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课程简介(管理专业)

2024-08-02

《国际贸易》课程简介(管理专业)(共17篇)

1.《国际贸易》课程简介(管理专业) 篇一

国际贸易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范畴,主要以经济学理论为依托,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学概论、政治经济学等。但是在学习这些经济学之前,要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比如,会计学原理、统计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经济法、国际商法、证券投资、财务管理、管理学原理等课程。在学习完上述课程之后,就要接触到国际贸易最核心的知识了,就是国际贸易各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即: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结算、外贸英语函电、外贸口语、外贸写作、外贸谈判技巧、国际经济合作、跨国公司理论与实务等,当然最重要的课程为——国际贸易实务,也称作进出口贸易实务,或对外贸易实务。

综上所述,想要在国际贸易领域取得较好的成绩和长远发展,必须学好英语和经济学知识,了解国内外相应的法律法规。

2.《国际贸易》课程简介(管理专业) 篇二

一、课程培养目标的构建

教学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培养目标和内容体系, 构建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 瞄准专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 以实践能力训练为基础, 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既有较强针对性, 又有较强适应性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一) 课程培养目标设定的原则

1.在能力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内容, 使课程切实起到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 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能够满足踏入社会的实际需要。

2.程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应当紧密结合。或者说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在满足并适应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制定的, 不能“两张皮”。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 掌握从事国内、国际商务交往和贸易的综合能力, 而《经济法》课程的培养目标则应围绕这个“综合能力”的训练来定位, 否则就失去了方向性。

3.课程培养目标的确定应根据学生特点和接受程度, 做到因材施教。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生源主要来自应届高中毕业生, 这批学生的特点是求知欲强, 接受能力快, 具有较好的文化课基础, 但不足的是社会阅历浅, 有关法律知识基本是个空白。

4.课程培养目标的确定不仅要强调针对性, 而且要有一定的适应性。针对性是指课程应紧扣专业培养目标, 以专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的需求来确定课程内容。适应性则有三层含义:其一, 我国人世后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增加了新的内容;其二, 现代企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三, 近年来, 高等学历教育已经呈现大众化的趋势, 高等教育本身具有普及性的特点。同时, 从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看, 普通高等院校有的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已不十分抢手, 故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应定位在和受教育者专业密切相关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方面, 这就必然要求高等院校课程培养目标要强调针对性, 而且要有一定的适应性。

(二) 课程培养目标的设定

目前我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都为40学时, 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在较好掌握《经济法》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对课程的要求, 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从事国内、国际商务交往过程中的有关经济法律的常识, 掌握处理相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能够在经营管理和交易活动中, 利用法律手段, 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实现经营目标和利益最大化。

(三) 课程能力培养目标的分解

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及该课程的培养目标, 在上述原则确定的前提下, 学生通过学习应当具有以下能力:

1.较全面掌握《经济法》的理沦框架和基础知识;2.在掌握经济法》原理的前提下, 具有其它相关法律持续学习的能力;3.在生产经营及从事其他工作中, 增强法律意识, 具有利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的能力;4.具有新设企业, 尤其是外商投资企业的申办能力;5.审查合同和订立合同的能力;6.利用法律手段, 处理简单合同及其他经济纠纷的能力;7.在交易过程中, 具有规避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其他侵权行为能力;8.书写简单法律文书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

传统的高等院校教育的课程体系首先强调的是系统性和完整性。而《经济法》课程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在课程内容上既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 又要注意和相关的专业技能课程相衔接。对此, 笔者认为应当注意的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属于法理的课程内容掌握以够用为度, 所谓“够用”, 是指针对讲解单行法时够用;二是针对能力培养目标, 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章、节及前后顺序, 分解成若干模块, 使每一模块对应一个能力培养目标;三是注意模块之间的有机结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济法》课程内容体系拟设置如下:

模块Ⅰ:《经济法》基础知识。教学重点为:《经济法》的概念和体系、经济法律关系及其保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法制建设、知识经济时代的法制环境、合同原理等。

模块Ⅱ:企业组织法律规范。教学重点为:《公司法》、《外商投资法》

模块Ⅲ:合同的订立与审查。教学重点为:合同订立的要点, 无效合同、可变更和可撤销合同的确认依据, 合同的变更, 合同的审查与管理。

模块Ⅳ:规制交易及竞争行为的法律规范。教学重点为:《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产品质量法》、《税法》、《金融法》等。

模块Ⅴ:侵权责任法律规范。教学重点为:合同履行、合同责任、各种经济及民事侵权责任及其处理、合同履行与合同违约责任的经济学分析、合同担保、合同争议解决的方式, 经济仲裁和经济诉讼。

三、教学方法改革

(一) 教学方法改革应把握的重点

在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法改革中, 应重点把握以下四个方面:1.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2.课程内容;3.课程难点;4.教学过程与方式。

首先, 在教学中, 应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结构。只有学生对此有了深入的理解, 才能知道学习什么和为什么学习, 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其次, 课程内容是贯穿全部教学过程的重心;再次, 教学中必须突出重点;最后, 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利用启发式的引导, 通过作业及学生管理卡等多种形式, 使课程内容被学生消化吸收。

(二) 教学中的多种教学方式的尝试

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 笔者认为可以分别尝试采用讨论启发、提问启发、案例启发、实践启发等教学方式。

1. 讨论启发。

在预习的基础上, 通过讨论的方式,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使学生对《公司法》能够深入理解, 在教学中, 可布置思考题和组织课堂讨论。这些方式既有利于克服学生社会经历浅的矛盾, 又能给学生留下充分的空间, 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2. 提问启发。

要求教师在辅导过程中, 针对课程的教学目的进行能力分析, 并以此为依据把握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 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 使学生避免填充式地吸收, 它具有随机性的特征, 同时又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

3. 案例启发。

如在《合同法》—章教学中, 通过有目的地布置案例,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使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局限在对教材内容的一般理解上。同时做到在讲授“单行法”时, 以案例开篇, 基本概念、难点、疑点等以案例引出, 争议与纠纷的最终处理作为案例的结尾。通过这样的教学学习, 让学生一方面增加对《经济法》课程学习的兴趣;另—方面又能激发学生的实践意识, 使学生认识到法律就是生活, 生活中充满着法律。

4. 实践启发。

如在《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章节的教学中, 通过带领学生走访工商和技术监督等部门, 让学生结合实际, 对在新形势下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有切身的体会。

(三) 考试的改革

传统的试题内容主要是名词解释、选择、判断、填空、简答题等主观题和客观题。这些呆板、机械的问题, 将一个具有丰富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学生导向成一部部背书的机器, 最终导致学生厌恶学习, 丧失个性, 缺乏能力与创新, 这种应试教育现代高等教育考试环节上必须加以改革。

试题的主要内容:本课程鉴于学生具有缺乏社会经历的劣势, 加之40课时的教学时数, 使得所能讲授和练习的内容有限, 针对专业及课程培养目标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考试的内容拟设置为:

上述考试内容的改革设置, 会对学生的学习带来明显的冲击力。学生既有紧迫感, 又有陌生感。让学生真真体会到, 以往的考试要求学生练的只是“背功”, 有时即使不懂, 只要会背, 也能拿分。而改革后的考试只会背而不理解是显然不行的。原来学生提出有关考试的问题, 主要集中在考哪一章、哪一段、哪一题;通过上述考试内容的改革, 会把学生对考试的关注焦点转移到如何去理解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上来。当然, 最终可以通过考试的结果来检验, 通过这样的课程教学改革能否达到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摘要:要提高教学质量, 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是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经济法教学实践为例, 对课程培养目标的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作了一些探索, 提出了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特色和学生的特点, 选择最适合的方法和途径去实现教学目的的设想。

关键词:经济法,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伯煌, 宣裕方.经济法学[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1-3.

[2]邵俊武.法学教学方法论要[J].法学评论, 2000, (6) :79-83.

[3]保罗·M·雷蒙德.澳大利亚法学院的经验与教训[J].徐平译.外国法评译, 2000, (10) :16-20.

[4]李庆春, 孙世昌.重视能力培养, 加强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高等农业教育.2003, 81 (3) :58~62.

[5]周恒.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论坛, 2000.168~169.

3.《国际贸易》课程简介(管理专业) 篇三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际贸易 实践课程改革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所催生的产物,为了使其更加规范化,教育部提出将于2013年完成独立学院的改革,并指出了独立学院继续作为独立学院存在、转民办高校、撤销或合并的3条“出路”。截止到 2014年,独立学院数量由原来2012年的303所缩减到283所,要想在改革的浪潮中生存,就必须走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方针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主要是面向企业培养所需人才,不仅要求具有过硬的专业操作技能还要有沟通、谈判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本论文以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课程建设为切入点,探索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实践课程改革。

一、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课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的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都是借鉴于母体学校,而大多数母体学校多为研究型大学,其人才培养目标以学术科研型为主。而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主。所以从课程设置上的弊端也日益显现,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教材建设相对滞后;校内外实验室及实践基地的不完善;缺乏具有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等诸多方面。

(一)课程设计不合理,实践课程少

独立学院的母体学校课程体系重在培养具有研究能力的学生,课程设置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而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多面向实际操作应用性强的岗位。同时毕业前需要考取很多相关从业资格证,例如单证员,报关、报检等。而学校课程体系中基本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在校期间学生必须掌握的实践环节较多,在合同磋商的每一个环节里,又涉及到很多的贸易术语、物流运输及保险、商品的检验、货款的收付以及索赔等。而现行课程主要以理论介绍为主,同时知识点交叉性强,重复率高,实践操作性少,多数包含有少量实践课程的专业课,实践部分都是在课堂内由任课教师通过类似调查报告,小组作业等形式完成。

(二)教材建设相对滞后

独立学院成立时间不长,课程体系和教材缺乏完整的规划,基本照搬母体学校教材,从而导致与独立学院培养的目标严重脱节。同时,又必须与传统的高职院校有所区别,不能过于单纯职业技术能力的培训。另外,市场上缺乏比较有权威和系统的教材指导,从而导致实践课程无法得以实施,基本上都是由老师自己独立负责完成,从而缺乏连贯性。

(三)独立学院脱离母体后实践基地和模拟实验室处于空白

自教育部颁布要求独立学院要有独立的校区和办学规模,逐步自己授予学历学位,对独立学院的发展建设面临严峻的考验。大部分独立学院新校区远离市区和母体学校,具有自己特色的实践基地和模拟实验室的构建中一直处于空白。如何建立具有独立学院自有特色的实践基地和模拟实验室是关系到学院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购买什么样的软件,采取什么样的实践方式,跟企业如何合作,建立什么类型的实践基地,如何有效的让学生接触到最真实的国际贸易一直都在摸索阶段。

(四)缺乏具有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

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基本由母体学校专职教师,返聘退休教师及新毕业的研究生组成。而其中新毕业的研究生成为独立学院的主要师资力量。这种师资队伍的构成不利于专业实践课程的指导。母体学校及返聘退休教师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和理论教学工作,而新毕业研究生更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因此对国际贸易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缺乏对实践课程的深入了解。

二、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建议

(一) 调整新的课程大纲,避免趨同化

在具体改革实施计划中,重点探索国际贸易课程现有体系的不足,分析每门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尤其针对带有实践课程的科目,实行整合优化。加强课程的弹性化,在以本部教学大纲为指导的前提下,增设具有独立学院自身特点的实践课程,例如每个学期可以开设4个课时专业讲座,创业实践等类型的课程。同时鼓励老师根据自己专业培养目标,进行教材的编写。

(二)实习和毕业论文相挂钩,“三明治”模式实习试点

为让学生能在真实的外贸环境中磨炼,能为他们更好的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和学习方向。可以采纳国外新型大学设置的“三明治”课程培养方案,以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作为试点,大三下学期设置为半年实习,然后再回到学校继续学习专业课程,针对社会实践中的不足和实践,在一边增强理论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在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和实习相挂钩。

(三)创新型实践基地的建立和模拟实验室的构建

建立校内仿真型、情景模拟型国际贸易实验室,将软件训练与实物操作相结合,仿真模拟与创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鼓励学生创业,同时建立校外校内的实践基地。一方面与企业积极合作,同时建立校内自己的贸易基地,与当地政府联合成立自己的进出口贸易公司,既帮助当地实现经济贸易的发展,又同时为学生提供真枪实弹的练习场地。

(四) 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实验室的搭建和实践基地的建立,必须要有一支自身具有实践能力的教师团队。学院可以定期设定指标分批派遣教师下企业进行实地学习和考察,及时了解外贸最新市场动向以及在实践操作中最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丰富在课堂教学中实际案例的讲解,引导学生完成各个项目分析和实际操作。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研究课题,逐步建立具有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自身特色的实践体系。

(五) 校企结合,调研已毕业学生的工作反馈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暑假社会实践,平时兼职等校外实践的机会。聘请企业专家开设讲座,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了解,让学生了解掌握最新的社会动向,为今后的职业规划和选择做出定位。同时有效利用已毕业的学生资源,可以组织师兄师姐对在校的师弟师妹们进行经验交流会,及时反馈最新外贸市场情形及实际操作中的经验进行分享。

参考文献:

[1]王杨丽.独立学院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科技向导,2011,(17).

[2]寇晓慧.探讨优化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社会需求导向下的国际贸易课程设置学园,2011(10).

[3]韩军,冯小玲.应用型本科创新型国际贸易实验室构造研究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2).

[4]张宇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和应用性人才培养-以英国大学商学院为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5).

4.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与开发 篇四

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岗为纲”的教学要求, 为适应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必须持证上岗的需要, 国际贸易行业先后出台了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及单证员等资格证考试制度,凭有关机构认可发放的资格证书才能持证应聘上岗的普遍做法, 应指导学生积极应试, 并通过相关的资格证的考试, 这是应用型高校应尽的职责。专业资格证通过率的高低, 这是评价一个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为此, 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前普遍要求参加有关资格证的考试, 学校应组织开发有关资格证考试的“报关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报检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及“单证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等的编写和组织辅导工作, 并使这些教材能有效发挥指导学生应试, 大幅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这是国贸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 是学院为学生服务, 为社会服务, 为市场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 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 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 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实践性教学模块:

1. 课程认识实习模块, 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 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 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巩固所学过的知识, 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 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 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 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 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 说明当前经济论文“ target=”_blank“>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 而非关税壁垒,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 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 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 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 学生不仅印象深刻, 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 校内实习基地模块,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

(1) 课程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调研实训、国际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在《外贸单证实务》与《报关实务》课程中, 会有很多进出口贸易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收集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 使学生获得逼真的实训效果。同时, 尽可能贴近业务和实际, 收集实际的案例, 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 而且非常实用, 让学生学得踏实。

(2) 考证实训项目。结合“双证书”制, 要求学生获得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2 周的考证实训, 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 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 专业综合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 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2 周的综合训练, 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 让学生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 到完成市场开拓, 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口交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 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 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进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报价与还价、交易条件的磋商、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单证的缮制、审单付汇, 验货收货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 在实训中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去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 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 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 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 又通过这种模拟训练, 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 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 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 校外实习基地模块, 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

实习基地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协议式的, 主要是同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订立实习协议; 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 主要是到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 如海关、商检局、商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 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 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 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了解, 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另一方面, 也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 如组织或鼓励学生参观港口、码头、仓库、生产车间, 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货轮、火车车皮、大型拖车、集装箱、堆场、货物包装方式、海关监管场地等实物。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咨询相关问题。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也可归入这一模块。毕业实习的考核主要依据学生的实习总结, 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意见及指导老师的不定期抽查结果加以确定。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六学期进行,由专业老师负责论文的指导、答辩和成绩考核。

4.走出去, 请进来, 创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5.《国际贸易》课程简介(管理专业) 篇五

结合我院及本专业的实际,针对本专业,我们应该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外语为特色的模块化、多证书的课程体系;设置通识课程平台、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以及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模块。

(一)突出应用特点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完整课程体系,突出实操教学的教学方式,接近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能力本为教育)模式,以岗位群所需能力为主线,确立“能力模块”。本专业适合“厚基础、活模块”的教育模式,我们构建了“一个核心”、“五大模块”相支撑的优化体系结构。所谓“一个核心”就是以国际经贸的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为主体,“五大模块”突出综合岗位群能力。

1.通识模块

这一模块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修》、《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就业指导》等课程。针对目前公共基础课面临尴尬的局面:学生的基础太差,学习没有积极性,出勤率低。在新建本科院校要不要开设公共基础呢?答案是肯定的,无论是哪一层次的高校都应该开设通识课程,如思修课程为必修课,一切教育德育为先。今天的教育是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乃是体育课的使命,每一门课程都有自身的价值。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吸引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加强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根据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取舍选修课程。

2.外语能力模块

外语能力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商务交流能力,以此为出发点本专业开设《综合英语》、《英汉口译》、《国际商务英语》等英语课程。

3.专业模块

该模块又细分为专业基础和专业提升模块。(1)专业基础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为今后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该模块包括:《高等数学》、《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原理》、《经济法》等课程。(2)专业提升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满足岗位群直接所需能力。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市场营销》、《外贸函电》、《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

4.个性化发展模块

该模块包括《报关实务》、《单证实务》、《国际货运代理》等课程。该模块采用以各个方向为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及志向选择,根据学生选定的方向,在老师的适当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设计职业生涯方向,学习主要在大三和大四完成。

5.实训模块

本专业开展阶段实训和项目型的综合实训,以提高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让学生熟悉业务操作,提高就业适应能力。

模块教学体系优点可见,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学生理论学习和能力培养不够系统全面,缺乏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逻辑性、系统性和连贯性。所以模块设置应注意关联性。每个模块都不是孤立的,模块与模块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动发展的。

(二)外语特色的开放型课程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渐加快,本专业的课程建设要国际化。课程教学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还反映在学校的语言教学上,外语是我院的特色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色,在实际的教学中外语得到高度重视。本专业开设全英教学的英语基础课,基本采用“2+2+2+2”模式:英语课程课时与中文课程课时比例为4∶6,在两者之间我们又开设了交叉性双语课程如《外贸函电》、《商务谈判》、《国贸实务》等。与此同时,本专业开设也要开设大量具有国际文化背景的相关课程,如《商务礼仪》、《英美文化概况》,以满足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于应用性人才的知识与文化要求。

同时,本专业还应进一步加大与外界交流与合作的力度,强调开放办学,利用国际资源开放办学,目前,本专业已经和澳大利亚证书认证机构合作“国际商务专业学位证书”项目,采用“2+1”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国际化的力度,力图通过“国际化”引进国外课程、培养双语教师,从整体上带动和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与水平。

(三)多证书的课程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下现代用人制度的逐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高校毕业生寻找工作的重要通行证。新建本科应用院校应切实关注大学生就业这一“民生工程”,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应用型高校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结合起来,为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课程设置与考级考证结合起来,实施一书多证教育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强化能力培训,经考试合格后,颁发国家认可的技能证书。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实战经验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顺利就业与参与社会竞争。本专业的学生除了拿到毕业证和CET-6证外,还可获得外销员证书、单证员、报关员、会计从业证书等。

四、结语

本研究根据学院和本专业的定位及其培养目标,同时结合国内外同专业课程设置的经验比较和借鉴,从课程体系结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出发,勾画出了一张凸显“外语特色”,“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模块化”、“一书多证”的开放型的课程体系结构蓝图。当然,这种课程体系结构也有不完善之处,针对新建本科专业,需要在运行中不断摸索和创新,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特色道路。以“需要”为出发点,适时开设学生“想要的”、“忘不掉的”、“用得到的”课程,以及时掌握岗位群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努力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完成教学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钟岩.加强高校课程体系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EB/OL].www.qikan.com.cn/Article/xdjg/xdjg200301/xdjg 20030129.html,2010-07-05.

[2]肖丹丹.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EB/OL].www.sdupsl.edu.cn/news/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200,2010-07-06.

6.《国际贸易》课程简介(管理专业) 篇六

摘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使得中国的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全球产生了一股汉语学习的热潮。派往海外的汉语教师和志愿者人数随之急剧增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运而生。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完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课程设置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根据笔者个人在孔子学院工作及出国前培训的经历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课程设置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课程的建设发挥一点绵薄之力。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模式

一、目前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及需求的迫切性

二、国家汉办对出国教师集训的课程设置

三、在旧金山州立大学孔子学院的实际工作情况

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课程建设原则及建议

7.《国际贸易》课程简介(管理专业) 篇七

一、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不足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个方面。其中, 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国际金融、外贸专业英语、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实务操作五个主要课群。目前, 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英语课时不足, 学生英语能力差

英语是国际贸易中使用的通用语言, 是交易双方进行沟通的桥梁, 是国际商业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目前, 虽然学生能够充分认识英语在将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英语课时偏少。学生花费大量课余时间用在英语的学习上, 但是自学时缺少教师的指导, 没有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沟通的条件, 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普遍不如重点本科院校学生扎实, 导致高职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无法满足将来工作的需要, 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就业。

(二) 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国际贸易的发展日新月异, 新的业务类型和交易形式层出不穷。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更新很快的学科, 教学内容必须根据国际贸易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但是, 目前的教学内容远远跟不上外贸业务的发展, 教材内容相对比较落后, 不能及时反映外贸行业的最新变化。

(三) 课程实践重视程度不够, 设置不合理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作为一种职业教育, 更加强调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虽然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课程体系研究中反复提及, 但是在实际教学上, 学校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 并没有把实践教学放在课程体系的重要位置。实践课程所占课时比例较低, 学生在实践课程上投入的精力不够;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节;在实践教学的实际组织过程中, 经常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实践教学学时随意被挤占。

(四) 课程的考核不够科学全面

课程的考核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引导督促的作用, 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应该能够充分体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的侧重点。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考核还是以理论考试为主, 课程结束之后采取试卷答题的方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程考核还不够科学全面。一是试卷的题目类型不够灵活, 考试内容不能充分反映实际工作对理论知识的要求;二是实践课程的考核成绩比重较低, 没有突出实践工作的重要性;三是考核方式比较单一, 一般采取笔试成绩、课题论文、平时表现等作为考核指标, 对外语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没有体现。

二、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一) 优化课程结构

增加英语教学的课时。针对当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英语能力普遍不能满足外贸业务需求的实际情况, 应增加英语课时, 加强英语的教学力度。一方面加强基础英语教育, 夯实学生英语基础, 突出听说能力的锻炼, 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 在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选取部分课程用英语授课, 如外贸单证、外贸合同等课程。通过开展双语教学等方式, 提升学生在外贸工作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为将来就业和参加工作作好准备。

突出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国际贸易专业开展的实践教学主要采取课程案例教学、仿真软件模拟、实训基地实践和毕业实习等方式。当前实践教学多数安排在一门课程理论知识讲授完成之后或毕业前夕, 实践时间较短, 学生很难熟练掌握操作技能。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首先就是要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开展实践锻炼。另外, 还要加强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和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的有机结合。

(二) 更新课程内容

首先, 针对课程结构的调整相应地增删课程内容。随着英语课时的增加, 扩充原有大学英语教材、经贸英语教材、国际金融英语教材等的内容, 并适当增加一些双语专业教材。而对于课时被压缩的一些课程, 如会计学、统计学等理论性太强的课程, 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精简, 突出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 防止照搬本科院校的教材。其次, 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更新。一些专业教材多年沿用, 甚至十多年没有大的变化, 其中经典理论在教材中占较大比重, 而近几年出现的新理论却没有及时写入教材, 教材内容与外贸行业发展不相适应, 应该根据外贸相关趋势的变化及时更新教材的内容。

(三) 创新课程考核方式

对国际贸易专业的考核方式进行创新。改变目前以理论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 丰富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 并将考核与考证相结合, 调动学生积极性, 推动学生能力素质全面发展。

随着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 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的比重也逐步加大。只有采取灵活有效的实践考核方式, 才能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有效地推进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将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结合起来, 把国际贸易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构建与外贸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融合起来。例如, 在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国际商务单证员、报检员、报关员、国际货运代理等全国外贸职业资格证的考试中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相关课程可以加分或免考, 也可以作为选修课的学分。

(四) 丰富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 这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 教学效果不理想。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基础上, 可以多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例如互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互动教学法是指教师确定讨论主题, 让学生就某一国际贸易方面的问题进行课堂互动讨论。教师在旁聆听, 适当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引导, 最后教师对课堂讨论进行总结, 补充学生观点的不足之处。案例教学法是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讲解, 让学生从实际案例的运用中了解相应的知识内容。任务式教学法是指将学习的内容设置成一个任务, 然后布置给学生, 学生带着任务进行探索式的学习。情景模拟就是将国际贸易的实际案例搬进课堂, 设置国际贸易课堂情景, 让学生亲自扮演情景中的各种角色。多媒体教学法就是采用多媒体技术, 以图像、视频、声音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新课程体系的保障措施

(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在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更新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着力培养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参与外贸企业实践, 熟悉真实的外贸业务流程, 增强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能力。

吸收“双语型”教师, 创造开展双语教学的条件, 针对一些专业课程鼓励教师尝试双语教学, 既传授学生业务知识, 又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多请外教开课。不但请外教讲外语课, 而且最好还能请外教开设部分专业课, 这对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大有好处。

(二) 改善教学条件

虽然高职院校的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但是国际贸易专业一些开展实践教学的设施还不完备, 不利于开展实践教学。有的没有足够的资金, 缺乏基本的实践教学条件, 有的缺乏实践教学场地和实施教学的仪器设备。需要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 加大相关的软硬件投入。购置仿真软件, 建立仿真实验室, 方便开展模拟教学, 为学生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创造条件。与外贸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为学生毕业实习和教师进行实践锻炼提供工作岗位。

(三) 完善规章制度

完善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为促进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必须对教学质量进行科学评价, 构建和完善评价体系。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包含学生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学校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以及企业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在学校学习期间, 由学生和学校对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教学管理等进行评价。在企业实习结束时, 由企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素质进行客观评价。学校根据教学质量的评价及时调整完善课程体系, 促使课程体系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

建立教师的实习制度。对讲授实务型和实践性较强课程的任教老师, 在该门课程任教之前, 首先应该到相应的工作岗位实践一段时间, 接触真实的业务流程, 熟悉外贸实际, 避免空谈理论。其次, 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到外贸企业工作, 甚至创造条件脱岗锻炼半年或一年, 及时更新教师的业务知识, 防止授课时脱离实际、纸上谈兵。

摘要:当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还存在诸如英语课时不足、教学内容陈旧、课程实践缺乏、课程考核不全面等问题。只有通过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创新课程考核、丰富教学方法等方式, 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辅以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规章制度等的保障, 才能培养出符合外贸行业实际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赵明.浅析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3 (2) .

[2]曹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07 (1) .

[3]张宇馨.对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2) .

[4]孙艳, 王芬.地方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研究[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3 (8) .

[5]操海国, 李国富.构建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着力点[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 (7) .

8.《国际贸易》课程简介(管理专业) 篇八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职教类高校的教学应与普通高校有所区别,应该遵从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宗旨,更多地突出实践教学的特色,可是从当前我国职教类高校的教学实际看,特色并不明显。本文选择《国际贸易实务》这一课程作为研究对象,对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就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何有效地开展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高职学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也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应用型课程。从教学目标上看,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此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熟悉国际惯例,掌握进出口业务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会运用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贸易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然而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教师的素质、教学方法和模式等多种原因,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

1.教材老化,致使教学内容不能与国际贸易的发展完全接轨

在国内有影响的教材有两个版本:一是以对外经贸大学编写的“国际贸易实务”为代表的“北派”,“北派”的特点是重理论;二是以上海外贸学院编写的“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为代表的“南派”,南派的特点是重实践。但即使是以实践为主的教材也不免是纸上谈兵,而且多年来内容变化不大。长期以来很多院校使用的都是自编教材,这些自编教材多半是以上述两个教材为蓝本,内容上大同小异,教材跟着教材走,而不是跟着国际贸易发展的实际走。比如2007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第600号文件规定信用证一经开立,即为不可撤销信用证,删除了《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第500号文件中可撤销信用证的概念,但是如今高校使用的教科书中还依然出现“根据信用证是否可撤销,信用证可分为可撤销信用证和不可撤销信用证”的文字。

2. 师资队伍满足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即“理论+实务”的“双师”型教师。可是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教育系统的,根本没有外贸实战经验,教师的讲授只能是纸上谈兵,难以对该课程进行形象透彻的讲解,从而使课程教学显得苍白无力,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而有过相关实践经验的教师往往可以通过实践案例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掌握相关内容。

3.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的专业实际操作能力薄弱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的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环节非常薄弱。学生没有机会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没有机会了解进出口业务各环节的业务操作具体事项。仅仅是理论上的学习,很难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

所以这种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注入式传统教学模式既不适应课程教学的需要,也不符合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改革的对策

针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既要突出高职类院校的特色,又要结合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笔者结合自己在该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就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尝试并提出探讨。

1.紧跟国际贸易的发展步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实践者每时每刻都在创新,如果教师不能将国际经贸领域最新进展和前沿内容渗透于教学当中,那么学生所学的知识自从接受的那一刻就已经落后了。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但教材具有滞后性,因此教师不能满足于教材的内容,应及时补充更多更新的信息。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最新信息和资料,如WTO的最新进展、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最新运用等。教师必须做到知识的及时更新,跟踪国际贸易的最新动态,才能将国际贸易的最新知识反映到教学中来。

2.加强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最初是由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提出的,但实际上,对于任何一个实践性强的专业,“双师型”教师都必不可少。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来说,应该有一批“双师型”教师—既精通理论又擅长实践的教师。因此,专业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专业学术水平,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学习新的教学手段。学校还要适当引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教学队伍中去。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训,为教师提供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让教师最大程度的获取前沿的学科知识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3.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1)改革教学方法。遵循授课实践化的原则,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以任务或项目、能力目标的实现为目的,合理采用如下教学方式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全面理解掌握外贸实际业务。

一是开展情景模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是将国际贸易业务引进校内实验室,从大量的实际业务中选择典型内容组成一套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程序,情景模拟教学使学生能独立与外商签订完整的国际贸易合同。模拟教学过程中,通过解决教师设置的各种障碍,学生能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的应变能力。

二是利用外贸软件模拟教学。软件模拟教学是利用国际贸易软件在校园网络上完成国际贸易过程的一种实训的方式。模拟教学模块主要由交易准备阶段、交易磋商阶段、签订合同阶段、履行合同阶段四部分组成。通过软件模拟教学使学生对采用电子商务方式进行国际贸易有初步的了解,增加了感性认识。

三是学校应想尽各种方法,建立几个比较稳固的教学实习基地。基地实习就是学校与企业建立比较稳定的联系,将企业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让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地训练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在企业实地参与业务操作,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能力的训练。学生在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全部过程,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要求。

(2)改革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发制作PPT课件、拍摄专门教学片、制作网络课堂,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手段丰富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服务。另外可以定期聘请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作专题讲座,或者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和实习,开拓学生的视野。

(3)改革双语教学。鉴于英语应用能力在外贸业务中的突出地位,可以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中英文双语教学试点。在对全部模块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选取部分模块内容用英语授课,特别加大对合同条款的英语例句解释、对贸易惯例原文的引入,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与客户进行沟通的能力。

新的全球贸易形势、新的人才市场和就业形势,都对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不懈地改革,使之更好地为培养合格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服务。

9.《国际贸易》课程简介(管理专业) 篇九

研究生教育简介

国际关系学院(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地处北京皇家园林风景区,西望颐和园,东邻圆明园,远眺香山,毗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党校等著名学府。古老的传统文化遗产与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相得益彰,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国际关系学院是国务院颁布的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单位之一,其研究生教育始于1979年。30余年来,国际关系学院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研究生,如今他们都活跃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学校目前拥有1个博士点(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联合培养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13个硕士点(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中外政治制度、世界经济、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英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应用化学、翻译硕士、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涵盖了法学、经济学、文学、工学等4个学科门类,在校全日制研究生400多人。

多年来,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以下3大特色:

特色一:规模适度,少而精,精细化培养。学校一直认为适度的招生规模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即使在前些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膨胀的大背景下,学校各个专业的研究生招生人数每年仍基本控制在30人左右,有些专业甚至在10人以内。这样的招生规模,保证了我校研究生能享有比其他高校更优越的生均教学资源,能得到导师更充分的指导和栽培。同时,学校始终坚持精细化、精英教学的传统,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能动作用。

特色二:国际关系学科专业领先优势明显。学校的国际关系硕士点是我国同类专业中培养历史最长、毕业生人数最多的学科点之一。从1981年起,学校就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前身)联合培养国际关系硕士研究生,30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如今他们大多活跃在我国外交外事、国际问题研究与教学领域。我校拥有国内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分工最细、覆盖面最广、数量最大的导师队伍。

特色三:与一流科研机构强强联手,联合培养高素质人才。学校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通用技术研究院,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试认证中心、北京电子技术应用研究所、北京微量化学研究所等国家级科研单位保持了非常紧密的长年合作关系,学研结合,为我校研究生把握学科前沿动向,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研究生部是学校负责研究生教学培养管理的职能部门。当前,我校正以“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管理精密、资源充足、团队合作”为理念,大胆探索一条适合国关学科专业发展实际和未来人才需求的研究生教育之路,为国家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我们热忱欢迎广大有识之士报考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研究生报考须知

一、招生专业和名额

我校2013年计划招收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中外政治制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英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应用化学等专业学术型硕士生及英语笔译、英语口译、日语笔译、日语口译、电子与通信工程等专业学位硕士生共计220名,其中,国家计划内硕士生(含定向培养)约占65%,国家计划外硕士生(含自筹经费和委托培养)约占35%。

二、报考条件和要求

报名参加研究生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二)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能报考委培或自筹硕士生),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4、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两年(含两年)以上(从大专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的9月1日)的人员;

5、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

6、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的自考生或网络教育学生。

(三)上述第4、5类人员属于同等学力考生,此类考生报名时须提交一篇公开发表的与报考专业相关的论文(不少于5000字);通过初试后,须加试两门本科专业基础课,部分专业还将加试口语等科目(复试时另行通知)。

(四)年龄不超过40周岁,但报考委培和自筹的考生年龄可适当放宽。

(五)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教育部、卫生部的有关要求和我校招生体检标准。

三、报名时间和手续

根据教育部安排2012年9月28日—29日(每天9:00—22:00)为应届本科毕业生预报名时间,2012年10月10日—31日(每天9:00—22:00)为正式报名时间,具体手续和要求请考生于9月中旬浏览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及国际关系学院网站(http://)的有关公告。

外埠考生可就近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规定的报名点报名。

报考单独考试的考生请依照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的“单考生报考须知”上的要求报名。

四、报考方式

(一)报考我校硕士生的方式有三种:推荐免试、全国统考、单独考试。

(二)我校欢迎获得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生必须是经考生所在毕业学校(学校必须有教育部批准的推荐免试资格)确认资格,在统考报名前通过我校复试并被接收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详细内容请查看《国际关系学院招收2013年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工作实施办法》。

(三)单独考试

1、经教育部批准,我校国际关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有单独考试权。

2、参加单独考试的考生,除必须符合上述报考条件外,还须具备以下条件:(1)大学本科毕业后在本专业或相近专业连续工作四年或四年以上(从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的9月1日,下同);(2)研究生毕业后工作两年或两年以上;(3)业务优秀、已发表过研究论文或已成为业务骨干,并由所在单位推荐。

3、参加单独考试的考生只能以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的方式报考。

4、参加单独考试的考生,初试时间与全国统考的时间一致,且必须在我校参加考试。

5、因名额有限,参加单独考试的考生仅限于本系统工作人员。

五、有关注意事项

1、我校各专业委培生或自筹生需交纳培养费,培养费标准为每学年壹万伍仟元(通信与信息系统、应用化学等学术型专业为每学年壹万元)。

2、我校计划内非定向研究生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学校负责向用人单位推荐;计划内定向或计划外委托培养的研究生毕业后只能回原定向或委托培养单位工作。

3、近年来我校硕士生报考与录取比例约为3:1。

4、近年我校研究生毕业去向趋于多元化,有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总体就业率良好。

5、考生在报考与录取期间,请不要直接与导师联系。有关报考问题,可通过电子邮件方式与我校研招办联系(uiryzb@uir.cn)。我们将通过校园网发布相关信息,欢迎考生经常浏览国际关系学院网站(http://)。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坡上村12号国际关系学院研招办 邮编:100091

联系电话:010-62861184 传真:010-6286118

4硕士学位授权点专业简介

1、政治经济学专业(学术型硕士、专业代码:020101)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扎实经济学功底,胜任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任务的高水平复合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西方经济学基础和前沿知识,认识现实经济运行和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规律,跟踪国内外经济发展态势,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基本理论和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实践、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国际影响力、政府管制与公共经济等领域独立从事有价值的科学研究工作。

本专业设有“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国际影响力研究”、“经济行为与政府治理”两个研究方向。毕业后可在政府机构、科研或咨询单位、大专院校、企业及金融部门从事科研、管理以及教学、咨询等工作。

学制二年,授予经济学硕士学位。

2、世界经济专业(学术型硕士、专业代码:020105)

本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世界经济理论功底,精通外语,能够跟踪世界经济发展态势,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跨国公司、政府采购、经济全球化、美国经济、国家经济安全、当代重大国际经济问题研究等前沿领域独立开展分析研究工作。

本专业设有国际经济、政府采购两个研究方向。毕业后能在政府机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三资企业及金融部门从事科研、教学、管理等实际业务工作。

学制二年,授予经济学硕士学位。

3、中外政治制度专业(学术型硕士、专业代码:030202)

本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学术修养,系统掌握政治学和中外政治制度的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中文素养和外语实际运用能力。

本专业设有中外政治制度比较、地方治理、政治文化与政治安全三个研究方向,毕业生可在国家政府机关、涉外企事业单位,以及科研教学机构等从事相关工作。

学制二年,授予法学硕士学位。

4、国际政治专业(学术型硕士、专业代码:030206)

本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政治素质和政治敏锐性。专业上,系统掌握国际政治基础理论和国际政治历史、现状,以及相关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中文素养和较强的外语实际运用能力。

本专业设有国际政治理论与实践、国际事务管理两个研究方向。毕业后,能够胜任国家政府机关、教学科研单位、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研究、教学或实际工作。

学制二年,授予法学硕士学位。

5、国际关系专业(学术型硕士、专业代码:030207)

本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政治素质和政治敏锐性,系统掌握国际关系基础理论、国际关系历史与现状,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中文素养和外语实际运用能力。

本专业设有综合政治、国际文化与传播、国际法三个研究方向。毕业生可在国家政府机关、涉外企事业单位,以及科研教学机构等从事相关的研究、教学或实际工作。

学制二年,授予法学硕士学位。

6、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术型硕士、专业代码:050201)

本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有高尚道德情操、素质全面、德才兼备的英语专门人才。

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英语语言文学功底和翻译理论功底,较高的语言文化素养,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翻译实践能力。毕业后能以英语为主要工具从事教学、科研、翻译、文化和外事领域中较高层次的工作。

学制二年,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7、法语语言文学专业(学术型硕士、专业代码:050203)

本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素质全面、德才兼备的法语专门人才。基本掌握法国语言,对法国文化和文学具有广泛的了解,并熟悉法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知识,毕业后能以法语为主要工具从事教学、科研、翻译、文化或外事领域中较高层次的工作。

学制二年,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8、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学术型硕士、专业代码:050205)

本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素质全面、德才兼备的日语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对日本文化和文学具有广泛的了解,并熟悉日本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知识,毕业后能以日语为主要工具从事教学、科研、翻译、文化或外事领域中较高层次的工作。

学制二年,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9、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学术型硕士、专业代码:081001)

本专业研究生培养主要围绕信息安全技术主题,设置现代通信技术、信息安全、多媒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和信息管理四个研究方向。

本专业的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和科研项目的实践,应具有较高政治素质,掌握坚实的计算机、电子工程与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或计算机网络及信息安全系统工程技术和理论,具有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创新的能力;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能深入、系统地掌握理论、方法,并了解当前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能够胜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信息安全、信息管理、通信、信息系统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专门人才,并可继续攻读本专业或相关技术学科、交叉学科的博士学位。

学制三年,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10、应用化学专业(学术型硕士、专业代码:081704)

本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雄厚化学基础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相关的专业知识及基本实验技能,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

用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可在本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毕业后能从事该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工作。

学制三年,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11、英语笔译(专业学位硕士、专业代码:055101)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符合提升国际竞争力需要及满足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英语笔译人才。

本专业招收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为2年。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授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12、英语口译(专业学位硕士、专业代码:055102)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符合提升国际竞争力需要及满足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英语口译人才。

本专业招收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的在职工作人员,采用委托培养方式,学习年限为2年。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授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13、日语笔译(专业学位硕士、专业代码:055105)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符合提升国际竞争力需要及满足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日语笔译人才。

本专业招收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为2年。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授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14、日语口译(专业学位硕士、专业代码:055106)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符合提升国际竞争力需要及满足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日语口译人才。

本专业招收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的在职工作人员,采用委托培养方式,学习年限为2年。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授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15、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硕士、专业代码:085208)

本专业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硕士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必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掌握所从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

10.国际商务管理求职专业简历 篇十

国际商务管理专业简历在求职中毕业生还不知道怎样写这份简历吧!下面大学生个人简历网提供一篇经济学简历表为参考,由于专业与职位的不同那么个人求职简历又是怎样写,这里是一份商务英语英文简历为模板。希望在你阅读这篇文章时对你有所帮助,更详细内容如下。

目前所在: 天河区 年 龄: 20  
户口所在: 广州 国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
培训认证: 未参加 身 高: 165 cm
诚信徽章: 未申请 体 重:  
人才测评: 未测评    
我的.特长:  

求职意向

人才类型: 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 文秘/文员:,跟单员:,单证员:
工作年限: 0 职 称:  
求职类型: 实习 可到职日期: 一个星期
月薪要求: 1500-- 希望工作地区: 天河区,黄埔区,越秀区

工作经历

海程邦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04-01 ~ 2010-04-01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担任职位: 计量员
工作描述: 到广州琶洲会馆广交会实习,担任计量员
离职原因:  
嘉顿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07-01 ~ 2009-08-01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担任职位: 促销员
工作描述: 到卜蜂莲花超市促销嘉顿饼干
离职原因: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    
最高学历: 大专 获得学位: 毕业日期: -06-01
专 业 一: 国际物流管理 专 业 二: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所学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良好 粤语水平: 优秀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 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1.语言能力:获得《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二级考试A级证书》,英语良好

2.计算机能力:获得《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一级考试合格证书》,熟悉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

3.获得《国际商务跟单员资格证书》

详细个人自传

1.9月-8月担任管理系学生会体育部副部长

2.209月-208月担任管理系女子篮球队队长

3.9月-2009年8月担任管理系学生会体育部干事

·本人性格沉稳、积极,喜欢看书和打篮球。

·做事认真细心,有耐心,具有责任感,能够吃苦耐劳。

·会确立目标然后努力地去实现。

·待人友善亲切,能够与人和睦相处,具有团队合作的精神。

·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较快适应新环境。

·积极向上,学习能力较好,有一定的自我增值意识。

11.《国际贸易》课程简介(管理专业) 篇十一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峰体验课程;POCIB平台一、设计背景及意义

高峰体验课程(Capstone experience course)是一门让大学本科学生在大学最后学习阶段能把在校积累的专业素质得到实践、运用的综合型课程。具体说来,就是能把所学过的零散的专业课程知识进行综合、拓展、批判,以使学生把过去的学习经验、专业及职业认识、职业素质通过高峰体验过程进行强化和提升。课程本身体现出综合性(Comprehensive)、体验性(Experiential)和成就性(Achieving)三大特点。

我校贵州财经大学于2013年5月,启动了专业高峰课程建设工作。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对该专業设置专业高峰课程以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专业及职业认知、获得专业知识的成功体验显得尤为必要。基于此背景,我们也积极投入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峰课程项目设计研究和实践工作中。

目前我国众多高校(730余所)均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但在专业课程中引入高峰体验课程的高校甚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虽然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一些实验、实训课程来试图提高学生的外贸实践能力,但不能很好满足学生的学习渴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高峰体验作为西方先进教学理念,引进到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专业及职业认知、获得专业知识的成功体验;有助于高校培养能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复合型、专业型、应用型人才;有助于对高校现有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因此,开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峰体验课程设计与实践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二、POCIB平台简介

POCIB(Practice for Operational Competenc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综合实训是基于大卫.科尔伯的体验圈原理,由中国国际贸易学会联合国际贸易杂志社和南京世格软件公司共同推出的互联网实训平台。内容涵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课程知识,做到了内容的有效整合,具有整合性特点;通过角色扮演体验,能有效帮助学生加强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熟悉和了解就业环境,做好前置的技能准备;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通过竞赛游戏刺激学生,学生主动参与度可以得到大幅提高,通过获取商务部国际贸易学会颁发的国际贸易从业技能证书来获得成就感。POCIB平台所具有的知识综合性、角色模拟体验性、竞赛获得的成就性与高峰体验课程所要体现的三大特点有很多的契合处。但由于POCIB过度注重互动竞赛性,虽然把它引入可以大大丰富教学实施手段和内容,但国际经济与贸易高峰体验课程作为一门课程来讲,完整的教学环节应包括教学准备、实施、管理与考核等方面。因此,完全移植POCIB平台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高峰体验课程项目是不可行的,需要我们基于该平台进行研究、修缮和设计。

三、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是重视学生的国际贸易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树立理论知识和能力并重的观念,从传统的知识讲授向传授知识、能力培养的方向转变,真正提高学生的国际贸易专业认知、职业认知。

二是设计项目充分体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峰体验课程的综合性、体验性和成就性,切实为专业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做好支撑。

三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国际经济与贸易高峰体验课程运作方案设计

(1)三大步骤工作:

第一步为营趣,即为学生营造专业学习趣味的氛围。通过邀请校内外专家、资深外贸业务工作者以讲座、师生交流形式给学生介绍外贸宏观环境、微观实务问题,让学生愿意对过去所学专业知识、能力掌握、未来职业规划等进行主动反思;另以教师设计“学了什么”、“会什么”、“想干什么”为主要内容的问卷,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迫使学生积极反思。

第二步为激趣,即激发学生参与POCIB的兴趣,使其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竞赛游戏中。通过教师对POCIB平台特色、竞赛准备、游戏规则、奖励奖项等详细介绍,使学生明白在这平台上可以实现他们的学习梦和职业梦,让学生参与到POCIB竞赛游戏中,并且教师还需做好竞赛期间的跟踪、引导、答疑、鼓励等配合工作;通过POCIB竞赛成绩、参与竞赛的专业知识运用表现、团队协作表现、沟通交流表现等多元考核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评出各类奖项予以奖励和激励。

第三步为品趣,即在POCIB竞赛结束后,做好学生品味收获和乐趣的工作。通过开展交流会(教师主持、学生发言)、展示会(学生心得体会、竞赛日记、视频照片展示)等形式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品味收获和乐趣;另以教师设计专业认知、职业认知、能力认知为主要内容的问卷,再一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迫使学生积极反省自己,查找自己在今后职业胜任方面还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2)四大保障条件:

条件一为课程组织协调机构保障条件。要让三大步骤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需要动用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这些资源的调配和使用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课程组织协调机构来保障,这一机构应有1名组长(专业负责人领衔)、2-3名专业教师、1名辅导员组成。组长主要负责制定计划、协调和调用各种资源等;专业教师主要负责课程组织、会议主持、学生引导、成绩评定等;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考勤、后勤保障等。

条件二为课时、场所保障条件。该项目室内课时为32个课时(在一个学期里安排,16个教学周,每周2课时),其中,营趣环节占12课时,激趣环节占12课时(鉴于激趣环节涉及全天候开放式网络竞赛内容,因此,局限在室内的课时仅能提供师生互动交流、监督管理所用,大部分体验内容需要师生在室内课时外进行),品趣环节占8课时。项目实施场所为教室和网络机房,其中教师供营趣、品趣环节所用,网络机房供激趣环节所用(早9点至晚9点面向师生开放)。

条件三为师资队伍保障条件。除课程组织协调机构人员负责课程全程实施外,为保证项目取得良好效果,还需聘请校内外专家、资深外贸业务工作者加入到师资队伍中。

条件四为运作经费保障条件。运作经费主要涉及用于课内与课外教师劳动付出的教师课酬、组织协调各种教学资源的运作管理费用、POCIB平台的竞赛服务费、学生表现优秀的奖励经费等。(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12.《国际贸易》课程简介(管理专业) 篇十二

1. 专业性质决定人才培养目标。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在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应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融资规则和惯例, 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 掌握国际贸易基本技能, 基础扎实, 知识面广, 外语优势鲜明,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 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贸易业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国际经贸高级人才。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 仅有理论教学是不够的, 因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是让学生亲身去关注真实世界问题, 增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2. 外贸人才的技能要求。

外贸企业需要的人才, 不仅要懂得外贸知识, 更重要的是具有外贸业务能力。随着中国外贸大国地位的凸显, 外贸企业更加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渗透海外市场, 这对外贸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仅要求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 有一定年限的实务操作经验, 同时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目前国际商务领域比较热门的从业人员是跟单员、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和报检员等, 这些相关职业有些需要必要的证书, 比如报关员和报检员, 其他岗位或许不强制要求职业证书, 但必要的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是必不可少的。

3. 传统的国际贸易人才的外延扩大。

目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 单纯的营销、外语、纺织、机电等专业人才已远不能满足外贸人才的相关岗位需求, 外贸企业对于那些同时具有金融、工商管理、电子商务、法律等综合专业背景的人才求贤若渴。中国遭受贸易纠纷和贸易摩擦等事件接连不断, 给出口企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为尽可能减少这种损失, 就需要一大批既熟悉贸易规则、精通英语、又熟谙世界相关国家法律、能够参与应诉贸易争端的专门人才。

二、培养目标及实践教学的定位

1. 培养目标。

学校的培养计划应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中国高校虽然层次不同, 学生的理论研究水平也高低有别, 但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来说, 理论与实践必须融会贯通, 很多企业是直接冲着是否具有操作技能和就业经验而去, 对语言和综合能力的要求非常高, 这与其他财经类专业有区别。为此, 本专业应培养素质全面、勇于创新, 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熟练掌握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具有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形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 能够在外经贸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外国商社及涉外经贸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实用型”高级人才。

2. 实践教学的定位。

以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就必须加强对实践性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统筹规划。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高校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应当加大实践教学环节, 将模拟实验、创业实习、毕业设计 (论文) 等实践环节综合考虑, 注重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因此, 国际贸易专业对于实践教学的定位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以实践教学突显本专业办学特色。总体规划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科学地设置实践课程, 使基础课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并独立设课, 理论课与实验课学时比例合理, 基本实验教学项目、提高型实验教学项目、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项目层次齐全, 形成配套、科学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达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三、创新型、实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规划

1. 理论+实验———基本能力训练。

基本能力训练主要体现在以一定理论课程为基础, 配合一定实验、实践课时完成。比如会计学、财务管理, 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 通过ERP软件来增强学生活学活用能力。国际市场营销课程辅助学生的营销策划训练, 学生自由组建商业策略团队, 通过市场调研, 写出可执行的策划报告。通过该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营销方法、营销手段和营销技巧, 掌握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应具有的营销知识, 使理论课程更具实用性。

2. 模拟实验教学——专业综合能力训练。

进入大三, 专业技能课程逐渐深入学习, 对专业课程的掌握与应用尤为重要。此时不仅要使学生增强对外贸进出口企业和市场的感性认识, 而且要求学生在学完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 认识外贸企业、国际市场、贸易环境、贸易政策, 能够判断企业的贸易方向, 并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专业课程辅以模拟实验环节, 就是让学生熟悉专业技能, 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 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对企业的认知能力训练。

完成专业课程模拟实训后, 学生对以后所从事的工作就会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而认识实习就是引领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 去认知企业的发展, 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市场环境, 参与企业经营的讨论, 把在学校中模拟实训的角色变成真实的岗位。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本专业全部课程及实习并经考核合格后所进行的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是学生在全面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一次全面性、综合性的训练, 是对学生在校学习质量的最后一次综合检查和考核。它要求学生通过在企业的社会实践, 熟悉贸易流程及各种单证的制作与审核, 了解课堂学习与企业实践的差异及形成差异的原因, 特别是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 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方式和基础, 课堂中使用的单据滞后于现实中贸易手段的改变。这就要求学生活学活用, 及时总结差异和处理这些差异的方法, 培养学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和独立开创局面的能力, 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4. 技能竞赛———创新能力培养。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谁最先具有创新意识, 就成功了一半。企业在选拔人才时尤其注重创新意识。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养成对新事物具有好奇心、探究的兴趣、自信心强, 对真知执著追求, 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 勇于进取。在三个实践环节之外, 通过提高性的竞赛, 择优淘劣。比如“商务谈判大赛”、“新星杯创业比赛”、“金融投资比赛”等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把课堂所学真正化为生产力, 用他们的创造力、组织能力去开发新领域。

四、实践教学课程创新性的具体实施

1. 实践课程体系创新。为了实现“创新型、实践型综合人

才”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就必须对教学计划中的实践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第一, 在保证必要理论课时的前提下, 针对某门课程开设对应的实习、实验课程, 或是在实习中增加对某门理论课程的实践操作练习。第二, 针对其他同水平高校相同专业进行市场调研, 保留必要理论课程, 缩减繁冗难懂、不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 适当增加实践、实习学时, 保证实践环节学时不低于总学时的20%。

2. 实践环节创新。

有两个层面。第一, 三个环节的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三个环节”是指教学实习、认知实践和社会实践。教学实习是在介绍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 配以实践环节、课外活动使学生的素质全面提升拓展,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创新思维;认知实践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生产、了解企业和了解社会;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基层, 提高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和责任感。社会实践要合理利用学校、院、系资源, 联系固定单位企业作为合作伙伴, 毕业联系学生就业实习等工作。可以考虑设立经济管理就业指导中心, 专门投入人力培养与联系社会企业, 形成良好口碑, 为学生就业铺平道路。第二, 校内、校外实践环节紧密联系。校内实践重在对理论课程的全面吸收, 它融会了各学科丰富的课外活动, 如撰写营销策划方案、模拟国际贸易流程、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各学科比赛等。校外实践是在建立实践基地基础上, 把学生引入社会, 对公司、企业进行参观访问, 同时实践基地也为学生毕业社会实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3. 实践条件创新。

主要体现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但是, 目前大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经验、实习难是所有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 高校应有规划、有步骤地进行实验室建设。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来说, 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国际商务谈判实验室、电子商务综合模拟实验室等硬件设施是不可或缺的。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能力, 就必须在这种仿真的环境下模拟与训练。

4. 实践环节师资创新。

“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以往的实习与实践环节往往由本专业老师担任。但要培养学生具有实践能力的前提是老师必须具有实验经验, 为此, 我们应该一方面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 鼓励老师进入企业参与生产与管理, 另一方面通过学习考取相关职业资格, 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另外, 把有经验的企业管理者、职业经理人等社会精英请进课堂, 针对不同的课程直接指导学生实践。

5. 实践的手段与方式创新。

采用虚拟模拟实践、情境模拟实践和进入实习基地实践等几种方式。这种由虚拟模拟实践、情境模拟实践逐步进入真实世界实践的推进方式, 不仅解决了低年级学生由于专业知识少, 进企业实习难的问题, 而且, 通过逐步向真实世界推进的实践方式可以使我们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达到无缝链接。

参考文献

[1]刘义杰, 万义平.国际贸易网络及场景模拟实验建设初探[J].商场现代化, 2006, (34) .

[2]汪琳, 焦雨生.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探讨[J].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8, (5) .

[3]JIAO Yu-sheng, 汪琳.国际贸易实务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8, (6) .

[4]王莉, 张汝根.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动手实践能力[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20) .

13.国际游轮乘务管理专业怎么样 篇十三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休闲时间的增多,涉外旅游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人们的.重要生活方式。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全球旅游人数将达15亿人,亚太地区过境游客每年将增长2200万人次,最终达到5亿人。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发展最快、创汇最多、就业面最广、开放度最高的“朝阳产业”,已超过了石油、汽车和机电产品等传统出口产品而成为世界各国最大的“出口产业”。其中国际邮轮乘务旅游事业有了空前发展,邮轮经济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国际邮轮乘务管理就业领域为邮轮服务与管理、奢侈品营销等,邮轮乘务与管理方向主要是培养国际豪华邮轮邮轮上的服务及管理人才,高端奢侈品主要为境外免税店及邮轮上的免税店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14.蓝源国际企业管理商学院简介 篇十四

蓝蓝源源国国际际企企业业管管理理商商学学院院

蓝源国际企业管理商学院是由北京蓝源国际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郑州分公司联合创立。首度将“培训与工厂实际相结合,专注工厂适用技术与方法”的企业管理培训的商学院。首度将企业管理培训、咨询成功整合经营,为客户提供多元需求之服务,为客户经营提供综合全面评估、咨询、辅导服务。常年开设公开培训课程,顾问师群由国内外博硕士或企业界厂长、经理级以上精英组成,兼具学术理论及资深实务。具有多年中高层管理经验及培训经验.开发五大类(品质管理、生产管理、安全环境、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共计200多门专业培训课程。目前已成功的辅导及训练台/港资、欧美、国有及私营企业逾2000余家,公开课培训4000多场,训练了200000人次以上。我们是专家不是学者,本着务实的作风,志在为国内企业管理贡献一份心力。我们不追求理论上的完美,而致力于实践上的成功。

北京蓝源国际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蓝源国际企业管理商学院)是生产运作管理师推广办公室成员之一,本机构常年针对全国的生产制造型企业量身制定培训课程,为客户提供多元需求之服务,为客户经营提供综合全面评估、咨询、辅导服务。常年开设公开培训课程和提供内训咨询服务。现在我司开展国家职业资格高级生产运作管理师试点培训工作。生产运作管理师作为国家推出的一个新职业,现经过多年推行条件逐渐成熟,目前正式在全国范围推广。根据《生产运作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的职业定义,生产运作管理师是指“在生产与服务领域承担生产运作战略的制订与实施、生产计划的制订与控制、生产运作系统的空间组织和过程组织以及作业排序、库存控制、项目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任务,并借以提高企业生产运作效率和效益的管理人员”。依照《标准》,该职业按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不同划分为助理生产运作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生产运作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和高级生产运作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三个等级;符合申报条件、经过正规培训并且鉴定合格者,可获得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相应等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证书》。

15.《国际贸易》课程简介(管理专业) 篇十五

一、当前专业化趋势下高职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出现的问题

(一)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不相符

高职教学与其他的类型的教学有着很大差别, 它是高等教育的一种, 教学重视实践性、技术性, 还重视培养学生理论学习的能力, 而且在教学过程中, 侧重于学生后续能力的培养, 这也是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但是, 从目前我国各个高职的教学现状来看, 高职学校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出现偏差, 教学的侧重点更加倾向于理论知识, 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强, 不符合专业化趋势。例如, 各个高职院校所选用的国际贸易教材偏重与理论知识的讲解, 盲目跟从本科专业的教学目标。

(二) 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就目前各个高职院校所选用的教材类型来看, 国际贸易类型的教材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达不到教育新式人才的目的。教材中关于国际贸易方面的新发展趋势、热点、特点、新问题等没有进行相关介绍, 例如, 针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 国际贸易应该衡量二者的发展比例, 对国家贸易的发展趋向进行表述, 但是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样的问题, 教学内容缺乏实时性, 这与专业化趋向是相悖的。

(三) 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无法与专业资格证书取得良好结合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 很多专业会设立专业资格证, 例如, 会计专业有会计资格证、计算机专业有计算机等级证书、物流专业有物流师证等, 设立专业资格证的目的就是督促学生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获得熟练的操作能力, 掌握本专业的工作技能以及专业技术。因此, 高职院校的贸易专业也要实施双证制, 学生必须获得毕业证, 又要获得专业等级证书才能顺利毕业。目前, 涉及到国贸专业的专业资格证书有多种, 如单证员证、报关证、商务英语证等, 但是现阶段高校的教学内容与资格证书的获得缺少必要的联系, 使得高职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二、当前专业化趋势下高职国际贸易课程整理思路

(一) 教学内容与市场要求相结合

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专业型人才, 因此, 各个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 将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将教学推向企业, 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专业技能, 这也是当前专业化趋势下高职国际贸易课程整体思路的中心内容。根据调查显示, 国际贸易专业的高职生在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联系不大,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学内容与市场需要不相符, 学生不能将在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接轨。所以, 各个高职院校要充分分析当前的教学现状, 整理教学思路,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以岗位需求为参考值, 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加强教学课程与实际需求之间的联系, 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

(二) 完善教材内容, 健全教学机制

国际贸易这门课程需要与实际相接轨, 实时信息非常重要, 需要与国际贸易的发展相一致, 将国内国际的经济发展信息融入教材。例如, 教材中要增加以多边贸易为主, 并针对国际贸易关系相关的信息进行介绍, 添加国际贸易政策信息以及贸易保护政策的转变信息等。另外, 教学内容需要与资格证考试有一定联系, 提高高职生的竞争力, 使得国际贸易专业的高职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化能力, 能够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教育教学的发展以及专业化发展的趋势下, 各个高职院校需要及时对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思路进行整理, 虽然这一工程非常复杂, 但是学校、学生以及相关部门要共同合作, 相互协调, 提高课程的设置质量, 最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伍淑君.基于当前专业化趋势的高职国际贸易课程整理思路[J].商, 2013, (28) :385-385.

[2]黄昊.高职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的误区及对策[J].科教文汇, 2014, (22) :188-188, 190.

[3]孟娟.高职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实践及评价[J].科技资讯, 2014, 12 (12) :176-177.

16.《国际贸易》课程简介(管理专业) 篇十六

【关键词】高职 物流专业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060-02

课程建设包括找准课程定位、确定课程目标、选取并序化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等环节。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本文试从找准课程定位、确立课程目标、明确课程建设思路、合理选取和组织课程内容和完善教学设计等方面对物流专业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建设的路径进行探讨。

一、找准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是指该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该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课程建设的总领。

根据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以及课程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定位为:针对有一定的运输管理和国际贸易基础技能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国际货运代理业务流程和操作技能,培养物流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确立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某一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就是学习者应掌握的知识、能运用的技能以及能形成的职业素质。教学目标应由校内专任教师和来自企业的专家(兼职教师)在共同调研行业企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在分析企业各个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的基础上,以培养适应企业岗位要求的人才为着眼点来确定。货运代理实务课程目标的确立,首先基于企业典型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对所需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分析(表1)。

在相关分析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见表2)。

最终确立出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为: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专业知识、良好职业素质和一定职业发展潜力的国际货运代理相关岗位从业人员。

三、明确课程建设思路

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确定后,要明确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即如何建的问题。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的建设思路是:

(一)坚持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联合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的全过程。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建设中,我们邀请多家企业,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标准、开展实训教学和实施顶岗实习。

(二)创新教学模式。企业对新员工的培养因其“培训内容”就是业务,培训环境真实,培训方式切合实际,因此培养效果好,这对于课程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通过营造职业氛围,引入企业业务,创新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效果。

四、合理选取和组织课程内容

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一门好的课程的必要基础。课程内容选取原则:服务于课程定位,能有力支撑教学目标,体现实践性和职业性。

(一)课程内容构架的建立。由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课程团队,通过调研,概括和归纳相关行业企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流程以及每个流程中的具体业务工作,把它们分别转化为学习情境、学习单元和学习任务,并以此作为整个课程内容模块(情境)、单元和任务三个层次的基本构架。

(二)课程内容的选取。引入企业业务,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根据企业岗位从业人员完成某项业务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为着眼点,来设计课程教学应设置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在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班轮出口代理业务模块(情境)中,引入某企业班轮出口代理的真实业务内容,转化为课程内容(见图1)。

(三)教学内容的序化。为了更好地体现各业务流程以及业务流程中各业务工作的完整性和前后工作的连续性,需要将上述选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序化。以一笔完整的业务(项目),从业务(项目)的启动到最终完成(评价)为载体,把基本的流程和业务工作整合到完整的业务(项目)中去,是比较可行的方法。企业真正业务中可能并不包含所有我们设计的流程和任务,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必要的加工,增加相应的业务背景和学习任务。序化之后,业务内容明确,学生的业务角色明确,前后连贯,在教学中效果较好。

(四)选择或创建适当的载体。课程建设中需要适当的载体来展现选定的课程内容,以便在教学当中方便、灵活使用。选用实践性强、内容权威的教材。但教材能提供完整业务过程供学生训练的较少,有必要自行编写讲义。讲义应与PPT课件同步,为学生跟上讲课进度、理解课程内容和做好学习笔记提供了便利。如有条件,可以自编教材,把完整业务过程整合到教材实训当中。配套多媒体课件应充分运用业务视频、动画、图片等资源。对业务单证等技能训练,可采用人机交互设计,提供业务背景、问题、说明提示、参考答案供学生反复训练。

五、完善教学设计

好的课程内容还需要好的教学设计与之配套,教学设计关乎如何合理使用课程资源,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的主要教学设计如下:

(一)采取“新员工培养式”教学模式。“新员工培养式”教学模式基于抛锚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和企业新员工培养模式的实践基础。就是将学生视作企业的新员工,仿照企业培养新员工的模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和创新等能力,掌握企业业务操作技能。其基本教学过程是:一是情境创设。通过教学场所职场化布置、组建虚拟公司、业务情景再现、岗位角色模拟等方式来实现。二是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是每次教学活动的内容,并以完成该项工作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目标,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掌握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完成工作任务的业务技能。三是知识准备。了解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理论知识,为完成任务做必要准备。可由教师讲授,或由学生自主学习。四是独立尝试。学生以团队合作方式进行探究、讨论和实践,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具体工作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指导,要强调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五是汇报点评。配以辩论、点评等活动,通过演示、展示、陈述等方式陈述团队或个人完成具体任务所形成的成果或结论,以提高每名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和处理能力。六是课业任务。提出新任务供学生独立解决,以巩固和加强知识技能,学生完成任务并提交课业,教师批改点评,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二)教学方法设计。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在不同教学环节灵活使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探究研讨法等教学方法(见图2)。

(三)实训教学设计。实训教学设计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技能起到决定作用。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实训教学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部分,校内实训分为理实一体化和专项实训两部分,校外实训包括顶岗实训和实习实训两部分。理实一体化实训在课程教学中同步进行,“讲练结合”,“做中学,学中做”。专项实训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是系统化的项目实训。顶岗实训是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短期实训,实习实训实际上就是实行“2+1”的教学安排。理实一体化实训的实训教学课时占比不低于50%。

(四)考核方式设计。实施过程性考核并引入企业评价。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考核方式分为课程考核和企业评价两部分,课程考核包括平时表现(20%)、课业成绩(30%)和考核成绩(20%),企业评价包括顶岗评价(20%)和实习评定(20%),具体考核方式可按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参考文献】

[1]徐国庆.项目课程的基本理论[J].职教论坛,2006(8)

[2]郝超,蒋庆斌.试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3]苏绪林,蔡兴东,秦建设,等.借鉴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能力单元实施高职课程建设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5(12)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引入企业业务与工作过程,优化物流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2010C206)

【作者简介】李飞诚(1971— ),男,广西桂平人,国际商务师,研究方向:国际商务、国际物流。

17.《国际贸易》课程简介(管理专业) 篇十七

该专业是我国管理学科中一个新兴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专业。1998年,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财务分析和财务决策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决定设立财务管理专业,中国人民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于当年正式开始招生。财务管理专业根据市场发展对公司财务和金融专业人才需求的专门化要求,同时面向公司理财和金融两个领域培养专业人才。

专业培养方向:该专业着力培养具有综合的组织协调能力、扎实的财务和金融专业基础、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的高级财务金融管理人才。学生应系统掌握现代财务理论和实际操作方法,掌握金融、证券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熟悉国内外财务金融管理的动

态和发展,能胜任工商和金融企业的专业工作。

核心课程:财务管理概论、公司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学、证券投资学、成本管理学、国际财务管理学、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计算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房地产投资与金融、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经济法、税法、资产评估等。

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从事大中型工商企业、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各类投资基金和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的财务金融管理工作,也有相当数量的本科生毕业后在本校、国内重点科研院所及国外著名大学继续深造学习。

专业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财务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财务、金融管理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

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4.熟悉我国有关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专业设置:

主干学科:经济学、工商管理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计算机模拟、教学实习等,一般安排10--12周。

相近专业:工商管理 市场营销 会计学 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旅游管理 商品学 审计学 电子商务 物流管理 国际商务

培养目标

掌握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与设计的基本原理、电算化会计软件初始化的设置、总帐系统、报表系统以及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业务核算子系统的操作方法;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流程、模块构建,会计电算化对传统手工会计方式的影响;了解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管理要求与制度规范、购销存业务核算子系统、基于商品化会计软件的数据整理与加工。[2]培养途径及手段

(一)培养途径

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包括认识实习、专业调查、专业模拟实践、毕业实习等)相结合的方式,同时积极开拓第二课堂,通过阅读推荐书目,完成读书笔记,参加学术讲座,发表学术论文等活动,实现培养目标。

(二)教学方法

坚持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堂着重讲授重点和难点内容,在传统的讲授法之外,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科研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三)教学手段

推行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组织现场实景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制、最低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

(一)学制

标准学制:四年。实行弹性学习年限:三至七年。

(二)最低毕业学分

最低毕业学分:163 学分。其中必修课111学分,选修课27学分,集中实践教学25学分。

(三)授予学位

上一篇:我为祖国而喝彩四年级作文下一篇:观《金砖之国》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