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证明申请书

2024-08-31

在读证明申请书(18篇)

1.在读证明申请书 篇一

英国留学申请 在读证明开据步骤及中英文模板

一般情况下,大学的在读证明正文应包含以下内容:学生姓名;出生年月;学生就读学院、系、专业;年级;学制;学号信息;就读起始时间;在何种情况下将于何时毕业;于何种情况下可于何时获得何种学位。有同学会有疑问,为何要在毕业时间与学位获得前加上那么多条件,可否直接写将何时获得学位与毕业?要知道,一份规范的在读证明是具有法律效益的,学校方面需要保证其语句的严谨。

事实上,英国之外的一些国家规定在留学申请过程中会要求对在读证明进行公证,而公证处也不会认可类似“将在何时获得学位并毕业”这样的语句。

对学校而言,只能证明学生在何种条件下于何时获得学位并毕业,而英国学校也是认可这样的内容的,完全不必担心。

一般来说,各所大学都会有在读证明的模板,同学们只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填写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在读证明必须打印在具有学校抬头的纸上,这一点关系到此份在读证明是否具有效力,十分重要。如果需要自己撰写在读证明,则可参照以下模板(中英文):

兹证明(姓名),(性别),某年某月某日出生,系我校 学院 专业 级(学制)本科学生,学号,于某年某月至今在我校就读。在按规定完成计划学习情况下,将于某年某月毕业。如果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的规定,将被授予(学位性质)学位。

XX大学教务处

年月日

盖章

在读证明英文模板

Certificate

This is to certify that Ms ## is now studying in the four-year undergraduate program at ## University.She has been enrolled in the Department of##,majoring in ## from ## to present.Ms # will get the Bachelor’s degree in ##if she passes the examinations in the required courses.## University is a full-time accredited school for higher education approved by the Education Minist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XXUniversity

Date

2.在读证明申请书 篇二

一、激发兴趣的先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把这种读书安排在开学后。刚发下新书的那几天, 学生对刚领到的新书都有较浓厚的兴趣, 极想知道新书中究竟有哪些内容。这时, 老师要鼓励他们选读自己喜欢的课文, 特别是新教材变化较大, 有不少课文都选自原来的中高年级语文课本, 如《拔苗助长》、《画鸡蛋》、《长歌行》等。在这学期新书一发下, 我就布置学生回家选读。第二天, 我们班的李月很高兴地翻着《长歌行》对我说:“老师, 我哥哥的书上也有这一课, 只是他们的课文要长一些, 现在我会读这篇课文了。”我及时鼓励她:“你真了不起, 你哥哥能读的课文你也能读, 真棒。”然后我在班上把这篇课文提出来:“这是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才学的课文, 李月已经会读这篇课文了, 现在请她读给大家听。”她红着脸读完了, 其他的孩子都用很崇拜的眼光看着她, 她的得意就不用说了。其实她读得并不是很好, 但我仍然很热情地表扬了她, 并提出希望:“我们这本书上还有很多很好听的课文, 不知道哪些小朋友愿意先去读一读, 然后读给大家听?”这样就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孩子都是很有表现欲的, 为了来表现一下自己的能干, 他们回家后一定会去读书, 即使自己阅读困难, 也会回家叫家长教读。

二、上课前的自读

预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可以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为接受新知识做好准备。要培养学生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然得从一年级抓起。我一般把这种预习式的读书安排在上新课前的头一天, 让学生在上新课前阅读课文。因为是一年级的孩子, 要求不能太高, 难度不能太大, 不然会让孩子产生畏难情绪, 所以形式不拘一格, 可粗读, 可细读, 可读段, 可读句。个别学生阅读有困难的, 还可让别人读, 在听读中初步了解课文的有关内容。这种没有目标、没有任何限制的泛读, 给学生留下了大量的空间, 学生在阅读时心理放松, 能更充分地享受阅读的自由, 既达到了预习的目的,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举两得, 何乐而不为?

三、浏览内容的快读

快速地浏览可以节约时间, 也可以更直接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课堂的四十分钟, 每一分钟的时间都应该是“时”有所值的, 所以浏览是一种很有效的读书方法。这种读书我一般放在刚刚上课时, 在破题后即可布置这个阅读任务, 同时可让学生在阅读时注意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因有上一天自读的基础, 即使学生只是快速浏览一遍也能大致把握课文内容, 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对课文概要也就有了大致的了解。快速浏览需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为基础, 所以不适合低年级的孩子, 一般可在三年级开始提出这种阅读要求。

四、有目标的细读

仔细地阅读课文, 可以了解文章的细节, 让学生对课文把握得更为准确, 和快速浏览是相辅相成的, 可谓相得益彰。这种读书应放在课文学习中, 针对书上提出的问题, 在有关段落或有关句子中反复阅读, 找出答案。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如我在教学《一粒种子》时, 问:“谁是种子的好朋友, 为什么?”然后让学生反复阅读3——7自然段, 学生在阅读中就能自己找到答案:蚯蚓是种子的好朋友, 因为它帮助种子松土, 种子就好钻出去。这样, 既能免去老师枯燥的讲解, 让课堂变得轻松, 又能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五、体会语气的精。

怎样引导学生读, 怎样教会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 就要落实在每一节课中去扎实地训练。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句式不一, 读法也不一样, 或平淡, 或高昂, 或低沉, 可谓千变万化, 即使同是感叹句, 处理也不尽相同。如《拔苗助长》中的“可把我累坏了!”就要读得慢, 显得如释重负;而《一粒种子》中的“啊, 我要赶快出去!”要读得快, 显得急迫;同是这篇课文的“啊, 好一个光明的世界!”要读得重, 高昂, 显得惊奇, 赞叹, 满心欢欣。只要朗读的训练到位, 学生不仅能一点点地培养起朗读的能力, 而且能在体会各种不同句式, 不同语气的精读中, 更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品味感情的美读

我们的汉字, 每个字都是具有灵性的, 我们的课本, 每一篇文章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 或讲述故事, 或描写山水, 或讲解道理,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美。我们在教学生学语文时, 不只是教会他们解题的技巧,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读文, 学会领略文章的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 他们情感的产生, 往往要借助于具体的环境, 要先引导学生入境, 才能让他们生情。因此, 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图片, 再辅助于音响等, 让学生身临其境。如在教学《小山村》一课时, 我让学生一面听配乐朗诵, 一面看投影, 让雪白的梨花, 粉红的桃花, 清澈的小河, 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后让学生一面回忆刚才的画面, 一面读课文。这样, 画面和文字就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又能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还能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感情, 可谓一举多得。

七、贯空全文的通读

这种读书一般安排在学完课文以后。这时, 学生对课文已比较熟悉, 何处读轻, 何处读重, 何处读快, 何处读慢, 在他们心中已有一个大概的尺度, 能够在通读课文中形成对课文更完整的印象。“有一千个读者, 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这时不能用自己的主观意见去诱导学生, 而应该让学生在通读课文中描绘自己头脑中的形象, 更深刻感知课文的内容, 让他们能够更充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

参考文献

[1]《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3.在读中感悟文本,在读中绽放精彩 篇三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的师生互动。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把朗读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围绕教材创造和谐的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愉快地吸收其中的语文知识,交流情感、培养智慧和塑造个性,绽放精彩课堂。

一、朗读有助于了解文章内容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朗读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营造情感氛围和审美空间,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获得审美体验,形成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作为语文学习的主导者,在朗读中应推波助澜般去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

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这课时,朗读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把握文章的思路,准确而全面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如在学习《洛阳诗韵》时,其中写洛阳的古、美、绝、奇时用了这样的词语:洛阳古,她有“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洛阳美,她有群芳之冠的牡丹……洛阳绝,她有1300年历史的唐三彩……洛阳奇,更因她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作者恰当地运用了“她有……她有……她有……更因她有……”等复沓词语,这篇文章按照横向思路,从四个侧面写出了洛阳辉煌的画卷。这样,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反复诵读并感受语言内容,进而领悟其意义。

二、朗读有助于理解思想情感和结构形式

古诗文的诵读要注意揣摩作者的意图,体察作者的感情,通过抑扬顿挫的诵读来表情达意,表现出作品的魅力。抑扬顿挫,主要体现在语调的高低、强弱和语速的快慢等起伏变化,语调、语速不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完全不同。例如诵读李白的《将进酒》,开头几句要读出气势,声调昂扬,顿挫有力,将其感叹生命无常的悲愤表达出来;接着,由“悲”转“乐”,借酒抒怀时,可以读得轻快些、平缓些;在劝“岑夫子”、“丹丘生”进酒时,又转向高昂、狂欢,节奏铿锵;继而借古喻今时,又可稍平缓,略低沉些;最后“借酒消愁”时,再度昂奋、高扬,有言尽意犹、余音绕梁之感。

有时文章作者的思想情感,常在文章的结构段落及句式等方面的安排上有所体现,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利用领读、分读、齐读等方式对应文章的结构层次读,能突出显示文章的思想感情,加深理解和感受。如《过秦论》让学生分读前一部分秦国从秦孝公到秦始皇逐步走向鼎盛的部分,指导学生响亮地读,节奏不断加快,读出文章的层层高扬,以至登峰造极。然后慢速冷静读出后面秦王朝一朝灭亡大厦倾覆的陡然跌落,最后齐声重读、慢读水到渠成的观点句,感受末句的发人深省。

三、朗读有助于感受、领悟写作技巧及语言特点

如在学习《劝学》第三段时,让学生甲朗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正面)。再让学生乙朗读“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反面)。又让学生丙读“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反面);再让学生丁朗读“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正面)。又让学生戊朗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正面)。再让学生己读“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反面)。这样,让学生读一遍,便觉得没有必要大讲对比论证的原理和作用了。又如在学习《〈野草〉题辞》时,让学生反复朗读第一段:“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句话两组相对的词语:“沉默”与“开口”,“充实”与“空虚”,值得品味,我们在朗读品味时应联系写作背景与全文内容来体会作者当时复杂矛盾的心境。

四、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我们的中职生,平时上课很少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和发言。老师叫起来,学生就用很简单的一句话、一个词作答,更有甚者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而对这样的学生,我们教师不能发火,更不能训斥,而是想方设法让他开口。于是我就让学生从朗读开始,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为口语交际中学会运用规范的语言,学会用普通话表情达意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在各种交际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在口语表达交流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留学在读证明(中英) 篇四

兹证明:xxx(女(男),19xx年x月x日出生),于20xx年9月被xxx大学xxx学院录取,主修xxx专业,普通全日制本科,学制四年,该生学号为xxx。如该生能完成规定的课程并达到毕业的要求,将于20xx年x月毕业,获得学士学位证书。

落款(出具证明的单位,如学院的教务处)

电话:xxx

地址:xxx

20xx年xx月xx日

Certification for On-campus Students

Dear Sir/Madam,This letter is to certify that , female(male), born on xxx份)xx(日期),19xx(出生年份), was admitted into the School of xxx(在读的学院), xxx in September 20xx.She majors in xxx.It is a full-time, four-year program leading to a Bachelor’s Degree.Her student number is xxx.She is expected to graduate in June, 20xx and receive her Bachelor’s degree if she can complete the required curriculum and reac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graduation.xxx(开具证明的单位落款)

Tel.: xxx

Address: xxx

5.在读证明样本(高中) 篇五

SchoolCertificate

*****,male,bornonMay,19*,wasadmittedto********MiddleSchoolinSeptember19**.NowheisstudyingatCla**,Grade**.******obeysalltherules,reectsteachers,unitedwithstudents,takesactivelypartinallkindsofactivesandisastudentofgoodcharacterandscholarship.RecordSubjectGradeOneGradeTwoGradeThree

FirstT

ermSecondTermFirstTermSecondTermFirstTermSecondTermPoliticsChinese

Mathematics

English

Physics

Chemistry

Geography

Biology

P.E.History

Herebycertified!

Principal:

***********MiddleSchoolOctober

**,20**

在校证明

******,**,出生于****年*月*日,****年*月考入**********中学,现为我校高*.*班的学生,该生在校期间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成绩科目高一高二高三

上学期下学期上学期下学期上学期下学期

政治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地理

生物

体育

历史

特此证明!

校长:

********中学

20**年**月**日

6.在读书中成长 篇六

一、自身过硬

俗话说:“打铁需要自身硬”, 教学也是这样。如果讲课时照科宣读, 不敢脱离教材, 心里没有底气, 担心学生的提问自己不能圆满回答, 惶惶然而惴惴不安;对学生听课不专心, 没有学习兴趣, 又感到愤愤然而索然无味。这时, 就要自我反思了。其原因可能是对教材把握不充分, 授课的方法不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或者是授课的内容生硬、单调, 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

针对以上遇到问题, 通过多读一些相关的书, 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学习名师的教学经验, 从中获得启迪, 找到改进的方法。“书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 当中凝结了诸多的智慧, 读书会学到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读书能提高教学能力。”是啊, 要想讲课时做到深入浅出, 吸引学生的参与, 应多读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 并结合教材, 从解决现实问题切入, 贴近学生实际, 旁征博引, 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这样讲起课来才会丰富有趣, 游刃有余。

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 还要完备教材内容的背景知识以及相关知识的发展动向, 这样才能在授课时, 结合现实情况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切入, 逐步引导, 深入展开, 使学生对问题产生疑惑并有解决问题的兴趣, 这样就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如在《植物基础知识》的授课中, 讲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时, 提出植物的叶片是一座了不起“化工厂”, 能把二氧化碳、水、矿质元素等在吸收光能的作用下合成糖类等有机物, 并释放出“副产品”氧气。但现在最高水准的化工厂也达不到这样的水平, 因为没有一个是用太阳光能作为能量来源的, 而人工合成的过程会产生许多污染物。有了这些认识, 教师再让学生与植物合成进行比较, 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思考人类为什么达不到这个水平。需要注意的是, 在这个引入的过程中, 要有化工方面的知识和发展水平的动态信息。如现在能合成的有机物有哪些;为什么有些有机物合成中, 还要以植物为基础原料, 不能直接以二氧化碳、水为原料直接合成等。

二、做引路人

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 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学生学习有困难时, 教师要分析清楚其原因, 有可能是基础知识不足, 有些基本的词汇不理解, 造成了学习中的困惑等。这时, 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 要指引学生多阅读相关的背景书籍, 并提供一些有建议的书籍, 激发学习兴趣, 消除无知、自大的心理, 明白为什么要学习, 怎样才能学会。如在讲授《植物基础知识》时, 为了说明人类的生存要依赖植物, 如果没有了植物, 那么也就看到了人类的末日, 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阅读自然界循环方面的书目, 如:《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揭秘神奇的大自然》《自然探秘》。待学生认识到植物存在的重要性后, 再引发学生思考, 如何能让植物更好地生长, 给人类提供更多的能量来源。这就需要认识、了解植物, 从植物的外观开启探究旅程, 学习植物内部的结构, 如细胞、叶绿体、高尔基体等的构造, 掌握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激素调节、植物繁殖等植物生命的运转活动, 详细了解植物生长的规律, 从而根据植物的生长规律来促进植物更好地生长。

三、关爱学生

“爱”是教育的灵魂。爱学生就要关心、了解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的首条金科玉律。”如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 没有掌握学生的动态心理, 心中不明, 就不能从思想、学习、生活上全面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也就不能很好地教育学生。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表现、家庭环境、社会交际等情况, 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 因材施教, 有针对性地进行爱的教育。

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教育经验:严格地要求和最大地尊重学生。爱学生就要信任学生, 相信他们的进步。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 教师的社会角色本身决定了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很高, 所以他们看重教师对自己的态度, 他们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爱。作为一名教师, 既要爱优生, 也要爱差生, 更要爱那些急需关怀、教育的学生。对聪明勤奋的倾注满腔热情, 对迟钝、调皮的耐心培育, 以深沉的关爱来医治他们心灵上的创伤, 用爱的甘露来涤荡精神污染, 把后进生转变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把家长认为不可能教育的“低能儿”培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爱是相互的。因为你爱学生, 学生会用十倍的爱尊敬你、佩服你、爱戴你。

四、提升品味

学生崇拜教师有多方面, 有崇拜教师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的, 有崇拜教师渊博的知识, 有崇拜教师人格魅力等。对于大学生来说, 他们更崇拜教师才高八斗, 学富五车。

书是养人的。古人说:“书犹药也, 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是在读不知, 学到以前不懂的东西, 增加知识的广度, 积淀文化底蕴, 发现自己的不足, 改造自我, 丰富人生的厚度。多读书, 能悟到其中共性的东西, 能通过纷杂的现象看到本质, 不再让伪象蒙蔽眼睛。如果不读书, 很可能只站在狭隘的眼光里看世界, 如同井底之蛙, 会造成无知者自大的后果。如同弟子规中“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要联系实际, “读”以致用, 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 将读与思相结合, 改善自己的行为, 提高专业水平。另外, 读书还要多、杂, 多涉猎其他的学科, 形成丰富知识背景。

7.在读书中思索 篇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国人的至理名言。这句名言对读书而言无疑是正确的,它强调了“厚积薄发”,但显然也易给中国教育一种误导,仿佛读书就是积累知识。于是,教师与学生渐渐习惯了不假思索地读书,学生记住了书中的知识,考试拿了高分,那便是会读书。可是直到今天,虽然在改革开放后,一些科技领域有了新突破,但面对与西方国家依然存在的几十年的差距,遗憾的同时,我们只能自问:爱读书的中国人到底怎么了?

记得有老师教我一句读书的秘诀,那就是将书读“薄”。我想在这读“薄”的过程中,应该是融入了更多思索的,这思索既有对书的精华的汲取,也有在其基础上的“背叛”以及“突发奇想”。实际上,思索是对读书的净化与升华,将其变成含有自己思想的鲜活的生命,在此基础上,思维就有了创新的空间。

记起了著名作家朱苏进一篇文章中的话,你的案头该“永远有一本读一半的书,另一半用你的猜想去完成它”。是啊,写不尽的是历史,读不尽的是好书,让我们用思索去填补读书的另一半空间,使其成为思想的风景、思维的放风时间。

8.在读证明 篇八

兹证明张兴洋,学号0903010414,于2009年9月进入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学习本科课程,专业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现为大四在籍学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管理条例》的规定,如果学生所有科目合格,预计在2013年7月毕业,并获取学士学位证书和本科毕业证书。

特此证明

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2013年5月13日

Studying Certificate

This is to certify that Student Zhang Xingyang, student No.0903010414, entered 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of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September 2009 studying undergraduate courses.His major i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and is studying in the 4th academic year at our university.According to the 《Degree Management Statute of P.R.China 》, if the courses that the student studied are qualified, he will graduate in July 2013 and will obtain the Graduate Certificate and Bachelor Degree Certificate.This is the very certificat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9.在读证明英文 篇九

××××

University

10.让学生在读中放飞激情 篇十

一、以读激情

语文学科重在读。写文章的人“情动而辞发”,读文章的人要“触辞而情动”。教师以传情的朗诵再现课文,使平面的文字立体化,使呆板的文字生命化,当教师的心融入文章之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就能把这种“情”传递给学生,共同感受。教师以真挚的情感范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自觉地在浓浓的情感世界里体验、品味,从而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教师标准化的示范读,以自己的激情,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也想像老师那样投入情感,倾情阅读,体验读的乐趣。例如。我在教学《穷人》一课时,通过颤音与泣音的运用,把桑娜的善良诚实的品质读了出来,用坚定的语气表现她毫不犹豫地抱回邻居的两个孩子……学生们在教师用语言创设的浓浓的情感世界里,自然产生读的渴望,纵情阅读,倾诉情感。

除了树立读书的榜样,我还要求中队多举行一些竞赛,如猜谜语,比智力,比一比谁最能干等中队主题会,让队员们在队会中竞争起来,从而激发自觉开卷的兴趣。我们班的中队会曾举行以朗读比赛为主题的活动。比赛前我给了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还告诉他们比赛结束后,要选出两名“朗读小状元”。这一下子就把学生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次中队会进行得非常成功。我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为这两位同学颁发了奖品,虽然只有一个笔记本,却激发了其他学生更大的积极性。我相信以后再举行类似的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将会更加高涨。

二、以境激情

情境,情境,以情设境,以情入境,以境激情,以境悟情,可虚设问题情境、模拟情境、交流情境、角色情境……一个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学艺术的追求,对学生的真爱,都可以以教学情境为载体来体现,在情境中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创造。例如,我在教学《秋天的图画》这一课之前,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秋天的图片或照片,也可以找一些关于秋天的物品,只要是具有秋天特点的东西都可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找来了落下的树叶,有的拿来了秋天的果实,还有的找到了描画秋天的图片…一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通过收集资料对秋天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这堂课上得很轻松,效果很好,学生读书的感情也很丰富,非常有激情。

三、培养丰富想象

读书要有丰富的想象,因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创造世界的源泉。组织队员开展读书活动,不仅要有读书的内容,也要有表演的内容。表面看起来,读与演是毫无联系的事情,其实演是培养丰富想象力的有效方法。一次“比一比谁演技好”的中队主题活动中,先是模仿表演,中队长做一个动作,队员们就学着做一个动作;接着是老师念一段话或词,学生思考一会儿,表演出来。由易到难,由模仿到想象,表演逐步深入,队员们的想象力越来越丰富。在朗读比赛中,我们班有个小女孩上台朗读《秋天的图画》,令我感到惊讶的是她给这一课的每一句都加上了优美的动作。她大方的举动,有感情的朗读感染了全班的同学。我抓住机会,及时在班里表扬了这位同学,并鼓励其他的同学向她学习。

11.教师要在读书中成长 篇十一

前段时间, 我读了《学校管理者的五堂必修课》。这本书主要是讲学校管理者要过一种研究性的生活:研究自己, 体悟生命的自觉;研究教师, 帮助他们诗意地栖居在教育大地上;研究学生, 老老实实“把学生当学生”;研究教学, “常听课”“会评课”;研究管理, “把正确的事做正确”。

从这本书中收获的很多。尤其是“研究教师”“研究教学”和“研究管理”三章内容给我的指导作用是前所未有的。其中王崧舟老师的《特级教师是这样炼成的》、程红兵老师的《学校教学领导如何观课、评课》、魏书生老师的《我靠什么管理》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好教师、好管理者的大门, 反复诵读, 其意无穷。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诗意课堂, 全然进入精神生命的超然状态, 令人钦佩。程红兵老师的“看目标, 看过程, 看效果”的评课方法清晰全面。其中的几个“关注”更值得借鉴。魏书生老师管理方法的“两大点”“一小点”从身心健康到管理策略, 由主观到客观地给予我最有实效的指导。“一小点”就是身体松、心灵静、呼吸匀、心情乐。“两大点”, 一靠民主, 二靠科学。决策过程要靠民主, 事情靠大家去办, 集大家的智慧。要建立科学的计划系统, 监督、检查系统, 总结反馈系统。

王崧舟老师的“宠辱不惊, 坐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 静观天边云卷云舒。”与魏书生老师的“一小点”不谋而合。我们要研究教育和教学, 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更需要这份宁静。只有身心的彻底放松, 才会理智地思考面临的种种纷繁复杂的问题, 静下心来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让教育教学管理见成效。

读了这本书中程红兵老师的《学校教学领导如何观课、评课》, 在自己听评课时有了依据。一步一个脚印, 做好每一件小事, 让自己管理下的教师意识到学校的计划不是空谈, 而是要真真正正去做的;意识到没有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是不会取得成效的。这些都是魏书生老师的《我靠什么管理》教给我的, 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验证的好方法。

原本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 不是太适合做学校管理者。但是在几年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的磨炼中, 在一次次阅读中, 不断成长。我认识到像《学校管理者的五堂必修课》这种对工作有指导价值的书籍对我职业成长的重要性。在实践与读书中, 不断反思, 不断完善, 我逐步成为一个理性的学校管理者。我想这是读书带给许许多多教育工作者最大的收益了。

12.大学在读证明格式 篇十二

华中科技大学教务处 二00三年五月十一日

Certificate

name, se-x, born in month, year, was enrolled in XXXX department(school) of xx-xx,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in September, 1999,majoring in xx-xx. The length of schooling is four years. Now he is a senior.

13.文体意识:在读与写之间的纠结 篇十三

一、如何理解和落实阅读中的强化文体意识

2011年版语文课标在阅读教学中强调关注文体意识是基于前期课改中教师在解读文本、设计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等重要环节上, 无视教材文本中有关文体知识的存在, 不分诗歌与童话, 也不管记叙性文章还是说明性文章, 都采用相似的教学策略, 结果出现了“千课一面”的现象。

造成“千课一面”这种现状的原因就是教师对课程目标中的文体意识缺乏关注。在语文课标实验稿中, 对具体承担课程目标的教材选文文体的区分是比较清楚的, 要求也各自不同:第一学段中先后呈现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第二学段中主要对叙事性作品做了课程要求;第三学段对说明性文章、叙事性作品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学段选文文体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按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分学段反复呈现, 以体现课程目标的整体性与阶段性。

以童话教学来看, 童话类的文本在第一学段中占到了三分之一以上;进入第二学段, 童话类的文本在数量上已不到三十分之一, 是以一个单元集中推出;而到了第三学段, 童话类文本仅有一两篇出现。教材作这样的安排是有用意的。童话作为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故事类作品, 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之一, 它以独特的言语表达方式创设了美好的情境———“童话里的世界”, 最适宜第一学段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透过童话的美好情境, 去关心、感受自然、生命和情感的美好。在此阶段大量出现的童话, 大多数语言浅显生动, 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口语特点, 教学中可采用激情朗读、讲述分享、角色扮演等策略, 目的在于让学生喜爱阅读童话类文本, 在喜欢中有所感知童话的美好。在第二学段中童话类文本的学习要求集中明确:“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 品味童话的语言, 体会童话的特点, 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这就要求在第一学段以感知为主的基础上, 对童话在集中学习中, 重点要关注语言与特点的体会与领悟, 从而进入理性把握的阶段, 并借助围绕童话开展的综合性学习, 对童话这种文体获得比较全面的认识。进入第三学段, 童话类文本从数量上看虽少, 但学习要求明显提高。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经典的童话文本, 结构上的多次反复、主题表达的深刻、人物命运的令人关注就是童话类文本学习更进一步的要求, 达到了抓住本质的高度。

由此可见, 像童话类文本这样的安排是体现某一类文体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呈现规律, 同时也要求我们在教学某一类文本时对文体意识作系统的关注, 否则, 因为某一类文体的篇目散见于各个主题单元之中, 而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又仅仅停留在某个单元主题上, 只关注一篇篇具体的表达单元主题的文本内容, 错把教材内容当成课程内容, 忽视了对以教材为“例”的领会和训练, 就会出现对文本体裁不加区分而模糊文本特点的教学误区。从另一个角度看, 这是教师对现行教材编写意图认识肤浅, 课程意识相对薄弱造成的。其实,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语文类知识不作系统性要求, 多停留在感知性方面, 并不是说不要与文体有关的知识, 而是要渗透在相关的阅读活动及语文实践之中, 这更需要教师针对不同文体采取相应的阅读策略, 从而使文体意识得到强化。

2011年版语文课标在第一学段与第二学段从阅读兴趣和把握主要内容等方面对不同文体加以关注, 在此基础上, 在第三学段把关于文体的几个目标整合到同一条中, 将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以及简单的非连续文本四种文体并为一段话表述, 明确界定了不同文体的具体功能、所达到的目标及应采用的阅读方式, 旗帜鲜明地凸显了文体意识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同类的文体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 也需要因文而异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阅读方式, 具体到文学类作品, 像读诗歌, 需要还原意象, 做到悟情、得言、会意;像读小说, 要关注情节线索, 在矛盾冲突、典型环境、细节描写中理解人物形象, 领会小说的主题;欣赏散文, 要慢读细品, 联想、沉潜, 得其神、悟其形, 与作者心领神会……从不同文体的个性出发, 突出不同文体的核心价值, 才能真正带来学生阅读品质的提高。

二、如何理解和落实写作中的淡化文体意识

作文难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原因当然很多, 最主要的是关于作文教学的要求过高而使小学生对写作失去信心进而产生害怕的心理。实验稿语文课标在小学生作文要求上有了明显降低, 但新课改十年过去了, 作文教学并没有取得人们期待的成效, 作文难依然是不争的事实。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希望找到更有效的方法来突破作文难的问题。2011年版语文课标对此也做出了回应, 具体体现在继续降低写作要求, 强调要淡化文体意识。

对于小学生而言, 习作就是自己学习写作、练习写作, 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 也就是说不能用我们常见的好文章的模式去与之比较。因为大凡好文章都是可以归属到某一类文体之下的优秀篇目, 可以体现出文体的诸多特点, 这些特点决不是靠简单的训练可以达成的, 但这些特点又是被成人最为看重的好文章的标准, 这对小学生来说是一种难以企及的高度。所以, 教师及社会各界有意无意之中对文体意识的重视是看不见地束缚小学生作文自由表达的绳索。要想小学生作文真正进入自由表达的境地, 淡化文体意识势在必行。2011年版语文课标在三个学段的目标中对淡化文体意识都有所体现。

第一学段“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象中的事物”, 这一目标是指向尽力减少对学生写话的束缚, 不给写话设置条条框框, 意在通过乐写、多写达到会写, 然后进入相应的句式表达性的规范。

在第二学段中, 有“观察周围的世界,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的目标, 与第一学段的“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象中的事物”在淡化文体意识上是一脉相承的。

在第三学段中,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一目标所传达的是对写作本质的一种理解。这里有个很关键的问题是要使学生感受到习作是他们生活的需要, 是他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就如同吃饭、睡觉、游戏一样, 是一种成长的内需。当然光有所谓的内需还不够, 还需要教师及家长给予适当的引导, 让这种内需外化为“表达”, 即写下来的行为, 并在坚持中形成表达的习惯, 以切实地把习作渗透到学生的全部生活当中去, 使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中喜怒哀乐各种情感的有效载体, 最终形成一种持久而稳定的动力。因此, 习作教学要关注小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心理需求, 让学生能够在自由安全的氛围里自然而舒心地倾吐与表达。

三、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把握文体意识的适度融合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两个不同方面, 虽然联系紧密, 但毕竟区别更明显。两相比较, 阅读更多地表现为语言积累, 在积累中形成对文本的理解, 进而逐渐同化并建构起与文体相关的知识框架, 这就是阅读教学要关注、强化文体意识的根源所在。因为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言运用规律”, 这种“内涵”和“规律”是需要对文体的深层次内容的把握才能获得的。而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可见写作能力是一种表现和创造的能力, 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在语文的诸多能力中属于比较高级的能力, 需要以其他能力为基础。生活中我们常见这样的现象:爱读小说的人很多, 但其中很少有人能提笔写出像样的小说。这说明阅读中的文体意识比较容易强化, 但在写作中还一味强化文体意识则肯定行不通, 因为从阅读中认知、积累的文体意识到写作中表达、创造之间不存在简单的可传递关系。这对一般成人来说都是如此, 对处于写作入门阶段的小学生来说, 淡化文体意识就更不用说了。

虽然我们认识到在阅读中需要强化文体意识, 在写作中要淡化文体意识,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小学生的习作指导就可以放任自流, 那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像要求学生创编童话, 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童话, 讲讲童话故事与人物, 交流童话的特点, 就让学生自己进入写童话的环节, 学生肯定会无从下手。这样的教学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把阅读积累当成了写作规范;二是过高估计学生的写作能力。小学生喜欢阅读童话并因此积累了一些童话体的知识,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在写作童话时就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写作童话对学生来说还是刚刚起步, 教师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引导, 才有可能让学生进入自由写作的境地, 否则学生连童话写作的门都进不去, 哪里还谈得上“自由地表达”呢?可见要选择适合小学生写作启蒙的文体意识进行童话写作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淡化文体意识不是说不要文体意识。

14.在读书中快乐积累 篇十四

关键词:体验 快乐积累 营造书香氛围 潜移默化 金、银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147-01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特别是全国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小学的作文教学已有了大步的提高,各个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可是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客观的因素,从某些方面阻碍了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发展。同时也存在着主观的原因,令小学生的作文缓步不前。这些主观的因素:一是小学生的读书量不多,积累的词汇等文字语言素材不丰富,也就是说学生的基本功底不扎实。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作文时就好像是“茶壶里煮饺子—— 满肚子倒不出”;二是小学生的生活素材困乏,一到写作文时,就咬破笔头都无从下笔。这样一来,学生写作时就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鉴于上述的情况,我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中,运用了大量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学,我认为还是要从学生的兴趣着眼,倡导学生们“在读书中快乐积累,在体验中快乐积累”,这样就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与写作一直以来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都是相辅相成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积累问题”这个方面,特别强调到“丰富语言的积累,规定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小学6年相加,应达到150万字以上。”另外还提到“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可读书对于一些学生来说,的确是一件苦事。因此,在教学中倡导快乐读书尤其重要。

两年来,我一直把“让孩子们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作为营造书香校园的重要课题,为孩子们开辟出一块块书香乐土,使读书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乐趣,一种需要,一种追求,从而提高学生的积累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写作能力。

1 营造书香氛围

教室是孩子们的学习乐园,因此,我精心设计班级的读书天地,让书香无声地感染熏陶他们。如教室的墙壁上张贴:高尔基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和莎士比亚的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等读书类名言。设立了图书角、作品展示台等学习园地。只要一走进教室,就能闻到一缕缕幽幽的书香。

家庭是是孩子生活的港湾,让孩子们在家的闲暇之余,也能漫步在书香弥漫的境界里,为孩子营造读书的环境。因此,我们专门召开了“营造书香环境”的家长会,讲述了读书的重要性,要求家长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与阅读资源,并指导家长应该谨慎地为孩子们选书。除此之外,我还利用假日,走进大大小小的书店,仔细搜寻适合孩子们、使他们感兴趣的书,整理出一份好書的目录,让家长参考购买。有条件的家庭,我还指导他们设立属于孩子的书架、书桌和书房。这样通过多方面的配合,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快乐的读书氛围。

2 激发读书兴趣

有了好的读书环境,有了好的书籍,那孩子不爱读怎么办?显然兴趣是最好的驱动力。如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呢?我认为空洞的说教是不行的,强迫的读书学习是不科学的。那又如何去引导,去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呢?不如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自觉地走进好读书的大门。所以我经常向孩子们借书读,课后和他们交流读后感;也时常从图书角取下一本书,细细拜读,然后告诉孩子们我读什么,以及读后的体会或所得,有时还绘声绘色地描述书中的故事情节,讲到高潮之处故意嘎然而止。于是,课余时间或在规定的借书时间里,班上的图书角旁身影闪动,变得热闹起来了,学生争着去借老师讲到的书来一睹为快。

在教学中,无形的感召力加上有形的感染力更能拨动孩子们爱读书的心弦。小学语文的教学“文本”文采飞扬,极富有趣味性与感染力。因此,我特别重视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我利用此特点来激发孩子们读书的兴趣与欲望,把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知识。如:教《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先让孩子们阅读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再交流有关诸葛亮的其它例子,在孩子们兴趣盎然时,我抓住时机向他们推荐了《三国演义》这本名著。通过课堂上的引伸,倡导他们课后去读我国的文化瑰宝,去感受读书的快乐,在快乐中不断积累,不断提高。

为了促进学生读更多更好的书,我采用了积累读书金卡银卡的方法,谁读的书越多积累的金卡就越多。我们一周统计一次,一月奖励一次,学生每读完一本书,就能得到一张精美的银卡,五张银卡可换一张金卡,而学生每得到一张金卡,都会得到相应的奖励—— 从班级的图书库中选取自己喜欢的一本书。这种方法让学生们读书的兴趣更浓了。

我们还做了有关读书的手抄报,搜集了有关读书的名言,写了有关读书的心得体会等,这些方法大大提高了孩子们读书的积极性。

3 教会读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读书要求:“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鼓励学生勤做读书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我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要求,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就是读书时,在书中圈圈画画,圈出好词,画出佳句,写下点评,利用工具书查找资料,多摘录,勤积累,做简报和读书笔记,善于发现疑难,虚心请教。

在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这个环节上,我打破以往的惯例:把写读书笔记当作是学生的一种任务,甚至是一种强迫性的家庭作业。而是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们乐于读,乐于记。这就得充分利用语文活动课和课余的时间,如举行“成语接龙,数字成语知多少,反义词成语,成语故事”等活动,让学生自觉地,快乐地去积累成语。除此之外,我还组织学生举办“我喜欢的歇后语”、“名人名言大全,对联知识,古诗擂台赛”等活动。在活动中,除了个人积累之外,我更是大胆采用了合作积累、分组积累等形式,让孩子们在积累中学会合作学习,也使所积累的知识达到“共享”的目的,让孩子们共同分享积累的快乐。

这样的形式,使学生的读书笔记变得主动了,质量也高了,原来那种应付现象不见了,也由“任务”变成了一种乐趣。

15.在读证明 中英对照版 篇十五

在读证明

Certificate of Full-time Student 姓名:xx,性别:xx,该生于xxxx年x月考入长春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国际经济于贸易专业(全日制四年普通本科),现在国贸x班学习,将于x年x月毕业。

This is to certify that xx(name), xx(gender), was admitted to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to major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the ordinary full-time four-year undergraduate)in x(month)xxxx(year).xx(name)has been studying at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 x, and will graduate in x(month)x(year).特此证明。Hereby certify

16.公派在读证明 篇十六

MAY27 , 2010

Education Certificate

To whom it may concern,)is now studying in a doctoral(master’s)program at Nanjing University and his(her).He(She)has been enrolled in the Department ofto present and he(she)is expected to complete the program in.Nanjing University is an accredited full-time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has been awarded a scholarship from the State Scholarship Fund to pursue his(her)further studies in a PhD candidate(or joint PhD student)from for a period of期限months.The awardee was selected through a rigid academia evaluation process organized by 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CSC)in 2011.The scholarship covers the returning international airfare and the living stipend.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related policies, the awardee has signed with CSC an “Agreement for Study Abroad for CSC Sponsored Chinese Citizens”.In this notarized Agreement, the awardee promises to return to China upon completion of his(her)study within the set time in your country.The Graduate School of Nanjing University agrees to send him(her)for this PhD(joint PhD)program.Graduate School of Nanjing Universit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dd: 22 Hankou Road,Nanjing 210093,P.R.China

17.在读证明申请书 篇十七

一、范读引导,体会语感。

徐特立在早年的教学论著中明确指出:“我国文字,非如西洋各国以声音统括一切的文字,故必字字读之方可。”“大纲”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可见,朗读是引导学生领略课文蕴含情感的极佳途径。入选小语教材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通过教师抑扬顿挫的范读,并有意识地引导评价,可使学生体会到音韵美、意境美、情味美。一如教《鸟的天堂》一文时,文中有两节描写榕树的句子,我先出示大榕树的投影,接着开始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读。读到“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时,我把语速放慢,突出“不可计数”;读到“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时语速逐渐加快,同时,脸上流露出惊喜状;当读到“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时语速又缓慢下来,留有余音,并且脸上流露出赞叹不已、陶醉其中之状。读完后,我请“小评委”评价,并说出听了老师读文时的感觉。有的说这榕树很大、很美丽;有的说仿佛就来到了榕树边,亲眼看到了这棵大而美的榕树;有的说这榕树这么大这么美,这么富有生命力,我也喜欢。这一过程使学生在欣赏老师范读的基础上,谈自己的点滴感悟,悟出言中之意,感受言中之情的同时,也使学生对阅读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一读为快的欲望。接着,我就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感悟去练读,学生读得有滋有味。范读,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训练了语感。

二、自读感悟,揣摩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是在长期的读写中,对语言不断地进行诵读、品味中逐渐积累的。如《赠汪伦》一诗,全诗虽只有短短二十八字,却情深意长。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我安排自读这一过程,旨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知识,在自读中有所发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于是,我又安排学生四人一小组自读自评,并推荐出读得最好的一名学生准备参加朗读比赛。在小组读时,我巡视中发现学生已把自己初读时的感悟从诗中逐步体现出来了,为了取得好成绩,小组中能互相提示。一学生读得声音响亮,但感情平淡,重点词突出不够,停顿不明显。有学生发电子邮件:声音响亮是优点,但没有读出诗的节奏感,“深千尺”与“送我情”应该读得重而缓,表明汪伦对李白的深情厚意。如此,再安排赛读时,在肯定朗读成功的地方,让学生自己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引导学生说出从诗中揣摩到的情感,得到大家一致认可后,让其他同学一齐体会着读。这样,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人人有机会充分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并品尝到朗读的乐趣。

三、熟读成诵,强化语感。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书“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强调的正是朗读对“理解”的特殊意义。为此,我加强朗读指导,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去展开想象,使课文描述的人、事、景、物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出来,产生真切的感受,进而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尤其对文中一些优美的句子、片断、诗词或抒情的文章,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由此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强化语感。

如教《九色鹿》一课时,我在理解了课文,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后,让学生评出读得最能表达人物感情的学生上台表演课本剧,并要求可灵活运用自己的语言,配上适当的动作、神态。学生们戴上了头饰,全身心地投入到各自的角色中去,表演得惟妙惟肖,赢得了阵阵掌声。学生雀跃了,激起了表现自我的强烈欲望,纷纷要求上台表演,课堂上一片生机。这样,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演。“情动于中而行于外”,不仅仅是丰富和强化了学生的语感,更是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

18.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感悟 篇十八

中国的语言文字该怎么教,怎么学,最有发言权的该是咱们中国人。中国的语文教育有数千年的优良传统,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在泼掉封建传统教育的“脏水”的同时,把“小孩子”也泼掉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硬搬苏联文学教学法的一套,割断了自家的教育传统,结果把本来十分简单的问题搞得十分繁琐、复杂,久而久之,积非成是,语文教改,举步维艰。

教学生学习汉语言,自应考虑汉语言的特点。跟印欧语系的语言不同,汉语言对性、数、格、时态、语态的处理极为简易,词的形态没有什么变化,基本上全靠意会。汉语的词又是富有弹性的,用得巧妙,能够言近旨远。甚至言此意彼。在模糊中求准确,且富有诗意,这就是汉语。“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二十个字,平自如话,连小学生读起来也不会有多少困难,然而,诗中那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意趣、韵味却是很难用语言说得清的。如果用西方条分缕析的那一套来讲,肯定是圆凿方枘,格格不入。学习这样的作品,中国人的办法就是多吟诵,多感悟。

摈弃繁琐分析,注重整体感悟,这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变,而且是教学思想的根本转变。教师根据课文内容事先设计好一连串问题,上课时一一问来,结果把一篇颇有感染力的课文搞得支离破碎,味同嚼蜡。究其实质还是教师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是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限制和规范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言以蔽之,是一个“牵”字。整体感悟则相反。谁去“感”,谁去“悟”?自然是学生自己去“感”,自己去“悟”。也就是说,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激励下,学生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对于学生,是“导”而不是“牵”。

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感悟,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具体操作呢?这也没有一定之规。由于课文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差异以及教师教学方法、技巧的不同,引导学生感悟的方法也是千差万别的。即人们所说的“教学之妙,存乎一心”。但这并不等于说,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感悟没有规律可循。

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读书内化的过程。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总是先要初读感知,再精读理解,而后熟读积累,最后迁移运用。各个阶段的任务不同,因而,引导感悟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下面就结合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白杨》一课的实例,具体地说一说。

一、初读阶段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教师教学一篇课文,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初读阶段要让学生“悟”什么?初读阶段的“悟”应是“鸟瞰式”的,“全景式”的。如果课文是写人的,就要大体上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是记事的,就要知道这件事的大致过程。如果是说明性的,就要知道这篇课文说的是什么事物,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

通过审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领悟课文,是于老师经常采用的方法。如教《白杨》一课,他先问学生:“看了课题,你脑海里立即出现了什么问号?”一个学生说:“白杨有什么特点?”于老师当即肯定学生提得好,并在课题后面画了个问号。又一个学生说:“作者为什么写白杨?他不会单纯是写白杨的吧?”老师听了非常高兴,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又在课题后面画了个大问号。又一个学生说:“作者写的是哪儿的白杨树?”老师也予以肯定,并在后面画了一个小问号。接着,老师便鼓励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思考来解决。由于学生是带着问题去读书的,所以读得十分投入。通过初读,学生大体上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一些浅层次的问题也得以解决。

二、精读阶段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任何事物都有主要和次要、重点和一般之分。教学一篇课文也是如此。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最忌巨细无遗,胡子眉毛一把抓。当我们在对课文有了全面把握和整体认识之后,就要针对课文的重点与难点,帮助学生体味、领悟。所谓重点,就是课文中具有关键性、主导性的内容。所谓难点,就是学生在初读课文时难以理解的地方。打蛇要打七寸,浇花要浇花根。突破了重点、难点,全篇课文就迎刃而解了。

于老师教《白杨》就是这样做的。他没有从头到尾,一段段地搞繁琐分析,而是抓住关键性的词语,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领悟。表面看似乎是解词,其实是通过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来理解全篇内容,教给学生一些切实管用的感悟语言的方法,给人以“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之感。

于老师先板书了“高大挺秀”这一词语,并指名朗读相关课文,让学生借助上下文来体会“高大挺秀”的意思。接着,老师叉以“高大挺拔”与“高大挺秀”对照,让同学们想想:为什么用了一个“秀”字?并让大家通过读书来体会。有的同学说:“因为这儿是个大沙漠,没有山,没有水,很荒凉,难得看到绿色植物,所以在大沙漠里看到白杨树,就分外显得秀美了。”有的同学说:“我认为白杨树本身就是很秀美的。它又高又大,笔直笔直的,风一吹来,树叶哗啦哗啦地响。大沙漠上浑黄一片,颜色很单调,这时看到一行排列整齐的白杨树,便能给人一个新的惊喜。”……同学们发言后,于老师总结说:“作者赞美的白杨树,仅仅是因为它‘外秀’吗?白杨树不仅‘外秀’,而且‘内秀’。也就是说它有着高尚的品格,可贵的精神。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读一读第14节,体会体会就知道了。”

在此基础上,于老师又引导学生讨论“爸爸”前后两次“沉思”的内容有何不同,从而使大家悟出:老一代像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那样扎根边疆,为建设边疆作出了贡献;而新一代也像小白杨那样,“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于老师虽然只抓了三个词语予以点拨、品味,但因为抓住了关键,所以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此外,于老师还针对学生在初读时所提出的几个问题,带领学生一一讨论,各抒己见,以求得解决。

三、熟读迁移阶段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通过熟读、背诵形成的语言积累,还要经过迁移性的练习才能逐步实现内化。熟读迁移阶段引导学生感悟,主要是通过范文语言的迁移运用,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阅读实践活动中,逐步地形成了对语言文字的悟性。有了这种悟性,亦必将迁移于表达,使学生懂得分辨语言中的优劣高下,逐步达到准确、得体、生动地运

用语言。清代学者王筠在《教童子法》一文中说:“为弟子讲授,必时时诘问之,令其善疑,诱以审问,则其作文时,必能标新领异,剥去肤词。”可见,过去的蒙学教育就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

于老师教语文,特别重视迁移性的练习,并注重练后的评议。《白杨》这篇课文教过以后,于老师独出心裁地设计了这么一个课堂小练笔: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一段话。用于老师的话说这叫做“造段”。他先让学生读读包含这几个关联词语的那段话,体会体会这几个关联词语是怎么用的。然后作了规定:“我们以课文中的这位叔叔的事儿为题材写一段话,巧了,这位叔叔也姓杨,我们就称他杨叔叔吧。”学生写好了,于老师还请两位同学当众读了自己的写话,并带领同学进行了评议。通过评议,学生知道哪儿好,为什么好,哪儿不好,为什么不好,进一步锻炼了感悟语言的能力。

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感悟,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引起动机,培育自信。

学生感悟得怎样,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和读书热情。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索里和特尔福德所说,“每一种学习过程都有其运动的、观念的和激情的成分”。于老师善于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设置悬念,激发读书兴趣,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境界,所以他上的课经常是妙趣横生,课堂学习气氛非常活跃。

读书感悟是学生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因此,激励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就显得十分重要。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这大概没有谁持否定态度。然而,在口头上承认是一回事,能不能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又是一回事。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当老师喊起一位同学回答问题时,如果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便马上要他坐下,另让别的同学回答。可是于老师从不这样。当被喊起的同学一时答不上来时,他总是对其他举手的同学说,“大家先不要着急,把发言的机会留给这位同学好吗?我想他一定能够回答得出来!”老师的信任极大地增强了这个同学的自信心。

二是扣读导悟,读中见悟。

教师要在导读的过程中来导悟。学生能不能读得有感情,这往往跟学生感悟的到位不到位有关。教师恰如其分地“导读”,实际上也是“导悟”。反之,学生是不是感悟了课文的语言,只要听一听他的朗读就知道了。这便是所谓“读中见悟”。

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语感经验的积淀,与导读、导悟是否到位息息相关。凡读书,熟则能悟,悟则能化,正如古人所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三是遵循规律,“导”得得法。

怎样就算“导”得得法了?我以为关键在于顺应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小学生的思维带有很强的具体形象性,因此,教师的“导”就应以形象思维为支撑,注意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于老师经常以创设情境的方法来促使学生感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读书感悟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即兴表演、画简笔画、恰如其分地使用多媒体等。因为作者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去表达胸中的某种情境的。反过来,一旦学生看到了作者所描绘的那个情境,自能豁然领悟用以表达这一情境的语言文字。如“警觉”一词,对三年级的学生很难讲清楚,他便结合课文的情节即兴作了表演,学生一看就心领神会。由此可见,创设情境不啻是促使学生感悟的催化剂。其他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来帮助学生领悟课文语言,也是于老师经常采用的方法。

上一篇:研究生入党申请下一篇:工商干部青春献红盾优秀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