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实习报告

2024-06-17

应用心理学实习报告(共11篇)

1.应用心理学实习报告 篇一

毕业实习大纲

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2009级实习时间 大四上11-18周 编 写 者 应用心理学教研室 编写日期2012.9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人文系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人文系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实习大纲

学时:8周学分:8学分

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

适用年级:2009级

一、实习目的心理学实习是培养心理学人才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专业训练的好方法,它不仅是心理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整个心理学教育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心理学实习,可以使学生把知识综合运用于心理学实践之中,从而培养学生从事心理学工作的能力,加深和巩固学生热爱心理学事业,从事心理学工作的思想。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的专业实习的过程中,向心理学及相关工作专业人员学习,认识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心。

2.通过专业实习,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心理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的充分经验与全面锻炼,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辨证思维能力及基本科学研究能力,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实习目标的要求;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践能力。

3.全面检查学员心理健康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强弱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全面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教学相长,以提高本专业的办学水平。

4.通过实习期间社会调查研究,进一步了解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社会实际需求,明确努力方向,提高专业使命感。

二、实习的组织管理

由本专业领导、辅导员、实习指导教师组成本专业实习领导小组,负责实习阶段对实习生的指导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制定本专业实习工作计划。

2.联系并确定实习单位。

3.协调与实习单位的各方面关系,组织听取实习单位各类报告。

4.配备指导教师。

5.召开专业实习预备会,讨论实习计划,组织对指导教师的实习业务训练,进行动员工作,组织实习生学习院系有关专业实习的文件等。

6.督查实习的各个环节,掌握实习生的学习、纪律等情况,指导实习生的实习活动,及时发现和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7.评定实习成绩,总结实习工作。

8.组织教育实习经验交流讨论会,向实习学校征求反馈意见,向学院反馈实习情况,总结经验,指出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三、实习方式、指导原则

(一)实习方式

本专业的实习原则上主要以集中实习为主,个人分散实习为辅。集中实习的学生应服从实习领导小组的安排,在已建立的实习基地进行实习,服从实习指导老师的实习调配。分散实习的,由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在选定的实习单位独立完成实习任务。

(二)指导原则

1、要求实习指导老师每半个月与所指导学生联系,了解学生实习进展情况,并填写实习指导记录;

2、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派遣指导老师去实地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

3、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要结合论文写作需要,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同时保持与论文指导老师的联系。

4、实习完成之后,要求学生上交完成的实习材料,并召开一次实习总结会,让学生交流实习经历。

四、实习的程序和时间安排

根据人文系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学计划,毕业实习教学计划课时为8周,毕业实习时间为:大四下11-18周。具体安排如下:

(一)实习准备、动员阶段

1、制定实习计划、选定指导老师,落实实习地点。

2、制定实习指导书等文件。

3、召开动员大会,学习有关实习文件及安全教育,让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要求。

(二)实习实施阶段

1、学生进入实习单位,了解熟悉实习单位的总体情况,并在进入实习单位3日内寄回《实习回执表》。

2、深入单位基层部门,进入实习具体环节,向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学习,掌握实习的具体操作,完成实习单位交给的各项任务。

(二)实习总结考核阶段

学生实习返校2日内应将《实习回执表》、《实习半月报表》、《实习鉴定表》、《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等装入档案,由组长收齐后交指导老师。实习指导给出学生成绩初步意见报系实习领导小组。系实习领导小组根据实习单位具体意见、指导老师意见、学生实习材料来综合评定学生实习成绩。

五、实习内容

(一)学校心理健康方向

促使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培养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独立工作能力;

(1)实习学校领导对对实习生提出的具体要求。

(2)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3)进行学习辅导、人际关系辅导、人生发展辅导等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

(4)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活动,观察、收集学生心理咨询个案,并进行个案整理归档。

(6)设计和组织班级心理健康活动,开展主题性的团体心理咨询。

(二)社区心理咨询方向

通过专业实习,使学生将其所学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和谐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提高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实效性。

(1)实习单位领导对对实习生提出的具体要求。

(2)通过各种途径熟悉社区心理健康工作流程。

(3)熟悉临床心理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4)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5)开展社区心理的专题调查。

(6)使用一定的心理诊断技术,开展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

(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1)实习单位领导对对实习生提出的具体要求。

(2)了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责任及分工情况;熟悉企事业单位日常人力资源管理的方针、战略、规划、计划;

(3)熟悉人员招聘的标准、程序;熟悉人力资源的培训体系与步骤等,参与人员招聘及人力资源培训实际工作。

(4)了解绩效管理的基本方针、基本制度,绩效考核的具体标准、方式、方法。

(5)参与人力资源测评工作。

(6)了解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情况。

六、实习要求

(一)基本要求

1、端正专业实习的态度。专业实习不仅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检验,同时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和迅速提高的过程,要让学生珍视这一过程。

2、严格要求自己。实习期间在实习单位的一切行为举止要符合实习单位的要求。其中包括作息时间、着装、言行举止等要符合实习身份。实习期间原则上不准请假,如果有突发事件,必须严格履行请假手续,并告知本专业带队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

3、处理好与实习单位及指导教师的关系。遵守实习单位的一切规章制度,尊重指导教师。

4、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注意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要互相帮助解决,虚心学习,共同进步。

(二)具体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方向

(1)每生每周至少应完成1份心理课课堂教学设计,每周至少上一次心理课。

(2)每生要完成5~10份学生心理咨询的个案报告。

(3)每小组应完成2—3次团体心理辅导。要求事先写出活动方案,事后做小组分析、讨论和评议。

(4)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特点、行为习惯等,每小组撰写所实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调查报告1份。

2社区心理咨询方向

(1)每生要完成5~10份心理咨询个案报告。

(2)每小组完成1次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要求事先写出活动方案,事后做小组分析、讨论和评议。

(3)尝试使用心理测量工具进行心理测评。

(4)较深入分析工作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等,每小组撰写社区心理相关调查报告1份。

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1)要求根据有关案例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并经过思考与讨论更一步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并初步学会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2)每生提交2份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报告。

(3)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专题小组讨论,每小组提交2-3份主题性讨论报告。

(4)对实习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或组织、文化进行调研,每小组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七、实习纪律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觉遵守所在单位的一切规章制度,服从实习单位及本校指导教师的指导。

2.尊重所在单位的员工,虚心向他们学习,帮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3.实习期间无特殊原因不得请假,因事、因病需请假者,必须写出请假条,由实习指导教师签字,交主管领导审批,批准后方可离校;事后须销假。不得以任何形式简化请假手续。

4.遵守群众纪律,借东西要征得有关人员的同意,按时归还。爱护公共财物,损坏东西按规定赔偿。恪守社会公德,遵守社会秩序。

5.遵守心理学专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以身作则。对服务对象要热情关心、耐心帮助,不得粗暴对待服务对象。

6.实习生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体谅,团结友爱,相互督促,共同完成实习任务。

7.积极参加实习单位的业务学习研究活动和其他集体活动,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8.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并贯穿于实习各项工作和活动的始终。要克服侥幸心理,反对麻痹大意,防止不安全事故发生。

9.实习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实习后,要认真总结。实习成绩列入考核之内。

八、实习考核办法与成绩评定

(一)实习材料提交要求

严格按照实习要求提交实习材料。

(二)实习成绩评定标准

考核与评定是对学生实习活动的评价,应根据实习任务与内容并结合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全面综合考核。按实习计划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实习的全部任务。考核内容包括:思想政治表现、组织纪律、任务完成情况、教学工作、咨询和辅导工作、调查研究报告等。实习评定成绩,采取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记分制,并结合评语进行。

集中实习考核评定先由实习单位初评,再由本专业实习指导小组复评。实习结束一周内,由实习指导小组召集全体指导教师按照实习成绩考核标准对实习生成绩进行平衡复审,然后向实习生公布。

分散实习考核评定:由实习单位填好“教育实习成绩报告表”,密封寄回本院系。实习指导小组通过复审、平衡,确定实习成绩。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人文系

2012年9月

2.应用心理学实习报告 篇二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毕业实习,模式

毕业实习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的学业与职业之间的过渡地带,是其体验职业生活的开端。创建高效能的实习模式,对促进大学生就业、转化专业理论知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存的心理学专业毕业实习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实习过程低效率,实习结果不理想。身处象牙塔内的大学生,对于毕业后走向社会充满热情,对实习有热切期望,动机十足,他们渴望把握机会,一展身手。但被动、僵化的低效率实习模式,往往扑灭了他们原有的热忱,扼杀了创造性。本文借鉴很多学者的洞见,提出创建心理学高效能毕业实习模式的策略和条件。

一、现行实习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实习时间过短、实习形式有限、实习项目单一、评价流于形式,这些弊端一直以来都是导致实习低效率的原因[1]。除此之外,实习与专业培养体系相脱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被动等不足之处也值得注意。

(一)实习与专业培养体系相脱节

专业培养体系包括毕业实习部分,但一个好的课程设置如果不能与毕业实习相结合,则白白浪费了各项资源。目前国内大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都体现出重基础、明方向的特点,即先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培养,之后是分模块培养,这改变了以往课程设置中的繁杂问题,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专业发展定位。然而,毕业实习在模式上与取向上都与专业培养体系相脱节,忽视了专业培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二)实习过程学生被动

作者曾经调查历年来某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发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大学生对实习都充满了期待,跃跃欲试;尤其是即将面临毕业实习的学生,更是满怀向往,期待能在实习过程中一展拳脚,实践数年专业所学。然而,由前述弊端所衍生的问题之一是,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难以投入较大热情,实习过程中也只能被动地听从实习单位的要求,敷衍了事。

二、创建高效能毕业实习模式的途径

(一)使毕业实习有助于毕业论文的完成

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任务包括确定主题、建立方案、实施实验设计、撰写、答辩等重要环节。多数学校规定完成整个任务的时间为半年左右,虽然从表面上看时间显得充足,然而,在这半年内,除实习外,学生还面临着找工作、考研等重要事宜,这就使得毕业论文的完成十分紧迫。尽早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可为以后各个环节赢得充足时间,从而避免因为时间紧张造成的草草了事现象[2]。如果毕业论文题目来源于毕业实习实践,可以做到早开题,在实习单位选取样本,实习的同时进行实验或调查,从而事半功倍,保证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写作的高动机、高效果。国内已有许多学校将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一体化[3],体现为理工科类、高职类为主,解决了毕业论文写作中的时间短、压力大问题。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有利于优化时间资源与精力配置。

(二)利用毕业实习促进就业

毕业实习是连接大学生学业与就业的重要地带,利用实习来促进就业,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专业与就业之间创造链接,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明确就业导向,清晰职业生涯,能为大学生顺利过渡社会提供良好契机。积极寻求与企业事业用人单位的合作[4],将毕业实习基地直接指向存在着就业机会的企事业单位,实行校、企、学生三方合作[5],可以调动学生的实习热情、促进就业、缓解压力。同时应积极鼓励分散实习的形式,选择分散实习的学生有着比较清晰的职业定位,实习动机强,能将实习与就业直接联系起来。他们有的毕业后在实习单位就职,有的则把实习经历转变成工作经验,找到满意的工作。

(三)使毕业实习增强学生适应现实的能力

采取灵活多样的实习方式,可以增强学生适应现实的能力。如有的学校采取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等,可以加强学生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培养和加强责任感,强化专业学习成果的转换;同时也为就业提供了适应机会,做到“零适应期”[6],减少了就业前后的心理压力。学生顶岗、置换职员来学校接受专业理论知识培训,也增强了社会效益。这种形式多见于职业技术学校或师范教育类专业,心理学专业则可以效法,置换从业的心理咨询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人力资源师、培训师、各类基层管理人员等来大学强化心理学专业知识,达到双赢的效果。

(四)有利于各种资源的优化

利用毕业实习,鼓励和支持学生去有需要的地方支教,或深入社区进行公益服务[7]。应用心理学学科的知识体系与人类社会生活关系极为密切,可以利用这一优势深入社区,使学生学为所用。很多大学生都有当志愿者的梦想,但当他们面临毕业选择时,由于顾念到父母的期望,考虑到收入、住房、社会地位、职业发展等现实问题,只得将奉献的热情压在心底,难于付诸行动。如果毕业实习能提供这样的机会,他们将会投之以较大热情,报效社会,这可增强其社会道德观念与社会责任行为,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三、创建应用心理学专业高效能实习模式的支持体系

(一)拓宽实习基地规模

对反响好的分散实习生的接收单位,学校可与之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还应积极建立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定期或经常向用人单位开放,举办就业实习招聘会,征集就业实习岗位,对外进行学校和专业的宣传等;同时应充分利用有限的用人单位资源,使一企多实习之岗;同时推进顶岗互换,促进学生就业,在为企业员工提供进修机会的同时,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另外,应扩大实习单位的类型,拓宽口径,如工业领域、幼儿园、福利院、社区等,为学生实习提供更多优化选择。提供较好的实习补贴,鼓励学生利用实习机会做相关的志愿工作,创造社会效益;对于到偏远、贫困地区进行实习的学生应提供补助,鼓励学生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以及创造社会价值。

(二)加强考评制度的反馈功能

学校考、单位考、“对象”考,如此建立360度评价制度,实现全方面反馈。考评工作应突出反馈功能,以此促进激励、监督作用的实现。实施者应建立简单易行的考评形式和内容,避免流于材料堆积;重在反馈的考评工作应勤于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在实习中的具体情况,为反馈提供依据;考评实施过程应注重个体化,使学生增强自我了解,以能修缮其短、增益其长。实习结束后,应鼓励交流会、分享会等多种形式的总结工作,利于学生完善其身,同时也利于今后各方组织实习相关工作。

(三)时间管理匹配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

创造高效能的应用心理学实习模式,将之与毕业论文、就业结合起来,使之三位一体,在体制上行得通。有的学校在大四上学期组织毕业论文工作,下学期进行实习与就业[8],但是,除了前途已定的,如保研的或已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外,其他学生在就业问题上会花费大量精力,加上学校对就业的侧重,实习任务就难避敷衍塞责之命运。

因而,为了保证实习的效果,同时兼顾就业与毕业论文的写作,可以考虑在大三下学期末做好毕业论文写作的准备工作,如明确论文指导教师、划定选题范畴;在大四上学期安排实习工作,使学生能够依据论文主题和研究计划来选择实习方向和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习任务,同时建立与实习单位的联系,便于毕业论文的取样等工作的完成。学生在一个学期内一边准备论文写作的前期工作,一边进行实习,可以有效地进行时间管理,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为大四下学期的论文写作与答辩打好基础。

应用心理学专业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效能实习体制的设置,可以兼顾就业与毕业论文等多任务的执行,促进理论向实践的有效转化,同时还能保证学生在学业与就业之间的良性过渡,宏观上来讲可以减少一些社会问题的发生率,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在实施过程中,应放眼于社会大环境,将学生的实习过程看做是整个社会文化中的一环,使工作融入社会整体,创造社会价值;执行中着手于学生个体,将实习工作看做是学生个人职业生涯的基础及起步阶段,为其将来的职业生活作好铺垫。

参考文献

[1]路平, 赵滨宁.应用心理学毕业实习问题与对策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1, (4) .

[2]崔福柱, 郭秀卿等.科研训练与毕业实习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 2010, (1) .

[3]刘春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指导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0, (4) .

[4]陈凯, 陈媛媛.高校毕业实习的新探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10, (13) .

[5]沈延兵, 王凌宇, 费毓芳.就业实习:“三赢”新模式———上海交大就业实习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2, (2) .

[6]李艳玲, 毕作庆.基于校企合作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模式[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2) .

[7]林桦, 林章雅等.浅谈社区实践在临床医学生毕业实习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6) .

3.应用心理学实习报告 篇三

摘 要: 就高职院校学生实习管理而言,已经外出实习的高职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即他们既是在校大学生,又是企业在职员工,学校决不能因为他们已经离校就对其不闻不问,反过来,加强对外出实习学生的管理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作者认为对高职院校外出实习学生实施心理契约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满意度,能切实提高实习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 心理契约 高职 实习生管理

高职院校实习生管理历来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难点、重点,对学校而言,外出实习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即他们既是本院在籍大学生,又是企业在职员工,学校既不能因为他们已经离开学校就对其不闻不问,又很难对外出实习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甚至一些企业遇到实习生管理问题时还要向学校求助。那么,我们要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实习生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有效性呢?笔者认为构建心理契约是一条可行之路。

1.高职实习生管理中的几个问题

1.1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信任失衡

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方面,实习就业率是考核学校办学成果的重要指标,因此,高职院校普通重视学生实习工作。校方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安置完毕所有实习学生,因而难免在安置实习的过程中催促学生尽早参加各种面试以落实实习单位;而学生人生第一次踏上工作岗位,内心向往与迷茫并存,既想走出校园踏入社会,进入优秀的实习单位,又害怕自己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因而在选择实习单位的问题上疑虑重重。加之学校催促,学生很容易对学校不信任,认为学校只是着急把自己推出去,并不重视自己的需求和发展。

1.2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信任失衡

1.2.1实习生对招聘方的不信任。

很多企业为了尽快招到自己想要的实习生,在招聘过程中将自己描述得高大上,尤其在待遇和升迁方面夸大其词。以某些保险公司为例,为了提高其代理人素质需要引入更多大学生从事销售工作,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保险代理”形象影响,这些公司便一番粉饰以招聘“见习主管”、“储备人才”等名目吸引大量大学生,入职后学生了解了真相,对公司和该行业都产生抵触心理。另有一些企业为了扩大自己的宣传范围,将招聘会作为宣传的“主会场”,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学生对用人单位的信任度。这些问题是导致高职实习生不稳定、跳槽频繁、离职率高的重要原因。

1.2.2招聘方对实习生的不信任。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早期往往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再加上企业竞争压力大,转正、升迁无望,导致高职实习生流动率居高不下。而就企业而言,招收实习生的目的是创造出大于“人力成本”的回报。企业的心理焦点集中体现在要求实习生对公司的忠诚度、工作承诺、工作参与程度等,因而企业针对实习生不容易稳定的问题多采取保守做法,即要求实习生必须与企业签订较长期的实习协议或要求学校对实习生实习时间做出更严格、具体的规定。如要求学校必须明确实习生须在实习单位工作三个月以上。而这一规定反过来又会让学生对学校和实习单位更加不满意。

这样一些问题的存在无疑进一步加大高职院校实习生管理工作难度,那么心理契约如何改进实习生管理工作呢?

2.高职实习生管理的“心理契约”应用

2.1心理契约概念的引入

“心理契约”这个概念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首先提出的。他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这样的阐述: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发展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具体而言,心理契约是组织和个人双方彼此对对方应付出什么,同时又应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的心理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双方隐含的非正式的相互责任。心理契约研究的主体是员工在企业中的心理状态,不同于普通意义上企业与员工的契约关系,虽然企业可以向员工支付一定的报酬、福利换取员工的劳力与脑力,但不管这一纸契约约束的内容有多么详尽,总有一些内容是难以界定或被排除在外的,这些都是心理契约承载的内容,其核心是员工满意度。具体就高职院校的实习生管理工作而言,高职实习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约”指学校在对实习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与实习学生之间形成的一种基于学校及企业管理制度,以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为目的,实现学校、学生、企业多赢状态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这一主观心理约定的核心是双方内隐的、不成文的相互责任及心理期望,具有主观性、变动性、差异性的特点。

2.2“心理契约”构建

构建“心理契约”一方面可以使实习生不断以期望审视自己的言行、能力是否与学校、企业总体目标、发展方向一致,将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企业发展融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对学校、企业管理者的信任度。同时,通过“心理契约”的构建,可以降低学校、企业对实习生的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力,实现多赢。

2.2.1“心理契约”构建的方式。

根据期望理论的观点,人们的期望程度取决于对目标的期望值与实现目标对个人需要的价值之积,因此,个人努力与取得的成绩,取得的成绩与获得的奖励,所获得的奖励与满足个体需求的关系是构建心理契约的关键。基于此,学校在学生开始实习之前,应组织学生、学生家长、学校招生就业部门、二级学院或系部等部门以座谈会或调查问卷等形式收集契约主体的心理预期,并对学生的心理期望进行科学的评价,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实习生活及实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早期心理干预,从而减少学生对学校、企业的不信任。其次,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学校决不能对学生不闻不问,在学生为期一年的实习中,学校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实习单位进行走访、调查并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检查,召开学校、学生、实习单位人员共同参加的见面会,认真听取实习单位和实习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增强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和理解,形成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内聚力。

2.2.2“心理契约”构建的主要内容。

2.2.2.1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心理期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单位和岗位;公平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关心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生活,保障学生外出实习的安全等。

2.2.2.2学生对学校实习安置部门的心理期望: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关心学生的实习需求,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2.2.2.3学校对实习学生的心理期望:服从学校的统一安排,正常参加学校安排的实习,服从实习单位的统一管理,遵守企业劳动纪律,自理、自立、自强。

2.2.2.4学生对实习单位的心理期望:提供有意义、有目标的工作内容,在薪资之外提供合理的福利、发展的机会、适宜的工作环境及继续学习的资源等。

2.2.2.5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心理期望:遵守单位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带教老师,有团队意识,遵守社会公德,对单位保持忠诚度。

2.2.3“心理契约”构建的基本原则。

2.2.3.1.多主体原则

高职院校实习生管理工作不能只重视校方管理的职能和作用,学校、企业、学生都是心理契约的主体。学校、实习单位和实习生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共同承担构建心理契约的责任。

2.2.3.2平等性原则

平等性是心理契约的一个重要表现。学生与学校之间、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之所以存在不信任的状况,就是因为学生与学校及实习单位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平等的,三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学校与学生、学校与实习单位、学生与实习单位不能实现良好、及时沟通。构建心理契约就是建立学生与校方及实习单位之间的平关系,包括人格尊严平等、权力地位平等。

2.2.3.3全程性原则

高职院校实习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约构建应贯穿整个实习工作之中,甚至还要向前延伸到就业工作及就业后的调查与服务。在学生实习过程中,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及社会阅历增加,学生的期望值及期望内容会发生改变,心理契约内容应随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自身的发展、变化而改变。因此,学校要注意不断收集信息,充实和完善心理契约内容,提升各方满意度。

2.3“心理契约”的维护

2.3.1注重心理契约与实现期望吻合。

高职院校实习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约管理要准确把握学生与学校及实习单位之间期望的匹配程度。期望的匹配要求契约各方明确彼此的心理需求和期望,心理契约的内容应尽量明确化、具体化、公开化、合理化,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心理契约管理模式的效能,增强实习生管理的有效性。如本人任班主任的班级,自学生进校之初,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帮助他们合理定位并制订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通过长期反复的教育引导,学生在实习之前都能比较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实习中最常见的跳槽频繁的问题在我班基本得到解决。

2.3.2寻求学生与实习单位心理契约的动态平衡。

心理契约是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双向心理期望,只有双方在此过程中都能实现各自发展目标,才能达成心理契约共识。从实习生招聘工作开始,实习单位招聘人员就应做好建立心理契约的准备,向应聘者清楚地介绍组织的结构、工作条件、工作具体要求及组织能向其提供的待遇、机会等内容。同时通过各类人事测评工具,了解应聘者的技能、兴趣、应聘动机及对组织的期望等,通过掌握的信息,对被试个人条件、兴趣、态度与组织职位匹配度做出客观评估,并与其共同建立切合实际的目标。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较少,对于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只能是短时期的聚焦,企业如果不能及时为其做出指引和规划,就可能造成与实习生心理契约的失衡,最终导致他们离职或工作激情下降。

2.3.3重视沟通渠道。

心理契约管理中沟通尤为重要。学生与学校、实习单位之间的不信任很多情况下是沟通不善造成的。在心理契约履行过程中,各方应及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对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及时解决,尽量避免和消除各方误会。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各方尤其是学生会受到来自不同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如果不及时有效沟通,学校难以发现问题,学生也会认为学校把自己推向社会就不管了,从而产生各种不满和矛盾。在信息化程度很高的今天,校方要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工具与外出实习学生经常保持联系,实时掌握学生动态,增进彼此信任,确保心理契约管理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阮欢.心理契约与离职倾向关系的实证研究——以202位大学生新员工为例[J].技术与市场,2016(04).

[2]陆时红,郭涓.基于学生心理契约和满意度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2015(08).

4.心理学专业实习报告 篇四

实习地 点:许昌学院学生心理教育咨询中心

院 系: 教育科学学院

专 业(方 向): 应用心理学 年 级、班: 应用心理学一班 学 号:

学 生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起 止 时 间:14年9月15日—10月24日

专业实习报告

一、实习单位基本情况

许昌学院学生心理教育咨询中心是主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工作机构,其职能是承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心理咨询工作的日常管理与开展工作。

中心有六位心理咨询专业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师,由多位各行业的心理咨询师担任义务咨询师,由心理咨询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担任朋辈咨询员,组成了心理咨询服务专业团队。中心设有心理咨询接待室、心理咨询室、沙盘分析室、团体治疗室,建立了完善的心理接待、评估、咨询与回访专业服务模式,是目前国内高校设置为完善的专业咨询服务机构。

二、实习内容

(一)实习目的

毕业实习使我们大学学习阶段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际需求以及自身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又使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并完善自己的理论和操作能力,让我们学习更多课堂学不到的知识。因此,我们的实习就是让我们在实践中学会用所知,学所不知。

(二)实习任务

1、对心理教育中心工作安排及工作流程有所了解

2、在实际个案咨询中锻炼自己

3、组成个人成长小组进行心灵成长训练

4、带领团体活动提升策划、领导能力

(三)实习内容

1、团体活动

在9月22日—9月25日期间,针对城环学院大一新生,我与其他几位同学一起为他们做了为期4天的团体培训活动。大一新生初到大学,许多新鲜陌生的刺激冲击着他们,想融入集体却又胆怯,想与他们交往却不主动,为此,我们策划了题为“团结协作”的团体活动策划,加强人与人之间联系,增强班级院系凝聚力。

因新生人数多,团体活动室有限,特分四批进行,并针对具体班级的情况对活动略作修改。活动准备充足且有先前带领团队的经验,活动效果总体来说很好。

2、个案咨询

当我们刚实习期间,咨询中心就安排了实习咨询的短暂培训,为之后的个案咨询准备。我接了一个咨询个案,实习期间共做咨询两次。心理咨询让我感觉很有挫败感,在咨询过程中不知如何将头脑中的理论化作应用。也就如老师说的那种空有一颗助人之心,却无处使力。但在后来的小组座谈及找老师疏导学习之后,对咨询工作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助人自助的咨询原则不仅是针对来访者,更是对咨询师,使咨询师能够疏通自己,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

3、个人成长小组

这是几个实习咨询师自主建立的活动,目的是为了完善自己,拓宽知识,更好地完成实习期工作。个人成长小组在实习期内共举办5次,每次都针对不同的主题进行深入的讨论、练习等,尤其是关于我们几个都比较感兴趣的精神分析学派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又拓展咨询技能中的释梦、自由联想、催眠等的训练与学习,收获颇丰。

4、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

每到新生报到之后的一个月学校都会进行的活动。因新生人数众多且筛选繁杂,每年的普查工作都会经历大概两周,其间包括培训、普查及筛选。在今年的活动中,我主要做的是朋辈咨询员的培训,这些活动又一次检验和提升了自己的各种能力,如量表知识,口语能力及培训能力等,让我对自己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5、心理健康周——心理咨询推介会

因我校将“5.25心理健康宣传周”推迟到下半年举行,所以我们的工作主要是举办心理咨询推介会,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健康援助,而每次的推介会都是对全体工作人员的一次大挑战,一切都需自己动手,通力合作,也更印证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真理。

三、收获和体会

指缝很宽,时间太瘦,悄悄从指缝间溜走。为期四十天的专业实习就过去了,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与陪伴下,我度过了一个愉快又收获颇丰的实习。在此,感谢指导老师的谆谆教导和倾心教诲,也同样感谢一起实习和工作的同学们,感动与进步同在,才有了现在一个心灵丰富、头脑开阔的我。此次我实习的单位是许昌学院心理教育咨询中心,隶属于许昌学院。在这里,我们的工作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四十天里,我们做了团体活动、个案咨询、小组心灵成长、健康普查、宣传周推介会等一系列的学生活动。在这些工作和活动中,我学到了很多。

(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大学前三年的学习,我们以理论学习为主,加之以老师讲授为辅的接受知识的方式,使我们变得被动吸收、强制接收知识,而在实习期间的在个案咨询实践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理论无法融会贯通应用于实际。实习是个人综合能力的锻炼,也是对一个人的生活素养的提升。但是理论知识储备量足够多,却无法学以致用,这是本科毕业生最普遍的问题所在。因本科理论多实践少才导致这一现象,而我们毕业实习的目的也在于此,即认清现实,找准定位,及时丰富完善自己,为毕业后步入社会奠定基础。要明白闲散的静止,勤快的如陀螺,学习是要靠自己主动争取的,终究是态度决定一切。正确的工作态度是丰富自己的智囊团,保持一颗谦逊向上的心,才能在学习中无往不利,汲取更多的营养。

(二)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实习过程也是一个与人交际,与社会接轨的过程。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取长补短,向他人学习。在我们每周举办的小组座谈活动中,每次都会让你满载而归。因为在与同事同学讨论及分析中,许多问题矛盾迎刃而解。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或许不经意间某人的一句话就让你茅塞顿开,我特别钦佩同事的学习能力,每次他的话都能让我有所启发。在我的实习工作中出现过失误,但幸好及时纠正,才使得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在与老师的交谈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善小事者方可成大事”,细节决定成败。我一直谨记老师的教诲,无论大事小事都用心完成,并力求完美,因此实习在尾声时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三)众人拾柴火焰高

我们任何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要和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你是学生,就要和同学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共同完成学业;你是工人,就要和同事一起做工,共同完成工厂的生产任务;你是军人,就要和战友一起生活,一起训练,共同保卫我们的祖国„„总之,不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也不论你在何时何地,都离不开与别人的合作。什么是合作呢?顾名思义,合作就是互相配合,共同把事情做好。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才能完成。一个人学会了与别人合作,也就获得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所以,人们常说: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有大成就,不合作就很难有什么成就。这是非常宝贵的人生道理,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在实习期间,我们举办了团体活动,健康宣传周活动等,无一不需要通力合作,统筹安排。这些活动是最能体现团队协作能力的过程,人心齐泰山移,如果没有众人的合作共事,全校那么多院系的心理健康普查仅凭我们几人之力岂能完成?可见,成功的合作不仅要有统一的目标,要尽力做好份内的事情,而且还要心中想着别人,心中想着集体,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同学们,现代社会是一充满竞争的社会,但同时也是一个更加需要合作的社会。作为一个现代人,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四)学无止境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当知识不是以多寡而是以新旧来衡量的时候,差距是相对的,机会、财富也是暂时的,如果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一切,可以放松了,那么就在你放松的那一刻起,你的竞争对手就开始超越你,久而久之,则会被社会所淘汰。屈原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古至今,没有哪个人能将知识学完,更何况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毕业生。

实习的整个过程都是学习与充电的过程,你知道的越多,越觉得自己的知识越贫乏。实践证明,善于学习、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个人将会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学习、交际的学习等等都是我们需认真对待的问题,善学者博也。

所以,不管你身处何业,唯有孜孜不倦的去学习,不失时机地充实自己、更新自己,才能步步为赢,才能为个人、为你所服务的企业之发展披荆斩棘,也才能创造最大的利润,收获最大的效益。学无止境,努力前行。只有以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来处理问题,才能得到最佳效果。

5.心理学报告 篇五

实验名称:对搭讪方式的心理调查 实验时间:2011.11 姓 名:潘云岫 杨浩凯 方朝晖 刘洋

芮祥凯

任课教师:谢萍

题目 摘要 关键词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实验目的 1.3 实验假设 方法

2.1 被试 2.2 材料 2.3 设计 2.4 程序 结果 讨论 结论

注意:实验报告打印一律采用A4纸,正文内容采用小四宋体,1.5倍行距。文中表格一律采用三线表。可参考心理学报正式发表的论文的格式。

题目:对搭讪方式的心理调查

摘要:在生活节奏飞快的今天,当我们遇到那个动心的他时,很多人会选择大胆的去搭讪不愿让缘分溜走。可是,大多数人总是苦恼于如何选择正确的搭讪方式。本文主要针对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的同学进行研究,调查实验了男生和女生对于不同搭讪方式的喜好,并且按照不同性格类型进行分类。

关键词:搭讪、男女、性格类型

引言:

1.问题的提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发现有些人搭讪时总能一帆风顺,而有些人却总是以失败告终。这难道只是纯粹的机缘巧合?还是搭讪的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本次的实验调查,我们发现搭讪的方式是整个过程中的关键所在,并且男生和女生与不同性格类型的人喜好的搭讪方式是不同的。2.实验的目的

本次试验是为了研究男生和女生对不同的搭讪方式的喜好程度,并且根据不同的性格类型进行分类,最后按照统计得出的结论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和华师大闵行校区进行实验,以验证调查得到的结果。

方法: 1.被试

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和华师大闵行校区的同学

6.心理学案例报告 篇六

摘要:

本文是一例高一女生一般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求助者害怕在课堂上接受老师的提问,为此,每一节课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又担心为此影响成绩,睡眠不好。咨询师根据求助者的问题是由于其自身性格内向、胆小,有不正确观念引起的。因此根据求助者的情况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经过5次咨询,求助者的听课状态和睡眠问题基本解决,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一、一般资料

李某,女性,现年16岁,身材瘦小,汉族,高中一年级在校学生。家住农村,由于该生上学父母搬到学校附近陪读,父亲经商,母亲无工作,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父母双方无家族精神病史。

李某是独生女,足月顺产,母亲身体健康,孕、产及哺乳期未服用特殊药物。出生后一直与父母同住。3岁上幼儿园,乖巧听话,得到老师喜欢。小学时学习成绩优异,与同学、老师关系较好。初中时成绩一直优秀并且稳定,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成绩一直保持班级前十名,是班级的学习委员。从高一下学期开始,成绩略有下降,上课时不敢抬头听课,不敢与老师的目光对视,时刻怕老师会提问自己回答问题,曾主动向老师提出调换座位(由现在的第一座换到最后一座),老师考虑到她身材矮小,与之协商后保持原座位不变。与同学关系较好,平时不爱说话,文静。身体健康,未患过重大疾病。由于成绩下降,烦恼、焦虑、睡眠不好,食欲不振。

二、主诉与个人陈诉

主诉:自从高一下半年新学期开学一个月以来,上课怕老师提问自己,不能集 中注意力听课,担心成绩下降,影响高考,晚上不能正常入睡。

个人陈述:新学期开学一个月来,发现自己和初中时的学习状态相差很远,非常反感上课时老师的提问,并为此产生恐惧心理。随着

时间的推移这种想法越来越严重,有时还有想逃课的想法,内心感到痛苦和矛盾,跟父母谈过这件事,但是父母只是一直劝自己不要太放不开,老师提问也是为她好。觉得父母不能理解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心里很压抑,怕这样下去会影响成绩,为此前来咨询。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到,李某身体和智力均发育正常,讲话声音较小,表情不丰富,情绪低落,在谈到当时课堂上的情况时哭泣,想通过心理咨询改变现状。

父母反映李某比较内向、胆小,平时和老师、同学的接触不多,且自尊心比较强,受到批评后不会顶嘴,但自己生闷气。在家情绪较从前低落,怕成绩落后对不起父母。

老师和同学反映平时与同学、老师交流不多,喜欢独处,对人不太热情,几乎不和男同学交往,平时在班里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听话,没有与同学发生过冲突。学习比较努力、认真,成绩很好。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李某的临床资料,综合其相关因素,家庭中无精神病史,本人无重大疾病史,本人对症状有自知,主动求医。根据精神活动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判断,心理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符合统一性原则;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其个性相对稳定,故其心理活动在正常范围,可排除有重性精神病。目前心理与行为问题是由害怕老师上课提问引起的,因此开始疏远老师,影响成绩,其冲突具有现实意义,持续时间不到一个月,不良情绪没有泛化,对学习和交往有一些影响,而且经过检查无器质性的病变,符合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与抑郁症相鉴别:虽有情绪低落,但不是主要症状,也没有兴趣缺乏、自罪自责、自杀意念等症,因此可排除抑郁症。所以本案例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五、咨询目标

根据咨询目标的七项原则,与李某共同协商达成口头或书面协议,初步确定

1.近期目标:(具体目标)

(1)改变其错误的认知,老师提问就糟糕至极的观念。

(2)改善焦虑的情绪,消除害怕上课的紧张心理。

(3)改善睡眠。

2.长远目标:(终极目标)

促进李某心理健康发展,完善其人格,学会自我心理调控,提高有效处理各种生活挫折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构建合理的认知模式。

六、咨询方案

咨询过程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建立咨询关系,收集资料,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

第二阶段是咨询阶段,首先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及不适应的情绪与行为。

第三阶段是巩固与结束阶段,使求助者把在咨询中学到的东西运用于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完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主要咨询方法和适用原理:

咨询方法:合理情绪疗法、咨询原理:

合理情绪疗法这种方法旨在通过纯理论性的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这种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而非事件本身。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认知因素来改变情绪。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时间本身,而是对事情不正确的解释和评价。

因此,治疗的着眼点是探寻并纠正导致不良行为和情绪的观念的认知过程。

引起李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生物因素:不明显

(2)社会因素: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从农村来陪读,对其期值很高

(3)心理行为方面的认知因素:家庭的影响使之形成追求完美的人格特征。

课堂上被老师提问总感到自己是别人注意的中心,自己的言行举

止会受到别人的品评。如果能避开老师的提问情况会有所改变。

以上由生物因素、社会因素、认知因素引发的问题行为互为因果,相互交错,加重了她的负面感受,给她带来精神痛苦。及时采取干预,选择可操作性强、目的性明确、时效性明显、双方可以接受的合理情绪疗法加以矫正,可以避免不良循环造成的进一步破坏。

2.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力、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1小时。

咨询收费:不收费。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操作步骤:

第一次咨询: 1.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确定主要问题;

(4)进行咨询分析,发现不合理信念。

2.方法:

会谈、心理测验、3.咨询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定;

(2)用摄入性谈话法,收集临床资料,探寻求助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3)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做出初步问题分析;

(4)确定咨询目标;

(5)了解求助者影响其行为和情绪的不合理信念;

(6)布置家庭作业;

请求助者回忆自己的近一个月来的情绪状况和想法,尤其是对学习问题的想法。

第二次咨询

1.咨询目的:

(1)近一步加深咨询师同求助者的关系

(2)进一步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

(3)使求助者进一步领悟到自己的问题与自身不合理信念的关系

2.咨询过程:

(1)反馈家庭作业,和求助者一起分析他的思维定势和行为定势;

(2)详细介绍ABC理论,让求助者认识到诱发事件并不会直接导致情绪反应,是他对事情的认知和想法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情绪反应。

例如:不是“被老师提问”使我焦虑,是我头脑中“对老师提问这件事的看法” 引起焦虑,不是“回答问题的正误和座位的前后”使我焦虑,是我感觉到“自己是别人注意的中心,自己的言行举止都会受到他人的品评”引起不良反映。

(3)布置家庭作业:

A请求助者结合日常生活事件,反思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B将介绍有艾利斯归纳的11条生活中容易引起心理困扰的不合理信念的一本书借给求助者,请他详细阅读,并写出感想。

第三次以后咨询(略)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评估: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咨询,觉得平静了许多,晚上也能睡得着觉了。不在反感老师的提问,觉得坐在第一座也不错。

2.咨询师的评估:通过回访和跟踪,咨询已经基本的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求助者能正常学习,恢复正常生活规律。焦虑不安已经不再明显,且在以后的一次考试中明显的进步。咨询过程比较完整,有

条理。

3.求助者老师的评估:求助者上课能集中注意力,情绪平稳,上课能够主动回答问题了。

通过以上评估,说明本案例咨询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7.应用心理学实习报告 篇七

1 根据不同实习阶段, 给于相应教育

1.1 实习初期

护生首先接触到的是带教老师, 对带教老师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因此要求带教老师举止端庄、和蔼可亲, 在护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取得护生的信任和尊重。由于护生对病房缺乏了解, 不自觉的把自己置于被动紧张状态中, 束缚了学习积极性。带教老师要主动热情地向护生介绍周围环境、各种规章制度, 尽快消除陌生感, 适应新环境。

1.2 实习中期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 护生对病房有初步了解, 从陌生到熟悉。此时护生存在潜在的积极心理, 她们迫切要求熟练技术操作, 总希望单独完成操作。老师应正确引导, 告知她们查对制度的重要性, 同时做到放手不放眼。带教老师的工作态度对护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老师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 精湛的技术去影响教育护生, 让她们看有行动, 学有目标。

1.3 实习后期

表现出骄傲自满。此期护生由于已基本掌握知识和技能, 把工作看得过于简单, 认为自己已能胜任工作, 因此无学习积极性。带教老师应教育她们做到干一行, 爱一行, 从而使她们深切体会到护理工作并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 而要求具备各种能力, 广泛学习各种知识, 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与业务素质, 才能胜任护理工作。

2 针对不同气质类型, 因人施教

气质是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力特征。心理学家将气质分为四型:胆汁质特点为兴奋性高、不均衡, 带有迅速而突发的色彩;多血质特点为有很高的灵活性, 容易适应变化;粘液质安静、均衡;抑郁质迟钝, 内倾[2]。

2.1 气质类型在护理工作中的表现

气质可表现在语言、行动、表情、服饰、姿态上。带教老师可运用观察法或量表检测法, 尽快掌握不同护生的气质类型, 给予相应带教措施。

2.1.1 胆汁质表现为理解能力强, 反应敏捷, 但有时浮躁, 易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 带教老师应启发她们刻苦努力, 加强自制力, 树立稳固的职业价值观。

2.1.2 多血质表现为理解能力强、记忆力好、反应敏捷多思善问、心理状态平衡、成功率高、自信心强。老师一般偏爱此类护生, 表扬多, 容易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带教老师要启发她们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为培养护理骨干打下基础。

2.1.3 粘液质表现为理解能力强、学习刻苦, 但循规蹈矩, 不善于提出问题, 对此类护生应采取启发式教学, 多给实习机会, 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2.1.4 抑郁质表现为理解能力差、反应慢、学习刻苦但成绩不理想、缺乏自信心、不善于交往、实际操作能力差, 因而存在自卑心理。带教老师不可因为她们笨手笨脚而挫伤积极性及自尊心, 应采取愉快式教学方式, 用亲切热情的态度, 去鼓励她们, 给予心理支持, 使其顺利完成工作。

2.2 正确理解气质的作用

气质不是稳固不变的, 具有可塑性, 各种气质有其优缺点, 临床老师应根据气质的职业适应性, 发扬优点, 弥补不足, 提高带教质量。

2.3 体会

带教老师对不同实习阶段护生的心理反应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 并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个体有针对性地施教, 确能保证带教工作的顺利进行, 提高护理质量, 为护生成长为一名合格护士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闫瑞芹, 沈宁, 陈京立, 等.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期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教育, 2006, 3 (3) :102.

8.实习学员心理解析及应对 篇八

临床实习是每一位从医学员的必修课,是他们由学生到医务工作者的角色转换阶段,是将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重要阶段[1],是为临床工作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临床实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实习学员毕业后的从医水平。结合以往带教经验,我们认为在临床实习中应认真分析学生心理状态及类型、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及需求,因人而异、有的放矢、注重实际、培养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培养出具有良好医德医风和熟练技术技能的合格医务工作者。现就不同时期实习学员的心理反映及相应的应对方法分析如下:

1实习初期

1.1兴奋激动心理。学员刚到医院,大都渴望将自己的一身所学付诸实践,渴望将所学知识作一尝试,有的甚至认为自己已可解决实际问题,渴望早日成为受人爱戴和尊重的医务人员。常常表现为准时上下班,工作认真、主动,对每天的工作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这时的心理状态对搞好临床实习是非常有利的。带教老师要适时给予表扬、鼓励,以强化学生的这种心理,使其始终保持这种高昂的精神状态,直至实习结束。同时也要保持高度警惕,因为学员刚刚接触临床,很容易“纸上谈兵”,见到有熟悉的病症或操作便轻率地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容易产生“药不对症”而出现医疗事故,所以,学员刚接触临床时带教老师必须严格要求,有预见性地消除事故隐患。

1.2紧张惶恐心理。实习学员到医院后,因为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对医院的环境及病人的各项治疗、护理都不熟悉,同时学习的方法、方式也与学校大不一样,所以很容易会产生不适应的心理,并且在对临床不熟悉的情况下直接接触临床,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病人和千变万化的病情,很多都会与书本上发生出入,同时又担心带教老师提问,总担心自己会出错,放不开手脚,心理负担极重。此时,带教老师要真诚的与学员交谈,介绍科室及医院的情况,了解学院课程设置状况和对临床实习要求,同时要求学员从最基本做起,让其先熟悉病历,结合病人指导他们复习书本相应内容,耐心细致,对与其正确的操作和想法要鼓励表扬,及时纠正其不规范的地方,随着操作的熟练和想法的成熟,这种情绪便会慢慢的消除。

1.3渴望尊重心理。实习学员由于年轻自尊心极强,所以都渴望得到重视、受到尊重,尤其是在病人面前,往往都爱表现出老练、沉着、稳重、成熟的姿态,不管对错他们都忌讳别人在公共场合对其指责和训斥,尤其不愿在病人面前受到批评。同时当学员在病人面前受到批评时,不但会挫伤学员的自尊心和工作的积极性,也会使病人對学员不信任,不配合其正确的治疗,甚至拒绝学员对其进行检查和诊疗操作,即便学员是正确的,病人也会拒绝配合,坚持让医生来做,这不但影响学员的学习,对病人的治疗和恢复也极为不利。这就要求带教老师注意尊重这种正常的心理,当需要教育批评学员时选择时机和场合,这样学员也会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2实习中期

2.1失望消沉心理。实习学员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工作后,发现书本知识与临床工作有严重脱节,病家所述无头无序,症状含含糊糊无从考证,使得治疗无从下手,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意志消沉,这是实习学员完成临床过渡的重要阶段,带教老师应予以正确诱导,耐心讲解,抓住重点,主次分明,让他们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2.2松懈厌倦心理。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习生活后,学员对医院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与带教老师也相处得极其融洽,对于各种常见的病种也能够较好的诊断及处理。此时,学员就会生出一种实习也很简单,临床不过如此的看法,尤其是那些聪明机灵的学员,更是对自己产生过分的自信,对于学习开始满不在乎,对于临床开始支差应付。所以带教老师要耐心细致,教育学员端正实习态度,学习中多问些为什么,同一问题变换着提问,从各种角度使学员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感受到学习中的漏洞,进而摆正自身的位置,虚心求教。同时尽可能多的讲解一些不常见的病症,提升学员的学习兴趣,使其自觉主动学习,实现“要我学”和“我要学”的转变。

3实习后期

3.1着急紧迫心理。进入实习后期以后,大部分实习学员感到实习时间不多了,而自己掌握的临床知识甚少,带教老师的很多行之有效的临床经验尚没有掌握,盘算着屈指可数的时间,思想上逐步生出着急紧迫的想法。为此带教老师要把握时机,细心传授自已对某些疾病的独到见解,让学员运用以前所学的理论整理这些经验,亦可将自己从别处摸索的好方法授之于学生,酌情安排技术性较高的操作项目以巩固知识,提高工作能力。

3.2就业危机心理。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实习学员要走向社会自主寻找职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他们在实习时期还要忙于准备推荐材料,参加各种人才交流会、招聘会、面试等,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学习精力,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实习,严重影响了临床实习质量[2]。此时,带教老师切不可放松大意,严格带教,“放手不放眼”,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同时也不可对学员过多的批评,要正确引导,应多站在学员的角度上增加与他们沟通交流,在工作和生活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摆正临床实习与择业分配的关系,同时,主动为学员出谋划策寻找机会,解除他们在思想上的压力,使其能以从容的心态完成生产实习,为今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3.3解脱返校心理。由于临近实习结束,该转的科室、该学的病种也即将完成,于是产生解脱心理,心思无法用在实习上,同时又面临实习结束后返校考试问题,自然地就会将注意力转向复习功课上,工作不再抢着干,病历不认真书写,纪律松懈,出现迟到早退等,这就要求带教老师要加强管理,严格劳动纪律。在工作上多加一些压力,必要时进行一些临床考核,以约束学员。但也应适当安排时间让他们看书复习,使其合理安排时间学习,减缓压力,使他们圆满完成实习及考试任务。

总之,了解不同实习阶段的心理特点,给予相应的指导,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员在有限的实习时间内掌握最多的临床知识,为将来走上医务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跃红,何心,张燕丽.护生临床实习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7B):67

9.《心理学原理》读书报告 篇九

威廉·詹姆士是美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首要心理学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卡特尔1903年的等级排序中,卡特尔的所有排列者都把詹姆士排在第一位。这足以可见詹姆士在心理学界的重要地位,来自同行的认可更具有说服力。而他的代表性著作《心理学原理》更是一本影响巨大的心理学顶级著作。整整一代心理学家都从这本书中学习心理学知识,美国心理学协会将其王牌杂志《心理科学》的一期专门用于詹姆士及其《心理学原理》一百年周年纪念。

《心理学原理》中引用最多的章节是第一卷的第四章,即关于习惯的这一章。这一章首先从物质与生物的角度试图对习惯这一概念进行界定,他认为在有生命的存在物中的习惯现象应归因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的可塑性,它既适用于内部结构,也适用于外部形式;对阻力的克服就是一种形成习惯的现象;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品质,可以通过经验得到改变。接着论述了习惯较容易形成的时间,认为大多数习惯是在早年生活中培养形成的。然后追溯了有关习惯的原理对人类生活的实际应用,主要提出了两点习惯对于人们基本活动的作用。最后通过举例子等方法解释了三个关于习惯我们应该注意的座右铭。

这一章节主要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神经与生物的角度对习惯这一人文名词做出了令人折服的解释,文章涉及大量神经与大脑方面的专业解释,读起来的确有些吃力。在可以看明白内涵的部分中,很多内容我还是很认同的。在开头,在阐述关于习惯的神经生理学机制时,作者指出:一条路径一旦被一条神经流穿过,可以预期它遵循我们所知道的大部分路径的规律,它被挖掘开来并且比以前容易通过,这种情况在神经流每次重新经过时得以重复。这一点从大脑神经机制的基础上解释了习惯怎样成为一种固有的行为模式。在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对诸如吸烟喝酒等事物有着好奇心,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当一种行为首次发生,由于大脑神经的作用以及自己的心理方面的因素,第二次第三次重复进行的概率就会增加很多。对于吸烟、喝酒、吸毒、嫖娼等恶习来说,大脑神经为其提供了机会。同样地,大多数人都对自己的配偶情人出轨或劈腿这类事情态度消极而坚决,因为他们害怕一旦对方有了一次背叛,再次出现的几率就会没办法估计。这一原理也为父母老师等有过经验的成人苦口婆心地劝告孩子不要染上恶习提供了依据。如果人们能够明白这一点,增强自己的自制力,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而关于习惯对人类基本活动的作用中,作者提出习惯减少了我们执行动作所需要的有意识的注意力,使实现一个特定结果的动作简单化了;它使得分配动作更加精准并且减少了疲劳。这一认识与注意的双加工理论有些共通之处。双加工理论把认知加工分为自动化加工与受意识控制的加工。习惯就是个体凭借存储在神经中的过去经验使得在完成某项工作时减少对认知资源的占用,即减少注意的参与。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习惯诸如走路,穿衣等等都是自动化加工的结果。关于这一点,一个人们熟知的故事也可以得到解释。在沙滩上希望捡到宝石的男孩之所以最后在捡到宝石时扔掉了它,这与他在此前无数次地扔石头的动作密切相关。他的这种扔的动作在不断地重复过程中几乎逐渐变成一种自动化加工活动或者注意参与很少的活动,正是这种下意识使他最终错过了宝贝。在书中,作者还从神经的角度对这一现象做出了解释。作者指出,我们所有人都以一种确定的常规方式来处理某些日常事物,我们的低级中枢知道这些动作的顺序。在已经成为习惯的行为中,每一次激起新的肌肉收缩并以其指定的顺序发生的东西,不是一次思维,也不是一次知觉,而是由刚刚完成的肌肉收缩引起的感觉。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拖延症的症状之一经常放下正在做的一件事去做另外一件事是由我们意识的这一特性引起的。我们在过去的生活中形成了很多习惯,一些自动化加工的习惯会使得一种动作带来的肌肉的感觉无意识地带来之后的一系列动作。比如打开电脑预备查资料可是由于过去大多数的这一动作之后伴随的是打开QQ浏览,所以个体可能会不自觉地开始之前习惯带来的活动而忘了自己本来要做的事。这种事是经常有可能发生的。最后,作者在文章结尾向读者提出了一个关于习惯的座右铭:通过每天做一些免费的练习,使做出努力的能力在你身上保持活力。作者提出在一些细小的并非必要的方面有规则地节制欲望或变得英勇起来,每一两天就做一些你没有理由不做的事情,这样,当可怕的需要来临的时刻,你将发现自己不会再没有勇气和像未受过训练似地承受它。我认为这一点很有实际意义。我们不仅要意识到习惯的形成原因,更重要地是知道怎样利用习惯来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我从小就一直有一种喜欢贪小便宜的习惯,后来上当受骗损失了一大笔钱,才对自己的习惯有了深刻的认识。现在的我在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上都一直节制着自己过去的那种习惯,因为我明白只有平时能够形成不贪小便宜的习惯才能在关键时刻保持理性。

对于初学者的我来说,作者的很多观点我还是同意的。但是他关于习惯对整个社会的宏观影响我却不是很认同。作者认为,习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弥漫性力量:是这个社会的巨大飞轮,是宝贵的保守力量。单凭它就让我们所有人保持在惯例的界限之内,并且保护幸运儿免受穷人妒忌的叛乱。它使我们人人都按照环境安排的或我们早年选择的路线奋斗到底。首先,作者认为习惯是社会的巨大飞轮,我认为这样认为是有点偏颇的。众所周知,习惯在很多时候对社会发展而言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清朝朝廷代表的巨大习惯势力使得中国从最初的天朝上国变为列强践踏的玩物,美国历史上南方对奴隶制度拥护的奴隶主习惯势力对美国社会的进步带来极大威胁并最终引发战争,英国工业革命前期一些不肯圈地的旧贵族势力也阻碍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也并不认为人人都按照环境安排的或我们早年选择的路线奋斗到底是件值得高兴的事。因为完全接受环境带给我们的一切有可能使人们变得过于安于现状,停滞不前,丧失改变自身处境的勇气跟信心。我们可以看到,习惯势力对于女性历史上的地位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大的阻碍。很多贫民窟的孩子没有能够改变命运的原因之一也是习惯观念的形成与对环境地位的习惯,这对社会阶级流动与社会稳定来说也是一种不好的事情。

10.心理学调研报告 篇十

1.调查对象:丽阳门公园及游人

2.调查方法:目测法,现场拍照、文字记录

3.调查内容:公园特定空间场所的的利用情况和游人的行为表现

4.调查目的:从空间场所的利用情况和行为表现来看游人的行为心理,对丽阳门公园空间设 计给出评价并提出对外部空间设计的一些思考

5.调查时间:20xx年6月8号-6月10号

二.xx门公园现状及公园环境分析

(一)公园简介及周围环境

丽阳门公园地处浙江省丽水市商业区,西临丽水市最繁华的中山街,北临丽水市主干道丽阳街,南边是步行街,东边是城东路,是一块大约有15000平方米不规则四边形街头绿地。 该公园平常游人流量很大,每逢节庆日活动、赠花赏花活动这里热闹非凡,是市民们集会、游憩、散步、运动、安静凝思、陪伴家人、人际交往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场所。

(二)公园景观环境分析

1)硬质景观空间场所分析

由丽阳门公园卫星地图可以看出,中山街旁边就是处州古城墙,经历沧海桑田,见证了丽水的发展,是逝去的保家卫国的祖先们的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但站在城墙上,视线多被植物和园外高大建筑所遮挡,观景效果不佳。城墙北面是公园西入口,没有大门,很开阔,外围是排列有序的石墩,阻止外来车辆的进入;南面是步行街入口,由这个小入口进入就可以看到公园内唯一的凉亭,凉亭所在周围地形平坦,植物低矮,视线较为开敞,抬头就可以看

到中央公馆,而扭头钟楼就进入眼帘,这两个建筑被巧妙地借用,极大丰富了园内空间。凉亭东面是20多米长的时光隧道,这个隧道是由多个石砌菱形框架结合表面凹凸不平的石块构成。中山街入口和步行街入口,极大地承载了来自中山街行人的分流。

步行街中间还有一个半圆环形小广场结合休息长廊。对应的在丽阳街上也有一个半圆形入口,但面积较小,游人由此进入,紧接着就进入下沉式广场。中间面积最大的就是中心广场,是市民主要的活动场所,它中心的雕塑是丽水市市标:银灰色的市标是由丽水拼音首字母“L”和“S”抽象组合而成。L像是两把利剑,直刺云霄,S就成了那温柔而美丽的彩带,环绕着利剑,代表着朝气,象征着腾飞。雕塑下面是莲花基座配有水池喷泉,外围装饰着繁花色块。中心广场和下沉式广场地势上形成对比,其地面铺装一个精细光滑,一个粗糙不平。城东路入口是比较正式的大门,入口有体量较大的置石,还有石砌的弧形门廊,也是接着小广场。主要道路设置分明,但小道路在林间多而乱。

园内灯光主要有路灯、近地灯。不同场所路灯的高低和数量不同,也影响着空间的利用和游人的行为。比如,竹林间地上照明较多,主要园路边球形路灯较多,中心广场路灯较多,而下沉广场几乎没有路灯。儿童活动区照明较多,而城东路入口广场没有路灯,照明依靠城东路街边的黄色钠灯。

2)植物空间分析

由卫星图(结合下图)可以看出,古城墙下面植物密集主要是高大乔木结合小灌木,由中山街入口进来往公园中心走就是成片的竹林参杂着高大乔木,一直延续到城东路入口广场。中心广场的北面以及儿童活动区栽植的都是高大乔木和灌木,而中心广场南面紧接竹林,其内较大面积内没有植物隐蔽,白天光照强烈。而凉亭和时光隧道一带链接的是宽敞平坦的草坪条状绿篱带,其颜色丰富。每一个绿地块都有边界围合:西面灌木区主要是竹篱、北面

主要是1米高的花池围台,而草坪地带是绿色的丝带围合。

三、空间利用情况和游人的活动行为记录

一)观察内容及记录

经过几天的观察发现一天之中,早上6:30-8:00,市民(以中年人和老年人为主)大多来此晨练、运动,活动主要是参与性活动,一般是在运动器材区健身、在下沉广场打羽毛球,或是单独在僻静地方进行简单的肢体运动、凝思等;中心广场和入口小广场主要是跳广场舞、打太极扇;园内小路上多见中老年人疾走,跑步等行为。

上午、中午、下午天气燥热游人较少,多为行人在此短暂休息,乘凉、避暑等。

晚上6:00开始,市民开始陆续进入公园,7:30-8:00游人量最多。这个时间段游人活动行为是参与性和体验性比例基本持平。游人各年龄阶段都有,数量最多的是中年人和老年人,其比例基本相等,中老年妇女多聚集在广场跳广场舞、太极扇,而中老年男士多是在城东路入口广场练太极,或是坐在广场边缘的花池围台上观望跳舞的人群,或是和旁边的人聊天,或是只是安静的坐着,或是在较为安静的地方(竹林里)吹笛子、拉二胡等;其次是8-12岁少年,这个阶段的孩子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多在园内成群结队游玩,玩滑板、追逐打闹、在草坪上做游戏、捉虫子等,多是女孩子跟着男孩子跑。部分好奇心强的孩子在家长陪同下于时光隧道中试图跨越崎岖的石头等,而学龄前儿童多在儿童活动区在家长的参与下玩耍;年轻人多推着儿童车携带幼子游逛,而中年人多携带小孩子在人多的地方驻足停留、观望、聊天等。此外,还有小部分行动不方便的老人坐上轮椅,由家人推着来到中心广场,停留观望跳广场舞的人群。还有小部分中老年,牵着爱犬到公园遛狗、散心。在靠近丽阳街人行道上,丽阳门矮墙外设置了很多长条靠椅,在晚上这些座椅的利用率是几乎是100%,大多为老年人,还有部分摆摊小贩以及流浪者停憩。

二)具体空间利用情况和游人行为表现

围观行为:

市民在时光隧道打牌下棋市民围观老人写毛笔字

座椅空间的创新——方便、利用率高

结合花台 结合树池——石块表面很光滑

11.中国官员心理压力调查报告 篇十一

“趁未死之前,我将自己的遗书公诸于众。”2011年1月11日,广东茂名市外事侨务局科级公务员朱国瑜在网上公布遗书,称母亲因反强拆被高州某领导司机凌某雇人打死,愿以死为母申冤。

广东茂名和高州两级政府先后介入调查此事,但是在网络上更多人关注的是“公务员维权”、“强拆困境”等话题,鲜有人注意到现在朱国瑜面临的心理压力。“这并非一起简单的社会问题事件,从遗书内容看,直接反映了这名科级公务员不健康的心理状况。”广东省某高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心理学教授分析说,“‘恨爹不成刚’、‘社会的不公平可见一斑’、‘我命苦的母亲’等字眼,反映出来的都是消极情绪,有必要对这名公务员进行心理干预。”

然而,朱国瑜的状况并非个案,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林喆告诉《小康》记者,据央视报道,全世界每年有100万人想自杀,但只有30万人自杀成。但是近些年我国的自杀率逐渐升高,其中官员自杀问题更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高危”的公务员群体

一直令人羡慕的公务员群体,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令人担忧的“高危”群体。

2009年,我国共发生13起官员非正常死亡,仅12月,就有6名官员非正常死亡,其中多数官员属于自杀。

2010年初,连续发生4起官员非正常死亡事件:1月13日,河南省邓州市建设局墙改办主任刘云峰在接受纪委调查时跳楼自杀;1月18日凌晨,陕西省勉县纪委副书记、县监察局局长冯某从勉县医院住院部7楼跳下,经抢救无效死亡;1月20日,安徽省蚌埠市人大常委会一名副县级官员从该市行政办公中心综合楼坠楼身亡;2月5日凌晨5时许,广东茂名市检察院检察长刘先进从湛江市某大院的一幢8层住宅上跳楼身亡。

这一年,引起“震动”的官员非正常死亡事件还有:6月24日,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刘亚军留下内容不足200字的遗书后,撞火车身亡;8月25日,河北省万全县县长王聪著在宿舍自缢死亡;8月27日,江苏射阳县纪委的一名干部在该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跳楼自杀;9月21日中午12时10分,浙江高院副院长童兆洪被发现在其本人办公室卫生间缢亡,事发后,公安机关立即对现场进行了勘查和尸体解剖,认定为自杀;10月16日17时许,韶关市武江区原区委书记邬学新独自到武江区政府办公楼天台上跳楼身亡。

林喆将官员非正常死亡归纳为他杀、自杀和事故三大类。“官员自杀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家庭纠纷、工作压力、亲人的突然离去之类的家庭灾难。官员非正常死亡事件的频发,提醒我们应该对干部加强自身防范的教育。”

每一次官员自杀的消息披露后,都会引发公众对于事件背后是否隐藏腐败问题的猜想,但事后的调查表明,大多数以自杀来结束生命的官员是因为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其中很多甚至患有抑郁症。

江苏射阳县纪委的那名干部跳楼后,当地警方随后公布死者生前患抑郁症,生前不存在任何经济问题。童兆洪缢亡当日,在其办公桌上留下了一封遗书,其中写道:我得抑郁症数月,实在不堪忍受,难受至极,失去信心,特别是不能工作了。浙江高院在随后的通报中也称“童兆洪同志生前因身体不适已休假数周”。公安机关曾查阅病历,证实童兆洪1997年曾患抑郁症,经服药治疗,两年后渐趋稳定。2010年7月又感不适,经医生诊断,其患有抑郁症伴随焦虑,建议住院治疗,但童兆洪并未接受医生的建议。

诸如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精神科调查显示:在心理健康问题最多的人群中,国家干部排在首位,其中三分之二是男性,患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失眠等,在40岁左右的人群中尤为突出。

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咨询服务部主任、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主任史占彪告诉《小康》记者:“2008至2010年期间,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在名家谈心理讲座活动中,以及开展的进部委心理健康促进的部委机关心理评估项目中,前后测试干部职工3500余人,总体结果显示,国家机关干部职工体验到轻度到中度的心理压力,尤其在‘工作负荷’这一因子上得分最高,即普遍感觉工作量大、责任重大。男性在压力源的各个维度上得分都高于女性;30至50岁的干部压力感受大于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干部,处级以下干部比处级以上干部感受到了更大的家庭与工作平衡的压力。”

“据不完全统计,各组机关干部职工心理健康水平略低于或接近全国常模水平,其中45岁以下的青年干部心理健康指数比45岁以上的干部低;科级和科员干部心理健康状态差于处级及厅级干部,女性干部职工健康水平低于男性。需要密切关注的人群达到二成左右,这些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需要心理帮助。”史占彪说。

在2010年12月5日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期间,《小康》记者面向参会官员开展“官员心理压力调查”,在“假如自己所能承受最大的心理压力为100,目前你觉得自己所承受的压力程度大约是多少?”这道题中,选择“60~80”的最多,而“0~20”这个选项的得票数为0;在“工作中是否常常感到疲劳,总觉得自己有气无力,像生病一样?”这道题中,选择“有一点疲劳,但不会影响工作”者居多。

在2011年1月9日举办的中国人民大学领导科学研究中心2011高峰论坛上,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公务员考录司司长聂生奎、副司长盛桂英,中国人事科学院院长吴江,诺姆四达测评咨询有限公司总裁苏永华以及中国人民大学领导科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孙健敏教授、研究员周文霞教授、李育辉副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参与了《小康》杂志社“您眼中的官员心理压力调查”,大多数专家、学者在接触官员的过程中,感觉他们的压力大。

基层和公检法官员压力重

“官员压力有一定的岗位区分,有的岗位压力极大,比如做行政工作的、公检法系统内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压力会相对大一些。类似于信访工作这样需要直接服务于人民群众、直接面对群众的基层官员,以及涉及到国家安全、国家形象、官员问题的纪委、监察、公检法系统的官员压力最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张西超分析说。

参与《小康》杂志“官员心理压力调查”的官员中,涉及宣传、教育、财政、信访等多个领域,从科级、县处级、厅局级,直至省部级,基本涵盖了官员群体的各个层级。调查结果印证了张西超的观点。河北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县委书记告诉《小康》记者:“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县委书记能起60%~70%的作用,现在各个县的竞争也很大,都在比,如果县委书记工作老抓不上去,上台发言又没有工作亮点,报纸上整天见不着你这个县的信息,一帮伙计跟着你干又没有政绩,压力就会非常大。”

河南一位县委书记用一幅“双三角型对顶图”显示他所理解的县委书记所处的环境:一个倒置的大三角形压着一个正放的小三角形,形成倒压对顶之势。在这位县委书记看来,基层官员总是处于上压下顶之下,执政压力大、困扰多。

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里健康咨询中心曾对某一公认压力较大的官员群体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采用中国心理健康量表,从情绪体验指数、自我认识、人际交往、认知效能与适应能力五个方面描述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

“参加本次测验的个人最低分为218分。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两组人,8.88%的受测人心理健康状况处于较差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的水平;0.74%的受测人心理健康状况很差,达到了相当极端的水平。”史占彪说,官员心理出现问题不仅仅只通过自杀这一种方式来宣泄,“猜忌多疑、权力膨胀、虚荣心太强、以自我为中心、冷漠、紧张和焦虑,都是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

这些官员的重压从何而来?

“官员们的工作非常忙,每天的会议很多,并且他们的工作常常需要尽善尽美;另外,他们总是面临着周围人对他们的反馈,周围人对他们的认知和反馈是负面多于正面的;此外,他们经常出差,作息不规律,生活方面的压力也很大。”中国人民大学领导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李育辉分析说。

在心理学中,制造或引发压力的东西就是压力源,因此所有被认为可能带来威胁的情境、环境或其他外部刺激都被心理学专家、学者们称作压力源。史占彪认为,公认压力较大的官员群体普遍拥有的几大压力源为: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组织压力和社会压力。

参与《小康》杂志社“官员心理压力调查”的官员们几乎都认为,“工作责任心太强,追求完美”是自己活得太累并产生压力的首要原因,“工作负荷重”则被排到了第二位。而在《小康》杂志社“您眼中的官员心理压力调查”中,所有专家、学者都认为,“工作负荷重”是官员们活得太累并产生压力的首要原因,“职场升迁,竞争激烈”位列其次,只有一人选择“工作责任心太强,追求完美”。

“被拉高”的心理底线

虽然牵动社会神经的官员自杀事件每年都会发生,但李育辉还是告诉《小康》记者,其实不用过多地替官员们担心,“这个群体的心理素质普遍较高。”在张西超总结的官员心理压力特征中,“深层次”、“持续”和“整体抗压能力不错”都是关键词语。

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前述摸底调查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李育辉和张西超的判断,“群体的总体心理健康平均指数为526分,高于全国普通人群500分的水平,其中个人最高分为738分。六成受访者心理健康处于良好的水平;二成的受访者心理健康处于好的水平。”史占彪介绍说。

“我们的心理底线实际上是‘被’拉高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说,“我们有很多烦恼,很大的压力,但是我们无处倾诉。和家里人说,怕他们担心。和领导、同事说,更不行,因为心理问题常常作为我们升迁、考核的内容之一。如果单位的任何一个人知道我抱怨过压力大,都极有可能影响到我在本单位的发展。”

在《小康》杂志社“官员心理压力调查”中,当被问到“如果您遇到自己无法排解的心理压力或心理困扰,您会选择哪种方式排解”这一问题时,绝大部分官员的回答是“找朋友倾诉”,选择“唱歌、健身、旅游等”的人数也较多,令心理学专家、学者们担忧的是,没有人选择“求助于咨询机构或人员”这种方式。

“学界对于官员心理的研究还比较欠缺,而官员本身也不太注重这种方式。”张西超说,“即使给官员们做心理辅导,我们也会注重这个群体与其他群体的区别,这个群体是在可变范围内的减压,相对来说会告诉他们更多的具体方法,因为我们不鼓励他们辞职或者跳槽,他们的生活是格式化的,不能有太大变化。我们会给官员们做系统的工作上的战略压力管理,从战略上规划所有的工作压力源,帮助他们做压力分解表,停止不好的行为。”

之前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在名家谈心理讲座活动中,以及开展的进部委心理健康促进的部委机关心理评估项目中,发现国家机关公务员中心理健康水平欠佳,人际交往问题尤为突出,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问题明显,而适应能力和认知效能尚可。

李育辉在工作中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使官员向我们倾诉,一般也只说表层问题,而对深层次的问题闭口不谈。”

针对官员心理普遍存在的这个问题,去年,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林喆提出除了在任选干部的条件中增加心理承受力的要素外,还应在各地广泛建立社会协商对话机制,“在我提出的首长接待日制度、听证质询制度、发言人制度等九大制度中,其中第七项就是上下级之间进行的对话制度,这就是防止官员非正常死亡的一个治本的方法。”林喆告诉《小康》记者,“这项制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激励谈话,就是上级对下级进行当面表扬;第二是诫勉谈话,当公务员行为不当或是工作没有完成好的时候,上级组织就该跟他当面谈一次话,当面批评,我们为什么要等一个干部由小贪官变成大贪官、或者由一个好官变成坏官时,再去批评他呢?我们完全可以把这种批评前置,及时指出这名干部的缺点,帮助他克服困难、克服弱点,不至于堕落下去;第三是排忧谈话,当官员遇到重大家庭灾难,或者受到处分的时候,需要一场这样的谈话,倾听他的诉说,关心他的痛苦,指出他的优点,给予他前进的动力,鼓励他吸取教训,继续努力。”

林喆坦言,如果一名干部在出问题之前没有向他的组织求救或向领导求助,说明后者是相当失败的。

上一篇:创建高效初中政治课堂下一篇:老师对学生的爱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