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0篇)
1.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篇一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反思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来设计的。上课伊始,以摘苹果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题还是苹果园中的小动物开始设题使孩子们一直沉浸在童话故事情节中,有利于教学的进行。而且从中的课件画面,让孩子们看得入迷,不宜走神,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了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在练习设计中,有趣的“小竞赛”练习,使孩子们在“玩”中进一步理解,掌握新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反思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将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看、想、说中一步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反思三:注意习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
在本课中,准备复习的习题给新授内容打下铺垫。巩固练习题中,讲究层次性和开放性。数学开放题是最具有教育价值的题型,它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解题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反思四:自主学习的质量不够高。
一般来说,小学生都有好表现的心理,喜欢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而我有时却恰巧没有满足他们这一心理需求,这样他们的“表现”得不到肯定,如果这样下去,就会产生一种害怕的心理,这样心理容易阻碍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善待每个学生,恰当地 1
把握评价他们的尺寸,即使错误的,也不能轻易地否定,而是要通过讨论使他们认识到错误之处,给予他们重新思考的机会,直至获得正确的答案,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强化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热情,充分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2.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篇二
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的前面一个方框里填上“2”,并在屏幕上闪动“”。
(3)引导学生总结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教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上面两道题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我们计算的顺序?
学生:我们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算的。
(4)学儿歌
加减混合并不难,从左向又依次算。
加法在前先算加,加法在后先算减。
四、巩固练习
1.摆小棒
(l)引导学生摆小棒,先在桌面上摆7根小棒,再拿去3根,然后又增加4根。
(2)让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把算式,7-□+□=□填写完整,并在最后的方框里填上得数。
(3)让学生结合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算式7-3+4=8所表示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2.计算。
5-2+3= 8-7+8=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定学生说一说计算顺序和第二步分别是几加几。又飞来的3只这两部分合起来的总数里减去飞走的2只,才是剩下的只数。
五、课堂作业
1.完成67页做一做。
(1)学生分组观察第1题的插图,并说一说画面上反映的内容(重点说出小鸭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
(2)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独立填写算式并计算出得数。
(3)学生交流计算过程(重点说一说计算的顺序)。
2.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插图,明确要求,然后用线把算式和得数连起来。
3.完成练习十五第2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指导学生写算式的格式。
六、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课时所学习的内容和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2.学生交流本课时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先分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篇三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其著作《论语》中指出:“不愤不启,不启不发。”而近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课堂思维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创设一个与儿童生活实际相关的情景,以比较现实或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来理解算而不是机械地进行计算题的练习.在计算教学过程中,我一直以看图列示计算为主来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让学生先说一说图的意思,然后再想一想用算式怎样来表示,接着列式计算;最后还要学生反过来说一说算式中的每一个数我一直以看图列示计算为主来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让学生先说一说图的意思,然后再想一想用算式怎样来表示,接着列式计算;最后还要学生反过来说一说算式中的每一个数都表示谁?这样一来,在不知不觉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数学语言,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更可喜的是学生因为理解了算式的意义,在计算时,正确率明显得以提高,很少出现以往看错符号,看错数字的现象了!现在大部分孩子对列“一图四式”都能做到又快又准的列出。如教学得数是6、7的加法,它是在学生了解加法的含义和学习了6、7的分与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题从植树这一公益活动引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迅速转入数学学习。教材还首次用文字呈现“一共来了多少人植树”这一问题。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可以列出两道得数是6的加法算式,这里,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图两式”,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用两道不同的算式可以解决同一个问题,虽然两道算式中相加的两个数的位置不同,但得数相同,从而体会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试一试”通过由两部分物体合成的一幅图,引导学生学习计算相应得两道得数是7的加法算式,进一步体会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由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推想出相应的另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从而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想想做做”通过让学生操作学具、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等练习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
2、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它具有花时少,容量大、形式活、速度快的特点。因此,通过口算训练,可以促使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视算和听算是口算训练的两种基本形式。视算是通过眼看、脑算、口说得数;而听算则要通过耳听、脑记,才能说出得数。在口算训练中经常变换口算形式,将视算和听算相结合,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
口算的内容要有针对性。不同的课型,口算的内容不一样。新授前的练习,要发挥其启导功能。如教学“8加几”之前,口算题可设计成:
8+2+1 8+2+3 8+2+5
8+2+2 8+2+4 8+2+6
这组题的作用在于诱发思维,寓“算理”于练习之中,为用“凑十”法算“8加几”奠定可基础。
另外要注意练习的层次性。如教学“十几减7”的巩固练习,可以这样设计:
7+()=13 7+()=15 13—7= 15—7=
4.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篇四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P45~46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教学目标:
1、在有效的互动对话中,经历从现实世界到符号世界的过程,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发展数感。
2、在有趣的观察比较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悟两步运算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1、在有效的互动对话中,经历从现实世界到符号世界的过程,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发展数感。
2、在有趣的观察比较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悟两步运算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上车时人数增加要用加法,下车时人数减少要用减法。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学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吗?公共汽车走走停停这是为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研究乘车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乘车
二、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活动学习连加。
1、看画面思考图意。
师:小朋友,从刚才的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动手用小棒摆一摆、画一画刚才图片中乘车的情景。
“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我先摆2根小棒, 再摆3根小棒, 最后摆2根小棒。2根小棒加上3根小棒就是5根小棒, 再加上2根小棒就等于7根小棒”。“我是用画图的方法:先画○○、在画○○○、最后画○○,我一共画了7个○”。
2、表演方式:把讲台当做汽车,几名学生做乘客。原来车上有2人,三家店车站到了前门有3名乘客上车,后门有2名乘客上车,现在车上一共有7个人。板书:2 3 2 7 提问:能不能试着用一个算式表示人数的变化呢? 2+3 +2 = 7 2、3、2、7各表示什么意思?算式中为什么加3又加2呢? 如果只看算式,怎样算能得出7呢?分小组讨论。算式2+3=5 5+2=7 师:用几加2?5是怎样得来的?
师:这个加法算式和以前的加法算式比较,有什么不同吗? 小结:3个整数相加,先算前两个数,再用它们的和加第3个数。
3、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有两个加号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连加”。(板书:连加)
三、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活动学习连减。
1、现在又一辆公共汽车开过来,请大家数一数,车上坐了几个乘客?七里庄车站到了。请学生用画圈的方式来表示车上的人数变化。
2、表演:后门有4名乘客下车,前门有1名乘客下车。)问:请大家注意,现在车上一共有几个人?
提问:谁能把到七里庄后公共汽车上人数的变化情况说一说?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人数的变化,该怎样表示?和你的同桌商量商量。
8-1-4=3 或 8-4-1=38、、1、4、3各表示什么意思?
算式8-1-4=3中为什么减1又减4呢?(车上下去1个人就减1,又下来4个人再加3。)
算式8-4-1=3中为什么减4又减1呢?(车上下来4个人先减4,又下去1个人就减1。)
3、如果只看算式,怎样计算呢?分小组讨论。反馈板书:8-1-4=38-4-1=3 学生说计算过程。
8-1-4中先算8-1=7,再算7-4=3 8-4-1中先算8-4=4,再算4-1=3
4、这两个算式是按照什么运算顺序的?(从左边算到右边)
看,这两个算式得数是一样的,可列式不一样,是什么原因?(小组讨论)
四、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活动学习加减混合。
1、我们的公共汽车又要继续往前开。请同学们数一数车上坐了几个小朋友?公主坟到了,后面下来了5个人,前面有1个人上车。
谁能把到公主坟后公共汽车上人数的变化情况说一说?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人数的变化,该怎样表示?和你的同桌商量商量。反馈板书:9+1-5=5 9-5+1=5 2、9+1-5= 9-5+1=怎样计算呢?
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第一个算式先算前面的9+1=10,再算10-5=5,所以9+1-5=5。第二个算式先算前面9-5=4,再算4+1=5,所以9-5+1=5。师:这两个算式是按照什么运算顺序的?(从左边算到右边)
3、看,这两个算式得数是一样的,可列式不一样,是什么原因?(小组讨论)
师:在这两道算式里都有哪两种运算符号?
师小结:像这样,一道算式里有加又有减的我们把它叫“加减混合”。
五、练一练
1.P46第1题是什么意思?怎样写算式?
六、总结:
5.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篇五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及计算顺序,正确计算。[来源:学&科&网Z&X&X&K]
难点: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及计算顺序。
导学流程
[来源:学科网]
一、导入
5-2-1=
8-5-3=
9+0+1=
4+3+2=
5+4+1=
6-5-1=
(一)提问:5―2―1和4+3+2你是怎么算的?生:都是先算前两数,然后用得数再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也就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二)创设情境:同学们对已学的连加、连减知识掌握得真不错,老师想再增加难度考考大家。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要认真听,帮助老师解决里面的问题:小猴妈妈给小猴摘了4个桃子,小猴爸爸又给小猴摘了5个桃子,小猴吃了2个桃子,请大家帮帮小猴数数还剩多少个桃子没有吃?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好看的图片,请大家看看。(师出示主题图)
二、导学
1、学习例1
1)在黑板上逐步出示挂图,说明图的意思(从左往右看)让学生认真观看图画。说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的内容:湖里有4只天鹅,飞来了3只,又飞走了2只。让学生跟读题目,后提问:“看了上面的内容,你想问什么?”能不能根据上面的内容,列
一道算式?请说说4、3、2
各表示什么意思?
2)学习4+3-2的计算顺序4
+
3-2=5引导学生观看湖里天鹅只数
先后出现的顺序来计算,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得7,再把得数7减去2。
[来源:Z|xx|k.Com]
2、学习例2出示挂图
1)放手让学生自己看图,说
图意,再列算式。
2)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内容: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了2只,又飞来了3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
4-2+3说说4、3、2、各表示什么意思?[来源:学科网ZXXK]
3、比较归纳 总结算法
师:同学们观察这两道算式与前两节课我们学习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吧。生:连加、连减一
道
题
里
只有加
或者减,而这
道题
里既有加又有减。
师:那你能不能像连加、连减一样给这种题
起一个名字。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
合。
师:请小朋友再仔细的想一想,加减混合和连加连减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呢?[来源:学科网]
三、导疑导疏
1、完成“做一做”的练习。(同桌合作交流)
1)引导学生摆圆片,先在桌面上摆7个圆片,再拿去3个,然后又增加4个。
2)让学生根据摆圆片的过程把算式7-□+□=□填写完整,并在最后的方框里填上得数。
3)让学生结合摆圆片的过程说一说算式7-3+4=8所表示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2、找朋友一生拿算式卡,另一生拿
答案卡,是好朋友的走到一起。
6.二年级加减混合计算教学反思 篇六
陈
霞
课堂教学亮点:
1、加减混合的口算在一年级已经接触过。本节课利用学生熟知的公共汽车上、下车生活情境图引出加减混合计算(不含小括号)。而这类加减混合式计算是在连加、连减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运算顺序与连加、连减相同,所以我大胆的采用了知识迁移、类推的方法让孩子们尝试。把学生的主动探索和老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增强自信心。
2、本节课习题设计我采用同桌比赛,奖励小熊卡片的方式进行,激发孩子们的童心、童趣,使他们都能够积极参与,学习热情很高,兴趣浓厚,学习效果较好。
3、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情景图例,先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怎样写就比较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竖式连写比较方便。在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中,让学生结合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来。这样既巩固了前面的知识,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效果很不错。“做一做”的练习中注重让学生说图意,根据图意列式计算,以更好地理解计算顺序。值得欣慰的是,学生对于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还是掌握较好的,计算速度也较快。这部分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在进行巩固练习时,如教科书第29页第五题通过在连写竖式中填空的形式,解决用连写竖式进行计算的难点。教师强调书写格式和进位、退位的计算。这样感觉学生计算自己出的题兴趣很高,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能力。
发现问题与不足:
7.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篇七
这一次,我依旧采用了先讲评作业,后进行新的内容的教学模式。依旧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因为本节的内容稍微多了一些,但我还是不想因为公开课而拉下学生原本该更正的作业反馈。我觉得这是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的,只有改正了才能有进步。
对于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的问题,我觉得设计的还是很好的。就用三班的学生去小卖部买东西为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周围,或者说数学是很有用的。从上课的过程也可以看出,他们很感兴趣。这对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很有帮助作用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想是收到了这样的效果的。
对于探究新知的环节,由前面的.问题很自然就过度到新知上了。其实整式的加减本质上就是合并同类项的问题,或者说本身是没有什么新的内容的,只是需要让学生知道前面所学的就已经是整式的加减了,只不过没有明确的讲罢了。所以这一个环节还是做的很好的。
对于去括号法则的幽默记忆,我觉得这是一个亮点。运用谐音的方法把知识点记起来,长久不忘。这是一种方法,不仅仅是学数学,其他科也同样如此。通过此不仅仅是可以学好数学,同时还可以学好其他科目,我本人觉得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
对于例题的教学,故意设置了需要让学生列式这一步,目的是增加一定的难度,好让学生感觉到有一定的挑战性,进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的投入。
8.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篇八
7×8+12= 3×9+24= 3×4+10= 4×4+5=
6×9-27= 83×4+8= 58+29-35= 37-19+28= 46+22-59= 35+18-46= 5×6-28= 45×4+7= 4×9-28= 36×6+32= 1×1+3= 2×5-8= 12×7+2= ×8-57= 45×1+9= ×4-16= 23×6+6= ×9-8= 7×9-4= 53×5+3= ×5-15= 34×2+6= ×9-9= 92×9+9= ×6-15= 82×3+2= ×8-25= 63×6+4= ×3-7=
5×3+9=
×9-18=
5×4+7=
×9-7=
2×4+2=
×8-8=
6×3+3=
五分钟内做完
6×4+3= 6×5+3= 6×2+8= 4×5+5=
4×9-25= 54×6+5= 7×7-26= 85×5+6= 4×4-9= 51×8+3= 27+29-35= 38-19+78= 56+22-69= 75+18-46= 2×8-9= 33×6+4= ×5-8= 64×2+9= ×8-37= 95×4+7= ×5-18= 31×7+6= ×9-12= 22×8+4= ×9-26= 84×5+8 ×9-48= 65×9+6= ×3-6= 53×9+3= ×7-8= 62×7+8= ×3-5=
5×3+6=
×6-15=
1×9+2=
×7-35=
3×4+10=
×5-29=
2×6+9=
五分钟内做完
8×6+23= 5×9+18= 4×7+18= 3×8+27= 5×6+40= 64×7+25= 848-5×7= 59-415+5×6= 26+335-6×4= 75-869+5×3= 78+412-3×2= 18-43×7+18= 288+9-62= 37+19-28= 46-22+59= 35+18+46=
×9+23= ×8+16= 3×9= 32-3×9= 15+7×9= 25-3×4= 26+8×4= 33-5×9+46= 62×8+32= 5×5+29= 6×3= 69-8×4= 46+7×7= 89-8×8= 95+1×3= 45-6×8+45= 7×7+9=
×6+19=
×8=
×7=
×9=
×5=
×7=
×7+15=
五分钟内做完
8×9+23= 5×9+36= 4×9+18= 8×8+27= 40-5×6= 4×7+55= 748-5×9= 77-415+5×9= 26+673-6×4= 75-439+5×3= 88+222-3×2= 18-33×7+68= 468-9-52= 47+19+21= 56-27+59= 95-18-46=
×9= 32-×8+16= 5×9= 32-3×9= 25+7×9= 95-3×4= 16+9×4= 33-5×9+46= 82×8= 64-5×5+29= 6×9= 69-7×4= 23+7×7= 99-8×8= 48+1×5= 65-6×8+35= 7×7=
×7+19=
×8=
×7=
×9=
×5=
×7=
×7+26= 93-6五分钟内做完
8×7+23= 5×7+36= 4×6+18= 8×3+27= 40-6×6= 4×9+55= 848-3×9= 77-426+5×9= 37+633-4×4= 75-649+5×3= 78+422-6×2= 18-17×7+28= 752-37+28= 77-19+21= 53-37+19= 14+18+46=
×9= 45-×8+16= 5×8= 32-3×9= 45+7×9= 95-7×4= 16+6×4= 36-5×9+28= 32×8= 54-5×6+29= 7×6= 59-7×4= 29+7×7= 99-9×8= 48+2×7= 65-7×8+35= 6×7=
×7+29=
×8=
×7=
×9=
×8=
×7=
9.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篇九
一年级上册《10以内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掌握和是10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四道算式之间的联系。
3.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操作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
难点:正确操作10以内数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认识学具,用学具摆出10以内数
1、认识方格学具
请同学们打开学具盒,看一下学具盒里的卡片尺有几种颜色,长短一样吗?卡片尺上的竖线把卡片尺分成了什么样子?(方格、或方块样子)
2、用方格学具摆10以内数
(1)找出有3个方格的卡片,它是什么颜色的?找出5个方格的卡片,它是什么颜色的?再分别找出有1、2、4个方格的卡片,把这5个方格卡片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起来,并下边对齐竖放在桌面上。
(2)找出红色6个方格卡片,这个卡片与前5个卡片有什么最大不同?(双层,能抽拉长短)把它抽成7个方格,再改抽成9个方格、10个方格。
(3)看一看学具盒中的卡片哪几个还有这种功能?把它们都找出来。它们分别是什么颜色的?(4)把白色的双层卡片抽成7个方格、绿色抽成8个方格、黄色抽成9个方格、红色抽成10个方格,桔红色的抽成6个方格,并按顺序排在5个方格卡片后面。
二、操作10以内数的加减法
1、认识加法操作
(1)请同学们先拿出5个方格卡片,再找出3个方格卡片。然后把5个和3个拼接在一起,看看它与哪条方格数的卡片同样长?
(2)5个方格与3个方格合并拼接后,与有8个方格数的卡片同样长,我们就说5加3等于8。
记作: 5 + 3 = 8 读作: 5加3等于8。
(3)根据上面的例子同学们你会用方格卡片操作 7 + 2、4 + 6、1 + 8 吗?试试看。
(4)巩固练习操作计算 3 + 4 = 6 + 3 = 8 + 2 = 4 + 5 =、认识减法操作
(1)请同学们拿出7个方格的卡片,从中去掉3个方格,看还剩几个?
(大家讨论)怎样去掉?(方法:
1、划去法
2、用手或纸遮盖法
3、用3个方格卡片反盖)
(2)从7个方格中去掉3个方格的操作叫做减法操作,把它用式子表示就是: - 3 = 4 读作: 7减3等于4。
(3)同学们根据7 - 3 = 4 的操作你会用方格卡片操作6 - 2、9 - 5、10 - 4吗?(请同学们用方法3分别操作出结果,并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4)巩固练习操作计算 6 - 4 = 9 - 6 = 8 - 5 = 10 - 8 =
三、课堂综合练习
1、看一看:哪两条卡片尺拼起来和有8个方格的卡片尺同样长?有几种不同拼法?
2、自主操作计算:7 + 2、7 - 2、4 + 6、9 - 5 5 + 4、7 - 5、7 + 3、10 - 6
四、本课小结:
10.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篇十
成功之处:
这次课,我觉得同学们,让我眼前一亮,平时上课就积极举手发言,这次课上,同学们依旧如此,而且积极思考,到最后自己总结出了什么时候能列一图四式,什么时候只能列一加一减两个算式,这是让我感到比较惊喜的地方。
不足之处:
1、教学内容方面
教完这节课,我整体的感觉就是每个环节都急急忙忙的,因为我又要讲算理、算法,又要渗透我上面提到的教参中希望孩子掌握的其他知识,所以导致时间不够用,另外我的设问有些多,而且都是重复的,我其实是想告诉学生,解决这一类题是有他的一种流程的,但是由于我没有总结,所以导致孩子没能很好的体会。
对于算法我也没有很好的进行总结,导致孩子再说算法的时候,无法说清,应该进行总结,算法有三:
①直接数
②运用组成与分解
③加减法的含义
如果提前对算法进行总结,那么会节省很多时间,让孩子理解除算理算法以外的其他知识点。还有教学中有一点疏忽,就是图与所列算式之间的关系,我们由图想到如何列式,这里没有重点强调,有可能会造成孩子只是简单的模仿老师进行列式,而不是真正的理解算式的含义,应该多多加强图与式之间的联系,让孩子自己说说为何这么列式。
2、习惯培养方面
在教学中,需面向全体。而我只关注了回答问题的同学,所以导致在大约15分钟后,有的学生坐不住了,而我却没有及时发现并提醒。
对于一尺、一拳、一寸的落实还不到位,不能只停留在会背上面,应该落实到做这一层面。
【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0-28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加减混合》教学反思07-23
一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运算》教案10-11
一年上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07-14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教学反思09-19
四年级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2-14
一年级上册《买菜》教学反思10-26
一年级数学上册《左右》教学反思08-10
一年级上册《自身去吧》教学反思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