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需要创新观念(精选15篇)
1.创新教育需要创新观念 篇一
创新教育,从观念谈起
创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从观念谈起
――浅谈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将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自然地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整合的最佳效果是二者的完美结合。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的运用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的彻底更新。观念必须先行。我们认为,一个教师首先要有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崭新观念,然后才有教学手段与教学实践的全面优化。所以,从创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高度认识现代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是时代对教师的崭新要求。
(一)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要破除对CAI教学认识的若干误区。当然,有一些顽固的认为CAI教学不过是电脑代替黑板、粉笔的教学,这样的观点当然不值一驳。但是,还有一些经常运用现代媒体教学的老师也会有的困惑,却不得不予以厘清。
困惑一、现代媒体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理由是现代媒体由于制作的成本比较高(这里指的`是时间成本),而且必须在课前准备好,不能根据学生的发展及时调整课件的播放顺序、不能及时增减课件内容,不能显现老师没有预计到的、但学生新发现的有价值的创新样式等等。
对策:
现代媒体不是限制了创造思维的发展,而是为创造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平台。这以创造思维的发展平台是人类历史上所能提供的最好的平台,并且它还在一日千里的飞速发展着。诚然,我们现在不能在几十秒钟几分钟内根据学生发展制作出满意的课件,我们也无从抓住学生的突发灵感,并且立即显示在电脑屏幕上。但是,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收集相关的课件资料,以便用的时候随时都有;也可以通过共享的方式,随时凋取所需资源。这是解决突发情况的必要准备,此其一。另外,作为教师,在备课和制作课件的时候,应该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创造思维发展可能达到的领域,事先做好充分准备,此其二。
然而,上面所讲的两个准备都是被动的准备;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应该主动。现代媒体能够展示几乎小学数学里所有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现代媒体的巨大优势之一;现代媒体能够提供百倍于传统媒体的文字、图片、声音信息,将这些信息有机的组合,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有效方式之一,因为“组合是创新的捷径”。所以,积件的形式准备课件是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转变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观念的要求。
困惑二、现代媒体束缚了教师主导性的发挥。
理由与误区一恰恰相反,这种观点认为现代媒体束缚了教师而不是学生。这种观点认为现代媒体代替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导,教师的亲和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和学生都成了电脑机器的部分零件。不是由人来控制机器,而是由机器(电脑)来操纵人(教师和学生)了。
对策:
产生这种困惑的原因是我们还没有做到运用现代媒体象运用手臂、运用粉笔那样自如。一旦能够自如的运用现代媒体(至少包括电脑和网络),教师就等于多长了一条灵巧的手,多了一张讲解自如的嘴。
另外,运用媒体,不是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亲近机会,而是大大的增加了这种机会。――有了网络,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几乎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有网络,教师和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交流,而不局限于教室这一狭小的空间,不局限于上课这一点可怜的时间。现在,简单的电子邮件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困惑三、现代媒体限制了学生空间思维、语言形成等的发展。
理由是现代媒体(特别是前几年开发的平面视觉效果的课件)大都是平面的,即使是三维的画面也是虚拟的,不利于学生空间思维的发展;而且,每一个知识的细节都由课件展示出来,学生就会产生懒惰情绪,依赖于电脑进行想象,以至于离开电脑就无法展开想象思维。另外,一方面,电脑大大的增加了视觉刺激的时间;另一方面,语言刺激,特别是学生自己开口读的机会就会相应的大大减少,从而不利于学生语言,特别是规范数学语言的形成。
对策:
空间想象能力要通过大量的表象感知才能逐步培养,传统教学手段往往不能形象的展示很多知识(特别是几何知识)的形成过程,而电脑却完全可以。比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运用电脑能够将圆平均分成的分数达到肉眼所能看到的最多份数。至于语言的形成,更
[1][2][3]
2.创新教育需要创新观念 篇二
1 和风细雨的态度
对待学生的错误老师必须是非鲜明, 不能含糊、漠视、模棱两可。多数情况下老师是能把握好标准判断是非, 对与错, 但也有不少判断错误的时候。如:学生确实没有做错了, 老师硬说错了, 这往往是由于老师没有深入调查, 偏听偏信, 冤枉学生;有时, 表面上看学生是错误的, 但仔细分析又不一定是, 起码不完全是, 或主要不是学生的错误, 还可以说学生的错误中包含着合理、正确的成分。由此看来, 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分析, 包括错误的性质、程度、原因、造成的危害, 这些都是教育和处理的前提。是非鲜明是重要的, 但对犯错误学生的教育态度要和蔼。我们处理学生问题时往往会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必须看到, 对学生发生的教育作用, 但会很有限或许只是短时受到了教育, 弄不好还会产生负作用。一般情况下, 学生犯了错误被老师发现后, 都会产生紧张、不安、内疚、恐惧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 对老师严厉的批评, 学生虽然无话可说, 但往往心存不满, 影响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学生接受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2 面对“0分”的激励
学生犯了错误, 经过仔细分析总能从中或多或少找到一些积极的因素进行鼓励鞭策, 有利于克服、淡化其消极因素, 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目的。
记得新学期开学不久的一次测验。尽管我放假前再三强调和提出复习要求, 赵明同学仍然毫不在乎地交了白卷, 起初我很生气, 但想到他平时的表现, 即使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他, 他也未必在乎。试卷分析课上, 我在表扬了一些优秀、进步的同学之后, 说:“最后我还得夸夸得了0分的赵明同学。”话音刚落, 全班同学都瞪大了惊奇的眼睛, 看着我, 赵明也用诧异的目光瞧了我一眼。我说:“虽然的了0分, 但从中我看到赵明同学诚实的品格, 他没有因为不会而去作弊, 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大家向他学习, 无论学习什么专业, 诚信都极为重要。这次之所以得0分, 一定有其它的原因, 或者是忘记复习了, 老师相信你, 下次如果认真复习, 一定回取得好成绩, ”在这堂试卷分析课上, 让我看到赵明从未有过的认真劲。
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 因为人人都会犯错误, 这个道理众所周知, 所以作为老师, 应该把学生犯错误看成是“正常的”、“情理之中的”。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性, 把握教育时机, 挖掘每一个学生自身的成长点, 使他们在不同的起点上得到不同层次的“成功”。我这次之所以采取以表扬代替批评的方式, 是因为分析了这类学生的特点, 他们很少获得表扬, 别看他们对老师的批评反应“迟钝”, 但对表扬却十分“敏感”。因此, 作为教育者, 要善于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用“放大镜”去搜索他们的优点, 一抓住就要“小题大做”。
3 触及心灵的诱导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对于职校中学生来说, “犯错误”是常有的事, 有的学生犯了错误可以自己妥善的解决, 有些人一错再错, 还有一些人消极放弃,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 有个人性格气质、学校、家庭教育以及社会负面影响等等。学生犯错误, 需要学生自己认识到错了, 并下决心改正, 我们的责任是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引发学生自省”是很好地运用了内外因变化的根据。教师的引发是调动学生自省的重要外部条件, 一旦学生能够进行自省, 说明内因被激发, 调动起来了。于是有了学生的转变, 也就有了教育效果。学生犯了错误, 老师急风暴雨, 速战速决试的简单批评教育处理, 学生可能暂时收敛一些, 但并没有引起学生内心的变化, 问题也就没有真正解决, 所以出现“屡教不改”的现象。
在解决问题时, 我们如果没有让学生说他们自己想说, 而让他们说我想同的话, 这种不真实的谈话、交往怎么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呢?怎么会触及心灵呢?其实, 仔细分析, 学生做出任何事情都有自己认定的“理由”, 在这个“理由”没有改变之前, 他不可能在行动上改变其做法, 即使改变, 也是在高压下的暂时的现象。教师的“强行命令”, 非但不能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反而使学生对付老师的办法, 长此以往, 甚至会导致学生养成说一套做一套的习惯。让犯错误的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 就是给了他思考的空间, 学生可以对所做事情重新思考, 在思考过程中他们对最初的想法自己就动摇了。同时, 在学生说明的理由中, 也许有合理的地方。让学生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对自己行为的思考。耐心倾听, 让我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只有循循善诱, 引发自省才能奏效。
4 平静宽容的等待
我们对犯错误的学生直接批评教育是常有的事, 也是无可非议。但必须看到学生认识错误和改进错误都会有个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时间, 因此, 要善于等待。如果老师不是直接批评, 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觉悟到自己错了, 其效果回更好, 当然, 这更需要等待, 以给学生“内因起作用”的时间。
摘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 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教育习惯, 并受着传统教育习惯的影响和理念的支配, 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我们正在进行的以课程改革、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教育改革, 作为教育者首先应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强化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创新。
3.论教育观念的创新 篇三
由知识教育转变为创新教育
人是知识的创造主体,又是知识运行的载体。面对知识经济,我们应该把教育目标定位在“创新人才”上。传统观念只是传承知识的延续,以继承为中心,与现实相脱节的学术性教育、现代教育理论则要求在学习掌握过去知识的基础上,应用知识,创造知识,重点培养为现在和未来社会服务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不仅要使其具有扎实的知识功底、旺盛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更要使其具有远大的理想、完善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与过硬的身体素质。强调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培养人的综合素质,重视人这一社会的主体。追求人生价值,发挥人生来就有的创新潜能,启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教育内容的创新,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更新周期在缩短,产品换代速度在加快,教育成了贯穿一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传统观念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严格按照学科类别传播被分割的知识,是单一、封闭的教育系统。显得“窄、深、旧”;而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与社会的日益融合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和趋势。学校不应当是知识的仓库。而应当是思维的发源地。随着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迅速增多以及学科间的进一步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应该把各类知识统一整合,形成综合性和整体性科学知识,把知识教育转变为能力教育、创新教育。应给学生思索、创造提供宽裕的环境和更多的机会,使学科教育学和活动课程真正体现主体性,从而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思维,真正营造出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质的充分开发创造良好的条件。社会在发展进步,应当及时吸取和借鉴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尤其是对于未来社会需要的知识和技术等,强化创新性思维及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培养方案内容的超前性和新颖性是创新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了解最新的发展动态,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学科发展水平趋于同步。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教育方法的创新,努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倡导启发式、引导式、提问式、讨论式、探索式、实践式、开放式等教育方法,激励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力。启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教与学互动,采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勤于思考、善于实践、努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在教育中,教师应当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环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展,去创新,要善于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思考和活动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养成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不断地怀疑并设法释疑。
给学生创设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的学习条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要使学生发挥主动精神,成为积极的学习者,必须把学生看作教学过程的主体,成为知识的接受者、探索者和创造者。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双向参与、互相促进的机制,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领导能力、交流动力、创造精神和合作态度。把知识教育转变为能力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系统优化的培养方案。整合和优化培养方案必须合理构建公共基础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平台。培养方案的设计既要体现综合性,给学生提供一定量的通记课程,又要体现时代性及最新教育教學改革成果,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理论和成果。
考试方式的创新,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进行考试方式的改革,一是变闭卷为开卷,允许学生查看资料。这需要教师预先对考试内容进行有目的的设计,把各考试内容巧妙地设计成一个连贯的整体。例如,在考核商贸条款的前几部分时,只出一个外贸案例,在看似简单的一道题中包含着几套内容,既要考核条款、俗语,也考核计算方法与国际惯例的掌握情况,不仅要求学生用英语写模拟合同,还要在计算相关数据后,一并填写附带的各类表格,极大程度地注重了知识的衔接,真正做到了环环相扣。二是借鉴国外的考试方式,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定学生阅读与该门课程有关的参考资料,安排几个小组,并提出每一小组需要考核的内容,每人负责其中的一部分,经过小组讨论,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报告,这样既让学生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和文章,又发挥了团队协作精神。
时代的发展,要求高等学校成为新知识、新科技、新产业的诞生地和发源地,决定了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不能脱离时代和社会,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效益,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努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逐步开创高等学校创造性教育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4.学前教育中的创新思维观念论文 篇四
因此,学前教育必须进行思维上的创新转变。学前创新教育就要求保持其高度的个性化教育方式,使得每一个幼儿都受到应有的关注和教育。
【关键词】学前;创新;教育
一、学前创新教育中的使命观
学前创新不仅仅只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力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它应该使得受教育者具有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创新道德。
创新教育要求教育者要在优化人生观和人伦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所以,将受教育者从小就培养高水平的理想和高层次的追求变成了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只有这样,他们未来的创新实践活动就拥有了有正确的方向和足够的动力。
二、学前创新教育中的人本质观
学前教育的对象是人,对人本质的认识能够深层次地影响到教育的行为和发展。因此,创新教育要确认好自身对人本质的观念和认识。
1.人的未特定化
人们所生存的环境也是未特定化的,人是未特定化的,所以,从本质意义上来说,创造既决定了人的本质,也决定了社会的本质。创造发展的层次也决定着人与社会的发展层次。
我们所施行的创新教育改革就是要将创新的思维智慧作为核心的素质基础,把培养人的创造能力作为教育的主体目标,这样的教育才能够符合个适应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2.人的开放性
人的这种开放性首先表现在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中;其次,人向世界的开放性展现出人与环境的关系相比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是截然不同的。
人不仅可以认识和了解环境,并且还能够按照各自对于主体的需要,依靠自我的创造智慧能力来改造客观的世界;第三,人的开放性也展现出人和客体的.多样化世界之间的关系,动物与客体只能够保持单一的生命联系,但是人可以在实践活动中,依靠自我的创造性和中性的客体建立起各种各样功能联系。
3.人的活动性
活动是人们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人通过自己的活动创建属于自己的世界,因此,活动对于人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创新教育要以还原人最初的面貌作为发展目的。创新教育要大力地维护和弘扬教师和儿童双方都具有的主体性,在教师教授和儿童接受的过程中都要体现出创造性的存在。
将双方的主体力量充分地发挥,最终创造性地达到各自所需要的目标,实现各自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三、学前创新教育中的教师观
任何有关教育中的变革和发展都要以教师的思维转变作为主体。教育实践的发展往往都可以由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所实现。创新的学前教育应该树立和加强教师观:
1.责任观
教师的责任要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之上,重视每一个受教育者才能和兴趣的发展,提高受教育者创造的兴趣和创造的能力。提高每一个受教育者的生存、生活、学习以及创造等多方面的实践能力,为发展成为身心健康的“四有”新人做出贡献。
2.角色观
在目前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扮演着教学的组织者、知识的传播者以及课堂的维护者,而且还充当着知识的研究者、学习者和创新者,还要在自我发展的同时兼顾心理交往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全面发展。
3.职业观
在当下,教师这种职业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还要要求教师在工作实践中全身心地投入,必须要和教育对象的灵魂思维相接处,才能使他们感悟到生命的真谛,规范自我意志和行为,体现作为人的创造性本质。然而,教育过程是一个长期伴随精神成长的过程,通过教育来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智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自我教育观
创新教育的进行就要依靠教师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和创造创新的时间观念。
首先,创新教育可以呼唤受教育者的生命意志能力和创新的智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感悟,能当表现出自己作为教育过程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创新教育也需要高度的专业化和很强的技术能力,所以,每个教师都应当不断进行自我的再教育,以便提高自己的创新智慧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智慧思维的能力,不断通过身的教育提高自我的精神认知水平和专业能力。
四、学前创新教育中的教学过程观
从哲学方面来看,创新教育就是在维护生命的本质,它鼓励着受教育者对生命本质的追求,也同时保护着生命主体的完整性。在这种创新的教育理念下,我们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就要从“特殊认识过程”转变为“交往活动过程”。
在交往活动过程中,人是作为活动的主体,促进着幼儿发展目标意识并尊重幼儿因个体差异所转变的观念教学个性化’以及强调幼儿主体性的观念、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观念都是创新观念教学发展所推崇的。
五、学前创新教育中的“失败”价值观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失败的价值往往被我们所忽略了,这样就势必在实践活动上没有进行创新思维,进而就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我们要用辩证地思维正确的对待所遇到的失败,不能将失败一味地归入耻辱和无能的行列。给儿童创造舒适宽松的氛围,他们就会在心理上拥有安全感和自由感,自然而然才会取得创造性的进步和表现。
总而言之,要想实施好学前创新教育,不仅要在技术层面进行创新的教育改革,特别是在理念上要进行创新的转变和发展,教育理念的创新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着实践改革的进程。所以,创新教育理念的形成需要我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推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宝根,李菲菲,徐宇.幼儿教师创造性儿童特征内隐观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Z1)
[2]葛操,白学军.训练方法对不同创造力水平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01)
5.创新教育需要创新观念 篇五
胡永灵 曾元根(湖南环境生物学院421005衡阳)
摘要: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近五年的兽医临床诊断课程教学中,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程培养学生、全方位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教学目标。通过创新教学思路,抓好备课的三个环节,探索与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课程考核办法与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等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学生到课率达100%,学生成绩好、动手能力强,在实践工作中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用人单位反馈好。
关键词:兽医临床诊断学;素质教学;学生能力.兽医临床诊断学是畜牧兽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内科、外科、产科、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这五大临床专业课之前必须掌握的入门基础课,也是沟通基础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之间的桥梁课。当前以素质教育教学为主题的改革已深入教学各领域。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程培养学生、全方位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以学生主动、教师主导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活动。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适应当今畜牧兽医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公共卫生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有必要对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的教学进行创新性的探索。
一、素质教育观念下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的总要求
(一).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设计要随着兽医服务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我国畜牧兽医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兽医定位也在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由最初的服务役用动物为主转移到以服务食用动物为主。而目前以及未来兽医要解决的问题除了继续保障畜牧业的健康,更重要的是保证动物性食品链的质量与安全;此外野生动物(动物园、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特种经济动物的大量养殖、城市伴侣动物的饲养量显著增加,以及未来竞技动物的职业化,都将是兽医服务内容的延伸。为兽医、包括城市兽医开辟了一个很大的临床服务领域。因此,必须及时更新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适应当前畜牧兽医发展的形势。
(二).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应适应时代和体制的要求:
高等教育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精英教育,培养的是理论精英型人才。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大众化,再来用精英教育的模式审视大众化教育,用学科型教学方法来对待高职教育教学,很显然这种教育模式的教学已不适应。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是以素质教育教学为主题的改革。素质教育不是培养精英,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精英教育重在理論型、研究型人才培養;素质教育重在能力型、发展型地才培养。故在教学中要全程培养学生、全方位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要做到:一是认真学习职业教育办学的先进思想和理念,多与全国高职院校的同行交流,树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意识;二是到生产第一线如动物医院、兽药店、规模化的养殖场等地方去座诊和看病,使自己对本门课程在实践中的作用和地位有了充分认识,了解了本门课程应使学生掌握哪些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三是打破原有的课程结构,结合生产实际重新架构本门课程的技能框架和知识点;四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的内容不同设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五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根据课程内容设置理论、技能考核标准和要求。形成了一整套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二、教学思路的创新——打破原有的课程结构、构架模块式教学内容,以适应能力型人才的培养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和畜牧兽医行业发展以及课程建设的需要,以兽医临床实践为目标、以强化应用为重点,以理论‘必需、够用’为度,在保持教材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体现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和发展水平以及动物疾病的新趋势。
(一).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与整合。以曾元根教授主编的教材为蓝本,将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模块(即四篇)二十个项目,第一篇介绍兽医临床诊断技术,第二篇介绍兽医临床检验技术,第三篇介绍兽医临床治疗技术,第四篇为兽医临床常见症状和综合症的诊断与处理。
(二).本门课程传授的知识点:模块一即诊断的方法学,分七个项目20项技能,是本门课程的重点,全部讲授,采用边讲授边实验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基本在基地完成。模块二即实验诊断技术,分八个项目43项技能,需要完成的15项技能,10项技能在通过实验完成,5项技能通过技能训练完成。模块三即临床治疗技术,分五大项目26项技能,需要完成的12项技能,全部在实验和技能训练中完成。模块四即常见症状的诊断和处理,分十个技能,需要完成的2-3个技能,通过专题讲座和讨论的形式完成。
三、素质教育观课程备课的要求
素质教育观课程备课的要求—要做到“五有”:即“心中有行业需求、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法、心中有目标”,既要遵循规律,又要大胆创新。以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备课的总要求。具体体现在备课的三环节:
(一).备老师
师德和师能是教师的两大基石。一名教师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必须要有良好的师德作基础,坚实的师能为后盾。
1.所谓师德,就是要以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之心影响学生;以求真务实、严于律己、淡泊名利之举引导学生;以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之责爱护学生;以严谨治学、诲人不倦之风教育学生。
2.谓之师能,一名教师要有本学科领域宽广的知识架构,要有不断取得新的知识的良好学习方法,要有游弋在相关学科的精深的专业知识,要有丰富的教学方法,要有从事本专业的科研能力和超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3.本课程备课的关键点——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准备:
兽医临床诊疗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低,是影响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这种备课是一项非常艰苦的事情,一项长期的事情,可以说是一辈子的事情。在近18年来参加的各种科技下乡,累计给农民进行技术讲座200多场次,为当地养殖专业户解决技术问题数万例,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为本专业教学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资料。
(二)备学生--也就是学情分析:
现代学生由于受网络信息的冲击和影响,学习兴奋点不高或者称为积极性不高;另外近几年来,我国高校的扩招使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讲多了会使一些人厌烦,讲少了又有一些人听不懂;第三,在读的学生中一部分是秉承父母之命来读书,到学校来为了混日子的;有一部分人是想通过三年的学习掌握一套过硬的本事。因此在课堂上有些人想学,有些人厌学。备学生,究竟要从哪些方面去备呢?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到课堂呢? 1.要充分的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基础、兴趣、学习水平、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做到有目的、有方向,上课时就能很好的掌握节奏,2.备学生还要在上课前熟悉学生的姓名与基本情况,能叫出他们的名字,这样一来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3.根据学生实际,我在上课前对每个章节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认真组织教学素材、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采用较为直观易学、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使想学的有东西学、厌学的有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方法促使他们学,以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三)备教案
1熟悉教材、写出文本教案和板书规划
备课第一步,要对自己所教授的内容达到非常熟悉的程度,并且对授课时可能会出现的新问题有所预见。由于现代诊断技术快速发展,教师必须在备课时查阅相关的资料,不断更新、补充自己的知识,及时追踪本学科的发展动态;第二步,备文本。这一步是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所传授的知识点的全面准备,第三步,备板书规划。要在教案上模拟黑板进行板书规划设计。第四步备实症举例,课备好后,在哪些内容上插临床实症案例等。
2备课件—也就是备多媒体课件
在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面,我们把收集的大量的猪、鸡、鸭等动物的各种临床症状、解剖学症状、不同疾病血细胞形态的照片和录象资料,充分利用PPT具有储存信息量大,文字、图像等内容可以优化组合或穿插、使用灵活、方便等优点,有选择性、针对性制作到PPT课件之中去,把这种信息、资料展示给学生,使抽象症状特征和微观的细胞变化直观化、具体化、立体化,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与应用
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有很多种表现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教学法。兽医临床诊疗技术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过去理论课以讲授法为主、实验课以演示法为主,教学手段停留在板书、挂图方面。近几年采用了全新的教学方法,具体为: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演讲板书教学相结合,专题讲座与讨论教学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突破和创新:
(一)以动物医院为平台组织教学资源和症状学的过程教学
利用毕业的学生开设的动物医院这个窗口,解决课程的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这个平台直接与实际生产接触,学生通过这个平台,与社会进行了直接沟通,使学生学得快、用得上,深受学生欢迎。
(二)以活体动物为载体组织诊断方法学的过程教学
兽医临床诊疗技术是要在动物活体上完成部分诊断方法、部分生理指标检测、注射方法的基础教学任务。在这项教学过程中,方法演示的正确性、介绍部位的准确性是此项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师必须内容娴熟、动作标准、讲解清晰,使学生能正确领会,学以致用。
(三)临床病例为导具组织每个技能的过程教学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了一种应用临床病例组织过程教学,以活生生的病例使教学过程具体化,操作过程简单化,临床和解剖病变的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开心。
(四)设置综合性实验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开设了四个综合性实验:一个是《畜禽临床检查技术》;第二个是《血常规检验》,第三个是《临床病例诊断应用实验》,第四个是《兽医治疗技术应用实验》,让学生提出实验方案(包括所需要的各种器材准备、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和方法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并亲自试验、写出实习总结。
(五)以教师科研为纽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学院的养殖基地、动物医院和实验室条件,有计划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从实践中选题,通过实践做题,利用实践的结果验题。把论文做在实践岗位上,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确定研究方向,经过学生自己检索、选题、设计、组织、现场调查访谈、统计分析、论文撰写等,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如曾元根教授指导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项目《猪高热病的病因、诊断与防治技术研究》就是来源于临床实践。
(六)以兴趣活动小组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实际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与生产厂(场)的密切联系,组织学生深入现场,开展社会实践课,让学生课后以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开展了专业专项调查,了解生产厂(场)的经营管理、防疫状况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通过一些典型病例的剖析,巩固和加深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下厂(场)体验生产和生活,了解生产中所急需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七)掌握驾驭课堂的技巧:
有了新的教育思想和目标,有了充分备课和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如何驾驭课堂,课堂是展示教师成果的一个重要阵地,更是教师灌输精神文化的阵地,学生的喜怒哀乐在课堂上都会有很具体的表现。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课程知识,更是表达关怀、传授知识、灌输理念为一体的重要场所。
利用良好的教姿教态影响学生是教师言传身教的具体体现。这里也包含教师的穿着打扮。课堂就是一个舞台,舞者应是随节奏、随故事情节而舞,而不是总是以一种姿势展示给学生。
驾驭课堂第二个问题是如何驾驭讲授内容。使讲课内容达到讲深一点不模糊,讲明一点不庸俗;讲透一点不越线的三不原则。引入案例是诊疗技术理论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最好的兴奋剂,适当地使用案例是关键,以引发学生兴趣,活泼课堂气氛为度。
第三,富有激情、善于启发、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语言是驾驭好课堂的媒介。在学生中不能展现自己的‘病相’、‘倦相’,更不能在课堂做出诋毁社会、诋毁学院、低级庸俗的事情。教师驾驭课堂,有驾驭能力,也有师德的力量。
第四;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述“临床检查方法 ”时,可 用学生互动、师生互动。一方作畜主、一方作动物医生,进行一问一答。
五.课程考核与评价机制的创新设计
(一)课程考核:课程考核是检验本门课程教与学的状况的一种评价。合理而公平的考核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一种手段。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的考核是按照本门课程实践性很强的特性设置了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各为50分。
1.理论考试题目是根据支撑本门课程的核心理论和技能而拟出的,题量一般以100%掌握课程知识的学生60分钟能够完成的作题量为本次全班考试的题量。以50分记入本课程总分。2.技能考核由任课老师根据本门课程50个生产使用最广、临床应用最多的技能交给学生复习备考。考核方法学生以抽签的形式选择5个考题并操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且操作方法正确为合格,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且操作方法正确和不正确的均可允许进行第二次抽题考核,考核合格者以40~50(按动作熟练程度和准确度决定)分记入课程成绩。
再把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分加上作为本课程的成绩。
(二)教学效果的评价:通过这种方式教育教学与课程考核,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学生到课率由75%上升到100%,由于有了新的教学法与手段,注重教学中师生 动环节,学生上课热情高、兴趣浓,课堂几乎无人睡觉、做小动作,学生学习成绩、动手能力提高很快。理论考试合格率达98%、技能考核合格率100%。教学改革几年来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前或刚毕业就可以独立进行临床疾病的诊疗工作,有不少学生一毕业就开动物医院,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六.当前本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对任课教师要求较高: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与面对复杂生产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要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需要一定时间的煅炼和经验的积累。年青教师较难适应该课程的教学。
(二)现有的实训条件与管理体制给本课程教学改革顺利完成有一定的影响。实习基地的管理与教学的脱节、实训经费的不足是主要原因。
(三)学生因素的影响:一是学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学农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二是学生本身素质(主要是文化素质)在下降给教学带来的困难。
(四)现行教材与教学方法忽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过分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行教材的编辑存在的问题,也是素质教育教学方法的不足。
作者简介:胡永灵(1969-),男,湖南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动物医学、职业
教育的教学与研究。
通讯地址:(邮编421005)湖南衡阳市石鼓区望城路165号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
6.转变观念创新管理 篇六
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学习、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共产党员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所有共产党员都要立足本职、联系实际,坚定自觉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社会实践中全面体现“三个代表”要求。
一、要与时俱进抓学习
学习可以提升素质、学习可以开启智慧,学习是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的需要,是提高执政能力的需要,是切实践行“三个代表”的需要。一方面要加强理论学习。理论是党的建设的根本,理论素养是党员干部素质的核心,在以后的工作中必须进一步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切实领会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着力掌握其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不断增强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要按照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联系本地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坚持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另一方面要着眼实际。要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企业发展这一中心,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抓紧自身素质更新,认真研究和解决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认真研究和解决现阶段企业安全生产面临的新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新路子。
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奔流、信息密集的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知识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必将推动人类社会的迅猛发展。过去那种“十年学习、终身受益”的观念、“学无所用”的观念、“不用不学”的观念,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思想障碍,必须彻底清除。一是要树立“责任创新”观念。通过强化学习的大局意识、目的意识、责任意识,把个人的学习放到企业进步、企业发展的大背景中去思考、去认识,以对党的事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去支配、指导支部的学习。二是要树立“应用创新”观念。通过不断的学习,不唯本本、不唯教条,逐步把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科技知识转化成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知识创新转化成实践创新。三是要树立“素质创新”观念。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在经济贸易交往中,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使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很大冲击。只有不断地加强广大党员干部自身学习,不断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党纪国法、作风纪律等教育,才能在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形势面前,把握时局,韬光养晦,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不动摇,经受住“四个考验”。通过树立上述“三种创新”观念,形成“学习、学习、再学习,创新、创新、再创新”的永久学习、终身学习观念。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员的学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发挥表率作用,使终身学习真正成为“21世纪的生存观念”。二、要善于创新抓工作
要善于运用科学的运作方法,努力提高工作的操作水平,以操作水平的提高来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实现思路创新、举措创新。一是要努力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和水平。抓工作要知关节、得要领,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薄弱环节和各种优势,集中精力抓要事、攻难事、成大事;要善于统筹运作,把长远目标和短期安排结合起来,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二是要坚持开拓创新抓落实。善于把上级的方针、政策和本部门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抓好落实,坚持做到谋划中有新思维、工作中有新思路,勇于出新招,善于出高招。三是要学会用辩证法来抓工作。用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方法来观察和分析问题,而不能孤立地、抽象地、静态地看问题,更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一是要分工负责抓落实。企业工作千头万绪,涉及生产的方方面面。要做到统筹协调发展,领导及各级各部门必须着眼大局,把握重点,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分头抓好工作的落实,这样才能够把各项工作做实做好,才能发挥众长,体现企业的整体力量。要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进度,形成工作机制,完善考核方法,促进工作落实。二是要突出重点抓落实。要突出重大项目、重要工作和关乎企业生产的关键环节,狠抓工作落实。根据我厂的发展实际,我们要善于在繁杂的工作中理清思路,正确处理“抓大事”与“抓小事”的关系,“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关系,突出重点,抓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带动各项工作全面开展。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深入实际,抓典型,以点带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7.创新教育需要创新观念 篇七
一、开展创新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何为创新教育?简单地说就是指教育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德、智、体、美、劳教育教学活动, 陶冶培养学生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育。学校是创新教育的场所, 教师是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 抓好创新教育, 就是要在教育的观念上进行更新。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 应注重发掘学生的潜力, 重视创造型思维的培养和创新技能的训练。
学精于思, 荒于嬉, 思源于疑而止于惑。当人们遇到一件新的事物, 发现一个异常现象时, 必然会深深吸引。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的思维意识, 精心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将枯燥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易于学生接受的问题, 使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到“我要学”的积极主动状态中。改变“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充分注重手脑的统一。在授课过程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增加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达到手脑结合、手脑并用。激发创新探究意识, 使思维的结果物质化。
开展创新教育是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的提高, 目的是让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创造, 以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但我们不能因此忽略了考试、考核。考试和考核也是创新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只不过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有着特殊的新的内容。即作为教育、教学信息的反馈和检测手段。让学生明确创新教育与考试的关系, 以免影响其文化素质的提高。
二、抓好文化基础课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是培养新一代卫生工作人员的基础环节。文化素质教育, 就是要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它是一个人文明素质的基础, 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才能深刻认识到社会发展规律。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所有工作, 最终都要归结到提高人素质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上来。因此, 文化基础课教育也要讲究创新。
三、育人是文化基础课的特有功能
文化基础课的核心是加强素质教育, 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重要的素质, 通过德育课教学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自觉抵制愚昧、腐朽思想的侵蚀。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法制教育,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团结协作精神、法治理念和社会责任感, 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文化基础课程的其他学科也都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各个方面发挥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只有人文知识丰富, 人文素质高的人, 才会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总之, 文化基础课对提高人的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提供充足的文化养料, 滋养人的内在人文精神, 增加其文化素养, 使其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我们说加强文化基础课教学, 并不是说要去忽略专业课教学, 应该说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两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有机统一体, 偏缺哪一方面教育都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过应该看到, 专业课教学与文化基础课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运用、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在接受专业课知识教育与文化课知识教育时所持的思维、情感的内心状态等方面还是有所不同的。
四、调整课程结构, 改革教学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讲, 加强文化基础课教育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要细心研究、仔细斟酌, 真正做到加强文化基础课教育, 提高学生文化基础素质。
根据培养目标和文化课程任务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 并适当增加文化课的某些学科的课时, 为加强文化基础课教学创造条件。调整文化课结构, 要把文化课程教育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 让文化基础课程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 挖掘出专业课程中文化教学的因素,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发挥文化基础课教育的功能。
从课程设置看, 有关方法论和工具型课程开设不足, 应增加工具学科的比重, 重视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校期间应使其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因此, 有必要增加文献检索、电子计算机技术、专业外语等工具学科的比重, 使学生从既成的概念定义中解放出来, 发展有想象力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感受创造的喜悦, 加强对学生的启发诱导, 并开发其智力, 让他们学会观察, 学会捕捉, 记录事实, 分析问题, 逐步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文化基础课的创新教育要从教师抓起
跨世纪素质教育呼唤创新教育,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创新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进行自我改造、完善、发展的过程。不仅仅是释放学习、创新激情的智力活动, 还需要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 培养其独立意识、竞争意识。鼓励学生敢于表现自己, 坚持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等。以适应全面发展的需要。这就要靠教师去引导、去启发、去培养。为此, 创新教育急切需要有一只创新型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远大的目光, 在教育观念上有超前意识, 不断更新思想, 在教学中应变换思维角度, 训练自己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改变不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探索出一条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教改之路。同时, 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了解国际、国内最新的教育教学动态, 并有机的融入到教学中去, 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8.刍议综合素质教育与教师创新观念 篇八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创新观念
一、德高为范,以身立教
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首先,教师需要较高的人文素质,这与其特定职业功能有着本质联系。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完成培养人的任务。从教学目标来看,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质,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人,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价值;从教育理念上看,教师必须具有相当的人文素质,树立较好的教育理念,能对社会上流行的种种现象和思潮进行相对正确的评判,并将其纯化。从教学内容上看,在科学和人文日益融合的今天,即使传授科学知识也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这是因为:1.教师本身对科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有一定的评判,而要提高评判的水平和层次,不得不提高其人文素质。2.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之中会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态度和价值传给学生。而态度和价值一方面来源于对知识本身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需要从人文当中汲取养料。3.科学发展的范式突破,人文素质起着极大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科学上的创造,不能忽略人文启导。而且只有在较高的人文层面才能对科学创造的意义和价值有所把握。从教学方式看,一方面固然要借助于科学理性、遵循业已发现的客观规律和逻辑,同时也要注重激情和创造、爱心和责任感。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也要借助人文的解释和隐喻等方法。因此,教师的人文素质乃是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高尚的师德品质是身为人师的表率。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的过程,以渊博的知识解学生认知之惑,以高尚的品质塑社会可用之才。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严于律己、诚实为人、慎言处事、甘为人梯、无私奉献是教师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努力做全社会的楷模。“志存高远、爱国敬业”。这是对教师思想政治层面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強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广大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以培育人才、繁荣学术、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积极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他们立志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材。”
第三,乐业爱生是教师的基本品质。乐业是教师对待职业的基本态度和内在动力。只有乐业才会有刻苦钻研、诲人不倦的精神,方能保持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精神状态。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教育学生,不仅通过言传,而且通过身教;不仅要用丰富的知识教人,更要以自己的品格育人。“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要加强自我修养,追求道德自律,以淡泊明志、甘为人梯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需教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保持甘于奉献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四,“严谨笃学、与时俱进”。这是对教师学识、学风方面的要求。广大教师要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要甘于寂寞,力戒浮躁,潜心钻研;要认真读书,多思慎思,关注现实世界,注重学术积累,厚积薄发;要加强团结、和谐合作,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中相互切磋,共同进步。同时要深入研究教育现象,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实践行为,成为终身学习者和终身研究者。
二、更新观念,转换角色,明确目标
(一)更新教学观念,确立学生主体意识
现代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在经济和科技不发达的时代,教育的形式是传承式的。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只能从课堂上获得知识。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信息化的浪潮,使获取知识的渠道广泛而又迅捷,因此,教师要主动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围绕学生求知的需要,积极发挥服务导向作用,挖掘和发挥学生身心发展的潜能,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转换角色,由教育者向服务者转变
教师只有自觉意识到自己社会身份实质性的转换,明确“服务者”的地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机制,才能准确地把握“服务者”的职责,满足学生求知成才的需要,完成现代教育所赋予的使命。
(三)明确培养目标,由认知型向能力型转变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和培养终身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也既狭义上的择业、就业、创业能力。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改变重认知、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改变教学观,改进教学方法,体现科目的特点,抓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的全面提高,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突出素质能力方面,培养和增强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为将来竞岗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做到以下两点
(一)创新教育内容
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就需要我们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要突破“教参——教材——学生”这一固定的程序和模式,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这一战略高度出发,别具匠心地理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以获得教育实践的新颖性和高效率。
(二)创新教育方法
新世纪教师要积极拓展教育的未知空间和有效途径,以新观念为主帅,以新能力为先锋,以新方法为利器,给传统教学方法注入新内涵。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为己任。
9.转变观念,创新管理(范文模版) 篇九
全面深化管理体系、管理制度、管理执行力 随着集团“体系、制度、执行力”这一核心管理理念的逐步推进,各条线、各驻外单位管理在集团总体框架下健康运行。然而,现行的体系目标、制度要求、执行力标准仍不够简洁、直接、明朗,已不能满足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转变观念,创新管理,全面深化管理体系、管理制度、管理执行力已刻不容缓。
目前,集团管理仍存在薄弱环节。一方面,集团部分管理者欠缺团队精神。有的管理者认为管理是个人的事,往往大包大揽,缺乏大局观念和协作意识;有的管理者揽功诿过,不敢承担责任,缺乏主人翁精神和意识;有的管理者忽视条线与条线、部门与部门的协作,往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另一方面,现场管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场是直接创造效益、直接反映信息的阵地,是问题萌芽产生的场所,是最能反映员工思想动态的地方。只有做好现场管理,才能管理好容易出现问题、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才能提升公司整体管理水平,从而确保公司正常运作。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办公室人员呈现出了不良的工作风气,如工作效率低下、劳动纪律涣散等,影响了公司整体形象。
下一阶段,集团将围绕管理体系目标、制度要求、执行力标准,通过“抓、管、查”进一步深化“体系、制度、执行力”改革,有效提升个人执行力和团队执行力,最终实现集团整体管理
目标。为了强化“抓、管、查”力度,集团将用智慧创新各种管理手段。近期,作为管理手段之一的突击检查机制将正式运行。突击检查是一种不定期的、有针对性的检查模式,由总经理条线牵头相关职能部门人员或其他专业人员进行。就突击检查内容而言,所有生产系统现场着重于安全生产、劳动纪律、环境卫生、操作规范、资源浪费等问题的查处上;所有非生产系统现场着重于工作作风、精神状态、行为规范等问题的整顿上。突击检查机制着重于现场管理,这有利于加强各级管理者的现场管理意识,从而提升集团整个管理团队的现场管理水平。
检查机制是重要手段,考核制度则是基本保障。下一步,集团将根据管理体系目标、制度要求、执行力标准,探索运行管理团队连带考核责任制。管理团队连带责任考核制是集团的一个管理创新,指的是以条线这个管理团队为考核对象,针对所有生产系统现场管理工作重点和非生产系统现场管理工作重点,依托突击检查机制,根据原则性或非原则性问题,按照主要责任、次要责任、连带责任进行分级考核。这并不是针对问题株连式“一锅端”地连带考核所有人员,而是考核责任管理团队及上级主管领导。管理团队连带责任考核制不是为了考核而考核,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各级管理者的团队精神,引起各级管理者对现场管理的重视,从而使管理体系目标、制度要求、执行力标准得到完善和提升。
新年伊始,希望广大管理者怀着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加强
10.增强危机意识 强化创新观念 篇十
开创发展全新篇章
赵局长在“双新”会议上的讲话深刻总结了全局在2009年所取得的成绩以及面临的严峻形势,既有对全局当前发展大局的洞微知著,同时还在全局“形成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具体措施方面提出了极具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执行方案,在思想和行动上向全局职工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对引领全局职工戮力同心实现全年的战略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局、台领导高屋建瓴的讲话,让大家意识到了肩头的责任更重,河南台新的奋斗目标与频道每个员工息息相关,必须按照局、台领导讲话的具体要求,真正担当起频道应负的责任,要适应全局最近的发展形势,确保完成今年的广告创收任务和明年的广告招商任务,为全局实现更深层次的发展添砖加瓦。电视剧频道目前存在着自办栏目创新力不足、各剧场收视贡献率不够等诸多问题,频道各部门要认真传达贯彻本次会议精神,利用不同形式多层次展开学习讨论,把频道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双新”战略的实施上来。《讲话》既有思想上的深刻,又有行动上的务实,涉及到了全局今后工作的各个层面,对各个岗位上的人员都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将增强频道乃至全局员工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执行力,成为实施电视剧频道“三年规划”战略以及全局“一大多强”战略的指导范本和强大动力。
11.继续教育需要创新 篇十一
一、在法治的轨道上构筑现代继续教育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自身发展的需求,继续教育走向法制化是必然之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把继续教育的内在需求与提供必要的条件从可能性转变为强制性,以对政府、单位、个人、教育机构等各方面在继续教育活动中的权利与义务、利益与责任、奖励与惩处作出明确的规定,对各方面在继续教育中的关系进行合理定位。对政府而言,为继续教育提供条件不再是可为可不为的事,而是政府的职责,对单位而言,要履行为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供时间、经费和其他必要条件的法定义务,对个人而言,接受继续教育既是权利也是义务,个人接受继续教育不单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单位利益、社会利益的需要;对教育机构而言,自主招生办学,而且要保证质量。通过法的形式,使继续教育的各个环节组成统一、协调、高效的运作体系。
二、在政府职能转变中发挥行业协会优势。政府的推动和管理在继续教育发展初期体现出强有力的作用,政府职能转变要求继续教育的公共服务功能不再主要由政府来承担,走向社会化是必然之路。政府对继续教育的管理将转变到宏观调控、制度建设、培育规范市场、加强执法监管上来,继续教育协会和专业学会等中介组织在继续教育中的工作领域更广、服务范围更宽、任务更繁重,自治、自律的作用凸现出来。协会、学会具有人才荟萃;联系广泛的优势,应该本着整合力量、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在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做大做强,谋求继续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要积极开展行业、专业规范建设、编制专业科目指南、开发课程、编写教材资料、改进教学手段、建立远程网络、制定标准化指标、推进国际化认证体系实施等。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才是现代继续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在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中拓展服务功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使个人成为“社会人”,而不再是“单位人”,就业的竞争和职业转换对个人的知识水平、技术能力要求具有更大挑战性,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不断进行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能力结构的调整,全社会的学习热潮初步显现,以巨大的社会需求、宏大的学员队伍、极为广泛的培训内容为基本特征,将使继续教育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目前继续教育封闭分割、计划调训的运作方式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走向市场化是必然之路。要培育和发展统一规范的继续教育市场,架起供需双方沟通的桥梁。要在拓展继续教育的对象,开发继续教育内容,提供多种形式培训,开展合作办学,提供咨询,促进社会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全面增强服务功能。
四、在国际化竞争中提升质量和效益。我国加入WT0,国外继续教育培训机构逐步进入我国市场,合作更加广泛、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目前国内继续教育的劣势在于质量和效益不高,这恰好是市场竞争的致命点。要以开放的思路吸纳各界力量,真正使继续教育成为高效益的投资,要通过改革内容和形式来提高质量,通过提高质量来提高效益,从而激发继续教育蓬勃的生命力。
12.创新教育需要创新观念 篇十二
研究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面临制约性因素
自高校扩招以来, 研究生教育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是我们也应看到, 高校研究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已经成为制约研究生管理工作上台阶, 影响研究生教育上水平的突出问题。[2]
1. 教育管理缺乏权威性。
管理的权威性, 是实现管理职能的前提, 但在实际工作中, 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常被看作是事务性、服务性工作, 缺乏必要的权威性, 各种相关决定都是由上级领导或相关部门授权。在研究生成绩评定、毕业去向等关键环节上基本没有发言权, 影响了对研究生管理的制约力度。
2. 管理干部素质参差不齐。
部分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干部对自己定位不准、要求不高, 管理育人的意识不强, 工作缺乏应有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艺术性, 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 同时也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 管理干部队伍不稳定。
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量大、琐碎、头绪多, 基层待遇相对微薄, 管理干部前途、出路、使用较为困难。这些都影响了研究生管理干部的岗位忠诚度, 造成人员流动量大, 有些院校管理干部岗位长期缺编, 工作难以开展。
研究生管理干部要走出误区, 提升境界
质量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 而高素质的研究生管理干部队伍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作为研究生管理干部, 必须努力增强自身素质, 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水平, 以奋发有为的精神和扎实有效的工作去确立自身地位、实现岗位价值。
1. 克服“妄自菲薄”的倾向, 强化奋发有为的使命意识。
学员教育培养始终是学校建设的中心工作, 尤其是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一线主战场的研究生管理岗位, 在学校建设中更是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理应树立自信心, 增强责任感。作为研究生管理干部要克服没有地位、没有前途、甚至没有面子的思想, 走出“干了白干”、“最后一站”等妄自菲薄的思想误区, 首先自己要有一身正气、一技之长和一腔热情, 不要被繁杂的社会现象扭曲了价值判断, 始终要以事业为重, 坚定信念, 振奋精神, 敬业奉献。本着对学校、学生负责的精神, 积极主动作为, 倾心倾力服务, 全程全面培育, 为学校建设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 克服“因循守旧”的倾向, 强化开拓创新的探索意识。
我国领导人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教育已受到从政府到科学界、教育界的共同关注。[3]研究生是科技创新中极具活力的一个群体, 也要求研究生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创新性。过去有人认为, 研究生管理工作没有乐趣, 没有挑战, 也很难有建树。然而,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和外界环境的变化, 给研究生管理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亟需以新的眼光去认识、以新的思路去研究、以新的手段去改进。要建立具有指导性、结构合理、有利于促进研究生全面素质和培养质量提高的管理机制和体制, 与学员产生共鸣, 引起了互动, 实现双赢。[4]
3. 克服“自我满足”的倾向, 强化提升素质的进取意识。
只有提高管理干部的自身素质能力, 才能保证言传身教的标杆不倾斜, 始终为研究生立身做人当表率。目前研究生大幅扩招, 管理干部却普遍缺编, 管理育人任务相当繁重。尤其是面对研究生培养的新形势、新要求, 研究生管理干部必须在精干队伍、强化素质、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上有新的加强。因此, 每名干部都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本领恐慌, 要深刻认识到作为对高层次人才实施管理教育的干部本身也必须是人才, 要有能力的危机感, 要有成才的紧迫感。增强进取心, 苦练内功, 提升本领, 努力把自己锻造成学校建设需要的合格管理人才。不仅要熟悉掌握学员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还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 不断给自己充电。从现在做起, 只争朝夕, 锲而不舍, 厚积薄发。把新知识转化为坚定的政治信念, 科学的思维方式, 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正确的人生追求和实际的工作措施。
开拓创新, 为研究生培养履职尽责
研究生管理人员要结合自身工作实践, 大胆创新, 探索研究生管理工作的规律, 努力提升生管理育人水平, 为研究生成长成才铺路搭桥。
1.在否定中谋创新, 为研究生管理教育多辟一条路。
谁抓住了青年, 谁就赢得了未来。研究生管理教育既是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又是神圣而崇高的使命。如何管好研究生, 应该是全体研究生管理干部必须殚精竭虑思谋的问题。是成年累月, 一成不变地带队、点名, 还是打破定势, 创新模式, 实现研究生管理教育的发展和跨越, 这体现了一名干部对学校的忠诚度和对学生的责任心。一定要坚持把工作重心放在研究生的学习、成才这个中心任务上, 积极介入, 创新工作, 务求实效。审视研究生教育管理现状, 的确存在管理制度僵化、管理形式老化、管理操作技术化等问题。需要大胆突破不合时宜的旧有管理教育模式的束缚, 寻找到符合精英人才建设实际的新思路, 结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进行管理创新, 提高管理效能。
2.在具体中求深入, 为研究生成长多尽一份心。
研究生是特殊的学生群体, 既具学生的角色又是科研工作中的中坚力量, 无论任何时候, 对研究生的培养, 都要将服务育人作为主要内容。[5]研究生管理干部要树立学员利益无小事观念, 让研究生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解除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优越的条件, 营造良好的氛围。一要走到, 要深入教室、宿舍去了解学习生活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要问到, 要经常与学员谈心, 把握思想状况, 对学员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时常关心;三要说到, 要常念紧箍咒, 落实经常性思想工作;四要查到, 要加强检查督促, 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近年来, 研究生社会联系广泛, 引发思想不稳定的因素增多;夫妻两地分居, 带来家庭困难和矛盾的因素增多;大龄未婚青年中, 产生感情纠葛的因素增多, 校园心理健康步入“学位越高, 心病越重”的境地。研究生管理干部除了做好经常性和普遍性的管理教育之外, 还要善于从学员喜怒哀乐中发现问题, 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把矛盾化解于无形之中, 帮助他们走出情感“沼泽地”。
3.在延伸中找突破, 为研究生成才多搭一座台。
研究生思想性格成熟化、学习研究多样化、生活情趣个性化等特点, 决定了在管理教育上, 一定要有别于本科生直线加方块、整齐划一的管理模式, 要把管理教育工作的重心由“八小时以内”向“八小时以外”延伸, 由“在队学员”向“下科学员”延伸, 由“制度层面”向“文化层面”延伸, 由“学校教育”向“社会实践培养”延伸, 不断拓展管理和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主动作为, 营造氛围, 为研究生成才搭建起飞平台。如开展英语长廊活动, 锻炼提高研究生的外语组织能力、听说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举办学术报告会, 以跨学科、跨专业的学术交流和讲座, 帮助学员启发研究思维、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技能;鼓励研究创新, 举办“研究生成果报告会”、“优秀硕士”、“优秀博士”评选等活动, 积极培养研究生创新、创业、创造能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研究生走出校园, 深入厂矿社区开展主题教育;加强文化建设, 让研究生在充满科学、理性、温馨、和谐的大学人文环境里净化灵魂, 陶冶情操, 升华人格, 锻造为真正的精英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杨, 王学江, 杨扬, 等.开拓创新, 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探讨.山西医科大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7, 9 (2) :220-222.
[2]袁芸, 杨小红.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7, 22 (1) :78-80.
[3]王健, 侯稳.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15) :2905-2906.
[4]阎威, 雷丽萍, 陈改清.创新管理, 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质量.医学教育探索2007, 6 (9) :840-841.
13.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创新工作 篇十三
全市开展的继续解放思想,推进科学发展学习教育活动,很有必要,也非常适应泰安实际。这次教育活动的目的,就是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解放思想,找出思想工作中的问题和差距,树立科学发展观,理清思路,创新工作,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通过学习市委领导的讲话,学习有关进一步解放思想的文件,深刻的感到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横向比较,与先进市差距在不断扩大,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思想解放不够,也有工作进取不够等多方面的原因。如何迎头赶上先进市,逐步缩小差距,又好又快的发展,使全市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得到实惠,这是摆在全市各级干部面前的重要任务。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新思维、新观念,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经历过几次大的思想解放活动,每次思想的大解放都促进了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也促进了社会的变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这次解放思想教育活动,也必将对泰安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自己一定积极认真地参加这次教育活动,按照市委和局党委的部署和要求,学习有关解放思想的文件,认真 1
14.考研英语作文预测:创新观念 篇十四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The cartoon aims at informing u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innovation. Definitely, no once can deny the importance of it. A innovative spirit can promote the advancement of both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as a whole. only those who are keeping on creating new things can make continuous progress and maintain competitive edge. To further illu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innovation, I would like to take Steve Jobs as a case in point: how could he, a genius who change the way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recreation and even our life, invent so many powerful electronic products without a creative spirit ?
15.创新教育需要创新观念 篇十五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指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个人或一个团队,为了一种共同的创业目标,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进行创业[1]。目前,自主创业的年龄不断被刷新,全球最年轻的从事网络行业的创业者年龄只有17岁,所有这些创业传奇有力冲击着充满热情与活力的大学校园,但渐渐地我们发现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在慢慢消散,近年来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逐年下降,2004年的比例为14%,2005年为9.8%,2006年仅为4.3%[2]。
(一)自主创业的动机
自主创业客观上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是开辟和拓宽就业的一条新途径,但是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动机不是为了解决就业,而是成就一番事业,赚大钱。大学生对于自主创业有非常高的期望值,这可能与社会大力正面宣传“创业精英”有关,摆在学生面前的都是已经非常成功的创业人士,学生都把像比尔·盖茨、李嘉诚这样的著名人物作为自己的榜样。一开始就设置高不可攀的目标,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就比较容易受到打击。南开大学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近九成的大学生因“失败率高”而恐惧创业,明确表示不会选择创业,在对不到11%(67个人)打算创业的学生进行创业动机调查中,创业动机是运用自己的知识,成就一番事业所占的比例超过了50%;居第二位的是自己当老板,赚更多的钱,占了38%;选择挑战自我的人占到了28%,居第三位;只有5个人(7.4%)的创业动机是为了解决就业。所以尽管近几年的就业形势严峻,选择通过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的大学生仍是少数[3]。
(二)外部环境的制约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整个社会,包括走在时代思想前沿的高校,都未形成鼓励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美国是创新经济最发达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硅谷创业奇迹的出现,引发了创业经济的浪潮,政府大力支持高校、小企业等自主创业,以知识、技术等自主创新带动经济迅猛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文化基础。据美国考夫曼创业领导中心1999年的报告显示,在美国有91%的人认为创业是一项令人尊敬的工作,而每12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希望开办自己的企业[4]。而在我国,自主创业的动力主要来自政府,出发点主要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难以孕育创业人才层出不穷的社会氛围,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难免会困难重重。
(三)创业准备不足
创业知识欠缺、创业能力不足、创业心理不够成熟,这些都制约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发展。当今大学生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易于接受新事物,对于自主创业体现出了很大的热情与信心,但是目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最基本的一些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比较理想化,还未创业就想着做强做大,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量身设置目标,不能很好地结合国家、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对未来的困难和障碍预计不足。另外资金不足、手续难办、缺乏社会关系等问题也客观存在,但正是因为大学生对于创业准备不足,面对这些问题就束手无策,存在“等、要、靠”的思想,不能主动出击、知难而上,制约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的进行。
二、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和定位
“创业教育”是由英语中“enterprise education”翻译而来的,“创业教育”最早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在巴黎召开“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大会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岗位的创造者。”从此,创业教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热点之一。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继毕业文凭、职业技能证书之后的第三本教育护照。
(一)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
在我国,1997年清华大学的“创业计划大赛”被公认为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最早实践。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创业教育的理念,“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同年开始我国每年举办全国性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这一活动促使创业教育的影响在全国高校进一步推广。2002年教育部确立了清华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9所高校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进行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我国开展创业教育近十年来,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各类创业活动,如“挑战杯”,在高校广泛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结合实践活动,部分高校开展了创业理论教育,开设了“创业教育课”、“创业风险投资”等课程;全国有近百家大学生企业,成立科研技术的研发中心和孵化中心。
但在取得成绩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创业教育意识淡薄;热闹的创业报告和创业竞赛,与冷清的创业教学和创业实践构成鲜明对比,创业教育只是面对一小部分同学,有很强的精英化痕迹;创业教育未形成统一规划的体系,课程设置、教师配备、教学模式上都存在不足。
(二)创业教育的定义和特征
什么是创业教育?从教育内容看,创业教育是以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和开拓精神、冒险精神,并能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和商业规划活动的教育[5]。从哲学理论的角度,创业教育是贯彻以人为本,开发人的潜质,成为具有开创个人事业的,使“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的教育[6]。
创新是创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创业教育的灵魂、关键就是创新。自主创业从创业想法的出现、创业计划的实施、创业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应对都涉及到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深化,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创性品质。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目前,创业教育的一个误区是服务于各类实际的创业活动,受众面较小,而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为出发点,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这种创业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同学的。“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7]创业教育具有终身教育特征,帮助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能够善于把握各种机遇进行创业。
(三)创业教育的目标
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增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责。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转变就业观念,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就业观念就是打破传统的就业模式,不能完全盯着国家和社会提供的有限就业岗位,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开辟新的就业途径,实现自我价值。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创业能力和生存能力,具备领衔开拓或合作开拓事业的创业精神,为全社会创新文化建设发挥辐射作用。
我们不能单纯用大学生创业的现时绩效、经济绩效来给这项活动“打分”。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并不是要求大学生在校或一毕业就马上创业,学校的创业教育不是企业家速成教育,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为社会提供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潜能的人才,帮助学生在一生的职业生涯中勇于开拓和创新,不因循守旧,有敏锐的眼光、开放性的思维和付诸实践的勇气。
三、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基地,作为创业主力军的大学生从这里走向社会。高校担负着为国家、社会培育创新人才的重任,开展创业教育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
(一)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2007年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拐点。所谓的“拐点”,即毕业人数超过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的半数,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达到495万人,与社会增加的900万个就业岗位相比较,仅占到55%,标志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突显,成为全社会的问题[6]。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式已经从“精英就业”进入到了“大众化就业”,就业的层次不断下移、扩大和分化。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负责培养大学生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已刻不容缓。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甚至是冒险精神,鼓励有条件的同学自主创业,不仅能够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建设创新型社会、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需要
21世纪是知识创新的时代,综合国力之间竞争体现在各种软实力的竞争,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以创新带动经济的发展。作为高校,要紧跟世界高等教育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的改革发展的步伐,积极改变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创业教育的体系,落实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四、创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创业教育更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紧密联系实际,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加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开展创业教育是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握时代的契机,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引导。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社会的转型,就业形势的严峻,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感到迷茫,高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创业教育,引导学生以积极平稳的心态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弘扬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开拓自我发展的广阔空间,展现良好的综合素质,坚定“明天会更好”的信念。
通过创业教育,我们要培养学生面对任何困难,都对自己的人生理想充满坚定的信心,这也正是进行创业教育的要义所在。理想的实现在于不断追求,坚持不懈。通过成功示范、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等,引导学生把实现自我价值和贡献社会、服务人民的理想统一起来,激发学生的创业愿望,坚定自己能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一展身手的信心。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发挥主动性
.创业教育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面对不确定的将来,能够独立开辟生活道路,独立地解决问题,创造人生价值。面对这样的要求,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准确定位。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这些差异性影响着他们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定位。为了避免就业过程中的盲从,以及更好地获得个人发展,要引导学生了解自我,鼓励广泛实习和实践,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长。在日常工作中,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各项任务,少一些包办和细节性的引导,树立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意识,允许学生尝试和犯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健全人格
自主创业是充满挑战与风险、竞争与合作的过程,是对创业者心理素质和人格的全面考验。创业教育的定位不仅仅是解决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开发和发展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性品质,培养学生坚韧不拨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合作的作风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健全的人格,境界的高远才能够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加强挫折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积极引导和增强当代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开创事业取得成功的法宝之一。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激烈,优胜劣汰,创业活动具有风险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更需要创业者付出艰辛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创业活动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的,需要团队力量和协作精神。大学生往往有较强烈的竞争意识,但团结合作意识却比较淡薄,不善于与人交流沟通,需要引导大学生重视人际交往,建立健全的心理素质,完善自身的人格发展。
【创新教育需要创新观念】推荐阅读:
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教育论文10-29
转变观念 创新发展12-23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01-04
创新教育课程06-09
大学教育创新10-27
物理创新教育10-30
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培养科技创新人才12-23
企业营销战略发展及其营销观念创新12-05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10-01
小学创新教育浅析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