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区养老模式 解决居家养老难(精选15篇)
1.创新社区养老模式 解决居家养老难 篇一
虹西社区:“邻里守望”创新居家养老服务
自虹西社区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后,结合虹西社区范围内的孤寡老人和高龄老人较多这一实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决定针对这一情况,将社区的“邻里守望”这一特色制度落实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去,让“邻里守望”不会成为空谈。
虹西社区有一个专门的邻里守望支部,支部党员践行“走家串户了解人,社区服务关心人,真心实意帮助人,为党分忧凝聚人”的宗旨,他们每天戴着红袖为社区的安全防范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居家养老服务站成立后,他们还多了一项任务,就是对社区内的孤寡老人和高龄老人多留一个心眼,还经常和楼组长沟通联系
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站还成立了党员志愿服务队和低保以工代赈志愿服务队,每周都到社区的特殊困难老人、高龄老人、孤寡老人家中,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并提供相应的服务。虹西社区的“邻里守望” 就是要每个居民都为上下邻居和对门的邻居多长一双眼睛,多留一个心眼,多加一份关心,互相监护,这不仅可以促进相互之间的感情沟通,更能互相关照,清除治安隐患,及时发现和阻止类似盗窃、抢劫等不法行为,从而大大提升社区居民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2.创新社区养老模式 解决居家养老难 篇二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老龄化,养老模式
一、社区居家养老概述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又被称为老年人社区照顾, 是一种区别于正规养老机构的一种非正规化养老服务模式。主要指在县区、街道一级政府的支持下, 以街道为主导, 以社区居民自治委员会为主体, 以家庭为核心, 通过落实各种社会养老保障政策, 建立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网络, 健全各种基层性设施, 成立各种专业性的服务机构, 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 为本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的带有一定社会福利性质的专业化的养老服务。
二、社区居家养老现状及问题
1.社区居家养老现状。我国从90年代初期开始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以民政部门为主导, 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 开展了“全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9073养老计划”等活动, 确定了90%的居家养老、7%的社区养老、3%的机构养老目标。经过20多年的不断推广完善, 目前, 我国社区养老中心覆盖率已经超过60%, 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达到了18 927个, 提供的养老服务超过上百种, 每年有上千万老年人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社区居家养老已经成为我国养老体系中的重要模式。
2.社区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传统的社区居家养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养老的问题, 但是由于我国社区养老起步较晚, 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不高, 全国还有超过40%以上的社区没有推行居家养老服务, 特别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更低。二是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不健全, 现有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无法满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三是居家养老模式过于被动, 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四是居家养老管理机制不完善, 缺少统一的服务标准和管理体系。
通过对相关情况的调查, 笔者认为形成以上问题的原因除了社区养老政策尚不健全, 居家养老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外,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社区居家养老资金投入的问题。目前,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主要以财政投入为主, 个人出资和社会公益为辅的方式。由于财政投入有限, 导致社区养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专业工作队伍缺乏, 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有限。而社会养老机构服务费用较高, 一般的家庭很难担负起高水平养老服务的费用。少量的社会公益投入也只能稍微缓解社区居家养老中的一些困难。创新现有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特别是资金筹措模式迫在眉睫。
三、社区居家养老创新途径
1.养老金统筹模式。养老金是国家对纳入社会养老体系, 以及行政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资金。养老金统筹模式就是将养老金与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结合起来, 通过社保部门、养老金管理部门、民政部门、基层社区共同建立社区居家养老保障体系。城市居民、行政企事业单位在缴纳养老金的同时, 也可以如同缴纳医保一样, 建立社区居家养老保障账户, 缴纳一定数额的社区居家养老保障金, 实行养老保障一卡通制度。到了退休年龄, 就可以凭借养老账户, 自动享受社区养老服务。这既解决了社区居家养老的资金问题, 又减少了家庭的老人支出, 健全了社会主动养老体系。
2.养老地产模式。以房养老模式是我国养老产业的一种新探索, 但是其必须通过产权让渡和市场化才能实现, 不符合社区养老的模式。本文提出的养老地产模式是在房地产的开发过程中就融入养老服务, 是将养老、地产、养老产业结合起来的一种“居住+配套服务+康复医疗”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在房产的开发中设计符合社区居家养老的基础设施, 优质疗养和康复资源, 建设“智能化系统”, 在小区管理中引入专业的老年医疗、护理等专业人员, 实现全方位的社区服务。这种模式可以借助房地产的开放, 提高社区居家养老的市场化, 减少政府的财政压力。
3.社区居家养老保险模式。社区居家养老保险模式是现有养老保险服务的一种细化和延伸, 也是实现社区居家养老和养老产业、保险产业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通过保险公司、养老企业、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协调, 将医疗保险、护理保险等商业保险和社区居家养老结合起来, 推出社区居家养老保险系列产品, 人们可以在有经济能力的时候购买不同等级的社区居家养老保险, 到了老年之后, 就可以通过保险公司的统筹, 享受养老服务。而社区等居家养老的经营、服务机构也可以通过保险公司的资金投入, 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完善的设施和更加优化的服务。
4.公益帮扶模式。社会公益是推进社区居家养老的重要助力, 探索公益帮扶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缓解社区居家养老压力的有效补充。通过国家宣传引导、政策支持将更多的公益组织、志愿者机构、社会资源汇聚到社区养老事业中。鼓励公益团体、组织通过资金捐助、志愿服务等形式, 为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对象提供更多的养老资源和帮助, 有效补充现有社区居家养老资源投入不足、服务水平不高、覆盖率不够等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5-02-26) [2015-09-23].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502/t20150226_685799.html.
3.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对策研究 篇三
【摘 要】在中国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中国城镇家庭养老模式功能逐渐弱化,机构养老亦不能满足养老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具有养老服务供给的综合优势,是解决中国城镇养老服务需求的有效途径。然而在运行中存在着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社会资源利用不足等问题。培育专业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整合社会养老服务资源是发展社区居家养老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养老模式;养老服务
随着中国内地人口老龄化,居家养老成为老年人照顾领域中备受关注的养老方式。200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民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10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提出了“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以官方文本的形式正式确立的“社区居家养老”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在中央政府的号召下,地方各级政府纷纷掀起了一股探索“居家养老”模式的热潮,而有关“居家养老”文献亦如雨后春笋。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居家养老的文献和数据资源,而且为进一步更好地探索“居家养老”模式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1 居家养老概念界定
一种观点从养老场所的角度认识居家养老,认为“根据养老场所、居住方式的不同,可以把养老方式分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是一种与机构养老(养老院等)相对的养老方式。顾名思义,居家养老即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中生活安度晚年,而非集中居住在养老机构。”居家养老的养老场所的确没有脱离居住的家庭或社区,但是仅从养老的场所来认识居家养老有失偏颇,居家养老不仅涉及养老场所的问题,还涉及资源供给主体和服务提供渠道的问题。
综合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居家养老是由个人、家庭、社区、国家和社会等多元主体提供养老资源,以家庭或社区为养老场所,在社区的基础之上,通过多渠道获取养老服务的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化养老模式。
2 有关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研究意义
2.1有助于解决当前社会条件下养老问题面临的困境
研究表明,第一,我国老龄人口数量持续增多,规模已超过欧洲老年人口的总和,并呈现出数量多、增长快、抚养系数大、空巢老人多、“未富先老”等特点。如何应对老龄化成为中国政府与社会各界面临的前所未有的难题。第二,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儿防老”一直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和无子女的“丁克家庭”的逐渐增多,家庭的规模、结构和功能发生显著变化。传统的家庭自我服务功能正不断受到冲击和削弱,诸如独居老年人、留守老年人、空巢老年人、高龄老年人等长期照顾问题亟需解决。第三,机构养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入住养老院被誉为一种“现代养老模式。”
2.2有助于满足老年群体的现实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老年人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增强。据一项对全国1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5000名老年人养老意愿的调查显示,95%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模式,仅有5%的被调查对象选择机构养老。这很大程度上还与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养老文化有很大关系。俞贺楠等指出:“社区照顾能够使被照顾者在自己熟悉的社区环境里生活,而不会产生被抛弃感,在心理上不会像养老机构中的老人那样可能因远离自己生活过的社区而产生被家人和社会冷落的孤独感。”
3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出路
3.1分发挥社区功能,逐步实现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
社区居家养老要努力实现政府、民间组织、志愿者、企业等不同力量同时参与。在引入市场机制方面,要尽快形成一种资源配置、监督约束的机制,进而体现财政支付的公平性。我国民间组织还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发掘社区的功能,鼓励民间组织的形成。
3.2大力培养专业人才,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人才保障
政府应当促进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在初期应当投入专项经费,对自愿参与的人员(包括老年人的子女)进行资格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医学护理常识、生理和心理常识、家政和药学常识等。日本采用的“介户制度”可以作为我们参照的对象。“介户制度”是由政府出资对拿到资格证书的“介户员”由户籍所在地区役所登记造册,提供上岗岗位,“介户员”的报酬也较高,这有力地保证了高素质服务人员的供给。只有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才可能满足老年人的现实需求,才可能增进老年人享受服务的满意度。专业化的社区服务人员无疑是我国老年事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人才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邬沧萍,周俊山.我国社区养老的现状、问题和对策[M]于燕燕.中国社区发展报告(2008—200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19-320.
[2]熊跃根.需要、互惠和责任分担——中国城市老人照顾的政策与实践[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20,22.
[3]张春艳.居家养老研究综述[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63.
4.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版] 篇四
1、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市相关制度,加强对居家养老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探索深化居家养老工作的新途径。
2、建立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强化目标管理,明确服务理念,推进居家养老工作深入开展。
3、加强对中心服务人员的管理,严格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奖惩措施,确保各项服务项目落到实处。
4、树立为老服务意识,讲究礼貌用语,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热情周到地为辖区老年人提供服务。
5、认真听取老年人意见建议,尽可能改进工作,促进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服务制度
1、居家养老的服务对象是社区60岁以上的所有老年人,根据老年人的生活、身体状况提供无偿、有偿服务。
2、发挥社区助老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为偶尔需要服务的老年人提供志愿者服务。
3、利用居家养老信息员队伍,提供老年人生活信息。主动上门与老年人取得联系,为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服务。
4、服务站要组织开展以下服务项目:文化教育、健身娱乐、医疗保健、精神安抚、陪护陪伺、家政服务、饮食就餐、家电维修、法律服务、发挥余热等。每个服务项目都设有服务网点,由专人负责,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5、接待老年人时要热情服务,急老年人所急,想老年人所想,要向老年人推荐质量好、信誉高的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实惠的服务。老年人有需要的,社区应尽力提供服务,暂时无条件提供的服务,社区也要做好解释工作,要让老年人满意而归。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
1、孤寡贫困和空巢老年人;
2、长期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
3、伤残老年人;
4、烈军属老年人;
5、高龄并生活不便的老年人(90岁以上);
6、居住在本辖区内,自愿出资申请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和其他60岁以上需要照料的老年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式
1、实行“五定”即定服务人员、定服务对象、定服务时间、定服务地点、定服务项目;
2、走访家庭个别服务;
3、组织生活集体服务;
4、找代理结对服务;
5、电话信息网络服务;
6、建立档案跟踪服务;
在传统服务方式的基础上,扩大服务范围和种类,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不同需求,使养老服务目标得以实现。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
1、生活服务;照顾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帮助老年人买菜、做饭、洗澡、清理卫生等,为老年人购买生活用品或开展捐赠活动。
2、精神服务;对老年人进行心里保健教育,陪老年人聊天、读书、散步、游览或参加娱乐、体育等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3、健康服务;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对生病老年人及时提供医疗救助服务。
4、走访服务;在节日和老年人生日期间,到家中探望,陪老年人过节、过生日,使老年人享受亲情。
5、日间照料;早晨接老人到日间照料室,组织开展文体活动,负责午餐、休息和安全,并在晚间送其回家。
6、法律服务;为老年人免费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
7、其他服务;根据老年人的需求,组织开展各种人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
服 务 公 约
礼 貌 待 客态 度 亲 切 接 待 求 助主 动 热 情 提 供 服 务快 速 准 确 解 答 问 题耐 心 细 致 接 受 意 见虚 心 诚 恳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组织机构
5.社区居家养老活动总结 篇五
活动首先为老人们开展了健康知识讲座,来自柳州市人民医院药学部的医生以常见病为主题,从如何判断常见病的标准讲起,介绍了老年人常见疾病的危害和常用药等相关健康知识,增强了老人们的健康意识。
接着开展了垃圾分类知识问答,通过垃圾分类知识问答,老人们学习到了各种例如“哪些垃圾是厨余垃圾”、“电子产品属于哪一类垃圾”,不仅让社区老年人学到了垃圾分类的知识,更培养了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
最后是手工团扇制作活动,最近临近中秋节,团扇意味着团团圆圆的寓意。老师先向老人们介绍了团扇的发展历史,并讲解了花艺团扇的制作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老人们将干花根据自己的创意和设计平铺在扇面上,再将干花缝在团扇上,不一会就制作出一把一把精美的花艺团扇。看着自己亲手制作出来的花艺团扇,老人家充满了成就感。
6.城北社区居家养老汇报材料 篇六
城北社区党支部 2012年5月
皋兰县石洞镇城北社区地处县城中部,有住户2774户6555人,行政企事业单位63家;居民住宅楼47幢,平房81幢;各类经营性门点432户。社区居委会办公面积230平方米。去年以来社区顺利通过了全省城乡示范社区、全省妇女之家、兰州市流动人口均等化示范社区、流动儿童之家示范社区的考核验收,并获得兰州市群体工作先进集体,皋兰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先进集体、石洞镇目标管理一等奖。我社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深化拓展“民情流水线”工程作为服务居民群众的重点、亮点、难点,以“创新服务载体、构建服务体系、拓展服务理念”为主要内容,以“想民思、办民需、帮民困、解民忧”为主题,以“六彩连心卡”为载体、打造“金色寿星卡”为主线,坚持以“为社区老人服务,为繁忙儿女分忧,做奉献的使者”为服务宗旨,遵照县、镇领导提出的的“提高、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不断促使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使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完善机构网络,推进社区居家养老建设。
城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了社区主任为总负责人—社区副主任为副主任—社区居民小组组长—综治员为调查员一体完善机构网络。完善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职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任职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职助老服务员职责、社区老人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条件等居家养老工作制度。同时配备专职助老工作人员1名,负责调查养老需求、受理申请、签订协议、派工服务、监督工作;成立了六支居家养老服务志愿队,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从老年人最困难、最需要、最忧虑的容易短期解决的问题入手,为老年人提供及时、便捷、高质量、人性化的服务,努力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深入推进。通过我们周期性的精心、细致、周到的服务工作,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每位老人家中。
二、整合社区资源,吸纳社会力量参与为老服务。
我们整合社区资源,成立了以“关爱、维权、服务”为服务理念的老年协会,经“两委”讨论研究,让热心社区公益事业、在居民群众中威信高的老同志担任协会领导,吸纳社区内离退休老人加入到“老年协会”中,现共有协会会员 86人;利用资源优势对社区内居住的831位老人的家庭情况、收入水平、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问题进行详细摸底,并登记造册,建立起老年人信息库,完善了社区退休老党员的软件资料,以掌握一手资料,为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基本数据。
三、完善服务设施,丰富养老助老服务内容。
我们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按照服务需求,不断完善室内活动场所的设施设备,成立了社区老年活动室,配置了象棋、扑克、麻将、跳棋等活动设施,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活动场所。我们充分利用社区现有设施及人力、物力资源,开展适合老年人的多种服务项目,城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内容为生活照料服务、法律维权服务、文化教育服务、体育健身服务和精神慰藉服务,使社区居家老人在生活上得到精心照料,在精神上得到关爱和慰籍。
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步入了正轨,满足了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以稳步整体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四、建立长效机制,推动社区为老服务工作纵向发展。我们建立了为老服务的工作制度和“六个一”服务模式。(一所市民学校,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宣传橱窗,一支文艺队伍,一支志愿者服务队),推出了“五心”活动,即“老年协会嘘寒问暖,让老人得到关心;建立服务承诺机制,让志愿者奉献爱心;完善监督制度,让社区工作人员付出真心;丰富活跃社区文化,让老人备感舒心;创建贴心安全服务,让家人倍感放心”,我们还号召社区志愿者对老年人做到“日问候、月探望、年走访”,这些工作的开展,取得了良好效果,推动社区为老服务工作向纵深发展。
五、金色“寿星卡”,全面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金色“寿星卡”打造“夕阳红”老年之家,这是我社区开展“六彩连心卡”活动的六卡之一,主要是以面向社区60岁以上孤寡、特困、空巢、残疾老人以及需要帮助的老人为发放对象,并提供送医上门、家庭保洁、生活保障等服务的活动。为了全面掌握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为他们提供及时优质服务,社区组建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定期深入楼群院落,为社区老年人提供送煤气、买面买米、清洁卫生、医疗救助等150多次服务,利用中秋节、学雷锋日、重阳节等重大节日和目前开展的社区“进楼院帮民
富”活动,组织志愿者帮扶队伍走进老人家中开展帮扶活动,为老人做家务、扫地、擦窗户,为社区老年人发放“金色寿星卡”100多张,得到了社区老年人的一致好评。
六、为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办理养老保险,做到老有所养。为了响应国家政策,为60岁以上无业老人发放每月55元的养老金的政策,社区采取上门入户的方式对没有参加任何社会养老保险的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仔细调查统计,以掌握准确数据,为完成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目标任务奠定基础。2011年为社区60岁以上178名老年人办理养老保险。
城北社区自开展“金色寿星卡”居家养老活动以来,受到辖区居民的高度关注,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夕阳红”行动不紧捂热了辖区老年人的心,凝聚了人心,而且有利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提升为服务居民的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也使我们的为老服务工作卓见成效:
一是居家养老服务能力得到加强。增强了城北社区在居民中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为老人服务的能力明显加强,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城北社区今年已经通过了省民政厅全省城乡示范社区验收。
二是居民敬老爱老素质得到提升。通过“三八”妇女节表彰“敬老好儿女”和“重阳节敬老爱老助老”活动的开展,涌现出了一批“敬老爱老”好儿女、“老年之星”和“助老模范”,为广大居民群众树起了标杆,使居民群众敬老爱老的素质得到提升。
三是社区干部职工作风得到转变。增强了社区干部为民服务意识,转变了社区干部的作风,密切了与群众居民的关系,有效解决 4
了老人的困难和问题。社区干部的工作方法、措施更加有效,得到了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城北社区 “六彩连心卡”民情流水线服务载体的推进,“金色寿星卡”推广,通过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活动、完善管理服务机制来提升社区的影响力,凝聚干部职工群众的向心力,从而在为民谋发展、为民办实事上作文章、下功夫,真正让社区干部职工成为服务居民的贴心人,让社区干部职工成为发扬敬老孝亲传统美德的带头人,社区老人成为了居家养老工作的受益者。
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由于资金的严重不足,导致服务项目难以创新发展,难以搭建个性化服务的平台。难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周到的社会服务。
2、由于服务中心场地的狭小,导致机构设置的不完善,发展的空间受到制约。
7.创新社区养老模式 解决居家养老难 篇七
根据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的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或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或超过7%,则可称之为“人口老龄化”。相应的,这样的社会被称之为“老龄社会”。早在1999年,我国就已经步入老龄社会。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1.59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虽然城市老年人口只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30%左右,但其人口老龄化程度却更为严重,形势更是不容乐观。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将变老,老龄社会的迅速形成催生出了许多养老方面的难题。首先,现有的一些养老方式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自身的缺陷。传统的也是目前比较多的养老方式,比如去养老院等机构养老、老人在家由子女赡养等等。在中国,“叶落归根”是我们大多数人终生信奉的信条,有很多老年人不愿意去养老院,一方面这种养老模式会让老年人产生危机感,他们会认为这是家庭抛弃自己的一种表现方式,是自己“不中用”的体现;另一方面这种养老模式割裂了老年人的社交网络。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社区中老年人聚集在一起开展各种不同的活动,而在养老机构,通常老年人会被局限在一定的空间里,产生压抑的情绪。而由子女赡养的养老方式,对于子女来说,压力较大。其次,这也使得社会养老需求和供给之间产生不平衡。这一代的独生子女正在成长,老年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家庭结构的改变导致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遭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功能逐步退化。机构养老能力的严重不足也不符合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总而言之,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不得不面对、不得不正视的重要问题。为解决养老问题,首先要求的就是社区。社区与个人关系最密切、可达性最强,是连接个人和社会的最重要的一环,对老人来说更是如此。
二、社区差异和居家社区养老的内涵
受到发展过程和社情变化影响,中国社区最大的特征就是差异化。我国目前主要有两类社区,一类是农村社区,还有一类是城市社区,由于人口聚集特征,笔者将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归入了前者。两类社区虽然都是居住社区,但由于地理环境、规模大小、人口特征、管理服务水平、工作内容及方式等方面的差距,导致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存在很大差别。社区是当地的居民集中居住生活的区域,所以住在一个社区中的老年人一般来说都有较强的共同性。目前,随着房地产行业蒸蒸日上,房价居高不下,房地产市场或多或少的成为社区居民阶层的分配者之一。住在同一个社区中的人至少在收入上大致相同。但不可否认,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每一类社区中都有体现。
何为居家社区养老模式?笔者认为,居家社区养老就是老年人居住在家庭中,由社区依靠政府,直接或间接地提供老年人养老所切实需求的各项社会服务,让老年人幸福感最大化的一种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可以说是最佳的一种养老模式。它的内涵如下:
(一)居家社区养老更多的还是依靠家庭供养。福利政策的普及使得城市中多数老年人有退休金的支持,加之子女的赡养,大多数老年人是有一定的基本生活条件的。而在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条件略显不足,居家社区养老可以通过社区的科学操作,合理分配国家给予的政策补贴,在老年人有经济条件的情况下,转移资金,合理利用,在老年人缺乏经济条件的情况下,更多的保障其基本生活。
(二)居家社区养老是在社区中的养老,由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就是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如此,尊重老年人的意愿,不用离开家庭,离开亲人,既保留了老年人的归属感,又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同时,由社区牵线,老年人能够享受更多的自己真正所需要的养老服务。社区工作人员时不时的上门话家常,也让老年人不会太过孤独。
三、不同需求层次下的养老需求
针对社区差异和社区中老年人的差异,笔者将老年人晚年的幸福阶梯分为了三个阶段,最底层是第一阶梯的老年人,其对应的养老服务需求,笔者称之为基本保障层;中间是第二阶梯的老年人,其养老服务需求略大,笔者称之为精神升华层;最顶端是第三阶梯,也是需求最大但也是最抽象化的阶层,自我实现层。下面笔者将针对这三个阶层的需求差异做出解答,提出建议。
(一)基本保障层。面向第一阶梯的老年人,我们的目的是保障困难老人,给予经济支持。核心是让老年人“老有所养”。主要是针对农村基层行政单位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社区。居住在这类社区中的老年人基本上都是农民,后者为失地农民。他们缺乏城市社区中普及的退休金、医疗保障等其他的基本生活保障。这一层次的老人往往对于基本的生活保障需求很大,政府应多给予此类社区更多经济上的政策支持,社区科学合理利用,给予这些老人们生活保障和老年人的生活救助。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也主要从经济方面为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帮助,帮助他们申请并及时获得应当享有的基本生活权利与物质帮助;老年人及其家庭人员的心理辅导,需要老年社会工作者以老年人及其家人为服务对象,帮助他们充分了解老年期个体的生理变化特征,并与心理咨询专家进行合作,缓解在老年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压力及问题,促使他们保持身心健康。在基本保障层的养老目标为:实现“老有所依”,社区在该层次的功能和任务是帮助和扶持老年人获得较好地生活保障。此维度着重老年人基本保障,重在配合社区基本管理与服务。对志愿服务而言,可从日常照料、陪伴慰藉入手。我们可以组织志愿者去社区中看望老年人,采用上门询问生活状况、谈心聊天的方式给老年人带去幸福感。对社会而言,可以组织社会募捐,以赠送生活必备品的方式给予老年人一定的支持。对政府来说,可以在社区中增设一些老年人工作机构,让老年人在家中做一些手工活,“以工代赈”,给予经济补贴。
(二)精神升华层。面向第二阶梯的老年人,目的是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核心是实现“老有所乐”。在基本生活得以维持的情况下,这一类老年人则更需要我们在精神上面的思想教育和活动策划,“人除了生理、安全等比较低层次的需要,还需要满足归属和爱、自尊以及自我实现三大心理需要。”对老年人不想被年轻一代看作“老弱病残”的心理而言,养老机构提供“老有所伴”的条件,满足了老年人社会交往、归属、平等和尊重等需要,单身老年人也有更多机会找到“第二春”。一方面应积极推动子女与老年人间的互相理解,积扱倡导家庭人员尊老、爱老的伦理传统;另一方面还要教会老年人如何改善与他人的沟通及学习有效的沟通方法,或介绍一位通过改变自己而与家人关系良好的老年人作为志愿者,与其交流沟通,传授有益的与家庭人员或与其他人进行人际交往的经验,丰富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社区在此层次的职能和任务在于提供和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享受和情感生活。以弘扬时代主旋律为契机,在社区举办时代主题类活动,做到老有所教,老有所为。同时,关注老年人的情感升华。和家人的浓浓亲情、和老伴相携一生的爱情、和邻居、老朋友真挚的友情,会让老年人的情感有所寄托。社会要做好舆论风向的引导,让人们自发关注身边的“银发群体”。
(三)自我实现层。这一层是幸福阶梯的最终层,目的是为了让不同阶梯的老人们都能够找到自身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核心是让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这一层较为抽象,怎样自我实现,老年人拥有很多我们不具备的优点。在社区成立老人自治小组,实现老人们的自我价值。老年人不应该被社会所遗弃;相反,老年人是社会的瑰宝,我们要不断努力,怀着让老年人朝着幸福阶梯的最高层迈步的心,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自我实现层的目标是实现“老有所为”,社区在此层次的职能和任务是呼吁和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治理。该维度要取得的预期效果是有效发挥老年人在社区自治中的重要作用,帮助老年人在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实现自身价值,做到老有所为,退而不休。
四、社区对老人不同需求层次提供的服务
在不同的需求层次下,老年人需要的社区服务差别是非常大的。社区在管理中应当扮演的角色、提供的必要服务、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也是不同的。笔者在这里举两个例子:一者是失地农民所组成的新型城镇社区,还处在城镇化进程中,这里居住的老人以第一阶梯的老人为主;二者则为条件相对优越的处在市区的老牌社区,这里的老年人明显与前者有差异,处在第二、第三阶梯,他们更多的是追求精神层面的幸福。但总的来说,社区不是单纯的管理者,而应该是组织者、引领者和呼吁者。社区需要摆正自身的角色定位,让老年人在社区养老中能够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和归属感。社区要在居家社区养老中提供必要服务。不同的社区根据自身的条件为老年人提供不同的服务。在社区居家服务的开展与推进过程中,起主导地位,承担主要责任的主体是政府。养老服务是属于公共性质的服务,因此若失去了政府在财力、物力、人力上的支持,很难构建一个合理、科学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可以看出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面向第一阶梯———基本保障。笔者认为,对于物质需求大的社区,社区在角色扮演方面以组织者的身份为主。在养老服务方面,更多地需要社区依靠政策支持来统筹安排,加强城镇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站)及社区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的功能衔接,做到资源整合,提高使用率,发挥综合效益。要研究制定社区的规划措施,支持和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城镇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提供养老服务。城镇各类具有为老年人服务功能的设施都要向老年人开放。要按照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相关标准和规范,推动和扶持老年人家庭无障碍设施的改造,加快推进坡道、电梯等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改造。不断提高社区的硬件设施配置。在政策支持下,寻找让老年人提升经济实力的方法。以保障基本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兼顾文化活动的开展。
(二)面向第二阶梯———精神升华。相较于上一阶梯,这类阶梯下的社区往往物质条件较好,硬件设施方面更为优秀。在这种社区中生活的老年人家庭条件(此处特指经济条件)较好,他们所需要的更多是精神层面的安慰。社区在这里则需要扮演好引领者的角色。社区要策划出更多次数、更多种类的活动来安慰老年人空虚的日常。开展如兴趣小组之类的老年社团,让老年人在业余时间能够聚在一起,丰富业余生活。引领老年人开展的精神文化活动。但是,由于社区中分管老年人工作的工作人员与老年人比例并不协调,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社区中所占的比例有相当一部分,而社区中专门服务老年人的工作人员却很少。有些社区,工作人员中仅有一名工作人员是在职的专门负责老年人养老服务这一块的工作。虽然社区的其他工作人员,在自己分内的工作之余,都会去协助照料老年人的日常。但是往往是工作量大、人员少。这样一来,社区养老服务势必会大打折扣。而在需要大量文化活动的社区,工作人员配置不应该少。一方面社区要投入更多专业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社会公益组织能够积极与社区合作,一起举办活动,作为志愿者为老年人送上了对于他们的祝福和关心。
(三)面向第三阶梯———自我实现。作为最后一个阶梯,笔者认为老年人实现自我实现是老年人发挥余热的体现。在具备了前两层阶梯的条件下,社区在这一层要注意得更多更复杂。进入21世纪,社区治理渐渐地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工具。老年人作为社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需要被重视、被照顾的。社区在这层阶梯中则需要扮演好呼吁者的角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笔者认为社区可以形成专门的分管社区养老的小分队和老年人自我管理小组。以社区牵头,一方面招募家政服务人员,另一方面选择“陪伴”志愿者。社区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关注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同时,形成老年人自管小组。老年人自管小组与社区小分队平行。老年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我们新一代的发展贡献过不可低估的力量。那么,他们的晚年就要由我们负责。社区的这个小分队开始当然还是由社区工作人员组成,他们有经验,跟老年人打交道的时间长,知道老年人的需求。在之后,就可以培养出一批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团队,他们关心老人、关爱老人、陪伴老人,就像老人们自己的子女一样,甚至能比他们做得更好。在做足准备之后,社区的养老服务分队成型。老年人自管小组整合日常运行时遇到的困难和老年人需要的服务,小分队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做出方案。两个小组加强协调,提高效率。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发挥部门联动效应,共同做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工作。对于条件成熟的养老服务设施项目,要及时跟进服务,开辟“绿色通道”;对于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及时沟通协调解决;建立联合督查制度,定期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各部门在工作推进中的责任分工,让老年人切实地感觉到社区是他们家所在地方。
摘要:中国已经走入“老龄社会”的道路,传统养老模式的缺陷显现,而居家社区养老成为目前较优的养老模式。由于社区的差异,积极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要针对不同的需求层次,给出不同的服务方案,不断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居家养老,社区养老,需求层次,养老服务
参考文献
[1]高鉴国.社区工作.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精编通用教材.
[2]夏建中.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社会学文库.
[3](美)博克斯著.孙柏瑛等译.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国家治理与政府改革译丛.
8.“居家养老”在社区 篇八
“居家养老”,指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下,通过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就近方便的服务,继续享受家庭温暖,邻里亲情,提高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有效地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
陕西路社区地处贵阳市喷水池中心商务区域,常住居民8965人,60岁以上老年人有1156人,占社区人口数的13%,其中空巢、独居老人39人,孤寡、困难、残疾等特殊老年人30户。
试点工作启动前,云岩区对黔东街道办所辖的8个社区居委会,通过组织老年人座谈、老年人需求问卷调查等形式,围绕老年人对社区的满意度、生活、学习、文化娱乐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摸底。认为陕西路社区老年人比较集中、社区服务基础较好、服务队伍较全,有较好的试点基础和示范作用。
关爱周到送温暖
陕西路社区设立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站,成立了为老服务队伍,队员有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社会组织服务人员、义工志愿者、下岗人员及低龄老人志愿者,还建立了服务信息和档案。2007年3月,陕西路社区成立了“社康服务中心”,为“居家养老”对象提供医疗保健、生活护理、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服务。目前,社康服务中心有服务人员6名,其中医疗保健人员4名,生活照料服务人员2名。
社区居委会还整合资源,吸纳社会其他资源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把社区内的家电维修店、洗衣熨烫店、银行、便利店、棋牌茶室、理发美容室等发展成为“会员单位”,先后建立了20多个服务网点,对社区老年人给予各方面优惠。邀请“e气风发俱乐部”、“向日葵义工社”等在社区内长期为老人服务。
服务站还开展了常规体检、中医穴位按摩、针灸、办理“120”安全出行卡、器械理疗等15项医疗保健服务,洗衣、烧饭、送餐、打扫卫生、照看洗澡、外出陪同、读报、聊天、陪,同看病等生活照料服务。并且开通了24小时服务热线,社区老人只要拨打服务电话,服务人员便立即上门服务。
真情服务化坚冰
坚持为80岁以上且生活不能自理的贫困老人服务,是“居家养老”的一个重点。
社区服务站通过调查摸底,将龙素珍、张素珍等12位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家庭困难的8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作为重点扶助对象,并招聘了社区2名下岗工人作为家政服务人员,专门为其中特别困难、完全独居的6位老人照料生活起居和打理家务。
起初,由于老人思想比较保守,防范意识较强,家政服务人员进家服务非常困难,她们甚至把服务人员拒之门外。为了取得老人的信任,社区居委会干部只好陪同服务人员每家每户地做思想工作。老人的门能进了,可不让打理家务,家政服务人员坐上了“冷板凳”。为此,社区服务站要求服务人员每天必须入户,边和老人聊天,边尝试做一些让老人放心的简单家务,并把每天的服务时间从2小时延长到半天,让服务人员与老人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取得老人信任和认可,再根据老人的意愿调整服务时间。
郭大丽是社区服务站的家政服务人员。2007年10月的一天,家住贵阳市黔灵东路的孤老陈素珍,外出跌倒把手扭伤,一些家务活只好放在一边。陈索珍老人受伤后,郭大丽增加了上门服务的次数,主动承担起给老人洗头、擦身、穿衣、做饭等家务活。陈素珍家里潮湿,室内虫子比较多,郭大丽就自费买来驱虫器和杀虫药,给老人家里驱虫。家住黔和花园的龙素珍老人家里没有洗衣机,郭大丽就把老人的衣服带回家去清洗,然后再给老人送回去。吴桂珍老人摔断腿住进了医院,家政服务人员代婷婷主动申请到医院陪护老人近2个月。老人出院后,她又到社区发动大家为老人捐赠新衣,为老人跑腿买煤,还自己出钱为老人更换纱窗等。
真情服务和以心换心,终于融化了老人们心中的坚冰。如今,这些老人已与服务人员亲如一家人,如果自己没空,还会把钱交给服务人员,让她们去购买蔬菜和日用品。老人们都说,她们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关心和照顾我们,我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扶贫帮困暖人心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在社区老年人和居委会之间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我们通过对老年人的多方关爱,体现了对他们的人文关怀。”陕西路社区居委会主任张亭黔介绍说。
考虑到老年人眼睛不好,身体不太方便,社区服务站与辖区电信部门联系,免费为12名特护老人安装了专线免拨电话。老人只要提起电话,就可以把电话直接打到社康中心。今年8月的一天清早,81岁的张素珍老人突然感到身体不舒服,打了免拨电话后,社康中心医务人员立即上门为老人检查身体,并马上进行处理,很快消除了老人的不适感。
杨保林老人孤身一人,靠领取抚恤金过日子。服务人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向社区居委会反映。社区居委会及时对老人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但是由于老人的收入已经超过了低保标准,不能申办低保。为了解决老人的实际困难,社区居委会又把情况向黔东街道办作了反映。通过综合协调,街道办将杨保林列入每月发放孤老“关爱购物卡”对象,并从医疗保健、家政服务等方面给予大量照顾。
青年志愿者是“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为老年人疏通下水管道、打扫卫生、义务修理电器,为社区空巢老人建立家庭档案,与困难老人结成对子,定期电话慰问、上门问候、安排老人体检、陪老人聊天和提供生活上的帮助。2007年重阳节,社区服务站为2户金婚老人送去了纪念像,还举办了“喜迎十七大做健康老人、九九重阳茶话会”等活动,让老人们度过了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节日。
9.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 篇九
一、引言
我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随着老龄人口的加剧和大量“四二一”(一对小夫妻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家庭模式的出现,传统养老方式已不适应现代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加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全面推行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使退休人员由过去的“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已是大所趋,未来城市社区将承担着老年人管理和居家养老服务的重任。如何找到一条更加适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新路,是摆在社区面前的现实而迫切的任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阳光雨家政服务中心对长治市东街社区的居家养老有关调查做以总结和阐述。
二、东街社区老年人口现状
东街社区现有常住居民5487人,社区老年人口有1470多人,60岁-69岁的老人有779人,70岁-79岁老人有452人,80岁-89岁老人有206人,90岁-99岁老人有32人,100岁老人1人,老人人数占社区总人数的26.79%,空巢老人有52人,约占老年总人口的3.54%。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极大改善以及人们择业观念改变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今后,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将越来越重。
三、目前社区老年人居住、养老和居家服务情况
(一)居住方式。一是老人(或与配偶)和儿女住在一起。二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儿女在同一城市。三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打工。四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无子女。五是老人(或与配偶)与成年或未成年的孙子孙女住在一起。六是住在养老机构的三无老人。
(二)生活来源。老年人生活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退休金,养老保险金,个人账户积累,子女供养,政府供养,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在以上几种情况中,靠子女接济和吃养老保险金生活的老人数量最宠大。
四、目前老年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生理机能的衰退及晚年的孤独感已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他们不得不依靠他人的帮助才能生活。根据调查了解和分析,目前老年人居家养老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理机能的衰退影响着老年人日常生活。随着老年人生理机能的衰退,开始出现头脑不清晰、记忆力减退、视力模糊、听力有障碍、手抖、腿脚不方便、咀嚼困难以及其他健康问题。这种机能衰退问题,已经深深影响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行动,且有相当比例的老人存在两种以上的症状,这损害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将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下降。尤其是在高龄老人中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二)各种老年人日常生活辅助设备缺乏。各种老年机能问题的发生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老年人的活动能力,许多老年人不得不借助各种辅助设备,维持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对提高视力、助行类、听力辅助、居室无障碍设施等各种辅助设备需求。在调查中了解听力有问题和行走不便的高龄老人人数是最高的,所以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提供提高视力和助行类设施将成为首要考虑的对象。但由于目前市场上有关老年人生活辅助设备不丰富,老年人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三)多数老年人经济能力有限,无法进行有偿服务。在调查中了解,多数生活在社区的老年人都没有固定的收入,生活来源主要靠子女接济,而子女本身并不富裕,给老年人的生活费相当的少,只够生存最基本的需要。所以用在健康、医疗等上的开支很少,对社区提供的有偿服务根本不敢接受。
(四).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困难。在对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需求调查中,就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来讲,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是进食、烧菜做饭、打扫卫生、买菜购物、洗衣洗被、洗澡、起床、穿衣服、上厕所、外出活动共十项内容。在十项具体日常活动内容中,烧菜做饭、打扫卫生、外出活动、买菜购物和洗衣洗被成为主要的困难。
五、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我们在调查中得知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医疗健康和精神文化服务上面的要求是最多的。在以上三项需求中医疗健康排在第一位,老人对精神文化服务的需求相对较低。
(一)老年人对社区日常照料服务需求。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日常生活照料主要还是子女。但由于老年父母对子女照料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子女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所带来的照料成本很大。这让子女和老人都很为难,相反,对由社区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务需求更加强烈,如果有其他合适的照料人选,情况就会得到大改善。在调查中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务有:小时工上门服务、社区日间照料室日托、上门做饭、日常登门巡视、代理购物、协助洗澡、修理指甲及修脚、理发、家庭修理、修电器、送货上门、邮寄等。
(二)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老年人就医的首要选择。上门服务或者居家护理是老年人接受卫生健康服务的另外一种方式。在走访中得知绝大部分的老年人愿意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门服务或者居家护理。老年人中慢性病较为普遍,大多数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将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分为陪同看病、家庭病床、专业护理、找办取药、急救、康复、健康讲座和指导等内容。在老年人报告的最主要的健康服务需求中,对健康讲座和陪同看病服务的需求最高,其次为专业健康护理和急救服务。绝大多数老年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对社区健康服务的需求,而且超过一半的老人有多种需求。所以发展社区健康服务有广阔的前景。
(三)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精神文化服务是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求的重要内容。有超过半数的老年人存在各种内容的社区精神文化服务需求包括:文体娱乐、表演展示、绘画、法律咨询、心理咨询、读书读报等。由此可以推断,绝大多数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社区精神文化服务需求。
六、加强管理力度,组建为老服务队伍
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关键要抓好为老服务队伍建设。我们主要抓好三支队伍建设。一是抓好居家养老服务管理者队伍。二是抓好专业队伍建设。三是抓好志愿者队伍建设。
七、今后工作打算
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整合社区资源,加强为老服务队伍建设,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的。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展已快半年,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意识不强,自愿来社区参加活动的老年人少,要求上门服务的老年人更少。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行宣传报道,营造社会敬老、社区助老、家庭养老的良好风气。
2、充分整合社区资源。由于服务场地有限,辖区老年人口多,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受限。我社区要充分利用辖区人力、物力、财力,整合社区资源与驻辖区单位等签订为老服务协议,免费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3、加强为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强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的培养,建设专业化的工作队伍。进一步加强与劳动保障部门协作,对现有的管理与服务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其次是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努力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提高为老服务水平。并开展“服务明星”的评选活动,激发为老服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增强服务意识,使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也可得到进一步提升。
4、全面开展上门服务。托老站日托、周托服务场地有限,居家养老服务活动的关键是做好上门服务。采取灵活的服务方式,上门服务人员要随喊随到。服务要能满足老人多方面的需求,如清扫、购买、护理、康复、入浴以及精神方面的需要,如陪同游览、购物,陪同读书、看报、看电视,甚至是陪同聊天
八、结语
10.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流程[最终版] 篇十
1.服务对象申请
2.社区养老服务站受理、评估、分类
3.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受理、考核、审批
4.社区养老服务站派工
5.养老服务员上门服务
6.申请人接受服务、反馈信息
东塔街道日间照料站工作人员职责
一、主任
1、全面负责日间照料站的日常工作,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及时总结经验。
2、拟定管理办法,制度培训计划与奖惩措施,开展业务交流,不断提高整体素质。
3、做好宣传工作,吸引日间照料站所覆盖社区老人到照料站接受养老服务。
4、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工作人员遵守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了解工作人员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好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5、协调本级日间照料站与街道、区养老服务机构的关系,确保养老服务工作有序进行。
6、完成上级交办其他任务。
二、成员
1、服从主任安排,按照上级要求工作情况,制度日间照料站的日、月工作计划。
2、掌握辖区内的老年人情况,合理安排、调整养老服务员工作计划。
3、按照有关政策、文件规定,完成种类表格的填写、归类、上报备案工作。
4、定期到服务对象家中访问,倾听老人的意见、建议,作好记录,监督养老服务员的服务质量。
5、做好老年人的服务档案管理工作。
6、及时向日间照料站领导反馈信息,提出改进工作的措施和建议,协助领导对养老服务进行工作绩考核,提出奖惩建议或方案。
三、服务员
1、服从工作安排,做好各项日常服务工作。
11.创新社区养老模式 解决居家养老难 篇十一
一、我国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现存的问题
近年来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社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为老年人提供社会交往、文化交流的平台, 也为老年人宣传了医疗卫生知识、科学养生方法, 增强老年人的保健意识, 社区逐步发挥了自身的辅助作用, 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关怀。尽管新模式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是与起步较早的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居家式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推行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我们应该予以关注, 针对其不足之处, 加大补救力度, 确保新模式的有效推行。
第一, 理论制度不完善, 统筹规划不足, 体系建设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由于文化思路、历史背景等原因,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尚不完善, 福利事业氛围稀薄, 专门性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形成。因此在居家式社区养老的实际实施过程中, 容易产生责任权利不分明等问题, 对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服务规范、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仍待加强。
第二, 建设、管理者观念意识水平不到位, 不能因需设求。专业人员严重匮乏, 导致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在建设过程中, 不得不启用许多门外汉担任管理、执行任务, 摸着石头过河。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 观念落后;同时, 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向社区的职业流动。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 行业发展缺乏后劲。
第三, 资金保障不足, 运营经费捉襟见肘。居家式社区养老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充足的资金保障, 其本质具有福利特性, 政府应给予适当补贴。然而, 目前经费来源渠道尚且不固定, 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服务补贴标准明显偏低, 民间投资规模有限。社区工作人员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资金筹集, 无法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加强社区养老工作, 使得居家式社区养老很难有大的发展。
第四, 服务对象覆盖面不广, 硬件设施不到位, 社区服务器械落后, 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目前社区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 供需矛盾突出, 居家式社区养老范围局限于高龄、空巢、独居和对社区有贡献的老人, 一般群众则较少能够享受到居家式社区养老的服务。养老机构设施简陋、功能单一, 难以提供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布局不合理, 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二、我国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的几点建议
尽管我国现行的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还存在着林林总总的问题, 但是从长远来看, 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是大势所趋, 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重要举措。因此, 我们要主动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相关经验, 不断研究和探索, 善于发现问题, 勇于改革创新, 摸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路线。
首先, 完善体制措施、法律法规, 保障有章可循。无规矩不成方圆, 法律、法规的保障是政策推行的必要前提, 居家式社会养老模式建设也不例外。只有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和福利体系, 使管理、执行行为界定有法可依, 才能不违初衷, 更好地为广大老年人服务。
其次, 转变政府角色, 活化经管方式。政府抓大放小, 逐步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部分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和项目转交给民间非营利性组织运作和管理,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法规等方式进行监督指导, 实现社会服务社会办, 变政府直接管理为宏观的行业管理。
再次, 打造平台, 为专业人才向社区职业岗位流动创造条件, 吸引相关从业人员及志愿者, 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应加大社会工作专门性人才在社区的介入。社区养老工作作为专业性、科学性很强的管理工作, 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因此, 我们应倡导在各大专院校建立社会工作专业课程, 以便为居家式社区养老输送更多专业人才, 提高社区养老管理水平。同时, 应动员第三产业从业人群向社区养老领域流动, 这不仅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也能够为社区养老事业夯实人力基础。另外, 鼓励对口专业师生以志愿者身份加入到社区养老服务行列中来, 机动灵活的专业指导, 也可以为居家式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的提高增加保障。
最后, 建立多元化资金筹募渠道, 在国家福利投资的基础上, 鼓励企业、个人共同承担。明确角色分工, 由政府提纲挈领, 主攻示范性项目建设, 强调其主导作用;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和鼓励大小企业、社会团体、民间基金乃至普通民众广泛参与社区养老建设, 走开放式、多元化的集资道路。
三、结语
儒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在我国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受其影响我国人民的家庭观念深重, 居家养老的意识根深蒂固。另一方面, 我国老龄化现象不断加剧, 空巢、独居、高龄现象越来越普遍, 对家庭照料的依赖性有所增强, 而随着城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对年迈老人的照料难免力不从心, 供需之间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迫切需要社会机构的介入, 分流家庭的压力。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兼顾了我国的传统习俗, 又分担了家庭的负担, 是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一条养老途径, 值得我们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探索, 总结经验, 为老年人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晚年生活提供科学的制度保障。
摘要: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是为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养老模式, 该模式在以家庭照料为核心的基础上加入了社区的力量, 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关心和照顾。现阶段我国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处于初级阶段, 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要更好地发展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方针, 为老年人的晚年幸福增添一份保障。
关键词:居家式社区养老,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孙唐水.社区式居家养老问题与对策[N].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
[2]田广, 颜婷婷, 郭俊丽.浅析我国居家式社区养老的问题与对策[M].法制与社会, 2011, 3.
[3]赵立新.论社区建设与居家式社区养老[J].人口学刊, 2004, 3.
[4]桂海君.居家式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研究——以莫慧市为例[N].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8, 5.
[5]周伟文, 赵巍, 严晓萍, 齐心.居家式社区养老方式与老年群体的社会化管理[J].河北学刊, 2001, 7.
12.创新社区养老模式 解决居家养老难 篇十二
努力营造老年朋友幸福家园
丰园社区居家养老工作汇报
(2011年7月)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热烈欢迎你们来丰园社区检查指导工作。下面,我谨代表社区支部、居委就居家养老工作具体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丰园社区总面积0.64平方公里,是一个有物业管理的经适房和廉租房组成的纯居民小区,现有庭苑6个,70栋居民楼,入住居民2300余户,入住居民8000余人。今年以来,社区在市、区民政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在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和辖区单位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秉持以人为本,快乐共享的理念,以让老年朋友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为目标,凝心聚力,整合资源,为老年朋友提供全方面服务,在老年人生活保障、困难帮扶、文化娱乐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就一年来我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措施,完善配套设施
关心老年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老年人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组织、制度建设是关键的原则。社区成立了以社区主任为组长、助老员、辖区单位和社区工作人员组成的居家养老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了老年人协会组织,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制定和完善了相
应的规章制度。认真制定居家养老工作计划;定期召开居家养老、老年人协会会议;大力开展为老服务活动,每次活动都有计划有总结有记录。如今年3月24日社区组织为老服务志愿者将宣传台摆在了人流量大的丰园广场,共发放宣传资料220份、政策咨询30多人。社区从成立开始就配备了活动室、资料阅览室、休闲室、并联合辖区单位在小区内建成篮球场、羽毛球场等户外活动活动场所。从机构、制度、场地、资金、功能上充分保证老年人工作软、硬件的落实。
二、认真摸清底数,积极开展宣传,活动丰富多彩
关心和带动广大老年人朋友参与社会建设,宣传和贯彻党的有关政策,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居家养老最根本的工作。为此,我们对老年人工作实行了动态化管理,定期组织各类宣传,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为了做到情况明、底子清,社区对住进小区内的老人进行了调查摸底,并对登记在册的205位老人,分门别类进行了分类登记。其中,其中60-70岁老人120人,70-80岁老人79人,80岁以上老人19人,享受低保38人,享受雨花高龄补贴6人,空巢老人12人,三无老人6人,并对每个老年人的姓名、家庭住址、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以及收入状况,现居住状况,养老意愿,居家养老服务需求项目等都进行了摸底造册,做到了应知全知,清清楚楚。为了做到不出纰漏,还保证了每个老年人家庭至少走访两次以上。并根据每次上门走访了解到的生活需求和家庭变化情况,对老年人进行动态管理。社区
也及时跟进服务,帮助其排忧解难。
为了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关爱老年人,我们利用短信、宣传橱窗、标语等进行广泛宣传。“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共享社会进步成果”、“理解、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等宣传在社区显示屏上常年滚动播出。社区组建的业余文艺宣传队、居民健身队、歌唱队,都有老年人活跃的身影。如老人王英,坚持每天在小区花园散步,自己跳不动,就把女儿叫来参加社区健身队的活动。元宵猜灯谜,魅力“三八”、社区文化节、健康体检、咨询义诊、农家乐之行、到湘江集体观看焰火等活动都有老年人的积极参与,大大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又使老年人们体会到了社区老协坚强的组织领导能力。
三、扎实开展服务,拓宽服务渠道,提升工作品质
为了给社区内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我们从严要求自己。尽量做到工作严谨细致,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志愿者服务、协议网点服务、老年人维权,我们都做得有声有色。
1、服务特色化,增强老年人的归属感 今年以来,我们借助“雷锋号”志愿者工作站这一平台,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创造性地开展社区服务,根据居家养老工作站的需求,从志愿者中培养了三支为老服务队,及时掌握老年人的需求,解决他们在生活、就医、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一支困难帮扶为老服务队,汇同党员志愿者队伍、计生志愿者队伍、团员志愿者队伍等开展结对帮扶服务,为身边的困难老人提供力
所能及的帮助。志愿者每到节假日或休息日都到被服务的老人家里,为她(他)们进行生活料理、精神慰籍、法律咨询、外出陪伴等服务。如80多岁的徐洲兰老人,因儿子是精神患者,孙子在读,媳妇常年不归家,今年5月不慎从公交车上摔下造成骨折,因考虑费用和照料问题坚持不肯手术,社区知晓这一情况后,立即安排专人和志愿者一同去医院为老人送去慰问金200元,并通过多种途径为其劝回媳妇,同时安排志愿者临时性照顾其孙子,目前该老人已康复出院。一支老年人健身文娱活动服务队。为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社区还专门开设了“图书室和老年活动室”,为老年人提供棋牌、娱乐、看书看报等活动场地,并免费开放。组建了一支10余人的老年人文艺宣传队,完全由老年人自我组织,自我管理,排练舞蹈,击打腰鼓,锻炼身体,老有所乐。社区将这一支队伍积极向社会推广,周边商家门店开张都可见她们的身影,并多次参加区、街道的各种文艺汇演。一支医疗保健服务队,由洞井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务工作者组成,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定期对老年人进行免费健康咨询和上门义诊。
2、服务市场化,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
社区通过充分挖掘和利用辖区内的服务资源,先后与辖区5家服务设施点签订服务协议,并逐步建立健全了“社会力量投资、社区进行监督管理,有偿、低偿、无偿相结合、服务对象签字认证”的管理运作模式,为老人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项目。日常生活不出
小区,老年人就可以享受到家电维修、家政、生活用品代购等服务。今年,为了让老年朋友得到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现实、更宽领域的服务,针对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普遍性的家庭矛盾,例如婆媳之间的相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方面的代沟,社区与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开设了家庭问题心理咨询、指导服务,并开设了咨询热线电话,解决老年朋友在处理家庭问题上遇到的一些问题和麻烦。目前我社区的合作服务项目从去年的9项增加到了12项,受到了社区老年朋友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3、服务典型化,强化老年人的认同感
利用社区各类平台加强舆论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广泛开展敬老、爱老、助老的教育,扩大社会的影响力。结合党建创先争优,积极发挥五老优势,培养了一批以志愿者王英为代表的先进模范老人典型,并将其事例进行推广;培养了一支由老年人组成的义务巡逻队,让老年朋友的身影活跃在社区,带动更多的老年朋友发挥余热,利用空闲时间继续为社会、为家园作贡献,作努力。
总之,我们社区居家养老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老年人朋友的需要、与党和政府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诸多不足。今后,我们将加倍努力,以志愿者工作站为依托,将居家养老工作推上更高的台阶。也恳请领导们从严要求,多提宝贵意见。我们一定本着对老年人高度负责、对老年人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落实。
13.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信息化 篇十三
中山一点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转” http://
陈
薇
——以96596超市进入X社区为例
摘要:“社区服务信息化”不仅仅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抑或社区建设的必然要求,其本身更是中国城市社区在资源来源多样化背景下进行空间生产的过程。本文把空间理论放置在“社区服务信息化”领域,以96596超市进入某社区为例,检视各个主体如何在“想象的”、“真实的”、“生活的”的空间中实践,塑造出新的表征性空间。
关键词:社区服务信息化 空间理论 空间实践 空间的表征 表征性空间
一、社区服务信息化的实现:一种空间视角的认识
信息化和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趋势。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社区建设工作的开展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在国家统一规划和推动下,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广泛运用信息技术(邵雪荣,2005)。社区服务信息化即在此背景下产生。
所谓社区服务信息化,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立连接市、区、街、居委会的社区服务信息网络,以实现城市社区服务的资源共享和为社区居民的全面服务。1从2001年起,中央政府就提出了以社区建设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社区服务为切入点,建设集热线电话、因特网查询、单键呼叫为一体的智能呼叫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和服务,以实现现代化社区管理和服务。2近年来,国内已经出现了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社区服务网络系统,例如北京市96156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网,广州96909社区服务网,宁波市海曙区81890中国服务网,上海88547社区服务网以及武汉市96596社区在线。赵泽洪.论城市社区的现代功能:社区服务信息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8卷第1期,118。洪黎明.探索服务新模式,推进社区信息化[N].人民邮电报,2006年10月12日。
上述种种实践中的创新激发了学界对“社区服务信息化”这一领域进行研究的极大热情。目前,国内学界多从社区建设理论、信息化理论或城市管理学理论入手,将“社区服务信息化”视为一个相对静态的社会事实,研究其担负的各种社会功能及功能实现的路径。笔者认为,这种结构主义的视野有将“社区服务信息化”静态化、并将之误解为“信息化的社区服务”之嫌。实际上,倘若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下考察,“社区服务信息化”就是中国城市社区进行空间生产的过程。各个主体的实践活动塑造出的这一表征的空间——亦即日常生活中感知的空间——既是这一过程本身,也是这一过程的结果。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笔者选择“空间”作为本文的切入点。空间理论的奠基人列斐伏尔指出,空间是社会的产物。它具有三个面向。
——空间实践(space praxis),即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亦可被认为是对空间的习惯性的使用。
——空间的表征(the representation of space),即是与符号系统相连接的、概念化的空间,是科学家、规划者、城市学家、分门别类的政要以及技术专家的空间。亦可被认为是人们对空间的普遍性的认识。
——
表征的空间 / 表征性空间(the space of representation/ representational space),是居住者和使用者的空间,亦可被认为是实践与认知互动的空间。
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生产方式,都会生产出自身的空间(Lefebvre,1991:31)。改革之后
中国社会,尤其是城市社会,最根本的变化乃是社会系统在其行为的过程中不再仅仅依赖于某一个环境系统,而是同时依赖多个环境系统。既然政府已经不再是获取资源的唯一渠道,很自然,它也就失去了在空间中的支配性的地位。作为这一社会关系变化的反映,城市空间结构必然也要发生变化。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一变化着的新的空间不仅仅有新的权力生成,而且实践主体的自我认知和行动方式也会发生新的变化。这一变化既是关于新的空间的知识(即空间表征)的反映,本身又构成了这一表征的一个部分。
诚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我国目前的社区信息化项目“特点就是政府主导,即:政府牵头、政府出资、政府建设、政府管理、居民使用„„几乎是目前政府行政管理窗口和街道办事处职能的延伸。”3然而居民不断增长的社区服务要求和政府提供的有限信息资源之间势必出现矛盾。在这种状况下,政府提供的既有的空间框架必然会与居民的空间实践产生矛盾。而正是这种认知与实践的矛盾为96596超市进入社区、生产出信息化、市场化、社会化的空间提供了条件。朱静华.一种基于社区服务的信息化方案[J].现代情报,2007年第7期,44。以上文字根据《武汉市社区服务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情况》、《用信息化推动社区公共服务,促进和谐社区建设——武汉市社区公共服务和管理信息化工作介绍》以及《武汉市社区公共服务与管理系统项目(PSM)需求规格说明书》(2006/09)整理而来。
二、96596系统:政府的空间表征
在此,笔者首先要就96596超市栖身的平台——武汉市社区服务管理信息网络系统(简称PSM,代码96596,谐音救助我救助)做个简要的介绍。
96596系统是市政府投资支持,由市民政局组建的一个旨在提高社区服务与管理水平、帮助市民解决各种生活难题的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由96596呼叫中心、与市、区、社区网站互通的96596社区在线网站、社区工作系统组成。96596呼叫系统和96596网站主要提供全方位的便民利民管理服务,社区管理工作体系则以社区为主体、市、区、社区联动,方便社区群干管理工作需要而开发建设的。
此系统2002年启动,2003年建成运行,随后,配置建立了社区管理工作系统。2005年,我市以江汉区为试点完成了“江汉区城市网格化管理和服务系统”建设,试图切实解决当前城市管理中因信息不畅造成管理被动、因政府职能交叉分割造成管理缺位等问题。2006年,为了满足我市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档次升级的要求,满足将城市网格化系统延伸到社区的需求,市信息产业局邀请了北京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的专家在区级召开了网格化系统建设规划研讨会。会上,专家们以“四到社区”为指导方针,以李宪生市长提出的“空间的网格化”、“平台的标准化”、“资源的集约化”、“管理的标准化”为工作方向,以国办第14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和武汉市对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指导性文件《深化和谐社区建设,促进城市科学发展》为理论依据,提出将社区公共服务系统与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有机结合的建设思路,并将项目名称确定为“区级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系统”。升级改版后的系统以社区人口基础数据库为支撑,由网格化管理系统、社区办公自动化系统、社区服务系统和社区档案系统组成。通过96596呼叫中心、市、区社区在线、社区网群满足社区居民各项便民利民服务需求。4 鄂发 [2001]9 号文件里明确指出,“社区建设要改革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健全和完善社区组织,明确社区组织的责权利,改革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做到责权统一,管理有序,服务完善,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可见地方政府对于社区“应然”状况构想乃是:各个主体都能有唯一的、明确的关于空间象征秩序的认识,且这种关于空间的知
识能够井井有条的呈现,并经由主体的实践生产出来的一个秩序井然的空间。96596 系统则是这一构想在空间中的表征。如同大多数在社区领域得到制度认可的表征一样,这一系统的空间呈现依托的主要是权威性资源;至于配置性资源则属于极度缺乏的状况。
然而仅仅只有权威性资源是不足以支撑权力和秩序的空间生产的。城市社区里充满了“过去的和现在的”、“想象的和真实的”的空间;不但不同的主体各有其对空间表征以及表征性空间的认知,甚至连同一主体也面对着多个象征结构秩序。这些运行逻辑各异、以不同的手段支配着数量不等的权威性资源和配置性资源的空间叠加在单一地点,即社区上,造成了社区的“异位”,也形成了一个与地方政府的构想并不经常保持一致的空间。它们之间的差异是如此之大,以至于相形之下,96596系统的入场简直变成了一种仪式:透过专家设计的理想型社区的井井有条来掩盖和化解“真实的”社区中主体感受到的矛盾。这一仪式是一种新的现象,亦是对历史的空间规划(全能政府、由政府包办一切的构想等等)的改写。有学者通过对移民的研究指出“改写历史的空间规划,只是一种官方的空间呈现,并不能渗进„„日常生活和记忆”5。非常不幸,缺乏配置性资源的96596系统亦没有能够证明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例外6。林蔼云.漂泊的家:晋江-香港移民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2期,147-148。武汉市的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则可以视为一个成功的典范。2002年年底,武汉市政府决定用3年时间在全市实施社区建设的“883行动计划”,以就业和社会保障、城市建设和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社会服务等“四到社区”为主要内容,对全市的883个社区进行全面建设。这次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笔者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街道、社区干部以及社区居民都特别提到了此计划中对背街小巷的治理,皆认为这些地方的环境改善是最让社区居民满意的。甚至有居民专门编写了居民谣以示对此计划的满意(参加李伟梁.城市利益关系的社区调整及其发展趋势——以武汉市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为背景的社会学分析[D].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可见,对于生活在具体场所中的主体而言,有关空间的认知必须经由具体可见的实践展示出来,否则新的空间无从生产亦无从认知。从这一点看来,也许该系统甚至也缺乏权威性资源。这个猜测并非空穴来风:笔者于2007年年底在武昌区政府收集资料时,第一次看到了有关PMS的资料(内部传阅资料)。截止2008年1月,在武汉市社区服务中心有关PMS的文件也不过五、六分而已。Lefebvre H.The Production of Space,1991。转引自[美]Edward W.Soja(著).陆扬等(译).包亚明(主编).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85。[美]Edward W.Soja(著).陆扬等(译).包亚明(主编).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85。必须承认,96596超市进入社区的确借助了行政力量和行政手段,但是它的经营方式和理念的确是近乎完全市场化的。因此,笔者还是将其定位于“纯粹的经济组织”。
2002年(PMS)平台就起来了,(但是并不成功)。坦白说来,社区服务中心从刚刚建立起来那天就是高高在上的,和社区居民完全没有互动感。(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做了一系列的调查,没有人知道这个号码,包括服务商、包括居民,很多人都不知道7。(X社区96596超市负责人CWS访谈)
笔者对社区居民的访谈以及文献搜索的结果亦证实了该工作人员所言非虚。可见,空间的表征虽然是“一切社会(或生产方式)中的主要空间”
8、“认识论的力量源泉”以及“权力和意识形态、控制和监督的再现”9,但这些认识必须通过具体、可见的实践才能展示出来,从而改变“真实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96596系统又是活生生的社区中的一个被隐藏起来的空间。一个试图将社区中各种不同的象征结构秩序整理得井井有条的构想本身亦兼具空间的表征与表征的空间双重面向,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然而,恰恰又是这种尴尬的处境为96596超市的出场留下了足够的运作余地:正是在意识到“专家的”(或者也可以认为是“政府的”)构想并不能生产出理想的社区空间的前提下,地方政府默许了该超市的创新,即由一个纯粹的经济组织10接管了社区内社会化服务的职能,并允许其以市场方式自行运作。
三、96596超市:空间表征的转变1、96596超市的入场:从表征政府力量到表征经济力量
96596百家信社区服务平台11是由武汉市社区信息中心主管,武汉百家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负责运营和管理的社区化服务平台。平台作为社区便民生活服务平台体系覆盖全市,以电话受理、网络受理、现场受理为主要受理渠道,通过联合、联盟、联动的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水电及通讯等代收费、房产及劳务中介、家政家教、票务、日常小百货配送、家电维修、私家车服务、个人理财等综合服务。(资料出处:《96596百家信社区服务平台——X社区服务超市八十天运营报告》)这一组织的名称几经变更。笔者最初从武昌区政府、街道以及社区干部处听说此组织,其皆被称为96596超市。在对X社区该组织负责人CWS访谈的过程中,他提及,在超市进入社区后,将其名称先后改为社区e家以及百家信。由于此处的资料出自《96596百家信社区服务平台——X社区服务超市八十天运营报告》,故使用了“百家信社区服务平台”的名称。它与96596超市指涉 的乃是同一组织。
根据上述资料来看,96596超市似乎与96596系统中的呼叫中心以及社区网站没有根本的区别:它们赖以生根的是同一个平台,服务的是相同的对象,提供的服务内容基本一致,只是在细节上稍有区别——两者面对的直接上级行政主管部门不同。然而,匆忙做出这样的判断未免太不谨慎。从96596系统的子集到96596超市并非仅仅是一个名词的区别:它呈现出来的乃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空间象征秩序。如果说前者乃是地方政府对于理想社区的构想,那么后者则几乎完全是市场力量在空间中的展现。在被问及为什么会想到借助96596平台进入社区开展社会化服务的时候,X社区96596超市的负责人CWS直言不讳的回答道:
当然是为了赚钱。之前的96596,坦白说,是被浪费了。你听说过这个号码麽?没有吧。我们老总就是做社区信息中心的软件开发。(这层关系使他得到了利用这个平台的机会。)他希望能把这部分政府资源、已经完成好的东西能做好民用,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在发挥社会价值的同时能够带来市场效应。我们就相当是社区内的一个普通的超市。不过是借助政府的公信力来让老百姓相信社区服务平台,让我们都能享受社区服务带来的(利益)。(X社区96596超市负责人CWS访谈)
对于地方政府在96596超市进入社区的时候提供的帮助,CWS并不回避。
我们一旦进入就是街道下派下来,(街道)会说“我们的社区服务平台进入超市,你们要多配合”。(街道这一块和我们联系的)主要是街道主管民政、社区服务的副主任。主任一般不参与具体的事儿(笑)。对项目帮助最大的就是他们。因为社区建设和民政系统这一块每年的政绩考核就是算这一块的,他们给的帮助比较多。在宣传方面,我们在街道打好招呼,可以挂横幅、广告、做些门栋广告(不然是不允许横幅啊广告啊做到门栋里的)。(这样就在)政策上制度上给予了合法化的身份。场地是居委会提供的。(说好了超市)开办的时候免一年的租金。(X社区96596超市负责人CWS访谈)
但很显然,即便在进入社区的过程中从地方政府处得到了大量的权威性资源(包括平台的搭建、场所以及合法性身份的提供等等),超市却并未将自己视为“准行政机构”。恰恰相反,在超市的运营者看来,地方政府更像是一个以公信力入股的合伙人——一个由契约关系建立联系的、对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所期待亦应该得到回报的合作对象。
市场给我们提供经费,社区给我们提供场所,我们给社区提供平台。(和社区合作是因为)社区方便我们对地域进行划分。基于社区的话,我们可以更容易找到合作者。我们还希望能通过和社区合作带来一些社会化服务。包括行政服务的一些项目。比如低保照相。这是我们可以完成的事情。
我们和社区签了合同,利润的20%交给社区。我们觉得必须在每一块都要拉上一个参与者才能玩的更好。这个资金交付了就是居委会自己的,我们对处理完全不加干涉。(在我们进驻之前)之前居委会做了很多。他们和门栋长打招呼,比如说,你们可以去超市交电费了。为我们创了口碑。
万勇过来调研考察之后把我们这个超市以政府提案的方式上报的,说这是社区服务的创新。社区建设和民政系统这一块每年的政绩考核也要把我们这一块算进去的。(以上内容皆出自与X社区96596超市负责人CWS访谈)
可见,这一主体的出场完全可以被视为经济力量试图改变“过去的和现在的”以及“真实的和想象的”空间规划的努力。而且,由于拥有了足够的配置性资源(目前为止,该超市已经有了3个级别共计16家合作伙伴12)和权威性资源(武汉市政府、武汉市民政局等职能部门的认可),这些努力顺利的通过具体的活生生的实践表征到了空间中:在社区入口、门栋以及公告栏上的广告和横幅,色彩明亮的传单,醒目的标有超市LOGO的标示牌,新建的酷似电信营业厅的服务点,以及超市举办的周末社区活动。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的的确确生产出了新的空间并改变了社区居民对自己以及超市的空间位置的感知,也即是改变了社区文化习惯的行为模式——越来越多的居民改变了事无巨细找单位或者居委会的习惯,而开始主动转向超市要求社会化服务。它们分别是: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武汉数字电视、长江证券、21世纪、武汉市商业银行、竹叶山汽车、顺驰不动产、兰翔票务、华师家教、武汉家电办、蚂蚁搬家、乐百氏纯净水、中联净水、湖北人力资源。CWS将服务商分为三级:联合、联盟和联动。其中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已经中国移动三个最大的服务商与超市建立的联合关系。中联净水、乐百氏纯净水、华师家教等是联盟关系(即拿出服务项目,找服务商合作)。剩下的企业与超市则是联动关系。为了顺应96596超市名称的变化以及统一称呼,从此处以降皆直接使用“超市”或者“社区超市”以指涉。参见刘晓春.深层的游戏:关于巴厘岛斗鸡的记述.参见http://www.frchina.net/data/detail.php?id=10125
现在居民有什么生活上的问题都会去找超市。水管子坏了啊,空调坏了啊,都找他们处理。他们处理的蛮好,收费也还合适。这也减轻了我们居委会的负担啊。以前连水沟堵了都来找我们,我们哪里管的过来啊。(X社区居委会主任QMD访谈)
营业以来的反响还是很不错的。就像要出门买菜一样(居民)每天要从这里经过麽,跟我们都熟悉了。春节前后,我们收到了很多服务的要求。特别是家政这一块的。还有对学生家教的需求也很多。不止是这个社区,三医院的和武大的老师也有专门过来的,说在网上看到我们超市,想要我们提供服务。(X社区96596超市工作人员HDZ访谈)
2、从96596超市到百家信:政府力量隐入表征的空间
在实地调查中超市的标识引起了笔者很大的兴趣。首先,这一标识历经了三次变化。最初是“96596社区服务中心”;随后改成了“社区e家服务站”;最后定为“96596百家信社区服务中心”13。
改名字是因为发展的趋势。新的名字容易引发认同,听起来耳熟嘛。也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的需要。(X社区96596超市工作人员HDZ访谈)
其次,很难判断超市的运营者是否有意为之:超市的服务场点设计以及LOGO有非常浓厚的商业气息,与其附近的社区居委会宣传栏乃至其栖身的综合服务楼的其他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格尔兹(Clifford Geertz)在研究巴厘岛的斗鸡时指出,斗鸡乃是地位关系的戏剧化呈现14。类似的,标识的变化以及上述强烈的对比本身也许就暗示着一种身份的展现:它首先区分了社区基层管理组织和超市这一经济组织,然后是区分两种不同的空间象征秩序(面向政府的以及面向市场与社会的)。这种以标识和景观来界定身份的做法在社区实践中并非创举——在“883行动计划”开展期间,武汉市政府对社区办公设施提出了硬性要求(办公面积达到200平方米),亦是试图通过现代化的办公环境来表征社区内权力秩序——但它的确非常有力且恰当的传译了超市对于自身的明确认知:作为与地方政府经由契约关系联系起来的受托人/合作者,它是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和取向的行动主体,所承担的职能是提供有偿/低偿的社会化服务。
超市对于自身定位的构想不但呈现于社区空间、得到了居民的认同,甚至也呈现于地方政府、得到了后者的认可。
2007年10月17日,在超市试运营的第二天,长江日报头版刊登了社区服务超市的相关介绍,并附刊评论员文章《让群众生活更便捷》。2007年10月28日武昌区区长吴志振、副区长朱向梅参加了96596百家信社区服务超市的大体验活动,并希望社区服务平台以后经常举办类似的活动。2007年10月30日,市长助理万勇率领市、区相关领导对96596百家信社区服务超市的发展进行了调研,并称百家信发展规划有多大,政府支持就有多大。(资料来源:社区e家2008发展纲要)
这个服务超市的成立影响巨大。在挂牌的时候,武汉市市长助理万勇亲临现场指导参观,对其印象非常好。武昌区几大家的领导到了现场,(之后H街/X社区)还在全区的十三个街道的现场会上做了经验介绍。武汉市其他区以及北京市、山东省以及青岛市的民政部门的领导还组织了有关人员在西厂口社区参观。(H街党政办WHX主任访谈)
这一认可亦符合了空间理论对于社会主义空间的构想。“使用空间的人,才能使世界改变。”(列斐伏尔,2003)来自基层的消费者,也即是社区居民,他们的选择对已经不能适应局部生产出来的社会关系(亦可理解为社会空间)的宏观制度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将影响一般性的生产,并使之朝向空间与这个基层的社会需求。”(列斐伏尔,2003)空间中的各个主体的行动,而非“专家”(包括政府),将决定这些社会需求。由此,社会空间的管理将有基层来控制。(列斐伏尔,2003)
无论是自觉的改变让渡权力改变角色,或是迫于基层的压力而不得不为之,无论如何,在社区超市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逐渐退入了表征的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变成了一个隐藏起来的空间或是被否定的空间——它仍然可以通过仪式性行为(symbolic logic)来处理日常生活空间中所感受到的矛盾和张力(林蔼云,2006)。
政府的公信力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宝贵的资源。有这个平台(指96596系统),居民对我们都放心些,觉得我们“正宗”。我们也很乐意为返利给政府。这样可以提高整个平台的档次,可以开发其他的服务,对我们也有好处,双方互利。
我们做的是市场探索,是用商业模式来承担社会服务。步子是大一点,和社会各界的联系都广一点。但是要做大、在整个武汉市开花,才能让老百姓啊我们自己啊都收益。这个就需要政府的扶持了。就像883计划,铺开了,不像原来只在几个社区里试点了,才能有那么大的成就。(X社
区96596超市工作人员HDZ访谈)
简言之,通过在空间中展开具体的实践,96596超市有力的改变了局部的地方知识,也即是改变了行为主体的生存累积和性情倾向(disposition)以及社会构成的本能(socially constituted instinct),从而使得自身有关社区的构想呈现于空间之中。与此同时,这一构想也有力的影响到地方政府关于社区的知识,使之遵循了就地取材的功能逻辑(usable)也即是实践逻辑,从而改变了地方政府空间实践的策略。笔者认为,这正是社区服务实现信息化的合理的路径。
参考文献:
Henri·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Tr.Donald Nicholson-Smith,Blackwell,Oxford UK& Cambridge USA,1991.[美]爱德华·苏贾(著),王文斌(译),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文军、赵勇(译),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G],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美]安东尼·奥罗姆、陈向明(著),曾茂娟、任远(译),城市的世界——对地点的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美]Edward W. Soja(著),陆扬等(译),包亚明(主编),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美]Edward W. Soja(著),李钧等(译),包亚明(主编),后大都市——城市和区域的批判性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西]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黄慧琦等(译),千年终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侯健平,我国社区服务信息化的发展研究——以5181890长春市朝阳区社区服务网络中心为例[D],长春:吉林大学,2007。
潘泽泉,社会、主体性与秩序:农民工研究的空间转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邵雪荣,中国城市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研究——以杭州市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05。
[法]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A],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56。
林蔼云,漂泊的家:晋江—香港移民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2期。
赵泽洪,论城市社区的现代功能:社区服务信息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8卷第1期。
朱静华,一种基于社区服务的信息化方案[J],现代情报,2007年7月。
14.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 篇十四
跟许多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老龄化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点。我国正在集中精力大力发展经济, 对快速到来的老龄化问题, 在认识上和思想上都缺乏足够的准备。老龄化的问题, 需要我们从政府到社区, 从单位到个人, 全社会行动起来, 各部门多方协作, 齐抓共管, 才能共同应对。
2008年初,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联合十部委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 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 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 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老龄化时代的到来, 老年人的照料问题就成为一个艰巨的问题, 同时也为社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老年人不仅是被照料的对象, 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作深一步的研究, 以满足和发挥老年人的作用。
一、完善社区服务中的用人机制
1. 积极推行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养老服务工作应该由经过培训的专业养老护理员取代社区或职介所提供的家庭钟点工或保姆。按照国家养老护理员职业标准的要求, 制定相关培训计划, 将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人员逐步纳入职业资格制度, 从而实现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从业规范化, 提高养老服务人员队伍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为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提供支持。
2. 建立社会工作者制度, 设立养老服务的社工岗位, 吸收社工专业的毕业生和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为养老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 并建立相关制度, 为从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努力提升养老机构的专业化水平。
二、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
以社区为单位, 建立相关制度, 鼓励老年人通过参与社区服务为自己将来打下基础。在一些发达国家, 盛行老年人互相照料或积蓄货币购买服务的养老方式。美国2.7亿人口中6000万人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他们当中有1500万人从事社会性服务工作, 他们每星期要工作10~20小时。在日本推行老年人护理的“时间银行”, 就是把照料别人的时间储存起来, 等到将来自己需要护理的时候, 再从“时间银行”取出来获得他人服务等。在我国的一些发达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也已率先推出了类似的服务形式。这种养老的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和推广。
1. 努力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以老养老。
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口成为了社会的巨大负担, 但其中也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比如, 社区可以设立时间储蓄或劳务储蓄银行, 安排健康、低龄老人或老人的家人为别的老人提供的服务时间或劳务, 将这些服务记录在个人的账号上, 进行劳务储蓄, 将来拿着这个劳动时间储蓄卡就可以获取他人对等的服务。另外, 对于目前希望得到服务的老年人, 可以依据不同情况, 提供收费、半收费或免费的服务, 老年人及家人从自身利益出发, 就会更愿意参与这种提供养老服务的形式, 形成良性循环。
2. 社区成立老年人再就业机构。
该机构的职责是对本社区的老年人才登记和进行分类, 组织他们为社区提供各种服务。可以组织老年教育工作者开办老年大学, 周边的老年人可以报名学习, 使老年人老有所学;可以组织老年医务人员开展医疗服务, 老年人可以就近就医, 减轻老年病人的医疗费负担;聘请离退休企业管理人才, 兴办福利型企业, 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就业机会等等, 这些老年人兴办的机构也可以为当地社区提供相关服务, 从而为老年人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当然, 他们的劳动也可以用时间银行的方式进行记录, 为将来的“被服务”做准备。
三、积极开展志愿者活动
由社区牵头建立志愿者管理中心, 该中心与周边大专院校建立广泛而深入的联系, 并广泛吸收致力于老年服务的社会各界人士做志愿者, 定期为本社区老年人以及养老院提供帮助和服务。社区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为老年人献爱心, 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儒家思想在老年照料产业中深入人心。
四、整合现有资源, 形成网络化服务体系
彻底打破以往社区和单位条块分割的局面, 全面统筹和高效地利用社区内的养老组织和设施。政府可以采取收购等形式, 统一收回社区单位原有的福利院、养老院、老年活动中心等机构, 进行资源整合。在提供服务的对象上, 将服务扩大到全体老年群体, 而不应只面对部分高龄和行动困难的病人。在服务内容上, 可以按照轻重缓急, 先满足最为迫切需要的几项要求, 再扩大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发展老年照料产业须适应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既不能超出了社会需求和家庭的承受能力, 也不能落后于社会的需求, 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可根据当地家庭养老问题中存在的不足, 在社区设立能满足老年人不同需求及能为大多家庭所能承受的多层次的服务项目, 形成服务体系, 逐步建立全覆盖的老年护理设施网络, 在每个社区都设立家居养老和护理中心, 为老人提供方便服务。
五、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兴办各种为老服务设施
街道社区可通过再就业方式, 鼓励社会富裕劳动力兴办养老服务实体或进行社团登记, 取得法人资格后, 这些组织或机构可以为社区的老年人提供多方面的无偿、低偿或有偿服务。街道办事处也可通过跨区域公开竞聘, 按照市场化管理的方式与家政服务公司或为养老服务实体签订服务协议, 认真做好为老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5.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体系 篇十五
——《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研究—以西城区为例》节选 [日期:2009-11-24] 来源:北京社科规划办 作者:北京市委党校讲师 李 兵
[字体:大 中 小]
北京市在1990年就已进入老年型社会,比全国早十年。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总人口增长速度,到2006年年底,北京市户籍老龄人口有230多万。预计2010年后,北京市将进入老龄化快速的推进阶段,老年人将达到250万。2050年则会迎来高峰时期,预计老龄人口将高达650万,这意味着在每3个人中,就会有1个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北京市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的同时,人口日趋高龄化。据预测,2010和2020年北京市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在总人口的比重将分别达1.7%和2.3%。由于老年人口规模的扩大,多年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住房条件的逐年改善,北京市家庭规模却不断缩小,核心家庭的比例上升,老年人家庭不断空巢化的趋势明显;独居老年人的数量增幅较大,其中又以女性为多。
目前老年人选择由养老机构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的意愿提升非常快,6年间提高了近13个百分点,愿意住养老院的老人达到22.8%,月均意愿支付水平为1000元。而当前老年人更多的还是选择居家养老,其中,70%的老年人对“上门看病”医疗服务这方面的需求都很强烈。另外,全市约有14万的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而当前养老机构的主要功能是日常生活照料,与老年人不断增长的护理需求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北京市数据由北京市老龄办提供)。
因此,北京市把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为解决老龄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而北京市西城区于2004年选择月坛街道和德胜街道进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现已在全区展开。西城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已经走在全市和全国的前列,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2009年,北京市老龄委作出决定,将在西城、顺义和房山等区进行试点,实行依托社区、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在试点的基础上,居家养老模式将向北京市推广。这是《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研究——以西城为例》研究课题以西城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原因。本文节选了这个研究成果第六章的内容。在这一章里,我们尝试设计出一个适合解决西城区老龄问题的社区居家养老政策体系,并认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社区居家养老政策体系应当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
一、服务任务
1.健康服务计划
健康服务是老年人第一位的需要,该计划包括:
(1)健康讲座。充分利用社区“星光老年之家”等活动场所,邀请医疗健康方面的专家,开展针对老年人需求的各种健康讲座,提高老年人对疾病的预防意识和能力。这项任务已经开展,下一步应当在内容和形式上继续丰富、深化和扩大。建议该任务主要由社区居委会组织,市、区、街道三级政府支持,市、区卫生部门和社区卫生站积极配合,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2)努力完善社区卫生站的服务功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以社区卫生站为依托,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健康档案;建议由街道、社区配合,市、区卫生部门尽快设立社区全科大夫,建立巡视门诊制度,定期或不定期从大医院派医生到社区卫生站,方便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妇女看病;尽可能满足老年人合理的药品需求;更新社区卫生站的医疗器械。市劳动保障部门尽快研究制定政策,提高老年人在社区看病报销的比例。
(3)建议市、区两级政府出台明确的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和培育社会组织和企业兴办医疗健康护理业,健康护理业采取准市场化或市场化的运营方式。服务内容主要涉及陪同看病服务、家庭病床、专业健康护理、急救服务、代办取药、体检和康复等。贫困老年人的护理费用可由市、区、街道三级政府全部或部分承担,采取准市场化的运做方式;其他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可采取市场化运做;建议市、区卫生部门和社区卫生站积极配合此项工作。同时,希望国家和市劳动保障局能够研究和出台政策,把家庭护理和家庭病床的费用纳入报销范畴。这是一项长期工作,但现在就要着手进行。
(4)进一步完善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制度。建议在巩固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市、区和街道三级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市、区、街道三级民政、卫生和老龄部门相互配合,摸清贫困老年人的健康需求,积极探索建立贫困老年人医疗救助的追踪制度,探索实施贫困老年人医疗救助的准市场化运做机制。同时,考虑贫困边缘老年人的医疗救助问题。这项工作既是当前任务,也是长期任务。
2.日常照料服务计划
这是老年人第二位的需求,具体包括:
(1)继续完善社区日常登门巡视制度。由敬老巡视员、楼门组长和志愿者组成的巡视员队伍,搜集整理老人的需求信息,传递给社区建设协会、为老服务供应商或机构,逐渐满足老人需求。巡视员监督并向社区建设协会反馈供应商或机构提供服务的质量和老人满意度。加强社区民警与空巢老人的联系,加强对空巢老人居住地的巡视,向社区民警提供重点空巢老人情况,以便为老人及时提供救助。为更多的高龄空巢老人义务安装紧急求助铃。同时,完善邻里探望、志愿服务等。
(2)完善社区服务中心的功能。充分利用96156的电话服务,整合社会为老服务资源,满足老年人的照料需求。
(3)完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整合机构养老站,使各站点为老年人提供全托和日托服务。区、街、居各个层面都要建立温情服务网,对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开展志愿陪伴等形式多样的温情关爱服务。鼓励老人走出家门、步入社区、融入社会、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支持社区建设与发展。发动驻地单位、辖区服务网点和“4050”人员为老年人提供低偿优惠服务或志愿服务。
(4)家政服务公司进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保姆服务、小时工上门服务、家庭房屋门窗和上下水修理、电器维修、上门做饭、代理购物、协助洗澡、修理指甲及修脚、理发等服务。为保证老年人的权益,建议街道和社区要对家政公司进行监管,特别是保姆服务,要选择守法经营、信誉好、服务周到的家政公司进驻社区,为老年人服务。同时也要保证家政公司的合法收益。
(5)送餐业务进社区。不建议政府投资兴办针对老年人的配餐中心,即使投资兴建,也要在市、区和街道一级建,要考虑规模效应。理想的办法是,由街道和社区向社会上的配餐公司发布需求信息,鼓励和有选择地吸引配餐公司为老年人提供服务,配餐公司与老年人之间的供需关系则由配餐公司与老年人双方具体协商,街道和社区加强协调和监管工作,保证双方的利益。
(6)不断满足贫困老年人日常照料服务需求。政府采取补贴、购买服务或准市场化的运做方式,依托社区建设协会、其他社会组织或公司,为贫困老年人提供服务。
过去几年,月坛街道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下一步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巩固、完善和提高。
3.精神文化服务计划
这是老年人第三位的需求,具体包括:
(1)进一步丰富文体娱乐活动。建议市、区、街道三级政府提供政策资金支持,文化、新闻、体育等部门策划,社区承办,成立各种文体兴趣小组,不断满足老年人,尤其是女性老年人文化读书读报、表演展示、纺织绘画和工艺制作等方面的需求。同时,鼓励、发动和吸引驻地单位、专业文体组织、社会团体、志愿者和家庭个人等积极参与。
(2)加强社区老年学校建设。开设书法、音乐、绘画、英语、计算机等课程,丰富老年学校课堂内容。
(3)法律咨询和心理咨询。社区协调联系,并提供场所,公检法、律师事物所、卫生、高校、研究机构、社会团体、志愿者组织等部门以及个人积极参与,满足老年人各方面的咨询需求。
(4)发挥驻地老年人才资源优势,鼓励发动热心社区活动的老年人,特别是行政机关退休的老年人,参与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务活动,促进社区融合和人际关系和谐。
二、基本建设任务
1.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1)养老设施建设。改造已有养老院,根据实际情况,兴建一批养老院。兴建的养老院既要考虑福利性质,也要考虑市场运营。建议市、区、街道联合民政、建设等部门,认真规划,科学论证,并予以财政支持。
(2)活动场所建设。在老社区有限的空间内,根据实际情况,改建和兴建一定数量、美观实用的室内、室外活动场所,包括社区文化站、社区图书馆、文化广场等,提高利用率。建议市、区和街道联合建委、民政、文化、体育等部门,认真规划,并予以财政支持。
(3)整合社区内驻地单位资源。如何将驻地单位的为老服务设施和资源纳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来,实现资源共享,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建议全国老龄委汇同中央其他部委,以及市级委办局,在社区建设框架内,能够拿出有效可行的指导意见,以便基层落实。
(4)无障碍设施建设。建议在“楼车”试点的基础上,采用各级政府和驻地单位投资,社会力量捐助等办法,落实建设部的无障碍设施建设要求。
(5)增加健身器械。建议市、区、街道联合建设、体育等部门,利用政府财政投入和福利彩票,增加社区体育健身器械的供给,扩大健身器械的种类,提高健身器械的质量。
2.组织建设计划
(1)继续培育社会组织。鼓励和吸引更多的民间组织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来。建议中央和市两级给予明确的指导意见。这项工作需要持久地开展。
(2)继续完善社区建设协会制度建设,进一步发挥和加强社区建设协会的为老服务作用。区和街道在此项工作中应有一个统一的部署。
(3)加强老年人协会建设。积极探索老年人协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使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居家养老服务当中。建议民政部、全国老龄委和市民政局、老龄委两级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区和社区要加强对老年人协会的管理和指导。
(4)发展志愿者队伍。建议中央、市、区出台明确的指导意见,建立义工制度,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加入到为老服务中来。
3.社区环境整治计划
(1)治理小区环境卫生。建议社区居委会组织社区志愿者、老年人协会清理垃圾。建议环保部门、街道和社区拿出有力措施,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出资或要求物业增加垃圾桶数量,杜绝小区乱扔垃圾现象,进一步规范宠物饲养行为。
(2)社区内停车场规划。建议区、街道和社区联合建设、公安、城管、交通和驻地机关事业单位等部门,拿出具体措施和办法,解决老社区的停车位问题,规范停车行为,让出消防通道、急救通道和活动场所,方便老年人行走和活动,这项工作很难,但也要认真考虑。
(3)保障交通安全。建议市、区、街道和社区联合交通、公安、城管等部门,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穿越小区公路的交通拥挤和交通安全问题,方便老年人出行。
三、行政任务
1.行政管理计划
行政管理计划主要针对老龄办而言。
(1)定期报告制度,使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及时了解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进展情况,以便改进工作。
(2)建立评估机制,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效率、质量等进行监督评估。
(3)完善数据库建设,使其成为发展社区居家养老的知识和信息宝库。
(4)完善行政咨询和专家咨询制度。就社区居家养老问题开展咨询服务。
(5)科研计划。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提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建议由老龄办牵头负责该项工作,计生等部门参与。
2.市场开发计划
所谓市场开发计划,就是如何培育市场,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
(1)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企业,包括金融、信息、房地产、家电等企业加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来。这是一项长期任务,有难度,但前景看好。建议政府从现在开始,就着手培育。
(2)能否在老社区建大超市,方便老年人购物。建议街道、社区联合商务部门,与商家联系,进行论证。
(3)促进老年用品市场开发。建议各级政府制定鼓励措施,引导企业开发、生产老年人特殊用品,促进老年用品市场发展。政府为商家提供老年人需求信息,引导企业研发、生产老年人需求的提高视力、助行类、听力辅助、操作器具、协助吞咽设备等各种辅助设备。
(4)加强职业培训,增加就业。建议劳动和民政部门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纳入到整体就业规划中,并予以政策上的优惠。
3.协调关系计划
(1)协调街道与驻地单位的关系,协调社区与驻地单位的关系,特别是与中央单位、北京市单位的关系。
(2)积极推进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工作,加强街道、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居民的联系。
(3)明确社区居委会与物业公司职权划分。加强政府对小区物业公司的指导和监管,协调社区居委会与物业公司的关系。
(4)促进代际和谐。鼓励家庭照料和子女照料。建议国家、市、区在这些方面出台相关政策。
辅助政策是一项需要从长计议的工作,有难度,但值得去做。
四、政府的职责
此外,我们针对政府的职责,提出如下建议。
1.理顺老龄工作体制
为使居家养老服务真正在社区推开,必须要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的作用,逐步增加资金和人员投入,理顺老龄工作体制,完善服务保障。
(1)建议各级政府,尤其是各级老龄工作部门构建一个较为清晰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框架。并在此基础之上,协调老龄委成员单位根据各自的职责,确定所要承担的工作任务,由此形成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合力。
(2)老龄工作应该得到更多的经费支持。通过项目运作申请资金,只能覆盖一些较大、较突出的项目,并不能解决社区内全方位、多方面为老服务资金需求。为保证中央和北京市发展社区居家养老的意见的实施,有必要使一定量的资金下拨到基层,便于基层开展工作。
(3)老龄工作应得到更多的人员保障。在街道层面,建议除设置专职老龄工作干部之外,最好在街道社区办或社区服务中心增设一名主管副科长(副主任),以加大工作力度,或者增设一名全额事业编工作人员,协助老龄干部工作,以保障街道老龄工作的开展。在社区层面,针对目前社区老龄干部任务多、工作忙的情况,建议在社区一级建立像计生协会、残疾人工作站那样的老龄工作站,配备老龄协管员,协助社区老龄干部开展工作,保证基层老龄工作有人管、有人做。
2.完善服务内容
在实践中,本着“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确定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直接工作和间接工作。政府的直接工作主要是制定政策、做好规划和资金投入,以及部分由政府承担的服务工作;间接工作主要是把大部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任务交给社会、企业、家庭和个人,并对其所提供的服务进行引导、扶持、培育和管理。
(1)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现在的补贴制度是按照年龄、困难程度来补贴,建议区民政和老龄工作部门改革现行的对老年人的补贴制度,结合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来评估,确定补贴标准。
(2)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社区服务网络建设。建议区政府会同老龄工作部门与建设、民政、卫生等部门从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上加大力度。切实执行《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全国老龄办发[2008]4号)文件精神,贯彻落实支持居家养老服务的优惠政策,积极研究制定税收减免、资金扶持等具体优惠措施。同时,在规划上整合区域为老服务资源,建立社区资源共享机制。如研究什么样的单位食堂可以向老年人开放、如何开放,解决老年饭桌的瓶颈问题以及其他为老服务资源向社会开放等。
(3)利用社会资源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投资。建议老龄部门与工商、税务部门进一步研究和制定企业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和补贴标准。同时,区别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对市场行为一定要实行政企分开。就拿老年配餐中心来讲,原则上不建议政府投资兴办针对老年人的配餐中心。对于什刹海街道已经成立的老年配餐中心,建议将其从行政直接管理中分离出来,把配餐中心与政府关系改变成国企与国资委的那种关系。老年配餐中心可作为社区服务中心下属、自收自支的企业,并受到社区服务中心的监督管理。
(4)积极引导和扶持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推动其向专业化、准市场化方向发展。积极倡导志愿者为老服务活动。引导专业社会工作者加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并与志愿者服务相结合。建立奖励机制,加强服务人员的培训,稳定服务队伍。建议各级老龄工作部门会同民政、劳动保障等部门拿出具体的意见。
(5)建议各级老龄工作部门与宣传、新闻等部门在宣传导向、手段和效果上多下点功夫,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社区居家养老氛围和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尚。
(6)建议各级老龄办发挥作用,积极引导老年人发挥自身的作用,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3.实行项目运作
实践表明,项目运作,既是基层的呼声,也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内在的要求,因此,建议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放在老龄工作部门,由老龄工作部门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各成员单位分工负责,实行项目运作:
(1)注重项目规划。各街道、各社区在总结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围绕着满足老年人需求和重点工作突破的需要,选择“热点”项目、“精品”项目、“实在”项目,突出项目的可操作性、连续性和实效性。
(2)强化项目评估。各级老龄工作部门应该对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证,根据现实情况对一些项目进行适当的调整,使项目的实施更符合社区居家养老重点工作需要和更具可行性。
(3)保障项目资金。设立为老服务专项资金,对经过仔细规划、认真评估的项目给予充分的资金支持,通过财政经费、福彩资金、慈善资金等多种方式的支持,确保资金到位。对运行效果良好、符合老年人需求的项目,如巡视服务等,应加大资金投入,使受益面扩大。
(4)加强项目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政府应对各个项目进行督导,使其按照项目书的计划严格执行。在运作过程中,一是强化项目责任,所有项目一经确立即实行明确的责任制度,并与执行者的年终考评相挂钩;二是强化项目过程管理,老龄工作部门应对项目实施进行宏观控制,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及时予以纠正,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及时予以解决,不断提高项目的执行水平。
(5)做好项目总结。老龄办应要求各街道、各社区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要求全面、详尽、完整,包括活动记录、活动照片以及活动的经验和不足等,上级老龄部门根据总结情况,对各项目予以评定,并对优秀的项目进行表彰。
五、结论
通过《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研究——以西城区为例》课题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有益的结论:
1.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体系是开展工作的关键所在。
过去,我们做了许多工作,但缺乏总结和概括。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初步形成了一个适合月坛街道特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体系,不仅将已有的好的经验和做法总结纳入进来,还提出了一些新的举措、思路和发展方向。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政策上的创新。
2.加强老龄办的职责是有效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保障。
从构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体系,我们可以看出:老龄办并非可有可无,老龄办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老龄办的职能是不可替代的。社区居家养老工作不是一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各成员单位的配合和具体落实,而老龄办的主要职责是综合协调、检查督促和制定政策。建议强化老龄办的工作职责,突出老龄办在政府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3.通过实践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是丰富政策研究的有益尝试。
我们没有沿用以往的做法,简单地搬用国外的学术理论来指导调研,而是根据多年的实践,经过认真的摸索和思考,提出了能够指导我们西城月坛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理论,这是一种尝试,更是理论上的创新。
4.探索社区居家养老的运行机制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我们必须明确,哪些是需要政府做的,哪些是要交给市场和社会组织做的,哪些是要发挥家庭和个人作用的。如何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培育市场,发展社会组织,是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创新社区养老模式 解决居家养老难】推荐阅读:
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08-08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驿站09-27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1202011-27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08-25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如何开展10-23
浅谈社区居家养老办法论文11-28
村改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推行机制研究11-16
养老模式创新07-07
社区养老模式分析论文06-12
农村社区养老08-20