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学史试题(精选13篇)
1.高中物理学史试题 篇一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
1,17世纪,伽利略理想实验法指出: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
2、20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 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动钟变慢 动尺变短 光速不变)
3、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 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G;
4、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 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5、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 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
6、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 预言了电磁 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7、关于光的本质有两种学说: 一种是牛顿主张的微粒说 认为光是光源发出的一种物质微粒; 一种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 认为光是在空间传播的某种波。
8、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 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
9、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 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 10、1905年爱因斯坦 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11、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 提出了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 的辐射电磁波谱。
12、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 预言了实物粒子的波动性; 13、1897年,汤姆生 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14、1909年-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 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15、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 发现天然放射 现象,说明原子核也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16、1919年,卢瑟福 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
17、1932年查德威克 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由此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的组成。
2.高中物理学史试题 篇二
一、体现物理学史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兴趣
在进入高中之后, 物理知识的难度进一步加深了, 很多物理基础不好的学生认为学习物理是一种负担, 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这时就需要物理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学史的内容丰富, 不仅包涵理论概念成立的过程, 也有很多物理学家的成功经历, 这带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 对吸引学生注意力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引入物理学史时可以侧重于物理故事的趣味性, 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描述物理学家的成功经历, 不仅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坚持不懈探求真理的品格。高中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 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在学生做实验时引入物理学史, 让学生在知识的融合中提出质疑, 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物理学史的引入要注意有序性
物理学史的内容复杂, 系统性也显得比较强, 如果无序引入就会使学生感觉到知识没有条理, 不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物理学史联系起来。因此, 物理学史的引入要注意有序性。例如物理学史上著名四大统一的代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电磁波和光的统一, 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和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论。这些知识看起来分散, 实际上可以用一条线贯穿起来。教师在引入物理学史时, 应该抓住物理学史的规律, 可以时间为线索或以空间为线索, 还可以著名人物或者事件来作为线索。物理学史不一定非要在新课讲授中引入, 也可以在复习课或者习题课上引入,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现状进行随意安排。
三、促进物理学史生活化, 便于学生理解
在高中阶段, 物理学史不是物理教学的主要内容, 因此要注意物理学史的地位, 不能够主次颠倒, 这时的物理学史的主要功能是工具作用, 是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一种工具, 物理学史的引入是围绕着教学目的这一中心的, 因此要把握好度。物理学史中呈现的是历史事实, 这些历史事实都是经过后人编辑整理的, 因此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偏离, 学生看到物理学家的成功往往觉得太了不起了, 感觉自己不可能达到那样的高度, 实际上物理学家也和普通人一样, 是经过努力奋斗才取得成就的, 因此, 教师应该多向学生灌输物理学家奋斗的部分, 而不是天才的部分, 这样学生就会以常人的眼光对待物理学家, 才能够对物理学家得出的真理进行大胆质疑,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采用情境教学, 改革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对课堂效率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要想提高教学效率, 就要改革教学方式。如今青少年读物增多, 学生对基本的物理学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了, 要想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教师就要加强备课, 利用情境教学, 在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比如在学习“透镜成像原理”时, 教师可以创设伽利略发明望远镜的情境, 学生就会对知识产生探求心理, 这时学生就融入到了情境之中, 教师再指导学生制作简陋的望远镜, 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 也对相关物理学史有了了解,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物理学史的引入无论是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还是对学生自身的发展来说, 都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物理学史的引入不是盲目的, 教师应该有序、有效地引入物理学史, 发挥物理学史的作用, 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兴云.充分发挥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教育功能[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2) .
3.物理学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 篇三
关键词:物理学史;高中物理;必要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353-01
如今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下教育中不单单要传授基本知识和简单技能,更要关注学生在人文素养等方面等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早日适应社会的需求。特别是作为学生将来进行学术研究基础的高中物理,使物理学史融入高中物理可以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物理知识基础的同时,清楚的认知物理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在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注重对科学素养的培养,使高中物理教学质量和效率得到提高。
一、将物理学史恰当融入到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物理学,简而言之就是对物质以及物质运动方式进行探讨与研究的一门基础性学科。物理学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引领人们走进并深入地了解大自然,探索了宇宙的奥妙。随着时间的流逝,物理学在前辈们不断地开拓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物理学的知识结构也渐渐变得相对完善。
物理学的历史就是发展中物理研究的进程。物理学不断的进步与完善,不仅极大的丰富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并且不断的补充人们在物理学界的认知。因此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将物理学史融入到物理教学中,这是时代进步和发展的要求。此外,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大部分是照本宣科。而实际上,老师过度依靠教材很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将严重降低高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所以现代教育更应该注重将物理学史与高中物理教学融合在一起。
二、物理学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若干途径
1、在教学中注重理论知识与发展历程的结合
相比较来说,物理知识的内容与其他的学科较为不同。其他的科目需要通过层层的探索,学生才能自己得出结论。然而物理教学并不如此,物理学的逻辑一般是直接得到结论,虽然具有简洁,逻辑性规律性强、科学严谨等特点。但是,大多数教学在内容上忽视了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过程,致使学生无法切身体会到当初科学家得到结论的艰辛历程,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也不高。
因此,教师应当将理论知识与历史经历相结合,将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里贯穿始终。让学生能够细细地体会和感受这些物理知识得到的过程和一些有趣的细节,丰富其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知识广度。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增加在物理学科方面的兴趣,吸引学生的眼球,还可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与教学氛围,为将来教学生活中给学生构建物理学知识框架奠定扎实并有益的基础。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
目前国内受制度限制,大部分教学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物理教学大都仅仅局限于45分钟的课堂时间。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尽可能了解更多的物理学史的知识,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与效果以及学生本身的个体特点,仔细筛选历史物理资料。做到物理学的历史材料能更好的帮助在物理知识上的教学,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学生更加清晰的记住物理知识点。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在物理方面的兴趣,同时可以快速提升学生学习水平。
此外,如果只是依靠课堂知识是无法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物理学历史的。教师应当积极的引导学生利用下课空余时间,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互联网等优势,根据个人情况不同,简单或深入了解物理学的历程。还可以通过展开讲座等形式的活动,来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自发的去学习更多的物理学知识。教师也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教育手段,使用多媒体设备准备合适的物理学史课件,为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知识要点(最好做到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把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相结合教育,可以最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自主学习,提高本身的教学水平和质量,进而推动物理学以及物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历史氛围
课堂上的教学是目前物理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方面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创造的课堂氛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要善于结合或更改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其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在课堂开始阶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把握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特点,将学生引入正确的教学课堂之中。
教师可以尝试提前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对某一典型事例进行情境展示,让学生自行扮演历史事件中的角色,营造良好的氛围并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让学生能够一步一步地切身体会物理发展过程。此外,教师应当采取合理性筛选教学内容,结合课堂内容,提起学生兴趣,这样才可以有效的达到物理教学目标。
4、提升学生对物理学史典型事例的兴趣及研究
物理学史的范围很广,教师和学生都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时候教师应该筛选在物理历史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人物及其事件,让学生能够通过事例进行深入钻研与探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典型事例的作为这一知识点的衍生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讨论。与学生共同分享历史上优秀科学家的宝贵成果,这样不但能让教师和学生打成一片,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还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物理发展的曲折和喜悦。
物理学历史以及相关知识融入高中物理教学有着积极的效应,教师应当认识到这点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在教学过程里,采取合适的措施,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配以科学的现代教育技术,筛选适宜学生适宜课堂的物理历史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以及对物理学史的兴趣,提升教学效率,培育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品德,以响应课程改革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杜玉娟. 新课程背景下物理学史和高中物理教学相结合的研究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2007.
[2] 王惠芳. 物理学史和高中物理教学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D].西北师范大学,2004.
[3] 成 丽.高中物理教学中通过物理学史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4.高中物理学史教学研究论文 篇四
摘要:物理学史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物理学史的主要内容是物理知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对客观世界的概括和总结,将其引入高中物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发展脉络,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该把物理学史引入课堂之中。
关键词:高中物理;物理学史;科学素养
我国的教学体制不断改革,对高中物理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一方面教师要教授给学生专业的物理知识,另一方面物理教师应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可以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物理知识追根溯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物理课程产生兴趣,才能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以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教师将物理学史引入课堂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呈现物理这一科学理体系论的建立过程,再现物理科学知识的发现过程,以及科学家们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比如,教师在讲万有引力定律的时候,可以介绍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1666年,23岁的牛顿还是剑桥大学的学生,牛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非常强,他经常思考,为什么地球会绕着太阳转?为什么月球不会掉落在地球上?一次牛顿坐在果园中,突然听到苹果落地的声音,牛顿由苹果落地联想到了月球和地球的关系。在第二天,牛顿看见小外甥在玩小球,外甥慢慢摇摆小球,然后越来越快,最终小球被径直抛出。牛顿从这一现象中猛地意识到月球和小球的运动极为相像,月球对动力和重力的拉力同时作用于月球,使月球不会掉落到地球上,而正是因为重力的作用,苹果才会落地。牛顿之后展开了实验研究,最终证明重力是“万有”的,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很多学生知道牛顿,知道万有引力,单纯直接学习这一知识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教师通过在课堂上介绍物理学史,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家的崇拜之情,然后让学生把崇拜之情转化成学习的动力。
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
物理学的知识包括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等,其中最重要的知识就是物理概念。物理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时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应该在物理概念讲解中引入物理学史,让学生正确全面地把握物理概念,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在讲惯性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入概念产生的历史。惯性的概念发展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历史,从亚里士多德的“强迫运动定律”,到伽利略进行理想的斜面实验,然后再到笛卡尔的惯性原理,最终到牛顿的“第一运动定律”。不同的物理学家对这个概念进行优化和完善,终于确定了最后的概念内涵。教师在物理概念讲解时渗透物理学史,可以从纵向的角度让学生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对概念的掌握。
三、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物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客观性,要求学生不迷信权威,以发展变化的思想去审视一切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但是在传统的物理课堂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性传授,没有对科学理论进行讲解,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逐渐被削弱,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此,高中物理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物理学史。比如,在讲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可以突出科学家的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在16岁时,就在书本上了解到光是以很快的速度前进的电磁波,于是他产生了一个疑问,如果一个人以光的速度向前运动,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爱因斯坦学习了电磁学、力学的相关理论,并从哲学中吸收营养,对之前科学理论进行了大胆创新,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理念,最终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培养问题意识和发展创新思维非常重要,学生从教师的讲授中可以认识到这二者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
四、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物理学的发展历史表明,物理学和哲学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教师应该将物理学史引入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比如,以上述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为例,教师可以把“新事物一定会战胜旧事物”的观念融合进去,让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再比如,在讲万有引力定律时,教师可以把“物质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观念融合进去,让学生以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的辩证思维。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高中物理教师不仅要教授给学生物理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学史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引入物理学史。
参考文献:
[1]刘海东.诌议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引入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3):34-35.
[2]徐志才.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引入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考试周刊,(11):178-179.
5.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试题 篇五
一、填空题(30分,每题3分)
1、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_相互作用_、最一般的_运动规律_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
2、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_科学探究_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_创新意识_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3、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_科学素养_,从知识与技能、_过程与方法_、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4、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在课程评价上强调_更新观念_,促进学生发展。课程应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_过程性_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_教学实践_的改进。
5、高中物理课程由12个模块构成,学生完成共同必修模块的学习后,可获得_4_学分,接着必须再选择学习一个模块,以便完成_6_个必修学分的学习任务。
6、高中物理课程的总目标包括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_自主学习_能力,养成良好的_思维习惯_,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7、物理学是一门以_实验_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高中物理课程各个模块中都安排了一些典型的科学探究或物理实验。科学探究的要素包括提出问题、_猜想与假设_、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8、选修课程是在_共同必修_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设计的。在选修课程中既考虑了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又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既为学生设计了适合其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的不同模块,又考虑了不同模块的_相互联系_和共同要求。
9、_观察实验_、抽象思维与数学方法相结合,是物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10、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物理课程提供了丰富的_课程资源_。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_处理信息_、传递信息的能力。
二、判断题(10分,每题2分)
1、学生完成共同必修模块的学习后,接着必须再选择学习一个模块,考虑到必修学分中尽量让学生学习物理主干知识,因此后来的这个必选模块只能在选修1-1,选修2-1,选修3-1中选择,因为这三个选修模块都与电磁学内容有关。(√)
2、高中阶段应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较独立地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程标准中的“认识”“了解” “阐述”“解释”等行为动词属于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
4、《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共同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并列,作为内容标准的三大部分,这表明科学探究、物理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5、教学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教师只有把《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和要求,把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和所体现的教学方法,转化为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设计,才能有效地达到课程目标。(√)
三、简述题
1、简述高中物理课程选修系列
1、选修系列2和选修系列3各自的侧重方向
答:选修系列1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选修系列2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选修系列3侧重让学生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2、简述共同必修模块中物理2的主要学习内容及地位作用
答:在本模块中,学生通过机械能、曲线运动的规律和万有引力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体会高中物理课的特点和学习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为后续模块的选择做准备。
3、简述《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四个方面的教学建议 答:
(一)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过程;
(二)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关注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达成;
(三)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四)突出物理学科特点,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4、简述中学生的科学探究与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探究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答:相似之处在于中学生的科学探究与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探究都是科学认识活动,具有方法论上的相似性。
不同之处在于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探究其目标侧重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科学探究是在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水平上展开的,科学探究活动经历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收集数据、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全过程。
中学生的科学探究目标是侧重于将前人经验有效地转化为自我经验,其探究过程指的是科学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由于受其知识和经验、技能的制约,大多数探究活动不可能进行“全过程”探究,而更多的是“片段式”探究,有的探究侧重于设计,有的探究侧重于数据的分析处理等。
四、论述题
1、发现问题是提出问题的前提,只有发现了问题,才可能提出问题。然而,怎样才能发现问题?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对伦琴发现X射线的过程加以分析,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个例子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1895年11月8日,伦琴用克鲁克斯管做实验,克鲁克斯管用黑纸板包着,离管子不远的凳子上放有一张亚铂氰化钡纸。伦琴给管子通电时,偶然发现亚铂氰化钡纸上出现了一条特殊的荧光。伦琴认为,荧光要靠光线照射才能激发,荧光是在克鲁克斯管通电时才发生的,而克鲁克斯管被黑纸板包着,不可能有光照射在亚铂氰化钡纸上,因此引起了伦琴的疑问:荧光效应究竟是不是来自于克鲁克斯管?如果是,它到底是什么?伦琴的进一步研究导致发现了X射线。
答:我们来看伦琴发现问题的过程:第一,伦琴发现了亚铂氰化钡纸发出荧光的现象(此时,只存在着一个现象,还没有形成问题);第二,亚铂氰化钡纸的荧光效应的产生不符合原有的认知,被黑纸板包着的克鲁克斯管不可能有有光线射到亚铂氰化钡纸上,事实和原有认知发生了矛盾,伦琴在分析了这一矛盾后提出了问题。伦琴提出问题的过程包括了两个环节:发现现象和对现象的质疑。在科学探究中,一个有价值的提问都应该由这两个环节构成的,或者说具有这两个特征。上述分析提示我们,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善于捕捉新现象;二是不断地把新现象和自己的认知相联系,增强质疑的意识。
2、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谈谈你对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认识和理解。
(回答要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突出学科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天津市咸水沽第一中学《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卷 高 中 物 理
一、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 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
2.《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 ;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 ;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3.所有学生要达到高中毕业水平,都必须完成物理
1、物理2的学习,必须
从 中选学一个选修课程模块,即完成 学分的物理课程学习。4.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提到,为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必须要把 评价与 评价结合起来。
5.课程资源包括:文字教学资源、、实验室资源和。6.课程总目标之一是: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
成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7.“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要素,高中课标对此能力的基本要求是
(1)能 的问题。
(2)从 表述这些问题。(3)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义。8.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9.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 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 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10.“STS”是、和。
二、请判断下列各题。正确打 √ 错误打×。(每题2分,共20分)1.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物理学一方面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近代物理学奠定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经典物理学推动了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的迅速发展,继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化。()
2.一个好的习题,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在设计练习和习题时,应多选择有实际科技背景或以真实物理现象为依据的问题。()
3.教科书编写要为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服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4.知识与技能目标中要求学生 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知道一些与物理学相关的应用领域,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与技能解决一些问题。()
5.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6.学生学习评价对于课程实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在评价的内容和形式上,应该注意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7.物理教材的编写的依据是《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8.学生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9.物理必修1模块划分为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两个二级主题。()
10.在《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新课程对教学提出了三维的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同的学科对三维目标的解释是不同的,你从物理学科的角度,从以上三个方面中任选一方面,谈谈对学生要求所达到的目标。
2.物理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你是怎样做的 ?
3.《课程标准》提出的本学科的课程理念有哪些?
4.评估和交流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你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评估和交流的?
一、填空题
1、.物质的基本结构、运动规律
2.科学研究方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 3.选修1-
1、选修2-
1、选修3-1系列、6个必修 4.形成性、终结性
5.多媒体教学资源、社会教育资源
6.自主学习、良好的思维
7.发现与物理学有关、能从物理学的角度较明确地 8.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9.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被动接受知识 10.科学、社会、技术
二、请判断下列各题。正确打 √ 错误打×.(每题2分,共20分)1.× 2.√ 3.√ 4.√ 5.× 6.× 7.× 8.√ 9.√ 10.√
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1.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2.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
3.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4.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知道一些与物理学相关的应用领域,能尝试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2.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3.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4.参加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5.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3.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4.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5.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6.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2.答:(1)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2)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现知识。(3)重视科学方法的学习和应用。(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5)引导学生尝试着应用实验探究、资料查询、调查访问等方法学习知识(6)使学生发展多方面获取信息的能力。(7)在学习的一定阶段由学生自己进行小结,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编写自问、自答、自解题。3.答:
(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共同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三)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与基础性
(四)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6.全国高中物理试题有哪些 篇六
物理
该份资源涉及高频考点1至11,详细如下:
第一部分 选择题(必修部分)
高频考点1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应用
高频考点2运动图象与追及相遇问题
高频考点3力与物体的平衡、动态平衡
高频考点4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超重和失重
高频考点5做曲线运动物体的轨迹与合外力、运动方向间的关系
高频考点6平抛运动、类平抛运动
高频考点7圆周运动
高频考点8 万有引力
定律的运用(天体问题、人造卫星、变轨问题等)
高频考点9 功、功率问题
高频考点10 动能定理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运用
高频考点11 功能关系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
第二部分 实验题(必修部分)
高频考点1长度的测量和直线运动
高频考点2几个典型的力学实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验证力的平等四边形定则、验证牛顿运动定律、探究动能定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其他力学实验)
第三部分 计算题(必修部分)
高频考点1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应用
高频考点2 天体运动问题
高频考点3 动力学综合应用
高频考点4 动力学观点和功能方法的综合应用
第四部分 选考试题(3-3、3-4、3-5)
选修3-3部分
高频考点1分子动理论、内能
高频考点2气体、气体实验定律
高频考点3热力学定律
高频考点4实验: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选修3-4部分
高频考点5简谐运动和单摆
高频考点6振动图像和波动图像
高频考点7光的反射、折射和全反射
高频考点8光的干涉、衍射
第一部分 选择题
高频考点1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应用
1. (福建省漳州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A、B、C、D、E五个小球从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同时释放,从A球碰到地面的瞬间开始计时,每隔相等的时间间隔,B、C、D、E四个小球依次落到地面。下列给出的四幅图中能恰当表示五个小球刚释放时离地面高度的是( )
2. (山东省枣庄三中届高三上学期1月阶段测试物理试题)一物体以初速度为v0做匀减速运动,第1s内通过的位移为x1=3m,第2s内通过的位移为x2=2m,又经过位移x3物体的速度减小为0,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初速度v0的大小为2.5m/sB.加速度a的大小为1m/s2
C.位移x3的大小为9/8m D.位移x3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为0.75m/s
3.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3届高三1月月考物理试题)以v0=20 m/s的速度竖直上抛一小球,经2 s以相同的初速度在同一点竖直上抛另一小球.g取10 m/s,则两球相碰处离出发点的高度是
A.10 m B.15 m C.20 mD.不会相碰
4. (上海市七校2013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物理试题)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做了如下的实验:他让一个铜球从阻力很小(可忽略不计)的斜面上由静止开始滚下,并且做了上百次。假设某次实验在固定斜面上任取三个位置A、B、C,让小球分别由A、B、C滚下,使A、B、C与斜面底端的距离分别为s1、s2、s3,小球由A、B、C运动到斜面底端的时间分别为t1、t2、t3,小球由A、
B、C运动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分别为v1、v2、v3,则下列关系式中正确并且是伽利略用来证明小球沿光滑斜面向下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是( ) 2
A.v1v2v3?? 222B.s1s2s3v1v2v3???? D.s3?s2?s2?s1 C.222t1t2t3t1t2t3
5. (山西省临汾一中、忻州一中、康杰中学、长治二中2013届高三第三次四校联考理综试题)如图,在灭火抢险的过程中,消防队员有时要借助消防车上的梯子爬到高处进行救人或灭火作业.为了节省救援时间,在消防车向前前进的过程中,人同时相对梯子匀速向上运动.在地面上看消防队员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消防车匀速前进时,消防队员一定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当消防车匀速前进时,消防队员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C.当消防车匀加速前进时,消防队员一定做匀变速曲线运动
D.当消防车匀加速前进时,消防队员一定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6. (陕西省宝鸡市2013届高三3月份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综试题)如图所示,t=0时,质量为
m= lkg的物体从光滑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经过B点后进入水平面(设经过B点前后速度大小不变),最后停在C点。现将不同时刻的瞬时速度记录在下表中,由此可知(g=10m/s2)
A.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12m/s B.t=4s时刻物体恰好经过B点 C.t=15s时刻物体恰好停在C点 D.AB间距离小于BC间距离 高频考点2运动图象与追及相遇问题
7. (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下学期回头考物理试题)甲、乙两辆汽车从同一地点出发,它们的速度图像如图所示。在t1时刻之前()
A.两车恰好相遇一次
B.乙车始终在甲车的前面
C.甲、乙两车的距离在不断增大
D.乙车速度始终比甲车速度增加得快
8. (山东省菏泽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物体在直线上运动,经2 s又回到初始位置的是(
)
9.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3届高三1月月考物理试题)某汽车在启用ABS刹车系统和不启用该刹车系统紧急刹车时,其车速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分别如下图中的①、②图线所示.由图可知,启用ABS后 ( )
A.t1时刻车速更小
B.0~t1的时间内加速度更小
C.加速度总比不启用ABS时大
D.刹车后前行的距离比不启用ABS更短
10. (广东省中山市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一考试物理试题)某人乘电梯从24楼到1楼的v-t图像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4s内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1m/s2
B.4s~16s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保持4m/s不变,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C.16s~24s内,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由4m/s减至0,处于失重状态
D.0~24s内,此人经过的位移为72m
11. (上海市八校2013届高三3月联合调研考试物理试题)如右图所示为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若将该物体的运动过程用x-t图象表示出来(其中x为物体相对出发点的位移),则下面四幅图描述正确的是
0 4 8 12 16 20
24
12. (上海市八校2013届高三3月联合调研考试物理试题)如图甲所示,足够长的水平传送带以v0?2m/s的速度匀速运行。t=0时,在最左端轻放一个小滑块,t=2s时,传送带突然制动停下。已知滑块与传送带之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为?=0.2,g?10m/s。 在图乙2
中,关于滑块相对地面运动的
v-t图像正确的是 ( )
13. (上海市八校2013届高三3月联合调研考试物理试题)如图所示,绘出了某辆汽车刹车过程的刹车痕(即刹车距离)与刹车前车速的关系。v为刹车前的速度,s为刹车痕长度。已知该车在某次撞车事故现场中警察已经测量出碰撞前的刹车痕为20 m,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已估算出汽车碰撞时车子的速度为45km/h,则车子原来刹车v/km·h-1 前的速度至少是60km/hB.若已估算出汽车碰撞时车子的速度为45km/h,则车子原来刹车
前的速度至少是75km/h
C.若已知汽车开始刹车时车子的速度为108km/h,则车子发生碰撞时的速度约为90km/h
0 20 40 60 s/m D.若已知汽车开始刹车时车子的速度为108km/h,则车子发生碰
撞时的速度约为78km/h
14. (广东省广州市2013届高三年级1月调研测试物理试题)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在t1时刻
A.甲一定在乙前面
B
.甲的速度比乙的小
C.甲、乙的加速度相同
D.甲、乙的运动方向相同
湖北省黄冈市高三3
月份质量检测理科综试题)一个弹性小球由静止从一定高度落至地面被反弹回原来的位置,若取竖直向下为正方向,下面v—t图象能描述该过程中小球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是 1
16. (安徽黄山市(屯溪一中、歙县中学、休宁中学)2013届高三2月三校联考理综试题)如图所示为甲、乙两辆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沿同一方向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两图像在t0时刻相交。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7.高中物理学史试题 篇七
例1一列装满货物的火车, 其特征是火车的车头与每节车厢的重量都是m, 再启动后, 假如火车能带动30节车厢, 试问, 利用倒退起动, 此辆火车的车头能带动多少节车厢?
解题过程分析: 火车的车头行驶方向不同, 他们的动能也是不同的. 若列车一次直接起动, 火车的车头牵引力必须能够克服摩擦力做功, 实现各分节车厢动能都能增加, 而火车如果启用倒退起动, 这时火车的车头是需要克服摩擦力做的总功不变, 而各节车厢起动的动能就出现了一定的差异, 因为倒退后火车车厢挂钩间存在Δs的宽松距离.
设火车的牵引力为F, 得:
由题意知F = 31μmg, 得n < 46; 所以能起动45节车厢.
例2现有20块质量相同的正方形光滑木头块, 长度都是L, 横截面边长为h ( h = L /4) 使用它们在一个水平面上一块叠一块得构造成单孔桥, 打造的单孔桥需要实现桥孔底宽最大化, 试求跨度与桥孔高的比是多少?
解题过程分析: 按照数学思维和几何思想, 要想构建的单孔桥稳固需要在桥孔的两侧存放相同的木头块, 这样才能保持单孔桥的平衡, 这里的平衡反映在力学上就是这些木头块的作用合力为0. 题干要求的是桥孔底宽最大化, 其实依据问题分析可以知道, 只需要每一个木头块都能满足最大伸出量, 那单孔桥的跨度也就最大了. 因为每一个木头块都存在一定的厚度, 所以最大跨度与桥孔高度必然存在一个比值.
将从上到下的积木块依次计为1、2、…、n, 显然第1块相对第2块的最大伸出量为Δx1=L/2. 第2块相对第3块的最大伸出量为Δx2 ( 如图1所示) , 则:
同理可得第3块的最大伸出量
……
最后归纳得出
跨度与桥孔高的比值为
例3有一大批质量是m的木块存放在一个水平面上, 并且要用长度为L的细线把相邻的两个木头块连接着, 如果使用F大小的恒力沿排列方向拉第一个木块, 后面的木头块也被带动起来, 试求第n个的速度是多少?
解题过程分析: 从题干给出的条件得知, 当每一个木头块被拉动起来之后, 前后两个木头块就融为一体, 并且它们都要做匀加速运动, 运动长度为L后, 会自然的牵动下一个木头块.在绳子绷紧时, 有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因此, 如果列出 ( n 1) FL =1/2nmv2n关系式就是错误. 设第 ( n - 1) 个被拉动时的速度为vn - 1, 它即将拉动下一个木块时速度增至vn - 1', 第n个木块刚被拉动时速度为vn, 对第 ( n - 1) 个开始运动到它把下一段绳子即将拉紧这一过程, 得:
对绳子把第n个木块拉动这一短暂过程, 由动量守恒定律, 有
8.高中物理学史试题 篇八
1物理学史与科学探究的关系
物理学史与科学探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真实的科学探究只有在物理学史中才能寻找到确切的轨迹.以“电磁感应定律”知识为例,电磁感应定律是由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的(法拉第一生贡献很多,电磁感应被认为是其最伟大的发现),其间经历着一个十分复杂而又有趣的科学探究过程.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包括:1820年奥斯特发现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到法拉第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探究,其间还有科拉顿在跑来跑去中丢失了良机;从细节来看,法拉第的发现经历了多次失败,而这些失败恰恰能够体现出科学探究的魅力,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正是探究感应电流产生条件过程中条件的逐步呈现过程.尤其是法拉第在探究过程中,将电磁线圈随身携带,有空就拿出来进行研究的细节,更是一种可贵的探究品质,也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最佳时机.从物理学中看到如此的科学探究细节,可以在科学探究的教学中给学生增添新的营养,让科学探究更符合探究规律(而不是人为设计的所谓科学探究,有时根本与史不合、与学生认知规律不合).
我们感觉有点不足的是,现行教材与物理学史没有太大的关系.现行的教材注重的是物理知识的逻辑顺序,其中由于多种条件所限,还不能体现更多的物理学史,因而从教材上也就无法看出一个物理概念是怎样生成的,一个物理规律是怎样被发现的.我们认为,从更高的要求来看科学探究的话,现行教材是难以满足科学探究的实施的,因而我们必须走出教材,从其它方面去吸取科学探究的智慧.
当然必须注意的是,物理学史并不能完全反映出科学的细致过程,因为物理学家在探究的过程中,很多与探究相关的细节不可能被即时记录下来.但我们认为基于人类认知特点的一致性,这样的空白或许也给我们课堂上的探究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让我们能够在对学生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更好地实施探究.
2基于物理学史的科学探究实践
在“电磁感应定律”知识的教学中,我们结合自己所能搜集到的相关物理学史,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只选其中的几个环节进行阐述,且重点阐述探究教学中的思路):
在教学引入的环节,我们先从奥斯特的发现引入.设计的问题有:1820年,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电生磁”,从而使得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电与磁之间没有联系的观念被打破;随即,安培就发现了电流周围磁场的分布规律,从而使得电磁联系的研究向前迈了一大步.大家知道,为什么奥斯特会想着去研究“电生磁”吗?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我们考虑这一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习过,但由于知识基础等原因,学习并不是很深入.对于这一问题,如果我们不提出“为什么奥斯特会想着去研究‘电生磁’”的问题,而直接问“同学们看到了‘电生磁’,会想到什么呢?”学生可能会在心理暗示的基础上投教师所好,回答“我们可以研究‘磁生电’”.但这样的回答其实是虚假的,因为仅凭简单的所谓“逆向思维”来生成这个答案,在认知规律上是站不住脚的.而如果提出了我们设计的问题,学生就会思考:为什么奥斯特会去研究人们都认为没有关系的电与磁呢?这个问题不必让学生过多思考,可以随即告诉学生这是奥斯特头脑中认为诸事都有联系的观点决定的就行了.在此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产生逆向思维,从而提出“磁能否生电”的问题.
在探究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环节,我们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首先,提供法拉第电磁感应实验(如图1),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电和断电瞬间,电流表的指针会发生偏转.进而提出问题:电流表的指针偏转了,说明产生了感应电流,那导致电流产生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开关闭合之后反而没有感应电流了呢?这一步骤中,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决定是否进行另一个变式的实验,就是将小线圈插入和拔出大线圈时,让学生观察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情况.
其后,学生猜想.学生猜想时的思维对象一般是现象本身,即开关的闭与合,小线圈的插与拔;少数学生能够想到从两者的共性上去思考.经过教师的引导之后,可以将学生的目光锁定到两个问题上:(1)为什么感应电流是瞬时的?(2)是什么的改变导致了感应电流的产生?
第三步,师生共同分析:只在开、关、拔、插瞬间产生电流,说明这个电流产生的过程是动态的;电流表指针偏转幅度的不同,说明电流的大小是变化的,而这种变化一定是由操作过程中的另一种变化导致的;我们要寻找的正是什么的变化导致了感应电流的产生.
第四步,师生进一步分析:闭合与断开开关,会让电路中产生电流,从而让大线圈中产生磁场,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过程,而小线圈正处在这个变化的磁场当中;闭合开关,拔插小线圈时,根据运动的相对性,也可以看作小线圈处于变化的磁场当中……于是,电磁感应现象的定义呼之而出了.至于感应电流产生条件中“磁通量”概念的引入,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3基于物理学史的科学探究思考
在上述探究实例中,我们从物理学史中寻找到有用的素材,如奥斯特和法拉第为什么要坚持研究电与磁之间的联系及互生关系,通过隐性的价值观导向,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联系、和谐与统一,而这也可以为后续物理知识的学习,乃至于学生走出物理课堂,去了解物理学家为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相统一而付出的努力的相关观点.
从科学探究的环节来看,一般包括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等七个环节,但从本知识的探究来看,我们认为探究的重点在于从物理现象背后分析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本质条件,这应当是一个分析、概括的过程,因此探究的重要形式是逻辑推理而不是实验操作.也因此我们将实验现象提至前面,让学生在不同方式同样能产一感应电流的情况下,分析不同方式背后相同的因素,从而得出“闭合回路”“磁通量变化”等关键因素.
总的来说,从物理学史中汲取科学探究的智慧,关键在于从物理学史中梳理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探究因素,而不是照搬历史.因为历史上物理知识的发生脉络与当下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基础有着巨大的差别,从这个角度看,科学探究的历史魅力在于探索真正的未知,而非照着科学探究的套路打一套花拳秀腿
9.高中物理课标考纲说明综合试题 篇九
15、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的物理课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
一、选择题、物理新课程教学应运用以什么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A.启发式教学B.讲授式C.讨论式D.探究式
2、STS教育中,STS三个字母不包括那一项()A.科学B.技术C.社会D.生活
3、课标是哪几部分构成的()
A.前言B.课程目标C.内容标准D.活动探究E.实施建议
4、新课程目标分为几个目标:()
A. 2个B.、3个C、4个D、5个
5、高中物理新课标中规定学生必需完成几个必修学分的任务()
A、4学分B、5学分C、6学分D、7学分
6、在新课程标准中高中物理共分成多少个模块()
A、6个B、8个C、10个D、12个
7、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必修1和必修2共占几个学分()
A、2学分B、4学分C、6学分D、8学分
8、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分别是:()
A、知识与技能B、过程与方法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重点与难点
9、在实验专题中学生应完成不同难度的实验,原则上实验数量不少于几个()A、6个B、8个C、10个D、12个
10、高考必考的模块有下列哪些模块()
A、必修1必修2B、选修3-
1、3-2C、选修3-3D、选修3-4E、选修3-511、高中新课程由哪三个层次构成()
A.学习领域B.科目C.单元D.模块E.章节
12、新课标中的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A、课程目的B、课程结构C、课程内容D、课程实施E、实验设计
二、填空题
13关于课程性质,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14、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16、高中物理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强调,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7、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中注重
三、简答题
18、科学探索的七大要素是什么
19、高中物理的知识水平包含几个层面
20体验要求的目标层次分为几个层面
四、论述题
10.高中物理学史试题 篇十
A.太阳
C.地球
2.(2013·三明一中高一检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10年12月21日10点58分“世界第一长”的青岛海湾大桥主桥合龙,全长41.58千米,为世界第一跨海大桥,历时4年建成通车,设计基准期100年.其中“10点58分”指时刻,“4年”“100年”指时间
B.2011年2月2日20时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正式开始,其中2月2日20时指时刻
C.天津开往徐州的1472次普快列车于13时35分从天津南站发车,其中13时35分指时刻
D.2012年10月25日23时33分,“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轨道.23时33分指时间
3.在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里,常常有孙悟空“腾云驾雾”的镜头.这通常是采用“背景拍摄法”:让“孙悟空”站在平台上,做着飞行的动作,在他的背后展现出蓝天和急速飘动的白云.同时加上烟雾效果;摄影师把人物动作和飘动的白云及下面的烟雾等一起摄入镜头.放映时,观众就感觉到“孙悟空”在“腾云驾雾”.这里,观众所选的参考系是()B.月亮 D.同步通信卫星
图2-1-7
A.“孙悟空”
C.飘动的白云
4.关于时间和时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体在5 s时指的是物体在5 s末时的时刻
B.物体在5 s内指的是物体在4 s末到5 s末这1 s的时间
C.物体在第5 s内指的是物体在4 s末到5 s末这1 s的时间
D.第4 s末就是第5 s初,指的是时刻
B.平台 D.烟雾
5.(2013·莆田一中高一检测)如图2-1-8所示是体育摄影中“追拍法”的成功之作,摄影师眼中清晰的运动员是静止的,而模糊的背景是运动的,摄影师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运动的美.请问摄影师选择的参考系是()
图2-1-8
A.大地 C.运动员
6.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 000 m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他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子弹.飞行员能抓到子弹,是因为()
A.飞行员的反应快
B.子弹相对于飞行员是静止的C.子弹已经飞得没有劲了,快要落在地上了 D.飞行员的手有劲
7.(2013·莆田一中检测)如图2-1-9所示,一根长0.8 m的杆,竖直放置,今有内径略大于杆直径的环,从杆上端的A点向下滑动,取杆的下端O为坐标原点,向下为正方向,图中OB
1=OA,则A、B两点的坐标各是()
4A.-0.8 m,-0.2 mC.-0.6 m,0
B.0.8 m,0.2 m D.0.6 m,0
B.太阳 D.步行的人
8.(2013·海南一中高一检测)高一的新同学分别乘两辆汽车去某地游玩.两辆
图2-1-9
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甲车内一同学看见乙车没有运动,而乙车内一同学看见路旁的树木向西移动.如果以地面为参考系,那么,上述观察说明()
A.甲车不动,乙车向东运动 B.乙车不动,甲车向东运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运动情况相同,都向东运动
9.一名学生在作文中写到:“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我坐在奔驰的火车里,静靠在椅背上,欣赏着窗外的景物,只见路旁的树木急速地向后退去„„”下列几种运动形式所对应的参考系分别是:
(1)“升起”________;(2)“奔驰”________;(3)“静靠”________;(4)“后退”________. 10.如图2-1-10是小明每天上学的路线图,请你说出小明家相对于学校的具体位置和他上学所用的时间.
图2-1-10
11.我们在地图上看到的经纬线,实际上就是在地球表面建立的坐标系,地面任何一点的位置都可以用这点的坐标(也就是经度和纬度)来确定.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就是这样来定位的.
N:39°55.451′ E:116°23.504′ 时间 10:29:57
地球轨道上的卫星不断发射包含卫星自身所处精确位置和时间的无线电信号,地面接收装置通过内部的电脑,分析、比较接收到的不同位置卫星发射的信号的位置和时间差异,便能确定其所在位置的坐标经度、纬度及海拔高度,从上边的GPS定位器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12.(2013·泉州五中高一检测)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增强,政治地位等各方面都得到了迅速提高.为了保证我国的正常贸易往来及国际航道的安全,我国军舰必须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进行护航.如图所示,2011年12月31日12时36分,正在由西向东航行的护航舰队突然发现在其右前方有一海盗船,根据军舰上的定位系统测量知,海盗船在军舰的正前方1 000米且偏南方向500米处.若以军舰位置为坐标原点,图2-1-11
(1)请建立直角坐标系,并在坐标系中标出海盗船的位置;(2)计算海盗船与军舰之间的距离;
11.高中物理学史试题 篇十一
关键词:物理学史;物理课堂;引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09)4(S)-0007-3
歌德曾说过:“一门科学的历史,就是这门科学本身。”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也指出:“在科学教学中,加入历史的观点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就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而言,笔者认为更应如此。高中阶段学习的物理知识更严密、更系统,知识面逐渐拓展,这要求学生具有勤学好问、独立思考、深入钻研的自觉性。因此,学生需要的不是“满堂灌”式的讲授,更渴望引人入胜的启迪。
在课堂中系统地引入物理学史教育,将有助于学生顺利地完成此阶段的学习任务。因为历史上物理学家在形成物理概念,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所产生的种种想法(其中包括很多错误想法),所做出的种种判断(包括一些错误判断)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也遇到过、产生过、做出过。当学生了解到物理学家们也有同样的想法时,会产生共鸣,而且能从他们的想法中得到启迪。教学实践也表明,一个初学者通常难以学会的那些部分往往正是科学进展中难于攻克的部分。熟知物理学史的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而将之作为重点和难点,并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认识上的困难,排除误解和疑问,从而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引入物理学史,笔者认为应该做到有序、有趣、有度。
1 要注重引入物理学史的有序性
引入物理学史的有序性主要体现在引入对象和引入行为自身(即物理学史)两个方面的有序性。
1.1 引入对象的有序性
高中阶段没有专门开设物理学史课程,大多数教师引入物理学史是为了学生更易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视物理学史为一种工具,但笔者认为,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不仅具有工具性,更具目的性。物理新课程各模块的教科书中,无论是侧重于基础的必修部分,还是侧重人文的选修1系列,侧重应用的选修2系列,或是侧重理论的选修3系列,物理学史作为叙事脉络始终贯穿于各模块教材。作为教科书的有机组成部分,物理学史无论是从内容选入上,还是呈现方式上都较以往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内容上增加了很多历史知识,主要呈现在“科学足迹”、“科学漫步”、“STS”等栏目中。可以说,物理学史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目标。
物理学史是关于物理学发生、发展的历史,它们自身的知识是有序的。因此引入课堂的物理学史也应有自身的发展脉络和完整性,而不应是支离破碎、混乱的。例如在高中物理阶段,涉及了物理学史上四次影响深远的“统一”:第一次是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确立了天上和地上的物体遵循相同的规律;第二次是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建立,实现了电和磁的统一;第三次是人们确认了光是某一频率的电磁波,实现了电磁波和光的统一;第四次是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和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论的提出,实现了波和粒子的统一。以上“统一”都是科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又如,1900年普朗克曾提出著名的能量量子化假说,那正是量子论新纪元的开始,十分巧合的是,在量子概念产生的同年,W•泡利降生了。以后每隔一年,海森堡(1901年生)、狄拉克(1902年生)等人又相继来到世间。我们知道,除了这几人以外,在世纪之交,即物理学史上风云际会的时期前后诞生的还有赫兹(1857~1894)、普朗克(1858~1947)、密立根(1868~1953)、卢瑟福(1871~1937)、爱因斯坦(1879~1955)、朗之万(1872~1946)、波恩(1882~1970)、玻尔(1885~1962)、薜定谔(1887~1961)、德布罗意(1892~ )等人。他们在青年时代就脱颖而出,才华横溢。近代物理学发展史上著名的二十世纪物理学革命,总是与这些了不起的人物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在时间非常有限的高中物理教育中,我们不可能穷尽浩瀚的物理学史,应删繁就简,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尽量充分展现物理学史发展的清晰脉络,让学生了解较为完整有序的物理学史知识体系。
1.2 引入行为的有序性
物理学发展史的有序性是单一的,即以时间为序。但引入行为的有序性则是灵活多样的。引入行为是思想到行动的过程,最终体现在教师的语言上。教师在叙述史实时,或以时间为序,或以空间为序,也可以相关理论、人物、事件的关联为序;同时选择叙述的方式,可顺叙,可倒叙,也可插叙,还可补叙。比如,关于卢瑟福发现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的历史,可以在高一物理第一节课绪言部分论及物理学的未来时插入,也可以在高三第十九章新课中关于半衰期的定义时插入。其实,物理学史既可在新课上,也可在复习课上,还可以在习题课上引入;或者在课堂开头做为引言,或者在课堂进程中间做为论证证据,或者在课堂结尾时做为总结等。只要结合教学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必须正确处理好引入对象和引入行为的有序性两者的关系。笔者认为,引入对象的有序性要为引入行为的有序性规划整体运行轨迹,引入行为的有序性最终要完全展现引入对象的有序性。在课堂上以自由灵活的方式引入的物理学史实,尽管它们是物理学史中的片断,散布于整个高中物理课堂之中,但是整体来看,是一幅历史画卷。
2 要注重物理学史引入课堂的趣味性
一些学生因初中阶段缺乏牢固的物理知识基础,进入高中阶段后一时无法适应,难以跟上教学进程,往往出现厌学情绪,觉得物理枯燥乏味,倍感焦躁与不安。无疑,物理学史的引入为他们学习物理开启了另一扇窗。将学生们感兴趣的知识的发现历程和物理学家成长经历,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最大程度地还原知识产生的过程,这不仅利于学生理解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的激情。因此,在引入物理学史时,趣味性应重点强调。
2.1 侧重引入物理学家的趣味故事
物理学史由于具有故事的情节性、人物的生动性、过程的坎坷性而极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费恩曼与老妇人关于汽车超速问题的不同解释,幽默地说明了科学知识与人们生活经验的区别,这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遇到的困惑。又如,在学习胡克定律时,可适当介绍胡克在发表这个定律时的故事:胡克于1676年发现物体的弹性规律时,既想领先发表这一定律,又不愿让竞争对手直截了当地掌握这一定律,于是他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办法--用猜谜的方式发表了这一定律,谜面是“ceiiinosssttuv”。两年后,胡克才揭晓了谜底,即拉丁语“uttensiosicvis”,翻译成中文就是“有多大的伸长就有多大的力”(物体的形变跟受到的力成正比),这一史实很容易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其好奇心。
2.2 侧重物理学前沿的最新发展史
对未来的探索追问,是青少年最为感兴趣的话题。高中阶段的学生最富于幻想,较少保守思想,物理学家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所特有的那种好奇心、好胜心和怀疑精神在学生中比较突出。众所周知,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雄心壮志,就源自于中学时代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在讲课中提及的“额外”一词。在物理学史中,类似于这样的问题是不乏其例的。比如,高中学生学习电磁学时,他们深知有单独存在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但一根磁棒一分为二后,仍具有南北两个磁极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善于思考,敢于想象的学生必然向老师发问,“有电荷,那有无磁荷?”、“世界上有没有单独的磁荷存在?”这时,教师可提到1931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关于磁单极子的最先设想和论证,然后介绍目前寻找磁单极子实验的最新信息。又如在讲基本电荷时,就可适当介绍近年来在高能物理研究中,提出了存在分数电荷设想的有关内容。这样的史实,给学生创造了思考的平台,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通过讲解物理学家的奇闻异事、各大物理学派间的争端、科学佯谬与科学争论以及尚未解开的物理课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从中学习物理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
3 物理学史引入课堂,要掌握好度
3.1 目的性和工具性的尺度
目的决定工具,工具服务于目的。两者是主导和被主导的关系。前文所述,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教育中具有双重地位,一是目的性、二是工具性。所处地位不同,引入物理学史的限制条件和自由尺度就不同,需要区别对待。
当物理学史处于目的性的地位时,那么学生通过了解物理学史来培养人文素质成为相对独立的教学目标,这时引入行为的自由度就非常大,制约因素较少。它的自由度取决于它与其它教学教学目的之间的关系。相对于传授基础物理知识体系教学目的而言,高中物理课堂中的物理学史教育是处于次要地位的,这与大学中物理学史课程不同。因此,它不可能像大学安排充分的教学时间,涉及丰富的教学内容,更不可能像大学物理学史教师那样自由拓展。
当物理学史处在工具性的地位时,作为辅助性材料,目的是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这时引入行为的外在限制条件就较多。关于选择什么内容、用多少、怎样用,既要考虑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还要考虑讲解这一知识点所用时间的限制等。当引入的物理学史处在工具性的地位时,引入行为的自由尺度最终要取决于教学目的——让学生更易掌握该知识点或理论。与前一种情况相比,此时的引入行为更为讲究适度,既要注重与课本结合,注重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结合,同时还要言简意赅,生动有趣,切不可客居主位。
3.2 日常生活化与艺术化的尺度
无论用哪种方式呈现历史事实,都是作者根据已有资料整理加工而成。尽管与文学作品不同,但都有艺术化的成分,只是多少之分。有时这些艺术化的史实若偏离了日常生活真实情况,容易使我们产生偏见。
科学家们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科学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获得了社会和历史给予的崇高荣誉和评价,这是理所当然的。比如牛顿进行了光的色散实验,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创立了微积分,确立了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被人们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天才”。这是历史对他的赞誉。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只讲他的成就和荣誉,容易使学生觉得牛顿太了不起,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其实,还应提及牛顿的成就除自身的天赋和勤奋外,还凭借了前人的成果和同代人的思想,最终才作出了伟大的成绩。而且,牛顿性格古怪,曾同许多人发生过论战,晚年还误入歧径,致力于上帝第一推动的研究。这样,学生对牛顿的了解更全面,就会感到牛顿是可敬的,可学的。
我们应该认识到真理并非绝对,定律也非永恒。随着科学的进步,物理概念的内涵在不断地发展着。如果没认识到这点,人们就容易使人固步自封,止步于前人的发现而不能前进。
比如,牛顿定律的适用范围和惯性概念的历史演变。十七世纪,牛顿力学被看成永恒的真理,物理学领域出现了一切归于牛顿力学的思想。到十八世纪,电磁学的发展才打破了这一观念。二十世纪初,人们认识到牛顿力学包含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中,但在高速微观粒子领域,牛顿力学不在适用。另外,惯性概念的演变也说明了这一点:惯性概念起源于伽利略,牛顿认为惯性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质量是惯性的量度,并用第一定律来表述这一性质。这一概念历经贝克莱、马赫发展到现在,则由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作了进一步的表述:惯性包含在运动的最短程线中。这一思想富有更深的含义,因而,我们在传播这方面知识时首先要有所暗示,为学生继续学习埋下伏笔。
因此,笔者认为在引入物理学史时,在保留艺术化的同时,更要强调史实的日常生活化,还原已经“神”化或“天才”化的科学家以本真的生活状态,还原探索真理过程的“非凡”以日常生活的“平凡”。
我国物理学家钱三强曾论述了在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的意义:“物理学发展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这块宝地很值得我们去开垦,这些精神财富很值得我们去发掘。如果我们都能重视这块宝地,把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掘出来,从中吸取营养,获得效益,我想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都会是大有益处的。” 因此,在高中物理课堂中有序地,有趣地,有度地引入物理学史,对高中生的培养是非常有作用的。
12.谈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 篇十二
一、物理学史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讲自由落体这节课时, 可以这样引入新课。教师问:“落体运动有什么规律?”学生:“重的物体落得快, 轻的物体落得慢。”教师:“两千多年前, 古希腊的学者亚里士多德也是这样认为的。大家听说过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吗?”学生:“没有。”教师:“有资料显示, 素有‘近代科学之父’之称的伽利略曾于1591年在斜塔上边做了一次落体实验, 以无可辩驳的实验‘事实’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然而, 伽利略真的做过斜塔落体实验吗?1949年, 英国历史学家巴特菲尔德对此持否定看法。于是, 科学界为澄清事实, 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 有人干脆把它称之为‘科学史上九十九谜’中的第一谜。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看看伽利略是如何研究落体运动的。”这样引入一个物理史实,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物理学史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教育
物理学家在得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同时, 往往还总结出一整套科学研究的方法, 如伽利略首先走上了用精确的数学分析和总结实验数据为特点的研究道路, 在实验设计中运用了理想化方法, 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 经过抽象思维, 抓住主要因素, 化繁为简, 揭示本质规律;牛顿则是头一位大量应用数学方法来系统地整理物理理论、用系统的数学方法对个别研究成果进行整理、组织, 并使其由经验积累上升到理性概括, 由零碎知识上升到系统理论的科学家。富兰克林、欧姆、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则在建立单元电液理论、欧姆定律、电力线和电磁场理论的过程中, 巧妙地应用了类比法。这些都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界中所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正如著名的数理学家拉普拉斯所指出的:“认识一种天才的研究方法, 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 因此,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将物理学史中总结归纳出来的一系列思维方法介绍给学生, 并为之掌握, 这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探索新知识, 摆脱“题海”困扰, 减轻学习负担上都是很有帮助的。
三、物理学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新课程标准提出, 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的融合, 让学生切身体验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以及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物理学发展史中涌现出了伽利略、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等伟大的物理学家, 纵观其业绩, 能找到许多共同点:他们都有崇高的理想, 有着为科学事业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他们摒弃金钱和名誉的追求, 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在真理的探索上, 牺牲掉许多常人物质生活上的享受, 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如布鲁诺由于坚持真理而被烧死, 原子核科学的先驱者们身体受到放射性的损害等。赵忠尧、钱三强、何泽慧、钱学森等我国老一辈物理学家,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 放弃了在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冲破重重阻拦, 毅然回归祖国, 成为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奠基人。我们应当教育学生以他们为榜样, 刻苦钻研, 学成后为祖国服务。这些物理学史的知识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的好素材。
四、物理学史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
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地穿插物理学史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很有帮助。比如奥斯特坚信电和磁之间有联系, 为了寻找电流的磁效应, 花了整整八年的时间, 经历了实验、失败、再实验、再失败直至成功的艰难历程;居里夫妇在条件异常艰苦, 设备十分简陋的情况下花了整整四年终于获得成功等等。纵观物理学发展史, 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运动观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如对阴极射线本质的争论导致了电子的发现, 而电子的发现又突破了原子不可分的传统观念, 动摇了经典力学的地位, 促进了理论的大发展, 建立了新的物质观, 产生了相对论和量子论。这些史实对学生理解事物矛盾运动法则很有帮助。教学中我们应以科学家的实际经历作为素材, 包括科学家的治学创业、为人处世、对待困难和逆境的态度、坚持不懈和顽强拼搏的毅力等, 让学生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并以他们为学习的榜样。
13.物理学史报告 篇十三
对于霍金的事,从他大学开始讲起吧!在1959年,霍金17岁,比大多数同学小上几岁就考上了牛津大学,但是这样一来,他便从一开始就和同学隔离了,没有了中学里朋友们亲切的安慰,生活在一群比他年长的陌生人里,过着与周围人一样乏味、一样超脱的日子,霍金发现自己很孤独。在牛津的三年中,起初他确实过得不开心。甚至连他所上的物理课,似乎也成了与别人隔离的课程。在那一年,进入牛津的学生只有四个,他们无论在课堂内外有许多时间是在一起度过的。在大学的第二年,一件事改变了霍金大学生活的前景--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的一场划船比赛。当时,霍金被招去当舵手,人们给他的评价是“霍金相当爱冒险,上了船后,你根本不知他会整出点什么事来。”在大学第二和第三年里,大家都觉得霍金是一个精力充沛,日子过得轻松愉快,而且适应力很强的人。
刚刚进入牛津大学的霍金觉得宇宙学的吸引力及物理课没有挑战性,把它称为“容易得让人发笑,要用去听任何讲座,只需要每周听一次或两次大学导师的辅导课就能通过考试了,你不需要记住很多细节,只要记住几个方程就行了”。你会觉得和我们现在的想法也没什么不同嘛,但是你错了,霍金是觉得简单不用认真去学,而我们大学是觉得只要考试过关了就行了。下面正是他能力的体现了。
有一次,他们的导师为了促进他们的学习,给他们四人布置了13道难题作为课外作业,希望他们能解多少就多少,期限为一个星期。而霍金连解都不去解,甚至连第八天的讲座都没有去,在午餐前独自一个人解完了其中的十道题,比起其它三人的一道两道,显示出了他超人的实力。就在那一刻,大家都对与他们生活在同一世界里的人刮目相看了。他的导师认为霍金是他遇到过的最有才能的学生。
霍金在大学的英雄事迹还很多很多,这里就不一一道出了,在霍金的一次决定性考试中,他得了一等,于是他打算那一年秋天去剑桥读书。而天有不测风云,在牛津的最后一年,他意识到,他的手脚开始不听他的使唤了。他曾摔倒,短时失忆了,为了证明自己,他做了一次智力测试,结果表明他仍然是一个天才。
在剑桥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霍金觉得很吃力,因为和其他学生相比,他的数学底子簿弱,还缺乏一个明确的想要解决的问题,最后他不顾身体的不便,攻读起了广义相对论。而就在这时,他再也不能瞒过所有人了,他被诊断为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而且病情在不断的加重。这给他在学习生生活上带来多少的不方便我们可想而知了。
尽管遇到这样大的困难,霍金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初衷,在1964年6月,霍伊尔在享有盛名的英国皇家学会作了一场演讲,在演讲中向公众透露他最近跟纳利卡一起所从事的研究,而在演讲结束后,霍金果断对他们某项研究结果公开提出了质疑,他们要求霍金说明怎么知道那个结果是错误的,而霍金大胆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作了回答。从那以后,人们开始注意起了以前并不认识的研究生。而他也找到了研究的课题--研究不断膨胀的宇宙的不同性质。
那时,霍金写了一篇论文,对霍伊尔的引力理论作了修正,还把论文发给了皇家学会,让皇家学会去发表,但是他要使自己的毕业论文得以通过,还要对某一些具体的难题进行研究,他说干就干,有时单独研究,有时和乔治一起,他写了一篇论文,他的第一条奇点定理成了那篇论文的最后一章的基本原理,而且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霍金的那篇论文还引起了一系列的科学出版物的关注,霍金在刚刚发现的新思想的指导下着手研究,与此同时,他也常常会去考虑毕业后找工作这一实际问题。
1965年的那个春天,霍金还申请过私人资助的引力奖,然而他申请书上的邮戳已过了截止日期,他只得了一个赞助奖,但是也有100英镑。在他刚跨进职业生涯的门槛,他就机会一次参加广义相对论方面的国际性会议。
1965年7月14日,简和霍金举行了一场正式的婚礼,度过了短暂的蜜月,没过几天就与出版商得意洋洋地回到了物理学界,准备继续与宇宙学方面的通俗读物,这是他要达到的目的。他的原稿于1985年的夏天被班特姆图书公司接受。虫洞与婴儿宇宙当《时间简史》展现出它的生命力的时候,霍金也过上了新的生活。
霍金认为他的无边界提议预言了这样的情况,他认识到,既然他正在研究的这类宇宙模型没有边缘或奇点,那么掉进黑洞的粒子应该有它的去处。他分析说,有一条“通向另一个时空区域的虫洞,这样的说法似乎也最大”。可以把虫洞看作为在空间和时间中表示捷径的隧道。他对于陷入黑洞问题的任何人,所作的不可当真的劝告是:想到虚的。正当霍金在思索虫洞的时候,简正考虑着更为实际的问题。
物理学名家随着霍金的书成了世界范围的畅销书,他不公变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而且还成了名符其实的名流。1988年10月,《时间简史》的西班牙语版在西班牙发行,为此简和提姆在巴塞罗纳与霍金会合了。
霍金家的一系列变化,使世界各地的物理学家都感到难过和困惑,因为在他们中间,有许多人所能接受的是霍金家多年来所呈现出来的田园诗般的表面现象。1989年获得“英国爵士荣誉”称号,成为英国皇家学会学员和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78年获物理界最有威望的大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知道他的。„„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担任的职务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地教授职务,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他拥有几个荣誉学位,是皇家学会会员。他因患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4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担任的职务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他拥有几个荣誉学位,是皇家学会会员。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在刚维尔•塞斯学院先是做助研,后来便做职业研究工作。1973年斯蒂芬离开天文学院来到应用数学和理 论物理系。自1979年,斯蒂芬做“路克斯”数学教授。这个职位是1663年根据莱 佛仁德•亨利•路克斯的遗嘱以路克斯留下的钱作?基金创建的。路克斯曾经是 该大学的英国议员。第一个获得“路克斯”数学教授职位的是依扎克•巴洛,然后是依扎克•牛顿。斯蒂芬•霍金一直从事宇宙的基本定律的研究工作。与罗杰•彭罗斯一起,他发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暗示了空间和时间是从大爆炸奇点处开始而至黑洞结 束。这些结果显示把广义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结合起来是必要的,这是二十世纪前半世纪的另一个科学发展。他发现的这样一个结合的一个后果是黑洞不应该是完全黑的,黑洞向外辐射,最终蒸发,消失。另一个推测是宇宙在想象的时间里没 有边缘,它是无限的。这将意味着宇宙形成的方式完全是由科学定律决定的。他发表的著作包括:与G.F.R.艾利斯合着的《时空的大规模结构》,与W.以色 列合着的《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世纪眺望》和与W.以色列合着的《重力300年》。史蒂芬•霍金有两部畅销书:他的最畅销书--《时间简史》,和后来的《黑 洞、婴儿宇宙及其它》。霍金教授有十二个荣誉学位。1982年他被授予CBE,1989年获荣誉伙伴称号。他获得过许多奖励,奖金,奖牌。他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和美国国家科学学会会员。斯蒂芬•霍金继续把他的家庭生活(他有三个子女和一个孙子女),他的理论物理研究与广泛的旅行和演讲结合起来。
他在轮椅上坐了40年,全身只有三根手指会动,演讲和答问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实现。然而,他撰写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在全世界拥有无数的读者。他就是“宇宙之王”史蒂芬·霍金。
命运对霍金十分残酷。1963年,21岁的霍金在剑桥大学读研究生时,不幸患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不久就完全瘫痪,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1985年,霍金又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又被彻底剥夺了他说话的功能。40年过去了,疾病已使他的身体彻底变形:他的头只能朝右边倾斜,肩膀也是左低右高,双手紧紧地并在当中,握着手掌大小的拟声器键盘,两只脚则朝内扭曲着。嘴已经歪成S型,只要略带微笑,马上就会现出“龇牙咧嘴”的样子。现在,这已经成了他的标志性形象。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平摊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 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这句话是霍金在一次学术报告上说的,给我的启示是:命运安排他受着常人不能承受的痛苦和不行,还有挫折,可是这些却成为他考验自己的考卷:腿不能走路,手不能写„„当他面对这些在我们看来似乎是不太公平的厄运考验时,更多的是对人生的一种坦然,一种豁达,更多的是一种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态度,让我们这些健康人油然而生出一种敬意,更有发自内心的惭愧。
扪心自问:我们的人生态度是这样的吗?我们的人生魅力哪里去了?是谁偷走了我们最宝贵的东西?当一些困难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慌了,怕了,成了懦夫,成了逃兵;当一些失败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消沉了,退缩了,蜕化为行动的侏儒,成了名副其实的惊弓之鸟。不敢想象如果命运有一天和我们开了个玩笑,我们能不能继续自己的人生之路,理想的翅膀是不是就要那样轻易地折断„„再问自己一次:应该这样吗?不,不能!俗话说得形象简洁:困难像弹簧,你弱他就强,你强他就弱!真的,从他们创造的一个个人生奇迹当中,我看到了命运是可以战胜的!人能主宰自己的人生道路!并且从他们身上不难看到一个真实鲜活的生命哲理:不屈的意志,远大的理想,足够的毅力,豁达的人生态度,只要你拥有其中任何的一个,就能拥有一个崭新的人生、令自己满意的人生!
【高中物理学史试题】推荐阅读:
高中最全的物理学史总结专题08-19
高中物理开题报告10-10
高中物理会考公式10-18
高中物理重力教案10-24
高中物理会考总结12-04
高中物理32导学案06-17
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06-21
高中物理实习报告07-01
高中物理工作总结07-13
高中物理复习经验分享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