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行业概述

2024-09-25

银行行业概述(共9篇)(共9篇)

1.银行行业概述 篇一

2012旅游行业概述

旅游行业具有综合性:食、住、行、游、购、娱,旅游业作为内需行业有长期发展的潜力。旅游目的有:会议商务、观光休闲、探亲访友、员工福利以及其他目的。零售与旅行社多数是吃回扣关系,景区与旅行社是低价拿门票关系。经济危机情况下,国内旅游基本可以保障,因为旅游动机和需求依然旺盛。

受强周期影响的:酒店

受强季节性影响的:大多数地区4-10月为旅游旺季,其他时间看一南一北(沿海与东北)。强季节性:2月、11月多上涨,7月底8月初布局黄金周,10月多下跌行情。

应关注旅游环境和人数的增加,会有部分股票业绩出现反转,凡是主营多而杂的公司,都不应有高的市盈率。

锦江股份:锦江之星包装上市,路线为A股融资购买母公司未上市其他资产,因此变相形成高管增持,成本18,18以下为安全区。

金陵饭店、东方宾馆、新都酒店、华天酒店、罗顿发展、ST东海:凡是单体酒店都不值得投资,局域性强,住客少有二次住宿情节,单体酒店多亏损。

科学城、投资铅锌矿,公司下一步行为不清楚。

万好万家:涉矿且基本面已发生改变。

西安饮食、西安旅游:大股东西旅集团,典型官派作风,致使众多准投资者关系恶化,投资项目连连失败。

全聚德:拟低价收购东来顺。实行店面扩张策略,大力开展真空包装鸭。叶总:股价破27必入。

湘鄂情:大股东一致准备掏空上市公司,目前已高价收购一家连锁快餐,拿返利。黄山旅游:销售费用为零,工资都计入管理费用,成本低,西海情趣扩张,稳。

峨眉山:与二股东有合作成立大峨眉景区,拟把乐山大佛注入,但景区门票收入若不能合并,会有风险。

丽江旅游:持有印象丽江25%股权,但与宋城股份的丽江千古行有竞争,政府补贴常态化,维持稳定业绩。

北京旅游:大股东华丽控股拟注入酒店配套,景区很赚但酒店很赔,拟建旅游广场,董事长称今明两年亏损,后年开始盈利,有管理跟不上的风险。

世博股份:主业房地产,估值偏高。

张家界: 2011年业绩做出来的,要看资产注入这块利润贡献,业绩随时可能变脸,风险大。

中国国旅:旅游业务一直微利,主看海南免税店业务贡献,竞争对手海岛免税。(中央与地方的竞争)

中青旅:有旅行社、彩票等很多业务,但主要收入源自房地产,估值高。

首旅股份:北京、海南景区,酒店等,业务多而杂。

三特索道:已建索道景点可能面临免票的风险。扩张快,有三年亏损培育期及回收困难的风险,回收不及时有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大连圣亚:海洋馆、夏令营活动,当地排第二,与老虎滩竞争,哈尔滨开了个“极地动物馆。” 宋城股份:主营文化旅游,需要培育期,前期扩张太快,市盈率不能太高。

国旅联合:船运、旅游、温泉,没什么大动静。

ST长信:目前资产不错,但前期欠银行贷款未还,造成材料重申,值8元。

注:以上内容为个人学习笔记,来源于天相投顾对上市公司调研的内容,仅供参考。

西部证券宝鸡中山东路理财服务部

2012-7-9

2.银行行业概述 篇二

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建筑及基础设施投入不是很大,主要是中央部属的大型设计院在做一些国家计划内的工程项目设计,设计图纸基本上都是靠设计人员趴在图板上用丁字尺、计算出、铅笔、橡皮在图纸上一笔一画完成,工作效率非常低。

90年代初期,AutoCAD软件在国内各行业得到了全面应用和推广,特别是在工程设计行业和机械设计行业的应用,并促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企业信息化高潮[1]。由于工程建设和产品设计标准化和通用性原则,如果全部使用手工绘图的方式,大约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将用在绘图上。利用AutoCAD的阵列复制功能,以及电子化的存储、修改再利用,可使设计效率大大提高。当时称作“甩图板”工程,使千千万万的描图员和设计人员从原始的体力劳动中释放出来,投身到更有价值的创新性工作中去,引发了工程设计行业的一场革命。

在“甩图板”工程 的号召下,以AutoCAD、MicroStation为主的二维设计软件在勘察设计企业开始得到迅速应用和推广。当时一些大型设计院都成立了计算机中心或称作电算站,专门普及、推广CAD技术,制定CAD制图标准。由于二维的CAD系统不仅能帮助工程师轻松画出漂亮图纸,而且使图纸的修改、管理和重复利用变得更加方便,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工程师的工作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短短几年时间,二维CAD软件应用取得了可喜成果,基本上甩掉了图板,使绘图、出图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并逐渐与国际接轨。

工程设计人员逐步了解CAD技术以后,也慢慢发现通用的AutoCAD平台可以将传统的图板变成电子图板。如何更快地得出想要的图纸,把一些通用的功能模块化、程序化,更快地提高工作效率,成了一些大型设计院重点考虑的问题。于是设计院计算机中心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在CAD平台下做二次开发,开发出一些适合于本企业、特定专业的设计软件,有快速成图、结构计算、电气布置等各种软件。但是这些软件仅仅适用于特定的企业、特定的专业,以及特定的工程性质,完全不能商业化。随着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AutoCAD平台的商业化软件迅速走向市场,而且都是面向特定专业的(如建筑、结构、给排水、岩土、道路、桥梁)。天正、理正、PKPM、探索者、广厦、鸿业等软件不管是在通用性、开发的持续性方面,还是在软件的成熟性方面都很快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2从二维到三维的设计平台应用

随着设计平台应用 的不断深 入,很多工程 师逐渐发现,二维CAD系统与传统的手工绘图一样,都是基于几百年来逐渐形成的二维工程图表达方式,用点和线来表达平面。这种方式会因人为原因产生很多大大小小的设计错误,在工程设计的完整性和设计企业的创新上无能为力。工程设计与机械设计的主要区别在于工程设计的二维图纸很粗糙,很多尺寸需要施工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去临时调整,很难做到精细设计。

自2002年以来,国际建筑行业兴起了以BIM为核心的信息化应 用[2]。建筑信 息模型 (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基础,建立建筑模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利用数字化技术,为模型提供完整的、单一的、与实际情况相一致的建筑工程信息库。信息库不仅包含了建筑构建的几何信息、专业信息及状态信息等,更容纳了对象的空间状态、运动行为等相互关系与状态信息。BIM可以贯穿于建 筑工程全 生命周期 的各个阶 段,为工程信息的高度集成和项目各参与方提供工程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单一的数据源解决分布式、异构式工程数据之间的一致性和全局共享问题,自动演化可以避免信息不一致的错误,以便对工程项目做出更完整更准确的分析和预估。它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

Graphisoft公司的ArchiCAD是最早的三维一体化建筑设计软件,从诞生之日开始,就倡导三维虚拟建筑的设计理念,并将此理念贯穿于软件的各个版本。可以说,早在BIM概念被提 出以前,ArchiCAD就已经在 实践BIM理念。但是在中国市场,由于其专业配套的功能与多专业混合一体的设计院体制不匹配,进一步推进则需要突破国内管理体制 相关瓶颈。Bentley公司的Architecture、Structural、Building系列产品基本上都 是基于Micro-station的基础平台而开发,在国内的应用主要是在工厂、工业建筑领域。DassaultSystem公司的CATIA也是早期的三维设计软件,在航空、航天、汽车等专业领域有着近乎垄断的地位,应用到工程建设行业,无论是对复杂的形体、曲面、超大规模建筑物的建模与变现能力还是信息管理能力,都比传统建筑软件更具优势。但由于其涉足工程建设行业较晚,与工程建设行业的项目特点和人员特点的配合方面还有一些欠缺。Autodesk公司于2002年收购RevitTechnology公司,并于2004年推出三 维设计软 件AutodeskRevit5.1,以此将BIM的概念引入国内工程设计行业,随后推出 了Civil3D、Navisworks、Infraworks等系列软件,组成整个BIM的解决方案。虽然Autodesk公司进入三维设计领域相对较晚,但凭借其AutoCAD软件在国内建筑业、制 造业等行 业绝对的 影响力优 势,Revit、Civil3D系列软件在民用建筑、市政 工程、水利工 程等领域得到了快速应用[3,4]。

3BIM应用现状及发展

BIM技术在工程设计行业被称为设计领域的第二次革命。BIM技术是面向建筑工程全周期、全过程的应用,可以贯穿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运维、销毁等所有阶段。随着项目应用 的逐步深 入,BIM相关的配 套软件也在逐步完善、逐步专业化,主要包括方案设计软件、集合造型软件、节能分析软件、机电分析软件、结构分析软件、造价管理软件、运维管理软件等。

在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三维BIM技术早已普及并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近年来BIM技术带来的重大变革和BIM的应用趋势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国内的一些大型设计院、工程建设集团都纷纷成立了BIM中心,在多个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城市标志性工程建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大型的建筑设计院强制要求部分项目必须采用BIM的方式进行设计,部分水利设计院、工业设计院、市政设计院也在一些代表性的项目上进行了探索、尝试。尽管如此,BIM应用在国内也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这些探索、尝试也是 为后面的 技术转型 做好技术 储备。BIM相关的设计软件和设计标准 还要向国 外学习借 鉴,国外和国内的设计规范、出图标准、设计习惯等都有很大差异,因此需要对BIM软件进行本地化的二次开发,这和早期AutoCAD的二次开发过程类似。

4发展前景

抛弃传统二维设计平台,完全转为三维的BIM设计平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不只是设计工具和设计手段的变化,而是设计理念和思维模式的变革。设计人员从二维的设计思维完全转到三维的设计思维确实需要经历痛苦的适应和摸索过程。并且国内设计企业的管理运作模式和国外也有很大区 别,国内主要 是一些大 型综合设 计院,在全面推进BIM技术的过程中,对原有管理运作模式和工作流程也会有很大冲击。

3.银行行业概述 篇三

利率市场化是国家金融机构市场化过程中的关键点,这一过程充满了风险。对于金融系统下的商业银行而言,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其整个系统充满了严重的不确定性,为了争抢市场各商业银行,必将以调高利率的方式来吸引客户,使银行承担更高的风险。实行利率市场化是目前我国金融行业走向市场的客户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利率市场化是指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于货币市场中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在利率市场化下,从利率的决定到利率的机构、管理都是由市场来决定的。换而言之,利率市场化下的利率决策权是由各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资金状况、对未来金融市场的动向做出的判断,自主地来调节利率,对于利率的决定权掌握在各商业银行自身,最终形成一种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准、以货币市场为媒介,根据市场上的供求来决定各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以及为何要实行利率市场化

高风险带来高收益这个简单的金融道理我们都懂得,然而,国家控制下的利率体系,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达不到用利率来衡量风行,获得不同收益的目的。因为在这一体制下贷款的利率是相同的,虽然商业银行对于贷款客户的风险程度有预判的能力,但是因为不能实行不同的贷款利率,我们在高风险的放贷中并不能获得相应的高收益。因此我们说,在这样的利率体系下,商业银行的风险与收益并不是平等的。

而在实行利率市场化后,一些商业银行很可能上调存贷款利率。存款利率的上调将加大吸引客户的存款量,将社会中的闲散资金吸纳到银行中,使商业银行的现金储备量充足,为商业银行的贷款创造有利的条件,进而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各商业银行处于市场竞争的需要,会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服务水平,从而加大客户的选择力。同时,商业银行也会对不同的客户给予其自身的不同判断与回应,对于那些优质的客户,商业银行会为其带来更多的收益,进而那些高风险、信誉度又差的客户自然便退出了竞争的舞台。因此我们说,市场利率化于商业银行与客户同样都带来了益处。

有专家指出:利率市场化以后,存款利率会上调,而贷款利率则会下调。这样的结果对广大百姓而言,带来的是更大的实惠,客户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更大的收益。

而事实也恰恰证明了以上的观点,近期我国央行进行了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信息发布。同时强调下调贷款利率并将存款利率的浮动区间进行了调整。伴随而来的是各商业银行不同程度的上调本银行的存款利率,以吸引储户来选择本行进行存款,达到大量吸收存款的目的。同时贷款利率的下降,减轻了百姓的购房压力。这些事实证明了,利率市场化后为我们确实带来了实惠。同时一定程度上的拉动了某些行业的销售,帮助其走出低迷的经营状况,因此我们说,利率市场化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就以上几点而言,实行利率的市场化是必要的,也遵循了货币市场的发展要求,在促进各商业银行发展的同时,也为广大的客户带来了更大的收益。

利率市场化后的各商业银行将面临怎样的风险,我们应如何来应对

利率市场化后,市场的经济变化决定了其对利率的影响度,利率对其的敏感度加大,我们都清楚利益与风险是并存的。通过对于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进行的学习与研究,我们将利率市场化的风险分为阶段性风险与恒久性风险。

阶段性风险。该风险主要出现在施行利率市场化的初级阶段,由于各商业银行一直都处于固定利率的政策控制范围下,对于利率市场化还不能马上适应,并且其自身多年来处在固定利率管控下,不具备利率市场化下服务于客户的相应金融策略、方法,对于利率市场化下的利率风险规避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实施后,各商业银行的利率会相应地上调,对于金融市场的稳定极为不利。该风险主要出现在利率市场化实施的初期,它会随着该机制的转变而逐渐改善,在这一机制转轨完成后,此一阶段的风险将自然消失。

恒久性风险。利率市场化后的恒久性风险是长期性的一种风险。因为利率市场化的核心是由市场来决定利率变化的,而市场的变化是无法确定的。在利率市场化的利率变化亦同样无法确定,不确定的因素势必带来不同的风险性,而这种风险因其随市场产生,其必然将伴随着利率市场化政策的应用一直存在。

可将恒久性风险大致分为四大类:成熟期不相匹配风险、基本点风险、收益曲线风险以及内涵选择风险。

具体说来,就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的不同使得资产与负债产生了净利差。而在利率市场化后,存款利率与贷款率的确定取决于市场变动的要求,与商业银行竞争需要。因此,这一过程导致的结果是净利差的不同。而存款利率大于贷款利率的后果就是银行净利率的减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不相匹配所带来的风险。

现代的各商业银行都允许客户可随时提取存款,或提前还贷。在利率上升时,客户倾向于存款,利率下降时则会提前还贷。当银行所收取的对应性收费不足以弥补利差损失时,银行净利减少,产生内涵选择风险。在利率市场化进行的同时还会产生收益曲线风险和基本点风险。

利率市场化的实施于经济的发展是必然的,各商业银行在寻求利益时应注意

各项风险的规避,在稳中求发展,让利益最大化。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

4.银行理财概述 篇四

单选题

1.以下关于个人理财说法错误的是()。× A 个人理财首先需要对目前所处的环境和个人条件进行合理的评估,以获得个人理财基本信息。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理财目标

B C D 在对理财环境和个人条件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理财规划是理财活动的关键,也是个人理财的动力

理财规划是指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个人理财目标,包括理财手段的选择

个人理财规划制定出来后,必须遵循一定的纪律以保证个人理财规划的执行

正确答案: B 2.以下国内机构中无法提供理财服务的是()。√

A B C D 银行

保险公司

信托公司

律师事务所

正确答案: D 3.在制定理财规划时,理财师通常需要对家庭的资产负债情况进行分析,下列哪项属于流动负债()。√

A B C D 汽车贷款

教育贷款

住房抵押贷款

信用卡贷款

正确答案: D 4.界定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范畴,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的文件是()。√

A B C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正确答案: D 5.个人理财业务是建立在()基础上的银行服务。√

A B C D 委托代理关系

资金借贷关系

产品买卖关系

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 A 多选题

6.个人条件的评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 B C D E 个人资产

个人负债

个人收入

个人偏好

社会地位

正确答案: A B C 7.个人理财业务相关的主体包括()。× A B C D E 个人客户

商业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

银行金融机构

监管机构

正确答案: A B C E 8.下列关于理财顾问服务的说法,正确的有()。√

A B C 客户寻求理财顾问服务的唯一目的是为了追求收益最大化

银行通过理财顾问服务实现客户关系管理目标,进而提高银行经营业绩

商业银行在理财顾问服务中不涉及客户财务资源的具体操作,只提供建议 D E 商业银行提供理财顾问服务追求的是和客户建立一个长期的关系,不能只追求短期的收益

理财顾问服务要求能够兼顾客户财务的各个方面

正确答案: B C D E 9.下列各项中,属于理财顾问服务特点的是()。√

A B C D E 顾问性

专业性

综合性

制度性

长期性

正确答案: A B C D E 10.理财顾问服务具有顾问性、专业性、综合性、制度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以下关于这些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A B C D E 担

正确答案: B C D 判断题

11.个人理财是指客户根据自身生涯规划、财务状况和风险属性,制定理财目标和理财规划,执行理财规划,实现理财目标的过程。()√

正确答案: 对

12.只有在对理财环境和个人条件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合理的理财目标。()√

对 商业银行提供理财顾问服务寻求的是银行短期的经营业绩

理财顾问服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服务,要求从业人员有扎实的金融基础知识

理财顾问服务对银行理财产品实现的是顾问式、组合式销售,能够提高业绩

理财顾问服务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要求能够兼顾客户财务的各个方面需求

商业银行在理财顾问服务中提供建议,最终决策权在客户,收益或风险由银行和客户共同拥有或承错

正确答案: 对

13.根据《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个人理财业务的定义:是指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

正确答案: 对

14.保证收益理财产品(计划)中高于同期储蓄存款利率的保证收益,是银行为了使客户的利益达到最大化,无条件的保证收益。()√

正确答案: 错

15.私人银行的目的是通过全球性的财务咨询及投资顾问,达到保存财富、创造财富的目标。()√

5.中国零售行业发展概述 篇五

一、商品零售复苏放缓,整体持续承压

1、消费复苏放缓,整体持续承压

数据显示:20至今,零售行业的复苏力度趋弱。年1-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1%,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0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9%,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2.8个百分点。2019年1-10月,全国百家重点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降低0.3%,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4个百分点。分品类看,受今年以来CPI持续上行影响,必选品类表现相对较好,而主要可选品类受国际贸易摩擦及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加强带来的消费意愿降低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品类销售额增速表现较为平淡。

2、线上占比持续小幅提升,电商增速呈现下降态势

近年来,我国线上零售的销售额持续增长,但增速呈现下降态势。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的10.8%上升到2019年(前10个月)的19.5%,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速从20的33.3%下降到2019年(前10个月)的16.4%。

2019年“双十一”全网销售额最终锁定在4101亿元,同比增长30.5%。天猫销售额占全网销售额的65.5%,京东、拼多多、苏宁易购占比分别为17.2%、6.1%和4.9%。

天猫双11狂欢节当日交易额截止24:00交易额为2684亿元,去年双11交易额为2135亿元,同比增长26%。据悉,京东11.11好物节期间,累计成交金额2044亿元,同比增长27.9%。2019年天猫双11销售额超京东640亿元。

3、行业上市公司收入增速微升,净利润增速下滑

1-3Q2019零售行业主要的54家上市公司营收增速较上年同期微升,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略有下降。零售行业主要的54家上市公司1-3Q2019实现营业收入4813.81亿元,同比增长5.78%,增速较1-3Q上升0.11个百分点。实现毛利1097.59亿元,同比增长9.21%,增速较1-3Q2018持平。实现归母净利润207.56亿元,同比减少1.79%,而1-3Q2018同比增长23.0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73.58亿元,同比增长8.40%,增速较1-3Q2018下降2.70个百分点。

按细分行业看,1-3Q2019百货行业表现相对低迷,收入同降1.15%,扣非归母净利润同降4.04%,超市和黄金珠宝行业受益于CPI上行业绩相对良好,其中超市行业收入同增10.89%,扣非归母净利润同增24.18%;黄金珠宝行业收入同增11.52%,扣非归母净利润同增42.72%。

二、年零售行业发展布局分析

2019年,零售市场似乎不太好过,不管是小店还是大店,几乎都是一波三折,在2020年里,怎么布局是拉开自己跟同行之间差距的一个关键一年。

将资本、零售故事寄托于小业态中,究竟能否成功,接下来将会是拉开差距的关键一年。

岁末临近,盒马里、七范儿等零售新业态依次上演了亮相的戏码,似乎在为这个“焦虑”的零售时代,带来一丝曙光。

再回顾这一年,按下新零售加速键快门的不是跑马圈地的扩张,也不是斥资收购,而是为了寻求盈利,改变业态的战略,以更契合消费者的新零售业态的诞生。

其中,小业态以更为灵活且成本低的优势,成为零售玩家押宝的原因。

但截至目前,各家都尚未开启小业态的加速度,一方面模式尚未跑通,没有找到标超、大店与小业态之间的核心差异;另一方面,已经“自立门户”的玩家们,背负营收的压力,更加谨小慎微。但谁也不敢停下。

1、大店遇阻

新零售的势态从上半年开始发生变化的。

今年4月,美团点评将非京地区的小象生鲜门店全部关闭,这一举动,像是让零售行业进入了疲软期,而在之后的一个月,盒马和超级物种相继传出关店的消息,京东7FRESH也迟迟未见扩张的动作,都将这一猜测推向了高潮。

在零售业,关店的绝大原因在于选址的失利,这点本不应过度解读,但盒马在下半年却将部分门店直接调整为“下沉”到低线市场的小业态——盒马菜市,这就并非偶然。

回想在年初,侯毅公开承认2019年是零售业的填坑之年。

经过三年的跑马圈地,新零售玩家都在行业内的地位基本稳定,而过快的发展速度和节奏,让初出茅庐的零售企业,在前、中、后台上都存在很大缺陷,这些从背后的物流、供应链体系到门店员工的管理,都直接将这个行业陷入“阵痛期”。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超级物种有80多家门店。但在和2018的两年中,超级物种一边探索一边开店的数量才达到60家。而盒马在2019年12月,门店数突破200家,今年增长100家。而喊过“3到5年1000家门店”的7FRESH掌舵人都已离场。

对于入局三年的零售企业们,今年并没有完成裂变的过程。

而永辉云创、盒马、苏宁小店等在今年齐刷刷的因成本、业绩和运营等因素,恐会拖累上市公司的利润,进而影响资本市场的表现,而无奈从“主业”或上市公司中剥离了出来。

独立后,虽然拥有绝对的独立自主权,但也背上了营收的压力,因为作为一家独立的公司,势必要先学会养活自己,才能探索更大的盈利空间。

但现实是骨干的,亏损问题尚未解决,谈何盈利?

高损耗、难盈利是零售企业不得不直面的难题。美团点评CFO陈少晖公开坦言:小象生鲜关闭的原因,投资回报率低于预期,而坊间更是传闻盒马在前期搭建后台时亏损巨大。

尽管,在今年不少企业放出了单店实现盈利的口风,但这并不能代表企业的整体盈利实力,而单店盈利的能力也不能视为模式跑通的证据。只是要想盈利,前提是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占据有利点位,更重要的是算清每一家门店的成本和营收这笔账。

过高的成本和因经营面积太大而缺乏灵活性,让新零售业态成为众矢之的。群雄环伺下,巨头也调转航线,试图讲出新的零售故事,名曰“构建生态”,实则保命奔跑。

2、保命探索新业态

侯毅早就预言新零售即将进入“填坑之战”,今年年初,盒马先针对运营现状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反思的不只是有关大海鲜的经营,同样还有关于包装食品、“商超+餐饮”的联动、线上销售以及商品结构等问题,而在反思之后,侯毅立刻将狂奔的盒马按下了暂停键。

根据阿里2019年第二季度的财报显示,盒马净增大店仅15家,创下来的最低值。取而代之的是,盒马转向发力千平米以下的小业态,分别为盒马菜市、盒马mini、盒马F2和盒马小站。

与此同时,永辉云创和云超在年初完成拆分后,对基于社区定位的永辉生活和永辉mini也愈发的激进。7FRESH于近期落地针对社区和写字楼的新业态,分别为七鲜生活和七范儿。

巨头纷纷转向小业态,本意是想要离消费者更近,正如生鲜传奇的总经理王卫所言,店越大,离消费者越远。

而集体反思后的零售商们,不仅将门店的面积缩减,在商品结构和目标消费人群上也做了巨大的调整。

总起来而言,零售新业态大体创新的模式有三种:

一、500平米以下小业态:这是独立于巨头大店密集在社区布点,与之形成配合、补充,通过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以更轻更巧的姿态加强已入驻城市的覆盖密度,同时结合到家业务。

二、聚焦白领的社区业态:解决了消费者在办公室的需求,包括办公室所需的水、饮料、牛奶、面包之类,而7FRESH旗下七范儿业态,还将联营网红餐饮和酒吧融入到此业态中。

三、菜市、市集业态:在连锁超市的基础上引入联营模式,抓取覆盖面最大的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借助低客单价和高流量探索更接地气的菜场生意,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个体商户的准入门槛,提升超市的管控能力。

探索出的新业态,基于不同消费水平、收入水平和规模、商圈特性,构建分层的零售体系,精细化运营不同商圈,变得更接地气。

众所周知,在零售业,按照商圈的分级呈现出不同的零售业态,即一级商圈为全城性的商圈,二级为区域商圈,三层社区商圈,最后一层商圈则是社区楼下。那么,菜市场和大型超市都可属于第二、三层商圈,而小业态的Mini社区生鲜店则是第四层。

再从零售业态的发展来看,大型超市不仅违背线下距离消费者更近的诉求,也没有实现半小时达的消费者对于时效性的需求。

而对比500平方米经营面积的小业态,标超的面积高出10倍,且选址多位商圈的核心地段,加之租金的一路上涨,标超深耕盈利之路愈发艰难。

在这一年,零售商的商品结构发生最大的变化在于舍弃了大海鲜,转向增加蔬菜品类的占比,数据显示,20中国整体的生鲜网购用户中,63.8%的用户购买频次达到每周一次;但一旦将购买的品类限定到蔬菜,这一数据骤然上升至72%。

蔬菜品类一方面为新业态起到增加消费者粘性的作用,另外在零售巨头的扩张中,若想要从核心商圈下沉到社区,甚至是低线城市,唯有通过低客单价的蔬菜来实现。

零售企业们经过三年的奔跑,众多零售企业之所以能够在多业态加码,除了背后资本的加持,更重要的是,通过产品和技术让一批稳定的新中产消费群体在C端为其买单。而B端,同样打响了新零售的知名影响力,成为谈判的资本,虏获好点位,收割更多联营商家,由此形成一个闭环。

3、小业态难在哪?

虽然很多互联网巨头将业态下沉,纷纷尝试开小店,但小店开起来容易,盈利起来难。

一线城市的小店,势必面临高租金、高人工成本的压力,要求坪效更高;下沉到低线城市的小业态,对零售商自身而言能否洞察当地消费者的商圈特性,并准确提供商品配置,也是考量其能走多远的重要因素。

小业态因为辐射1.5公里范围内,如果没有区域密度下的足够数量,意义就不大。

生鲜传奇王卫的经验则是,要做好小业态必须要过了标准化的关卡,只有“标准化”才更容易管控,才能快速复制,进而快速形成规模。也只有标准化了,管理效率才会更高。

王卫曾描绘这样一个场景:如果社区生鲜店能像7-11一样标准化,就具备了快速复制的条件。一旦后台的能力足够让前台门店标准化输出、复制,快速在一个或多个区域市场形成高密度和强规模,具备这一能力的零售企业在万亿级的生鲜市场简直拥有无限空间。

所以,7FRESH小业态七鲜生活刚落地就透露将开放加盟的战略,未来通过自营+加盟的模式开出600-800家七鲜生活店,而苏宁小店也在采用“承包经营”,通过吸引合伙人加盟,降低自身的开店成本。

发展合伙人制并不稀奇。全家、7-11等便利店企业都在全国陆续开放加盟,只是苏宁小店面临的管理体系和监管能否跟上,合伙人制看似是让员工发挥能动性,实则将营运压力转嫁,如果不能平衡,势必会适得其反。

另外,小业态从门店店型,店内的货架、设计、商品等的标准化,也应该深入到管控、后台、物流中心甚至是供应链中,唯有这样,才能将效率提升,采购优势和管理优势尽显,才能实现盈利。

但现在来看,大家还差的甚远。

对于多业态发展的另一个声音是,零售商们要做超级平台。因为独立之后,将会自行融资,而自营的体量是估值多少的决定因素,多业态的生态构建重点在于质量,这样才能与消费者之间增加交互,最终将裂变能力发挥到新增业务中,扩大零售商的边界。

在战火纷飞的社区商业风口下,零售商选择采取多业态布局,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重场景需求,将资本、零售故事寄托于小业态中,但究竟能否成功,接下来将会是拉开差距的关键一年。

中国零售及消费行业洞察:2019年回顾及2020年展望

头豹科技创新网内容覆盖全行业、深入垂直领域,行业报告每日更新;政策图录、数据工具助您轻松了解市场动态;智能关键词轻松搜索,直奔行业热点内容。 新零售持续推动零售业变革,多数消费品种类零售规模保持增长。

201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多类消费品零售规模提升,实体零售行业经营情况整体回暖,网上零售额增速进一步回落,但增速仍高于线下零售额。在消费升级、新零售的推动下,中国零售及消费行业健康发展,呈现线上线下融合、产业链数字化、渠道多元化等发展趋势。从消费者角度分析,2019年前三季度,食品烟酒类产品和居住类支出是中国居民的主要开支,居民消费更加理性化,对文化教育类支出不断提高、对国产品牌偏好度提升。

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但城乡差距较大

201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延续了持续增长、增速小幅降低趋势,1-10月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5万亿元,同比增速为8.1%,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为汽车等主要消费品行业增速下降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基数较大。

2019年1-10月,城镇消费品零售额累计为28.6万亿元,同比增长7.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为4.9万亿元,同比增长9.0%。尽管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速高于城镇,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仍约为乡村消费品零售额的6倍,城乡差距较大。

食品烟酒类和居住类支出是中国居民的主要开支

2019年前三季度,中国居民人均支出消费为15,464元,在中国居民主要消费品品类中,食品烟酒类支出占比最高,2019年前三季度中国居民食品烟酒类人均支出达到4,310元,在总消费支出中的占比达到28%。其他品类中,教育文化娱乐类支出是增速最快的消费品类,同比增长13.5%。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居民在教育文化、医疗保健领域的支出持续呈现上涨趋势。

服装纺织行业稳步增长,仍处于去库存阶段

截至2019年10月,中国共有规模以上服装企业13,760家,在2019年1-10月间的零售额为13,077亿元,同比下降0.2%,规模以上企业收入增速放缓;服装产量203亿件,同比下降0.8%。规模以上服装企业产量在达到高峰之后,呈现下滑趋势。从销售渠道角度分析,中国服装网上零售额增速高于线下,带动服装行业销售规模增长。

休闲食品销售规模稳步增长,烘焙糕点、休闲卤制品、坚果炒货发展较快

万亿市场快速增长,休闲食品呈现主食化趋势。2019年,中国休闲食品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8,485亿元,同比增长约8.7%,人均休闲食品消费额约为606元。在“轻食主义”等饮食风潮的影响下,“非油炸、低热量、高营养”的休闲食品正呈现主食化的特点,更多年轻女性将休闲零食作为替代主食的代餐食品。在各细分品类中,休闲卤制品消费快速增长但同质化严重,坚果炒货企业最为注重营销对销售的推动作用,以面包为代表的烘焙糕点正成为消费者早餐的主力军。

全国房价增速放缓,二手房交易量冲高回落

在“房住不炒”理念的持续深化和各地方政府房价控制政策陆续出台的影响下,2019年中国房价增速放缓。据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1-10月,一线城市、准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房价增速同比分别为-0.2%、3.8%、1.7%和1.3%,房价增速放缓。

在一手房新增销售面积和售价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中国二手房市场交易量在2019年第一季度大幅增长后,呈现出冲高回落趋势,但2019年当前交易量仍高于2018年同期。

在线旅游、出境游、自助游人次持续增长

2019年,中国旅游人数持续增长,但增速继续放缓,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国居民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0.8亿人次,同比增长8.8%,但出游人次增速下降,增速降至以来最低值。在旅游人次增速下降的背景下,中国在线旅游市场规模持续提高,预计2019年全年将达到1.8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8%,增速远高于线下旅游增速。预计2019年中国出境游人数将达到近1.7亿人次,同比增长12%。在消费者旅游需求个性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自助游、半自助游受欢迎程度不断提高,尤其是出境自助游比例。

零售行业市场集中度低,连锁企业线上销售额增速较快

零售业各业态市场集中度均较低,以超市卖场为例,大润发、沃尔玛、华润万家、联华、永辉、家乐福这六家排名靠前的零售企业销售份额不足16%。以来,中国连锁零售企业加快线上销售布局,百强连锁销售企业2018年线上销售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5.5%,2019年,中国连锁经营零售企业线上销售的比例仍不断提高。

实体零售业转型初见成效,实体零售业态经营业绩回暖

2019年,中国实体零售行业加速转型,向零售品质化、供应链智能化、客户体验人性化、购买方式线上线下一体化方向发展。在各类实体零售业态中,便利店销售额快速增长,新增购物中心数量减少,百货商场行业经营状况好转。在实体零售主要业态中,2019年便利店销售额增速领跑各零售业态类型;中国新增购物中心建设数量将放缓;百货行业销售额增速重回增长趋势。

互联网巨头积极布局新零售

2019年以来,互联网巨头企业持续通过入股零售企业或新建自营门店的方式积极布局实体零售行业。阿里、京东以供应链服务商的形式,通过为传统零售企业搭建新零售数据体系布局实体零售业务,或通过与传统零售企业进行线上线下合作的方式,迅速占据一定市场份额。2018年下半年以来,阿里和京东等互联网巨头加快商超连锁和传统渠道建设,截至2019年8月底,天猫小店数量已超过130万家,依托于对用户支付数据、消费数据的掌握和大量资本的投入,互联网巨头已成为线下零售行业重要的参与者。

消费者需求向多元化、个性化、理性化发展

对本土品牌的偏好度增加

在多数消费品领域,中国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兴趣增加。2018年以来,中国消费者对品牌性价比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并对自身产品需求和不同品牌之间的特性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消费者对数码产品、个人护理品等品类国产品牌的偏好度较高,且近三年来持续呈上升趋势。对于保健品、奶粉、红酒等标准化的食品类产品,消费者普遍对国外品牌呈现高偏好度,但也愿意尝试口碑较好的国产品牌产品。

非计划性购物不断增加,但对产品挑选更加理性化

随着电商社交化、数字营销精准化、购物场景丰富化和购物便捷化程度提高,中国消费者非计划性购物的比例持续增加,但消费者对消费品产品质量、替代产品情况的信息掌握能力增强。当决定购买某件商品时,消费者对该商品的挑选正越发趋于理性,产品核心功能逐渐成为消费者日常购物中最重要的挑选因素。

需求趋向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

2019年以来,消费者需求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不同年龄群体的消费需求正在逐渐细分,体现出消费多元化的特点,购买产品的类型重点也随年龄不断转变。此外,不同身份群体的消费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如上班族在运动产品、知识类产品支出高,学生在食品、知识类产品、衣着消费支出比例高,中年人偏好单价较高的大件商品和低额的耐用品。消费者愈发注重产品功能的差异化,以及消费品品牌对自身身份认同感的强化作用。

购物渠道的选择基本固定,对文化体育消费偏好度增加

2019年,互联网在衣食住行各领域的使用渗透率已达到较高水平,年轻消费者的购物渠道、购物方式已经相对稳定。根据头豹研究院数据显示,超过73%的年轻受访者对多数消费品种类的日常消费渠道已经基本固定,除非遇到价格差距过大和其他渠道举行促销情况外,通常不会轻易改变消费渠道。各消费品类中,消费者对于文化产品的消费金额提升,超过30%的受访者愿意对知识及文化内容付费。此外,消费者对运动及周边产品的消费比例正在不断增加,对电子消费品的更换意愿降低,小众消费品消费行为增加。

深度见解:线上线下融合和消费升级是中国零售和消费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实体零售业态销售规模重回增长态势,小型零售业态快速发展

2020年,实体零售业态在新零售模式的推动下,销售经营情况将持续好转。线上和线下零售业态的边界将变得愈发模糊,通过对实体零售的数字化赋能和供应链升级,传统超市、百货、专卖店、购物中心的线上服务能力将不断增强。以天猫小店为代表的便利店、小型社区超市凭借新零售体系下平台化的供应链优势和便利的区位优势,成为实体零售增长最快的领域,尤其是食品饮料和日用品等品类的零售,小型社区门店将逐渐占据优势地位。在新零售的推动下,2020年购物中心的服务能力也将从“打造购物体验”向“营造娱乐体验”转变。

线上零售品牌化,线下零售连锁化、平台化

2020年,中国中小电商店主、工厂自有品牌和中小产品贴牌商中的优秀企业,将以线上为主战场,加速自身产品品牌化进程。对于中小品牌或者个人电商创业者而言,生存空间被头部品牌和明星品牌持续挤压,在主流电商平台的经营环境愈发困难。预计2020年,中小线上商户将持续向以内容引流的短视频平台转移,利用私域流量、文化创意内容打造出自身品牌IP,孵化出大量小众的线上零售品牌。实体零售领域,个体门店在供应链劣势进一步显现,线下零售将向连锁化、平台化发展。

低端零售品渠道下沉加剧,消费升级有望进入新阶段

短期内,无品牌、以节约成本为导向的低端消费品厂家及商家将通过线上化和品牌化,以较低的价格获取乡镇、低线城市消费群体和中老年消费群体市场。当前低端消费品增长所表现出来的“消费降级”现象,本质上是在线上获客成本提升后,长尾商家借助新销售模式和流量价格洼地进行的以价格换市场,以及凭借低于实体零售业态的渠道费用抢占网购渗透率较低市场的行为。预计2020-,伴随实体零售业态的升级和拼团、社交电商获客成本的提高,低端消费品将被迫向品牌化和优质化升级,低线城市将和一、二线城市同步迎来以“产品更优,但价格增长幅度有限”为主流趋势的消费升级。

主要消费品行业增速放缓,细分品类带动消费品行业发展

6.非银行金融机构概述 篇六

除商业银行和专业银行以外的所有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信托、证券、保险、融资租赁等机构以及农村信用社、财务公司等。

非银行金融机构是随着金融资产多元化、金融业务专业化而产生的。早期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多同商业银行有着密切的联系。1681年,在英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保险公司。1818年,美国产生了信托投资机构到1980年底,美国信托财产总计达5712亿美元。1849年,德国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农村信用社。20世纪初,证券业务和租赁业务迅速发展,产生了一大批非银行性的金融机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步形成独立的体系。例如证券业,美国有7000多家证券公司,18家全国性的证券交易所。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活动不断涌现,非银行金融机构起了主要作用,它有力地推动了金融业务的多元化、目标化和证券化,使得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日益综合化,银行机构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划分越来越不明显,非银行金融机构自身的业务分类也日趋融合。它们之间业务交叉进行,只是比重有所差别。

关于信托投资机构

信托投资机构专门(或主要)办理金融信托业务的金融机构。它是一种团体受托的组织形式。信托机构的产生是由个人受托发展为团体受托。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愈来愈细,经济上的交往愈来愈多,人事与商务关系愈来愈复杂,人们为了有效地经营和处理自己力不能及的财产及经济事务,就需要专门的信托机构为之服务。信托机构的重要种类有:信托投资公司、信托银行、信托商、银行信托部等。

关于证券机构

证券机构专门(或主要)办理证券业务的金融机构。证券机构是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主要有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证券投资信托公司、证券投资基金、证券金融公司、评信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等。

关于合作金融机构

合作金融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金融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有农村信用合作社、城市信用合作社、劳动金库、邮政储蓄机构、储蓄信贷协会等。

关于保险机构

保险机构主要有:保险公司、国家保险局、相互保险所、保险合作社及个人保险组织等。

关于融资租赁机构

融资租赁机构主要有商业银行投资和管理的租赁公司或租赁业务部,制造商或经销商附设的租赁公司。

关于财务公司

7.银行行业概述 篇七

(一)市场风险的含义

所谓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这里的市场价格波动包括利率、汇率、资产价格波动等情况。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市场风险被定义为,银行交易账簿和银行账簿中的利率风险和股票风险,以及整个银行所面临的外汇风险和商品风险。

市场风险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流动性风险,在一个交易量很小并难以寻找对手的市场中,流动性风险就是这类市场的主要特征。《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已经明确将银行流动性风险归入市场风险正是基于这一考虑。第二,波动性风险。市场参数值不断变化,市场工具的市值也随之波动。利率风险是最典型的波动性风险。汇率风险也是波动性风险。对于市场交易,外汇汇率是众多市场参数中的一个,其变动情况应与其他市场参数一起考虑。

(二)国际清算银行对市场风险监管的要求

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只考虑了信用风险,而忽视了市场风险,尤其是对许多新的和复杂的场外衍生产品市场风险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但20世纪90年代一系列的重大风险事件使巴塞尔委员会意识到了市场风险的重要性,随后加快了将市场风险纳入资本监管要求范围的步伐。1996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及时推出了“《资本协议》关于市场风险的修订案”,提出了两种计量风险的方法: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1997年巴塞尔委员会推出了《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至此,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一并成为银行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2004年1月26日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新协议,吸纳了1996年“修订案”和1997年“核心原则”中包括市场风险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将风险的定位扩大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各种因素。此时,市场风险因素充分反映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各项监管规定中。2005年11月巴塞尔委员会再次对1996年版“《资本协议》关于市场风险的修订案”进行了重新修订,更加明确和细化了市场风险的资本监管要求。同时,日益凸现的市场风险,使得西方商业银行对于市场风险管理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一系列风险事件的阵痛后,国际银行业对市场风险的管控意识开始逐步提升,各种风险管控的具体措施以及风险管控模型逐渐完善,市场风险管控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形成了一套能够应对市场检查的风险管理体系。而巴塞尔委员会将市场风险与资本充足率挂钩的要求,使得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管理更为重视。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现状

1. 市场风险意识相对淡薄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存贷款等传统业务上,因而如何控制好贷款业务的信用风险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同时,由于我国利率、汇率等可能造成市场风险的因素长期以来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汇率市场化进程起步晚。因此,极具突发性、破坏性和严重性的市场风险并未引起国内银行业的足够重视,市场风险意识普遍较低,对风险管控的重视程度也离风险防范的要求甚远,难以达到市场风险管理要求的对市场风险及时识别、量化、模型化以至有效预防的目的。

2. 逐步重视市场风险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经历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逐渐加强了对市场风险的监管和控制。而随着我国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尤其是加入WT0以来,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越来越开放,新的金融业务和衍生工具也逐渐地出现在金融市场上,市场风险也越来越受到了银行监管部门的重视。2004年12月16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第30次主席会议通过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并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指引》中对市场风险的定义作出了明确规定,并且指出了:市场风险管理是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市场风险的全过程。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将市场风险控制在商业银行可以承受的合理范围内,实现经风险调整的收益率的最大化。

3.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日趋复杂的市场风险

随着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存贷款计息方式也日趋市场化,固定利率房贷以及其他固定利率计息方式日益普遍,利率缺口风险将逐渐加大。而且,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日趋多元化,债券投资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其中绝大多数为固定利率债券,如果未来存款利率上升,固定利率债券投资的利差空间将缩小甚至出现倒挂,利率缺口风险将日益显现。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加快推进,汇率波动幅度逐步放大则使汇率风险逐步凸显。同时,交易业务规模逐步扩大,在逐步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同时,其所蕴涵的市场风险也将逐步增大。特别是随着国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将更大,也更为复杂。

4. 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市场风险测度控制能力低

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实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风险日益增大的要求,特别是在市场风险的计量方面,方法、工具、系统的缺失,成为国内商业银行提升市场风险掌控能力的制约瓶颈。

5. 外资银行引入的压力

随着中国入世,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的进一步加大,外资银行被允许进入中国,经营外币和人民币业务,并将会得到与中国本土银行相同的国民待遇,甚至在某些方面会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剧,外部压力也会逐渐变大。由于商业银行属于经营风险型的企业,因此,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将主要体现为风险管理和经营能力的竞争。

三、VaR模型概述

VaR,即“Value at Risk”,译为“风险价值”,是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水平、目标时段下某一投资组合预期的最大损失。它是一个概率概念,用于预测在一定的持有期及一定的置信水平下,某金融投资工具或投资组合所面临的潜在的最大损失金额。

巴塞尔委员会鼓励银行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各认可机构可运用成熟的内部风险模型。内部模型法(Intemal Model Aproaches,IMA)的主要代表是摩根银行的风险矩阵(Risk Matrics)系统,其基本思路是运用Va R法计量市场风险。委员会认为,相对于其他方法而言,Va R方法对金融机构市场风险的测量具有更高的准确性、灵活性与合理性,同时也与监管的目标更为接近。

VaR的计算方法通常分为三种:参数法(Parametric Modeling)、历史模拟法(Historical Simulation)和蒙特卡罗模拟法(Monte Carlo Simulation)。

VaR在西方银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四、VaR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目前,业界对于将VaR模型运用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均持肯定态度,但同时均对于这样一个“舶来品”在我国特殊的金融环境下,如何克服水土不服的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其在市场风险管理上的重要作用表示顾虑,提出了一些问题并给出了相应建议。

1.VaR模型本身的局限性

VaR方法以概率论作为基础,使用现代统计方法,屏弃了主观判断的任意化,比传统的风险测定方法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科学性。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它的局限性。

首先,VaR模型存在着模型风险。多项研究表明对于同样的资产组合,不同的VaR估计方法,甚至不同的软件使用同一种估计方法得出的VaR结果也可能出现较大的偏差。这是由于在前提中设置了不同的假设条件而造成的,并且在样本的选择和数值计算方法的选择等各个估计程序中也存在着模型风险。

其次,VaR模型估计出来的市场风险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市场风险。在使用时,还必须结合敏感性分析和压力测试等方法。

第三,重新审视和衡量信用风险的工作目前在各国有商业银行才刚刚起步,还面临着信息不对称、基础数据准确性不足等诸多问题。

所以,VaR应被看作控制风险的必要程序而不是充分程序。

2.VaR在我国运用的约束

具体说来,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我国金融业市场化程度不高,还存在着许多制度上和法律上漏洞,使得我国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并不完全遵循着市场定律,不能够满足模型计算的前提,这也是我国在应用VaR模型时的一大因难之处。

(2)基于大量历史数据的缺乏,影响VaR的有效性。

(3)“厚尾”现象会导致VaR值被低估。如果商业银行利用服从正态分布的vaR模型来计算的话,在一定置信水平下得出的vaR值可能会小于实际可能发生的损失,这就是“厚尾”现象。我国的股票市场刚刚起步,并不稳定,给我们的感觉是波动幅度较大。因此,“厚尾”现象的影响就更不能忽视。

(4)由于缺乏专业的风险计量与风险管理人才,主开发能力很弱。

3.对策及建议

(1)针对模型本身的缺陷,可选择以压力测试(stresstesting)、情景分析(scenario analysis)、返回检验(back testing)等加以补充。而在非纯粹市场化的中国,正常的市场波动是很难实现的,同时,我国金融市场起步晚,基础薄弱,很难建立起完善的金融数据系统,对于需要大量数据的返回检验这是一个重要瓶颈,由此,引出我们的第二条建议。

(2)重视数据积累,加紧完善风险管理数据库,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转提供数据支持。相关数据的缺乏是制约目前应用先进风险计量模型的主要瓶颈,如历史模拟法、金融资产相关性的估计等都需要很长时间的历史数据。因此从现在起就应注意积累相关历史数据并分门别类建立相应数据库,为下面运用风险计量模型提供数据支持。

(3)实现现代市场风险管理技术与IT技术的有机结合。西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规定了明确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选取适合的定量分析工具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对市场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对各种交易、投资等业务组合及其限额进行量化控制,运用经济资本金分配法控制非预期风险。银行最高层规定市场风险的承受度,并定期检测它与银行业务发展战略、资本结构及市场条件的匹配情况,使市场风险管理越来越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也使风险管理决策成为艺术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决策行为。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在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方主流商业银行非常重视采用最新的IT技术,建立起先进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

(4)试对单一风险来源的金融产品开展风险计量工作。建议此阶段同时使用历史模拟法和参数法。由于缺乏数据积累,加之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尚不成熟,波动性较大,用历史来进行拟合将来会产生较大误差,因此建议此阶段应以参数法为主,历史模拟法为辅,而且应用历史模拟法时置信水平选取不宜过高(可选取95%),因为尾部数据稀少数据的跳跃性强,过高的置信水平会产生较大误差。

(5)聘请业内和学术界的专家对有关部门领导和业务人员进行培训。同时注意从外界吸收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为将来更好地开展风险计量工作作好人才储备。另外,如果由一个人来承担风险计量工作,难度会很大,同时也不利于操作风险的控制,建议组建一个来自于不同部门的具有复合知识背景的团队来完成风险计量工作。

五、结束语

8.交易银行:中国银行业的新机遇 篇八

最近的这一轮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监管制度改革风潮对银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促使他们重新审视其业务线的组合,特别是让许多银行认识到了交易银行业务的重要战略意义。

在全球范围内内,交易银行已经成为银行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其规模与投资银行业务相当。金融危机突出了交易银行的两个主要特征:像养老金一样稳定的收入以及可以利用存款来保障资金来源。

在危机最严重的2008年,全球投资银行的收入几乎减半,从2007年的3070亿美元骤降到2008年的1720亿美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交易银行的收入却在同期增长了17%,从3040亿美元提高到3540亿美元。

尽管在中国银监会的推动下,中国国内的大型银行一直在努力发展交易银行等中间业务,降低对于存贷利差业务的依赖性,但是由于诸多原因,成绩并不明显。例如,根据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所言,2010年第三季度招商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仍然没有超过总收入的5%。

与此同时,中国交易银行市场的潜力已经引起外资银行的重视,一些国际大银行非常积极地在中国投资和发展交易银行业务。竞争者的进入要求国内的银行加强对市场的理解,扩大他们的业务范围,以积极应对竞争。

本文就中国的银行在交易银行领域面临的机遇和竞争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之道。

中国交易银行市场的潜力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大中华地区交易银行的收入约120亿美元,相当于全球交易银行总收入的4-7%,亚太区的15-20%。目前,在中国的交易银行市场中,虽然外资银行在快速追赶,但是国内银行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国内交易银行业务比较领先的银行创造了30亿美元的收入,而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交易银行收入仅有8亿美元,不到国内银行的三分之一。原因在于,在交易银行总收入中,中等规模企业客户的贡献近50%,而这一群体正是国内银行在传统上渗透较深的客户群。

从全球范围内看,交易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支付结算和现金管理上,在中国市场这一现象更加明显,支付结算和现金管理的收入在中国占到交易银行总收入的比重更高。然而,考虑到国际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中的比例相当于中国国内银行的2-3倍,中国国内银行在这方面仍有提高的潜力。

从企业需求的角度,中国企业的增长以及国际化要求中国的银行为其提供更好的服务,满足其国际化需要,其中就包括交易银行业务。银行为了满足企业客户的新需求而进行的创新,在增加交易银行这个被低估的业务领域的收入和需求方面,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

在不同地区提供整体的流动性和资本解决方案。当企业客户的国际化进入新的市场的时候,他们对银行提供一体化的流动性和资本解决方案的需求会增加。

贸易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包括贸易伙伴风险、外汇风险、融资风险,等等。随着越来越多的客户与不同市场的企业开展业务,他们会越来越依赖银行为他们提供专业的管理宏观经济风险以及其他风险的服务。

在不同市场和商业伙伴间提供更多整体的融资和流动性解决方案,并且有能力预测和管理不同业务的现金流及风险。

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

为了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复杂需求,中国的银行需要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重点在于为客户提供具有深度和广度的解决方案。

然而,许多银行在实现这一目标的道路上面临各种障碍,首先是其传统的组织结构。国内银行的典型组织结构是地域、客户以及产品导向的混合体,不同部门之间互相孤立,策略、预算以及绩效管理机制都不一样。不同部门单独发展和服务客户,而不是通过一个各部门间协同的长期解决方案,最多也不过是,通过IT系统,各部门间能够互相知晓客户的名字。

在这种环境中,由于缺乏激励措施来鼓励跨产品和市场的合作,跨界销售取得的成功非常有限。比如,目前经理们的报酬都是以产品销售为基础计算的,而不是以客户的整体销售业绩为衡量标准。当缺乏跨产品和跨市场的合作的时候,很少有国内的银行真正理解客户需求的深度和广度。这些问题在银行的业务流程以及基于产品的系统上暴露得非常明显,并进一步削弱了“客户需求整体营销”的效果。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许多外资银行已经认识到交易银行在中国的发展潜力,并且为此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努力提高交易银行的竞争力,这使得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已经在中国的发达地区建立了网络覆盖,现在他们正在进入新的目标城市开设分行或者代表处,引入新产品。

在领先的外资银行中间,花旗、汇丰和渣打都宣布了他们在中国的扩张计划。花旗和汇丰制定的增长目标令人印象深刻,渣打银行则与中国农业银行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来更好地扩张公司客户,这一伙伴关系未来仍有很大的扩展空间。

国内银行应关注的领域

在我们看来,如果国内的银行想要打造领先的交易银行业务,需要做好以下五个主要方面的工作:

1.组织结构

领先的外资银行在交易银行业务上通常都有一个可以使效率最大化的组织结构。如果我们看一下当前流行的银行组织结构,随着银行业务的复杂演进,出现了三种典型类型。

第一,是作为一个区域组织,其商业模式一般是由本地市场所驱动,每个区域的分支都有独立的产品和职能。

第二,是作为一个产品组织,各产品线(现金管理、托管、贸易融资)有独立的产品管理、技术以及运营系统,横跨各个区域。这些银行的产品线可以实现持续有机增长。

第三,最先进的银行已经开始采取职能型组织的方式,也就是银行以职能(例如:销售、工厂、支持,等等)为基础来搭建组织结构。这些职能部门横跨所有的产品和地区。这一组织方式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和边际支出,同时有利于制定客户导向的解决方案。

尽管这种职能型组织模式在历史上只存在于最发达的机构中,但是,我们近期也发现某些规模较小的银行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推动力来自于他们对交易银行认知的改变。

2.注重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

外资银行一般通过综合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来满足客户在某一地区的所有服务需求,从而吸引和留住客户。国内的银行也应该更好地理解客户的综合需求,加强对客户的分析。

3.一体化的流程与IT平台

国内银行还需要将他们的流程、IT平台和他们的服务策略及组织结构进行一体化,需要在多个方面改进技术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其中包括:

确保数据管理能力能够支持产品分析,将现金管理、贸易融资以及风险、投资等数据联系起来,帮助客户甄别风险和需求,从而创造新的业务。开发在线工具,通过这些工具提供详实的账户信息、实时的全球资产平衡报告以及电子支付、现金管理的产品信息。

将实体的和财务的供应链信息及基础设施一体化,以便第一时间发现客户的需求,并提供服务和产品。

为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直通式处理系统(STP)的比例以及促进产品创新(比如对支付及复杂产品的分级),还需要降低基础设施的复杂程度以及改善运营的僵化程度。

对于领先的银行来说,具有战略意义的IT平台是一个重要的竞争优势。国内一些领先的银行已经初步推出了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主要功能包括账户管理、系统直联、支付结算、内部计价、资金预算、报表管理等。但是与领先的外资银行相比仍有差距。

4.人才的良性循环

就银行业来说,决定哪家银行能够最终胜出的决定性因素是人才。与外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需要重新审视并加强其人才管理模式,促进人才的可持续良性循环,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盈利性增长提供有力支持。

业务扩张与吸引人才之间可以产生良性循环,互相促进。一方面,只有当吸引到最优秀的人才以及具备相应的绩效管理机制,银行才能争取到最优质的国内客户,才能使银行的战略资源分配做到最优,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有了坚实的资产负债表和强势的财务表现,银行就能有能力吸引并保留最优秀的人才,特别是客户关系经理。更多优秀人才的加盟又将对业务的扩张起到推动作用,如此便能形成“业务-人才”的良性循环机制。

对于银行来说,要实现这种良性循环,需要建立先进的基于个人表现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良好的的人才储备以及先进的组织结构。

5.新的监管规定

新的全球监管规定,例如《巴塞尔协议III》,正在深入影响中国银监会官员们的监管思路。这些新的监管规定无一例外将会对资本充足率和融资作出更严格的要求。但是这并不是个坏消息,因为更严格的监管规定对于交易银行来说,不仅仅是挑战,还是机遇。国内银行利用这一机遇,促使监管者作出更有利于交易银行业务发展的新规定。

交易银行的优势在新的监管规则下得到凸显。具有一体化服务的交易银行,可以利用其多产品平台和客户存款来满足监管规定。特别是,中国国内的银行都面临资本短缺的现象并且用尽心思拉存款,那些行动较早的银行则有可能获得融资的先机,从而有利于在未来扩大其市场份额。

结论

总之,由于具有深厚的客户基础,中国国内的银行实际上可以从满足客户不断增加的新需求方面获得更多收益,与外资银行比起来,国内银行在这方面更有优势。但是他们也面临一些挑战。

客户的需求在改变,他们会和更多的银行合作,因此中国的银行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仅关注保持初级的客户关系。通过观察那些国际化的企业客户可知,当他们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时,为他们提供服务的银行往往会从两三家国内银行扩展到十家国际银行。这些银行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但是对于后来者来说并非没有机会。实际上,为该公司服务的第一家银行只能发掘客户的40%左右的价值,第二银行家能发掘20%的价值,第三家银行能发掘10%的价值,以此类推。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 交易银行业务提供了一个改变传统的银行盈利模式的机遇,即从依靠存贷款利差转向更多依靠中间业务收费,当然,前提是银行对客户的需求有深刻的理解。

如果中国的银行不能把握住这一机遇,他们会失望地发现其市场份额在不断受到侵蚀。然而,如果能够抓住机遇,有所作为,他们则可以多创造30-50亿美元的收入。毫无疑问这是一块诱人的蛋糕,足以让银行做出战略调整。■

9.当前医药行业大环境及现状概述 篇九

“卫生部2006年3月29日召开全国卫生系统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会议,卫生部部长高强说,医药购销领域的商业贿赂行为加剧看病难看病贵,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声誉,败坏了卫生行业和医务人员的形象,是造成医药管理混乱、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必须坚决治理。”这次专项治理的重点主要有:

1、医疗机构领导及有关工作人员,在药品、医用设备、医用耗材等采购活动中,收受生产、经营企业及其经销人员以各种名义给予的财物或回扣的行为;

2、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在临床活动中,收受药品、医用设备、医用耗材等生产、经营企业或经销人员以各种名义给予的财物、回扣或提成的行为;

3、医疗机构接受药品、医用设备、医用耗材等生产、经营企业或经销人员以各种名义给予的财物,不按照行政事业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明确如实记载、私设小金库、用于少数人私分的行为;

4、医疗卫生机构有关人员在基建工程、物资采购、招标等活动中,收受有关企业和经销人员给予的各种名义的财物的行为;

5、卫生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利用权力,在医药购销和工程招标等活动中,收受有关企业和经销人员以各种名义给予的财物的行为。

从06年3月29日卫生部部长高强讲话中得到这样一个信息,在一定阶段国家将要治理整顿医疗市场中存在的商业贿赂行为,并有可能形成一个长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在此极其困难的医疗环境中制药企业将采取何种营销策略呢?笔者认为这是当前制药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人员都在思考和关注的问题。这样困难的医疗行业大环境将要持续多久大家都很难作出预测,大家都在观望和等待。悲观的看,可能在今明二年内都会有较长的持续和影响;乐观的看,此次医疗环境的治理整顿可能持续在今年年底明年年初,但是还是会波及影响到明年。此次医疗市场的整顿对企业的影响从广度和深度来说都将会是长期的,那么作为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来说,应该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给予关注和重视,制定一个中长期的应对战略规划和措施,以自变应万变来适应新的医疗环境的不断变化。

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详细分析一下宏观大环境对医药企业的具体影响:

一、国家宏观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国家从国计民生考虑,对医药行业宏观政策的调控和力度不断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使整个医药行业处于低迷的状态,主要表现在药品限价、药品分类管理、处方药限售、广告监管、打击医药灰色收入等方面。从长远来看,国家对医药行业宏观政策的调控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对行业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从近期微观层面的效果看,作为中国医药企业被动应对,在一段时间内难免会受到影响和限制。

1、国家对药品价格的监管调控力度不断加大,药品价格将持续走低。

自政府恢复对部分药品价格实行管制以来,药品已经连续17次降价,据统计,2001年至今,我国已经有1000多种药品降低了价格,平均降价幅度在15%以上,累计降价总额在300亿元左右。然而,降价的效果似乎并不令老百姓满意,因此,价格持续走低仍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如果站在相关医药企业的角度来看,落后的生产、管理和营销体制早已让企业无法承受更进一步的打压。

2、药品分类管理的影响。

自国家制定实行药品分类管理政策以来,OTC目录、处方药目录、招标目录、社保目录等等相继出台。一方面这些政策强化了药品的安全性,让广大人们得到了实惠。但另一方面,一系列的政策使生产企业、流通商家、医院毛利率空间不断受到挤压,三方也因此纷纷怨声载道。其中生产企业受到的影响最大,成为了“受气的媳妇”: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艰难中标后,又要受医院的气,只有闯过医院“灰色收入关”,才能真正实现产品的销售,出现“不中标等死、中标找死”的艰难状况。

3、处方药“限售”的持续影响

政府近两年来对于处方药的监管力度仍在加大,对处方药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销售方式等方面有明确的政策规定,特别在药店的处方药销售环节,严格要求凭处方购买处方药,处方药的品种也在不断放大,对医药企业产生不小的影响。

4、医药广告监管的影响。

国家有关部门近两年对医药广告(电视、平面媒体、宣传手册等)进一步进行了整顿和规范,监管范围和力度在不断加大。虽然政府的初衷是针对误导性、侵权性以及欺诈性的违规广告宣传进行监查。但这也无意中让广告形式单一的医药企业在进行市场宣传推广时,很难把握好主题诉求点以及对度的拿捏,这无疑制约了企业的市场推进步伐。

5、打击医药灰色收入的影响。

医药灰色收入一直是医药营销的敏感话题,是医药营销的潜规则。医药渠道原本狭窄,终端的争夺更是白热化,兑费的竞争一直是渠道竞争的法宝,是渠道竞争的主要推力,同时这也是企业营销费用支出的大头。国家打击医药灰色收入固然是想净化市场,可客观上却造成了医药企业原有营销模式在短期内陷入了瘫痪。营销模式将要发生变革,大家已经形成了共识,但关键的问题是,在改革未完成以前,这些企业是否能抓住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或者至少是能平稳地度过转型期!在这段非常时期掉队地企业要么只能继续违规操作,要么将一蹶不振!

二、中国医药行业进入全面整合竞争阶段,对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提出严重考验。

1、资本度重组和外资渗入。

近两年来,国内医药企业通过购并、重组形成了一些大公司、大集团,出现了一些全国性龙头企业和一批区域性龙头企业,这些企业相对占有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在市场占有率、市场掌握能力、企业赢利水平方面优势明显,具有举足轻重的行业地位;国外资本也逐步通过独资、合资、控股的方式向中国市场渗透,强大的研发能力和高效的营销水平,将会对中国医药市场产生剧烈冲击;整个行业的层次也随之有了质的提升,综合实力之间的竞争将成为行业竞争的主流。中小型企业如果应对无力,在竞争中也将难逃被兼并或被淘汰出局的命运。

2、渠道变革与整合加快。

近年来中国医药渠道快速变革,通过一级医药商业公司分销到二三级医药商业公司再流向终端和消费者的纵向渠道模式,正在被多元化、跨区域、纵横延展的立体渠道网络模式所代替,第三终端也乘势兴起。医药商业体系正在发生变化,流通企业和大型连锁超市正经历资产重组并逐步向规

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大型平价超市以价格优势参于竞争;城市小药店快速增加,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多过“米店”;第三终端(农村市场)正在引起各界的重视;网络销售的开禁;商业体系的变革加快,企业产品分销难度加大,对市场掌握能力减弱,营销成本不断增加也是渠道正在变革的特征。企业、商业、超市、医院之间快速交融和整合,工商联盟、商业战略结盟、商家到医院开超市、商业办医院、医院搞批发等多种新商业形式正在出现,医药渠道也因此变数增多,风险也随之加大。

医药渠道的快速变革与整合,对生产企业传统的销售组织管理体系、市场划分、产品流向、物流配送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行业细分和重新定位已成趋势。

随着中国医药行业进入全面竞争阶段,产品和营销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行业洗牌在所难免,行业结构调整将进一步加快。很多企业在困境中寻求新突破,已开始对产业链、市场区域、商业渠道、产品品类进行重新定位,在行业细分中寻找差异化竞争优势,应对市场竞争,否则将会被淘汰出局。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形成了多层次的医药市场消费结构,为企业的差异化定位提供了基础保证和选择空间。但需要医药企业重视市场调研,以科学的方法对市场形势进行系统分析,准确把握,结合企业资源优势,及时、正确决策,快速整合和运作,抢战市场致高点。

4、OTC市场的快速崛起。

医药市场的竞争从对处方的争夺逐步转移到对医院药房、零售药店的争夺,中国OTC市场蕴涵着越来越巨大的商机。目前,中国OTC市场发展强劲,每年基本保持在10%左右的增长率。2005年中国OTC市场增长情况位于全球第五位,为42亿美元,增长11.2%;5年之后,中国就可能成为全球OTC的第三大市场,10年之后,也将超过日本位居第二,到本世纪中叶,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OTC市场。OTC市场将成为中国普药快速发展的主流市场,必定是企业争夺的焦点,竞争日趋激烈。OTC市场是一个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面对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自主选择,对企业的品牌塑造和营销整合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可以说,将会是企业综合经营实力的对决。

三、固化的营销模式面临危机

“老化产品+简单广告+业务员+政策+招商”的传统性、游击式、浅层次的市场运营体系和“分地盘、下任务、抓货款”的粗放型营销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和满足新市场环境的需要。面对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医药市场,这些模式要么受到政策限制,要么越来越无效,要么反遭消费者厌恶,企业最后被淘汰出局。

1、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

我国医药产业发展水平仍然偏低,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到目前为止,市场上主要是通用类药品和仿制药,鲜有特色产品,国内企业拥有自由知识产权的产品寥寥无几,技术附加值极高的新制剂的开发也处于落后状态。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为了生存,“进行有限的仿制”便成为许多企业选择的捷径,几十甚至百家企业竞相申报仿、改制药物或制剂,仿、改制品种市场泛滥,产品同质化严重,最终造

成大家互相倾轧,争先降价的自残局面。据调查,去年至今,到国家药监局申报的仿制、改剂型品种多达3000多个,中药的申报数量也于2005年8至9月间首次超过了西药。

2、传统营销体系不适应商业渠道的快速变革。

中国医药渠道正在向多元化、跨区域、横向纵深延展的立体渠道网络模式转化,纵向深度和横向宽度加大,分销和推广难度增加。特别在零售终端运作上对企业的整合营销能力和队伍专业化方面提出较高要求,跨区域大型连锁药店的快速发展也对企业的营销管理水平提出挑战,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传统营销体系已不能适应商业渠道的快速变革,疲于应对。有的企业也根据商业渠道的变革进行了相应的营销体系调整,但渠道分工不清晰,运作方法不专业,有其形却无其实,出拳无力,水土不服,受渠道变革影响较大。适合新形式下的渠道模式创新势在必行!从医院到药店,再到风起云涌的第三终端,医药渠道正在变革,正在拓宽,但是什么样的渠道模式才适合中小医药企业的发展?企业管理者需要自我突破、自我超越,从改变经营理念入手,借助外脑,去研究、探索和不断实践。

3、粗放型管理模式难以对市场快速反应。

“分地盘、下任务、抓货款”的粗放型营销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和满足复杂的市场环境的需要,难以在公司决策快速贯彻执行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之间进行有机结合。具体来说,营销体系中岗位职责部完备、不清晰,甚至有些企业只有销售部没有市场部,缺乏对市场的研究和主动推进;政策制度有时甚至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不是按照市场、根据公司战略制定出来的;业务流程更是官僚主义,不以效率为先,这必然会导致:一方面,企业领导的好决策难以执行到位,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到管理者那里以供决策参考。建立适合企业现状的高效营销管理控制系统是此类企业的核心问题。

4、浅层次的市场运作模式使市场重心无法下沉。

前几年的招商是医药企业迅速发展的法宝,自建队伍自营市场却是现在的主流。随着中国医药渠道向向多元化的、跨区域、横向纵深延展的立体渠道网络模式转化,企业要主动帮助商家对产品深度分销和零售终端运用能力顺着渠道往下延伸,进行下沉,才能做深做透,实现对商业渠道的有效掌握和深度开发。问题是,现行营销模式,市场运作的重心都在营销本部,区域和终端运作能力都有限,如何突破这一点,决胜终端?有效的渠道整合和市场推广策略将是对企业市场运作模式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从企业战略发展角度来看,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要有长期的应对医疗行业大环境变化的战略认识。制定中长期的战略战术规划,战略战术目标和战略战术任务。在机遇与挑战之间,寻求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那么,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找到新形式下医药企业的发展策略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医院市场营销策略:

首先是医院销售方面坚持走专业化的学术推广,依靠以前建立起来的医院关系来巩固产品在医院的销售量。通过临床科室科研项目的资助,临床医生的职称考评,学术性文章的发表及提供学

科前沿的学术帮助,交流等来塑造企业在医院的形象,提升在目标科室,目标医生的整体形象,品牌形象和产品的知名度。应用学术性营销组合策略来巩固和提高企业产品在医院的销售量。

其次制定临床代表的日常拜访中长期工作计划,制定临床代表的日常监督考评机制;利用夜间拜访,家庭拜访,组织医生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来稳定和促进产品在医院的销售。

OTC市场和第三终端市场营销策略:

首先是制定完善的OTC市场和第三终端市场的管理体系,组织架构(建立从公司总部到办事处的营销组织架构)建立健全OTC,第三终端营销网络。组建OTC,第三终端市场销售队伍,建立健全对OTC,第三终端营销队伍的管理,考核和激励体系。

其次是OTC,第三终端渠道建设:

A.借助大中型连锁医药公司的配送能力,直接铺货到药店终端;

B.与一级物流医药批发公司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借助医药批发公司的流通平台,终端覆盖能力,通过开订货会,在医药公司开票大厅设置促销专柜,配备专职促销人员.与医药批发公司各驻外销售机构和销售人员配合等营销模式,企业制定配套的销售激励政策和促销措施,快速铺货到下游终端客户(零售药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工医院、诊所和偏远的农村市场);

C.组建自己的专职OTC和第三终端营销队伍,按区域划分,通过自己的终端销售人员直接接触终端客户,推销药品,给予终端客户一定的进货奖励政策铺货到终端渠道;

D.建立健全OTC和第三终端客户档案,依据终端客户的经营规模,同类产品销售及自身产品销售量等来划分ABC类客户,销售代表依据终端客户的划分来作好日常的终端维护和促销。

E.制药企业在不同的产品周期(产品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制定不同的营销政策来加大产品在各个时期的市场铺货和市场 占有率。

网上销售药品营销策略:

国家已逐渐放开医药企业开办网上售药业务,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顺势而上,“得先机者得市场”,尽快建立网上售药销售业务,抢先占领网上售药市场。

网上售药营销组合:

产品组合:品牌产品+普药,以品牌产品为主打,带动其它药品的销售

价格策略:执行国家物价局批准药品零售价在网上销售

促销策略:主打产品购XX合赠一或赠送一定的小礼品和制作其它促销品以供网上售药专用.网上售药因其没有中间销售环节,企业有较大的利润空间,可以把一部份的利润空间投入到专业媒介和目标患者关注的媒介上,刊登硬性广告和软性文章,提高企业整体形象和品牌知名度并促进医院市场,OTC市场和第三终端市场的销售,最终实现网上销售的第四终端渠道格局.广告宣传策略:制定网上广告策划书,企业产品有针对性的,有计划、有步骤开展对目标患者的宣传教育,采用硬性广告的“推”和软性广告的“拉”来促进患者对企业产品的品牌忠诚度和长期的购买习惯

会员制策略:以会员制模式来稳定和培养患者对企业产品的品牌忠诚度,使企业产品在网上销售有稳定的患者群。

上一篇:新年祝福语经典版下一篇:如何制定个性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