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调研报告

2024-06-16

新课程实施调研报告(精选9篇)

1.新课程实施调研报告 篇一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和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2006年9月英语新课程已登堂入室,正式走进全国九个省份的高中校园。它除了遵守语言教学规律,渗透思想情感教育,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更加充分体现当前课程改革的最新精神和时代特征,真正把英语教学转变到了“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新教材走出了单纯以学科规律为导

引的传统的教材设计,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心智潜能等主体意识的培养,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然而,要使每个教师都能从本质上接受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完全从传统模式中转变过来,不走样,有一个过程,甚至是较长的一个过程。新课标从理论上讲无疑是美好的,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存在理论与实际的冲突,存在着理想价值观与现实价值观的冲突,使相当一部分在教学第一线上的老师常常感到难以把握,常常被困惑所烦恼。如何使教师们解除困惑,正确面对现实问题,积极摸索出适合国情、省情的教学路子是英语新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笔者基于上述考虑提出下列四个问题与英语同行交流。

一、关注高中起始阶段的英语教学

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态度,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均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跟过去的大纲是有区别的,过去大纲是先写基础知识,后写交际运用的能力。现在反过来,先写非智力因素,这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新理念。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育质量在对教师的评价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教师很难,甚至不可能去考虑兴趣培养,从培养能力的态度及建立长远计划的角度体现发展观的问题。高中的新课程一开始,教师在同行竞争的压力下,都采用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方法。一开始就用上,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的词汇和内容,给学生当头一棒,致使相当一部份学生由此丧失了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若降低起点,减小坡度,放慢速度来激活同学的学习兴趣和心智潜能,无疑是正确的,但对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的学校管理制度使教师在这二者的选择时,处于两难的境地。所以要真正落实新课标新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摒弃功利思想,牢牢记住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观。新课标的实施受到现实价值观的阻挠。看来,全面实行新课标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和现存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相配套。只有对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同时启动,才有助于对学生学习信心培养把开发心智潜能落到实处。

二、关于课堂教学模式问题

新课程进入课堂后确实给课堂带来生机。其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课堂模式的确体现了新课程的以学生为主体和学生发展观的教学理念。它对打破教师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模式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有令人可喜一面的同时,在众多中学校也有令人忧虑的一面。笔者在全国各地中学听了不少课,总体来说授课老师有着良好的教师素质和驾驭课堂的基本功。从整堂课的环节来看,似乎非常完美,无懈可击。但最大的通病就是对学生来说,没有体验的时间,信息输入量对中等及其以下的学生都不够。整堂课似乎也很热闹,但学生所获不多,而是被老师安排的教学环节牵着走。我和几位老师在听完我校一些青年教师的观摩课都有些同感,缺少足够的输入哪来足够真实的输出?这些通病看似环节的问题,其实本质是理念问题,说到底还是为了追求课堂形式完美,而牺牲学生体验,对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缺乏深刻认识。在课堂上真正会回答问题的只有少数优秀学生。这种课堂行为说到底还是没有面向全体。面向全体学生不能以是不是全体学生都有没有参与课堂活动来衡量,要看是这种课堂活动对他们是否有效来决定。

最近,我看一篇专家讲话,讲话人是高中英语教科书与教师用书编者,特级教师夏谷鸣。他受人民出版社委托,对在长沙参加英语优质课比赛的十二位教师进行点评。在评课讲话中,他认为这十二名教师的有一个共同的典型的问题,那就是,一堂课下来,究竟要达到什么语言目标呢?——不明确。我们这些老师都追求什么呢?——纯粹的活动。

如果长期都是这种课堂模式的话,我们的学生就不可能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更谈不上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正确的学习策略。省级乃至国家级的教师优质课尚且如此,一般学校的创优课出些毛病,也就更不足为奇。问题是我们应该加大对这方面的探索研究力度。

三、关于教材处理问题

新课标要求,学生不再是教材的被动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的实践创造的主体,教材已不再是只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设计,而是给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立,自主,强烈的“我要学”等主体意识的发展留有充分的

2.新课程实施调研报告 篇二

此次活动得到了石家庄市部分高中学校的积极配合、参与。共回收65份问卷反馈, 其中市直属高中9份, 县属省级示范性高中24份, 区属省级示范性高中13份, 普通中学20份。数据录入整理和分析报告如下:

一、教师基本情况

(一) 教龄结构

本次问卷共调查了65名高一、高二年级的英语教师。教龄5年以下的教师17人, 5-10年的教师18人, 11-15年的教师10人, 15年以上的教师20人。

(二) 教学经验

65名高中非毕业年级英语教师中, 送过高三毕业班的教师47人, 占样本比例72%。未送过高三毕业班的教师18人, 占样本比例28%。

(三) 学历结构

样本数据显示, 48% 的教师初始学历为本科, 初始学历为专科与研究生的教师分别占51%和1%。其中, 57% 的教师参加过学历进修, 69% 的教师具有学士学位, 6% 的教师具有硕士学位。

二、参加各类教师培训、教学研讨活动的情况

(一) 学科培训

接受问卷调查的教师中, 共有13人次参加过石家庄市“三支队伍” (教师、校长、教育行政干部) 培训、20人次参加过河北省新课程培训、9人次参加过河北省骨干教师培训, 只有4人次参加过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

(二) 培训内容

教学实践中, 一线高中英语教师迫切需要教学指导。调查表明, 在众多的培训方式与内容中, 72% 的教师希望通过观摩课例示范直接提升自我的教学技能;23% 的教师更加渴求校际之间的经验交流, 学习同行有益的经验, 更好地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较少的老师希望聆听英语教育专家的讲座与课评, 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并付诸实践。

(三) 区域教研评价

自2009年河北省实施新课程以来, 石家庄市教科所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区域教研活动”, 如:“三支队伍”培训、“导师制”培训 (骨干教师分组深入市直属校, 跟随导师实地学习实践) 、新课程人教社教材回访跟踪式教研活动、省、市级评优课总结研讨活动、高中各年级教学具体课例研讨活动、高三高考备考教学研讨交流活动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区域教研活动, 高中英语教师开拓了视野, 同时提升了教学技能与教学热情。调查中, 71%的教师对市里组织的高中英语教研活动感到满意, 23% 的教师感到非常满意。

三、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

课堂是教学的舞台, 而学校教研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期保障。调查数据显示, 78% 的教师所在学校每周进行一次年级范围的教研活动, 仅有5% 的教师所在的学校每月进行一次学科教研活动。从年级备课组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来看, 65% 为集体备预授课程, 40% 由主讲人讲解一周的授课内容, 29% 是开发教学案 (此项调查为多项选择) 。

四、教学实施情况

在调查中, 高中非毕业年级英语教师的周课时量各不相同, 但98% 的教师为12节以上。其中, 工作量在12-14节 / 周的教师占样本总量的25%, 工作量为15-18节 / 周、18节 / 周以上的教师的比例分别为34%、40%。通过调查教师每日作息时间发现, 目前除了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正常课时外, 辅导课、晚自习、双休日补课都成为了一线高中非毕业年级教师的日常工作。正常工作加上额外工作, 使老师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工作与生活压力。样本数据显示, 45% 的教师认为“目前的工作时间过长, 没有正常的业余生活”是造成工作压力大的主要原因。27% 的教师感觉“英语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脱离了实际交流语境, 口语退步严重”, 产生工作压力。26% 的教师觉得目前“学生太具挑战性”。其中, 省级示范性高中的老师认为学生的英语水平差距较大, 很难把握;而普通中学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基础差, 跟不上高中英语教学的步伐。还有少部分教师认为“同一学校同一年级同头教师之间的竞争、学校按成绩对教师进行评价的方法”也是造成高中英语教师工作压力大的原因之一。

除了工作量外, 本次问卷调查还就新课程实施后突出的教学热点话题进行了调研, 包括听说和写作教学。2012年, 河北省高考开始使用全国课程标准试卷, 增加了听力能力的考察, 这对河北省新课程实施中的高中英语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2009年以来, 高中英语教师开始越来越重视听力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 更加关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构建, 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听力教学模式偏离了原本的方向。这次调查发现, 很多学校在非毕业年级英语教学中重视阅读、语法教学, 而忽视听力、写作教学。在抽样调查中, 只有11% 的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处理教材中听力和写作的部分, 40% 的教师很少处理, 甚至有10%的教师从来不处理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很多老师认为, 处理听力与写作见效慢, 大班授课模式也使得听力教学受到限制。于是, 很多英语教师放弃教材听力材料, 只使用辅导材料中的听力试题与写作练习, 直接与高考题型接轨。这样, 时间长了, 虽然学生可以在这两种能力考察的试题中获得不错的分数, 但其实际的内化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相当欠缺。

五、教师职后专业化发展情况

样本数据显示, 目前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学习的来源中, 57% 的教师选择通过网络学习补充自身的英语知识;43% 的教师主要通过高中英语教材进行专业学习的补充;通过阅读英语专业书籍与报刊杂志扩充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占样本总数的14%、15%。教师需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笔者在对“相关教育专业书籍的来源”进行调查时发现, 48% 的教师从学校图书馆借阅, 46% 的教师自己购买, 9% 的教师仍然通过学习大学时的专业书籍提升自我;只有5% 的教师提到去省、市级图书馆借阅有关英语教育教学最新发展的书籍。

高中英语教师渴求职后专业化发展, 在被问及“您参加高中英语各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研活动的原因”时, 60% 的教师“希望向同行学习, 学人之长、补己之短”;31% 的教师“渴望得到本学科最新的教研动态”;但只有8% 的教师“感觉自身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学生的需求”, 11% 的教师感觉“学校通知, 必须参加”。教师渴求专业提高, 还需得到学校的支持。在对“所在学校教师培训学习支持工作”方面的调查中, 8%的教师感到“非常满意”, 69%的教师感到“满意”, “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0%、2%。

高中英语教师中, 68% 希望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23% 希望提高“教育理论”水平;17% 迫切要求增长“英语专业知识”。他们期盼着更多的学习机会, 通过各种平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培训方式上, 48% 的教师希望得到机会参加“英语口语培训”, 加强英语自身语言表达的基本功。47% 的教师盼望着多一些“同课异构”形式的观摩课, 认真思考、反复钻研、借鉴别人长处, 逐渐形成自我教学风格。《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特别把培养高中学生文化素养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11%的教师希望聆听有关“中西方文化异同”的讲座, 提升自我认识。评价亦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9.2% 的教师希望提升“高中英语命题”技巧, 做一个“研究型”教师。

六、关于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一) 提高英语教师素养, 践行高中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课程改革其实就是一个从关注教学内容调整到关注课程体系建构的历程, 是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培养和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等一系列内容的系统工程。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整套教材的内容、选材、教学活动的设计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 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 , 遵循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的教学原则 , 通过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的形式 , 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为主线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是高中英语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面对新课程新理念, 对于课程执行者的英语教师, 专业发展势在必行。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 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缺乏专业指导的矛盾日益突出, 教师培训工作量大、面广, 仅靠专家的指导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大规模外派学习也不现实。面对现在教学任务繁重、以高考为指挥棒的高中英语教学实际, 大规模外派学习是很难从理论或是理想信念转化为实践操作的。新课程的实施离不开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教师也不可能脱离学校进行专业发展。然而, 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校本教研的目的是将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教师的教学探索 , 将行动研究的过程变为教师教育教学的内在素养, 从而以此为依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这样既能够锻炼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也能够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借助“同伴互助、校本教研”, 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可以通过学习, 自我提高, 自主专业发展。因此 , 探索建立与英语新课程相适应的,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际教研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二) 加强英语教师培训, 建立长效教研机制

从教师年龄结构、教学经验以及专业进修培训情况可以看出, 目前在一线从事高中英语教学的教师中, 获得教师培训机会的多为35—40岁之间的骨干教师。构建全员逐级培训制度是解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应建立教师校本培训的长效机制, 组建“学校科研处、高中英语教研组、高中英语各年级备课组”三级培训机构, 做好各级教师培训后的“二次”培训工作; 依托高中英语资深教师, 做好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 使他们的教学尽快成熟起来;建立教师多元评价体系, 组织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让各种类型的教师均有展现特长的平台, 鼓励在各方面较为突出的骨干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安排好教研组、备课组活动计划、活动主题, 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档案, 形成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制度, 减少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三) 充分利用多种途径, 及时了解专业动态

根据调查发现, 现在很多教师都是依靠网络文章、学校图书馆书籍进行专业提升。学校图书馆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但实际上, 教师需要的本专业书籍有限, 且资源的利用程度不高。近60% 的教师认为获取专业提升的主要渠道是网络, 专业发展未能获得学校系统的培训与支持。互联网的确提供了大量鲜活的资源供教师参考, 但相对于专业发展的系统性, 网络阅读有其局限性。因此, 笔者建议学校要了解教师需求, 增强参考文献的针对性。如果条件成熟, 可针对不同层次的英语教师设置专业发展课程用书目录, 提出具体的要求和评价标准, 帮助广大教师关注语言教学的发展趋势, 了解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建立师资培养的长效机制, 为广大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服务。

除了这些资源外, 还有更多有益的图书资源收藏于省、市图书馆中。如:河北省图书馆, 集现刊阅读、书籍借阅、网上查询等于一体, 使得图书阅览更加便捷。由于学科特点, 高中英语教师除了补充课程、教法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外, 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英语听说能力的提升。如:定期观看一些英文电影、电视剧, 感受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人文风俗等;阅读英文著作, 扩大英语教师的词汇量, 补充英语教学资源。通过多种途径的学习, 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及时了解专业动态, 成为教学上的“有心人”。逐渐由“教书匠”转变为“英语教学的专业人才”。

(四) 拓宽区域教研模式, 搭建有效交流平台

充分发挥地区教育科研机构的引领作用, 设计、规划高中各年级定期的区域教研活动, 为一线教师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 如:高一年级的“初高中教学衔接研讨活动”, 使高一教师对新生在初中阶段所学的知识、教师授课的重难点有所了解;高二年级不同课型的“同课异构”, 使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七、结 论

没有高质量的教师, 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是衡量和体现教师素质高低的标尺, 是影响教育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自然延伸, 是为高等教育输送合格人才的熔炉, 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形式, 是学生打好语言基础, 为以后升学、就业乃至终生学习发展创造条件的重要阶段, 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 我国高中英语教师的专业地位和价值尚未得到真正的认可和重视, 英语教师专业标准、资格认证有待进一步规范, 促进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环境改造和制度建设工作仍需不断加强。因此, 有关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研机构和学校要发挥引领作用, 帮助青年教师做好职业规划, 增进教师的专业认同感和工作幸福感 , 提高其专业素养, 促进其专业发展。此外, 健全和创新教师管理制度, 改进高中英语教学评价;营造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环境, 激发和提升高中英语教师主观专业发展愿望, 强化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 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也是提高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水平的有效措施。

通过本次对石家庄市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 笔者发现, 高中新课程对高中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必须主动投入到新课程的改革当中, 把新课程改革当作自己专业更新和成长的有利时机, 自觉提高自己的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课程知识和教育情景知识, 优化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结构现状, 从而在新课程改革中做到更好, 获得更多的人生职业幸福。

附:

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情况调查问卷 (2013年5月)

“专业成长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 提高生命质量, 获得人生职业幸福的源泉。”

尊敬的老师, 您好!为了教学研究的需要, 请您帮助我们填写此问卷, 选择您认为合适的一个选项。十分感谢您的支持!

( ) 1. 您的教龄为:

A. 5年以下B. 5—10年C. 11—15年D. 15年以上

( ) 2. 您所在的学校是:

A. 市直属校B. 区省级示范性高中C. 县省级示范性高中D. 普通中学

( ) 3. 您送高三毕业班的次数是:

A. 还未带过B. 1—3次C. 4—6次D. 7—10次或以上

( ) 4. 您的初始学历为:

A. 中专B. 大专C. 本科D. 研究生

( ) 5. 您是否参加过学历进修? A. 是B. 否

( ) 6. 您现有的学位是: A. 文学学士学位B. 文学硕士学位

( ) 7. 您参加过哪类高中英语学科培训? (没有不填)

A. 市级三支队伍B. 省级新课程C. 省级骨干教师D. 国家级骨干教师

( ) 8. 您认为石家庄市高中英语教研活动中, 那类指导最有帮助?

A. 课例示范B. 专家讲座C. 专家评课D. 经验交流

( ) 9. 您对河北省2009年新课程实施以来, 石家庄市教科所组织的高中英语教研活动的评价是:

A. 非常满意B. 满意C. 不满意D. 非常不满意

( ) 10. 您目前英语专业学习的来源为:

A. 网络B. 英语专业书籍C. 英语报刊杂志D. 高中英语教材

( ) 11. 您相关教育专业书籍的来源为:

A. 省市图书馆B. 学校图书馆C. 自己购买D. 大学时用书

( ) 12. 您每天的工作时间为:上午 __________ —__________下午 __________ —__________晚上 __________ —__________

您认为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日常工作之外, 是否有精力与时间进行专业学习?

A. 经常B. 有时C. 很少D. 从不

( ) 13. 包括补课、学科自习在内, 您一周的实际课时量为:

A. 少于12节B. 12—14节C. 15—18节D. 18节以上

( ) 14. 您所教的年级是否处理新课程教材中的听力与写作部分?

A. 经常B. 有时C. 很少D. 从不

( ) 15. 您觉得在高中英语教师素质方面亟待提高的是:

A. 教学技能B. 专业知识C. 教育理论D. 教学经验

( ) 16. 您对所在学校就教师培训支持方面的工作感到:

A. 非常满意B. 满意C. 不满意D. 非常不满意

( ) 17. 您参加高中英语各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研活动的原因是:

A. 市里组织、学校通知、必须参加B. 渴望得到本学科最新教研动态

C. 感觉自身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学生的需求D. 希望向同行学习, 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 ) 18. 您所在学校学科教研时间为:

A. 每周两次B. 每周一次C. 两周一次D. 每月一次

( ) 19. 您现在感觉工作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

A. 学生太具挑战, 要么太好, 要么太差B. 英语教学脱离实际交流语境, 口语退步

C. 工作时间过长没有正常的业余生活D. 所在年级同头教师之间的竞争, 学校评价

( ) 20. 您希望今后在哪些方面提高专业素养?

A. 英语口语培训B. 英语“同课异构”C. 高中英语命题D. 中西方文化异同

摘要:石家庄市高中非毕业年级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师结构、区域教研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引领、校际教研活动开展情况、高中英语教学实施情况等方面, 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分析问题原因, 找寻解决措施;加强教师培训, 建立长效机制;拓宽区域教研模式, 为高中英语教师职后专业化发展搭建更多的有效平台。

关键词:高中课改,英语教学,高中非毕业年级,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1]黄正华.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 2012.5.

[2]程晓堂, 孙晓慧.中国英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0.3.

3.新课程实施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课程改革;实施过程;生物教学现状;调研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9-0056-04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学新课程改革是逐步推进实施的,至今已有近6年之久,这期间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及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广大中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现状是怎样的?还有哪些需要研究和改进的工作?这是本次调研活动需要解答的主要问题。

二、调查内容及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学生问卷、教师访谈方法进行。问卷以新课程实施为基点,针对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学习能力的提升情况等方面自行设计,共包括25个问题。本次调查问卷共发出850份,收回有效问卷827份,调查范围涉及石家庄市的2区(桥东、桥西区)8县(鹿泉、藁城、深泽、高邑、行唐、平山、正定、辛集)的共计17所初级中学。从地域看,这些县、区既有国家第一批的课改实验区——鹿泉,也有国家第二批课改实验区、省级第一批课改实验区——藁城,还有省级二、三批的课改实验区;既有办学条件较好的市内中学、县职工子弟中学或县进修学校附中,也有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的乡中的广大师生,调查对象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学习基本状况调查。

学生学习基本状况调查主要包括从2001年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初中生物学科课程设置、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兴趣等方面的调查。

1、从学科课程设置看。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课程设置是由教育部规定的,各学科的课时计划只能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且未经批准,县区和学校不能随意改变新课程的计划和相关要求。

(1)调查结果。依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要求,六三学制的7~8年级的生物课程设置是:7年级每周3课时,8年级每周2课时。从问卷所调查的17所中学中,8年级能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开足每周2课时的达到100%,而7年级开足课时的学校仅占27.3%,有72.7%的学校每周生物课是2课时甚至1课时。

(2)对结果的分析。8年级生物课时数落实比较到位,7年级生物课时数不达标的占到72.7%,这反映出多数初中学校在起始年级没有落实国家课时计划。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通过与教师座谈得知学校领导认为生物课不中考,没必要占用这么多的课时;或生物老师人手少,缺少代课教师等是各学校出现缺课的主要借口。而事实是许多学校存在挤占生物等目前非中考科目课程的课时,用于考试科目的补课。由此可见,在课程改革已实施近6年,但中考指挥棒仍是决定初中生物学科地位的“定海神针”。

课时落实不到位,会对实现《生物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知识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对课程具体目标中知识目标表述为:“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表述为“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的精神,新课程标准生物学科各个版本(人教版、北师版、苏教版、冀少版)教材都在7年级的下册教材中系统而详细地向正在进入青春期发育的7年级的学生们介绍了人体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这是保证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学习过程。现以冀少版的新课程标准《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为例进行分析,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该册书以“我们的身体与健康地生活”为核心,具体编排了八方面内容进行教学。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们的生理卫生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对帮助广大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态,提高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有着极大的作用。要完成上述的学习任务共需要43课时,如果学校能够按照教育部课程改革设置方案要求按每周3课时安排教学,将能有较充裕的课时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反之,如果学校按照每周仅2课时安排教学,那么,一学期的有效教学时数一般仅在32课时左右(扣除每学期的考试、节假日、运动会、艺术节等耽误的课时),这样,教师就不能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内容。座谈中,老师们普遍谈到因课时不够,对教材中的探究、实验等活动是能省则省,对非重点考试的内容能合并就合并,其结果势必影响学科教学质量,与《生物课程标准》的精神要求相背离。

2、从学生对学科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兴趣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前苏联学者西·索洛维契克曾对3000名懒于学习的学生进行过“满怀兴趣地学习”的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的实验要求有二方面:一是学习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自己一再说:“我喜欢你——生物学(原来最不感兴趣的学科),我将高兴地去学习!”二是一定要努力去学习,要比平时更细心一些,要花更多的时间。因为细心就是热爱学习的主要源泉。西·索洛维契克的实验表明,满怀兴趣地学习收到了成效,并且要继续下去。成功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兴趣。为此在调研问卷中着重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兴趣做了调查。

(1)调查结果。在问到“你对开设生物课的意义的认识”时,认为很重要的占86.4%;在问到“你对开设生物课的意义的看法”时,有31.2%的同学认为生物教学对个人素质提高有重要作用,有67.8%的同学认为生物学知识与自已今后生活有密切联系。这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认同生物学科在当今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问到“你对生物课是否加入中考的看法”时,竟然有61.5%的同学认为应加入中考(表1),这再次说明很多学生并没有把生物学科加入中考看成是学习的一种负担,而是随着近年生物科技的迅猛发展,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广大中学生对于生物科学充满好奇和学习信心,这是目前广大生物教师进行学科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的动力。

在问到“如果你喜欢上生物课最直接的原因”时,有28.4%的同学认为生物课上实验和探究活动多,有49%的同学认为生物课中有趣的知识多,有19.5%的同学认为生物教材生动有趣;在问到“你喜欢上哪种类型的生物课”时,得到的回答课上有分组探究的课和实验室内的实验课的同学分别占26.8%和60%;在问到“你对现行生物教材的感觉”时,认为教材内容新颖有趣和内容难宜适中的分别占到59%和29.8%;在问到“在目前开设的数、语、外、史、政、地、物、生等科目中,你对生物的感觉”时,认为自己最喜欢和较喜欢生物学科的占到14.9%和59.4%(表2)。

(2)对结果的分析。在目前生物学科为非中考科目的情况下,多数学生反而希望生物学科能加入中考,这表明学生对课程标准教材普遍是认可和喜爱的,对生物学科的学习是充满兴趣的,其深层次的原因可归纳出以下四点:

第一,千姿百态的生物界是引起学生兴趣的直接动力。丰富多彩的植物,形形色色的动物,神秘的生命现象,很大程度地吸引着中学生。

第二,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利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又一个兴趣点。在与老师和学生的座谈中了解到,学生们普遍认为新教材中“生物学知识与自身关系密切”,很多同学善于或经常在“日常生活中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第三,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的助推器。新课改的实施,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许多同学不满足于书本知识,更希望能真正参与生物学习和活动,动手动脑,多方面提高个人的素质。这也正与《生物课程标准》的精神相吻合。从调查分析看,86.7%的学生喜欢生物课上有探究活动或实验,这说明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探究活动已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逐步开展起来并成为学生能力提高的增长点。

第四,教师素质、考试制度是制约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的主要因素。教师是教学改革实施的关键,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就目前看现行的考试制度极大地影响了生物教师素质的提高。在调查中,在问到“假如你不喜欢上生物课最直接的原因”时,14.8%的学生回答是“老师教得不好”,22.4%的学生回答是“生物科不参加中考”。从教师座谈中也了解到,因为不考试,生物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无足轻重的课,一些优秀教师被调离生物教学岗位,改教其他课程,而且随便指派人去教生物课的现象多有发生,这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以正视的问题。

(二)学生学习过程调查。

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表明了亲知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耳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多种身体部位参与,自然加强了大脑不同部位参与上课的主动性,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会得到加强。在当前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按照新课程理念,加大科学探究力度,加强科学方法教育,努力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积极开展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思考、学会动手,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才能激发出学生创新的热情、智慧和巨大潜能,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1、调查结果。

为了解课程改革过程中学生在生物课堂上学习过程的情况,对学生进行了以下问题的调查:

2、对结果的分析。

从表中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多数学生正在探究性学习的环境中学习提高,探究教学的理念已逐步深入中学生物课堂。进一步分析可得出:生物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教育理念的更新、教材的建设、教学手段的进步有相依关系。

第一,探究教学的落实有赖于教育理念的更新。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再在教育实践上引起巨大的变革。从问卷中看,对教材中的实验活动及探究的通常作法,有63.6%是在实验室内亲自操作,有33%是老师课上讲实验,但学生不亲自做,有3.4%既不做实验,老师也不讲实验,认为记住知识就行了。这种局面的出现,归根到底是一些教师的教育理念还未与新课标所倡导的探究理念接轨,反映在课堂教学过程及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个别学生的懒于动手,疏于思考,这与课标要求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向是相背的。

第二,探究教学的落实与新标教材的建设休戚相关。“无斧不能砍木,无剪不能裁衣,无刀不能作厨子,无工具不能做教育事业。”新课标生物学教材具有的“把握基础性,适当体现先进性、注意启发性、加强弹性和可读性”的特色需要以先进的教学方法去体现,广大生物学教师为此付出了热情和心血,创造性地尝试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创设了多种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形式:在观察活动中学习、在探究活动中学习、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在调查实践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互动活动中学习、在转换角色活动中学习。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教材功能的实现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三,合理的教学手段是落实探究教学的基本保证。以计算机为媒体的教学实现了学习者与教材的双向交互化,并将人——机交互发展为人——人、人——人群、人群——人群之间跨时空的多元化交互。这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具有可组合性、可扩充性、自繁殖性、开放性、高度发挥师生能动性的特点,对师生的观念、认知、行为、个性心理等诸方面产生着影响。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完成新课程的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是教者,也是学者;学生既是读者,也是编者;学生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调研问卷分析看,在问到“生物老师是否使用过投影、电脑、录像等手段进行生物教学”这一问题时,回答经常使用的占36.8%,不太常使用的占23.9%,偶尔使用的占28.2%,从没使用过占11.1%;从学生问卷和教师座谈中都能发现,现今使用常规多媒体手段辅助手段教学的比率情况是市内学校高于县城中学,县城中学高于农村乡中,这从另一侧面反映出现今多媒体水平发展还很不均衡。

(三)学生学习能力提升调查。

能力与活动是紧密联系着的。一个人的能力总是在活

动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对能力的要求做了如下清晰的表述: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当今的课程改革中备受重视,为此在问卷中,从观察能力、思考问题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等几方面进行提问。结果见表4。

从上表中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7、8年级的学生在经过半年或一年的生物课的学习后,学生的各项能力均有明显的提高,其中“通过生物课学习,对于观察方法你是否学会了”这一问题回答已学会和基本学会的占到98.7%,“通过生物课学习,你的思考问题能力是否有增强”回答有增强和有些增强的占到97.3%,“通过生物课学习,你的动手实验能力是否增强”回答有增强和有些增强的占到91.9%,“通过生物课学习,你感觉自己已学会和基本学会探究的基本方法的”占到95.9%。

从以上可以看出现行的新课程标准生物教材,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较好地注意学生能力发展的梯度,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智力水平较好地设置合适的能力梯度,通过观察、调查、实验、探究、资料分析等多种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落实了《生物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具体课程能力目标。同时表明:通过生物学的各项学习活动的落实,广大学生的各项学习能力有明显提高。

四、对今后学科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1、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力度,切实保证市、县、乡不同层面的学校能够依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要求,将7年级的生物课时落实到位,这是保证课程改革过程中,初中生物学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2、加强生物学的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学生物学。

在调研中,当问到“学习中,你希望得到老师的学法指导吗?”这一问题时,有91%的学生明确表态希望;调查同时发现,学习方法是制约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课程改革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要求。广大教师应有依据、分层次、按梯度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更会学生物学。

3、搞好学科评价改革,使学生更愿意学生物学。

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方式,在大力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考试这个“指挥棒”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在调查中处处能感受到不中考以及取消初中会考对学生整体学习生物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只有根据学科特点,多层次、全方位评价学生,才能使学生更愿意学习生物学。

4.新课程实施调研报告 篇四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强调改变学生原来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方法,取而代之的是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自2005年秋我省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至今,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惑,其中如何在新型的学习方式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困惑之一。

“有效教学”是寻求教学效益、转型教学规范的活动、关注学生成功的活动。它的研究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效教学”的研究意味着教学视点的变革与研究方法的转型。就是说,意味着冲破旧的教学法研究的束缚,立足于新的教学研究的视点展开。

(2)“有效教学”的研究有助于聚焦学生成长的评价。

(3)“有效教学”的研究有助于实现教师文化的创造,可以大大开拓“教师研究共同体”的实践空间。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新一轮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开始,课堂有效教学是地理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和主要目标之一。同时,在地理课程标准下课堂有效教学能否实现,也是对地理课程标准的检验,是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主要目的,也是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依据。在地理课程标准的新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评估体系与机制也要作相应的改革,改革的关键是将评估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上,即教师的教是否切实有效,学生的学是否富有实效。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要求转变地理课堂的教导的模式和学习的模式,这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对地理课程标准有深刻的理解,对地理教材作科学的处理,对课堂教学作合理的设计,对学生学习作正确的引导。

目前,有效教学在境内外开始实践和研究,在有效教学兴起阶段,构建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标准是当务之急,本课题就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将作一些探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1、国外的研究情况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

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

进入90年代以后,西文善于有效教学的研究开始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学者们在考察有效教学的特点和有效教学的标准时,已经走出了单一的思维模式,突破了仅仅把着眼点放在教师品质或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老圈子,而是试图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考察有效教学。典型的研究为OECD(Organis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即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研究。OECD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数据来自英国、美国、法国、日本和澳大利亚,该组织的研究第一次将学科知识放进了考察有效教学之列,另外OECD的研究也已将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列入评价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一,这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观点,也是有效教学研究的方向之一。

2、国内的研究情况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对有效教学进行研究,近期有越来越热的趋势。主要的理论研究成果有:陕西师范大学的陈晓端教授主持研究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框架下有效教学的理念、特点和策略研究》,颇为深刻地阐述了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将有效教学的基本特点归结为开放性、个性适应性、反思性、解放性等四个方面;另有湖南大学姚利民教授所作的研究,将有效教学的特征归为正确的目标、充分的准备、科学的组织、清晰的讲解、饱满的热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融合了师生关系、高效的利用时间、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等九个方面;云南师范大学孙亚玲博士研制了《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为有效教学的检测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另有王曦教授、顾泠沅教授等从课堂教学有效行为与无效行为上的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余文森教授在自己的博客中开设了有效教学专题论坛,组织和引导广大一线教师参与教学有效性的讨论。我国广大的一线教师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积累了许多相关的经验。

3、存在的主要问题

比起国外的相关研究 ,我国的有效教学有四个方面值得关注 :第一 ,对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缺乏系统性;第二 ,引鉴国外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论文居多 ,而真正体现我国素质教育对有效教学的要求的论文太少;第三,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学生有效地接受书本知识 ,而对怎样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做得较少 ;第四,现行的课堂教

学观是基于教材的课堂教学观,并由此形成了全国都一样的基本的教学模式,即备课、讲课、批改作业。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观和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是学习的机器,老师是机器的操作者,师生共同追求的只是学习的“成绩”,或者说分数,在这样的教学观下,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效”,就采用延长教学和学生学习时间、提高劳动强度的办法来提高学生成绩,证明教学效果。同资本原始积累追求绝对剩余价值一样,这种一味追求分数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多元化理论: “有效教学”研究就是要构建多元化的“有效教学”策略。

“有

效教学”策略是一个多元化的策略体系,包括:构建有效的课堂环境的策略,有效地组织和实施教学的策略,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和应用教学技术的策略。

2、心理发展理论:高中阶段是学生的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包括学习心理)

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

3、群体动力理论:该理论是由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他认为人们结成的群体,是处

于不断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的过程之中,它能够产生一种“内部能源”,当 所有人为了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展开活动时,相互依靠别人提供动力(互勉、互助、互爱),实现群体效益的最大化。

4、教育实验理论:

5、M.希尔伯曼的有效教学量化理论:M.希尔伯曼的一项教育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为: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学生教别人:90%。

四、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国外对有效教学的界定:

主要有描述式和流程式两种。描述式定义,即为能够产生有效学习的教学。以美国默塞尔为代表,他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结果为判定依据,认为教学的结果能持久、学生能自由、有伸缩性与咨询、能在生活中运用,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流程式界定是用流程图的方式分析教学有效性的各个环节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从背景、过程、产生的角度来考虑教学的有效性。

2、国内对有效教学的界定:

目前,国内典型的研究是把课堂的有效教学分为基础性与发展性两个维度。基础性:包括① 能否把握教学内容的定位;② 是否注重个体差异;③ 教师的表述是否清晰,包括言语概念式表述、案例领悟式表述和图式结构式表述;④ 是否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发展性:包括① 能否灵活运用、选择和编制教学计划; ② 能否运用启发式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 ③ 能否体现互动和开发的要求、能否尊重学生,唤起学生的自律意识,能否容许学生个体专长的课外开放;④ 是否具有科学思维和创造性。

本课题对有效教学的界定兼有上述两种观点。

五、研究的内容

1.实施有效教学的障碍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认清目前实施有效教学的不利影响主要有哪些,并对此进行归纳

分类。

2.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通过文献的检索和有关教学理论的学习,构建有效教学策略体系,课题组已初步构建了有效教学策略体系如下表所示。通过实践研究,对构建的有效教学策略体系进行验证,进行一步优化和完善有效教学策略体系。探索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建立有效教学的教学机制,测量有效教学效益,建立综合、开放、长效的有效教学评价机制。

3、有效教学的实验试点及推广

通过有效教学的实验试点,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正不足,并将成功之处加以推广。

六、研究方法

1、查阅文献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前人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情况,以及已有的研

究成果,存在的问题等。

2、行动研究法:计划----行动----考察----反思

3、观察法:直接和间接观察、定量和定性观察

七、研究步骤

1、立项阶段(2008.9)

(1)开展课堂教学调查,了解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查找资料,寻找理论支撑。

(2)制定课题方案,邀请市教研室专家进行论证,修改完善课题方案。

(3)申报课题。

2、理论构建阶段(2008.10----2008.12)

通过对多元化理论、学生心理发展理论、群体动力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的学习、研究,构建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3、实施阶段(2009.2----2010.5)

(1)课题组成员在各自的教学班中实施行动研究。

(2)课题组成员开展校、市级研究课。在研究中调整、反思、实践。

(3)课题组成员撰写研究典型案例。组织交流,上升为经验、理论,形成具

有指导意义的书面材料。

4、结题阶段(2010.9——2010.10)

(1)将研究过程材料、研究成果整理。

(2)撰写结题报告。在一定范围内推广研究成果。

八、预期 研究成果及形式

1、调查报告、阶段性总结报告

2、论文集

3、结题报告

九、组织分工

主持人:唐赟(负责课题方案设计、申报、制定研究计划、撰写结题报告、推广研究成果等。)

组员:周芳芳、杨兴、王吉华、罗长财、刘静、白华、吕红芳(负责在教学中实施研究,并撰写研究案例、阶段性报告、研究经验总结等)

十、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方法全集》刘涛川

2、《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方法 有效教学的策略、艺术与技巧》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

3、《有效教学草纲》吕渭源著

5.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实施方案 篇五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具有143年办学历史,系四川省国家级示范普通高中、

四川省体育传统示范学校,巴中市重点项目——跆拳道训练点。,校园占地265亩,有教职工374名,在校学生7823人。

(一)师资情况:现有体育专职教师18人,其中高级教师6人,一级教师6人,二级教师6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15人。

(二)学生情况:现有高中教学班77个,学生5478人;初中教学班31个,学生2345人。

(三)场地器材:现有300米和400米塑胶跑道场地各一个,篮球场10个,排球场3个,乒乓球台20张,网球场2个,双杠区、单杠区、联合器材区,体育教学器材齐全。

综合分析,现有师资、场地、器材可供10个班同时上课。

二、课程实施目标

通过高中阶段的课程学习,提高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增强体育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1—2项或更多运动爱好和专长,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力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和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模块设计

现拟定了9个教学模块设计,提出了评价要素及标准,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参考,具体内容详见后附件表1至表11。

四、教学组织形式

(一)必修必选课: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行政班为教学单位,统一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并修满学分。

(二)自主选修课:

(1)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自主选修模块,将选修相同模块的学生重新组合成新的.教学班。由体育老师开展教学工作。

(2)每一次选项教学内容根据学生选报人数选择,一般情况下,每一名学生前两次选项不能重复。

(3)选项教学的每一内容分不同的模块内容,具体的模块教学内容根据学校基本情况统一制订,以后学生选择高层次的模块学习内容必须以学习过低层次的模块学习内容为基础。

五、教学方法

学生的体能与技能、性格与性别、兴趣与能力的差异,导致课程内容设臵的多选择性和教学中的区别对待,在必修课和选修课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方法。在男、女分组教学基础上,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施和课程内容的重新组合,更有利于提高女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和发展基础体能与技能的训练;按基础体能与技能的差异性分层教学。如篮球教学,对于已经具有一定基础能力的学生,制定更高的学习目标和练习方法,在篮球课学习中让他们自主练习和自我发展,定时检查学习效果。对于基础一般和较差的学生,由教师组织学习与练习,对于进步较快的学生采用择优提升的方法,进入上一类学生活动的行列;按兴趣、能力分层教学。如必修内容教学的分组练习,采用按学生锻炼兴趣、能力相近的自由组合分组练习,有利于教师指导和相互促进,活跃课堂练习的气氛。

学生在提高运动技能的自主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缺少原理指导和有效的练习方法与手段,常规的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自我追求和成功感。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在必修课程内容的教学中采用分项教学,如跳高、跳远、三级跳远的模块教学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给足学生练习的时间与空间,充分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练习方法中发展自我,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表;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我追求与发展、合作学习与竞争、探究学习与创新的能力。

六、学习评价及学分认定

依据新课程评价体系的基本要求和《四川省巴中中学高中新课程学分认定办法》的要求,我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及学分认定办法如下。

(一)学习评价

1、评价机制。建立必修必选模块学习、自主选修模块学习、健康教育系列专题模块学习自评机制;建立以班委、学习骨干、分组或选项学习小组的相互评机制;建立过程评价、模块评价和终结评价的师评机制。

2、评价方法。

(1)学段终结评价:以高中三学年累计获得11个学分或超过11个学分为标准,开展高中学段终结评价。

(2)模块评价:过程评价(50%)和技能评价(50%)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每个模块的学习评价,并认定学分。

①过程评价(50%)。

A、自评:每一个教学模块结束,学生自身对体育的认知能力、体能与运动技能的进步度、自主学习的探究能力、健康状况、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态度进行小结与评价。

B、互评:每一个教学模块学习结束,相互评价小组对本小组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度、合作学习、健康状况、情感因素、体能与技能的表现力进行等级评价。

C、师评。加强教学的过程评价,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与可选择性,突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做好常规记录、考核记录和评价记录,结合自评和互评,确定每一个学生完成模块学习的过程评价结论,并以分数呈现。

②技能评价(50%)。

根据该模块的评价要求及标准,由体育与健康课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技能进行模块考试,其成绩以分数呈现。

(二)学分认定程序

1、每一模块学习结束后,学生可向任课教师提出学分认定申请。

2、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和模块考试成绩,由体育与健康课教师在学生学分认定申请表上填写学分认定意见并报年级部学分认定工作组。

3、年级部学分认定工作组汇总情况后报学校学分认定办公室,由学校学分认定办公室提交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审定并公示。若学生对公示的成绩提出异议,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进行调查复议并作出认定结论。

七、主要措施

(一)加强师培。

教师的观念、态度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制定一份新课标教学理念、课程理论、实施方法与过程的教学计划,学期结束交一份实施成果小结或专题论文。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和高中各年级部的管理干部要经常性的组织听课与交流,推广成功的经验,提出新的要求,使课程改革落实到实处。

(二)整合资源。

6.课程实施水平报告 篇六

精细

超越

发展 孙苏庄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自评报告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占地3200平方米,现有在校学生166人,教师14名,教师平均年龄46岁,教师学历全部合格,教师均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历。

学校建筑布局合理,教学区、管理生活区、实验区、运动区四区明晰。卫生室、音、体、美、综合实践专用教室及各类器材室,严格按照《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配备齐全,建筑面积达标。教师办公人手一机,为高质量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课程实施水平情况

(一)课程理念学习、落实到位。

自开学至今,学校积极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等有关文件。以新课程改革为抓手,以探索“高效课堂”为突破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

学校领导坚持把教师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暑假至今,让每一位教师均就新课程改革学习了一本专著,并作了详细的学习笔记、写出了总结;并集体观看了《弟子规》《和谐拯救危机》《全国优秀班主任管理》视频讲座;先后举行了教师 “同课异构”研讨活动;每周一次的常规教研,每月一次的大教研,保证了教学秩序的规范进行。特别对如何构建“自主有效”课堂和提升教师学科素养进行了深入探讨。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得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深刻认识,从而更好地落实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全体教师坚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努力创设“静谧安详、歌声阵阵、书声琅琅、严肃活泼、健康向上”的绿色育人氛围。每天设有专门的晨读、午写、课前一支歌时间。我们坚持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锻炼成长,先后举行了诗歌朗诵会、趣味运动会、跳绳比赛、主题辩论会、班级合唱比赛等活动。

家校沟通、交流、合作顺畅,才会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半年多来,学校通过家长会、网络、致家长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及时向广大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营造共同育人的良好氛围。通过调查问卷反馈,家长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水平是认可和赞同的。社会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水平给予肯定和赞同,学校的美誉度初步形成。

(二)课程开设合理规范

严格按照《山东省义务教育五四分段课程设置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并正在尝试开发校本课程,初步开设了写字和阅读课,开发了《我们在长大》校本课程。学习并落实《学校艺术教育规程》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等国家、省市区相关文件要求,落实艺体科技“2+1+1”项目工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初步组建了各种课外兴趣小组:朗诵、书法、国画、剪纸、布贴、乒乓球、跳绳、篮球等。丰富学生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三)课程资源合理配置 课程设置后,科学、合理的配置教师资源是保证课程顺利实施的首要前提。我们努力发挥各位教师的作用,按照课程方案要求配齐、配足各门课程专(兼)职教师,让有才能、有特长的教师兼任两门课程,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岗位设置上,做到教师学历、年龄与职称合理搭配,激励机制健全,使教师队伍呈现良好的工作状态,人人迸发出了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工作热情和干劲。希望绿杉园——力求给每一位师生搭建成长和发展的平台,以使每一位绿杉人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

根据师资状况,我们实施了“教师结对互助成长”行动计划,半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大家彼此互帮互助、取长补短,体会到了同伴互助带来的成长幸福感。

学校除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外,还广泛挖掘校外社区及学生家庭资源,各班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制定了校外活动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本学期,我们正在开展让家长走进课堂,课堂向家长开放活动。

(四)课程实施落实到位

学校开办之初,我们就确立了“规范+质量”的工作主题,强化“学校教育以课程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理念,落实“务实、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求和“专题研究,有效解决,整体推进”的教学改革策略,以“引领和推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为核心,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基础,加大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力度,打造“自主有效的绿色课堂”教学模式,建立有效调控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可持续发展。

依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要求加强教学常规监管力度,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从备课、上课、辅导、作业、检测、兴趣组队活动等多方面严格管理程序,加强教学质量的全程监控;加大教研组长培训力度,形成教导处—教研组—教师的三级管理模式,鼓励教研组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研究活动,通过比武课、同课异构、教师结对互助等形式,开展学科教学交流研讨活动,在思想碰撞中提高各学科组的教研水平;开展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示范课活动,让教师学习身边的榜样,在活动中加强交流与提高。现在我们每周一的全体教师例会上正在进行教师专业发展讲坛和教研组集体备课展示,效果良好。(五)课程评价及时有效

围绕课程标准,我校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以激励性评价为核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进行评价,内容上分成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两种。过程评价主要有课堂表现、作业、学习态度等构成平时成绩,记录以等级进行;终结评价以书面考查、实际口语或动作表现构成期末综合成绩。学校不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排列名次。对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校也正在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逐步为每个学生建立评价档案,评价结果都以等级或描述形式表达。同时实施学生评价多元化,扩大表彰门类与数量,让大多数学生体验成功。各学科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如:激励卡、喜报、证书、奖状、上台展示当小老师等,深受学生的喜欢。(六)学校特色初步形成

“规范、精细、超越、发展”是学校未来三年的工作主题。在运行过程中根据学校实际建立一套规范的、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用制度来管理、约束、激励、规范教职工的行为;初步建立学校的文化系统,让先进的学校文化同化人、感染人、引领人,让教师努力工作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创建社会与学校之间、家校之间、干群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努力创建和谐校园;努力打造一支爱家庭、爱学校、爱职业、担责任、乐进取、善合作、达共识、讲宽容的教师队伍。

三、不足之处

由于学校教学楼已建立近20年,面临进一步的维护与修缮,班额的增加,各室需要进一步的添置,许多工作考虑还不够周全,刚出台的三年发展规划也有待进一步论证和完善。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是学校建校之初的重点工作。

此外,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面临资金困难:操场的铺设、学校图书的配备、功能教室的修建、校园周边环境的进一步优化等;

7.新课程实施调研报告 篇七

一、全面开发地理课程资源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 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以“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课为例, 谈谈如何开发地理课程资源。

1. 充分利用地理教材

地理教材是地理教学最基本的依据, 但如何能做到“用书本教”而不是“教书本”, 需要地理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灵活地设计教学活动。如可以利用师生的经历、丰富的影像资料等激发学生兴趣, 也可以设计多条模拟民俗风情游线路,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一条线路, 给大家介绍他们的见闻等。

2. 善于利用学校地理资源

学校地理资源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师生关系以及相应的校园环境与文化。就本节主题而言, 可以鼓励学生开展民俗文化周活动:指导学生排演民俗节目、编辑民俗文化小报、布置地理橱窗、开展民俗文化讲座、征文等。

3. 积极开发校外地理资源

校外地理资源是校内资源的必要补充, 能丰富地理课程的内容, 拓展学生的视野, 可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 通过观察、访谈、网络调查等形式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生活, 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补充。

二、选择适合的地理教学方式

地理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 传统的有知识传授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等, 现在提倡的有情景模式、发现探究模式、小组合作模式、游戏模式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获得与积累、学习技能的形成, 现代教学方式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及情感的熏陶。在教学实际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教师自身的能力水平, 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式。比如, 在“经线和纬线”部分内容中, 学习经纬网基本知识部分时, 由于该部分理论性较强, 不容易被初一的学生理解, 可以以讲授与演示法为主;而在学习经纬网定位时, 学生已经有了理论基础, 可以将学生带入军队飞行员训练的情境中, 各自寻找自己的降落点, 判断队员的方位, 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 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介于课程和教学方式之间, 有助于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乡土地理这个模块, 有的老师认为应当把它作为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 在世界地理之前讲授;也有老师认为可以在每个地理要素的学习中分开学习。我个人认为, 乡土地理可以在其他三大内容学习结束之后进行, 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具备了分析一个区域的基本能力, 乡土地理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这个时候老师应当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以小组为单位, 利用已有知识, 结合生活经验, 通过网络资源查找、实地调查、社区访问等多种形式, 对家乡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所得, 由老师和其他学生共同对其进行评价, 从而达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拓宽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的目的。

四、促进学科融合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适当穿插其他学科的知识,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例如:地理中人口密度、平均温度、相对高度的计算都离不开数学。此外, 地理学的一些知识也能帮助理解其他学科的内容, 如政治中各个政治中心的兴衰也总能找到地理学的原因。所以在地理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促进学科间课程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适当联系,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开阔学生的思维。

8.新课程实施调研报告 篇八

对小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部有关部门规定,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一定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意识,它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强烈的促进作用。新课程改革后,设置科学课程教学方法也成为教师工作的重点内容,正确的教学方法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的科学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点内容,随着新课标的实行,科学课程成为重点课程之一,科学知识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在当前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需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来满足对知识的需求,所以对人才的培养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心理学家曾表明,人类对于生活中事物的理解能力并不是天生形成的,而是由于人类通过对不同知识的接受而形成对事物的不同看法。由于小学生的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比较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小学阶段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国家人才未来的发展方向。根据这一特点,在小学阶段实行科学教育,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为国家科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必须要实行的重要内容,小学教育的完善,对教育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当前小学科学的教育现状

随着新课标对小学科学的重视程度,小学科学课程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相关教育部门对于课程的改革抱有很大的期望,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反响,有一些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理论的教学方法,对于科学课程投入的精力不足。学校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导致很多实践性的课程无法实现,使学生认识主体的能力大大降低,不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在进行课程计划和目标设置的过程中,教学思想也较偏离,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完善小学科学课程的对策

(一)加强教师的专业化能力

传统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只是选修课程,学校重视程度不够。虽然新课程改革后对于科学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不能够意识到科学课程的重要性。且教师的专业素养差,大多数科学课的教师都是由语文和数学等主要科目教师担任的,教师的专业性不强,教师的专业水平与课程的要求出现了严重的背离。因此在任用科学课程教师的时候,首先应该选取与科学相关专业的教师,以确保教师的专业水平。其次,应该对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教育,注重教师专业素养能力,强化科学探索的能力,让教师可以深刻地了解到在课堂上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必要性,给学生更多展现探索能力的机会,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最后,要对教师进行相关的思想教育,促使教师职业水平的提高。

(二)学校加强对科学课程的重视

科学课程能否顺利实施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学校重视学生主要科目的学习,而忽略了科学等相关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对科学课程在思想意识里就没有重视,导致实践课程无法正常开展。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的要求,学校领导应该对科学课程给予高度的重视,学校领导应该从根本上意识到科学课程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对相关课程的教师应该实行更加严格的标准和奖励制度,要从根本上了解科学课程的重要性。在学校基础设施方面更应该加强科学实验室的建立,为课程的实践创造提供相应的环境和场所,意识到科学课程在小学课程中的重要性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对教学评价进行深度的完善

教学评价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进行科学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建立教学评价小组,这样不仅有利于课堂质量的提高,也对科学课程的教育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将科学素养作为学生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四)加强多方合作

在进行科学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涉及学生和教师,也应该涉及学校领导和家长,师生和家长都应该意识到科学课程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的作用。为了使课程能够更好地实践,大家应该互相交换自己的想法和建议,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更加充分地了解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观念,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以媒体为传播的重要形式,让社会各界都能够充分了解小学科学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到科学教育建设中来,这对于新课程的实施起到推动作用。

四、总结

在新课标的推动下,小学科学课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通过对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化,要不断地对教育事业进行完善。教育事业的完善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对于在小学中实行科学教育,需要引起师生和社会的重视,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让科学教育的程度为小学阶段的发展提升新的高度。

9.课程实施自查报告1 篇九

根据市教育局的工作部署,依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方案(试行)〉的通知》要求,结合相关文件,我们对我校课程实施水平进行了自查自评,现将自评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评价

我校在课程实施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法律法规,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按照各学科课程标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实施教学,控制学科知识巩固型作业,加强学生探究性和实践性作业,严格遵守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制定的有关学生作息时间的一系列规定,做到既减轻了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又提高了学科教学质量。

二、课程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对于教育教学先进理念的学习我校常抓不懈,健全了学习制度,制订了学习计划。学校每周五下午组织教师进行一次集体学习,学习的内容全面、先进、贴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教师每周进行个人自学,加强对课程理念的理解。同时,教师们能够将所学到的先进理念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了教师们的专业素质。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我校更新了办学理念,积极通过会议、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及时、全面地向广大师生宣传新课程理念,营造出浓郁的宣传氛围。我校还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品位,注重在校园环境中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

三、课程开设

在课程开设方面,我校认真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设置与开发,能够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和《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的要求,开齐课程科目并开足课时数。尤其对音、体、美、综合实践活动、地校等课程的开设情况,学校逐一检查落实,并将课程表进行审核,确保国家课程全部开设到位。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突出依靠本镇的地理位置、文化历史、风土

人情等,力求符合学校与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课程资源

学校重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配备了专、兼职任课教师,加强教师培训,通过考核条例激励教师去出色完成本职工作;学校重视各种课程资源的整合,积极开发校外课程资源,努力探索家庭资源、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如: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交流家庭教育的有效举措;清明节,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请法制副校长举办安全知识讲座等,向学生普及安全自救知识等。学校还组织教师走进学生的家庭,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情况,和家长做促膝探讨,了解社会对课程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不仅共同解决了思想情况,同时对于学生的教育也达成了共识。

五、课程实施

学校注重教研组建设,成立了语文、数学、英语教研组,学期初即制定教学计划,并围绕计划开展活动。各教研组以年级为单位定期进行集体备课活动。为督促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实行超周备课制度,每月进行一次业务材料检查。学校内布设了校园网,教师可以实行网络备课,充分利用教研组资源,发挥同学科教师的集体智慧,把智慧的结晶发送到网上进行资源共享,既节约了资源又提高了效率。为促进有效教学在我校开展,学校组织全体教师举行“人人奉献一堂优质课”活动,活动中教师精心备课、上课,利用教研组活动进行评课,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为了督促老师们上好每一节课,学校实行了半分钟候课和推门听课制,切实做到了高效课堂,“向课堂要质量”真正。针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研讨,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结合上级活动安排和我校实际,相继开展了“文明班级”“感恩教育”“经典诵读”等为主题的活动,通过手抄报、黑板报、墙报、诗配画等形式开展得有声有色。

我校严格遵守文件要求,严格控制学生课业情况,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1小时以上。双休日与其他法定节假

日不上课,学生每天书面作业量不超过1.5小时,提倡设计探究性、实践性作业。杜绝节假日上课,并不定期的组织学生问卷,调查课程开展和课外作业布置情况,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努力提高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为加强功能室的管理与使用,学校安排专、兼职教师负责各功能室的管理和使用,制定了各功能室管理人员职责和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管理使用制度,各功能室管理员基本素质高,经常学习器材维护方法的知识,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各种仪器和器材定期检查、维护和维修,保证了学校各任课教师的正常使用。

六、课程评价

围绕课程标准,学校在对学生评价上以激励性评价为核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进行评价,内容上分成过程评价和期末评价两种。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为了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收集学生每个学习阶段方方面面的资料,包括学业成绩、父母的期望、教师、同学和自我的评价、重要比赛的成绩、自己满意的作品等。通过学生自评、同学评、家长评、教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对学生的日常评价与期末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学生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评价。同时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评价方案。教师考核与奖惩中学生考试成绩所占比重大大减少,减轻了教师的精神负担。使教师和学生享受到课程改革带来的成果。

七、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学校对当地企事业单位、风土人情和社会名人等校外课程资源开发还不够完善,对各种媒体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2、虽然有一定数量的教研论文、著作、研究报告、公开课、优质课、科研课题等,但是质量和层次上还需提高;

3、利用艺术节、体育节、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开展的活动内容不够丰富;

4、学生每学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略有不足;开设的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评价标准和办法还不够完善。

八、反思与改进措施

1、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和提高。

继续加强对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提高,以促使我校教研论文、著作、研究报告、公开课、优质课、科研课题等的质量和层次上再提高。进一步加强教材培训。要逐步完善课程培训的方式和方法,拓宽培训的内容,不断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以促使学校对当地企事业单位、风土人情和社会名人等校外课程资源开发逐步完善。

2、加快研究、建立适应新课程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合理,是制约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瓶颈。要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和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加快研究和建立适应新课程的评价体系,特别是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评价标准和办法要逐步完善,以引导和促进广大教师将新课改的理念真正落实在教学中。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资源以其丰富、便捷、传递快等优势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教育作为为未来社会培养人的活动,必须与时俱进,要引导广大教师、教辅人员,改变过去的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模式、方法,充分利各种媒体和网络资源,开展网上教研、网上学习,改变学习和工作方式,养成适应信息时代工作和学习的好习惯,充分发挥各种媒体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提高教学研究、教师培训的效率和质量。

4、充分开展学生节假日活动和社会实践

充分利用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导处要协调起来,做好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计划,并严格执行。

我校课程实施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教育形势日新月异,社会、家长对教育所寄予的期望越来越高,我们会

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教育脉膊,不断提升课程实施水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课程实施水平评估自评报告

河头店镇海尔小学

上一篇:楚门的世界电影观后感作文下一篇:小学作文启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