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全方位育人

2024-08-29

高校全方位育人(精选11篇)

1.高校全方位育人 篇一

《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机制》

实施的保障机制

(一)思想保障

领导的重视是首要的思想保障。领导特别是一把手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发起者和推动者,是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动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管理育人机制在学校的发起人就是学校的校长。校长深刻体验到学校学生管理存在的种种隐患和漏洞,也看到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机制对学校学生管理所起到的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非常重视这一制度的推行应用。并且多次召开各种会议、研究、策划、安排这一制度的推行。

全体老师的重视与自觉是思想基础。领导的思想重视只是一种前提基础,但是还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去贯彻落实。否则再好的制度不能在实践中应用,起不到预想中的作用。在实践中对制度或者工作任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取决于老师对这项制度或者任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认识不到、不够重视则在执行中一定会出现折扣。所以只有全体相关老师真正认识到这一制度在学生管理中巨大的推动和实效作用才能够,从思想上重视。思想上重视了,才能够促使老师们不折不扣的去执行、实施。

(二)机制保障

1、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全员、全方位、全程”管理育人领导小组,其中学校一把手樊军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全权统筹负责该项制度的统筹运作安排。成立以班主任为主任导师的班级学生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班内“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管理育人工作的开展。

2、领导小组的职责

制定实施方案,召开相关会议,布置实施导师制,总结经验,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和意见,引领全体教师积极践行导师制。每半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全员育人导师制全体调度会。

3、主任导师的职责

班主任为本班主任导师,主任导师要定期召集本班导师会,针对班内的问题一起分析学生的日常表现,因人施教、全程指导。其具体工作如下:努力学习成功激励教育理论精髓,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对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业辅导”,加强学风、班风建设;每天督促学生朗读成功激励教育信件,督促学生认真阅读励志书籍、书写每日成长记录。及时批阅承包学生的成长记录;主持召开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总结上一周学生表现,(三)制度保障

学校研究制定和完善了《关于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管理育人的建议》、《“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管理育人工作的考核及奖励办法》等相关规定,这些规定详细具体的描述了相关责任人的权利和义务、实施的规则,以及相应的奖励和补偿措施。从制度层面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管理育人的执行提供了保障。

为了及时应对和处理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意外情况防止学生事故的发生提高全员育人的效果,全员管理育人导师制要求所有导师相互协作。为此要制定首遇责任制和教师值日制。

首遇责任制,就是要求所有教职员工,在校内外遇上学生权益受侵犯的,或学生违纪、惹事的,都有责任及时制止、当面教育,并将事情经过、处理结果及时上报年级组或教育处。对于突出的典型案例在教育研讨会上交流,对优秀的教育人员进行表彰与奖励。

教师值日制,由于学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教师数量跟不上学生数量的扩张,必须建立建立教师值日制分工合作。以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及时有效的处理。每天有5名教师,负责课间、中午、放学后至静校管理,重点是巡视,发现学生问题及时纠正处理,解决学校中午午自习及放学后教育教学秩序难以保证的问题。

(四)物质保障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管理育人就是所谓的“死靠”,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在老师们的工作量本身已经超负荷的前提下,再去安排老师额外的值班、管理工作,会遭到老师的抵制甚至反对。所以必须增加相应的物质奖励,用物质奖励来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对每位老师每月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根据考核结果对老师进行奖励。当然这种物质或者金钱上的奖励一定会杜绝平均主义,能够有效地体现出老师的工作成效和付出的劳动。

2.高校全方位育人 篇二

一、“三育人”德育机制的内涵

“三育人”包括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个方面。

全员育人指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 使他们参与到学生德育工作当中来, 形成一个全员参与、责任明确、分工协作的教育群体, 形成一个目标明确、要求一致、管理严密的德育工作领导管理体系, 切实使全体师生员工、校外一切教育者成为学生思想成长的引路人。

全程育人指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出发, 加强德育工作的阶段性、连贯性、时间性、发展性, 使德育工作贯穿教育工作的始终, 以期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素质有条不紊地生成和发展。

全方位育人指加强德育内容的丰富性、德育途径的多样性, 以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结构。德育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整体, 其中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是核心, 除此之外德育还包括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只有加强全方位的教育, 提供一个全面、和谐的德育环境, 使德育渗透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才会加强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选择性, 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二、“三育人”德育机制的实践性探索

1. 立足学生成长发展, 做到全程育人。

把握德育工作的全时段进行育人。德育实施是以一定的时间为依托和条件的, 要把德育放在学生在校的所有时间内进行, 这包括学生整个在校期间的德育工作、学年的德育工作、学期的德育工作, 每月、每周、甚至是每天的德育工作。为此, 要设计整个德育计划, 使各时段的德育工作层次清楚, 重点分明, 环环相扣, 螺旋上升, 不断深入。例如, 在新生入学的时段, 我们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精心设计了《新生必读》, 该《必读》包括学生规章制度、支持学生成长成才政策、大学学习生活心理指导、大学生安全常识、大学生健康教育处方等内容。在入学教育中, 分学院、系、班级三个层次, 邀请院领导、各业务部门领导、有关专业老师组织市情发展概况、大学生面临的形势、学院发展及培养目标、专业与课程介绍、就业形势分析、学习方法介绍、校风校纪、学籍管理、大学生活适应与心理健康、新时期人才素质要求等内容丰富的入学教育,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全程进行育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确保学生道德品质形成过程的顺利进行, 就要对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进行持续不断的过程跟踪教育。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在学生入学初, 就为他们建立素质发展档案, 摸清他们的思想道德发展情况及表现, 向他们提出努力目标, 督促他们努力实现。在学生的日常表现中, 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进行表扬, 针对问题提出批评与改进意见。我们要求各方面的教育者, 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 及时把握学生思想成长的脉搏, 做好督促、鼓励工作。

2. 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 做到全方位育人。

多渠道、多方式开展德育工作, 实现活动育人。以常规教育为核心, 丰富学生的德育教育专题活动, 突出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 加强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教育, 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以青年志愿者活动为契机, 建立多处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 定期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干休所、城区各单位进行志愿服务活动。例如, 我们借助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的“朝阳辉映夕阳红”、捐资助学、心理扶助、雷锋一条街、学生资助服务网络平台的开通等活动, 都形成了有特色的德育专题活动, 为营造学院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实现环境育人。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相辅相成, 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教室文化和宿舍文化专题活动的同时, 我们还建成了文化长廊、宣传栏, 并定期更换内容, 使学生们在课余时间有了休闲阅读的空间, 在日常阅读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为陶冶学生情操, 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 在教学楼和学生公寓张贴或悬挂文明用语, 时时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文明待人。各班教室内张贴伟人画像及名人名言条幅, 使同学们耳濡目染, 起到了“春风化雨”的作用。在学生群体中开展“四名”活动 (读名著、赏名画、听名曲、诵名诗) 。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 丰富了学生的人生营养, 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雅的文化素养。

3.高校全方位育人 篇三

关键词:协同育人;人才培养;工程教育

福州大学近年来,不断拓展校内外各种方式的协同育人渠道,采取各有特色的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适应区域及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

一、校政企协同育人,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目前,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存在以下的矛盾与问题:高等教育的改革滞后于工业界对人才提出的愈来愈高的要求、大众化教育的就业面广与学生就业适应期长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教育资源滞后于人才培养需要、企业需求技术与大学教学能力之间产生较大的差距[1]。为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福州大学积极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政府部门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面向主导行业企业需求,着力培养基础扎实、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全面的各类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在校政企合作方面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创新之路。

1. 点面协同育人

2004年学校与联想集团、东南汽车等10家单位合作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在电气学院、数计学院等6个学院开始实施“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学院选派指导教师,企业等用人单位选派工程技术或管理骨干,共同组成“预就业过程”指导小组,对学生的专业教学、技能训练、实习和毕业设计或论文环节进行指导,并纳入学生的专业教学计划,学院、学生和企业等用人单位之间签订“三方协议”,通过校企结合共同培养人才。学生以预就业的形式,一边学习与实习,一边接受工程教育与培训,毕业后直接或优先进入企业就业[2]。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效,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较好地解决了就业与完成学业的矛盾,缩短了就业适应期,创建了一种学生就业新方式,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竞争力。

2. 点点协同育人

学校以联合办学模式不断加强与我省主导行业企业的合作,先后分别与福州软件园合办软件

专业,与福建ICC基地和相关企业合作复办微电子学专业,与紫金矿业集团共同创办紫金矿业学院,与福建省交通运输(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创办八方物流学院,与新大陆集团合作成立了全国首家校企合作的福州大学新大陆物联网学院,与泉港区政府、福建石化集团联合创办石油化工学院。校政企合作创办专业或学院进一步加深校政企合作力度,政府和企业在资金投入、实践环境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提供了大力的支持,使学校人才培养获得了强大动力。尤其是2007年学校与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黄金矿业企业紫金矿业集团合作创办紫金矿业学院,成功地探索了一种全新的校企深度联合培养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紫金模式”,其特点是“企业支持办学建设、企业参与办学过程、企业检验办学成效”。紫金集团注资1.5亿建立了我国首个校企联办的高级矿业人才培养基地——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上杭教学基地,成为学校校企深度合作的一个重大成果和标志。

在以上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2010年学校以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为契机,组织10个工科专业开展试点改革,以紧密型联盟为核心,半紧密型联盟为主构建校企战略联盟体,积极探索深度融合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通过优化培养方案、增设企业课程、创建具有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建设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措施,培养工科基础扎实、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全面、具有持久竞争力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

二、科教协同育人,提高学生创新研究能力

科教协同,要以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为重点,通过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育人机制,以科研平台、科研项目、科研师资、科研方法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实现高水平科学研究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相互支撑。

1. 科教资源平台共建共享协同育人

学校不断推动科教协同育人,2006年以来,学校先后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等多家研发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围绕大型仪器资源共享、科技项目联合攻关以及高端人才培养等方面,利用科研机构在项目、技术、人才、设备、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共建技术研发中心、研究院或实验室,共同培养高层次人才等方式开展广泛的合作,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以达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的。部分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直接介入上述研究单位的课题研究,这种真枪实弹的做法非常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优秀的学生可以直接推荐保研、考研或就业。

2. 实施以研究型、探究式为主的培养模式

首先,以“国家理科化学人才培养基地班”、“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校“数理基础综合班”、“创新研究型实验班”等各类教改试点班为改革着力点积极探索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从1994年举办的“国家理科化学人才培养基地班”依托我校化学学科优势,实施“成才阶梯行动计划”,将本科教学四学年划分为与研究型人才培养规律相适应的循序渐进的四个阶段,即“科学研究兴趣培养、科学研究入门、科学研究感悟、科研能力初步形成”,并辅以不同的科目和训练内容,从而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于2009年获得教育部批准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该基地依托福建省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福建省集成电路重点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平台,强调实践性教学和探索性教学模式,通过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共建实验室、实习基地和联合培养教师队伍,突出培养学生的集成电路设计能力。学校的“数理基础综合班”和“创新研究型实验班”构建数理基础厚实,融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教育为一体的新课程体系,实施课堂、实践训练和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研究性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其次,搭建多种学生科研创新平台,创造条件让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学校依托优势学科或重大科研项目,先后建设58个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这些科研平台和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全面开放,吸纳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学校从2001年就开始设立本科生科研训练(SRTP)基金,每年都投入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学生科研训练。2008、2012年学校先后获得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资格,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学生科研项目训练体系。目前平均每年约有10%的在校本科生参与各级科研训练计划项目训练,有40%左右的学生在学四年中参加了SRTP计划项目训练。学校每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程序设计、机械创新设计、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比赛等20多种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并在学校层面组织相应校级竞赛,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舞台。

3. 鼓励大师、学术水平高的教师参与本科教学和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

学校在培养方案中设立“教授讲座”课程,要求每个专业的教授结合自己的科研专题面向本科生讲授最新科研成果,以开拓学生视野。学校鼓励教师将最新科技成果引入课堂教学,设立教材建设专项经费,“十一五”以来,全校教师共出版教材227部,吸纳了教师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同时能够跟随专业导师进入重点实验室,在导师指导下接受科研训练。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改革方案,对教师通过SRTP、学科竞赛等项目积极参与指导本科生科研活动给予肯定和奖励。此外学校通过加强教学课程负责人和教学团队的学术责任,组织教学团队的教学学术活动,围绕提高教学水平讨论教学改革与建设方案,以高水平的高教研究活动促进高水平的教学。

三、多平台协同育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同时随着科学化、信息化及现代化的程度不断提高,短期内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不可能迅速增长,这就要求高校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创业带动就业,使学生通过创业更快实现自我价值。2008年学校确立了走区域特色创业型东南强校之路的办学思路,颁布了《福州大学关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搭建四个平台,不断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品质的创业型人才。

1. 搭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平台

学校在全校层面上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普及性、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了必修课“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以及选修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创业学”、“创业管理”、“创业设计实践”、“提升应对挑战的能力——大学生项目管理初识教程”等多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指导学生掌握创业知识与技能;加强创业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已配有专兼职创业、职业发展教育教师58人。

2. 搭建校内创业实践活动平台

学校创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组——学院创新创业实验室——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由点及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与服务平台,现有6个大学生专业创新创业实验室、校内创业孵化基地1个;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业论坛、创业主题沙龙、创业大讲堂、与创业导师面对面、参观创业企业、模拟企业管理等系列创业理念普及活动,每年参与学生约3000多人次,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连续多年开展了“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实践大赛、科技创新大赛以及十佳创业项目评选、“创业之星”评选、大学生科技节、商业精英班组建等活动,每年参与学生约5000多人次,帮助学生提升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开发了独具特色的大学生创业培训实训体系,组织了创业实验班、创业能力提升班、创业精英班、闽台创业培训等分层次、系统化创业培训,培训方式灵活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训效果显著。

3. 搭建校内外预创业平台

学校、学院除了在校内积极开拓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创业机会外,还加强与有关部门合作,积极拓展校外创业孵化基地,以预创业模式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现有校外创业孵化基地3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60个。此外,利用福州大学城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目前5000平方米的创业孵化楼在建。

4. 设立各类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学生创业

学校利用校友资源服务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组建信息共享、经验交流的“福州大学创业校友联盟”,形成了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合开展创业教育的新模式。学校与福建省经贸委,校友企业“福州福大自动化有限公司”联合实施了“福州大学生新楚创业助力工程”,并创立了“新楚大学生创业基金”(后更名为“中海创专项创新创业基金”)。

四、跨学科协同育人,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将学科建设、专业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起来,通过理工结合、文理交融,实施“双学位、双专业、主辅修”制,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全方位多渠道创建良好的协同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 理工结合,文理交融

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理工结合,文理交融”的办学理念,在学科总体布局和学科建设上,坚持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济、管理、法学、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方针,注重理、工、文等多学科交叉渗透,促进各学科协调发展。学校理工结合的学院占全校理工类学院的2/3,同时依托理工科的优势,迅速发展了经、管、文、法、艺各学科,先后建立了管理、法学、人文、工艺美术等院系,形成了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良好态势。鼓励和引导建设跨学科型课程体系,理工文科专业互设互开课程,比如化学专业设置了“化学工程基础”,计算机专业设置了“离散数学”,工商管理类专业设置了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等课程。此外,每年面向本科生开设150门左右理工文结合、涵盖理工经管文法艺各科的校选课,要求学生跨类选修课程,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学科之间的交叉创新点和创新思维习惯。

2. 实施“双学位、双专业、主辅修”制

学校从1993年开始实施“双学位、双专业、主辅修”制,鼓励品学兼优且学有余力的学生修读跨学科门类的第二学位(专业),以形成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学校不断完善培养方案,降低修读门槛,实施目标管理,目前共开通25个第二专业,在校修读第二学位(专业)的学生数达2454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2%。“十一五”以来全校共有1793人获得双学位(双专业)或主辅修证书。学生通过对第二学位(专业)、辅修专业的修习,形成了理工文兼修的复合型人才特色,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

3. 全方位多渠道创建良好的协同育人环境

学校大力弘扬福州大学“三种精神”,牢记 “明德至诚,博学远志”的校训,强化爱国、爱校教育,强化学生与校友的“福大人”意识,树立典型,强化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不断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组织开展内容更加丰富的学生科技文体活动,打造“嘉锡讲坛”、“博学论坛”,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在文、理科专业增设工程实训环节,在有助于提高学生工程素质的同时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加强校园环境的美化工作,完善各校区的文化功能,营造环境优美,全校协同育人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吴敏生,高诚辉.加强工程教育改革,打造新型工业化需要的工程师[J].中国高等教育,2004(18).

[2] 高诚辉.“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点与关键[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

4.高校全方位育人 篇四

从2009年起,中央财经大学就把“精致化”作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目标,在全员育人体制机制和实践载体的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加强制度设计的科学化和制度安排的系统化,注重全员育人文化的宣传普及和制度实施过程的监督评价,使全员育人的创新做法通过制度予以固化和拓展,有效推进了学校全员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

突出调研,确保制度设计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全员育人制度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关系到每一名师生的利益,需要充分考虑学校各系统之间、各单位之间、教师与管理干部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制度的能力限度。因此,学校将静态调研和动态分析相结合,深入开展教师思想状况调研、师德师风调研、“金钥匙”学生思想和生活状况调研、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研、校风学风调研、学生消费行为调研、学生网络行为调研和毕业生满意度调研等,充分了解教师和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状况和利益诉求;学校坚持“开门立法”,制度设计部门召开了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在统一认识的同时充分了解各系统、各部门以及广大教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把握了各部门以及教师可支配的组织资源、个人资源以及学生的需求,有效提高了制度生成的针对性,切实避免了各参与主体的偏离和手段方法的偏离。

开展“预研究”,重视和发挥专家、智囊在制度制定中的作用。学校以“科学化?精致化: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为主题于2010年12月召开了第二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坛,学校党委领导、专兼职德育工作干部和学生代表及外请德育工作专家充分研讨,为制度的制定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开展“后研究”,为制度修订完善做好准备。学校坚持以科研带动制度创新,以实践指导制度创新,每年划拨10万元专项经费开展制度创新研究,并鼓励职能部门、基层学院经常性地开展形势分析和舆情调研,支持学院“走出去、请进来”,对全员育人制度执行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及时开展制度的修订工作,有效减少了制度漏洞,维护了制度权威性。

合理安排,完善制度结构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学校深入研究全员育人各项制度的定位、相互关系和融合协调等问题,坚持把核心制度与配套制度、上游制度与下游制度、实体性制度与程序性制度衔接一致,注重凝聚各部门、各教学单位的制度创新合力,切实提高了全员育人制度体系的严密性和系统性,有效规避了制度冲突,减少了制度真空,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全员育人制度体系结构。

在核心制度领域攻坚克难,带动配套制度的建设。学校经过广泛的调研论证,在出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意见》之后,又出台了《全员育人工作暂行办法(讨论稿)》,从宏观层面明确了全员育人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教学单位、职能管理部门、后勤教辅部门的育人任务和要求,从中观层面明晰了各单位领导班子的育人职责和要求。继出台《师德建设的指导意见》《本科生成长导师制实施办法》《2006―2010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规划》《本科生辅导员暂行办法》和《本科生班主任工作暂行办法》等配套制度办法后,2009年以来,又相继出台了《沙河校区住楼辅导员制实施办法(试行)》《校友辅导员制实施办法》《社会实践导师制度》《本科生住楼辅导员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配套实体性制度,从微观层面扩展、细化了各育人主体的职责和要求。

在实体性制度领域细化拓展,带动下游制度的建设。例如,在《本科生辅导员暂行办法》的基础上,制定了《辅导员政治理论学习与研讨制度》《专业知识学习与培训制度》《学生思想状况月报制度》《学生活动情况周报制度》《主题班会制度》《听课制度》《进宿舍制度》《工作日志记录制度》《学生处分反思报告制度》《科研奖励制度》等;在上游制度框架下,各教学单位分别出台了《金融学院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若干建议》《政府管理学院成长导师暂行办法》《政府管理学院班级工作助理工作细则》《商学院党政领导联系班级制》《政府管理学院就业联系人制度》《法学院教学科研人员参与指导学生学术、实践活动激励办法》《应用数学学院综合辅导教师制度》《中共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教师接待学生office hour制度》等,体现了学校德育目标分层管理的特点和基层单位在制度创新方面的活力。

强化督导评价,保障制度运行的通畅性和有效性

学校把全员育人制度建设工作作为一项绩效管理目标,实施校领导联系学院制度、院领导和专业教师联系班级制度、职能部门联系辅导员制度、辅导员和管理干部联系学生制度,坚持校领导深入基层调研,坚持职能部门与辅导员的深度沟通,运用系统方法跟踪评估全员育人各项制度研究、决策、实施、完善等各个环节,并结合学校多校区的特点,开辟“处长会客厅”和网上师生信息互动平台,随时收集并反馈学生对各项制度设计、实施、完善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学生满意度调查的本土化开发,力求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客观全面地了解制度运行的实际效果。

评估是制度运行过程监督的重要环节,评估的过程也是对各项工作标准、规范落实程度和工作效果的检查过程。全员育人制度要实现精致化、体现科学性,需要在评估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学校一方面坚持分类设计,在全员育人测评指标和各育人主体测评指标的时代性、可接受性、可操作性、独立性、完备性上加强研究,以检验评价教学单位、管理部门、后勤教辅单位及各育人主体在育人任务、职责及育人措施、效果方面的成效;另一方面坚持科学评估,相继出台了《全员育人工作考核办法(试行)》《辅导员考核办法》《班主任考核办法》和《班级助理考核办法》,摸索出了实地调查评估法、模拟情景评估法、综合积分测评法等多种评估办法,采取组织检查和群众评议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方法,对全员育人各项工作的实际进展和工作成效进行了科学评估并涌现出多个全员育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学校《用心构筑育人环境,全员引导学生成长》项目荣获“2009年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奖”一等奖,马克思主义学院《行走的课堂――打造有方向、有内涵、有魅力的精品校园文化》荣获“2010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荣获人事部、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法学院辅导员吴垠荣获第三届“北京市高校十佳辅导员”荣誉称号。

扩大宣传,提高制度运行的内驱力和外显性

及时而有效地宣传是实施全员育人制度最有力的手段,学校借助传统与现代传媒技术和手段,构建立体的制度宣传网络。学校坚持学院例会制度、学生工作例会制度、辅导员例会制度、班长联席会制度、主题班会制度和师生座谈会制度,借助这些传播平台对广大师生开展制度文化的深入宣传和讲解,使全体师生充分认识实施全员育人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思想认识上达到统一,在制度规范上达到认同,在职责使命上达到共情。学校把育人工作的表现纳入教师职称评定、干部年度考核、学历培训、职务晋升及参评各项先进的必要条件,有效提升了制度运行的内驱力和融合力。

学校注重育人典型事迹和人物的宣传,使育人行动成为风尚。学校从考核奖惩抓起,使全员育人工作安排到哪里,考核奖惩就跟到哪里,不论是两年一次的全员育人工作“先进单位”和“特色项目”的评选表彰,还是每年的“十佳辅导员、十佳班主任”的评选表彰,都吸引了全校师生的广泛参与,考评环节已经成为各单位及各育人主体凝聚特色、展示风采的重要平台,表彰大会亦已成为全校领导、教师、党政干部和学生代表参加的盛会,成为学校深化全员育人理念、推行育人举措的重要途径。学校从树立典型入手,及时凝练、推广各单位在全员育人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及时通过各种媒体向师生宣扬教师育人的突出事迹和学校全员育人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学校新闻网、校报等校内媒体和《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都成为刊载学校全员育人的创新做法和成果的重要平台,不仅使学校的全员育人工作得到了及时的宣传和推广,而且也凝聚了人心,振奋了精神,促进了合作。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学生处)

5.教育部文件高校实践育人 篇五

意见

日 期: 2012-04-09 来 源: 教育部网站

【发文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

【文件编号】教思政[2012]1号 【发文时间】2012-01-1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财政厅、文化厅、团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教育局、财政局、文化局、团委,中央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各军区、各军兵种、各总部、武警部队政治部,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1.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坚定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进入本世纪以来,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拓展,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 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

二、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各项工作

3.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总体规划。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各高校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规定相应学时学分,合理增加实践课时,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全面开展。要区分不同类型实践育人形式,制定具体工作规划,深入推动实践育人工作。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少于半年。要全面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支持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参加企业技改、工艺创新等实践活动。组织编写一批优秀实验教材。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

5.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各高校要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

6.认真组织军事训练。组织学生进行军事训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各高校要把军事训练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天。要通过开展军事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要积极争取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对学生军事训练的大力支持,认真组织实施,增强军训实效。要突出抓好国防生军政训练,纳入教学课程体系,并为国防生日常教育训练提供必要的场地设施和条件,大力支持国防生参加部队实践活动。

7.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各高校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制订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计划。每个本科生在学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4周,研究生、高职高专学生不少于2周,每个学生在学期间要至少参加一次社会调查,撰写一篇调查报告。要倡导和支持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参加勤工助学,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发明活动。要抓住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节庆日等契机和暑假、寒假时期,紧密围绕一个主题、集中一个时段,广泛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实践活动。

8.着力加强实践育人队伍建设。所有高校教师都负有实践育人的重要责任。各高 校要制定完善教师实践育人的规定和政策,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实践育人水平。要主动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要鼓励教师增加实践经历,参与产业化科研项目,积极选派相关专业教师到社会各部门进行挂职锻炼。要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提升实验教学水平。要统筹安排教师指导和参加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团干部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活动。教师承担实践育人工作要计算工作量,并纳入考核内容。

9.积极发挥学生主动性。学生是实践育人的对象,也是开展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育人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加大表彰力度,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要支持和引导班级、社团等学生组织自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学生在实践育人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

10.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实践育人基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要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依托现有资源,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高职实训基地。各高校要努力建设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有条件的高校要强化现场教学环节。基地建设可采取校所合作、校企联合、学校引进等方式。要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或其他园区,设立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要积极联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驻军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力争每个学校、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基地。

三、切实加强对实践育人工作的组织领导

11.形成工作合力。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各高校的积极努力。推动地方各级政府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大力支持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教育部门要加大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发挥好沟通联络作用,积极促进形成实践育人合作机制。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宣传、文化等部门要为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艺术场所提供优惠条件。部队要支持学校开展军事训练,积极加强军校合作。共青团要动员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各高校要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实践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把实践育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工作计划,统筹安排,抓好落实;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协商,为学生参加实习实训和实践活动创造条件。企事业单位支付给学生的相关报酬,可依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12.加大经费投入。落实实践育人经费,是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根本保障和基本前提。高校作为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主体,要统筹安排好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经费,新增生均拨款和教学经费要加大对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等实践育人工作的投入。要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多渠道增加实践育人经费投入。

13.加强考核管理。教育部门要把实践育人工作作为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教育教学和党的建设及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及时表彰宣传实践育人先进集体和个人。各高校要制订实践育人成效考核评价办法,切实增强实践育人效果。要制定安全预案,大力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确保实践育人工作 安全有序。

14.加强研究交流。各地各高校要定期召开实践育人经验交流会、座谈研讨会等,及时总结推广实践育人成果,研究深入推进实践育人工作的思路举措。要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探索实践育人规律,为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各地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领导部门要把加强实践育人重大问题研究列入规划。

15.强化舆论引导。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大力报道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广泛宣传实践育人工作取得的成效,积极推广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新思路、新做法、新经验,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支持鼓励大学生深入社会,在实践中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

各地各高校要根据上述意见,认真研究制定本地本校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具体措施,抓好贯彻落实,并将贯彻情况及时报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

6.中医高校三育人”先进个人事迹 篇六

一、思想素质良好,政治信念坚定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参与两学一做活动。在政治方面始终保持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理想信念坚定,能够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方针政策,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为人正直,做事干练,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全局观念。在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履行教书育人、治病救人的职责,不论是作为教师还是作为儿科医生,我始终兢兢业业,毫无怨言,及时认真完成工作任务。同时,始终保持扎实的工作作风,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以身作则,做学生心中的好老师,做教师心中的好同事,做病人心中的好医生。

二、提高教学能力,重视素质教育

作为一名中医药大学的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自主自愿学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作为中医教育工作者,也不应只满足于灌输,而要激励学生学习中医临床课程的热情,要具有传承和创新的精神,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说过,“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二流人才的分水岭”。这就要求教会学生彻底改变那种只学不创、只记不思、吞而不化、积而不用的思维方式,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这就是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人以金,不如给人点金术。新理论,新知识层出不穷,要想立足,要想超越,必须创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一个用创新思维、创新精神武装起来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而古老的中医药学不仅需要继承,更需要发展创新,正如我们校训所言“厚德博学,承古拓新”,这就要求平日工作中我们

用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潜移默化的把创新能力和独特思维传授给学生。

一名优秀的教师、知识的传授者,首先是一名合格的知识载体,我们一位前辈曾经说过“给学生讲课,就像从水缸中取水。你如果想端出一碗水,首先必须有一缸水”,这是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本人时刻牢记熟能生巧、勤能补拙的良训,平时坚持充电,努力学习专业前沿知识,收集教学素材。每次上课前都认真备课、制作课件,积极参加学科集体备课和同事之间的讲课心得交流,对教学内容做到深入理解,达到游刃有余、深入浅出的程度。备课充分内容熟练了,授课技巧也灵活了,教态也自然了,学生犹如听演讲一样在听课,自然兴趣昂然。只要工夫真,铁棒也能磨成针,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无形中也是一种示范效应,增加了学生学习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的兴趣和信心。

课堂教学我一贯坚持启发式教学,创新式教学,除了自己课堂教授,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如在讲授《中医儿科学》“传染病学”一章时,鼓励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归纳整理不同发热出疹性疾病的特点,让学生变相走上讲台,发挥学生的主观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儿科学是一门临床课,但我在着重教材内容的同时,兼顾基础知识的回顾,做到循序渐进,深入浅出,使学生容易接受。同时,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结合经典案例教学,是学生能理论联系实践,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除了课堂教学,本人还肩负儿科五病区临床带教任务,临床带教对于医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如何提高带教质量是每个带教老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人在中西医儿科学临床带教过程中,依托我院儿科临床教学基地,结合专业分化特点,把临床带教同素质教育相结合,注重临床知识与培养能力。由于实习学生层次不齐,许多学生非儿科专业,对儿科临床工作还存在熟悉、适应的过程。我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结合儿科特点,循序渐进开设至少每周一次的专题讲座,内容由儿科疾病特点、病历书写规范、儿科药物运用规范等基础知识,逐渐过渡到专科专病及典型病例的诊疗规范等进行系统讲述,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儿科基础知识与临床技能,还能获得不同病区专科病的系统而规范的临床知识,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系统化的知识又能指导以后的临床实践,这种专题讲座对学生的成长,尤其是研究生及儿科专业规培生的成长大有裨益。我们在临床带教实践中发现,在开展了相关疾病的专题讲座之后,学生往往能够主动全面思考该病的中西医诊断治疗。除了专题讲座形式外,科室每周一早上安排学生轮流进行科室小讲课,时间大概10分钟左右,内容主要针对儿科常见危急重症处理及专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等,如热性惊厥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儿童输液反应的处理、液体疗法原则等,相

对于每周一次的专题讲座,小讲课内容简介,形式灵活。既能锻炼学生的讲课能力,又有助于儿科基础知识的掌握。讲课计划在每月制定一次,由科室总带教负责安排。这种形式也受到了我科实习学生的一致好评。

三、热爱中医事业,全面均衡发展

本人长期在中医儿科教学与临床第一线工作,能够刻苦钻研业务,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医疗水平。能够正确处理各种急危重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有高度的责任感,医德高尚,态度热情,关心病人,爱护病人,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得到了病人的一致好评。临床工作中从不急躁,对患儿家属详细交代各种注意事项,细致回答的各种问题,在病房遇到危重病人,能以病房为家,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精心治疗,坚持到病人脱离危险。而且,不论门诊还是病房,总是处处体谅病人,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减少病人的花费,降低医疗成本。这一切行为举止都源于我们有一颗一切为病人着想的善良之心,这也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应该具备的道德修养。

科学研究方面,作为一名医生,努力钻研业务知识,提高技术水平,为推动中医药技术的发展,能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活动,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和科研水平,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掌握本学科领域国内外的发展动态。在科研活动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作风严谨,科研思路较宽,熟悉本专业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一定的科研开发能力,经常帮助科室和同事进行科研活动。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献身精神,刻苦努力,废寝忘食,取得了一定成绩。工作以来共发表专业学术论文6篇,参与撰写学术专著及教材8部,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6项。

7.高校全方位育人 篇七

关键词:高校篮球,技战术,全方位,训练系统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快速发展, 高校篮球的教学要求不断提高, 新课改为高校篮球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高校篮球教学的整体质量。篮球是一种技战术性很强的运动项目, 在高校篮球教学中, 应该运用全方位训练的系统理论, 应该运用全方位的训练方法等来综合性提升学生的篮球技巧, 提升高校学生的篮球竞技性, 不断提升高校学生篮球的训练水平。

1 高校篮球技战术全方位训练的理念分析

高校篮球是一种集娱乐性、休闲性、体育性为一体的运动项目, 加强高校篮球技战术的有效训练, 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篮球训练水平, 同时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在高校篮球技战术的训练中, 需要运用全方位的训练理念, 需要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那么高校篮球技战术全方位训练的理念是什么呢?首先, 高校篮球技战术全方位训练应该遵循对抗性的理念, 篮球是一种休闲性的运动, 同时也是一种对抗性很强的项目, 在篮球技战术全方位训练中, 必须充分结合对抗性的理念。高校篮球教师应该在实践教学中敢于对抗, 勇于对抗, 并利用各种丰富的技术动作来提升对抗性的水平, 完善对抗中的技巧, 引导学生在高对抗环境中快、准、狠地完成各类技战术, 提升训练效率。其次, 在高校篮球技战术的全方位训练中, 教师还应该具有周期性的训练理念。全方位的技战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仅仅靠几节课时是难以完成的, 也是难以提升学生的技战术的。因此, 在高校篮球技战术的全方位训练中, 必须采用周期性的训练方法, 必须采用周期性的训练理念。通过大周期或小周期等来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 结合学生的特点, 制定特色化的训练规划, 使得学生的技战术得以不断提升。最后, 在高校篮球技战术的全方位训练中, 还需要具有规范化的训练理念。所谓的规范化理念是指在实际篮球技战术训练中, 必须确保技战术动作的规范性和完整性, 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习惯性动作。同时, 为确保学生技战术动作的整体规范性, 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按照规范来科学完成各类的技战术动作, 包括基本动作和复杂动作等。此外, 在高校篮球技战术训练中, 教师还需要善于开展实战演练, 运用实战化的教学理念。将篮球技战术动作的教学过程放在实战演练中, 通过实战来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技战术水平。

2 高校篮球技战术全方位训练系统理论

高校篮球是一项集娱乐性、趣味性、休闲性、健身性、对抗性等为一体的运动项目, 在高校篮球技战术的训练中, 必须采取科学的技战术训练方法和策略, 不断提升高校学生的技战术水平, 不断提升高校篮球的整体教学质量。在高校篮球技战术训练中, 全方位的训练包括技巧训练、意识训练以及体能训练等。

2.1 高校篮球技巧的科学训练

在高校篮球技战术训练中, 技巧训练是非常关键的, 同时也是非常基础的。技巧训练贯穿于篮球技战术训练的整个过程中, 高校篮球技战术动作的完成和实现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技巧支撑。在高校篮球技巧训练中, 应该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一方面, 在篮球技巧的训练中应该运用持续、间歇、循环和组合等四种训练方法, 这些方法都能够提升高校学生的篮球技巧, 丰富高校学生的篮球技战术动作。在篮球技巧训练中, 特别是在投篮、跳投等技战术动作比较复杂的动作训练中, 必须采用持续训练法。所谓的持续训练主要在于“熟能生巧”, 通过持续化的技战术动作训练来提升高校篮球的整体训练水平, 通过持续化的技战术动作训练来培养学生的惯性思维。在篮球技战术的训练中, 这种训练方法能够使得学生的篮球动作, 特别是比较难的篮球动作形成一定的稳定性结构, 培养学生合理的动作技巧。间歇训练法是为了优化学生的体能, 使得学生在体能充沛的情况下进行科学训练, 一旦体能下降, 则适当减少训练量。循环训练和组合训练等, 都是对某一或者某些技战术动作的巩固练习。实践证明, 在篮球技战术的训练中, 这些训练方法或训练技巧能够有效全面提升训练质量, 能够科学合理创设训练环境, 综合性提升高校篮球的整体技战术训练质量。

2.2 高校篮球训练的意识训练法

在高校篮球技战术训练中, 应该运用科学合理的意识训练法。篮球技战术动作离不开意识, 篮球技战术动作更离不开意识的支撑。在高校篮球技战术的全方位训练中, 高校篮球教师必须注重学生意识的训练。这种意识的训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意识训练是通过引导学生重复、回忆、联想等来深化技战术动作, 让技战术动作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完善的系统。学生在联想和记忆过程中, 能够对篮球技战术动作进行全面思索, 在反复和记忆中理解篮球技战术在实战和对抗中的作用, 在重复和联想中深化对篮球技战术的创新和扩展, 以此来综合性提升学生的篮球技战术水平。另一方面, 意识训练还包括学生的篮球意识、对抗意识、竞技意识。这种意识是发挥技战术水平的关键, 是提升技战术动作的基础, 如果离开意识训练, 那么学生的篮球技战术同样会受到一定影响。在实际的篮球训练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按照战术系统来进行科学的跑位以及配合等。在这种篮球意识训练中, 教师应该善于全面分析篮球的特征, 引导学生分析篮球的特征, 在熟练掌握篮球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同时, 在篮球技战术全方位训练中, 教师还应该贯彻学生的配合和战术意识, 基于主要的篮球技术来进行主要的技战术演练。

2.3 运用游戏训练来实施体能训练

在高校篮球技战术全方位训练中, 体能训练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良好的体能能够为篮球技巧的发挥提供扎实的作用, 同时还能够有效保障篮球技巧的完善。在体能训练中, 应该将专项体能训练和一般体能训练结合起来, 应该创新体能训练的模式, 应该综合性提升体能训练的效果。传统的体能训练模式过于单调, 缺乏活力, 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篮球运动的兴趣。鉴于此, 在篮球技战术全方位的体能训练中, 可以运用游戏的训练方法。一方面, 教师应该根据篮球课程特点, 结合丰富多彩的游戏, 通过游戏来不断提升学生对篮球课程的兴趣, 通过游戏来不断提升体能训练的效果与质量。另一方面, 在游戏教学中, 教师应该将体能训练融合进多层次的游戏中, 通过游戏的难易程度等来设置不同门槛的体能训练。此外, 在高校学生体能训练中, 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布置一些对抗性和技巧性等比较丰富的游戏内容, 通过这些游戏内容来引导学生不断提升对技巧的理解, 不断提升对技战术的认知, 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篮球技战术能力和体能素养。在篮球体能训练中, 还应该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 给予针对性的训练。

3 结语

高校篮球是一门集合趣味性和竞技性等为一体的运动项目, 在高校篮球技战术的全方位训练中, 应该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和策略, 不断提升学生的技战术能力、意识水平和体能素质, 综合性提升高校学生的篮球水平。技战术的全方位训练建立在科学全面的系统训练中, 更离不开完善合理的训练理论的支撑, 只有这样的复合训练或者全方位训练, 才能提升整体的篮球技战术训练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培培, 周沈斌, 何伟.高校篮球技战术全方位训练的系统化综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13.

[2]高志.论篮球运动员球感的建立机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8 (5) :166-167.

8.试论高校学生奖助学金的育人功能 篇八

高校学生奖助学金是政府、高校自身、社会团体或个人给予学习成绩优良及经济困难学生的奖金。高校各类奖助学金出发点是为了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同时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解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让家庭经济闲难学生能够安心学习并顺利完成学业,进而缩小高校大学生之间的经济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校园,实现高校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正确利用奖助学金,发挥奖学金的激励作用、助学金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作用,可以起到平时管理和课堂教学所起不到的事半功倍的作用。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不断增加对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投入,再加上各类基金会和企业设立的奖助学金,使奖助学金面越来越广,量越来越大,涉及的学生越来越多。虽然奖助学金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奖助学金的育人功能却仍未得到充分实现。因此笔者认为在高校学生奖助学金评定工作中应充分体现育人功能。

一、奖助学金评定的育人功能

现行奖助学金评定具有奖励资助和育人两大功能,奖励资助功能具有激励性和救济性,目标是实现教育优化和教育公平;育人功能具有教育性,目标是促进学生成才。具体说来,育人功能是指奖助学金对学习优异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具有导向、激励、教育等重要作用。那么,高校奖助学金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呢?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

高校奖助学金的存在本身有着确保人才成长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问题。各类奖助学金的管理办法中规定可以申请的条件首先就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宪法和 1 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奖助学金通过宣传活动、表彰仪式、发放仪式和感恩教育等载体,可以培养获奖获助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2、促进个体人格的完善

大学生处于成年初期,心理走向日趋成熟,人格趋于完善和稳定。但是大学生往往会出现“知行不一”的情况,出现诚信缺失的状况。奖学金的管理办法中规定可以申请的条件都有“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的规定,助学金还有“生活俭朴”的要求。奖助学金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可以使获奖获助的学生获得自我成功体验,树立自信心,可以激励已经获奖获助的同学再接再厉,保持先进,同时还能激励未获奖获助的同学向榜样学习,奋勇争先。

3、促进个体能力的开发

一般来讲,大学生要具备基本能力包括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但是,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高级知识分子的群体应该首先突出的是智力开发能力。奖助学金通过充分的政策宣传、科学的评比标准、规范的评审程序,可以引导学习成绩优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朝着争取获奖获助的方向努力,以获奖获助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做到严于律己,刻苦努力,奋发进取,追求进步。

二、奖助学金评定是育人的有效载体

教育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进行。载体承载和传递教育信息,是联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一种物质存在方式和外在表现形态。大干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都可以成为教育的素材,社会上的瞬息万变和高校的一草一木、一动一静都可以成为教育大学生的素材,一切与大学生相关的活动、制度都可以成为开展大学生教育的有效载体,而实现的关键就在于角度的把握和操作的技巧。高校的教 2 师,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教育专职人员,要注重运用各种新的工作载体开展育人工作。而奖助学金评定就是可供我们充分利用的育人有效载体。我们可以通过奖助学金评定对全体学生形成激励机制,促进优良学风的建设;可以通过奖助学金评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一步自强自立,成才成长,更好地发挥资助金的社会效益。

实际上,高校的奖助学金评定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好这种载体的育人功能。近年来,由于高考扩招政策的影响,各高校的学生人数迅速增加,而负责奖助工作的人员则相对不足,一个老师负责几百名学生。工作人员疲于应付奖助学金的评审、发放等日常工作,而无暇顾及教育问题,有重奖助、轻教育的倾向。另外,各高校对奖助学金的发放对象和认定标准把握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的管理办法中规定可以申请的条件基本是属于一种定性的描述,缺乏具体操作的依据,没有给出任何可量化的指标,工作人员难以把握。很多学生没有很好认识社会和学校设立奖助学金的初衷,认为反正都是学校的钱,不拿白不拿。奖助学金评审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错误认识诱发了奖助过程中的诚信缺失现象。

三、奖助学金评定的育人功能实现路径

为了消除目前奖助学金评定方法的弊端,真正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并能通过评选过程确实让获奖者和参评者都能受到一次教育,让品学兼优的学生获得奖励,让家境困难的学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

1、评选标准明确化

高校应在有关管理规定的框架下积极完善各类奖助学金制度建设,将奖助学金的基本申请条件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对于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难以量化的指标,可以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向标准看齐,以标准为导向完善自我。标准制定发布后,应进 3 行广泛宣传,为学生将标准内化为自我行为导向奠定基础,实现奖助学金的导向作用。

2、评选过程规范化

奖助学金的评选应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评选前充分利用广播、海报、网络、QQ、飞信、班级等手段,结合书面通知下发至各班传阅的方式,多渠道、多层次广泛宣传,在宣传评选条件和程序的过程中也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评选时充分发挥班级民主评议作用,以院系奖助学金评定小组集体研究确定推荐获奖获助名单代替辅导员“一锤定音”的做法;评选后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引人全体师生的共同监督,使评出的结果真正让学生心服口服。

3、优秀学生榜样化

奖助学金评定后,要采用隆重的表彰颁奖仪式,突出获奖学生的荣誉感,号召其他同学向先进学习,奋勇争先。要充分利用海报宣传、广播宣传、“自强之星学习会”、“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学习工作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强化先锋模范作用,使优秀的学生更优秀、不优秀的学生争取优秀,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达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报务”的目的。

4、教育管理常规化

针对奖助学金放后管理缺位的问题,应建立放后奖助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和放后学生教育管理长效机制。要对获奖获助学生使用奖助资金的情况进行跟踪,如发现学生铺张浪费或用于其他非正常渠道,可采取给予批评教育或停止发放后续奖助款等措施,情况严重的还可对已经发放的奖助款予以追缴。要对放后获奖获助学生的心理状态、思想、学习和行为动向进行动态把握,可采用要求学生每月提交心得体会,辅导员老师及时跟进交流和教育,不定期举办主题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回报社会自觉化

现在各高校都陆续成立了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体的各种学生助学组织,如助学协会、自强协会等。要充分发挥学生助学组织的作用,广泛宣传爱心接力、助人为乐等观念,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牢牢树立自助、助人意识,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力所能及的助人行动。要建立志愿服务及其保障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方式灵活的志愿服务活动,并为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相应保障,让学生充分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收获,使助人成为自我的内在需要。要教育学生积极提高自我综合素质,努力完善自我,将来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尽自己之所能回报社会。

9.高校全方位育人 篇九

新生在入学之后,高校可以针对档案方面对他们进行讲解,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对档案有所了解。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学习国家对档案管理方面的有关规定,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档案对学生的重要性。

3.2最大化发挥学生档案管理的积极作用

针对学生不了解档案管理的情况,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学校就应该对他们进行详细的讲解,告诉他们如何获得良好的档案资料,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生生活中积极上进,不要存在不良的行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比如说学生要提升自己的诚信记录,就要养成诚实守信的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

3.3对学生档案进行科学现代化的管理

高校在对学生档案进行管理时,一定要借助先进的管理方法,明确高校学生档案的收集范围,使得档案记录的内容能够全面的反映学生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情况;尽量减少格式化的档案材料,在对学生档案进行评价时不要术语化,千篇 一律,要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个性差异性,能够给予学生最真实的评价;档案管理要走向现代化,在平时档案管理中,要充分利用当前的现代化电子技术,使传统档案管理和现代化档案管理相结合,实现档案的网络化、信息化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形式,是高校思想载体,在育人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的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做好档案管理的相关工作,最大化发挥档案自身所具有的作用。对高校学生档案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开发,能够提升教育工作的素质,并且提升学生的自觉性,不论推动学生学习的进步,还是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曹虹.高校档案育人功能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丁冬生.高校文化育人的效应及其实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10.高校帮困育人机制探析 篇十

关键词:贫困生,帮困育人,机制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收到制度的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日益增多。据初步统计,2008年,全国公办和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包括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下同)总数为2103.27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为473.96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2.53%;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为158.32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53%[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日益增多的今天,做好帮困育人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成才的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我国高校帮困育人的重要性,研究它的实现机制,成为当前高校帮困助学育人工作的一项重大课题。

1 目前高校帮困工作的现状

从1999年开始,在国家的指导下,通过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高等学校逐步建立起一套以奖、贷、助、补、勤、减等多项措施构成的帮困助学体系[2],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但是,目前的帮困助学工作主要是经济层面上的援助,缺乏将帮困和育人工作紧密的结合起来的有效机制。主要体现在:

1.1 重视经济资助,忽略思想引导

目前多数高校将帮困工作的出发点和重点放在经济资助体系的完善上,放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上,与多元化资助体系相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却不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其存在的问题已经远不止物质贫乏,还有心理失衡、道德失范等一系列问题。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接受资助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一些不良的心理和思想,比如攀比、虚荣、自卑等,甚至不少性格内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找不到缓解压力的有效方式,变得自卑而不知所措,失去人生追求和目标。

1.2 注重单向给与,忽略双向互动

目前,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得到资助时,只是单向的接受资助,而没有回报社会的意识,少数受资助的同学也想有所回报,但缺少感恩社会与回报社会的平台。长时间后,单向的资助形式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容易使学生失去自身主动性。这样的帮困助学方式容易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养成“等、要、靠”的思想,等待家庭节衣缩食,等待学校的助学金,等待社会热心人士的资助等。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同时也给学校和社会的帮困工作造成了被动。

1.3 注重生活帮助,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既要面对学业、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又背负着整个家庭的期望,相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就更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经济上的问题,他们不便于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甚至是班级活动,长此以往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个别学生会由嫉妒心理转变为仇恨心理。目前,多数高校已经认识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但缺少根据个人身心特点采取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引导。

2 帮困与育人相结合,建立帮困育人长效机制的构思

高校帮困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庞大和艰巨的系统工程,这是一工程关系到校园和谐稳定和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帮困工作是育人工作的有利保障,育人工作是帮困工作的根本目的,只有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建立起帮困育人的长效机制。帮困与育人相结合机制的构思:

2.1 解决思想困惑,培养健康心态

大学是学生由未成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正是学生思想成熟的关键时期。高校需要把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引导当作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把救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过程看成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关注和经济资助放到同等位置。

这需要做到心理上重视和思想上引导。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自卑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和班委主动了解、关心他们,并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经济问题和心理问题,情况特别严重的学生,需要心理咨询中心进行重点跟进。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思想,增强感恩社会和回报社会的意识。

2.2 加大诚信教育,增强学生诚信意识

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施国家助学贷款。这项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3]。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信用贷款,学生凭借信用,按相关程序就可以贷到学费和住宿费等,等学生毕业后就需要及时还利益和本金。但是部分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不能较好地履行合同及时还利益,甚至部分学生恶意拖欠,这不仅影响了银行对学生本人的信用评价,而且还影响着银行对学校的信任度,进而直接影响到未来银行向该校学生贷款的金额。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已经刻不容缓。这样不仅能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懂得诚信做人,从而促进资助资源的有效使用与合理分配,推动助学育人工作的有序进行。为此,高校应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诚信系列教育活动:举行助贷签订协议的承诺仪式,组织观看诚信教育电影,组织学习优秀校友的健康成长之路等,从而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意识。

2.3 以勤工助学为平台,引导学生自强自立

勤工助学是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劳动中锻炼了能力,获得了经济来源,逐步培养了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

励志教育要以典型榜样为旗帜。要加大力度在校园内宣传学习,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自立自强的典型榜样学生,从而在校园中营造一个劳动光荣的氛围。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明白勤工助学不是可耻的行为,这不仅可以获得生活支撑,而且更可以培养求真务实的健全人格。这有利于自身从不成熟到成熟过程中健康发展,也是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的需要[4]。

2.4 注重感恩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甚至个别学生都不知国家助学金是怎么会事,只是单向地去索取。因此,加强对接受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势在必行。通过感恩教育可以把这种被动的接受上升为精神动力[5]。

知而行远,这就需要首先要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了解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各项资助政策,要让他们明白国家、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成长是高度关心与支持,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充满殷切的期望。

树立感恩典型,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广泛宣传典型人物的事例来教育和引导接受资助的学生,激励他们自强不息、学习成才、感恩社会。开展感恩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参加救灾捐助、敬老助残和给父母一封信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关爱,并培养感恩之心。

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经济问题而辍学,只是帮困工作的基本目标,我们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使他们能使他们能够自立自强、品学兼优、全面发展、成才,达到育人的根本目的。所以,高校应将育人工作与帮困工作有机结合,建立起完善的帮困育人长效机制是当务之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08年全国普高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情况,人民网:http://edu.people.com.cn/GB/9812511.html.

[2]崔小璐,陈小琼.我国高校帮困育人的主体和实现机制[J].教育与人才,2009.2.

[3]戴双兴.构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推进国家助学贷款事业的发展[J].实事求是,2004.2.

[4]刘国锋.勤工助学是大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J].山西离等学校杜会科学学报,2000,7.

11.高校全方位育人 篇十一

摘 要: 文章分析了影响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 网络环境 高校图书馆 育人功能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育人展开的。高校图书馆具有重要的文献信息资料传播与推广的作用,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服务部门。高校图书馆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1.影响高校图书馆发挥育人功能的制约因素

1.1高校图书馆对育人功能认识不够。很多高校没有真正认识到图书馆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普遍认为图书馆无非就是借借还还的简单工作。工作人员文化层次低,工作热情不高,态度马虎。这种先入之见的表情很快影响了学生,使得学生对图书馆工作人员产生偏见。甚至有关领导也对图书馆工作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对在流通部一线的工作人员,产生一种人多杂乱的错觉。不了解图书馆工作中对人的素质和技能的要求,导致图书馆在高校建设中定位不准,基础不牢,很难为教学和科研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1.2队伍结构不合理,服务意识不强。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决定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在工作实际中,图书馆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忽视了本身具有的育人功能,因而在高校图书馆馆员缺乏高层次专业人才,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导致整体管理水平偏低。图书馆馆员对自身工作的价值认识不足,对读者不热情,遇到棘手的问题则回避。图书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相当部分馆员服务意识落后,进而影响了读者良好公德意识的养成,严重制约了图书馆育人功能的发挥。

1.3馆藏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从学生浏览内容的情况来看,以娱乐为目的的上网学生占相当大的比例,很多学生电子文献检索知识和技能较差,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知识含量认识不足,电子阅览室的功能了解不够,信息获取的能力较低,信息意识不强,把电子阅览室当成“网吧”,没有多少人真正是通过网络资源,利用图书馆的优势,获取所需信息资料。因此,高校很难通过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达到教育的目的。

2.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育人功能的途径

2.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需要得到高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支持,其具有潜在和隐性的教育作用。图书馆承担着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全方位服务的重要职责。提高领导对图书馆工作的重视程度,根据学校的学科建设不断发展和学校招生规模逐年递增,使得图书馆年购书量随之递增,图书馆设备得到及时的更新和维护,工作人员得到合理的补充。同时,改变高校师生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偏见,改变无偿、坐等服务的观念,树立能者生存、自立自强、竞争发展的新思维,提高高校的教学科研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2.2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不再是借借还还的馆藏文献,而是通过网络信息提供丰富的馆藏资源。提供一流服务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爱岗敬业、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提高图书馆馆员的整体素质是实现图书馆文化素质育人功能的前提。图书馆员必须爱岗敬业,关心读者,勇于创新。这就要求馆员充实图书馆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熟悉馆藏结构和网络资源分布状况。利用热情周到的服务,根据读者不同的信息需求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服务。

2.3优化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积极探索育人途径。加强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是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图书馆得天独厚的文献信息资源,是全体师生了解和获取国内外相关信息资源的重要场所,以及掌握最新科研信息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图书馆在进行文献资源建设时,不仅要注重图书资料的基础建设,提高藏书质量,而且要重视并开展好文献资源建设。优化采编结构,还要实现文献资料载体多样化。高校图书馆在开展计算机检索服务、馆藏书目辅导、情报咨询检索服务的同时,利用馆藏文献资料和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及时了解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获取最全面和最有价值的文献信息知识,并通过分析总结,摒弃发扬,形成独特见解。帮助读者对各种文献信息进行严肃高超的思考和研究,提高分析鉴赏能力和识别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读者的文化道德素质。因此,图书馆要依照学校办学需要和师生读者要求,形成自己的文献资源结构和特色。

2.4优化环境,营造良好氛围。图书馆是学生经常活动、相对集中的文明场所。为了创造安静舒适的读书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图书馆通过自身环境的营造,周围环境优美宜人,建筑造型典雅大方,突出文化氛围。书架陈列,桌椅摆设,要整洁美观,对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起到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营造大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的文化环境。树立和发展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进而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激发人们的创造才智。总之,优化环境育人,不但突出了其学术性、服务性、教育性,而且不断吸引了读者,培养了读者刻苦钻研、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促使其在浓厚的阅读活动中提高了自学能力,拓宽了知识面。

2.5推动教学改革,促进知识更新。图书馆是教学和科研质量的保证体系,它既是提供教学改革和科研信息的保证,又是提供教学改革方案设计的咨询保证和了解最新科研前沿信息的重要手段,还是授课、讲座、学校交流的场所。因此,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图书馆,将促使高校重组教学信息,重构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借助图书馆所拥有的丰富的网络、电子型文献,为教学改革、教学现代化提供便利条件,从而带动课程建程、专业调整、教材建设、学科建设、实验课内容与手段的变革,这些既有利于教学改革,又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知识更新,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总之,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院校的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机构,以其特有的资源信息和服务环境优势发挥重要的教育职能。因此,图书馆馆员要以读者需要为出发点,坚持以育人为本,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更充分地发挥图书馆的育人职能。

参考文献:

上一篇:平面设计师个人英语简历下一篇:最美孝心少年主要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