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生物备考策略

2024-09-10

2024年高考生物备考策略(9篇)

1.2024年高考生物备考策略 篇一

2014年高考生物试卷评析

及2015年高考复习策略

一、试卷总体评价

2014年6月8日上午,全国高考理科综合考试结束之后,很多考生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大家都觉得考题不偏不怪,难度适中,与平时的复习吻合度较高,基本能够正常发挥复习水平。与去年相比,今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卷理综试题图标类减少,填空题没每分值较大,达3,4分,实验考查更加突出。试题呈现出如下明显特点——稳中有降、主干突出、立足实际、考查能力。我们通过做题,一致认为今年试题不算容易:一 综合性强,二主观性强,表达难以得分。且出题灵活,设置情景新颖。

1、遵循考试大纲,稳中求进,平稳过渡

考查形式“稳” 查题型“新”

生物试题总体难度适中,无偏题怪题,且题目难易比例得当,过渡平稳。试题的题干信息简洁,容易读懂,减少了因为情境设置过多而对考生造成的干扰。而往年丢分比较严重的遗传考题,今年也十分平和,从而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2.立足教材考基础

(1)选择题主要考查教材识记、理解层次的知识,以低、中档题。

(2)非选择题直接考查生物学术语和教材中的结论性知识的理解。

(3)利用教材中的素材作为考题的背景材料。

3.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

主干知识突出。整套试卷突出考查的核心概念有:物质的跨膜运输、光合作用、内环境稳态、呼吸作用、质壁分离、遗传系谱图、种间关系、有丝分裂实验、细胞核功能、群落演替、遗传学实验、杂交育种和单克隆抗体等,而这些全部为中学生物主干教学内容。

紧密结合教材是生物试题的突出特点。部分试题直接取材于教材内容,并对其加以改造和提升。如第29题取材于教材中的植物有丝分裂的实验,第30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内容,第32题直接考查遗传的基本定律知识。坚持能力立意,贴近生产生活实际 加大对能力的考查力度,较好地体现了《考试大纲》对考生能力的要求。

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了几道主观试题中,第29题考查了课本中有丝分裂实验和细胞核功能的相关内容,突出了对实验技能和概念教学的考查,立意新颖;第30题涉及的群落演替是新课标教材特有的内容,考点也比较新颖,是生态学的新的命题点;第31题涉及的是渗透压平衡,意在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行考查;第32题是关于杂交育种的,侧重对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知识涉及不深,但是对能力要求很高,具有良好的区分度,考生必须思维缜密,表述严谨,方能得到高分。

总之,纵观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理科综合试题,整套试题能够较好的契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在题目难度上稳中有降,但在能力要求上并不放松。重视教材内容,突出主干知识,关注考生科学素养的形成。试题难易结合,梯度分明,既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同时也给中学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指引方向。

三、2015年高考复习策略

1、一轮复习备考思路:

以教材为主,强化基础知识,加强系统复习,加强知识的综合性,适当加大难度,加深深度,拓展宽度。

2、重视教材,回归教材

3.紧扣教材,夯实双基,全面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知识的理解

4系统训练,全面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①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

③注重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5. 研究教法、学法,提高复习效率

明确考纲要求,学生错误重现,学生错因分析,解决策略,变式练习。

考纲要求: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公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语句不连贯,前后不通顺解决策略:

①审题时,信息的提取要完整,特别要注意填空处后面的信息;

②做答后,带答案通读,检验是否通顺。

6、关注生物学的最新进展及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

新情景材料题的需要,实验材料情境题的需要 7.研究学情,落实分层教学,抓好培优补差工作专题形式开展分层教学活动,工作落到实处。

7.加强应试训练,提高学生应变能力

(二)二轮复习策略

二轮复习备考思路:

注重知识间的纵向、横向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突破重、难点。培

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综合、探究的能力,强化生物学术语、规范答题用语。以专题复习为主,突出主干、突出重点,查漏补缺,加强知识的综合。

高三生物备课组

2.2024年高考生物备考策略 篇二

区域地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综合分析区域问题的能力, 如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区域地理融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 集中体现地理学的两大特征——区域性与综合性。高考试题以各种图表为命题背景, 材料新颖、时效性强, 规避教材案例。或推陈出新, 于熟悉的区域中展现新情境;或以时政热点隐性切入, 由果溯因, 考查一般规律。将大量信息隐藏于背景材料之中, 设问角度各异, 如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气象、气候、自然灾害、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等皆有体现。2011年高考区域地理命题特点主要表现为:淡化区域定位, 关注区域热点, 体现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 评价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突出区域经济发展 (如资源调配、产业转移、经济转型等) , 多角度考查应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常以综合题形式呈现, 分值高) 。其中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地理试题考查的核心内容。

一、试题评析

例1 (浙江文综卷第36题)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 下表中为图中甲、乙两城市的气候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 圣劳伦斯河是世界上水位较稳定的河流之一, 说明其原因。比较①②河段水文特征的差异。

(2) 简述“雪带” (降雪量明显多于周边地区) 分布的特点, 并解释原因。

(3) 蒙特利尔港是加拿大重要的小麦输出港, 简要分析其形成条件。

【解析】该题以五大湖区域简图和气候资料表为背景, 考查水文特征、降雪的影响因素、港口的区位三个方面。就解题而言, 破解区域地理试题的关键是, 首先提取和解读信息, 然后调动和运用相关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规律, 论证并解决问题。

(1) 影响河流水位的因素有水源补给和水量调节。观察气候资料得出甲、乙两地降水均匀;同时, 河流上游的湖泊 (由两个水面高程数据可知湖泊位于河流上游) 对其水源有补给与调节作用, 这与题干“是世界上水位水量稳定的河流之一”相吻合。河流水文特征包括水位、流速、流量、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根据图中所示水位差, 可以得出河段①的流速更快, 且①河段在上游, 纬度较低, 因此流量较少, 封冻期较短。

(2) 由图示可知“雪带”的分布特点。分析降雪量多的原因时首先应结合“雪带”的分布位置来推测, “雪带”分布在湖泊的东、南面, 即湖泊东、南面的降雪量多于其他地区;然后调用影响降水量的相关知识, 如水汽含量、气流上升, 并据此大胆推测, 冬季多西风和西北风, 掠过湖面时增温增湿。导致气流上升的因素有迎风坡 (地形抬升作用) 、锋面、空气对流、台风 (图示地区冬季不可能出现台风) 等。五大湖的东、南面地势是否都高于湖的西、北面, 试题中没有给出判断的依据;冬季, 来自西、北面的冷空气与湖面暖湿气团相遇形成冷锋 (甚至是快行冷锋) , 冷锋向东、南推移, 使湖泊东、南面降雪量多;冬季风掠过湖面, 经湖泊增温增湿后移至湖畔 (湖泊东、南面) , 打破了湖畔空气的稳定状态, 使湖畔上下层空气温差增大, 从而产生对流天气, 降雪增多。

(3) 根据图示可知小麦的产区和水运路线, 蒙特利尔的水运与陆运枢纽位置便于小麦输出。

【答案】 (1) 流域内降水的季节变化小;五大湖的调节作用明显。①河段较②河段流速快;封冻期短;流量小。 (2) 分布在湖的东、南岸。五大湖地区冬季多西风和西北风;冷气团经过湖面时, 增温增湿;经过湖面后, 暖空气上升, 水汽凝结形成降雪, 出现“雪带”。 (3) 加拿大的中南部是世界上重要的小麦产区, 产量大, 商品率高, 出口量大;小麦多采用廉价的水运或铁路运输;蒙特利尔是重要的水路 (河运、海运) 、陆路交通枢纽, 便于小麦输出。

例2 (全国文综大纲卷第36题) 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各题。

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 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1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 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2中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1) 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

(2) 简析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

(3) 说明该地区有利于黄麻生产的水文条件。

(4) 分析甲城市发展麻纺织业的有利条件。

【解析】该题以区域图和气候资料统计图为载体, 考查黄麻产区的气候、地形、水文特征及工业区位, 是典型的以区域为背景考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的区域地理试题。解答该类试题, 并不需要学生记忆全部国家和城市的名称, 因为对记忆能力的考查不符合试题能力立意 (考查创新思维能力) 的要求。正如学生在解答本题时不需要知道甲城市的名称, 也不需要知道甲城市气候资料反映的具体气候类型的名称一样, 只需从试题图表资料中提取相关信息, 并结合设问描述、阐释事物, 论证、探讨问题即可。

(1) 由图2中甲城市的气候资料可提取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通常包括温度、降水及其与时间的组合等方面, 学生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应从整体 (全年) 着手, 并从时间和气温、降水的关系上来归纳共同性和差异性, 定量描述与定性描述相结合。观察气候资料图可看出该地5~10月降水较多, 为湿季;11月至次年4月降水较少, 为干季。

(2) 本题考查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对地形与河流关系的理解、流水堆积地貌。由图中等高线数值可判断出图示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00米以下, 为平原;由河流流向可知该地地势自北向南倾斜, 河流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 河流下游有河口三角洲发育。

(3) 解题时应结合题目信息“有利于黄麻生产的水文条件”, 水文状况由气候、地形地势决定。题干材料给出了适宜黄麻生长的气候环境及麻纺工艺要求, 结合材料可得出该地水文条件利于黄麻灌溉、浸沤及运输。

(4) 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包括接近原料地、便利的交通、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有历史基础、丰富的生产经验、政策支持、充足水源等。结合麻纺织业进行描述即可。

【答案】 (1) 全年高温 (各月均温都高于20℃) ;全年降水量大 (达1600毫米) , 5~10月 (6~9月) 降水较丰 (为雨季) , 11月至次年4月 (10月至次年5月) 降水较少 (为干季) 。 (2) 为 (两) 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海拔低于200米) 地势低平, 自北 (西北) 向南 (东南) (或自内陆向沿海) 倾斜 (或渐低) 。 (3) 水网密, 水量丰, 便于运输;利于干季或干旱时对黄麻的灌溉;便于浸沤黄麻。 (4) 位于黄麻集中生产区 (原料地) ;稠密的水系便于原料运输, 连河通海便于产品外运;人口稠密, 劳动力丰富 (麻纺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工业基础好, 麻纺织的历史长、工艺精, 有 (技术好、经验丰富的) 技术工人。

例3 (安徽文综卷第33题) 根据材料和下图,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上海一方面争取了国产大飞机总装等项目, 另一方面向安徽等地转出部分制造业。同时,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优化, 制造业集中分布区不断调整。下图表示上海市2004年制造业就业比重的空间分布。

(1) 图中甲地为____ (功能区) , 简述判断理由。

(2) 分析国产大飞机总装基地落户上海的原因。

(3) 从产业转移角度, 分析部分在沪皖籍从业人员返乡创业的原因。

【解析】结合前面几个例子可知区域地理试题往往简化某区域所承载的自然、人文信息, 而选取与设问相关的有用信息, 并把这些有用信息隐藏在图、文、表等资料中 (从原则上讲, 一道成功的试题, 其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有用的) , 试图让学生感悟、提取相关信息, 并运用相关原理、规律、技能, 或描述、阐释事物, 或论证、探讨问题。这也是当前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该题提供了文字材料和上海市2004年制造业就业比重的空间分布图, 从城市功能分区、产业转移的原因、人口迁移的原因三个方面设问, 考查读图分析能力。

(1) 由甲地处于市中心, 制造业就业比重最小, 并结合城市功能分区相关知识, 可判定甲地为商业区。

(2) 从利于大飞机总装的因素 (包括位置、环境、技术、交通、市场、金融、劳动力素质、工业基础、协作条件、政策等方面) 展开分析。

(3) 从影响人口迁入或迁出的因素入手, 并结合安徽的实际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 (1) 商业区 制造业就业比重比周边低;位于市中心;交通便捷, 土地租金高, 人流量大。 (2)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 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便利;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金融中心, 营销市场广阔, 资金雄厚, 工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好;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 科技发达, 劳动力素质较高;政策支持, 创新环境较好。 (3) 安徽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 发展机会增多;与上海相比, 安徽的生产成本较低, 劳动力资源丰富, 能源、原料充足;安徽政策优惠, 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改善;返乡人员掌握了技术、市场信息, 积累了资金, 具有乡土情感。 (亦可从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等角度分析)

二、备考启示

分析2011年高考地理命题模式可知, 区域地理试题的实质仍是考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知识, 地理技能及原理的灵活运用, 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与空间联系。利用地理原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区域具体分析, 使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发展达到动态平衡;趋利避害, 协调人地关系,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学习区域地理的终极目标。就备考而言, 无论是中国地理还是世界地理备考, 都应在区域发展的大框架下进行, 即把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贯穿于国土整治之中, 包括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而不应该机械地单独复习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学生应依据高考试题综合性的特点, 在备考区域地理 (必修三) 的同时加入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知识, 着重于提高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关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如分析某区域特征, 应从区位入手, 涉及区域的空间范围、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区域资源利用及评价等。具体步骤如下:

(1) 明确该区域的空间范围, 包括区域空间位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 分析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包括地势状况和地形区, 气候类型、水分状况、热量状况、水热配合, 河流水文特征、水系特点等。

(3) 分析该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 包括工农业类型及分布, 经济结构, 区域内生产力布局、区位因素分析等。

(4) 评价该区域资源等的利用, 即在分析自然特征、人文特征的基础上, 评价该区域发展的有利、不利条件, 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预测区域发展方向、趋势等。

再如分析区域差异。区域差异是指不同区域之间由于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 使人类生产生活特点, 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存在的差异。分析区域差异, 既可加深学生对区域特征的理解, 又可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对区域发展影响的不均衡性, 理解人类活动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的重要性。

区域差异的分析和区域特征的分析类似, 均通过对区位、自然、人文特征进行对比分析, 归纳区域间的共性, 区别区域发展方向、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包括农业、工业、商业、交通、城市与人口等各方面发展的差异。

3.2024年高考生物备考策略 篇三

“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性”是历届高考考生难以突破的瓶颈性问题,2012年全国各地理科综合试题在这个层面的考查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需要新一届考生在备考中做好相应的准备。

(一)以核心知识为主线,围绕概念的完整性进行综合考查题型

历届考生在备考中,都难免会经历“海量”训练题的磨炼,在此过程中,考生们的知识视野得到了丰富。但与此同时,不少考生迷恋海量题型追求新异,缺乏通过回归教材从概念多个维度理解知识的训练,导致知识储存碎片化,对知识点的理解似是而非。

例1.(2012北京理综卷29)为研究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研究者将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图1),对插条的处理方法及结果见图2.

(1)细胞分裂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它是由植物体的特定部位_______,再被运输到作用部位,对生长发育起________作用的__________有机物。

(2)制备插条时除去根系和幼芽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插条插在蒸馏水中而不是营养液中培养的原因是___________。

分析:上述(1)问侧重考查植物激素概念的三个关键点,如果考生平时缺乏对植物激素产生部位、生理作用、化学本质的整体关注和关键节点的记忆,答题时就会苦恼于怎样选择最恰当的文字来进行表述,这种题型在近几年的试题中比重较稳定,考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2)问属于关注概念内涵的考查题型,该问侧重考查对照实验的目的对应的“排除自变量以外的因素的干扰”这一内涵,如果考生在完成对照组和实验组相关实验习题后,只形成了如何分组的经验,缺乏对内涵的仔细分析,解答该题时自然就会出现“不知题目究竟考查什么”的困惑。

答案:(1)产生 调节 微量

(2)减少内源因素干扰 外来营养物质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

(二)以知识多元呈现为主线,围绕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综合考查题型

例2.(2012新课标理综卷5)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将a、b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c、d两组胚芽鞘相同位置分别切除等长的一段,并按图中所示分别接入a、b两组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a′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原因是( )

A.c组尖端能产生生长素,d组尖端不能

B.a′胚芽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不能

C.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D.a′胚芽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分析:此题看起来是一个图文信息转换题,实际上是依托直观图形考查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及极性运输的特点的完整知识链。考生只需知道“形态学上端与形态学下端物质不随空间位置改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伸长部位”三个知识块即可解决该题。

答案:D

例3.(2012新课标理综卷29)将玉米种子置于25℃、黑暗、水分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每天定时取相同数量的萌发种子,一半直接烘干称重,另一半切取胚乳烘干称重,计算每粒的平均干重,结果如图所示,若只考虑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胚乳,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萌发过程中胚乳组织中的淀粉被水解成

,通过 作用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

(2)萌发过程中在 小时之间种子的呼吸速率最大,在该时间段内每粒种子呼吸消耗的平均干重为 mg。

(3)萌发过程中胚乳的部分营养物质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其最大转化速率为 mg·粒-1·d-1。

(4)若保持实验条件不变,120小时后萌发种子的干重变化趋势是 ,原因是 。

分析:由于前几年高考试题侧重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主要出题点,考生在备考训练中多关注二氧化碳、氧气、糖类等有机物的动态变化,反而忽视了物质代谢合成(“进”)和分解(“出”)的变化内涵,对其缺乏足够的关注,因此(1)问中,如果考生在平时的练习中缺乏对“围绕生物材料与有机物的关联”分析,解题时自然无法针对“玉米”这一信息选择“单糖”这一不规范的答案表述。与此同时,如果考生对必修一教材91页的文字信息“由于呼吸作用是在细胞内进行的,因此也叫细胞呼吸”不够关注,对题干中的 “作用”一词就易忽视,很容易出现不规范答案“细胞呼吸”;(3)问,如若考生平时对“进”“出”“净积累”内涵的理解不足,就很难从题干中发现“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量=胚乳减少的干重量-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这一隐含信息,自然难以得到正确答案。

答案:(1)葡萄糖,呼吸

(2)72~96 26.5

(3)22

(4)下降 幼苗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由于现在的考生过多依赖视听媒体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缺乏对文字信息的感悟以及直觉判断,加之平时理综海量训练导致的“时间焦虑”,考生忽视“根据自身的学习风格和阅读习惯,着力提升对题干关键信息敏锐度”的现象比较普遍。为此,2012年理综考试依然延续多年的传统,非常注意设置关键信息,重点考查考生“鉴别、选择题干设定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数据、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能力”。

该题型常涉及代谢、免疫调节、神经调节、遗传和变异等动态知识, 对喜欢钻“牛角尖”的考生、易视觉性滑动(阅读时选择性忽视文字信息或者习惯性地按照自我认知错解信息)的考生、学习偏重细节“较真”而总体统揽知识(以知识框架形式理解知识)不足的考生而言,如果不注重依托核心概念绘制概念图、不注重依托图形表格等形式将概念各层次节点条理化、不注重针对自身阅读习惯结合题干文字比对分析,大量的习题训练反而会导致其“频频失分”。

(一)设置关键文字信息 考查思维收敛素养题型

例4.(2012新课标理综卷31)一对毛色正常鼠交配,产下多只鼠,其中一只雄鼠的毛色异常。分析认为,鼠毛色出现异常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控制毛色的基因显隐性未知,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二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只涉及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假定这只雄鼠能正常生长发育,并具有生殖能力,后代可成活。为探究该鼠毛色异常的原因,用上述毛色异常的雄鼠分别与其同一窝的多只雌鼠交配,得到多窝子代。请预测结果并作出分析。

(1)如果每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的鼠比例均为 ,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 性基因突变为 性基因的直接结果,因为 。

(2)如果不同窝子代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比例是 ,另一种是同一窝子代全部表现为 鼠,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

分析:该题属于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相互结合的典型信息考查题型,题干中“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这句话的结尾处“一个基因”属于解题的思维定向信息,如若忽视,考生就很难迅速确定毛色异常是由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的直接结果,而此题设置的位置恰好是考生对时间极为敏感的阶段,因此对考生的心理素养也是一次考验,第(2)问属于通过间隔两处的“一对毛色正常鼠交配,产下多只鼠,其中一只雄鼠的毛色异常”与“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只涉及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关键信息的关联度考查,一是考查学生阅读文本的习惯,二是通过第(1)问引发的模糊感、时间焦虑感,冲击学生的思路,考查学生能否较迅速地分析出毛色正常雌鼠有AA、Aa两种基因型。在此,笔者提醒考生,遗传题题型往往位于生物试题必做题最后,对学生在时间焦虑状态下的解题要求较高,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务必有意识地通过限时训练,提升对遗传变异的核心概念的关键性表述的敏锐性。

答案:(1)1:1 隐 显 只有两个隐性纯合亲本中一个亲本的一个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时,才能得到每窝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均为1:1的结果

(2)1:1 毛色正常

(二)设置模型转换情境 考查考生信息变换素养

相对于之前的教材,新课程教材更侧重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等构建知识,相对应的考查常常与类比推理、归纳演绎、假说演绎等方法关联,在2012年高考生物试题中,模型转换题型明显有所侧重,可分为“单纯模型依据材料描述题型(例5)”“考点唯一简洁转换型(例7)”“考点隐含分析提炼题型(例8)”。

例5.(2012新课标理综卷32)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 (填“不同”或“同一”)种群。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一个 (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的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的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间要求甲、乙、丙三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 (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 。

分析:该题型被称之为送分题型,但对某些考生而言,往往成为失分题型,得分关键在于考生平时是否对“依据材料选择表述词语”有充分的经验积累。该题从种群、群落等生态学概念考查入手,依托“类比推理”的方法延伸考查考生的模型构建转换素养,考生如能依循题干“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这一信息表述,加之平时积累的“就题说题、不随意拓展答题”的经验足够,出现“相等”“一样”“不同鹿群”“各种鹿群”等按照自身思路延伸的错误答案的几率发生就会很低。

答案:(1)同一

(2)群落

(3)小于 相同 雌鹿或雄鹿

例6.(2012天津卷7)生物分子间的特异性结合的性质广泛用于生命科学研究。以下实例为体外处理“蛋白质-DNA复合体”获得DNA片段信息的过程图。

据图回答:

(1)过程①酶作用的部位是 键,此过程只发生在非结合区DNA,过程②酶作用的部位是 键。

(2)①、②两过程利用了酶的 特性。

(3)若将得到的DNA片段用于构建重组质粒,需要过程③的测序结果与 酶的识别序列进行对比,已确定选用何种酶。

(4)如果复合体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则其识别、结合DNA序列位基因的 。

(5)以下研究利用了生物分子间的特异性结合的有 (多选)。

A.分离得到核糖体,用蛋白酶酶解后提rRNA

B.用无水乙醇处理菠菜叶片,提取叶绿体基粒膜上的光合色素

C.通过分子杂交手段,用荧光物质标记的目的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

D.将抑制成熟基因导入番茄,其mRNA与催化成熟酶基因的mRNA互补结合,终止后者翻译,延迟果实成熟

分析:试题(1)(2)(3)实际上考查的是同一个主题“酶的专一性”,以“蛋白质-DNA”复合体物理模型引入,但题目分别设置 “DNA酶”“蛋白酶”等隐含的间接模型信息,以及“重组质粒” “此过程只发生在非结合区DNA”这两条模型限制信息,考生需依托新情境构建起命题者希望的概念模型知识链。

答案:(1)磷酸二酯键,肽键

(2)专一

(3)限制性DNA内切酶

(4)启动子

(5)ACD

例7.(2012四川理综 30)回答下列Ⅰ、Ⅱ小题。

Ⅰ.略

Ⅱ.(13分)研究表明,癌细胞和正常分化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ATP总量没有明显差异,但癌细胞从内环境中摄取并用于细胞呼吸的葡萄糖是正常细胞的若干倍。下图是癌细胞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的部分代谢过程,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中A代表细胞膜上的 。葡萄糖进入癌细胞后,在代谢过程中可通过 作用形成非必需氨基酸,也可通过形成五碳糖进而合成

作为DNA复制的原料。

(2)在有氧条件下,癌细胞呼吸作用的方式为

。与正常的细胞相比①—④过程在癌细胞中明显增强的有 (填编号),代谢途径发生这种变化的意义在于能够

,从而有利于癌细胞的增殖。

(3)细胞在致癌因子的影响下, 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而被激活,进而调控 的合成来改变代谢途径,若要研制药物来已知癌症患者细胞中的异常代谢途径,图中的过程

(填编号)不宜选为作用位点。

分析:由于题干涉及到“限制性的信息”“隐含信息”“推理信息”“前后跨度信息呼应”等多种设疑方式,因此该题就成为考生失分较多的典型题型。鉴于对今年高考试题的分析,笔者认为2013年新课程理综试题选择此类题型的几率极大。

(1)问1空是以文字递进式描述考查学生对概念模型构建的理解,考生只需通过箭头这一辅助模型信息在 “识别、受体蛋白(糖蛋白)”“载体蛋白”两个选项中做出判断;(1)问3空,隐含DNA复制的原料包括“酶”“ATP”“脱氧核糖核苷酸”等题干不含有的信息,需要考生根据题干“五碳糖”确定思考方向。

(2)问1空难度较大,题干中并未指明“癌细胞”这一主题概念涉及的“癌细胞无限增殖”—“细胞数量增加”—“细胞周围氧的含量”等递进式概念节点,考生如若平时并未针对癌细胞采取概念图绘制,抑或是图表式归纳整理,概念模型节点缺失就会导致出现错误答案“有氧呼吸”;同样的道理,考生针对第2空③④的识别也变得模糊不清;第3空,如果平时很少围绕教材“核心概念”的不同层面构建知识框架,抑或很少围绕教材中的黑体字构建概念模型,缺乏针对材料文字上下文、前后文的关联分析,想表述出“中间产物”这一核心得分点相对较困难;同样在(3)问中,如忽视问题中的 “代谢途径”这一题干限制信息,思维也难以在“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来控制性状”和“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从而影响生物性状”两者中确定解题方向。

答案:(1)载体蛋白 氨基转换 脱氧核苷酸

(2)有氧呼吸、无氧呼吸,①②③ 产生大量中间产物为合成DNA和蛋白质等重要物质提供原料

(3)原癌 酶 ①④

三、关注技术细节、设置简洁、区分落在知识生成变换

针对新课程理综考试选做题,命题者出于时间的考虑,试题多属于老师们教学中常说的“傻瓜空”(即翻阅教材即可知道,但考场上难以规范表述)。同时常设置3~4个推理性分析问题作为区分点。

例8.(2012新课标理综卷40)根据基因工程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分子后产生的片段,其末端类型有 和 。

(2)质粒运载体用EcoRI切割后产生的片段如下:

为使运载体与目的基因相连,含有目的基因的DNA除可用EcoRI切割外,还可用另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该酶必须具有的特点是 。

(3)按其来源不同,基因工程中所使用的DNA连接酶有两类,即 DNA连接酶和

DNA连接酶。

(4)反转录作用的模板是 ,产物是 。若要在体外获得大量反转录产物,常采用 技术。

(5)基因工程中除质粒外, 和 也可作为运载体。

(6)若用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一般情况下,不能直接用未处理的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原因是

分析:(1)(3)(5)属于典型的识记范畴;(2)问涉及“识别相同的序列”与“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与EcoRI切割产生的相同”两个辨析选择,关键在于题干“为使运载体与目的基因相连”限制性表述能否引起考生关注,如果题干表述为“为使切割位点保持一致”,那么前者就为最佳答案。(4)问第2空涉及“反转录”对应的间接信息;(6)问属于教材知识 “溯果求因”“逆向反证”问题设置方式,需要考生平时经历过足够的思考和追问体验,否则解答此题时就会无所适从,假设题干改为“为何要将大肠杆菌转变为感受态”,相信很多考生就不存在困惑了。相类似的问题在2012年上海高考生物卷55、56题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建议考生朋友围绕“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目的基因”“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质粒DNA形成的片段大小”尝试推理辨析。

答案:(1)平末端和粘性末端

(2)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与EcoRI切割产生的相同

(3)T4 Ecoli

(4)mRNA 单链DNA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

(5)动植物病毒 λ噬菌体的衍生物

(6)未处理的大肠杆菌吸收质粒(外源DNA)的能力极弱

综上分析,考生在上述高考题型出现失分,并不是大多数考生自认的缺乏审题那么简单,主要原因是考生平时未针对自身审题习惯培养自己对文本图像信息的感悟力,以及缺少对围绕相应信息回归教材文本体会核心概念内涵的训练。在此,希望新一届高三学生能从中多体会、多反思,避免失分带来的困扰。

4.2008年高考生物教学总结 篇四

章丘五中 生物组

2008年高考结束了,现对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回顾。

进入高三之初,我们组内就达成共识,在这一届高三复习中改变以往的方式,探索新的复习方法。同时认识到,高三复习的工作重点还应当放在双基训练上,不应当一味的增加内容,而是应当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题技巧。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首先应立足于课本的基础知识复习,即立足于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他们在课内外全面系统地复习教材,只有全面掌握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并对这些知识有了透彻的理解,才能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一方面要全面复习理清知识结构,捋清各知识点,把分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把握主干知识、明晰基本知识点,对整个知识体系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抓基础知识的复习也要突出重点,对重点知识和与实践联系密切、容易出能力考查题的知识点应多下功夫,以达到融会贯通、应用自如。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遗传育种原理、生态平衡原理等等,往往可以成为能力考查的素材,应作重点对待。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应注意理解和综合、应用,要善于联想、迁移,从而有利于提高运用能力。学生复习的好坏应通过各种手段来检验,高三复习的最好检验方法是课堂知识点过关测试,考察上一节或本节的知识点,教师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很明确,有效的训练了双基。

精心编写复习学案。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课本出发,从学校实际出发,充分研究新考纲、新高考,利用自己可以累积到的一切资料进行重组分类,用优秀资料中的信息充实我们的教学,使别人的东西服务于我们自己的教学,达到“他山之石可攻玉”的效果,为此我们在教学案一体的基础上,增加了自选重组练习,使学生从繁杂的复习资料中解放出来,避免学生在重复练习中时间的大量浪费,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较大的作用。通过做题,形成和提高各种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这一点在高考中有所体现,因此高考复习在重视三基的同时,也要重视知识的应用,重视知识的迁移,重视知识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这样我们的复习才

能与高考命题改革的要求相适应。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不但要重视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以及推导实验结论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培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在实验复习中,一方面重视了对规定实验的掌握,理解基本的实验设计原则和原理,如:掌握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原则,单因素变量原则,对照的原则等。另一方面在明确实验设计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实验设计试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进行答题技巧的指导。指导阅读,首先提高学生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端正态度,掌握方法,养成习惯。我们不少学生在考试时,如遇到熟悉的情景时,还能得心应手,可是一旦遇到新的情景,便感到束手无策,为什么呢?从情景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不足。这无疑是我们平时讲的太多造成的,我告诉学生:书上有很多概念、原理、规律等都是从有关的论述中推出来的,你顺着教材的线索去阅读,带着问题去阅读,一直读到自己能给自己出题目,你就能悟到很多新的东西,提取信息的能力得到了相应地提高。这样做也符合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考试中出现的说理不通,表达不清的毛病,教会他们运用课本中某些段落的内容,去正确使用生物学术语,为什么我们有些学生实际分比估分要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这方面吃了亏。在今后我们还应当正确处理教师讲读与学生自读,精读与泛读,课内读与课外读的关系。除了课本外,我们配套练习《世纪金榜》中的基础知识再现,规律、方法技巧,资料库等都是重要的阅读内容。另外,我们还应定期印一些课外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

一个人的精力与智慧是有限的,集众家之长,改自身之短,对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为高三生物教学服务,为此我们高三生物备课组的成员每周有二次固定的集体备课时间,来研讨教学中的问题。在备课中做到四统一,即统一计划、统一进度、统一教案、统一练习。以整体协作、集团作战的方针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

高三生物复习的计划与策略

章丘五中 生物组

新的一届高三工作即将开始,深感肩上的担子之重。在山东省实施高中规范化办学的形势下,如何搞好高三的教学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要想做好高三的教学工作,第一步就是要做好全年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思路,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要明白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怎么做。

一 复习计划

先进行选修三的学习,用时五至六周,从十月下旬开始进入一轮复习,一轮复习最重要,复习中以夯实基础为主要目标,安排的时间也应该最长,到明年2月底或3月初。然后用2个月左右进行第二轮复习,以提高能力为主要目标。高考前20天到1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三轮复习,以强化训练进行查漏补缺为主要目标。而这些安排不仅要做到老师心中有数,也应该告诉同学们,使大家共同努力。

二 复习策略与方法

高考生物复习应坚持以高考考试说明和大纲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根据高考中题目的立意和表达形式的新变化,加以认真复习,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生物复习的目标。鉴于今年的复习时间与往年不同,我们一致认为,高质量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因此我们准备采用学案教学,学案教案合二为一,把提高效率落到实处。

一、夯实基础,扫除基础知识盲点。

在第一轮复习中,要以熟悉教材、整理知识、巩固概念、规范表达、打牢基础为复习目标要求,不能求快求深。

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生物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便于学生理解性记忆和回顾。如,脱氧核糖核苷酸——基因——DNA——DNA结构和复制——基因表达——基因突变——可遗传变异来源——进化。这样帮助学生归纳出一条主线,以利于学生系统地获得知识,并形成联系的观点,活跃思维。

2、贴近生产、生活,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方式

选择贴近书本知识更贴近生产、生活的问题,尽量避免纯知识性题目的立意。这样有利于将死知识活化,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逾越思维障碍、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否则无法解决高考综合能力问题。

当前的生物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老观念、老方法,应该以发展人的品质和智力为目标,应该将生产、生活中的生物问题融入生物课堂教学中,以增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教学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能以扼杀学生的能力来换取有限的教学成果,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

文精神,从生产和生活中发掘生物学知识来开拓学生的思路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高三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现象、生命规律并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

3、注重图表图解表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在复习时按照专题对图表图解进行复习,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的培养。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图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等。

高三复习应加强对学生认识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图表图解------基础知识之间的思维转换模式,促使学生思维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分析图表、图解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往往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对图表、图解问题的分析能力的培养,但是往往学生对此类题目存在着分析能力较差,从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能力不足,对题目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等不良的审题习惯,对此教学中可以用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导向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审题并形成思维迁移能力。

4、突出比较法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选择运用比较法,把课本中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并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如,通过对知识的比较帮助学生对教材中有联系的前后知识加以比较,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因此,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前后知识的联系,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等,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法的学习。例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新陈代谢基本类型的比较、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的比较等,这样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5、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尽量多的弥补课本是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只有学生亲自做了的实验,经过了思考、分析,才能提高学生分析实验设计实验的能力。

复习中不断总结近年高考的实验设计题,认为实验在高考中仍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复习时加强了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要求的专题研究,要求学生学会根据给出的条件,自己设计实验合理科学的步骤。注重答题方法指导

平时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审题、破题、解题方法的指导。避免非智力因素失分。应善于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质疑思维不断深入,形成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灵活性,并指导学生对语言组织的逻辑性、科学性和严密性的培养,养成规范答题的好习惯。

5.2024年高考生物备考策略 篇五

高考逼近,你准备好了吗?对于每门课程你能否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呢?现在就来看一看对于生物学科,老师给学生们哪些指导,以使各位同学学习高效有序、有的放矢地做好最后冲刺复习。

一、要建立学科知识体系,抓住重点。

我们要对自己生物学科的学习状况了然于心,否则冲刺复习时会有老虎吃天,无法下手的感觉,而要做到这一点,现在有必要梳理一下我们高中生物都学了些什么,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抓住学习的重点。下面我们按教材顺序一起来梳理一下,希望同学们在梳理的过程中可找到自己的知识擅长处与薄弱处,抓住学习重点。

1.必修1:分子与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物学当然要研究“细胞”了,所以第一本教材便紧紧围绕“细胞”这一中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组成细胞的分子

此部分需掌握的内容主要为六大化合物的分布、结构、主要功能、及鉴定方法。

(2)细胞结构:细胞膜、细胞质(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及功能)、细胞核

此部分需掌握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3)细胞代谢(细胞中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统称细胞代谢)

①物质的跨膜运输:细胞代谢伴随着物质的输入与输出。

该部分需掌握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及实例。

②ATP:细胞代谢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而细胞生命活动直接利用的能量形式是ATP。

③酶:细胞代谢需要酶的催化。

该部分包含的考点主要有酶的化学本质、酶的作用特点、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④两种重要的细胞代谢: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4)细胞的生命历程: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凋亡、癌变。

2.必修2:遗传与进化

具有遗传现象是生物的重要特征,在遗传中又存在着变异,变异的积累使生物产生进化,第二本教材的内容设置主要围绕着遗传、变异、进化这三个主题,而其中的遗传部分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主要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1)遗传部分:

①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过程、结果及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解题中的应用。

②伴性遗传。

③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减数分裂。

亲子代之间遗传物质的桥梁细胞为雌雄配子,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便是可形成雌雄配子减数分裂。

④遗传的分子基础——DNA:主要包括DNA的复制、DNA上遗传信息的表达(转录、翻译),它们构成了体现生物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中心法则。

(2)变异和育种: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及特点、各种育种方式的原理及优缺点。

(3)生物的进化

3.必修3:稳态与环境

这本教材中所讲的稳态既包括生物个体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又包括生物所生活的生态环境的稳态及调节。如今人们对自身健康及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此部分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对其归纳如下:

(1)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指激素调节

(2)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3)种群的概念、种群数量变化

(4)群落的概念、种间关系、群落结构、群落演替

(5)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态。

以上内容中的生命活动调节几乎为高考必考点,有关生态系统的考点也频繁出现,但它们的难度并不高,解题所需的时间也不长,所以相关题目要努力拿到满分。

4.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这本教材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如下:

(1)微生物的培养、分离、计数

(2)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果酒、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泡菜的制作及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3)DNA的粗提取与鉴定、PCR的过程及条件

(4)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5.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

这本教材的内容均是目前最前端的一些生物技术或理念,主要内容如下:

(1)基因工程: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2)细胞工程(克隆技术):

植物细胞工程: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及注意事项、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过程

动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动物)、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3)胚胎工程:胚胎移植技术、胚胎分割技术、胚胎干细胞技术

二、要做好难点突破工作

做好知识体系的归纳和整理后,我们便可以找到自己的知识薄弱处,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便是潜下心来去思考、钻研这些地方,将它们一一攻克,不留死结。

对于这些难点,首先要将知识点掌握到位,然后再找

一、两道相关的题型练习一下,以做到知识的活学活用,我们的时间精力有限,习题不用做太多,但做过的习题一定要分析到位,注意总结,以提高学习效率。

怎样才能掌握这些知识呢,说到这里有的同学肯定想起了一个字“背”,其实生物知识不是这么无趣,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①对于“DNA子链的合成方向是5,→3,”这个知识点,如果死记硬背,枯燥无味且记不牢,也做不到知识的活学活用,我们可以这么做,首先搞清楚“5,端”和“3,端”是怎么回事儿,“DNA子链的合成方向是5,→3,”又是什么意思,最后为了方便记忆它的方向是“5,→3,”,再联想一下“幸运52”这个节目,这样这个知识点便真正属于你了。在这里想跟同学们提一下联想记忆法,我们要识记的许多知识其实都可以通过谐音或者其他方式与你感兴趣或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这样通过联想,知识的记忆就比较轻松了。

②对于“糖类的种类”这个知识点,你能发现它跟“3”有缘吗,如糖类分3种:单糖、二糖、多糖;常见的二糖有3种:麦芽糖、蔗糖、乳糖;常见的多糖也有3种:淀粉、纤维素、糖原;这样我们一旦抓住这个“3”,识记这个知识点便不会有遗漏,印象也会更深刻。在这里想跟同学们提一下总结和发现的魅力,现在许多教辅上都有总结好的现成的东西供大家使用,如果同学们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总结和发现一些东西,那么用起来会更得心应手。

③对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这个知识点,有没有感觉到有些乱哄哄呢,别着急,我们可以这么做,首先耐心的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熟悉一遍,你会觉着它们两个挺像,又有不同,于是忍不住便要比较一下,体液免疫既有T淋巴细胞参与又有B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就不是了,它只有T淋巴细胞参与;它们都可产生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不过体液免疫产生的是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而细胞免疫产生的是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这样经过一番比较和推敲,你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便会有清晰的认识了,在需要的时候,还可以循着之前比较和推敲的思维过程再找找它们,孔子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反复熟悉它们的过程中,说不定还会有新体会新发现呢。这便是“比较

6.2024年高考生物备考策略 篇六

2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名词:

1、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2、亚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能分辨清楚的细胞内各种微细结构。

3、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组成核的物质集中在核区,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无核膜、无核仁;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4、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有核膜、有核仁,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5、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绿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6、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酵母菌、霉菌、食用菌、衣藻、变形虫、草里履虫、疟原虫等。

7、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如:氨基酸、葡萄糖)也可以通过,而其它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如:信使RNA、蛋白质、核酸、蔗糖)则不能通过。

8、膜蛋白:指细胞内各种膜结构中蛋白质成分。

9、载体蛋白:膜结构中与物质运输有关的一种跨膜蛋白质,细胞膜中的载体蛋白在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中都有特异性。

10、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11、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12、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13、细胞壁:植物细胞的外面有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其作用是支持和保护。其性质是全透的。

语句:

1、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分类也就有了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之分)。

2、细胞膜由双层磷脂分子镶嵌了蛋白质。蛋白质可以以覆盖、贯穿、镶嵌三种方式与双层磷脂分子相结合。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除保护作用外,还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有关。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如: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的完成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

4、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a、自由扩散: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消耗能量。例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等。b、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例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的离子(如K+)。c、协助扩散:有载体的协助,能够从高浓度的一边运输到低浓度的一边,这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叫做协助扩散。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5、线粒体:呈粒状、棒状,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

6、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存在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7、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功能: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使膜上的各种酶为生命活动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8、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9、高尔基体:由扁平囊泡、小囊泡和大囊泡组成,为单层膜结构,一般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并有运输作用。

10、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11、液泡:是细胞质中的泡状结构,表面有液泡膜,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 1

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12、与胰岛素合成、运输、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在胰岛素的合成过程中,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胰岛素的运输要通过内质网来进行,胰岛素在分泌之前还要经高尔基体的加工,在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线粒体提供能量。

13、在真核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不具膜结构的是:中心体、核糖体。另外,要知道细胞核的核膜是双层膜,细胞膜是单层膜,但它们都不是细胞器。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是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有明显的液泡,而动物细胞中没有液泡;在低等植物和动物细胞中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则没有;此外,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的作用不同。

14、细胞核的简介:

(1)存在绝大多数真核生物细胞中;原核细胞中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有的真核细胞中也没有细胞核,如人体内的成熟的红细胞。(2)细胞核结构:a、核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说明:核膜是和内质网膜相连的,便于物质的运输;在核膜上有许多酶的存在,有利于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

b、核孔:在核膜上的不连贯部分;作用: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c、核仁:在细胞周期中呈现有规律的消失(分裂前期)和出现(分裂末期),经常作为判断细胞分裂时期的典型标志。d、染色质: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提出者:德国生物学家瓦尔德尔提出来的。组成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3)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代谢中心活动的控制中心。

15、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也可以说是有无核膜,因为有核膜就有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就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里有几个问题应引起注意:(1)病毒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2)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是真核生物。(3)不是所有的菌类都是原核生物,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等)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等)是真核生物。

16、在线粒体中,氧是在有氧呼吸第三个阶段两个阶段产生的氢结合生成水,并放出大量的能量;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光反应产生的氢参与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还原生成水和葡萄糖;蛋白质是由氨基酸在核糖体上经过脱水缩合而成,有水的生成。

第二节、细胞增殖

名词:

1、染色质:在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在细胞分裂间期,这些物质成为细长的丝,交织成网状,这些丝状物质就是染色质。

2、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长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就形成了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的染色体。

3、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包括减数分裂)的间期进行自我复制,形成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若着丝点分裂,则就各自成为一条染色体了)。每条姐妹染色单体含1个DNA,每个DNA一般含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

4、有丝分裂:大多数植物和动物的体细胞,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加数目。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亲代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5、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叫分裂间期。分裂期: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

6、纺锤体:是在有丝分裂中期细胞质中出现的结构,它和染色体的运动有密切关系。

7、赤道板: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准确地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平面上,因此叫做赤道板。

8、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例如,蛙的红细胞。

公式:1)染色体的数目=着丝点的数目。2)DNA数目的计算分两种情况:①当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②当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一

个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

语句:

1、染色质、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关系:第一,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第二,染色单体是染色体经过复制(染色体数量并没有增加)后仍连接在同一个着点的两个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当着丝点分裂后,两染色单体就成为独立的染色体(姐妹染色体)。

2、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关系和变化规律: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以染色体着丝点的数目来确定的,无论一个着丝点上是否含有染色单体。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一个 DNA分子,但当染色体(染色质)复制后且两染色单体仍连在同一着丝点上时,每个染色体上则含有两个DNA分子。

3、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1)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2)细胞分裂期:A、分裂前期: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记忆口诀:膜仁消失两体现(说明是染色体出现和纺锤体形成)B、分裂中期: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在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观察染色体形态数目最好的时期;记忆口诀:着丝点在赤道板。C、分裂后期: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记忆口诀:着丝点裂体平分。D、分裂末期: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记忆口诀:膜仁重现新壁成。

4、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①相同点是染色体的行为特征相同,染色体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②区别: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植物细胞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动物细胞由细胞的两组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形成细胞壁将细胞质分裂为二;动物细胞: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将细胞质缢裂为二。

5、DNA分子数目的加倍在间期,数目的恢复在末期;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在后期,数目的恢复在末期;染色单体的产生在间期,出现在前期,消失在后期。

6、有丝分裂中染色体、DNA分子数各期的变化:①染色体(后期暂时加倍):间期2N,前期2N,中期2N,后期4N,末期2N;②染色单体(染色体复制后,着丝点分裂前才有):间期0-4N,前期4N,中期4N,后期0,末期0。③DNA数目(染色体复制后加倍,分裂后恢复):间期2a-4a,前期4a,中期 4a,后期 4a,末期 2a;④同源染色体(对)(后期暂时加倍):间期N前期N中期 N后期2N末期N。

7、细胞以分裂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第三节、细胞的分化

名词:

1、细胞的分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相同细胞(细胞分化的起点)的后代,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的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全能性:一个细胞能够生长发育成整个生物的特性。

3、细胞的癌变:在生物体的发育中,有些细胞受到各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的完成细胞分化,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能够连续不断的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4、细胞的衰老是细胞生理和生化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反应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

语句:

1、细胞的分化:a、发生时期:是一种持久性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活动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b、细胞分化的特性:稳定性、持久性、不可逆性、全能性。c、意义:经过细胞分化,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就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多细胞生物体是由一个受精卵通过细胞增殖和分化发育而成,如果仅有细胞增殖,没有细胞分化,生物体是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

2、细胞的癌变a、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b、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化学致癌因子:如苯、坤、煤焦油等;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细胞癌变的病毒叫肿瘤病毒或

致癌病毒。c、机理是癌细胞是由于原癌基因激活,细胞发生转化引起的。d、预防:避免接触致癌因子;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习惯,从多方面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3、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a.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代谢减慢;b、有些酶活性降低(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会导致头发变白);c.色素积累(如:老年斑);d.呼吸减慢,细胞核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e.细胞膜通透功能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

7.2024年高考生物备考策略 篇七

摘要:纵观近年各种类型的高考生物学试题,在命题材料的选择上,十分明朗地体现出紧跟生物科学研究发展的时代步伐,具有一定的选材倾向性。现将近年高考生物学命题中涉及较多的实验生物,试作简要的介绍与试题汇集,期望对高考生物学的复习教学能够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1.以果蝇为材料的试题:

果蝇是遗传学研究中的经典实验材料。作为“培养”诺贝尔奖得主的“明星昆虫”,已经先后有5次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第1次:1933年,美国遗传学家T.H.Morgan获得遗传学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第2次:1946年,美国遗传学家H.J.Muller证明了X射线能使果蝇的突变率提高150倍,同时,辐射也会引起染色体畸变。

第3次:1995年,美国生物学家E.B.Lewis和发育遗传学家E.Wieschaus以及德国发育遗传学家C.N.Volhard发现果蝇中的特定基因,并且表明果蝇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人类的相似之处。

第4次:2004年,美国科学家R.Axel和L.B.Buck,发现果蝇在嗅觉功能上有个特定的大脑区域。

第5次: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在免疫学研究领域“先天免疫激活方面的发现”的三位科学家。其中卢森堡出生的法国科学家J.A.Hoffmann发现了一种称为Toll的基因参与了果蝇胚胎发育,同时也在构建果蝇的防御病毒和真菌的先天性免疫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因此,在历年高考生物学命题中,果蝇作为几乎年年选用的命题材料,着重考查考生对“遗传与进化”主干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在近三年各种模式的生物学试题中,先后就有8次出现果蝇遗传学的问题,且考查的能力与要求都达到了最高层次。其主要的题例有:

2012年:天津卷-第6题、福建卷-第27题、山东卷-第27题、四川卷-第31-Ⅱ题、大纲版全国卷-第34题;

2011年:北京卷-第30题;

2010年:山东卷-第27题、四川卷-第31(2)题等。

2.以小鼠(或大鼠)为材料的试题

小鼠作为遗传学研究的又一重要实验材料,在近百年的遗传学研究中作出了不少贡献,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也有多项与以小鼠为实验材料的研究有关。

1900年,美国遗传学家W.E.Castle对老鼠的毛色进行遗传学实验观察,以检测孟德尔法则的正

确性。1905年,法国遗传学家L.C.Cuéno发现,两个携带黄色皮毛基因的小鼠之间交配,其子代小鼠中黄色鼠和白色鼠的数量比总是呈现2:1。后来,Castle等研究确认携带两个黄色基因的小鼠出现致死。1909年:来自Castle实验室的C.C.Little,培育出了第一个近亲繁殖的小鼠株系――DBA。1916年:C.C.Little和E.Tyzzer发现同一株系小鼠间进行肿瘤移植不会产生排斥现象,但不同株系间的移植则会发生排斥反应。1921年:C.C.Little培育出遗传学研究中使用最广的C57BL的小鼠株系。随之建立了小鼠遗传学研究中心──Jackson实验室。1940年代:G.Snell发现了小鼠体内组织相容性基因,开辟了免疫学研究的新时代。G.Snell于1980年荣获诺贝尔奖医学或医学奖。1982年:RichardPalmiter和RalphBrinster等培育出转基因小鼠。1987~1989年:MartinEvans,OliverSmithies和MarioCapecch等对胚胎干细胞中特定目标基因进行失活,培育出第一只基因敲除小鼠。2001年:美国Celera公司测得包括DBA株系在内的4小鼠株系。2002年:RichardMural等人通过对小鼠16号染色体序列分析,表明约有80%的人类基因在小鼠基因组中能找到相应的基因。

2006年,美国科学家CraigC.Mello和AndrewZ.Fire,因发现核糖核酸(RNA)干扰机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7年,美国科学家MafioR.Capecchi、OliverSmithies和英国科学家MatinJ.Evans,因“涉及使用胚胎干细胞进行小鼠特定基因修饰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09年,美国科学家ElizabethBlackburn、CarolGreider、JackSzostak,因揭示了“染色体是如何被端粒和端粒酶保护的”,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0年,英国科学家R.Edwards,因发展体外授精疗法,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1年,法国科学家JulesHoffmann、美国科学家BruceBeutler和加拿大科学家RalphSteinman,因“发现了免疫应答的‘守门人’,从而彻底革新了我们对于免疫系统的认识”,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2012年,英国科学家JohnB.Gurdon和日本科学家ShiyaYamanka,因“发现成熟细胞可以重编程而获得全能性”,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由此,在近年高考生物学命题中,小鼠(或大鼠)也常常作为新情境材料,重点考查考生对人体稳态的机理和对遗传问题的逻辑推理能力的认知。主要的题例有: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31题;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30(2)题、北京卷-第29题、福建卷-第29-Ⅰ题;

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第29题、广东卷-第29(2)题、天津卷-

第8题、四川卷-第30-Ⅰ题;

2009年:山东卷-第27(3)题、广东卷-第31题、浙江卷-第31题、重庆卷-第31题、四川卷-第30-Ⅰ题等。

3.以豌豆(或大豆)为材料的试题:

豌豆作为最经典的实验材料,通过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在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试验中,一粒一粒、一株一株地计数,数出了21世纪的带头科学──遗传学。

古称“菽”的大豆在原产地的中国,已经有5000年的栽培和作食物的历史。大豆被誉为“豆中之王”、“田中之肉”、“绿色牛乳”,以其丰富的营养而又易于消化的特点,成为当今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人们的食物来源和动物的饲料来源。随着“转基因大豆(洋大豆)”的大举入侵,中国大豆(土大豆)正面临着绝灭的危险;对中国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的潜在威胁和风险,也正在不断地增加。保护中国大豆珍贵的基因资源,已经成为亟待应对的研究课题。

高考生物学在近年的命题中,也有意识地选取大豆为材料,设计一些富有新意的问题,重在考查考生对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主要的问题设计常常出现在遗传学与生态学知识的考查中。例如:2012年:四川卷-第31-Ⅰ题、广东卷-第28题、福建卷-第1题;

2009年:广东卷-第36题;

2008年:海南卷-第21-Ⅰ题、重庆卷-第30题等。

4.以酵母菌为材料的试题

酵母菌是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认识和应用最早的微生物。酵母菌不仅在食品、医药和畜牧业等多个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近年也更多地被选作生物学多个分支学科研究中最合适的材料。

由于酵母菌的结构和代谢等功能特点,在中学生物学教科书的知识教学和实验探究中,都是作为实例引用最多的实验生物。由此,也必然反映在高考生物学试题的命制中,常常作为新情境材料加以选用。近年出现的高考题例主要有:

2012年:安徽卷-第29题;

2011年:江苏卷-第26题;

2010年:海南卷-第25题、江苏卷-第26题;

8.2024年高考生物备考策略 篇八

2014 年高考理科综合(生物学科)阅卷工作总结

一、总体情况

2014 年高考理科综合生物学科网上阅卷从 6 月 9 日开始,至 6 月 15 日结束,共有 45 位教师参 加了本次阅卷工作,其中来自全区各中学的生物教学一线教师 35 人,高校教师 10 人。批阅试卷 39112 份。6 月 9 日主要讨论制定评分细则,6 月 10 日全天为试评阶段,根据试评情况,修改完善评分细 则。从 6 月 11 日开始正评。

2014 年生物学科网上批阅共有 5 道题,分别是 29 题(10 分)、30 题(9 分)、31 题(9 分)、32 题(11 分)、39 题(选修 I,15 分)或 40 题(选修 III,15 分),共 54 分。

二、各题情况

(一)29 题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必修Ⅰ 光合作用相关知识,在考试说明中属于 II 类要求,设四道小题共五个空,分值 10 分。

试题题干主要以坐标曲线图形式呈现,考查了学生对影响光合作用因素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关系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识图、析图、从图形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光合作 用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方面的应用知识。

命题角度常规,不偏不怪,区分度较好,体现了对高中生物核心知识的考察,只要对知识掌握 较牢,能把握问题的本质,学生可以顺利作答。

试题考查的相关知识:(1)影响光合作用因素。(2)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关系。

(3)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方面的应用。2.评分细则

(1)0(2 分),其它答案均不得分。A、B和C(3 分),或A、B、C得 3 分;或 A、B,A、C,B、C得 1 分,其余答案均不得分。

(2)光强(2 分)或光照强度(2 分);或光照、光(1 分),其它答案均不得分。(3)大于(2 分)其它答案均不得分。

(4)光强(1 分),或光照强度(1 分),其它答案均不得分。(注:下划线部分文字为标准参考答案,下同)

3.得分情况

本题共 9 分,学生得分最高分 9 分,最低分 0 分。平均分为:6.54。具体分值分布如下: 分值 0 1 2 3 4 5 6 7 8 9 % 1 1.2 1.5 5.5 6.4 11.2 20.6 12.39 29.39 2.09 4.学生答题情况 从学生答卷看,大部分学生对相关内容掌握较好,能够根据试题信息,审题并回答问题。主要 存在的问题是:

(1)审题不清,对题干文字信息理解不到位。如:净光合作用、据图回答、大于 C 时、据图可推 测等信息没有审明,导致答题错误。(2)识图、析图、从图形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弱,缺乏分析坐标曲线图的方法。如:本题图纵坐 标为净光合作用,没有标出单位,有些学生答出 0m、0mol/s 等答案,对图中特殊点含义不 明,高光强 a 点为补偿点,答为饱和点。对曲线中各段限制因素不明,答出色素含量,酶,湿度等。

(3)书面表达不规范。如:光强写成光线强度、阳光强度、光照的强弱、光的接触面等。(4)书写不清晰,涂改模糊。如:“0”“c、“大”“小”不分等。(5)答错位置。5.教学建议

(1)注重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2)加强用生物学术语答题的训练。

(3)注重图形题分析方法的总结,提升识图、析图、从图形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30 题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对免疫调节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命题者设计了探究某种复

方草药对细菌性乳腺炎的疗效是否与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有关的实验,要求学生能够在较复杂的、比 较新颖的情景下识别相关知识,在考试大纲中属于层次 II,分值 9 分。

此题有一定难度,区分度较好,体现了对高中生物核心知识的考察,命题角度常规,不偏不怪,只要对知识掌握较牢,能把握问题的本质,学生可以顺利作答。

试题相关基础知识是:(1)探究性试验的对照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2)非特异性免疫和特 异性免疫的概念及特点;(3)特异性免疫的细胞免疫中效应 T 细胞的功能;(4)特异性免疫中体液 免疫的过程。2.评分细则

(1)机体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3 分)。以下答案也可得 3 分:①机体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是针对多种病原体);②先天性 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针对多种病原体)。以下答案得 2 分:机体生来就有的或先天性的或遗 传获得的。以下答案得 1 分: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或是针对多种病原体;(注:病原体可

以用抗原、病菌、细菌、病毒代替)

(2)识别并与被病原体入侵的宿主细胞紧密接触,可使之裂解死亡(3 分)。以下答案也可得 3 分:①与靶细胞结合,使之裂解死亡; ②识别并作用于靶细胞,使之裂解死亡;③直接接触靶细胞,使之裂解死亡。以下答案可得 2 分:①攻击(作用于)靶细胞,使之裂解死亡 ; ②识别靶细胞,使之裂解死亡;③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以下答案可得 1 分:①攻击(作用于)靶细胞 ; ②识别靶 细胞 ; ③使带病的细胞裂解死亡 ;④与宿主细胞上的靶细胞结合,使之裂解死亡。

(3)淋巴(1 分)或淋巴因子(有错别字的不能得分); B(1 分)或B淋巴或淋巴B,其它答 案不能得分; 抗体(1 分)或免疫球蛋白、或特异性抗体或引起乳腺炎的细菌的抗体或免疫抗体,其它答案不能得分。3.得分情况

本题共 9 分,学生得分最高分 9 分,最低分 0 分。平均分为:3.65。具体分值分布如下: 分值 0 1 2 3 4 5 6 7 8 9 % 6.3 8.1 15.7 24.5 7.59 16.3 13.79 4.3 2.7 0.7

4.学生答题情况 第(1)小题考察的是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学生的得分率最低,多数学生没有答出先天性的特 点,说明学生不太重视记忆性的知识且没有理解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第(2)小题考察的是效应 T 细胞的作用,学生的得分率较好。最大的问题是审题不清,题目问 的是效应 T 细胞的作用,部分考生

答成了 T 细胞或吞噬细胞的作用。

第(3)小题考察了体液免疫的过程,以填空的形式出现,指向很明,学生的得分率很高。少数 学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错别字,比如将淋巴的“巴”写成“粑”或“吧”,影响了得分。5.教学建议

(1)回归课本,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做偏题、怪题、难题,不能以练习册作为高考备考的 主要资料。(2)复习备考时要重视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在

生物教学中渗透语文,因为很多高中生物学中 的概念、原理还是要用准确的文字来描述。该题的评卷中有些表达能力差的同学,得分受到了明显 的影响。

(三)31 题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试题通过创

设某陆地生态系统中各种群的能量信息,让考生在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内含的同时,学会构建已知条 件下的食物网,分析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和功能联系,在考纲要求中属于 II。试题既重视对生态系统 相关基本知识的考查,也突出了主干知识与核心内容,理解能力与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分值 9 分。

试题相关基础知识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食物网的书写。

(2)物种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3)生态系统的功能,碳循环。2.评分细则

(1)(3 分)

(2)捕食(1 分),或捕食与被捕食(1 分); 消费者(1 分)或三级消费者或最高消费者或顶级 消费者(1 分)。

(3)物质循环(1 分),能量流动(1 分)或能量的流动(1 分),物质的循环(1 分)。生物群落(1 分),无机环境(1 分)或无机环境(1 分),生物群落(1 分);或生物界(或生物或群落或生物环 境)(1 分),非生物或非生物界或大气或大气中CO2 库(1 分)。3.得分情况

本题共 9 分,学生得分最高分 9 分,最低分 0 分。平均分为:5.12。具体分值分布如下: 分值 0 1 2 3 4 5 6 7 8 9 % 6.4 7.9 7.59 8.39 9.7 11.3 10.89 10.59 13.6 13.4

4.学生答题情况 通过学生答卷反应出绝大部分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较好,能够根据试题信息,准 确审题并回答问题。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关于食物网的要素未能理解,学生书写的食物网中含有CO2、光、分解者等成分。

(2)审题不严格,理解不到位,信息不会处理,对该试题条件下的食物网中甲、乙、丙、丁和戊 5 种种群关系混淆不清而导致错误。

(3)书写的食物网无箭头;有错别字,如乙与已不分,戊与戍不分;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修改 不清晰等。

(4)书写的答案不准确,尤其是生物术语不规范,如出现能源流动、物质流通、能量循环、无极大 气环境、消费、甲吃乙、被消者、吃与被吃等术语。

(5)答卷中出现的错别字较多,如无极、环净、哺食、扑食、循还、高极、销费者等。5.教学建议 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巩固,审题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

(四)32 题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遗传系谱图中伴性遗传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考查内容在考纲中属于 II 要求,即重点 掌握程度,试题既重视对基本知识的考查,也重视多种能力的考查,如理解能力,分析推断能力等,分值 11 分。

题干考查了①遗传系谱图中的显隐性判断;②伴 X 遗传和伴 Y 遗传规律和特点;③伴性遗传中 纯合子、杂合子的判断。

本题是一道遗传系谱图,是 2007 年以来宁夏高考第一考查,试题设问简洁,难度适中,区分度 较好,体现了对高中生物主干知识的考察。2.评分细则

(1)隐性(2 分),或隐(2 分),错别字不得分。

(2)Ⅲ-

1、Ⅲ-

3、Ⅲ-4(3 分)或Ⅲ

1、Ⅲ

3、Ⅲ4;或 1、3、4;或Ⅲ1、3、4(3 分)(注:写三 个以内(含三个),对几个得几分,超出三个得 0 分)。

(3)Ⅰ-

2、Ⅱ-

2、Ⅱ-4(3 分)或Ⅰ

2、Ⅱ

2、Ⅱ4;或第一代的 2 号、第二(或Ⅱ)代的 2 号、第二

(或Ⅱ)代的 4 号; 或Ⅰ

2、Ⅱ2、4(3 分)。(注:只写个体号,不写代数得 0 分;写三个以内(含 三个),对几个得几分,超出三个得 0 分)。

Ⅲ-2(3 分)或Ⅲ2;或第三(或Ⅲ)代的 2 号(3 分)(注:只写个体号,不写代数得 0 分;多写 得 0 分)。3.得分情况

本题共 11 分,学生得分最高分 11 分,最低分 0 分。平均分为:5.37。具体分值分布如下: 分值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3.4 9.09 6 19.5 9.6 7.29 5.09 5.4 7.19 20.6 4.4 2.4

4.学生答题情况

(1)作答不规范:①应该选择“隐性”二字填写,但很多同学只写“隐”字,甚至一些学生将 “隐”字写成“阴”、“稳”、“阴显”等;

②对一题多空应有明显的空白或标点符号隔开书写,便于阅卷老师评判,也不造成考生不必要 的失分; ③书写不清,如罗马数字Ⅱ、Ⅲ、子代、F1、F2 等的书写不清楚,对个体编号如 1、2、3、4 写成①、②、③、④等。

(2)卷面不整洁,字迹潦草,随意圈划、粘拉。用胶带粘拉文字,又在其上书写,致使答案模 糊不清。(3)审题不清,分析推理能力欠缺。如题目要求写个体编号,有学生写基因型,还有学生写成 F1、F2、F3 的,对个体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的判断,有些学生只是猜测,并没有进行推理。5.教学建议

(1)平时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如显隐性的判断,伴 X、Y 遗传特点等。

(2)加强学生规范答题的训练,改变不良习惯,平时应注意汉字和罗马数字的书写,还有多空 答案写到一起,只写个体编号不写代数,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3)平时教学中应注重遗传系谱图中专业术语的表述。如子代、F1、F2、F3 以及Ⅱ、Ⅲ等的 表述。

(4)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尤其是高考适应心理。这一点从考生的答卷整洁程度差和问题 卷(答错位置)的较多就可以说明考

生心理比较慌乱。

(五)39 题 1.试题分析

本题在考纲要求中属于 II,题干考查了 :属于探究实验,侧重考查了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步骤,运用数学方法表达使生物学更加科学准确。即重点掌握程度,试题既重视对基本知识的考查,也突 出了主干知识与核心内容,识图能力考查,分值 15 分。本试题相关基础知识是:记忆纯化微生物的两种基本方法: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2.评分细则

(1)检查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2 分)以下答案也可得 2 分:检查(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彻 底;检查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含有微生物(杂菌);确保无杂菌污染。防止(排除)培养基中杂菌对 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下答案可得 1 分: 防止(排除)杂菌对实验结果的污染。其余不得分。3.8×107(2 分)或 38000000(2 分)。

(2)灼烧(2 分)或酒精灯火焰(2 分)或答酒精灯、火焰(1 分)。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以 便获得单个菌落(3 分)或随划线次数增多细菌数越来越少,最后获得单菌落(3 分);或单个菌落(2 分)稀释或菌落(1 分)。(3)B(2 分)。

(4)溶解氧(2 分)或溶氧量、氧气、氧、O2(2 分); 或气体(1 分)。营养物质(2 分)或养分、养料、营养(2 分)。培养液中具体营养物质中的某一类,培养液(1 分)。3.得分情况

本题共 15 分,学生得分最高分 15 分,最低分 0 分。平均分为:7.38。具体分值分布如下: 得分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3.2 1.2 4.09 4.09 6.8 10.4 8.8 10.89 11.39 10.4 10.3 7.9 5.69 3.09 1.5 0.3 4.学生答题情况

(1)得分情况:总体是正太分布,学生得分集中在 5~10 分之间,得零分的占 3.2%,得满分 的仅占 0.3%。(2)卷面情况:

①专业术语欠欠缺,口语化严重:如灼烧写成烧烧、蜡烧、火焰加热、酒精灯和火烧等;把溶 解氧写成氧、氧份、氧氧、O 等;营养物质写成营份、营料、养份等;稀释写成分散、分离;将聚 集的菌体逐步稀释以便获得单个菌落写成把细菌逐渐分离从而获得一个一个的菌落。

②书写不规范,错字、别字较多:如灼写成勺,氧写成养。③答与本题无关的知识:如在答题卡画了几幅画。

④不能在指定的位置答题:如把化学题答在生物题的位置,把 39 题答在 40 题的位置。

⑤计算能力弱及不会用科学计数法:如把 3.8×107写成 38×106和 0.38×105;38000000 写成 38 万。5.教学建议

①在平时的考试中对选修题的答案卡应和高考答案卡一致,不设格式,不设题号。②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口语化或网络用语,严格运用专业术语表述。③继续加强双基,回归课本,充分运用课本资源。④对于专业术语和易混字尽量板书,加强学生记忆。

⑤能做的实验尽量在实验室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不要只在教室里做演示实验。

(六)40 题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的相关内容。在考纲要求中属于 II,即重点掌握程度,试题既重视基本知 识的考查,也突出了主干知识与核心内容以及重点知识转换的能力考查,分值 15 分。

试题相关基础知识是:某种生物基因组的全部遗传信息储存在受体菌落中,这个群体即为这种 生物的基因组文库。cDNA 文库是指某种生物的一部分(特定)基因的文库,有专一性。基因工程 步骤中目的基因的导入和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分离规律中杂合体自交,后代显性与隐性数量比 为 3:1。

试题题干精练简洁。考查了基础知识,如基因组文库和 cDNA 文库的概念理解,目的基因的检

测和鉴定;又考查综合能力,增加了难度,如自交的结果可推测该耐旱基因整合到了同源染色体的 一条上,但又适当的降低了难度,如答案给出一定的范围和提示(同源染色体的一条上、同源染色 体的两条上)。2.评分细则

(1)全部(2 分)或所有、全套、整套(2 分)。部分(2 分)。(2)筛选(2 分)或选择(2 分)(注:筛选中“筛”有别字扣一分)。(3)乙(2 分);表达产物(2 分)或转录和翻译的产物(2 分)。(4)同源染色体的一条上(3 分)。3.得分情况

本题共 15 分,学生得分最高分 15 分,最低分 0 分。平均分为:7.58。具体分值分布如下: 分值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2.4 0 4.69 3 5.79 5.79 14.9 6.09 18 13.3 5.2 15.39 0.4 4.59 0 0.4 4.学生答题情况

(1)满分学生占 0.2%,知识掌握扎实,题意理解清晰,语言叙述准确。

(2)学生出现知识性错误,如第(4)小题对题意理解不清,判断不出耐旱基因的显隐性在同源染 色体上的位置,不得分学生占 7.59%。

(3)不重视不仔细审题且对题意的描述理解不到位,如题意已明确甲乙植物的性状,题中“将其导 入植物 的体细胞中,答案为?乙?,但学生写为?耐旱性高的植物?等多种答案。”

(4)对知识掌握的一知半解,概念混淆。如“全部”与“部分”颠倒。题意隐含了表达的过程和结 果。许多学生在回答“表达产物”时,只写产物如蛋白质等、或只写过程如转录或翻译,因此 失分。

(5)不能用专业术语表达,如“筛选”写成“找出”、“挑出”、“提取”,“表达产物”写成“表达情 况”、“表达程度”、“表达状况”等。(6)书写不规范,错字、别字较多:如“筛选”的“筛”写成“晒”、“删”、“塞”,或错字;“耐旱” 的“旱”写成“寒”、“汗”、“悍”等;“耐旱”的“耐”写成“而”。

(7))学生填涂的题号与答案不匹配,如涂的是 40 题答的是 39 题。(8)不能在指定的位置答题:如把化学题答在生物题的位置。5.教学建议.①加强对题干信息的审题分析能力。

9.2024年高考生物备考策略 篇九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膜是植物细胞的边界,也是该细胞最外层的结构 B.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均是可以运动的 C.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一定是在细胞膜的参与下完成的 D.细胞膜上可附着与有氧呼吸.ATP水解有关的酶 答案 D 解析 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壁具有全透性,细胞壁是植物细胞最外层的结构,A项错误.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B项错误.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不一定需要细胞膜参与,如植物的胞间连线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C项错误.2.(2017山东潍坊期中,10)下图表示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下列属于图示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的是()

A.膝跳反射时,传入神经元引起传出神经元兴奋 B.受精作用时,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C.甲状腺细胞对垂体细胞分泌TSH的反馈调节 D.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 答案 B 解析 膝跳反射时,传入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属于化学物质的传递,A项不符合题意.题图表示细胞之间通过相互接触直接识别,可以表示精子与卵细胞的识别,B项符合题意.甲状腺细胞释放的甲状腺激素过多对垂体细胞分泌TSH产生抑制,是通过甲状腺激素与垂体细胞表面相关受体结合的反馈调节实现的,C项不符合题意.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项不符合题意.3.图中a.b.c.d为细胞器,H-亮氨酸参与图示过程合成H-X.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H-X可能为小分子神经递质.淋巴因子,图中a.b.d的膜面积会产生变化 B.DNA聚合酶可从d运输至细胞膜 C.H-X分泌到细胞外与膜的流动性有关

D.c中有多种酶,它们分子结构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指导酶合成的mRNA模板不同 答案 C 解析 图示过程为H-亮氨酸参与合成H-X蛋白质并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图中a是核糖体,b是内质网,c是线粒体,d是高尔基体.由图示信息可知,H-X为蛋白质,而小分子神经递质一般为单胺类或乙酰胆碱类物质,其本质不是蛋白质,且图中a(核糖体)没有膜,A项错误.DNA聚合酶不是分泌蛋白,不能分泌到细胞外,B项错误.H-X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与膜的流动性有关,C项正确.c是线粒体,其中多种酶分子结构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指导酶合成的基因不同,D项错误.4.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出某动物细胞的三种细胞器,经测定其中三种有机物的含量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333

333

A.细胞器甲是线粒体,有氧呼吸时葡萄糖进入其中被彻底氧化分解 B.细胞器乙只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肯定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有关 C.若细胞器丙不断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将直接影响分泌蛋白的合成 D.乳酸菌细胞与此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可能有甲和丙 答案 C 解析 细胞器甲含有蛋白质.脂质和核酸,说明其具有膜结构并且含有核酸,动物细胞器中具有膜结构且含有核酸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有氧呼吸时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被彻底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A项错误.细胞器乙只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说明其具有膜结构,但其不一定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有关,如溶酶体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无关,B项错误.细胞器丙无膜结构,含有核酸,说明其是核糖体,附着于

〚导学号50074027〛

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不断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将直接影响分泌蛋白的合成,C项正确.乳酸菌是原核生物,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乳酸菌细胞与此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只有丙,D项错误.5.下图为某动物细胞内部分蛋白质合成及转运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高尔基体对其加工的蛋白质先进行分类再转运至细胞的不同部位 B.附着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通过囊泡运输到内质网加工 C.分泌蛋白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D.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的形成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 答案 B 解析 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和运输,A项正确.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多肽是在信号肽的引导下进入内质网腔进行粗加工.再通过囊泡运输到高尔基体进行深加工的,B项错误.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有膜融合的过程,体现了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项正确.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和分泌蛋白都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D项正确.6.(2017江苏镇江一模,2)下图表示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A.B.D分别表示蛋白质.磷脂.糖类 B.过程a.d都可以表示细胞吸收葡萄糖 C.细胞缺氧时,b.c.d过程基本不受影响 D.图示过程b不能反映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 D 解析 据图分析,A为载体蛋白,B为磷脂双分子层,D为多糖,A项正确.过程a.d分别表示

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进入其他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B项正确.b.c.d过程均表示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因此细胞缺氧时,b.c.d过程基本不受影响,C项正确.图示过程b表示自由扩散,磷脂分子只允许部分小分子物质通过,能反映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项错误.7.(2017江西南昌四联,2)在盐碱地中生活的某种植物,其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减轻Na对细胞质中酶的伤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Na进入液泡的过程属于主动转运

B.Na进入液泡的过程体现了液泡膜的选择透过性 C.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不利于增强细胞吸水能力 D.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有助于提高植物的耐盐性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中信息可知,Na是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说明其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体现了液泡膜的选择透过性,A.B两项正确.Na进入细胞后,提高了液泡中的浓度,有利于提高植物的耐盐性和维持液泡的渗透压,C项错误,D项正确.8.(2017四川彭州五校期中,12)图甲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两种方式,图乙表示细胞对大分子物质胞吞和胞吐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

A.图甲中a表示自由扩散,b表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B.图甲中b曲线达到最大转运速率后的限制因素是载体的数量 C.图乙中的胞吐和胞吞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图乙中的胞吐和胞吞过程都需要消耗ATP 答案 C 解析 图甲中曲线a随着被转运物质浓度的增加转运速率不断增大,故a表示自由扩散,曲线b开始时随着被转运物质浓度的增加,转运速率增大,但转运速率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不再改变,说明曲线b表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A项正确.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都需要载体,达到最大转运速率后,限制因素为载体的数量,B项正确.图乙中的胞吐和胞吞能体现细胞

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项错误.主动运输.胞吐和胞吞都需要消耗ATP,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

9.下图是两种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一细胞中与合成和分泌抗体有关的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有

(填标号).(2)图一细胞中大分子物质出入结构④的通道为

.(3)图二细胞与图一细胞相比,特有的生物膜结构是

(填名称).(4)图二细胞中的④是

,该结构与植物细胞的 的形成有关.若将图二细胞依次浸于蒸馏水.0.3 mol/L蔗糖溶液和0.5 mol/L硝酸钾溶液中,观察原生质体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其结果如下图所示.(5)曲线a.b.c中,表示细胞在蒸馏水中的是

,表示在0.5 mol/L硝酸钾溶液中的是

.(6)EF段的细胞液浓度变化为

.(7)试简要分析曲线b.c差异的原因.答案(1)③⑤⑦(2)核孔(3)叶绿体膜和液泡膜(4)高尔基体 细胞壁(5)a b(6)不变(7)曲线b:在0.5 mol∕L硝酸钾溶液中的细胞开始时因渗透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由于硝酸钾分子能进入细胞,使得质壁分离后的细胞因吸水而自动复原.曲线c:由于蔗糖分子不能进入细胞,因此分离后不能发生自动复原.解析(1)图一细胞中与合成和分泌抗体有关的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

粒体.(2)核孔是细胞中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核的通道.(3)图二高等植物细胞与图乙动物细胞相比,特有的生物膜结构是叶绿体膜和液泡膜.(4)高等植物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5)将成熟的高等植物细胞浸于蒸馏水中,细胞吸水导致原生质体的体积变大,对应图中的曲线a;浸于0.3 mol∕L蔗糖溶液中,细胞失水导致原生质体的体积变小,对应图中的曲线c;浸于0.5 mol∕L硝酸钾溶液中,细胞先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随后细胞吸水自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其原生质体的体积先变小后恢复原体积.(6)图中EF段原生质体的体积保持相对不变,说明细胞吸水量与失水量持平,因此细胞液浓度不变.(7)曲线b.c差异的原因:b曲线,在0.5 mol∕L硝酸钾溶液中的细胞开始时因渗透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由于硝酸钾分子能进入细胞,使得质壁分离后的细胞因吸水而自动复原;c曲线,由于蔗糖分子不能进入细胞,因此分离后不能发生自动复原.10.(2017河北邢台一中月考,41)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图表示高等动物细胞生物膜系统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其中,图甲表示某分泌细胞的分泌过程示意图,图乙是图甲中③放大后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图中①~⑥表示结构名称,A.B.C表示物质名称,a.b.c表示物质运输方式.)

(1)图甲中

(填序号)等结构共同构成了生物膜系统.(2)图乙中与细胞识别有关的结构是

(填字母).(3)图甲所示的氨基酸.葡萄糖.碘的运输是图乙中的 方式,若用蛋白酶处理该细胞,则图乙所示的 运输方式将受阻.(4)mRNA合成后从细胞核出来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将通过

层生物膜.(5)若对图甲中核糖体上的氨基酸用H进行标记,在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放射性物质在细胞结构间依次出现的顺序是

(填序号).3

(6)在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膜面积基本保持不变的结构是

(填序号).(7)分泌物能够顺利排出细胞,依赖于细胞膜的 性.答案(1)①③④⑤⑥(2)A(3)b b.c(4)0(5)②①⑥③(6)⑥(7)流动

解析(1)观察图甲可知,①~⑥表示的分别是内质网.核糖体.细胞膜.线粒体.细胞核和高尔基体.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2)图乙中A.B.C表示的分别是糖蛋白.蛋白质和磷脂双分子层,其中糖蛋白与细胞的识别有关.(3)图乙中a.b.c表示的运输方式分别为自由扩散.主动运输(细胞外到细胞内)和主动运输(细胞内到细胞外),氨基酸.葡萄糖和碘进入细胞的方式为b,主动运输过程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如加入蛋白酶,则b.c运输方式会受阻.(4)mRNA通过核孔从细胞核中出来,所以通过0层生物膜.(5)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放射性物质依次出现的顺序为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6)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内质网膜面积减小,高尔基体膜面积基本不变,细胞膜面积增大.(7)分泌蛋白通过胞吐方式排出细胞,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11.科学家把番茄和水稻分别放在完全培养液中培养.各种离子的初始浓度设定为1个单位,一段时间后,培养液中离子的相对浓度(实验结束后培养液中各种离子浓度占开始时的浓度的百分比)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图示中的离子进入细胞的方式是

,与该过程有关的细胞器有

.(2)请解释在培养水稻的完全培养液中,实验结束时M

浓度为什么会升高?

.(3)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有:①根细胞对离子的吸收具有

,②植物根吸水和吸收离子是

的过程,③不同的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情况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它们的 不同.(4)该实验

定的巧

处是

,如此

上一篇:人事股下一篇:淘宝美工设计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