序,教师可以让其暂时离开教室,并书面上报校长,记录在学生档案中。针对一些违规行为,如“欺凌”、“赌博”、“炸弹威胁”等,该行为准则也进行了界定。这些术语的界定,有利于在管理过程中统一标准、避免模糊。

在兰辛学区学生行为准则中,明晰的权利与责任,细致的规则要求使学校-家长-学生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成为三位一体共同的行为主体,强调了学生和家长的管理权责,提高他们的共同参与性,使得行为准则成为学生管理中学校、家长和学生都需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三)对违纪行为的处理方法及申诉

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兰辛学区中小学校对于违反学生行为准则的行为,根据其严重程度分为6个级别进行处理。具体处理方式是:

一是教师干预。对于学生所犯错误影响较小时,教师或教职工可通过告知家长、放学留校、要求学生写改正报告或移交校长处理等方式进行处理。

二是行政人员干预。当学生的违纪行为较为严重,对学校教学有严重影响以至于教师或不能自行处理时,则由校长进行处理。方式包括向家长寄送正式的旷课通知、延长留校时间、剥夺停车特权等。endprint

三是校内停学。当以上两种处理措施均未奏效时,则要求将学生从日常参加的课程中移除,移送至特别设置的纪律学习项目。

四是校外停学。接受停学处理的学生必须经过由学校、家长、学生三方共同进行的会议后,才能重新回到学校学习。

五是移送“他择性学校”。当以上处理措施均未奏效时,则要求该学生停课并移送到“他择性学校”接受教育管理[4]。同时要求校长必须同学生家长联系,为学生制定每天或每周的任务和测试。

六是开除。当学生的违纪行为对学校或他人造成相当严重后果时,将被停学,然后移交至学生服务处考虑开除。

学生和家长如果对学校的处罚结果持有异议,可根据不同的处罚结果向相应的管理机构进行申诉,以保证自己的权利。

二、美国基础教育学生行为准则的特点

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行为准则在内容中渗透着平等、关爱的价值观,但严格的规范导向仍然是其最鲜明的特点:一是规则制定具体全面,执行性强。美国基础教育学生行为准则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了明确的约束,指名学生不可以做什么,并详细阐述违反规定后会受到的惩罚。对整个管理过程规范严格。二是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学生权利。行为准则的制定不得违反和侵犯学生的权利,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到公平公正,不得歧视和人格侮辱。三是规则要求严格,对学生的违规行为进行分类界定,处罚形式多样。准则中的规章制度制定严格,同时相应的处罚根据情节严重程度不同进行分级处理,手段灵活多样,避免“一刀切”现象。四是强化学生家长的配合和参与。家长与学校共同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可以提高家长参与学生管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美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行为准则既尊重学生的权利,又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对违规行为处罚严格多样,同时要求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形成了一个“学校-家长-学生”密切配合的管理体系,这些对我国中小学学生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程红艳.美国中小学《学生行为守则》与教育惩罚研究[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3,(4).

〔2〕高峰.中美两国《中小学生守则》比较[J].今日教育,2006,(07S):95-95.

〔3〕Lansing School Districts Student code of conduct, 2012-13,[EB/OL]http://www.lansingschools.net/files/_p SAzC_/12deb0222c37c35a3745a49013852ec4/Code_of_ Conduct_2012-13.pdf

〔4〕刘振忠.美国《中小学生行为准则》与学生管理[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1,(3):56-59.

4.美国财务会计准则 篇四

P 前言:组织简介

P.1 组织的概况 P.2 组织的挑战

2008 类目和条目 1 领导

分值 120

1.1 高层领导 70 1.2 治理和社会责任

战略策划 85

2.1 战略制定 40 2.2 战略展开 45 3 以顾客和市场为中心 85

3.1 顾客和市场的了解 40 3.2 顾客关系与满意 45 4 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 90

4.1 组织绩效的测量、分析和改进 45 4.2 信息、信息技术和知识的管理 45 5 以员工为本 85

5.1 员工敬业度 45 5.2 员工环境 40 6 过程管理 85

6.1 工作系统设计 35 6.2 工作过程管理与改进 50 结果 450

7.1 产品和服务结果 100 7.2 以顾客为中心的结果 70 7.3 财务和市场结果 70 7.4 以员工为本的结果 70 7.5 过程有效性结果 70 7.6 领导结果 70 总分 1,000

从组织简介开始的重要性:

关于组织的简介十分重要,因为:

·它是自我评价及撰写申请材料的最恰当的起点;

·它有助于组织明确关键信息中可能存在的差距并聚焦于关键的绩效要求和结果; ·评审员和评委在开展评审工作,包括现场审核时,据此来了解申奖组织,了解申奖组织认为重要的那些方面(申奖组织将会被依据准则要求,对照在组织简介中描述的环境、关系、影响和挑战来进行评价);

·它本身也可作为初步的自我评价。如果组织发现某些主题信息互相矛盾、很少信息或是根本没有信息,则组织简介或许就起到了一次全面评价的作用,组织就可以针对这些主题来计划行动。

P 前言:组织简介

组织简介是有关组织、组织运营的关键影响因素以及组织所面临的关键挑战的一个简要的描述。

P.1 组织的概况:组织的关键特征是什么?

说明组织的经营环境以及与顾客、供应商、合作伙伴和利益相关者的关键关系。在报告中,要答复以下问题: a.组织的环境

(1)组织的主要产品和服务是什么?将产品和服务提供给顾客的交付机制是怎样的?(2)组织的文化是什么?组织所主张的宗旨、愿景、使命及价值观是什么?

(3)组织的员工概况是怎样的?员工或雇员群体和细分情况是怎样的?他们关键的需求和期望是什么?员工的教育水平如何?说明员工构成和职位构成的多样性、组织化的劳资谈判单位、关键利益以及特殊的健康和安全要求是什么?

(4)组织主要的设备、技术和设施是怎样的?

(5)组织运营的法规环境是怎样的?有哪些适用的职业安全和健康法规,认可、认证或注册的要求,相关行业标准,环境、财务及产品的法规?

b.组织的关系

(1)组织的结构和治理体制是怎样的?组织的治理机构、高层领导者和隶属公司之间的报告关系是怎样的(适用时回答)?

(2)组织的关键顾客和利益相关者群体以及细分市场是怎样的(适用时回答)?他们对组织的产品、服务和运营的关键要求和期望是什么?不同的顾客和利益相关者群体以及细分市场在要求和期望方面有何差异?

(3)组织最重要的供应商、协作者、合作伙伴和分销商类型是怎样的?这些供应商、协作者、合作伙伴和分销商在组织的工作系统以及组织关键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交付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他们在组织的创新过程中具有什么作用(如果有的话)?组织最重要的供应链的要求是什么?

(4)组织与关键供应商和顾客的合作关系及沟通机制是怎样的?

注解:

N1.将产品和服务提供给终端顾客的机制[P.1a(1)]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通过经销商、分销商、协作者或其他渠道合作伙伴来实现。

N2.员工或雇员群体与细分(包括组织化的劳资谈判单位)[P.1a(3)]可以基于雇用类型或者合同报告关系、场所、任期、工作环境、亲善政策,或者其他因素。

N3.市场细分[P.1b(2)]可以是基于产品或服务线或其特性、分销渠道、业务量、地理区域,或能使组织确定相关市场特征的其它重要因素。

N4.顾客和利益相关者群体以及细分市场的要求[P.1b(2)]可包括及时交货、低缺陷水平、安全保证、持续降低的价格、电子通讯、快速响应、售后服务、对社会负责的行为及社区服务。对于某些非营利机构,上述要求可包括行政成本减少、上门服务、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响应和多语言服务。

N5.沟通机制[P.1b(4)]应该是双向的,可以是当面的、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互联网、或者电话的方式进行。对于许多组织而言,这些沟通机制会随着市场、顾客或利益相关者要求的变化而变化。

N6.某些非营利组织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时[P.1a(1)],可将这个短语适当地表述为“计划或项目和服务”。

N7.顾客[P.1a(1)]是指组织的产品、计划和服务的用户和潜在用户。在某些非营利组织里,顾客可包括会员、纳税人、公民、接受者、客户和受益人。细分市场也可指一批批的顾客。

N8.许多非营利组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志愿者完成他们的工作。这些组织在[P.1a(3)]员工论题中应将志愿者包含在内。

N9.对于非营利组织,相关行业标准[P.1a(5)]可包括全行业的行为守则和政策指引。准则中通篇使用的“行业”一词指组织运行所处的界别。对非营利组织,这个界别可以是慈善组织、专业的协会或社团、宗教组织或政府机构,也可以是这些组织的下属单位。

N10.对于某些非营利组织,治理和报告关系[P.1b(1)]可包括与大机构、基金会或其他基金来源的关系。

若干个问题常常结合在同一个编号之下[如P.1a(3)]。这些问题是互相关联的,并不要求分别回答。多重的问题有助于理解所要求信息的全部含义。

条目的注解有三个目的:(1)阐明条目中的术语或要求;(2)提供回答条目要求的指导;(3)指出与其他条目的关键联系。所有情况下,都是旨在帮助你就条目要求做出回答。

P.2 组织的挑战:组织的关键挑战是什么?

说明组织面临的竞争环境、关键的战略性挑战与优势,以及绩效改进系统。在报告中,要答复以下问题: a.竞争环境

(1)组织处于什么样的竞争位置?在行业内或所在的市场上,组织的相对规模和成长情况如何?组织的竞争者的数量和类型如何?

(2)决定组织能否超过竞争者、取得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正在影响组织竞争地位的关键变化有哪些?包括创新与合作的机会(适用时回答)。

(3)在行业中,组织可获得的比较性和竞争性数据的关键来源有哪些?从行业外取得比较性数据的关键来源有哪些?组织在获得这些数据的能力方面有无什么局限性?

b.战略背景

组织在关键业务、运营和人力资源方面所面临的战略挑战与战略优势是什么?在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所面临的战略挑战与战略优势又是什么?

c.绩效改进系统

组织的绩效改进系统,包括评价与学习过程在内,有哪些要素?

注解:

N1.关键因素[P.2a(2)]可包括诸如价格领先、设计服务、创新速率、地理优势、易获取性、以及担保和产品可选配臵之类的差异化因素。对于某些非营利组织,差异化因素还可包括与决策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行政成本与计划贡献的比率、所提供项目或服务的声誉、以及服务的等待时间。

N2.战略挑战与战略优势(P.2b)可能与技术、产品、组织运营、组织所处的行业、全球化、组织的价值链以及人员相关。

N3.绩效改进(P.2c)是评分系统中使用的评价尺度,用以评价组织的方法和展开的成熟度。这一问题旨在帮助组织和质量奖评审人员对组织绩效改进方法有一个整体的背景性的认识。过程改进的总体方法(P.2c)可以包括实施精益系统,应用六西格玛方法,采用ISO 9000:2000标准,或应用其它过程改进工具。

N4.非营利组织通常处在一个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他们必须经常与其它组织或能提供类似服务的机构进行竞争,以争夺财政的及志愿者的资源、会员资格、相关社区的知名度以及媒体关注等。

N5.对于非营利组织,准则中使用的“业务”(P.2b)一词指的是组织的核心使命或事业。

篇幅限制

深圳市市长质量奖申请者的组织简介应不多于3000字。组织简介的内容不计入整体申请材料内。简介的文字及格式要求与申请材料一样。这些要求列在市长质量奖申报表中。领导(120分)

领导类目检查组织的高层领导者如何引领组织并保持组织可持续发展。也检查组织的治理以及组织如何确立它的道德的、法律的和社会的责任。

1.1高层领导:高层领导者是如何领导的?(70分)过程

说明高层领导者如何引领组织并保持组织可持续发展。说明高层领导者如何与员工沟通并鼓励高绩效。

在报告中,要答复以下问题: a.愿景和价值观

(1)高层领导者如何确立组织的愿景和价值观?高层领导者如何通过组织的领导系统将组织的愿景和价值观展开到全体员工、关键供应商和合作伙伴、顾客和其它利益相关者(适用时回答)?他们的个人行为如何反映出其对组织价值观的承诺?

(2)高层领导者如何身体力行地推动一种培育、要求和实现守法行为和道德行为的环境?

(3)高层领导者如何创建一个具有可持续性的组织?高层领导者如何创建一种促进绩效改进、使命和战略目标实现、创新、具有竞争力或领军地位,以及保持敏捷性的环境?如何创建一种组织和员工学习的环境?他们如何亲自参与组织继任计划和培养未来的领导者?

b.沟通和组织绩效

(1)高层领导者如何与组织的全体员工沟通并激发他们?高层领导如何鼓励在整个组织内进行坦诚的、双向的沟通?高层领导是如何就关键决策进行沟通?高层领导者如何在员工奖励和认可方面担当积极的角色以促进高绩效和强化以顾客和业务为中心?

(2)高层领导者如何确立对行动的重视以完成组织的目标、改进绩效和达成愿景?高层领导定期评审哪些绩效指标以便采取必要的行动?高层领导者在组织的绩效期望中如何顾及均衡地为顾客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

注解:

N1.组织的愿景[1.1a(1)]应为在条目2.1和2.2中阐述的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设定前提。

N2.一个可持续性的组织[1.1a(3)]有能力处理好当前的业务需要并具备成功应对未来业务和市场环境的战略管理能力和敏捷性。从整个意义上说,创新的内涵包括未来成功所必需的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一个可持续组织还要确保为员工和其它关键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

N3.对行动的重视[1.1b(2)]考虑了组织的员工、工作系统和固定资产。它不仅包括对生产力的持续改进,这些改进可以是通过消除废品或减少生产周期来达到,也可导入六西格玛和精益生产等技术;而且它也包括了为完成组织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行动。

N4.组织绩效的结果应在条目7.1~7.6中进行报告。

N5.对于那些依靠志愿者来完成工作的非营利组织,在1.1b(1)的汇报中应包含组织是如何沟通并激励志愿者的。

1.2 治理和社会责任:组织怎样治理和承担社会责任?(50分)过程

说明组织的治理系统。说明组织在承担其公共责任、确保道德行为和履行良好公民义务方面是如何作为的。

在报告中,要答复以下问题: a.组织的治理

(1)组织如何考虑和实现治理系统中的如下这些关键因素: ·管理层行为的责任归属; ·财务方面的责任归属;

·运营的透明性以及治理机构成员选择与公开的政策(适用时回答); ·内、外部审计的独立性;

·利益相关者和股东利益的保护(适用时回答)。

(2)如何评价包括最高行政领导在内的高层领导者的绩效?如何评价治理机构成员的绩效(适用时回答)?高层领导者和治理机构如何运用这些绩效评审结果来促进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改进自身及治理机构和领导系统的领导有效性(适用时回答)?

b.法律和道德行为

(1)组织如何处理产品、服务和运营给社会带来的任何不良影响?组织如何预测公众对当前和未来的产品、服务和运营的隐忧?组织如何以一种主动的方式来应对这些隐忧,包括采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过程(适用时回答)?为达到或超过法律法规的要求,组织实施的关键过程、测量指标和目标是什么(适用时回答)?在应对组织的产品、服务和运营的相关风险方面,组织的关键过程、测量指标和目标是什么?

(2)组织如何倡导并确保在所有的交往中的道德行为?组织用以推动并监测在治理结构、整个组织内部以及在与顾客、合作伙伴及其它利益相关者的交往中的道德行为的关键过程、测量指标是什么?组织如何监控和处理违反道德的行为?

c.对关键社区的支持

组织如何积极地支持和强化关键的社区?如何确定关键的社区并决定组织参与和支持的重点领域?组织的关键社区都有哪些?高层领导者和员工如何为这些社区的改进做出贡献?

注解:

N1.对于能影响组织持续成功至关重要的那些领域中的社会责任,也应该在战略制定(条目2.1)和过程管理(类目6)中予以阐述。诸如符合法律法规的结果(包括强制性的财务审计结果),采用“绿色”技术或其它方式、或通过资源保护取得的改善环境的结果等,这些关键结果都应在“领导结果(条目7.6)”中予以报告。

N2.治理机构运营的透明性[1.2a(1)]应包括对治理过程的内部控制。对于一些非营利组织,外部顾问委员会可以提供部分或全部的治理机构职能。对于那些管理公共基金服务的非营利组织,基金服务和运营的透明性是重点的领域。

N3.领导绩效评价[1.2a(2)]可依据同行评审、正式的绩效管理评审(5.1b)、正式或非正式的员工和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反馈和调查。对一些非营利和政府组织,也可请外部的顾问组来评价高层领导者和治理机构的绩效。

N4.道德行为的测量项目和指标[1.2b(2)]可包括独立董事的百分比,与股东及非股东群体关系的指标,违反道德行为及做出处理的例子,员工对组织道德观认知的调查结果,道德热线的使用情况,以及道德审查审核的结果。这些指标也包括这样的证据,证明组织有合适的政策,人员培训,监测系统来处理利益冲突和合理使用资金。

N5.1.2c中的社区支持,可包括为改进当地社区的服务、教育、医疗、环境(包括保护环境或自然资源的合作活动)、贸易、经营、专业社团方面做出的努力。

N6.员工的健康和安全不在条目1.2中说明,可以在条目5.2的员工因素中说明。

N7.非营利组织应在1.2b(1)中报告他们如何应对那些管理筹款和游说活动的法律法规要求和标准(适用时)。

N8.一些慈善组织对关键社区的支持(1.2C)可能完全是根据与组织使命相关的活动而发生的。在此情况下,组织可汇报其致力于支持这些社区的“额外努力”。

对条目回应的评价

对条目回应情况的评价基于:条目要求,组织简介中阐述的关键业务因素,方法的成熟度及展开的广度,以及改进过程和结果相对于“评分系统”的强度。参见评分系统的信息。战略策划(85分)

战略策划类目检查组织如何建立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同时也检查组织如何实施其所选择的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如何在客观情况的要求下进行改变,以及如何监测进展情况。

2.1 战略制定:组织如何制定战略?(40分)过程

说明组织如何确定其战略挑战与战略优势?组织如何建立战略和战略目标,以应对组织的战略挑战并强化组织的战略优势。概述组织的关键战略目标以及相关的目标值。

在报告中,要答复以下问题: a.战略制定过程

(1)组织如何进行战略策划?关键过程步骤有哪些?谁是关键参与者?过程如何识别潜在的盲点?组织如何确定在“组织简介”P.2介绍的战略挑战和战略优势?组织长、短期策划的时间区间是怎样的?这些时间区间是如何设定的?组织的战略策划过程如何与这些时间区间相适应?

(2)组织如何确保战略策划考虑到下列这些关键因素?作为战略策划过程的一部分,组织如何收集和分析与下列关键因素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组织的优势、弱势、机会和威胁;

·对在技术、市场、顾客偏好、竞争或法规环境方面的主要变化的早期跟踪; ·组织的长期可持续性; ·组织执行战略规划的能力。b.战略目标

(1)组织的关键战略目标及其完成的时间表是怎样的?这些战略目标中最重要的目标值是什么?

(2)组织的战略目标如何体现其战略挑战和战略优势?组织的战略目标如何考虑在产品、服务、运营和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机会?如何确保战略目标能平衡组织长、短期的挑战和机遇?如何确保战略目标能平衡所有关键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注解:

N1.“战略制定”指组织应对未来的方法(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战略制定需要运用各种预测、估计、选择、设想、知识(见4.2b中相关的组织知识)或其它方法来预见未来,以便做出决策和配臵资源。制定战略可能需要关键的供应商、分销商、合作伙伴和顾客的参与;对某些非营利组织,则可能需要那些提供类似服务或依靠相同捐赠人群或志愿者的组织的参与。

N2.“战略”应广义地加以理解。战略可以是围绕或指向以下各项之一或全部而建立的:新的产品、服务和市场;包括收购、拨款和捐赠在内的各种方式的收入的增长;分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和联盟;新的员工或志愿者关系等。战略的目的是使组织成为更受欢迎的供应商、在每一个关键顾客市场上的本地供应商、低成本的生产者、市场创新者、高端或定制化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战略也可以是满足社会或公共需求的方向。

N3.组织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2.1a(2)]应该考虑了所有关系到组织未来成功的重要因素,具体如下(适用时):顾客和市场的需要、期望和机会;组织的创新和成为绩效典范的机会;组织的核心竞争

力;组织面临的竞争环境以及组织相对于竞争者和同类组织的绩效;产品的生命周期;可能会影响组织的产品、服务和运营的技术和其他关键方面的创新或变化,以及创新的速率;人力资源和其它资源需求;组织利用差异性的能力;将资源调整到优先度更高的产品、服务或领域上的机会;财经、社会、道德、法规、技术、安全以及其他方面潜在的风险;组织预防与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包括自然的或其他灾难;国内或全球经济的变化;合作伙伴和供应链的需要、优势及劣势;母公司的变革;组织特有的其它因素。

N4.组织执行战略计划的能力[2.1a(2)]应包括组织调动必须的资源和知识的能力。也应包括基于偶然事件的规划和因客观情况要求规划变更时的组织灵活性,以及对已变更的或新的规划的快速执行。

N5.应对关键挑战和优势的战略目标[2.1b(2)]可包括快速响应,定制化,与关键的顾客或合作伙伴协同定位,员工的能力与量能;特别的合资经营,精益制造,快速创新,ISO 9000:2000或ISO 14000认证,基于互联网的供应商和顾客关系管理,以及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对于条目2.1的回答应集中于你所面对的特殊挑战与优势,即对于组织的持续成功、提升组织的整体绩效最为重要的因素。

N6.条目2.1针对的是组织的整体战略,可能会包括服务、产品和产品线的改变。但是,本条目并不涉及产品和服务的设计,需要时组织可在条目6.1中加以说明。

2.2 战略展开:组织如何展开战略?(45分)

过程

说明组织如何将战略目标转化成行动计划。概述组织的行动计划及相关的关键绩效测量项目或指标。预测组织未来相对于关键对比者在这些关键测量项目或指标上的绩效。

在报告中,要答复以下问题: a.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展开

(1)组织如何在整个组织内制定和展开行动计划以实现组织的关键战略目标?组织如何确保行动计划的关键结果能够保持?

(2)组织如何确保有足够的财务和其他资源用于支持组织行动计划的完成?组织如何分配这些资源来支持行动计划的完成?组织如何评估行动计划带来的财务或其它风险?组织如何平衡这些资源以确保有足够的资源满足当前的需要?

(3)如果客观情况要求对行动计划做出变更并快速执行新计划时,组织如何建立并展开修改后的行动计划?

(4)组织的关键的长、短期行动计划是怎样的?在产品和服务、顾客和市场方面,组织可能会有哪些关键的预期变化?如果有,如何应对?

(5)由长、短期战略目标及行动计划导出的关键的人力资源计划是怎样的?对于为员工带来的潜在压力,以及在员工能力和配置需求上的潜在变化,这些计划是如何应对的?

(6)组织用来追踪行动计划进展情况的关键的绩效测量项目或指标有哪些?组织如何确保整体的行动计划测量系统能够强化组织的一致性?组织如何确保该测量系统覆盖了所有关键的展开领域和利益相关者?

b.绩效预测

根据[2.2a(6)]中确定的关键绩效指标,组织长、短期计划时间区间的预测绩效是怎样的?如何确定这些绩效预测?组织如何将预测绩效与竞争者或对照组织的预测绩效相比较?如何将其与关键的标杆、目标及以往绩效相比较(适用时回答)?如何确保过程符合预测?如果与竞争者或对照组织的当前和预测绩效相比存在差距时,组织将如何应对?

注解:

N1.战略和行动计划的制定与展开与准则其他条目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些关键的联系如: ·条目1.1中关于高层领导者如何设定组织的方向并相互沟通的要求;

·类目3中有关收集顾客和市场信息作为制定战略和行动计划的输入及展开行动计划的要求; ·类目4中为支持关键的信息需要、支持战略制定、为绩效测量提供一个有效的基础及跟踪相对于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的进展,而对信息、分析和知识管理的要求。

·类目5中有关满足员工能力与量能需要、员工发展与学习系统的设计及要求、源自行动计划且与人力资源相关的变化的执行;

·类目6中有关源自行动计划的组织工作系统和工作过程需求的变化; ·条目7.6中有关组织的战略和行动计划的具体成就方面的要求。

N2.行动计划的展开[2.2a(1)]可能会涉及关键的合作伙伴、协作者和供应商。

N3.有关预测绩效的测量项目和指标(2.2b)可包括新创办事业、组织的收购或合并,新价值创造,市场的进入和转移而带来的各种变化,新的立法授权、法制要求或行业标准,以及预计的产品、服务和技术上的显著创新。

核心竞争力指组织最显著专长的领域。核心竞争力是那些使组织在所处的市场或服务环境中保持优势的具有战略重要性的能力,其通常是那些竞争者或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不易模仿、能给组织提供一个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核心竞争力可包括专有技术、特有服务、独占市场,或特殊的商务能力(如业务并购)。以顾客和市场为中心(85分)

以顾客和市场为中心类目检查组织如何确定顾客和市场的要求、需要、期望和偏好。同时也检查组织如何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及如何确定导致获得新顾客、顾客满意、顾客忠诚、留住顾客、拓展业务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3.1 对顾客和市场的了解:如何获得与运用对顾客和市场的了解?(40分)

过程

说明组织如何确定顾客和市场的要求、需要、期望和偏好,以确保产品和服务不断符合需要和开发新的商机。

在报告中,要答复以下问题:

a.对顾客和市场的了解

(1)组织如何识别顾客、顾客群和细分市场?围绕当前及将来的产品和服务,组织如何确定应赢得的顾客、顾客群和细分市场?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将竞争者的顾客及其它潜在的顾客和市场都考虑在内?

(2)组织如何利用来自顾客的声音以确定关键的顾客要求、需要和不断变化的期望(包括产品与服务的特征)及其对于顾客购买或确立关系的相对重要性?这些倾听方法如何因顾客、顾客群或细分市场而异?如何将源自当前和以往顾客的相关信息和反馈(包括营销和销售信息、顾客忠诚和顾客保持的数据、顾客推荐、得/失分析、投诉数据等),用于产品与服务的开发、营销、工作系统和工作过程的改进,以及新业务机会的开发?

(3)组织如何运用顾客声音提供的信息和反馈,使组织变得更为关注顾客以及更好地满足顾客需要和愿望,并识别创新的机会?

(4)如何使了解顾客和市场的倾听和学习方法与组织的经营需要、发展方向,包括市场的变化,保持同步?

注解:

N1.对此条目的回答应包括在P.1b(2)中已经识别的顾客群和细分市场。

N2.如果组织的产品与服务是通过其他的商家或组织(他们是组织的“价值链”的一部分如零售商、代理商或地方经销商)卖给或交付最终顾客的,那么顾客群[3.1a(1)]则应该包括组织的最终顾客和这些中间组织。

N3 “顾客的声音” [3.1a(2)]是组织获取顾客相关信息的过程。顾客声音过程是指以主动持续的创新来获取明示、未明示的和预期的顾客要求、需要和期望,目的在于获得顾客忠诚和建立顾客关系(适当时回答)。顾客的声音包括收集和综合调查数据、顾客焦点小组发现、互联网数据、保修数据、顾客抱怨记录和现场报告,以及其它影响顾客购买决策和构建关系的数据与信息。

N4.产品和服务的特征 [3.1a(2)]是指产品和服务的所有重要特性,以及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和“消费链”中的性能表现。这包括所有顾客的购买和与组织交往的体验,这些体验能影响到顾客在购买和相互关系上的决策。应重点考虑那些影响顾客偏好和忠诚的特征,例如那些将组织的产品和服务与竞争者或其它组织相区别的特征。这些特征可包括价格、可靠性、价值、交付、及时、容易使用、对有害材料的使用和处臵的要求、顾客服务或技术的支持、以及销售关系等。关键的产品和服务特征以及在购买及相互关系上的决策[3.1a(2)]可考虑交易方式以及诸如保密性和安全性的因素。与组织关键产品和服务特性相关的绩效结果在条目7.1中描述,与顾客的感知和行动相关的绩效结果在条目7.2中描述。

N5.对于非营利组织在产品、服务、顾客及业务方面另外的考虑,请见条目P.1、注解6和7,和条目P.2、注解5。

3.2 顾客关系与满意:组织如何建立关系及增强顾客满意和忠诚?(45分)

过程

说明组织如何建立顾客关系以赢得顾客、满足和留住顾客,以及增强顾客忠诚。还应说明组织如何确定顾客满意程度和不满意程度。

在报告中,要答复以下问题: a.顾客关系的建立

(1)组织如何建立着眼于赢得顾客、满足并超越其期望、提高其忠诚与重复惠顾、获得良好口碑的顾客关系?

(2)组织关键的顾客访问途径是如何供顾客查询信息、进行交易和提出投诉的?组织的关键顾客访问途径是什么?如何确定每种访问途径的关键的顾客接触要求?如何确保将这些接触要求展开到顾客反应链中的所有人员和过程?

(3)组织如何处理顾客投诉?如何确保投诉能得到有效、迅捷的解决?如何使顾客的不满意、重复惠顾及顾客推荐(适用时)的流失减至最小?如何积累和分析投诉信息以供整个组织及合作伙伴改进之用?

(4)如何使组织在建立顾客关系与提供顾客访问途径方面的方法与经营需要及发展方向保持同步?

b.顾客满意确定

(1)组织如何确定顾客满意、不满意和忠诚?这些确定方法如何因顾客群而异?如何确保组织的测量能够获取可采取措施的信息用于超越顾客的期望?如何确保组织的测量能获取可采取措施的信息用于赢得未来的业务和获得积极推荐(适用时回答)?如何将顾客满意和不满意的信息用于改进?

(2)组织如何就产品、服务和交易的质量对顾客进行追踪,以获得及时的可采取措施的反馈?

(3)组织如何获取和使用与竞争者相对照的顾客满意信息?如何获取并使用与其它提供类似产品或服务的组织、和/或行业标杆相对照的顾客满意程度信息?

(4)组织如何使其确定顾客满意的方法与经营需要及发展方向保持同步?

注解:

N1.顾客关系建立(3.2a)可包括与顾客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或联盟关系。

N2.确定顾客满意和不满意(3.2b)包括应用以下某种或全部方法:调查、正式和非正式的反馈、顾客历史数据、投诉、得/失分析以及交易成功率。这些信息的收集可通过互联网、个人接触、N4.其它提供类似产品和服务的组织[3.2b(3)]可包括那些与你没有竞争关系但在不同地理区域或向不同人群提供类似产品和服务的组织。

N5.有关顾客满意与不满意结果应在条目7.2中报告。

N6.对于某些非营利组织(如某些政府机构或慈善组织),顾客可能是被指派的和被要求的,且可能是短期关系。对这些组织来说,关系建立[3.2a(1)]可以集中于在短期的接触中满足并超越其期望,从而产生能传导至其它人,包括组织的关键的利益相关者的正面评价。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90分)

测量、分析与知识管理类目检查组织如何选择、收集、分析、管理和改进组织的数据、信息和知识资产以及组织如何管理信息技术,也检查组织如何来评审其绩效,并利用评审结果改进组织绩效。

4.1 组织绩效的测量、分析和改进:组织如何测量、分析并改进组织绩效?(45分)过程

说明组织在其所有层次和所有部门,通过数据和信息的使用,如何测量、分析、校准、评审和改进其绩效数据和信息。说明组织如何系统地运用评审结果来评价和改进过程。

在报告中,要答复以下问题: a.绩效测量

(1)组织如何选择、收集、校准和整合数据和信息以监测日常运营及组织的整体绩效,包括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相关的进展?关键的组织绩效测量指标是什么(包括关键的短期和长期财务测量指标)?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和信息来支持组织的决策及创新?

(2)组织如何选择和确保有效地利用关键的对比数据和信息,以支持组织的运营和战略决策及创新?

(3)组织如何确保其绩效测量系统与业务需要和发展方向保持同步?如何确保绩效测量系统对迅速的或意外的组织内外部变化保持敏感性?

b.绩效分析、评审和改进

(1)组织如何评审其绩效和能力?进行了什么分析以支持这些评审并确保其结论是有效的?如何运用这种评审来评价组织的成就、竞争绩效以及与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相关的进展?如何运用这种评审来评价组织对变化着的组织需要和运营环境挑战的快速响应能力?

(2)如何将组织的绩效评审结果转化为持续性改进和突破性改进的优先次序安排和创新机会?如何将这些优先次序和机会展开到整个组织的工作单位和职能层次,以便为制定决

策提供有效支持?如何将这些优先次序和创新机会在供应商、合作伙伴和协作者中加以展开,以确保协调一致?(适用时回答)

(3)如何把组织绩效的评审结果用于关键过程的系统评价和改进?

注解:

N1.绩效测量(4.1a)被用于以事实为基础的决策,其目的是在工作单位、关键过程、部门及整个组织层次上,确定和校准组织的方向及资源的使用。

N2.比较性数据和信息[4.1a(2)]是通过标杆分析和竞争性比较而获得的。“标杆分析”指的是,在组织所在行业的内部或外部,辨识代表同类活动的最佳惯行和绩效的过程和结果。竞争性比较即将组织的绩效与组织的竞争者及其它提供同类产品和服务的组织进行比较。

N3.组织绩效评审[4.1b(1)]应从组织的绩效测量、准则条款报告中的绩效测量以及高层领导评审的绩效测量(1.1b[2])的项目和指标中获得相关信息,并在条目2.1和2.2所述的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的指导下进行。也可以从组织内部、外部的卓越绩效评审中获得信息。

N4.分析(4.1b[1])包括趋势评价,组织、行业和技术的预测,比较分析和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分析应当支持组织的绩效评审,帮助确定根本原因,帮助确定资源使用的优先次序。相应地,这些分析利用各种类型的数据:有关顾客的数据、财务和市场的数据、运营数据和竞争性数据等。

N5.组织绩效分析和评审的结果应该有助于类目2的组织战略策划。N6.组织的绩效结果应在条目7.1~7.6中报告。

4.2 信息、信息技术和知识的管理:如何管理组织的信息、信息技术和组织知识?(45分)过程

说明组织如何确保员工、供应商、合作伙伴、协作者及顾客所需的数据、信息和软硬件的质量与可用性。说明组织如何建立和管理其知识资产。

在报告中,要答复以下问题: a.信息资源管理

(1)组织如何使所需的数据和信息可获得?如何使员工、供应商、合作伙伴、协作者及顾客可获得(适用时回答)?

(2)如何确保硬件和软件的可靠、安全和用户友好?

(3)组织如何确保在紧急情况下数据和信息的持续可用,包括确保硬件和软件系统的持续可用?

(4)组织如何使数据和信息的可用性机制,包括软件和硬件系统在内,能够与业务需要、发展方向和运营环境中的技术变化保持同步?

b.数据、信息和知识管理

(1)如何保证组织的数据、信息和组织知识的下述属性: ·准确性

·完整性和可靠性 ·及时性 ·安全性与保密性

(2)如何管理组织的知识,以实现: ·员工知识的收集与传递;

·与顾客、供应商、合作伙伴和协作者间相关知识的双向传递; ·最佳惯行的快速辨识、共享和实施; ·汇集和传递相关知识应用于战略策划过程。

注解:

N1.数据和信息的获取[4.2a(1)]可通过电子或其他途径。以员工为本(85分)

以员工为本类目检查组织如何聘用、管理并发展员工,以激发员工的全部潜能,使之与组织的整体使命、战略、行动计划相一致;本类目也检查组织在评估员工能力和量能需求并营造一个有利于高绩效的员工环境的能力。

5.1 员工契合度:如何激发员工以实现组织和个人的成功?(45分)过程

说明组织如何聘用、支付薪酬和奖励员工以取得高绩效。说明组织如何使所有成员包括领导得到发展,以取得高绩效。说明组织如何评价员工的契合度,并运用评价结果来获取高绩效。

在报告中,要答复以下问题: a.员工增值

(1)组织如何确定影响员工契合度的关键因素?如何确定影响员工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对于不同的员工群体与员工细分,这些因素是如何确定的?

(2)组织如何培育一种产生高绩效和自发主动员工群体的企业文化,以达成以下目标: ·在各工作单位、运营单元、各地区内部及相互间的合作,有效沟通和技能共享(适用时);

·员工与主管和管理层之间有效的信息传递和双向沟通; ·个人目标的设立、授权与主动性; ·工作环境的创新;

·组织从员工多样化的创意、文化和思想中获益的能力。

(3)组织的员工绩效管理系统如何支持高绩效的工作,以及员工与组织的契合?组织的员工绩效管理系统是如何考虑员工的薪酬、奖励、认可和激励措施的?组织的员工绩效管理系统如何强化以顾客和业务为中心的导向,促进行动计划的实现?

b.员工与领导的发展

(1)员工的发展和学习系统如何应对以下问题:

·包括主管与管理层在内的员工提出的学习和发展的需求及期望; ·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战略挑战及长、短期行动计划的实现; ·组织的绩效改进、技术变革与创新;

·发展机遇的广度,包括教育、培训、训练、辅导以及相关工作经验(适用时); ·离职或退休员工知识的传承; ·强化岗位所需的新知识和技能。

(2)领导的发展与学习系统如何应对以下问题: ·领导特质的开发; ·组织知识的培养; ·商业道德惯行;

·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战略挑战及长、短期行动计划的实现; ·组织的绩效改进、变革和创新;

·领导发展机遇的广度,包括教育、培训、训练、辅导以及相关工作经验(适用时)。(3)组织如何评价其员工和领导的发展和学习系统的有效性?

(4)组织如何对全体员工实施有效的职业生涯晋升管理?如何开展有效的管理和领导职位继任计划?

c.员工契合度的评价

(1)组织如何评价员工契合度?组织采取哪些正式、非正式的方法和测量项目和指标来确定员工契合度和员工满意度?这些方法和测量指标如何因不同的员工群体和员工细分而异?组织如何利用其它指标,如员工保持、缺勤、抱怨、安全及生产率等,来评价并提升员工契合度?

(2)组织如何将评价结果与类目7中的关键经营结果相联系,以识别在员工契合度和经营结果方面的改进机会?

注解:

N1.“员工”指所有积极参与完成组织工作的人员。它包括组织永久的、临时的和兼职的人员,以及任何臵于组织监督之下的承包制员工。它包括团队领导者、主管以及各级别的管理人员。由承包商监管的承

包制员工作为组织更广义的工作系统中的一部分,在条目6中应当说明。对于依靠志愿者的非营利组织来说,员工也包括这些志愿者。

N2.“员工契合度”指员工从感情上和理智上致力于完成工作、使命和愿景的程度。具有高度员工契合度的组织通常的特点是具有一个高效执行的工作环境,在此环境下,员工被充分激发,为了顾客的利益和组织的成功歇尽全力。

N3.薪酬、认可和相关的奖励和激励措施(5.1a[3])包括基于绩效、所具技能和其它因素的晋升和奖金制度。在一些政府组织中,薪酬体系由法律或规章所规定。但是,既然认可措施可能包括货币的和非货币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个人的和团体的等各种方式,那么奖励和认可体系允许具有灵活性。

N4 组织对于员工发展、学习和职务晋升也许有独特的考虑,那么在对条款5.1b的回答中应当描述这些考虑。

N5 识别改进机会(5.1c[2])可依据在条款7.4中所报告的“以员工为本”的结果,也可以根据对经营结果的影响程度,而采用在类目7的相关条款中报告的其它与员工相关的问题来考虑。

5.2 员工环境:组织如何营造一个有效的、支持性的员工环境?(40分)过程

说明组织如何管理员工能力和员工量能以完成组织的工作。说明组织如何保持一个安全、可靠、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在报告中,要答复以下问题: a.员工能力与量能

(1)组织如何评估在员工能力和量能方面的需求,包括技能、竞争力和人员配备水平?(2)组织如何招聘、雇用、任命和留住新员工?如何确保这些员工能够代表其来源群体的多样化的创意、文化和思想?

(3)组织如何管理和组织员工,以完成组织的工作、利用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强化以顾客和业务为中心、超越绩效预期、应对组织的战略挑战和行动计划、保持应对多变的业务需求的敏捷性?

(4)组织如何就变化的员工能力和量能要求做好准备?组织如何管理员工、员工的需要、组织的需要,来确保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避免裁员;或是在确有必要裁员时,将其影响最小化?

b.员工氛围

(1)组织如何保证和改善工作场所的健康、安全和保安水平?针对这些关键的工作场所因素的绩效测量指标和改进目标是什么?对于不同的工作场所,这些环境因素和绩效测量指标或目标有哪些显著差异?

(2)组织如何通过政策、服务和福利来支持员工?如何使这些政策、服务和福利适应多样化的员工和不同的员工群体和员工细分的要求?

注解:

N1.“员工能力”指组织通过其人员的知识、技能、才能和竞争力来完成工作过程的能力。能力包括建立并维持与顾客关系的能力,改革创新与转向新技术的能力,开发新产品、服务和工作过程的能力,应对变化中的业务、市场和法规要求的能力。

“员工量能”指组织确保足够的人员配置以完成组织工作过程,并成功将组织产品和服务交付予顾客的能力,包括满足周期性或变化中需求的能力。

N2.员工能力和量能不仅要考虑当前需求,还应考虑基于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条目2)的未来需求。

N3 组织为变化的员工能力和量能要求做好准备[5.2a(4)],可以包括培训、教育、定期交流、员工雇用和受雇性的考虑、职业生涯辅导、新职介绍和其它服务。过程管理(85分)

过程管理类目检查组织如何确定核心竞争力和工作系统,如何设计、管理和改进关键过程来保证工作系统的实施,从而为顾客创造价值并达成组织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检查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6.1 工作系统的设计:组织如何设计工作系统?(35分)过程

说明组织如何确定其核心竞争力和设计工作系统和关键过程,以实现为顾客创造价值、应对潜在的突发事件,以及达成组织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

在报告中,要答复以下问题: a.核心竞争力

(1)组织如何确定其核心竞争力?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其与组织的使命、竞争环境和行动计划如何关联?

(2)组织如何设计和创新整个工作系统?组织如何确定整个工作系统中哪些过程属于内部的(组织的关键工作过程),哪些需要使用外部资源?

b.工作过程设计

(1)组织的关键工作过程是什么?这些关键工作过程如何与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相关联?对于为顾客创造价值、盈利、组织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这些过程是如何做出贡献的?

(2)组织如何结合来自顾客、供应商、合作伙伴和协作者(适用时)的输入来确定关键工作过程的要求?这些过程的关键要求是什么?

(3)组织如何设计和创新工作过程以满足所有关键要求?如何将新技术、组织的知识和对敏捷性的潜在要求融合到这些过程的设计中?如何将周期时间、生产率、成本控制和其他效率和有效性因素融合到这些过程的设计中?

c.突发事件应对

组织如何确保在灾害或紧急情况下工作系统和工作场所有足够的准备?组织的灾害和应急准备系统如何考虑预防、管理、经营的持续性、恢复等要求?

注解:

N1.“核心竞争力”(6.1a)指组织最显著专长的领域。核心竞争力是那些使组织在所处的市场或服务环境中保持优势的具有战略重要性的能力,其通常是那些竞争者或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不易模仿、能给组织提供一个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N2.“工作系统”指组织的工作是如何实现的。工作系统包括组织的员工、关键供应商和合作伙伴、承包人、协作者、以及与生产和交付组织产品和服务相关的供应链的其它环节、业务和支持过程。组织的工作系统应协调内部的工作过程和外部的资源需求,以为顾客开发、生产和交付产品和服务,并获得在所在市场的成功。

N3.组织的关键工作过程(6.1b[1])是指那些多数员工参与,能为顾客、股东和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的过程,是组织最重要的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交付过程、业务过程和支持过程。

N4.灾害和紧急情况(6.1c)可包括气候相关的、公用事业相关的、安全相关的、或区域性和全国性的突发事件,包括潜在的疾病,如禽流感的爆发。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突发事件应对考虑应在4.2条款中说明。

6.2 工作过程的管理与改进:如何管理与改进组织的关键工作过程。(50分)过程

说明组织如何实施、管理与改进关键工作过程以为顾客创造价值和达到组织的成功与可持续性。

在报告中,要答复以下问题: a.工作过程管理

(1)组织如何实施工作过程以确保满足设计要求?如何确保这些过程的日常运作能满足关键的过程要求?组织如何应用顾客、供应商、合作伙伴、协作者的输入来管理这些过程(适用时回答)?用于控制和改进工作过程的关键绩效测量项目、指标以及过程测量项目是什么?

(2)组织如何将检验、试验、过程或绩效审核所需的总费用减至最少(适用时回答)?如何防止缺陷、服务差错、返工,以及如何将保修成本或者顾客的生产率损失减至最少(适用时回答)?

b.工作过程改进

组织如何改进工作过程以实现更好的绩效、减少波动性、改善产品和服务并使之与经营需要和发展方向保持同步?改进和教训的经验如何与其它的组织单位和过程分享,以推动组织的学习和创新?

注解:

N1.为了改进过程绩效(6.2b)并减少波动性,组织可以实施如精益管理系统、六西格玛方法、采用ISO9000:2000标准、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方法或其他过程改进工具。

N2.产品和服务改进的绩效结果应当在条款7.1中汇报。其它的工作过程绩效结果应当在条款7.5中汇报。结果(450分)

结果类目检查组织在关键领域的绩效和改进,包括产品和服务结果、以顾客为中心的结果、顾客满意结果、财务和市场结果、以员工为本的结果,过程有效性结果,以及领导结果。本类目也检查与竞争者和提供类似产品和服务的其它组织相对照的绩效水平。

7.1 产品和服务结果:组织的产品和服务绩效结果是什么?(100分)结果

概述组织关键产品和服务的绩效结果。必要时可将结果按产品和服务种类或类别、顾客群和细分市场进行细分。其结果要包括适当的比较数据。

提供数据和信息以回答如下问题: a.产品和服务结果

在对顾客十分重要的产品和服务绩效的关键指标上,组织当前水平及趋势如何?这些结果与竞争者和提供类似产品和服务的其它组织的绩效相比表现如何?

注解:

N1.在本条目中报告的生产和服务结果应与关键产品、项目和服务特点相关。这些关键产品和服务的特点应是P.1b(2)中顾客的要求和期望,而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是基于3.1和3.2中收集的信息确定的。这些测量项目和指标应针对影响顾客偏好的因素,如包括在条目P.1注释4和条目3.1注释4中所包括的那些因素。

N2.对于某些非营利性组织,产品和服务绩效测量项目和指标可由其资金来源方来决定。这些测量项目和指标应在本条目回答中加以识别并汇报。

7.2 以顾客为中心的结果:组织的以顾客为中心的绩效结果是什么?(70分)结果

概述顾客满意和顾客感知价值等组织关键的以顾客为中心的结果,包括顾客忠诚。必要时将组织的结果按产品和服务种类或类别、顾客群和细分市场进行细分。其中要包括适当的比较数据。

提供数据和信息以回答如下问题: a.以顾客为中心的结果

(1)组织在顾客满意和不满意的关键测量项目和指标上,组织的当前水平和趋势是怎样的?这些结果与竞争者和提供类似产品和服务的其他组织的顾客满意水平相比较表现如何?

(2)在顾客感知价值上,包括顾客忠诚、留住顾客、顾客主动推荐和建立顾客关系的其他方面,组织的关键测量项目和指标的当前的水平和发展趋势如何?

注解:

N1.本条款中顾客满意和不满意的结果报告应与条目P.1b(2)和条目3.1所述的顾客群和细分市场有关,应以条目3.2中所述的测量项目和数据相关联。

N2.与竞争者和可比的组织[7.2a(1)]相比较的产品和服务的顾客满意指标可以包括来自于顾客和独立机构的客观信息和数据。

7.3 财务和市场结果:组织的财务和市场绩效结果是什么?(70分)结果

概述组织的关键财务和市场绩效结果,必要时可按顾客或细分市场分别说明。其中要包括适当的比较数据。

提供数据和信息以回答如下问题: a.财务和市场结果

(1)在财务绩效的关键指标上,包括财务回报和财务生存能力或预算绩效(适当时)的综合指标在内,组织当前的水平和趋势如何?

(2)在市场绩效的关键指标上,包括市场份额或地位、市场与市场份额增长、新增市场等方面在内(适当时),组织当前的水平和发展趋势如何?

注解:

N1.对 7.3a(1)的回答中所包括的综合性指标可包括投资回报率(ROI)、资产利用率、经营利润、按细分市场或顾客群划分的利润。回答也可包括财务生存能力的测量,如流动资金、资产负债率、目前的现金存量天数、资金利用率及现金流量指标。测量应当与在4.1a(1)中汇报的财务测量以及条款2.2中描述的财务管理办法相适应。对于非营利性组织增加的测量项目和指标,还包括在预算绩效,留存资金、成本节约、行政费用占预算的百分比、资金募集的成本与所增资金的比例等。

N2.对于非营利性组织,在回答条目7.3a(2)时,可包括慈善捐赠或拨款和组织所提供的新项目或服务的数量两个指标。

N2.对于非营利性组织,在回答条目7.3a(2)时,可包括慈善捐赠或拨款和组织所提供的新项目或服务的数量两个指标。

7.4 以员工为本的结果:组织以员工为本的绩效结果如何?(70分)结果

概述组织以员工为本方面的结果,包括员工契合度和员工环境。必要时,可将结果按员工构成的多样性和员工群体加以细分。其中要包括适当的比较数据。

提供数据和信息以回答如下问题:

a.员工结果

(1)在员工契合度、员工满意和员工发展(包括领导者)的关键测量项目或指标上,组织当前的水平和趋势如何?

(2)在员工能力和员工量能,包括人员配备水平、员工保留和合适的技能方面的关键测量项目或指标上,组织当前的水平和趋势如何?

(3)在员工氛围,包括工作场所的健康、安全、保安、员工服务和福利的关键测量项目或指标上,组织当前的水平和趋势如何?

注解:

N1.本条款中的结果应与类目5所述的各项活动相关联。组织的结果应是对类目6所述的关键过程要求及条目2.2所述的组织的行动计划和人力资源计划的答复。

N2.对7.4a(1)的回答应当包括5.1(1)中确定的测量项目或指标。

N3.对于依赖于志愿者的非营利性组织,必要时应包括志愿者情况的结果。

7.5 过程有效性结果:组织过程有效性的结果是什么?(70分)结果

概述对改进组织有效性结果起重要作用的关键的运营绩效结果,包括突发事件的应对。适当时可将结果按产品和服务的种类、过程和区域、细分市场进行细分。其中要包括适当的比较数据。

提供数据和信息以回答如下问题: a.过程有效性结果

(1)在工作系统的运营绩效的关键测量项目或指标上,包括工作系统和工作场所对灾害或突发事件的准备的指标,组织当前的水平和发展趋势如何?

(2)在关键工作过程运营绩效的关键测量项目或指标上,包括生产率、周期时间以及其它适用的有效性、效率和创新的指标在内,组织的当前水平和发展趋势如何?

注解:

N1.在条目7.5中所报告的结果应针对“在组织简介”和条目6.1及6.2中所提到的关键运营要求。还包括在条目7.1~7.4中未报告的其它结果。

N2.在条目7.5中所报告的结果应当为组织绩效的分析和评审(条目4.1)提供关键的信息,并应当为产品和服务结果(条目7.1)、以顾客为中心的结果(条目7.2)以及财务和市场结果(条目7.3)提供运营基础。

N3.适当的工作系统绩效合适的测量项目和指标(7.5a[1])可以包括:审核、准时交付率、外部提供的产品、服务与过程的验收结果;供应商与合作伙伴的绩效;产品和工作系统创新比率和结果;内部职位和职位划分的简化、工作布局的改进、变化的监管比率、突发事件训练或演习的响应时间,以及工作轮换或意外事件训练的结果。

7.6 领导结果:组织的领导结果如何?(70分)结果

概述组织的关键治理、高层领导的结果,包括战略规划的完成、道德行为、财务责任、遵守法律法规、社会责任以及履行组织公民义务等方面的证据。必要时可将结果按照组织的单位进行细分。应当包括适当的比较数据。

提供数据和信息以回答如下问题: a.领导和社会责任结果

(1)在实现组织的战略和行动计划的关键测量项目和指标上,组织的结果如何?(2)在高层领导和组织治理中,在道德行为和利益相关者信任方面的关键测量项目和指标上,组织的结果如何?在违反道德行为的关键测量项目和指标上,组织的结果是什么?

(3)在组织内部的和外部的财务责任的关键测量项目和指标上,组织当前的结果和趋势如何(适用时)?

(4)在遵守法律和法规的关键测量项目和指标上,组织的结果如何?

(5)在支持关键社区的组织公民义务方面的关键测量项目和指标上,组织的结果如何?

注解:

N1.实现战略和行动计划 [7.6a(1)]的测量项目或指标应该与[2.1b(1)]中提出的战略目标与目标值以及[2.2a(6)]与[2.2b]中行动计划的测量项目和预测的绩效分别相对应。

N2.有关道德行为与利益相关者信任的测量项目[7.6a(2)]的例子可参见条目1.2的注释4。N3.对7.6a(3)的回答可包括财务报告和风险、重要的内、外部审计建议,以及管理层对这些问题的应对举措。对于某些非营利性组织,也可包括IRS990审计结果。

N4.组织在遵守法律和法规方面的结果[7.6a(4)]应与1.2b中提出的要求相对应。与员工相关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结果(如:职业安全及健康组织(OSHA)-可报告的事件)应在7.4a(3)中报告。

5.美国财务会计准则 篇五

1.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螫体对比

1.1会计准则定制机构对比。纵观全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家机关制定的会计准则,另一种是由民间机构制定的会计准则。我国会计准则采用的是标准的政府准则制定模式。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分别为基本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以及企业会计准则应用规范。该体系在符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与国际接轨,也做到了尽量避免于会计制度矛盾的现象。我国会计准则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的,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准则执行,具有法律强制力,而国际会计准则并没有。

1.2会计准则制定历程对比。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历程大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从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共制定出二十六项国际会计准则,然而当时的国际会计准则只是各国会计实务的汇总。第二,九十年代中旬,为了提高财务报表的质量,国际会计准则中会计处理方法减少了12个。第三,从九十年代到20,制定出了40项“核心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发布的IAS/IFRS以及相关的解释有40多份,且拥有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会计准则。我国于2月16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及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且于1月1日在上市公司实施。这不仅表示我国符合自身国情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也表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得以初步实现。

1.3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对比。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有四个步骤。第一是“立项”,财政部有关部门根据经济发展需要提出有关建议,再根据建议对立项进行修改,再形成研究报告。第二是起草阶段,起草组应当根据必要的项目,在展开研究后,形成初稿,并提交给会计准则委员会。第三是公开征求意见阶段,财政部有关部门应当运用各种方式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对意见稿进行修改,提交给会计准则委员会。第四是发布阶段,起草小组根据有关建议修改初稿,形成最终稿件,再由财政部领导最终审定。制定国际会计准则时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确定相关主题,研究不同国家的会计理论与实务,向权威部门咨询、提供建议等。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充分体现出了公开与严密的特征。

2.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具体对比

2.1存货准则对比。存货是企业一项至关重要的流动资产,是资产负债表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存货的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是否采用了正确的方法,影响着企业财务报表的质量。另一方面,存货的计量也与成本的计量之间存在的一定的关系,因此存货核箅的方法也直接影响了利润表的质量。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适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的部分。具体表现于下述几方面:

(1)存货准则的结构比较。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存货”由持有存货目的、存货核算的范围、存货的定义、存货的计算等七个部分组成。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存货》是由如何确认存货、如何计量存货取得时的成本、发出存货时的成本应当如何确定以及存货的期末计量等九个方面组成的。

(2)存货定义的不同。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在定义方面都定义了存货与可变现净值,其指导作用是比较普遍的。国际会计准则对存货的定义不仅有理论方面的概述,还有具体的举例和比较,从整体上来看比较完善。而我国会计准则主要列明了存货的存在形式,但是并没有作出相应的说明,缺乏了严谨性,但广大的会计人员更加容易理解,便于展开实际操作。此外,我国会计准则还对间接费用展开了定义,但国际会计准则中并没有有关的内容。

(3)存货确认与计量的不同。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入账,期末再根据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进行计置,国际会计准则在这方面的规定也是如此,但是对取得存货应当如何计量,后者并没有作出

明确的说明。实际上,把存货取得时的成本与存货后续计量分不同方式核算,能更加准确的对存货的价值。

(4)取得存货计量方式的不同。从理论上来看,国际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取得存货计量方式更加真实,而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取得存货计量方式则相对偏离实际。

2.2固定资产准则对比

(1)固定资产核算方法的不同。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在固定资产的核算方面不仅仅有着相似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例如,在购人的固定资产方面,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的不同之处在于添加了固定资产是使用结束时拆卸、搬迁的费用项目。又例如,对于所有者投资投人的`固定资产,我国会计准则是根据投资各方确认的进行价值核算,而国际会计准则则是以公允价值进行核算的。

(2)折旧规定的不同。在折旧方法方面,两准则所采用的折旧方法大致相同,我国会计准则允许采用的方法比国际会计准则允许采用的较多。倘若预计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与之前的估计数有较大差距时,两准则的调整方式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对年限一个是对金额展开调整。

(3)固定资产减值的不同。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减值的会计处理中,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的处理方法是不相同的。前者认为,减值损失确认后,固定资产的这就金额必须在以后核算时进行更正,从而在固定资产的剩余使用年限中,能够对其账面价值进行合理的摊销。在某项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转回后应当对其折旧的金额进行更正。后者则认为,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后,必须按照其账面价值和剩余使用年限重新计算折旧,对于恢复了减值的固定资产,必须根据恢复之后的价值和剩余使用年限来计算折旧的金额。由于固定资产的减值导致必须重新计算折旧金额的,不调整之前已经计提的折旧的金额。此外,对于固定资产处置的不同,两项准则都规定必须把处置的利得计人当期损益,然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是包含在正常经营活动的损益内,而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应当作为营业外收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与我国传统规定是一致的,也就是当资产出现减值时,需要计提减值准备,减少当前利润,并且资产负债表日减值因素消除后减值准备均应在原已计提的减值金额内转回,进而增加利润。

2.3借款费用对比

(1)借款费用确认的不同。在借款费用方面,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而言,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判断比较简单,并且不能进行选择。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可以在资本化与费用化之间进行选择,比较灵活,便于运用。

(2)借款费用核算范围的不同。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对象应当要符合一定条件的资产,其中还包括了存货,其判断标准主要是看达到预定状态的时间长短。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我国会计准则资本化核算的涉及面相对较小,只是用于专门借款,并且只是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并不包括存货。

(3)资本化金额的不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对于资本化金额的计算是不相同的。前者规定的主要是利用加权平均的方法来计算得出,并且资本化金额不能比实际发生的利息大。而后者规定的计算比前者更加复杂一些。

(4)资本化期间的开始与停止的不同。两项会计准则在确认资本化条件方面是一致的。对于停止资本化的,必须按照会计核算原则的内容来核算。达到可使用状态的资产就必须停止资本化。而关于暂停资本化,两项会计准则均明确指出了在非正常中断持续一段时间后应必须予以暂停。

3.结束语

6.美国财务会计准则 篇六

一、影响会计准则的因素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诸因素中对会计准则影响最直接、最主要的一种。它不仅影响公开准则,而且通过影响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因素间接地影响会计准则。它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结构特点、国家经济政策及社会政策、发展国际贸易及参与国际经济组织情况、通货膨胀程度等。

2.法律因素。会计准则是对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进行统一管理的准则,它的强制性和权威性主要来源于制定和颁布法规的部门。法律因素成为影响会计准则的重要因素。

3.文化因素。会计是一种社会与技术相互影响的行为,牵涉到人和物质技术两方面,不能摆脱社会文化的影响,文化是影响会计准则的重要因素。

4.政治因素。由于采用不同的会计准则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后果”从而影响相关者的利益。因此,会计准则不纯粹是一种技术手段,也是一个政

治程序。

5.教育因素。教育因素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只有普通教育和会计专业教育达到相当水平,才能设计拟定与现代发达的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准则,并使之顺利付诸实施。

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

1.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

会计准则是会计规范的一种形式,另一种形式是会计制度。财务会计有自己特定的、严密的会计程序,主要包括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程序,采取不同的规范形式,组织这些程序的方式或规范的重点会有所不同。按准则和按制度来规范是不一样的。会计准则是以特定的经济业务(交易与事项)或特别的报表项目为对象,详细分析各项业务或项目的特点,规定所必须引用的概念定义,然后以确认与计量为中心并兼顾披露,对围绕该业务或项目有可能发生的会计问题作出处理的规范。人们通过学习具体的会计准则,将会熟练地了解特定会计业务处理的全过程。

会计制度则不同,以某一特定部门、行业或所有部门的企业为对象,着重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说明和会计报表格式及其编制加以详细规范。

从中可以看到,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有两个最主要的差别:(1)规范的对象不同。准则按经济业务或项目,制度按一个企业;(2)规范的重点不同。准则侧重于确认与计量,制度侧重于记录和报告,确认和计量的内容有机地体现在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中。准则是重点规范会计决策的过程,制度是重点规范会计的行为与结果。

20多年来,我国的财务会计规范在借鉴国际惯例,与国际接轨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2月29日,财政部以财会[]25号发布《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制度〉的通知》,通知明确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范围,规定企业会计制度于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201月18日,财政部以财会[]7号文印发《企业会计准则一无形资产等项准则的通知》,规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范企业无形资产等事项的会计核算及相关披露,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所有企业从2001年1月1日起执行《借款费用)、《租赁》、《现金流量表》、《债务重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和《非货币性交易》等六项会计准则。对于〈投资》和(〈无形资产》两项会计准则暂在股份有限公司施行,同时鼓励其他企业先行施行这项会计准则。对于国有企业有意施行这两项准则的应提出申请,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施行。以上两则通知充分表明我国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将长期并存,缺一不可,不能相互代替。

西方一些实行会计准则的国家虽然由有关职业团体制定并发布会计准则,但公司在实际执行中仍要根据会计准则制定会计科目体系,据以进行会计核算。所不同的是这种会计科目体系是公司自行制定的,属于公司内部核算制度。我国目前将会计制度由企业自行制定的条件还相差甚远。随着会计科目体系的形成和逐步完善,将来可能会形成由企业根据会计准则自行制定或者由中介机构制定会计制度。但目前还不宜确认,因为准则和制度的差别在很多方面无法消除。准则和制度有可能会长期并存,从而成为中国特色会计的重要内容。

2.会计准则内容差异

2001年12月,国际七家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是安达信、安永、毕马威和普华)发布《2001公认会计原则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对与会计准则有关的80个指标的调查,《报告》将全球62个国家2001年12月31日前有效的会计准则与现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FRSs,即先前的IAS)进行比较,分析自20报告发布以后各个国家的变化及所取得的进步。《报告》分析表明,中国会计准则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但与国际会计准则仍有不少差距。

《报告))显示,与2000年相比,被调查的62个

国家约有1在缩小国家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距方面取得了进步;约一半国家在减少差距方面尚未作任何努力,未曾应用或建议某些准则。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距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其中确认与计量方面的差异包括6个项目:金融资产和衍生金融工具、减值损失、准备、雇员福利、所得税、合并会计;披露方面的差异包括:关联方交易和分部信息。

在《报告》的中国部分,重点比较上市公司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分述为四个方面:

(1)中国因缺少特定的确认与计量准则而与国际会计准则有差异。包括权益结合、并购情形下的准备、雇员福利、负债折现、发行者金融工具的处理、金融资产的中止确认、衍生套期保值会计、处置国外实体时与该实体相关且已递延的累计汇兑差额处理。

(2)中国无以下项目的特定披露规则:权益变动表(外商投资企业除外)、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上市交易的投资除外)、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终止经营、稀释的每股收益、使用后进先出法时存货现行成本或先进先出法成本的揭示。

(3)中国会计准则在以下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有差异。从事非相似活动的子公司不在合并报表编制范围之中、待销售的子公司(甚至以前是被合并的)不在合并报表编制范围之中、多数企业合并使用购买法会计,合并子公司的资产和负债均以账面价值合并、允许大修理费用的预提或摊销、交易性和衍生性金融资产和负债一般不以公允价值持有、提议的股利按应计制原则确认为负债、递延所得税会计并不常用,如果应用也是对时间性差异进行计算并允许使用递延法或负债法处理,非常项目的.定义非常宽泛,与主要分部有关的特定披露未作要求,没有特定主体合并准则。

(4)其他差异。在某些情况下,中国允许融资租赁以未折现的租赁付款额金额确认;中国没有要求分部报告应以财务报告使用的政策来编制。

三、协同的对策

1.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协同

针对现阶段准则与制度并存的情况,提出以下设想:(1)首先要明确各自的适用对象(范围),其次应在《会计法〉的统一指导下,使两种形式的规范

相互协调,以保持规范的一致性。准则和制度处于平等的地位,要求企业既执行准则又执行制度。那么两者的相互协调与相互配合就非常重要。(2)对于我国会计规范改革可以提出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分两步走,第一步即近期目标是准则与制度并行,实行两种形式的规范;第二步即远期目标是采取单一形式的规范,至于是选择准则还是选择制度,等经过加入WTO过渡期后由整个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状况来定。

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下,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这样一个难题:如果全盘接受国际准则,显然会忽视我国与发达国家会计环境的差别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不符合我国国情的需要;但是如果完全拒绝国际会计准则,必然会影响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利于我国吸收国际资本更不利于到国外上市和发行债券,并且还要增加许多不必要的费用。

对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问题,首先,必须对自己有全面的、系统的和清晰的认识。并不是先进的东西都适用于我国,在吸收借鉴先进的会计理论、方法时,还必须有自己特色一中国特色。任何会计理论都是在一定的土壤成长起来的,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生搬硬套解决不了问题。

其次,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的地位和处境很不相同。在发达国家尽享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发展中国家却饱受贫穷落后之苦。国际会计准则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它获得外资的同时,也要以开放市场、损害一定的经济利益作为代价。在利益权衡下,必须作出趋利避害的抉择。在照顾国情需要的前提下,应尽量与全球化会计准则、国际惯例相协调。

再次,还应看到国际会计准则是相对的,按目前的情况看,它最多只能在各主要资本市场上统一使用。由于各国会计环境差异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失,试图以一套国际会计准则应用于世界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企业,还只能是一个美好的理想。

最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代表了一种趋势,并且将成为现实。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采取措施,尽量参与IASC的改组活动,并努力争取一定的地位,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赢得一定的利益。

2.会计准则内容的协同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尤其是当通讯、信息、网络等高科技的发展使得全球资本市场的统一成为可能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调整其战略目标和章程,希望能成功建立一套国际公认的会计准则,对其质量提出了三个关键条件:(1)准则必须包括一套核心的会计报告,它们可以构成全面和公认的会计基础;(2)准则必须是高质量的,它们能够导致可比性和透明性以及提供充分的信息披露;(3)准则必须严格地加以解释和应用。欧盟成员国已要求其所有上市公司必须在以前统一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制合并报表,而我国目前已有包括100多家B股公司在内的逾1000家上市企业和在境外上市的50多家H股公司及大量境外注册公司,为避免会计准则差异造成问题,要求尽快与国际接轨。

在缩小与国际会计准则差距的同时,也要考虑我国国情特色,其中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国外的经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是要注意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整个框架和理论基础,避免出现某个特别准则与整个理论基础相矛盾。通过与国际逐步接轨,使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能够统一,同时在照顾国情需要的前提下,尽量保持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同。

四、结语

7.美国财务会计准则 篇七

一、美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路线图包含的七大里程碑

在美国证监会2008年12月14日发布的路线图中, 最引人注目的是强制要求美国上市公司在2014年以后依据国际会计准则编制和提交财务报告。不过能否按照规定的计划执行, 还要视路线图中的七大里程碑完成情况而定, 可见美国路线图计划能否顺利实施主要取决于七大里程碑的完成情况。

美国路线图中的七大里程碑包括: (1) 通过美国公认会计原则 (GAAP) 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FRS) 的趋同, 提升会计准则质量。趋同不等于采用, 早在2002年9月, 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就联合发表了诺沃克协议, 双方表达了相互趋同的立场, 同意致力于发展共同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以满足国内及跨国财务报告的需要。近年来, FASB十分关注与IFRS趋同的问题, 大量文件、备忘录、讨论稿都是FASB与IASB联合发布的, 甚至两大机构的会议议程也惊人地同步, 双方就各自制定的会计准则展开了深入的对话和交流。这意味着美国可以凭借其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地位, 通过与IASB进行协商, 来影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 而其他多数国家不得不被动地选择采用或者拒绝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2) 提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的责任和资助水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是资助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并发布IFRS的机构, 因此美国证监会必须确保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拥有完善的治理结构, 有雄厚的财力独立支持IASB的工作。 (3) 提升使用可拓展商业报告语言 (XBRL) 出具符合IFRS要求的财务报告的能力。 (4) 开展与IFRS有关的教育和培训。 (5) 允许符合条件的美国大型公司先行按照IFRS编制财务报表。 (6) 为证监会正式制定法规预留时间。美国证监会需要时间对制定的与IFRS有关的规章、制度和表格进行评估, 以使其适应按照IFRS编制财务报告的需要。 (7) 美国上市公司强制采用IFRS的实施计划。美国证监会并不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在同一时间内强制执行IFRS, 而是根据上市公司权益资本规模的大小分阶段逐步实施。

美国路线图计划目标很明确, 就是要实现GAAP与IFRS的全面趋同。路线图中的七大里程碑是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综合支持系统, 没有哪个机构能够单方面完成这种转变, 这需要资本市场、财务会计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士的通力合作。

二、美国路线图计划的实施价值及风险

美国证监会实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计划的原因是IFRS对美国资本市场具有重要影响。 (1) GAAP与IFRS实现趋同, 可以消除外国公司进入美国资本市场的壁垒。近年来, 随着世界资本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IFRS在世界范围内逐渐被普遍采用。目前, 欧盟、澳大利亚、韩国、中国香港等多数国家和地区已经直接采用IFRS或以IFRS为基础制定自己的准则, 这些区域的上市公司如果在欧洲或亚洲资本市场上融资, 只需要按照IFRS编制一份财务报告就可以了, 而如果到美国融资, 则需要按照GAAP的要求另外出具一份财务报告, 这无疑会增加外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成本, 降低美国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 GAAP与IFRS实现趋同, 可以增强美国上市公司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 提高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如果美国证监会只是允许外国上市公司以IFRS为基础编制财务报告, 而不强制要求美国上市公司按照IFRS编制财务报告, 那么将会降低美国上市公司与国外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可比性, 增加美国公司到海外资本市场融资的成本, 降低美国公司在全球的竞争力。 (3) GAAP与IFRS实现趋同, 可以更好地保护美国投资者的利益, 增加他们的投资机会。据美国会计学会统计, 目前有2/3的美国投资者拥有国外公司的证券, 而且投资国外公司的人数还在快速增加。会计准则的趋同能够增强不同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帮助美国投资者更有效地在全球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资比较和选择。

GAAP与IFRS趋同带来的积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但在执行计划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

1.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可能会给美国资本市场带来法律和审计风险。

GAAP是规则导向型的, 而IFRS是原则导向型的, 相比而言, GAAP对具体业务的会计处理和披露所制定的规则更详细, 而且还配有行业会计制度和应用指南, 职业判断的空间相对较小, 基于GAAP编制的财务报告更翔实, 对细节的披露更充分, 投资者对报表的依赖程度和期望值更高。GAAP与IFRS的趋同会导致会计处理过程中的职业判断增多, 财务报表披露的内容更为概括。如果投资者对投资回报不满意, 并因此而指责他们所使用的财务报表信息, 那么相关的诉讼案件就会接踵而至, 从而增大资本市场的法律和审计风险。

2.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可能会受到强国政府的干扰, 影响准则制定机构的独立性和公信力。

无论是FASB还是IASB, 保持自身独立性是其良性发展的基础。毕竟会计行业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是参与者自律性职业, 投资者、企业、审计师、学者以及政府机构可能会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会计实践过程, 但会计准则和制度的最终选择权和制定权一定是由独立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行使的, 这也是FASB和IASB相互平等协商和对话的基础。如果GAAP与IFRS能够实现全面趋同, 那么正如美国证监会不愿看到IFRS受到外国政府的影响一样, IASB以及其他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也不愿意看到IFRS受到美国证监会及美国国会的影响。我们应当珍视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独立性而不应该人为破坏它。事实上, 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独立性是十分脆弱的, 2008年美国因房地产行业泡沫破裂而爆发了次贷危机, 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财务报表迅速将企业财务状况恶化的消息传递给了投资者, 引发了市场的恐慌, 导致全球资本流动性枯竭, 经济形势急转直下, 美国国会不断向FASB施加压力, 要求其修订现行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这种做法令IASB非常不满, 但从最新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修订情况来看, IFRS有向GAAP靠拢的趋势。

3. 真正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离不开XBRL的普及和高效应用。

IASB和FASB以及美国证监会都非常强调使用XBRL编制财务报告的重要性。XBRL的特点在于能根据财务披露规则, 将财务报告内容分解成不同的数据元, 再根据技术规则对数据元赋予唯一的数据标记, 从而形成标准化规范。以这种语言为基础, 通过对网络财务报告的标准化处理, 可以实现网络财务报告的自动读取, 减少为编制不同格式资料而重复输入的问题;可以摆脱个别公司软件和系统的限制, 实现财务数据的自动交换和批量分析, 为财务分析和监管提供方便。

XBRL技术框架主要由技术规范、标引规范和实例文档组成。其中, 技术规范是由XBRL国际组织定义的、世界各国在应用XBRL的过程中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语法规则和工作准则。标引规范, 是指各国在应用XBRL技术规范时, 根据本国的会计准则或行业应用情况编制的适用于本地区或本行业的词汇表, 它是生成实例文档的关键, 也是某一行业开展XBRL工作的基础。标引规范由模式文件和多个链接库组成。模式文件定义了所有相关元素、属性和简单关系, 链接库定义了扩展关系, 如计算、展示、外语标签和引用法规等。实例文档, 是指可由支持XBRL技术的计算机软件按照相关的标引规范生成的报告文件。由此可见, 在推广和应用XBRL时, 各国差异最大的部分就是标引规范, 基于GAAP的XBRL定义了大约16 000个数据元, 而基于IFRS的XBRL只定义了约4 000个数据元, 按照IFRS生成的财务报告信息更具综合性, 但按照IFRS调整现有的标引规范, 成本是相当可观的。如果IASB和FASB不能在标引规范上达成一致意见,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就不能真正实现。

三、美国路线图对我国的启示

1.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可操之过急, 应当给企业和相关部门充分的准备时间。

从我国路线图的时间安排来看,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IFRS实现全面趋同的时间确定为2011年, 和IFRS对几个重大项目的修改完成时间保持一致。我国财政部计划2010年启动准则体系的修订工作, 力争2011年完成, 2012年起在所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与美国路线图相比, 我国路线图缺少对支持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相关配套工作的安排, 如教育培训、XBRL的应用等, 在执行时间上是按照IFRS修订进程来制定的, 没有考虑上述重要支持项目的完成情况, 这可能会给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工作带来更大的风险和更高的成本。

2. 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意义来看, 证监会比财政部更适合作为发起人, 领导路线图计划的实施。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能增强资本市场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和及时性, 方便投融资活动和监管工作。对于是否要实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到哪种程度合适, 如何安排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时间进程等重大问题, 由证监会根据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情况进行评估, 按照成本效益原则来决策, 会比财政部决策更有效。

3. 从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走势来看, 我国不宜过分追随

FASB和IASB修改现行准则, 而应当在会计准则实施环境的建设上多下工夫。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之后, FASB与IASB加强了合作, 计划对公允价值会计、金融工具的分类和计量、基于资产/负债模型的财务报表列报等重大项目的相关规定进行修订, 可见, IASB最近的修订工作是和美国金融领域出现的重大问题密不可分的, 在准则修订内容上深受GAAP的影响。如果我国不考虑会计准则的实施环境, 一味地追随FASB和IASB修改现行会计准则, 可能会导致实务界难以按照新准则进行操作, 这会使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流于形式。因此我国应当加强市场经济建设, 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 缩小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差距,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摘要: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剖析了美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路线图计划, 旨在为完善我国路线图计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路线图

参考文献

[1].陈艳, 孙晓梅.美国推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最新动向及思考.财经问题研究, 2009;12

8.美国财务会计准则 篇八

摘 要 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顺应了国际化的要求,体现了一种趋同趋势。但需要明确的是,我国会计准则是依据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特定的综合因素而制定的,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存在着一些差异;综合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准则内容与形式以及不同的环境背景。

关键词 会计准则 中国 国际 差异

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日益完善,尤其是新准则的颁布使得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际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但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依旧存在着一些差异,下面通过四个方面的差异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会计准则,以便更好的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一、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的差异

从内容上看,目前,中国的会计准则(CAS)体系内容包括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及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国际会计准则(IAS)体系内容包括“编报财务报表框架”,41项国际会计准则(其中34项仍有效)和30项解释公告。

从财务概念框架角度上,中国会计准则中没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会计实务中出现问题就制定新准则或修订旧准则,没有一个很好的会计框架体系。出现会计方法的前后不一致、断裂不连贯,难以理解,各项会计具体准则之间的协调性较差。而国际会计准则(IAS)以“编报财务报表框架”作为制定会计准则参考的概念框架,对财务报表的目标、会计的基本假设、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的要素、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规定是制定会计准则前事先明确的。这些政策很好的保持了各会计准则之间的内在逻辑统一,提高了财务报表的可比性。而且国际会计准则中没有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分别,明确规定“编报财务报表框架”不属于会计准则的范围,且不具有会计准则的效力。

二、会计准则体系的差异

中国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基本准则对各项具体准则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基本准则所规范的内容相对比较概念化,属于指导性形式,并不列出具体会计实务的相关处理流程和具体操作方法。

国际会计准则(IAS)体系的主体为国际会计准则,其作用是对会计实务进行具体的规范和指导;解释公告的作用是对会计准则应用进一步的解释,而 “编报财务报表框架”本身不是一份国际会计准则,因此不对任何特定的计量和列报问题确立标准,框架的任何内容均不支配特定的国际会计准则[1]。

相比之下,在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发达且相对完善,基本都建立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制定和使用会计准则所涉及的基本概念,规范、指导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的发展。国际会计准则(IAS)所采用的是“编报财务报表框架”,不属于国际会计准则(IAS)的组成部分,因此其在法律地位上讲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而是单纯的理论概念框架。而中国并没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IAS)所采用的 “编报财务报表框架” 中国采用了基本准则予以代替。此外,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相对较短,中国制定的会计准则主要是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客观经济、法律和社会环境,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正由于中国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所以国际会计准则所涉及到的经济、会计业务更加复杂和广泛,而中国的会计准则也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三、会计准则形式的差异

由于中国会计工作环境会受到文化、经济、法律等因素影响,中国具体会计准则在会计处理方法和披露会计信息等方面的要求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在存货准则上的差异。国际会计准则明确指出存货的范围不包括:在建工程、金融工具、牲畜、农林产品、矿产品。我国2006年新存货准则规定存货的范围不包括:消耗性生物资产,通过建造合同归集的存货成本。比较而言,国际会计准则对存货规定的范围比较清楚,也比较容易操作;我国存货准则规定的存货不包括的范围比较狭窄[2]。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对存货的确认,没有规定相应的条件。而我国会计准则明确规定,存货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才能确认,即该存货所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存货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因此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我国对存货确认的条件更具体、更明确。国际会计准则允许使用重置成本作为存货可变现净值的计量基础。而我国2006年新的存货准则规定对于企业生产而持有的材料等,只允许企业根据持有的材料的不同情况,选择合同价格、一般销售价格和市场价格进而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还有如借款费用准则的差异。国际借款费用准则规定,为取得某项符合条件的资产而进行的筹资安排可能使主体获得借入资金,并在该资产部分或全部用于符合条件的资产的支出之前,承担相关的借款费用。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资金常常在发生符合条件的资产的支出之前用作临时性投资。在确定本期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金额时,自这些资金中获得的投资收益应从发生的借款费用中扣除。而我国的借款费用准则没有考虑在借款费用中扣除其用于短期投资所获得的投资收益。《国际会计准则第23号——借款费用》规定,在为使资产达到其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而进行的必要准备活动发生较长的中断期内,可能发生借款费用。这些费用属于持有部分完工的资产而发生的费用,因而不具备资本化的条件,应暂停资本化。但未规定较长中断期的时间界限。我国借款费用准则明确规定这一期限为超过3个月。

参考文献:

[1]汪祥耀等.国际会计准则与财务报告准则——研究与比较.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3).

上一篇:水资源调度保障措施下一篇:小学品德与生活课题研究第一阶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