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财政如何改革(11篇)
1.乡村财政如何改革 篇一
财政助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加强过渡期内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衔接资金)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市市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衔接资金是中央、省、市财政专项补助我县和县财政通过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资金。
第二章资金预算与分配
第三条财政部门根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任务需要及财力情况,每年预算安排一定规模的本级衔接资金,保持投入力度总体稳定。
第四条衔接资金主要按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以工代赈、少数民族发展、欠发达国有林场巩固提升任务进行分配,并结合相关政策因素及绩效考核结果等因素进行测算。分配衔接资金时,应统筹兼顾脱贫村和非贫困村实际情况,推动均衡发展,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革命老区予以适当倾斜支持。
第五条县乡村振兴局会同发展改革、农业农村水利、林业、民宗等行业主管部门(以下简称行业主管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在中央、省、市财政衔接资金下达我县20日内,提出财政衔接资金分配建议方案报送县财政局。
县级财政衔接资金在县人代会批准20日内向县乡村振兴局或行业主管部门批复预算。
县财政局根据预算管理要求、预算安排等,结合县乡村振兴局和行业主管部门资金分配建议方案研究确定分配方案,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将衔接资金下达县直有关单位。
第三章资金支出范围
第六条按照中央、省、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要求,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将衔接资金与其他用于乡村振兴的财政性资金统筹安排使用,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益。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一)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1.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监测预警,强化及时帮扶,对监测帮扶对象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措施。可安排产业发展、小额信贷贴息、生产经营和劳动技能培训、公益岗位补助等相关支出。低保、医保、养老保险、临时救助等综合保障措施,通过原资金渠道支持。
2.外出务工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帮扶对象)稳定就业,省级、市级资金可分别对跨省、跨市就业的脱贫劳动力适当安排一次性交通补助。县级资金也可安排用于跨县就业的脱贫劳动力一次性交通补助。采取就业帮扶车间、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方式,促进返乡在乡脱贫劳动力发展产业和就业增收。继续向符合条件的脱贫家庭(含监测帮扶对象家庭)安排“雨露计划”补助。
(二)支持衔接推进乡村振兴。
1.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并逐年提高资金占比,支持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推动产销对接和消费帮扶,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支持必要的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2.补齐必要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主要包括水、电、路、网等农业生产配套设施,以及垃圾清运等小型公益性生活设施。教育、卫生、养老服务、文化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通过原资金渠道支持。
3.实施少数民族产业发展、以工代赈项目、欠发达国有林场巩固发展。
(三)符合中央和省、市、县级政策要求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其他相关支出。
第七条衔接资金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不得用于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无关的支出,包括:单位基本支出、交通工具及通讯设备、修建楼堂馆所、各种奖金津贴和福利补助、偿还债务和垫资等。
第四章资金使用
第八条衔接资金项目审批由县级负责,各相关部门在安排衔接资金时要兼顾脱贫村和非贫困村、脱贫群体和其他农村人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县级可统筹安排不超过30%的中央财政衔接资金支持非贫困村发展产业、补齐必要的基础设施短板及县级乡村振兴规划相关项目;省、市、县各级统筹衔接的资金总额用于上述方面比重由县级结合当年发展规划和实际需求确定。
第九条建立完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提前做好项目储备,严格项目论证入库,衔接资金支持的项目原则上从项目库选择,且符合本办法要求。在选择具体项目时,优先支持可通过土地流转、抛荒整治、务工就业、收益分享等方式,有效带动村集体经济、农户稳定增收的项目。
第十条县级可按照不超过1%的比例统一从衔接资金中提取项目管理费,统筹安排用于项目前期设计、评审、招标、监理以及验收等与项目管理相关的支出。
第十一条衔接资金的支付,按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关规定执行。属于政府采购管理范围的,执行政府采购相关规定,村级微小型项目可按照村民民主议事方式直接委托村级组织自建自营。
第五章资金管理
第十二条加强衔接资金和项目管理,上级衔接资金下达后,原则上2个月内要落实分配方案,并向市乡村振兴局、市财政局备案。衔接资金分配方案需要明确资金具体用途、责任单位、投资补助标准、项目建设内容、项目实施时间计划、资金用款计划等内容,资金使用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确需调整的,由县乡村振兴局会同县级行业主管部门向县级人民政府(或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申请,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全面推行公开公示制度,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在县、乡、村(行政村)三级进行公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四条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省级要求,完善项目实施管理,落实绩效管理要求,加快预算执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结转结余的衔接资金,按照财政部和省财政厅相关规定处理。
第十五条衔接资金管理实行分工负责制。县财政局负责衔接资金预算安排、审核资金分配建议方案和下达资金,指导乡镇和有关部门加强资金监管和绩效管理。行业主管部门负责资金和项目使用管理、绩效管理、监督管理等工作,按照权责对等原则落实监管责任。
第十六条建立健全我县衔接资金监督检查制度,按照中央和省、市要求,定期开展衔接资金监督检查。县级财政、行业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按要求配合审计、纪检监察、巡察机关做好衔接资金和项目的审计、检查等工作。
第十七条县级财政、行业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衔接资金分配、使用管理等工作中,存在违反本办法规定,以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违纪行为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追究相应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有关国家机关处理。
2.乡村财政如何改革 篇二
一、科研事业单位在技术创新管理中存在过的问题
1、缺乏主动的创新意识。
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 作为国家科研单位, 承担的项目多数来自国家计划, 自身缺乏长期投资和市场经营意识。这就造成在科研工作上更偏重上项目、报成果, 科研人员更看重开鉴定会、写论文等形式化工作, 很少关心科研成果转化效益。当我国已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吃“皇粮”现象仍旧存在, 长久形成的“优越感”在科研人员头脑中留下的隐患, 致使创新意识淡薄。忽视成果实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研究课题以验收、报奖为主要目标, 考虑实际应用较少。后果只能是将科研成果“束之高阁”, 致使科研成果大都成为‘档案’成果。
2、创新人才的缺失。
科研事业单位领导大多是由科研水平较高的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来出任的, 他们虽然能领导好院里的科研工作, 但不一定能领导好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工作。由于专业性较强, 领导更偏爱于技术人才, 忽视其它人才。由不谙此道的科学家型院领导来指导产业化工作, 效果很不理想, 当初一些很有前景的技术成果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非但没能壮大, 反而被市场所淘汰。
3、资金投入不足。
一方面, 技术创新特点之一是投入高, 资金在整个技术创新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缺乏资金投入保障, 则难以进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 技术创新涉及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 是个周期性的技术经济过程, 管理相对复杂, 科研院所要承担较大风险。投入多、风险大两大创新特点使对有些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的科技创新项目“望而却步”, 失去了宝贵的机遇。
二、改革财政支出模式
首先, 要继续发挥财政科研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在国家重大科技发展计划的实施、科技工程的运转以及重点科研院所的发展上, 财政科技投入起着主导作用,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产业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国家必须予以重视。从今后一个时期看, 国家财政对于科技投入的重点应包括:一是继续增加国家重大科研计划经费, 如科学基金、“863”高科技、攀登计划和知识创新工程等专项投入, 支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单位和超越部门界限、集中学科优势的基础科学研究基地的建设, 为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优先发展创造条件。二是对农业科技投入实行重点倾斜政策, 尽快改善农业科研条件普遍落后的状况。三是优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医药卫生和信息等方面的需要, 促进重点社会发展领域的发展。
其次, 财政部门要利用政策的导向作用, 促使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机制, 通过筹集科技研究开发资金和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方式, 积极增加技术开发经费, 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企业科技进步。
另外, 国家政策性银行可设立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项贷款, 支持发展高技术产业。财政还要配合金融部门制订科技贷款贴息政策, 以使科研单位能及时争取到国家科技贷款的支持。
三、创新支出管理方法, 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当前行政运行成本偏高, 其中制度和管理缺失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因此, 深化支出改革, 创新管理方法, 必将成为降低行政成本的重要途径。
1、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难度极大,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绩效评价涉及到某些人或某群人的小利益, 但对整个国家有百利而无一害。
一是要积极探索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模式, 采取循序渐进的实现方式, 由易到难、由重点及一般逐步展开, 从重点评价支出的经济性、合规性开始, 逐步转移到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的全面评价。
二是明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象和内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内容虽各不相同, 但相同的内容一般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 目标评价, 即对绩效目标制定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2) 财务评价, 即对计划项目资金的来源或支出的合理性、管理的规范性进行评价; (3) 结果与影响评价, 即对计划/项目完成结果及其持续影响力进行评价; (4) 资源配置评价, 即对财政资金分配合理性、有效性进行评价。三是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事前评价与事后评价、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完善各部门单位自我评价、财政综合评价、绩效审计评价为一体的绩效评价机构。为增强部门和单位绩效观念, 使绩效评价工作尽可能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 绩效评价工作主要按单位自我评价和财政部门组织评价两大类, 以单位自评为主, 财政部门对重点项目或影响较大的项目组织重点评价。原则上要求, 每个单位在项目完成后或跨年度项目年度终了时, 都要进行自评, 向财政部门提交自评报告, 财政部门对自评报告进行核查和抽查。为了提高审核结论的公信力, 在对自评报告进行初审的基础上, 组织审计、监察、人事和人大财经委以及中介机构和有关知名专家进行严格审核审查, 并将书面意见反馈各部门 (单位) , 对问题较大的自评项目进行复审复评和重点评价, 最后形成审核结论并正式下达给各部门 (单位) , 作为下一年度部门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2、研究出台扶持科研事业单位发展的政策措施。
明确科研事业单位在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和重要作用, 制定科研事业单位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 鼓励境内外组织、企业、高校及个人以多种形式创办这类机构, 引导央属大型科研机构、国内外知名高校设立科技创新平台, 扶持海外创新科研团队创立民办科研机构。
3、国家层面组织修订相关政策条文。
为有效解决科研事业单位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 建议从国家层面组织有关部门研究修订各类政策中科研事业单位的差别对待条文, 尤其是在进口设备免税优惠、政府科研项目承担、海外人才引进、创业板上市融资条件等与科研机构有关的优惠政策, 尽快消除或减少创新机构发展上的政策障碍。
摘要:财政支出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财力保障。随着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 科技因素越来越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 技术创新成为了决定企业 (科研院所) 生死存亡的关键。本文从改革财政支出模式作为切入点, 分析了资金保障和技术积累、创新组织的构建与管理、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等几方面对技术创新实现的途径进行初步探索, 提出了从改革财政支出模式激发科研事业单位创新的几点具体建议。
3.乡村财政如何改革 篇三
在我国,事业单位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如何对其财务进行有效管理是规范这一群体的关键。国家的财政体制在不断的改革,这就需要不断的更新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理念,以便更好的适应其需求。但从实际的财务理念的转变看,现在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还是传统、老旧化,在面对国家经济与世界经济相结合的情况下,其存在了诸多实质性的问题。而且,在今后的财务管理改革中,需要不断的创新,以便适应整体的经济模式。
二、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诸多问题
(一)财务预算报表的编制不合理。我国很多的事业单位在预算中忽视了财务预算的编制。实际的财务预算编制是要基于自身的经营情况,科学合理的规划和预计未来资金的流动情况,然后形成财务报告的形式进行系统的数据分析。然而,事业单位在编制的流程上不规范,没有把握好数据的科学合理性。在形成报表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做到上下结合的模式进行,往往忽视单位自身的经营情况,盲目的对未来资金流动的预算,使得报表失去了其实际的价值,不能体现预算对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而且从我国的预算从业人员看,其往往缺乏一定的专业素养,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不能合理、全面的把握整个单位的经济情况,造成编制的预算报表不够完善,这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带来很大的盲目性,很能对预算报表的数据作出合理的财务调整。
(二)财务管理的执行不规范。事业单位的资金流动具有多元化渠道。基于其流通的复杂性,进而造成了财务管理的不合理性。事业单位的预算标准往往以支出、科研经费作为基准,在财务管理上缺乏诸如奖金、补贴的专项预算。一些单位甚至在预算时不纳入补贴、奖金等的预算,造成了财务监管的不规范性。而且,管理的不规范化也造成了严重腐败现象的发生。在财务预算上的条款不规范,造成了很多的不明账目的出现,很多诸如奖金、补贴的钱没有落实到实处,但报表又可以不加以预算,这就造成很多资金流入了个人腐败分子之中。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事业单位的支出超过预算,造成盲目的集资,而使得单位的资金无法正常运转。这些都是因为财务预算的不规范造成报表数据与实际存在差距。
(三)事业单位固有资产的管理和预算的不规范。我国的事业单位多为国营,这也滋生了很多的不规范。单位自身对固有资产的评估预算不够具体,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就造成资产预算的报表与实际存在较大的差距,领导在调整运营模式时,往往是基于固有資产的报表进行的。由于报表的不规范,使得领导在决策和经营上遇到巨大的压力,而且也使得国有资产的极大浪费。
三、基于上述问题的几点措施
(一)预算报表编制的合理化、规范化。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报表的编织时,应该按照其上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做到科学、合理。事业单位的预算往往比较的复杂,需要预算的项目比较的多,这就要求预算的全面性、效率性。在编制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各个部门间的合作,因为在进行编制时,预算的资金数据需要来源于多个部门。于是。单位领导要合理的组织和分配好各单位的预算职能,避免工作的重复交叉,极大地提高各部门的办事效率。面对编制过程中的不规范的问题,在编制时,应该要合理的抓住编制的主线,合理的规范好预算的标准,尽量的避免糊涂预算、不明预算情况的出现。同时,编制的合理化还需要事业单位加强该领域的监管,做到责任到人的监督模式,进而加强预算报表的审核和复核,避免编制的不规范性,使得报表的数据更加的具有分析利用的价值。
(二)加强事业单位固有资产的管理和预算机制。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应该日常的管理,合理的分配管理人员,规范管理的流程。在资产被使用时,需要严格的申请、批准、复查等环节,进而避免不必要的财产损失。而对于当前固定资产预算不合理的问题时,领导阶层首先得有一定的制度规范。一般情况下的国有固定资产比较的庞大和复杂,这就需要有一定的评定机制。诸如在对于资产的评估时采用专家评审机制,这样可以很好的避免评误差造成的预算不合理。同时在对资产的核算上,应该建立好一套健全的清查机制,全面直观的了解单位的固定资产,避免在资产的审核时被遗漏。当资产的具体项目清晰的情况下,更加利于预算人员对资产的准确预算。
(三)加强对财务管理的领导监管。在财务管理上的诸多问题往往源于其领导层疏于严格的监管。在管理当中,领导应该设置好检查、审核的机制,避免监管不到位造成的管理不当。在资产的管理上,要做到责任到人的方式,加强其日常的管理,领导在管理当中要能够做到以报表的形式监管整个单位的资金流动情况,即自己要对单位的各个项目尽量的有足够认识和了解。
四、结语
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的一个庞大的群体,其在财务管理上的优化、改革是势在必行。加之,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如何更加规范化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是完善的关键。事业单位在对资产管理、核算上还需要更加健全的机制去迎合制度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宋秀芹.浅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进措施.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09).
[2]刘冬梅.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考.经营管理者.2011(17).
4.乡村财政如何改革 篇四
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符合现代管理的趋势,也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以及依法行政和行政管理创新的不断深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尤为迫切,需要财政管理更加科学精细。
乡村财政财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是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基石,尤为重要,虽然我县在“乡财县管乡用”及“村帐乡代理”方向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1、乡镇财政预算管理不科学欠严谨。由于我县实行“乡财县管乡用”集中管理财政体制,乡镇财政职能弱化,加上乡镇基本上没有本级预算收入,大部分靠县级安排,造成其预算的编制仅为上年收支决算数的简单罗列,执行过程中也没按预算执行,随意性较大。
2、乡镇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虽然建立了一系列财务制度,但未能适应经济发展和管理的需要,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漏洞。一些涉及“一票否决”的事务收支问题突出,如计生事务的收支普遍存在虚假现象,招待费、车辆运行费开支较大,不能真实反映发生事项。
3、惠农政策落实有盲点。部分乡镇“一卡通”发放存在银行卡于实际农户不相符的现象,甚至个别乡镇有挪用惠农资金的现象。半
数乡镇由于在农业税征收期间隐瞒田地面积造成部分农户未能享受补贴,补贴由乡镇自行承担现象,部分乡镇虚报冒领涉农补贴问题也有发生。
4、村帐乡代理”管理不规范。部分乡镇经管与财政相互“踢皮球”,财务管理欠规范。不按有关规定设立账户及科目,账务处理较混乱,村级开支未能按规定执行,仍有白条现象,部分乡镇以规定为由,在村级开支过程规定较严情况下乡镇随意挪用村帐资金时有发生。
5、乡镇财政队伍素质待加强。取消农业税征收后,乡镇财政干部普遍存在没事做的心理,骨干外调,业务能力下降,素质偏低。随着惠农政策实施,乡镇财政工作的增多,对人员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乡镇财政队伍适应工作的难度增大。
要推进我县乡村财政财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充分结合我县实际,吃透上级精神,通过完善充实乡镇财政职能,强化惠农政策落实,规范财务制度,加强队伍建设等入手,提高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1、进一步完善充实乡镇财政职能,发挥乡镇的积极性。调整目前县集中的“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体制,改为县管预算代理乡镇金库,乡镇自行管理财务的方式。发挥县级财政在乡镇财政预算编制的指导、执行的管理监督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乡镇理财、管财的积极性,这样既可以纠正乡镇财政预算管理中不科学欠严谨的问题,又能完善充实乡镇人民政府的财政职能,进一步理顺县乡财政体制关
系。
2、严明纪律,强化惠农政策的落实。要以乡镇财税信息网为依托,全面实施惠农补贴“一卡通”发放,要认真清理检查发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要从严处理一批截留、挪用、虚报冒领涉农补贴的人和事,彻底落实惠农政策。
3、加强和规范财务制度。各乡镇要制定完善的财务制度,采取一系列措施,坚决控制招待费、车辆运行费等非生产性支出,真实反映支出的原貌。
4、明确职责,规范“村帐乡代理”制度。根据职责,经管站主要负责村帐账户的设立、科目的设置,按规定处理村帐账务,财政所负责村帐资金的管理,按规定进行对账,确保资金安全,杜绝挪用村帐资金的现象。乡镇要结合本乡镇实际,合理安排各村资金,确保村级正常运转。
5.乡村财政如何改革 篇五
项目背景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相互促进,中国加入WTO,发展会计电算化是政府为迎接挑战所做的重要转变。随着电子政务浪潮的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政府认识到只有接受全新的信息技术和财政管理理念的洗礼,才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形成的今天有所作为。而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引入电子政务建设,实现向信息经济时代的政府转型,成为所有政府目前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
城市信息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新主题、新动力。上海要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必须首先成为现代化的信息中心。上海把优先发展城市信息化确立为未来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把城市信息化作为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步骤,走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带动产业全面升级的发展道路。
上海市提出了将在“十五”期间完成城市信息化的八项主要任务和八项主要目标,进一步推进政务信息化,提高政务决策管理和服务水平,以公务网、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和政务部门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以提高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为目标,全面推进政务信息化。力争到2005年,初步建成覆盖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检、监察、法院、检察院等各级部门以及委托管理单位、满足机关办公事务和为民服务需求、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体系。为了适应加入WTO之后政府职能转变的新形式,积极贯彻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科教兴市的决定,以及市财政局关于财政行政管理系统信息化发展战略决策,松江区财政局将在原来的软硬件平台基础上,建设松江区财政信息应用系统平台。
项目建设目标:
根据财政部、上海市政府及市财政局关于“金财工程”的建设思路、以及“国库单一账户”集中管理和“阳光工程”工资收入财政直接支付,以及松江区委区政府建立计算机信息网络和预算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管理要求,松江区财政局欲通过“松江区财政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以下目标:
以财政预算编制为核心和基础,建立国库单一帐户体系,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核算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集中核算管理(集资金结算、会计核算和监督管理为一体); 财政财务计算机信息中心数据库(包括财政部门和所有预算单位业务财务数据),利用政府政务网进行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从而实现财政管理一体化;
实行“单一帐户体系,资金集中支付,统一核算口径”;
实现财政业务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会计核算、决算和数据分析全过程一体化监控管理; 实现数据的集中实时存储,最大限度的支持管理监控及分析的实时与全面性。
项目建设内容:
通过松江区财政局和新中大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共同努力,在松江区财政局建成了部门预算编制和“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以国库集中收付为预算执行的主要形式,进行财政资金的全面监管理;并成立财政数据中心,统一管理存储松江区财政和预算单位数据。
首先,在软件系统应用模式方面,松江区财政局的本次项目建设涉及的的业务系统包括部门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和决算等过程,其中涉及到的系统很多,如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政收入管理、代发工资管理、政府采购管理、总预算财务管理、预算单位财务管理等。作为一个管理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并非孤立,而是有相互紧密的联系。当然其中的模块也是可以选择使用的。系统的构建需包含资金流转的全过程,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到最后的决算,以及系统内部数据的调用和对外部系统的数据传递,整个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首先,根据历史数据、定额标准及相关的数据通过预算编制系统编制收支预算,预算批复的结果自动生成指标,形成预警平台,根据用户自定义的控制内容、方式对各个单位的收支过程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并给予警示或禁止,形成收支进度报告。然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当发生预算单位发支出业务时,系统自动判断预警平台的指标额度,在指标范围内的则可以继续执行,在经过审批流的处理和控制后,各类单据都可以自动生成财务凭证进入财务核算系统。最后,系统根据财务、业务的发生情况,自动形成各类财务报告,并提供审计追踪过程,可以直接追溯到报表中某个单元格的总账、明细账、凭证、原始单据等。同时为内部审计系统提供必要的数据。所有在预算执行和决算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将自动形成历史数据库,为以后的预算编制和决策分析、支持提供参照。其次,在财政资金管理模式上,松江区财政局执行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统管理的原则。一般为预算单位在银行开设两大类账户,一是收入过渡(只收不付),二是支出账户(只付不收)。特殊的单位开设特设专户,这些账户应由财政局统一开设并监管。财政部门(国库集中支付中心)用于与预算单位结算的也有两个账户,一是预算外资金收入专户,二是收付中心资金结算专户。同时,支付中心还设有用于财政直接支付的政府采购专户和工资统发专账户。各预算单位的预算外资金缴入各自收入过渡户,每月自动划转至财政专户。对于统发工资和政府采购支出,由财政国库部门将资金直接从国库单一账户或财政专户拨付到工资统发专户和政府采购专户,并支付给供应商;对于预算单位其他的日常零星支出,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将资金从中心结算专户拨付到各单位的小额零星账户,由单位自动进行支付结算。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集中核算中心通过管理信息系统查询并监督单位资金的收支使用。
项目建设的意义:
松江区财政局通过本次财政业务信息应用系统平台的建设,促使现代信息技术在松江区财政管理中的快速应用、普及,使得财政需要的和拥有的信息资源的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决策能力,并逐步改进政府的业务流程、工作方式,强化财政高效务实的财政资金管理服务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实现网络化信息服务推动、完善财政信息化建设,确保财政与各个政府机关和行政事业单位实现电子化、网络化的财政管理,并通过网络实现与预算单位、银行等相关系统及外部单位的数据交互,充分优化资源的利用;
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深化预算执行力度细化部门预算编制,加强预算执行情况实时监督,集中资金支付,对财政资金实现全过程监管。
电子化资金管理财政管理的电子化运作,将大大加强财政收支过程的透明度,促进廉政建设,降低成本,节省政府开支,防治腐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为各级领导的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科学依据。
6.乡村财政如何改革 篇六
关键词:民主 财政 民主化改革
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造成了民主制度在我国的缺失,这种缺失表现在财政领域,则体现为财政决定权的缺位、预算决策机制的不透明以及中央与地方间财政分权的不稳定等种.种弊端。因此,本文从民主与透明、科学决策、集中、制衡四项关系入手,研究民主财政制度的内涵,提出了我国民主财政化改革取向。
民主的内涵与外延
民主一词本来源于古希腊语意思是民众,意思是掌握和作主,合在一起就是民众掌握、作主。因此,后人把译为“人民统治”,就是人民管理自己的事务。民主意味着主权在民,人民当家作主,意味着由广大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民主不是替民作主,而是由民作主,即由广大人民按照多数裁决原则决定社会和国家的重大事务。把握好民主的内涵,必须处理好民主与透明、民主与科学决策、民主与集中以及民主与制衡四项关系。
(一)民主与透明
透明政府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基本理念,又是一种政治原则,更是一个对公共行政进行民主控制的制度安排。作为民主政治时代的一种基本理念,政府的产生源于人民的公意达成和公意授权所决定的,也是公众和政府达成的契约所决定的,政府必须树立“公众至上”意识,政府要倾听公众的要求和呼声,采取必要的措施,满足公众的要求,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作为一种政治原则,政府应具有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理念,以公开透明行政,切实履行政府职责为原则;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政府掌握的个人和公共信息向社会公开,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并使用政府政策的信息。建立透明政府,实行信息公开也是政府与民众交流沟通的重要措施,可以使政府客观的收集社会实际情况,广泛了解民意。
(二)民主与科学决策
在决策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通过民主来实现决策的科学化。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扬民主,让民众尽可能多地参与决策过程,保障决策过程中智力来源的畅通和多元化。另一方面,需要有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尊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这就必须实现决策模式的转变,即胡鞍钢所言的“从个人决策向集体决策乃至广泛民主参与决策的方向转变,即从不透明决策向透明决策转变,从封闭型决策向开放型决策转变”。实现决策过程的“领导决策”到“问计于民”的转变。这样,既可以使长期以来被掩盖和遮蔽的各种问题浮出水面,从而做到充分发扬民主、广开言路、下情上达、上情下知、有利于集思广益、广纳善策,向决策者提供充分的决策信息、决策知识和决策建议,以避免决策失误,增强决策科学性,也有利于形成广泛共识,使正确的决策能够顺利得到贯彻实施。
(三)民主与集中
本文所谈的民主和集中的关系,主要是指中央和地方的分权关系。国家的发展总是需要一定程度的集中,而地方的发展需要实行民主。既要充分维护中央权威,又要创造性地执行和落实中央和上级的各项方针、路线和政策;既要保障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在全国的有效实行,又要允许和鼓励地方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
(四)民主与制衡
孟德斯鸠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非到了限度,决不休”。“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在代议制民主框架内,由于民众无法直接参与各项决策,因此,公众代表就有可能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而隐瞒或糊弄民众,使得民众对政治事务一无所知。但是,作为一个民主政府和真正意义上代表民主行使公共权力的个人,他们有义务把自己的所作所为向社会坦诚公布,让民众对政府成员进行有效监督,防止政府的组成人员滥用职权。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公众代表自身的自律外,还必须对名义上代表公众的团体和个人所掌握的权力进行适当的制约和限制。
国内关于民主财政内涵与财政民主化建设的研究
国内对民主财政的研究则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的:
(一)从研究公共财政入手,并提出公共财政就是民主财政
李炜光认为,财政民主制,就是政府按照民众的意愿,通过民主的程序,运用民主的方式来理政府之财的制度,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制度。在财政民主制下,政府的财政行为由不受监控或由上级监控转化为“纳税人监控”。在西方,纳税人监控必须通过议会。纳税人通过议会对要不要征税,征什么税、征多少税,如何安排财政支出,支出效果如何等问题,应直接作出原则性决定,并对政府的具体实施行为进行监控,并有权对政府的财政部门或主管官员进行奖惩。从经济的角度看问题,民主制的核心就是财政民主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主政治,其主要内容也是财政民主制。民主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粹的政治问题,它是针对政府行为,特别是政府配置资源的行为而发展起来的。他最终提出构建公共财政体制必须从划分公私领域、公正至上和财政民主三个方面更新观念。
井明()认为,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存在本质联系的。市场经济的分散决策决定了公共财政的民主性质。公众通过同政府订立契约,实际控制着政治决策权。公共财政主体在民,因而公共财政的本质是民主财政,是以人民为主体进行公共决策的活动。公众通过选举制度和投票机制掌握着公共决策的实际控制权,并通过法律制度保证这一机制的运行。他认为,民主财政在公共财政中的表现有四种:
一是财政民主决策。民主财政要求政府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任务只是执行公共决策,而不能越俎代庖,自己为公众作出什么决策。政府不但要每年向公众公布其预算和决算情况,接受公众监督;而且遇到重大事件时要向公众说明,让公众了解情况,并遵照公众的决策。
二是财政分权。财政分权是实现财政民主决策的必要条件。分税制的核心不在于支出权限划分,更不在于税权分配,而在于决策权的转移,即由中央政府决策转向地方民众决策。
三是财政竞争。在财政民主决策和财政分权的基础上,地方政府财政可以展开竞争,进而提高政府财政效率。
四是打破公营部门垄断。必须积极致力于打破垄断,鼓励民营,提高经营效率。
(二)从预算民主角度研究民主财政问题
焦建国()提出,财政制度变迁就是从专制、人治财政走向民主、法治财政的过程。原始财政是最初的财政制度,是最直接的民主财政;后经过王权财政,再到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与近现代的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制度;计划财政在本质上是集权财政。不经人民的同意、不按法定的程序、随意性地取其钱用其钱者,是专制财政;经人民同意、按法定程序、公共透明地取其钱用其钱者,是民主财政。
公共财政是一种财政制度,是民主财政;公共财政的生成与现代民主政治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生是同一个过程,它们互为前提,互相促进;财政民主是通过作为民主政体基础的政府预算制度实现的,建立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就是要按照民主财政的要求构建现代政府预算制度,确立财政运作的民主机制。真正地体现公众意志的、有约束力的预算制度确立起来了,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体制也就确立起来了。
马骏()认为,自产国家和税收国家是20世纪财政国家的两大主要类型。从公民的角度看,当我国从自产国家向税收国家转型后,我国政府的预算体制应该实行预算民主,而且公民也会逐渐形成预算民主的要求。他认为,从道义上看,我国政府的收入生产行为必须体现民主,而且人民在这方面的要求也会越来越激烈。要进行预算改革,在支出政策的形成过程中实现预算民主,确保国家将税收用于生产纳税人所需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他还从国家的角度研究了预算民主问题。从国家的角度看,虽然预算民主会对国家的预算权利形成一些制约,但是,它也会给国家带来一些非常重要政治和财政收益。预算民主就是指建立这样一种预算制度,在该制度下,政府的收支行为都是置于人民及其代议机构的监督之下的。在推进预算民主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人大的预算监督权,将人大的预算权力还给人大;另一方面需要设计某种能够对人大进行制约的机制。
郭小聪、程鹏(2005)认为,财政制度的变迁经历了从专制的王权财政到民主的公共财政转变的过程。预算作为一个重要的财政范畴,基本上也经历了同样的历史发展过程。现代政府预算是近现代政治民主化的产物,其本质特征就是民主性,并以此相区别于古代国家预算。中国现代政府预算是在近现代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以“后发外生”的方式出现于清朝末年,由于民主性先天不足,发展艰难。伴随当代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政府预算的民主化程度有必要也有条件加以提高。
(三)其它角度对民主财政的研究
王绍光()以18世纪荷兰和英国的经验以及20世纪90年代中国实行直接选举的村级民主制度为参照物,研究了中国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提出了:
第一,决策过程民主化有利于加强政府的财政资源动员能力。以参与权换财权,赋予地方参与中央决策的权利并使之制度化。第二,民主进程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政治系统内部的冲突及其为缓解这些冲突达成的“制度性的妥协”。各国民主化的目标、转型方式和时间表都是独特的,不必也不应该仿效其它某种固定的模式(如美式民主)。民主制度是个内生的过程,试图以外科手术法从外部将民主制度强将给其他国家是不可能成功的。
刘云龙(2001)认为,民主财政的含义至少有二:一是用民主投票的方法来确定公共收支规模和类型,充分反映和满足居民的偏好,并对公共财政活动进行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二是用联邦主义框架下的地方自治方法来确保地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优先性和自主性,及时满足居民的偏好。他认为真正的民主性、合意性并不在于分工结果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而在于纳税人通过民主机制和民主程序来充分表达个人的偏好,使个人多样化的、有差异的需求偏好得到充分和同等的尊重。因此,中央—地方在资源配置上的分工合作不是简单的行政性分工,在科层组织内部获得对分工合作范围、方式的一致同意,它并不能确保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实现,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政府提供的是公共物品。中央—地方在提供公共物品上的民主性分工,可以视为民主财政的一个方面,是广泛的纳税人进行立宪性的财政选择后的结果。他进一步研究了欧洲和中国民主财政制度演进与财政分工方式选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政府间分工及分工方式。
高培勇()认为,民主财政下,公众能够对财政事务发表意见,参与财政决策,财政决策能够充分地反映民意。财政决策反映多数人的意见,但少数人的利益同时得到充分的保证。未能反映民意的财政决策会受到监督。公众对财政事务的意见的表达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即委托选出的代表表达意见。公众参与财政决策的前提是获取充分和准确的信息,因此,财政信息的及时准确披露是实现财政民主的基础。财政民主化的根本目标是建立民主财政。进一步地,他提出了对财政民主化的四项具体考评指标:一是知情权,反映财政知情权的实现程度;二是参与权,反映公民对财政事务的参与程度;三是决策权,反映财政决策权的落实情况;四是监督权,反映民主财政的运作过程受监督程度。
汪丁丁(2007)提出了财政民主化的四条原理:一是民主监督下的财政,远比无人监督或征税者的自我监督来得更有效率且更具公平性;二是以开支定税入;三是征税的公平、便利、确定、经济原则;四是由民众来选择合适的公共选择机制,由后者决定税种与税负。
上述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民主财政进行了研究,有的论证了民主财政形成的必然性,有的论证了民主财政的。本文认为,民主财政是政府的各项财政决策反映民意,受民众监督的一种制度。民主财政意味着人们通过民主机制控制公共财政。由于民主财政既是公共的又受民主机制的控制,因此,它对政府治理具有深刻和全面的影响。
从宏观方面分析,民主财政要求民主权利和财政的筹集保持一致性,民主财政会影响政府的民主性、参与性和透明化;从微观方面分析,民主财政要求政府保持公共财政支出的公共性和公共预算编制的民主性,提高公共财政的配置效率。同时,民主财政也体现在层级间政府的分工模式上。因为民主财政是个人根据“经济人”理性做出的宪政性选择,反映到政府间职能的分工上就是各级政府职能的合理分工,尤其是在提供公共服务带来的财政职能的分工上。财政民主化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从一种民主化程度较低的财政制度向民主化程度较高的财政制度不断转化的过程。
我国财政民主化改革的取向
(一)增强财政透明度使民众能够顺畅了解财政决策、执行过程
由于存在搭便车、外部性、自然垄断等市场失灵,市场无法生产公共产品和提供公共服务,纳税人为了共同的利益采取自愿降低可支配收入向政府纳税的形式为公共治理提供了生产资源。因此,纳税人是社会的主人,政府应受到纳税人的制约。对政府信息(包括财政信息)公开的要求,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政府信息公开源于该权利的要求,这项权利,人们一般称之为知情权。因此,公开与透明是政府的基本要素,公民有权“隐瞒”自己的秘密,而公共事务的处理则要向公民公开,要求政府提高财政透明度。财政透明度的建设不仅应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还应保障公民有效地参与公共财政管理,促使民主完善,监督有效,防治腐败。实现一定的财政透明度,就是公共财政管理要接受社会的监督,财政应否支出、如何开支、财政收入的规模和种类等等,都应该由人民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加以决定。政府所有的收支计划和活动过程,除了某些特殊的例外,不仅都必须向人大公开,而且还必须向社会公众公开,都必须接受社会公众、人大和社会舆论的监督。
(二)建立财政制衡机制
民主财政要求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财政决策过程中,而参与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监督与制衡。我国政府治理模式正处于单中心治理向多中心协同治理的关键时期,要建立民主财政,就必须构建人大立法机构、社会公众和媒体多方位的立体监督制衡机制,这也是建立健全我国政府治理机制的必要条件。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增强制度的刚性,提高法制的权威;另一方面又可以抑制政府官员道德风险,促进行政体制的改革,进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整合行政资源,切实体现人民当家作主。
(三)推进政府预算的科学决策
在公共财政方面,政治民主的典型特征,就是政府就公共财政问题向公民负责。准确地讲,是政府就财政资源的使用向纳税人负责。这一特征可以引伸为“资源使用的责任法则”在政府预算领域中的直接应用。这一法则的含义是:资源使用者必须就资源使用向资源提供者负责。这一法则带有普遍意义,任何根本的经济与政治秩序都是建立在这一普遍法则基础之上的。
就厂商而言,由于使用了消费者的资源(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与服务提供的),厂商必须就其商品与服务的内在品质向消费者负责,而不得以伪劣商品与服务侵害消费者权益。同样的道理,民主政治要求政府向纳税人负责,即要求政府预算资源的使用向纳税人负责,而其核心含义是提高预算效率,即通过将资源转移到效益更高的用途以及通过节减公共机构提供既定产出的成本,从而向纳税人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四)中央与地方之间适度的财政分权
从根本上说,合理的财政分权应该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权与财力的分配,保障各级政府都有必要的财权和充足的财力来较好地履行自身职能,以高质量和高效率地为民众提供满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福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培勇.为中国公共财政建设勾画“路线图”—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公共财政建设[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2.郭秋永.当代三大民主理论[M].新星出版社,
3.郭小聪,程鹏.政府预算的民主性:历史与现实[J].东南学术,2005(1)
4.焦建国.民主财政论:财政制度变迁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2(3)
5.井明.民主财政论—公共财政的深层思考[J].财政研究,2003(14)
6.李炜光.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之理论探源[J].现代财经,2001(2)
7.刘云龙.民主机制与民主财政—政府间财政分工及分工方式[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8.罗伯特•达尔.论民主[M].商务印书馆,
9.马骏.中国公共预算改革:理性化和民主化[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10.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商务印书馆,1982
11.王绍光.公共财政与民主政治[J].战略与管理,1996(2)
12.汪丁丁.财政民主化的原理与表达[J].财经,2007(14)
7.乡村财政如何改革 篇七
一、新常态发展的内涵
在我国,新常态是当前一个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汇。对于新常态这个词来说,是特指的一个词汇,因而不能将其概念化。依照《经济日报》中的评论,所谓新常态,其中的 “新”指的是和过去不同;“常”指的是相对的稳定。对我国的经济用新常态来进行判定,将其放到战略发展的高度, 是中央对我国当前经济增长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体现,对于我国宏观政策的选择,以及行业企业转型的方向和决定性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新常态,其核心要义是新,是新时期、新特点、新经济发展,需要我们运用新的思维和新的方法积极的应对。
首先,要做到思想上的解放。新常态科学的客观判断我国的经济,不再单纯的看GDP的增长,将高速增长的经济转向中高速增长。所以,对新常态的认识实际上就是思想上的一次解放。其次,要对思路进行创新。新常态下,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都需要积极的探索新的办法和思路,以此适应新常态。
二、我国财政改革新常态发展的背景
对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当然离不开财政形势。作为最具综合性的经济指标之一,财政形势还是一个重要的观察点。
根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口径来统计,2014年,我国财政收入达140349.74亿元,和2013年相比,提升了8.6%。 从深入层次来看,我国的财政发展难免不让人担忧。首先, 从我国的财政收入来看,8.6%的增速是在将一些金融机构增加上交的利润等很多特殊的手段背景之下完成和实现的。假如不采取积极的手段和措施加以控制而任由财政收入呈现下滑态势的话要完成8%预算指标是极可能完不成的。其次,在2011年,我国财政收入实现了25%的增速,而到了2014年则滑到了8.6%,仅仅三年时间出现了如此之快的下滑在全球的财政发展历史中都是非常少见的。第三,一直以来,在一系列的体制方面的影响条件约束下,根据财政收入的降低而自动对财政支出进行削减的机制一直都没有建立起来。而从我国出现的鲜明的财政收入下滑来看,不管是2013年还是2014年,财政支出的增速都没有实质性的削减,由此引发的巨大压力是不可忽视的。从上面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财政发展还处于比较严峻的形势状态。所以对于我国的财政发展,需要用新的视角和新的理念进行新的判断,对财政新常态进行深刻的认识。
三、国家财政改革背景下兵团团场财政预算改革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基于国家财政发展的新常态,兵团团场也要积极主动的对全国的财政改革新常态以适应,进而提升财政认识, 使得对戍边进行维稳的政治历史使命进一步得到强化,明确思想底线,确保发展的定力,保证兵团团场的参政经济可以健康平衡的运行,使得引领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的财政工作能力和水平得以提升,兵团团场财政财务队伍的建设得以强化。对预算进行严格的管理,促进保障力度的强化,对支出结构进行优化,对预算进行强化约束,从而构建一个气正风清、廉洁的新常态,促进兵团财政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下面以二二二团财务预算管理改革为例进行分析探讨。
1、团场简介
二二二团于1959年1月19日创建,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六军工程处和二军警卫大队的一部分组成,1960年以后,农场陆续接收了复转军人、支边学生、支边青年及乌市上山下乡的知青,形成了二二二团的基础。地处阜康市境内,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 团部距乌鲁木齐市中心72公里,距阜康市中心18公里。 2013年末,全团总人口11212人,职工人数2589人,其中: 一产职工1587人;二产职工714人;三产职工288人。离、 退休人员3208人(含“五七”家属工754人)。土地总面积28.1万亩,耕地面积14.26万亩,建设用地面积5.1万亩。 团属行政、企、事业单位60余家,行业涉及农业、工业、商品流通业、建筑业、服务业。
二二二团无论是从地理位置上还是从人口和面积上都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性。作为兵团团场它具有“戍边”的责任和义务,保障阜康市、乌鲁木齐市及周边地区的稳定;站在教育、医疗、卫生和离退休人员等角度它又起着社会的职能;从涉及的行业来看,它自然还肩负着“屯垦”的重任。
但是团场没有财政财务的支持和保障是任何角色也扮演不好的,如何能使得财政财务更好地为团场的“屯垦戍边”服务,预算管理起着举足轻起重的作用。但二二二团目前在预算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2、团场财务预算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没有财政财务的支持和保障是任何角色也扮演不好的,团场如何能得到财政财务保障,预算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时团场的预算管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预算管理体系不健全
团场既肩负着社会的职能即公共服务的职能又肩负着企业发展的职能。公共预算从编制、执行、考评已经初步形成了完整的流程,但企业预算还停留在编制阶段,与团属企业的具体实施缺乏紧密联系和实质性的交流。
(2)预算编制不规范
团场一级财政(财务)部门根据各个行政事业单位(部门)的上年数据做对比分析,在剔除上年不稳定因素的基础上再考虑今年新增因素而后直接向行政事业单位 (部门)下达今年的预算指标,往往考虑的影响因素有漏项或把握不准确,造成某几个预算指标操作性不强;企业财务预算有些单位下达的是现金流预算、有些单位则下达的是营业收入预算等等,预算不够全面,缺乏整体规划。
(3)预算执行不严格
有些预算单位(部门)在预算指标执行过程中通过一个报告就可追加预算,造成整个预算没办法按既定的目标完成,并且给其他执行预算单位造成预算是可随意变动的, 不需要严格执行。
(4)预算范围不全面
随着团场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团场公益性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小城镇建设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项目陆续开工,资金缺口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另外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但是这些引进来的单位往往对团场依赖性太大,市场竞争力弱,如我团引进的番茄酱厂和酒庄收购了我团职工种植的原料后因产品卖不出去而无力给职工兑现,加重了团场的债务负担和财务风险。试想债务不加以预算控制势必会造成资金链的断裂。
四、完善团场财务预算的策略
1、建立系统、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公共预算坚持成本费用规划、控制为重点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二上二下”的方法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个责任单位(部门);企业从全团角度出发执行全面预算管理;切实根据我团现金流发展变化对项目的轻重缓急排序,严格测算资金成本,合理估算偿还能力和偿还期限,优化债务结构,保持团场长短期债务的合理化和合理控制债务规模,降低财务风险。同时,制定预算管理规章制度,没有预算管理制度和标准就会滋生预算编制的不规范和执行的不严格,这是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
2、强化预算监督
团场预算必须经团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方可执行; 另外对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和关心的事项,需向职工群众公示,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
3、建立合理的预算考评和奖惩体系
团审计部门对各个单位(部门)的预算执行和完成情况进行审核,以此作为考评的依据,奖优罚劣,体现客观公正,发挥预算的激励和约束的作用。
总之,作为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财政改革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当中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兵团团场也要积极主动的对全国的财政改革新常态以适应,保证兵团团场的参政经济可以健康平衡的运行,使得引领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的财政工作能力和水平得以提升,兵团团场财政财务队伍的建设得以强化。
摘要:在全国财政改革的大背景下,兵团团场如何积极的适应财政改革的推进,做到新常态化发展,进而促进兵团团场财政工作迈向新的发展阶段是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本文基于新常态发展的内涵,在对我国财政改革新常态发展的背景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对兵团团场财政改革适应全国新形势下财政改革的新常态所采取的措施进行了介绍,以期为兵团团场的新态发展提供建议。
8.乡村财政如何改革 篇八
【关键词】乡村财政财务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我国加大了对农村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相应的资金管理和监督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加快乡村经济的发展,就势必要做好相应的财政财务管理。但是,乡村财政财务管理一直是乡村工作开展中的薄弱环节,经常会出现财务收支管理混乱、相关制度规范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因而加强乡村财政财务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乡村财政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在基层财政财务管理方面已经制定了比较健全的规范和规定,但是在实际的乡村管理过程中依旧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程度不够,一些乡村的负责人忽视财政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尤其是部分农村由于距离我国政府部门较远,致使乡村财务人员的配置仅仅停留于纸面层次上;部分乡村财务管理者法制观念淡薄,有意无意挪用上级专款;农村财政财务管理比较混乱,这直接关乎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致使农村出现不稳定因素的一个重要诱因。二是部分乡村的财政财务支出没有实行科学、民主的决策和管理,实际工作透明度不高,甚至还有的乡村存在着肆意挥霍浪费集体财产或者国家财政专项资金的问题,财政财务管理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督。三是由于当前我国的乡村工作中主要实行乡长和村长统筹安排的机制,乡村的财政财务等工作也实际都是由乡长和村长来全权负责。虽然也有的村级财务由乡镇农经站来负责管理,但是他们相应的财政监管力度却不是很强,实际的管理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加之当前乡村中还没有制定会计委派制等完善的监督机制,所以乡村财政财务的管理质量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乡村财政财务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不健全,具体表现在乡村没有或者实际实施的规章制度不完善,无法发挥其在管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从而影响了乡村财政财务管理的效率。
二、当前乡村财政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高度重视乡村财政财务管理
为了切实提升乡村财政财务管理的水平,就必须要求乡村财政管理人员在思想层面上重视财政财务管理工作,切实将其划归到乡村工作重要议程上来。因此,在平时的乡村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要定期召开培训课程,尤其是要对乡村中的领导者和财务管理者进行法制、财政财务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同时要建立合理的奖惩责任制来督促全体乡村领导者自行投入到教育学习中来,规范他们的行为,使乡村领导人员可以充分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以避免他们肆意挪用专款等问题的出现;在基层招聘一些具有丰富财政财务管理经验的人员,加大业务培训教育力度,健全乡村内部的晋升机制,提升财务人员的福利地位,以留住那些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跟随我国的相关政策而采取合理财政财务管理策略,规范其流程,确保乡村财政管理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不断提升乡村财政财务管理的水平。
2.加大乡村财政财务管理力度
首先,要完善乡村财政财务管理工作的内部约束机制,可以在乡村派遣隶属于上级机关单位的财务监督人员来对乡村财政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如由县级机关单位来管理乡级的财政,可实行县级国库集中支付等,而村级的财务管理可以由乡级负责管理。要针对乡村中专项资金的使用和非税收入的上缴等,均由监督人员来进行定期审查,确保乡村的这些资金可以得到合理的利用。其次,要扩大乡村财政财务监督管理的范围,以全方位地监督和管理各项乡村财政业务的开展,彻底改变那种传统的事后检查的监督管理模式,及时发现和解决乡村财政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高乡村资金的利用效率。此外,还要加大乡村财政财务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借助计算机网络来综合管理乡村财政财务,提高乡村财政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质量和效率,以切实杜绝那些违反规定行为的发生。
3.完善乡村财政财务管理方式
首先,针对当前乡村财政财务管理工作不公开的问题,需要积极实行真正意义上公开的财政财务管理方式。乡村的财政资金不可再由乡村的乡长和村长一人说了算,而应该充分发挥乡村中集体人员的力量,落实人人参与管理的策略,比如成立理财小组,切实加强对国家和集体资金的监督管理力度,以充分发挥这些资金的使用效益。其次,在乡村内部实施财政集中核算的策略来进一步提升乡村财务管理的水平,具体可以在乡级实施财政统一支付、核算的统收统管策略,从而全面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管力度,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平衡乡村中各个部门的资金分配,避免那些专项财政资金被非法占用或者挪用。此外,还要提升乡村自主创收的积极性,积极发展乡村的经济,丰富乡村财政收入的来源,确保乡村财政总体收入的持续增长;要统筹安排乡村财政支出,坚持做到开源节流,确保乡村财政资金可以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从而不断提升乡村财政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总之,乡村财政财务管理与基层的经济发展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条件,必须要加强当前我国的乡村财政财务管理力度,不断提升乡村财政资金的利用率。本文针对当前我国乡村财政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应的解决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更好地指导我国乡村财政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从而确保我国乡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崇峰.浅析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庆阳市为例[J].财会研究,2011,15(4):47-49.
[2]万珂卿.乡镇财政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全国商情,2014,23(16):77-78.
9.乡村妇联群团改革汇报材料 篇九
篇一:市农委工会群团工作总结
兰农党?2014?16号
市农委工会群团工作总结
2014年,我委在抓好党组织建设工作中,始终重视群团组织工作建设,始终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妇联、青联分会等群团组织的领导,使群团组织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和助手作用,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为我市农村发展服务。现总结如下:
一、抓组建促覆盖,进一步夯实群团工作的组织基础 在机关党委的指导下,我委于2012年对机关工会进行了换届选举,并下设了女工委员会。同年,成立了兰州市直属机关青年联合会农业委员会分会,确定了5名常务委员。今年,我们按照党建带群团建设的原则,对委群团组织组成人员进行了梳理,将单位新调入的年轻干部及时补充进我委对应群 团组织,补充了新鲜血液。
二、以重大节庆日为契机,积极开展文体活动
1、开展了庆“三八”妇女系列活动。组织全机关妇女开展文娱活动,举办了“学习党的历史展示巾帼风采”党史知识网络竞赛等活动。不仅丰富了我局广大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促进了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
2、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各项活动。
通过纪念“五四”运动、重温入党誓词,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开展义务植树等活动,提高了我委干部职工的个人素养,深化了忠诚于党、服务于人民的公仆意识。
3、开展爱国主义系列教育活动。组织机关全体党员干部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八路军办事处等,激发了干部职工的爱国热情。
4、开展联点村各项帮扶工作。
根据联点帮扶工作的既定目标,制定联点工作制度、深入联点村开展工作,不仅开展了法制宣传等活动,还送去办公桌、生活用品等。
三、积极参加机关工委组织的各项活动
1、号召单位年轻干部积极参加了兰州国际马拉松比赛,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2、推荐党员干部参加市直机关“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演讲比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3、积极参加机关工委组织的计算机比赛,展现了我委干部在专业知识方面的素养。
4、积极参加书画摄影展,我委报送的作品以不同的视角和艺术手法,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功伟绩,展现了多党合作事业的伟大成就,弘扬了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兰州市农业委员会机关党委 2014年12月15日
篇二:经济开发区2014年群团工作总结 %%%%经济开发区2014年群团工作
基 本 情 况
2014,%%%%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群团工作以上级部门中心工作为重心,充分发挥开发区管委会与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以活动为载体,以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开发区群团工作的新措施、新方法、新途径,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密切联系企业职工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一、工会工作:
1、企业工会情况摸底。8月份,开发区工会配合市总工会对所辖园区规模以上企业基本情况、工会组织情况、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等基本内容进行了全方位摸底,为总工会提供了决策参考。
2、落实“三抓三促”活动。根据【2014】19号文件精神,开发区工会主动与市总工会接洽,商讨园区企业工会建会事宜。确定了五家非公企业作为“三抓三促”活动企业工会规范化建设工作典型和品牌。目前为止,已完成四家企业的工会规范化建设工作,钱潮精密件工会规范化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3、筹建单位机关工会。一是着手开发区工会组织建设与阵地建设,完善了相关手续,做到了制度上墙和规范化内容上墙;二是充分发挥工会积极作用,把开发区的职工群众紧密团结起来。采取与企业负责人沟通,与企业工会负责人探讨等方式,逐步扩大开发区工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今后工会工作打好基
础;三是规范工会财务管理,已将本级工会经费纳入市总工会进行集中核算,统一管理。
4、企业职工送温暖。根据【2014】23号文件精神,配合市总工会完成了开发区企业困难职工调查摸底工作,为市委市政府实施关爱民生工程及岁末送温暖工作提供了准确、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开发区工会正在为年底领导为企业职工上门慰问做准备。
二、妇联工作
工业系统巾帼十佳评选。根据石宣发?2014?09号文件《关于开展%%%%市“巾帼百佳”评选表彰活动的通知》精神,“%%%%市工业系统巾帼十佳”由市委工办统筹,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具体承办。开发区管委会党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草拟出了在全市企业中进行评选的相关文件,拿出了评选方案和步骤,并经开发区党工委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因市委中途又成立了专门的市委工办办公机构,我们又及时专题向市委工办汇报此项工作,移交了前期准备资料,并配合完成了相关文件下发和开发区所辖范围内企业评选申报工作。
三、共青团工作
1、企业团建。为全力配合团市委做好园区企业团建工作,我们先后采取电话联系、上门沟通、企业负责人拜访等方式进行了前期调查摸底,同团市委领导一道对园区10多个企业团建工
作进行了上门沟通,完成了荆江源制药等企业团建工作。
2、读书活动。按照团%%%%市委的统一安排,%%%%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组织部分团员青年分别采取到团市委集中学习、机关集中学习和企业分散学习等方式学习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和团市委编发的思想政治工作知识读本。
年2月28日 2015 篇三:乡镇2011年党建带群团工作情况汇报6 乡镇2011年开展“党建带群团”工作汇报
一年来,XX积极探索党建群团的新措施、新方法、新途径,努力找准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工作的最佳结合点,着力提升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工作水平,认真开展“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活动,以党建带工建、团建和妇建,奏响了党建共建创先争优活动主旋律,逐步形成了“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工建团建妇建促党建”的良好局面,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选准载体,分类实施。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分别制定方案,策划共建活动,提出共建举措,创造性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工会组织以“比技术创新、比管理水平、比节能降耗,创诚信企业、创示范窗口、创服务品牌”为主要内容的 “三比三创”活动为载体,把创先争优与健全完善工会工作运行机制、活动方式和增强基层工会组织活力结合起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当好推动XX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主力军。团组织和团员青年以“争当青年先锋,建功XX 强乡”为载体,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的突击队、生力军作用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加强基层组织、参与中心工作、服务团员青年的实践中奉献青春、建功立业。妇联组织和妇女群众,以“学知识、学技能、争创巾帼时代先锋”为载体,积极引导全县妇联组织和广大妇女群众创先争优,在推进和谐XX 建设实践中建功立业。
二、建立机制,形成合力。健全完善领导协调机制,着力优化工作环境,形成了党建与妇建、团建、妇建统一管理、带建结合、同步推进的工作局面。把“党建带妇建”、“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妇建”工作纳入党组织创先争优总体部署,纳入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评价标准和考核表彰体系。把工建、团建、妇建工作目标纳入党建目标管理内容,依靠党建带动,切实解决基层群团组织自身建设及工 1 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及时了解掌握党群共建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同步共建机制,把党建工作和群团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党建与工建、团建、妇建工作的相互促进、统筹推进,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的工作格局。
三、抓好结合,突显实效。坚持把党群共建创先争优与服务经济发展,促进群团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争做贡献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在联系群众、服务基层工作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积极推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实际问题,努力使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更好地落实到基层群众之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乡总工会以构建和谐、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主线,以创建“先进职工之
10.“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分析 篇十
2009-07-10
财政部9日消息,作为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将在2012年底前在我国除民族自治地区以外全面推行,近期首先将粮食、油料、棉花、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
实行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就是在政府间收支划分、转移支付、资金往来、预决算、年终结算等方面,实现省财政与市、县财政直接联系,开展相关业务工作。
意见明确收支划分方面,在进一步理顺省与市、县支出责任的基础上,确定市、县财政各自的支出范围,市、县不得要求对方分担应属自身事权范围内的支出责任。按照规范的办法,合理划分省与市、县的收入范围。
转移支付、税收返还、所得税返还等由省直接核定并补助到市、县;专项拨款补助,由各市、县直接向省级财政等有关部门申请,由省级财政部门直接下达市、县。市级财政可通过省级财政继续对县给予转移支付。
市、县统一按照省级财政部门有关要求,各自编制本级财政收支预算和年终决算。市级财政部门要按规定汇总市本级、所属各区及有关县预算,并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年终各类结算事项一律由省级财政与各市、县财政直接办理,市、县之间如有结算事项,必须通过省级财政办理。
此外,建立省与市、县之间的财政资金直接往来关系,取消市与县之间日常的资金往来关系。省级财政直接确定各市、县的资金留解比例。各市、县金库按规定直接向省级金库报解财政库款。
财政部要求,要逐步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加大对财力薄弱县的支持力度,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目标;要规范财政预算外资金管理,全面清理预算外分配事项,理顺政府间预算外资金管理和分配关系;要加强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构建省级与市、县的财政信息化网络,提高工作效率。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说,我国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改革,旨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动解决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所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包括备受争议的中央和地方事权与财力划分问题、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省以下体制以及加大对基层的公共服务领域投入等。
11.乡村财政如何改革 篇十一
关键词:财政体制 政府 财政体系
财政体制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问题。1994年的分税制的体制改革开启了财政体制改革的新纪元,它使得财政收入稳定发展,确定中央财政的主导地位并且建立了分级财政体制框架分税制改革,然而这次改革虽然标志着改革进程初始阶段的结束,但这绝不意味着整个财政改革进程的结束。分税体制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即实现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规范化仍未实现。这表明政府间财政体系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这也成为了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
▲▲一、分税制体制下政府财政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职能及其在各级政府间的划分不明确
政府间职能的划分是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础, 决定了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影响其各自的財政权利和财政利益。分税制改革虽初步建立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分级财政体制框架,但仍保留了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导致各级政府间职责和事权范围的模糊不清,重叠交替。例如某些本应由中央承担的职责却交给了地方,如:国防和气象管理;某些本属于地方的职责却由中央承担,如:基础教育;此外政府职能不能准确定位还会加重了各级地缝政府的负担,不利于政府间财力的合理分配。
(二)政府间财权划分很不规范
由于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不清,致使收入划分依据不足。政府间收入划分不合理,难以满足基层政府履行其支出责任的基本资金需求,也不利于政府间财力的均衡分配,造成地区间收入划分的不合理。企业所得税仍按隶属关系确定归属,直接造成地区间收入的不平等。再如证券交易印花税实行中央和地方共享,但实际参与分享的仅上海、深圳两地,这也很不合理。
(三)税权在中央的过度集中
分税制改革之后,税种虽然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了划分,并分设国家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但从税收权限来看,仍主要体现为中央集权。地方没有税收自主权,所有“地方”税收都是分配的,并且税率和税基都是由中央政府设定。税权高度集中于中央,既不利于充分调动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税权划分体系。
(四)转移支付制度不健全
1.转移支付结构仍不够合理
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低,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的财政状况,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的问题,另外由于税收返还这种转移支付方式,使财政收入较多的省份获得的税收返还多,财政收入少的省份获得的税收返还少,不仅不利于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反而还扩大了这种差距。
2.转移支付制度不合理
目前的转移支付中只有一般性转移支付相对来说比较规范,专项转移支付中项目繁多、交叉重叠、随意性强,难以避免寻租行为。而且部分专项转移支付有地方配套资金要求,给地方财政形成较大的压力。另外,除过渡期转移支付外,其他转移支付形式仍然采用基数法,导致对各地区的补助数额的确定带有随意性,达不到地区均衡的效果。
3.转移支付的监管未做到公开化
目前中央对各省转移支付不公开不透明,不仅严重影响到地方预算安排,还鼓励地方政府预算中留缺口,形成倒逼机制。而一些中央主管部门在审批过程中没有按规范程序操作,导致和地方“讨价还价”“买人情”等不良风气盛行。
▲▲二、未来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考
针对财政体制至今为止的问题,政府已通过一些财政政策来应对这些问题。然而,这样的改革始终是渐进的,以短期的修补应对接下来的问题。我们并不清楚这种反应式增量改革在未来是否能够满足改革需要。例如,其他转型国家的经验表明在财政问题上采取渐进主义有时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事实上有时会使事情变得更糟。对过渡性问题的过渡性修补有可能会对所需要的长期制度性变化产生永久性障碍。中国的经验表明:对复杂问题进行局部修补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新的问题需要新的修补,而新的修补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息。
未来中国财政改革可能同过去一样遵循渐进主义道路,只有当危机发生时才对其作出回应。如此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政府间财政这一关键问题仍没能成功得系统性处理,旧问题的未彻底根除加上产生的新问题的累积,中国的财政体系可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并且很有可能将减缓今年来中国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因而,政府成功地在财政体制的关键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扩大改革影响显得尤为迫切。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未来的财政和未来经济。毫无疑问,中国一旦掌握财政问题,就能像之前解决其他问题一样没解决这个问题。然而,我们无法预言财政体系将在什么时候变化、如何变化或者时否认有意愿去改变,但我们仍旧认为,如果中国的增长没有严重地脱离轨道,一些变革即将到来。
参考文献:
[1]劳伦·勃兰特 托马斯·罗斯基.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 [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2]刘溶沧.中国财政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孙开.财政体制改革问题研究[J].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
[4]刘积斌.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研究[J]北京:中国民族法制出版社.2008.8
【乡村财政如何改革】推荐阅读:
行政机构改革的财政思考财政政策论文08-30
财政收支制度改革建议思考08-07
改革开放四十年乡村09-09
浅谈公共财政与预算管理制度改革07-11
财政政策如何运用11-04
政府预算改革我国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关键08-02
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的影响及对策11-04
如何加强财政队伍建设06-26
台湾乡村是如何发展10-31
如何做好乡村规划建设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